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共12篇)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 这其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始终不够完善。如何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达到最优化是我们当前急需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产权及产权制度定义
所谓产权就是指企业财产的占有和支配权, 产权所包含的并非一切社会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而是指对以企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生产要素组合的支配权利。企业产权制度, 是产权制度在企业中的体现。它是界定和保护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个人、组织的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规则。它对由产权而引发的管理权限、收益划分、连带责任和代理职责等进行详细的划分。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是由科斯创立的, 他把交易成本引入到产权分析, 论证了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是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效率的关键。西方产权理论认为, 完整的产权包括归属权、占有权、使用权、受益权、转让权等多种权利。所以, 产权制度体系内容应当包括产权界定制度、产权分割制度、产权使用制度、产权受益制度和产权处置制度等。
二、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过于集中, 应该大胆下放, 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并于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开始了对国有企业利益关系的调整。经营自主权得到扩大, 使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约束机制不规范, 企业内部出现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 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 与改革预期不相符。之后国家停止实行利润包干, 转而实行利改税, 调整企业的税收额度和缴纳方法, 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1984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其目的主要是实行政企分开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之后到1987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承包制, 这一阶段虽然产权没有涉及, 但是国家对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松动, 为产权制度的调整做好了现实准备。
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阶段
在对承包制进行改革的同时, 股份制开始在少数企业试点。早在1986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文件中指出:选择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到1991年全国共有股份制企业3 220家, 这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22%, 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有了初步发展。1990年的深圳证交所和上海证交所的成立, 成为产权改革中的标志事件。为产权改造后的国有企业创造了流转交易平台, 产生重大影响。1993年11月,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要求通过建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 为国企改革指明方向。
3. 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
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到十五大在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再到十六大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这一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随着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 充当国家出资人的角色, 开始在体制层面解决国企和国有产权问题。同时积极推行股份制, 重要企业由国家控股, 又在之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混合参股的非公有制经济, 在法律上也有较大的支持。2005年《企业产权转让暂行方法》出台, 使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转让更加规范。
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之前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 但是, 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改革的质量和进程, 我们要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产权制度。
1. 产权不明晰
从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产权关系比较模糊, 不够清晰。产权模糊总是与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相联系, 如果产权不清晰必定会造成产权拥挤和搭便车行为盛行, 另外如果产权归属是清晰的, 但是产权的实施和保护是低效的, 则当事人会利用自己的财产去损害他人的利益。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政企不分、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会限制其他环节的改革深化, 影响经济体制的转轨。
2. 政企不分
我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直接由政府一手推动、引导和扶持的。由于是由政府管理和组建的企业, 其产权特性及政治特性在一定程度下降低了企业本身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直接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投资的低效率, 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 带来整体福利的下降。在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 企业的发展在制度上是要求政企分离, 由于国有企业是由政府一手管理经营, 其性质是无法做到政企分离。这样的危害就会导致政府过度集权, 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政府一手把持, 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不符, 在市场竞争中会降低其积极性, 会出现多头领导的局面, 降低企业的效率, 相应的出现问题时也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3. 国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就是产权的委托与代理, 即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收益权等权利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划分并以契约的形式规定下来。其产生原因是大量的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 有能力行使好这一关系。而目前我国国企中委托代理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任用制度, 这会影响企业在产权改革中管理人员的选用。而现代企业的实质是委托人通过契约给代理人经营, 实现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而在我国国有资产的经营中, 这一委托代理关系比较模糊, 产权边界不清, 导致企业的权利责任边界不清。另外委托代理制下的公司监管机制薄弱, 这样会影响产权机制改革的真实效果。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实施缺乏细则, 这会导致监事会职能空缺, 党政干部和老干部在监事会中发挥大的作用, 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失去意义, 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参与不到企业的发展决策当中, 这样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当中, 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其主要的原因表现在, 在经济转轨时期, 由于实行不合理的政策;以及在产权制度的改革中, 制度法规的不健全和行为不规范, 转让国有资产没有进入市场;最后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 有意压低国有资产价格, 甚至还会出现侵吞、私分国有资产的现象。
5. 国有企业员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国有企业的改制过程中, 部分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成果分析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人员而言处于弱势群体的员工成为被侵犯的对象。具体表现为在企业的改制中, 管理人员不通过职工大会进行讨论, 忽视员工的切身利益, 另外是由于改制时期的资金变现难, 大部分员工的工资、社保基金得不到有效的清偿。同样, 企业改制过程会带来大量的下岗职工, 其再就业过程会变的更难。最后, 相对于管理层持股而言, 职工在改制比例中持股比较低。
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当前,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虽然取得明显的进步, 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1. 要进一步明晰产权
要想使国有企业的发展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首先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产权划分, 维护各种形式的国有企业的财产权, 真正做到政企分开, 政府部门不能使用权利进行干预。同时加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挑战, 实行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多元化, 推进企业经营制度的转变, 在国有企业中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另外, 还要努力建立一个有效、明确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系统。
2. 对国有企业产权关系进行调整
要对我国国有经济产权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了深化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也为了使国有资产充分利用, 国有经济产权结构应当尽可能从竞争性行业退出, 国有经济应该主要涉及国家的安全部门、自然垄断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另外国有企业在发展当中, 还可以适当的对国有股份进行减持, 出让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 优化其经济结构, 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使其由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集中, 企业由劣势向优势行业集中。
3. 健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探索一条道路。为了加强我国公有出资人的地位, 增强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运营主体的效率, 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法律, 对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权益、运营权限、监督体系以及保障措施进行相应的规定, 对于国资委这一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利和职责也应该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 也应该对普通员工的权益进行有效保障, 对企业员工在参与企业改革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成果分享权进行保障;对于改制后和新企业签订的员工,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 对其身份转变后所形成的一系列权益进行有效的保障。最后, 还要对公司治理制度的法制化进行加强, 对公司部门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 对法律中没有详细解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充和规定。
当前,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我们只有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 增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能力, 有效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对我们的经济运行起到健康推动作用。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 尤其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 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够完善, 在改革中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国有企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系统的阐述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 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厉峰.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6) .
[2]张晓俊.论现代产权制度在国企改革中的导向作用[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6) .
[3]瞿维中.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缺失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7) .
[4]李毅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 2003, (9) .
[5]刘立燕.科斯定理对深化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明[J].江汉大学学报, 2006, (1) .
[6]陈红玉.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
[7]林惠雅.浅谈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J].企业技术开发, 2012, (7) .
[8]王丹凤.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及改革措施[J].长春大学学报, 2009, (11) .
[9]陈杰.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的几点反思[J].改革与开发, 2012, (4) .
[10]朱荣.试论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J].现代商业, 2009, (8) .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篇2
【摘要】:本文通过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分析传统国有企业为什么缺乏效率。接着论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四个阶段:放权让利、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详细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内容和关联,以及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重大意义。结合实际,给出了深化现代产权制度的变革,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传统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
【正文】:
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
(一)、第一阶段:放权让利(1978~1986年)。
1979年7月,国务院决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开征固定资产税,提高折旧率,改进折旧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要求地方按照统一规定的办法选择少数企业试点。1983年4月,国有企业实行第一步利改税,主要内容是:凡有盈利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根据实现的利润,按55%的税率交纳所得税,税后利润一部分上缴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1984年10月,国家又进行了第二步利改税。由第一步的税利并存到完全的以税代利,企业缴纳所得税之后再区别不同情况征收调节税。 1984年5月,国务民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规定扩大企业10项自主权:生产经营计划权、产品销售权、产品价格权、物资选购权、奖金使用权和联合经营权等。
(二)、第二阶段: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一1991年)。
1987年开始,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在国有企业中全面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已有 78%实行了承包制,大中型企业达到了 80%。承包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缴分成、歉收自补”。承包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两包一挂,即包上缴利润,包技术改造项目,工资总额同上缴利税挂钩;二是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三是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按比例分成;四是微利、亏损企业利润包干或亏损包干;五是行业投人产出总包干。
(三)、第三阶段: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本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四)、第四阶段: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至今)。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国企改革工作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解决历史包袱,包括人员、债务和企业办社会等各方面的负担。第二,为企业进入市场创造了外部环境,包括推进政企分开,建立社保机制等。第三,积极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三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应当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经过几年的改革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国企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当前的体制环境作了三点概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这就意味着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已占到主体地位,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和对企业的控制日渐减弱;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基本确立,政府已不可能为国有企业再创造一个特殊的政策环境,大家只能是平等竞争。三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竞争由国内拓展到国际,这些深层次的变化是在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进行的。国有企业外部的体制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逼迫国企改革也要与时俱进,打好最后的攻坚战。
二、 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内容及其关联
党的“十五大”以来,国企改革工作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明确要求。以现代产权制度的新观念、新要求、新规范,重新审视、评价国企改革的得与失,是十分必要而又急迫的事情。究其原因,一是新的产权理论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有些同志还拿着过时的“老黄历”当理说;二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很不规范,而中小企业的改革在产权结构及处置方面还存在若干不当之处。鉴于党中央提出现代产权制度对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市场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结合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进行深入专题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代通行的企业体制规范。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六个字。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权的性质及其归属必须清晰;二是要从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上实现权责明确;三是政府要转变职能,不再直接管理和插手企业事务;四是企业要通过对其自身的经营活动实施科学的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 从当时的情况看,党中央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十六字标准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因为只有国有企业才会有“政企分开”之说。
(二)、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篇3
一、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从根本上说,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从制度上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行为。因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性——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破除银行和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出资多少决定投资者在公司重要决策中的地位,保证法人产权的独立和完整,从而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实现商业银行的企业化、商业化。
商品性——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形式,可以开辟新的资本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利于进一步理顺银行、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使资金按照其商品的性质顺畅流通。
经营性——股份制企业形式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还在于可以形成一整套有激励、有约束、高效率的企业经营机制。产权的多元化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更有利于建立起经营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即使是在国家控股的条件下,对企业的控股者(国家)也是一种制约。
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风险控制、业务创新、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现行产权体制是国有独资形式,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但这种制度在产权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在经营政策化、资产财政化、组织机构行政化以及现行产权制度,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同题,突出表现在: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虚设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其银行资源的使用、转让和收入的享用权都由国家所有,而国家作为所有者是非人格化的,导致银行产权虚化,产权约束主体虚化,极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造成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作用发挥受到抑制,无法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约束。
2.国有股“一股独大”,银行经营自主权不足
产权的改革就是对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造,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始终未能改变,政府作为所有者仍可以对商业银行进行行政干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负担一些政策性职能,充当政府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经济的工具,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和决策。银行经营自主权不足,不能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及独立经济人身份来开展自己的业务,使银行的商业性徒有虚名。
3.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由于产权界限不清,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保护下,通过政策性的业务将自己商业性业务的风险和成本转嫁给国家而收益归自己,使国有企业的信贷风险完全由国家承担,致使银行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经资产管理公司加以处理,但是,现有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数量依然巨大。
4.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状态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核心在于明确界定金融产权,以产权改革为切入点,把银行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彻底分离。而产权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有一个充分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存在。在银行业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近期很难改变,这就造成了一种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状态,这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相矛盾。
5.信用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有国家信用的支持,以国家财力为后盾,老百姓已形成习惯性心理,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其安全性超过其他的银行。股份制改革改变了它的“国有独资”身份,形成由市场推出、由市场约束、也可由市场退出的机制。失去了国家信誉提供的信用保证,容易使存款人失去信心而形成信用风险。为了避免改革给存款人带来的恐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应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越来越急迫。
三、有效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与国有独资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有较大的优越性。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由股东出资组成,通过董事会行使职权,聘任经营管理人员,企业产权清晰,运营规范;另一方面,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能较好地处理国家与银行、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国家不再直接调配商业银行资金,企业也不再把商业银行作为转嫁风险、套取资金的场所。所以,国有银行应借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一条根本途径,为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构筑银行并购的制度环境
要把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适应市场化的金融企业,就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国家控股的多元化投资的公司。
(1)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真正的公司治理体系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将其改组为国有控股、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便明晰可交易的银行金融产权,便于所有者行使产权权益,并通过产权约束机制激发它们产生并购与重组的内在动力,推动其通过产权交易与其他金融机构在资源上进行优化配置。在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权力分配制衡机制,明确股东、董事、经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分配,规定公司议事规则和程序,并决定公司目标和组织结构,以及实施目标和进行监督的手段。在建立真正的公司体制基础之上,建立内控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这样银行才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2)国有商业银行上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公司改造的高级重组,公司会更加社会化,更加公众化,让社会来进行监督,成为真正的市场化公司,这是我们真正的目的。首先,通过上市,商业银行可以实现股权多元化、分散化,促进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合理化,使各方参与主体都能对经营决策进行权衡和选择,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起到制约作用。商业银行股权化有助于商业银行借助外部力量,推
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通过信息披露方式,还将进一步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透明化、信息公开化,受到社会各方的监督。其次,商业银行还可考虑引入外资的方式,引进新的国际战略投资者,逐步实现股权结构国际化。银行国际化发展离不开股权结构的国际化,从光大银行1997年引进亚洲开发银行和香港上市公司的实践看,不仅可以引进部分外国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国际上领先的银行管理技术、先进的经营理念、良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较早地适应国际会计准则。
(3)改善制度环境
要大力改善商业银行并购的制度环境。这一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国有国控,从产权制度意义上讲,没有根本上改变“一股独大”的弊端,这也是由于金融风险的脆弱性,我们国家实行渐进式改革的要求。前期的并购只是为化解局部的金融风险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如果要进一步通过并购与重组来优化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则必须为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一,建立和健全银行并购的法律体系,尽快出台银行并购法、银行资产评估法、金融机构产权交易法等实施细则;第二,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避免因银行并购损害存款人利益,保护银行体系不受挤兑的影响: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安置银行并购过程中裁减人员;第四,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第五,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方便金融产权流动。
第二阶段:建立多种金融产权形式参与的市场化并购活动大规模铺开
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并购与重组将进入到一个由并购双方依据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需要,按照市场规则自愿、自主进行交易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活动将可能出现以下几种主要形式:一是强强合并,即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并;二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与业绩良好的新兴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合,形成规模较大、机制灵活的银行集团;三是地方性商业银行之间合并形成区域性商业银行;四是各种优势银行兼并劣势银行;五是拓展海外市场的跨国并购。各种形式的并购将全面推动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优化重组,大幅度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益。
为应对国际银行业的挑战,外界的竞争压力将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规则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商业银行将顺利地利用产融结合式的并购,实现其全面的经济扩张,银行与工商等企业之间将从单一的债权交易关系演变为债权交易和股权交易交叉相联的关系。
(作者单位:长春市商业银行同志街支行)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分析 篇4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经过初步探索阶段、试点阶段后, 逐渐建立现代化产权制度, 但改革过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了改革的质量和进程, 因此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1.产权不明晰
从国企产权改革的结果来看, 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还是比较模糊不清晰的。在法律规定上, 国企产权归全民所有, 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产权关系并不明晰, 因为它没有体制上的清晰作为基础。国企产权虽然归全民所有, 但不可能每个国民都有参与管理和经营, 而要委托代理人管理, 产权委托代理结构的不合理, 委托代理者之间缺乏相对称的互为约束关系, 使得产权制度无约束和低效率。国企产权的模糊还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政企不分, 经营效率低下, 限制、阻碍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2.政企不分
国有企业的成立和发展都是由政府部门组建和管理的, 其所有特有的政治性和产权特性使得企业自身优化配置资源的效率和能力都比较低下, 影响了其内部投资效率、进而影响了整体社会资源的分配, 最终拉低了整体社会福利。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企必须做到政企分离, 让国企参与到公平的市场竞争中, 但由于国企是由政府部门一手创建和管理的, 要做到政企分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政企不分只会出现降低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受多部门领导、控制的情况, 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3.委托-代理问题
也即是国企产权的委托与代理问题, 目前我国国企委托代理制还未有形成完善的任用制度, 这会使得产权改革管理人员的选用受到影响, 委托代理关系比较模糊, 产权边界不清, 权利责任边界不清, 没能做到跟其他非国有性质企业那样:委托人通过契约形式确定由代理人经营, 实现企业产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权责利不清的委托代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监事会职能不能正常发挥, 依然是党政干部发挥监事作用, 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失去意义, 实实在在干事的员工却不能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决策中, 从而不利于国企的发展。
4.国有资产流失
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 由于制度和法规的不健全和行为的不规范, 国有资产转让没有进入到市场交易, 而是一些对国有企业握有实际权力的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有意压低国有资产价格的方式转让出去之后再进行私分, 或是干脆就直接侵吞或私分国有资产, 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建议
1.进一步明晰产权
国企产权不明晰就意味着缺乏明确的产权代表, 没有有效的产权约束与激励机制, 企业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 因此, 进一步明晰国企的产权至关重要。具体而言, 首先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界定清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 形成权责利相统一的内在机制, 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证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 并保证资产的增值保值。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关键在于从体制上保证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权力, 在此基础上用责任来约束经营者, 以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党政机关的关系。其次, 将政府与企业的产权划分开, 做到政企分离, 政府部门不得用行政权力强行干预。最后, 推进国企产权关系的多元化, 推进企业制度的转变, 建立多元化股权结构。此外, 还需要建立起明确有效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制度。
2.调整国企产权关系
为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需要对国有经济产权进行战略性调整, 将国有经济产权结构从竞争性行业中推出, 将国有经济产权主要精力重点放在涉及到国家安全、能源发展及高新技术行业领域中。此外, 在国企的经营发展过程中, 为了优化产权经济结构, 可以适当地地减持国有股份, 将部分国企产权出让, 从而使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发展, 实现企业的从劣势向优势行业发展。
3.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产权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建立国有资产产权监督体系, 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授权有关部门机构, 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国企进行监督;建立国有资产产权运营体系, 国有资产通过控股方式享有国企部分或全部的产权, 不直接从事具体的经营活动, 只享受作为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此外, 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以价值管理为主, 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 培育产权交易市场, 实现国家控股参股的国企产权能够自由流动。
4.完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环境
为了增强国有出资人的地位、增强国资委作为国企产权运营主体的效率, 首先, 需要建立、健全, 逐步完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环境, 明确界定国资委这一行政机关的权利和职责, 对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运营权限、监督体系及保障措施作出明确的规定, 以保障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 落实企业的经营权。其次, 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同时要有效保障普通员工的权益, 保障员工在参与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及成果分享权。最后, 加强企业法制化管理, 明确企业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利, 以提高国企的经营效率。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的改革, 关键在于产权的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企产权制度的改革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期, 我们充分意识到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点, 并采取优化的措施手段来实现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不断改革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还尚未完善, 仍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否则将会制约国有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梁文博.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1) :24.
[2]高宏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J].生产力研究, 2015, (6) :18.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篇5
比较分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规范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石.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产权制度改革这一重要问题.通过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效率差距的.比较分析,提出问题,以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产权特征差异为理论依据,分别阐述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及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差异性.
作 者:崔颖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UK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1)分类号:F271关键词:产权制度 改革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怎样施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篇6
关键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07-1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要解决温饱问题就要向土地要效益,要产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时期,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对土地的大量需求,由土地利益引发的矛盾也层出不穷。如何解决土地问题以及土地引发的纠纷?这就涉及到土地产权制度了。然而,我国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1 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弊端
(1)土地产权不明确,归属不清。这是土地制度最主要的一大弊病。我国农村土地大部分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承包权,没有土地财产权。来自土地的财产权益所占比重很小。此外还有一些土地边界不清,使得部分农民常因此产生纠纷。这不但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村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上访事件不断增加,增加了政府和基层的维稳压力。
(2)土地的承包有期限,包涵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也挫伤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能达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承包的土地只能在有限的期限里供承包人使用和获得收益,农民都只为眼前着想,为获得土地收益最大化,甚至不惜破坏土壤的土质搞掠夺式开发,在农田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土地板结或土地沙化,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预计的负效应。虽然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农业增产增效的结果,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办法,万不可取。
(3)在城镇化过程中,原有的集体土地划分模棱两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县改市,村改居后,原有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其归属,一些原有的集体土地还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也许是城中村的一个来由;还有一些原有的集体土地变为了城市土地,肥了开发商,喜了地方政府,苦了农民群众,致使农村土地资源大量流失,导致了城乡失衡的局面。
(4)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这样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土地的自由流通,农民因没有土地的主动权而出现弃农现象,导致农民外出务工,而务工挣回来的钱也不能取得土地和房屋的产权,致使部分农民对土地失去信心,影响了农民的消费和扩大再生产。
2 如何才能让土地制度为农村经济更好的服务
(1)要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并理清归属。在土地承包制的前提下明确农民对集体土地按份额享有的所有权,让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占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权能,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样既没有改变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又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2)向农民宣传和传授可持续发展土地的科学方法,以绿色耕种为宗旨,改变农民用化肥和农药的堆积来增产的思维和生产方式。让农民在获得土地收益的同时,也不再局限于承包期限,摆脱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境地,规避承包制的风险和弊端,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让农民成为新时期的土地开拓者和建设者。
(3)在城镇化进程中,明确集体土地的划分。让原来属于农民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土地产权更加明朗,不再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这就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使其上升到法律的层次,让土地权属有可靠的保证。
(4)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真正成为土地的调度者,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可以探索建立农民土地产权市场交易制度。让一部分有意愿、有条件迁居城镇的农民将其土地产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农村土地产权市场上交易出售,变现为资本,使农村经济快速流动起来,变活,形成良好的经营氛围。
我们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加快推进农业向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为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人民出版社.
[3] 赵德起.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
[4] 洪名勇.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兼论中国农地产权改革与创新.
[5] 汪丽娜.中国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篇7
产权登记是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的基础, 指导企业的产权界定, 国有企业改制, 企业合并分立, 产权转让, 资产划转等工作,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推动国有资产的产权以资本运作的形式, 实现产权的流动和重组。2012年国家下发《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工作指引》并颁布了新的《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对国有企业产权登记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即将其视为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对外投资所形成的产权关系的一种客观记载, 记载了混合所有制下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对外投资企业产权的总体情况, 反映国有资本在不同级次、组织形式、地域、国民经济行业和企业内部主附业的分布情况, 动态记载和深层次分析企业产权变动原因、产权流动方向及产权配置效率等信息, 对相关企业产权配置过程实施有效监督与管理, 为国家出资企业改革发展及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为促进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有机结合、有序流转打下基础。
国有产权登记的新特点
1.延伸了产权登记的层级
本次产权登记工作改革除了纯国有经济成分企业以外, 还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再投资企业一并纳入登记范围, 将产权登记边界延伸至三级企业, 力求整体反映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分布情况。
2.填补了境外产权登记的空白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资本运作等方式不断地扩大境外投资, 使得境外国有资本的规模日益庞大。为了加大对境外国有产权的监管, 本次产权登记改革将境外国有产权一并纳入登记范围。
3.丰富了产权登记的内容
要求企业登记国有资本的基本信息, 包括企业股东出资及所占比例情况, 各项经济行为发生时的过程资料及企业年度各项财务指标, 借此增强产权登记数据的实用性, 提高产权登记工作的指导价值。
4.实现了产权登记的信息化管理
新的国有产权登记信息化系统的启用实现了国有产权登记的网上申报, 网上审核和网下存档的工作新模式, 推进了国有产权登记的信息化建设, 简化了办理程序, 提高了办事效率, 降低了工作成本。
国有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1.增强产权登记的法律约束力
目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性调整和国企改革攻坚阶段。而国有产权管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企业国有产权登记的基础性作用, 对国有资产进行界定、登记, 并出具相应的资信证明, 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并将国有产权登记文件作为企业资产重组和产权变动的必备文件, 不断增强其在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的法律约束力。
2.协调与工商部门的关系, 建立规范流程
在实践中, 产权登记工作与工商登记工作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说, 产权登记主要是登记企业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 包括资产总额、实有资本、国资总额、国有资本金保障和维护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工商登记主要是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 登记企业性质、基本情况、资金规模等基础信息, 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企业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不一致的情况, 这就是企业工商登记与产权登记相脱节的缘故。
要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 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规范产权登记与工商登记的关系, 明确它们在企业设立及发生经济变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认识到产权登记为工商登记的前提, 是工商变更的依据;其次, 要明确两者在企业的产权界定、国有企业改制、企业合并分立、产权转让、资产划转等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 提高各企业单位的认识度和重视度;再次, 要根据各自登记的侧重点不同, 规范两者的登记规则、流程和经济性文件、过程性文件的留存方式。
3.完善产权登记网上信息系统, 强化分析职能
现有的产权登记软件中分析功能覆盖范围甚广, 不具有行业特殊性, 对国家出资企业的针对性也较差。所登记的数据和指标具有简单的覆盖性和平铺性, 分析功能尚不健全, 分析结果的针对性不强, 不具有指导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 应对软件的分析功能进行进一步细化, 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应为适合国资监管机构查看国有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行业的分布情况, 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基础分析数据和决策参考, 推动国有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第二层次应为针对国家出资企业建立的查询分析系统, 方便企业了解集团内部资源的配置、分布和变动情况, 帮助企业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向, 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4.调整财务指标, 实现与财务数据的共享
目前, 产权登记系统设置的财务数据的录入与财务报表软件不具有兼容性, 数据指标不能通用, 造成数据信息滞后, 使用不便, 可利用价值不高。同时产权登记系统中录入的财务指标过于单一, 侧重收益情况而忽略了成本的构成, 这就造成分析结果不具有针对性, 看不出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 影响决策者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 应探讨现有登记系统与财务软件兼容的可行性, 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 实现财务数据与产权数据共享, 实现产权登记管理系统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 更好地满足出资人对国有资本的全方位监管。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功能, 对核心数据进行提炼, 自动生成分析报告, 定期对国有资本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对国有资本使用效率进行评价, 并提出建设性参考方案。
国有产权登记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
以集团公司为例, 通过全面的产权登记可以理清内部产权关系及所属各级企业的产权管理关系, 摸清业务板块分布、产权分布、级次状况等情况, 对诸如企业尚未进行改制、产权关系混乱、产权与管理权分离、产权交易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可及时发现并解决, 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准确、清晰、完整的依据。同时依托新的产权登记软件系统, 利用系统内的分析查询功能, 对各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可进一步掌握国有资本的分布和使用效率情况。
1.确定企业发展方向, 调整国有资本分布
根据国资委确定的主营业务范围, 利用国有产权登记系统确定非主业企业, 按照改革的要求, 采取放开搞活或退出方式将国有资本抽离, 减少低效资产对国有资本的占用, 释放国有资本使用空间, 为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对符合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属于集团主业范围内的企业, 以产权登记为基础重点, 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盈利能力, 以及长期发展趋势, 界定为集团核心骨干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两类, 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国有资本分布, 大力发展核心骨干企业, 并重点扶持优势中小企业。
2.理顺产权关系, 合理分配资源
通过产权登记, 理清各企业间的产权关系和国有资本的分布领域, 整合集团内部同一领域内的国有资源, 采取吸收合并、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 减少横向或纵向同类企业的数目, 优势互补, 集约生产;压缩管理层级, 使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和规章制度能够顺利的传达和执行,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从而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
3.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 强化监管职能
国有产权流转方式的多样性和程序的复杂性, 客观上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和障碍。产权登记能够记载国有资本从最初的投入及历次演变的全过程, 因此集团公司可以以产权登记为切入点, 实现从经济行为发生时核对产权登记状况, 到产权变动过程中对相关经济行为的审批, 再到产权变动后进行登记时核查经济行为发生时的各项程序性文件是否齐备, 是否完整的履行了相关程序的全过程监管, 避免了因监管不力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全盘掌握集团内部所有产权流转情况, 作到“不重、不漏、不留死角”。以产权登记为主线, 将产权变动时的经济行为的审批、资产评估、进场交易环节统一纳入集团公司管理范畴, 在工作方式和手段上构成对各级企业产权流转的矩阵式管理。
4.加快建设国有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步伐
国有交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篇8
一、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主要是指将交易涉及到的资金耗费引入产权分析的范畴, 证明了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 是企业运行和交易产生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减少交易的资金耗费,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该理论认为, 完整的产权包括了从归属权、转让权到使用权等内容在内的企业权利。因此, 完整的产权制度理论应是涉及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产权制度中, 最为基础的内容是产权界定制度。该制度是明确市场主体的重要理论支持, 只有明确界定相关的产权, 保证职责和义务的落实, 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秩序, 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 企业制度理论。从产权制度的改革层面来说, 这里的企业制度理论课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企业的产权制度, 是产权制度在公司发展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明确和保障企业运行活动中涉及到的主体的财产权利和相关的基本权益的标准。二是企业管理制度, 是规范企业行为的理论体系, 也是最为基础的规范之一。其范围包含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计划以及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三是企业组织制度, 主要用于对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模式等进行规范, 其对企业相关的职能划分和责任落实等有着明确的规定。
二、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我国国有交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促使我国的国有交通企业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经济主体。在产权改革之后, 企业拥有了单独从事民事活动的条件。也就是说, 具备了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市场活动的开展条件, 进而促进国有交通企业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有交通企业与其他私有企业不同, 在经历产权改革之后, 企业具备了独立的财产权。这意味着国有交通企业能够进行独立的投资活动, 使得融资行为和资产规划行为逐渐合法化, 也是给予企业更多的资产分配的权利和渠道。
三、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 完善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的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管理体制的完善是保证国有交通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产权制度的完善, 首要任务即是明确产权改革的职能划归, 在实际改革中强化产权的界定。从目前的体制环境来看, 我国的国有交通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限制, 并且管理涉及到的职能部门较多,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 在不同的管理角度上, 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 优化管理程序, 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另外, 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 也是促进国有交通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 只有将企业的相关体制进行调整和改进, 突破传统产权制度的桎梏, 避免其在运用过程中的弊端, 才能充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进而采取针对性发展战略, 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 创造完善的法律环境。健全的法律环境是保证国有交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支持。现阶段, 国有企业的法律环境的完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出资人法律地位的健全。这一措施主要为了保证相关人员的基本权益。法律地位的变化, 有助于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进而促进其投资的增加。二是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法制化。法制化的企业管理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的秩序, 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将企业个部门的职责具体落实, 即明确公司内部的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总之, 国有交通企业的长远发展, 完善的法律环境、科学的内部管理, 以及合法的运行框架是交通企业发展重要的前提。
四、结束语
国有交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的经济市场变革的重要举措。通过企业产权管理制度的完善, 以及完善的法律环境的构建, 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充分完善其所需要的条件, 能够为国有交通企业的发展提供健全的环境, 进而保障国有交通企业的基本发展权益, 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文博, 王荣党.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1) :18-19+54.
[2]陕西省财政厅企业处课题组, 刘红春, 廉军友.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西部财会, 2014 (11) :59-6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篇9
从1979年以来, 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产权是一种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侧重于对财产实体的动态经营和财产价值的动态实现。产权是交易双方权、责、利的划分, 它只能形成于两个 (或两个以上) 平等的所有权之间的交易, 或简称为“交易中确定的权利”。产权作为一束权利, 是指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 这些权利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空间上进行分离。比如,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 产权表现为股权、法人财产权、日常经营管理权等一组权利束。
以产权为依托, 对财产关系进行组合、调整的制度, 就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即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保证其实现的制度。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和规范财产关系, 提供激励, 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形成稳定预期等功能。
企业产权理论是指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的安排, 企业产权理论不是将企业简单地看作以权威、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组织形式。企业中董事与经理, 经理与工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仍然是一种交易, 这与市场交易, 市场契约没有什么不同。因此, 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安排, 同样对企业的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
所谓改革产权制度, 是指要清晰产权, 界定产权边界和产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清除原来模糊不清的状态, 建设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财产约束机制。
二、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和经济基础条件。明确产权关系应当成为企业改革的焦点。而我国国企改革方向, 则应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 权属关系明晰, 利益清楚的公有产权制度。
在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我国对国有制产权的改革已大大拓宽了视角, 实现了在不改变国有制基础上的多种形式的改革尝试, 包括:改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国有制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国有制;改单一的国家所有制为国家控股或参股, 其他经济成分参与资本组合的混合所有制等, 大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但是, 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产权主体虚设, 产权边界模糊。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支配的财产是国家的。
因而就形成“花的不是自己的, 不花白不花;捞的不知是谁的, 不捞白不捞”, 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上市公司毫无限制地扩股融资, 发新股卖掉的产权是国家的、集体的或其他什么机构的, 对公司没有成本, 而融来的钱则是用的好坏都一样, 于己有利而不承担责任。
2. 产权关系不顺。
其表现为政府 (国有大股东) 的行政管理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双重职能不清和错位, 往往用非规范的行政干预, 造成前者冲击后者, 使企业成为政府行为的牺牲品和附属物。其结果是所有者 (或其代表) 对其所拥有的“自己”财产关切度低到了公有财产无人真正负责的最低限度, 造成了巨大的国有资产的惊人流失。而真正关心企业利益和效益的中小股东, 其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护。从以上看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以防止在产权改革中流失国有资产。
三、理顺国资管理体制
搞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极具挑战性和探索性。国有资产数量大, 分布广, 行业多, 近几年重组流动情况复杂多变。据统计, 截至2002年底, 全国15.9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非金融类企业拥有资产总额 (权益加负债) 为17.84万亿元 (包括非国有资产) , 实现利润3764亿元, 上缴税金6795亿元;目前由国资委监管的196户中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额 (包括非国有资产) 为6.93万亿元, 其中所有者权益 (含少数股东权益) 为2.54万亿元, 2002年实现利润2384亿。国有资产如此庞大, 如何理顺监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决定上来, 切实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当前, 必须紧紧抓住出资人到位这个关键, 理顺各方面关系。主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 落实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经营责任。
国家由管企业转向管资本, 建立责权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体制, 形成对每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可追溯产权责任的体制和机制。
2. 国有经济布局和企业结构要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
政府从直接管理庞大的国有企业群, 转变为控股重要企业和持有股份。国有资本由覆盖各行业、各领域, 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领域集中, 减少国有资本涉足企业的数量。
3. 政府设出资人机构, 与公共管理职能部门分开, 受政府委托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所有权。
行使公共权利的部门不再承担出资人职能, 形成政企 (资) 分开的体制基础。
4. 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
出资人机构受国家委托拥有股权, 依《公司法》以股东方式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 在公司治理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出资人机构不越权干预。
四、理顺国资管理, 深化国企产权改革
十六大报告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时, 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指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 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对于改变目前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状况, 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的创新构造。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监管部门, 决定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实质, 就是出资人代表与所出资企业、出资人的所有者权益 (股东权) 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这种建立在产权关系基础上的资产监管, 既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又要有利于搞好国有企业。
一方面,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 但决不能成为“婆婆加老板”, 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关键是要做到职能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 就是保证出资人代表到位, 保证出资人代表各项权利充分行使和所有者权益的充分实现。不错位, 就是要牢牢定位于履行出资人职责, 不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方式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管管理。不越位, 就是要严格限定以股东方式履行出资人职责, 充分尊重企业法人财产权和日常经营管理权。
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 同时必须接受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监管, 不得损害所有者和其他出资人的权益。要按照产权明晰的要求,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深化内部结构改革, 转换经营机制,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在落实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下, 实行产权分离。
最后, 要完善国资监管的政策法规体系。《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 并对管理的程序、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做出了原则规定, 但是诸如国资委和其他中央部门之间国资管理的职能划分和衔接、国务院和地方国资委之间的关系、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企业授权经营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细化。只有在健全的法律体系下, 国企产权改革才能得到安全的保障。因此,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已成为当前国资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国有企业应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深化自身改革, 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从而在改革的浪潮中确保国有权益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课题组:《产权制度与国有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学动态》, 2003 (1)
[2]陈清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管理世界》, 2003 (6)
[3]李毅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管理世界》, 2003 (9)
产权制度改革刍议 篇10
一 产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产权的含义,目前没有权威的说法,但以下三点含义却是共同的:第一,产权是关于财产的排他性的权利,并且该权利必须是可以平等交易的法权,而不是不能进入市场的特权。第二,产权是人们关于与财产的存在与使用而引起的相互之间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基础性的准则。第三,完整意义的产权不是一个权利而是一种权利束,并且这个权利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但呈现一种统一结构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对产权给出如下定义:一般地说,广义的产权即为财产权,这种财产权是由国家法律或政府制定规则确认并加以保护的、关于财产的存在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运动而发生的、可以契约来组织进行市场交易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社会行为关系的权利体系。简言之,产权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关于财产运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和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对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现代产权制度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一是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法规所清晰界定;二是权责明确,产权在其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权利到位,责任落实;三是保护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四是流转顺畅,各类产权都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产权的最大收益。
二 国内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作了些有益的探索,下面以供水行业举例。供水行业隶属于国有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国有制企业,结合供水企业的性质与特点,先来看看我国北京、上海和深圳供水企业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再分析一下遭遇到经营困境的哈尔滨市供水企业的解决对策。
(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北京公司99年经过改制,建立集团公司以来,改革的总体思想突出盘活存量资产,开展资本动作,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把企业做大做强。他们发挥大企业的优势,投资19344万元,先后并购了京郊4个县级自来水公司,使日供水能力增加15.3万吨,供水管网504公里,总资产增加3亿多元,集团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
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总资产18亿产权转让50%,改国有独资为产权多元化。他们按国际惯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中介机构,公开招商,选择合作伙伴。法国、英国等4家水务参加竞拍,法国威迪通用水务以23亿元取得转让产权。
深圳自来水公司按照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体化的方向进行资产重组,建立水务集团。
改革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从一个城市的大局看,缩短了改革时间,节约了改革成本。第二,促进供水企业从单一的城市供水向综合性水务产业的跨越,企业的实力增强,发展空间更大,对以企业整体的战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第三,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在技术上与自来水同属一个专业,在生产经营上具有很多共性,合并后统一经营管理,可以实现多种资源的统一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四,经营污水处理有利于研究开发中水回收技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以应付未来可能发展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发展策略
看过以上我国几个供水企业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为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发展指明了出路。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积存了不少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而这些问题在社会与经济转型时期日益显得尖锐和突出,深层次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的差距。这是导致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落后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大的障碍。多年计划经济和供水行业自然垄断性质养成了“饭来张口”的观念,没有认清经济体制转型后的新形势、新环境。二是政企不分。企业不能完全行使本来赋予一个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供水企业扮演着特殊的身份,具有双重主体性。供水企业无法完全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与独立运作,其水价也不是以市场价格来定位。三是产权不清,产权结构单一,投资渠道不畅。这注定投资结构的单一性和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性。四是经营模式落后,管理不科学,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模式落后,没有引进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资本运作困难,企业缺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供水企业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缺少科学决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普遍还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大多数人都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五是供水价格不到位,企业建设发展资金严重缺乏。供水价格是一个棘手的方面,但是其约束条件相当复杂,其中,企业的产权制度是深层次的关键因素,它决定着供水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企业赢利能力和赢利前景都形势不妙,市场化程度并不高。政府确定水价,不是以市场供求为导向,也不是以生产成本为基准,而是以市民是否有意见和不影响社会稳定等因素作为主要依据。导致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管理等运行费用。深圳与上海的做法为哈尔滨市供水企业改革树立了成功的范例。结合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实际状况和国内供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哈尔滨市供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别进行为宜。磨盘山和沿江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在建大项目已建成,不存在改制,形成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新体制与新机制。制、供、排水是哈尔滨市供水企业的主业,主战场不能丢,应该像深圳、上海那样采取出让部分股权办法,由我们控股。这里应当明确一种思路,引入战略投资伙伴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入新的机制,吸引部分发展、改造资金。积极探讨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建立具有良性循环的“投入—回收—再投入”的资产运作模式。
三 改革的核心在于理顺产权制度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上,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引入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体现“产权明晰、职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自主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其实质不仅是单纯解决了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而是包含了两条重要原则和内容:一是责任制,二是社会化。
首先,所谓产权责任制,就是要改变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无人负责的状况。强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是要改变政府对国有资产负无限责任,而实际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处于无人真正负责的状况。
其次,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表明,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同于早期的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通过股份制使它早期的个人资本、私人资本、家庭资本社会化,从而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也就是使得它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重新获得生命力。
财产要有责任制,不是只有私有制才需要明确的责任制,公有制也要有明确的责任制。现在的国有财产就没有责任制,无人真正负责。政府部门都要去干预企业财产,结果企业没有责任,政府也没有责任。要想做到政府不管企业,前提是政府不再是所有权的主体,至少不再是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主体,国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经济中不再为主体。
供水企业改制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种形式:
特许经营: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及考核的协定,把经营的责权利,用一种法律文书落实到企业,目的是落实企业的自主权,实现政企分开,形成激励机制。
股份制:现有国企改革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国家成立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若干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充当代理股东,由这些代理股东持有那些经营性企业的股票,然后派董事、监事,在股票市场上操作,这样就模拟了一个股票市场。但它可能在产生两个缺陷而无法满足预期和初衷。一是它不能保证将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择到经营岗位上来。二是国家作为股东也无法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国有资本转债权,非国有资产转股权。其好处如下:一是解决了经营者选择机制。二是有利于国家资产的增值和保值。三是有助于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四是债务融资的单位成本低于股本融资。
逐步推选企业为投资主体的业主负责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以上论述清晰地告诉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证明供水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问题。如何有效地理顺产权制度是供水企业改革的“牛鼻子”。
供水企业,由于其独家经营的垄断性,消费者(用水户)对自来水这一产品的不可选择性,销售对象亦即供水范围的地域局限性,以及自来水生产和销售量受水资源条件和节约用水政策制约,受城市规划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来水产品不可能直接参与商品销售市场的竞争,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也不可能因此去鼓励用水,争夺用户。因此,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只能综合利用主客观两方面的优势:理顺产权制度,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效率去实现。
产权制度改革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供水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改造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供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必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孟戈.深圳市盐田区供水企业产权重组模式探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学报,2003(7).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篇11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改革;资本市场;创新
一、丽水农村资本市场改革状况
丽水市商业性金融机构发展快。丽水将包括大型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内的商业银行向丽水农村发展延伸,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丽水设立分支机构,深化改革邮政储蓄银行,加大对三农和对丽水本地小微型企业的融资贷款能力。丽水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步伐快。对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进行了优化,对符合改革要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股份制改革。丽水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定位逐渐明确。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本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向镇向村庄延伸下属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了试点,争取全部丽水市小额贷款公司在未来2-3年达到20家以上,资本净额达到25亿元以上。截止2014年,丽水市共计17加小额贷款公司开业,已累计上缴税收2.31亿元。
二、丽水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的制度障碍
政府政策影响大。丽水各地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留驻农村,提供惠农支农服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建立了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税收和利率扶持。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决策影响大。为了保障地方的财政收入水平,很多农业上市企业很少在乎企业本身的成长转型问题,而将精力投入在公司的包装和与政府人员的交际中,而不是在生产和经营本身。只重视眼前利益不重视长远发展,从而忽略经营企业本身,薪酬制度也不具备强大的激励作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监管部门监管能力不足,效率低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难题和瓶颈。
三、国外农村资本市场改革经验借鉴
縱观国内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较为完善的农村资本市场。美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大国,几乎大多数的高新产业在美国兴起,而作为一个在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雄厚的国家在农业发展,包括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方面,已经建立健全了农村资本市场,可以说美国的农村资本市场是美国创新性农业经济的巨大引擎,美国依靠资本市场的运作促使了农业经济转型和农业产业升级。完善的合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是使得美国农业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所谓多层的资本市场体系就是说,一是主板市场,二是二板市场,三是三板市场,就是说不同层次的交易市场需要同时存在于农村的资本市场里,但是由于还是处于农村,层次过多也会造成混乱。
美国农村资本市场改革经验和启示。首先,形成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地,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产权多元化也是决定农村资本市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对国有的商业银行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国有资本垄断,进行股份制改革,允许不同领域包括政府、个人、企业等等的资本进入,实现股权分离使其转变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是需要允许各个领域资本进入,实现投资主体的股权结构多元化,从而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体制健全的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其次,改革模式的选择要实现突破。由于农村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地区不平衡的背景下,农村的资本市场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对适合合作制改革的进行合作制改革,对不具备改革要求的采取设立乡镇农村社,在前提是能够达到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和资本更加充裕的情况下,鼓励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改革方式的选择个性化。可以选择一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金融企业进入农村资本市场,提高市场竞争活力,建立并且完善农村市场机制,实现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和改革方式的个性化。
四、产权制度改革与丽水农村资本市场创新
丽水是在全国范围内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通过的第一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自丽水试点启动的这两年以来,“三大”金融支农惠农工程一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持续做强。在信贷支农工程中,从林权抵押贷款入手切入,建立了一整套的制度机制,其中涵括从林权评估、林权登记、林权抵押担保以及到发生不良贷款处置等过程,从而形成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崭新的“丽水模式”。
不断加强深入农村金融普惠力度。研究出台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制度和农房产权抵押贷款的管理办法, 关于“三权”抵押贷款方面的业务全面推进,从而初步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权融资体系。截至2014年三月底,全丽水市的“三权”抵押贷款的余额达到45.51亿元。对各金融机构集群引导其加强创新力度,推出以茶园抵押、小水电股权、石雕贷款、农副产品仓单贷款以及扶持农民工贷款,依托强大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从不同层面指导金融机构大力开展“整体批发、集中授信”的小额农村贷款业务,从而有效的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下放。截至2014年三月底,全丽水市开办了该项业务一共有690个行政村,累计为6.1万信用农户提供授信款项达49.07亿元,发放贷款累计达30.64亿元。从各个层面推进农村担保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国家财政的出资、组建行业协会、村级担保基金、商业性运作等四个层次,着重推进财政性出资和村级担保组织的建设。在县域内积极引导银行与各类金融机构设立针对小微型企业的专营机构,逐步稳固发展包括村镇银行、各类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互助资金会等在内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鼓励推动村镇银行垂直向下延伸设立机构网点。目前,已设立9家村镇银行、15家小额贷款公司和1家农村互助资金会,实现县域内全覆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五、产权制度改革与丽水现代农村股票市场创新
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不断创新,必须深化改革农村信用社,推进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丽水市范围内开展支农惠农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资金会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在金融领域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和各类民间资金进入,鼓励有设立条件的地方在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社区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
nlc202309041022
对农村金融产品体系进行不断丰富,鼓励金融机构信用模式进行不断创新,积极对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进行不断扩大,从而构建起一个“三位一体”的农村信贷产品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小额信用贷款、担保机构保证贷款和抵押担保贷款。
对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进行不断完善,综合利用各类金融资源,包括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和担保等在内的金融资源,从而达到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的目的。积极培育优质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具有相当的规模的农业经营实体,鼓励各类农业经营实体上市在中小企业板和各类创业板上从而得到融资。鼓励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农业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积极发展信托、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农村投融资平台的规章制度。
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落于浙江丽水,有其内在原因,正如央行所述,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在开展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在指导思想上,金改试点强调为广大山区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可以预见,它有可能将和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秘密试验一样,对我国农村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六、产权制度改革与丽水现代农村债券市场创新
积极推动创新债券市场,有效拓宽各类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大力推广各类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使用,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龙头企业上市、发债融资。吸引各类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领域,建立农村金融租赁公司和农业信托公司,鼓励各项风险投资和产业发展基金进入现代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便利支撑。加快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村。大力推进农业生产领域的非现金结算。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为金融资金高效接入和风险防范提供基础平台。加强货币发行、金融科技、经理国库等各项金融服务,推广适宜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便利。
1.实现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公开公司债券的制度。针对不同投资者对不同品种的债券实现多样化不同群体的发展。要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关于债券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断丰富、适用于小型和微型企业债券,实现企业债券的多样化。要统筹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符合发展的条件。实现证券机构、保险机构、商业银行和其他合格机构进行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开展依法的债券承销业务。
2.加强债券市场的信贷约束力。实现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的规范发展。提高了发行人的信息披露力度,信息披露制度也不断改进。投资者提高识别风险,减少对外部评级依赖的能力。债券发行人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探索信用保险的发展。完善债券信用增级机制,规范债券信贷业务的发展。加强发行人及投资者的约束力和责任感,健全债券违约的监测和应对机制,维护债权人整体利益,并有效防止道德风险。
3.加深债券市场沟通和联系。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对投资者进行适当性的管理。实现债券品种在不同市场,跨境上市及独立转托管制度的完善,促进跨市场债券的畅通。在债券交易场所内实现合理分工、鼓励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了促进信息共享扥债券登记结算机构,并且实现顺畅连接,加强沟通和联系。要完善债券市场信息系统和提高市场监察体系的效率,并逐步加强债券登记结算制度,以及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实现统一管理。
4.债券市场监管和协调的加强。公司信用债券部委间的协调作用实现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责内容,在其位谋其政,增强债券市场准入机制、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监管,建立健全各类有关投资者的保护制度,加大对债券市场中关于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的惩处。
5.实现私募发行制度的建立完善。合格投资者的标准体系的设立,对于各种類产品的投资者提出的适当性要求实现明确,并面向同类型的投资者私募发行实现信息披露要求的满足,规范私募发行行为。
七、产权制度改革与丽水现代农村资本市场投资主体创新
首先,要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创新。第一,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的制度体系,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第二,要做细、做优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确权、发证、登记、评估以及担保等配套机制建设,做细、做优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第三,要大力推进农房抵押贷款。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房抵押贷款运行机制,加快建立完善产权交易、流转处置等平台和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着力推进农房抵押贷款扩面增量提质。其次,要推进“三个平台”建设,分别是着力搭建村级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建立农林产品交易平台。第三,推进“四信”建设,即深化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乡(镇、街道)、信用县的创建工作。第四,推进“四级”担保组织体系建设。第五,推进外汇管理、金融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批发、集中授信”、全国保险服务民生示范区、鼓励民间资金和华侨资本有序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等“五大”亮点创新。对此,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决定性作用,建设开放竞争有序的统一的市场体系。我们必须要加快步伐形成自主操作、竞争公平、自主选择与消费,商品各要素之间自由流动的现代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消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的形成。
八、结语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第一,实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程。一是探索创新担保方式。在推广担保机构担保、农户联保的基础上,加强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中介机构的合作。同时,还可以依托和借助保险、财政担保作用,创设“农户+保险”和“财政补贴+保险”等担保模式。二是探索扩大抵押品范围。依托农村物权的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养殖水面使用权等均能够作为担保物。严格创新工作流程,对于每一项信贷产品的创新,都要制订创新实施细则,对于担保方式、担保物的选择要科学设计,反复论证,并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适当引入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农业保险等政策,达到分散风险、防控风险的目的。第二,提升人民银行在金融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人行丽水市支行在开展地区金融创新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职能,通过建立组织领导机制、考核奖励机制等形式,实现政府银行协作、银企合作、信息共享,从主动创新、沟通协调、政策支持、信贷指导等各个方面,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起和有效实施。第三,建立农村金融创新激励机制。一是各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改善信贷管理体制,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鼓励农村基层机构开展涉农信贷产品的研发。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内部考核机制,将金融产品创新作为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与工资奖金分配、授予贷款权限挂钩,充分调动基层银行之间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二是政府部门要建立考核激励和政策扶持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优秀创新成果、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其次要建立农村金融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对于创新贷款实行风险补偿和贴息制度;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成绩突出、支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执行低的营业税率和所得税率。同时对货币信贷政策机制进行完善,对支农创新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适当降低,对支农贷款利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等。
参考文献:
[1]孔祖根.《改革生金》,浙江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2]田满文,李敏. 生态文明视角下低碳并购社会效益实证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6):102-106.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篇12
1 多措并举, 稳步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山西省沁源县是革命老区, 原太岳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地处太岳山东麓, 山西省中南部, 县域面积2 556km2, 16万人, 254个行政村。城北村属城中村, 两委班子团结, 群众基础好, 有一定的可经营性资产。全村738户, 1 838口人, 耕地面积53.267hm2, 林地面积193.866hm2。年固定收入550余万元, 2013年全村总收入2 100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10 315元。
1.1 注重宣传教育, 打牢思想基础, 为试点工作创造改革氛围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程序性、操作性都很强, 但工作实施起来较难。难在哪里?首先是“认知”问题。对此, 在机构建立, 人员到位, 经费投入的前提下, 突出开展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进户入脑”宣传活动, 通过组织到北京市、陕西省等具有成功经验的地方考察学习, 集中村民学习, 反复解读政策, 详细对比算账, 印制“村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白册”, 设置咨询点等办法, 使村民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初步的认识, 调动了村民认可与参与的热情, 筑牢了思想基础。民意调查显示, 村民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知率达98.7%。
1.2 找准矛盾焦点, 突破工作难点, 为试点工作筑牢改革的基石
农村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分配轻监督的思想, 认为只要不把钱装进自己的腰包, 资产监管无关紧要;另外, 尽管在村一级都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制, 但由于人员素质等原因, 还存在手续不完备、资产添置处置程序不到位的问题, 集体资产被挪用、损坏、低价承包、擅自变卖, 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贬值现象等等。为稳妥解决这些问题, 试点村自筹资金80万元, 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评估公司全程参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如, 在确定农民股权分配办法中, 参考律师建议, 坚持民主决策, 村民自愿的原则, 采取了“优先土地股、增配人口股、创新预留股”的办法。城北村在1999年二轮土地承包之后, 由于迁入人口不断增加, 2004年将集体机动地分配到户, 再次进行了小幅调整, 调整后的人均土地占有量仍不足333m2。股权分配细则中, 将给予约占村民总数60%的有土地经营权的村民配发土地“优先”股, 将来无论股份经济组织经营盈亏, 土地股都按当年全县平均每667m2产值分配;全体在册村民都配发人口股, 根据当年股份经济组织经营收益进行分配, 有效规避了老户与新迁入户可能在利益分配方面带来的矛盾。设置“预留股”, 维护人口合理增加家庭的合法权益。
1.3 强化组织协调, 发挥部门优势, 为试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业务涉及全县十几个部门, 如何集中优势资源服务好试点工作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沁源县成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组, 采取“相关部门派驻人员, 全程无缝隙参与”的办法, 集体办公, 分工协作, 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 发现问题村内解决, 出现矛盾就地化解。例如: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时, 出现了占有土地而无村里户口;有户口多年不在本村;因上学、参军、获刑等原因户口被转走后, 人常年在村里生活, 户口没有及时迁入等问题。由于实行了集中办理, 这些问题最长在72小时之内彻底解决。到目前, 解决户口、土地确权等方面的问题79件。
在稳妥迈出三步的基础上, 沁源县进一步确定了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一清、两建、三确权”。“一清”就是清产核资。对集体所有的账面有价资产、账外资源性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 对不良资产严格按程序核销, 对违法违规流失的资产依法依规追缴, 摸清核准集体资产家底;“两建”就是建立集体资产明细账、资源性资产登记簿。清产核资结束后, 对集体资产分别建立明细账, 包括集体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资产、有价资产等;对登记未进入账内的机动地、四荒地、多经地等资源资产建立登记簿;“三确权”就是确定产权、股权、经营权。对清查核定的集体资产, 由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报批, 颁发产权证书;召开村民大会议定配股方案, 将经营性资产按方案配股到人, 成立股份制经济组织并颁发股权证书;确定资产经营权, 将不同类型资产以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明确到责任人。目前, 试点工作已处于清产核资, 清人分类阶段。呈现出发展势头强劲, 全村民心集聚, 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2 创新方法, 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路径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系村民切身利益, 关乎农村社会稳定。说到底就是要创新“三资”管理制度,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壮大集体经济, 实现农民增收。沁源县农经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农村集体资产使用效益, 管好、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促进农村发展”方面, 确保试点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在试点过程中, 坚持运用“四结合”的改革方法, 探索改革之路径。
2.1 将集体资产管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城北村依据有利的区位条件, 已建成18 000m2的商贸区, 仅此一项年固定收益在540万元。目前, 试点村筹建7 000m2的商贸市场、50 000m2的商业住宅小区和6.667hm2的蔬菜种植园区, 放大了集体资产价值。
2.2 将集体资产管理与扩大民主相结合, 全力维护农民权益
紧紧抓住“清理登记、公开公示”等关键环节, 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作为民主管理工作的切入点, 全过程“阳光操作”, 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具体要做到:集体家底清楚、村民身份明朗、农民利益保障、合作运行合理、多方关系和谐。使村民真正当家作主, 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 源头化解农民因土地、集体资产占有不均产生的诸多矛盾, 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2.3 将集体资产管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把规范管理摆在首位, 着力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登记管理、集中采购、添置处置、信息管理、合同鉴证、廉政建设等制度, 做到用制度管事, 用制度管人, 确保集体资产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2.4 将集体资产管理与规模经营相结合,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抓大项目、上好项目的同时, 将来新股份经济组织集体经营性资产中40%预留集体, 通过集体优势持股量, 保证后续发展中有充裕的资金再投入, 解决以往重分配轻积累、再投入缺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3 存有困惑, 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在推进试点工作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少问题, 而且一些问题的出现给他们增加了很大压力与困惑, 如何合理解决好这些问题, 寻找破解疑难、困惑及问题的有效办法, 是今后顺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薄弱, 很难承担前期费用。城北村前期投入到资产评估、法律服务、违法违规流失的资产追缴等方面的费用高达120万元之多, 以沁源县为例, 能够独立承担起这项费用的村不到一成。
二是受农村教育落后的影响, 人员素质偏低, 人才缺乏。改革完成后将成立新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 参与市场竞争, 新经济组织股东代表是否具备议事能力以及经营人才的匮乏将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新经济组织将会与“两委会”交叉任职, 管理模式很难摆脱“行政化”。虽然改制后新组织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负责制的“三会一制”法人治理机构, 但管理层成员基本脱不开由原有的村干部担任, 是不是会出现政企不分的局面。
四是村民参与新经济组织生产的积极性会不会受到影响。新组织将会就地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 呈现“农民变股民, 农民变工人”的局面, 现有农民素质还有待于提高, 会不会出现“重返大锅饭农业社”, “穿着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荐阅读:
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制度12-13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10-05
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再认识11-27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06-18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受理转让申请操作细则12-24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业务办理规则10-22
国有建筑企业改革06-26
国有企业职称改革05-09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06-11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