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会计制度改革

2024-09-01

国有林场会计制度改革(精选9篇)

国有林场会计制度改革 篇1

2012年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目前, 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7个省展开, 原则上要求两年内完成;其它省区也从实际出发, 以不同方式研究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 系统研究思考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改革的有关问题, 对于促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大有益处。

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始于20世纪50年代。基于对我国育林基金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财政部1994年11月颁布了《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制度》 (暂行) 和《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暂行) , 这是我国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制度上的一个突破。但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的颁布与实施, 以及国有林场苗圃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 显然1994年颁发执行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暂行) 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制订新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迫在眉睫。

一、基于国有林场苗圃性质的思考

国有林场苗圃是国家培育森林资源和优良苗木的基地, 长期以来, 国家将国有林场苗圃定位于生产性事业单位。按照生产性事业单位的定位, 国有林场与苗圃应该按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的、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那么, 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核算的目标就应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国有林场与苗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其财务会计报告应反映国有林场与苗圃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应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应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1) 资产负债表; (2) 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 (3)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这就意味着国有林场与苗圃没有利润、成本、现金流量等概念, 也没有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样就导致国有林场与苗圃主要的经济业务即森林资源资产的生产经营无法得到全面的核算, 也不能全面反映其经营情况和经营业绩。而国有林场与苗圃中占其份额少又非主要经济业务的预算收入和支出反倒成为会计核算和披露的主要对象。即使把森林资源资产的生产经营作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来反映和核算, 也有悖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相应规定。该《准则》中规定“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活动显然是国有林场与苗圃的专业业务活动, 并不是“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 列入“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核算不合适, 列入“其他收入”和“其他支出”更不合适。言下之意, 如果国有林场与国圃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国有林场与苗圃的主要经济业务将无法得到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事实上, 国有林场可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商品经营型林场和混合型林场。生态公益性国有林场与苗圃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财政支持力度较大, 财政资金相对较多, 但也不是林场的主要部分, 也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商品经营型和混合型国有林场与苗圃主要是生产经营资金为主, 财政资金相对较少。国有林场与苗圃分属中央、地方管辖, 由于地方财政情况各不相同, 财政预算拨款与国有林场苗圃经营所需资金程度各地差异巨大。据调查绝大多数国有林场苗圃所得到的财政预算拨款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因此, 国有林场苗圃完全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不科学也不合理。

二、基于国有林场苗圃特殊业务的思考

国有林场与苗圃是从事培育森林资源和优良苗木的生产性事业单位, 实行企业化管理。据上所述, 既然完全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不可取, 那么能否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附则中第四十七条所规定的“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呢?据我们的研究认为,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更能满足国有林场与苗圃的经济核算, 更能体现国有林场与苗圃的生产性特征和企业化管理要求, 但在体现国有林场与苗圃的事业单位性质部分略逊, 特别是生态性公益型国有林场与苗圃的经济核算尚有不足。最理想的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为设计主体, 制订新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核算办法 (即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更符合其实际。其理由是:

(一) 符合国有林场苗圃生产性事业单位定位, 满足不同类型林场经济核算需要。

国有林场苗圃是培育森林资源和从事优良苗木的生产性事业单位, 兼具事业单位性质与企业特性。国有林场中既有涉及国土安全、生态保护等功能定位的生态公益林, 也有专门用于生产经营供市场销售的商品林。从国有林场苗圃的类型分又可分为生态公益型、商品型和兼有型林场, 其受托责任和经营管理目标虽有差别, 其核算内容主要是预算资金和生产资金。因此, 基于事业单位性质, 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 分不同性质的国有林场业务, 按商品林和公益林分别设置相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方法, 形成一个有机的符合现代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 才能改变原来林业四套会计核算制度并存, 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现状。

(二) 充分体现国有林场苗圃的专业业务活动

国有林场苗圃的专业业务活动是培育森林资源和从事优良苗木的生产经营活动。整个专业业务活动包括规划设计、造林、抚育、采伐和销售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过程。每个生产过程短的需要几年、长的可达几十年, 与企业生产产品和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区别甚大。其会计核算和披露也有其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林木资产、林木资本、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根据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原则, 对林木资产 (属企业会计准则中生物资产) 应分类核算, 并正确计算林木资产成本、采伐林木成本以及各种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林木资产和林木资本损失。林木资产作为国有林场的一项资产, 是有形资产, 是看得见、摸得着、活生生的活立木, 生长周期长, 自然增值与劳动增值并存。与其他资产一样, 由于市场的因素或经营的好坏, 也有升值或减值的可能。国有林场苗圃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林木资产进行检查, 当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 应当计提林木资产减值准备。林木资本具有虚拟资本特性, 应作相应的会计核算和反映。林地也是国有林场苗圃的重要资产, 理应纳入无形资产核算。

2. 营林生产成本 (费用) 核算特殊性

国有林场与苗圃的营林成本核算有自身的特点。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概念, 只有费用和支出, 完全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不能正确反映生产成本,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 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产品成本管理的要求,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归集生产费用, 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按照林木类生物资产的品种、成长期、批别、种植面积、与林业生活相关的劳务作业等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具体可以采用林种 (品种) 法、小班法、林班法、林木蓄积量法等进行成本核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种子和种苗、饲料、肥料、农药、燃料和动力、修理用材料和零件、原材料、其他材料等材料支出, 以及从事林业生产人员的职工薪酬、林业机械作业费、畜力作业费、运输费、灌溉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租赁费、保养修理费等支出, 应当计入产品成本。

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核算特殊性

正确理解和区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与政府补助和事业单位经费拨款的区别和联系, 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核算方法以及会计核算基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核算, 以改变目前缺乏同一科目、多种核算方法并存以及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的局面。

4. 财务报告 (会计报表) 及相关披露的特殊性

国有林场苗圃的财务报告不仅仅要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 还需要反映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诸如以森林蓄积、生态补偿、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资产等指标来反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报表的设计应区分生态公益性与经济性目标, 以改进原有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报表或现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报表的不足。虽具备林场苗圃生产经营的特色, 但对比企业会计报表, 业外人士特别在银行贷款审查上存在不好理解的缺点, 这对林坊苗圃信用等级测评有害无益。诸如应删除资产负债表中的“营林”、“事业费支出”类别及明细项目, 并入“其他长期资产”类别, 分设“营林支出”、“事业费支出”明细项目;删除资产负债表中的“拨入事业费”、“育林基金”明细项目, 另设附表反映具体收支, 余额填入“资本公积”项目;增加经营收支填报项目。现行林场苗圃会计制度设定的“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仅可填报主营业务, 未能全面地反映林场苗圃的经营收支, 致使银行贷款审查时搜集林场苗圃经营收支数据不完整不全面, 对林场苗圃经营发展能力评估不准确。多年来, 国有林场苗圃以林为主,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仅以木材销售为主的主营项目收支在报表中反映是不够全面的。应将“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变更为“国有林场苗圃经营收支明细表”, 其收支项目应包括林业种养、林产品加工、非林经营的第三产业、对外投资等所有的林场苗圃经营项目。林场苗圃在对外汇总编报经营收支明细表时, 应将内部交易而虚增收支和盈亏作抵销等。

三、结论和建议

1994年颁布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与目前国有林场苗圃的改革发展不相适应, 制订新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是新形势下国有林场苗圃发展的客观需要。制订的原则要求应不是基于原《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也不是基于原《事业会计制度》, 它应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为设计主体, 制订新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办法。在制订过程中, 以《会计法》为指导, 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 特别参考与国有林场苗圃直接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制订出符合国有林场苗圃生产性事业单位定位, 与其生产经营特征、自身经济运行基本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我国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办法。

国有林场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篇2

一、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改革前,由于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原因,江西省大部分国有林场发展陷入困境,并呈现出“五个多”的特点:

一是林场数量多。共有国有林场425个,约占全国的1/10,但平均经营面积仅为全国的1/4。

二是职工人数多。职工总数达到10.28万人(其中在职5.66万人),约占全国的1/6。

三是单位类型多。既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还有企业,后两类约占85%。

四是负担负债多。负债总额高达47.95亿元(人均负债4.7万元),其中拖欠社保资金5.8亿元。

五是遗留问题多。未参加养老保险职工2.11万人,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47万人。

二、主要做法

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江西省坚持公益性为主、商品性为辅的改革方向,紧紧围绕森林资源增长、林场职工增收、发展后劲增强、确保和谐稳定的“三增一保”改革目标,重点抓好了八项工作:

一是抓重组。主要按照“精简效能、规模经营、管理科学”的原则,科学调整国有林场布局,因地制宜推进国有林场整合重组,原则上改革后每个县林场个数不超过3个。全省国有林场由改革前的425个整合为216个,减少 209个,精简率达到49.2%。

二是抓定性。主要按照“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生态服務”的要求,将绝大多数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重新核定编制,并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同时,将以商品林为主、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林场定性为商品经营型林场,按市场机制运作。共界定为生态公益型182个,占84.3%;商品经营型34个,占15.7%。

三是抓保障。重点解决林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全覆盖,确保林场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结合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解决林场职工住房困难问题。截止目前,改革前拖欠的5亿多元社保费用基本偿清,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

四是抓减人。主要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通过提前退休、离岗退养、竞争上岗、自主择业等方式妥善分流安置在职职工,建立新型的劳动(聘用)关系。对解除劳动(聘用)关系的职工,采取现金补偿、林权补偿、社保补偿等方式给予补偿。截止目前,共分流安置在职职工4.56万名,占改革前在职职工的81%。

五是抓剥离。重点将原由国有林场所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医疗单位等社会管理职能全部分离,实行属地管理。离休干部移交林场主管部门管理,实行财政供养。林场代管村组根据村民意愿剥离。截止目前,场办的83所义务教育学校、62所医疗单位和代管的村组63个已全部实现剥离。

六是抓转换。重点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生态公益型林场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管理制度和“目标管理、绩效挂钩”的人事收入分配制度。商品经营型林场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截止目前,生态公益型林场全部重新进行了定岗定员定责,编制内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也全部纳入了同级财政预算。

七是抓安全。重点解决好联营山场的问题,保持国有山林经营权属稳定,不以变卖林场资源的方式筹集改革资金。加强国有林场改革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八是抓稳定。重点落实社会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和山林纠纷,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林场合法权益,创造和谐稳定的林区社会秩序。改革期间,全省没有出现一起群访等社会不稳定事件。

三、改革的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江西省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基本完成,99个县(市、区)已全部通过了省级评估验收,并取得一些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营机制得到创新。一些林场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及特色产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发展模式。贵溪市建立了职工承包经营、参股经营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林场发展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崇义、大余、全南等县,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开展股份合作经营,林场产业链条得到延伸,林场发展后劲得到增强;永丰县官山林场依靠科技大力培育大径材等森林资源,大力引进非林业资源型工业企业,财税收入连年实现翻番,林场亩平蓄积达7立方米,全面解决了职工“五险一金”;星子县充分利用东牯山林场风光旖旎、森林植被茂盛、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等特点,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二是职工生活得到保障。在中央改革补助资金19.73亿元的基础上,省财政还配套安排补助资金4.8613亿元,市县财政安排改革资金约8亿元,较好地解决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和职工分流经济补偿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同时,市县政府按照事权,采取资源折抵经济补偿、代缴社保费折抵经济补偿等方式,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承担改革资金兜底责任。比如,上高、铜鼓等县除预留足额养老保险资金外,还采取财政贴息贷款助保的方式,解决困难职工和改制职工缴费困难问题。

三是森林资源得到保护。每年对10个以上的县(市、区)林政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管理不力的采取“一约谈、四暂停”措施。开展严厉打击“三乱一非”、绿盾和天网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国有森林资源等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全省林区和谐稳定,没有出现变卖森林资源搞改革的现象,没有发生违法侵占国有林场林地林木和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

四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省累计安排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61576户,安排林区公路建设任务523.5公里,下拨卫星直播设备12762套。此外,通过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资金实施林区公路新建、改造458.8公里,通过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搬迁进城等方式,基本解决了国有林场“水电路气房”等问题。

国有林场会计制度改革 篇3

一、体制、机制改革对国有林场的影响

1. 国有林场改革对场圃会计制度的影响与要求。我国林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 采取了禁伐限伐政策, 国有林场正在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转变。若国有林场的属性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财政必然要求其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财政政策, 那么现行的场圃制度显然无法满足改革要求。

2. 财政体制改革对现行会计制度的冲击。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逐步建立, 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导致会计核算的运行环境发生根本改变, 现行会计制度对当前财政改革明显不适应, 虽可进行调整, 但调整是有限的, 并缺乏统一性。随着国家对国有林场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各项财政资金的监管和规范使用愈显重要, 但现行会计制度未能对各项财政资金活动进行全面、直观、动态反映, 无法做到直接与财政管理部门相互衔接, 口径一致。每年编制财政资金决算报表, 均无法从账上直接取数, 需手工收集、分析相关数据才能填报。

3. 不能满足林场新兴经济业务会计核算需要。随着林场经济的发展, 各项新兴经济业务不断涌现, 如职工股份租地造林、股份合作并购森林资源、绿化大苗培育、林下经济经营、森林人家经营、各项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与管理、林地征占合作开发等, 现行会计制度均无详细规定, 无法满足林场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需要。

二、现行会计制度不能满足现行体制下的林场实际需要

1. 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无法真实体现。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 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按历史成本计价, 每年年末没有对全部森林资源重新进行价值评估, 即使进行评估, 也存在市场价值难以准确核定, 评估费用高、作业难度大等诸多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完成。加上森林病虫害、盗伐、灾害等造成森林资源价值减少, 而在实际会计核算中, 并未将账上相关森林资源价值进行核减, 及森林资源培育成本摊销的不准确性等因素影响, 造成国有林场账上体现的森林资源价值与实际不符, 现行会计制度无法做到真实反映林场森林资源价值。

2. 计提福利费会计核算无法与实际接轨。福建省多数地市国有林场已进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开始实行绩效工资制, 按规定不允许发放工资外的福利、津贴、补贴等,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按14% 计提福利费已失去核算基础, 计提福利费会计核算已无实际意义。

3. 现行场圃制度对林区道路、桥梁、涵洞、晒场等的成本核算存在有物无价现象。按规定其成本投入不形成资产, 一般与资金来源直接对冲, 结果造成有物无价。

三、 《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与新的 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1. 场圃财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计量注重于历史成本原则, 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则包括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和公允价值, 更能真实地反映单位资产的真实性和经营状况。

2.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三项”费用计提, 即应付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会计核算全部纳入应付职工薪酬明细核算, 据实列支。而场圃财务制度仍然执行先计提“三项”费用, 后列支的核算办法。

3. 场圃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损耗只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 确定资产的现有价值, 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现有市场价值。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不仅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每年还可根据公允价值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能够比较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4.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取消“预提费用”会计科目, 有效地遏制了企业虚增成本、调减利润的做法, 而场圃财务制度仍然在用此科目。

5.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增“生物资产”会计科目, 且生物资产又分设了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及公益性生物资产3类, 并进行分类核算。该科目与场圃财务制度的林木资产相接近, 可对该资产进行计提折旧。但是, 国有林场现有的林木资产入账价值则是以每年营林成本所投入的资金作为入账价值, 无法真实反映林场林木资产的实际价值, 对于林权、山界和林地的变化, 自然灾害, 森林采伐消耗的资源等原因引起的林木资产增减, 目前的制度都无法进行准确核算。

6.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自投入营业的当月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通过管理费科目核算, 取消递延资产科目, 而场圃会计制度仍通过递延资产科目核算。

四、几点建议

建议重新制定与国有林场改革相适应的场圃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办法, 研究如何与事业会计接轨, 消除存在两套报表甚至两套账的可能性。

1. 设置“生物资产”会计科目对林场现有的林木资产进行会计核算, 可分设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及公益性生物资产三个明细科目。林木资产计价可依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资源数据及当年活立木市场价值作为估算价值入账, 调整林木资产价值, 这样, 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林木资产价值。

2. 林木良种引进试验费项目, 应区分可形成资产部分和科研损耗费用两部分。对于科研损耗部分作为成本费用化处理直接转为林场的成本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核算。形成固定资产的应按规定增加固定资产, 计提折旧。

3. 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这样有利于科研设备以及各类固定资产的更新, 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 对资产的处置更具有灵活性。

4. 设置“存货减值准备”科目, 核算因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林产品 ( 入库待售的木材及在圃待售的苗木) 损耗, 真实反映产品成本及其存量价值。

5. 设置“林木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核算因森林病虫害、盗伐、灾害等造成森林资源价值减少的情况。

6. “育林金及维简费” 科目改为 “育林金” 科 目, 维简费已取消多年。

7. 规范绿化苗木核算办法。随着生态建设不断推进, 绿化苗木供需市场越来越大, 不久的将来, 苗木收入占林场经营收入比重会有明显提高。正确核算苗木生产成本对林场各产品盈利能力的测算, 对林场经营策略导向有着重大影响。为此, 根据《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制度》, 对国有林场苗木生产核算统一规范势在必行。

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建设 篇4

一、坚决落实国有林场改革的决策部署

国有林场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恢复森林资源、加强林业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全省发改系统将按照会议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扎实做好改革统筹协调工作,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最严格的林地林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

二、切实加强国有林场改革的统筹协调

我委将会同省林业厅切实做好统筹协调,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对各地国有林场改革进行指导和服务,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各地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重点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和出台社会保障、职工住房、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办法和森林监督管理制度、监督机构设置办法、化解金融债务的政策或方案。

三、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项目建设

发改部门将加大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一是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对国有林场供电、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各级地方政府要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年度建设计划统筹安排,抓紧核定国有林场道路属性并逐级上报,纳入相关省级公路网规划。三是要利用好林业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等政策机遇,切实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加强管护站点用房建设。

四、积极落实国有林场改革的支持政策

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国有林场改革的投资支持政策。一方面,协调落实资金投入。国有林场改革实行分类指导,省级负责。目前,我省已争取到位中央财政资金11.68亿元用于支持国有林场改革。下一步,我委将协调有关单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成本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协调加强金融支持。国家已经对化解国有林场债务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明确国有林场的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应依法予以偿还。对于国有林场林区因营造公益林产生的不良债务,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化解政策。我委将密切跟踪国家动态,协调地方金融部门,按照国家政策,对化解国有林场债务予以金融支持。同时,协调金融部门开发适合国有林场特点的信贷产品,充分利用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拓宽国有林场融资渠道。

五、及时开展国有林场改革的督查评估

我委将配合省林业厅,建立制度化的监测考核体制,联合省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调研督导组,不定期地对国有林场改革情况进行督查,评估改革方案实施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确保改革沿正确方向推进,顺利完成我省国有林场改革任务。

国有林场会计制度改革 篇5

1 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1.1 全国国有林场发展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 分布在31个省 (区、市) 的1600多个县 (市、旗、区) 。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经营总面积6200万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000万hm2, 森林面积4000万hm2, 森林蓄积量22亿m3, 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

1.2 河南省国有林场发展的现状

据200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 河南省有林地面积为336.5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1.81亿m3, 森林覆盖率20.16%。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经过林场职工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国有林场由少到多, 由弱到强, 逐步发展壮大, 成为林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骨干,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国有林场建立以来, 累计改造低产林6.7万hm2, 人工造林33.3万hm2、保存18.2万hm2, 抚育中幼龄林153.3余万hm2。到2000年, 国有林场林业用地占全省的8.7%, 有林地面积达到27.58万hm2、占全省的9.7%, 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450万m3、占全省的9.8%、其中林分蓄积占全省的20.4%, 森林覆盖率达到81.3%, 其林分质量、优良珍贵树种数量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3 国有新县林场的发展现状

1.3.1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新县林场地处河南省南部新县境内, 始建于1952年, 地处江淮分水岭区域, 下辖8个营林区, 山场总面积1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60万m3, 森林覆盖率98%, 是全省职工人员较多、规模较大的国有林场之一。近几年来,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 林场内的生态林业建设不断加快, 新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百佳县”、“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 同时, 新县先后被批准为“全国山区综合治理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随着新县县委、县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及“禁伐”号召的提出, 新县林场积极响应, 变传统的“砍树人”为造林管护人, 立足现有自然、经济、技术条件, 侧重生态环境建设, 狠抓营林造林和多种经营, 全力保护营林成果。

“十五”以来, 国家突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不断加大林业投入力度, 国家林业局提出“严管林、质优先、慎用钱”, 科学推行林业六大工程。新县是林业大县、退耕还林重点县, 新县林场是新县林业骨干力量, 培育建设优质树种防护林技术成熟, 正顺应国家林业建设方向。

1.3.2存在问题。

国有新县林场现有职工830余人, 人均事业费、自然资源等均属全省较低水平, 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也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林区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由于林场总体收入不高, 管理上并不完善, 使得林场的有些林区的森林质量总体不高, 低产林占的比重较大, 故而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提高森林质量的任务比较艰巨。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林场的基础薄弱,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虽有发展, 但是产业链不长, 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较困难, 林产品的利润较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 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经营水平。三是林场债务负担较重。国家对于新县林场的投资较少, 远远不能满足生活生产需要。林场现有的融资渠道窄, 自筹资金能力较差, 使得自身负债高, 财务风险较大。四是林场管理体制不完善。国有新县林场现与国家级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个部门”的管理体。由于部门的重合, 造成在管理上有些混乱, 使得管理体制有漏洞, 不完善。五是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新县林场的经营机制僵化, 很多制度管理与现代管理要求相差较远。因发展植树造林, 无闲置林地, 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较困难。六是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由于林场的总体收入不高, 留不住优秀的管理及技术人才, 人才总量不足, 职工的知识结构、管理水平与目前的林业发展不相适应, 并且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强, 综合素质不高。七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主要是过去管理不善, 有些是合同条款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经济纠纷问题。这些种种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新县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急需加以解决。

2 国有林场的发展机遇

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很艰难, 存在诸多问题, 但是现有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以及技术优势也比较明显, 发展的空间也十分广阔, 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林业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加强生态保护以及生态建设, 对于林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 发展绿色经济, 推动绿色发展, 转变新的发展方式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三是国家的支持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对林业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 各级政府也紧跟党中央的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加大对生态建设、造林绿化、林业产业的扶持。

3 国有新县林场的改革措施

针对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中暴露的种种问题, 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3.1 扩大资金投入渠道, 扶持林业发展

在资金投入方面, 除了国家投入之外, 为加速森林资源的培育, 加快林业建设, 可采取国家给予特殊照顾。同时加大对外的开放合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宽国有林场投融资渠道, 优化林场资本以及资金结构, 降低投融资成本,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2 加强资源的培育, 大力发展产业基础

加强资源培育, 主要是对中幼林的抚育、对低产林的改造、对大径材的培育、大力发展珍贵树种的栽培。针对国有新县林场自身的资源优势, 适宜的自然气候土壤条件, 整合林地资源,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科学种植在林区内出现的香果树、刺楸、杜仲、楠木、水青树、榉树、银杏等珍贵树种。

3.3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自身效益

首先, 要树立大林业的观念。国有林场的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发展观念, 树立起大林业的发展观, 林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切实考虑到森林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其次, 要充分发挥林特产品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林场现有的林区资源优势, 推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再次, 发展森林旅游业, 使林区内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协调发展。针对国有新县林场而言, 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金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地的旅游设施, 开发出特色的旅游产品, 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3.4 理顺管理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

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 结合国有新县林场的实际, 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 强化基础管理制度, 严格考核机制。完善人事劳动制度, 从根本上杜绝纪律涣散、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做到人尽其才。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首先, 要加强对职工的专业技能教育工作, 同时通过职业技术教育, 更新职工的知识技能。其次, 是要积极引进培养人才。加大林场优秀人才的引进, 加大干部的培养力度。再次, 要加大科技推广的力度。发挥出林场现有的优势, 加强与科研单位例如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活动。最后, 要加强林场的文化建设。通过丰富林场职工的文化生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 使得国有新县林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要:通过对全国、河南国有林场现状的了解, 结合国有新县林场在发展中取得的一些成绩, 分析新县林场在发展中存在的林区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 提出在林业快速发展机遇下新县林场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措施。

论国有林场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篇6

关键词:国有林场,会计,控制

在我国的环境服务以及木材生产之中, 国有林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样, 当国有林场发挥其作用的同时, 其内部会计就成为其支撑基础。那么, 应该怎样去看待国有林场内部会计控制呢?本文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

一、国有林场的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行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属于事业单位体制, 但是绝大部分国有林业的运营维持却得不到事业费拨款。目前的国有林场基本上都是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进行, 没有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规范》来建立国有林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主要表现在:

(一) 缺少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

绝大部分国有林场都未能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制度, 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对于国有林场发展的重要性, 将监督权、决策权以及批准权都集中在领导手中。甚至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之上, 存在“一言堂”的现象。如此集权过分集中的行为, 一旦出现失误, 就很容易给国有林场带来损失。

(二) 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虽然国有林场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但是制度未能覆盖所有人员, 再加上部分操作规程不够明细, 使得会计业务并不是都能得以落实。如资产的清查与投资不够完善;不相容的岗位也没有出现相应的分离。

(三) 缺少相匹配的内部会计控制监督

虽然国有林场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支持, 但是因为执行不够良好, 导致起作用得不到发挥。如:内部会计制度在内部人“手中”, 导致制度无法落实;就算是内部审计出现了问题, 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所有事情都是领导说了算, 缺少相应的监督, 下属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为了保住“饭碗”, 在领导的授意下, 会计人员做假账等。

(四) 缺少风险控制意识

由于国有林场内部缺少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以及风险分析等相应的错误, 在实施全面的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的控制之中, 一旦出现决策方面的失误, 就很可能让企业面临危机, 甚至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正是因为风险控制意识的缺失, 也很容易让从事国有林场内部会计的人员从心底忽视风险控制, 认为其可有可无, 对于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影响, 最终因风险控制意识的缺失, 让国有林场的发展受阻。

二、国有林场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措施

在分析国有林场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之后, 通过实际的探寻与分析, 提出下述措施, 希望能够加强国有林场内部会计控制。

(一) 提高林场领导的重视程度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提出:“单位负责人应该负责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 并督促其有效的实施。”时代的发展, 要求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而这也是国有林场实施财务管理的根本需求, 也是国有林场的发展所向。国有林场内部会计控制应该实施“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在内部会计控制之中, 负责人作为一个重要组成, 不能够置身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外, 应该真正地落实会计控制领导。所以。在实施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 就需要注重领导层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度, 能够加强内部会计的认识度, 做好管理理念的更新。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对国有林场的重要性, 才能做到“以身作则”, 至上而下地将贯彻并执行相应的制度, 进而将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二) 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国有林场内部监督体系的建立, 离不开林场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 它对财务管理、财务监督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有利于浪费现象、腐败现象的合理规避。第一, 建立相匹配的框架体系, 将国有林场内部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与职责确定, 并明确其相互的关系与权限。第二, 保证不相容的职务能够相互的分离, 每一项业务都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分或者是人员共同实施, 这样才能相互的制约与监督。将授权审批制度完善, 通过职责与权限的明显, 就能够在授权的范围内让授权人行驶其权利, 承担其责任, 在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之上, 实施集体的决策审批。第三, 做好计划管理。国有林场应该围绕主管部门的年度计划来开展工作, 做好每一项收支的严格控制, 不得随意更改支出的规模以及资金的用途, 能够确保执行计划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之上, 并且对执行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考核。第四, 建立内外相互结合的监督检查体系。国有林场应该成立监督小组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并且适时地监控国有林场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具体到监督制度的执行以及评价制度的完善之上。作为监督小组, 应该制定内部会计制度的缺陷认定标准, 这样才有利于监督过程之中的问题发现然后针对问题做好产生的原因分析, 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并且以特定的形式上交给国有林场的场务会。另外, 针对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重大缺陷, 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此外, 国有林场还应该结合具体的内部监督情况, 针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自我的评价, 然后出具相关的报告。重视外部的监督作用, 能够站在外部人员的角度上看待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 这样才有利于林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建设。

(三) 提高国有林场会计人员素质

现今社会,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 或者是哪一个企事业单位, 人员的素质都是其发展之根本。国有林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能有效的进行, 会计人员的素质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只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目前国有林场的发展来看, 还存在非常普遍的会计人员素质欠缺问题。所以, 就应该从正反两面来加强会计人员道德教育, 增强其自我约束力, 能够遵守财经法律, 自觉执行各种法律法规, 真正做到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开展国有林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尤其是业务基础能力有所欠缺的会计人员, 必须要提高其业务能力, 这样才能避免处理技术方面的错误存在。

(四) 加强国有林场内部审计控制

开展国有林场内部审计控制指的是通过内部审计部门, 做好国有林场各项经济业务的监督审计, 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组成。内部审计的开展, 有利于财务会计信息本身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国有林场的经营方针与目标。通过国有林场的内部审计, 就能够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 也能够做好人员分工、规章制度实施的评价, 这样才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所以, 具备条件的国有林场, 必须实施内部审计监督。

(五) 加强内部稽核制度建设

部分国有林场的领导层认为, 内部稽核部门不仅无法创造经济效益, 反而还会增加费用成本的开支, 建设不建设都无所谓。其实, 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以往出现过因为内部稽核制度的欠缺, 导致出纳员将银行对账单更改, 并携带巨款潜逃, 至今都没有追回来。所以, 建立考核、监督、制约机制, 才能发挥内部稽核人员的作用, 才能保证国有林场财产与资产方面的安全, 才能推动国有林场的合法、合理性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由于落后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很容易造成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薄弱。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所以, 加强国有林场的内部会计控制, 并将其落实到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才能够让内部会计控制得以完善, 推动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远.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谐林场——关于国有林场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J].企业导报, 2009 (02) .

[2]陈海清.加强国有林场会计基础工作的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07) .

做好基础工作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篇7

长期以来, 国有林场在我省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和指导下, 近年来, 我们顺势而为, 着力做好基础工作, 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特别是2007年, 我们把国有林场纳入了全省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范围, 争取到省财政每年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税费改革资金中安排8 500多万元支持国有林场改革;促成省政府出台了全省统一的国有林场参保政策, 为全省林场13 625名未入保职工争取少补缴养老保险入门费1.7亿元, 年底全省国有林场50 617名职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畴, 在全国率先实现国有林场职工全部入保的目标。林场职工收入明显增加, 国有林场的发展渐入佳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开展调研, 全面摸清国有林场现状

2006年8月, 厅领导带队, 对国有林场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收集了14个市州177个国有林场的综合情况, 取得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 形成了《实施分类经营改革,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综合调研报告和5个专题研究报告。报告肯定了五十年来, 我省国有林场在培育、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森林旅游, 推动林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由于自然条件差, 长期政策不优, 投入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国有林场整体上还处于“落后、贫困、弱势”的状况进行了定位。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后, 国有林场有70%的森林被界定为公益林, 因此生产经营艰难、职工生活困苦等问题更加突出。通过调研, 有针对性地、较系统地提出了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即我省国有林场应落实中央9号文件、省委2004年6号文件精神, 全面推进以分类经营为核心的改革, 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有利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分类经营的新型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解决好国有林场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把国有林场的建设方向调整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上来;全面提升国有林场资源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我省现代林业建设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把国有林场建设成为国家坚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基地。明确的近期工作重点是,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之前, 做好解决国有林场的养老保险问题、争取生态公益林补助到位、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等基础性工作。

二、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 加强国有林场改革领导

我厅党组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 并将其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并推进。多次向省委、省政府汇报, 争取省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06年9月, 我们向省政府汇报湖南林改工作, 提出了配套进行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和建议。省政府主要领导当即给予了肯定, 指出在加快推进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随后, 杨泰波副省长专门主持召开会议, 研究全省林改和国有林场改革的具体问题。2006年12月, 省委张春贤书记在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时, 特别指示国有林场改革首先要解决养老保险问题。2007年6月, 国家林业局正式下文将我省列入国有林场改革联系点后, 我们马上向省领导汇报, 省人民政府迅速成立了以副省长杨泰波为组长的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 加强对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减小了我们与其他厅局协调的难度, 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进全省国有林场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三、加强与财政部门联系, 增加国有林场投入

在取得省委、省政府支持的同时, 我们主动向省财政厅汇报协商国有林场工作, 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省财政厅的主管领导两次来我厅专题研究国有林场改革问题, 并派人联合我厅进行国有林场改革重点调研。通过调研, 省财政领导加深了对林场改革的理解, 同意加大支持力度。2007年, 我省根据国务院的统一安排, 开展了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我们多次向省财政部门汇报衔接, 争取把国有林场纳入了全省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范围。8月份,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湖南省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省农改办、林业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林场税费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财政每年安排8 000多万元, 用于免除国有林场类似乡镇五项统筹、补助国有林场养老保险缴费和公共事业开支。上述文件的出台和国有林场税费改革的全面启动, 为国有林场争取到了建场50年来最大的财力支持, 减轻了林场职工的负担, 缓解了国有林场在林区公益性事业建设方面背负的沉重压力, 解决了一直阻碍我省国有林场职工加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难题, 对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与劳动部门协商, 出台养老保险政策

自2006年以来, 我们就国有林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与省劳动保障厅进行多次沟通, 两厅很快达成了把国有林场全部职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的共识。2007年初, 两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国有林场职工养老保障情况调查的通知》, 在开展调查的同时, 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林业厅还联合进行了专题调研, 深入到6个市州的20个林场, 召开座谈会30余次, 参加人员近400人, 形成了解决国有林场入保问题的初步意见。通过全面摸底调查, 第一次详细准确地掌握了全省国有林场及其职工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9月份, 省劳动保障、财政、林业三厅抽调专人, 联合办公, 对国有林场参保的主要数据进行了全面测算, 提出了国有林场参保的解决方案。11月7日, 省人民政府正式同意实施这个方案, 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林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未参保国有林业事业场圃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未参保国有农业企事业场所和农户型国有林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打破了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性质界限, 消除了职工身份的障碍, 降低了入保门槛, 提供了灵活的参保方式, 为国有林场职工入保提供了政策便利。2007年底, 我省国有林场未入保的13 625名职工已经全部补缴了个人账户养老金, 社保机构同时为他们建立了个人账户, 国有林场职工全部进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劳动部门可给他们每月发到500-800元的基本养老金。此举既实现了“应保尽保、老有所养”的目标, 也为深化林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精心组织实施, 确保工作落实

为确保税费改革和国有林场未入保职工参保两项工作的落实, 我们始终将其纳入全省林业工作的整体布局, 摆在厅党组中心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统筹规划, 强化领导, 突出“三个到位”, 狠抓工作落实。一是澄清模糊认识, 思想统一到位。在省政府关于这两项工作的方案确定后, 协助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召开了全省性的大会, 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通过广泛宣传动员, 真正把税费改革和国有林场参保政策交给基层, 交给职工, 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健全工作机制, 领导功能到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成立了由一把手亲自挂帅, 人事、计财、林场等部门为成员的“税费改革和国有林场参保”领导班子。主要职责是做好与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的协调, 做好政策宣传, 为国有林场把好方案制订、人员身份确认关, 特别是协调解决好税费改革补助资金和参保资金落实的问题。我厅密切关注进展情况, 实行重点督查, 把这两项工作作为全省林业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 两次派出督导组进行工作督导, 并以“快讯”的形式公布各地的工作进度, 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落实。三是突出工作重点, 资金保障到位。在税费改革问题上, 把重点放在补助资金落实和方案制定上。税改实施方案的审批机关主要是市州财政部门。我们要求各市州林业主管部门要多汇报, 多沟通, 多联络, 争取发言权, 当好参谋长, 协助财政把好审批关, 力求林场的实施方案切合林场实际, 确保林场得到应有的支持。对林场所得补助资金明显低于测算水平的或者使用明显违反政策规定的, 要积极向当地政府和财政领导汇报、沟通、协调, 共同努力, 坚决纠正。同时, 抓好林场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 努力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督促各国有林场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实施。市州林业主管部门逐一检查落实, 不留死角, 确保成效。实现国有林场职工全部参保, 筹措资金是关键。据测算, 此次参保除了享受政策减免后还需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1.15亿元。我省是农业大省, 未入保的国有林场又基本上是贫困林场, 这么大的资金要在年底前到位, 确实困难很大。我们通过多方努力, 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 确保国有林场的税费改革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参保。据统计, 82个有未入保职工的国有林场共集中税改资金4 000万元用于补缴养老金。第二, 积极发动职工筹措资金。向职工耐心解释说明, “补缴的基本养老费主要是用于补建职工个人账户, 资金仍归个人所有, 职工必须履行缴费义务”。此举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和积极响应, 原未入保职工个人共筹资了5 000万元参保。第三, 要求国有林场压缩开支, 缓建各种项目, 挤出资金参保。我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石长溪林场停建办公楼项目, 挤出资金130万元用于参保;新化县大熊山林场延缓了12公里水泥路面的建设, 筹集参保资金18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 6个参保任务较大市州的国有林场共筹措资金1 200万元投入参保。第四, 要求各级林业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时, 向林场倾斜, 并通过增加木材限额采伐指标, 帮助林场筹措缴费资金。各级林业部门共筹集500万元帮助林场参保。第五,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衡阳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支持4个林场参保, 临湘市政府给2个国有林场共补助了80万元。

六、探索配套措施, 推进改革试点

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8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然、美观、时尚的环境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 人们对走进森林、享受自然的新的生活方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有林场以其降解污染、改善小气候、增加林区景观、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多年来, 许多国有林场利用其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 相继建成森林公园, 为人们休闲、游乐提供了重要场所, 并且为提升城镇的品位和形象、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国有林场改革, 对于生态保护、林业建设、林场发展和职工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2 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国有林场的改革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通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 使国有林场承担起保护和管理国有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改善林区民生、促进国有林业持续发展的重任。本文对于明确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国有林场作为公共资源和资产, 改革应坚持其社会职能。从当前以及今后国有林场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出发, 将现有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公益型事业单位。我国国有林场的林地、林木等全部生产资料和产品都是国家财产, 是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管理的重要的公共资源和资产, 任何人不能随意处置、私分或确权给小集团、部分人。国有林场改革应坚持为公众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 使更多公民都能走进森林、接触自然、放松心情。

(2) 国有林场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丰富多样的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国有林场的改革应从实际出发,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城市中生存发展的人们身心疲惫,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然、舒适的生活品质和环境。国有林场拥有的森林资源如能综合经营和科学利用, 必定能为人民提供自然的环境、丰富多样的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

(3)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国有林场在其建设和培育中, 许许多多的劳动者为其付出了精力和心血。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 一方面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促进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也要解决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4) 遵循自然规律, 建立与林木生长规律相适应的稳定体制机制。林木都有其生长环境和周期, 国有林场中有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国有林场改革中, 要有长远眼光, 遵循自然规律, 确保林场经营体制与林木生长规律相契合。切不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违背自然规律, 破坏生态系统, 造成生态失衡。

3 国有林场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国有林场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过50多年的建设, 截至2011年底, 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经营总面积9.3亿亩,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5亿亩, 森林面积6亿亩, 森林蓄积量22亿cm3, 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国有林场是我国林区的基本组织, 它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森林资源同时提高森林质量, 并且充分发挥国有林地生产潜力和提高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 它还承担着林区教育卫生治安和社会管理的任务。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继2008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中国林业重大改革又出新举, 国有林场改革2011年在部分省启动试点。目前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生态建设和改革的推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严重受阻。我国国有林场始建初期, 受当时国家投资政策限制, 大部分林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没有兴建, 或者建设标准太低;国家又很少安排后续投资, 基础设施缺乏更新和维护。21世纪以来, 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但国有林场却被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边缘化, 林区的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无法纳入政府的建设规划中去,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持续增加。目前林区道路供电通讯生活用水等方面的问题突出, 这严重影响了林场的日常生产工作的开展。

(2) 运营资金不足, 人员负担沉重。我国林场绝大多数已列入生态公益林建设, 一方面, 可采森林资源量下降, 市场上木材价格较低, 收入低微。另一方面, 部分林区因工业区开发建设, 原林场的多种经营项目已不复存在, 小规模的二、三产业也随之消失, 导致大多数林区的多种经营收入丧失。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国有林场就已经呈现出经济危机, 资产负债率始终高于50%的警戒线, 因此国有林场存在极大的经济负担。

另外, 林场大多为绿化荒山而建, 处于人烟稀少的地方。而林场的建设、改革、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庞大的职工队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保证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障等费用, 致使大部分林场负担非常沉重。截至2008年底, 我国国有林场已累计拖欠职工工资72亿元, 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达13亿元, 部分林场甚至拖欠职工工资长达十多年之久。林场支出还在不断呈现高幅增涨的趋势, 负担越来越重。由于我国国有林场出现运营资金不足、债务包袱沉重的问题, 使得改革过程中, 过于追求解决眼前困难,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林木生长环境和生态系统维护。

(3) 林场定位模糊, 经营机制不佳。我国国有林场地位和作用特殊, 自建场以来就被定性为事业单位。随着林业发展战略的变化, “事业单位编制, 企业化管理, 自收自支”这种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应新时期林业的发展要求。其原因如下:国有林场名义上的所有者是国家, 但实际上缺乏经济实体承担这个责任, 行使相应的权利。林场的区级 (或乡镇级) 隶属关系为林业局下属单位, 处于既不是城市又不是农村的尴尬境地, 既享受不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惠农政策, 又难以落实城市建设土地征用安置。自主权经营方面国有林场也受到许多限制, 形成了“不事不企”的现象。另外事业体制下林场职工已经吃惯了大锅饭, 形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 这也造成了林场的机制不活, 经营不佳。

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机制也存在问题。国有林场一般是和农村交叉, 存在着跨乡、跨县, 更有甚者跨市, 使得管理起来很不方便。大多数林场制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没有落到实处, 这既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也不利于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4 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本文上述分析,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探索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有林场的改革进程。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1) 大力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温家宝总理指示:“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是加快林业发展、改善职工生活的基本条件”、“要把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职工生活条件是全面落实温家宝总理指示精神, 同时促进林区生态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全面提升林区人口生活质量, 达到林区面貌大改变,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因此依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讲求科学、统筹规划和服从大局、协调统一以及政府引导、职工广泛参与”的原则, 目前我国要加快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改善林区职工人居环境, 全面提升林区人口生活质量。

(2) 大力发展林场经济, 化解债务、落实人员合理配置。基于目前的现状, 国家应加大对林场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鼓励林场拓宽经营思路, 增加经济收入。同时林场应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 挖掘森林生态资源,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搞活林场经济。

对于林场的金融债务、公益事业欠款等问题, 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化解, 不足的部分可申请各级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国有林场办企业等行为产生的一般商业性贷款, 则可以要求所办企业通过融资等方式予以偿还;对于企业已破产的, 则可以由银行予以核销;职工工资拖欠的情况, 应由相关单位想办法解决, 可通过申请国家补助资金或拓展经营收入来还清。

此外在林场人员安排方面, 对于专职履行生态公益林管护等公益性职责的人员, 可以按照“公平公开、双向选择”的原则录用, 并按同类事业单位标准落实其工作经费和待遇;富余人员要妥善分流安置, 采取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水平等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再就业;退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可以实行一次性剥离, 同时按照社会统筹有关政策, 多渠道筹集资金来缴纳相关费用, 以解决此类历史遗留问题。

(3) 清晰界定林场经营权性质。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属国家所有, 由国有林场依法经营和管理。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 对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 以防止森林资源流失。国有林场按照森林经营保护的目的划分为生态公益型、商品经营型、混合经营型三种类型, 实行分类经营和管理。根据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逐步将其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以国有林场中森林资源的性质为切入点对林场经营权的性质进行分析, 界定林场经营权究竟是公益性的、商业性的, 还是混合性质的。如果是混合性质的, 还要进一步界定公益性质部分和商业性质部分在整个经营权中各自所占的比例, 然后再根据已界定清楚的性质, 将商品林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转让经营权, 公益林则保持其公益性质, 由省、市、区三级分管, 保留其经营权。同时, 混合性质的林场, 可以按照各自的经营权比例进行相应的处理。

(4) 遵循自然, 以生态建设为主, 促进林场可持续健康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支持系统。这就决定了林业既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 同时又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国有林场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保护生态, 促进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

在我国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 要以生态建设为主, 禁止单纯以短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行为。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刻不容缓。因此, 我们提出以“管好一片 (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搞活一片 (商品林开发利用) 、利用一片 (生态旅游) ”的原则作为我国国有林场长期转型的发展战略, 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

5 结语

国有林场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直以来, 其改革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生态建设和改革的推进, 迫切需要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是一个工作点多、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 需要各个层面的积极努力。本文提出了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给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 包括大力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加快发展林场经济, 化解债务、落实人员分流、合理安置;合理界定林场经营权性质;遵循自然, 以生态建设为主, 促进林场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措施, 搞好林场建设, 搞活林场经济,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李建锋, 郝明.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J].中国林业, 2008 (20) :26~27.

[2]张颖, 易爱军.国有林场:问题和挑战[J].环境保护, 2011 (13) :20~22.

国有林场改革助推美丽中国梦 篇9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的国有林场,由于长期以来的人员就业开支压力大、社会负担重,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以及债务缠身等因素,限制了国有林场的发展,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日子十分困难。

困难重重的国有林场

浙江省国有林场大多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绿化荒山而创办,一般都在区位重要、生态脆弱的高山、远山及水系源头地区。

开化县林场建场以来,始终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勤俭办场的方针,集中一切资金绿化荒山“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全场职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众所周知,森林经营存在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以及林业机械化水平低,劳动效率低,生产率低等特征。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力日益紧张,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国有林场的各项发展都受到限制。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定位于生产性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职工身份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既没有企业单位所有的自主权,又没有事业单位的拨款。随着森林分类经营,开化县林场的大部分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可采资源减少,使本来不多的木材生产收入进一步减少,收入锐减。开化县林场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当地财政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林场基础设施投入无资金、造林经营无着落、职工收入无保障;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经济状况不佳;历史包袱沉重。和全国其他国有林场一样处于无力发展的境地,且呈现日益萎缩的趋势,以至于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

破解国有林场的发展困境,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革是惟一的出路。

以改革促发展

国有林场是林业建设的排头兵和森林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繁荣林区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扮演着生态脆弱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森林资源储备基地的角色。

2012年开化县委、县政府通过充分研究论证,从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入手,会同财政、社保、编办、林业等部门,通过理顺林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对开化县林场进行全面改革。

首先调整了机构,通过改革将县林场由以生产经营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公益性为主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林业科技示范推广等公益职责,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森林旅游业等新兴产业。

其次改革了补助方式,按照管护生态公益林面积和“精干、高效”原则,采取“购买服务”方式,核定与履行公益职责相适应的财政补助经费。并进一步深化人事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结合实际搞活内部分配,合理确定分配办法,增加内部活力。

为摆脱过去林场负担重的困境,开化县加大社会保障的统筹力度,计提退休(职)人员和改革时“4050人员”(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退休后的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统筹外待遇项目,由社保部门统一发放基本退休费和生活津补贴。

通过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切实做到“五到位、三增长、两建立、一确保”。即:调研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程序到位、落实到位;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林场增效;全面建立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建立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后的开化县林场理顺了经营机制,完善了管理体制,优化了职工队伍,明确了发展方向。逐步从靠砍木头养人的生产型体制向财政补钱养林的公益型体制转变,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得到保障,护林力量得到增强,职工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林场实现真正转型提供了坚强的动力。

强生态助推美丽中国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以其降解污染、改善小气候、增加森林景观、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走进森林、享受自然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开化县林场积极开展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依托生态公益林建成了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人们休闲、游乐提供了重要场所,使更多民众走进森林、接触自然、放松心情。林场成为实现民众个人内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宣传开化县优良生态环境的重要窗口,“浙江最美生态景观”之一,为提升开化的生态品位和形象、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化县林场的19.1万亩山林中有12.5万亩山林被划为重点生态公益林。2012年,“开化县林场国有生态公益林保护站”挂牌,森林经营模式从过去以木养场,以树养人的生产经营型转为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为主要职能的生态公益型,以实现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如何在确保不降低防护功能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公益林,开化县林场积极探索,开展了“针改阔”、近熟公益林林相改造配套技术、不同植被类型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监测等多项技术探索,对现有生态公益林适度抚育、改造、发展林下经济。毛竹林下药材栽植、茶园立体栽培、用材林下种植森林药材、森林蔬菜,进行林下养鸡、养牛等绿色养殖,稳定林分结构。在城镇周边、国道两侧等具备条件的生态公益林中开展林药套种、林菜套种、林灌套种等林下栽植。既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能增加调节气候、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

nlc202309030233

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林场自身资源优势,开展良种建设、苗木培育、发展珍贵树种和绿化苗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开化县林场良种繁育中心始建于1979年,是浙江省林木良种试验示范中心、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基地建有杉木优良种源(1.5代)种子园、杉木优良无性系采穗圃、茶树良种采穗圃、马尾松2代种子园、杉木高世代或双系高生产力种子园、毛红椿无性系种子园等良种储备基地。杉木优良种质资源基因库、山桐子等生物质能源资源库、榉树毛红椿等种质资源库等各类资源库。共选育出杉木、马尾松、茶树优良无性系近100个,筛选并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林木良种31个。现保存各类林木种子园450亩、采穗圃92亩,杉木优良无性系、木荷良种源、杂交松柏木种子园良种、光皮桦优良种源等各类试验示范林3540亩。收集保存马尾松、杉木、光皮桦、榉树、椿类等珍贵树种种质资源以及山桐子、黄连木等生物质能源树种1838份。自主研发的杉木无性系繁育技术系列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该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和林业部科技兴林项目,累计生产良种13478公斤,穗条7309万条,已在南方杉木产区推广造林100万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尤其是杉木优良种源(1.5代)种子园是全国惟一的同类种子园,杉木优良无性系采穗圃建设居国际先进水平。

开化县林场建有省级保障性苗圃,总面积205亩,其中自控荫棚30000多平方米。年生产容器苗能力达到250万株,采穗圃年生产穗条能力达到500万根。近几年来培育良种壮苗1000多万株,并免费赠送苗木给林农,深受林农的欢迎。从2005年开始林场引进和推广珍贵用材树种造林,通过珍贵用材树种造林,改善林场森林资源结构,加快了树种结构的调整,提高了林场的良种化水平和科学营林水平。

为加快结构调整,开化县林场大力开展“四边三化”,在低丘缓坡和林区周边栽植竹柏、紫薇、桂花、无患子、黄山栾树等绿化树种苗木1000多亩,储备了资源,增强了林场的发展后劲。

开化县属杉木边缘产区,杉木单位面积蓄积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开化县林场的科技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广自主研发的杉木无性系繁育技术系列,营林生产质量名列全省前茅,4.1万亩中龄林以上商品林采用速生丰产林生产技术,林木蓄积量达53万立方米,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比本县集体经营的山林翻一番,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杉木优良无性系繁育、杉木速生丰产林营建、珍贵树种造林、森林抚育经营管理、良种柏木造林石漠化治理等,夯实了林业发展的基础。

经过六十年的努力,森林蓄积量从最初的26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10万立方米,期间采伐利用林木蓄积107万立方米(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80万立方米),绿化造林31万亩次。良种推广又极大促进了天然林保护和发展。全场4.7万亩天然林已停止采伐29年,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有力保护着钱塘江源头的生态环境。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对林业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战略、指导思想、法律、政策、建设重点、投入方面都作出了明确部署,定位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愿望。美丽中国梦、绿色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林场改革将为美丽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责编:耿国彪)

上一篇:全胃切除术下一篇:心血管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