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改革政策

2024-09-17

国有林场改革政策(共8篇)

国有林场改革政策 篇1

职工安置、经济补偿主要政策依据摘录

一、退休、退养方面

1、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中 “„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从事特殊工种时间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可以办理提前退休”;

2、林业部(林工通字〔1992〕80号)关于林业行业提前退休工种范围的相关规定;

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赣府发[2011]8号):“..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委文件的规定,对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林业特殊工种职工可按规定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4、(《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1993年国务院第111号令)第九条“ 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已经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地方,企业和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视为工龄,与其以前的工龄合并计算。” „(3)改制企业根据所有实行内退职工所享受的内退待遇提取至退休年龄前的退岗生活费及应当由改制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在改制企业的净资产中提留,专款专用。”

5、《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117号第二条“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的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有关费用,应按照“人随资产、业务走”的原则,由承继重组前企业相关资产及业务的企业承担。”第四条“企业重组过程中,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规定条件的内退人员,其内退期间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经批准可以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

内退人员的生活费标准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70%,同时不得高于 1

本企业平均工资的70%,并应与企业原有内退人员待遇条件相衔接,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在内退协议中予以明确约定。”

6、劳社部发[2003]21号文件第一条第6款:“企业改制分流时,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原主体企业或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实行内部退养。职工在改制前已经办理内部退养手续的,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由改制企业履行原内部退养协议的,应当在改制分流总体方案中明确。”

7、(《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19号)第十九条第6款“企业改制时,符合离岗退养条件的职工,按规定办理离岗退养手续,并订立有关协议。职工离岗退养期间,企业按不低于当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代为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险费。对离岗退养职工,企业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经济补偿金方面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第四条第4款“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改制前企业与留用的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原企业不得向继续留用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第5款“改制后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按时为职工足额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

2、(《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19号)第十九条第2款“与改制后企业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职工,改制当期暂不给予经济补偿;此后其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采取以下方式确定:

由于企业原因提前解除与职工劳动合同的,给予职工在改制前原国有企业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以及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职工劳动合同终止时企业方要求不再续延劳动关系的,给予职工在改制前原国有企业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以及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 限的生活补助费;职工劳动合同终止时本人 2

不愿续延劳动关系的,给予职工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的生活补助费;由于职工原因解除与企业劳动合同的,不给予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

在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时,按改制前后的职工工作年限分段计发。其中,在改制前原国有企业工作年限所需补偿,改制后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持股企业的,由改制后企业的国有股持有单位承担;改制后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企业,由改制时国有资产出售收入收缴单位一次性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所需补偿,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

改制后的企业职工按国家政策退休时,不给予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其退休后的社会保障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赣府发〔2005〕17号第二款“改制后仍由省属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企业和职工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采用变更劳动合同的方式,用工主体由原企业变更为改制后企业,企业改制前后职工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符合录用条件的职工与改制后企业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第三款“企业改制时,原劳动合同未履行完毕并与改制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由改制企业给予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采取以下方式计发:„

(二)职工与改制后省属国有资本控股、参股企业继续订立劳动合同的,改制当期不给付经济补偿金;以后与改制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其经济补偿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19号文件的规定,分段计发。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了退休和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的,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4、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赣府发[2011]8号)文件中规定:“„生态公益型林场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按照管理权限,合理核定编制数,用于聘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人员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5、(《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19号)第十九条第2款 “企业改制后,必须按规定继续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离开改制企业自谋职业的职工,自行到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接续手续;到新的用人单位就业的,由用人单位办理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接续手续。职工原有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与续缴年限累计计算,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由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

6、《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赣府发〔2005〕17号第三条第一款改制后省属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企业的职工和未能与改制后仍由省属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企业续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其经济补偿金由原所在企业改制当期一次性支付。

7、(《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市办字[2009]97号)第三条“

(二)市属企业、非下放企业一律按《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直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制工作的意见》(赣市府发[2005]4号)的规定和标准执行。

(三)各县(市、区)企业改革的具体形式、职工安置办法和标准,由各县(市、区)结合相关政策和自身实际自行确定。”

8、(《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直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制工作的意见》赣市府发[2005]4号)第五条“职工安置标准要相对平衡和统一。企事业单位职工安置标准的核定应从我市整体企业工资水平出发,既要保护改制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又要考虑到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财政负担能力。系统内各企事业单位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后改制与先改制企事业单位之间、资产变现能力强与资产变现能力差的企事业单位之间,职工安置标准应做到相对平衡和统一,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对需要市财政解决部分改制费用的,职工安置标准按固定工不超过700元/工龄年,合同工不超过500元/工龄年核定。需要市财政解决全部改制费用的,职工安置标准按固定工不超过600元/工龄年,合同工不超过400元/工龄年核定。

对自身资产变现能力强,不需要财政安排资金的,改制方案也必须报市政府批准,不能自行操作,其职工安置标准应参照系统内其他资产变现能力较差企 4

事业单位的安置标准进行测算,固定工最高不能超过1100元/工龄年(含提取的补充养老保险金),合同工最高不能超过800元/工龄年”

9、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厅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市办字[2008]106号第四条第3款:

“现正常经营的企业今后改制,职工安置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资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81号)执行,并与《劳动合同法》相衔接。”

10、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资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赣府厅发[2007]81号)第十八条

“改制国有企业应加大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力度,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和发展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改制、破产中职工安置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安置方案要与企业改制方案一并制定、一并出台、一并实施、一并落实、一并督查。特别要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对原拖欠社会保险费用必须及时缴清,确保职工社会保险能按规定接续;要按有关规定解决好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要及时清理和偿还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医药费等费用;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要做好当地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衔接,经济补偿金按职工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一个月工资(改制前12个月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情况下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不满6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支付1个月工资。对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算;对生产经营不正常致使企业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县(市、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地县(市、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计算;企业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当地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最高不得超过当地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且支付经济补偿金年限最多不超过12年。未经职工本人同意,不得将经济补偿金转为职工在改制后企业入股的股金。本办法下发前已实施改制或已批复的改制方案仍按原规定执行。” 11、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 5

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12、2008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国有林场改革政策 篇2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印发的 《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总体要求,结合全省各地实际情况,就国有林场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财政政策支持的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以确保国有林场改革目标的实现。

一、确定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吉林省地方国有林场有70% 按照事业单位性质管理,经济上实行的是自收自支方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有近30% 的东部山区国有林场是按照企业性质管理,并按照企业经营方式经营生产, 同时兼顾林业事业工作,是典型的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形式,发展经营都处于两难尴尬境地。按照十八大所确定的生态建设宏伟目标,尤其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中国梦》 设想,林业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国有林场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国家生态建设大局出发,将国有林场确定为生态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是科学的、合理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改革将国有林场统一整合为按照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将生态区位重要、 生态系统脆弱、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 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对可以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有一定的事业和经营收入的确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对于以创收为主要经营手段的企业性质国有林场,按照企事业分开原则,剥离企业经营性业务,也可以研究探索转型为公益性企业,国有林场的培育和管护职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来实现。通过改革使国有林场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有根本的改变,使其职能转变到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首要任务上来,其任务和职责也更加明确,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家生态建设上来。

二、国有林场的收支纳入财政预算

国有林场的公益属性确定后,要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要求进一步精简和整合机构,定编定岗定人员,确定年度所安排的林业事业费———国有林场经费。按照吉林省现有经营管理区、规模、 交通条件等因素,科学设定、调整国有林场布局。 改革后的国有林场在原有数量基础上压缩15% , 确定保留286个; 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 科学核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护林人员, 平均每个国有林场核定30人编制,全省国有林场人员编制确定在8580人。

改革后的国有林场机构和人员经费初步估算每年4. 8亿元,需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财政供给。对确定为二类公益性事业单位国有林场, 财政补助不低于全额经费的50% ,且根据本地财政支持能力在5年内逐步过渡调整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林场所发生的事业性和经营收入全额上交同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解决林业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国有林场改革以 “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为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国有林场改革应彻底解决林业职工社会保障问题,但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国有林场干部、职工。 截止到2013年底,吉林省地 方国有林 场尚有26 849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有14 702人由于国有林场经济困难,没有能力按时缴纳职工保费而出现脱保情况, 致使全省地方国有林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仅有62% ,在全国排在最末位。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林场中大部分按照企业最低标准执行,并普遍存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率特别低等情况,参保职工分别占职工总数的43. 1% 、31. 2% 、22. 37% 、19. 7% 。因此,国有林场在林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障上欠账严重,最主要原因就是国有林场贫困,林业职工收入水平低。 早在1991年国家人社部等四部门就针对国有四场参保情况联合发文,明确规定:“农、林、渔、 牧四场暂不纳入社保,已经纳入的不退出”。国家当时对农林渔牧行业职工参加社保问题已做规划,待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时统一解决。然而事过二十余年了,目前国有林场经营十分困难,发展举步维艰,职工生活水平低下,林业职工情绪低落,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态建设进程,国有林场的社会保障问题到了应该彻底解决的时候了。建议国家在国有林场改革期间,在确定国有林场生态公益事业功能定位同时,将国有林场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参照机关事业单位政策规定执行,可以实行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双规制并轨的过渡。国有林场参与养老保险制度所发生的成本,由中央、地方、单位及个人合理负担。根据国务院近期下发的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有林场应按照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规定执行, 以体现出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原则,彻底解决多年来一直困扰国有林场而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

四、有效化解国有林场债务

国有林场改革还应该卸掉在生产经营中的沉重包袱,达到轻装上阵,使之更好地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截止到2013年底, 吉林省地方国有林场债务达25. 2亿元,其中公益事业性债务12. 5亿元。化解国有林场债务也是国有林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严格区分公益事业性债务和生产经营性债务,细化各种负债类型, 对国有林场贷款 ( 包括世行贷款) 营造生态公益林、办社会公益事业活动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 准确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责任范围,建议按照确定的事权责任比重,由中央及地方财政给予免除化解; 对国有林场办企业产生的经营性债务, 由所办企业通过处置资产所得予以偿还,企业已破产的,由银行依法追偿后予以核销; 对改革后纳入事业编制的职工、内部退养和离退休人员被拖欠的工资,统筹纳入国有林场收支预算,逐步加以解决; 对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人员在岗时被拖欠的应发工资,在改革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一次性解决。

五、剥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

剥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实行属地管理, 按照属地把目前国有林场代管的乡 ( 镇) 村以及国有林场自办的学校、医院等剥离出来,移交当地政府管理,现有人员、资产等成建制转移,国有林场不再承担社会职能。当地政府要接收到位, 整合资源、统筹配置、加强管理,确保服务网点不减少,服务质量有提高,对剥离所发生的成本, 国家及省级财政应予以适当补助。

六、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

国有林场改革定编定岗后,通过公开考试、 竞聘等手段,将年富力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建组一支责任心强、专业化程度高、能打胜仗的林政执法和护林员队伍,按照林业技术管理需求配备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改革过程中坚持改善民生, 保持稳定,是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富余职工安置应该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渠道:

1. 在国有林场原有的产业项目基础上,组建营林公司、半专业扑火队、合作社、专业户安置富余职工。这是安置富余职工的主要形式。组建新的企业法人主体,与国有林场公益事业剥离开来,按照企业方式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为了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国有林场也可以将一部分国有耕地、商品林地以及其他生产用固定资产以股份的形式参股经营。如果是国有林场附属企业也可以采取划拨的形式拨给组建的营林公司经营,国有林场林业生产经营作业项目,如: 育苗、 造林、补植、幼林抚育、抚育间伐、森林管护等林业生产作业项目,还有林业专项工程项目可以实行政府购买的形式通过营林公司完成,通过发展林业产业、第三产业、林下经济等多种经营项目安置职工,给予职工优惠政策,确保职工实际收入水平不低于全国其他行业水平。

2. 经过职工个人申请,可以将年龄较大的、 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职工办理病退或退职手续。

3. 经过职工个人申请,根据当地经济条件, 制定富余职工一次性安置所需生活补助办法,参照职工工龄给与职工一次性补偿,解除与国有林场劳动合同关系。

4. 对于没有工作岗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老、弱、病、残职工,由地方政府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费,确保林业职工的最低基本生活所需。

七、落实扶持国有林场发展优惠政策

整合林业行业优惠政策,项目工程和投资要向国有林场倾斜。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应专项规划。国有林场的水、电、路、房、通讯等基础设施享受中央和地方有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国有林场给予倾斜。加大对国有林场的扶持力度,将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扶贫开发规划。

微生态·国有林场改革 篇3

幸福朴实的村里人:国家对国有林场改革是对的,现在有的国有林场职工没有工资,家属也没有口粮田,吃没的吃,花没有花的,太苦了,农民还有土地呢,还能吃上饭呢,我们希望早日林业改革。

顽石:我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转产的林业工人,只要勤奋,会被社会接纳的。

河南微债通:期待尽快改革到位!更希望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尽可能减少阵痛!

沂水林业:国有林场改革要严守保生态保民生的底线。

米兰九爷09: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林业大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青山绿水已成为湖南最宝贵的财富。

lg844210399:我们家就是林场的,父母在林场干了一辈子,真的是特别辛苦,母亲身体不好,退休现在工资不到一千,父亲在职,工资一千出头,能想象吗?

漆小帝:国有江西会昌林场实施改革两年来,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林业得到发展,林业职工得到实惠,实现改革三赢。将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前置条件,将林改效益最大化,实现改制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共同提升,达到山林增绿百姓受益效果。接地气生态为重,正能量民生为本。三赢!

山东林业:山东公益林场分类经营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改善了林场职工的生产条件,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森林资源保护得到加强。至2014年底,全省155处国有林场,有76处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占林场总数的49%。

微言环保:广东省现有国有林场217个,大多分布在西江、北江、东江等江河、山脉和沿海地区,是岭南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国有林场改革,目前,已有81个国有林场转型为森林公园,承担着提供生态产品的公益功能。

海城林业微博:早在几年前,国家就选择江西、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从国家林业局跟踪督导的情况看,试点省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职工的年收入由改革前的2.5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4万元。

国有林场改革的问题探讨 篇4

[摘 要] 国有林场的改革是当前我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方向对国有林场的改革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举措。

[关键词] 国有林场 改革 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5)09-014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各界对工作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场的建设和保护是提升我国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国有林场能够有效避免空气的严重污染,还能够对城市的环境进行美化,另外,国有林场中大量的木材资源也能够提升我国木材资源的整体含量,因此,很多城市都已经将国有林场的改革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国有林场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国有林场基础设置薄弱,影响正常生产

我国很多国有林场的建设时间较早,在初步建设时期,国家经济实力尚且不强,无法对国有林场实施大量资金投入,影响了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些林场的必备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粗劣,还有些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按照生产需求实施设备的改良升级,很多国有林场过分依赖国家投资,而国家投资标准尚不完善,一些国有林场仅仅在建设初期获得了建设性资金,后续维护和扩建资金的渠道并不稳定,造成国有林场的改革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造成技术设施薄弱[1]。近些年,国家在农业的投资机制不断完善,很多农业生产补偿资金已经能够得到完善,但是,与农业非常相似的国有林场的投资机制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良,很多国有林场依然使用着年代较为久远的施工设备,林场的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并没有获得相关农业投资相似的资金帮扶,很多国有林场的设备改良并没有同相关农业设施改良同步进行,一些国有林场为此承担了一定的资金负债,一些林区的供电设施和供水设施比较陈旧,无法适应林区的持续发展要求。

1.2 国有林场经营机制缺乏科学性,形成改革阻力

当前,我国很多国有林场的经营活动缺乏科学性,无法适应国有林场的改革需求。许多国有林场由于建设时期的需要,往往被纳入事业单位的范畴,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国有林场的管理机制和盈利机制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外部环境的发展需求,虽然很多国有林场被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纳入的管理范围,但很多国有林场的经营活动难以像企业单位一样拥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一些林场在经济方面缺乏固定的支持方,使得很多国有林场成为直属于地方林业局的事业单位[2]。很多与城市事业单位相关的扶植政策难以对国有林场起到帮扶作用,而一些国家惠农政策也难以完全适应国有林场的客观现实,造成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工作只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一些国有林场缺乏足够的自主经营权,虽然属于事业单位,但既不能完全按照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又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单位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方式的调整,使得国有林场的经营效率低下,形成较大的改革阻力。国有林场改革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提高国有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国有林场的改革人员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国有林场的决心和力度,以便配合政府部门的改革工作,为国有林场的改革争取更多的支持。要从提高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入手,对国有林场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将国有林场的改革纳入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之中,配合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进行国有林场制度的调整,使国有林场能够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提升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3]。国有林场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国家最新政策的学习,按照国务院相关政策指导,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要将国有林场技术设施质量对工作人员的利益提升的重要意义对工作人员进行讲述,使工作人员切实认识到国有林场施工设备科技含量的重要意义,从而将提升国有林场施工设备的质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要根据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政策要求对国有林场的设备进行升级,使国有林场的面貌得到切实改良,提升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建设质量。

2.2 改良国有林场经营机制,促进国有林场改革水平提高

要对国有林场的经营权进行科学的设计,明确国有林场的主体经营权归国家所有,以便国有资产的价值能够真正得到保障,要对国有林场的经营监督机制进行改良,明确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仅仅对国有林场具备监督权,不能直接干预林场的经营活动。要将防止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流失和破坏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将国有林场的经营保护工作根据不同的性质需求进行科学的划分,要从公益性角度出发对国有林场的经营权进行合理的改良,使国有林场的经营活动能够更加适应当前我国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

结束语

提升国有林场的改革速度,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工作,深入的分析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对提升我国国有林场的改革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国有林场改革政策 篇5

近日,全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问题答记者问。

以下是答问实录:

3月17日上午,全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了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的重大决策,并对国有林场林区的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做出部署,安排当前的国土绿化工作。会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就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问题答复了记者提问。

问: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启动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这项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今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推动政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方式创新和监管体制创新,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一是保护生态。明确生态功能定位,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护好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二是保障民生。着力改善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确保职工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三是创新体制。理顺各方关系,实现政企事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剥离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办社会职能,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森林资源监管体制,转变发展方式,确保政府投入可持续、资源监管高效率、林场林区发展有后劲。

在改革中,要把握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实行最严格的林地林木管理制度,坚决守住而不能逾越森林资源保护这条红线。二是以人为本,维护稳定。重点解决好职工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和富余人员安置等问题。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的原则妥善安置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三是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充分考虑林场和林区的不同情况,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探索不同的改革模式,不搞“一刀切”。四是地方负责,中央支持。各省级人民政府对改革工作负总责,中央加强领导和指导,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适当支持。

问:基础设施落后是长期以来制约国有林场林区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林区民生有效改善的突出问题。在这次国有林场林区改革中,国家会出台哪些有针对性的政策?

答:多年来,广大林业职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支持政策不健全、森林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林业职工生活十分困难,民生福祉没有与国家改革发展同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也没有完全覆盖到林场林区。林场林区长期体系封闭,自我发展,道路通行条件差、缺水、缺电,特别是住房条件十分困难,大大落后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在这次国有林场林区改革中,要把解决林场林区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来抓,务必通过改革使林场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有一个大的改观,促进林场林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改善林场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国家层面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现有投资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安排资金支持林场林区道路建设,切实增强森林资源保护能力,有

效改善林场林区民生。同时,充分利用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中央政策机遇,切实改善国有林场林区职工居住条件,并统筹解决好职工管护站点用房问题。继续加大珍稀树种和大径级材培育投资支持力度,将国有林场林区建设成为国家最主要的战略森林资源培育基地。

从地方上讲,各地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将国有林场林区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国家结合现有渠道,加大对林场林区供电、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将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于国有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核定国有林场道路属性并纳入相关省区市公路网规划。要利用好林业棚户区和林场危旧房改造等政策机遇,切实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结合林区改革和林场撤并整合,积极推进深山远山职工搬迁。

问:实施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政策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推进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政策落实到位?

答:国有林场和森工林业局建设之初,林业职工本着“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工作激情,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林场林区建设先天投入不足,后续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欠账很多,特别是林区道路通行条件差、缺电、住房条件十分艰苦等,还存在着给排水配套设施不完善、饮水未达国家安全标准等问题。因此,实施生态移民势在必行。一是生态移民有利于改善职工群众的居住环境。偏僻的林场(所)大多缺水,教育、医疗、文化、科技普遍落后,人的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非常差,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极度困难。生态移民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二是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实施生态移民将减少人为活动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有利于森林防火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将产生重要影响。三是生态移民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国有林业局、林场(所)建设之初的布局是为了满足造林和木材生产的需要。目前,重点林区、部分林场已实施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下一步,所有林场(所)的天然林也将纳入停伐范畴。通过整合撤并林场(所),精简机构,精兵简政,减少管理人员,减轻企业负担,将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发展经济,用于提高人民生活生平,用于改善民生。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遵循 “以人为本、以林为主” 的基本原则,尊重职工意愿,多方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加生态移民的积极性。一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规模小、人员少、地处偏远、分布零散的林场(所),根据机构精简和规模经营的原则整合为较大林场(所)。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将位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宜人居地区的场部逐步就近迁到小城镇,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二是充分考虑职工生产生活需求,尊重职工意愿。合理布局搬迁职工安置点,既要方便林区职工生产生活,又要有利于职工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从事林特产品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增加职工收入,达到职工群众致富的目的。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政策。加快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力度,切实落实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住房税费减免政策。结合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进一步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同时在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予以倾斜。省级政府对本地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负总责,也要加大补助支持力度。四是稳步推进,确保林区社会稳定。整合撤并林场(所)工作与职工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必须严格按照政策办事,稳妥操作,稳步推进。急不得、快不得,不能以牺牲职工群众利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进度。要妥善安置因林场撤并和生态移民产生的富裕职工,地方各级政府要统筹解决符合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问题。

问: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要求,以确保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扎实推进、实现预期目标?

答: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方案》和《意见》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扎实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

一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改革主体责任,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要把抓改革措施落

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强化一把手责任。

二要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精心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改革实施方案,国有林场改革确保在2017年底前完成,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确保在2020年前完成。制订改革实施方案,要结合本地实际,不搞“一刀切”。要充分尊重职工意愿,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职工诉求。

三要加强督查评估。要加强检查、跟踪落实,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查就跟进到哪里,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发挥社会舆论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让群众来评估改革成效。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问责。

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七坡样本” 篇6

国有林场如何实现保护生态和搞活经营和谐共进?广西国营七坡林场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尝试。

在今年广西两会会场,一盆盆造型别致、雍容绚丽的蝴蝶兰,吸引了众多代表委员的眼球。

赏花人中少有知道,这些花卉是来自广西国营七坡林场。去年开园的广西花卉产业示范园,七坡林场已与6家台资企业签约,签约用地面积470亩,引资5.2亿元,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销售额15亿—25亿元,成为广西目前最大规模的台商花卉合作项目。

发展花卉产业,是七坡林场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拥有近70万亩林木、1500多名职工的七坡林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主轴,深化机制改革,全力“转方式”,勇于创新路,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森林资源和林场职工收入逐年增长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七坡林场超额完成经营收入、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十大考核指标,从一个生产基础薄弱、林场经济入不敷出、职工收入比低的“后进生”,一跃成为“全国国营林场百佳单位”和广西区直国营林场的领头羊。

来自这个林业“百佳单位”的数字越来越美丽了:“十一五”期间,七坡林场实现总收入6.57亿元,是“十五”的2倍;“十一五”期末,全场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末增长近3倍;与此同时,全场森林经营面积增长到69.72万亩,造林更新面积33.17万亩,全场速生桉面积38.37万亩,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7.42%、108.22%和157.17%。

一产方面,除花卉产业外,七坡林场1000亩林下低碳经营科技示范园、300亩林下养殖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全力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种—养—肥—种的循环经营模式,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二、三产业方面,七坡林场大力发展林板一体化、林产化工(松香、松节油)、花卉、林下种养及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场二、三产业产值72937万元,占全场林业总产值的61.20%,比“十五”增长131.53%。

曾获“全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的七坡林场场长李锋兴奋地说,“过去5年,是我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最大、林场潜力全面迸发、林场地位不断提升的5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5年。”

林场广大职工也同李锋一样享有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十一五”期间,七坡林场通过鼓励职工参与自营经济桉树造林、林下养殖、合作造林等非公经济项目,实现全场非公经济总收入2.8亿元,比“十五”期间的2802万元增长9倍。2010年,实现人均经营收入35.2万元和人均可支配收入5.9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3.9%和86.6%。

展望未来,七坡林场“八大产业”、“五大基地”、“九大重点项目”和“十大超亿元企业”将撑起一片蓝天。预计到2015年,七坡林场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36亿元而十倍于2010年,经营面积达100万亩、活立木蓄积总量达400万立方米、人造板产能达100万立方米、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

“七坡样本”启示人们:只要从观念到实践都能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又勇于创新,就能做强做活现代林业,同获生态与物质双文明。(奚敬辉 张红璐)

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7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然、美观、时尚的环境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 人们对走进森林、享受自然的新的生活方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有林场以其降解污染、改善小气候、增加林区景观、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多年来, 许多国有林场利用其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 相继建成森林公园, 为人们休闲、游乐提供了重要场所, 并且为提升城镇的品位和形象、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国有林场改革, 对于生态保护、林业建设、林场发展和职工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2 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国有林场的改革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通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 使国有林场承担起保护和管理国有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改善林区民生、促进国有林业持续发展的重任。本文对于明确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国有林场作为公共资源和资产, 改革应坚持其社会职能。从当前以及今后国有林场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出发, 将现有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公益型事业单位。我国国有林场的林地、林木等全部生产资料和产品都是国家财产, 是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管理的重要的公共资源和资产, 任何人不能随意处置、私分或确权给小集团、部分人。国有林场改革应坚持为公众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 使更多公民都能走进森林、接触自然、放松心情。

(2) 国有林场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丰富多样的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国有林场的改革应从实际出发,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城市中生存发展的人们身心疲惫,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然、舒适的生活品质和环境。国有林场拥有的森林资源如能综合经营和科学利用, 必定能为人民提供自然的环境、丰富多样的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

(3)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国有林场在其建设和培育中, 许许多多的劳动者为其付出了精力和心血。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 一方面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促进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也要解决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4) 遵循自然规律, 建立与林木生长规律相适应的稳定体制机制。林木都有其生长环境和周期, 国有林场中有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国有林场改革中, 要有长远眼光, 遵循自然规律, 确保林场经营体制与林木生长规律相契合。切不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违背自然规律, 破坏生态系统, 造成生态失衡。

3 国有林场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国有林场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过50多年的建设, 截至2011年底, 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经营总面积9.3亿亩,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5亿亩, 森林面积6亿亩, 森林蓄积量22亿cm3, 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国有林场是我国林区的基本组织, 它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森林资源同时提高森林质量, 并且充分发挥国有林地生产潜力和提高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 它还承担着林区教育卫生治安和社会管理的任务。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继2008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中国林业重大改革又出新举, 国有林场改革2011年在部分省启动试点。目前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生态建设和改革的推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严重受阻。我国国有林场始建初期, 受当时国家投资政策限制, 大部分林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没有兴建, 或者建设标准太低;国家又很少安排后续投资, 基础设施缺乏更新和维护。21世纪以来, 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但国有林场却被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边缘化, 林区的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无法纳入政府的建设规划中去,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持续增加。目前林区道路供电通讯生活用水等方面的问题突出, 这严重影响了林场的日常生产工作的开展。

(2) 运营资金不足, 人员负担沉重。我国林场绝大多数已列入生态公益林建设, 一方面, 可采森林资源量下降, 市场上木材价格较低, 收入低微。另一方面, 部分林区因工业区开发建设, 原林场的多种经营项目已不复存在, 小规模的二、三产业也随之消失, 导致大多数林区的多种经营收入丧失。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国有林场就已经呈现出经济危机, 资产负债率始终高于50%的警戒线, 因此国有林场存在极大的经济负担。

另外, 林场大多为绿化荒山而建, 处于人烟稀少的地方。而林场的建设、改革、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庞大的职工队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保证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障等费用, 致使大部分林场负担非常沉重。截至2008年底, 我国国有林场已累计拖欠职工工资72亿元, 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达13亿元, 部分林场甚至拖欠职工工资长达十多年之久。林场支出还在不断呈现高幅增涨的趋势, 负担越来越重。由于我国国有林场出现运营资金不足、债务包袱沉重的问题, 使得改革过程中, 过于追求解决眼前困难,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林木生长环境和生态系统维护。

(3) 林场定位模糊, 经营机制不佳。我国国有林场地位和作用特殊, 自建场以来就被定性为事业单位。随着林业发展战略的变化, “事业单位编制, 企业化管理, 自收自支”这种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应新时期林业的发展要求。其原因如下:国有林场名义上的所有者是国家, 但实际上缺乏经济实体承担这个责任, 行使相应的权利。林场的区级 (或乡镇级) 隶属关系为林业局下属单位, 处于既不是城市又不是农村的尴尬境地, 既享受不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惠农政策, 又难以落实城市建设土地征用安置。自主权经营方面国有林场也受到许多限制, 形成了“不事不企”的现象。另外事业体制下林场职工已经吃惯了大锅饭, 形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 这也造成了林场的机制不活, 经营不佳。

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机制也存在问题。国有林场一般是和农村交叉, 存在着跨乡、跨县, 更有甚者跨市, 使得管理起来很不方便。大多数林场制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没有落到实处, 这既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也不利于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4 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本文上述分析,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探索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有林场的改革进程。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1) 大力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温家宝总理指示:“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是加快林业发展、改善职工生活的基本条件”、“要把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职工生活条件是全面落实温家宝总理指示精神, 同时促进林区生态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全面提升林区人口生活质量, 达到林区面貌大改变,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因此依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讲求科学、统筹规划和服从大局、协调统一以及政府引导、职工广泛参与”的原则, 目前我国要加快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改善林区职工人居环境, 全面提升林区人口生活质量。

(2) 大力发展林场经济, 化解债务、落实人员合理配置。基于目前的现状, 国家应加大对林场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鼓励林场拓宽经营思路, 增加经济收入。同时林场应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 挖掘森林生态资源,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搞活林场经济。

对于林场的金融债务、公益事业欠款等问题, 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化解, 不足的部分可申请各级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国有林场办企业等行为产生的一般商业性贷款, 则可以要求所办企业通过融资等方式予以偿还;对于企业已破产的, 则可以由银行予以核销;职工工资拖欠的情况, 应由相关单位想办法解决, 可通过申请国家补助资金或拓展经营收入来还清。

此外在林场人员安排方面, 对于专职履行生态公益林管护等公益性职责的人员, 可以按照“公平公开、双向选择”的原则录用, 并按同类事业单位标准落实其工作经费和待遇;富余人员要妥善分流安置, 采取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水平等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再就业;退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可以实行一次性剥离, 同时按照社会统筹有关政策, 多渠道筹集资金来缴纳相关费用, 以解决此类历史遗留问题。

(3) 清晰界定林场经营权性质。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属国家所有, 由国有林场依法经营和管理。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 对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 以防止森林资源流失。国有林场按照森林经营保护的目的划分为生态公益型、商品经营型、混合经营型三种类型, 实行分类经营和管理。根据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逐步将其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以国有林场中森林资源的性质为切入点对林场经营权的性质进行分析, 界定林场经营权究竟是公益性的、商业性的, 还是混合性质的。如果是混合性质的, 还要进一步界定公益性质部分和商业性质部分在整个经营权中各自所占的比例, 然后再根据已界定清楚的性质, 将商品林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转让经营权, 公益林则保持其公益性质, 由省、市、区三级分管, 保留其经营权。同时, 混合性质的林场, 可以按照各自的经营权比例进行相应的处理。

(4) 遵循自然, 以生态建设为主, 促进林场可持续健康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支持系统。这就决定了林业既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 同时又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国有林场肩负着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保护生态, 促进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

在我国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 要以生态建设为主, 禁止单纯以短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行为。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刻不容缓。因此, 我们提出以“管好一片 (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搞活一片 (商品林开发利用) 、利用一片 (生态旅游) ”的原则作为我国国有林场长期转型的发展战略, 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

5 结语

国有林场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直以来, 其改革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生态建设和改革的推进, 迫切需要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是一个工作点多、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 需要各个层面的积极努力。本文提出了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给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 包括大力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加快发展林场经济, 化解债务、落实人员分流、合理安置;合理界定林场经营权性质;遵循自然, 以生态建设为主, 促进林场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措施, 搞好林场建设, 搞活林场经济,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李建锋, 郝明.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J].中国林业, 2008 (20) :26~27.

[2]张颖, 易爱军.国有林场:问题和挑战[J].环境保护, 2011 (13) :20~22.

全力做好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篇8

一、充分认识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重大意义

国有林场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投入渠道不畅、支持政策乏力、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落后,致使森林资源开发过度,民生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削弱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和解决林场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国家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这既是林业改革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和非凡创举;既是国有林场职工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态保障;既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全面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省现有国有林场207个,经营总面积109.4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71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0.1%,林场职工57000多人。今年6月底,国家将对我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评估验收。验收日期步步逼近,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又涉及到方方面面,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尤为需要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明确期限要求,倒排时间,锁定节点,细化任务,制定措施,稳步推进。

二、切实抓好国有林场改革的重点任务

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围绕一个导向,守住两条底线,建立三大体制”的总体要求“,将好事办好,将实事办实,将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执行到位。

明晰职能,把林场政、事、企分开落实到位。一要下大力气促进政事分开。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制定和实施,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二要因地制宜推进政企分开。对具备条件的地区,要把企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剥离出去,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三要推动事企分开。完善国有林场内部管理机制,创新林业生产组织方式。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实行市场化运作,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强化支持,把改革政策落实到位。要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政府建设计划,统筹抓好国有林场路网、电网等改造升级。要加强对国有林场的财政支持,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之外,市(州)、县(市区)财政也要积极筹措资金。要将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计划。要加强对国有林场的金融支持,对国有林场所欠金融债务,区别不同情况妥善处理;开发适合国有林场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国有林场融资渠道。同时,要落实人才支持和激励政策,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

惠及民生,把林场职工社会保障落实到位。要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要从两个方面着力改善林场职工生活:一是“增收”。要适当提高天然林管护费用、公益林建设补助标准,加大对森林管护、人工造林和森林改造培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特色种养、对外合作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职工就业转岗增收。二是“兜底”。要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将全部富余职工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畴,平稳过渡、合理衔接,确保职工退休后生活有保障。

分类推进,把林场定性定编落实到位。国有林场的主要功能和基本职能是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这一定位相适应,要进一步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组织方式,明确界定国有林场为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要突出林场的基本功能定位,针对不同情况的国有林场,实行分类施策,搞好定性、定编、定责,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管护购买服务、资源监管分级实施的林场管理新体制。

着眼长远,把建立健全管护机制落实到位。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机构,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方式,加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装备能力建设,提高管护效率。另一方面,要理顺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

三、扎实做好国有林场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

国有林场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确定,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由各级政府负主体责任。为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省里成立了以杜家毫省长任组长,发改、财政、编办、人社、林业等11个部门为成员的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对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市县”的责任制。特别是国有林场比较集中的市(州)、县(市区),要把这项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一明确责任,形成合力。要加强国有林场管理机构的建设,强化行政职能,机构人员不够的要做加法,机构人员富余的要做减法。

精心组织安排,稳妥推进改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要努力做到队伍不能乱,人心不能散,工作不能断。要加大宣传力度。把宣传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形成正确舆论导向,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里的部署要求上来。要尊重合法职工权益。注意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严明政策纪律,确保公平公正。要吃透悟透、严格准确执行政策。要改进工作作风,以优良作风推动改革。要加强检查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资产账目的管理,防止以各种名目侵占和私分国有资产。要应用法治思维,严格依法办事。对人员定岗及分流的有关测验、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方法和程序,要履行政策公开、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确保全省国有林场改革有力有序推进。

上一篇:春天来了小学作文700字下一篇:寒假下午所发生的趣事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