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

2024-09-28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通用10篇)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 篇1

1 辽宁国有林场概况

我省国有林场大多兴建于五、六十年代, 承担造林营林任务, 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985年, 国家实行“拨改贷”政策后, 体制变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实行企业化管理。2000年, 国家实行以生产木材为主全面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国有林场承担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主要是承担生态建设任务, 但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全省现有国有林场182个, 分布在14个市, 57个县 (市、区) , 其中辽东山区99个, 辽西北地区69个, 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14个。辽中南地区林场分布特点是一个县 (市) 只有一个林场。国有林场事权管理以县为主, 县属林场164个, 占90%, 厅直5个, 市直14个;职工总数23669人, 其中在职17178人, 离退休6491人。在职职工中, 60%的职工在管理、技术、护林岗位上, 40%的下岗职工承包、经营林场森林资源及自谋职业。

国有林场是我省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其森林大多分布在生态主要区域及生态脆弱带, 构成我省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柜架。大伙房、浑河、观音阁、白石等二十几座大中型水库周围, 由10处国有林场庇护;重要江河源头有65处林场分布;科尔沁沙地南缘由7处林场连成防护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辽西地区也有19处林场保护。国有林场在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所经营的商品林为我省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全省林业建设中起到了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

2 国有林场饮水设施存在问题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国有林场饮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 国有林场场部吃水困难的70个工区, 饮水困难的人口达6万人。国有林场绝大部分没有自来水, 饮水困难有五种类型:一是资源型缺水。西北部分地区十年九旱, 多年连旱, 造成这一地区长年缺水。此种类型占饮水困难林场的30%。二是工程型缺水。部分地区, 年降雨量虽在1000mm左右, 但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 山高坡陡, 有水蓄不住, 没有饮水工程。长期靠人挑车拉到几公里以外的水井、河流取水。此种类型占饮水困难林场的10%。三是水质型缺水。一些林场所在地区地下水和地面水含氟、砷等矿物质严重超标, 林场群众长期饮用, 轻者患氟斑牙, 重者骨骼变形乃至瘫痪。四是直接饮用河水、雨水等达不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的苦咸水。此种类型占饮水困难林场的5%。五是其它原因如海水入侵导致的吃水困难等。此种类型占饮水困难林场的2%。

造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国有林场在建场初期采取的是“先生产、后生活”、建设做贡献的思想指导下, 国家投资主要用在营林生产上, 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没有搞。二是国家在1985年以前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很不足, 1985年以后国家又停止了投入。林场社会性公共基础设施欠账相当严重。三是国有林场饮水设施建设没有纳入当地水利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四是绝大多数国有林场没有积累资金搞建设的能力。

3 国有林场饮水设施建设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有林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从广大国有林场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林场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国有林场群众的生活质量, 全面建设现代化国有林场。

加大投入, 加快国有林场饮水基础设施建设, 国有林场基本实现生产生活用水供应有保障, 并达到安全卫生标准, 饮水工程项目拟按以下运行。

3.1 明确任务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 把抓基础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精心组织, 明确责任。

3.2 统筹规划紧紧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 制定科学规划, 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统筹安排, 分步实施。

3.3 加强资金管理将国有林场饮水安全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计划中。项目建设资金分项目、分资金类型进行管理, 分级签订资金使用合同, 明确各级法人和项目实施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4 保障工程质量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项目的立

项、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办法。未经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国家批复的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建设方案和建设内容, 不得随意调整概预算。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 强化工程质量意识, 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确保工程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发挥应有的效益, 保证建设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3.5 统筹兼顾实施项目国有林场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 要与林

场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与林场的脱贫致富相结合, 要与林场的各项改革相结合, 要与林场的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项目发挥出最大最好的效益。

摘要: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有林场在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起着骨干、示范作用。改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 是解决国有林场饮水安全问题, 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有林场,饮水,建设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 篇2

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良种基地建设效益分析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经过40多年的.良种选育和良种基地建设,现拥有杉木良种基地面积335hm2.对杉木良种基地进行投入产出比较显示,基地经济产出较培育用材林减少1638.15元/hm2・年,但社会效益显著.该场向社会提供建园技术和穗条、推广杉木良种,累计已产生社会效益10亿元以上.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林木良种繁育补贴制度,给予良种基地持续建设的资金补助,形成扶持良种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作 者:张文祥  作者单位: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福建,顺昌,353211 刊 名:林业勘察设计 英文刊名:FORESTRY PROSPECT AND DESIGN 年,卷(期): “”(1) 分类号:S7 关键词:国有林场   杉木   良种基地   效益分析  

重视国有林场工区的建设 篇3

【关键词】国有林场;工区;建设

国有林场的工区是森林经营管护的基础单元、前沿阵地和战斗堡垒。在天然林禁伐前本溪县国营林场搞过标准化工区建设、工会小家建设,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国有林场的各项建设都有了长足发展,加强工区建设更显得十分必要。

1 加强工区建设必要性

工区大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简陋,职工生活艰苦,如道路、饮水、电视、庭院等居住条件的改善速度已落后于当地农村。工区的人员任务重、责任大、收入不高,与居住差、环境艰苦、文化匮乏反差较大,使得他们难以安心、甘心、尽心在一线工作。改善工区物质、文化生活,为常年生活在深山林区的职工,营造一个舒适的、“家庭”般的生活环境,是稳定一线职工的重要举措;是使职工“安居乐业”的基础;是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更是推动林场发展建设的不竭动力。工区建设好了,基础牢固了,林场的整体建设才会提高。

2 工区建设任务和内容

2.1 工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要从硬件到软件进行全面建设。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既要抓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抓生活建设更要抓精神建设,达到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活安康、精神向上的目标。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管理,以此来提高有向心力、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工区实力和形象。

2.2 工区建设具体内容

一是庭院建设,二是食堂建设,三是制度建设,四是文明建设。

3 工区建设方法和措施

3.1 强化基础建设

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加大设施投入,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高效实用、力求统一”的原则,对工区房屋、院落进行维修,达到绿化整洁的标准。食堂建设重点解决好经费来源,以自力更生为主,蔬菜自给,发展小产业,林场适当补贴。加强工区主干道的维护,保持常年平整、畅通,使内外部形象有所改观。

3.2 加强制度建设

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这是基础,也是根本依据。要增强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说事,切实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3.3 充实管理力量

管理是提高效率的直接生产要素,也是事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管理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管理力量的关键是选择一个优秀的工区主任,充分发挥工区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把管理目标定位在发展上,不达标的当年即予以调整。

3.4 完善检查体系。

以场部的生产部门牵头,计财部门、办公室积极配合,组成督查小组,形成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促使工区建设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5 精神文化建设

这是工区发展的强大的支撑,结合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眼睛向内,培养一支随工区同步成长的忠诚度高的勤奋敬业、甘于奉献的工区队伍,造就一种“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的林业工区精神。加强职工培训工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工区发展,鼓励职工学习专业业务知识,争当岗位标兵和技术能手。同时,逐步提高工区人员的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

4 工区建设主体和责任

上下联动,全员参与。要举全场之力、集全场之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开展工区建设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发扬过去经验和成绩,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要注重實际,讲求实效,积极探索符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防止走过场、搞虚套。关键是各级负责人要认真负起责任,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坚持少花钱、办实事、出效率,始终贯彻始终,就能把工区建成一线林区职工“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浅析强化国有林场企业文化建设 篇4

一、国有林场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的不合理发展, 造成资源的浪费, 森林资源逐年降低。森林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资源的有序经营涉及面广、复杂性高, 因此国有林场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不断的维护自身发展, 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林场的文化建设对于林场的经营发展起到了导向、规范和凝聚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 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林场的文化是林场经营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国有林场的文化对于林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我国国有林场的思想文化主要强调林场的发展是否符合国家的基本宗旨, 是否符合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是否能够满足职工的发展需要, 能够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国有林场的文化为林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这样有利于林场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2. 具有规范作用。

制度是文化的体现, 每个林场都有自己的制度, 制度文化就是将企业的文化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性, 进而实现员工自主的约束自身行为,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员工思想觉悟, 提高员工奉献精神, 使员工能够自觉地为林场服务, 为社会服务。

3. 凝聚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使这个国家或者民族更加团结, 可以促进民族不断的发展壮大, 国有林场想要不断进步和壮大, 就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这样能够促进职员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职员有共同的信念和利益追求, 这样就能将所有的员工凝聚在一起。

二、国有林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逐步加深, 各行业的文化建设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林场的文化就是要使林场的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 使其不断的壮大和进步, 提高林场的利润, 实现林场的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提高员工福利。

1. 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国有林场是一个复合型的生态系统,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国有林场很多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林场文化建设的缺失, 影响了林场的发展, 因此要对国有林场进行整合和规范, 提高企业凝聚力, 国有林场的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就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其核心就是人, 人既是林场经营管理的主体, 又是林场收益的最大受益者, 因此在进行国有林场文化建设时要始终围绕人,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

2. 国有林场文化建设要具有自身特色。

我国现有的国有林场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经营规模和隶属关系多样, 因此国有林场在建立自身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分析自身优势, 结合自身的性质和特点, 确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文明的体现, 因此在建立国有林场要建立独特的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 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 这样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 国有林场在建立自身的文化的同时还要避免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内涵, 避免过分重视企业文化形式的现象发生;其次, 要将国有林场的文化与国有林场的精神区分开来;最后, 要重视国有林场的文化创新。

3. 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紧密结合。

文化精神是一个林场的灵魂, 也是促进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虽然每个林场的所在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每个林场都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 文化璀璨, 森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 国有林场的文化建设要不断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促进林场的文化建设;同时林场的文化建设还要不断的培养创新文化, 提高员工的创新观念, 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自上而下的进行培训和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职员对创新文化的认识程度, 将创新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也是林场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有利于促进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 林场众多,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各个国有林场的企业文化也不相同, 在新的形势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 各个林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这样能打造林场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促进林场在以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国有林场摆脱原来的尴尬境地, 促进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国有林场与其他的组织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因此林场的特殊性决定了林场的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笔者从林场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入手, 探讨了如何提高林场的文化建设, 进而提高林场员工的凝聚力。

关键词:国有林场,企业文化,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郑小贤.森林文化、森林美学与森林经营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3 (2) :93-95.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 篇5

实 施 方 案

为加强林业公路的养护管理,保障畅通,使林业职工安居乐业,同时也为更好地推进和谐林区的建设。根据省、市、县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场实际,特制订堡子岭国有林场林业公路养护示范路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示范路基本情况

林业公路养护示范路“长—堡”公路起于长铺子苗族乡哨溪村岩山头,经哨溪村、荣岩村、田心村部分山场和阳武店工区,止于堡子岭国有林场场部(古力冲工区)。该路全长11.5公里,由林场1974年动工修建,1975年竣工,2005年县交通局进行6公里的砂改油,属二级林区公路,是堡子岭国有林场进出的唯一交通要道,堡子岭国有林场现有森林面积5.2万亩。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林业公路示范路建设的战略目标,开展以“培路肩、挖边沟、设标志、植树木”为重点的林业示范路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为林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建良好的交通条件。

三、示范路建设目标

通过林业公路养护示范建设,实现林业公路“畅、绿、美、安、优”目标,推进林业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提升林业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和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标准意识,营造良好的林业公路养护管理和社会氛围。

四、示范路标准

1、路面:路面整洁,路拱适度,排水通畅,行车舒适,路面与路肩分界顺直、醒目,无较为严重的路面病害。

2、路基:路基边线整齐,路肩宽度均匀一致,路基边坡稳定、坚实,无坍塌、冲沟现象;排水设施齐全完整,做到雨天道路无积水。

3、桥涵设施:保证桥涵设施完整无缺、顺直美观。所有桥梁面系完整无损且排水通畅,桥面整洁、无积水,涵洞纵坡平顺、水流畅通、无淤塞。

4、沿线设施:交通标志设臵位臵适当,版面美观、内容清晰准确、完整齐全、无遮挡。

5、绿化:道路两侧在不影响农业、林业生产的基础上栽植杨树、樟树。

五、组织领导

成立绥宁县堡子岭国有林场林业公路养护示范路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王光明(场长)

副组长:王艳菊(书记)

成员:李茂国(副场长)

伍斌(副场长)

王海文(办公室主任)

刘少清(阳武店工区主任)

廖国平(古力冲工区主任)

领导小组主任工作职责是:负责组织林业公路养护示范路建设项目的实施。

六、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发动,深入沿线村、组、工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营造示范路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与沿线村级组织的协调,得到村级组织的支持与理解。

3、加强养护工班的责任感,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任务要求,分解目标,签订责任状。

4、增加养护工班的劳动力,由原来的5人增加至10人,并适当提高劳动报酬。

5、重点修复2008年“5〃28”和2010年“6.09”特大地质灾害损毁的公路,确保公路畅通。今冬明春完成公路两旁的绿化植树。

6、每年11月底前,按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完成示范路建设的养护工作,迎接省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及市林业局的检查验收。

7、实行奖罚制度,年检查验收合格的,领导小组及工班人员每人奖500元;三年后示范路建设检查验收合格,且未被取消资格的奖领导小组及工班人员每人1000元,否则,每人罚款200-500元,从工资中扣除。

七、资金筹措

由林场从原资金渠道中解决,不足部分申请省林业公路养护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

八、示范路建设期限

从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

绥宁县堡子岭国有林场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 篇6

1 森林生态建设经验

1.1 生态林业

1.1.1 大力保护和培育发展森林资源, 扩展和夯实森林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森林资源既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也是建设森林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和环境条件。重点开展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方面的工作, 并列为林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森林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

1.1.2 以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为中心, 提高森林质量, 为森林生态建设储备优丰的资源,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积极开展珠江防护林、雨雪冰冻灾后森林生态修复、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建设及中龄针叶林抚育等工程建设。林场在保障森林经营目标主导功能、效益的同时, 也兼顾其他功能和效益, 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以适应森林生态建设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1.1.3 综合经营和科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全面发展林业产业,

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丰富多样的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

按照生态优先、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合理利用的原则, 积极培育经营和开发利用林区各类自然经济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 制定林场产业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 在不改变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制性质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 采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发展林业产业, 拓展和丰富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

1.1.4 积极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保持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循环利用

根据森林分类经营的不同目标任务, 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和调整林种、树种、树龄结构, 建设优丰度高的可持续经营的林分结构和良好的森林环境;同时, 坚持“长、中、短”相结合、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培育经营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林业产业, 逐步形成森林持续经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此外, 严格执行森林资源资产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 确保森林资源资产增长增值增效。

1.1.5 发挥森林资源优势, 积极参与科技项目合作, 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林业发展, 提高林业建设质量

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项目, 各项科研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其中, 与华南植物园合作开展的“植物区系综合调查”项目较详细的调查了林场范围内珍稀树种的分布、数量和现状, 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树种的生存状况, 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迁地保护策略, 为探索林业多种经营提供参考;“北江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站”项目是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的省级项目, 目前已建设完成数座集水区测流堰和集水区径流场, 并已投入使用;此外, 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展了“南方雨雪冰冻地区受损森林生态系统快速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南岭冰雪灾害受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项目, 项目的实施为林场尽快恢复和重建森林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技术依据。

1.2 生态旅游

1.2.1 生态优先,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创建生态和谐林区

在发展策略上, 林场始终坚持“环保至上, 生态优先, 科学规划, 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景观林工程建设, 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在开发建设中, 着力做好防病虫害、植被恢复等环保工作, 杜绝破坏自然景观的事故, 保持了林区环境的自然风貌。

1.2.2 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硬”实力

加快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通过建设森林生态监测系统, 并作为林业科技普及教育和生态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公众开放;建设天井山自然科学馆, 并对外开放, 义务为游客作科普讲解;为了提高游客游览景区的畅通性和舒适性, 对主要景区公路进行改造建设;森林公园旅游咨询处则提供咨询和导游服务。

1.2.3 丰富森林生态文化内涵, 树立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形象

充分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对于林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来抓。一是开展“走近森林”科普教育项目, 以生态科普长廊为主线, 开展科普讲解活动, 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创新思维的潜力;二是坚持每年组织青少年科普夏令营活动, 丰富学生暑期生活, 普及森林科普知识;三是森林公园启动了类似“走进天井山”等一系列的森林生态科普活动, 向韶关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校发出邀请, 带领师生享受别具一格的科普文化大餐;四是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建设, 通过在生态长廊景区更新生态知识解说牌, 营造了更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1.3 生态修复

1.3.1 积极参与多方合作, 多渠道寻求支持

积极与上级部门和科研院所沟通, 结合实际情况, 多角度多层面地申报科技合作项目, 为林场开展森林生态工程寻求资金支持;同时, 通过参与科研院所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习和交流活动, 掌握森林生态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通过积极参与科技项目合作, 不断改进林业科学方法, 为实现推动森林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保障。

1.3.2 按照生态优先原则, 以封育为主, 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对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的天然次生林区域, 采取封山保护的措施, 并结合人工促进方式, 加快森林自然恢复。对于受雨雪冰冻灾害损坏特别严重、生态较脆弱且较偏远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域, 主要采取全面封育的方式, 在封育期间禁止除实施育林措施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同时, 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在全封期间, 清理受雨雪冰冻灾害毁坏的断枝残干, 改善林内通气和卫生状况;同时, 人工伐除并清理对林内天然幼树生长不利的杂竹和灌藤, 促进天然更新树种生长。对于受雨雪冰冻灾害严重影响的商品林区域, 以发展可持续经营生态林为主, 对萌芽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重新造林, 而对萌芽破坏较轻微的区域进行留萌处理并结合补植套种, 营造速生乡土珍贵树种, 人工改造原有林分景观, 逐步实现从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到阔叶混交林的转变。封育及人工促进期间, 实行护林防火承管责任制, 认真落实护林员到位, 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奖惩结合的方式进行管护, 以防止人为干扰破坏。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封山育林、护林防火的重要性, 增强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良好氛围。

1.3.3 实时跟踪与监测, 及时处理修复技术问题, 改进生态修复方法

严格执行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制度, 及时跟踪工程建设情况, 按照工序逐一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现场技术处理, 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 实时维护和管理与科研院所合作而建立的生态监测点, 通过分析测量数据, 及时掌握生态修复进展情况, 为进一步完善生态修复方案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1.4 生态整治

1.4.1 继续维持生态型林业发展模式, 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紧紧围绕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生态型林业工程。通过重点整治受冰害影响的生态脆弱林区,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整治范围, 及时对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的断枝残干进行清理, 消除火灾、病虫害隐患, 以建设高效、优质、高产的生态林业为主要发展目标, 通过增加科技投入, 引进先进技术, 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 改进单一的经营模式, 逐渐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结构, 推动生态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1.4.2 按照新农村建设整体要求做好环境建设规划, 完善“以场带队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受历史原因影响, 林场现管辖有两个自然村, 每年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内的基本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 包括人畜饮水管道系统、沼气池家家通系统、村村通公路、农村别墅等设施的建设, 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景观面貌和环境状况, 提升了农村的生态文明格调, 有效地推动了粤北新农村建设。

1.4.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

通过张贴宣传画册、资料和上门走访的方式, 就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垃圾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处理等基本知识对两个自然村的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向农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村镇规划、市场经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法规,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宣传教育, 逐渐改变了周边农村农民的思想观念, 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建设和维护自己生产生活环境, 把我省农村建设成为文明富有, 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5 生态安全

1.5.1 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实时掌握环境动态,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通过生态监测点、护林线路和科研单位基于GIS系统森林监测网的实时监控, 基本实现对林场森林点、线、面的实时跟踪, 同时配合林场应急生态安全预案, 能够有效地防控生态隐患, 切实保障森林的生态安全。

1.5.2 完善生态安全设施建设, 提高生态安全保障

1.5.2. 1 修复和完善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

在人为活动频繁的交通道路两旁, 重新开设防火林带, 清除枯死的断木和枝条, 减少可燃物的含量, 保留立木;同时, 由于林场大部分生物防火林带在冰灾中受损, 折断的荷木枝条倒伏在林带上, 造成一定的生态安全隐患, 经过细致、科学地规划, 如期完成重点生态防控区域防火林带的清理和补植任务, 有效排除了潜在的生态安全隐患。

1.5.2. 2 建立生态安全监控体系,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林场投入资金与科研院所合作, 开展了生态和病虫害方面的监测项目工程, 通过对各种典型森林区域的定位观测和对开发地区的动态监测, 采用系统分析和模拟手段, 对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作出判断, 以形成合理决策, 正确引导林场范围生态安全工作。同时, 实时监控外来物种动态,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阻止外来物种侵入, 避免形成生态威胁, 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2 森林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充分的资金保障

林场座落在珠江支流北江上游的集雨区内, 是北江流域较大规模的水源林之一, 经省林业厅核定, 目前划为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的有18259.7hm2, 森林生态保护的任务极为繁重且艰巨。由于2008年初林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 大面积森林遭到严重的损毁, 森林生态修复任务重。而林场为自收自支的生态型事业单位, 经济实力有限, 加之地处贫困边远山区, 远离城市, 单位办社会、地方摊派、不合理收费项目繁多等不利因素, 造成林场经营成本偏大, 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森林生态建设。

2.2 森林质量不高, 林龄结构不合理, 生态功能不强

目前林场森林以幼、中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为主, 林种结构基本合理, 但林龄结构极不合理, 幼、中龄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近80%, 近熟、成熟、过熟林蓄积只有20%左右, 距离正常情况下的60%~70%相差甚远, 森林资源低龄化倾向严重, 森林质量不高, 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较低。

2.3 插花地多, 森林管护难度大

周边农村与林场接壤或相邻的有5个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 由于农民致富心切, 且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不少人都把偷砍盗伐林木作为一条致富捷径, 加上森林防火意识不强, 这就给林场的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森林防火等工作增加了难度。

2.4 科技水平有限, 技术成果少

由于林业技术人员少, 科研能力弱, 林业技术开发较难, 对于先进、成熟的技术推广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难以形成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技术开发成果, 森林生态建设成效受到科技水平的严重制约。

3 森林生态建设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

全面掌握区域内森林资源的生长动态情况, 按照森林经营用途、生态区位、立地条件等不同的因子划分出不同的森林生态建设层次, 分阶段进行科学规划, 对各层的建设提出具体的措施, 统筹各层次建设内容、时间, 能够有效缩短建设时间, 提高森林生态建设成效。

3.2 积极合作

积极争取产学研管各方的合作, 重点在生物化工、植物迁地保护、野生动物繁育、生态监测、林分改造、速生丰产林培育、生态旅游、科普宣教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合作及相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3.3 协调管理

成立由多部门构成的森林生态建设小组, 明确森林生态建设在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协调、统筹各部门, 集思广益、加强协作、发挥团队优势, 加强森林生态建设管理, 保障森林生态建设成效。

3.4 监测评估

依托良好的科研平台优势, 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项目, 利用项目共性, 如生态监测、资源调查等都与森林生态建设有关, 完善森林生态建设成效监测。通过设置样地、挂牌测量的方式, 记录每年不同森林的生长情况, 在统计、分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 评价森林生态建设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文欢.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J].粤东林业科技, 2011 (1) :45-47.

[2]钟汉城, 姜丹玲.广东省的生态公益林建设[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99, 18 (1) :22-26.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 篇7

关键词:国有林场,特点,企业文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根据各行业各企业的特点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 企业文化建设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独创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含企业员工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共同遵守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及最高目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的结晶, 是经过员工长期积累、总结、提炼而成的, 是被员工认可的, 它能使企业增加凝聚力、创造力, 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精神支柱。下面结合我县国有林场的特点和实际, 就如何加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谈一些看法:

1 国有林场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我县的国有林场大都组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几乎都建在老区、边区 (如虎山、金盆山、油山) , 几十年来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林木产品,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着国家建设。同时林场职工长期以深山老林为家, 以采伐木材造林为业, 以艰苦奋斗为荣, 为林区林场的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国有林场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 结合劳动对象、地域环境、思想观念等特点,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林业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具体表现:

(1) 艰苦的工作条件, 塑造了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国有林场的主要工作是采伐木材、植树造林、保护利用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这就决定了林场职工的工作场所大多在野外, 野外的工作条件是非常艰苦的, 特别是林业生产管护第一线的职工长年累月在野外工作, 战严寒斗酷暑, 特别是在林场创办初期, 吃住在山棚, 四面透风, 工作、住宿环境非常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由于林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大都双手劳动, 用肩扛、“放小水”、“放羊”形式来运输木材, 采运工一年四季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 甚至寒冷的冬天也在水中泡, 如此一来导致老一辈林业工人身体患病的概率大增, 像风湿病、关节炎等疑难杂症纠缠不止。但老一辈的林业职工, 为支援国家建设, 推进林业事业的发展, 呕心沥血, 无怨无悔。俗话说:“千锤百炼出精兵”。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中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的林业职工队伍,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企业精神。

(2) 相对封闭的林区, 为国有林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特定的条件。我县的国有林场大都建在远离县城的青杠塘镇, 在计划经济时期交通闭塞, 信息不灵, 经济不发达。有些国有林场, 由于创办较早, 创建之初直接归市级政府管辖, 一些应该本由政府和社会部门办的事情, 企业都承担了, 林场依然像一个小社会, 林业职工及其家属、子女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 他们的价值观、生活习俗, 有许多相同相似的地方, 单调而又枯燥。但林场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 还对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 建设具有林业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 加强领导是搞好国有林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众所周知, 企业文化是指包括企业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发展目标、规章制度、企业环境方面的整合, 是激励企业员工在激烈竞争中不断进取的内部机制, 一个优秀的企业,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诸要素中, 企业的领导者 (国有林场场长, 下同)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核心, 他们的言行、喜好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不同的企业, 企业文化的特色也不尽相同, 但都体现了该企业领导者的思想、人格、作风。所以, 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就必须抓好领导这个关键, 进一步提高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管理意识和学习意识。

2.1 要进一步增强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意识

企业领导者的每一项决定都关系到国有林场的发展和兴衰成败。所以企业领导者就要自觉按照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 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上来, 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领导者要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 自觉承担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任, 建立健全和完善领导机构 (工会等) , 配备精兵强将, 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开展。

2.2 进一步增强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意识

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 只有加强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一套稳定可靠的保障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受企业领导人员更替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党政工团领导各司其职, 共同担负起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责任, 积极开展日常性文化活动, 引导广大职工投身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3 发展林业经济, 提高企业效益, 为职工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是搞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企业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 同时企业文化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保持企业发展方向, 在创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两手硬”, 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上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着力提高职工收入, 改善职工生活和工作条件。但现有的国有林场企业职工依然执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工资标准, 低得令人寒酸的人均区区几百元工资, 这应引起企业、主管部门、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 在强调生态立省和谐林业的今天, 绝不能让林业职工吃亏!连职工本人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何以养家糊口?连职工的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职工哪还有心思参加文化活动, 参与文化建设呢?这根本就是空谈!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者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 应从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发展林业经济,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职工收入, 为职工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 俗话说:“家中有粮, 心里不慌”, 也就是说得这个道理。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 篇8

一、加强国有林场建设就是加强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展林业, 早在2003年就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提出将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 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森林是生态建设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林业建设归根结底就是生态建设, 加强林业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央绘制的宏伟蓝图, 是民众所向。当前国有林场经营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已经严重影响林业建设速度, 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生态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国有林场改革涉及到的改革成本问题时, 有一种倾向认为国有林场改革耗资巨大, 当前形势下增加财政编制不可能, 只能推向社会按照企业模式管理。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 如将国有林场推向企业, 由于其职能作用的改变, 经济效益将放在第一位, 将会出现国有林场为了维持生计而采取杀鸡取卵的生产经营方式, 森林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 将国有林场推向社会按企业方式管理是极端不负责的, 那种以耗费森林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方式是违背科学发展观, 损害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错误观点。

二、国有林场在林业建设上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全国现有国有林场4855处, 分布全国1600多个市县, 培育管护森林面积8.7亿亩, 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9.74%。国有林场现有职工75万人, 其中:在岗职工48万人, 离退休职工27万人。建国以来, 国有林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近1亿亩, 抚育改造天然疏残林约2.7亿亩, 形成森林面积百万亩以上林场和林场群约200处, 国有林场有3900多个地处大江大河上游、主要湖泊水库、各大风沙区和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 管护公益林面积达6亿亩, 其中国家级公益林 3.8亩, 我国已经在国有林场林业用地内建立自然保护区1300多个, 约占全国森林自然保护区面积40%, 多年来国有林场对于保护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 在我国林业建设中起着示范和骨干作用。多年来国有林场坚持“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办场方针, 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开展科学试验和技术创新, 推广先进技术;在保护林业生态文化资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 国有林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有林场近些年来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相当突出, 严重阻碍了林业事业发展和生态建设。

1.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新颁布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对国有林场进行了重新定位, 明确了国有林场是国家建立的专门从事植树造林、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业事业单位。但是多年以来, 国家及地方政府并没有把国有林场作为公益事业单位管理, 即使有的地方当做事业单位, 在人事和财政部门也只是列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管理, 视同企业, 国有林场的事业经费支出在当地财政预算中基本没有份额,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就更纳入不了地方财政, 国有林场由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少, 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2.林业职工收入水平低, 生活困难。

国有林场的事业经费支出在当地财政预算基本没有份额, 近些年地方财政为事业单位增长工资及工资性津贴, 国有林场职工因为没有资金来源, 兑现不了增长较快的工资及工资性津贴, 国有林场现仍执行多年前的老工资标准, 林场职工生活水平低, 生活困难, 相当多职工的生活水平不如农民, 已经成为当地贫穷落后群体, 甚至一部分林业职工成为社会救助对象。据统计尚有近50%的职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及缴纳住房公积金, 林业职工劳保得不到保障, 存在后顾之忧。

3.管理粗放, 经济效益低下。

国有林场管理粗放体现在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管理手段落后, 长期依赖于砍伐木材维持生计, 普遍存在林业产业化程度低, 产品科技含量低, 精加工少, 初加工多等问题, 国有林场大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国有林场没有活力, 更没有扩大再生产能力, 国有林场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4.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欠账严重。

由于国有林场建立时间较早, 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导致国有林场供电、供水、供暖、通讯、办公业务用房、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破旧不堪, 亟需改造或重新修建。

5.负担沉重, 举步维艰。

国有林场存在职工老龄化, 退离休职工逐年增多, 费用支出越来越大等问题。尤其近些年来, 林场经营收入水平提高幅度远不及职工工资上涨幅度, 生产经营成本增长较快, 许多国有林场入不敷出, 靠国有林场营业收入很难承担与其不相匹配的费用支出。

6.国有林场职工情绪低落, 矛盾越加突出。

由于国有林场职工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工资及福利待遇与其他行业差距越来越大, 造成林场职工情绪低落, 工作没有积极性, 经常出现矛盾激化、群体上访事件, 形成了社会不可忽视的不稳定因素, 国有林场缺少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四、国有林场改革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1.改革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 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 将国有林场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性林场和商品经营性林场, 除极少数划定为商品经营性林场按照企业管理外, 绝大部分都应该划定为生态公益性林场, 生态公益性林场要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 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 所需资金按隶属关系由同级政府承担。由于国有林场经费支出长期没有纳入到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是国家、各级政府多年来对林业发展的欠账, 是历史遗留问题, 改革成本巨大, 单独靠地方财政解决是不现实的, 还须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增拨林业事业费——国有林场经费, 解决改革后的机构经费和人员编制问题。国家近年来每年安排林业资金大约在1400亿元, 只约占国家扶持三农资金的10%, 按照国家生态建设发展需求是远远不足的。如果国家将林业资金在扶持三农资金比例上提高0.29%, 每年大约40亿资金, 就能基本解决国有林场改革后的财政编制问题。先由地方政府核定财政编制, 林业事业经费核定到每个国有林场, 国有林场利用二年时间由自收自支单位过渡到财政差额补贴单位, 再用五年时间将财政经费核定到每个人, 国有林场由财政差额补贴过渡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通过国有林场改革争取在短时期内把国有林场建设成“生态建设优先, 经营管理科学, 基础设施完备, 森林优质高效, 产业充分发展, 资源持续经营, 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化林场。

2. 解决分配不公平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林场在资源、经济、生态和人才等方面都陷入了危困状态, 林场发展举步维艰, 其贫困局面不仅影响了国有林场自身的发展, 对我国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巨大的隐患, 最主要是损害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国有林场名义上是事业单位, 但是林业职工根本没有享受到国家事业单位应得到的各项优惠和待遇, 林业职工的付出和所得不相匹配。据调查教育系统平均收入要高于国有林场职工平均收入一倍以上。林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应该等同教育系统职工收入水平, 因为两行业性质没有本质区别,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行业是为国家育人的, 林业行业是为国家育林的, 一个是为国家培育人力资源的行业, 一个是为国家培育森林资源的行业, 应该说同等重要。国有林场护林员风餐露宿, 一年四季工作在农村、山区、野外, 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自备交通工具, 月工资收入只有1300元, 有的更低, 去掉餐费、摩托车用汽油等必要支出每月净收入不足千元, 社会公平原则严重失调。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查同样认为农林牧渔业收入水平最低, 按照“调低、扩中、控高”的原则, 应该首先调整、解决国有林场职工收入过低的问题, 通过国有林场改革使林业职工收入水平贴近于文教、卫生系统职工收入水平。

3.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全员参加社会保险问题。

据调查目前有近半数国有林场职工未参加社会保险, 国有林场管理费中离退休人员费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甚至达到60%之多。有相当多的林场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费用超过林场管理人员工资费用, 离退休人员费用应该由社会保障机构解决, 因为没有参加社保而由国有林场自己承担是不公平的。早在1991年国家人社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了“农、林、渔、牧四场暂不纳入社保, 已纳入的不退出”, 国家当时对农林渔牧行业职工参加社保问题已做打算。事过二十余年, 需要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彻底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参保问题, 靠国有林场自身收入解决林业职工参保资金已不现实。

4.合理设置机构。

改革后的公益性林场职能作用是以生态建设为主, 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将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 必须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科学的管理, 最大限度地使用人力资源, 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合理设置国有林场管理机构。林场设置需充分考虑当前现状, 结合当地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设置国有林场。现有国有林场为数过多, 造成机构经费和人员的浪费, 将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没有保留价值且独立经营难以维持的国有林场就近并入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林场, 由同级政府确定人员编制, 改革后的国有林场, 在数量上应是当前数量的40%~50%, 国有林场规模扩大, 管护森林面积增加, 平均每个国有林场经营管护森林应在10 000 hm2以上。

5.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化解矛盾。

国有林场改革定编定岗后, 通过公开考试、竞聘等手段, 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 建组一支责任心强专业化程度高, 能打胜仗的林政执法和护林员队伍, 按照林业技术管理需求配备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国有林场建立时间较早, 除职工队伍老化以外, 还存在富余人员较多问题, 大约有40%的职工定不上编制和岗位, 全国大约有20万人, 如何安置林场富余人员, 也是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富余人员安置应该通过四个渠道: (1) 在国有林场原有的产业基础上,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第三产业、林下经济等多种经营项目安置职工, 给予职工优惠政策, 确保实际收入水平不低于全国其他行业水平; (2) 通过职工个人申请, 可以将年龄较大、健康状况不好的职工办理病退或退职手续; (3) 经过职工个人申请, 根据当地经济条件, 制定富余职工一次性安置所需生活补助办法, 参照职工工龄给与职工一次性补偿, 解除与国有林场劳动合同关系; (4) 对于没有工作岗位, 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老、弱、病、残职工, 由地方政府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费, 确保林业职工基本生活所需费用。

6.提高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

目前国有林场管护国家及省级重点公益林2700万km2, 安排专职护林员约18万人。国家现行森林生态基金补偿标准仍是7年前5元/亩的补偿标准, 其中用于管护费不超4.75元。以吉林省为例, 规定护林员每人管护林地2200~4200亩, 事实上由于管护难度大, 多数执行的是每人管护2200亩标准, 护林员管护年劳务费仅10 450元, 平均每月只有870元。因此, 需要国家适当调高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 建议由每亩林地补偿5元提高到12元, 同时应明确各地方财政预算每年列入一定比例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确保国有林场专职护林员收入水平不至于过低, 确保重点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

7.国有林场执行新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目前国有林场执行的仍是1995年国家下发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许多地方已经不适用。随着国有林场改革深入, 国有林场应执行新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将国有林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营业收入、其他收入均纳入到当地财政预算, 充实地方财力,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地方财政可以将国有林场上缴财政收入每年核定一部分给国有林场专门用于发展林业事业资金, 使国有林场发展、壮大得到国家与地方财政资金长效机制的保障。

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 民族繁荣, 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使国有林场焕发出青春活力, 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需求, 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一个必要步骤。国有林场改革是一次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 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调整, 改革成本比较大, 但算总的生态、社会、经济大账是划算的, 需要国家财政政策支持, 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关心, 更需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精心研究, 迅速推进。改革后的国有林场将朝气蓬勃富有活力, 将极大提高林业行业及林场职工的地位, 对加快我国生态建设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褚利明.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2 (6)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 篇9

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 国家加大林业建设的投资, 加强科技兴林战略的实施, 林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公益事业。国有林场是森林培育的基地, 寿宁景山国有林场是宁德市森林资源总量最大的国有林场, 也是杉木资源规模较大、集中连片、林分质量较好的林场。

1 自然地理概况

寿宁景山国有林场地属闽东北山区, 位于寿宁县的西南部和东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6′~120°26′, 北纬26°25′~27°09′, 经营总面积4 875 hm2。林场经营区分布于斜滩、凤阳、芹洋、平溪、犀溪、大安和坑底7个乡 (镇) 。林场属中山丘陵地貌, 地势复杂, 群山起伏连绵, 海拔多在400~1 000m。山脊多为东西走向, 坡向以南北为主, 坡度在20°~40°。

林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 气候湿暖, 雨量充沛, 冰霜少见。年平均气温14℃, 最高气温38℃, 平均日照时数1 819 h, 无霜期299 d;年均降水量1 967 mm, 年均相对湿度79.2%, 年均8级以上大风50 d, 年均台风3次。主要灾害性气候是“三寒” (春寒、梅雨寒和秋寒) 、干旱、台风和暴雨。林场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 其次为黄化红壤, pH值5.4左右, 土壤深厚疏松, 有机质含量较高, Ⅰ、Ⅱ类地占38.8%, Ⅲ、Ⅳ类地占61.2%。

林场植被区划隶属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 建群种以米槠、丝栗栲、南岭栲、钩栗占优势, 杉木长势良好。林场经营树种以杉木、马尾松为主, 阔叶树仅占1.8%, 树种主要为木荷、火力楠。根据2008年森林资源续档统计结果, 全场经营总面积4 875 hm2, 其中林业用地4 781.8hm2, 有林地3 855 hm2, 林木总蓄积量38.8万m3。

林场从1973年建场开始进行杉木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现有杉木纯林和杉木为优势树种的混交林约为1 070 hm2, 且长势良好, 蓄积量为20.4万m3, 平均蓄积量达190.5 m3/hm2。

2 杉木大径材基地建设的意义

通过杉木大径材基地的建设, 提高林场集约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科技兴林的战略步伐, 满足木材市场对大径材的需求。基地建设有助于杉木大径材培育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能有效保护杉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品质, 有助于提高大径材培育技术的科技含量, 能有效提高林场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有助于福建省科技兴林战略的实施[1,2]。

3 杉木大径材基地设计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杉木大径材基地设计要体现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 遵循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认真贯彻适地适树、适材种原则, 做到认真调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 建成档次高、质量好、设施完善、科技含量高的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

3.2 长短结合原则

既要培育长轮伐期的杉木大径材, 又要培育中、短轮伐期的杉木中、小径材, 以满足市场对多样化商品的需求, 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林地资源。

3.3 规模效益优先原则

在不失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 要充分考虑基地规模和经济效益, 选择交通运输方便、相对集中连片林地建设基地。

3.4 市场化原则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则建设和发展杉木大径材基地。

3.5 生态优先原则

基地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在措施设计上, 注重保护生态, 合理确定改培措施。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制定相应的措施, 尽可能降低对生态条件的破坏。

4 杉木大径材基地建设目标

一是以培育大径材用材林为主, 加强林木的定向培育, 加快速丰林培育推广步伐, 提高林场自身经济实力, 实现林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设集约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 提高大径材培育水平, 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大径材的培育。三是通过基地建设, 推动速丰林工程建设, 促进大径材森林资源的培育。

5 杉木大径材基地建设技术措施

5.1 改培杉木大径材基地的技术措施

5.1.1 成熟林林分改培技术措施。

通过主伐择伐, 保留600~750株/hm2, 采伐时选优良木作为保留木进行标号, 做到伐后林相整齐、林木分布均匀, 并做好林下植被清理、块状深翻。

5.1.2幼、中、近熟林林分改培技术措施。

参照《福建省抚育间伐设计规程》进行抚育间伐, 间伐时要坚持“三砍三留”原则, 选准优良木作为保留木进行标号, 做到伐后林相整齐, 保留木分布均匀, 最终保留600~750株/hm2。间伐后进行深翻施肥, 深翻应在秋末冬初进行, 翻土深度15~25 cm, 施肥可结合深翻进行撒施, 以施氮肥或复合肥为主, 每次施肥量为0.2~0.5 kg/株。对于初植密度小、枝下高较低的林分, 要及时进行人工修枝, 减少节疤, 提高材质[3]。

5.1.3 未成林地改培技术措施。

幼林抚育、抚育间伐、深翻施肥、修枝等措施参照新建杉木大径材基地的技术进行。

5.2 新建杉木大径材基地技术措施

5.2.1 造林地选择。

新造林的大径材基地应选择在适宜的海拔范围内, 多选背风、水湿条件较好的山坡中下部、山洼、山谷中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如红壤、黄壤、红黄壤[4]。

5.2.2 选育良种壮苗。

新造林基地所用苗应优选杉木一代种子园中的优良家系或无性系良种, 用一级苗上山造林。

5.2.3 整地造林。

严格按省速生丰产林技术标准执行。挖明穴、回表土, 穴规格最低标准:60 cm×40 cm×40 cm。

5.2.4 初植密度。

栽植密度为1 050~2 250株/hm2。造林时每穴基施钙镁磷肥0.3~0.5 kg。

5.2.5 幼林抚育。

栽后前2年每年全面松土除草2次, 栽后当年进行1次扩穴培土80~100 cm见方, 培土高15~20 cm。第3年下半年进行1次深翻垦复, 翻土深度在10~15 cm。

5.2.6 抚育间伐。

参照《福建省抚育间伐设计规程》执行, 一般分2~3次进行, 间隔期3~5年。间伐强度由强到弱, 首次间伐可根据林分分化情况确定, 一般掌握在五至七年生, 最后一次间伐在15年以内, 最终保留600~750株/hm2。

5.2.7 深翻施肥。

一般12年左右的林分结合间伐并进行深翻。深翻抚育最好在秋末冬初雨后进行, 翻土深度在15 cm以上。施肥以林木营养诊断为依据, 一般第1次施肥可选择第1次间伐后的翌年初春 (2—3月) , 沿保留木根系生长点进行沟施;第2次施肥可结合深翻撒施, 把肥料翻埋入土中;肥料宜选用复合肥, 每次施肥量为0.2~0.4 kg/株。条件允许的区域要在林内套种生物量较大的绿肥固氮作物, 收获后压青改土, 维护和提高地力[5]。

5.2.8 修枝。

依培育目标及市场要求, 造林后第4年进行第1次修枝, 以后每隔3年再进行人工修枝1~2次;修枝季节以晚秋和冬季为宜;修枝强度以树冠的保留长度与树高之比即冠高比表示, 一般冠高比应控制在1∶2左右。修枝要用锋利的刀、斧、锯, 可紧贴树干自下往上修割避免拉伤树皮, 保持切口平滑, 用锯子锯掉大枝后, 将锯口用刀削平, 以利于伤口愈合, 培育无节良材。

6 效益分析与评价

6.1 经济效益

项目建设可有效提高林分质量, 通过定向集约的经营方式, 培育生产的大径材, 以顺应市场的需求。项目建成后, 林分主伐时, 预计单位蓄积量增加90 m3/hm2, 增值7.2万元/hm2, 项目建设101 hm2, 可增加经济收入727.2万元, 效益显著, 对促进林场经济发展, 实现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6.2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 一方面, 总结探索杉木大径级材的培育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南方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供新的科学模式。依托项目建设, 对研究大径级杉木的保护、开发利用, 特别是大径级材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能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并且这些劳动力经过上岗技术培训和技能实践, 劳动技能将会大大提高。因此, 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6.3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的建设, 既有利于调整树种结构, 提高林分质量, 又有利于杉木大径级的保护利用。同时也间接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从而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效益显著。

摘要:根据寿宁景山国有林场发展实际, 提出建立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建设的意义、设计原则、建设目标和技术措施, 并分析效益, 以为国有林场林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杉木,大径材培育,基地建设,景山国有林场

参考文献

[1]叶功富, 涂育合, 廖祖辉.福建山地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6, 20 (3) :72-75.

[2]涂育合, 叶功富, 林武星, 等.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适宜经营密度[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 22 (5) :530-534.

[3]陈友根, 易孟生, 李荷云, 等.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中试初报[J].江西林业科技2001 (1) :5-11.

[4]梁理勇.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对策[J].中国林业, 2004 (7A) :43.

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地连国有林场,生态林业,途径,探讨

1引言

生态林是人类为了协调与大自然的关系,通过保护物种资源或有意培育的林木,以维护生态平衡,例如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提岸防护林、有害气体过滤林、休闲林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通道县地连国有林场位于通道县中部,始建于1958年,距通道县城16km,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1′53″~110°43′17″,北纬26°8′15″~26°11′50″。林场南北长10km,东西宽8km,总面积1145hm2,有林地面积1142.8hm2,累计完成造林1723hm2,成林1645hm2,保存率90.5%,森林覆盖率94.58%。现有干部职工93人,设金竹、坪溪冲、水南、长塘4个工区。209国道贯穿全场。2015年5月,通道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将通道县国有地连林场改革工作列为重点工作,在改革中着重解决了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责权不分问题,将林场职能由“生产木材”向“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安全,提供生态服务”过渡,完成由“自收自支”向“全额财政”的身份转变,确保国有地连林场生态林业发展奠定基础。

2通道县地连国有林场自然概况

林场位于通道县中部,境内渠水上游的通道河从东南向西北贯穿,把林场经营的林地分为东西两大区域,东部的狗头山海拔682m和猪婆界海拔683m,西部的梅花界海拔649m,九层界海拔694.5m,等山峰由南向西北延伸,构成四周山峦环抱的低山区。最低的金竹滩海拔340m,相对高差354.5m,平均海拔450m,坡向以东、西为主,坡度在15~35°之间,境内属中亚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均气温16.3℃,年降水量1222.8~1480.7mm,降水天数145d,多集中在4~9月,年均蒸发量1320mm,年均相对湿度83%,年均日照1880h,无霜期平均298d。境内成土母质母岩为板页岩,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土层厚度在40~120cm,多为厚土,占80%,腐殖质层2~20cm,土壤肥力高,pH值为5.4~6.4之间。这样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无霜期长,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土壤条件等特点,极利于林木生长。

3生态林业发展现状

3.1生态林业用地

据通道县“十二五”森林二类调查结果,通道县地连国有林场林业用地1142.8hm2,其中森林面积1017.6hm2,占林地面积的89%;灌木林地24.61hm2,占林地面积的2.2%;苗圃地2.2hm2,占林地面积的0.2%;未成林造林地78.6hm2,占林地面积的6.9%;无立木林地19.8hm2,占林地面积的1.7%;商品林地面积147.3hm2,占林地面积的12.9%。

3.2人工生态林

地连国有林场造林主要是小块状采伐迹地更新造林,从2011年至今采伐迹地更新造林面积133.6hm2,分年度造林见表1。

从表1上看,长江防护造林累计16hm2,珠江防护林25.6hm2,中央财政补贴造林20.4hm2,速生丰产林(商品林)71.6hm2。

3.3生态公益林

通道县地连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面积930.6hm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542.6hm2,省级公益林面积388hm2。在国家级公益林中,幼林面积257.4hm2,中龄林面积282.4hm2,近熟林2.8hm2,分别占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47.4%、52%和0.5%;蓄积46137m3,其中幼林蓄积5031 m3,中龄林蓄积39073 m3,近熟林432m3,分别占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蓄积的11.7%、84.6%和0.9%。在省级公益林中,幼林面积180hm2,中龄林面积208 hm2,分别占省级公益林面积的46.3%和53.6%;蓄积74585m3,幼林蓄积3518m3,中龄林蓄积4067m3,分别占省级公益林蓄积的46.2%和53.6%。

3.4商品林

地连国有林场商品林面积87hm2,占林场有林地面积的0.76%,蓄积22473m3,占林场总蓄积的21%,其中中龄林面积7.2hm2,蓄积量710m3,占商品林蓄积的3%,近、成、过熟林面积70.8hm2,蓄积21763m3,占商品林蓄积的96.8%。

3.5生态林业建设管理

根据林场的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结合林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森林资源情况,特别是林场管理体制改革后,林场职能由“生产木材”向“培育森林资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更新采伐利用相结合,森林分类经营为关键,至今林场防火线维修24km,新建防火林带10km,新建和恢复了望台各一座,幼林抚育1635hm2,竹林垦复48hm2,中幼林抚育间伐672.8hm2。强化森林保护,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保持林场的森林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4.1林业建设管理力度不足

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要想顺利开展这项工程,首先必须明确划分管理人员的职权和责任,提高场内自身的管理力度。目前,林场还停留在过去以木材生产时期的管理方式,还没有一套林业生态管理制度,没有设置生态林业管理机构,不能对本场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分工,使得生态林业建设的规划、设计以及具体的分工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流于形式。

4.2营造生态林树种单一

近年来,营造的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速生丰产林,树种主要是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生态林中,纯林、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易发生病虫害,特别是通道县地连林场,每年马尾松毛虫危害比较严重,生态效益低,严重影响了生态林建设。

4.3公益林班块多,监管不力

地连国有林场与4个乡镇14个村接壤,而插花山也较多,林地分散,国家级、省级公益林有114个小班,最小的小班,只有2.8hm2,公益林面积小而分散,管护难度大。林场生态公益林监管机构不健全,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办事机构,大多数由林场业务股负责,各工区负责人代管,业务股还要负责造林生产。因此,生态公益林管理力量薄弱,监管手段落后。此外,多年来,造林投入较多,管护投入较少,在公益林经营中“重栽轻管”较为普遍。

4.4生态林保护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森林管护分散,边界线长,森林管护设备落后,管护区内没有林区道路,交通不便,通讯设施也落后,致使护林巡逻工作人员相当困难,不利于森林管护和森林防火的工作,也影响林业生态建设。

4.5山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

地连国有林场有林地面积1142.8hm2,有4个工作区,每个工作区只确定2名护林员,人平管护142.8hm2,管护难度大。同时,由于侗族农民有着传统的烧田埂、清明节上坟烧香纸的习俗,近年来人为因素山林火灾时有发生,造成一些森林资源被烧毁。另外,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马尾松,马尾松毛虫的危害在通道年年发生,林地也不例外,近几年林场每年马尾松毛虫危害面积近300hm2。

5林场生态林业建设措施

生态林业建设是建设生态经济的重要力量,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对地连国有林场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森林经营管理

地连国有林场通过管理体制转型后,改善了干部职工的生活待遇,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今后林场的主要任务是以森林培育、森林保护为主,确保生态安全,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为进一步强化森林管理,特别是生态公益林的管理,目前林场生态公益林面积930.6hm2,占林业用地的81.4%,林场应设置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因为公益林建设与传统的森林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是不相同的,公益林建设不仅要加强对生态系统保护,还要加强对森林产业的建设。加强对本场干部职工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培训工作,树立生态林业建设思想意识,把生态林业建设纳入林场综合绩效考核,坚持绩效考核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挂钩的原则,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创先争优,打破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确保国有林场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5.2增加公益林面积

随着林场81.4%的林地区划为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林场的森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使得森林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自然环境条件等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通道县促进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带动和促进周边农村林业事业的发展。根据《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以上公益林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湘林资[2016]9号)、《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的通知》(湘林资[2015]25号)及《湖南省林业厅印发<全省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林资[2015]32号)、《通道侗族自治县新增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实施方案》(通政办发[2016]39号)等文件精神,将现有商品林87hm2区划为省级公益林,增加公益林面积,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3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在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之外,还要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地连国有林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可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森林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一方面,增加干部职工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减少森林病虫害。同时,林区经济实现了由“独木支撑”到“生态林业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林业”的转变,生态林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林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4加强森林抚育间伐

场内区划的生态公益林中的杉木、马尾松人工中幼林,为了发挥其生态功能,尽可能不使森林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而郁闭度达0.9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间伐,间伐强度15%,间伐后有利于提高森林资源数和质量,有利于满足森林的各项功能的需要,有利于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减少病虫害发生。

5.5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力度

由于林场山林插花于当地侗族村民的10多个村寨,而侗族农民有着传统的烧田埂的习俗,近年来人为因素导致的山林火灾时有发生。因此应加强对林场周围村民的用火宣传力度,搞好护林防火工作,提高林场周围村民防火意识,控制和减少森林火灾,扩大林场干部职工防火队伍,提高防火队伍整体素质。林场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马尾松面积增多,易发生马尾松毛虫的危害,应坚持预测、预报、防治的原则,加强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应把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责任落实到各工区,各工区又落实到人,层层落实到位,切实保护林场的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林场的森林多种效益,以实现林场森林可持续发展。

5.6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提高护林员护林水平

国有林场护林员队伍的建设应常抓不懈,一是增加护林员队伍,除了在本场内增加护林员外,还要在林场接壤的14个村村民中聘请护林员,保证每个村都有一名护林员;二是对护林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护林员整体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护林工作岗位;三是严格监督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表现不好或不称职的应给予处罚或解聘,有利于森林保护效果。

5.7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宣传

“保护环境、创建生态”是一项关系到我国发展与国民福祉的重大事业,不能只仅仅依靠本单位领导的力量,很难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调动全场干部职工和周边接壤的4个乡镇14个村的群众积极性,鼓励周边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林业建设的工作上来。为了调动群众保护林业生态的积极性,林场应加强宣传,采用深入到周边侗族村寨与村民共同学习保护森林法规、文件的学习,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认识到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从思想上加强侗族村民的环境意识,从行动上鼓动侗族村民投身生态林业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通道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通道侗族自治县志[R].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2]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2004年通道县林业调查报告(内部资料)[R].通道,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2004.

[3]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十二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内部资料)[R].通道,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2014.

上一篇:学前教育问题下一篇:《现代园艺》重要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