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问题

2024-09-28

学前教育问题(精选12篇)

学前教育问题 篇1

摘要: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 很多规矩、规范, 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 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 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 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 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 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一方面减负讲了多少年, 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 但是负减得了吗?

2009年, 上海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 (PISA) , 结果排名全球第一, 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震惊。2012年第二次的测试结果出来, 上海又是第一名。如果说第一次测试有一定的偶然性, 第二次总不能再说是偶然的吧!这个测试不是上海自己搞的, 是国际组织派人到上海来做的, 而且测试的对象是随机抽样, 包括最差的学校, 是一个全面的测试。测试的标准是公开的, 至今没有听到多少批评。我们一直在赞扬人家的教育怎么好, 但奥巴马在美国说中国的教育搞得好,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 但到了国外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本科, 在美国读研究生和从事研究, 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功于在美国受的教育。同样在西南联大打好了基础, 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并继续从事研究的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 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突破呢?这也要问大学吗?我不是为大学推卸责任, 但说明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大学里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 但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并没有什么具体地肯定他在交大受的教育与他所取得成就的关系。他很幸运, 当初中美关系非常好, 所以他可以进入美国最尖端的军用部门。不管他是否加入了或者加入过美国国籍, 却享受着美国的国民待遇。如果是在1950年代的麦卡锡时代或者中美对抗的时代, 他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根本不可能。钱学森回国之后, 国家也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 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保证。与钱学森差不多同时回国的科学家中, 有的同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两弹一箭功臣”。但也有人受到迫害打击。还有像邓稼先, 才华不在杨振宁、李政道之下, 起点也不低, 为国家的贡献足以与钱学森相提并论, 却因保密需要长期不为外界所知, 又没有能像钱学森那样安享天年。可见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社会不能过度干涉教育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教学是人对人的艺术, 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 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矩, 社会用不着去干涉, 学校如果什么都被社会干涉, 那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现在我们校长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 马上报纸就要讨论。实际上只要家长、学生签字同意, 不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 学校就可以做, 形成自己的传统。

韩国到现在为止, 还允许老师体罚学生, 一般是打到初中, 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规定, 幼儿园、小学、初中, 哪怕是冬天, 女孩子一律穿短裙, 男孩子穿短裤。到高中, 才可以穿长裙、长裤。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冻得发紫, 规规矩矩还站在那里, 这些都是有规定的。当然, 国情不同, 我们不应也不必生搬硬套, 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规律, 允许学校、教师在不违背法律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现在, 学校禁用手机, 马上会引发轩然大波, 引起媒体的普遍批评。学生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 法院却判学校违法。北京某大学一年当了8次被告, 全部输掉, 因为法院认为原告都是学生或家长, 属弱势群体。中学不敢组织学生春游, 除非家长签下免责承诺。小学教师下课后会看着学生, 不许奔跑嬉闹, 怕万一引起伤害事故担不了责任。甚至连社会上的人跑到大学自杀, 学校也脱不了干系。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义务教育需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能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首先, 学校的公正要靠政府。义务制教育是强制的, 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 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必须要送孩子上学, 在美国, 如果孩子不上学是要申请的。义务制教育对政府也是强制的, 政府必须要保证孩子有这样的机会, 比如说这个孩子家离学校很远, 那么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教育部早就宣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 我说应该公布国家义务教育最低标准, 多少孩子要配一个教师, 餐厅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公布之后让我们看有没有做到。像美国、日本, 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是基本设施都是有的。2001年初我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时, 参观了毗邻的智利弗雷总统考察站的小学。这所小学只有十几位学生, 但有两位由国家派来的专职教师, 配了好几台电脑, 还开通了互联网, 学生们每年还能回国参加活动。当时得知, 有两位学生即将升中学了, 政府已决定再派一名老师, 同时确定由一位有专业学位的考察队员兼任物理教师。

我们说要办世界一流大学, 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说要办成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 绝对可以做到。像上海那样, 义务教育的质量已经是世界一流了, 只要在硬件设施上都能达到先进, 在地区、城乡之间做到均衡, 那就是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即使是现在最贫穷落后的地区, 只要中央下决心调动全国的力量, 也不难使每一座小学、中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师资数量或质量不够, 既可在本地培训, 也可以从外地招聘或从发达地区派教师轮流服务。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今后能不能上大学、如何选择职业, 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 很多规矩、规范, 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 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 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 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例如一个人不能撒谎, 就是一种习惯, 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长大了是很难纠正的。你告诉他不能撒谎, 他会说撒谎的人很多, 为什么我不能, 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撒谎的人。

现在的家庭教育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根子就是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从小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将一些全人类都普遍认同的美德当作工具和手段。“文革”期间我当中学教师, 眼看我的学生变得开口国骂闭口“沪骂”, 老师处于被批判斗争的处境而无能为力, 还得昧着良心赞扬“革命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2页) 小将造反有理”。我们私下感叹:将来等到这些学生为人父母, 成为国家栋梁, 他们如何教育子女, 管理国家?

教师的作用能否发挥, 结果也不同。以往中国人普遍崇拜“天地君亲师”, 老师的地位很高。“文革”前, 我当教师时不满20岁, 到学生家去访问, 有的家长还以为是他哥哥的同学。但一旦知道我是老师, 立即非常客气, 有的家长年龄可当我父母, 但对我十分尊重。如果家长的说法、要求与教师不同, 学生就会理直气壮予以拒绝:“是老师说的。”家长就会让步:“当然听老师的。”但现在, 老师在家长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从教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家长送的购物卡和礼物, 千方百计利用家长资源;另一方面, 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有钱有势就要左右老师, 他们怎么会将老师当作孩子的行为楷模和灵魂导师?

其次, 义务教育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做到这一点, 就能纠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现在强调不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是将责任交给每一个家庭, 因为家庭做不到, 但是至少进入学校, 孩子们要在同一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就在义务制教育阶段, 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挤。国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 不是创造一个一个所谓的教育奇迹, 我很奇怪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跑到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去, 为什么不能到一般的学校, 或者是比较贫困的学校?难道还要花更多的钱制造一个个远远脱离中国实际的超级学校吗?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 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 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 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这些不是中国的教育问题, 而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但是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政府不全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单独要求学校将教育办好是不可能的。

学前教育问题 篇2

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积极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

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3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03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可以计算2001—2003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2006年应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2010)。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罗英智,李卓,2010)。

2.农村学前教育举办主体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举办一般是校办、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较少。校办的方式即在当地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学论文 )这种方式一般存在没有专门、专业师资、经费的支持,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在调查地区公立幼儿园仅占6.9%,校办30.2%,民办48.3%(罗英智,李卓,2010)。大量校办、民办学前教育存在,但却而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公立的学前教育又未能及时的兴办。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村镇两级共同负责,村级负责兴办,镇进行管理。但是因为财力不足,这两级难以承担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并且,学前教育虽是基础教育,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村镇两级并不负有学前教育上的法定责任(周芬芬,2006)。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缺乏;

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一半来自村镇两级,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农村学前教育没有了有限的经费来源。并且,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罗英智,李卓,2010)。1994年我国实行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将税收大头拿去,却并未收回学前教育的责任(周芬芬,2006)。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保障地方义务教育尚且吃力,更没有财力去兴办学前教育了。

4.农村幼师的师资、待遇、素质等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一般是民办或校办的方式,这样学前教育的师资就没法得到保障。在校班的学前班当中,学前教育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代理,并没有专门幼师负责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则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去请具有专业资质、高水平的幼师(窦颖,2010)。同时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李晓菲,2009)。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内,缺乏经费支持,幼师的待遇缺乏保障。民办的幼儿园更是没有能力给幼师提供较好的待遇甚至是不愿提供较好的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稳定的编制,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好的幼师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李英智,李卓,2009;窦颖,2009;唐婷婷,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农村学前教育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由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成果的检验也仅仅局限于数数、识字等。幼教的理念方式落后,不符合科学的幼教方法,不能有效帮助儿童智力的开发。家长也没有较好的幼教意识,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学前教育重要一部分的存在(窦颖,2009;唐婷婷,2010)。

6.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很多都不具备科学管理的条件。没有专业的幼教管理人才,也没有建立起适合的管理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园条件、服务水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农村幼师数量较少,被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形成一套管理体系。这样对幼师的管理就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既不能有效的约束、监督幼师的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调动其积极性(罗英智,李卓,2010;李晓菲,2009)。

7.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的冲击。

从2001年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后,农村地区就开始了“撤点并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教育被迫中止(周芬芬,2006)。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形式又未有较好的发展,来填补这一空缺,就对农村学前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综述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投入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扩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公立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以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该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唐婷婷,2010;罗英智,李卓,2010)。

2.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推行“省统筹,县为主,县乡共管”的机制。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省一级要为全身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发展规划,县一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学前教育,县乡两级要共同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唐婷婷,2010)。

3.合理规划,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开办,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建立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逐步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罗英智,李卓,2010;但柳松,2010)。

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师资问题十分的重要,建立其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并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鼓励幼师到农村服务。加强对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完善幼师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激励幼师的工作(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实行幼小合办的模式。

基于农村学前教育依附于小学教育存在的现实,可以实行有效合办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依托小学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并且这一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周芬芬,2006)。

三、国外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照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办理农村幼儿

园和公立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美国的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发起了农村学校运动,补助弱势儿童。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事业(周芬芬,2006;李秀芳,曹能秀,2010)。

四、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政策走势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开展改革试点,这对全面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建立资助政策体系,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霍力岩,余海军,2010;刘占兰,2010)。

五、文献评述总结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既有研究较多,一般都按照探究问题到提出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这些研究一般都有不同的侧重,但较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形成权威的研究观点。已经形成的某些观点关于简单化,没有找出问题的关键。大部分的研究都没能依托有效的调查而进行,缺乏数据资料的支撑。同时,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没有更深入的、细微的问题的研究。缺乏调查的研究大多只找到问题产生的表面原因,无法分析到本质问题,只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不能进行理性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已经较全面的概括了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其中更深入、细致的问题仍需通过实地调查进行探究。对问题的分析需要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简单的感性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不但要提出研究观点,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调查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2].窦颖,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百花园地,2010.9;

[3].唐婷婷,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今日南国,2010年第4期;

[4].李晓菲,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问题与研究,师德师资,2009.6中旬刊;

[5].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6].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2;

[7].李秀芳,曹能秀,美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

[8].霍力岩,余海军,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0期;

[9].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我国学前教育问题及出路探析 篇3

关键词:儿童;小学化;观念;人才

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力

从建国开始,我国就针对学前教育陆续出台了一部分政策与法规,随着近年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继颁布,学前教育在国家层面上开始得到一定的关注,但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依旧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尽管学前教育在政府的顶层设计里逐渐有了一定的位置,但在落实层面却遇到了种种困难,如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政府举办的公办园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政府管理机构与人员设置也不健全等。

(二)行业改革遇到了各方面的阻力

我国的学前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在当前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与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趋于迫切的背景下,学前教育的改革重点也从数量逐渐转变到质量上来,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国外先进理念与模式的基础上摸索了很长时间,学前教育的实施已经越来越科学。但放眼全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依旧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除了政府落实不力,一线教育者与管理者在理解与落实政策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理解偏颇,无力实施或缺乏主动性,甚至有些抵触的情况存在,同时,许多家长观念保守,也会对学前教育的改革形成一定的阻碍。

(三)实践层面存在较多问题

我国学前教育在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但最为突出的就是“小学化”与重知识技能而忽略主体态度。

1.被“绑架”的学前教育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其中不乏公办园。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1)许多家长把学前教育等同于“超前教育”,把学字(词)多少、算法运用、知识掌握等作为评价学前儿童优差与幼儿园好坏的标准,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学的越多,小学后学习就会越容易;(2)许多小学对一年级幼儿的语文与数学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这就加剧了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3)一些幼儿园管理者理念陈旧,把识字与数学作为幼儿园教学的重心,也有些幼儿园为了自身的发展不得不迎合家长的要求,一味地向家长妥协。正是这多方面的因素共同“绑架”了学前教育,使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2.过度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幼儿主动性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一样的。许多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依旧很落后,停留在“灌输”阶段,完全忽略了幼儿主动性的培养。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将现成的答案呈现给幼儿,而不是引导他在实际操作中得出结论。我们总是希望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却又把成熟的知识与结论机械地传达给他们,残忍地抹杀掉他们的主动性。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出路

(一)改变观念是核心

显然,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是肤浅的,政府管理机构、家长、教师的儿童教育观念陈旧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然而,教育是一个与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有普遍联系的复杂系统,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单靠灌输是无法建立的,必须由人们在自己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世界里播下新种子,人们愿意和能够抛弃落后观念并接受科学教育观念的路还很长很长。所以,尽管我们的努力所取得的效果不那么明显,我们也不能气馁,教育的效果就是滞后的,相信几代人之后,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水平。

(二)学前教育依托于高等教育优质人才的培养

一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师资力量薄弱就是一个非常凸显的问题,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幼儿教师的水平显然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直到现在,这一状况依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从学历上来看,依旧是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挑着幼儿教师主力的重担。当然,我们不否认近年来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了一部分质量相对较高的毕业生,但并没有实质性增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力量。因此,除了高等院校继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该发力,特别是要提高承担“自考”“成人高考”的教育机构的质量,着力解决学历获取形式化的问题。

(三)合理借鉴先进学前教育理念与策略

西方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理念一直处于先进之列,特别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瑞吉欧方案教学以及近几年来流行的高宽课程等教育理念与模式被很多国家所借鉴,中国也在其中。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学前教育在整体上是滞后的,但也有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等地的学前教育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些地区走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所在地区的文化、环境特点,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些经验是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必须加以利用与推广,只有这样,相对封闭的地区在发展学前教育时才能避免少走一些弯路,我国的学前教育前进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论儿童教育的出路[J].幼儿教育,2008(11).

[2]刘占兰.发展学前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政府责任的确定[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田晓东(1988-),男,汉族,山西人,就职于杏花岭区第一幼儿园,主要从事一线教学与幼儿户外活动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问题 篇4

关键词:教育问题,真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问题

教育中的“问题”的含义应该是事之有关系性、有重要性,引起注意、引起探究的疑难。我们在对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以主观判断或者主体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必须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逻辑性、历史性、关系性进行深度,宏观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不去做无用功,蒙头做一些前人已经做出的成功,最大限度的做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以及研究者精力的充沛。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界定,我们认识到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简单的质问,还需要立足于价值,意义方面,真正的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所处的境地有所改善,进步。同时,教育研究者在教育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解答都离不开教育研究者。

二、教育真问题的判定

我们要想发现好的教育问题,必须要知道,所谓的教育真问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即什么是教育真问题?但是对现在大多数教育研究者包括我们这些教育研究生来讲,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育真问题,而是教育假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就是教育“真”,“假”问题的判定不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判定规则是什么?

首先,研究的问题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目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有很大的启发或者技术支持,但对于研究的主体研究者来说兴趣了了。这类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动力不大,单纯的进行研究都有困难,更被说会有创造性的提升。由于这些问题是教育理论的推进和教育实践的支持,也许是一种“真”问题,但这种“真”只是对教育理论而言、对教育实践而言,而并非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它恰恰成了一种“假”问题。

其次,研究者本人具有浓厚的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但并非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者教育实践的改善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问题。这很明显不符合教育问题的定义,是个教育“假”问题。

然后,不仅不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支撑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也不是研究者本人志向去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一些“假”问题,是彻头彻尾的假问题。

最后,既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的改善、又是研究者本人具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问题。此时,研究者个人的探究意趣已同外部社会(理论的与实践的)研究需求相互吻合,这是真正的教育问题。

通过对教育真问题的判定规则讨论,我们能够做到确定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这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

总结

由于教育主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我们会面对成千上万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真的需要我们一一解答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教育问题是真的问题,教育真问题应该是具体的,符合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继续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推进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创造性建构,同时也能对教育实践起助推作用,符合实际,实事求是。再者,对于教育问题来说,研究人员可以说是整个研究的主体,主体的价值取向,内在动机无疑对教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还要有看待问题的批判精神,尤其在我们在阅读一些权威人士所写论文,书籍时,不要只有顺向思维,对他们所提倡的或者所论证的一味认同,我们要有敢于向权威挑衅的精神,不做“温顺”的接受者,要做“叛逆”的学术者,这里强调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2,(11).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4]陶志琼,袁圣军.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对象辨析[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浅析学前教育音乐问题思考论文 篇5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学前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策略

城市学前教育发展较快,城市学前儿童普遍受益。而在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仍得不到足够重视,加上农村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使得这些儿童留守,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当地落后的经济条件等状况使得很多农村学龄前儿童丧失这一良好机会,也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衡、不公平。

一、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

1.经济条件匮乏,办园不达标

近年来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一些农村的经济仍很落后,不仅影响学龄前儿童参加学前教育,还导致学前教育的费用减少。有些幼儿园教学设施设备缺乏,不利于学龄前儿童教学的正常开展,也不符合正规办园的标准。

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流动率较大

从事农村学前教育的幼师学历水平平均较低,大部分是初高中学历,会对幼师队伍的专业性有所影响,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市更加吸引优秀师资的流入,而农村幼儿园大多是民办性质,薪资待遇不高,幼师的保障欠缺,导致农村幼师的流动率增加,继而影响正常办学。

3.家庭教育的脱节,对学前教育的错误认识

从事农业的当代农村人数量急剧减少,大多去往城市发展。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村老年人和儿童留守,青壮年劳动力锐减的现状。留在家里的学龄前兒童只能由年长的老一代人负责教育,由于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对于教育的想法比较保守,直接造成的就是这些儿童关键的时期中缺乏父母教育。更有些家庭忽视学前教育,认为学前教育是不必要的。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策略

1.当地政府加强重视,加大经费投入

政府要关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力支持学前教育场所的兴建。由于农村幼儿园主要以民办性质为主,经费问题影响了幼师薪资待遇及人才流失。而如果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才能吸引素质更高的教师来到农村幼儿园从业。同时,政府要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让更多家庭了解学前教育。

2.加强幼师群体建设,建立资格标准

面对幼师群体普遍素质较低的情况,需要建立正常的聘用标准,按照国家规定只有取得经过承认的幼师资格证的教师才可以进入当地学前机构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另外,要定期对幼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幼师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其更加适应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沈映池.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析[J].都市家教,2014(10).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7

(一)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水平欠缺

学前教育是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习惯养成的全面发展启蒙阶段教育。儿童应当在此阶段享受到智力认知开发、身体最佳发育、良好习惯培养、优良品德塑成、艺术情操陶冶的多维发展。学前教育的内涵丰富, 要求有一支教学业务精良、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队伍。然而由于农村生活、交通、经济水平等限制, 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园长和专任教师学历层次都不高, 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居多。

(二) 学前教育机构硬软件设施落后不足

一方面从学前教育机构的校舍规模、教学和活动拓展空间、教师办公室数量等指标看,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 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校舍规模取得了可观的扩展, 学位量大幅提高, 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明显增加。但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水平的满足于教学扩展活动的空间规模却相对不足, 教师办公室数量严重不足, 导致丰富和足量开展学前教育内容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图书量、玩具以及数字教学互动资源配置指标上看存在严重滞后的情况。这些硬软件设施的落后不足, 使得学前教育的教学目的和目标不能完好地实现, 从而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标准发展。

(三) 教学课程内容教育性不强

“课程是经验, 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 按有组织的调制, 用各种的方法, 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做而又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1]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小学化”较为严重, 传统的多识字、多掌握知识的教育方式, 与实现儿童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

(四) 学前教育办学特色质量不佳

评价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好坏, 质量是重要的一项, 但同时也必须注重办学特色一项。有质量而无特色, 则只能为学前教育事业兜底而不能拔高。有特色而无质量, 则只能是华而不实, 难能有深远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 地域环境、民族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只有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力发掘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摈弃糟粕, 办出特色, 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实质

(一)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受限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措施引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使我国逐渐走上了一条“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牺牲西部发展东部、牺牲山区发展沿海”的道路, 逐渐形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社会结构。[2]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城乡居民间在包括享受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很大, 究其直接原因, 是人为地制造城乡间的藩篱, 在财政支持、战略定位等方面搞两种待遇, 两个格局, 致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受到宏观政策的限制而不能健康发展。

(二) 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始症结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系列的起点, 也是城乡所有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起跑线。只有让城乡之间的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均等, 享受良好学前教育的资源均衡, 才能为教育公平提供可靠根基, 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目前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状况基本可以反映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特点, 表现在农村地区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足。维护并发展良好的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必须保证学前教育的普惠性。

三、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路径方案

(一) 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 建立准入制度

准入标准应当包括学前教育硬件设施、地理空间、安全保卫、饮食后勤、寄宿整洁、教师数量素质等方面。特别的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图书配置上, 应当给予权重予以考评。要严格学前教育机构园长和专职教师的定期培训配套制度, 保证教育者教育理念不落伍、教育实践不含糊, 殚精竭虑为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情操陶冶等环节而不懈努力。

(二) 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推进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之间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 必须打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只有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 推进一体化建设, 才能保证教育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合理流动, 共同实现局部要素和整体系统的价值提高和效能发挥。这就要求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到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中, 科学预测城乡学前教育的需求,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避免供给端以身份、地区利益等标签加剧二元分化。同时,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一体化建设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可以保证教育系统是在相对客观公允、低比率权力寻租的大环境下高效健康运转。

(三) 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是教育大系统的关键子系统, 具有其显著区别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这对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和工作者提出了特有的要求。学前教育从业者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科学保教方法, 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面临既要教知识又要培育人的双重使命, 要求教师自身在教育理论研修和实践中力争达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特别要侧重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人文关怀。为此, 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

摘要:农村学前教育在规模扩大, 水平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师资、图书数字资源、课程实施等软硬件的问题, 也包括现实政策意义上的实质性问题。而只有从关键要素、环节、领域入手, 才能高效科学地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雪门.幼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 1936.

浅析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 篇8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 农村学前教育自身的问题

1. 幼儿园。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关的载体, 而目前幼儿园的数量较少, 从而造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布局上都难以满足农村的现实需求;幼儿园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很多属于无证经营;幼儿园制度不健全, 除了基本的课程制度外, 缺乏学校发展规划等制度;基础设施陈旧, 甚至很多校舍还存在安全隐患。与城镇幼儿园相比, 农村幼儿园在其他各项物质条件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 教师。

教师数量少, 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有的达到1:50, 但几乎没有低于1:20的;教师资质低, 很少有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书, 只有非常少的教师受过专业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缺乏, 时间紧、任务重, 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

3. 课程问题。

课程设置更多模仿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 没有考虑到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 甚至还存在“小学化”的倾向——“很多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背手坐直, 整天学习拼音、汉字、识字和做算术”;课程缺乏适合农村、体现农村特点的教材;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技术等。

(二) 农村学前教育外在的环境问题

1. 规范力度不够。

目前缺乏专门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相关制度, 即使是已有的有关农村学前教育的相关制度, 也存在执行度不足的问题;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监管多属于形式性的管理, 停留于表格下发、材料上报等形式, 而缺乏实质性监管。

2. 缺乏资金投入。

农村学前教育的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是不足的, “国家公共教育经费仅有1.3%用于学前教育, 并主要用于城市和县镇办公园, 农村学前教育基本不属于国家财政范畴”。不仅如此, 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捐赠也非常少。如此, 农村学前教育只有靠收费来维持生存, 发展之路步履维艰。

3. 缺乏社会关注。

除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之外, 很少有媒体或者社会公众关注农村学前教育;少有的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关注的社会人士, 也不是较多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 而是关注学前教育如何与自身利益有效地结合。

二、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

1.农村学前教育的弱势地位。与城市学前教育相比, 农村学前教育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 主要表现为:在政策设计方面, 先考虑城市后考虑农村;在资金投入方面, 先满足城市后涉及农村;在师资引导方面, 先流入城市后考虑农村等。处于弱势地位, 必然在资源的获取、社会关注度等方面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所以当人们看待学前教育时, 更多是以城市学前教育为范本, 而此种状况往往会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加深农村学前教育的弱势地位。

2.政府的规划布置与落实。长期以来, 政府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是缺乏规划布置的, 也就是说, 农村学前教育的好坏与政府的治理业绩是没有关系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在重视GDP的氛围下, 政府是不会太关注农村的学前教育的。农村教育管理者也往往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认识不清, 忽视对其的投入和充分管理。

更为重要的是, 政府控制着主流媒体, 政府的布置规划状况本身也指引着媒体的关注方向, 政府的布置规划缺乏的状况, 使得主流媒体对于学前教育也就存在“无意的忽视”, 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关注力度不足。所以农村学前教育的各种不规范发展状况也就会出现了。

三、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

1.政府引导。目前, 政府对在落实有关学前教育的规划的过程中, 应立足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弱势地位的现状, 重视如下三个方面的引导工作: (1) 思想方面的引导。引导学校重视自身的内涵发展, 引导社会更加关注农村的学前教育状况; (2) 管理体制方面的引导。把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范畴, 确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与奖惩办法; (3) 资金方面的引导。探索各级政府投入农村学前教育的机制, 并且形成可持续投入的机制。同时, 政府重视及时遏止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2.学校自觉。学校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 不仅重视自身的规范制度体系建设, 形成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制度框架, 建立教师的“引进、培养、晋升、激励”等多项制度;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请教专家, 重视整体课程的设计、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3.社会关注。社会扩大自身的关注力度, 把视线从经济方面转向经济与民生并存、从仅关注城市转向城市与农村并重、把重点从小学及以上教育开始转向全部教育;不仅关注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 而且设法帮助学校解决问题;不仅关注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 而且把学生当成“完整的人”, 关注其在学校的全部状况。

如此, “政府引导、学校自觉、社会关注”三位一体, 必然会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而推动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3) .

学前体育教育问题初探 篇9

1.1 学前体育的定义

我国普遍认可的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学前体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学前教育没有完整的体系并且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内,所以至今人们对学前体育的认识仍然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并且学前体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学前体育的定义尚无定论且各有不同:

学前体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的影响和家长的帮助下所进行的简单的活动,主要手段是游戏,目的是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培养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思维的敏捷等。”[1](《学前体育与学校体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李俊梅,周庆波)。

学者蔡迎旗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学前体育进行了定义“狭义的幼儿体育,是指幼儿教师养护幼儿,并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发展动作和增强体质的教育;广义的幼儿体育是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2](《学前教育概论》,蔡迎旗)。然而一些学者直接将学前体育定义为:对0~6岁的儿童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还有一些文献资料直接将学前体育和身体活动性游戏混为一谈。目前学术界对学前体育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由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并且在学前体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1996年6月1日国家教委公布实施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该《规程》中,幼儿园的保教目标首先就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001年6月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幼儿园的课程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与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都有明确的目标。如健康领域的目标为:“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从上可以看出,在学前教育中,对学龄前儿童生命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是学前教育的基础,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健康的身体是学龄前儿童进行后续性学习的物质基础,也是学龄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情感及品质的物质基础。因此学前体育的目标及存在意义就是保证和促进学龄前儿童的生命健康和生长发育。由于处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生长发育过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不能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生搬硬套进学前体育领域。学前体育应有其明确的目标、体系以及有效的课程设置。

1.2 学前体育的重要性

3~6岁的儿童的各项生理的发育速度很快,因此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但是由于身体的生物机体的机能发育还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弱;适合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免疫力;这个阶段儿童的骨骼硬度较小,但是弹性非常大,相对而言可塑性强,因此一些舞蹈、体操、技巧、武术等项目的后备人才都会从这个年龄阶段开始训练培养;也正因如此,如果儿童长期姿势不正确或受到外伤,就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而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幼儿骨骼增长、增粗,钙化的速度加快,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处于此年龄段的儿童的肌肉的发育现在还处于发育不平衡阶段,大肌肉群发育得早,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善,而且肌肉的力量差,特别容易受损伤,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儿童的肌肉力量、提高肌肉的抗疲劳能力;这个阶段肌肉发育的特点为,跑、跳已经很熟练,但是手的动作还很笨拙,一些比较精细的动作还不能成功完成,体育锻炼时需要神经系统支配身体各部位的运动,需要视听各感官的参与,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儿童神经系统和各感官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心肺的功能比较而言比成人要差,儿童的心肺体积比例大,心脏的收缩力差,平均每分钟心跳90-110次,大强度的运动,会使儿童的心脏负担加重,影响身体健康,但是适宜的运动强度可以提高儿童的肺容量,提高儿童呼吸道黏膜的抗菌、耐寒能力。因此学前体育的有效实施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应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2 我国学前体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办学体制多样,地区差异显著

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学前教育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我国学前教育的办学体制多种多样,并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更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统编教材可言。办学体制的多样性造成不同的学前教育模式,在经济落后的省市,各种私营的幼儿园比比皆是,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园空间狭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合格,学员严重超额,像这种幼儿园顶多只是起到了幼儿临时托管的作用,根本无从谈及学前体育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

2.2 学前体育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省市,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要优越很多,其硬件设施是可以满足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的,但是由于幼儿教师自身对学前体育教育的认识有限,对体育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学前体育课程的实施上大部分都仅仅局限于活动性游戏或者是儿童操等过于死板的教学内容里,没有将学前体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3 学前体育课程设置不清晰

大部分幼儿园虽然有体育课但是没有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仍然属于综合课程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实施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以游戏为主随机实施教学。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游戏或者是活动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都无法与有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的完善的体育课程所起的作用相比的。

2.4 学前体育科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学前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出现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以及著述。但是在学前体育这个处于学前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边缘问题上面,并没有多少文献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意识不强。理论研究人员没有接触学前体育的实践机会和实际问题,对学前体育的研究也只局限于理论方面。

3 如何提高学前体育教育的质量:重点从完善学前体育课程体系入手

要想充分发挥体育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在观念上重视学前体育教育,在完善幼儿园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增强师资力量等软件设施。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学前体育课程体系。

3.1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相结合开发学前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的设置应以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为目的,因此要选择适合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阶段相符合的课程内容。过程模式则强调学习的过程,体育课程不需要拘泥于特定的形式,或者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成果,因为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注意幼儿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体育课程设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取向。

3.2 明确学前体育课程目标、建立合理的目标层次

上面提到过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健康领域的目标是可以作为幼儿园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的。还可以借鉴的有日本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中的健康部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服务精神、能防范危险、能获得安全感”。以及美国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中的知觉与动作发展部分:“喜欢并成功地用自己的身体表达情感、发展写字与绘画所需要的肌肉控制、增进感觉与动作系统的协调、增进平衡与律动的活动能力、利用各种感官探索世界”。体育课程目标设置应以学龄前儿童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目标层次,除了体育课程目标以外还需要建立学年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3.3 学前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是有助于幼儿认知、态度、行为和情感的发展的,要有目的性、适宜性、兴趣性、生活化、基础性。例如,针对学龄前儿童肌力的发展,我们可以编制一个带有情境的体育游戏“接力提水”,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合理分组,利用智力问题或者其他小难度的体育动作(如原地蹲起等)设置障碍,考验孩子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肌肉力量。课程的内容可以是多变的,(接力提水可以换成接力送人、接力搬运等等)但是要保证其教学目的是一致的。而体育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可以使学前体育课程变得兴趣化、有序化和结构化。

3.4 学前体育课程的实施

学前体育课程实施可以以教育活动的三种类型呈现: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由于体育学习属于身体活动的特殊性,体育课程的实施途径相对较多,也比较容易实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3.5 学前体育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永远是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重中之重。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领导等,客体可以是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以及课程效果。可以参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育评价部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课程发展的、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李俊梅,周庆波.学前体育与学校体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8,(7).

[2]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教育的现代化与幼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转变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政策解读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年) 》 明确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十二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用500 亿元资金, 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这些都表明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 农村人口出现老龄化的现象, 幼儿数量急剧下降, 一个乡镇只能凑办起几十个孩子的一个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资金短缺, 设施设备差, 办园水平极低, 缺少保健室、盥洗室以及美术、图书、音乐等功能室, 教育环境 ( 如活动室、食堂、校舍、厕所等) 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 农村幼儿师资力量薄弱, 幼儿教师的文化程度良莠不齐, 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大部分教师是从中小学转岗成的幼儿教师, 即便这样转岗的青年教师也是进不来, 留不住, 致使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低下。

3. 农村幼儿家长教育观念陈旧, 缺乏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而且对于孩子的成长揠苗助长, 渴求孩子一入园就认字、写字、算数。 农村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和意愿, 以“ 小学化” 式教育为主体进行教学, 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与心理发展需求, 有悖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教育规律。

三、对策

农村学前教育较之城市而言, 拥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作为农村幼儿园, 最优越的环境就是大自然, 因此, 农村教师应因地制宜, 发挥农村特色, 开发农村的优势资源。

1.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农村地区空气清新, 阳光充足, 田野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春天, 草儿绿了, 枝条发芽了, 遍地的野花开了, 这正是孩子们了解万物生长, 亲近大自然的大好时机;夏天, 绿树成荫, 教师可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 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变化,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让幼儿在广阔的田野上奔跑、呐喊, 激发幼儿了解大自然的欲望和兴趣;秋天, 瓜果飘香, 田野一片金黄, 可让孩子们品尝家乡的各种土特产, 要求幼儿帮大人收庄稼, 让幼儿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冬天, 大自然一片宁静, 树木光秃秃的, 可让幼儿自己感受冬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 总之,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会带给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收获和乐趣。

2. 利用广阔的自然环境, 为幼儿提供丰富、 开放、 有趣的游戏场所。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拥有更广阔的自然环境, 周围的小水沟、小土坡、沙丘等都是幼儿的游戏场所, 可使孩子们在尽情地玩乐嬉戏中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教师可让幼儿学玩结合, 在学中玩, 玩中学, 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无穷的知识。

3. 教师可开发利用乡土教材, 弥补幼儿玩教具的不足。自然界随手可得的木棍、树枝、落叶、石头、种子、瓶子等材料, 无一不是孩子们的宝贝。 收集这些自然的材料, 进行加工制作, 将成为农村幼儿独特的玩具、学具。 如, 用葵花杆、玉米皮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已成为乡村幼儿园的一项特色。

4. 可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对幼儿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幼儿天生就对自然环境中的水、 土以及各种生物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采集等活动感知大自然的多样化, 了解生物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还可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触发幼儿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感情。

学前男童教育问题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学前男童;性格;幼儿园;家庭;社会

现在幼儿园,男童的表现普遍不如女童,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差、性格软弱、依赖心理严重等。不是男童自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大环境出了问题。教育大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正因为这些因素,导致男童性格软弱、女性化倾向加重。

一、幼儿园的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制约了男童性格及能力的发展

1.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科学研究发现,男童和女童在大脑构造和发育方面有上百种的差别,从而导致男童和女童在性格和行为上的差异。作为一名教育者,都希望本班的幼儿要乖、听话,这样便于管理。女童的生理、心理构成使其行为比较符合老师的标准,因此,经常在班上表扬。而男童子爱玩、顽皮的天性,使得他们在行为规范方面比较“吃亏”。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否定。长期以往,由于女童受到重视,自然而然就需要向女童学习,其结果往往会涉及到对女童行为习惯的模仿甚至崇拜,男童的性格也会跟着慢慢转变。慢慢就形成自卑、懦弱心理。

2.幼儿园的课程设计

在幼儿园课程的安排上,讲故事、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占大部分。女童的生理发育早一点,比较擅长剪贴、分类,手工能力强,在语言等方面发展有优势。在相同年龄段,女童集中注意力时间相对较长。而对于男童来讲,语言能力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静坐和谈话式的课程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幼儿园设置的课程,更适宜女童的发展。男童喜欢从肢体运动中学习。但出于安全的考虑,体育课程安排较少,活动量较小,即使是户外游戏都很“温柔”,室内活动很安静,达不到男童每日的运动量,为了安全,为了各种秩序,不让跑,不让跳,结果男童子的天性被严重束缚了。

3.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男、女童的生理进行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对男童、女童区分教学,如:在舞蹈创编活动中,在老师的心目中,都认为男童的舞蹈动作发展水平较女童子明显偏低。其实在舞蹈创编活动中,老师们没有意识到,大多数老师主要采纳的都是女童创编的动作,忽略了小男童,以至于整个舞蹈显得过于柔美、女性化,从而导致了男童子对舞蹈活动的兴趣。如果调整活动,动作刚性,你就会发现,对于符合其兴趣偏好的的舞蹈内容,男童的兴趣与女童无异。

二、家庭教育对男童成长的影响

男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这和如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大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重男轻女的老思想作怪。所以男童在家就跟小皇帝一样,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男童太娇惯,在家里什么也不做。一有问题立刻求助家长,不会自己解决。造成依赖性格。

格塞尔说过:“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亲在男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的“坚强果断”等男性风格是母亲代替不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父亲更注重物质给予,从而忽略了自己在儿童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女性圈”中,妈妈、奶奶、保姆、幼儿园老师全是女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结,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中性”形象。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今社会上的选秀之风十分盛行,男生女性化打扮、女生男性化打扮十分盛行。“伪娘”“中性打扮”等性别反串,对于正处在性别萌芽阶段的男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男童在家没有父亲的陪伴,在幼儿园没有男教师的教育,在社会上又都是一些女性化男性榜样,男童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性别混乱。另外,出于安全考虑,幼儿园及一些公共场所主要以组合型滑梯为主,秋千这样的玩具都很少见。即使有攀爬墙这种稍有冒险的设备只是摆设,并没有让孩子玩。

四、男童教育问题的应对之策

男童教育问题来自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教育原因。因此,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应该反省自身,从观念到行为做出相应调整,应对男童教育问题,促进男童的健康成长。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态度,在活动中要注意因材施教,还应注重因性施教。教师应该根据男女幼儿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男童精力旺盛,喜欢运动和辩论,非常需要有情绪的发泄空间,可为他们加设体育、表演等课程,包容男童在活动中的缺点,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赏识教育,让更多的男童得到老师和他人的认可,找回自信。

2.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如果家长若担心男童没有阳刚气质,可以多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男童一起玩,同伴之间玩耍的愉悦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人际交流,也可以互相起到学习的作用。

3.幼儿园增加男教师的比例

社会是由两性组成的,对孩子的培养从小就应当由男女教师来担当。男幼师的出现可以弥补女教師的不足,使幼儿从小获得健康的两性意识和承担适当的性别角色。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有好处。

4.开展科学的性别教育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传授给幼儿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社会、幼儿园、家长在学前男童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努力改正,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阳光的成长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拯救男童》 作者:孙云晓 李文道 赵霞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2]《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6-02

学前男童教育问题之我见 篇12

一、幼儿园的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制约了男童性格及能力的发展

1. 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科学研究发现, 男童和女童在大脑构造和发育方面有上百种的差别, 从而导致男童和女童在性格和行为上的差异。作为一名教育者, 都希望本班的幼儿要乖、听话, 这样便于管理。女童的生理、心理构成使其行为比较符合老师的标准, 因此, 经常在班上表扬。而男童子爱玩、顽皮的天性, 使得他们在行为规范方面比较“吃亏”。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否定。长期以往, 由于女童受到重视, 自然而然就需要向女童学习, 其结果往往会涉及到对女童行为习惯的模仿甚至崇拜, 男童的性格也会跟着慢慢转变。慢慢就形成自卑、懦弱心理。

2. 幼儿园的课程设计

在幼儿园课程的安排上, 讲故事、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占大部分。女童的生理发育早一点, 比较擅长剪贴、分类, 手工能力强, 在语言等方面发展有优势。在相同年龄段, 女童集中注意力时间相对较长。而对于男童来讲, 语言能力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静坐和谈话式的课程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 幼儿园设置的课程, 更适宜女童的发展。男童喜欢从肢体运动中学习。但出于安全的考虑, 体育课程安排较少, 活动量较小, 即使是户外游戏都很“温柔”, 室内活动很安静, 达不到男童每日的运动量, 为了安全, 为了各种秩序, 不让跑, 不让跳, 结果男童子的天性被严重束缚了。

3. 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男、女童的生理进行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对男童、女童区分教学, 如:在舞蹈创编活动中, 在老师的心目中, 都认为男童的舞蹈动作发展水平较女童子明显偏低。其实在舞蹈创编活动中, 老师们没有意识到, 大多数老师主要采纳的都是女童创编的动作, 忽略了小男童, 以至于整个舞蹈显得过于柔美、女性化, 从而导致了男童子对舞蹈活动的兴趣。如果调整活动, 动作刚性, 你就会发现, 对于符合其兴趣偏好的的舞蹈内容, 男童的兴趣与女童无异。

二、家庭教育对男童成长的影响

男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这和如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大关系,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再加上重男轻女的老思想作怪。所以男童在家就跟小皇帝一样, 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心怕摔了, 男童太娇惯, 在家里什么也不做。一有问题立刻求助家长, 不会自己解决。造成依赖性格。

格塞尔说过:“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亲在男童的成长过程中,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的“坚强果断”等男性风格是母亲代替不了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很多父亲更注重物质给予, 从而忽略了自己在儿童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孩子从出生开始, 就生活在“女性圈”中, 妈妈、奶奶、保姆、幼儿园老师全是女性,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结, 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中性”形象。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今社会上的选秀之风十分盛行, 男生女性化打扮、女生男性化打扮十分盛行。“伪娘”“中性打扮”等性别反串, 对于正处在性别萌芽阶段的男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男童在家没有父亲的陪伴, 在幼儿园没有男教师的教育, 在社会上又都是一些女性化男性榜样, 男童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性别混乱。另外, 出于安全考虑, 幼儿园及一些公共场所主要以组合型滑梯为主, 秋千这样的玩具都很少见。即使有攀爬墙这种稍有冒险的设备只是摆设, 并没有让孩子玩。

四、男童教育问题的应对之策

男童教育问题来自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教育原因。因此, 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应该反省自身, 从观念到行为做出相应调整, 应对男童教育问题, 促进男童的健康成长。

1. 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态度, 在活动中要注意因材施教, 还应注重因性施教。教师应该根据男女幼儿的特点,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男童精力旺盛, 喜欢运动和辩论, 非常需要有情绪的发泄空间, 可为他们加设体育、表演等课程, 包容男童在活动中的缺点, 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的表现和发展, 进行赏识教育, 让更多的男童得到老师和他人的认可, 找回自信。

2. 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 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如果家长若担心男童没有阳刚气质, 可以多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男童一起玩, 同伴之间玩耍的愉悦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人际交流, 也可以互相起到学习的作用。

3. 幼儿园增加男教师的比例

社会是由两性组成的, 对孩子的培养从小就应当由男女教师来担当。男幼师的出现可以弥补女教师的不足, 使幼儿从小获得健康的两性意识和承担适当的性别角色。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有好处。

4. 开展科学的性别教育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 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 传授给幼儿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社会、幼儿园、家长在学前男童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努力改正,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阳光的成长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拯救男童》作者:孙云晓李文道赵霞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1-01

上一篇: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下一篇:国有林场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