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学前教育(精选12篇)
美术课堂学前教育 篇1
作为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的美术学科,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表现能力等, 都在某种程度上未被得到重视。使得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不能和谐发展, 从而造成情感品质的缺失, 心灵世界的荒芜。在审美过程中, 他们既不懂得自然之美, 也不懂得艺术之美, 更不用说创作出饱含情感的心灵之作了。下面, 我就“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 拨动情感琴弦
“情生于境, 境能移情”。初中美术课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只有让学生进入那一幅幅美术作品所描绘的情境, 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 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中, 我善于创设产生情感的环境, “由境入情”运用情感的内力功能, 在创作与欣赏中, 触动其兴奋点, 拨动其情感的琴弦。
如在教《美丽的校园》时, 我先请学生们观察校园, 在观察的过程中, 我启发学生回想平时在校园内散步、学习、游戏等场景 (幽静的小路、宽敞的教室、充满欢乐的操场……)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并使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这样便会在他们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激发了学生画建筑物、画风景的欲望。促使他们萌生用艺术的语言来展现内心世界, 抒发各自的情感念头, 只有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富有生命的灵性, 才能真正达到情随境生, 境随情现的最佳效果。
二、用爱心去沟通, 架设情感桥梁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 具有感染性, 以情动情是情感的特殊作用, 是所有艺术门类的一条共同规律。爱是教育的前提, 在教育过程中, 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 所以, 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情感的前提下, 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 用心去与学生交流, 用情去与学生沟通。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 使教育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用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情感。
如手工制作课的时候, 虽然大部分学生多对手工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学生由于天分和基础的差异, 出现了水平差异比较大的情况, 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受到了打击。在这种时候, 我首先自我构建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耐心地和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用自己所能做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要拘泥于课本所安排的图片资料,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才能做出富有才华的, 出人意料的作品。又如, 在学习《父亲》这个一课时, 通常都是从材料、效果等方面去入手, 这样做学生势必感到枯燥无味。于是, 我从情感角度出发, 先由自己和父亲的关系说起, 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亲。在回忆与交流的过程中寻找差距, 进而让学生想象上个世纪80年代的劳动人民是什么样的生活, 罗中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和情感之下来完成这部作品的。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将一系列情感问题串连起来, 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了解美术的各个知识点。
由此可见, 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 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 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只有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真诚而热切的爱, 他才会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和愉快感, 他的求知欲望将会得到激发, 灵魂将会得以净化, 他就会更加尊重和信任自己的老师, 就会听这个老师的教导,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促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敏捷、深刻, 而且极具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
三、以师德去感召, 步入艺术殿堂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教师高尚的师德, 来源于善良和慈爱。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 因此, 我们要以师德的魅力去感召学生, 善于体察孩子的童心, 应敞开心扉, 摘下面具, 亮出真实的自我, 怀着自信, 青春焕发地走上讲台, 用爱心去诱发学生的情感, 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鼓励他们产生自信。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方法, 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生活处处有美术。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我并不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内容, 如利用开放课, 给学生留有学习美术的活动空间, 引导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 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利用写生课带学生去农田果园、山麓湖畔, 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 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时带学生去放风筝, 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 做到学以致用。课余时间, 我还组织学生参观画展,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生活中认识美术, 走进美术世界, 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真义, 真正热爱美术, 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总之, 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感情。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 或意念, 或某种精神内涵。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活动, 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情”是艺术的灵魂,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 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是作用于人类感官的形象与符号, 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情感不仅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 而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它植根于教育活动之中,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俄]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第1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张小鹭.当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新拓展[J].焦作大学学报, 2004.
美术课堂学前教育 篇2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美术教育即是情感教育。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 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
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 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三、精心创作 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切实以人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种积极策略,让教材“站起来”、“动起来”、“唱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创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兴趣。在教《闪光的烟花》、《美丽的印纹》、《鱼儿游游》、以及《瓢虫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圆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运动场上》等内容时,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既作线形的深入,又作点上的泛化,把一课内容分成有共同主题统领的几课时完成,又注重美术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有机整合。
美术课堂中的赏识教育 篇3
关键词:美术 赏识教育 鼓励 赞扬
中图分类号;G623.75
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也就是赏识。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
虽然我们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优秀,但是我们应该努力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加“人性化”、“個性化”。
无论成人和儿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希望受到表扬、鼓励和重视,而不是忽视、批评和讽刺。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不成熟,更希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赏识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诱导,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趣,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赏识是对学生各方面优点的欣赏,包括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品德、勇气、毅力、各种能力等方面的欣赏,甚至是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积极之处。赏识教育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的赏识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完善赏识教育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
一、 课堂中与学生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平等是理解的基础,是尊重的基础,是欣赏的基础。平等才能产生心灵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没有高低之分,以自我为中心就无法得到学生的信赖,甚至让学生产生反感、抵触心理。简单、粗放的管理会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严重伤害,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平等相处、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给学生申辩的权利,有利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身段,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
美术课堂上更是如此,面对一幅画、一个景象、一片颜色、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课堂中学生也是如此,只要孩子们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哪怕和我们的设计相去甚远,我们都应放下教师的架子以赏识的态度去鼓励孩子、肯定孩子,让他自信、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我们带出来的孩子才是各方面健全的孩子、阳光的孩子、自信的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是我十余年来教学中坚持的一个原则。这也是很多老师说为什么孩子们总那么喜欢你,总能和你打成一片的原因。
美术课堂中的赏识教育,还要做到严明纪律责任自负。责任自负,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违反了纪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学生第一次违纪,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者这个责任由家长或其它人来承担,那是对学生犯错的纵容和鼓励。国家要以法治国,学校要以纪治校。任何超越法纪的特权都必然带来种种不平等,这是信任危机、矛盾和不安定因素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没有经过饥饿的人,不知道温饱;没有经过受惩罚的人,就不知道什么叫违纪。
很多人都知道优秀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那么只是一味的表扬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我想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孩子们出现了错误我们也要鼓励吗?当然不是,更不是老师严厉的训斥和惩罚,这样只能让孩子逆反、厌恶老师、厌恶学习。我们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知道错误,懂得担当责任。
为什么今天得教育、教学也来越难搞了。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因素。现在大多数孩子大多由于家里的四位老人及家长的溺爱,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对于一些过错他们会利用哭闹、逆反、亲情、世俗习惯等等方式逃避了应有的责任。一个人逃避成功了,就会有许多的人效仿他甚至铤而走险。所以严明纪律、责任自负是赏识教育成功的基础。
二、保护学生自尊,乐观积极是欣赏教育的开始
小学生活泼爱动,有时难免做错事。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正确引导,欣赏他们的优点使其得到鼓励向好的一方面发展。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教师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才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之便会伤害学生自尊,形成对立情绪。这样学生心灵的大门,只会朝向同学们开放,而对家长紧闭。
对待学生要像对待“半杯水”那样,乐观的人说:“杯子里的水是半满的。”;悲观的人说:“杯子里的水是半空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学生呢?
我们从《四颗糖果》故事得知,陶行知先生敏锐的抓住了在事件中学生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以宽阔的胸怀包容学生,以奖代罚,使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感激和强烈的震撼,他将终生难忘。那么学生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尊心。好的学生有自尊心,问题学生同样具有自尊心。歧视或不公平的对待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所以教师不管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才能看到学生的进步,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鼓励学生、欣赏学生。
三、宽容、尊重、理解、鼓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一条基本途径
美术课堂上往往会因为一个问题,会产生很多观点,很多时候学生们会偏离正确的观点,当孩子们说到这些观点的时候,切记教师不要立即打断他们,更不能说你说的是错的等一些伤害学生的话。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一定要讲究语言的技巧进行引导,这样既能尊重学生,又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既能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又能保证学生的活跃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美术课堂上的学习是放松的、是思维活跃的,同时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课堂上总会出现某某的本子被乱画的、因为使用工具吵闹的等等。面对这些出错的孩子,老师不能盲目的批评、责怪,应是理性的引导让孩子知道问题在哪儿、错误在哪儿,老师一份理解、宽容的心总能让学生心里得到安慰、得到尊重。这样的处理方法学生很快就能改正,反之,直接训斥、批评的效果往往不佳。同时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过分的追究责任,查找原因,并努力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等待孩子的转变。不能发现孩子有了差错,有了不足,就恨不得孩子改的一干二净,成为十全十美的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引以为鉴。针对孩子身上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大胆的批评(提醒式批评)。用理性的方式引导孩子迈向成功之路。
总之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鼓励和赞美我们的学生。让我们把信任和赏识给予他们,让心与心交融和碰撞。交融了,贴紧了。他们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希望,才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周宏《赏识你的孩子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陈育群《浅谈“赏识教育”的育人作用》。
美术课堂学前教育 篇4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的前提是要了解它的现状,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美术教学的现状。一是教材建设不完整。实践教学对于幼儿教师专业的教学非常重要, 其教材的完整性对于此专业同样重要。然而, 在当前儿童画部分的编写与理论部分融合在一起, 并未单独分开编写。即使是有的院校自己编写了参考书, 但没有统一的编写标准作为参考, 使得编写的内容单一,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就势必会造成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实际技能训练, 使得学生毕业后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落后。二是教学的方法落后, 重视理论忽略实践。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它可以使美术教学目标得到实现。而当前有一种陈旧的观念, 认为只要学会画画就能教好美术, 所以本专业的老师不去探究、创新好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方法, 仍用死记硬背来教育学生, 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又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最终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现代任何一本教材都配有光盘, 但学生和教师们并没有充分利用, 光盘就成为一种摆设, 即使在课堂上播放这些光盘的内容, 也是走马观花, 老师们也不强调其中的知识点。结果就是学生看完后像看了一部电影一样, 没有任何感觉。可见当代教育界推出的多媒体教学还得深化, 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归根结底是要让教师们从思想上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仍然是只重视理论性, 忽视了实践技能对学生们重要性。比如在美术手工课后, 手上的功夫并没有长进, 仍然只会一些理论的东西。这种知识和技能脱节的现象是当代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三是课程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对于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仍用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评价体系是不合适的, 没有在最终的考核中加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
美术教学课堂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对课程的评价方案进行科学性修正、对美术课教师加强知识培训等等, 使该专业的每位学生毕业后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还具备美术基础和儿童画以及手工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技能。通过改革, 使学生走出校门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教书育人的知识, 能够成为学前教育这个行业的教学、管理、研究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美术课堂教育的改革, 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让学生通过美术基础和手工制作等充分了解美术所包含的全面的综合技能,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作能力等等。以学生能熟练把这些技能运用于学前教育中为最终目的。
长期以来, 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专业的教学理论和贫乏的美术实践技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培养一个学生不是只看他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更重要的是他的能力能否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 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特征。下面从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改革。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美术技能教学大纲, 进而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计划, 在原有的计划基础上, 依据教学规律, 学生的课堂作业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拥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目前这种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时间不能适应学生完成作业的需求, 为解决课时少这一问题, 需要学校从根本上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在教与学之间建立规范和完善的教学制度,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美术学习的内容和课后作业, 从而使学前教育的学生具有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和绘画的技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 这一关键点就是要把美术课程 (美术基础、儿童画、手工制作) 进行细分, 使学生首先系统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然后知道学习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程进行细分后, 既增强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的环节,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每个课程所包含的内容:
二是适当地合并一些重复性的专业课程, 调整一些不太重要课程的课时,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前教育专业在统一规定课程不减少的情况下, 争取出来一些时间为学生安排一些美术方面的实践技能课程。比如像幼儿卫生学、儿童健康教育学、儿童营养学等这些有内在联系的课程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者是合并。这样的调整可以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同时具备理论和技能双重的本领, 可以很快地融入工作中。
三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老师专业化的改革, 首先要对兼职的美术教师进行学前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加强他们对学前美术教育特点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程度。其次是要向学院申请开设专门的学前美术课, 加强美术技能课的师资建设, 培养专业化的教师, 并且通过听课和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要求技能课教师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动向, 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和社会的就业形势来调整技能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优化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虽然已经有很多的教学方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方法可能已经过时或需要进行完善。以下从三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一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些情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自于自身的感觉, 认识过程为先有感性认识, 再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认识和学习抽象理论的入口正是教育。而用创造场景来引导学生慢慢观察事物的教学方式正是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对于美术教学, 老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场景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进而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有目的地去研究和观察, 最终自我思考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进入老师设置的情景中时, 他们的耳朵、眼睛等多种感官都会参与其中, 充分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学习激情, 真正做到耳、眼、心并用, 形成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的氛围。
二是把模仿和创新进行有效的结合。能提高学生绘画基本功的有效途径是临摹, 然后把临摹与创新有效地结合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会成为一线教师, 所以在他们当学生时, 就应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就不断地模仿和创新, 让他们尽早得到全面的发展。总而言之, 通过临摹, 可以锻炼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和对事物的模仿能力;通过创新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符合当代大学生对于个性的追求。
三是要进行写生和创作教学。写生可以使学生和生活或者大自然进行对话, 可以是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提高自身的悟性, 可以增加对美术的灵感。所以写生在美术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写生时, 学生要对动物和静物分别进行绘画, 并按照每一个环节和步骤由简单到复杂进行一步一步的分析, 最终独立完成自己的写生作品。有了临摹和写生做基础, 接下来就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这是每一名致力于学前教育的老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能通过欣赏一幅画, 并根据其中的内容能够编出一个动听故事的能力;其次是要培养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合理着色的能力, 通过对画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讨论, 加深学生对图画着色的认知感, 进而增强学生对色彩的分辨率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中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 2012, (45) :174-175.
[2]吕袁媛.再论学前教育的教学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6 (17406) :124-126.
[3]赵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21) :50.
[4]段浩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特色培养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7402) :110-111.
[5]纪瑞祥.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 2012, (39705) :247+228.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探索 篇5
“德育为首”已是如今教育的共识,评价教育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但人才是否有用,不仅要看其智育得到如何的发展,还要看其“德”的修养。如果一个人的“德”出现问题,那他的“智”越好,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新课改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并引起学生共鸣。“课课有 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句话已深入人心。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自己美术课堂上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为 基础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位优秀的老师,不光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在教学中慢慢向学生言传做人处世的道理。而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整个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课堂教学里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师德为先
1.教师的德高为范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作为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积极的教学风貌,有正确的言行引导,让学生正真体会到这是一门陶冶高尚情操的正规的课,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正确认知是对其进行德育自然渗透的前提和保证。
2、从细节体现尊重
上课——起立——敬礼——坐下,这似乎是我校各个班一套固定“课前”模式,但每次课堂的此环节,我都是毕恭毕敬像学生一样站直,受到学生的行礼后我会弯下 腰来,态度诚恳的鞠躬,同时向同学问好,并请学生入座。一直以来我都这样,无一列外,因为我告诫孩子们,尊重是一个相互的。此时的教师更应该放低身态,以 身作则。
二、课堂渗透
要想达到德育的自然渗透,就必须把德育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下面根据美术教材教学的安排分四部分进行阐述。
(1)欣赏与评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1、在欣赏课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简洁有效的渗透方式。
每一优秀的美术作品,它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我们美术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欣赏时要好好及时的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如在欣赏《草原姐妹》的雕塑作品时,我重点讲解的是关于草原小姐妹的背景故事,即是在冰天雪地里抗击风雪,保护集体羊群的无私奉献精神,是要让学生明白集体利益大于一切,要有集体荣誉感。在欣赏中国画《翻身奴隶的儿女》时面对一群对知识无限渴望的臧族孩子席地而坐,认真学习的场面,对比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场景,让孩子感受和平带来的温馨,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我们捍卫民族尊严的神圣职责,追求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2、结合作品创作过程及历史背景的介绍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这样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欣赏新石器时代的土陶品时,讲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告诉学生艺术起源的历史,让学生懂得艺术的魅力,并且正确评价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盲目拿当今比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3、结合作品作者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不但能改变上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很自然的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让同学明白艺术家的成功都是来自与勤奋,执著。梵高坎坷曲折而又短暂的一生,可以让学生从中懂得,对艺术的追求应该坚持不懈,不管遇到怎样的处境,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要迎难而上,要相信,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4、结合当下美术的各种流派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能锻炼学生对当代复杂的美术流派及美术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现代人的特质,关注美术的情感。
(2)造型与表现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教绘画国画时,介绍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学画梅·兰·竹·菊的画法时,不妨指出梅的“香自苦寒”,兰的“香远益清”。竹的“高风亮节”菊的“傲霜怒放”,让学生明白,做人也应具有如“梅兰竹菊”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同时在教授学生具体绘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 样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讲述画家学画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并积极与之作斗争,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性格。
同时绘画的题材选择以正面的思想情感进行引导,如对水、电、石油资源的保护、温室效应的积极应对、爱好动物善待生命等。
(3)设计与应用教学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设计作品,告诫孩子们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观念,像立体,装饰化的设计,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废品来创造出美的作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神奇也让其明白这也是美化绿化环境的表现,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如贺卡制作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凝聚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表达着诚挚的祝福,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彼此的友情,从而有益于创造出和睦友善的同学,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4)综合与探索课程中德育的自然渗透 “综合”是基础教育共同探讨的问题,皆在培养和提高人对文化整合的认识和追求,如美术与音乐、语文、数学、科学的综合,培养学生形成大文化观,美术与科技与文化综合运用意识,策划意识与能力,科技与艺术双翼齐备的人格。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 篇6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美术是一门自我表达、表达情感的艺术。艺术的激情、艺术的情愫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支撑,美术课就恰好成了学生的情感宣泄口,让自己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在美术课堂上肆意遨游。
美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美术素养是同步发展、互相作用的。高尚情感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美术素养;提高了审美素质与美术素养,为学生高尚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石。这样,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每个高中生都有柔软的内心,情感丰富、细腻。或许大多都有学习压力,又或许没太多时间听听自己真实的声音,他们总是能很好地把自己伪装成淡定老成的样子。但是我知道那纯洁稚嫩的心灵一直都在,一颗小石子就能激起千层浪花。此时我就很愿意做那颗小石子,投掷下去,看着那看似平静的水面一圈一圈地蕴开,变化流畅的线条漂亮至极。湘版美术教材《美术鉴赏》中《托物寄情》这课,就是让学生知道美术家通过物象的人格化,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每件和自己经历有关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在这课中,我抑扬顿挫饱含情感地讲到凡·高的悲惨经历,讲到他通过《艺术家的卧室》表达对高更的急切盼望之情。这时,我看到一个女生婆娑的眼睛,我问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她说:“凡·高通过卧室里的一景一物表达对高更的感情,这桌上的饭盒让我想起了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妈妈……”说着说着她已泣不成声,这就是被激发出来的感恩之情。还有《战争与和平》这课是让学生知道战争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在这课中,我选用了李自健的作品《南京大屠杀—屠·生·佛》,在鉴赏这幅画之前,让学生安静地看一分钟,随后我用低沉的语调分析画面的每个部分,用悲愤的语气介绍作品展出的曲折经历。此时我观察到有些学生的表情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坚定,这就是被激发出来的爱国之情。
情感构成了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手段可以丰富多样。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述已经满足不了现代高效课堂的要求,特别在美术课堂上,有时候再优美的语言也不能够直观地表达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感受,所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成为必然。例如在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中,就有介绍湖湘文化的代表——西汉时期的《长沙马王堆T形帛画》。通过欣赏教材上的图片,学生只能观察到作品艳丽的色彩和复杂的图像,如果之前没有搜集过相关知识,关于它的很多疑问在教材上就没办法得到解答,例如为什么在西汉时期会画这幅作品?作品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复杂的内容?这幅帛画的意义何在?我就在网上下载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影像资料《马王堆传奇》,这个视频很全面地立体地介绍了《长沙马王堆T形帛画》的出土、内容和意义。在看到一些精彩的镜头时,学生们发出一声声惊叹,惊叹两千多年前人类的高超智慧,这就是被激发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崇拜敬仰之情。
教学手段的创设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和发展,有效组织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结合绘画创作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例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课中,介绍完一些艺术家的自画像后,我就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绘画形式完成一幅自画像。当投影上出现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稚嫩画作时,学生笑声不断。看到龚宇的自画像,你能不能想到他就是一位身材圆胖凶狠严厉的班长呢;当投影上出现另一幅自画像,同学们一眼就辨认出是廖思倩,她是一个总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女孩儿,阳光漂亮、活泼可爱、活力四射,她的自画像中传达出她的性格特点。虽然还有很多同学的绘画技巧不是很成熟,但是这样的课堂活动让他们都能大胆地表达最真实的自己,释放出热情和活力。我常对同学们说:“把你们深藏的感情尽情释放吧,我们不就是要做一个有情有爱的年轻人吗!我很高兴你们愿意在我的美术课堂上做最真实的自己!”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7
研究教材深钻教材, 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一味注重传授知识技能, 以灌输为主, 是难以实现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 才是美育教学所追求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要充分吃透教材的内涵和精神, 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这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二、明确教学目标, 重视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取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设计教学的步骤和方式方法起制约和决定作用。美术课应该有美术课的特点, 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 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教学备课中, 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更要制定好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
小学美术第五册《留住秋天》一课, 教师不能只引用一些新奇、刺激的游戏吸引学生, 过于强调秋天的景色如何美, 大量引用视频、图片, 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却没有实现教学目标, 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种方法与目标相背离的教学, 其效果必然不佳。
我在教学本课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充分放手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热情, 鼓励学生协同合作,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基础教学, 凸显美术课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各有特点, 美术学科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重新开辟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能瞎碰乱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片面理解, 认为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 认为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力, 这是一种不良的态势, 作品不论好坏, 都一律倍加赞赏, 甚至到了高年级也疏于对基本功的指导。试想不学技能和技法, 孩子再有灵感和想象力也很难将它表现出来。本学期我在教学生画荷叶时, 问:同学们, 荷叶还有哪些形状和姿态?很多学生愣住了, 更有学生站起来说:荷叶不就是这样吗?可见, 艺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是艺术, 没有生活的体验, 没有直接的观察, 是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美术艺术作品的。我让学生回家在不同的天气,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时段仔细观察荷叶, 看看它们的颜色、姿态、形状等, 用画笔画下来。他们的作品千姿百态, 富有个性。
四、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 培养团队意识
积极的群体的兴趣调动是小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途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学习, 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美术课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关教材资料, 学生难以感悟到美感,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十分重要。充分利用视频、图像、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
学生要搜集资料, 积累知识, 见多识广, 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尽管注重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一次, 我让学生认识“色彩的冷暖”,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我通过“五光十色, 红艳艳, 金灿灿”等词语引发学生联想, 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继而让学生欣赏有关色彩冷暖的作品, 借用人类社会文化资源,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 再通过品尝酸、甜、辣等滋味, 颜色表现出来, 要求学生大胆地联想, 充分地感受, 细腻地体会, 加深对色彩冷暖的深层理解, 感悟到色彩的魅力。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 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 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 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发表见解。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创新活动要在宽松、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进行, 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学生创新至关重要的法宝。最重要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 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幻想,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 对校园、班级、家庭、书房的美化活动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美术课堂学前教育 篇8
一、中学美术篆刻课堂现状
篆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个项目, 我们现在面对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我对本校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做了一个抽样的问卷调查, 一共九个问题:1.你见过篆刻吗?2.你了解篆刻吗?3.你喜欢篆刻吗?4.你刻过篆刻吗 (印章) ?5.你用的什么材料刻篆刻?6.你用什么字体刻篆刻?7.篆刻课如何进入课堂你更喜欢? (欣赏、刻制) 8.你以前上篆刻课学了几个课时?9.你学习篆刻后你有什么认识?
初一学生100名同学中见过篆刻的只有41名, 占41%;了解篆刻的11人, 占11%;喜欢篆刻的有35人, 占35%;刻过篆刻 (印章) 的36人, 占36%;用木头、萝卜、橡皮刻的36, 占36%;用篆字刻篆刻的0人, 占0%;上课喜欢以欣赏为主的10人, 占10%;上课喜欢动手刻的26人, 占26%;以前他们学习篆刻只有一节课时间, 所有的同学学习篆刻只是觉得好玩。
高中学生100名同学中见过篆刻的只有45名, 占45%;了解篆刻的16人, 占16%;喜欢篆刻的有30人, 占30%;刻过篆刻 (印章) 的34人, 占34%;用木头、萝卜、橡皮刻的18, 占18%;用篆字刻篆刻的22人, 占22%;上课喜欢以欣赏为主的11人, 占11%;上课喜欢动手刻的23人, 占23%;在他们中间, 初中于本校毕业的同学, 学习篆刻有十二节课, 而外校来的同学学习篆刻只有两节课, 82%的同学学习篆刻只是觉得好玩和为了完成作业。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 在中学生里面有很多同学对篆刻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去努力。
二、中学篆刻教育传承的性质
篆刻教育传承教学不同于社会上一般意义的美术特色班, 更有别于艺术院校附中或其他一些艺术特色学校中的以西方美术教育 (所谓的高考美术班, 只学习素描、色彩) 为侧重点的美术特色班, 搞篆刻教育传承, 宗旨和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 从而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要求改变课程和增加课时, 所以, 不影响学生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 也不影响学校教学的整体格局。篆刻教育传承仅是对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种新的改革和探索的尝试;篆刻教育传承, 面向全体学生, 不作任何筛选, 通过教学不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而且还有一手篆刻特长;篆刻教育传承和其他美术特色班不一样, 不需要单独的画室, 可在普通教室上课, 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硬件设施, 这不会给学校带来操作上的不便。
三、篆刻教育传承的思考
篆刻教育传承教学, 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传承中国文化传统,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 我对篆刻模块教学是喜忧并存, 有下面几点思考。
1.抓住篆刻教育传承教学的落实, 要在多少个课时上来做文章, 要考虑每个课时40分钟如何进行教学安排。
2.抓住篆刻的特性来教学;篆刻有很深厚的传统根基, 如何引导学生对篆刻的特点如用笔、用墨、篆写、刀刻等有较深入认知。
3.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问题, 篆刻在中国占有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 篆刻的教学如何安排得当, 从而最终会吸引学生, 使其有兴趣, 产生学习共鸣。
4.教学内容要切合当前形势, 如何开展才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而符合新课改精神。
5.教学内容应注意思想性和教育性。篆刻虽是古老的传统艺术, 但往往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有国际性, 如何通过篆刻教学, 不但学习传统艺术, 而且还可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
四、篆刻教育传承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1.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方法上, 采用欣赏与教学相结合, 通过古今篆刻名家范作的欣赏, 让学生了解篆刻的概念, 篆刻的历史发展, 篆刻的分类, 篆刻的材料、工具, 篆刻的文字, 篆刻的章法, 篆刻的刀法。通过欣赏在直观教学中让学生增强对篆刻艺术“印面文字书法美”“分红布白章法美”“凹凸立体雕刻美”的美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步骤上, 采用“先看, 再摹、后临、再创作”的读印、摹刻、临刻、创作四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读印、摹刻、临刻在进行对比讲解, 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篆刻的一些章法和刀法, 学生再去自己设计创作印章, 独立完成一方或几方篆刻作品。
3.继承传统和发扬光大相结合。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读印、摹刻、临刻中继承传统, 学习古人的艺术精华, 但更要使学生在创作中发扬光大, 古为今用,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在刻印方法介绍时, 要采用口头说教和动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5.在刻印作业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内容上, 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注意教学内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 让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教育。
6.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是一门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 它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涵盖了图案设计、文字设计、构图、雕刻、中国画、书法等相关的美术知识。在操作上又与版画制作, 浮雕制作、拓片制作、藏书票制作相近。刻印要识篆、习篆, 这又涉及古汉字及书体演变发展的历史。所以, 篆刻教育传承教学要与美术、文学、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相结合, 通过学习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
7.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面宽量大, 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起点要低。为了降低难度, 我运用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提出的创造力可以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的理论, 在篆刻教学上不采用传统的先教识篆、习篆的做法, 而是大胆地让学生直接先摹刻印章, 跳过识篆、习篆二步,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篆刻过程中, 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心感悟, 自己去解读和熟悉篆字, 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中学”, 这也符合当今教改潮流的。在印材上, 我不赞成学生用木头、萝卜、橡皮等材料, 大胆让学生使用石材刻制, 从而让学生能感受到篆刻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8.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的立体化、多层面、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推动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 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 学有所长。
9.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学理论知识, 又通过刻印, 学习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处理材料以及进行精加工的能力。教师也通过学习理论, 指导教改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经验。
五、结语
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 对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培养民族审美意识, 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篆刻与其他美术模块教学相比, 容易使人感到有点陌生、枯燥, 在教学中能否提高学生对篆刻的兴趣, 直接影响篆刻课堂的教学效果。
我对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也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 有些学生也已经刻出了作品, 并在全国《畅想未来》中小学生书画摄影大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和市少儿才艺大赛中获得名次;我自己也分别荣获市、区优秀教师指导奖, 德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方面我也没什么经验, 也是模着石头过河, 我采取的一些做法是:在课堂上一般会用比较直观的演示, 使学生觉得篆刻不但不难学还挺有趣, 学生学习篆刻在短时间内, 是比较难以见到效果的, 我一般是开始只用一至两节课讲一些基本常识, 比如说工具材料、篆刻的基本概况、总体介绍等, 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后用一节课来欣赏古今名家篆刻作品, 让学生增强对篆刻艺术的美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然后才让学生通过读印、摹刻、临刻在进行对比讲解;最后学生在自己设计创作印章。其他的一些知识, 比如怎么样鉴赏、如何了解各种书体、各种字体的基本知识、如何用刀、怎么样创作等, 都是在具体的训练中来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知识, 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激发学生对学习篆刻的兴趣, 能使我更好的培养学生。
在时间的安排上, 十二节课远远不能够把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做好, 我准备在日后的教学中, 把初一、初二的美术课集中安排, 除了篆刻, 还把其他的有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融入进来, 如中国画、书法、版画、剪纸等, 统筹的、系统化的教学, 达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达到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目的。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 也是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 篆刻作为其中的一种, 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如何进行教育传承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的一个课题。
美术课堂学前教育 篇9
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能单纯地以技术技法的培养为目的, 而应该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动机。所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加强学生美学修养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远比单纯的技术技巧训练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那么,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 最终使美术教学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下面就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调整课时分配结构, 注重欣赏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配置
新课程标准之前的美术教学大纲, 比较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时结构的分配, 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和练习, 而真正用于美术欣赏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就使欣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不足。这是一个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向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路, 更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以技术的好坏为主要。 既然美术教学的目的应该以提高学生审美品位为出发点, 那么相对的增加学生的欣赏教育就很有必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增加欣赏、谈话、讨论和交流审美感受的时间分配, 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交流创作的感受, 分享创作的心得体会。
二、联系其他学科, 拓展思维空间
艺术形式尽管多种多样, 各有鲜明的个性, 但彼此也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在美术教学中, 恰当地联系相关的其他学科, 可以使审美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单一的说教转化为形象的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能力。
比如, 单纯讲述绘画语言的组成和表现就比较抽象。点、线、 面、色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就事论事地讲, 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假若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 以及散文等文学方面的作品, 以字、词、句、段落等文学语言, 对应于绘画语言中的点、线、面色, 就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又如, 给学生讲述色彩知识的时候, 如果能联系到音乐的和声, 以及语文当中的形容词, 都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色彩所能表达的冷暖情绪。艺术语言既有个性的一面, 又有共性的一面, 绘画语言中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深浅的变化, 同音乐中旋律节奏的变化所产生心理效应, 有很类似的感觉, 尽管一个是听觉上的, 一个是视觉上的。
因此, 审美欣赏教学的过程中, 适时而恰当地引入音乐、诗歌散文方面的相关内容, 不仅增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使学生加深了对艺术语言的理解, 开阔了视野还拓展了思维空间, 非常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使社会效率空前提高,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以其高效多维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 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有效利用,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美术欣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利用现代的教学设备, 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 不但可以联系静态的如文学、诗歌、摄影等艺术形式, 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联系动态的如音乐、舞蹈以及电影等艺术形式, 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 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 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也会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教学方法, 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艺术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对其他学科要感性的多,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尽可能地寓理于情, 寓教于乐,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艺术教育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来说都和智育、德育或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即便如此, 各种教育形式彼此之间也都存在着许多的联系, 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其中的联系, 对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素质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要:作为提高青少年美学素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美术课的主要任务, 不应该是单纯地以技术技法的训练为目的, 而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动机, 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美学修养的培养, 立足学生审美品位的提高。就如何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以提高审美欣赏教育, 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课堂优化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1.
[2]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2-01.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0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我从五方面进行了创新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当是充满想象, 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的”。作为教师, 要从课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 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 我在讲初中课本第二册第四课《造型设计》时, 主要抓住了造型设计的作用和意义这一知识点,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造型设计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发展历程, 作为渗透创新教育的主线索来设计课的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 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 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 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为的是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优化课堂信息, 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 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 创新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 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 就要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的内容。
美术课的内容应该充分突出美感教学, 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美感的内容吸引、感染学生,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 进而主动选择美。马克思说:“我们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 人生走到哪里, 美术跟到哪里。”在当前的教学中, 美术课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运用美来塑造自己以后的人生。当今是信息时代的教育, 教师必须主动的引导学生用美的原则去选择知识和信息,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二、学生创新勇气的培养
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有位名人说:“伟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我们还跪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 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平等的学术气氛, 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罗丹曾经说过:“珍惜每一次激情的冲动吧, 这便是生命的意义!”我想这种冲动便是开拓创新和创造的勇气, 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众所周知, 马克思的座右铭便是:“怀疑一切”。这种可贵的气质或锐气需要教师发现和保护。例如, 我在讲初中课本第六册第五课《藏书票的设计》时, 当我介绍完书中藏书票设计的例子后, 有几个上课很调皮、又很不愿意学习的学生, 当堂就给我说他能设计一个更好的, 当时, 我并没有批评他们的这种“狂妄”, 只是给他们讲了藏书票的设计思路及特色再次上课时这几位学生让我看他们设计的藏书票, 果然效果很好, 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们, 并展示了他们的“成果”以此来鼓舞其他同学挑战和创新的勇气。
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 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课的优势在于能开发学生的形象和直觉思维的潜能, 既非逻辑性思维。非逻辑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既是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活泼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课时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任何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就是身心自由”, 艺术课的通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三、评价方法的改革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总结出了一套适于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方法是: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 再时常穿插一下同学互评。其实, 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 有些想象的和抽象的作业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 但也可能是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 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 教师必须用孩子的眼光, 才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 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 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 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 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 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 学生也会更好的改正一些错误, 因为他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他和尊重欣赏他的。
四、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创新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 是分层次的因材施教, 而不再是单一标准的统一要求。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 也就不会有一样的两个学生, 分层次教学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有较全面地了解, 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 我在设计作业的要求里规定:“最好是自己的创意作品, 可以借鉴和改造别人的作品, 起码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作业中体现。”这样, 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标准造成的弊端, 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每一节课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五、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在未来的社会中, 只有学会合作, 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 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 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 最终建立起与人在道义上的有效合作。在美术课中, 我采取了优势互补的合作能力训练。例如, 在讲授初中课本第四册第五课《封面设计》一课中, 在布置作业的要求里面我规定:“可以有几名同学合作, 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 分别参与创意、文字书写、图形绘制、色彩搭配的构思与制作。”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 激发他们的创造积极性, 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新世纪赋予学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伟大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发现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品格,塑造灵魂,因此,素质教育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二、情境描述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师正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来认识墨西哥著名女画家弗瑞达·卡罗。
(一)人生经历
作品1:生命的遭遇:《车祸》
看一看:发生了什么?
生:严重的车祸。
师引导:一辆有轨电车和一辆巴士发生了剧烈的碰撞,18岁
的弗瑞达就坐在那辆巴士中。车祸将她的脊椎折成三段,肋骨断裂,骨盆破裂。最悲惨的是,一根金属刺穿了她的身体,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车祸过后,在漫长的养病过程中,弗瑞达的第一张自画像在病床上诞生了,坚强的她并没有因此而倒下。车祸不但送给她轮椅,也送给了她艺术,并与她终生相伴。
作品2:爱情的体验:《弗瑞达和迪亚戈》《断发自画像》
猜一猜:她身边的这个男人和她是什么关系?这个男人是干什么的?
生:她丈夫,他牵着弗瑞达的手,弗瑞达看起来是那么的小鸟依人,脸上洋溢着幸福。
师引导:弗瑞达收获了爱情,她的丈夫是里委拉——墨西哥壁画“三杰”之一。他们的结合有如鸽子与大象的结合。爱情并没有因为她身体的残疾而抛弃她,他们互相吸引,深爱对方。
看一看:在这幅作品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弗瑞达,幸福吗?独立吗?从哪里能表现出来?
生:很幸福,但不独立。她的手被丈夫牵着,象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身体靠向丈夫,小鸟依人,表示依赖。
比一比:在《断发自画像》这幅作品中,你看到的是怎样一个弗瑞达?为什么她要把自己打扮成这个样子?她经历了什么?
生1:弗瑞达把自己画成了男的,剪断的头发洒落满地。肯定是感情出了问题,头发是情感的媒介,因为中国有两句话叫“剪断烦恼丝”“削发为尼”。
生2:西装是男人穿的,应该是表示自己要变得坚强独立,不要依靠丈夫。
欣赏《弗瑞达》电影片段,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的内心
独白。
作品3:生命与健康:《受伤的鹿》《毁坏的圆柱》
猜一猜:看了这两件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她遭遇了什么?她是如何来描绘自己的伤痛的?用了什么手法?
生1:应该是身体上的痛苦,画面上断裂的圆柱表示她断裂的脊椎。
师引导:车祸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尤其是脊柱,不能长时间地站立,必须由特制的矫形胸衣支撑着,一生动过32次大大小小的手术。加上丈夫对她情感的背叛,她非常痛苦。面对这样的疼痛,她会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呢?
作品4:人生的态度:《希望之树,保持坚定》
看一看:这幅画里,她是如何来描绘自己的?她为什么这样画?画面采用了哪些对比的手法?
生:画面中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出现了两个弗瑞达,一个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另一个坐在旁边身穿盛装、拿着旗帜。通过旗帜上的文字可以看出这幅画是她用来激励自己的,通过这幅画我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坚强。
师小结:弗瑞达在车祸后,坚强地站了起来,用艺术重铸了人生。收获了爱情后,她把丈夫视为人生的中心,但甘愿做陪衬的她却被丈夫背叛。遭受打击的她并没有被击倒,却越来越绽放出个人的魅力:弗瑞达被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波术学会和费城艺术馆列为最有声望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被法国卢浮宫收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卢浮宫收藏作品的女画家。1953年在自己的国家墨西哥举办了个人画展。(视频欣赏:画展盛况片段。)
(二)艺术特征
评一评:回顾我们分析过的这些作品,你能总结出弗瑞达绘画的艺术特征吗?
生:以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经历为创作基础,局部画法写实,注重细节。运用象征和图解的手法来展现她的现实,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根植于墨西哥传统文化。
(三)人生感悟
写一写:当我们再次面对她的自画像时,你有什么新的感悟?把这种感悟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部分学生感悟:
生1:车祸创伤了她的身体,夺去了她的健康,却没有击垮她的心志。坚强的她虽然经历了苦难,但仍抹不去对生活的乐观。独特风格的作品,展示出她不向苦难屈服的品格。温柔的女性展示出伟大的人格力量,令人尊敬。
生2:与她的苦难相比,我们的这点挫折算什么呢,我要做一个坚强的人。
三、反思与分析
我认为,美术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很多美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和调节良好心境的作用。美术作品的直观性和视觉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如《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课中,弗瑞达充满着各种痛苦的人生遭遇,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柔弱的女性在面对悲剧和生活中负面因素时所展现的乐观和坚强的生活态度,而她把人生的经历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弗瑞达的故事还被拍成电影搬上荧幕,是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她的作品强烈而又直观,她的人生精彩而又震撼,通过学生用心写下的一篇篇感悟,我看到了学生眼中所透露出的那份坚定,我觉得这堂课不仅让学生感悟到了艺术,更直击到了心灵。
浅谈中学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 篇12
一、现代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状态
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从清末开始, 中小学校进行美术教育的原因是为了“制图”, 为了振兴“实业”而绘画地图、机器图等。这种强调技法的培养, 是强调实用性而不是注重其审美意义, 不是注重美术对于国民精神的陶冶修养。到民国时期, 中学课堂教学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这时的教育思想和目的已经悄然转变, 更加注重审美功能的体现, 为后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 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国民教育, 现在已不只是注重文化课的培养, 越来越强烈地呼吁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 它们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而美术现在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中学美术的教育方式普遍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实行的班级授课制, 一般都是实行课堂传授知识和课后作业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样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 往往是一讲到底,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且听不听还是另一回事, 然后教师再布置统一的课后作业, 学生往往也是应付对待。它的弊端已经很明显了, 使得大多数美术课堂形式很单一, 学生的思路、视野不够开阔, 作业效果也不够好, 学习气氛比较单调沉闷, 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对学生审美及其他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课程内容上看, 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仍然以现行高中美术教学大纲为标准,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美术欣赏, 其中包括美术欣赏基础知识和中外美术名作欣赏两大部分。一些内容还是理论性占有很大的比例, 理论性的知识教师在讲授的时候缺乏生动性, 学生不容易掌握, 也不容易被记忆, 而且这些理论知识并不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内容, 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像实践类和手工类的美术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往往还不被采用, 这样就很难提高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甚至本来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很淡, 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三、解决措施
1. 对于课堂教学特点出现的问题, 我认为老师应该起主要的
作用, 应该改善教师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知识, 抓住重点, 制定有特色的合适的教案;其次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化修养, 教学观念要开放创新, 方式自然也就有特色;再者就是把以往的教育方式进行改变, 不要只靠一个人在讲台上枯燥地讲课。教师在这其中应转化成一个引导者的身份, 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要和学生积极互动, 提问题要有窍门, 尽量让学生主动发言。针对课堂内容谈论自己的看法, 可以根据内容来变换课堂方式, 小组讨论, 或者互换角色等形式来上课都可以, 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 并且课后做好学生的沟通工作;如果可以, 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会让学生感到新鲜, 教师上课的辅助工具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尽量把课件做得生动精美, 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自己做一些和课堂内容有关的用品,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表述, 这样的课既是学生想要上的课, 又是最难忘、最容易出效果的课。
2. 对于课程结构, 目前很多中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
绩, 没有看到美术教育对一个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 也没有把美术和其他学科相结合。所以, 目前要做的就是必须让学校把眼光放长远, 要为学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成长考虑, 认识到美术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今以后一定要加以重视, 让美术课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起来, 不要占用仅有的美术课, 并且可以适当地进行考试, 让综合全面的成绩来评定学生, 让学生学会审美和创造美,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3. 在课程内容上, 中学时期应该多增加手工类内容, 锻炼学生
的动手能力, 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兴趣, 还有就是应该结合当地民俗民风, 让学生多动手做一些符合当地风俗的手工类作品。
4. 美术设施上的问题主要还是由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带来的。
【美术课堂学前教育】推荐阅读:
课堂美术教育08-27
美术课堂情感教育11-22
美术课堂法制教育07-13
探索有效美术课堂教育论文12-20
心与心的交流―――试论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12-18
美术课堂09-14
中学美术课堂10-15
美术高效课堂05-17
美术课堂评价09-16
快乐课堂美术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