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美术教育

2024-08-27

课堂美术教育(精选12篇)

课堂美术教育 篇1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 力图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平静沉闷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 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促进主体性、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什么是活动教学?本文研究的活动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小组活动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动态、开放的活动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小组活动教学从表现形式来讲, 更强调积极主动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成分;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着重于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活动教学,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小组活动教学的组成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 学习小组以4人为宜, 由前后排两大张座位组成, 每组推选一名美术成绩比较好、性格开朗、有一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组长产生后, 每节美术课上课前, 都要提醒组员带好美术工具, 并做好上课准备, 组员有困难, 可以向组长寻求帮助。课堂中, 组长要积极“领导”组员参加课堂活动, 遇到困难, 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为小组争光夺彩。这种组成形式, 可以较好地创设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机制, 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也融入了新课程理念, 更具有时代气息。

二、小组活动教学的活动形式

1. 小组合作使活动教学层层深入

民主、宽松的小组合作学习,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生进行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有利于学生大脑思维的开放, 从而迸发创造性灵感。教学过程变成了组内学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探索的过程, 学习内容层层深入的过程。

如小学美术四年级《染纸》一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折纸法的探究, 特地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小实验:一张小小的白色宣纸如何变成美丽的染纸图案呢?教师边讲边指导一个小组做实验:拿出一张生宣纸, 直接浸在染色水中, 生宣纸本身具有很强的吸水性, 所以颜色顺着宣纸的纹路很快就吸上来, 以此展示给大家看。另一小组先折叠宣纸再染。我问:哪种染纸比较漂亮?有什么不同?两分钟后每组组长汇报实验总结:第一种没有规律, 花纹不漂亮;第二种有规律, 花纹很漂亮。接着, 每组发一张有几种折法的示意图, 观察纸是怎么折出来的。我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折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米字格折法、折射状折法和井字格折法, 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都兴趣高涨, 在探索折法的过程中, 组长根据各自特长进行分工, 共同活动, 这一步的难点往往是技术和心理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确保创造活动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们取长补短,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学生互相激励, 团结协作, 还发明了其他折法,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一张张色彩斑斓的作品把教室打扮得非常漂亮, 这其中当然体现了小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这就是小组合作教学的独特优势。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中, 教师如果只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 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 而且会让学生认为老师高不可攀,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大。所以, 老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 可以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走下讲台, 积极地参加到学生热烈的讨论中, 还可以适时给予学生帮助。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就会感到老师是大家学习上的朋友, 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还能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个成员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2. 小组游戏使活动教学有声有色

当前小学美术课程中, 部分内容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 转向强调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而且, 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大多很强, 学校给他们提供的机会又不多。因此, 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小组游戏, 合理安排游戏角色, 会使活动教学有声有色。如《有表情的面具》一课, 我以小组为单位, 设计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的教学方案, 学生围绕故事内容完成作业创作:画表情、做面具。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被调动起来, 在组长的带领下, 每组学生兴高采烈地带着有表情的面具表演自编自导的故事:狼和羊群、森林音乐会、武松打虎新传……千奇百怪的面具, 生龙活虎的表演, 幽默风趣的台词, 使台下学生无不伸颈侧目、拍手称快, 几乎是一组比一组精彩, 整堂课充满了笑声和掌声。

如果这堂课用传统的方法, 也可以完成教学计划, 但小组游戏激励着不同类型、不同爱好的学生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作业效果特别突出:有的学生把风趣幽默的表情画在卡纸上, 挖两个孔当眼睛, 装上橡皮筋带在头上;有的学生用立体构成的形式做了立体的面具;更精彩的是废物利用 (树叶、毛线、瓜壳、盒子……) , 把有表情的面具装扮得栩栩如生。在安排游戏任务中, 教师要引导小组长尽量考虑本组组员的差异, 让不同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擅长的方面表现其优势。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 小组成员配合越来越有默契, 还懂得了谦让。这就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了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组竞赛使活动教学淋漓尽致

由于活动教学是以小组学习为主, 是在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组与组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有利于开展竞赛。如在四年级《看新闻、画新闻》一课, 为了能使学生了解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为了能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为了让学生在创作时能用美术特有的形式表现丰富的画面, 我在课前就布置了作业:让学生通过书报、网络等手段收集近日国外、国内的重大新闻, 校园重大新闻以及班级重大新闻, 组长可以合理分配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特地安排小组竞赛——小组新闻联播, 比一比谁的新闻最有实效、最全面?哪组可以评上“最佳播音员”?课上, 小组长带领组员上台进行“新闻联播”比赛, 个别调皮的男生也有种为组内争光夺彩的使命感;轻声细语的女生, 上台播报新闻的时候声音也特别响亮;令人惊讶的是有的学生竟然把新闻背了出来, 像模像样地做起了“新闻播音员”……对于表现突出、进步较大的学生, 我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 并给小组加分, 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肯定, 从而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里,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了!

但在小组竞赛中,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另外, 在小组竞赛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采取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作业展评的形式开展比赛。教师对每次学习小组的答问、活动、作业等进行评分。每次按评分的多少评选优秀组、达标组和未达标组, 以此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增强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总之, 活动教学始终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中的“教”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起到导演的作用, 指导学生发现知识;“学”不是接受性的学习, 而是主动参与、亲自实践;活动教学还能营造民主、活跃的学习气氛。因此, 活动教学既促进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又促使了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其他各种应变能力的发展, 同时又注重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 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一个团队就像一幅美丽的拼图, 不管缺了谁都是不完整的。

课堂美术教育 篇2

在美术课堂渗透经典诵读可以让美术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其实在我看来美术与语文是邻近学科。一幅美妙的画必定是一首美妙的诗。赵爱华老师教欣赏课《四季的色彩》,在引导孩子们欣赏林风眼的《金秋》时,就自然而然地配上了杜牧的诗《山行》让孩子们咏诵,孩子们读诗后品画就不同的感受。由此可见,赏画品诗是十分美妙的,既可加深对画的理解,又可以升华诗歌流露的情感,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把美术课堂演绎成艺术呈现的舞台,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无比愉悦的境界。

课堂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 互补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如今,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补性研究虽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在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因此,我选取这一课题,旨在解决如何更好地恰当有效地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

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

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各具有优缺点,我们试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1.从对象参与性方面進行分析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除了练习以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

多媒体美术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学的理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自由创作需要具有人性化环境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极大地投入到美术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从对象参与性方面来说,多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上的作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比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更胜一筹。

2.从教学设计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是目前的主流。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多媒体美术教学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方法媒体教学缺乏,强调单向的传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多媒体美术教学设计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也是其不足之处。

3.从教学作用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是否完成“有意义学习”,是教学方法是否有意义的评价标准。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也就是说无论传统美术教学的“接受学习”还是现代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发现学习”,都能实现“有意义学习”,都能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三、提出整合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见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现代的多媒体美术教学方法各具长处和短处。在此,试提出整合方法,使两种教学设计流程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1.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

在分析传统的美术教学结构和多媒体美术教学结构的基础上提出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如图一):

我们用教学实例来说明、运用以上的教学设计结构图。课题是《标志》,课题选自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美术课本。

(1)分析美术教学的目标

本课认知目标:知道标志的意义和现实作用。本课操作目标:按要求用简化方法设计4个标志。本课情感目标:通过对“符号语言”的认识,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意识。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以“标志”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2)分析小学生特征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标志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接触,常见的如交通标志、医院的标志等,已经懂得了它们的用途。但这些都是零星的、分散的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分析、指导、总结。在标志的设计技巧上,没有任何基础。对在标志设计上常用的概括性的绘画语言更是难以掌握。这也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方式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是否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唯一的,教师在这时的选择是各异的。我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更好地让学生感到设计标志带来的成功感觉,我使用软件来创设学习环境,不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方式。至此进入图一中靠左的分支。

(4)美术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在软件第一部分“欣赏”中,我提供给学生各种标志并给每个标志配上图文解释,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①电气火车标志:电气火车标志提示有电气火车;②加油站:加油站标志设在道路旁提醒驾驶员这里有加油站;③方向标志:方向标志是专门指示方向的标志,它常和其他标志一起合用。提供给学生文字信息以概括出标志的概念:标志是一种超越国界的“符号语言”。

由于小学生更加喜欢接受让他们开心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成动画、音乐、游戏、卡通的形象、鲜艳的画面来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对应,吸引他们参加美术学习,激发绘画创作思路。

2.教学目标的阐明与媒体的分析组织

在教学中各种媒体作用并不一样,各种媒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了追求优化的教学效果,应该鉴别它们的特长和专长。日本教育技术专家坂元昂教授提出了“教学媒体特性评比表”,对我们合理组织媒体教学有借鉴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过程的所有问题。我们应该走出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误区,应该在阐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分析组织适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多媒体电脑教育综艺大观》,[美]Mike&Sandie Morrison,史福元、史亚为译。

2.《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堂美术教育 篇4

一、写生可以培养儿童的恒心与好奇心, 从而增强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写生画教学, 一般是从中、高年级才开始的, 主要是围绕教科书的内容而安排。而在小学低年级, 甚至从幼儿阶段开始, 多以记忆画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带着画, 或用临摹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物体画像, 久而久之, 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就会被束缚, 依赖性也变得很强, 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眼睛”。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去写生, 带着好奇心去观察, 那么他们所创作出来的画面将是多姿多彩的。儿童期美术教学的目的, 不在于学生学会几种物象概念, 而在于通过艺术创作, 把儿童潜能发挥出来, 促进智力的发展, 受到美的陶冶。低年级的儿童好奇心很强,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在观察写生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表现在画面中可能不那么准确但非常有童趣, 是成人所替代不了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视觉处于发展阶段, 所看到的事物也是不断变化着的。这时他急切地想让别人分享他的发现, 并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很浓, 作业质量也高。因此说在低年级进行适当的写生, 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和兴趣的延续。

到高年级情况会有很大变化, 他们更多地用写实的手法去表现画面, 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已经懂得简单的透视关系变化。到什么年龄会有什么阶段的画面出现, 他们画面中也经常有透视的效果。怎么样去解决画面中的透视关系呢?如果在课堂中跟他们讲解什么是透视还不如把他们拉到外面直接尝试对景写生。其中的原因在于, 低年级儿童画的最多的是记忆画, 画平时记住的印象, 或对外界刺激的感应, 对形的要求不太高;高年级作画重点逐步转向写生。而惯于画记忆画的学生, 往往缺少观察能力和写生技巧, 出现绘画能力断层的现象, 于是产生儿童绘画的抑制期。

二、写生可以积累素材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体验学习的快乐

从能力上来说, 写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 也使儿童的创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样, 儿童写生教学过程重在训练观察方法, 写生的过程是儿童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 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 手、眼、脑的并用, 使儿童智力得到了发展。另外, 儿童在美术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 速度进行创作。教师不必顾忌作业布置得可能太难或太限制, 每个儿童会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业。我们可以根据本地的环境、季节变化, 引导儿童观察环境、体验生活。有节奏地创设写生的环境, 增加写生的课程。最简单的写生也就是对教室内的一些物品和室外的建筑和风景进行写生, 教学过程中不时地穿插一些写生课学生会感觉很新鲜, 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他们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又锻炼了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同时还提高了造型能力, 对进一步地创作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因此, 美术创作的过程是真正的自主活动。在这个创作过程中, 那些天生擅长思维、擅长情感、擅长幻想的儿童, 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必须注意教学的多样性, 教师应向儿童提供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同时, 也要高度评价儿童美术表现的自发性, 欣赏他们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活力和愉悦。因此说写生可以积累素材, 提高综合能力, 为创作画面奠定基础, 使学生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翻转课堂下小学美术课堂的构建 篇5

摘 要:为了确保美术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也为了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更为了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在课改下,教师要认真学习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并有效地将翻转课堂与小学美术课堂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高效、自主的美术课堂中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美术;情境;绘画过程;鉴赏

所谓的翻转课堂是指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相关的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变成了教师的答疑解惑,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见,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贯彻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而且对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形成以及绘画技巧的锻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应用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n上交流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真正高效的美术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自主而高效的美术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微视频创设美术情境

所谓的微视频创设美术情境是指借助微视频组织学生在课下学习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并带着学生走进绘画的相关情境,一来能够将抽象的绘画形象直观化,二来能够降低学生对动手画的畏惧心理,进而使学生在翻转课堂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同时也为高效美术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做好微视频的制作,要借助有效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组织学生画“自行车”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绘画能力,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翻转课堂,首先,在课下我借助微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自行车的图片,包括一些成型的自行车还有一些自行车的构件图,之后,我组织学生在课下观看,并完成以下任务:

(1)观察视频中所有的自行车,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自行车的特点。

(2)自主绘制出一幅具有个性的自行车。

可见,在这样的课下活动中,我们准备的自行车视频能够将学生带入情景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行车有直观的认识,而且对学生个性的展示,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促使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养成自主绘画的能力。之后,在正式上课时,我与学生一起来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说一说创新体现在哪里,哪些需要改进等,这样不仅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微视频展示绘画过程

借助微视频展示绘画过程说简单了就是让学生仿照着进行绘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微视频的反复观看或者是暂停等操作中掌握绘画的过程,进而为学生绘画技巧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通过微视频的绘画过程来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提高绘画质量。

例如:在教学“卡通画”时,我借助微视频向学生一步步展示了“小兔子”的绘画过程,引导学生在课下按照视频的展示过程进行描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反复观看中形成基本的绘画素养,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质量。之后,在上课时,除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外,我还组织学生自己绘制一个具有个性的小兔子,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同时对学生美术基本素养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制作微视频的绘画过程中,教师的绘画过程要慢、要清楚,不能模糊地一带而过,因为小学生的绘画能力是有限的,教师技术性带过会让学生理解不了,从而出现无从下笔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发挥翻转课堂的作用,但也要制作有效的微视频,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课下能够真正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

三、微视频组织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这就有老师和家长产生疑问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没有鉴赏能力的,让他们进行自主鉴赏就是浪费时间。即便是现在学生对美术作品只能评价出“好”,但也是学生鉴赏意识逐渐形成的过程。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下好的美术作品,以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以微视频的形式在课下观看一些山水画,之后,在授课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自己的鉴赏能力,都能感悟到作者在作品中赋予的情感,进而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通过有效应用翻转课堂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进而也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激活基础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6

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一直处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不愿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鉴于此,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来激活基础美术教育课堂教学。

一、激活基础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审美原则。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本保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区别美丑的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遵循审美原则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实践性原则。美术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理论学习,还得加强技能技巧的实践训练,二者不可偏废,要紧密结合。基本技能、技巧的实践训练侧重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具体地运用和验证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又使知识在实践中巩固和加深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互动性原则。美术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教师要善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作好教学活动的“主持人”,使学习过程转化为一个人人全身心参与的积极活动,搭建好教师与教学目标、学生与教学目标的桥梁以及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师生都成为艺术的参与者、实践者、探索者,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激发教师的情绪,让师生在主动的尝试、实验和探索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创造性原则。创新性就是独特性,是敢于创造新东西的个性品质。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美术教学通过培养审美意识揭示事物规律的同时,也激发起人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形成创新性的人格特质,就应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想法与艺术表现。奇特、怪异的想法,就蕴含着创新精神,将其表现出来或制作出来,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力一旦指向其未来,将表现出无穷的力量。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再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加强创新意识。

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激活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

基础美术教育传统教学受基础教育大气侯的影响,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采用“灌”的教学方式,这种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的后果已经是众所周知。改革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是现阶段美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有根本性的转变。美术课教学是一门既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课程,学生对上美术课大都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优点,善于运用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才得以全面地、较好地实施,这也是激活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美术堂教学中要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造型艺术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观可视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客观世界和各种艺术形态等,都必须去观察。离开直观性,学生不可能获得任何美术知识与技能。从人的认识规律方面来看,感性认识更离不开视觉感知,美术学习更是以直观的形象入手,围绕直观的形象展开思维、认识、理解、想象、表现等活动。美术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就是利用学生的感性经验,通过直观形象唤起记忆,丰富感性经验,加深理解和认识,帮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维。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线展开教学,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对象,教师尽量少做技法演示,以启发为主,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敢于对他人作品发表自已的见解。

课堂教学中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注重的是学科本体。因此,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势必也要带有这一特征。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果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不感兴趣。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应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不可强迫。特别是中学生生理上逐渐进入青年期,但他们童心未泯。面对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和课余生活的贫乏,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一定压制,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博、杂的特点,很难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达不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美术教学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学生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是创新的起点,而创新又在于能够灵活多向地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想象是激发兴趣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就有探索的欲望和斗志,从而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印象最深、最激动人心的事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提炼出来,形成生动画面,也就形成了想象的动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形成创造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丰富艺术构思,可采用创造设置情境,运用名家多样性作品进行启迪,用讨论的办法,用各种直观手段通过对各种形象资料的分析等,引发学生联想,增强想象力和想象的丰富性。尤其重视学生间的互相启发,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新的创造与构思。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将创造想象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出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与发挥学生创造力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双边教学的最终目地。因为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联合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非常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为此,他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既要发挥传授书本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功能,力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泥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团泥。学生往往带着疑惑和好奇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边讲边用泥巴捏制泥人,通过制作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深入领会泥塑工艺的文化内涵,把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制作欲望激活后,学生不由自主、兴致勃勃动起手来……制作的泥塑作品风格各异,形态千奇百怪,一定会让学生兴奋不已。当然,美术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不宜千篇一律,在确定了作业内容后,表现形式应多样化来达到创新目的。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课程内容是激活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转换教学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处于由教师摆布的位置。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释放出来,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意识,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来,促使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以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冲动情绪和喜爱的情感,使之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对美术一旦产生兴趣,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表现力都将被调动起来,学生艺术灵感的萌发将产生高效能的学习作用与良好的艺术创作效果,学生的艺术探究与创作,便成为有乐趣的一种活动。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兴趣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教材。依“纲”靠“本”,教材内容应体现美、新、活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可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适宜于中小学生并具有创新内容的、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教材。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以及自然资源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组织学生访问当地民间艺人,搜集记录有关资料,将乡土民间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制作相关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泥塑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使学生对本地、本民族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对传承本土民族文化也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注重学科渗透,知识交合教学。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有许多地方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最为明显的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分科教学向多门艺术的沟通和融合转变,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与相互渗透。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一件美术作品进行研究后,以源自美术作品的一个主题中心把各科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讲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陶艺课时,根据教材提供的有关印第安陶器工艺的内容,除详细介绍印第安人陶器制作的发展史、制作方法外,还应对印第安的民族、信仰、历史、文化进行渗透讲解。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对印第安人的诸多好奇来激发制作陶艺的欲望。这种学科渗透,知识交合式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四、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是激活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才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激活基础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又一重要举措。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知识库,在网络里可以得到很多东西。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结合美术课的规律和特点,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计算机这一种个人学习的工具首先为活跃儿童的学习作出了贡献。这是一种用计算机显示屏来表达接触事物、探究事物、逼近事物,获得发现的活动……”首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同时,教师精讲与启发并举,再结合学生的质疑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建筑艺术欣赏》这一节课,对各地古今建筑的欣赏、了解是必要的一环,书上相关图片较少,又无可供欣赏的挂图,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课前将从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精心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教学实施中,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把各地形形色色的建筑呈现在学生眼前,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将大大改变美术课程资源面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开放,在教学总目标的框架下,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导航”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育从基础抓起,用科学的手段从思想方法和操作手段两方面,让未来的一代从小就在思想上形成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一般性的文化认知,走向人文品质提高的良好审美基础,并能够不断地进入到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之中。基础美术教育是一种“普及性、平民性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注意力、意志力等和文化艺术文化的润泽、陶养与开发行为。简言之,中小学校的教育观念是:艺术文化素养涵育的润泽教育”。21世纪的美术教育将更注重于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把握激活基础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应遵循原则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改革课程内容,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就一定能达到终生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美学百科辞典.池学镇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28.

[2] 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093.

[3] [日]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6.

[4] 梁玖.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观念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中国美术教育,2000(4).

初中美术课堂情感教育浅谈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拨动情感琴弦

“情生于境, 境能移情”。初中美术课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只有让学生进入那一幅幅美术作品所描绘的情境, 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 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中, 我善于创设产生情感的环境, “由境入情”运用情感的内力功能, 在创作与欣赏中, 触动其兴奋点, 拨动其情感的琴弦。

如在教《美丽的校园》时, 我先请学生们观察校园, 在观察的过程中, 我启发学生回想平时在校园内散步、学习、游戏等场景 (幽静的小路、宽敞的教室、充满欢乐的操场……)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并使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这样便会在他们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激发了学生画建筑物、画风景的欲望。促使他们萌生用艺术的语言来展现内心世界, 抒发各自的情感念头, 只有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富有生命的灵性, 才能真正达到情随境生, 境随情现的最佳效果。

二、用爱心去沟通, 架设情感桥梁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 具有感染性, 以情动情是情感的特殊作用, 是所有艺术门类的一条共同规律。爱是教育的前提, 在教育过程中, 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 所以, 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情感的前提下, 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 用心去与学生交流, 用情去与学生沟通。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 使教育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用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情感。

如手工制作课的时候, 虽然大部分学生多对手工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学生由于天分和基础的差异, 出现了水平差异比较大的情况, 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受到了打击。在这种时候, 我首先自我构建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耐心地和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用自己所能做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要拘泥于课本所安排的图片资料,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才能做出富有才华的, 出人意料的作品。又如, 在学习《父亲》这个一课时, 通常都是从材料、效果等方面去入手, 这样做学生势必感到枯燥无味。于是, 我从情感角度出发, 先由自己和父亲的关系说起, 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亲。在回忆与交流的过程中寻找差距, 进而让学生想象上个世纪80年代的劳动人民是什么样的生活, 罗中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和情感之下来完成这部作品的。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将一系列情感问题串连起来, 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了解美术的各个知识点。

由此可见, 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 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 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只有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真诚而热切的爱, 他才会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和愉快感, 他的求知欲望将会得到激发, 灵魂将会得以净化, 他就会更加尊重和信任自己的老师, 就会听这个老师的教导,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促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敏捷、深刻, 而且极具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

三、以师德去感召, 步入艺术殿堂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教师高尚的师德, 来源于善良和慈爱。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 因此, 我们要以师德的魅力去感召学生, 善于体察孩子的童心, 应敞开心扉, 摘下面具, 亮出真实的自我, 怀着自信, 青春焕发地走上讲台, 用爱心去诱发学生的情感, 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鼓励他们产生自信。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方法, 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生活处处有美术。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我并不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内容, 如利用开放课, 给学生留有学习美术的活动空间, 引导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 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利用写生课带学生去农田果园、山麓湖畔, 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 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时带学生去放风筝, 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 做到学以致用。课余时间, 我还组织学生参观画展,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生活中认识美术, 走进美术世界, 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真义, 真正热爱美术, 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总之, 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感情。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 或意念, 或某种精神内涵。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活动, 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情”是艺术的灵魂,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 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是作用于人类感官的形象与符号, 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情感不仅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 而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它植根于教育活动之中,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俄]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第1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课堂美术教育 篇8

第一步, 学生课前材料的准备和教师精心备好课是打造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美术课是利用一定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一门艺术。大多要做较多的相关材料准备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材料的准备包括一学期的准备和一节课的准备, 教师在上每一学期美术课时, 第一课就要利用5—10分钟组织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预习了解, 也就是教师学期教学计划, 让学生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同时上每一节课前都要事先让学生做好每一节课材料的准备。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让学生有事可做,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学生没有做好材料的准备, 那就很难保证他们这一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了。其次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只有课前精心备课, 做到从组织教学到课堂结束讲什么, 不讲什么、怎么讲, 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 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等, 每一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 都要精心准备, 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思路才能更加清晰, 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让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发挥效率。

第二步, 精心抓好组织教学 (课前的组织教学和上课中的组织教学) 中课前组织教学这一环节。组织教学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把精神集中到课堂上来。美术课由于不是考试科目, 很多学生对美术课上课前不很积极, 上课不准备, 不够高度集中, 甚至还在做其它学科作业等。但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却忽略了这一环节 (只注意课中组织教学) 走进课堂就急匆匆的上课, 课中发现学生上课不准备、不集中、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的时候才去组织教学, 使该课堂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课前的组织教学每节课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督促学生做好课本和学习用具, 然后回到讲台, 用目光扫视全班, 当学生准备好了学习用具, 精神集中, 端坐好, 老师在叫“上课”, 学生起立, 坐下。如学生仍为集中精神, 起立、坐下可反复多次进行, 直到所有学生的精神都集中到课堂上在开始上课。只有这样学生才集中精力转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教师下一步课中组织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条件。

第三步, 精心做好每堂新课创设情境的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能顺利的从中获取知识并感受快乐。创设情境可以运用实物教具和挂图等简单手段, 也可以运用音乐、故事、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诱发学生联想, 加强新旧知识的链接,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应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与学生耳熟能详, 要根据课程内容、类型不同, 设计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 我就联系实际把本校的学校标志、当地的道路的交通标志、中国农业银行标志、中国建设银行标志、农村信用合作社标志、各种车辆标志、学生穿的服装、鞋的商标等、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看到的作为情境创设, 很快的调动了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和设计标志的创作冲动。总之只有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创设情境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才能激发起他们求知欲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创作的冲动。我感到在美术课的教学中, 我们只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导入课题它就能化枯燥为有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就能为课堂下一阶段顺利的开展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四步, 明确学习目标, 指示学法。在情景教学环节教师导入课题后, 直接在课堂上以板书和多媒体形式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教师讲解学习目标或学生默读、朗读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才有方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 提出相关自学要求, 进行学前的指导后, 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如《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学生学习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标志的含义、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标志的类别、特点、设计标准和创意过程、学会标志的初步设计。而指示学法是标志的含义是什么?标志有什么作用?标志的类别有哪些?标志的设计应注意哪些?我们怎样去进行完成标志设计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去思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事可做, 并且带着问题和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了, 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创造了先决条件。

第五步, 让学生自学和互相研讨学习, 教师以学定教。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任务、目标、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就让学生转入这一环节, 学生自学和互相研讨学习按学教师的学法指导布置的内容, 学生自学可以采取“独学”“群学”“对学”请教老师等学习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思想”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学阶段教师要走下讲台在教室巡视, 通过“看、听、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是否每个学生都进入了学习状态;看提出的问题和指示的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听学生在“对学”“群学”中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听学生谈独到的思路和方法;问学生对自学提纲问题的完成情况, 问有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答。总之在这一阶段教师尽量不说话或者少说话, 即使说也是与学生的个别交谈声音要低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哪些是学生学会的, 哪些是学生不会的以便下一阶段以学定教。教师的教要做到精讲, 讲什么?怎么讲?讲学生不会的, 会的一律不讲;讲学生暴露出来的

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二度创作能力的培养

谭顺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声乐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就是让学生如何去理解歌曲、处理歌曲和表现歌曲。那如何提高学生二度创作能力, 使学生有感情地表现歌曲, 达到“声情并茂”。这就需要广大声乐教学工作者去探究、去实践。

关键词:二度创作;能力培养;情感把握

在笔者十多年的声乐教学中, 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二度”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歌曲二度创作, 成了每一个声乐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一些声乐基础较差, 理论知识贫乏, 人文知识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 尤为重要。何谓“二度创作能力”, 也就是学生演唱者理解歌曲、处理歌曲、表现歌曲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二度创作能力, 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熟悉、理解歌词

清代著名声乐理论家李渔在《闻情偶寄》这篇著作中指出“欲唱好曲者, 必先求明师讲明曲义, 师或不解, 不妨转询文人, 得其义而后唱”。[1]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 作为歌唱者首先要对歌词进行熟悉和理解。第一, 先必须准确把握歌词的拼读, 对于歌词中的生字、多音字。对易读错、读混的字、词, 特别是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等, 都要有意识的进行准确拼读, 对意大利语、德语、英语、日语等在歌曲演唱中要经常使用的语言,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 不说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至少要学会拼读, 这就是声乐专业术语中的“正音”。如果不进行正音, 就很难掌握语言的要素把字咬清晰。更谈不上把歌曲的意义直接、准确的传达给听众了。第二, 理解歌词的思想内容、情感。要善于从歌

问题, 困难之处, 疑难之处;讲过程、方法、原理、科学思想;对重点知识、重要知识要讲透讲清;“先学后教”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切实改变了课堂教师是“讲师”“话筒”, 学生是“观众”“哑巴”的低效、无效的课堂局面, 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和高效。

第六步, 布置作业, 学生当场训练。当场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 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 由理论回到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场训练的目的就是对知识的巩固、运用,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全面落实学习目标。如课堂可以完成的作业尽量在课堂完成, 当场训练就是当场考查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 教师先不辅导, 教师这时候是监考, 这样就逼学生在前几个阶段不得不主动地、紧张地、高效地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做事雷厉风行的作风等等。教师也真正看到学生美术作业不抄袭、不雷同、 (除教师布置临摹外) 的实际水平, 更有助于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进行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完成的同学, 教师及时可以当面批改, 当场给予反馈、辅导纠正、做到当堂清。这样也减轻了学生课外不必要花较多时间去完成了, 从而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 也能够及时的检测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第七步, 强化课堂小结。我们在常规教学中经常会出这样的像。听有些教师的课, 一种情形是从上课讲到下课, 下课铃响, 然后布置作业, 起立、下课。一种情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但是在下课时仍然没有一个词所交待的景、境、形和时间、地点、人物中, 发现歌曲所蕴含的情、意、神及歌曲的基本情绪和艺术形象。如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歌词:“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 你咯移花别处栽”。对一般的人来说 (成年人) 应理解为丈夫去当兵去了, 写信回来告诉妻子, 别等他去找一个好人家。但如果同当时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这首歌曲就得到了升华,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九三五年, 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很多红军战士离别妻儿, 北上抗日, 由于对妻儿的愧疚, 写信回家, 告诉妻子, 自己或许会随时牺牲, 不要等他。好好嫁一个人家, 坚强活下去。第二段歌词“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 你二年不来我二年等, 春天不到花不开”。从第二段歌词中不难发现, 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第三, 有感情朗诵歌词, 激发情感。朗诵歌词, 将诗词的感情、形象、节奏、韵律和情景意境, 越是富有形象思维的歌词, 越是要细致体会刻画入骨。但对一些年级尚小的学生或文化程度低, 分析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则可进行类似分析《马桑树儿搭灯台》那样的方式进行分析、讲述, 提高他们理解歌词的能力。

二、声情并茂的范唱,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歌唱欲望

对于学生来说, 能倾听专业教师的范唱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学生进行歌词分析之后, 作为声乐教师要抓住时机予以范唱, 使学生在老师的范唱中去感受。随之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但范唱力求完美, 著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曾经说过:“会唱的不一定会教, 但会教的必须会唱”。[2]如果教师的范唱质量较差, 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 更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兴趣。这就需要

小结。其实这小结是非常重要的, 有利于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并且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思绪, 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中情形教师课堂小结了, 但没有做到最好, 往往是教师自己总结, 自唱自演,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 效果不佳, 最好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 教师根据学生小结进行补充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 可以归纳为“先学后教, 当场训练, 七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教无定法, 我们不能以教条主义模式化,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了。通过几年来实践证明, 以上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采取的“七步走”教育教学途径, 是很有必要的, 他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的主体性,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了课堂上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解决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和不认真学习问题, 因为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当场训练, 还有当堂清的督促, 学生自然地认真专注的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了, 学习认真了,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从而也就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勇正主编.《美术课程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秦元培.《“先学后教, 当场训练”的成功实践》.

浅谈高中美术教育高效课堂的建立 篇9

一、高中美术教育高效课堂建立的主要策略

(一)寓教于乐,在愉悦的氛围汇总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得以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此,要想建设高效的美术课堂,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爱上美术这门功课。

例如,教师在进行《培养审美的眼睛》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鉴赏大量的美术作品,一边鉴赏,一边发表自己的鉴赏意见。很显然,这样的互相沟通讨论的课堂氛围就十分能动带动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发表了一些不太恰当的观点,教师也不应该一味打压,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给予纠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变得空前高涨。

又例如,教师在进行《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教学的时候,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让学生了解各地的建筑特点。但是在教材中,相应的图片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单依靠教材显然是不够的。此时,教师应该加入多媒体这一教具,利用多媒体将世界各地的精美建筑物的图片进行一一展示。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这样一来,一趟枯燥乏味的美术课变得高效灵动,学生受益良多。

(二)使用创新性的教育手段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对于高中美术教学而言,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都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创新教学手段的刺激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得以全方位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美术教学变得有趣且高效。

例如,教师在进行《美在民间永不朽》这一课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的时间在全班范围内举办一次以民间艺术创作为主体的创新型大赛。在此次创新型大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得以全面激发。同时,在比赛中,学生还能充分领略到民间艺术之美,并逐步树立起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的理念。

(三)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助力高效课堂的建立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教师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想建立持久具有意义的高效课堂,教师承担的作用十分巨大。一个自身能力和水平都不具备的教师,要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都难,就更别提建立高效课堂了。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切勿在工作中产生懈怠情绪,因为一旦具有了放松和懈怠的心理其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就变得“难于登天”。

同时,教师的学习必须以实际的教学内容为主,以高效为目的,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认为艺术性比较强的美术作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自由的抒发自己的鉴赏意见,并让全班学生投票产生自己认为最喜欢的美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是学生鉴赏为主,但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往往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教师的点评或者是分享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让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效果斐然。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必须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深刻把握教学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准,切莫“自以为是,擅做主张”。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关爱、和谐的课堂中快乐的学习,收获知识。很显然,在这样的课堂中,高效课堂的建立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了。

二、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又一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要想让高中美术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体会美术教学的快乐,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张鹏,杜蜀秦.探析高中美术教育高效课堂的建立与实施[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171.

[2]李顺权.探析高中美术教育高效课堂的建立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230.

[3]李明.打造高中美术教育高效课堂的策略[J].中学时代,2014,08:197.

课堂美术教育 篇10

一、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随着课改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活动方式来划分领域。 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类。 而欣赏又分为“ 欣赏评述”和“ 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的设计体现了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二、注重对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兴趣的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评价的时代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重评价的互动性与情感性。 低年级学生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他们常常把一切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美好的,和自己有关联的。 他们不知道怎样画是最好的,但是他们什么都敢画,在这里我们评价的就不是“ 画的是什么”“ 像不像”的问题了,而是把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给予评价。 在执教《 乘上列车去画画》 这一课时,我边让学生观看幻灯图片边做游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你们在乘车过程中见到了什么? 心情怎样? 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对学生这种积极参与意识,我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用画面进行表现,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用词语表达出来,并进行评述,让他们互相提出建议,使学生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进行了全方位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游戏活动,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性、终结性和综合性评价

小学美术评价要体现整个学习过程,既要有课堂评价、短期评价、 中期评价及长期评价。 短期评价主要为单科评价和小单元评价,中期评价主要为大单元评价和学期评价,长期评价为学年评价和跨年级评价。 由于评价融合于小学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评价过程又不断变化,所以也就形成了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 作为老师要对不同的思维层次给予不同评价,即以激励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创造,体验成功,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重视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自我的动态性,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平时观察指导,学期进行总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美术作业的单一性评价变为多元性、多样性评价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1) 体现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 为了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有必要对 学生的美 术活动表 现进行评 价 ,主要通过 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 2) 要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与家长的评价 。 在评价情境中,不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是整个评价的共同建构者。 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用问卷的形式,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成长记录档案的评价方法可以做到日常化,让它能清晰、全面地记录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 家长参与评价体现课程标准所具有的时代性,也是新型评价的基本组成,它促进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使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 1) 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技能情况的评价 。 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四大领域。 在造型表现的学习活动中, 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动物形象,能否认识常用颜色等,作品的表现是否与众不同等;在设计应用活动中,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是否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否选择材料进行造型制作等;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活动中应评价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美术知识诠释作品技巧,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及自然的感受,能否联系其他学科进行创作等。

( 2) 学生美术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 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材料的形、色感兴趣, 是否能对材料进行联想,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利用材料进行创造等。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具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他们对美术学习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等。

课堂美术教育 篇11

一、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随着课改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活动方式来划分领域。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类。而欣赏又分为“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综合探索”的设计体现了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二、注重对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兴趣的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评价的时代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重评价的互动性与情感性。低年级学生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他们常常把一切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美好的,和自己有关联的。他们不知道怎样画是最好的,但是他们什么都敢画,在这里我们评价的就不是“画的是什么”“像不像”的问题了,而是把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给予评价。在执教《乘上列车去画画》这一课时,我边让学生观看幻灯图片边做游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你们在乘车过程中见到了什么?心情怎样?表情应该是怎样的?对学生这种积极参与意识,我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用画面进行表现,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用词语表达出来,并进行评述,让他们互相提出建议,使学生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进行了全方位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游戏活动,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性、终结性和综合性评价

小学美术评价要体现整个学习过程,既要有课堂评价、短期评价、中期评价及长期评价。短期评价主要为单科评价和小单元评价,中期评价主要为大单元评价和学期评价,长期评价为学年评价和跨年级评价。由于评价融合于小学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评价过程又不断变化,所以也就形成了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作为老师要对不同的思维层次给予不同评价,即以激励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创造,体验成功,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重视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自我的动态性,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平时观察指导,学期进行总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美术作业的单一性评价变为多元性、多样性评价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体现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为了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有必要对学生的美术活动表现进行评价,主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要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与家长的评价。在评价情境中,不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是整个评价的共同建构者。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用问卷的形式,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档案的评价方法可以做到日常化,让它能清晰、全面地记录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家长参与评价体现课程标准所具有的时代性,也是新型评价的基本组成,它促进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使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1)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情况的评价。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四大领域。在造型表现的学习活动中,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动物形象,能否认识常用颜色等,作品的表现是否与众不同等;在设计应用活动中,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是否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否选择材料进行造型制作等;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活动中应评价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美术知识诠释作品技巧,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及自然的感受,能否联系其他学科进行创作等。

(2)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材料的形、色感兴趣,是否能对材料进行联想,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利用材料进行创造等。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具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他们对美术学习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等。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12

研究教材深钻教材, 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一味注重传授知识技能, 以灌输为主, 是难以实现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 才是美育教学所追求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要充分吃透教材的内涵和精神, 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这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二、明确教学目标, 重视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取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设计教学的步骤和方式方法起制约和决定作用。美术课应该有美术课的特点, 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 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教学备课中, 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更要制定好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

小学美术第五册《留住秋天》一课, 教师不能只引用一些新奇、刺激的游戏吸引学生, 过于强调秋天的景色如何美, 大量引用视频、图片, 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却没有实现教学目标, 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种方法与目标相背离的教学, 其效果必然不佳。

我在教学本课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充分放手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热情, 鼓励学生协同合作,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基础教学, 凸显美术课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各有特点, 美术学科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重新开辟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能瞎碰乱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片面理解, 认为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 认为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力, 这是一种不良的态势, 作品不论好坏, 都一律倍加赞赏, 甚至到了高年级也疏于对基本功的指导。试想不学技能和技法, 孩子再有灵感和想象力也很难将它表现出来。本学期我在教学生画荷叶时, 问:同学们, 荷叶还有哪些形状和姿态?很多学生愣住了, 更有学生站起来说:荷叶不就是这样吗?可见, 艺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是艺术, 没有生活的体验, 没有直接的观察, 是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美术艺术作品的。我让学生回家在不同的天气,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时段仔细观察荷叶, 看看它们的颜色、姿态、形状等, 用画笔画下来。他们的作品千姿百态, 富有个性。

四、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 培养团队意识

积极的群体的兴趣调动是小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途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学习, 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美术课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关教材资料, 学生难以感悟到美感,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十分重要。充分利用视频、图像、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

学生要搜集资料, 积累知识, 见多识广, 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尽管注重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一次, 我让学生认识“色彩的冷暖”,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我通过“五光十色, 红艳艳, 金灿灿”等词语引发学生联想, 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继而让学生欣赏有关色彩冷暖的作品, 借用人类社会文化资源,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 再通过品尝酸、甜、辣等滋味, 颜色表现出来, 要求学生大胆地联想, 充分地感受, 细腻地体会, 加深对色彩冷暖的深层理解, 感悟到色彩的魅力。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 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 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 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发表见解。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创新活动要在宽松、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进行, 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学生创新至关重要的法宝。最重要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 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幻想,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 对校园、班级、家庭、书房的美化活动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上一篇:丽水市体育馆下一篇:公允价值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