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的师生关系

2024-06-06

美术课堂的师生关系(精选12篇)

美术课堂的师生关系 篇1

许多美术教师在探索与新理念相适应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中改变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但是, 在美术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 我们发现许多美术老师没有真正理解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仅追求课堂教学的一些表面效果和气氛, 使新课程课堂教学踩不到点上。如何矫正美术教师的教学行为, 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与学, 在这里笔者想就怎样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多元的教学评价等问题和同行们进行讨论。

一、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把教师的角色定为知识的简单化身, 那么他就只能是知识的传授者、搬运工, 忽略学生与经验世界的丰富关联, 不利于艺术教学中的艺术体验、情感交流, 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参与, 实现师生互动, 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有时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 经常走下讲台, 走出教室, 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 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

例如, 我在一次市美术教学研讨会上听万家中学胡亮亮老师上《我给卵石做美容》一课, 当胡老师在课堂上出示卵石要求学生作画练习时, 一名男生在下面大声讲道:“老师, 我觉得在卵石上画抽象画更好看”。胡老师认为这个学生的想法挺好, 于是马上抓住学生提问的机会, 让这名学生说说为何画抽象画会更好看。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更让学生从课堂配角走向主角, 有效引导其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 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新组织、重新构建的过程。为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转换教师角色”不只是形式上的学生参与和交流, 而是教师通过组织和设计, 有意识地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行为。教师对于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要有整体把握,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出切合实际、可操作的教学形式。

1.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作为课程元素, 如果让学生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 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 那样不仅使美术课程内容更丰富多样, 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新主人。

例如, 我在清江一小教学调研听《美丽的昆虫》一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了一段各类昆虫的“联欢会”并配上圆舞曲, 学生看后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并陶醉在多姿多彩的画面和优美动听旋律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老师问:“欣赏了这些画面有什么感觉?”学生:“很美”, “好像在参加昆虫们的演唱会”, “仿佛在和它们跳舞呢”……这时学生已想跃跃欲试, 借此情景老师便推波助澜, 在投影仪里示范了一只造型可爱的小昆虫, 学生们更加兴致勃勃了。当学生动手练习前教师提示, 不要囿于老师的范画, 而要把自己脑里所想的画出来, 学生欢呼应和。在兴奋中学生画出了一幅幅动态不一、情趣可爱的昆虫图。评画小结时, 教师把学生的作品集中在黑板上展示, 仿佛一幅昆虫群图, 然后由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再度播放音乐, 曲图并茂, 这一堂美术课学生们寓乐于学。

2.师生共同改变教学方法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老师怎样教, 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沉闷死板, 学生感到压抑无趣。在现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固定模式, 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 师生互为补充, 让课堂“鲜活起来”。

例如, 在我市举行的“城乡共话, 素质教育在课堂”活动中的一堂三年级的教师自编教材《画名字》的美术课上, 教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名字的造型特点及含义加上联想, 用钩线笔画出, 然后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 造型各异富有情趣……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 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 创造性地进行艺术活动。

3.师生巧用电脑多媒体

在小学美术课中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 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机操作两种形式, 或者取一种形式, 这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它以主动的形式, 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

例如, 我在听虹桥镇三小赵素琴老师的《脸谱》一课中, 深切感受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新教学局面。赵老师在课堂中能够把预录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公园里的《巨型脸谱展览》搬到了课堂屏幕上, 让同学们看展览, 听京曲。学生被屏幕上那一张张色彩和图案各不相同的脸谱深深吸引, 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此刻, 赵老师及时提问学生展览的内容引出课题。接着, 屏幕上出现了著名的京剧演员六小龄童表演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片断, 再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高潮。看到六小龄童那一眨眼、一呶嘴的生动扮相, 把猴哥给演活了时, 学生们都手痒痒地想去表演一番。时此, 赵老师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 让他们主动“参与”化妆“孙悟空”、“包拯”的扮相。多媒体课件的恰当利用, 使教师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不仅愉快地完成了新课的引入, 更轻松地把点题、解题和欣赏的环节一一串起, 不仅使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感受中国戏曲脸谱的艺术美, 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通过借助于教学媒体, 不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并且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实行新型的教学评价

美术作业的评价, 长期以来处于“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的状态, 缺乏统一标准, 往往各自为政, 以教师个人的审美倾向和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评分。这种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 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并且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我鼓励教师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 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

在让学生进行互评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例如, 石帆一中李晶老师的讲评画课时, 能够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他人的作品。在课堂上, 当李老师出示一些学生的作品时, 有些学生看到不好的画就发出了嘘声, 还问:“这是谁的, 画的什么呀?”等等。这样一来, 其它学生也都笑了起来。针对这种情况, 李老师停下了讲评画, 问学生们:“大家一起讲评画, 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这样回答:

生l:“我从来没有看过班中所有学生的画, 这次看到了。

生2:“还能知道画好在哪, 不好在哪。”

生3:“不仅能在讲评画中找到问题, 还能学习优秀作品, 弥补不足。”

生4:“不仅开阔了眼界, 还能知道怎样讲评画, 更提高了我们的欣赏水平。在这过程中, 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还打开我们作画的思路。”

李老师又问:“我们都展示优秀作品, 只评好的, 行不行?”

生1:“不去找缺点, 大家怎么能提高呢?”

师:“我们发现了缺点, 如果又能帮助别人找出来, 让他改掉缺点, 你们说这样好不好。”

生1:“当然好了, 同学之间不是可以互相帮助了吗?你看不到的缺点, 也许别人会帮你找出来, 你改掉了缺点, 你就优秀了。也许你会找到别人的不足, 你帮忙找出来, 他也优秀了, 那么大家也就优秀了吗?这不是互相促进了吗?”

师:“那嘲笑别人的同学你今后怎样做呢?”

生:“不嘲笑了, 要尊重别人, 真诚的提出问题。还要一块讨论解决的办法, 真正地帮助同学。”

师:“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即便是伟人。只不过是优缺点多少的区别。记着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三人行, 必有我师, 要学别人的长处, 即使再差的学生, 也有你学习的地方。”

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把握这种循序渐近的引导和绘画知识的积累, 那么在讲评画的课堂中我们就能经常听到的是这样的话:

“老师, 我觉得这副画构图较小, 但画的还不错”。

“老师, 他这副画, 色彩搭配的很美, 我应该向他学习”。

“老师, 他的这个立体制作做的好, 我能让他帮帮我吗?”

“老师, 这副画线条很美, 如果构图再往中间一点会更好的”。

通过自评, 能让学生们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 树立自信, 查找不足, 努力改进;而互评则能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 欣赏别人的优点,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补的有效补充, 更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 引导学生正确欣赏他人作品, 并且合理评价他们作品, 使学生真正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 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而设计, 教师努力转换角色, 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应学生而动, 应情境而变, 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能力得到锻炼。我相信, 新课改的明天一定更辉煌, 美术课堂一定将展现更加勃勃的生机。

摘要: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 美术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 都较传统美术课程有新突破, 许多美术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确立了一种崭新的艺术教育理念, 并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成为学生团队中“平等的首席”。美术教师应该怎样适应美术新课程课堂角色的变化,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在改变“传话”为“对话”的过程, 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充分发展审美能力和艺术个性, 真正成为美术课堂上的主人, 这正是当今每一位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尹少淳.走进课堂——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美术课堂的师生关系 篇2

一、成功之处:

回顾本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合作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步入新知,探索问题的答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听说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各个环节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面向全体学生,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得到练习的机会,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大部分学生在这节课后能准确流利的使用所学句型以及单词进行自由会话。本课以part1中的餐桌礼仪为导入令学生感到很温暖并且对于社交礼仪有了新的认识。然后在复习的基础上可以用be supposed to do完成一些简单的句子。接着快速完成图片的回答学生也做得很顺利。

二、不足之处:

初中数学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 篇3

关键词:初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59-01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一、教师个人形象的树立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近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他们的师长,又是他们的参谋、朋友、顾问。

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之间要透露出教师应有的风采,还有在自己的衣着打扮上下点功夫,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慎思,既要有一定的亲和力,又要保持自己的魅力风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师在自己的穿衣打扮上下点功夫是很有必要的,比起经常不修边幅的老师来说学生更愿意亲近懂得收拾自己的老师,老师的形象好,看上去干净利落,对学生来说听这样的老师上课也是一种享受。

二、尊重学生

保证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展现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怎么样,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该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千万不能因要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而不允许学生接近自己,给自己和学生之间设置人为的屏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还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性格特点,不要老是把不同性格或者有着成绩差异的学生进行比较,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大多数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都是由于负担过重,被动应付的状况。因而,老师应尽力不使学生背学习包袱,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能力偏低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从口头到笔头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分别检查。评价要有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基本理解之分。提问要因人而异,使学生力所能及,学有所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尽量宽容,即使较严重的错误也要委婉纠正,逐步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三、熟悉学生

学生是很单纯的,我们要熟悉他们,就要进入他们的小小世界。所以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了解学生的语言,并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运用学生的语言。学生喜欢听的歌,我们也试着去听,学生喜欢的电视片,我们也争取去看;学生喜欢收集的东西,我们也收集一点,在课余时间可以和他们讨论一下,这样就和学生之间有了一点光的共同语言。要熟悉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这样在课堂的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四、关心学生

所以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关心,好学生如此,差学生更是如此。尤其是差生失败的时候,感情上的压抑和创伤更深,常常表现为失去信心,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因此更需要关心,鼓励。对后进生不能鄙视,应耐心鼓励说“加油,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再来一次”使得所有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的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和帮助。每次考试或者作业批改之后,都应该把那些成绩不好或进步不大的学生分别找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找出他们的优势所在,鼓励他们。学生对老师这种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点名批评他们,而是个别帮助他们分析得失的做法很满意。

五、有效评价,增进自信心

课堂上教授的评价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 ,因情况而异,这样的评价学生乐听,想听。比如我们可以针对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的声音的大小这样评价:“说的很精彩,但声音能再响亮点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不仅突出了问题的焦点,而且还一语点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该如何改进。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主动回答问题,敢于和老师一起探究,培养他们不怕失败的探索学习精神。

綜上所述,在课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老师一直在追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去探索的秘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初中数学新课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和谐的课堂源自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4

教师从事的是教育教学的工作,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也必须努力追求和谐。“和谐”,不能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应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学校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学校教育应该也必须在“和谐”教育上身先士卒,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正确理解和谐的内涵与要义

“和谐”,对课堂教育教学而言,是一种美妙而温馨的教育教学氛围,是一种美好且甜蜜的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享受,是一种幸福与快乐相伴相随的人际交往……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与把握“和谐”的内涵与要义。

1. 师生关系应呈平行状。

教师是成年人,很容易陷入成人凌驾与颐指气使的窠臼。教育教学是一个繁琐的过程,经常会被一些烦心事困扰,孩子,特别是小学生在行为习惯、认知思维等方面还呈稚嫩状态,是一盏盏等待点燃的灯。若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以自我“暂时的先知先觉”盛气凌人地对待学生的话,抑或单纯以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态度的话,教师就难以赢得全体学生的心;倘若教师一直以强势的姿态树立自我的“师道威严“的话,就很可能让教师的课堂出现“万马齐喑”的可哀状态。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的确是“和谐”的课堂,全都是教师与部分优秀生的“一言堂”或“数言堂”,但却禁锢了大部分学生的见解与思考,这是紧张的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因此,和谐的课堂,教师首先要懂得并会与学生建构起和谐的、相互尊重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套用数学术语,应该是呈平行状的——教师真诚帮助,期待着学生有一天能平移到自己的位置,与自己实现重合交叠,甚至是超越。而不应该是呈交叉与垂直状态——教师一味地施压,矛盾的“焦点”总是令人透不过气来。

2. 课堂氛围应呈“家常式”。

单纯的说教,只能导引学生一时的状况,只有入心入脑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用心铭刻。和谐的课堂,要求课堂氛围要融洽,要活而不乱,要灵动而飞扬。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在氛围上要轻松愉悦,不压抑沉闷。倡导构建茶馆式的、家常式的课堂氛围,教师像一位茶馆中的老板,提供给学生以话题与素材,学生是茶馆中的茶客,是来进行教育教学消费的顾客,是“上帝”。建构起这样的人际交往关系,课堂就会变得开放、多元,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敢思、能思、会思的学生。在家常式的课堂中,师生的状态都是放松的,对问题的探究、对知识的学习、对观点的交锋等,一切均是无拘无束的。

3. 课堂效益应呈多赢化。

既然是课堂教育教学,就一定得牵扯到课堂教育教学效益的问题。追求和谐的课堂教育教学,必须追求课堂教育教学效益的多赢化——对学生而言,在一节课里,在通过与教师、学习同伴的交流与互动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微量增值”;对教师而言,在通过与学生的思维激荡中,对事先的教育教学预案进行了“实战检阅”,收获了“得”,也拥有了“失”,这是后续研究的宝贵一手资料;同时,在与学生的心灵、思维的碰撞中,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过程中采撷到成人世界未能察知的营养,这是更为珍贵的教育教学珍贝;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状态入手,能从不同的方面找寻到自己的真实需要,并且能内化、提炼成适合自己的东西。只有实现了课堂教育教学的多赢化,才能说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益是明显而有效的。

二、竭力实施和谐的课堂教育教学

认知是行为的前奏,有了正确的“和谐”认识后,教师就要将这些理念与认知有机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育教学中。

1. 带着一颗新鲜“善变”的心步入每天的课堂。

听名师借班上课,我们总会惊叹于名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关系是那么和谐,连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名师的课堂上也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呈现。这里面除了名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外,更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对名师的英名如雷贯耳,有一种“追星”的情结在起作用,同时,学生对名师的课堂有一种期待,有一种久违的新鲜感。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上,教师教一个班可能短则一年,长则六年的都有,师生之间相互了如指掌,神秘屏蔽了,新鲜走失了,厌烦袭来了,无趣找上门了……要想让课堂迸发出和谐美的光芒,师生都必须像期待名师莅临课堂一样,每一节课都能怀揣着新鲜感。特别是教师,要不时地调整与变换自我的教学策略,不要“老生常谈”,光看开头就知道课堂的结局。要常变常新,经常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让学生对你的教育教学风格“捉摸不透”、“欲罢不能”,也就是,教师要让自己的每节课都能努力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2. 带着一双笑意荡漾的眼神儿进入每天的课堂。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眼睛,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重要器官。教师也是凡人,也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学生是亟待教师提升的生命活体,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教师就要学会一进课堂就将生活中烦恼抛开的本领。一站在讲台,就要让自己的嘴角上扬,带着笑意荡漾的眼神,学会也必须微笑地看待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微笑的眼神中注满了继续提升的期望;对于中等生,微笑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奋进的期冀;对于暂时学习落后的学生,微笑的眼神中充盈着赞赏自信的期待……微笑着的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就不会冲动与莽撞,更平添了几许的耐心与细心,而这,恰是师生和谐关系建立的前提。

3. 带着一腔关注全体的爱走进每天的课堂。

课堂是由一位教师和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组成,在目前大班化教学的现状下,课堂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谨记,课堂不是仅属于少数在学习上暂时处于“领跑”位置的优生的,教育教学的主体还是大多数中等层面的学生与少数学习暂时落后的学困生。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味追求课堂流程的顺畅,只让少数的优生唱“独角戏”,而忽视了教育教学更大的受众面的话,这样的课堂教育教学无疑是畸形的。一位心中装满对全体学生的爱的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一定是心怀全班学生的,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引导、启迪、提升、促进,都会面向全体,不会遗忘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中下层面的学生,让中等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吃得好,让学困生吃得饱;教师也不会忘记教学中暂时“学有余力”的优生,提供给他们进一步上升的舞台。总之,拥有爱心的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心是公正的。对于学生独特有理的见解,总是不遗余力地赞赏,对于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教师总能耐心、和蔼地予以纠偏、指引。没有“有色眼镜”,没有讽刺指责,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感觉是安全与温暖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都是放松与高涨的。

4. 带着一种满足与思索走出每天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是没有休止符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课堂,当结束教与学时,教师与学生各自都是带着一种满足与思索离开教室的。因为,在这样轻松、开放、多维、启智的课堂中,教师从学生身上收获了教学的快乐与教学的新思考;学生从和谐课堂中收获了知识、学养的增值,也带着从课堂中引申出的新思索离开教室,让课堂内外的界限消失了。而这样的课堂学习态势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孜孜以求的。当学生带着新问号走出学校时,就会为课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起点,培植了学生日日思考、不断反思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在预习之后再走进新课堂时,必定是带着新问题进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是为了消除学生的问号,而是在于解决了旧问号、又能产生新问号的良性循环上。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篇5

作者:陈如平论文 2004-3-3

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大致有以下七种情形。

1、教师塑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好像雕塑师,学生就好比

被雕塑的物体,教师按其意向的理想来塑学生。

2、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在这种情形中,教师将自己所

拥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3、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好像一位标准

动作的示范者,学生则在一旁模仿和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

4、教师设计,学生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

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而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培养独立学习的技能。

5、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活动。此时,教与学的活动已融

为一体,无法明确划分。这种情形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强调师生对教学

活动的共同参与。

6、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形中,教师以评价者的身

份出现。他希望通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考核和评比,激励学生不断进

步。

7、教师仲裁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经常遇

到许多真伪、善恶共存的现象,然而,又不得不共同面对这些现象。在 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裁决什么是合理的,什么

是道德的,什么是科学的。

以上七种情形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在前三种情形中,教师高高在上,其权威性显而易见,教学只限于教师

教、学生学的单向活动。人类早期的活动倾向于这种情形。至于4、5

两种情形所强调的是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显

现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种观点与近代教育学家们的看法相同。而

第6种,则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必须

对评价的意义与真谛有所了解;否则,滥用与误用评价技术,必然会对

学生造成莫大伤害。至于最后一种,因为常常牵涉到价值的层面,所以,教师究竟是采用灌输的方式还是引导的方式,应从其最后效果加以慎重

思考。

以上七种教学情形的师生关系,虽然都有各种适用的情境,但大多

数教育专家还是希望都是能尽量采取双向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精心设

计各项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有效的价值引导以及适

宜地运用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等,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然而,如果对现

在的课堂教学加以审视,就很容易发现,这种理想似乎与事实相去甚远。

虽然专家们强调,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但事实上 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权依旧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之所以无法依照理想 的方式教学,可以从社会观念和教师两个方面来粗略地加以分析。

就社会观念而言,在我国即便是在现今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文凭和学位已经成为一种评判人的

标记。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父母把子女送进学校,总希望教师能尽一切

努力,不择手段地来使学生获得好成绩、考取好学校。所以,在一般家

长的观念中,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带出升学率高的班级的教

师就是好教师。而教师在这种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角色期望影响下,原本应当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不得已变为教师演示而学生模仿 的单向教学活动。

就教师而言,每位教师在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之后,都知道启发式

教学方法比填鸭式教学方法好,价值的引导又较价值的灌输为优;但不

可否认的是,填鸭与灌输的教学方式比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方式节省时间,并且在短期之内容易奏效。而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是学生、家长与校

长心目中的“明星教师”,因此启发与引导的教学策略则似乎只能成为

一种理想。

教学改革是与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密不可分的。教学改革如

果要获得成功,除了教师应坚持教育理想、遵循教育规律之外,还应考 虑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等深层次原因。可以这么说,只有逐渐摒弃文凭

至上、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与教师的不正确观念,教学改革才有真正成

功的可能。

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生态活力课堂 篇6

关键词:师生关系;生态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46-01

课堂活动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活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而且也取决于一定的教育情境。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但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而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教学评价是否多样合理;教师的语言是否充满魅力等,这些都影响着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生不是毫无热情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它能引发人内心珍藏的天真和优良品质。老师只有热爱学生、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热爱、信任,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敬”,用爱的方式使学生得到爱,又能让学生学会爱,且学会给人以爱,给人以关心、帮助,让学生在友爱、融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

一、平时多交流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者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感情与爱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条件。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若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两者间则缺少平等相待、倾心交流的氛围。例如:笔者在实习时遇到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但上课坐不住,一会儿回头招其他同学,一会儿脚就翘到了椅子上,甚至上科学课竟然爬到了桌子上。为了与他思想沟通,我主动找他谈心,聊天,寻找他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从心里上消除对老师的戒备,使他感到老师是喜欢他的。经过了解,知道他自尊心比较强,不愿老师当着全班面批评他,我和他有个秘密约定--"拉勾",每上课时,我们都"拉勾",提醒他遵守纪律,他十分乐意接受。课下,他总会跑来举着小手对我说:"老师,我做到了。我们再拉勾。"每到这时我会拍拍他的小脸,笑着说:"老师就知道,你一定能做到。一百年不变。"就这样,他逐渐的进步了,上课也认真了,积极发言了。他的妈妈告诉我:他这学期如同一艘平静的小船向前划行。走时,他亲手做了张卡片送给我,写道:谢谢老师,我喜欢你。

通过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如果我对他只是一味严厉的训斥,甚至发泄,势必会拉大师生间的距离,甚至激化师生间的矛盾。而用爱心去了解、沟通,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情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新的师生关系。

二、信任学生

良好的教育情境是指营造师生之间彼此信任和谐、彼此激励向上、积极主动探索、情绪起伏愉悦、追求向往的一种自然流畅轻松的氛围。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凭借崇高的品质、渊博的知识、温暖如春的心态、丝丝入扣的语言、无私奉献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例如:小学生课间打闹现象时有,可以请他们自己找寻伙伴玩耍,比一比,找一找课间的好伙伴。实习时班上有两个淘气的男生成了伙伴,班里同学都不同意,我对同学们说;"要学会相信别人,我相信他们会好好游戏的。"听了我的话,他俩互相看了看,高兴地笑了。我趁热打铁说:"老师也想成为你们的好伙伴,欢迎吗?"他俩又互相看了看,不好意思地笑了,深深地点了点头。从此,他们课间做正当游戏,有时还帮助我管理其他同学呢。正是我们之间的信任,使我们的关系更为和谐。

欧阳修说过: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培根也说过:“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犹如一缕春风可以吹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只有孩子们的心田打开了,他们的思维就活跃了,就会主动的接受知识,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活上关心学生。

师生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共同影响力基础上的真诚关系。主动关心体贴生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教师用真心关爱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要发动全班学生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友爱、友善、友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受助同学如沐春风,更使全班同学亲如一家。有矛盾得以消解,有困难互相帮助,珍惜班级荣誉,争做班级工作,全班上下就会充满生气和活力。我班一名女生手破了,不能写字,同学们帮助她抄写记事本;同学的脚扭伤了,大家搀扶她上厕所……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此外,课上对学生积极评价,用激励、鼓舞的语言感召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多地给孩子以微笑,当学生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我会给学生一个期待的微笑,给他一句真诚的鼓励;当学生违反纪律时,给他一个大度的微笑,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这样课堂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活跃课堂气氛。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

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7

一、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突破口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 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 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

1.导师

教师应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既关心学生吸取知识, 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 健全学生的身心, 完善学生的人格, 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 理想探求的指路者, 心理困扰的排除者, 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 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 领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2.朋友

与学生交朋友, 这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一个标志。“教师”这个神圣庄严的词汇快要和“朋友”画上等号了。师生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合作的朋友。学生迫切要求架起与老师的友谊之桥。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 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教师不仅能教书, 而且是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 和学生有共同语言, 互敞心扉, 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 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 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

3.助手

教师应放下架子, 淡化权威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 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 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 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教师要为学生服务, 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

4.楷模

做学生的楷模, 教师是学生踏进科学宝库的引路人, 是传播文明, 培育人才的人梯、铺路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性, 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师表。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全面提高自己素质, 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对学生尊重与理解, 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尊重, 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 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只有尊重, 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 是积极行动的先导。身为人师, 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 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 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 平等对待学生。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教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 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爱的魔力呢?“锅不热, 饼不靠”是句俗语, 说的是家长要爱子女的道理, 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释放自己的爱心, 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 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生活学习, 我们将会看到迷人的景象, 得到爱的回报。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对知识热情, 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教师能获得尊重和爱戴, 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对教师不爱甚至反感的学生能很好地遵守课堂秩序、学好教师所任教的课程。只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爱生如已, 教生如子, 待生如友, 就能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往往处于主导方面, 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 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 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 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儒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既要洋溢着迷人的才情, 又要闪烁着人格的魅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学生, 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要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并非靠威严的面孔、靠教师这一特定的身份, 靠的应该是丰赡的学养, “言行可模可范者, 人师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精神振奋精神, 以气质影响气质, 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 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文笔生动细腻、装帧精美的好书。所以,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不仅使自己拥有一桶水, 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 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只有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 师生情感才会交融、配合才会默契, 这样就能很好地实施教育了。如果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产生了兴趣, 那他不仅可以比较轻松地学好这门课程, 还会对授课教师产生由衷的喜爱。教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 应该知道, 我们曾经是那么喜欢甚至崇拜那些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的教师, 我们曾经为那些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课堂而陶醉。可以说, 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 失去学生喜爱与尊重也常常在课堂。所以,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当下大气力于课堂, 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追求师生互动。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 教育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当今, 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走进课堂, 将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课堂学习相融合, 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 学生就会喜欢课堂, 进而喜欢教师, 师生关系自然也就融洽了。

五、改进评价机制, 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手段

略谈语文课堂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8

一、和谐融洽, 真心关爱

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 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在课堂上我经常问学生“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的看法是什么”等, 这些交流式的提问, 让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当中, 减轻了学生的紧张感, 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和谐融洽的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 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一次语文课上我整理学生的作业本, 手指被翘起的钉书钉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 我的第一反应是忍痛笑着告诉同学们:“这次幸亏是划了老师的手, 大家一定要小心呀。”我顾不上处理伤口, 先用胶布把翘起的钉书钉封上, 避免再划伤学生。下课时, 我突然看见讲桌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片创可贴, 一股暖流在我的心中流淌, 这份无言的关爱感动着我,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

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充满自信, 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所以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贴满后墙的奖状和一篇篇被发表的学生习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民主平等, 合作互动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 当教师面对着几十个朝气蓬勃、富有个性的鲜活生命的时候, 应该从民主平等的角度, 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上与学生合作互动, 让学生的一言一行从教师的心灵深处敲击出回声。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和练习作业, 如果答对了哪怕是答对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就给予表扬, 如“其实你通过刚才的发言, 告诉了大家自己很棒。”“你的回答很精彩!”“只要努力, 你完全能学得更好!”“你的想法很独特!”诸如此类的鼓励性语言, 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 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就这样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激励的手势, 从心灵深处感染着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了尊重, 感觉到在这个大家庭里是人人平等的。课堂上我总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参与到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 在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中, 不断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互相学习, 共同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面对无边无际的知识和信息的海洋, 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考验。教师固然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精深, 但在知识的广度上可能还有所不及。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 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朝气影响教师。

为了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 我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课堂上我会欣喜地告诉同学们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让大家也向我汇报学习成果, 从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 我感受到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如果有学生指出我课堂上的疏漏, 我会与其击掌祝贺:“恭喜你, 你超越了老师!”并真诚地告诉大家:“现在我们班中就有很多同学超越了老师, 老师的舞蹈不如刘隽彤跳得好;歌唱得不如路天骄棒;画画得不如关中正美……让我们互相学习, 共同发展!”孩子们高高挺起了胸脯, 我相信他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美术课堂的师生关系 篇9

读了陈老师的案例,欣喜于教师所表现出的教学机智,更欣赏师生共同营造的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我们看到了师生共同经历的成长。整个意外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整个过程中都尽量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自我修正,使每个学生既对认知要点和操作要领获得收益,又给了受挫的学生继续挑战自我的勇气与力量,同时也让在场的每个学生受到了教育,激发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

意外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与和谐。在整个意外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多次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意外的解决方式更是教师在现场富有灵性地即兴发挥,即时生成的生生合作方式,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创造力与活力。同伴给出建议与示范,这种互助学习的方式使全班每个学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使每个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身心都得到锤炼。这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情感体验,难能可贵。

美术课堂的师生关系 篇10

体育学科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门基本学科, 在当前强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越来越被重视。但是, 从目前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 对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体育课堂的重要性, 很多教师还没有重视起来, 依然在采取着旧有的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 这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不利的。下面,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一个人的思想影响着他的行为, 教师更是这样。新课改新理念需要我们体育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定位好自己在新课改下的角色。

在旧有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下, 教师往往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 居于核心的地位, 而学生往往是处于从属地位, 这就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自我意识完全在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 而学生的学习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略。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不是两条线合二为一, 而是形成两条平行线, 使得教与学相互脱节, 这会使教师的教大打折扣, 甚至是在做无用功。

新课程标准规定, 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这样的阐述充分显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也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要转换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首先, 我们教师是引导者, 即我们教师所承担的任务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让自己成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真正理解、领悟知识, 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教学氛围是民主的, 是一种师生心灵相互接纳的至爱的情感关系。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师生关系中,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有了新的角色, 新的定位, 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领着学生走向知识, 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创造。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倾听者

在教育学中有这样的话:“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责任。”倾听学生的想法, 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后再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这是倾听的艺术。这种倾听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 更可以关注学生健康的人格的成长。通过倾听, 了解学生内心的世界, 适时调整教育手段,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个真正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 以一颗充满柔情的心, 张开他的耳朵, 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 植根于生命的活力, 潜藏着创造的活力, 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 凝结果实。”

三、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课作为学生唯一经常上的室外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固定化的思维, 常规化的手段常常使学生感到压抑, 有时甚至是束缚, 这往往导致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大打折扣, 甚至僵化师生之间的关系,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要注意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教学形式, 吸引学生, 打造和谐的课堂。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多重师生关系 篇11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建立和谐课堂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几个不同层次论述了对师生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直提倡师道尊严,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新课程的指导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师道尊严”转向“平等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因而,在普通高中的学生难教的现实情况下,教师必须尽快改变自己的身份、角色,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多重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语文老师是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者。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二、朋友间的伙伴关系。语文老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学生成了客体,被牵着鼻子走。因此,必须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朋友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师生交往的学习是一种民主性学习,教师不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双方都是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尊重彼此的个性,自由交换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老师也同时从学生那里获得知识。教师与学生都是终身学习者。伙伴式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教学关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三、“仆人”和“主人”的关系。语文老师是学生的服务者。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在课堂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参与、多体会、多探究,使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自己的天地,而有了主人翁精神。而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老师就是学生的公仆。

四、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语文老师是学生的治疗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有很多缺点,会犯一些错误,这时老师就要作医生,不只是关注学生学习上的不足,更要关注学生健康的人格的成长。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内心的世界,发现学生的各方面的缺点,给学生最及时的救助。学生的人生发展、精神状态、成长以及智慧、审美价值等方面,都需要教师以“精湛的医术”使之健康完美。

五、导游与游客的关系。语文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教师相比,学生是不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对所学的知识和要走的路并不熟悉。因此,他的成长有待于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人。而在传授知识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让他们领略知识的美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新课标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目的,并不是把学生定位成导演、教练意志的一个体现者。传统的课堂上让学生按老师的设计来表现,培养的是规范和准确,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创新,教学时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让学生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实,新课标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更像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和嘉宾的关系。节目是由主持人在掌握着大的方向,但作节目的是嘉宾,真正在活动的是嘉宾,观众要看的并不是主持人。但是,主持人的启发引导对于嘉宾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把握好自己的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环境中活动,而不是按教师规定程式和答案活动。如果教师知道自己是主持人,课堂气氛会更加宽松和谐。学生以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身份置身课堂,大胆地想,尽情地说,无拘束地问。像嘉宾说错话主持人不会断然否定一样,学生即使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教师也会给以解脱,因为这些结论都是学生积极实践的结果,这些结论得出的过程已经使学生动脑动口,已经从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这种学习的过程和过程中培养的学习品质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值得肯定的。肯定和赞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把师生关系定位为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把目光凝聚在学生身上,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在教育方面强调民主、平等、交流指导,在教学方面强调互依互动、合作研究、服务引导,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思路,使过去单一的教师教学生,转变为师生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样,必将带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提高,必将涌现一批不仅能应对高考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固定模式,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美术课堂的师生关系 篇12

以往在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中总感到在教育上有缺陷的, 是有深刻体会的。在一组毕业生调查中, 请他们回答问题:学校在哪一点上没有教好你们?“学校很少教会我们创造性和独立性”, “我们缺少勇气替自己作主, 常把自己的学习问题推给老师和家长去决定”, “学校里我们很少思考, 更多的是枯燥乏味的背书”, 毕业生的这些话无不触动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 这不也是当今整个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吗?

我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 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苦学, 使学生厌学, 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使学生乐学, 教师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通过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区别于父子和母女, 区别于兄弟姐妹, 区别于朋友同事, 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教学效果就越好, 反之, 教学效果就愈差,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 诚然建立和谐融洽, 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进活动, 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 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师要既做先生, 又做学生, 只要尊重学生, 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 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有困难, 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 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 一定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 第二要热爱学生。我们都知道, 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 这是教育的真理, 热爱是教育的保证, 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没有教师的挚爱, 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 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第三要了解学生, 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 我们的教育就难免是偶然的教育目的, 教学更是如此, 不了解学生的学情, 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 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 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 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 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 让他们跳一跳, 够一够, 达到在原有的起点, 切合自己的实际来有所提高, 否则, 标准低了, 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 觉得不够解渴, 造成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 学生容易丧失信心, 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 老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 要因人而异, 恰到好处地去进行学习,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 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其次, 要想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必须创设好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美好的情境, 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 为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 第一, 教师要在讲授对话、课文时, 巧妙构思, 随之介绍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 名人轶事,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像帮助小孩走路, 扶他一把, 要随时准备放, 能放手就放手, 在教学中要“学会”到“会学”转化, 指导学法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也是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目标之一。例如:对话教学, 老师可先带学生共同操练;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练习, 还可以让他们表演小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另外, 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 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 变死学为活学, 无论对话、课文还是写作, 都要避免死教、死学, 老师一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课堂提问板书、练习等教学活动都要注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 丰富知识, 增强智能。第二, 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是一切正常人的基本需要, 学生的学习既是自身的任务, 又是自身的需要,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当然,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潜能和学习水平不同, 其学习需要也不同, 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有的需要点拨, 有的需要辅导, 有的需要鼓励, 有的需要补课, 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 下到功夫。第三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发展个性特长, 语言学科注意发展个性特长, 既要学扎实, 又应学得轻松, 然而机械地死记硬背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如:几十遍地抄词, 千篇一律地机械重复, 严重地忽视了教学理论与记忆规律。改变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教学弊病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因为它对于学生不只是一种负担, 更是一种对学习发展和学习情绪的摧残。

上一篇:总结下一篇:水仙花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