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课堂

2024-10-15

中学美术课堂(精选12篇)

中学美术课堂 篇1

民间美术是一种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体现民族美术精神的实用装饰美术。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在不同时代也绽放着不同的时代光彩。在考虑什么样的民间美术能选入中学生美术教材内容时,应以受众更广、时间更久、更具区域和时代特色的传统美术为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民间美术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和学生思考与发现创新的过程,是集脑与手的结合。在动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满足了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也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促进了中学生思维创新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中的中学民间美术教学

2011年国家教育部在最新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要求“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利于拓宽美术学科的学习范围,同时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交流。

民间美术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它完全符合我国新课程标准下美术课程对于体现鲜明的人文性、视觉性、实践性和愉悦性的要求,不仅能够把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的结合起来,还能通过民间传统美术教育学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主义热情和爱国思想,让家乡的非物质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民间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学习所达到的能力也是多重并举的。民间美术具有装饰趣味浓、手工性强以及容易入手等特点,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体验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从中更直观、更深入地接受和传承民间美术文化。

二、区域性民间美术与中学美术课堂

湖北民间美术是当地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智慧的“活化石”,它特有的地域和历史环境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楚文化。其中地处鄂东南幕阜山脉的湖北阳新县,由于其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阳新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时代里,形成了具有阳新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阳新布贴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审美特性成为中学民间美术教育的“活教材”。

两千多年前,湖北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活动的中心,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楚文化,例如青铜铸造、漆器和丝织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千多年以来,湖北民间美术传承楚文化的影响,保留着想像浪漫、情感炽烈、造型奇异的显著特点。

阳新布贴是由阳新农村女性灵活运用不同布料,在底布上构图设计,经裁样、剪拼、粘贴、锁绣制作而成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种类繁多、制作精良,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衣物、庙堂蒲团、吊幡等近30多个系列,其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

阳新布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便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执着、古朴、野逸。其物象造型原始稚拙,组合构成浪漫不羁,尤其是在色彩上吸收了楚国漆器黑漆点金的表现方式,多以黑色棉布做底,拼贴多种色彩艳丽的图形布块,形成厚重绚丽的视觉效果。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尽随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因此,同一题材的千百件布贴实物中,还从未发现彼此雷同的组合图案。一个简单的“仙桃”,就有纵剖、横剖、组合剖、桃内饰桃、桃内饰叶或饰以其他吉祥图案的多种表现形式。

阳新布贴图案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具有深厚而独特的魅力。这些凝练概括的图形可以直接现运用于现代设计作品。简化而抽象的造型,天真而无邪的气韵,符合现代艺术表现性的要求,与现代人的审美心态、艺术趣味有很多相似之处,对现代艺术教学工作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阳新布贴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特征。

三、阳新布贴走入中学美术课堂实施方案

阳新布贴的灵活性和抽象性正符合中学生这个学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快乐的动手过程中促使孩子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传承和体会楚文化的民族精神。

1. 教学设计

教师应在对阳新布贴充广泛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哪些可以用到美术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和创新,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及学情特点,运用教学原理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发思维,创作出多样和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作品。

2. 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

第一,让学生了解和欣赏阳新布贴的基本概念及历史背景,通过实物展示、图片介绍、观摩教师及民间艺人的现场制作、课后参观博物馆等活动感受阳新布贴的魅力。第二,虽然在传统的阳新布贴的制作过程中,手工艺人无需谱本、直接拼贴,但是考虑到中学生相关经验的不足,所以要求学生先在纸上进行草图设计,通过教师审核后再复制到布上,最后再进行拼贴和闭合线缝制。第三,通过评价展示,学生自评和互评,大家相互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肯定与展示机会,这也是一股正能量的积极传递。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没有给学生进一步扩展,所以课后带学生参观各种民间美术博物馆,并不是让学生完全掌握这些内容,而是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熏陶,引起共鸣,感悟中国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本身的魅力,而这正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设此课的意义所在。

3.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到的问题是,除了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图外,还应设法为学生提供布贴实物和实际操作示范教学,力求直观、详细,以便让学生看清楚,有所借鉴,并且要使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运用的方法。

在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对阳新布贴艺术比较陌生,对于工具材料的运用和对布贴中点、线、面的构图、组合等方面会有一些难度。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和学习布贴艺术,其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阳新布贴的制作工艺,更是通过这个窗口去了解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在学生心中树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加对于民间工艺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本文对阳新布贴这项民间美术进入中学生美术课堂进行了粗浅地探讨,阐述了阳新布贴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和审美特征进入中学生美术课堂的实施过程,期望能够让学生了解阳新布贴的艺术魅力并掌握阳新布贴制作几亿,传承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阳新布贴艺术发扬光大,并希望对当地民间美术的传承及发展有所帮助。

中学美术课堂 篇2

中学的美术课不是简单的写写画画,高中生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他们对待美术课并不是很热情。美术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通过色彩和形体等视觉因素来传递给人,是一种空间艺术,教师要利用美术这种直观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利用生活中含有美术知识的例子,通过这种熟悉的感觉,去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探讨,进而提升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二、美术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愉快教学法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不但没有让学生学到知识,反而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厌恶感。作为一线教学的美术教师,要努力探索教学的新路子,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1.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态指的是教学中老师的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实践证明,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容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进行交流;严厉的教态只会疏远自己的学生。好的教态,使得师生共同创造一种愉快的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可以给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让学生积极参加到美术活动中。2.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辅导对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环节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全身心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对作业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放在课堂上做重点讲解;每个学生对美学的理解具有差异性,适当地进行层次化教学;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提出奇特的见解,不能一味地进行打击。由于作业时间较长,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要让学生谈谈其作业的构思、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甚至可以用娱乐性的活动,或者放音乐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情趣,学生更容易融到美术作品美的意境中,开阔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创造美的激情,从而达到想象的教学效果。

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品的创作,不是照搬照抄,要有所创新。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题,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找到最能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保证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提高。1.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家长、社会甚至于教育工作者认为美术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过度的强调升学率,而往往忽视了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对实际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对于这些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隐性弊端,教师要正确认识、改变观念,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正确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2.艺术来源于生活,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根据教育需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让学生多体验生活,接触大自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只有这样才能积累素材与经验,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

四、美术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

中学美术课堂创新发展与反思 篇3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发展一、前言

中学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美术的课堂上,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不足,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改革,让学生享受美术课,在美术课上收获快乐。

二、传统中学美术教学的不足

我们要对中学美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首先要科学的认识中学美术的教学经验,从实践教学中找到问题。

第一,开设中学美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绘画技巧,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难以达到设置美术课的初衷。

第二,美术应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也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实际上,在实践教学,可以极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第三,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有不妥。美术是一个发散性思维很强的课程,但是教师经常用不变的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如果达不到统一的标准,就严厉的批评学生。教师经常用排名的方式选出传统意义上的好作品,但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

这些方式在中学美术的教学中都是十分不可取的,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找出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开发出自己的潜能。教师在进行评价是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引,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对中学美术课程的创新改革策略

1.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

教师在授课前都要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传统的教学标准过于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实施,注重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人情感的体验,从而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目标的指导下,为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设施的完备程度,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例如,在学习素描时,课本要求学生从正方体、圆等基本图象画起,在进行任务肖像的素描,有的学校不具备人体的石膏像,可以将这一部分改变成画学校的一个角落,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美术教学的过程不是讲解与展示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让学生动手的过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性格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不能同时用一种方式对待。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将外向的与内向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内,取长补短。因为美术课程的不确定因素多,受环境、认为的影响大,所以教师一定不能被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之内,应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是教师和学生都在美术课上有收获。

2.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是教育界的成果,也是教育教学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让学生能真正置身其中,体会到美术的美。美术是一门需要通过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受的学科,如果在教学中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经可以将学生代入体验空间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在多媒体技术中,可以利用投影仪、录像机、幻灯片、动画、影音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环境,让老师所教在学生的头脑里从抽象转为具体,更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的美时,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可能需要教师在课下积极的准备好对称的图片,有时还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绘画,可是有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各种、各类图像都可以进行随意的变化和转化,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自用计算机画出复杂的对称图形,是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被极大程度的调动起来,学生还会对相关联的各类事物产生兴趣,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大的,只是有的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在美术的课堂上,就是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施展。在中学时期,学生已经渐渐从小学那个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的阶段走出来了,相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学生们渐渐有了厌学情绪,但是在美术课,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们怎样体会美、创造美。美术知识一种教学工具,让学生们学习美术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多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要尽快的给出答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在团体中的交流能力,全方位培养人才。如果只局限于美術的学习,就会使学生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来自于突发奇想,对生活中的事物的大胆想象也可以创造出美的作品。这些不管是学生的兴趣表现还是偶尔的突发奇想,都能让学生在美术的环境中收到启发,体会到快乐。例如可以采用命题式画图的任务方法,向学生给定一个生活的主体,学生可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联想和探索,自由选材、自由创作。这样的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大力发扬,不要一味的只求美术作品的像与不像,要看到学生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进行的,在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炳德,李仁定.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中学美术课堂创新发展与反思 篇4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发展

一、前言

中学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旨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美术的课堂上, 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个人修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不足,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改革, 让学生享受美术课, 在美术课上收获快乐。

二、传统中学美术教学的不足

我们要对中学美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首先要科学的认识中学美术的教学经验, 从实践教学中找到问题。

第一, 开设中学美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 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绘画技巧, 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 难以达到设置美术课的初衷。

第二, 美术应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 在实践教学中, 也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实际上, 在实践教学, 可以极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第三,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有不妥。美术是一个发散性思维很强的课程, 但是教师经常用不变的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如果达不到统一的标准, 就严厉的批评学生。教师经常用排名的方式选出传统意义上的好作品, 但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

这些方式在中学美术的教学中都是十分不可取的, 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找出学生的优点, 并帮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 开发出自己的潜能。教师在进行评价是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引,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对中学美术课程的创新改革策略

1.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

教师在授课前都要进行教学设计, 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 教会学生什么。传统的教学标准过于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实施, 注重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人情感的体验, 从而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目标的指导下, 为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行为习惯,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地方设施的完备程度, 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例如, 在学习素描时, 课本要求学生从正方体、圆等基本图象画起, 在进行任务肖像的素描, 有的学校不具备人体的石膏像, 可以将这一部分改变成画学校的一个角落,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美术教学的过程不是讲解与展示的过程, 而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让学生动手的过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性格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教师不能同时用一种方式对待。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 将外向的与内向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内, 取长补短。因为美术课程的不确定因素多, 受环境、认为的影响大, 所以教师一定不能被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之内, 应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不断对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 是教师和学生都在美术课上有收获。

2.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 是教育界的成果, 也是教育教学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 让学生能真正置身其中, 体会到美术的美。美术是一门需要通过眼睛去看, 耳朵去听, 心灵去感受的学科, 如果在教学中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 经可以将学生代入体验空间内,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 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在多媒体技术中, 可以利用投影仪、录像机、幻灯片、动画、影音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环境, 让老师所教在学生的头脑里从抽象转为具体, 更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的美时,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可能需要教师在课下积极的准备好对称的图片, 有时还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绘画, 可是有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各种、各类图像都可以进行随意的变化和转化, 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自用计算机画出复杂的对称图形, 是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 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被极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学生还会对相关联的各类事物产生兴趣, 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 创新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大的, 只是有的人还没有表现出来, 在美术的课堂上, 就是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施展。在中学时期, 学生已经渐渐从小学那个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的阶段走出来了, 相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学生们渐渐有了厌学情绪, 但是在美术课,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们怎样体会美、创造美。美术知识一种教学工具, 让学生们学习美术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注重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不要尽快的给出答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锻炼学生在团体中的交流能力, 全方位培养人才。如果只局限于美术的学习, 就会使学生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来自于突发奇想,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大胆想象也可以创造出美的作品。这些不管是学生的兴趣表现还是偶尔的突发奇想, 都能让学生在美术的环境中收到启发, 体会到快乐。例如可以采用命题式画图的任务方法, 向学生给定一个生活的主体, 学生可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联想和探索, 自由选材、自由创作。这样的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大力发扬, 不要一味的只求美术作品的像与不像, 要看到学生背后的故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进行的, 在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孙乃树, 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炳德, 李仁定.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中学美术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5

一、活动目的:

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课外美术兴趣第二课堂,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为了给爱好美术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美术兴趣第二课堂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艺术的乐园。更通过美术兴趣第二课堂的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

二、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开始一个月为每个双周的周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活动。(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反映良好,可另行增加为每周一次。)

2、活动地点:美术活动教室。

3、活动对象:美术小组成员。

三、活动内容:

1、素描主要是对他们进行造型能力的训练,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首先辅导学生写生石膏,以便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再辅导学生静物写生素描,目标达到造型形神兼备。还应该主张让学生多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体会素描的趣味,了解素描技巧的运用。

2、开展简笔画、想象画创作活动,这是为了让学生提高美术素养的一个好办法,也就是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

3、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一些物品。根据学生的特点主要让学生认识工艺美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4、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画技法,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花果蔬菜的表现,了解中国画写意的精髓。

5、充分利用本土美术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新思路 篇6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好老师,因为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所以,开展兴趣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拓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给学生创设发散性的情节思维,要结合教材深入的挖掘情景教学的各种因素,老师在语言上要多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通过语言让学生的思维活力加大。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学生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例如,老师让学生创设“浅草没马蹄”的情景,学生可以通过任何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运用剪纸、折纸、图片或者绘画等一系列相关的形式完成这一主题内容。有的学生是运用绿色来创设一副立体的图片,老师针对这位学生的作品运用形象的语言来给学生描述一下画面中的情境。这时候有的学生能够想到一些点子,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动手制作,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对主题进行创造,有的学生有很好的想法,但是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够通过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但是,所做的作品没有创意都是模仿别人的想法,老师最好要运用学生对于线条的了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于有些作品有更加感性的认识,通过想象来开展作品的认知。

二、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优选劣汰;表述见解,独立共享,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中学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三、走进自然,培养想象力

大自然因其天然去雕饰而美,能从生理、心理上给人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启迪,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开阔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增长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更是激发想象力的摇篮。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是美术教师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仅发现美还远远不够,如果不会欣赏美,则眼前的美也不美了。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实现审美过程中的“再创造”,让学生真正领略“美”的含义,得到美的启迪和熏陶。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投身自然,从山水、草木、禽鸟,从森林、江河、城市、乡村等看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憧憬未来。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多问多想,必要时还应抓住事物的整体、局部特征,琢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品味不同的美感,加深记忆,这样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兴趣,激发想象力。

四、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很多发明都是从创造开始的。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来通过艺术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表达,让学生在乐趣探索的过程中去寻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教学法: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实物进行展示,学生在这个时候就能够明白任务,老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作。如上《画一顶帽子》这课学习的时候,老师最好能够出示几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外形的帽子,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材料能够让帽子有不同形状和质地,学生可以用自己挑选的材料来制作帽子,学生不但自己做出漂亮的帽子,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来制作出雨伞帽、魔法帽等“新品种”,学生用的材料也各种各样,有的学生用朔料瓶子来制作帽子,根据材料的硬度和形状能够学生制作出很多有新意的帽子。学生还可以介绍自己帽子的功能,比如,塑料帽子能够防止淋湿。老师要灵活的运用语言,通过语言情景使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不断的大胆想象,比如在彩塑课《青蛙》这课中,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述一些青蛙的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越来越宽,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到青蛙王国中。学生喜欢模仿,有时候学生就会运用面部表情模仿青蛙的有趣动作,在形神兼备的动作表演的过程中过程增强对青蛙的认识。

中学美术课堂 篇7

一、中学美术篆刻课堂现状

篆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个项目, 我们现在面对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我对本校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做了一个抽样的问卷调查, 一共九个问题:1.你见过篆刻吗?2.你了解篆刻吗?3.你喜欢篆刻吗?4.你刻过篆刻吗 (印章) ?5.你用的什么材料刻篆刻?6.你用什么字体刻篆刻?7.篆刻课如何进入课堂你更喜欢? (欣赏、刻制) 8.你以前上篆刻课学了几个课时?9.你学习篆刻后你有什么认识?

初一学生100名同学中见过篆刻的只有41名, 占41%;了解篆刻的11人, 占11%;喜欢篆刻的有35人, 占35%;刻过篆刻 (印章) 的36人, 占36%;用木头、萝卜、橡皮刻的36, 占36%;用篆字刻篆刻的0人, 占0%;上课喜欢以欣赏为主的10人, 占10%;上课喜欢动手刻的26人, 占26%;以前他们学习篆刻只有一节课时间, 所有的同学学习篆刻只是觉得好玩。

高中学生100名同学中见过篆刻的只有45名, 占45%;了解篆刻的16人, 占16%;喜欢篆刻的有30人, 占30%;刻过篆刻 (印章) 的34人, 占34%;用木头、萝卜、橡皮刻的18, 占18%;用篆字刻篆刻的22人, 占22%;上课喜欢以欣赏为主的11人, 占11%;上课喜欢动手刻的23人, 占23%;在他们中间, 初中于本校毕业的同学, 学习篆刻有十二节课, 而外校来的同学学习篆刻只有两节课, 82%的同学学习篆刻只是觉得好玩和为了完成作业。根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 在中学生里面有很多同学对篆刻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去努力。

二、中学篆刻教育传承的性质

篆刻教育传承教学不同于社会上一般意义的美术特色班, 更有别于艺术院校附中或其他一些艺术特色学校中的以西方美术教育 (所谓的高考美术班, 只学习素描、色彩) 为侧重点的美术特色班, 搞篆刻教育传承, 宗旨和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 从而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要求改变课程和增加课时, 所以, 不影响学生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 也不影响学校教学的整体格局。篆刻教育传承仅是对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种新的改革和探索的尝试;篆刻教育传承, 面向全体学生, 不作任何筛选, 通过教学不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而且还有一手篆刻特长;篆刻教育传承和其他美术特色班不一样, 不需要单独的画室, 可在普通教室上课, 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硬件设施, 这不会给学校带来操作上的不便。

三、篆刻教育传承的思考

篆刻教育传承教学, 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传承中国文化传统,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 我对篆刻模块教学是喜忧并存, 有下面几点思考。

1.抓住篆刻教育传承教学的落实, 要在多少个课时上来做文章, 要考虑每个课时40分钟如何进行教学安排。

2.抓住篆刻的特性来教学;篆刻有很深厚的传统根基, 如何引导学生对篆刻的特点如用笔、用墨、篆写、刀刻等有较深入认知。

3.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问题, 篆刻在中国占有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 篆刻的教学如何安排得当, 从而最终会吸引学生, 使其有兴趣, 产生学习共鸣。

4.教学内容要切合当前形势, 如何开展才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而符合新课改精神。

5.教学内容应注意思想性和教育性。篆刻虽是古老的传统艺术, 但往往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有国际性, 如何通过篆刻教学, 不但学习传统艺术, 而且还可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

四、篆刻教育传承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1.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方法上, 采用欣赏与教学相结合, 通过古今篆刻名家范作的欣赏, 让学生了解篆刻的概念, 篆刻的历史发展, 篆刻的分类, 篆刻的材料、工具, 篆刻的文字, 篆刻的章法, 篆刻的刀法。通过欣赏在直观教学中让学生增强对篆刻艺术“印面文字书法美”“分红布白章法美”“凹凸立体雕刻美”的美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步骤上, 采用“先看, 再摹、后临、再创作”的读印、摹刻、临刻、创作四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读印、摹刻、临刻在进行对比讲解, 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篆刻的一些章法和刀法, 学生再去自己设计创作印章, 独立完成一方或几方篆刻作品。

3.继承传统和发扬光大相结合。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读印、摹刻、临刻中继承传统, 学习古人的艺术精华, 但更要使学生在创作中发扬光大, 古为今用,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在刻印方法介绍时, 要采用口头说教和动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5.在刻印作业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内容上, 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注意教学内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 让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教育。

6.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是一门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 它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涵盖了图案设计、文字设计、构图、雕刻、中国画、书法等相关的美术知识。在操作上又与版画制作, 浮雕制作、拓片制作、藏书票制作相近。刻印要识篆、习篆, 这又涉及古汉字及书体演变发展的历史。所以, 篆刻教育传承教学要与美术、文学、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相结合, 通过学习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

7.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面宽量大, 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起点要低。为了降低难度, 我运用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提出的创造力可以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的理论, 在篆刻教学上不采用传统的先教识篆、习篆的做法, 而是大胆地让学生直接先摹刻印章, 跳过识篆、习篆二步,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篆刻过程中, 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心感悟, 自己去解读和熟悉篆字, 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中学”, 这也符合当今教改潮流的。在印材上, 我不赞成学生用木头、萝卜、橡皮等材料, 大胆让学生使用石材刻制, 从而让学生能感受到篆刻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8.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的立体化、多层面、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推动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 在参与中增长智慧和创新能力, 学有所长。

9.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学理论知识, 又通过刻印, 学习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处理材料以及进行精加工的能力。教师也通过学习理论, 指导教改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经验。

五、结语

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 对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培养民族审美意识, 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篆刻与其他美术模块教学相比, 容易使人感到有点陌生、枯燥, 在教学中能否提高学生对篆刻的兴趣, 直接影响篆刻课堂的教学效果。

我对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也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 有些学生也已经刻出了作品, 并在全国《畅想未来》中小学生书画摄影大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和市少儿才艺大赛中获得名次;我自己也分别荣获市、区优秀教师指导奖, 德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方面我也没什么经验, 也是模着石头过河, 我采取的一些做法是:在课堂上一般会用比较直观的演示, 使学生觉得篆刻不但不难学还挺有趣, 学生学习篆刻在短时间内, 是比较难以见到效果的, 我一般是开始只用一至两节课讲一些基本常识, 比如说工具材料、篆刻的基本概况、总体介绍等, 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后用一节课来欣赏古今名家篆刻作品, 让学生增强对篆刻艺术的美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然后才让学生通过读印、摹刻、临刻在进行对比讲解;最后学生在自己设计创作印章。其他的一些知识, 比如怎么样鉴赏、如何了解各种书体、各种字体的基本知识、如何用刀、怎么样创作等, 都是在具体的训练中来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知识, 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激发学生对学习篆刻的兴趣, 能使我更好的培养学生。

在时间的安排上, 十二节课远远不能够把篆刻教育传承的教学做好, 我准备在日后的教学中, 把初一、初二的美术课集中安排, 除了篆刻, 还把其他的有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融入进来, 如中国画、书法、版画、剪纸等, 统筹的、系统化的教学, 达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达到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目的。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 也是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 篆刻作为其中的一种, 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如何进行教育传承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的一个课题。

把书法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 篇8

关键词:书法艺术,中学,美术,教育

美术作为艺术中的一门学科, 包括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其作品通常是指以不同的色彩、线条或其他多种方式勾勒出的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审美价值或者立体效果等。美术中的书法艺术, 作为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教育教学中, 常常被忽视。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素质教育的深入, 书法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书法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 当前的书法教学并没有被正式安排进中学的日常课程中, 书法艺术更多的是一种兴趣活动。而且, 国家教育部也没有对书法的教学用书和辅导用书做明确的指定。由此可见, 书法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处于边缘状态。作为一位中学教师, 笔者发现当前有很多中学生写的字, 不仅不规范, 而且十分潦草, 这种现象使得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批改作业时叫苦不迭。

二、把书法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意义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科技的发展, 键盘打字逐渐地取代了钢笔写字。书法的艺术也随之被慢慢地淡忘。目前, 中学生潦草的字迹, 在卷子上、作业中随处可见, 常让授课教师觉得头疼。中学生书法差的现状, 是当前很现实的问题, 也是很严重的问题。这不得不说, 是一种科技进步的悲哀。单单从现实功利上来看, 把书法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 不仅能够训练学生写出一手好字, 而且对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 甚至将来参加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应聘工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从教育上来看, 把书法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更是新世代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实现, 需要教师对待学生以人为本,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中学美术课堂上开展书法教育, 引导学生感受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 感受汉字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祖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弘扬和传承, 青少年责无旁贷。

三、把书法艺术融入中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 许多中学里很少有开设书法教学的, 这其中的原因有多方面, 但归结起来, 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学生的书法基础普遍比较差。二是许多学生没有较多的时间学习书法, 或者是没有兴趣学习书法。三是许多教师不愿意教书法, 或者是不能教书法。由此可知, 在中学课堂里开设书法艺术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但是, 这些困难却也不是不能克服的。

(1) 学生的书法基础差的问题

许多中学生的书法基础比较差, 几乎可以说是零基础, 在他们中间, 许多学生书写时存在着错误的姿势和习惯, 而且, 对于他们而言, 还难以矫正。此外, 还由于中学阶段的课业负担较重, 许多学生为了较快的完成各科的作业, 不得不快速的写作, 以致把字写的更加潦草, 乱的一塌糊涂。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解决。因为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都已经比较强了, 所以笔者在讲授握笔的方法、坐姿的时候, 引用力学知识并结合一些图片进行讲授, 对于运笔的起、行、转、收等细微枝节也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在练字的时候, 笔者都要求学生放慢速度, 每笔每划都要力运到位, 临摹的数量不要求贪多, 而是要保证质量。

(2) 学生没时间或没兴趣学习书法的问题

现如今, 无论是学校、老师或是家长最注重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为了让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得以保障, 他们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于文化课的学习之中, 由于文化课的学习占了大量的时间, 迫使学生无暇顾及书写的好坏。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在学习负担相对较轻一点的一年级与二年级开设书法教学。要向学生们讲清书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当中, 写得一手好字是很有用处的, 特别是在考试之中, 像在作文的评分规则里便有书写规范, 字迹工整, 卷面清洁的要求。一篇书法写得差的作文有可能无形中会被扣分, 而一篇书法写得好的作文则可能无形之中会加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以让学生增强练习书法的动力。此外, 学校也可以多举办一些书法竞赛、书法展览等活动, 以此鼓励学生多参与进书法的活动中来。

(3) 教师不愿意或者不能教的问题

在中学里, 专门学习过书法或者是书法专业毕业的美术教师其实并不多, 而在教学中, 通常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解, 学生听讲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里, 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书法功底, 不然无法较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而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常常导致出现学生没有兴趣听讲, 教师讲解也吃力的现象, 所以, 这也导致许多美术教师不愿意开设书法教学课。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在书法教学课堂中, 并不一定非要作为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其实也可以作为课程的引导者或者开发者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不一定非要是书法方面的专家, 教师可以是引导促进学生练习书法的组织者或帮助者, 帮助学生在练习书法的这条学习之路上前进。这样, 便不一定非要要求教师具备很好的书法功底, 但是也不是意味着对教师书法功底的要求降低了, 它同样要求教师要多熟悉书法的相关知识与理论, 搜集相关的资料以便给予学生相应的书法指导, 教师能有好的书法功底更好, 若不具备好的书法功底, 只要教师具备了善于指导学生这个关键要素也是可以的。这样, 教师便不用担心教学的问题了, 教师只要具备相应的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 便能较好的开展教学了。

四、结语

总之, 把书法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 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教师的实际需求, 而且为学生打下了非常好的书法基础。随着书法艺术在美术课堂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书写质量也将随之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书法融入中学美术课堂将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张燕平, 马凌云, 章洪宇.走进中国书法——对书体的认识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3

[2]纪敏.书法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03.

[3]张海永.基础美术教育之书法教学[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05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中的审美 篇9

这种愉悦的体验,直接与审美的欲望成正比,只要观赏者能记住这种对象的美和他自己在欣赏这种美时的愉悦,这种欲望便一直保留,直到他再次经历同样的体验,就积极主动地面对了。

一、课堂导入要有新颖性、趣味性

要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首先就要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其兴趣。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导入新课时要有新颖性、趣味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如下的导入方法。

1. 注意导入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奇的、具有趣味性的图片去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我在上“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一开始,有的学生在埋头做作业,而有的学生则在下面窃窃私语。我便提高音量说:“请同学们看这么一组奇特的图片。”第一张是德国动物园内野猪身上所设计的各种卡通人物及孩子们较为熟悉的一些卡通动物造型,而且色彩鲜艳,我与他们坐到一起欣赏,并与他们交流各自对这些图片的感受。于是,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还有一些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品,大家要不要看一下?”我们便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2. 利用各种渠道刺激感官

例如,在“我所喜爱的卡通画”这一节课的导入中,可放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片的主题曲,或给同学们看一点卡通片,这不仅能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新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对这节课的内容难以忘怀。看卡通片的时候,最好要带着问题让学生们看,否则,学生们就只顾着看而不去思考,那么,这节课便没有达到效果,而只剩下趣味性了。

3.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在学习“设计的探索与应用”时,上课铃声刚刚停止,我便问学生:“有没有一种衬衫可感知人体温度,同时又不需要烫,只要风一吹就平整的?”下面马上小声议论,一分钟后,讨论时间过去了,同学们集中在我身上的目光透露着求知的渴望。于是,我把德国一设计师的服装作品图片拿出来,讲解服装感知温度的原理和设计的三大原则。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时,学生们便异口同声说出那节课的精髓所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新型美术课堂

有人曾经问过学生:“怎样的美术课觉得比较开心?”学生有的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多看看录象,做做相关游戏;有的说:可以让自己决定怎么上。隐约中,孩子们透出对开放式美术课堂的渴望。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整节课应该是让学生经历“为什么学”一“学什么”一“怎样学”一“学后怎样”一“怎样更好”的过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应该怎样去“导”呢?

1. 让学生愉悦地发展

根据学生主体发展水平和愿望,指导学生确定美术自主发展的起点和目标,即从主体发展愿望出发,将主导要求化为自主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愉悦地去发展。首先,对学生的美术兴趣、教材内容、学情要摸透。其次,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客观分析,主要是看主导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学情,有无训练价值;主动适应,是看主导要求与主体发展需要是否适应,如有出入,应适当及时调整;积极引导,将学生的注意中心移到价值高的要求上;促进转化,应将主导要求合理转化为主体要求,诱发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分析构成”一课中,学生感兴趣的是分解构成的形式,教材需掌握的内容是分解构成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对此的审美格调不一,理解能力不一,技能不一。摸清了这三点,根据上述四个原则,在上这一课时,先由生活导入,自己欣赏,激发兴趣,老师再加以演示,学生自主观察,自问自答,直至理解概念,接着再欣赏,自主形成一定审美格调,鼓励以剪纸的方式,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完成作品,自我展示,分享创作的愉悦。教师可以适当在学生疑惑之处点一下,令其发现师生之间的“落差”,激起其学习欲望。

2. 构建新型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发展

美术教师应大胆尝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心理及精神上得到满足。比如“重复构成”一课,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还需具备多种过硬的制作方法与手工技术。期间,无法避免手工艺的局限性,学生的创造花时花力,往往作品完成后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根据其构成特点,在计算机上直接操作,情形则大有改观,学生只需作好满意的构思或创意,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通过点击鼠标就可获得满意的设计稿,其创造性很容易体现。这个时候,学生沉浸在成功的愉悦之中。

3. 评价方式要民主、开放

中学美术课堂 篇10

一、走进扎染世界, 树立传承扎染艺术的责任意识

尽管各种版本的美术教材上都介绍了扎染艺术, 但是大部分地区, 尤其是农村地区, 在课堂上实践扎染工艺的学校很少, 大部分仅限于图片欣赏。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能粗浅地领略扎染的风采, 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扎染的世界, 自然也不能深切地感受到扎染的魅力。

中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扎染的世界, 图片固然要欣赏, 但对它的历史不能不了解, 它独特的艺术特点也不能一言带过, 最后亲手实践才是亲近扎染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授课的第一阶段, 主要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扎染作品赏析、扎染的基本流程与技术要领。第二阶段, 要求学生准备扎染所需的简单工具, 如针线、染料、白色棉布, 等等。利用这些工具开始进行前期训练, 包括绘图、缝扎、捆绑, 等等。第三阶段, 师生共同操作染色、定色, 评价作品。通过系统教学, 学生真正了解了扎染艺术, 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欲望, 对扎染这种古老的民间工艺有了新的认识。

在教学中, 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扎染艺术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悠久、寓意深刻、内涵深厚, 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创造。扎染艺术是民间美术的一种样式。我们要学会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树立传承扎染艺术的责任意识,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这样才不会让扎染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二、用扎染工艺的艺术魅力,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从点滴做起, 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 把握准学生的需求, 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手段。通过长期积累, 形成学科素养。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 自然而然就有了学习的热情。扎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三大优势: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扎染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审美情趣;扎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 中学美术课堂引进扎染艺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开展扎染艺术课堂教学之时, 我利用扎染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作用于扎染艺术教学, 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比如在讲解扎染艺术的相关原理与基本制作流程与方法的时候, 我首先拿出一块正方形的白色织物, 对角折叠随意折曲后打结抽紧, 再将打好结的织布放到预先准备好的染料中浸染。最后用清水洗去浮色, 拧干。当我展开织物时, 一幅色彩绚丽、构图别致的扎染手帕便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了。我趁热打铁拿出一些准备好的扎染作品, 让学生分小组欣赏, 我要求学生比较扎染作品和我们常见的蜡染作品有什么不同, 扎染的魅力在哪里?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他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扎染制作简单”有的说“扎染形成的图案不规则, 富有独特性”有的说“扎染的染料很特别”。学生精彩的发言之后, 我总结道:“扎染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代表。既然大家觉得扎染作品美丽而独具特色, 大家是否想动手试一试呢?”学生有了强烈的动手欲望后, 我就用课件展示了扎染艺术的相关原理和基本制作流程与方法。学生一边观察, 一边模仿, 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持久的专注。在简单的练习之后, 教师可以加大扎染作品的制作难度,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 比如, 利用传统的针缝方法, 也可以利用自己创造的针缝方法, 进行扎染艺术作品的创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扎染艺术作品的制作方法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又可以使学生体会扎染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中学扎染艺术课堂活力长存。

三、用扎染工艺的艺术特征,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扎染工艺的艺术特征就在于多层次的晕色效果, 美妙奇特的纹理以及作品中凝结的作者的感情。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品质, 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扎染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优秀的扎染作品包含了创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个性的图案设计, 高超的技巧, 这些都离不开发散性思维。

在学生掌握了扎染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领后, 我就引导学生自主创作, 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首先, 从图案设计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要求学生设计出适合做手帕的五种图案, 适合做服饰的五种图案, 适合做桌布的五种图案。学生图案设计的过程就是多角度思维的训练, 因为在设计图案之前就要预见到扎染的最终效果, 同时要想象这种图案效果有何装饰价值。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传统扎染图案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 创造出多种的图案。

其次, 从技法方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技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扎染作品风格的多样性。采用不同的技法, 形成的纹饰效果也不相同:或浑厚纯朴、拙中见巧;或流光溢彩、意象朦胧。所以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技法, 扎染同一个图案, 观察获得的效果。通过反复实践, 学生熟练掌握了捆扎法, 包括折叠扎法、抓扎法、缝绞法、夹扎法、综合扎法。通过技法训练,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他们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扎法。创造出让教师叹为观止的具有高度美感的作品。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打破常规, 使用一些新奇的扎染方法, 可以利用折叠、缠绕与打结等方式进行扎结。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并敢于将动脑结果转变为动手的动力。这与扎染工艺的艺术特征是不谋而合的。好的扎染作品, 是创作者个性的表达, 是思维火花的凝结。

四、用扎染工艺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是新课程标准对于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新要求, 也是利用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 中学美术教师要在扎染艺术课堂中重视起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扎染在古代首先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工艺,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我要求学生用扎染做实用功能的设计与推广。很多同学建议举办一场“扎染服饰设计大赛”展示扎染的魅力。我赞同他们的看法并组织了一次小型的服装设计大赛。同学们纷纷动手, 在白色T恤上扎染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 学生自己担任模特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活动,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加强。

我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 依据学生的创作爱好分成若干小组, 以呈现小组的学期作品的方式来进行终端评价。比如有的小组的学生擅长规则图案设计, 有的小组的学生擅长不规则图案设计, 有的小组扎结方法特别, 而且晕染效果独特。我对每个小组的作品都设有最具创意作品和最具实用价值作品两个奖项,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扎与染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的中学生专注于学习, 生活上的事情往往由父母包办, 所以动手能力偏弱。通过反复训练扎与染, 学生便能够熟练地掌握针线、加热、漂洗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扎染带给孩子们终身享用的礼物。

如何提高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篇11

一、 调动参与,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如一位导演,上好一堂课就如演好一出戏,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家电造型设计》这一课,在一节内要完成欣赏了解家电和设计一款和多款家电造型的教学目标,这种类型的课学生兴趣一般很低,而且涉及设计,教学难度比较大。为了上好这个难题课,笔者对此课进行了精心准备,教学开始先播放家电商场的一段录像,引导学生观赏分析家电的功能和造型,边播放边让学生讨论:哪款家电造型好看、实用、经济,假如你来设计会如何设计?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投入到课堂中。而且学生还联系了生活实际,指出哪些家电设计造型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是笔者抓住这个时机进一步深化课堂——引导学生从一个消费者的角色向评议者和设计者的角色转变,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结果学生们的兴趣很高,共同讨论设计,几乎每个学生都设计出了一种家电产品造型,使一堂原本学生会感觉枯燥有难度的课变成了课堂教学质量非常好的课,学生的美术兴趣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听众,学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让课堂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想象驰骋、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

三、培养问题意识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具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然后集中筛选解决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所出现的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以及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要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积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从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最后,要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四、做好示范,精讲多练

中学美术每周只有1节课,一个学期还不到20节,很多教师生怕学生少学或学生理解不够清楚,在整堂课中唠唠叨叨讲个不停。其实课堂上教师最多的讲话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教师应在这15分钟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容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量过大,学生受不了;量过小,学生吃不饱。因此,在保证完成教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随时调控教学容量。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教学非常重要,不可等闲视之!一次好的示范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示一些技巧性的语言无法言传的东西,让学生少走许多弯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但是在示范的时候,也要抓住时机,把握重点,注意难易程度,配合关键步骤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让学生容易接受。例如在一堂静物素描写生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静物写生,学生自然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观察,如何下笔起稿,如何画等等。此时,教师可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停下来,看教师示范,从观察起稿到深入塑造,对这几个绘画步骤进行简要示范,这样不用过多讲解学生便领会了一些基本的静物写生步骤。最后留大部分时间给学生练习,学生再进行写生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能够在课堂中画出一幅效果还不错的静物画。可见,恰到好处的示范,精讲多练之重要,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

五、巧用电教,声画并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了我们的教学舞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如果运用不好,就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从而减弱学习兴趣,这点应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我认为电教的应用关键在一个“巧”字下功夫,在一些美术欣赏课上用电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欣赏课上运用电教手段,同时配上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如的环境下观赏美术作品,效果自然很好。但在有些美术课上就不必运用电教手段,比如工艺课、绘画课等,那样只能是画蛇添足。

中学美术课堂 篇12

一、现行中学美术欣赏课堂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美术欣赏课程的本质。美术欣赏课程往往是在几幅画的展示中开展的,老师试图通过对画的全面的文字解释,从而引导学生对美术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很多老师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事实上,这种教学是忽视了美术欣赏课堂本质的做法。美术欣赏的目的在于,在引导学生对美术产生基本的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培养出一定的欣赏能力。老师将美术用长篇的文字表述出来,全然失去了美术的魅力和风韵,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2.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缺乏交流和互动。基于学生和老师对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缺乏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老师自己讲自己的,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无法达成共识,无法在美术上建造沟通平台,这就对美术欣赏课程的顺利开展造成了阻碍。

3.学生与老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质量较低。中学阶段,学生课业繁多,美术欣赏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学生们用来放松的课堂,对于课堂的真正内容选择性的忽视了,只有对美术极为感兴趣的同学会认真的进行课堂活动,而老师也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选择性的会学生提供着“娱乐”时间,大大的降低了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二、对现行中学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提出的意见

1.创造一定的意境,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美术欣赏课程最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美术的认识,那么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受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美术,在实践中认识美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相应的美术创作,可以用到毛线材料,可以画毛笔画,作品完成后,老师可根据学生制作的情况进行相应作品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渗透关于国画等文化知识,在学生的切身体会中,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才能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老师在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时,可在课堂上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游戏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入美术欣赏学习环境,创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可通过影像资料的形式先让学生激发对这幅画的好奇,在放映过程中,逐渐深入,了解画家的身世、画风、同时代画家等等,这比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有效得多,更能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到知识。

3.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双边关系。美术欣赏课程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和艺术性,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教学,只有在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关系中,美术欣赏课程才能顺利的进行。课堂是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因此老师和学生必须把握好课堂上的时间进行学习交流。老师要抓住美术欣赏课程的重点,重视美术欣赏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将学习重点放在美术欣赏上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传授美术知识,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积极采纳学生提出的宝贵意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进。学生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配合老师的工作,积极踊跃的与老师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能力。

结束语:在新的教育制度下,老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中学美术欣赏课程中,必须把握课程的本质,以适合学生的方式传授美术知识,帮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中,老师还应该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案,找到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才能上,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为中学美术课程的顺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美术相关课程的核心课程,美术欣赏课程是学习美术的基础,只有学会欣赏美术,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其鉴赏美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文讲着重对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分析,以促进中学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幸福感来源于能力下一篇:降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