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论文

2024-06-05

中学美术论文(通用8篇)

中学美术论文 篇1

美术思维中学美术论文

1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运用

1.1美术思维构成要素―――人文意识的应用

美术这门学科的本质性质便是其人文性,从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我们应该意识到美术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美术课程的中有关绘画技巧、色彩处理、造型处理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要注意与文化的结合,因为美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要注意美术思维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人文意识的应用。要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化特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过程中,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以美术的思维来提升对美术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的人文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课程标准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要使得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在文化理念中认识美术”。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够以美术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也用美术的思维来体验作品的人文气息,根据笔者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无数的事实表明,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兴趣。

1.2美术思维构成要素―――观察力的应用

观察力是学生美术思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一名艺术创作者来说,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那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的,因为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最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创造是在无数次的模仿的基础上开始的,美术绘画更是如此,它对观察力的要求比任何的艺术形式对观察力的要求都要高。因此在美术的教学中,观察力的应用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学美术绘画的人也知道,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的处理方法,都需要学生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强化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较为敏锐地发现细微的.差别之处,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用立体图或者是平面图以及其他的各种美术内容,让学生进行不断对比,以提升其观察力。

1.3美术思维构成要素―――抽象理解力的应用

抽象理解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关于形象的思维能力,其实只是对作品的表面内涵的理解上,比如对作品的点、线、面、色彩、质感的观察上,这些需要的就是一种具体化的形象化的思维能力。但是我们知道,很多的绘画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绘画作品,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要发挥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如下面两幅画。观察这两幅画,我们知道,它使用了大量的色彩,学生必须要能够理解美术的语言,才能通过作品的构图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必须要能够化形象的直观的语言为抽象的含义。

1.4美术思维构成要素―――创新能力的应用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作者进行创作和创新的过程,并且每一幅作品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所以在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正是思维想象力较强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比较小,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思维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以不同的美术思维,来创造表达自己思想内涵的绘画作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让其在描摹同一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观察以及想象,创造出不同的造型以及形态。

2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美术的思维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构成,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2.1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人文性是美术课程最基本的性质。笔者认为要强化学生美术思维中的人文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较强的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氛围的感染下,自觉地强化自己的人文意识;第二,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从而感知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尤其是透着强烈的人文气息的作品,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或者是讲解民间类的美术绘画作品的时候,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民间的美术作品也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借由美术作品中的意义来为学生阐述做人的原则与道理。如图3是李公麟的鞍马图,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思想,即用马之间的相互关怀来启发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要如此。

2.2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

作品风格的不同是学生个性思维差异性的体现。美术的作用是要实现对美的感知以及对美的记录。美术作品欣赏和创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美的一种体验的过程。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老师的注意力基本上是集中于对各种绘画技巧、着色技巧等的训练上,很少会注意到学生个性思维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从而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对美的一种体验。而学生的思维也就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性”不足,其创作的作品也往往缺乏个性,也就是没有自己风格。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必须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认知的空间,丰富学生的阅历,累积出与别人存在差异的创作养分,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让学生回归自然,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让学生对各种实物、风景等进行观察临摹,引导学生追求事物真相,产生灵感和创作激情;或者让学生到社会里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总要途径;或者让学生学习制作手工艺术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美术创作的灵感。

2.3教师应该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

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倡的是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将自己放在主导性作用的位置上,如果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学什么画什么,那么培养出来的不是“画家”,而是“画匠”。美术与别的科目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美术的教学不需要标准的答案,它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需要学生较为独特的美术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过去传统的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以引导的方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当学生提出新的创作思路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例如在讲授“蔬果变变变”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蔬果来做工具进行构图,我们知道蔬果是平常最为常见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想象蔬果与动物的相关之处就可以了,至于要怎么联系,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出来。

3结语

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艺术过程中的属性,而不是一个目标,在美术教育中美术也可以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美术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进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美育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这样的能力不仅对其绘画的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同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学美术论文 篇2

一、中学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融汇了先民的经验与智慧的艺术, 是民族的瑰宝。民间美术作品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即造型古朴夸张, 色彩鲜明, 具有规律性, 既有工笔重彩之作, 也有淡雅隽秀之作的特点, 更使民间美术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 从而产生了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民间美术形式还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 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也都纳入其中。

新课改提出:中学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拓宽美术视野,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探索人文内涵, 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学美术分为初中美术和高中美术两大部分, 这里主要是讲初中美术部分。初中美术教科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内容, 但是却将民间美术相关内容很好地穿插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 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

1.造型·表现。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 分析第十六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四课即“以刀代笔”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 本课教学重点为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教材在普通的版画教学中扩展了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知识并以年画为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以此展开教学, 逐步引入版画内容讲解。此时民间美术起到了课程导入作用, 年画的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基础纹样的认知, 在人文认知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综合·探索。同样在第十六册教材中, 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五课“端午节”中, 更明确地涉及了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端午节”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解绘制彩蛋、编制彩粽的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民俗技艺与文化传统。教材中也提到了能够表现端午节日气息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 如端午香袋、作为配饰的中国结以及反映端午节传说或是祈愿寓意的剪纸等,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 也为教师提供了有选择性地作为辅助材料来进行讲解的内容。

3.设计·应用。关于民间美术的内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更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第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中就很明确地展示出本课重点是关于民间艺术中的蓝染花布。课本通过蓝染花布作品展示来讲解蓝染的由来、技艺、溯源与发展、题材与内容等方面, 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燃起创作欲望, 通过亲手制作来达到“设计·应用”领域方面的学习目标, 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之后的第七课“展示的艺术”中也是以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和木雕作为素材, 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时代性, 这样的教材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教材内容的理念, 即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反映了教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学习民间美术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的传承特点。民间美术源于普通人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最真挚的情感, 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生活观、宇宙观, 是劳动人民寄托理想的最古老、最悠久的艺术形式。通过民间美术作品, 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质朴的心灵和淳朴的愿景。民间美术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美术, 而是在邻里、地方、家人的相互影响下, 把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原始的一种联结表现出来的形式, 它的表达形式相对于其他门类来说更加自由与丰富, 更具有独创性, 更真诚。

2.民间美术的造型、用色及其寓意。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 不仅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 还极大地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 它是人们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释放, 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体现。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夸张变形, 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视时间、空间界限的主观组合, 这种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需要与其特殊的表达形式, 更可以看出其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融入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观察视角, 启发学生打破常规, 发散思维, 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

民间美术在用色方面一般分为单色作品和套色作品, 一般表现为单色质朴大方、套色绚丽夺目的特点, 突出了色彩对画面的装饰性与表现性, 这种直观、本能的表现方法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模仿与创作欲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它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 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加深中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使中学生更加具有原创性思想。其中民间美术的象征寓意、符号表达等也可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理念, 能够提升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民间美术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以“以学为本”为课程目标的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 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强调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的表现;造型手段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学生通过接触民间美术, 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 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掌握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对设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民间美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法, 在民间美术的鉴赏、创作活动中更容易教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背景故事也可以丰富学生有关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的特性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学习资源, 而在学生寻找素材的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艺术的方式掌握生活的能力, 实现审美教育。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民族自豪感。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选用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古籍中的故事,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而且许多关于民间美术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1.民间美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因为对民间美术及其功能等方面不够了解而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导致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 甚至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

首先,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 民间美术不仅不像常规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大型的画种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较重的分量, 事实上, 不少人只是把民间美术当作一种边缘的、带有手艺性质的工艺制作形式。许多人感觉民间美术只属于民间艺人, 认为民间美术只是天桥上、庙会里为节日添彩的小饰物罢了, 从根本上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

其次, 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匮乏。通过观察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可以得知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被轻视。不仅因为学校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匮乏, 而且因为美术老师对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及涉及范围也不够了解。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上讲, 由于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专业很少涉及民间美术部分, 因此很多美术教师对民间美术及其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相关扩充等方面不够熟悉, 由此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展开。再加上由于在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上, 常常侧重于大的学院方向的画系门类, 这也是导致许多老师对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 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描、色彩等常规美术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2.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新课程理念与中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都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在教学资源方面, 因为民间美术源于民间,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它, 无论是庙会中民间艺人纯熟技艺下诞生的手工艺品或是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博物馆藏品, 还是在依然保留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家庭中的节日手工艺品, 都是民间美术作品。而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也证明了民间艺术家就在我们附近, 只要善于发现, 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更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民间美术有着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的特点。以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为例, 其制作所需材料不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而已, 由此便可在闲暇时创作出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的作品, 作品既可作实用物, 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 各地的剪纸又因地域、人文与选材的不同延伸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民间美术理应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一环, 潍坊的风筝, 陕西的皮影, 各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摆件、玩具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学习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是以参加庙会欣赏民间技艺的方式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内容, 也可以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丰富课堂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当今教学理念中学校、家庭、社会共通的教学资源共享素材的观念。

综上所述, 针对民间美术在教学中不被重视的现象, 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重视。我们绝不可轻视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中学美术论文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思维 培养 学生 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封二-01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对中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兴趣、形成某门学科特定的“课程思维”,从而主动开始某门课程的学习、探索。美术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中学课程构成中的“副科”,其教学改革也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即一直探索着进行教学改革,但改革成果始终起色不多,成为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之一;“思维”培养概念的提出,使成功打破这一困境成为可能。为更好促进新一轮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笔者欲就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美术思维及其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所谓美术思维,简言之就是与美术课程学习、绘画与审美能力提高等息息相关的一种思维能力,但其又不仅仅与美术课程学习、绘画能力提高有关,还包括更深层次的与学生美术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人文意识、洞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等,这些能力、意识等才是学生美术思维培养的关键,是在这些能力、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学生的“美术思维”;因此,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人文意识、培养学生绘画所需的敏锐洞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学生可以真正受用终身的素质。

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解决中学美术教学中遇到的绘画等美术造型问题,更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创作思路,做到“触类旁通”,从而解决学生在中学美术学科教学中乃至日后遇到的、更为广泛的美术领域问题。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中学美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其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只有站在学生美术思维培养的高度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无效或者低效问题。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与意义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与审美能力外,其还担负着启蒙学生美术思维、培养未来美术家的重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像美术艺术家一样观察、思考,在特定美术思维的引导下,在艺术家的道路上主动探索、成长。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强烈的人文意识

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人文性,旨在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基础上的审美意识。中学美术教学中强调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美术作品欣赏中了解课程内容及作品内部蕴含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这也是美术作品创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指导下的中学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这里“审美精神”的实质就是它所具的人文意识特征;要求教师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与社会及与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不仅要求学生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来理解生活,理解生活中的“美”;强烈的人文意识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其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美术思维、美术创作功底的基础。

2.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

优秀美术作品创作离不开敏锐的洞察能力,这种敏锐的洞察能力是美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来源于整体美术思维的形成。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有所体会,即多年的美术知识教学及素描、色彩等训练,时刻都在强调要先形成一种整体感,这也是美术教学、作品创作前需要坚持的原则与掌握的方法,这种整体感的形成源于敏锐的洞察能力。这就要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不断让学生领悟敏锐洞察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学生临摹、写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对比和联系,并在绘画过程中形成对比、联系的习惯,从而准确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练就敏锐的洞察能力,为学生美术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美术思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形象思维,而对于形象,多数学生及不在少数的教师都认为是具体的形象,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观察、思考、创作都依赖于具体的形象;但实质上具体的形象并不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来源,美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来源应该是创作者对诸多具体形象的抽象与概括,进而利用点、线、面、色彩、质感等基本图形元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生成某种美感形式,即最后的作品,这才是美术思维运用的本质。上述从美术图形语言本身考虑绘画创作,而不是完全借助于外部具体事物信息来观察、解读与创作美术作品,才是真正的美术作品创作;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即有能力把具体的形象抽象成图形,并借助于图形实现对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持续的引导与学生不懈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创作思路,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要教学生去发明创造什么新产品,而是鼓励、培养学生视觉上、形式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思考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如在中学绘画教学模块中,教师可以尝试强调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事物,以及在平常事物观察中抽象、概括出不平常的视觉效果,进而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画面结构,实现学生观察的创新、抽象的创新、概括的创新,最后形成美术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苏雨虹.学生美术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6).

[2]梅金梁.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5,(04).

中学美术改革初探 篇4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一中

刘业坤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里足见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然而,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0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本人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到以下教学方法与同仁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导入方法新鲜多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3、媒体语言形象具体。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4、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 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3、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因地、因时制宜、走出课堂、描绘自然、体验生活、开阔视野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现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中学美术改革初探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一中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知识点与第一册的图案有相通之处,学习时可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艺术历史悠久,它向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粗犷朴拙,南方精巧秀丽。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教学目的:

唤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艺术,学会运用的基本技法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

性地设计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

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准备:

作品若干,各色电光纸,剪刀、刀子各一把,

开白纸两张;投影仪。

作业要求:

能够在课堂上独立设计完成一幅窗花图样,做到造型

单纯、简洁、富有情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l分钟)

(二)学习新课(10分钟)

1.教师出示邳县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邳县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请学生欣赏课本(P17P18)作品。欣赏的同时归纳的题材种类。(教师板书)

3.结合作品教师讲: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精巧秀丽、玲珑剔透。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教师板书)

4.教师将展示给学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教师指图1、图2,用启发性的.手势、语言提问:图1、图2都是人物头像,但在眉眼等细节上却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发现了?(教师综合学生回答板书)教师再指图3图4问:用什么方法能让这两幅出现多种色彩呢?(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用半成品给学生示范,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6.教师展示图5、图6、图7,讲:下面我们研究的造型装饰手法,图5这幅突出了人物的形态,而次要的细部却没有刻画,它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指图6图7问:鱼和猪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形象有什么差别?大家讨论一下。(同学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

7.教师展示图8、图5问:这两幅图的构成形式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教师给学生做示范。示范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如::运用折叠法剪的是光卉(图9),如果剪单独对称式的人物怎么剪(图5)?均衡式的呢?(图8)?

(三)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教师辅导。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1图2,指出阳刻时应“剪剪相连”,阴刻时要“剪剪相断”。再让学生观察图9图10,指出对错。经过比较议论得出画纹样时必须注意纸的连断的结论。突破难点。

(教学建议:展示和板书用投影仪)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五)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点题:以上学习的是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2

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作为美术老师,我意识到给农村中学的孩子上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农村中学的教育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美术只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学生对于美术课的热情自然不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学好美术课呢?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美术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不仅仅学习绘画技法,更要感受到美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一、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美术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是:美术教学就是传授绘画技能。而在新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穿插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美术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中的美。我也会带领学生走近校园的风景,哪怕是一片叶子,一朵小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自己创作,把美术融入到生活中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跟他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学内容不能全然依靠美术课本,应因地制宜做些调整,尊重农村中学的学情特点。

1、绘画方面,农村中学的孩子们绘画基础较差,因此教学以线描为主,可以能锻炼学生的构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在课堂上应多与学生互动,活跃他们的思维。多让学生动手画,鼓励他们大胆下笔,不怕画错,在多次练习中获得进步。

在《熟悉的物品》这一课上,我让学生将家中常见的物品带到教室来。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帽子、手套、篮球、水果……互相观察,交流讨论着,好不热闹!接下来我便引导他们描述物品特征,用线描方式将它们画下来。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另外,我也会选取某个题材,让学生进行想象创作。例如我以《缤纷多彩的热气球》为题,引导学生们对热气球展开联想,让他们设计热气球的形状以及图案。学生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惊叹,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2、手工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外,树叶贴画、蛋壳人的制作等活动,学生也特别有兴趣。

我将收集树叶的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便兴致勃勃的去准备材料。课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随心所欲的进行手工创作,互相交流。最后将优秀作品收集起来,办一个树叶贴画的展览。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手工制作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废物利用、环保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上美术课与其它课有着不一样的乐趣。

三、优化美术作业评价

1、评价不打分数。在美术作业批改上,我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在作业上批注“优”、“良”等,再简洁的说明优点或缺点。我建议表扬多一点,批评少一点,一句“构图准确,继续保持”,“线条优美,继续努力”可以给学生莫大的鼓励。遇到优秀的学生作业,我都会拍照上传,以便学生课下欣赏和参考,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素材。

2、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在写生课上,我会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及时指出学生需要修改的地方,避免他们继续“走形”,同时我也会将构图准确,线条优美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欣赏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在美术课上,除了多让孩子动手,也需要多让他们开口,评价他人的作品就是一个良好的锻炼方法。在作品评价环节,我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模式,先让学生自己讲讲作品的创作思路、过程以及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学生点评作品的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和学习,也让他们能在同学的肯定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我会以学生为本,努力让他们感受到美术课的乐趣,用美术教育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中学美术教学设计3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在本教学方案中,我主要采用四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

2、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

3、以描绘为主,其他表现方式为辅。

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具准备: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学具准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事先把学生准备的自己的照片收集放在一个小箱子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

学生每人从箱子里拿一张照片,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

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没有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刚进初中,有些同学不熟悉)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互相认识一下。

(板书:你、我、他)

二、描述特征

说说“他”的特征

看自己手中照片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

说说“我”的特征

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三、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

1、《蒙娜丽萨》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达芬奇、《蒙娜丽萨》

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

2、《凡高自画像》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

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3、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4、现代版的《蒙娜丽萨》

5、探索

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总结:这主要跟摄影术的发明有关。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呢?(人物头部)

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讨论: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怎么变?

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如何改?

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来实现的。(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说清每种表情的变化规律)

感知人体比例、结构

探索:头部比例——三停五眼

出示人体肌肉和骨骼图

过渡:刚才,我们重点学习了人物的脸型与表情,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下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在画肖像之前,我们感受一下画家们是如何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

五、临摹练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的表现方法来选择一幅肖像画(可以是书上,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进行临摹。

仔细观察你所选的肖像画,把人物特征用简洁的言语写在作业上。

引导评价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临摹出画中人物的神情吗?

你所临摹的画是否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

(精选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请填写好评价表,并存入学习档案袋。

课后延伸

中学美术教研过程记录 篇6

录像课是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有趣的汉字》,小学五年级人美版第9册教材,教授者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大街一小的杨蕾老师。教研员评课:本课是一节教学实践与美术课程理念结合非常较好的小学美术课,无论是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兴趣,还是从艺术地角度认识汉字,感受汉字的美,激励学生主动的用水墨画的形式创作汉字这些基本美术素养的学习方面,以及培养学生主动精神等方面都有了积极的实践,是一堂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一堂课,起到了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作用。

实践教学目标,蕴含三维目标。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起源、演变和艺术特点(知识与技能)。

2、学会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有趣汉字(知识与技能)。

3、艺术角度认识汉字,感受汉字形意美(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华艺术文化的热爱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课程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创作、讨论、实践,兴趣激发,主动性学习等包含了更多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表述中,也没有“让”“使”等命令式词语被动式词语。

课件精彩,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动有趣的视觉空间,调动了兴趣。小组合作有目的、有要求、有方法,实际有效地做到探究合作学习,比如小组探究:“福”字的字体变化,比如小组创作“舟”字等。

所有教学设计关注了学生的学,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习创作和作品评价的各种师评生评和互评等评价中,特别强调用美术元素语言和方式来创作和评价,诸如:强调“字”和“画”的联系中,注意造型构思及中国画技法的运用等,在评价中老师特别展示“作品是否字画结合巧妙,构思新颖,生动有趣,是否大胆运用水墨画激发,画面充满美感”给学生一个美术各项要素的学习创作评价方向,美术素养得到积累和提高。

学生和老师在创作“舟”字环节中,共同完成作品,给表现老师美术技能素养,也体现师生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意识,值得肯定。

学生创作评价,还有两个细节:教师辅导时,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汉字演变过程小字条,以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做到尊重差异,区分不同学情。还有学生作画的同时,循环播放优秀作品,拓展学生思路,及时鼓励。

一、教学设计精炼,环节紧密相扣,过程层层推进。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增强兴趣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落实情感性,教师用各种手段:动画、中国画形式来进行表现创作。加深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本课是利用汉字的象形特点,始终启发引导学生,开放智力,挖掘潜能,培养创造精神。

四、用多媒体较好解决难点,如:祖先如何按实物形状造字,艺术家如何根据汉字象形艺术创作等。如果用语言往往枯燥,而多媒体生动有趣展示文化独特魅力。

不足:

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还需提高,比如:古代中国最早象形字是按照实物形状来创造图形符号,而如今艺术家与学生所创作的象形字是根据现代汉字形和意所创造,是具有一定含义的图像,二者虽有象形性但本质不同。教师对此阐述不清。

课堂提问还学推敲。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重要手段,本课有些提问缺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思考:

公开课和示范课有必要,能起到引领作用。判断作秀?学生是否当“道具”在“表演”为关键,如果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有真实收获,学生有更充分地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那我们因客观理性地看待公开课现象。

多媒体和小组讨论如果没有目的地有效地运用,课堂纵然很热闹,学生也没有多大收获。如何采用低耗高效的教学方法,减少不必要的多媒体运用,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充分利用时间取得最佳效果值得深思。

不管怎样,课堂教学主要依据一定教学目标,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这是课堂本质问题。

《有趣的汉字》

杨蕾辽宁沈阳市和平大街一小

课题:《有趣的汉字》人美版第九册第8课。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起源、演变和艺术特点。

2、学会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有趣汉字。

3、艺术角度认识汉字,感受汉字形意美,激发学生对中华艺术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了解汉字演化过程,感受汉字的美,体验用水墨画表现汉字。难点:如何根据汉字的形意特点,展开联想进行创作,画出新颖有趣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欣赏《三十六个字》动画片段,思考汉字与美关系。

二、探究新知

1、通过猜字游戏和排序游戏了解汉字

2、走进汉字,欣赏象形、会意等汉字。

3、再现汉字,学生小组游戏画字“舟”,欣赏“舟”象形字与 画的动画,再次感受字画结合的美。思考探究“字画同源”。

4、赏析画家和学生作品,开拓视野和创作方法。

三、创作实践。水墨画形式创作“字”画。

四、展示鉴评。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 篇7

一、美术欣赏课要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美术是教育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一种精神产品;通过美术学习, 学生可以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 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 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美术理论更多的是画外的功夫, 是种隐性的东西, 要使学生理解, 必须有我们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不断探索, 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还要转变观念, 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任务应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 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才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中, 教师要把握住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二、体现美术欣赏课的趣味性

科技的进步, 为上好美术欣赏课提供了更直观的平台。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教师在上课时, 可将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以电脑接入大屏幕, 播放图片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伴随图片、音乐和文字, 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起来。美术课的这种教学方式和学生上其他课程不同, 所以兴趣会更浓。但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课前把主要的内容考虑好, 如果滥用多媒体, 不但起不了想要的效果, 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不是单向地灌输。如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的欣赏教学时, 我们可以播放《苏武牧羊》的曲子, 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欣赏图片, 并利用声音的感染力, 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 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魅力。在学生欣赏完以后, 我们再讲授技法, 如采用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等。学生听着意境悠远的中国古典音乐, 知道了自己生活中就有如此美妙的民间艺术, 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就会很容易接受所讲授的内容, 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情感因素, 加强能力培养

情感是美术欣赏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只有情感体现的精彩深入, 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 它可以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判断和想象, 去欣赏理解感悟艺术作品, 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 我们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 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所讲内容创设情境,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感悟作品;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 达到情感的陶冶, 态度的激励, 价值观的升华。情感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教师的教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情绪, 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教师心情愉快、幽默诙谐地授课, 就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

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首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 让学生在欣赏各类艺术作品时, 可以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理念。在课堂中, 不管学生对一幅作品有什么异样的感受,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总结。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它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 首先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 其次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次是培养学生透彻的理解力, 最后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四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合作协调的关系, 都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 从而形成人们的整个审美过程, 而审美能力集中表现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是对一幅作品最直接直观形象的认识;二是对所欣赏作品艺术风格特色的理解;三是对与艺术作品背景及作家等等相关的内容的了解;四是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内涵延伸内容的挖掘。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艺术知识修养和空间审美能力。一方面, 它需要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透彻的了解, 而且还要有能够扩展知识的能力, 能够有对整齐、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和谐等空间审美关系有深刻领悟, 并将这种深刻的领悟运用到鉴赏活动中去。另一方面, 它又需要教师能够辩证地理解和使用这些原则。要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 教师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 上课的方式方法也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些, 才能使美术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美术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美术教育

一、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

美术鉴赏中的“鉴赏”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当中,被定义为:通过特定的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运用感知以及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以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现象与作品的创造活动。而所谓的美术“批评”就是批判,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中指出,艺术批评应该是美学观点与艺术直觉的统一,而现代艺术批评的奠基人波德莱尔则提出,批评是有偏爱的、充满激情的。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人们总是惯性地把批评等同于美术作品“好与坏”、“美与丑”来判断和解答。而实质上,美术批评的实际含义却要更加广泛、更深入的多,它是对美术形式、美术现象等所做出的论述、评价以及阐释。它不仅仅是一种积淀和升华,也是在不断地吸收营养又不断更新的过程。通过欣赏与批评,能够进一步从创造性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去揭示艺术品以及艺术史的意义。还能够帮助人们在欣赏艺术品、艺术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促成反思习惯的养成和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从而成为人们接受美、懂得美、爱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运用的必要性

而美术批评要以实现美术的鉴赏为价值。如果不能批评的去思考艺术,就会引发无数的问题和争议,也就不大可能在涉及艺术与文化的问题上取得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区分什么是高雅的艺术,什么是品质低劣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活动是认知理解与社会文化实践活动。

中学美术课改后提出的“美术欣赏”不同于“美术欣赏”,美术鉴赏包含“鉴别”和“欣赏”两层含义,虽然只有一字只差,“鉴”更强调学生欣赏,鉴别、评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批评实践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学生参与的美术批评的美术鉴赏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课,只有当美术鉴赏被看成为一个个人经验的获得的实践过程时,我们的鉴赏教育才能让学生冲破以往观念里的对美的单一性,实现对美的多元化以及自己独特想法的理解。因为美术鉴赏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欣赏美、体会美的能力。

三、美术鉴赏批评对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学生受教育阶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美术鉴赏如何更好的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去,让学生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美术创作与审美意识,这些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思考与探讨。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鉴赏板块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自然就成为了美术课程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鉴赏内容分为美术创作的内容、美术作品的分析、美术鉴赏以及美术批评。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理认知和年龄因素、思维和感情的的不成熟方面,在对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和批评的时候,很难达到教师在讲授时候要求的标准。

在美术板块里的“欣赏与评述”领域里,内容包括的大都是一些国内外的名作、名画,普通的美术欣赏与评述,只能大概的了解了一些作品的作者、构图和一些背景的知识,但学生对作品未必有很深刻的印象。美术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对美术、对艺术品的热爱,能够真正认识作品背后的潜在的无限的内涵,以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评价,在中学阶段以及大学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能很好的让学生自己辨别艺术的真伪与好坏,通过广阔的接触美术鉴赏与批评,不仅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也能衡量他们创作出美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例如:中国宋元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相对比和学习,截然不同的国家和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就需要学生用不同的观察和评价的手法、角度去认识和学习。然而,学生大部分都会因人而异的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态度带入到 批评的过程当中去,以及自身的喜好去评判,这也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般的美术欣赏,只能由表象和直观的感受去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然而加入了美术批评的欣赏,就不只是对作品最肤浅的认识,而是对作品更深一步的阐述,不仅要讨论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创作的意图和时代背景、作品的形式、意义的解释、价值等等。

美术批评,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些方式,激起学生对美术批评的深刻认识,理解欣赏更加广泛的美术作品和更深层次的作品,最最主要的是需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审美意境之中,使学生在认识作品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品味和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法创作。

美术鉴赏中,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教育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审美经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或者尺度,以认识到美术真正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以及素质。

中学美术课本上所涉及到的美术鉴赏内容中,关于美术批评内容非常有限,而目前,中学美术鉴赏课程中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不容乐观,但这一定也是今后美术赏析课的非常重要之所在,也是全世界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怎样立足国内,又能放眼国外,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每一位美术鉴赏课老师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其目的在于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实现。通过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不断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和认知的过程,以此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与批评在教学当中的运用十分的必要。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常锐论《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尹少淳《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各省大学生就业率排行下一篇:葵花籽结的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