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论文

2024-08-17

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论文(通用13篇)

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论文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戏曲的艺术特色、品貌及剧种。认识其作为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故事及视频再现等手段,制作戏曲系列宣传小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邻近色的美感,提高对色彩的感知度,学会运用邻近色表现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戏曲的艺术特点,掌握戏曲与美术的关联性。

【难点】

创作特色鲜明的戏曲题材美术作品,体味戏曲与美术的艺术衔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戏剧的相关资料、京剧脸谱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直观感知,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清代的云南四登古镇戏楼,面对翘角飞檐,建筑结构、造型别致的古戏楼,你能想到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戏曲与美术》。

活动二:赏析作品,打开视野

1、播放《戏曲的历程》纪录片,提出问题:什么是戏曲?说说你知道哪些戏曲艺术形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2、欣赏京剧《贵妃醉酒》视频,你认为主人公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通过怎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主人公的感情?

作品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凸显杨玉环对皇帝的柔情。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

3、展示各异艺术形式的戏曲艺术,《梁山伯与祝英台》(剪纸)、《三国演义》(年画)、霸王别姬(泥塑)。欣赏不同形式作品,你认为这些艺术作品的共同点是什么?试说戏曲与美术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展现内容均为戏曲桥段。突出了戏曲与美术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运用不同的美术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戏曲人物形象,可见美术是戏曲艺术的承载手段。

教师追问:根据课前搜集及学习的内容,说说戏曲表演需要哪些“装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脸谱: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戏服:制作精良、凸显人物特征。舞台设计。空间、色彩。

活动三:实践练习,巩固提高

1、说说你家乡有什么戏曲?结合它的艺术价值说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我的家乡是安徽,流行黄梅戏。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具有很重要的精神价值,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

教师追问:美术家创作的戏曲题材的美术作品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戏曲剪纸的常见颜色是红色,其色彩鲜明,人物神态、动作、服饰通过剪纸形式刻画的淋漓尽致,突出了剪纸艺术的趣味感,同时又是戏曲艺术传承的形式之一。

2、思考与练习

题目:你喜欢什么戏曲?能否在小组中学唱一小段?喜欢戏曲题材的美术作品吗?

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了解、研究家乡戏曲或大家喜爱的戏曲;收集相关的图片和美术作品,拍照片,创作戏曲题材的绘画作品,写戏曲介绍、观后感、评论等;制作宣传小报,举办文化宣传活动。

3、展出学生作品内容,开展宣传评议活动。师生共同分享心得。

五、板书设计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论文 篇2

一、美术欣赏课要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美术是教育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一种精神产品;通过美术学习, 学生可以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 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 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美术理论更多的是画外的功夫, 是种隐性的东西, 要使学生理解, 必须有我们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不断探索, 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还要转变观念, 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任务应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 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才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中, 教师要把握住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二、体现美术欣赏课的趣味性

科技的进步, 为上好美术欣赏课提供了更直观的平台。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教师在上课时, 可将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以电脑接入大屏幕, 播放图片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伴随图片、音乐和文字, 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起来。美术课的这种教学方式和学生上其他课程不同, 所以兴趣会更浓。但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课前把主要的内容考虑好, 如果滥用多媒体, 不但起不了想要的效果, 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不是单向地灌输。如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的欣赏教学时, 我们可以播放《苏武牧羊》的曲子, 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欣赏图片, 并利用声音的感染力, 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 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魅力。在学生欣赏完以后, 我们再讲授技法, 如采用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等。学生听着意境悠远的中国古典音乐, 知道了自己生活中就有如此美妙的民间艺术, 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就会很容易接受所讲授的内容, 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情感因素, 加强能力培养

情感是美术欣赏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只有情感体现的精彩深入, 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 它可以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判断和想象, 去欣赏理解感悟艺术作品, 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 我们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 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所讲内容创设情境,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感悟作品;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 达到情感的陶冶, 态度的激励, 价值观的升华。情感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教师的教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情绪, 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教师心情愉快、幽默诙谐地授课, 就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

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首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 让学生在欣赏各类艺术作品时, 可以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理念。在课堂中, 不管学生对一幅作品有什么异样的感受,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总结。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它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 首先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 其次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次是培养学生透彻的理解力, 最后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四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合作协调的关系, 都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 从而形成人们的整个审美过程, 而审美能力集中表现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是对一幅作品最直接直观形象的认识;二是对所欣赏作品艺术风格特色的理解;三是对与艺术作品背景及作家等等相关的内容的了解;四是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内涵延伸内容的挖掘。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艺术知识修养和空间审美能力。一方面, 它需要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透彻的了解, 而且还要有能够扩展知识的能力, 能够有对整齐、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和谐等空间审美关系有深刻领悟, 并将这种深刻的领悟运用到鉴赏活动中去。另一方面, 它又需要教师能够辩证地理解和使用这些原则。要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 教师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 上课的方式方法也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些, 才能使美术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论文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思维 培养 学生 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封二-01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对中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兴趣、形成某门学科特定的“课程思维”,从而主动开始某门课程的学习、探索。美术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中学课程构成中的“副科”,其教学改革也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即一直探索着进行教学改革,但改革成果始终起色不多,成为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之一;“思维”培养概念的提出,使成功打破这一困境成为可能。为更好促进新一轮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笔者欲就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美术思维及其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所谓美术思维,简言之就是与美术课程学习、绘画与审美能力提高等息息相关的一种思维能力,但其又不仅仅与美术课程学习、绘画能力提高有关,还包括更深层次的与学生美术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人文意识、洞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等,这些能力、意识等才是学生美术思维培养的关键,是在这些能力、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学生的“美术思维”;因此,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人文意识、培养学生绘画所需的敏锐洞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学生可以真正受用终身的素质。

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解决中学美术教学中遇到的绘画等美术造型问题,更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创作思路,做到“触类旁通”,从而解决学生在中学美术学科教学中乃至日后遇到的、更为广泛的美术领域问题。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中学美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其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只有站在学生美术思维培养的高度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无效或者低效问题。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与意义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与审美能力外,其还担负着启蒙学生美术思维、培养未来美术家的重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像美术艺术家一样观察、思考,在特定美术思维的引导下,在艺术家的道路上主动探索、成长。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强烈的人文意识

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人文性,旨在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基础上的审美意识。中学美术教学中强调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美术作品欣赏中了解课程内容及作品内部蕴含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这也是美术作品创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指导下的中学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这里“审美精神”的实质就是它所具的人文意识特征;要求教师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与社会及与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不仅要求学生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来理解生活,理解生活中的“美”;强烈的人文意识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其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美术思维、美术创作功底的基础。

2.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

优秀美术作品创作离不开敏锐的洞察能力,这种敏锐的洞察能力是美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来源于整体美术思维的形成。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有所体会,即多年的美术知识教学及素描、色彩等训练,时刻都在强调要先形成一种整体感,这也是美术教学、作品创作前需要坚持的原则与掌握的方法,这种整体感的形成源于敏锐的洞察能力。这就要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不断让学生领悟敏锐洞察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学生临摹、写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对比和联系,并在绘画过程中形成对比、联系的习惯,从而准确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练就敏锐的洞察能力,为学生美术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美术思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形象思维,而对于形象,多数学生及不在少数的教师都认为是具体的形象,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观察、思考、创作都依赖于具体的形象;但实质上具体的形象并不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来源,美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来源应该是创作者对诸多具体形象的抽象与概括,进而利用点、线、面、色彩、质感等基本图形元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生成某种美感形式,即最后的作品,这才是美术思维运用的本质。上述从美术图形语言本身考虑绘画创作,而不是完全借助于外部具体事物信息来观察、解读与创作美术作品,才是真正的美术作品创作;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即有能力把具体的形象抽象成图形,并借助于图形实现对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持续的引导与学生不懈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创作思路,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要教学生去发明创造什么新产品,而是鼓励、培养学生视觉上、形式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思考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如在中学绘画教学模块中,教师可以尝试强调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事物,以及在平常事物观察中抽象、概括出不平常的视觉效果,进而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画面结构,实现学生观察的创新、抽象的创新、概括的创新,最后形成美术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苏雨虹.学生美术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6).

[2]梅金梁.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5,(04).

中学美术教学法.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时限分析,中学美术教学目的是一个()A.无极系列 B.单极系列 C.两极系列 D.多极系列

2.美术教学原则与一般教学原则的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辩证关系,正确的是()A.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 B.表象与具象、目的与手段 C.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 D.感性与理性、实践与理论

3.欣赏教学的主要材料是()A.美术作品 B.美术常识 C.图文注释 D.自学内容

4.目前我国中学美术教科书的结构主要由三大板块内容所构成:欣赏、绘画和()A.基础图案 B.平面构成 C.立体构成 D.艺术设计

5.美术欣赏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是:()A.讲 B.看 C.谈 D.写

6.民间剪纸中“三面脸”、“多头马”、“四肢完整的人物侧身”等造型的思维方法是()A.求大 B.求活 C.求全 D.求美

7.美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分为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和()A.实践阶段 B.深化阶段 C.升华阶段 D.运用阶段

8.《美育书简》的作者席勒是德国的()A.作家 B.美学家 C.教育家 D.哲学家 9.美术活动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小组美术活动教学、个人美术活动教学和()A.整体性的美术活动教学 B.评比性的美术活动教学 C.群众性的美术活动教学 D.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教学

10.目前我国多用于口试与美术能力的实践考核的成绩评定计分法是()A.等级评定法 B.百分制评定法 C.积分制评定法 D.平均分评定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绘画教学内容之一的绘画常识与常规。2.中学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着重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美术教学过程的四条基本规律及关系。4.简述对美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5.简析美术教师备课时确定教法的要求。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中学美术教科书如何重视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培养。

2.试析教师应着重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掌握的最基本的美术学习方法。3.谈谈你对美术教师的社会职能的认识。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5

就目前的美术教材来看,每一册书中,基本都囊括了绘画知识、工艺技术、手工制作、作品欣赏等多种教学内容。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可以说都是美不胜收的。然而,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侧重点,比如,有些内容是侧重于社会生活美的,侧重于欣赏美、表现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有些教材则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德育因素较多,还有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侧重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等。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统观教材,有的放矢,才能将教学的意图放到最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观察生活,直观示范

美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在对学生进行绘画基础课的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美之外,还应注重示范的作用。这样,在学生的观察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感受到生活中其他人感受不到的美妙,在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能够具体、深刻地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的美;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够逐渐地发现各种形体之间组合而产生的微妙变化和美,在提高审美和创造美能力的同时,能够丰富对生活中各种美的认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只有学生观察生活和教师直观示范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综合地感受,鉴赏美。

三、现代技术,合理利用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反思 篇6

和舍中学

姚诗刚

中学课业多,课余时间少,学生本身的家务又重,有时我尽量让美术课的内容当堂完成。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要从课堂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美术各方面的兴趣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七年级的《校服的设计》一课,连续上该课,会使学生厌烦情绪增加,《色彩的联想》的水粉画教学也同样如此。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特别是乡镇的中学生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要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

1.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如:开课可以问“你喜欢什么?”“你想不想做什么?”

2.如今多媒体可以把音乐的感情色彩很好的融入到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来。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强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指导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在导入环节,静态绘画的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学生情绪和促进绘画热情的积极作用。

3.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也同样是一个常用的教学手段,每个孩子都很有表演的欲望,渴望展现自我。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的自觉参与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二、实物写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年级的《线条的艺术表现力》一课,抓住线条是如何变化设问谈感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分析,对比花卉的茎、叶、干等如何表达,应用什么样的线条,上黑板上演示,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高起来了,学生的兴趣上升了,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三、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每节美术课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学资源可取决于教师本身,取决于教材,取决于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经验。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丰富美术课堂的一个必备的内容。美术是个直接的视觉刺

激,教学内容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解说和感受,其教学内容比学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画来得更能打动人心。美术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往往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就能使学生接受和亲近,在身边的小事中感受美丽,创造美丽,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

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学生的作业,给学生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节美术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作画习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关注这节课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否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和表现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是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只要教师细心观察,从中发现学生自己的思想,可以在他们的绘画态度上,甚至从反面挖掘闪光点,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中学美术教学改革初探 篇7

中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应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 实现课程内容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丰富和拓宽美术类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学生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 但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 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作品进行筛选, 突出重点, 以点带面, 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为此, 我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教学,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新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 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 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 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 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

二、改革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 是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习, 即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有意义的选择、内化, 从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种知识的建构因认知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所处情境的差异而不同。也就是说, 学习不是教师单边的教学活动, 而是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习的能力也是在这一自我建构知识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因此,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改革,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经验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活动。

三、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 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那么, 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呢?

首先, 必须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从传统教学论的角度看,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引领学生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强调以教科书和教师为中心, 强调培养过程知识技能的取向性, 以及单一、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服从型的思维方式。可以说, 传统教学观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 以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性、轻感性, 重结论、轻过程为特征的教学思想, 其结果是, 重逻辑推理、轻发散求异, 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 重知识积累、轻思辨创新, 培养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素质教育就是为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不断优化组合, 构建科学健全的素质结构, 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

因此, 强调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标。从现代教育理念看,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学中重结论而更重过程、关注学科而更关注人的教学过程, 是培养和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所以, 教师必须把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支配者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尤其是美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应该实现从仅仅注重知识传授向关注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其次,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 还必须从两个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 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 全面优化教师本学科的专业素质结构体系。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综合化的要求,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 必须重视拓宽专业的知识面, 学习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文学、哲学、历史、音乐、应用物理、摄影、影视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精良的教育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尚能体现教师的文明、仁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而精深教育理论的掌握、熟悉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优化, 从而灵活地运用广博的专业知识, 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育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成就, 决定着学校教学的水平和培养学生的质量, 从这一意义上说, 人文素养与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美术教育

一、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

美术鉴赏中的“鉴赏”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当中,被定义为:通过特定的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运用感知以及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以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现象与作品的创造活动。而所谓的美术“批评”就是批判,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中指出,艺术批评应该是美学观点与艺术直觉的统一,而现代艺术批评的奠基人波德莱尔则提出,批评是有偏爱的、充满激情的。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人们总是惯性地把批评等同于美术作品“好与坏”、“美与丑”来判断和解答。而实质上,美术批评的实际含义却要更加广泛、更深入的多,它是对美术形式、美术现象等所做出的论述、评价以及阐释。它不仅仅是一种积淀和升华,也是在不断地吸收营养又不断更新的过程。通过欣赏与批评,能够进一步从创造性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去揭示艺术品以及艺术史的意义。还能够帮助人们在欣赏艺术品、艺术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促成反思习惯的养成和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从而成为人们接受美、懂得美、爱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运用的必要性

而美术批评要以实现美术的鉴赏为价值。如果不能批评的去思考艺术,就会引发无数的问题和争议,也就不大可能在涉及艺术与文化的问题上取得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区分什么是高雅的艺术,什么是品质低劣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活动是认知理解与社会文化实践活动。

中学美术课改后提出的“美术欣赏”不同于“美术欣赏”,美术鉴赏包含“鉴别”和“欣赏”两层含义,虽然只有一字只差,“鉴”更强调学生欣赏,鉴别、评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批评实践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学生参与的美术批评的美术鉴赏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课,只有当美术鉴赏被看成为一个个人经验的获得的实践过程时,我们的鉴赏教育才能让学生冲破以往观念里的对美的单一性,实现对美的多元化以及自己独特想法的理解。因为美术鉴赏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欣赏美、体会美的能力。

三、美术鉴赏批评对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学生受教育阶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美术鉴赏如何更好的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去,让学生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美术创作与审美意识,这些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思考与探讨。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鉴赏板块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自然就成为了美术课程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鉴赏内容分为美术创作的内容、美术作品的分析、美术鉴赏以及美术批评。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心理认知和年龄因素、思维和感情的的不成熟方面,在对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和批评的时候,很难达到教师在讲授时候要求的标准。

在美术板块里的“欣赏与评述”领域里,内容包括的大都是一些国内外的名作、名画,普通的美术欣赏与评述,只能大概的了解了一些作品的作者、构图和一些背景的知识,但学生对作品未必有很深刻的印象。美术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对美术、对艺术品的热爱,能够真正认识作品背后的潜在的无限的内涵,以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评价,在中学阶段以及大学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能很好的让学生自己辨别艺术的真伪与好坏,通过广阔的接触美术鉴赏与批评,不仅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也能衡量他们创作出美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

例如:中国宋元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相对比和学习,截然不同的国家和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就需要学生用不同的观察和评价的手法、角度去认识和学习。然而,学生大部分都会因人而异的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态度带入到 批评的过程当中去,以及自身的喜好去评判,这也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般的美术欣赏,只能由表象和直观的感受去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然而加入了美术批评的欣赏,就不只是对作品最肤浅的认识,而是对作品更深一步的阐述,不仅要讨论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创作的意图和时代背景、作品的形式、意义的解释、价值等等。

美术批评,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些方式,激起学生对美术批评的深刻认识,理解欣赏更加广泛的美术作品和更深层次的作品,最最主要的是需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审美意境之中,使学生在认识作品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品味和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法创作。

美术鉴赏中,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教育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审美经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或者尺度,以认识到美术真正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以及素质。

中学美术课本上所涉及到的美术鉴赏内容中,关于美术批评内容非常有限,而目前,中学美术鉴赏课程中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不容乐观,但这一定也是今后美术赏析课的非常重要之所在,也是全世界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怎样立足国内,又能放眼国外,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每一位美术鉴赏课老师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其目的在于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实现。通过美术批评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不断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和认知的过程,以此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与批评在教学当中的运用十分的必要。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常锐论《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尹少淳《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中学美术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9

一直以来,我都可以积极参与政治学习,关心国家事务,经常看新闻,关心外国情况和人民的生活。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支持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奋斗,注重师资,奉献精神。

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学是中心工作。我可以坚持五个严肃的原则,在通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始终以这个原则和课程改革的精神来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课前,我可以熟悉教材和学生,这样有针对性,为基础准备打下课。准备各方面,不断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以达到课程改革的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轻微的知识和技能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工作时,改变前面的绘画和书法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力,不约束绘画法,练习绘画。绘画后,使用各种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作品对学生的评价,并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在前一作业前的新课程 重新评估和持续改进,让学生真正学习艺术知识。以反映个人的注意力和发展的各种潜力。

注意学生班内部和外部咨询。我记得一位教授曾经说过艺术课和其他文化课并不重要,也不重要,但很重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从社会到家长,孩子们的艺术培训非常重要,也愿意经济投资。在这个伟大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不要辜负父母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在这个学期扬中市小学生和中学生在艺术品质竞赛中我的同学们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良好效果。这个学期在gbr密封雕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雕刻知识,并可以初步掌握一些雕刻技巧,学生的艺术理解也已经有一点点训练。

中学美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在设计《奇思妙想》这一课的教案时,一方面,我根据教材里的教学要求进行扩展和细化。另一方面,通过对六年级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不仅思维敏捷,而且常常具有独到的见解,这使我在惊讶之余也非常感动。于是我怀着一种强烈地想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创作的氛围的想法,设计了这一堂课,既有承袭又有创新,既有动脑也有动手的设计课。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感觉教学目标里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基本达到,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了作品的创作。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体验到了学有所用的快乐。具体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必须调动起学生的设计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及敢于创新的能力。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我在引入课题时,以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敢于创新,我不断地积极肯定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这些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如同兴奋剂一般,源源不断注入孩子的心田,使他们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因为赞赏而把学习活动当作愉快的享受,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观察、构思和设计。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畅谈各种奇思妙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对茶杯、手指、鸟的联想添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举手发言的同学不到一半,教师的语言过于罗嗦,不够简练。

中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美术应试教育; 美术新课程改革;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36-001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因而,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美术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经验和提法。追求形式化的美术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有“为探索而探索”或“将探究学习绝对化”倾向。

在义务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绘画性为目的,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颉颃。美术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问题,影响了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具体而言,以绘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注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部最新推出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美术课程改革方向就是课程的综合探索。综合美术课的目的在于学科的有效整合,过程的最佳互动,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背景中整体感受艺术、学习艺术,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养。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的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学生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在平时一系列的美术综合活动的实施研究后,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综合性和活动化为运行特征的美术综合活动校本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并将产生更高的教育效益。在美术综合活动中,学生能愉快地活动,感知、质疑、探究,自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沟通、商议、评价,相互合作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得到充分发展。

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即对问题的思考不是建立在零碎的事实片段上,而是建立在一种具有系统关系的结构层面上。这种认识的层面,就像一幅画中,要求我们注意的不是一棵树、一片云、一块石头,而是注意整个画面的大的结构关系,并分析出这种结构关系。认识这种结构关系之后,我们可以运用它进行其他的创作活动,我们甚至可以替换其中的具体的物体和事物,但却保存这种结构关系。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会遵循一些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学习新知-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小结。另外,我们所熟悉的欣赏课教学模式有美国学者费德门所设计的模式:描述-分析-解释-評价,这一类美术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具有较为普遍的效益。美术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多样的,包括:讲述、示范、演示、练习、指导、讨论、思考、答疑、辅导、展示、反馈、评价、体验、探究、交流、氛围营造等。美术教学的组织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要素的选择和时量的分配加以体现。针对大多数美术课,我们可以通过将其抽象化、结构化,设计成这样一个教学模式:激发兴趣-文化引申-方法学习-作品展示。

美术教学要从教师感兴趣改变为激发学生感兴趣。兴趣的激发策略可用激趣、启趣、诱趣、导趣、评趣等方法。教学以审美为主线。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参与审美,培养审美的态度、情感和习惯,掌握有效的欣赏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应是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美术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新课程倡导下的美术教学是自主探索体验的过程,发挥表现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突出艺术学科综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营造出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将美术应用于生活,美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尹少淳著.[M]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学美术教学案例论文 篇12

一、作品简介

《宫娥》是西班牙艺术家迭戈·委拉斯凯兹于1656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 尺寸大小为318㎝×276㎝, 目前收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迭戈·委拉斯开兹, 1599年6月6日生于塞维利亚, 1660年8月6日卒于马德里。是十七世纪西班牙的巴洛克式画家, 也是西班牙具有贵族威严的绘画巨匠。代表作品有《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宫娥》等。

二、费罗门鉴赏过程

费罗门的鉴赏方法主要分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部分, 其中分析包括构图、空间、造型和光影, 评价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一) 描述

《宫娥》中心人物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小女儿玛格利特公主, 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左边的一个宫女跪下来, 向她奉上一些茶点, 但小公主全然不理会;右边的一个宫女正鞠躬行礼;画面的右下角, 是两个供宫廷取乐的侏儒和一条打瞌睡的狗;公主后面站着两个年长的仆人, 好像正在议论着什么又被突然打断。大厅的出口站着守卫的士兵, 他并没有挺直自己的身躯, 他的一只脚站在了更低的一层台阶上。最为有趣的是委拉斯贵支将自己安排在了画面之中, 他手持调色板站在巨大的画板后, 刻意突出了自己胸前佩戴的爵士勋章。整个画面中的人物都看向前方。

透过画面墙壁上的镜子显现出来的人物, 是国王菲利普四世和王后玛丽安娜, 他们吸引了现场所有的眼神。玛格利特小公主旁的每个人物都流露出慌张的神情, 只有画家镇定自若。从侧窗打入室内的光完全把画面定格在了这一瞬间, 犹如照相机迅速按下的快门!

(二) 分析

1. 构图:人物处于画面的下半部分。

2. 空间:整个画面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3. 造型。

画面效果:细腻精巧, 画家将人物的服饰描绘的质感分明、均匀和谐、层次感强;表现手法:写实、隐喻;画面色彩:粉红、银灰、柠檬黄、如宝石般剔透的翠绿。

4. 光影。整幅画面的光影, 像充满节奏的波浪, 通过艺术

家本人的画框边缘, 映出国王王影像的镜子、小公主的脸、背景中开着的门、仆人的脸、墙上的嵌板;画面空间:门外的空间、画面主要人物所在的室内空间、国王王后所处的空间。

5. 画面中的镜子。

在《宫娥》中, 镜子通过展现本应成为主要题材的国王和王后这个任务而把我们引出了这幅画, 我们直接看到人物, 小公主及其随从仅仅是在他们摆姿势之际闯入画室的。

(三) 解释

1. 为什么小公主处于画面的主要位置?国王和王后为什么出现在画面中?镜子有什么作用?

画家打破了宫廷绘画固有的格局。小公主玛格丽特成为了整幅画面的主角, 国王和王后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但国王和王后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画家以一面镜子巧妙的投射出国王和王后的影像, 也隐有小公主保护伞的意境, 即国王仍是主宰一切的力量和威严 (隐喻的表现手法) 。

2. 画家为什么把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

作者将自己放在画面中, 手持调色盘, 站在巨大的画板后面, 凸显出胸前的爵士勋章, 表现出他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 是画家宫廷生活的自我写照。

3. 宫娥并非主角, 为什么作品的名称为《宫娥》?

委拉斯凯兹作为一名宫廷画家, 是为国王、王室服务的, 与宫娥们比起来, 他的地位高贵一些, 所受的待遇也更好。但是与宫娥的性质却是一样的, 都是宫廷中的工作人员, 都是为宫廷服务的。本幅作品取名为《宫娥》代表了画家本人对底层工作人员的尊重。

(四) 评价

通过《宫娥》, 委拉斯开兹创造了一幅“群像画”。为作家精湛的绘画技艺赞叹的同时, 更为他对画面的构图处理所折服, 将自己置身画面之中, 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 又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意图, 它不像一般的宫廷绘画作品那般呆板, 而是表现的生动自然, 极其有趣。

三、《宫娥》之美术鉴赏教学

《宫娥》高度达3米, 画面中的每个物体与实物同等大小, 这正显示出了委拉斯贵支高超的技法。他将每件物体都刻画得相当到位, 毫不敷衍。形体、质感、明暗、空间的处理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画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时间片段的塑像。

其实, 迭戈·委拉斯开兹从来都未曾掩饰他洞察到的事物的本质, 在其许多创作中都毫无保留地表露出来, 当《教皇英诺森十世像》送至教皇时, 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一句:“他过分像了。”因此, 委拉斯贵支有“真理画家”的赞誉。虽然他身为宫廷画家, 却永远执着于追求艺术中的自由的内心。也正因如此, 迭戈·委拉斯开兹受到了后世众多艺术家的追捧, 让委拉斯贵支当之无愧地同里韦拉、苏巴兰一起成为了西班牙美术“黄金时期”的三大代表人物。

摘要:迭戈·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的巴洛克式画家, 他以风俗画和肖像画闻名于世, 而为他赢得大师声誉的主要是他对欧洲绘画史所做的革命性贡献, 即他对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特性的理解。《宫娥》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后来的许多画家甚至包括毕加索都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构这幅作品, 以便探究画面下隐藏着的“真理”。本文以《宫娥》为例, 结合费罗门的鉴赏方法, 介绍一种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美术教学鉴赏案例。

关键词:宫娥,费罗门鉴赏,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8~111

[2] (美) 伦纳德·史莱因.暴永宁等译.2001.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反思 篇13

新课改美术教育要求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创新。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小学阶段的“天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初中学生渐渐少了小学生的那种“天真”,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见小学生那种大胆的线条和自由表现,取而代之的是害怕错误的畏首畏尾的细心表现,表现出画画真难,这对我们来说、对学生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主要原因是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观察世界方式方法的变化,眼睛的欣赏水平很高,而理论水平和表现能力不能达到他们自己的要求,所以出现了画面很空甚至画不出来的“学困期”。因此,很多学生感到自己不是“画画的料”,于是很多学生就选择了放弃。这样的案例在每个班级都比比皆是。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浅谈下自己的一些凌乱的想法。

首先,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面带笑容,让学生们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说话声调要有高低变化。如讲《春天的畅想》一课时,我出示画有表现春天的投影片,“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上热烈、活泼的气氛,让他们大胆的参与进来。而另外一个案例,当我在讲《校园伙伴》一课时,我创造了条件让学生们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活动中,提示他们注意人体在活动时候的变化,并让他们通过互相量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们的身高比例,来体验我们上课讲到的“立七坐五蹲四盘三”的人体基本比例。这样,他们理解掌握比例的程度会更加深刻更加彻底。

其次,我认为上课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我们在上课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欣赏,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第一节欣赏课上好,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要使用的是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等,效果很好。这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讲,欣赏的对象是最关键的,如何利用美术作品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来直接感染学生是美术欣赏课中最值得研究的课题。多媒体教学为此提供了最佳的手段。我们利用电脑,美术作品的来源途径就非常广泛了。扫描或从光盘、网上下载,都是制作课件时获取图片的好方法。利用各种工具软件处理图像,可制作出集图、文、声、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它能融入声音和动画。当我们在展示作品图片的时候,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学生欣赏时非常专注,常常发出一阵阵感叹,教师此时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讲解这件作品,都往往能取得积极的响应,课堂气氛十分活

跃。对于某个局部的赏析,教师可明确地在屏幕画面上指出,非常有利于学生观察,能扩大和优化教学,起到预期的效果。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局部赏析是很重要的,如让学生们感觉到中国画的用笔,那种书法般的笔法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能让他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

上一篇:机关工作服管理制度下一篇:国庆节安全稳定大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