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共12篇)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1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教育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健全人格、有教养、有文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与人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这种发展不仅包含认知、道德的发展,而且包含审美的发展。
中学是学生完成独立思考,审美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学美术是学生理解艺术的初级阶段,美术是直接接触学生精神的教育手段,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鲜活的感情基础、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世界。教师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生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用美把知识武装起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美术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能促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式美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学生的审美感受都产生于形象,不仅如此,学生接受知识也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山势的高大、花卉的娇艳美丽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形式美的培养最直观的就是构图。构图作为画面基本结构,它的创造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掌握一定的构图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大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或在纸上根据自己所提供的静物或人物进行组合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构图美学知识自觉地在画面中寻找并协调对利因素。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得失,教师要及时加以评讲,指出优点和缺点,也可以当面帮助学生修改失误之处,让学生目睹美的转换过程。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构图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艺术。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可以优化人的直觉、想象、灵感和悟性等形象思维素质和能力,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感情因素,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领悟这种美,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面展开。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都受审美理想的制约。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他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作用,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以及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而举世闻名,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都被他的笑容所征服,从中受到爱和美情操的感染;徐悲鸿的《奔马》描绘马的四蹄奋起,昂首奔腾象征了中国人民活跃、自强的生命力,表现了画家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指导,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慢慢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手段。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学生运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平时用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还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教育不是只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最终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理解了美的同时,还升华了思想形成了独立的思维方式,通过绘画来感知美,创造美,也就有了创作的动力。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包括自然的观察,社会理解的观察,花开花落的观察,四季更替的观察,农村与城市变化的观察,古今建筑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和经验,而且主动地探索了知识,同时丰富了想象力和创作的源泉。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展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美术创作是创作者精神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从审美、构图、基本形体到完成,是美的创造,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展现自己独特的审美,旨在使学生了解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事物都是由自己创作的。
美术并不只是绘画。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美术已经伸向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心灵、言行、情操,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
摘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形式美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理想的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最终达到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充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形式美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2
【摘 要】: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关键词】:审美教育、美术课、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但审美本能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因为审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是从后天的审美教育与社会实践中获得,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艺术欣赏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主要种类,为我们今天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挥着显著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增强感受美好生活的审美能力。美术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感受、分析、理解、判断美术作品的美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
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双基并举、并重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培养其能动的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情感、能力与素养,树立美的理解与观念,促进心理品质和智力水平的全面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一种感情教育,促使人格高尚、完善。用蔡元培的话说是:“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有转弱为強,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和情趣,它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美术作为以美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科,很自然地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学科对学生实施美育主要指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为世界上各种物质形态各有其美点。美术作品形态、形式、风格不同,其美点也各异。其中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辩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可以让学生们感到风景画、花鸟画中也有着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有健全人格的新人。
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强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度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和富有情趣的色彩具有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实,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学内容上,不论是“国学”或者“乡学”,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程,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发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
但是,现在人们对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上美术课,只要能够画一幅好的作品,就是进行了美的教育。很多时候,把美术作品作为一种追求功利的工具,要求学生都要成为“画家”,随时随地都能画出漂亮的作品。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审美教育,缺乏文化素养,美丑不辩,良莠不分,往往把优秀的艺术作品认为是涂鸦。在中学美术教育大纲中规定:“中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并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因此,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而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第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这就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在高中美术——艺术欣赏·美术的课本中,有不少优秀的外国人体绘画作品,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一方面学生在欣赏人体绘画作品时会窃窃发笑,觉得很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他们又热衷于偷看不良画刊,甚至津津乐道。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是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能力,就能自觉抵制不良画刊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还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强制性的效果要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此外,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美术课的教学特点就是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育感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普遍。脱离审美而存在的文化几乎没有,审美作为人的精神需求,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及自身的用途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广大的学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让他们在中学美术课中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从小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校园环境、服饰、居室、书籍装饰、城市建设以及绿化、科学研究、知识积累等。这对他们今后工作将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帮助。
因此,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这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参考文献】
1、《美育原理》,德廖莫夫等著,吴式颖 臧仲伦 方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育新论》,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首届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艺术美与欣赏》,戚廷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教育论文
浅议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中的作用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美术 审美 途径
审美教育,是一种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美术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挖掘视觉造型中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的课堂教学艺术融于一体,让学生醉心于美的世界,感受美的力量,进而达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中学美术审美教学的作用
美术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中学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中学美术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还能鼓舞人们去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审美教育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要提高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容易把美丑颠倒,还有不少学生由于受到淫秽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淫秽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二、中学美术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形式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依赖于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要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是首先要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审美形式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魅力。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
(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和文学,三者都把握住了情感。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或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许多人从中受到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教学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或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内容也很广泛。
(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理想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分辨不清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能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与学生进行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只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青少年学生总是充满幻想,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
(五)审美情感态度的培养
美术教育是一种视觉和情感教育的完美结合,美术教育过程,是视觉美感的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正是美好情感产生的前提条件,因而教师必须加强审美情感教育的力度,增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视觉教育在主客体间交流的重要作用。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行为世范”的作用,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始终充满浓厚的情感因素,以浓郁情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不遗余力地关注学生情感的走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感态度。
总之,应充分认识到中学美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的原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态度,增强审美情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全方位增强学生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富有审美性、创造性的学生,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永长.美术教育论丛.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提高中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分析 篇4
一、美术教师是促进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引导者
马克思认为, 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 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 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 他们求知欲强, 可塑性大, 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 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 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 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课堂活动中,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意识, 我多用讨论式, 给学生自由,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很高。例如, 在欣赏课《格尔尼卡》教学中,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搜集有关资料, 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 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 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 上课时,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立体派美术作品有什么特征? 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虽然这种讨论非常不成熟, 但是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机进行小结: ( 1) 立体派产生和主要活动的时间; ( 2) 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3) 产生地点; ( 4) 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思想来源; 以及它的产生和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表现客观对象的体面结构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在重点介绍毕加索的作品的同时, 我进行了拓展, 例举了我国当代油画家李自建的作品“人性与爱”系列《南京大屠杀》, 将之进行类比, 引导学生思考: 美术作品除了装饰屋宇的功用之外, 还能发挥那些作用? 极具冲击力的画面, 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 都强烈地体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师经过提问、解答, 达到了使学生感受深刻, 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作品的目的。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内容和途径
1. 形式美感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 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 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 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 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 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 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所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 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 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 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4. 审美理想的培养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 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 什么是丑恶的, 什么是应该歌颂的, 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 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 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 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 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 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 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 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 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 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5. 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 “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 有形的东西, 可用想象使它变形; 无形的东西, 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孩子们充满幻想,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 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 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 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 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 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 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 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 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摘要:美的事物蕴藏于生活,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和理解,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美的素养, 要接受相应的教育和熏陶, 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 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才能逐步得到和提高。美术课是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 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而美术教师正是这一活动的引导者和主导者。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
美术教学的改革不仅强调了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为基础,同样也强调了艺术审美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首先就要从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两方面着重入手。审美感受的能力就是学生在欣赏一项事物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审美思维产生一种内心感受,当学生可以对一项事物产生一种内在和外在的情感认知就能逐渐转化为审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一些美的事物,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其次,所谓的审美创造能力就是学生在进行审美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行为,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想象力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说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全面的释放,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无论学生是处于初中还是高中的学习阶段,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普遍忽略美术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这个学科只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课程,抱着玩玩的态度就可以了。而学校也会把重点考试科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美术这样的学科也就只能作为主课程的陪衬,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主科目代替美术课的做法。但是美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要和美术教师一起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主动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由于学生还处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所以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初期阶段,就需要理解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可根据他们的年龄增长趋势去带领他们接触一些心理上可以接受的艺术形式及艺术领域,比如一些抽象事物就能加强他们的体验感受。其次,在学生学习美术的整个过程中,每个人对绘画的喜好程度和感受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喜欢画静物、有些喜欢画抽象,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喜好差异和感受差异教师就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去满足学生的美术需求。
3.通过艺术教学情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立,而美术教学也一样,如果教师只能按照传统授课方式照着教材去宣读,想必也就不会有多少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去学习了。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情境去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其中。例如在讲到《校园的春天》这个单元模块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像一些知名的影视作品和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去选择一些比较轻松、幽静的背景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进行授课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愿意投入在其中去认真学习了。
三、通过不同课程的特点去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美术鉴赏课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在整个教材当中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而教师就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课去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去带领学生去欣赏一些知名、优秀、容易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与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再次,教师也可以自己从网络收集一些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容易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通过设计课程去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随着近两年新课改的不断改革,美术教学中也呈现出了一些美术设计类的课程,这个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展开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好的设计作品,并告诉他们设计作品当中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再告诉他们如何选择设计材料以及如何搭配不同的色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去收集材料了。
3.在素描绘画课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当中,绘画课程是整个美术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核心,它是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所进行的一项重要训练,通过绘画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最适合不过的。教师在展开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学生进行绘画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一些指导,可以是美术技能方面的指导,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导。例如在讲临摹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对临摹作品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像线条的粗细、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点都是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之后才能去创作的,例如梵高的作品特点就是色彩和线条表达的非常直观,学生不仅要去理解和分析画者的作品艺术表达特点,也要深刻体会绘画者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会慢慢提高,且美术综合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可以透过美术的本质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审美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待生活也能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培养,让学生可以发现身边更多的美好,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尹立群.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03).
[2]刘正莲.探讨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16).
浅析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6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术教育的任务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对色彩的感知能力,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4.审美理想的培养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5.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略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7
一、中学美术审美教学的作用美术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中学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通过中学美术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而且还能鼓舞人们去改造世界, 创造美好的生活。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审美教育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 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 逐步增强的。要提高审美素养, 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 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 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 他们求知欲强, 可塑性大, 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 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通过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能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有不少学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容易把美丑颠倒, 还有不少学生由于受到淫秽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 就能自觉抵制淫秽品的侵袭,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二、中学美术审美教育的途径
1.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形式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 依赖于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 首先要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 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 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是首先要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 溪水的弯曲流转, 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 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审美形式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 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魅力。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 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 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 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
2.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和文学, 三者都把握住了情感。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 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或校园风光的描绘, 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许多人从中受到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教学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或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内容也很广泛。
3.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理想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 都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 分辨不清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 什么是丑恶的, 什么是应该歌颂的, 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 能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 它又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 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该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与学生进行谈话分析, 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 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健康人格
审美是人类活动的主题之一, 与追求真理的求真活动、实现人类价值的求善活动共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三大样式。美术作为审美活动的样式之一, 对人审美能力的形成、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 是人的一生中心理特征、性格形成的时期, 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就构成了人的性格养成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审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现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 要求培养身体、心理、知识、创新、审美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不但为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而且为全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创造了人自身, 也创造了适宜人类居住生存的自然环境, 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自然规律, 发展了科学技术知识, 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与价值。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自然界的奥秘在人类的有限能力面前总显得如此神秘, 不可触及。人类实践能力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 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然作出规划。在这种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 审美出现了, 通过审美的无限的想象力, 人类沟通了理想与现实的沟壑, 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在自己的意识中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审美活动的样式繁式多样, 诸如上古神话、诗歌、音乐、绘画等, 都是通过对人的感官的刺激造成心灵的共鸣, 用一种无限的想象力消解人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些不同的样式之间互相补充, 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将人类的活动从现实的生产劳动提升到理性思维活动, 从有限的空间拓展为无限的空间, 超越了时空, 超越了历史。
二、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感的熏陶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是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健康的心理以及审美能力以及情趣的最佳时期, 而美术教育在此时期所起的作用比起其他的审美样式具有更加直观、更加重要的作用。前苏联学者在讨论文学理论对学生的影响时说“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接受兴趣;要实现文学理论知识的迁移, 即输入与输出;要最终实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分析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与此相似, 中学审美教育也得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而中学生的美术教育活动刚好契合了他们的心理以及知识特点, 很少涉及美术理论, 主要以绘画为主, 这种对美的最直观的的感受也是最简单的审美能力, 不像对诗歌、神话的欣赏那样需要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因此, 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既直观、简单、也是最为可行的办法。
美术教育中, 面对艺术作品, 面对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诸如线条、色彩、明暗、空间、结构、肌理等, 学生对此有一种直观具体的感觉, 既不会陌生, 也不会感觉深奥,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日常生活每天面对的东西。但它们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因为它们不同的组合构成了艺术作品, 给人类带来了美, 带来了超越, 带来了想象与心理愉悦。面对这些既熟悉, 又有艺术升华的美术作品,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受了美的感染, 从而在心灵上留下了印记, 对心灵进行了审美的塑造。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与追求知识的渴望, 也具备了一定的分辨善恶的能力。因此,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 通过对美丑的鉴别, 对好坏的评价, 贯穿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也是可被学生易于接受的。
三、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 通过情感、感悟、理解、想象, 把人领进审美世界、愉快的世界, 使人达到心灵与自然的统一, 将复杂的人类心理活动简单化, 升华为一种理想的心灵与情感体验, 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现在,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既能教人应付生活, 又能教人主动地参与生活、创造生活, 感受生命的意义, 享受生命的光辉的教育, 这是一种以培养完满人格为宗旨的教育, 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 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对人的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的教育。”美术教育的本质, 不是要把人培养成美术家, 只是在培养一种审美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
中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代, 此时正值青春年少, 意气奋发的求学时代, 也是一个面对各类试题、考试的压抑时代。因此, 让学生健康发展, 培养健康的心理, 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 养成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因此, 中学美术教育便承担了重要的培养健康人格的重任, 引导每一个同学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自己、观察别人, 以一种美的眼光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自然以及人际关系, 便会获得心理的安宁、超越矛盾的洒脱。以审美的态度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领悟人生的真谛, 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人。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2][前苏联]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边霞.境界——有感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1) .
[4]吴丽芳.自由·个性·审美——关注“审美型”人格发展的美术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126-129.
将审美人生教育融入中学美术教学 篇9
一、教学内容追求审美元素的充分挖掘
美术教育的职责就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元素, 帮助学生感悟美, 从而创造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的步骤和方法有: (1) 仔细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的审美元素, 比如色彩心理、图案构成原理及其样式、艺术特色及其制作工艺等。 (2) 只有建立在研究、分析基础之上的梳理、归纳, 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 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示教学内容所特有的美。 (3) 美术是视觉艺术, 所以肢体语言、多媒体手段等辅助手段, 将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 能激发学生的视觉冲动, 引起审美知觉, 以增强审美元素对学生心灵的冲击。以《蓝印花布》一课为例, 审美元素“图案构成”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两块同一主题的蓝印花布图案, 同学们欣赏后发现这两幅图案都是以“鱼”为对象而构成。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的时候, 教师随即提出请同学们分析这两幅图案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连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是调用审美知识经验的结果。这是承上启下的环节, 一方面巩固对“图案寓意”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观察图案构成形式——对称、均衡。“对称”是学生常见的审美形式, 所以, 教师通过对称图案的蓝印花布作品欣赏巩固即可。但“均衡”形式则因为具有比较强的美术专业性特点而不为学生熟知, 所以教师采用肢体语言表述, 而为了更直观、更形象, 教师则采用对比方式进行, 教师将身体姿势分别摆成直立对称状和单腿独立、身体扭动、手臂摇曳的舞蹈姿势,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对称与均衡这两种审美形式的区别, 由此强调:这种内在的平衡就叫均衡。学生在这基础上再欣赏由均衡式样构成的蓝印花布作品帐眉、包裹、被面等, 就能感知到其中蕴涵的艺术美。然而, 一幅蓝印花布作品蕴含的审美形式远不止这些。教师出示由多种构成形式组合而成的蓝印花布作品, 通过将它解剖、再重组, 直观有效地使同学们理解蓝印花布是由单独纹样、二方连续、角隅纹样等多种图案样式综合构成。
蓝印花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 那就是服装面料, 而它的图案构成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连续形式, 学生在展示出的系列蓝印花布作品中发现了它, 并提出了疑问:这幅蓝印花布好像有些特别, 它的连续纹样是朝多个方向排列。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审美发现, 是学生审美经验的反映, 教师因势利导, 进行知识与感知拓展, 请学生为这种连续纹样“命名”, 学生的“命名”非常有意思:八方连续。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美术信息, 教师“迂回”纠正:通常的, 美术术语会叫它“四方连续”, 一般适合做服装用的花布设计。由此学生了解了四方连续这一图案构成在蓝印花布设计中的运用, 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教师提升蓝印花布的文化内涵:劳动人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蓝印花布上创作了千变万化、寓意深刻的图案来打破单一的蓝白色彩组合。
当教材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唯一的依据, 引导学生走近它, 更近距离地走近美术, 让美术引导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接受璀璨文明的滋养与陶冶, 这将不再是美术教育的乌托邦。
二、教学工具追求审美视觉的充分铺陈
美术是视觉艺术, 它通过作品的呈现激起人的视觉冲动, 然后再唤起人的审美直觉。所以美术教学要力求将美术作品“复原”, 让孩子感觉在参观画展或者本身就在鉴宝, 让视觉与听觉、视觉与动手相结合, 以此拉近孩子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蓝印花布》一课, 教师通过以下手段来铺陈审美视觉效果: (1) 收集、展示足够多的蓝印花布实物, 激发学生的审美冲动。 (2) 课前就开始播放江南丝竹, 让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江南古镇场景。 (3) 多媒体展示由蓝白两色调所构成的课件, 以增强蓝印花布的视觉效果。 (4) 教师身着蓝印花布服饰, 给学生直观的审美启示, 同时也说明了蓝印花布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众多手段营造了蓝白世界的视觉文化大餐……
上课前, 教师身着蓝印花布旗袍, 捧出蓝印花布制成的衣服、被单、杯垫、包等, 邀请学生一起动手悬挂, 顷刻间就将教室布置成了一个蓝印花布的世界, 审美视觉环境已然形成。同学们发出了阵阵赞叹声, 并在窃窃私语:“好美啊, 这是什么布?”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表现, 对于他们的进步比静止的听课更为重要, 所以, 他们前进的道路应该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学习》) 这是由审美环境引发的教育时机。因此, 教师将他们的问题公开化: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这种布?有同学知道这种布叫什么名字吗?事实上, 社会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机会, 这不就有学生说:见过的, 叫蓝印花布。最好的学习是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 教师趁机揭示主题:每一块土地经过历史的洗练都会积淀下乡土气息浓厚的特产, 江苏南通就有这么一个由纯朴的图案、素丽的色彩、耐用的品质所构成的蓝白之道——蓝印花布。
美术课呈现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 这是美术教学的任务规定。因此, 教学环境绝对不能屈从于教学条件, 要努力将大师的“作品”请进来, 帮孩子们拓展艺术的视野, 在艺术的熏陶下生活。
三、教学过程追求审美推绎的充分展开
美国一位学生在他的《一个中国学生和七个美国老师》这本书里这样评价一堂好课, 他说“我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一些我原先并不知道的东西, 这东西是多是少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将来能想起它, 我认为这就是一堂好课。”这代表着学生的心声, 这也该是教师的教学标准。因此, 为了能让学生品味出蓝印花布特有的韵味, 教学设计应注重审美内涵的逻辑推理。
这样层层推进, 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蓝印花布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相结合, 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蓝印花布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将学生引向蓝印花布的绚丽世界。
四、教学拓展追求审美文化的充分认同
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途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因此, 审美人生教育不仅是给学生智力生活, 同时更在于为学生提供高尚情操, 提供人生智慧, 可以实现美术教育自由的、感性的理想教育。所以教学评价与拓展的关键在于: (1) 以学生心智水平为基础, 发展学生的视知觉水平, 以获得丰富的形象思维。 (2) 通过美术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在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中帮助中学生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习惯。 (3) 在形象思维基础上, 帮助中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 感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 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 养成美的情操, 形成美的人格。
《蓝印花布》一课通过教师抛出的主题辩论, 帮助学生对审美文化价值的认同:同学们, 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 蓝印花布却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 对于我在收集蓝印花布, 有些人认为非常有必要给予保护和传承, 而有些人却不以为然, 你们认为呢?
事实上, 学生的审美结构和心理已在他周围环境的浸染下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这对蓝印花布的认同感就有不同的认识反应。果然, 在请同学们用举手的方式表明态度的时候, 全班有三位同学没有举手以示反对。这是意料中的答案。教师先请举“赞同票”的代表发言, 他说:蓝印花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是我们劳动人民劳动的结晶, 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美的理解与运用, 所以, 我们应该给予保护和传承, 而我们年青一代更要通过学习来继承和发扬中国民间艺术。他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赞同他的观点。教育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也惟有畅所欲言, 才能有教育规正的机会, 因此, 教师请举“反对票”的同学谈谈他的看法:其实蓝印花布已经是很老的东西了, 它的消退正说明了历史的进步, 该走的就让它走吧, 何必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保护它。他的陈述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这一方面说明同学们赞许他的勇气, 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化遗产保护等主流价值观还没有被全社会认同, 教师有责任进行规正:你的观点也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但老师和许多人一样, 认为蓝印花布与其他的民间艺术一样, 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 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精髓, 我们不但要保护它们, 还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传承它。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10
美术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表现与移情功能, 因此, 是学校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智能品质和审美爱美素质, 使学生逐渐具备对形象事物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利用材料的能力, 形成对自然美与生活美及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以美术教育的功能去丰富、完善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心理结构, 适应新世纪的人才需求和工作环境。
通过学科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 如, 美术理论知识有:艺术概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艺用解剖学、美育基础、中外美术简史、美术鉴赏、各种绘画知识 (素描概述、水粉画基础、速写简介、设计理论等) ;技能实践有:结构和调子的各类素描 (静物、风景、人物、石膏等) 、慢写速写、各类设计 (基础图案、构成设计、装潢、环境艺术、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等) 及创作等, 达到理论实践与审美的统一。
艺术类课程的设置是学校构建健全的教育教学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艺术类课程, 形成校园大环境的艺术氛围, 促使学生自觉地发现美、感受美。要在中学校园中完善艺术类课程, 形成一整套艺术类课程体系。方法宜多样性、多元性。分而整合, 交叉进行。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 以哲理为依据的经验总结的方法, 实验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与访谈的形式, 专题探讨的方式等, 注重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在美术创作与欣赏活动中, 尽管人的感官、知觉、想象、情感和思维等诸方面都直接介入, 但视觉始终处于优先地位。换言之, 在教会学生“怎么画”之前应该教会他们“怎么看”, 也就是常说的观察方法。这里说的观察方法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另外, 还要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注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关联,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将成为美术特色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外选修, 社团活动为辅, 加之社会实践, 外出写生为补充, 调整师生关系, 勤于教学研究, 在差异中寻统一, 特色中求全面, 训练中与精神, 实践中求真知。解决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融会贯通, 使学生既有技能又有文化和修养, 使青年学生有智慧, 有能耐, 造就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代人。
美术特色教育事业是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情趣, 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特色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特色教育事业是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特色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发展美术特色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教育战线的思想文化阵地, 把青少年一代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 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 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美术的生产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对美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等诸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当今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 美术教育应该完整地反映美术学科的全面功能。美术教育在当代大学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正在被进一步体现出来, 关注和强调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 这是对新形势下的美术教育的一个新的要求。
浅谈中学美术教师与审美教育 篇11
【关键词】美育;教师的角色;引导者;潜移默化;业务提高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 学生审美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主要通过学校美育来实现,美术课是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师参与了重要角色。审美的水平与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鉴别美几方面内容。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树立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
一、美术教师是促进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引导者
马克思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课堂活动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多用讨论式,给学生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很高。例如,在欣赏课《格尔尼卡》教学中,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上课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立体派美术作品有什么特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这种讨论非常不成熟,但是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机进行小结:①立体派产生和主要活动的时间;②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③产生地点;④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思想来源;以及它的产生和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表现客观对象的体面结构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在重点介绍毕加索的作品的同时,我进行了拓展,例举了我国当代油画家李自建的作品“人性与爱”系列《南京大屠杀》,将之进行类比,引导学生思考:美术作品除了装饰屋宇的功用之外,还能发挥那些作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都强烈地体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师经过提问、解答,达到了使学生感受深刻,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作品的目的。
二、美术教师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并进行对比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美术教师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如商品包装业、广告业、日用工业、室内装饰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都需要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例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如果对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市场上抢占先机。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中的审美 篇12
这种愉悦的体验,直接与审美的欲望成正比,只要观赏者能记住这种对象的美和他自己在欣赏这种美时的愉悦,这种欲望便一直保留,直到他再次经历同样的体验,就积极主动地面对了。
一、课堂导入要有新颖性、趣味性
要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首先就要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其兴趣。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导入新课时要有新颖性、趣味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如下的导入方法。
1. 注意导入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奇的、具有趣味性的图片去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我在上“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一开始,有的学生在埋头做作业,而有的学生则在下面窃窃私语。我便提高音量说:“请同学们看这么一组奇特的图片。”第一张是德国动物园内野猪身上所设计的各种卡通人物及孩子们较为熟悉的一些卡通动物造型,而且色彩鲜艳,我与他们坐到一起欣赏,并与他们交流各自对这些图片的感受。于是,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还有一些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设计品,大家要不要看一下?”我们便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2. 利用各种渠道刺激感官
例如,在“我所喜爱的卡通画”这一节课的导入中,可放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片的主题曲,或给同学们看一点卡通片,这不仅能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新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对这节课的内容难以忘怀。看卡通片的时候,最好要带着问题让学生们看,否则,学生们就只顾着看而不去思考,那么,这节课便没有达到效果,而只剩下趣味性了。
3.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在学习“设计的探索与应用”时,上课铃声刚刚停止,我便问学生:“有没有一种衬衫可感知人体温度,同时又不需要烫,只要风一吹就平整的?”下面马上小声议论,一分钟后,讨论时间过去了,同学们集中在我身上的目光透露着求知的渴望。于是,我把德国一设计师的服装作品图片拿出来,讲解服装感知温度的原理和设计的三大原则。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时,学生们便异口同声说出那节课的精髓所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新型美术课堂
有人曾经问过学生:“怎样的美术课觉得比较开心?”学生有的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多看看录象,做做相关游戏;有的说:可以让自己决定怎么上。隐约中,孩子们透出对开放式美术课堂的渴望。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整节课应该是让学生经历“为什么学”一“学什么”一“怎样学”一“学后怎样”一“怎样更好”的过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应该怎样去“导”呢?
1. 让学生愉悦地发展
根据学生主体发展水平和愿望,指导学生确定美术自主发展的起点和目标,即从主体发展愿望出发,将主导要求化为自主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愉悦地去发展。首先,对学生的美术兴趣、教材内容、学情要摸透。其次,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客观分析,主要是看主导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学情,有无训练价值;主动适应,是看主导要求与主体发展需要是否适应,如有出入,应适当及时调整;积极引导,将学生的注意中心移到价值高的要求上;促进转化,应将主导要求合理转化为主体要求,诱发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分析构成”一课中,学生感兴趣的是分解构成的形式,教材需掌握的内容是分解构成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对此的审美格调不一,理解能力不一,技能不一。摸清了这三点,根据上述四个原则,在上这一课时,先由生活导入,自己欣赏,激发兴趣,老师再加以演示,学生自主观察,自问自答,直至理解概念,接着再欣赏,自主形成一定审美格调,鼓励以剪纸的方式,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完成作品,自我展示,分享创作的愉悦。教师可以适当在学生疑惑之处点一下,令其发现师生之间的“落差”,激起其学习欲望。
2. 构建新型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发展
美术教师应大胆尝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心理及精神上得到满足。比如“重复构成”一课,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还需具备多种过硬的制作方法与手工技术。期间,无法避免手工艺的局限性,学生的创造花时花力,往往作品完成后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根据其构成特点,在计算机上直接操作,情形则大有改观,学生只需作好满意的构思或创意,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通过点击鼠标就可获得满意的设计稿,其创造性很容易体现。这个时候,学生沉浸在成功的愉悦之中。
3. 评价方式要民主、开放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推荐阅读:
中学审美下的美术教育07-06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10-21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09-24
中学美术教育功能新探06-22
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06-06
中学美术教育对策研究论文09-26
美术的审美教育的特点09-12
适合中学的美术教案中学美术教师教案10-21
美术审美教育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