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4-09-30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通用12篇)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 者:季燕飞 作者单位:通州市实验小学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2

那么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在欣赏课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 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 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 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 即使上美术欣赏课, 也只是烦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 很少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象征寓意, 以及历史事件去分析评论, 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只有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 讲得平淡乏味, 学生听了反应淡漠, 一堂课下来, 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

作为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精心准备教案, 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

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手段 (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 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多种感官体验, 感受艺术魅力, 提高审美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 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 恰当地辅以其他感官, 如听觉、触觉,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 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 增强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如低年级的小朋友认识线条, 在了解绘画线条之前, 我让学生先摸摸生活中真实的线——毛线、铁丝、麻绳, 听听音乐、找找曲调的线条, 看看柳枝、小雨、彩虹, 自然中的线条, 强化了学生对线的视觉感知。

三、多留一点“布白”, 更多品味回味, 提高审美能力

画家画画, 总要留点空白, “踏花归来马蹄香, 蛙声十里出山泉”, 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 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美术欣赏更是如此, 在细针密线, 鞭策如理的同时, 给学生留一点回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这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布白”艺术, 让美内化, 从而使艺术得到共鸣, 所有的一切得到了升华。如在教学第九册《中国画欣赏》时, 师生共同讨论了《清明上河图》 (局部) , 又听老师介绍了整幅图的全景。此时, 给一点时间,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让这幅局部的《清明上河图》逐渐展开, 慢慢地让自己也走进去, 融入其中, 同时播放一曲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营造一种气氛。再请学生谈体会, 他们的体会会很多, 并且感受更深。这时的“布白”, 使学生有了品味的时间与空间, 给了学生消化、发现、吮吸、提高, 驰骋的广阔天地,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欣赏中的艺术氛围会变得更浓。

四、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其自由畅谈畅想, 提高其审美能力

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 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 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 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 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 让美内化、升华。如在《纸版画欣赏》一课中, 有的学生认为这种美术样式不好看, 都不如我的画, 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 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 对或错, 只要当好中间人, 让学生去争论。让其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纸版画的认识, 接受这种美术样式。反之, 教师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 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 容易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再讲纸版画的特点等, 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一相情愿了。

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 是挖掘学生审美潜力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艺术作品的背景, 作者生平, 或者用幻灯机不停地放这种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 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 让小学生能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 愿意去欣赏、会欣赏, 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 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

总之,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牢牢把握审美教育这条线, 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 不深入。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 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让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播种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负起的责任。

浅谈高职美术欣赏课中的审美教育 篇3

关键词:高职美术欣赏课程;审美教育;审美情境

一、高职美术欣赏课开设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在调整自身的教育模式,仅靠培养单纯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一系列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被引入高等职业教育中。

1.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情况分析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培养有技能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这一核心目的的指引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偏重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一直很难改变。素质教育只能作为一种理念存在于技术教育的边缘。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专业开设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课程。但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且具有独立开拓能力的多面手,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把素质教育纳入了学院建设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中,在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反复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模式,形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结合技能教育的全新理念。

2.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程的地位分析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推动器,美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目前,在高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普遍存在课时量少、教学资源配置不达标、缺少专业教师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仍欣喜地看到在高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这类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日益提升,美术欣赏课、书法鉴赏等课程成为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不管是高等普通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教育的出发点应是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在教育中以能力为核心要素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不应被搁置在边缘地带。

二、高职美术欣赏课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美术欣赏课的特点

美术欣赏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欣赏性。欣赏课通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观赏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和审美的能力。但对于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要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把在高职院校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定位为通识教育。美术欣赏课程在欣赏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的主要核心就是审美、表现美。美术作品通过美术形象感染观看的人,影响观看者的情感世界。美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带给观赏者美的感受的同时,形成观赏者的审美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如何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改变传统教育觀念

美术欣赏课程在传统模式下应该是学生以观赏美术作品为主,这样大部分教学活动就围绕着欣赏美术作品来进行。在高中阶段学校在升学的压力下,美术课程往往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如果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和书本如出一辙,学生就难以在一幅幅作品中体会到为什么这样的作品是美的,美在哪里,这样,这门课自然索然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进入高职教育阶段时,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如果教学只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内容、作品产生的背景,对于现在90后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不在美术课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上下足功夫,课堂教育势必难以吸引学生。

美术欣赏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看看图画、听听故事那样简单,美术欣赏课程要在教学上提供给学生艺术知识、历史文化背景,更要提供给学生真正的情感。这情感是教师的情感,是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情感,更是学生自身的情感。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在扩大学生知识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2.加强学生的认同感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学生眼中就有一百个蒙娜丽莎。每个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的情感和意见,才能更好地发展每个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是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美术欣赏课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想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就不能简单粗暴地扼杀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很重要。强调教学要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就是为了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感情是我们同画家联系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的精神状态,进行美的欣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艺术作品自由地进行审视评论,形成自己的鉴赏结论,教师在汇总学生讨论结果后,进行点评、交流、引导,使艺术创造的过程成为学生思考的过程。

3.设立审美情境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比其他课程更丰富的情感和更敏锐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审美情境的设立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融入绘画作品之中。

美术欣赏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视觉感受来完成,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创立教学情境,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形成直观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学生分析、了解艺术作品的细节。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艺术作品所使用的艺术语言。画面的颜色、画面的形象、画面的构成都是我们面对艺术作品首先接收到的信息;二是画面到底画了什么,这是我们看到绘画作品时所思考的问题;三是画家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画家想表达什么,画家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画作有充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立审美情境就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了解绘画作品。把美术作品运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才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作品,而了解的过程正是学生形成审美标准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看懂了美术作品后,美术作品确实可以提高学生鉴赏美术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华。因此,情境教学的设立必不可少。

总之,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逐渐显示出它不可或缺的地位来。但如何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审美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2]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7).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篇4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 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 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 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 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 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 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 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 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 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 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 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 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 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 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 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 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 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 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 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 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 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 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 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5

摘要:美术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课程,而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重中之重。新课程标准也对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更加细致、全面的要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意识;情趣;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更能美化人的心灵,它是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上渗透审美教育?其意义在哪里?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审美情趣与初中美术教学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一种以个人爱好为出发点的审美倾向性,人的审美理想是审美情趣的源泉,而审美情趣同时又决定了人的审美标准。基于此,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健康、高尚的标准。审美情趣也代表了我们的审美鉴赏力,即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进行鉴别、评判、欣赏的特殊能力,同时也是审美的想象力、感受力、知觉力、判断力与创造力的整体综合。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类思维能力、实践经验和艺术素养为基础,表现出对美的客观事物的认知与评判。审美情趣富有个性特征,又体现了民族、社会、时代的特点。

1.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实践性,于形式美中领悟审美情趣 美术教学中,感受美的形式继而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为此,审美情趣培养首先必须与美术的形式美相联系,也即与美术作品之具体形象、色彩、构图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美术教学须从形式美中形成审美情趣,并在形式美中反映??美情趣。

“美”作为一种主观感觉意识,不只是技巧,必须是一种美感、美的意识、认识。初中美术教学一定要在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美术修养、审美情趣等;对美术形式自身规律化操作的认识上,侧重不同美术形式的表现规律,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将自身感受以及美的体会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师生只有在理解、感知、鉴赏美术作品中体味自然、社会之美德与具体视觉表现形式,才能在美术创作体现自己的美感表达,即审美情趣的培养。

2.美术课程追求愉悦性,于情感兴趣中陶冶审美情趣 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领略与接受是建立一定情感、兴趣之上,通过各种美术作品之艺术形象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情感与兴趣。这是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是感性的,是兴趣积极参与的过程,是受到广泛的文化生活影响的过程。在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中,养成审美情趣。

二、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3.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术欣赏 篇6

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及美术作品的美

儿童是爱美的,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具有强烈的追求。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就应该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1.自然美

大自然绚丽多彩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现给我们。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自然的美让他们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动物、植物欣赏》以及三年级上册第五课《天然的斑纹》等都是要求学生以主观的视觉感受为主,体验自然创作之美。大自然的鲜明艳丽的颜色常使的小学生感到欣喜,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视觉感知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正如罗丹所说的:”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简单的说就是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操。对于欣赏到美好的景象,可以主动进行再创造,而这就要看学生的想象力了。当然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启发孩子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画面中。2.美术作品之美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多角度欣赏自然生活美的同时,也要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美。

(1)美术语言

美术语言是美术欣赏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所谓美术语言是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面、形状、颜色、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一幅作品要先分析其形式语言、色块、色彩、线条等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课程一开始就先让儿童认识了解线条色彩,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一样的感受。其次是从艺术与视觉出发分析各种形式语言带给儿童的心理感受。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有一副古埃及画古埃及艺术家就往往把近处的物体画在在画幅的下面,把远处的物体画在画幅的上方,以此来表现画面上的远近关系,是观赏者产生远近的距离感。(2)历史文化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强调人文学科的价值。美术与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确切的说是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只有对作者当时的社会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感知到美术作品的情感内涵。(3)美术史

从古至今,各种美术作品,异彩纷呈,共同勾画了博大精深的美术历史长卷。如果想对美术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那就要了解每一个时期派别,每个画家的作品特点,认真熟悉一下作品之前,作品之后各个年代有什么变化,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人类文明的大好机会,当然除了这几个角度之外还有其他的角度分析,对于不同的作品要灵活全方位思考。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和特点

小学低年级(1-2年级)美术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欣赏的重点是对形、色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如第一册《大家都来做》《闪光的烟花》《繁忙的交通》第二册《香甜的水果》第四册《小鸟的家》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中等等,虽比例不准确,但表现得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中年级(3-4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和表现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六册《民间玩具》第八册《藏书票》《真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的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的过程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在第六册《黑与白》中就将绘画与剪纸相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在表达方式上,除了用口头表达外,还需要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在表达内容上除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外还要说出其特色,如在第八册《画嗅觉》中要求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来表现各种气味,这就要求老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作品,打开自己的想象之门去发现作品的特色。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5-6年级)要有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材料及其美感,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第九册《古朴精美的华表》《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电脑美术》《真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第十册《喜怒哀乐》第十一册《中国画和油画》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涉及很广泛。其特点是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国画、雕塑、油画等大类的美术作品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将欣赏与时代同步如设计、电脑美术等,鼓励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做出自己的反应,并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进行表达。

三、课堂教学原则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欣赏是与工艺、绘画相互作用的。若学生有了对工艺品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绘画、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第九册《元宵节挂彩灯》中,首先展示许多彩灯,当这些彩灯勾起学生的美好的回忆时,学生就对这一刻产生兴趣紧接着老师就给学生讲解制作彩灯的方法步骤,然后学生就自己动手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实物与作品进行比较,并作出评价,看哪些孩子具有创新能力并给与支持与鼓舞。(2)提高对欣赏的认识

欣赏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一些风景画、静物画等而有的则重在对其主题思想的学习。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次,教师应把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上,是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欣赏手段多样化,生动化避免枯燥乏味,还可以采用幻灯片,挂图,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增强欣赏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老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欣赏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过多滥,学生会厌烦。欣赏要贴近学生生活,拉近美术作品与学生的距离。《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从小接触大量的高水平的美术作品。

四、美术教学中欣赏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有些老师过多的追求快往往就是一讲到底,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投入认真,而学生却不在其中。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欣赏活动是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为避免出现以上情况要采取一些策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1.运用网络媒体语言资源激发美术欣赏的兴趣。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第十二册第一课《明与暗》透视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同时老师可以带实物进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立方体等。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在实习期间我进入小学了解了小学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都采用做课件ppt等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实习老师李凌霄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设计的自行车》一课中就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带来了有关自行车的动画片视频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集中了,大家的眼睛都在观赏视频,而且他的这一做法受到实习学校美术指导老师的赞赏,作为老师在准备视频的时候要注意在学生的角度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才好。我在实习教学中也在课堂中给学生带去了我自己用废旧用品做的自行车模型学生很是惊讶然后我就对他们说这是老师平时社会生活中收集废旧材料做的,像这样的废旧材料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把他们变废为宝,这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我也对这一课进行课外拓展.作为美术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上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多看多搜集最终总会有他们喜欢的图片,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2.在课堂展示欣小学美术课堂上范画欣赏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美术技法的渗透.例如小学六年级《水墨画动物》,在正式讲授新课之前,范画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美术技法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认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让一些抽象的概念图形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新知的教学及后面学生作业做好铺垫。和我在一起实习的陈真老师在课堂上就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示范作用,他在教学过程中先带领学生认识笔墨,墨分五色逐一在黑板上示范然后学生在进行练习。他在教学生学习画公鸡的时候,先画鸡头然后是身子等一步一步画的很细致而且栩栩如生,学生在欣赏教师做范画的同时学生对公鸡也基本了解了。当然老师在做范画欣赏时需要老师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老师要胜学生一筹才可以。3小学美术课堂中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的读画几分钟,然后让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初步印象用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画,可以从线条、色彩给人的情绪上细细品味。如:在欣赏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梵高的《夜间露天咖啡馆》时,老师只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看画,让学生自己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4.结合地方特色开阔美术欣赏的眼界,如在学习第六册《家乡的桥和塔》时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地方特色,走出教室欣赏我们身边的桥的形态,通过多角度的欣赏不同的桥,开阔学生的眼界,尤其是现在社会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可以是在校园内如第五册第六课,《校园里的花》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亲身观察,也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校园,当然一定要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结束语: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7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 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 体格强悍, 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像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 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

直到近代, 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 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 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 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 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一直到了近代, 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二、注意教态, 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 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 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 和颜悦色, 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 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在面对青春期人体的敏感话题时更应该自然大方, 不能扭扭捏捏或者故意回避, 应传达出一种健康自然的讯息。

三、愉快地环境中接受人体构造的知识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 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 还要告诉他们, 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 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其实这些内容生物课都学过, 在美术课上就要告诉学生: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 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窄、皮下脂肪较多, 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因此我在教学时准备了其他特殊的如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 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 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 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 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四、在愉快地环境中直面人体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 千百年来, 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 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 (壮美) 和优美 (秀美) 的对立范畴, 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 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

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飞天的造型上, 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 有些女生甚至捂起了眼睛, 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 这并不是肮脏的东西。介绍作者及作品, 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 从人体的健康美出发,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表情也变得自然, 我感受到他们心理的变化。为什么希腊雕塑几乎都是裸体雕塑, 这是学生常常会提出的疑问, 这时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 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 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 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像。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 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 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

五、在美术作品中体会正确健康的爱

爱包括很多种, 亲情、爱情、友情, 这些在美术作品有很多体现。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就有很多表现母爱的作品, 《美丽的女园丁》此画通过美丽的女园丁的形象, 表现圣母玛利亚的世俗之爱的精神。笔锋细腻, 技巧完美, 表现女园丁的亲切、和蔼, 赤子的纯洁可爱, 对于母性的依恋, 给人一种感受煦暖阳光普照的亲情, 生动传神地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讲解作者的生平, 是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再联系到实际生活, 让学生讲讲母爱, 打开与家长的心结。爱, 是人的情感世界最美好的感情。你要爱 (或者说学会爱) 你的父亲和母亲, 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谁没有缺点呢?) 。你还要学会宽容对待你的父母, 而不是恨。恨, 只会让你心绪烦乱, 横生出各种莫名的、古怪的念头, 使你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减弱你的学习动力。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吻》原本是“地狱之门”右下边一个雕像, 表现热恋中的男女。后来, 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 并且成为他著名的代表作。《吻》是表现男女爱情的不朽之作, 它是那样坦率真挚, 感情充沛, 造型动人, 它体现出作为艺术家的罗丹浪漫气质的一面, 也说明他思想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感情的无比丰富广阔。这是罗丹以他的情人女雕塑家克洛岱尔为模特创作的杰出作品, 是他们深挚爱情的象征。与学生一起体会感情的重要性, 珍惜心中美好的感情, 把握自己而不是随意放纵自己。学会交往, 能够自控, 理解体贴他人, 真正懂得:只有在自己年龄、生理、心理达到成熟之时, 运用自己的成熟, 通过交往而觅到“意中人”, 才能发展恋爱关系。

青春期的审美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 我将继续加强青春期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热爱生活, 激扬生命。一些敏感的问题, 家长和老师常常是苦口婆心, 甚至是暴力相向。除了从生物、思想品德等学科入手。其实美术也是很好的突破口, 毕竟美术作品是直接的视觉感受。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再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实际中反复推敲。相信可以帮助更多的青春期学生走出误区, 正视自己。得到全新的美的感受。

摘要:优秀美术作品的榜样作用和美好的艺术形象, 能鼓舞人们奋进向上, 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和引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道德观念去感受, 去表现各类美的事物, 并从中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热情, 正确诱导和帮助, 使他们的审美趣味向着健康, 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933253.html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8

美是熏陶、是启发,它不仅可以撞击学生的灵魂,还影响他们的情感、精神、品格等。美的意境更能迅速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涤。这些意境也就是美术教师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的审美形式创设审美情境。

我们的学生渴望“美”,甚至希望创造“美”。那么,什么是美?美在何处,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引导、去发掘,师生共处于美的陶冶之中。

一、认真备课,体会真情

“情”是美术教学的灵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想通过审美教育体现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一个“情”字。深入专研教材,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画家同休戚,共哀乐,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美术教科书中有 许多好的绘画作品,如欣赏课,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主要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波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从《开国大典》中 ,可感受到画家通过构图、构思和色彩,表现了中国人民永远站起来的信心和气魄。让学生树立起豪迈的爱国之情,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专研,体会绘画作品,充分认真备好课,就有可能上出一堂生动感人的课。

二、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视听,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感知

如何引导学生审美感知作为审美客体的美术作品是教學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作品内容的特点,科学的设置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1.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感知的:

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在课堂上,提供意境,用多媒体教学,直到学生认真观察,洞悉直观的视觉形象。例如:学习周思冲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颇为生动的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在老矿工布满斑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的善良、淳朴和憨厚。美术课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表现手法。例如:一堂景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盆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2.利用音乐艺术调动联想,创设审美情境。

音乐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它可以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刺激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注意和共鸣。通过对音乐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例如:欣赏齐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一边让学生倾听欢快的乐曲,一边观看蜜蜂在艳丽的风险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意,喻意颂扬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发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心理学认为,情景具有对人的刺激作用。当教师创设的图画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创景生情,情在创景,情景交融。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亲自发现美,感知美,体味美,从而获得审美的真体验。同时,审美情境的设置,丰富美术教学形式,创设了一个适于学生求知的环境,提高了教学的艺术性,开拓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真正实现了审美的直观效应。

三、积极参与开拓,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光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创造美”美的创造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只要不断实践,大胆开拓,具有创造美的意识,就能创造美。如在绘画小制作过程中,怎样把画画得漂亮、工艺品制作的美观,这就是美的创造。

在创造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胆怯,对自己缺乏信心等不良的心理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贵在参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如在手工课上让学生把一张纸折叠成各种各样的小工艺品,学生折出美丽的千纸鹤,蹦跳的青蛙,美丽的孔雀……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就能在参与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创造美的激情,从而创造出更多更精美的作品。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进行美育。然而,笔者认为只要肯挖掘,就会发现美。应用文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讲应用文的结构时,笔者以图示的方式,把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图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结构的均衡美;从应用文表达方式、句式等语体特点上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的文雅美、简洁美;从公文的行文规则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公文的庄重美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应用文的多种形式美,学得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学生在感受了应用文的各种形式美后,都有一种创作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指导,由发现美过渡到创作美,把应用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每讲完一个类型的应用文,及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创造力,写出美文。由于

[1][2]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0

思南县双塘小学 杨秀兰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语文审美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

一、注意导语引入美

开篇导语是学生窥视新课文的窗口,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注重新课文的引入。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伟大的祖国辽阔,江山如画,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万里大川白浪滔天,祖国处处有着风景迷人的名山秀水。桂林山水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有一位诗人这样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到桂林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秀丽风光。”于是,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跟随老师逐步走进桂林那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之中。当然,一节语文课,并非只有开篇使用导语,在各个环节之间,要做到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也要恰当运用好导语。为此,我们也应注意教学环节间的导语引入,要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文章内容也自然理解了。

所以说,精湛的导语能起到增强情感氛围的作用,甚至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创设作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美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重要环节,那些优美的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句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才能对这些词句进行理解。理解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但是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验文中的美,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进入作者精心描述的情境之中的表现。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先上学生跟老师反复读,慢慢琢磨,仔细品味,学生渐渐地从“静、清、绿”中感受到了漓江水的独特美。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这时,学生充满了感情,进入了文中“舟在碧波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得到了美的熏陶,达到了美的升华。

三、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意。

一些优美的文章,要想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描述的情境,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就要让学生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去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美。比如《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这一课,学生在学完“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这部分内容后,我启发道:“多么奇特的景象啊,如果我们也能躺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享受着阳光、享受着微风、享受着大自然赐于我们的奇迹,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感受吧!”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交流发言时他们显得非常踊跃,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躺在死海的波浪,就像睡在儿时的遥篮里,微风就像是妈妈那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细浪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妈妈在我耳边唱的摇篮曲,就这样,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有的学生描述道:“我觉得此时的我就像是一朵白云,在蓝色的晴空中悠闲地飘呀飘,飘入梦乡„„”这时,学生的想像得到发挥,情感得以激发,与文中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顿感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因此浮想联翩,仿佛身临其境,真正进入文章美的境界。

四、借鉴教材,激发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通过自己积累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篇幅短小,但情节引人入胜。课文通过叙述小主人公麦克用自己的行动——早起帮爸爸挤牛奶作为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的形象,反映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这篇课文语言简洁,脉络分明。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围绕课后思考题从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很快就把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我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仅仅从表面上理解课文的内容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应让学生去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并且从中受到感染。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课文的哪一个情节最令人感动?为什么?”学生经过再一次的默读之后,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课文的开头最令人感动,因为从中可以看出麦克是非常了解他的父亲的,他非常爱他的父亲,他是个懂事的、情感丰富的孩子。有的认为课文中写麦克不断地看钟,生怕错过起床的时间,从而耽误送新年礼物的情节令人感动,因为这可以看出,麦克把送新年礼物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他多么希望父亲收到礼物之后能露出一丝微笑啊!当然,更多的同学认为课文最后一节写得最感人。当父亲从礼物中感受到儿子对他的那一片深情后,带着呜咽声笑了,对儿子所能表达的感谢,只能是紧紧一抱,然而这一抱,却特别能抓住人心,特别使人感动。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为了营造情感高潮,使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中情感融为一体,不失时机地总结道:“是啊!老师也认为最后一个情节最使人感动。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尽管屋子里很黑,他们谁也瞧不见彼此的脸,但他们的心却是相通的,他们无需用言语去表达这份爱,一切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完了这番话,我及时捕捉到了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他们似乎都已沉浸在这份情感之中了,有些同学的眼中分明闪烁着泪光。学生在感知内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同时能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冲动。因为教这篇课文时正值三八妇女节前夕,于是,我让学生回去也给妈妈一份礼物,然后把经过写成一篇文章——《送给妈妈的惊喜》。事实证明,经过课堂上的感染,生活中的体验,学生当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真情实感,充满着美感。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1

关键词:职业学校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创新思维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人全面学习,并在各个方面全面走向成熟的阶段,因此人们在这个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他们人生的发展。然而,由于在如今的职业学校中,学习氛围自由懒散,学生对潮流时尚的追求也沒有丝毫选择性,他们的审美能力相对较低。因此,职业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好,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至理名言,虽然充满了哲学性,却也用最朴实无华的辞藻将精妙娓娓道来。在现实的生活中,美是多彩多样、浩瀚无垠的,它不需要你刻意去寻找,只要留意,用心去感受,便不难发现美的存在。

这一道理,也同样适应于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认真观察生活中值得思考和反思的细微变化,试着从中发现美的存在,感受美的本质。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贴近大自然、贴近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体验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色彩变幻,细致体会和认识美的不同存在形式,让自己随着生活经历的日益丰富,逐渐丰满自己对审美的感受力。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人的想象力,是一种美妙的、能够无限扩展的、没有边界的大脑思维能力,但却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的独立存在,而是建立在脑海中丰富多彩的实际形象基础上,并对之进行创新性的艺术加工或是对因此产生灵感的捕捉。在审美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动。难以想象,如果完全没有想象力,人类又该如何进行美术创作和对美的鉴赏呢?既然想象力对于美术的创作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美术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呢?

首先,要让学生逐渐积累生活经验,丰富体验,从大自然中去感悟美的存在,要对自然、生活和生命充满热爱。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和美术馆,分别是人类历史积淀和艺术展现的最重要的地方,因而,必须组织学生不定期的前往参观。通过历史人文对人心灵的震撼,艺术作品对人灵魂的熏陶,逐渐加深学生对其中蕴藏的艺术语言符号的记忆和理解,从内心深处接受美的教育。逐年累月,长此以往,当积累的深度到了,心中美的素材多了,学生便会不由自主的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加以体现,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更加准确地了解具体审美对象的美学特点,也就更利于想象力的合理发挥。

其次,要让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记忆能力。人,若失去了记忆力,那他也将失去进行创作的基础,更不用说进行美术的创作和想象力的培养了。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将日常生活中真实事物的幻象用记忆的方式储存在脑海里。因为记忆是一种既真实具备实际事物全部特点,又仅仅是想象的虚无的存在形式。当学生在实际创作中进行美术创作时,就需要不断翻阅脑海中大量的生活记忆,从这些历历在目的生动形象中寻找自己创作的灵感和方向。记忆越深刻,脑海中储存的事物也就越形象,想象力也就越丰富。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审美,不仅仅依靠人直观的感官感受,更需要加以科学理论的知识辅佐。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需要通过让学生逐渐接受艺术作品中已然存在的普遍审美观以及具体的审美表现,并学会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对世间万物的美术审美经验。与自己尚不成熟的审美观比较,试着站在全新的视角,从不同的立场去思考和感受生活。

理解力,通常表现为人对具体事物形成的主观评价。在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在意识上去体会和感受,最大限度地领悟其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及把握体会艺术共鸣的感觉。同时,也要对艺术作品进行科学、理智的分析,以及冷静的思考,从而正确地理解该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以及其深度的内涵。在帮助学生养成审美理解力的同时,教师也要督促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的美术审美理念,正确分辨美学上的美与丑,自觉地对丑陋的美学加以排除,去感受真正美学的熏陶,进一步增强对审美的理解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审美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和培养学生观赏美以及鉴赏美的专业能力,还必须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创造力,增强其审美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美术专业课程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备好充分的教学资料。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固有的教学模式,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做统一要求,适时地调节具体的教学进度,科学合理的设置讲课环节。要灵活地为学生设计讨论及动手课题,预留可供学生想象的空间,发挥其创造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努力提高其美学审美能力,尽可能地健全和完善学生的审美思维结构,逐步增强其审美的综合素养。教师是教育学生、传授美术专业知识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将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欲晓.论基础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2]顾建华.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12).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2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 尝试, 领略, 产生喜悦, 爱好的过程”。 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 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 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 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 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幼儿美术欣赏教学能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 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才能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力手段。 下面以吴冠中的《春山新雨后》为教学实例, 将美术欣赏教学阐述如下:

一、寻找美

在孩子们的眼中, 美不仅限于一幅好看的图画, 一个美丽的画面, 大自然中的丝丝微风、绵绵细雨、阵阵雷声、漫天雪花, 这些种种变化都能在孩子们心中激起千层波浪, 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美好。 我带着孩子们寻找幼儿园中春天的小花小草, 闭上眼睛感受迎面而来的春风;或是在绵绵细雨中, 与小雨来一次亲密接触;或是在南方难得的下雪天, 用双手捧起一朵朵小雪花, 瞬间沁入心涧;抑或是在晴朗的天气, 坐在操场上看天空飘过的云朵……这些美好的事物一直存在心灵深处。

欣赏活动《春山新雨后》, 活动前期准备时, 我和幼儿一起走进社区, 收集春天的美景。 “你发现了春天里有哪些好看的? ”“春天里, 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孩子们在一次次观察中发现了小区中盛开的迎春花, 花坛里忙碌的小蚂蚁, 柳树垂着它的长枝条冒出了新芽, 勤劳的小蜜蜂在采花蜜, 池塘里小鱼在玩耍……

当我们解放孩子的双眼, 带领孩子来到大自然中, 孩子们就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美, 而他们的这些发现, 也为他们的欣赏活动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所蕴含的真谛。

二、感受美

1.整体感知, 自由讨论。

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 是幼儿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 这一步应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 由此出发再讨论其他问题。

例如, 在吴冠中的《春山新雨后》名画欣赏中, 伴随古筝声, 孩子们被带入到了这幅图画里。 他们不声不响, 完全沉浸在这幅图画所带来的美中。 教师提问:“你在这幅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简单的一个问题, 让幼儿对画面的颜色、构图要素有了整体的认知。幼儿回应:“我看到了红色的点。 ”“我看到了黄色的点。”“我看到了一块一块绿色和黑色。 ”“我看到了长长的线。 ”这是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 是幼儿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幼儿刚接触一幅新的图画, 他们的思维就像是被点燃的火花, 教师应该肯定幼儿的想法, 给予他们充分的观察、欣赏、表达的时间。 或许幼儿的回答与名画的本意有些“南辕北辙”, 但是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表达, 如果一开始就对幼儿表示了否定, 那么幼儿的想象力就像是被折断了翅膀, 美好心境就会被打破。

2.抓住要素进行分析。

幼儿对画面的欣赏与理解, 不仅仅是对画面要素的理解, 教师还要帮助幼儿通过要素表达画面的内涵。

在欣赏《春山新雨后》时, 教师抛出问题:“你觉得这些红色和黄色的点会是什么呢? ”“绿色和黑色的色块是什么呢? ”“这些有可能是什么? ”教师放手让幼儿认真观察, 自由讨论。 孩子们说得真精彩, 他们说:“红色的点有可能是桃花。 ”“黄色的点有可能是迎春花。 ”“那一块一块绿色的是不是树? ”“长长的线像小河。 ”“也有点像山。 ”一开始孩子们表达的都是他们看到的比较具体的事物, 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 教师要帮助他们整理画面隐藏的信息, “你觉得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季节? 为什么? ”从色彩中, 帮助幼儿整理小结:“原来, 这幅图画画的就是春天。 ”

在欣赏活动中, 幼儿通过对画面的整体感知和要素分析, 体会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特别的情感和美感。

三、表达美

幼儿对美的感受, 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 我们要充分抓住机会, 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去感受, 为幼儿欣赏美、表现美打下基础。

1.语言表达。

美术欣赏是通过对话进行的, 幼儿与教师交流、与同伴交流都要以语言为中介实现。 他们能通过语言将自己对画面的理解表达出来, 同时能将自己的疑惑表达出来, 能倾听同伴和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要引导幼儿表达, 帮助幼儿总结, 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2.肢体表达。

美术活动作为一种视觉艺术, 是眼、脑、手协同合作的活动。 在美术欣赏中, 如果能巧用肢体造型, 就可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 肢体造型是一种创新性的美术创作, 它可以千变万化, 可以奇妙无穷。 我们应该多引导幼儿欣赏、模仿, 促进幼儿从充满美感的肢体造型中感受美。

欣赏活动《春山新雨后》, 教师提问:“你能学一学这幅画中春天里的景物吗? ”幼儿看着画面, 想象春天里的美景, 并用动作表现。 孩子们有的扭着身体就像是春天的柳树, 有的双手手腕靠拢像开着的小花, 有的双手举过头顶做屋顶状;有的游来游去, 像小河里的水……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春天与美好的画面结合起来, 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春天的美好。

美随处可见, 就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 《春山新雨后》的景象对于身处江南水乡中的我来说, 可谓从小耳濡目染, 而画家用画笔绘出了“烟雨后的春山, 粉红的桃, 新绿的柳, 白的壁, 黑的瓦, 迂回的小道, 以及三三两两檐前树影里隐约着的盛装春沐的人们”的梦中江南。 我以此作为幼儿欣赏活动的基础, 帮助好动、好问、好奇的幼儿从这些点感受美、发现美、表达美, 从小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觉。 只有老师做有心人, 善于发现美, 才能带领幼儿感受和表达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会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领孩子们一起“美”到底。

摘要:在幼儿园中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能让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 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一篇:初中的我作文下一篇:蒙氏数学教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