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共3篇)
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篇1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
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波普艺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
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
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
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沿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波普艺术服装设计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后,曾深深影响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这也导致他们开始采用波普的方式进行创作。不过席卷画坛的波普画风却形成于九十年代以后,并以王广义为标志。但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
神话。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如今已成为过去,但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惟方式却延伸到了许多艺术家那里。这一点,只要人们看看许多当代油画家——包括张晓刚、尚扬以及西南片的第五代艺术家的作品,就会明显体会得到。
中国波普艺术代表作品:
1《大批判——可口可乐》王广义 : 他把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直接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商业流行意味的可口可乐符号相并置,从而向人们直陈出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真实存在。在具体的表现上,王广义尽可能剔除了所谓的“绘画性”,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用磁性油漆在画布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而用橡皮图章盖上的数字符号则很好强调了时代特征。由于对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的极端敏感,也由于王广义运用波普艺术的观念成功处理了红色经验,所以使《大批判》系列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
2《红墙——家门和顺》魏光庆:千年以来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国人的性格心理产生了意义深远的重要影响,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结构,在当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袭来时却显示出了它的无所适从性。魏光庆目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因此在《红墙——家门和顺》中,他机智地将取自《朱子治家格言》图像与具有禁锢隔阂意义的红墙并置,结果使作品传达出一种反思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不
同于艺术家王广义所创作的“政治波普”,魏光庆以其独特的文化针对性而被
称
为
“
文
化
波
普
”。
3《毛主席和韶山农民谈话》余友涵:画面用波普的方式处理了六十年代的经典照片,目的是要让人们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看待那些已经神话了的历史性效果。在具体的表现上,他一边将来自民间的画法与西方的硬边画法相结合,一边在画中安排了不少花朵,这不但使画面通俗易懂,也极有中国意味。批评家沃夫格•波尔曼认为他的艺术是中
国
式的波
普
艺
术。
当代艺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研究,一个是战后到196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主要是美国的;第二个是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以来的各种探索,美国和整个西方国家,也包括现在好多亚洲、大洋州、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艺术探索,波普运动之后,西方艺术就有很大的质的变化。
波普艺术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可以视为自从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来艺术上又一次重大的质的改变,它完全破坏了所有艺术遵循的艺术具有高、低之分,打破了原来公认的严肃艺术应该是高级的艺术的界线,而把日常熟视无睹的生活内容、商业内容、新闻媒体引导的支离破碎的社会形象,利用商业符号的拼凑方式,利用完全没有艺术家情绪倾向的中立方式和绝对客观立场来从事创作,因而是廿世纪艺术另外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意识型态和社会发展的背景来看,波普艺术在1960年代用这种方式来反抗当时的权威文化和架上艺术,不但具有对传统学院派的反抗,也同时具有否定现代主义艺术的成分。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是普普艺术的精神核心,加上嬉皮笑脸、放荡不羁的创作态度,是1960年代西方风行一时的反文化浪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发展,是在越南战争和西方广泛的反战示威运动、美国黑人为中心的民权运动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反对美国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上层建筑的动机,因此,波普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在视觉艺术上的体现,具有特殊的反文
化特色。
从总体的发展来看,目前的西方艺术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与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评论家不这样认为,起码大部分西方的大众认为所谓的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波普艺术的当代发展和延伸。因为波普艺术的许多基本特征,依然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形式上有非常类似的相似之处。比如表现的对象是每人所见的、熟视无睹的日常题材,对主题采用没有明显艺术家自我倾向的中立立场,绝对客观主义立场,对于媒体引导和垄断的社会型态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心态的刻画等,都与传统的波普非常相似。波普做为一个特定的艺术运动,虽然已经成为史迹,但是做为一种新的艺术思维方式,一种新的文化气氛和现象,特别是混淆艺术中的高低之别,混淆职业训练和业余的区别,混淆艺术家和大众的区别这点上,波普却更加生机勃勃,非常活跃,因此,可以说当代西方艺术是具有延伸的波
普
精
神
形
式
体
现。
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篇2
一、文学艺术的概念
文学艺术, literature and fine arts, 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表演艺术 (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 (绘画、雕塑) 和综合艺术 (戏剧、戏曲、曲艺、电影) 等。文学是语言艺术, 广义的艺术概念包括文学在内。
文学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推动人的思维和语言发展, 导致手的完善, 使文学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原始人在协同劳动中伴随劳动的节奏发出的劳动号子, 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和诗歌。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壁绘画描绘狂奔的野猪、猛犸象和鹿群, 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表现手持弓箭追猎山羊的人群, 都说明原始艺术是直接来自生产劳动, 是这些活动在艺术上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 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 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对于文学艺术的需要, 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 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 成为最易被人们接受、影响面
找到了和自己心态相符的观察视角”[7]。
张爱玲因其深厚的中西文化知识, 她在借鉴以毛姆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小说的基础上, 不仅很好地吸收了西方的元素, 还加以创新, 融入民族文学传统, 把传统的通俗小说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传统的背景氛围、人物情调、语言文字与现代的情感意识融合在张爱玲的小说中, 有一股浓烈的现代意味, 从而形成独特的“张体结构”。
毛姆的《人性的因素》前的“引子”长达六千多字, 这样虽然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但也有不足之处, 便是“入话”时间过长, 张爱玲则改变了这种缺陷, 她在借鉴的基础上有她的独特之处。《沉香屑·第一炉香》是这样开头的“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 点上一炉沉香屑, 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 我的故事也该完了。”简洁入戏, 并且形成了很严谨的前后对照结构。
在《金锁记》中, 结语的开头是文章开头的重复:“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这里包含着历史循环论的观念, 同时最广的社会意识形式。进步的文学艺术, 对于教育人、改造人、推动历史前进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 是该时代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文学艺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和科学影响着文学艺术并作为思想内容包含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由于文学艺术能够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 常常被用作传播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 作者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认识、反映和评价生活, 文学艺术作品也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必然带有阶级的色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成员, 由于具有某种相近的生活条件, 共同的民族心理, 也会有一些共同的美感和艺术爱好。文学艺术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同时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文学艺术的繁盛时期不一定是社会经济的繁盛时期。
文学艺术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来讲, 指的是“文学艺术”学, 即“文学艺术学”不是指“文学”与“艺术学”的简单合并, 而是指关于“文学艺术”的学科。
文学艺术学着重于文学艺术的探讨, 致力于把握文学艺术的性质、规律等理论层面的研究, 对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学艺术的赏析及作家写作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 文学艺术学专业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的研究, 而是延伸到影视艺术等方面, 从而使文学艺术学专业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
“文学艺术学”通常也简称为“文艺学”, 而“文学艺术学”一词的鲜明性、包容性体现了这个专业的特色, 且能够避免人们将文艺学误解为有“艺”无“文”的偏差。
二、文学的如诗特性
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 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 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也暗示着人间的悲剧在反复上演。
张爱玲的小说, 具有新通俗小说雅俗共赏的情味。读者在欣赏传奇故事情节的同时, 仿佛也看到传奇女子张爱玲在红尘之中, 微微地叹。
参考文献:
[1]《张爱玲与毛姆审美态度的比较》张凤香
[2]刘铮.张爱玲读什么外国书.www.http.sohu.com文学视界.[3]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3:
[4]毛姆.论小说写作.世界文学.1981 (3)
[5][6]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0[7]《张爱玲与毛姆小说结构比较》韩蕊
丁露 (1983—) , 女, 湖北黄冈人, 硕士,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文学从艺术和音乐中学习了许多东西, 特别是在风格方面, 许多关于文学时期的术语, 如巴罗克、洛可可等都是从其他艺术借来的, 这表明只有熟悉这些有关艺术, 方能充分理解那些文学分期术语的意思。诗人从绘画、雕刻或音乐中汲取灵感, 并不少见。英国诗人济慈以洛兰的一幅画构思了《希腊古瓮颂》的细节。据说马拉美的《牧神的午后》, 是他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看了一幅画后受到启发创作的。诗人们, 特别是雨果、戈蒂埃等十九世纪的作家们, 都曾以某些绘画为主题而写诗。在当代诗歌里有很多趋向空间的势头, 如意象派, 意象派诗人根据视觉的想象力铸造意象, 他们力图模糊诗歌和造型艺术的界限, 庞德俳句式的短诗《在地铁车站》:“人群中幽然浮现的一张张脸庞黝黑的湿树枝上的一片片花瓣。”这句诗实现了在视觉造型和语言意象之间的相互转换。而音乐的乐曲形式, 其在结构上的一些原则, 如复调、重奏等启发了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的产生, 文学借鉴了音乐的结构和技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小说被称为“复调小说”, 诗歌中重复的意象、象征等形式, 就如同音乐中的多重奏;艾略特的一首诗的题目, 就是《四个四重奏》, 而且其结构也是按照四重奏来安排的。
文学——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此后, 质朴的先秦散文、华丽的汉赋以及汉末的乐府民歌, 分别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文学风貌。在唐代, 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 包括名家李白、杜甫等在内的诗人数以千计, 传世之作五万余首。宋代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则是杂剧创作。明、清两代,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 以其丰富的文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享誉古今, 永存于世。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分别形成两次高潮。前一次的高潮发端于“新文化运动”, 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 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事业。鲁迅、沈从文、巴金、老舍、张爱玲成为屹立中国文坛的巨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新作家及其作品的问世, 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与繁荣。作家们用现代汉语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更加成熟。就群体创作水平而言, 当代小说家在使用语言思索、表达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前辈。近两年, 文学创作又被认为进入了“她世纪”, 上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 下至20多岁的新女性同时活跃在文坛上, 其创作数量和质量都占有显著位置。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女作家, 她们的作品较多地改变了经典小说所设定的人物形象模式和价值取向, 构成当代社会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三、艺术的如画特性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艺术流派纷呈、艺术家灿若群星的时代。这些众多流派的画坛巨匠, 在绘画领域勇于探索和创造, 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杰作, 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古希腊时代, 舞蹈、音乐、文学等由艺术之神缪斯掌管着, 它们不同于技艺;而绘画和雕塑由于其模仿手段是色彩和造型, 因此被认为只稍微高于一般的工艺或制造艺术, 在人文艺术中没有地位。在早期的艺术门类中, 文学和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 大量的抒情诗都是和着音乐节奏来吟唱抒发的。我国《诗大序》中的描述就充分说明了诗歌、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密切关系:“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在中国, 绘画艺术的地位也是逐步确立的。早期, 画家仅被视为工匠、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从二世纪开始, 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把绘画作为消遣, 画家的地位有所提高, 有的被称为大画师。到了宋朝, 绘画成了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 考生根据诗句来作画。虽然并不是单纯的绘画, 但绘画能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 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表明绘画的地位之高。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 来把握和反映世界, 表示对世界及自身, 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 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通俗的说, 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 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是难以用言词来表述的, 为了表述这些深存在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 我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艺术借助人类的感性反映世界, 包括客观和主观的世界。艺术是抛弃人类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认识。艺术是人类心里真实情感的反映。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 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 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 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 这就是艺术活动。通常有八大艺术之说, 即绘画、雕刻、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
四、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对于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研究者们是从它们的共生和相互渗透来着手的, 它们之间既有历史性的因果联系, 又有基于文学文化背景上的平行关系, 因此需要进行包括其他有关学科在内的综合研究。另外, 不同艺术中所使用的术语及其涵义并不完全等同, 比较研究时须进行具体的辨析。对文学和艺术进行比较研究的途径有很多, 有的可以从时代或文化影响的共性出发来研究;有的从作家和艺术家的相互影响来比较;有的把艺术史原理应用于文学史研究, 以艺术风格和艺术批评来描述和解释文学等。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看, 远古时代, 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常常是紧密结合的胶着状态, 往往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再后来的发展中才各自分道的。中国古代的《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中有一段文字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上古时代初民歌舞的情形:“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阙。”这正是初民艺术中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的另一证明。此外, 能够说明文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还有各种综合的艺术形式, 像电影、西方的歌剧、寓言诗配画、中国的词曲、题诗画、连环图和京剧等。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学与其他艺术在题材上的相互借鉴来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 歌剧和电影中有许多作品是从文学作品改编的, 也就是说它们的题材渊源是文学。因此, 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表现在不同的艺术类型结构、技巧上的相互借鉴。最明显的例子是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这首诗完全是按四重奏的架构构思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 中外文学艺术史上有大量的材料能够说明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古罗马著名演说家修辞学家西塞罗在“修辞学”一书中说过:“诗是说话的画, 画是静默的诗。”中国宋代的孔武仲在《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中也说过:“文者无形之画, 画者有形之文, 二者异迹而同趣。”许多文人作家常常兼善多种艺术, 在创作中以一门艺术为主旁及它种艺术, 或同时进行数种创作, 这样, 他们就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不同艺术的创作规律相互补充, 相互生发, 相互结合在一起。
通俗点说, 艺术是生食, 文学是火。不经过火的生食可以吃, 但是不好吃;艺术是小船, 文学是桨, 没有船桨不会淹死但是会停滞不前;艺术是生命, 文学是爱情, 没有爱情, 用琼瑶的话说“生命就象一口枯井, 了无生趣。”没有文学底蕴, 美术术水平再高的人也只能算是画画的机器, 音乐水平再高的人也只是播放歌曲的MP3。
五、总结
总而言之, 在各个艺术门类中, 诗与画的关系最为密切, 研究这二者关系的历史也最为悠久。称画为无言的诗、诗为有言的画, 这是中西自古就发现并一再论述的观点。那么文学与艺术之间跟诗与画之间是相通的, 文学如诗艺术如画。
参考文献
[1]徐庆平.《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 1989年.
[3][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第51—52页,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浅谈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3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学态度 艺术审美
美术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人们的审美心理,而且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也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仍局限于“以绘画性为目的”,即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会”画一些基本的人物画、风景画等。之后老师验收、检查学生画得“像”或“不像”,并以此来检验教学成果。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美术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作用,几乎把美术课当成一门技术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能力和创造力,有碍于中学生个性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如何让美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因素,淋漓尽致地发挥美术的审美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美术教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并发挥美术教育的美学意义
2004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美术教学必须改变“老师讲技巧,学生临摹”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欣赏艺术,以美育为己任”的教学目的,着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当然,对于少部分天资聪颖,以艺术为追求目标的学生而言,就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 注重体验式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多让学生参加美术活动。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国结”的编织、在水壶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工艺品等,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在体验的乐趣中发现美术的美。同一对象运用不同的画笔、不同的技法、不同的线条便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审美效果。因而老师应把课堂教给学生,多设计一些制作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感悟力。
(2)美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应将学生的美术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他们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中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及对生活的感悟,因而其美术作品也缺乏深度和厚度。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应适当介绍一些伟人的画作,及其他们的生活经历、画的来源,让学生感觉到学画的不易,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内心。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常带学生出外游历,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使绘画源于生活,融于生活,表现生活。
(3)在课堂中,导入欣赏课,不仅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阶段是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初级阶段,中学生对于艺术处在一种朦胧的理解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灌输理论,而应将理论融于欣赏课中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油画这一类别的理论课中,可引导学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以《向日葵》最为授课的蓝本。拓展讲解关于梵高的生平,如他是印象派画家,这个人内心非常孤独,他的画更多代表他炽烈的内心情感,所以用笔比较饱满。传奇的生平,这些不仅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向日葵》了解深刻,继而理解有关的油画的理论范畴。
三、对美术老师综合能力的要求
一门课要教好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所以教师的作用在此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优秀的老师,在教学效率上,要比一位次优秀的老师高的多。因此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
(1)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教师乃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德行能起到最好的模范作用。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同样,师德是最需要具备的素质。
(2)专业的素质是一名专业老师必备的素质。只有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可以将知识无差错的传授给学生。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不仅要对美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以及派别有最详尽的了解,以便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同时,也要不断强化个人的绘画技能,绘画技能是美术的最基本的技能。如果一个绘画老师不具备这一技能,那么,即使他有再好的理论知识也是纸上谈兵。
(3)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应具备很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在人类古远的艺术中,绘画是艺术的重要门类之一,因此,对绘画的欣赏,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学生学习美术,也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这个时候,作为中学美术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会学生简单的美术理论知识或是简单的作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解作品的意蕴,从而达到提高自我的能力,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我们仅仅从绘画的写实性来理解绘画,是不能抓住绘画的本质特征的。因为绘画不只在于模拟原物,而是在于倾诉心灵;绘画中“不只是用某种线条、形状、色彩画出一个对象,而是要在画面中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绘画的意蕴——神之所在!”而此时,老师的审美能力应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有这样,才可将绘画作品的意蕴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综上,是笔者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看法,但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定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的解决,对于此,仍需要站在一线的广大美术任课老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36614.html?fr=ala0
[2]《21世纪艺术教育新视野》载《香港美术教育协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2003年5月版
【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推荐阅读: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08-14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9-30
民间美术艺术欣赏09-01
美术欣赏教学论文07-28
美术欣赏课论文11-23
美术高中新人教版15中国陶器艺术欣赏教案11-30
美术欣赏和美国政治小论文10-05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10-08
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论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