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论文

2024-10-25

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论文(共11篇)

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论文 篇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是听觉的艺术, 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音乐欣赏课是满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 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训练“音乐耳朵, ”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 积累听觉经验, 发展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水平。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加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与文化和历史关系的理解。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呢?苏霍姆斯林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的结晶, 传统常规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是, 初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讲解音乐表现内容—再复听音乐—结束。这样常规性的音乐欣赏课学生只能在初听的几分钟内感兴趣, 之后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 特别是讲分段、曲式结构、视唱主题等,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也感到“没劲”, 原因是教师备课、查找资料费了好大劲儿, 可是到了课堂上, 学生不买你的账, 根本不感兴趣, 久而久之, 教师也就把音乐欣赏课当成了“老大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音乐欣赏课应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多样、灵活的教学思路, 让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浓厚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 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 并将教学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有机融合其中。所以, 在研究欣赏课的创新教学中, 我总结出了几点做法供同行思考: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法, 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颇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之中, 学生做出的反应是认真的、主动的、积极的。情境的创设与渲染, 情感的体验与激发, 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打下基础。如《苏珊娜》欣赏课中设计了带领学生到长白山旅游的情境, 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学习兴趣浓厚, 音乐欣赏课便可顺利进行了

二、方法灵活、逐步深入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教师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要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 恰如其分, 形象逼真, 是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教学方法。其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思考问题思维活跃, 讨论发言热烈, 然后逐步地深入下去, 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 多种渠道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 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苏珊娜》欣赏课中, 让学生听音乐, 用不同的颜色表现音乐, 很快意曲式结构就呈现出来, 然后, 还可以利用水果、花朵等多种形式表示, 让孩子们创造出许多的图谱, 面对自己的成功作品把喜悦挂在了脸上, 甜蜜藏在心里。

三、听、唱、跳融为一体

音乐欣赏课不仅仅是听音乐, 结合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他们需要的是静与动的结合, 在以听为主的欣赏课, 适当的插入唱一唱、跳一跳, 效果往往更好, 在唱的同时也在听音乐, 在跳的同时也是听音乐, 又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体验音乐, 表现音乐。这种综合素质的训练, 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音乐促进了孩子的头脑、心理与形体的发展。

四、教师不断鼓励是使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 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 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 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 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做出过早、过急的评价, 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 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 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 答非所问, 也要给予鼓励、谅解,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 宽容的态度处之, 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 得到认可, 充满自信, 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 又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顺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论文 篇2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肩负着培养一个人的终身审美观的重任,然而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上,现阶段存在着各种问题,许多教学只重视技能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欣赏的艺术,这在教学上是本末倒置的,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现状调查、欣赏美术在新课改中的意义以及让小学生欣赏美术的具体做法出发,还小学生一个欣赏美术的教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培养各方面能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共同期望是希望小学生们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针对美的培养,不可忽视的是美术教育,然而,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近年来很多地方只重视美术的展现层次,培养小学生创造艺术的风气盛行,而较之的美术的感受、欣赏方面下的功夫并不多,如果没有欣赏美术的能力,能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品出来吗?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美术教育在教学上本末倒置的现象尤为严重,这对于小学生美育的培养来讲是不利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予以重视。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美术在小学阶段应该是最受到重视的,初高中由于升学的压力,在美术的培养力度上较之小学是有所减小的,这样使得美育的所受到的重视就更少了,因此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基本上对奠定一个人的终身美学观有着重大影响,然而在现阶段,我们的小学生的美术教学现状又是如何的呢?郑凯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现状分析报告》提出了,在教学上小学美术存在着“强调学校应试教育,忽视常规美术教育。”的现象,这说明小学的美术教学也受到了升学压力的影响。同时他也提出了小学美术教学“强调学科共性评价,忽视美术个性评价。”这样的问题,他所讲的共性评价是教师在讲解美术问题的时候过分重视常规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而忽视了美术本身的个性,这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谈的,一个作品的个性假如被削弱或消除了,又谈何美感呢,这也是创作的艺术家最不愿意看到的,老师的这种教育美术的方法,也会使得小学生对一个艺术品的好坏缺乏认识。

另外在高继河的《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浅析》中,对美术的现状分析得更为精确,他把当前的美术教育中的误区大分为了两个方面:1.社会的功利主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学校的美术教育发展;2.对美术改革的片面理解。他在第一点中尤其讲了功利主义使得美术向单纯的技能方面发展,他指出纯粹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成为美术教学的全部是一个误区,认为这是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的一种抑制。第二点从新课程教背景下美术改革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在美术改革的大潮下,教师对美术改革存在片面的理解,美术改革只是在教材上改革了,教育上并没有跟上改革,以及由于强调信息化教学,在美术教学上教师往往过分的使用多媒体,而忽视了美术的自身特点。这些种种的误区对我们小学生美术的欣赏、美术的教育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教育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种大势下美术也应势着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究竟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存在着怎样的意义呢?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几项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在教学的基础上是有理有据且意义深远的。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的第三点密切课程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要求了改变原来的课程“难、旧”的课程内容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这也就应了上文分析的小学美术教学上现状的问题,提倡小学生课程的个性,让教师从教材出发联系实际生活,对美术有一个自身特别的解读,给学生带来一个欣赏美术个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六项目标中的第四点还指出要教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改变传统接受学习的风气,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方向,而这个方向落实到美术教学中,我们又可以看成是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角度去欣赏美术的这么个新式的美术教育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我地养成一种自身的美学观,通过自身能够进行欣赏,从而进行创作,自己动手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品,这也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让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的具体做法

在了解了小学生美术教学的现状以及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的意义之后,我们还要加归到具体的方法上来,在问题呈现了出来,又该如何解决?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这也是一直困扰着众多一线美术教师的问题,在这里提出一些个人的拙见。

1.将静态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动态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美术课经常是这样子的,老师询问学生,而学生一步步得出教师目标的标准答案,这也是我们在现状问题中提出的美术教学片面地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这一静一动的教学方法,常常会把学生引向一个标准答案的死角,这是现代美术教学所不提倡的,而动态的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先去体验,再把自身的体验结合作品,谈出自己在体验后看到作品的真实感受,这是体验感受之后的表达才是真正懂得作品的欣赏,这样的“身临其境”的欣赏模式,是一种严谨认真对代作品的态度,也是让小学生学会真正去欣赏美术的方法。

对比这两种教学模式,有人用毕加索的《赛跑》的两个教学片段进行比较【1】,一个是用静态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是用动态的教学模式,静态教学模式中,老师对学生进行问答,结果学生回答的是“表达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语文式的回答,而小学生是否真的能够感受欣赏到作者的意境,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在动态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赛跑之后面对教师展现的毕加索的《赛跑》图,就说出了“感觉我和画中人一样,心放飞起来了,眼中的天空是那么蓝、那么宁静。”这样感性的回答,我们知道其实美术并不是一门理性的学科,纵观许多艺术家的人生,我们可以知道美术有多么的感性,而这位小学生在漫跑操场一圈后再来欣赏老师展示的《赛跑》,回答的是那么感性,又是那么的到位。老师担心学生没有欣赏到位再补充了一个问题,问何以宁静,学生从笔触的角度再进行体味,充分说明了学生在这种动态的教学模式中学会了欣赏美术。

2.教学上注重启发小学生心、口、手的整体运用

美术教学并不是单一的只运用学生一部分机能的学科,在欣赏美术的问题上同样如此,我们要做到启发小学生心、口、手几项机能,使之整体运用,从而达到学会欣赏美术的目的。

所谓“心”则是发挥学生联想的能力,在看到作品之后,能够通过自身的联想,在心里充分补充出作者的意境来,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还是上文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学生回答的“心放飞起来了,眼中的天空是那么蓝,那么宁静。”这并不是画中直接表现的,而是学生心中放飞后的自由联想,多么的可贵,全面说出了作者的意境,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口”呢,在小学生当中呢,我们主要用在讨论作品上,在讨论评价过程中获得甚至是完善审美的观点,比如在小学美术中《居客》一文中,有老师就让学生课前收集民间土楼的信息,结合图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么一种作法,在同学们各自的讨论、争辩中,参与和没有参加口述的学生都从别人的说法中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审美观。至于“手”的方面,我们的美术还是离不开创作的,无论我们说偏重创作有多不利,但创作也还是美术最重要的一块,学生只有在创作中,才能更加切身地体会动一个创作者的思维,在动手之后才能对别人的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上培养小学生心、口、手的整体综合运用,从内而外,才是让小学生真正学会欣赏美术的正道。

3.对学生个性解读作品的鼓励

另外,对于个别学生与老师目标答案并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只要不是扰乱、违反课堂纪律的,我们都可给予一定的鼓励,毕竟我们了解的天才艺术家有一部分是从这些与众不同的人中出现的,他们对作品的个性解读,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欣赏角度,可以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教学方法

一、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就会带来绘画的灵感,必然就会画出优秀的作品。比如在教学《表情丰富的脸》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在音乐声中,通过一系列画面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围中,当学生被形态各异的表情深深吸引住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多么有趣的表情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然后教师转入正题:“你能把看到的表情画下来吗?”通过多媒体的形、光、色、声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尽情发挥,大胆绘制,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囊括整个世界。”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1、创设美好情境,增强想象的生动性

在美术教学中,要增强学生想象的生动性,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想象的教学情境,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因素,并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去丰富学生想象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美术和音乐是相通的,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画面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优美的旋律同样也能激活学生大脑中储存的表象,使其产生“通感”,促其联想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比如在教学《连环画》一课时,教师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和谐的音乐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古诗词所描绘的那种境界中,激发他们把诗意内容想象成生动的图画。教师一边播放悠扬的古筝曲子,一边充满激情地朗读《登鹳鹊楼》的古诗,让学生轻合双目,悉心体会诗中描绘的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滚滚东去的美好意境,从而想象出一幅幅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画面。在这美好的氛围中,美的通感力量使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创作出一幅幅生动、优美、创意独特的连环画。这种由音乐旋律美,语言节奏美,和谐的教学形式美与愉快的教学氛围美相互融合,使学生既获得了轻松愉快的享受,又使想象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扩大知识范围,增强想象力的新颖性

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学生们新奇的想法也来源于生活,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在教學中,教师可以把多姿的生活、丰富的知识浓缩入课堂中,运用相关挂图、各种电教媒体,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把生动形象的图象进一步丰富到学生的大脑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加工改造出各种新形象,促进他们想象力的发展。比如在教学《海洋生物》一课时,因为同学们很少有机会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去欣赏奇异瑰丽的海洋生物,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录像《神秘的海底世界》,色彩艳丽、姿态万千的海洋生很快吸引了同学们的视线,他们深深陶醉在色彩斑斓的海洋世界,这时,教师适时启发他们想象:如果你现在也是一只海底生物,正在和他们一起自由玩耍,你想成为一只什么样的生物呢?大量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思路开阔起来,他们踊跃发言,大胆地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各种造型奇特、色彩缤纷的动物……这些由知识的增加而引发出的全新想象,驰骋在学生的大脑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从中体验到美术的美,领略到美术所特有的丰富精神内涵。尤其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象画被老师采纳时,成功者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绘画的兴趣会更浓,创造的热情会更强。

三、在紧张而激烈的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是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的民主,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标志》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标志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小队为单位选出一名代表开展竞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画出尽可能多的标志;也可让学生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标志做成头饰,让学生编成小品故事自编自演,边表演动作边向其他同学介绍名称。课堂上,通过画、讲、演、竞赛等形式,“全感参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生理空间,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参与,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豪情、显露潜能,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课后,教师还可建议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标志做成面具,开展“标志头饰大杂烩”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从在课堂上延续到课外,不但点缀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片绘画的蓝天,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止,趣犹存”,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当然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实验小学)

如何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篇4

关键词:美术课,创作,兴趣,语言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主要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是必修课,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处于启蒙阶段,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专注性较差, 对美术课缺乏创作让课堂黯然失色。 那么, 如何克服这些缺点, 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美术教育。

要想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我们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和想象空间, 开拓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乐于表达, 创作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创造生活, 小学生天生爱涂涂画画,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征, 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手段, 顺其自然把学生带入想象空间,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创造灵感。

一、联系生活, 寻找创作源泉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 ”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被单纯的技能技巧垄断, 学生就会跟着老师模仿, 一味机械式学习。 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 应该联系生活实际, 这是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没有对生活的接触、体验, 何来创作。

例如在《鸟和家禽》一课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反复擦, 甚至有学生说:“老师, 我不会画! ”这让我很惊讶, 明明开始很感兴趣, 能说出不同鸟和家禽的名字及外貌特征。 于是, 我找来一位同学问为什么不会画了, 他告诉我说恐龙太难画了, 不知道该怎么画。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创作源于生活。 没有生活的接触和观察, 学生怎么画得出恐龙。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上学生没有了兴趣, 就没有了动力, 一节课就变得枯燥无味。 所以说, 只有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美术课上的教学任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 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游戏式教学,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游戏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中。 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 可以放飞思维, 成为艺术作品创造力的阶梯。

例如在教材中, 部分课题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进行写生, 如果老师一味讲, 应该怎么画等, 不如让学生走出教室, 现场感受和指导, 教学生用大师的眼光感受,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绘画能力会得到提高。

三、用语言建立创作的信心

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和表扬, 也许你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赞美、一个手势, 对学生来说就是极大的鼓励。 对于学生的绘画作业, 教师要给予肯定, 赞美多一些, 批评少一些, 多表扬、多鼓励, 老师要多发现学生作品的闪光点。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是无穷的。 很多人看到孩子的绘画作业会说这画的什么呀, 不好看, 看不懂之类的话。 其实儿童的世界很天真, 每个人的表达、体会、感知不同, 其构思奇特、大胆、自由, 不受约束, 尽情宣泄, 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

在美术课上, 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作业, 其实学生的作业各有秋千, 都有其有魅力的地方, 当然, 有些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你从另一种角度欣赏它, 就会发现它也是一件完美的作品。

在课堂上, 我看到这样一种场景:有的学生作业与实物相差甚远, 甚至会遭受到学生的讥讽和嘲笑。 这让他害怕上美术课, 害怕把自己的画拿出来给大家欣赏。 其实, 每个孩子都想把自己的作业展现出来, 希望表现自己, 谁不想听到夸赞呢, 这是孩子的天性。 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在人的心里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于是我给他看了几张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 让他重拾信心, 举起抽象派旗号, 至少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在美术教学中, 小学的孩子异想天开, 甚至有些离奇。 例如在五年级《理想的居住环境》教学中, 很多同学画出自己最理想的居住地, 但有一个同学把理想的居住环境建在了大树杈上。 我问他为什么把它建到大树杈上, 他兴奋地说:“住在大树上, 站得高, 能看得又远又多, 比在地上视野开阔……”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 表扬他大胆想象, 敢于创新。 学生的想法是奇特的、神奇的, 教师要引导, 鼓励学生的想象, 大胆创作, 不要束缚学生的想法。

老师在指导学生儿童画创作时, 尽量让学生成为画画的主体, 老师只需画前做一些引导, 启发他们, 让学生自己想象、创作, 最后老师再做一些补充和、修改, 这样让学生树立信心。 有了自信, 学生就敢想敢画了;有了自信, 学生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趣事;有了自信, 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自由飞翔, 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每位教师都要用真诚点燃学生的艺术火花,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发扬个性, 展现自己的才华, 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参考文献

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论文 篇5

本期节目是由王金战老师讲座,我听得津津有味,看的目不转睛。让我明白了,第一节是心态。

学习,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行,里面讲述了,一位小女孩,她的考试总是排在末尾,她去见了王金战老师,她是全班三十名,老师举了个例子,她班里的第二十八名,老师又说:“那个孩子哪点比不上你?”她说了一大堆,最后肯定,是全部科目都不如自己。王金战老师说,只要你进步两名,就可以了。谁知,下次考试,她竟然进步了5名,接着,王金战老师一直鼓励,她终于考了第一。

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课 篇6

【关键词】美术     范画     个性     想象     情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用心感受,用眼欣赏,用手创造,以美好的心态面对一切,这才是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美术课是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但是学生喜欢的并不是美术这门艺术,而只是喜欢美术课的轻松,没有其他课程做题、考试的压力,因此也并不能真正理解美术课程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课,让学生对美术产生真爱,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呢?

一、当堂范画,让学生叹服

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有些教师会一支粉笔、一本书完成课堂教学。要么“空对空”口头讲授,致使许多原来兴趣盎然、艺术感受染力强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要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自由创作,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对美术课的兴趣与日俱减。所以教师当堂范画,让学生亲眼见一下作画的步骤、线条的表现、色彩的调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场示范,这样学生会很直观地接受知识,同时可以令学生对教师叹服,也可使课堂气氛活跃,生气蓬勃,趣味浓厚。

二、关注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美术课是最能发挥学生潜能的课程,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有价值的,应受到尊重,我们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价值在美术课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课堂中可采用分层次教学,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泥塑、手工、漫画、卡通等进行模仿、学习;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学生的自我感觉,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画。

学生的想法往往跟我们老师的想法不一样,而我们也看到一些报纸上经常会出现美术大师们向小孩们询问想法的事情,说明孩子的感觉跟大人的感觉是有一致的时候的。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感觉,我总会在课堂中不经意地说一些自己的故事、一些小游戏、一些谜语等等,他们都感到非常开心。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与鼓励者,师生在心理上已经消除了角色的界限,建构起自由对话的平台,学生进入到一种开放的、默契的、多元的学习状态,充分感觉自由的畅快。很多时候,我都不特别要求他们画得跟书上一样,反而是让他们在讨论之后直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所想表现的画面画下来,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又可以拓宽他们想象的空间。学生有了自己的感觉,有了自身的灵气,有了自信的心态,就敢画,不怕画不好了。要做到美术课上无差生,使学生在美术课上充满自信,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激发想象,培养创作能力

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想象的冲动,体验想象创作的美。比如讲《色彩知识》这一课,先出示几种不同色彩表现的同一种图形,让学生想象它能代表哪些季节,哪些味道,哪些景象;然后让学生用同一种色彩随意画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最后看哪一组的作品最有创意,最有趣,学生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充分调动了内在的天赋与潜能。或者是,出示一张纸,教师在纸上画一笔色彩,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然后让每组同学都来画出自己所想的、所知道的东西。或出示一些表现大胆的图画,供学生参考,进行创作活动,使其体会美术创作的自主性。平时还要多给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如非洲的图腾柱,印象派、野兽派等或粗犷古朴,或艳丽浪漫,或原始,或现代的艺术,让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从而开拓思维,启发创造。另外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题,开发和利用课程,增加了一些手工剪纸、刺绣、毛线编织、果蔬雕刻等课,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四、引导发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在自然界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能发现美。山美、水美、农田美、自然美、真实美。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就会有激情;能有热情,有兴趣,就会转变观念,就会热爱这门课。其次是课堂教学中,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情趣,让他们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是课堂的导演,要把课激活。例如教学《感受春光,了解春天》这一课时,利用影像播放春天美好的景象,从视觉上吸引学生注意力;音乐声起,小鸟啁啾,小溪潺流,春雨淅沥……从听觉上调动学生积极性;走进校园,摸摸柳条,闻闻花香,看看小草……从触觉、味觉上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这样学生就能画出自己感受到的春天,他们就不觉得美术课技法的枯燥、练习的乏味和单调了;同时也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从生活中发现了美,认识到了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培养情感,走进学生心灵

由于教学班级多,与学生接触少,很少有老师能记住学生的姓名。教师如果能够多花些时间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学生,就会增进师生感情,受到学生爱戴。同时上课时,要做到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表情丰富、语言亲切,这样也可调动学生积极性。互动学习是不容忽视的,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设计校服》这一课,我给学生很多报纸,让他们分成小组,把自己设计的服装剪出模型,然后穿到身上,搞一次校服表演,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表现出的效果,激发了自豪感,对美术创作就更有信心了。

过去,我总是在课堂中先讲技法知识,然后布置作业,时间一长,学生兴趣降低,甚至作业也不交了。教师要了解学生,和学生的关系要平等、合作要和谐,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多进行信息交流,使教学相长,教学形式多样,更多地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让学生爱上“美”的美术教学课堂 篇7

关键词:教材情境,语言艺术,兴趣

美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一块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去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呢?我们围绕“优化美术课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情境教学之美

1.情境教学要有趣。在现代基础美术教育中,“美”的情境教学的设置,可以烘托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精美的构思、教学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都可以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得到有意识的美的哺育,使“美”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心灵,从而去更深层次的感受教材内容中难以言语而又无法捕捉的抽象美、意象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美术课中无论是一篇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美丽的头饰》一课时,我抓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巧设情境,感染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2.情境创设要方法。

(1)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低年级与高年级教材内容要区别对待,学生的思维方式、感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都不一样,他们对物象的认识、感知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迎合了学生心理与情感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有的放矢。

(2)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所需要的特定气氛,把握时机,恰到好处。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画类,确立重难点,精心安排,营造出适合教材内容、课型、画类,适宜于学生接受的课堂气氛,优美、活泼、幽默。

二、语言之美

1.展现口语的魅力。在语文课中,课堂语言丰富多彩;在数学课中,课堂语言最富逻辑性;那么在美术课中,具有艺术魅力的课堂语言在组织教学方面也起着主导作用。它富有形象性、启发性、感染力。

运用各种方法,完善课堂语言。儿童的生活积累太少影响了对画面内容的把握,你也可以用游戏、谜语等比喻幼儿乐意接受的方式帮助他理解。在美术教学中,语言如何被巧妙的运用呢?

谜语能生动、形象、有趣地描绘事物的特点、特征及用途等,最主要的是谜语能够巧妙的把事物的名称隐藏起来,这促使幼儿去开动脑筋,发挥思维想象能力。

2.展现人体语言之美。在非语言表达中,人体语言的运用是儿童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人体语言,是指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动态形象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具有生动灵活、鲜明真实的特征,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附加信息量和感情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准确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儿童画。

三、生活之美

1.活化美术教育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体验审美感。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当学生临摹范画时,他们感受到一种唯美,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特殊的氛围,浓郁的特色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

生活化美术教育能多方位、多元化地为学生创设感知美的环境,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

2.生活化美术教育更有助于学生自我表达,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艺术活动就是学生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生活化美术教育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更为明显,从学生的大胆表现程度来看,生活化美术教育的课程多为体验式。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把情感表露出来。

在生活化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与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画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画。由于此类美术课不再是简单临摹,评价的标准也自然不再是与范例相像的程度。因此学生的创作空间更自由,对艺术的表达更自然更自信,那些模仿能力较差的学生完全可以自行创作,而无需为临摹得不像而减少自信,在这样宽松的学习创作氛围中,学生更乐于表现自我,也更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制约, 有些美术教师常常把美术课上成工具学科。即使上了美术课, 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随便指导学生动手画一画, 然后随便打个等级评价一下, 这样的教学根本谈不上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更不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为了能真正地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接受美感教育,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先能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

一、从思想上重视美术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 能否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提出高层次的要求。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了能更好实施新课标, 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审美教育, 每一位美术教师都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积极抓好美术教学工作。所以,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把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科目同样看待, 而不能想上就上, 或者被其他学科代上。与此同时教师更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用自身的素质去影响、感染学生, 让学生从心里敬佩自己的才能, 愿意上美术课。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创作和欣赏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教师的方法一定要灵活, 这样才会活跃教学气氛, 学生才愿意和教师一起动手设计、绘画、制作、欣赏。在美术课上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眼、手、脑,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一)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新课标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而观察则是获取信息, 培养这两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美术课堂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鉴别, 还可养帮助学生分清要绘画内容的结构, 更有利他们发挥好绘画的主动性, 所以, 教师在课内外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 引导学生动口表达

学生通过观察后, 无疑都会产生许多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观察到的画面样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内容以丰富对事物和情感的认识。特别是对一些要求鉴赏的内容更应引导学生乐于去表达。

(三) 引导学生巧于动手

从现行的教材可以看出,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也并不单纯是让学生绘画, 还有手工制作、雕塑等。在课堂上学生眼、手、脑并用则更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基本技能。

(四)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是注重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而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而学生通过交流之后, 再进行相互评价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促进他们共同提高, 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要加强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

学科教学是相通的, 在其他的学科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会忽视美术教学, 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许多接受训练的机会。

例如,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时, 学生遇到不会写的生字, 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用绘画图案来代替,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他们给自己喜欢的课文章节配上插图, 这样时间长了, 学生也就会在不知不觉爱上了美术, 自然也就喜欢上美术课了。

四、在课外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美术技能比赛

在课外, 教师可以结合节日活动或一些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 如“六一”儿童节到了, 教师可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 然后进行评比。有条件的话,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报刊、团体组织的绘画比赛, 只要他们乐于参加, 得不得奖也没有关系。

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论文 篇9

一、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提供合作机会

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多课程中都被运用到,当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课堂实际教学内容适时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机,要明确合作学习模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也不是在每一节教学中都需要运用合作学习模式。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是他们乐于参与的天堂,美术教学中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融于教学中,可以发挥兴趣的魔力,使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全身心投入、提高学习效率。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因此,将各种颜色的图片穿插在儿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捕捉色彩、感受色彩,是儿童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例如:《形与色》一课中,在认识常用色彩学习内容中,如红、黄、蓝、绿等色彩可以收集各种颜色系列的水果、动物、植物等卡片,红色系列收集红苹果、红枣、西红柿、红石榴、红枫叶等形状;绿色系列收集猕猴桃、绿甘蓝蔬菜、绿色树叶、绿色葡萄、西瓜等形状;黄色系列收集橙子、木瓜、柿子、芒果、柠檬、杏、梨等形状;蓝色系列收集蓝莓、蓝色大闪蝶、浅蓝色的天空、深蓝色的大海、马兰花、蓝色金龟子等卡片。根据收集的卡片数量混合后平均分配给全班学生。小朋友,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准。接下来老师每讲完一种颜色,看看谁手中的卡片和老师手中的卡片是朋友的就举手,到讲台上在老师卡片周围放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认真听完老师讲课后,争先恐后地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放到台上准确的位置。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二、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很多发明都是从创造开始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艺术方式和手段进行表达,让学生在乐趣探索的过程中寻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教学法:老师教学时要对实物进行展示,学生在这个时候就能够明白任务,老师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创作。如上《画一顶帽子》这课的时候,老师最好能够出示几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外形的帽子,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材料能让帽子有不同形状和质地,学生可以用自己挑选的材料制作帽子,不但自己做出漂亮的帽子,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制作出雨伞帽、魔法帽等“新品种”,学生用的材料各种各样,有的学生用塑料瓶子制作帽子,根据材料的硬度和形状学生能够制作出很多有新意的帽子。学生还可以介绍自己帽子的功能,比如,塑料帽子能够防止淋湿。老师要灵活运用语言,通过语言情景使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不断大胆想象,如彩塑课《青蛙》这课中,老师有声有色地讲述一些青蛙的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越来越宽,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到青蛙王国中。学生喜欢模仿,有时候就会运用面部表情模仿青蛙的有趣动作,在形神兼备的动作表演过程中增强对青蛙的认识。

三、给予表扬与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美术教师批阅学生的美术作业时,要用师者的真挚及诚恳的心态对待所教学生,多给予他们一些表扬与鼓励,不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成绩,从作业中找寻学生的点滴成绩及进步。要知道学生的童真、童趣就融合在作业之中,是那样的纯真、自然,完全没有故意的修饰成分在里面,从作业中品味学生内心的世界,多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师者千万不要吝啬表扬、鼓励。因为你的一个手势,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神情,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上进的动力。学生有了上进的动力,意志力就形成了,美术教学目标将会实现。

四、引入音乐元素,凸显节奏韵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音乐相对流动,是时间艺术,美术相对静止,是空间艺术。美术与音乐的整合符合动静搭配原理,将学生内心所思、所想与思维创造的音乐艺术,以可视化的美术艺术呈现出来。同时,美术教学可以借助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如“听音乐画音乐”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美术与音乐结合起来,在感悟音乐的同时自由想象,画出学生心中所想,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音乐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以不同的线条、色彩搭配、画面设置彰显音乐和美术的艺术魅力。又如引入“彼得与狼”音乐艺术,引导学生在音乐故事中畅想,发散思维,深入学习美术知识。以音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将音乐思维中的意境以可视化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五、运用互助互动,进行想象能力的互补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想象的水平,表象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表象贫乏,想象就狭窄而浮浅。人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能同心协力讨论如何解决问题,那么一定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如我在上《杯子的设计》一课时,让他们从杯的形状、材质、作用等方面谈谈设想,畅所欲言,可以在他人设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得更出色。他们有的说制作一个带有蓝猫的杯子。看到喜欢的杯子,就想起喝水。有的说制作一个能在太空中用的杯子,还能保温。国家与国家间的友谊杯,还有各式卡通杯、水果杯、学习杯。在学生讨论互动的情形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发而不可收,也带动了一些思维并不活泼的同学,最后,学生的作品设计得都不错。还有同学得了小小设计师的美誉。

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论文 篇10

一、把握欣赏的心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 欣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 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 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 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 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画透视焦点居中, 呈一种对称式构图, 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 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 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 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于萌芽状态, 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 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 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美术》, 乍一看, 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在冷色调中透出橙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 仿佛像五线谱上的音符, 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

2. 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 需要我们把注意力固定在作品上, 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分。如塞尚的《苹果与橘子》, 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 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由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组成, 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 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 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 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 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 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的感知, 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 是静态的。在教学中, 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 我们需要直觉形式, 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 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二、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因此在教学中, 灵活多样, 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 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 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而知识和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 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 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 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 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辅助教学是主体参与的保证

1. 课件辅助教学

充充分分运运用用多多媒媒体体辅辅助助教教学学, , 增增强强教教学学的的直观性、趣味性, 把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 较为抽象的原理, 以动态的画面形式充分地展示出来, 时时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益。

2. 网络辅助教学

网络学习, 可以丰富材料, 增强信息量, 提供无限的美术教学资源,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 获得了直观、生动、丰富的信息资料, 运用网络进行相关链接, 进行课外延伸, 可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及时评价反馈, 增强学生自信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 一个人有了自信心, 不论在学习工作, 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有些学生对美术缺乏自信心, 在教学中, 多给学生一点微笑, 尽量和学生共同参与美术游戏, 使学生消除心理上的压抑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及时地、适当地给予表扬, 就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我力量以及存在的价值,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 老师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回答得好的学生要用肯定性语言进行评价, 使学生感受到被赞誉的喜悦, 回答得较差的学生, 尽量不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 而是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 引导学生正确回答, 并进行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 老师少一份居高临下, 学生就多一份自信与热情。

教学有法, 亦无定法。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思考, 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 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广泛与他们交往, 及时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 要成为学生的亲密伙伴, 同时也要给他们留点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激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让美术课成为同学们愉悦的学习乐园。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2]荷加斯.《美的分析》.

怎样让小学生爱上美术课 篇11

关键词:美术课;生活实际;多媒体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帮助小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审美观尤为重要,形成这样的审美观主要依赖美术教育。可是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浮躁。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其实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生活组织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岭南版小学美术教材时,我引导学生在母亲节来临时动手用绘画、拓印、拼贴等方法给母亲制作一张卡片,并写上祝福的话送给自己的妈妈,同学们在这暖暖温情中产生了浓厚的创作乐趣,他们明白了美术课不只是跟老师画画,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21世纪需要更多优秀人才,因此提高民族素质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的,要想达到这样的理念目标,就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多媒体利用它声情并茂的特点,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多媒体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多媒体色彩丰富,有优美的音乐、动感的过程,可以说让学生大饱眼福。例如,在学习岭南版小学美术教材《巨人和小矮人历险记》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米老鼠与豌豆茎》中的片段,形象地给学生展现了巨人与小矮人的样子。

孩子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参考文献:

[1]纪友丽.浅谈如何维持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2]曹德钦.对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的心理分析.小学教学研究,1986(1).

上一篇:企业营销竞争力下一篇:方法论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