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创新

2024-05-13

让学生爱上创新(精选12篇)

让学生爱上创新 篇1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孩子们对中国画越来越兴味索然。传统的教学还是多以临摹范画为主, 评价作品时也是以与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 所以, 一节课下来大多是模式化的内容, 结果使得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画太枯燥, 有的简直成了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不能得以发挥, 所以, 培养孩子们喜欢中国画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美术工作者, 从教数年来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让孩子爱上中国画是美术课程的首要目标之一。

一、引导学生主动创新的兴趣、发现问题, 选择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顺利开展美术学习的前提。只有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积极参与, 才可以让他们获得学习中的快乐。美术教师应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1. 挖掘教材, 创设创新式学习的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教学大多以课本为主要依据, 在上绘画课之前, 我都会认真钻研教材, 并想方设法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放松的环境。以利于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不受任何拘束。例如在画花鸟为题材的课上, 一般是通过简单地讲解,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完成作业, 学习的过程比较单调。我发现音乐最能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能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所以我一直都尝试着让音乐进入美术课堂, 运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音乐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具体地画花鸟题材的课上, 我就播放《杜鹃圆舞曲》的优美音乐, 伴随着一阵阵的鸟叫声,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起学生那种想要立刻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欲望。从而为新课作好铺垫,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理论联系实际, 诱发学生观察、想象与创作

对于美术的学习不应只局限于书本, 其实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

3. 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 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 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 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在美术教学中, 我尽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 给学生较多的尝试机会, 便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的深入研究。比如我在美术室开辟一块专栏, 用于展览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把我们身边的花卉、果蔬画成水墨作品, 并装饰成灯罩, 点上蜡烛, 然后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专栏里面来展示, 通过这种方式, 既联系了生活又创造出特别的展示方式。这种方法使我们在传统精神与时代文化的辉映中, 拓展着自己的视野, 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自由环境引导学生自由想象

由于班上几十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 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要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体验思维过程的精彩,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人说:“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 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所以, 学生的学习贵在独立探索, 教师要在学习活动中充当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美术教师,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美术学习创新过程。

1. 充分利用情感体验, 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有目的的、尝试过程, 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 正确反应不断地增强, 最终形成固定的、稳定的、正确完善的结论。在美术活动与教学中,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 训练学生勇于质疑, 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2.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在课堂上, 创造氛围、空间, 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 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例如, 初中美术学习国画山水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我采用了合作的方式, 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 既体验了集体的智慧, 又享受了创造的乐趣。

三、完善美术评价体系, 促进创新学习发展

美术创新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 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创新过程中, 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应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尺子”, 要及时肯定不同看法, 给人以保留意见的权利。

中国画在当今学校教学中, 位置越来越重要。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得到大力提倡。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也正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更促使我们进一步搞好中国画的教学, 把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所以, 我们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 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在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激励学生大胆尝试, 深入探究, 不断创新, 开拓进取, 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创作出好的作品。

摘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也正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我们要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我们的学生爱上中国画。

关键词:兴味索然,创新,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让学生爱上创新 篇2

亭趾实验学校(小学部)陈爱华

多年来,我一直任教低年级双班数学,平时的工作量较大,我常常为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而心烦气恼、疲惫不堪。怎样让学生由“消极应付”变为“主动参与”,成为作业的主人,让教师从繁重的批批改改中解脱出来,让作业成为师生的开心事?这是我一直在探寻的,但收效甚微。如今拜读了刘春生老师的《让学生爱上作业》一书,书中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小学作业布置、查收和批改的技巧,系统地展示了他的作业研究新成果,落根不同课型,聚焦真实问题,给出清楚抓手,让作业活动“有趣而为,汇融趣动”,搭建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书中生动活泼的案例与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作业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让学生爱上作业并不难!书中第二章:布置作业的第一页有这样一句话:“以我的经验,我认为可爱的作业应该从教师用心的设计开始。”“可爱”这个美丽而温馨的词汇,汇集了刘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爱,对作业的爱与研究,使我读到这里,心也是颤动、激动、感动。“可爱的作业”,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是为可爱的异彩纷呈的学生服务的,所以它才是可爱的,它才要可爱。第三章第163页刘老师说:“我一直认为,不带情绪批改作业,不带情绪进课堂,是一个教师的本分,我也一直在努力地践行。你呢?”这句话,不知道击中了多少老师的要害,尽管,每一个老师同样是爱他的学生们,但是,又有谁做到过不带着情绪工作、上课、改作业呢?尤其是改作业,当看到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的作业,看着一个个正确的答案,望着那工整的书写,我们的笑容挂在脸上,大大的“√”都是笑的,而当我们拿到成绩差的学生的作业本时,立刻眉头紧锁,不耐烦地翻看着,越看越生气,一个个鲜红的“×”,用力地滑下去,带着无奈和愤怒。可是,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业本时,他们的感受又如何呢?他们会有好的情绪吗,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将来会变好吗?

阅读了此书,我感到收获多多,感触颇深,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我要重新面对学生的作业问题。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首先,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特别是口算,平时要注意收集学生的错题和慢题进行多加练习,对于那些学生已能熟练计算的式题就不用经常练习了。其次,作业布置有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作业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的过程。学困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那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作业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点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最后,继续做好错题集。从平时的作业练习和单元测试中收集学生掌握较差和易错的题型,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爱上学生 让学生也爱上你 篇3

一、蹲下身来看学生,以温暖的爱浇灌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学生。”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周的家长会上,我就语重心长地和家长们沟通:“我们的学生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千姿百态的花儿,这些花儿有的早早就能如期开放了,而有的却迟迟含苞未放。我们应该怀着十分的耐心来等待、静待这些花儿的开放。是花儿的,总有开放的。”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以一颗浓浓的爱心来浇灌这群班级的弱势群体,这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是多么地需要班主任的悉心栽培。多给这些学生机会,挖掘他们身上内在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转化。例如:班上有个男同学,十分好动,课堂上没有几分钟是能安静地坐住的,在和家长的多次交谈中了解到,这个学生是有好动这方面的先天毛病,爸爸妈妈为了这个病也带着学生上了北京的好几家医院进行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爸爸妈妈几乎绝望了。看着他们无助的表情,我的内心受到了强大的震撼,之后的一周,我彻底未眠、冥思苦想,试图改变小家伙的方法。经过观察,发现了这个学生其实有着一副热心肠,很想为班级做事情。于是,我分配了一项任务给他,并由另一个班干部协助他。没想到他的积极性可高了,这下子可把他乐坏了。每天一到时间,他就很自觉去完成,有了任务做,就有了责任心,课堂的注意力也集中了,同学们都夸他进步了。在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并送给他一张表扬信,鼓励他,属于自觉的事情、任务得认真对待,认真完成,他也高兴地答应了我。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鼓励,课堂上的他明显坐得住了,能安安静静地听课了,虽然只是小小的进步,在这个转折点上却让这朵小花在未开放前又长高了一截。今后,我会以浓浓的爱继续浇灌他,帮助他早日开放。

二、做到身正为范,用严格的爱鞭策优生。

优等生,每个老师都疼爱,因此,许多老师只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却忽视了他们身上的缺点。作为班主任,其实是最了解的,蹲下了看学生,就像妈妈的宝贝一样,疼在心里。作为班主任,绝对不能溺爱这群班级的优势群体,让他们产生高高在上、骄傲的心理。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除了表扬鼓励他们,经常用严格的标准来约束他们。学期初,班级就制定了班级公约和班干部守则,实行了奖励制度。行为、学习、纪律等方面表现好都可以加分,可以换奖励卡。守则和公约仿佛就像一根无形的戒尺,紧紧地鞭策着学生们的行为,学生们也在不断进步中迅速成长起来。当然,作为班主任,自己要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才能让学生信服。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说到做到,在教师表率作用的带领下,许多学生都能一一做到,真是百讲不如一做呀。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学习的表率和榜样,只有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模范地遵守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学生才能接受,才能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竞争机会,用激励的爱照顾中等生。

班集体的中等生是指学习处于中等水平,行为表现平平的学生。这些学生不像优等生那样深受老师的宠爱,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让老师伤透脑筋。因为这部分学生的数量比较多,所以,这部分学生的成长进步,可以推动班集体的向前迈进。因此,作为班主任,更应该重视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应把持公平的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争取让更多的中等生进步成优生。在班级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锻炼和展示自己的特长。注意选择一些有能力的中等生当班干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促进心理的飞跃成长。例如:班上有一个男生,平时不爱理人,不爱说话,十分内向。我安排了一个热情主动性高的女生和他同桌,在这个同桌的带动下,这个男同学有了明显的转变,慢慢地会与同学交流做游戏了。又如:有一男生,学习水平中等,他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举止也没有要求,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我试着培养他做小组长,让他管理小组的作业等,一个月来,他对学习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不仅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发言,而且把小组长的工作做的井井有条,内心明显有了和其他同学竞争的意识,已经向优等生的行列靠拢了。对于作业质量不高的同学,我特意安排学习特别好,写字特别认真的同学和他同桌,慢慢地,让他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写字糊涂的习惯。时间长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爱心满满,铺满学生成长的道路。

我听过这样一段话:学生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学生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破碎的,如玻璃。它需要欣赏,也需要呵护。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坚持多给学生鼓励,少点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呵护学生更自信地成长。例如:班上的一位女生回答声音总是很小,我不仅没有批评她声音很小。而是鼓励她说:“某某同学,今天你的声音明显比昨天响亮了,老师相信明天你的回答一定能给同学们和老师带来更大的惊喜。”并让全班同学送给她热情的掌声,她感动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很响亮地回答:“谢谢大家!”从此,她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响亮。可见,给学生满满的爱心,让学生感受老师爱的力量,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呀!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是需要班主任的鼓励的。

让学生爱上倾听 篇4

一是感受倾听的力量。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指导学生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并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在交流和碰撞中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二是培养倾听的技能。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且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的现象。所以,教师首先要细心听学生讲话,为学生做个榜样,并告知“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听别人讲话要细心、耐心。“倾听”即是用心听,细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到了高年级还要听出“话中话”来。同时,教师要及时表扬注意听别人讲话的学生,促使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三是体验倾听的愉悦。

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素养;倾听,是一种品质。听人说话有愿听与不愿听的区别,有善听与不善听的差距。这实际上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素质的体现和品质的外露。听的能力强,就能抓住说话人的要点,有效地吸收营养,并使之很快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学生一旦爱上倾听的感觉,心与心之间就会碰撞,爱与爱得以交流,情与情得以融合。

四是创造倾听的机会。

让学生爱上写作 篇5

【摘要】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的要求中又强调,学生应能留心观察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与写作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境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文章才能写好。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就要热爱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 兴趣练写能力

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就会觉得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新课标四年级习作教学要求:学生能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记流水帐,语言干巴,言不达意的现象屡屡存在。有的过于口语化,有的内容过于简单,甚至不知道如何下笔。如何提高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表达,从而去写好每篇作文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一、采用多种练写形式,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由文迁移,仿写练笔。

课本是现成的素材。课本上的文章是编者精心选择来的,篇篇精美,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对有些篇目更是情有独钟。学习《特殊的葬礼》时,学生学完课文后,有感而发,讨论激烈。结合课文后的练习:我随之把这篇作文布置了下去。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为《特殊的葬礼》写出了一篇篇振振有词的发言稿。

小孩子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学过的课文大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完一篇课文后我鼓励学生和作家比试。比如在学完了《三顾茅庐》中的第3片段后,我对学生说:“老师现在要给你们一个句式(来到„„看见„„)我相信,你们一定也会像书上一样写得那样生动,说不定你能写出比作家更美的语言呢!”学生的兴致来了,写出的一些片段里不乏有很优秀的!

2、采用命题式,提高练笔质量。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休息日布置学生自由写一篇日记,学生大都记流水账,即使长篇大论却又不知所云。因此,每周的小练笔的内容,我采用命题的方式,结合课内的阅读,从文中去挖掘可以练笔的题材,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去体验后再写,并且要求她们能运用优美的词语、句子去润色自己的文章。这样以来,周记、小练笔在一定的指导下有了方向,也就不会写得乱糟糟的了!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注重写作的技巧和内容的积累。在一学期中,学生在记事有写过:《记一件感人的事》、《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记一件有趣的事》、《记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样让学生的写作分类练习与积累,水平就会有了逐渐的提高。

另一方面,写作可以和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今天的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组织两个班进行了一场拔河比赛,比赛回来之后每个孩子都在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地谈论着比赛的过程,其热闹的场面是口语交际课上都没曾有过的,孩子们那种表达的欲望,有 “你不让说都不行”的气势。看到他们当时的兴奋劲儿,我想这不正好是一次写作小练笔的好机会吗?于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把今天拔河比赛的过程写下来,你们能写吗?”“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有了亲身体验后,学生的习作写得很生动!

3、多种形式交流,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

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我还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作文竞赛,当李一波同学获奖了后,我大力地表扬了他,在肯定他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他能获奖,你们也能一定行!学生尝试去投稿与发表,虽然有失败,但是学生的兴致很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从细处入手抓点滴练习写作,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生活是广阔的、深厚的大舞台,每个人都活跃于其中。生活是鲜活的教科书,每个人都必须读。生活是最丰富的写作素材,同学们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一个智慧的大脑去思考„„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平时,我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平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这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我要求同学们每天都看《新闻联播》,让同学们从新闻中认识社会,感受时代脉搏。练习

5撒谎那个有一片习作,要求学生谈谈对事件的看法,我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美国攻打伊拉克,伊拉克人民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幅幅充满硝烟的画面,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以前,我看战斗的场面感受到的是壮烈,而现在感受到的是残酷。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到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汶川地震了,我利用思品课,和学生一起看新闻,一起看时事报道,然后谈出自己的心声:“我们的主席和总理多么关心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地抢救受灾群众的情景令人感动,我们的老师为了保护孩子们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歌„„”

笔之所露,心之所想,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文笔,又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

2、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加强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谴词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是用词准确,二是句子完整。个完整的句子应当把话说的具体明白,让人一看就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平时加强以下两点谴词造句的训练。

(1)句子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或造句时说出的句子是不完整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回答“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更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如果我们在平时就坚持不懈地强调句子的完整性,我相信学生写出不完整的句子的次数会大大下降。在练习的学习中有学习拟人句的写法,结合内容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你能更好地去理解与掌握,并进行了专门的句子练写,在掌握了写拟人句的基本要点之后,学生在写作时也就会灵活运用了,也就使得学生的文章精彩起来!

(2)要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提高作文的生动性。文章是由句子构成,为了使文章生动句子的表达首先就要生动具体,必须加上适当的修饰语。

在本册的语文阅读中,也有多处练习要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结合课文练习要点,让学生进行比喻、拟人句的练习,掌握其中的写作要领,在以后的作文中让学生能灵活并有意识的去运用,从而去提高作文的生动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能为习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让学生爱上汉字 篇6

从汉字的发展看,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代表着历史,都蕴含着艺术。汉字不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符号,怎么仅仅能用简单的加减法来了解呢?

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来看,对于汉字的演变及构字方法也有所体现。如:一年级上册象形字归类课“口耳目”,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会意字归类课“日月明”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课后的“读读想想”展示了“歪、晃、品、晶”四个会意字。一年级下册的“识字四”收录了“蚂、蚁、蝴、蝶、蚯、蚓”等虫字旁的汉字,“语文园地四”中“我的发现”又列举了“月字旁、木字旁、足字旁、提手旁”的字,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结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编者的用意,即在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领会汉字和汉语言的精美,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提出,语文学习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一、二学段的“识字与写字”目标中也分别提出“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因此,识字教学应当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爱上汉字。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内涵,让学生爱上汉字。

一、运用多种形式识字,感受汉字音、形、意的构成

1.画一画。如象形字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古汉字让学生把汉字和图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画中有字,字形如画的意境。对于有的象形字,教师还可以把它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体写出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如教学“车”字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甲骨文的“■”、金文的“■”、篆体的“■”以及古代车的图片,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又在动手活动中了解了“车”字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探究汉字发展的兴趣。对指示字如“本、末、刃”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用箭头或彩色的笔标出这个字所表示的部分。

对会意字的教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如“日月明”一课,在学生认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想想自己猜出了哪几个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来。于是,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诞生了:削好的铅笔,尖尖的宝塔是“尖”;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是“休”,圆圆的太阳和弯弯的月亮画在一起就是“明”……虽然笔触很稚嫩,但反映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2.讲一讲。对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对字的理解讲故事。如教学“看”字,我先通过故事引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又累又渴。师傅让孙悟空看看哪里有人家。于是,孙悟空手搭凉棚四下寻找(出示孙悟空手搭凉棚的图片)。”接着,我运用多媒体动画出示“目”字和“手”字变形组合在一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手目看”。不仅如此,学生还兴致勃勃编起了故事:“男,一个男人去田里干活,干得很卖力;休,这个人干活干累了,就倚在一棵树上休息;过年了,妈妈做了红烧鱼和烤羊肉,味道真鲜美……”在学生心目中,一个个汉字成了有趣的故事,谁能说他们没有和汉字交上朋友呢?

3.分一分。汉字中80%以上的是形声字。形声字一般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声旁表音,形旁表意。而同一声旁或形旁又能组合出许多不同的汉字。因此,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学过的汉字中找出声旁或形旁相同的字,并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出“拍、打、提、捉”等都是提手旁;“河、海、流、洗”等都是三点水旁,并发现提手旁的字都和手有关系,三点水的字都和水有关系。根据学生找出的规律,我利用墙报布置了一个小花园,把常见的部首写在不同的花枝上。每当学生找到一个字,我就在相应的花枝上添一朵花,把这个字写在上面。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上学到了形声字的知识,还调动起课下识字的热情。

二、扎扎实实写字,体会汉字之美

汉字,虽然只有点、横、竖、撇、捺五种基本笔画组成,但它们棱角分明、和谐匀称、赏心悦目,以其独有的线条美和结构美,成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扎扎实实从笔画抓起,教给学生横平竖直,教给学生撇舒捺展。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把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写好。

三、注意知识的联系迁移,随时渗透汉字文化

到了中高年级,没有了集中的识字课,但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契机,渗透汉字文化。如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课中,我注意到生字“册”也是一个象形字。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册”在古代是“编串好的竹简”的意思,然后出示了竹简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联系图画想到:“册”字的一横是穿竹简的绳子,而另一部分则是写着字的竹片。由这个字,我又拓展到成语“韦编三绝”,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册”这个字,还记住了孔子勤奋好学的故事。在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我又发现生字“删”这个字和“册”的联系。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册”表示竹简,那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古人是用小刀把它削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删”字就是 “册”字加—个立刀。这样处理,巧妙地揭示了汉字构字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奇妙。

汉字是博大精深的,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思考,乐于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汉字,品味汉字,爱上汉字。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7

面对这种局面, 我无法坐视不管, 脑海里整合着“拯救”信息:要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 除非有更好的东西走进孩子的生活, 走进孩子的心灵, 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儿童时期的成长生活方式。怎样引导他们积极地生活呢?对此, 我突然想起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晨诵, 午读, 暮省。这让我眼前不由地豁然一亮:能不能用这种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回归儿童时期那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呢?Just do it!我立即行动起来———

一、整合教材主题, 确立配套阅读书目

四年级上册整本书设计了六个单元, 分别是景物篇, 感悟篇、动物篇、奉献篇、励志篇、科技篇。根据这种编排, 为了让学生既走进课本, 又不仅仅限定在课本, 在讲每一单元前, 我向学生推荐两本内容与本单元相类似的课外读物, 并规定两个星期读完 (因为每个单元的课时安排大概是两周) ;在精讲某一课时, 适时插入推荐书中与之相关的精彩的某一段或一篇, 以激起学生阅读推荐书籍的欲望。如在讲第一单元之前, 我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法布尔的书:《昆虫记》、《森林报》。在学习《蟋蟀的洞穴》时, 当读到蟋蟀在草坪前弹琴唱歌那段时, 我就插入了《昆虫记》里狼蛛与木匠蜂作战里的一段:看来要捉到这只狡猾的狼蛛,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活的蜜蜂做诱饵。于是我找到了一只瓶子, 瓶子的口和洞口一样大, 我把一只土蜜蜂装在瓶子里……这一做法加强了学生对阅读书目文本形象的感受, 通过实物形象触动, 增强具体感知, 同时又鼓励学生展开当时环境气氛的想象,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活跃了学生思维, 也提升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二、家庭共读书, 建立阅读监督机制

整合了教材的主题、确立了配套阅读书目后, 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的设想及学生的现状告知家长, 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第二件事是给家长提供本期学生要阅读并需要购买的书目。第三是建议家长在家中创设阅读的环境, 营造阅读氛围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 家里最好不开电视和电脑) , 鼓励家长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学生要边看边写自己读时的感想, 或读后感, 在不同的位置要有笔记或备注, 字数不限。学生每看完一本书后家长要签字。出乎我意料的是, 我这一设想和规定一提出就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赞同。更为可贵的是, 我发现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到阅读中来时, 学生身上往往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些学生是与同学相处时更平和了, 有些则是更加开朗爱笑了, 还有些则是学习态度变得积极主动了……这些变化不经意地闪着光, 让人的心底感到别样温暖。我们知道, 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容易受别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更遑论是自己的家长了。当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时, 学生通常会把这视作一种轻松、愉快、美好的环境, 在心灵上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以激发学生心底积极面的情感体验。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这种情感体验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 对学生的学习及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发现, 在家庭共同阅读时,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绝大部分时间是相融的, 气氛是和谐的, 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亲人间的亲密关系, 阅读及与家长的读书交流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情绪往往是愉悦温馨的, 而且“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久而久之, 这种阅读就成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现在, 我欣喜地看到这支参与家庭共读、倡导孩子远离网络游戏、拒绝俗气电视文化、告别不良读物、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三、分享阅读体验, 开展定期阅读交流

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加上我自己语文课堂的精心设计, 笔者课间就坐在教室与学生一块同读一本书, 并有意识地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以此来带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展示自己的独到思想。说来真的很神奇, 我每次在空间里写完一篇或一句看法后, 跟帖的孩子便很多, 纷纷在上面七嘴八舌说各自的想法, 那块地方有时居然成了辩论赛场。于是, 我把学生的这些留言打印出来拿到班上利用实物投影来让他们一起分享, 进一步激起更多学生参与读后的讨论。于是, 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便在没有一张反对票的情况下诞生了。

这个定期的活动开展以来, 开通QQ空间的人多起来了, 愿意在空间上写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明显感觉得出来, 学生们敢说了, 而且说得独到有思想;愿意写了, 常常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一挥而就了;渴望读了, 阅读量大了, 速度快了;乐意静了, 课堂教学不但好组织, 还经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间的纪律管理也省心了, 不用设纪律监督员了;喜欢反思了, 常常在周记里可以看到心里独白的文字。另外, 他们的爱好、追求也健康了, 作文中几乎读不到感叹网络游戏、玩微信的有趣了。家长也经常传递孩子转变的信息给我:孩子愿意和我们交流了, 性格变开朗了, 很少上网了, 几乎不看电视了, 愿意跑书城了, 盼望读书交流日的到来了……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8

一、学生阅读的困境

1.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对文化的关注, 还没有达到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程度, 国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由于社会追求经济的高增长, 个人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 生活节奏很快, 工作压力很大, 没有时间阅读。第七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但就是这样的数据, 也显示了国民用于阅读的时间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扭转了连续几年的下滑趋势。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 学生耳濡目染, 对阅读的意义就会感到茫然, 对阅读自然就不会重视。

2.网络游戏的诱惑

网络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 满足了部分学生逃避现实、获得虚假成就感的心理。不仅如此, 网络在青少年眼中还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良好平台, 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舒适”。而网瘾青少年将“成就感”和“满足感”视为他们从网上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实现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取得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取得的成就。这使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越走越远, 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更强。在网络游戏面前, 阅读的魅力无法彰显。

3.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教育体制特别是教育评价机制没有大的改革, 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正因为深受应试教育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 语文教学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藩篱, 教师只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部分课文 (那些与高考无关的课文也在被放弃之列) , 然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因此, 学生很难有阅读的动力。

4.阅读时间的限制

高中学生的功课繁重, 各门学科争夺学习时间、互不相让。由于学科特点的关系, 语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提高。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可以给见效快的学科让路, 所以, 在学习时间的“争夺战”中, 语文往往处于劣势, 很难与其他学科相抗衡。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学生想阅读也无法挤出时间, 阅读只是一句空话。

5.语文课的低效与无趣

当前, 语文课堂依然没有改变“少、慢、差、费”的现状, 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教读几篇课文、落实字词句、写几篇作文、讲评几套试题的层面, 缺乏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意识, 没有上出语文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味”, 语文的魅力荡然无存, 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既然学生阅读的外部环境和阅读现状都令人担忧, 语文教师就应该站在改变国民阅读现状、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 改革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让学生爱上阅读。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做了如下探索:

1.语文课堂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

语文课堂应认真落实叶圣陶先生 “课文无非就是例子”的主张, 阅读课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课后产生阅读的冲动。学生有了阅读的钥匙, 就可以充分自主、有选择地阅读, 去打开文学宝库的大门, 领略文学的无限风景。

2.开设阅读与欣赏讲座

学语文如果只停留在字词句积累的初级阶段, 时间长了肯定索然无味。只有进入到鉴赏的世界, 欣赏大师们深刻的思想及富有灵性的文字, 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魔力。然而,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积累不够, 还无法独自领略文学世界的微妙神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笔者给学生开设了阅读与欣赏讲座, 通过讲座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文学殿堂的窗户,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让阅读伴学生成长

(1) 开设阅读课。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必须保证有阅读的时间, 开设阅读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专门让学生阅读, 形式不拘一格:或选印文章, 或到阅览室, 或指定书目, 或自由阅读……通过阅读, 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升, 慢慢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2) 开发阅读校本教材。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而且鱼龙混杂, 初涉文学之海的学生不知道怎样选择, 再加之学生价值观、是非观正在形成过程之中, 阅读能力和时间都有限,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开发阅读校本教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笔者和 “网络背景下高中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课题组成员一起,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水平, 根据文质兼美的原则和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选文标准, 开发了以下阅读校本教材: 《文言文选读》《古典诗歌选读》《现当代诗歌选读》《美文选读》《时文选读》《高考优秀作文选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和应试能力。

(3) 开列阅读书目。

随着阅读的深入, 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广, 对阅读内容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开列阅读书目, 把适合他们阅读的名著、报刊介绍给他们, 让他们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4) 订阅报刊。

为了保证学生随时有阅读的资料, 笔者推荐学生每人订阅一份报刊, 如《语文报》《中华活页文选》《读者》《青年文摘》等。

(5) 推荐电视读书栏目。

语文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生活即语文。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电视, 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逾六成居民最爱看电视、上网, 相较于其他文化休闲方式, 电视和网络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优势地位较为明显。笔者给学生推荐了电视读书栏目, 如“子午书简”“电视散文”“百家讲坛”等, 让学生通过电视进行阅读。

(6) 网络阅读。

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 人数约为2404.2万人, 其中年龄在18至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 其次是24至29岁。既然不少学生痴迷于网络, 何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阅读呢?网络大大降低了阅读成本, 也使阅读变得更为便捷。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摆脱网络的诱惑。鉴于此, 笔者为学生推荐了书目和网址, 让学生上网去搜索阅读,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7) 引导学生积累和思考。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个人读书只勤读还不够, 还要学会动笔。所以,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还要教会学生边读边记笔记, 多加思考。本人主要采用积累好词好句、摘抄精彩段落、点评和写读书心得的方式, 引导学生积累和思考, 以读促写,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当这些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就能领略到阅读的妙处, 提高阅读的品位, 增强阅读的兴趣, 阅读水平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9

用激情点燃热情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因此, 语文教师要积极阅读各种读物, 并引导学生去读。也可节选文中的精彩片段, 有声有色地朗读给学生听。

例如, 学完《烽火戏诸侯》后, 我拿着一本色彩鲜艳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教室, 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褒姒自从进宫以来, 总是闷闷不乐, 从来没有笑过, 周幽王想尽了办法要逗美人一笑……”于是, 各种版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学生的生活, 使他们喜欢上了这本书。学了《再见了, 亲人》后, 我找到一本在图书馆尘封多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然后饱含热泪地给学生朗读:“二次战役结束后, 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 有抱住敌人头的, 有卡住敌人脖子的, 有咬住敌人耳朵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 我们的战友。”从而让学生逐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对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中朝友谊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推荐更多的课外读物

推荐与文本有联系的课外读物。给学生简介与文本有联系的课外读物, 可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例如, 学完《诺曼底号遇难记》后, 我说:“1912年4月10日, 世界上有一艘最豪华的邮轮启航时, 海面上风平浪静, 船上的游客更是兴高采烈。突然, 邮轮发生事故, 场面惊心动魄。船长史密斯沉着指挥人们逃生, 可2208人中只有705人生还, 人性的善与恶, 美与丑在这里揭露无遗。这就是世界名著《泰坦尼克号》的内容。”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说:“冬阳下的骆驼队, 在别人看来, 是普通的, 却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林海音写的一本小说里, 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 名叫妞儿, 她有的只是悲惨的童年。想知道妞儿的故事, 请同学们去阅读《城南旧事》。”这样, 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推荐适合孩子需求的课外读物。当年, 格林的《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 安徒生的《拇指姑娘》《野天鹅》成为孩子们百读不厌的故事。近几年来, 《老夫子》《哆啦A梦》风靡校园, 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推荐这样的书, 要制造悬念, 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推荐与学生的心理相关的课外读物。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 他们这种渴求神秘、冒险、刺激、幽默的心理就决定了他们会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绿野仙踪》《奥妙世界大百科》《UFO之谜》《太空历险记》《阿衰》等读物。另外, 儿童诗能反映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 语言精炼形象, 节奏明快, 读起来朗朗上口,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组织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让学生爱上英语 篇10

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1.1 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演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我在每节课前,为了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英语气氛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了正课前2-3分钟的自由小演讲。自选小品、对话,笑话等,要求内容接近前不久的知识,其目的是训练听、说、记忆能力,二是达到了巩固复习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表演成功不仅对表演者自己是个鼓励,而且对其他同学也会带来强烈的兴趣。于是课堂上就会注意听讲,积极操练,课下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做好上台演讲的准备。

1.2 注重情感教学,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就要把大量的工夫下到课外,与学生交友、谈心,把融洽的气氛带到课堂上。在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操练时,语气要温和,用正面评议进行启发,抓住种种机会,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认可的,满足求知欲望的最佳场所,这样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也一定喜欢上他的英语课,听从他的指导。

1.3 激发学生的成功欲,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

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经验,他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在教学中注重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逐渐体会到学英语的快乐。如:教学“What's in...?”这一句型时,我手握一件小物品在背后,问学生:“What's in my hand?Guess.”这是学生会说“There is a/an...in it”或“Is There a/an…in it?”我根据情况回答:“No,it isn't”或“Yes,Tha is a/an...”最后猜到的学生很满意,有成功感,其他学生也很高兴,句型得到熟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使用真诚的语气,友好的体态表扬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以丰富、有趣、针对性强的内容吸引学生

2.1 教唱英文歌曲,增强英语教学的美感

歌曲人人会唱,特别是教改后的初一新教材,英语歌曲特别多,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它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课前唱一首欢快的歌,可以振奋学生的情绪:学会了1-10英文数字,较唱英文数字歌……,通过唱歌,学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乐于接受知识,会感到其乐无穷。

2.2 介绍中外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拓展学生视野

让学生爱学英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学习东西文化差异,像名字的认命;人们闲聊时的开头语,中国人问吃了吗?西方人问天气怎么样;当受别人夸赞时,中国人往往非常谦虚,说过奖过奖,而西方人则说谢谢等等,学生会对英美等英语国家及英语学习充满好奇感,从而更主动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3 取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使阅读变为享受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选材尤为重要。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阅读针对性强的英文材料,使英语学以致用选材时要注意不能用太难的材料,以免使初学者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我选择一些较简易有趣的材料。初学者可读些笑话、谜语之类,再后来可逐步加深读一些有中文翻译对照的建议读本等。

3 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3.1 努力创造合理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英语的学习要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好的语境更能激发初学者的兴趣。语境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越是贴近生活,就越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发挥。象学习“自我介绍”时,告诉学生,明天是我班李明同学的生日,大家要见到他以前的老同学,那我们应该怎样介绍呢?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新的信息是,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将会大大增强,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怎样乘坐交通工具这一教学环节为例,可绘制1)Mr Green驾驭小汽车,2)Mr Wu骑自行车,3)Miss Gao乘公共汽车,4)Mr Brown乘小船,5)Chen Fang去地里干活,6)Uncle Wang骑“飞车”等课件,可以做成flash动画与录音同时播放,这样学生就能把看到的情景与听到的英语之间直接联系起来,课上组织学生听,进行模仿,也可把学生自己的音录制下来,在班里播放,这样能使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布置作业要讲究科学

做作业是学生不喜欢的一项,对于初学者,教师所起的作用便是要下一番心思,布置一些新颖有趣的作业,激发学生爱做英语的兴趣,不要让作业流于形式。比如单词的记忆,切不可让学生机械的反复抄写,可以让学生把当天所学的新单词编写成句子,或是连成小短文,表扬写作有创新意识的同学,学生自然爱写。作业对学生来说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成了兴趣,更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我深感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不同的特点,使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清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文选[C].

[2]黄远振.论课堂练习的概念功能与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2).

让学生爱上数学 篇11

一、提供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其至会影响他们一生。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

片段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喜欢帮助别人吧!今天小李叔叔就碰到一个大麻烦了,咱们赶快瞧瞧去。(课件演示)

小李是口香糖公司的包装员。他在包装时为了赶速度,一不小心把一瓶质量不合格(轻一点)的口香糖和其他质量合格99瓶口香糖给混在一起了。现在他不知道该怎么找出那瓶次品了?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一瓶一瓶称过去啊,就能找到。运气好称1次就能找到。

师:是一种办法。运气好1次就找到了,运气不好称到最后才会找到。小李叔叔也想到了这办法,但觉得太费时了。

生:用天平,每次每边各放一瓶,哪边轻,哪边就是次品。

师:比刚才的方法更省时了。不过你们知道吗?正在小李叔叔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小王来了,一听这情况,说:“简单,我最少用天平称5次,就绝对能找到次品。”说完就动手找了,果然,小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那瓶次品。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找次品》(揭题)

一堂课成败的关键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乐不乐”学习。这节课就这样通过生活实例,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且“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提供操作空间,让学生参与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听。的確,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片段二:从9瓶中找次品

师:我们从3瓶中找出一瓶次品是称1次,从5瓶中找出1瓶次品最少称2次,那如果要从9瓶中保证找出1瓶次品最少要称几次呢?先猜一猜吧!

生:可能是3次;有可能是4次。

师:那到底要称几次呢?请同学们同样在纸上把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写一写,表示你的推想过程和结果。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表达,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接着反馈学生表达的作品组织评价:

(1)

生1:我把9瓶分成2瓶、2瓶和5瓶,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5瓶,如果不平衡,再从较轻的2瓶中再称1次;如果平衡,再从5瓶中找,根据5瓶中保证找出1瓶次品最少要2次,这样共要3次。

(2)

生2:我先把9瓶分成4瓶、4瓶和1瓶。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4瓶,如果平衡,另外一瓶就是次品。如果不平衡,就在较轻的4瓶中找,第二次再在天平两边各放2瓶,找到较轻的2瓶,第三次再称出较轻的1瓶,共要三次。

(3)

师:你们能看懂他表达的意思吗?

生3:我把9瓶分成3瓶、3瓶、3瓶。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3瓶,如果是平衡的,那次品就在另外的3瓶中,这样再称一次就能找到了;如果是不平衡的,次品就在较轻的3瓶中,同样也再称1次。这样称2次就可以了。

师:你们听懂他表达的意思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根据学生以上的说理,接着在表格中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小结:把9瓶先等分成3份,称的次数是最少的。

接着又一次分步呈现出下面的投影:

当瓶数从5瓶增加到9瓶,学生的猜想必然受数量的增加容易产生错觉。虽然开始没有猜到正确的答案,但通过自己的推理活动,发现称的最少次数还是2次。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会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事理,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这样用丰富的内容,创造多彩的课堂,学生怎能不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呢?

三、提供讨论空间,让学生“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片段三:内化方法,提炼规律

(学生已经得出从2瓶、3瓶、4瓶、5瓶、6瓶、8瓶、9瓶、10瓶、15瓶、27瓶、28瓶等用天平称最少所需要的次数,并在黑板上以上面出现过的表格形式板书出来。)

师: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说的?

(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反馈。)

生1:都把总数量分成了3份。

生2:在分成三份时,尽量要等分。(板书:尽量等分)

生3:在分成3份时,一定要有两份的数量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次品在哪一份里。

生4:我发现用天平称,从1瓶——3瓶中找次品至少都是1次,从4瓶——9瓶中找次品都是最少2次找到,从10瓶——27瓶中找次品都是最少3次找到。

师:也就是说3、9、27是分界线。(用红色粉笔画上3条分界线)看这3个特殊的瓶数,3瓶1次,9瓶2次,27瓶3次,你又能发现瓶数与次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5:再乘一个3就多一次。

生6:也就是说1个3是1次,2个3相乘刚好是2次,3个3相乘是3次。

(学生一听,教师里马上热闹起来。)

生7:更简单!瓶数不超过3的1次方是1次,不超过3的2次方就是2次,不超过3的3次方就是3次。

生8:我知道从28瓶到81瓶中,每种情况都保证能找出一瓶次品都只要称4次。从82瓶一直到243瓶中,每种情况都保证能找出一瓶次品都只要称5次。

师:为什么呢?

生8:因為81=3×3×3×3刚好是4个3相乘,而243=3×3×3×3×3刚好是5个3相乘。

(这时差不多已到下课时间,但学生的探究欲望仍然非常高涨。)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而然地发现1瓶到3瓶都是1次,4瓶到9瓶都是2次,10瓶到27瓶都是3次,3瓶、9瓶、27瓶成了分界线。这一神秘的结果强烈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带给学生的无穷乐趣。这时,老师又顺水推舟提出你又能发现瓶数与次数有什么关系吗?这时的课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向了新的高潮,学生完全放心大胆的去发现从“3、9、27、81”等能写成几个3连乘与次数的关系。就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讨论、概括,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学自身的奥秘。

四、提供应用空间,让学生实践数学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运用,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片段四:课堂总结

课已近尾声。

师:现在你们能知道为什么小王叔叔能够用5次就能帮小李叔叔从100瓶口香糖中找到那一瓶轻一点的次品了吗?

生1:把100分成(33,33,34)三组,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33瓶,如果平衡,次品在34瓶的那组;如果不平衡,那边轻,就在那边。第二次把34瓶分成(11,11,12)三组,第三次把12瓶分成(4,4,4)三组,第四次把4分成(2,2),第五次把2分成(1,1)。

生2:麻烦。反正从82瓶到243瓶都是5次就够了。

师:是啊,刚才我们已经研究出一条规律了,这条规律使得我们解决这类题目非常简单、实用。可是这条规律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今天老师就布置一项作业:回家可以和你的爸爸妈妈、可以和你的邻居一起来玩这个数学游戏,和他们比比看谁能最快找到次品。我相信今晚你们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小小数学家”、“数学小天才”了。(此时就下课)

我相信学生晚上回家与家长比赛,肯定会胜利的,也肯定会收到家长的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就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知识的价值,那对数学的学习就会兴趣盎然,自然而然的爱上数学。

让学生爱上写作 篇12

一、从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 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 语言生动形象, 易感易学, 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 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 必要时背下来, 积累的东西多了, 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 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 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灵活地处理作文命题

作文命题形式多样, 灵活运用才能极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从而提高文章的质量。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因为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 他们的阅历正在逐步丰富, 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步成熟。因此, 作文命题要贴近他们的生活, 才能使他们乐于表达成长的点点滴滴。如七年级上册的《这就是我》, 学生都想跃跃欲试介绍自己;《第一次________》《最难忘的一件事》《妈妈的唠叨》等命题作文, 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写作的冲动。

对于一些命题作文, 可以灵活处理为话题作文, 使学生在把握中心的同时, 以出众的题目使人“一见钟情”。如在写《谢谢您, 妈妈》的命题作文时, 我就尝试将命题定为话题, 要求学生紧扣中心、自由拟题而写。结果很多学生就以“感恩”为话题写了对很多人的感谢, 甚至有的学生还写到对自然对社会的感谢……总之, 话题作文使学生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 将题目定得颇具吸引力, 为文章增光不少。作文命题也要“与时俱进”。期中考试过后, 不管考试成功或失败, 学生心中都很有感慨, 可以“期中考试”为话题。“十一”期间或“五一”期间, 学生或有所见所闻, 可以以假期为话题。接近期末可写《我身边的一位同学》, 看谁写得最传神、最像, 最后在班中宣读, 由学生猜猜写谁。期末也可以“老师, 我想对你说”为话题, 让学生有感而发, 写对老师的印象、建议等。

三、走进生活, 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 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 若有一些心得体会, 就要及时记下来。写作是人心智的反映, 是人格精神的体现, 是学生内心蕴藏着的情感意趣的再现。叶圣陶先生直到晚年仍一再谆谆告诫我们在写作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 绝不允许口是心非, 弄虚作假。所以我们倡导在写作中要有“真性情、真生活、真体验”。这样坚持久了,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四、自己评改, 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评改, 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 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 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 再一句一句认真读, 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 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 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 可以从中学到方法, 受到启发, 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 也从中得到提醒。因此, 作文的“善后工作”———批改、评讲要重在激励, 使学生乐于阅读, 才能真正启发他们思考, 诱导情感, 激发再创作的激情。

五、赏识成功, 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 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 让他们体味到写作带来的愉悦感。学生的写作成果, 口头表达的也好, 书面表达的也好, 都要找到它的长处, 从中发现闪光点, 加以肯定, 给予鼓励, 进行激发。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 一句温馨话语, 一段舒心的评语, 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 写作的前程, 写作的希望。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 对学生的习作动辄横加指责。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 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 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急于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一味地强调多写, 一个学期大小作文几十次, 结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可急于求成, 而必须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有素训练中得到实现。

摘要:对于写作, 许多学生具有畏难情绪。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写作的心理, 激发兴趣, 灵活命题, 让他们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断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时效性。

上一篇:国际法恐怖主义研究下一篇:课程设置生态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