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数学

2024-08-14

让学生爱上数学(共12篇)

让学生爱上数学 篇1

在职高教了10年的书, 发现部分职高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很多问题, 初中时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学习能力和成绩偏差, 他们怕学数学, 烦学数学, 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不可理解的“东西”, 学数学就是让人受罪。带着这种心态开始就对数学产生排斥心理, 更不要说学好它。所以要让职高学生学好数学, 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工夫, 要让数学教学变得有趣, 让学生喜欢数学, 真正地想去学数学, 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一、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职高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主要是, 数学这门课总体来讲比较抽象, 思路广, 题量多, 学生觉得数学总是在不断地做练习题, 总是在与数字打交道, 因为长时间的演绎原理和做题, 学生便觉得千篇一律, 没有新鲜感, 从而感到厌烦, 学生便对数学兴趣每况愈下, 而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数学教师要尽量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 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喜欢数学从而达到学习的自动化,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比较抽象, 如果一味地书面化讲解, 是很难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 在讲到“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时候, 如果教师直接讲概念, 会让学生感到很陌生, 所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商店第一次进货的商品有铅笔、橡皮、直尺、钢笔, 第二次进货的商品有钢笔、橡皮、抄书本、修正液, 问两次重复进了哪些货物?两次共进了哪些货物?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例子, 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也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也提高了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举下列例子:学生小王今年毕业后分别到甲、乙两家公司应聘, 两家公司分别对小王作出如下承诺, 甲公司第一年付给小王薪水18000元, 以后每年增加2200元;乙公司第一年付给小王薪水18000元, 以后每年的薪水比上一年增加10%, 问小王应该选择哪家公司比较好?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踏上社会后都会遇到, 现在数学就可以帮助他作出较合理的选择, 这就让学生感受到, 原来在自己的生活中, 数学一直都在, 甚至在某些时候能帮我们作选择。

三、要让数学和学生所学的专业产生联系

职高的专业分得很细, 各专业的情况也不相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脱离专业特点, 就不可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业教育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因此职高数学的教学应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 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职高数学的功能, 除了突出提高人文素质开发智力和形成能力的功能, 更要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之目标。

比如, 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家用电器意见, 价格为1150元, 购买当天先付150元, 以后每月这一天都交付50元, 并加付所欠款的利息, 月利息为1%, 若以付150元后的第一个月开始作为分期付款的第一月, 问

(1) 分期付款的第十个月该交付多少钱?

(2) 全部货款付清后, 买这件家电实际花多少钱?

遇到以上问题时, 财会类的学生看到会觉得很熟悉, 这和自己的专业联系非常紧密, 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不是空洞的。其他专业, 像电工电子、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也都能在数学教学中找到联系点。数学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建立沟通的渠道, 了解数学内容对各专业所需的时间段和侧重点, 做到根据专业需要, 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从而重新构建以专业需要为主的新的数学教学体系。

四、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一说起数学, 就使人想到定理、公式、证明、计算、推理, 解题, 给人以枯燥乏味、严肃抽象的感觉, 这也是很多学生对数学很难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在数学课上, 经常穿插一些数学历史故事, 那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了。比如, 在讲到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时候, 就可以和学生讲一讲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用最快的方法计算:1+2+3+4…+96+97+98+99+100=?这是因为通过数学史的渗透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品质, 提高学习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

另外, 在数学课堂中还可以加入学生相互讨论的环节, 开展一些类似辩论的形式, 从而达到增加课堂趣味性的效果。

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给出积极、肯定的评价

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鼓励教学,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以鼓励评价为主, 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在数学教学中, 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争取发言, 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 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教师肯定后, 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以后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当学生在数学上有任何的进步时, 我们都要给予他们最诚恳的表扬。教师的肯定评价一定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传统观念中, 数学是枯燥的, 是很多学生的噩梦, 尤其是职高的学生, 作为职高数学教师, 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陈旧模式, 积极研究适合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让学生爱上数学, 让数学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

让学生爱上数学 篇2

数学大师不是说“数学好玩”吗?好玩在哪里?学生为何感觉不到呢?在很多学生的心里,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问题是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火花的燧石,问题探究是引导学生认识逐渐深入的手段。教师要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引导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创新的情感体验。要让数学变得有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改变我们数学课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方法一:设计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能使他们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在“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我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些事件,再请他们的好友表示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比赛哪些同学最有默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在全班同学中任意抽取一人是女生;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向萨达姆的30所官邸同时发射导弹,击中了萨达姆„„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可能性是多少。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他人最有默契的好朋友感到非常高兴。整堂课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对世界大事的关心,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方法二:设计能打破学生认知发展的平衡状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如“负数的引入”可这样设计。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为0分。给出四个队答5道题的情况,然后让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每个代表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样表示的?这样在表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小学学过的数怎么不够用了?从而自然地引入了负数的概念。通过这样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方法三:设计应用型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味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通过生活原型的引入,无疑会使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事实,明白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方法四:设计探索型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我们应利用实验型的问题,使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方法五:设计实践型问题,引导学生拓展课程资源。

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等知识后,教师可这样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介绍。这样,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示学生的思维特点,真正做到自主探索,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方法六: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做出与习惯性思维的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数学本身提供了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逆定理、互逆公式、逆运算,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能提出逆向问题,这就为我们构造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如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幂的运算等。

方法七:设计类比型问题,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即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的类比,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小学数学的混合运算法则;实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又可以类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等等。

方法八:设计悬念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几个任意的凸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结起来,观察构成了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边形,都构成了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会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的问题,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 篇3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想学数学。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但学生有意识的接触应用却较少,因此学习完《测量》这一单元后,在选择适当的单位填空时,学生出错较多,如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米),字典厚约3(分米)……。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本质问题是头脑中没有建立各个长度单位对应的表象,因此建立不同长度单位的表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光靠嘴说,用耳听,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要如何才能让学生记得牢,又记得巧呢?我密切联系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尽可能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有体验,如用手捏一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手卡一卡;小字本上10个格子的宽大约是1分米,用指头比一比;我们伸开的双臂大约长1米,用双臂量一量……,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头脑中对不同的长度的认识也就不再那么模糊,而是变得更清晰,更具体了,应用起来也就更准确了。

二、故事导入,萌生欲望,让学生乐学数学

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着参与意识的高低。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课程的亲切,进而萌生学习欲望,快乐学习数学。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如果是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的故事,更是听得津津有味。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通过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而导入:悟空拿来两个同样大的西瓜:“第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第二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每人只能吃一份……”悟空還没说完,八戒就抢着喊道:“我要吃第二个西瓜的四分之一”。话音刚落,悟空他们都大笑了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他们在笑什么吗?来,把我们事先准备的同样大的两个圆拿出来,当作他们的西瓜分分看,八戒抢对没有?”为了尽快弄清事实真相,孩子们通过折一折,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很快揭晓了答案: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反而越小。同学们通过操作实践,弄懂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对分西瓜这类生活现象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也为猪八戒的无知笑了起来。

再如“曹冲称象”是同学们语文课上学过的故事,在学习等量代换时,我带着疑问向同学们请教:大象多重啊,古时候根本就没有能称得起大象的秤,官员们又不能把大象杀死分成小块,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给我讲故事,告诉我方法,这时,我顺势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用曹冲这种好办法,巧方法来学习新知识,你们有信心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已经被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之门也已开启——用曹冲称象的办法来学习数学知识,行吗?该怎么学呢?……带着好奇的问题,学生自然地走进了数学课堂。

在这些导入案例中,通过讲故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接下来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主动投入,有强烈的主动的学习欲望,,达到了开心快乐的学习效果。

三、巧妙变化,体验成就,让学生爱学数学

教学中想办法让学生听懂、学会、弄明白是学生爱学数学的关键一步,学生有了“我能学数学,我会学数学,我喜欢数学”的感受,才会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听得懂数学,学会数学,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好方法的引领下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数学。

把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0这十个数填入□里,每个数只用一次:□﹢□ =□﹢□=□﹢□=□﹢□= □﹢□。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后,我请同学们给这种方法取个喜欢的名,学生取了“小手拉大手,我们是朋友”这样一个形象贴切的名称。学生有了巧妙的记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型,他们想到了亲切的比喻,于是很快就解决了这类问题,如把106,107,108,109填入□里,使等式成立:□﹢□-□=□。学生首先能把106,109分为一组朋友,再把107,108分为另一组朋友,有了这两组朋友,学生就能写出形如106+109-107=108这样的不同等式多达8个。

又如981+ 982 + 983 +984+985 + 986 +987 = □ × □ =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师生一起形象地给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概括为 “割多补少,找中间数”,然后再带领学生经历怎样去“割补”,学生觉得很新奇,当然听得就特别认真,对这种方法也就深刻理解并掌握了。

本来抽象枯燥的数字和单调呆板的运算符号,经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巧妙的化解,顿时与学生变得是那么亲切,那么友好;学生在知识的灵活应用过程中,他们不仅会答题,而且会出题,甚至还会编题。学生在学习中身心愉悦,充分体验并感悟到了学习的成就,于是学习热情高涨,精力充沛,学习效益提升,从而爱上数学。

让文科学生爱上数学 篇4

关键词:文科生,爱上,数学

材等) 的积极性, 使它合理组合, 和谐发展, 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2) 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 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 (3) 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4) 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培养耐心, 增强毅力

刚进入高三, 文科班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极其高涨, 但是后来的一次次测验都会给他们当头浇下一盆盆凉水,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作出了这么大的努力, 却不见提高, 便会怀疑自己的智力与能力, 是不是没希望了呢?及时指导刻不容缓!首先要使同学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基础并非一朝一昔就能脱胎换骨, 也不能仅仅根据几次考试成绩来论成败, 因为学习好象挖一道水渠, 总共一百米, 虽然已经挖通了九十九米, 但是还是不通的呀, 不过离成功仅一步之遥, 坚持就能够成功!天天耕耘, 决不停笔。如果三天不做数学题就会觉得上手困难, 思路不顺。因此必须明确, 毅力比热情更重要。努力未必成功, 但是成功必须努力!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三、指导学法, 保持学习热情

在注重基础的同时, 又要将高中数学合理分类。一方面按知识进行条块分类, 引导同学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形成全局观

摘要: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由于男生与女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分析、解题能力的差异越来越大。出现了部分女生严重偏科的现象。因而, 对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本文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女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学习上, 随着年级的升高, 性别差异逐渐增大。越是高认知水平的学习, 女生越弱于男生。如何提高高中女生学数学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因而, 对高中女生数学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精心设计, 激发兴趣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 尤其要尽量符合女生特点的教案。因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女生较之于男生反应速度比较慢, 但在运算能力方面, 规范性强, 准确率高, 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高;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 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 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 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 但是想象力比较差, 作图能力薄弱;.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女生的长处, 增加其自信心, 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多给点鼓励, 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同样也要针对其弱点, 放慢教学速度循序渐进, 每一个关键步骤都不能省略, 使其完全理解。多讲一些解题的方法技巧, 注意训练运算速度。数形结合, 增强其直观性。分析问题时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反复推敲, 加强其思维的灵敏度。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她们的思维激活, 使其有克服难题的勇气和方法。当然上课时也可以不失一般性, 注意讲课艺术, 尤其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激发她们的求知欲。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数学老师平时要培养自身的幽默细胞, 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可以联系教材, 发掘教材和生活中的一些素材, 让学生领略数学的真谛, 激励他们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改进学习方法, 注重学法指导

在学习方法方面, 女生比较注重基础, 学习较扎实, 喜欢做基础题, 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 更不愿解难题;女生上课记笔记, 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 但忽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女生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 按部就班, 但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因此, 教师要指导女生“开门造车”, 让她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 有针对地指导听课, 强化双基训练, 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 指导她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 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 还可以组织她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 改进学习方法, 逐步提高能力。女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 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相对要差一些, 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也慢一些。因此, 要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 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教学中, 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女生课前的预习, 可以编制

念。另一方面, 以方法为主线, 形成专题, 提升解题策略, 使同学解一题会一类。由于文科同学基础不太理想, 应指导大家学会学习。首先学会听课。高中教学速度快、容量大、方法多, 同学会有听了没办法记, 记了来不及听的无所适从现象, 但是做好笔记又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那就应该记关键思路和结论, 不要面面俱到, 课后整理笔记, 因为这也是再学习的过程。另外要有效地练习。练习应具有针对性、同步性, 还要学会限时完成, 才能提高效率, 增强紧迫感, 不至于形成拖拉作风;正确对待难题, 即使做不出, 也应该明确此刻的收获不一定小, 因为实质上已经巩固了相关知识与方法, 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不能因此影响信心。遇到困难问题, 应先自己思考, 实在没有头绪要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防止问题积累, 降低学习热情。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中, 应根据加强基础、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以高考中热点、重点内容入手, 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会、会中悟, 特别是通过预习提纲, 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

理的内、容空, 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 便于听求较高重视课可时以有改三的变、放心促矢理膝, 状谈易态心于, , 突变树破被立难动自点学信.习认为真主预动习参, 与还。高当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差, 兴趣就越来越淡, 从而就逐, 成绩越来越渐对数学失去中

了信心时。教师首先应该听听她们的心声, 放下教师的尊严以一个朋友的角色来和她们交谈。在谈话中她们反应出来的一个较普遍的

认为再怎么努力学也超不过原因就是认为自己智力不高, 男生不如, 所以对数男生聪明。生举周围的成绩好的女生学的兴趣就越来越淡了。的这, 时候我认为可以或者一些著名的◇数是靠着超女科学家, 人的智力女名人的, 而是例子, 她们有一种不服输她们的成功也并不王学的定定作勇始用气终的加围。上绕每刻着个苦数人的学都钻, 有可研长以精处适神, 当, 在的态谈和度话她才中们是也探起不一决讨鹏能个老师的角色转换成一一些她们感兴趣的话题, 个倾听者的角色这时候就可以从, 让一力

她们尽情的畅谈, 教师可以不时的给以赞赏的眼光, 女生的心思都是非常细腻的, 一点点的言语, 眼神的交换都会给她们很大的鼓舞。

让她们感觉到原来我也可以当老师的老师啊, 培从而在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的同时也增强了养

她们的信心, 树立了自信, 使她们相信自己能够创造;能够出奇制胜, 与众不同, 与前人不同;能够逐步提高, 今天更比昨天强。同时, 我与女生交谈时也谈到:有了自信并不是坐享其

成, 而是要对此付出更有成效的, 更杰出的努力, 也是更有兴趣的努力。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提高女生的数学能力。

以上是我对高中女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探索和思考。我相信:只要方法合理, 只要自己相信自己, 每个女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女孩子不适应学数学”的观点将成为一个误解, 永远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主编.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朱智顺,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创新题、能力题的探求来激活思维, 比较系统的把握高考中的思维方法, 以不变应万变!针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采用低起点、拉网式、递进的教学方法, 确保同学们对基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提高学习热情。

最后要多渠道收集高考信息以及高考命题的新思路, 并及时传递给学生, 帮助他们抓住重点, 了解热点。只要我们从心理、知识、方法等方面循序渐进, 全方位准备并持之以恒, 作为文科班的同学一定能爱上数学, 一定能笑到最后的。

参考文献

[1].朱德全主编《现代教育理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让学生爱上作文 篇5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不但在于让学生学会作文,更在于让学生爱上作文,让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给人惊喜不断。怎样让学生爱上作文呢?我认为不是方法的说教,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作文。

一、日积月累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说明,一个人读多了,积累多了,在文学、写作方面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而词汇、方法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过程。在学习每篇课文时,我都会有意识地让学生找找里面的好词佳句,如成语、四字词语、ABB的词语、形容词性的词语,以及一些优美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加以勾画、诵读。然后在课内抽一定的时间加以摘抄,要求字迹一定要工整。这样学生静下心来摘抄,既让学生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另外,我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作文书,并摘抄里面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见多识广。天长日久,学生不知不觉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为写好作文作了强有力的铺垫。

二、仿说、仿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编排课文的,而后面的作文训练与前面的课文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学好这几篇课文,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尤为重要。要学好这几篇课文,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有所收获。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这个单元围绕“走进大自然”编排了四篇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而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作文方面的能力。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作者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和山中的清泉、瀑布、白云、云雀等景物的关系密切。在这一段中,我先让学生找出作者与山中的哪些朋友打招呼,然后指导学生用热切的语气读出作者对山中景物的热爱。最后,我问:“山中的朋友就只有这些吗?还有哪些?请你用文中的句式说一种景物。”于是,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你好,山中的野花,你展开笑脸,是要和我比美吗?”有的说:“你好,绿茵

茵的小草,是邀我躺下休息吗?”有的说:“你好,随风飘动的柳条,是邀我与你共舞吗?”„„孩子们的语言精彩绝伦,引来老师和同学不断地赞许。这样,孩子们在激动和快乐中,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当然,他们的作文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而在《草虫的村落》中,教师引导孩子们学习作者用奇特的想像、独特的视角观察草虫的村落,并用上比喻、拟人等方法把虫子生活的地方写成了具有各具分工的人们生活的村落。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而后引导他们把自己想像成大自然的一只蚂蚁、一片树叶、一片雪花,孩子们用丰富的想像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生动、妙语连篇的作文。

可见,仿说、仿写对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非常重要,不能小觑。

三、作文的修改。

好的作文是经过无数遍修改出来的。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不至于让老师心力疲惫。不要认为学生对修改作文没有兴趣,实际上,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每一篇作文写好后,我都会留很多时间给孩子们,让他们修改不通顺的地方,或不准确的词语,或其他问题。经过几天的修改后,班上同学就分成若干小组(一般都是6~8人一小组),他们围坐在一起,每人把自己的作文念一念,让其他同学评议。不要小看了这种看似凌乱的修改方式,孩子们听了别人的作文,取长补短,有的会捡几句优美的句段,有的会把自己不通顺的地方修改过来。然后,再在两个好朋友之间互相评议、修改,评出对方的优点。这样一篇草稿终于完工了。接着,让孩子们用工整漂亮的字誊写下来,教师就看到了一篇篇语句优美、精彩生动的作文。最后把写得特别好的作文,当着全班的面念一念、赞一赞、评一评好在哪里。这样,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下次作文更会尽心尽力地写了。

趣味数学让学生爱上课堂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从而使其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渴望。

1.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如何推导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又是一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一个圆形教具,将圆形平摊,看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图形,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教师不必急于对学生肯定或否定,要给学生留一个悬念。为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

2.多样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的求知与求学的愿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恰当的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或小游戏,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例如,在做课堂练习时,把全班学生分成男女两队进行比赛,将全体学生带入我所设置的情境之中,他们暗中为自己加油,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还可采用“夺红旗”、“开火车”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时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关心学生,让爱导航,努力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往往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就是要用赤诚之心,平等待人,让爱导航,去赢得学生的信任,去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时时处处关心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在生活中缺乏别人的体贴和照顾。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以及心灵的引导和慰藉。去年我刚接手一个新班,有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上课精神不集中、课下不完成作业、和其他学生打架,很多坏毛病都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后经过一番调查,我了解到他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自己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管教。我主动关心他、和他谈心,这位学生很感动,认为老师没有嫌弃他,内心感动不已,从此学习勤奋了,并对我教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有了提高。

2.在学习上帮助学困生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学习中也是这样,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得快。而有的学生由于智商、勤奋度等方面不同,学得慢一点。这些学生学习很吃力,教师千万不能放弃,要及时帮助这些学生弥补数学知识的缺陷。只要持之以恒,学困生就会逐步转变。学习有了进步,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表扬鼓励,树立信心

学困生往往都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教师在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师要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你说的真好”“你太棒了”“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不要紧,慢慢说”……看似简单的话语却会让他们心潮澎湃,适时的夸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任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三、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提高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活动。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动手测量、演示、操作的活动。

例如:在讲“长方形面积”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若干个小正方形模型,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面积各是多少?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问题,贴近生活,发展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学生永远不会感到厌倦。

五、新颖导课,设疑结尾,保持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导课是至关重要的。导入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数学课堂设计中设计一些新颖的导语会引发学生“求新”的兴趣。如:在教学“几分之一”时我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在森林里,有两只猴子,今天它们的晚餐是两个桃子。这时候,来了一位老奶奶,她又累又饿,这两只猴子非常善良,送给老奶奶一个桃子,现在还剩下一个桃子,小猴子发愁了,想请大家帮忙,怎样分才公平?这样的导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

在课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提问。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知识、保持兴趣,而且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

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直观地呈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能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个平面图形,然后动态演示对称轴的画法,让学生观察比较对称轴两边图形的特点,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这样直观形象地呈现,促使学生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浅析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 篇7

一、生活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间活动结束后,一般他们的心思不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就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式。例如,我在教学“小数”时,设计了带学生到超市选购食品,让学生去观察和体验生活中小数的存在和售货员是如何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中是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引出新课。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也运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感受生活,爱上数学学习。

二、善于发现,让数学形象化

数学教学不能只凭书本,要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亲切、易懂、自然。例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游戏。我先让学生分组准备好纸张,独立学习例二,体会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分成3份、4份分别是多少?并根据折纸游戏,发现其中的规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游戏简单化,又从中引出了数学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中,熟悉的生活事例中,从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导入新知,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情境模拟,愉快感受数学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让学生来到操场上,有效地组织情景模拟,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使学生较直观、较容易地掌握了抛硬币的可能性。还有在学习“解方程”的时候,拿出天平,让学生利用不同的物品称量,完成对方程知识的理解。还有在求“圆周长”时,我们一起推着自行车来测量自行车转动一周的距离,再根据一周的平均长度,计算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但他们得知直径的3.14倍就是圆周长时,又主动测试不同轮径的自行车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律,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被再一次点燃。接着又有学生看到有数学书上的习题:小东有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大约是66cm,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周,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2000m,大约需要多少分钟?就产生用模拟的方式来体会抽象的数学学习。在学习例一时,有的学生就在课下做了练习,没有通过计算得出圆的周长,而是通过用直径是50cm的小轮自行车,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学生各抒己见,已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当成一次次快乐的探索过程,这样,通过学生兴趣盎然的活动,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周围,并在生活情景中亲自体验,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喜爱上了数学学习。

四、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还能增强学生兴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比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个内容时,能做到静动结合,给学生以质感、美感。特别是学习求圆柱体表面积时,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物体一点点变为一个圆形和长方形的时候,先是一阵惊喜,很快就恍然大悟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求法,这一过程简单而有效,既让学生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又能与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省去了了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又避免了学生烦恼的想象理解,让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学习兴趣大增。又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时,可以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这里面的学问,使枯燥的知识的形象化。

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

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还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后,我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让学生给家长算一算一千块存在银行里一年的利息是多少。又如,在讲解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家里桌面的面积,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去给家里的桌子买桌布。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内容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并学会发现能够运用数学的地方,培养学生的数学感,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让小学生爱上数学 篇8

一、注重引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同样,在学生们刚刚接触数学和每一学期开始的时候,培养引导其数学兴趣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整个数学学习生涯。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先让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教师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奇怪,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完全一致呢?学生探个究竟的兴趣油然而生,整堂课进行得也很顺利。如此久而久之,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二、鼓励动手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知识,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一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又如,教完《长方形面积》后,教师及时布置一个实际操作题,让学生算一算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认真地测量,俨然一个个小小工程师,待计算结果出来后,教师请各小组汇报结果。通过亲自动手和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学生学习巩固了知识,养成了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三、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低段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要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春暖花开,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公园里有“激流勇进”的项目,每船坐5人,全班38人如果都玩“激流勇进”,该租几条船呢?这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知道了算理。用38÷5=7条……3人,但是3人还需要一条船,一共要8条船。通过类似这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四、游戏互动

教材中例题、习题及一些情境图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数学,感受数字的快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学习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让学生做“拍手游戏———数的组成儿歌”,学生一听说做游戏,兴趣就来了。教师教了拍手游戏的方法后,他们很快就进入角色,师生一同做起了拍手游戏。教师:“我拍1。”学生:“我拍9。”师生合:“1和9组成10。”“我拍2”,“我拍8”,“2和8组成10”……一直拍到“9和1组成10”为止。游戏时可以两人对拍,组与组对拍,学生兴致勃勃,效果极佳。再如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字时,要认识并书写是不易的。这时,则可以编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如“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这样,在激发起学生乐学情绪之时,学生就能将所学的知识迅速掌握。

五、善用设备

恰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把情境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这样的画面:一辆装有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咯噔、咯噔”地行驶在道路上。在行驶过程中轮子变成了椭圆形,但汽车的行驶仍然有些“跛”。渐渐地,椭圆形的轮子变得越来越圆,汽车跑得更快了,还“嘀嘀嘀嘀”唱起歌来。学生观察了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后,教师设问:“汽车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正方形、椭圆的为什么不行?”这样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境之中,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数学领域,达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关系,充满爱心,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要增加自身魅力,如自然端庄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娴熟的解题技巧等,都有助于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只要遵循数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一定能使学生渐渐爱上数学,在愉快中学习数学。

摘要: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动手操作、互动游戏及现代教学设备等方式,使数学课堂生动有趣,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在愉快中学习数学。

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篇9

一、全面了解学生, 制定适当目标

很多学生往往都是因为爱教师才爱上这门课的, 而教师只有脑子里想着学生, 心中装着学生, 真心地对待学生, 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首先, 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 这不仅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也是学生所渴望的, 要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我们, 我们就要走到学生中去, 经常和学生交谈, 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或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并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学生感冒时的一句问候、放学途中的一声叮咛、考试之后的一次鼓励、作业本上的一句批语……都将在学生心底荡起阵阵涟漪,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当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一缕缕平凡而伟大的师爱时, 春风化雨的教育就滋润着成长的心田, 让师者亦师亦友, 令教育如诗如歌。其次, 要增加我们的自身魅力, 试问:一个或挽着裤腿不修边幅、或叼着烟卷吞云吐雾、或嚼着口香糖漫不经心、或浓妆艳抹奇装异服、或冷漠无情无视学生、或业务生疏漏洞百出的教师, 哪个学生会喜欢?因此得体的仪表、自然端庄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娴熟的解题技巧, 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相信在学生爱上我们的那一刻, 他们也会爱上我们的数学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成功的一节教学课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把握、对学生的全面细致了解、对新理念的充分理解之上。在学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因为自身知识基础、爱好倾向、能力水平、智商情商的差异, 会因达不到统一的学习目标而产生失败的情绪体验, 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厌恶感。因此, 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就要深入了解学生, 并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适宜于不同层面学生学习需要的学习目标, 从总体上讲, 数学学习目标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全体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基本层次;第二个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努力达到的较高层次;第三个是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可能达到的较低层次。目标的最底层要求学生必须达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 则在他们达到目标的高限后, 专门制定横向拓宽的目标, 促使他们脱颖而出。例如, 在“有理数的乘方”学习中, 设计了如下分层目标:A层:能说出乘方的意义, 能正确判断底数、指数;B层:会进行乘方的运算, 会确定幂的符号;C层:正确理解概念及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目标的制定, 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符合自身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垫垫脚, 跳一跳就能摘到数学这个甜美的桃子”, 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促进有差异的发展的效果。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并爱上数学课。正所谓“心中有丘壑, 教学才有方”。

二、让学生留心观察, 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学数学就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所以, 我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点时, 都会让学生联系实际, 举出相关例子, 比如, 在学习《有序数对》这一部分的时候, 就让学生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们很感兴趣, 举出了很多例子:教室里自己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排, 自己的宿舍在几楼的第几室, 上体育课自己在队伍里是什么位置, 还有学生想到了妈妈绣的十字绣, 课堂效果活跃且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 有的学生举出了经常吃的“冰糖葫芦”, 并解释说竹签串住山楂, 我们才能吃到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 这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在学习射线的时候学生想到了手电筒的光线,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学生举出了拉面师傅拉面就用到了乘方的知识等等, 把数学知识和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联系起来, 一是符合教学论中最近发展区原则, 二是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对知识自我建构。所以不仅学得主动, 而且兴趣盎然。正所谓“理论联系实际, 爱数学, 爱生活”。

三、探索和使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模式

自实行“一课三卡”教学模式以来, 效果甚好, 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能够根据“自学活动卡”进行预习, 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及主动探究的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到自己动脑的成就感, 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不但教师做到了胸有成竹, 学生也做到了心中有数, 带着问题来学习, 做到了有的放矢, 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人。正所谓“播种习惯, 收获成功”。

善用心理效应,让学生爱上数学 篇10

一、善用心理效应, 架设师生间爱的桥梁

亲其师, 信其道, 爱其术。这句话揭示了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所带来的无穷力量。因此要想学生学好数学, 我们在真心爱孩 子的同时 , 必须先让 孩子们在 潜移默化 中喜欢上我们。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这种印象不易改变, 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我们一定要抓住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的机会, 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让学生喜欢上我们, 为以后做好数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接手一个新班时, 将每个学生的照片和名字都对号入座, 在第一节数学课上, 我会试着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 并用一两句话说出一些数学成绩基础薄弱学生的优点。学生都会用惊讶的表情看着我, 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我这位新老师会对他们如此的关注, 而那些后进生更没想到能得到老师的赞美。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 尽可能地让我这位欣赏他们的老师看到他们的优点。这样一来, 变“老师要我学”为“我们要学———为了自己喜欢的老师学”。在这种良性循环下, 孩子们不仅学习成绩逐渐进步了, 师生之间这座爱的桥梁也会越来越坚固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心理效应, 呈现精彩的数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 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正因为如此, 我们要避免超限效应, 让学生积极学习, 巧用头脑风暴效应让学生大胆思考, 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堂。

在教学中, 我常常充当策划者, 根据班级的人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大约5—12人, 每个组再选一个小组长, 然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一亿有多大呢?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吗? ”每个组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个成员对别人的发言暂时不给予评价, 让每个人的发言都无拘无束, 观点越“疯狂”就越要给予鼓励, 让学生大声说出脑子中闪过的任何奇异的观点, 看看它们能引出什么。在这里, 没有任何的观点是荒谬的, 也没有什么是夸张的, 在头脑风暴里只有好点子。最后, 集体在组长带领下再来一次头脑风暴, 最终得出最好的方法。在这样的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在老师和组员的激励下他们积极参与, 勇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能够让每个学生的独特视角在相互碰撞中产生了火花, 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 这样的课堂怎能不精彩? 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出现奇迹?

三、善用心理效应,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

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 我们必须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信心。心理效应中的连锁塑造恰巧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连锁塑造就是指通过小步骤反馈达到学习目标, 也就是说, 首先要把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 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反馈或强化。《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为学生找准“起跳点”, 设定“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努力“跳一跳”摘到“果实”, 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 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现状设定了这样的“最近发展区”:1通过动手摆一摆, 自学书中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让学生悟出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2请学生找出36的因数。3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找出36的所有因数。4小组总结用什么样的方法就可以不重复, 不遗漏, 按照一定的顺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了。5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6最后总结一个数的倍数和一个数的因数各有什么特点。

这样, 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 每一次成功都会伴随着喜悦。一堂课下来, 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成功中品尝自己的那份窃喜。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信心倍增。

作业也个性,让学生爱上数学 篇11

关键词:数学作业;个性化;作业设计

作业被我们视为对教学过程的延续与补充,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当今许多教师只是重视教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改革,往往忽视对数学作业个性的创新,造成学生认为数学作业仅仅是书本上、试卷上、课外参考资料上的机械、乏味的低效作业,严重打消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造成“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句空话。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就应该想学生所想、想教师所想,对数学作业进行个性化的优化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由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进而爱上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笔者的探索实践,简单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使数学作业焕发生命的色彩,真正成为学生放飞潜能的天空。

■一、个性化作业必以“分层”为先导

《新课标》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各个阶段都要关注每个有差异的学生群体,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然而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很多学校一个班的人数多达五六十人,因而教师面临着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的难题,这使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以及作业设计成为必需的要求。

一般来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其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数学素质。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可适当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其能继续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知识,让其能经常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在对班级中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将学生分为水平不同的层次(小组),同一层次学生的作业量、难度和要求基本一致。例如,新课上完后,教师可根据分层设定的目标将作业分为难度逐次发展的三或四级,比如可以有基本题,即基础知识的直接运用;探索题,即基本题的延伸,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能完成;综合应用题(即实践题),需要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并且学会实际应用才能正确解答。作业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已有知识的综合、归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有针对性的充分练习,逐步发展和拥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教师要注意采取措施,使学生逐步从低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而不是一直保持这种差异。

通过分层性作业,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感受学习的成功,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二、个性化作业离不开“调查”

所谓“调查型”作业就是让学生进行社会小调查,通过探究、讨论来分析计算调查结果,得出其所需结论的一个实践过程,再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增进学生的数感意识。如学习了“升和毫升”后,就让学生去超市或家中进行调查,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并将其结果记录下来。《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有一个很好的范例: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月呢?一年呢?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学生呢?……这些塑料袋相当于在祖国土地上盖几层呢?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这些有趣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意识,还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个性化作业要以“思维探究”为主导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低年级的数学作业设计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拓展,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生从传统模仿习题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外作业:

1. 了解人民币相关的知识,新版和旧版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2. 研究人民币里为什么只有1、2、5的三种币值。

3. 怎样分辨真假人民币?一元钱在小商店里可以买什么东西?这个作业设计让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完成,然后在班上与同学交流、汇报,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学会向家长和别人请教,培养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节俭的习惯,使学生真正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个性化作业可以“形式多样”

在新课程不断深入的今天,书面作业逐渐走向丰富、非常规的道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 数学日记

日记使学生坦然记录自己一天的学习收获,巩固和反馈学习过程,抒发学习情感和态度,最好能体现个性化。这样可以使学习更贴近于学生内心情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欲望。

2. 研究报告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动脑分析,撰写小型的研究报告。这种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的数学眼光,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如学习了“百分率”后,让学生亲身调查本地区各银行利息的利率是多少,相同的本金在不同的银行中获利分别是多少,写一份关于银行利率的研究报告。

3. 数学报纸

利用课余时间、周末乃至寒暑假,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共同编写一份数学小报纸。内容可以是趣味数学题目、数学故事笑话、数学家传记等等,只要与数学息息相关就可以。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的事业,还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之间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个性化作业的批改要多“激励”

心理学实验表明:通过激励,人的积极性可能增加3~4倍。在批改作业中,笔者经常用一些简洁的评语,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有的学生想到一个好的解题思路,笔者会写上:“你的解法太妙了”,再例如遇到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笔者会写上:“你能不能想到更好的方法呢?”对作业错得多的学生,笔者会写上:“老师期待着你下次的进步”,对作业有进步的学生,笔者会写上:“你真棒,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的”。笔者还利用作业本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配合教师进行教育,例如“某某同学,最近计算错得多,请家长给他多练习”,“某某同学最近上课有点贪玩,请家长配合教育”。

通过这些温馨的评语,及时给学生激励,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常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可使教师和学生迅速准确地得到教和学的信息反馈,从而调整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批改作业的方法多种多样,上述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事实证明,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反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的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是以练为主,而是以“做”为主,通过做来体验数学,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紧扣新课标将作业设计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篇12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让学生对教师有好感, 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交谈, 关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并及时给予帮助, 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其次就是要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如得体的仪表、自然端庄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幽默的语言、娴熟的解题技巧等, 都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 进而因亲其师信其道, 最终爱上数学。

2. 通过鼓励质疑, 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在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耐心认真地倾听, 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 质量如何, 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 并及时表扬, 以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3.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如, 用数学结论解决生活中的用水、用电问题, 用数学思想解释彩票中奖率的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中利润的最大值问题。这样,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巧妙导入,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也是如此。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 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 而且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提出课题或者用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引入课题,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增长学生的智慧, 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 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 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 进入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进行探求。当教师的话语, 像淙淙的小溪一样流进学生心田的时候, 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

比如, 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 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 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 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 根据它, 你能配出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另外, 通过以上方法的引入, 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三、创新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数学所研究的对象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在某些情况下, 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传统的教学模式, 难以彻底解决问题。为使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形象具体、简单明了, 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使之新颖有趣, 进而使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随之提高。如, 举办一些学生优秀作业展、平面图形设计展、立体图形制作展等小型展览;使用多媒体技术, 将声光电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课堂,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开展电脑图形设计竞赛、动画制作竞赛、几何画板使用竞赛, 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 动手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使他们明白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针对问题, 结合实际, 采用做“演示实验”的方法, 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上一篇:文化产业改革新思维下一篇:烟草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