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

2024-09-26

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共9篇)

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 篇1

爱是人类最普通的情感, 有亲人之间的爱, 也有恋人之间的爱, 更有对工作学习的爱。有爱就有责任, 有爱就有动力, 爱是教育亘古至今不变的主题。

作为一名农村英语教师, 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和向往, 可是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美好。因为我发现很多学生越来越不想学英语, 甚至讨厌学英语, 学英语成为他们的负担, 英语课好像是一首催眠曲;还有的学生说英语太难学了, 不爱上这门课。怎样让农村学生爱上学英语呢?这需要农村英语教师认真思考, 想出对策。

一、改变认识

大部分不想学英语的学生都认为学英语是无用的。可是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加快。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 是重要的信息载体, 掌握了英语就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 各地经济合作交往日益频繁, 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 掌握了英语就掌握了与外界沟通的一种重要工具。很遗憾很多农村学生对学习这门语言的重要性一点都不理解。且不说这些大道理, 英语是学生升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 英语科的成绩会影响学生的升学甚至前途。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道理会转变他们学英语的态度。

二、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 如果不跟上时代的变化, 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改变, 上课对学生没有一点吸引力, 学生是不会爱上学英语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英语不同于其他科目, 它是语言课, 语言交流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所以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融入英语课堂教学, 如水果、衣服等。教师还应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随着国家近几年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不少农村学校设置了多媒体教室, 甚至现在部分农村学校还设置了更为先进的电子白板。可悲的是这些先进的设备只是成为一种摆设。很多教师不想使用它们, 觉得麻烦;有的教师根本不会使用也不想去学习使用它们。就我的经验来说, 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上课, 效果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学设备。有新设备后学生几乎都在用期待的心情来上英语课, 他们都在想教师这节课会使什么招, 会展示什么内容, 他们将要学什么知识, 要掌握什么。而且用了现代教学设施, 从新课的导入到新知识的呈现, 都能让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很大的刺激, 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抱着极大的兴趣, 这就激发了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1.教师的仪表

教师不一定是很帅很美, 但教师的穿着要得体大方。如果一位教师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 学生上课的情趣会提高一半。爱美之心人人皆有。有些农村教师平时很不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 穿着随便邋遢, 不修边幅, 学生看到都反感, 还喜欢你来给他们上课吗?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能使学生敬佩。作为农村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 充实自己, 跟上时代的要求。

2.关爱学生, 信任学生

师爱是父母之爱的延伸。关爱学生就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很多农村学生是寄宿生, 远离父母, 他们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更渴望得到教师的爱, 教师要多了解他们,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特别是那些后进生, 得到教师的关爱会激发他们努力改变自己, 认真学习。关心学生还要信任学生, 不要学生犯了什么错都向学校、家长告状, 要给学生自我改过的机会。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促进了教学活动有效地展开。

3.善用表扬和激励

表扬或激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让学生对学习有信心, 自信心就像能力催化剂一样, 它可以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很多农村学生对学英语有一种惧怕感, 不敢开口讲, 怕出错误, 怕被别人笑话;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对, 花很多时间学习英语也没有进步。这些都会打击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教师要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表扬和激励。

4.指导学法

学生学好英语还要讲究方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背新单词是学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读音记忆、联想记忆、对比记忆、归纳记忆等各种方法指导学生去背新单词。教师要尽量使学生感觉学英语不难且有趣, 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学这门功课。

总之, 农村的教育资源虽然有限, 作为农村英语教师, 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爱上学英语, 提高农村英语教学的质量。

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 篇2

一、大学生担任村官入村服务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服务,是文化知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资源回流农村,服务农村基层,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重要举措,他们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新的思想观念,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农民不断转变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增加农民收入,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调整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创新发展思路,大学生村官依托党的各项惠农方针政策,运用新知识为广大农民群众传播新思想,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协助村两委及广大群众探索致富新路子,推广新技术,以科技求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带领群众立足本村实际,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旅游、特色劳务经济等特色产业,打造品牌,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有利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大学生村官是年轻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文化层次都存在层次落差大,文化水平低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通过选派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不仅有利于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为优化农村基层组织结构,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开展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村官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选派大学生入村担任“村官”

职务,一方面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文化与专业技术知识紧紧围绕在“发展三农”这个工作大局上来,但面对各项村官优惠政策,部分大学生村官把村官工作只当作是招考公务员或是事业编制工作岗位的一个跳板,对“村官”工作的长远意义认识不到位,开展工作不积极,缺乏主动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由于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校所学的专业与农村发展实际联系并不紧密,加之对县情、乡情、村情认识不深入,在日常的工作表现出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想法、思路过于单纯或是理想化,理论知识很难切入实际工作,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成了制约大学生村官能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由于面对目前就业形势,各省、地、县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办法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让大学生村官扎得了根,落得了脚的政策还不够多,在稳定就业、建立家庭等因素的困扰下,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各项工作不能认真的去完成,思想浮动不稳定,开展工作抵触情绪强等情况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村两委对村官工作不够重视。针对西部部分乡(镇)情实际,部分村干部,思想总停留在“刚毕业的学生娃干不了事”这个坎上,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清、不深,对村官工作认识不到位,因而对村官工作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对分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安排工作不合理,对其想法、意见、建议不闻不问不管,因而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与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心理上严重影响了其本人发挥才智,服务“三农”的欲望。

三、促进大学生村官服务“三农”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学习。没有努力付出就没有新的进步,只

有学习才能促进自身得到不断发展,才能更好的在农村这个舞台上立得住身,站得住脚。首先要正视“村官”工作,广大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团体,而“村官”是一种新生职业,农村基层又是党中央为广大大学生提供的加强自身煅炼,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广阔平台,广大大学生村官应放眼长远,端正心态,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我激励能力,配合村“两委”为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扮演好“三农”服务员的重要角色。其次,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仅要学习政策理论,还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农村基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村民的知识面有宽有窄,思想认识有高有低,民族风俗习惯又各不相同,由此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就无从谈起转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更谈不上工作上的开拓创新,同时不深入实践就无从取得农村基层工作经验,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多向老同志学习,多和群众谈心,坚持“不知多学,不懂多问,不会多做”的学习原则,不断深化认识,强化学习,深入实践,积极配合村“两委”搞好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胜任“村官”工作。

(二)注重提高,做好五员。切实做好县情、乡(情)、村情再认识,深入村社,了解村俗民风,了解农村发展基础与特色优势等,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想法,全面掌握村上群众的思想动态,同时结合实际,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层次,不断拓展思想领域,着力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农村交际交往能力,努力将无形的理论知识有效的转化为有形的实践行为,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盼,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思路清晰、头脑灵活等优势,一方面通过深入村社,入户走访等形式让群众了解党的各项政策及重要会议精神,另一方面协助村“两委”干部用好用活政策,提高农村党员群众的政策法规知识,切实做好党的各项方针

政策信息的宣传员;及时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发展农业生产,切实当好农民群众的办事员;结合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丰富、操作能力强、信息沟通快等特点,借助互联网、远程教育等信息平台,帮助群众及时了解市场供求信息,畅通产品销售渠道,拓宽就业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手,着力当好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信息的信息员;大学生村官是联系乡(镇)村的媒介,起着上传下达,联络协调的作用,及时把上级精神和要求传达给基层党员和群众,同时将本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群众的意见建议等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充分发挥上下衔接的联络员作用;针对村“两委”干部及部分党员文化层次不高的因素,通过集中学习,个别辅导等形式,切实让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清,学习透,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与开拓创新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力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辅导员的职能。

(三)完善机制,科学管理。以乡(镇)为基础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不断改进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把激励机制与民主测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目标考核制度,每年度由村两委、当地群众、乡(镇)党委政府以及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并建立业绩档案。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实行“三优先”政策,即发展党员优先、选用支书优先、推荐荣誉优先,并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差,工作能力低,不能胜任“村官”工作的,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从而加大广大“村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促进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良性发展。

浅论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 篇3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who work as village official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and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grass-roots in China.Today,it ha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the problem of“three agriculture”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与无产阶级息息相关,广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在不断的探寻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出路。正确的解决农民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问题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充分体现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

1 马克思主义对于农民和农业问题的研究

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19世纪中后期欧洲主要国家农民阶级的情况,对于农民、农业的和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恩格斯曾指出:在19世纪中后期“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得到农民的拥护,与他们成为朋友,无产阶级才能夺取政权。无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得到农民的拥护,“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肯定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并且指出农民阶级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即保守性。这使得农民阶级成为一个存先天不足的二重性阶级。“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无产阶级只有实现了对农民阶级的领导,革命才能成功。

2 新农村建设——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工程,而不是一场运动。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其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培育生长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手于推动“三农”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新农村的倡导者林毅夫曾经说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因为只有把城市里面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了以后,农民才能够外移,收入才能够增长,那么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才能够解决。它既是过去“三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已经达到了需要解决城乡收入、生活各方面差距的新发展阶段的需要。当前“三农”问题所处的“相对贫困”阶段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瓶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两年之后,我党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这次的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这次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根本途径上与先前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有着根本的差别,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荐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论才能导致正确的实践。

2.1 以人为本为核心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的、全局的重大影响。在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由谁建设新农村和为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面临着“三农”问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挑战,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允许农民建立自己的权益组织;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逐步取消户籍制度;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

2.2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将“三农”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综合考虑,国家层面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差距;建立城乡统筹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长夜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诚征话,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改革城乡土地征用结构,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地方层面上,新农村建设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严峻是中国的农业的“二元”结构问题:由于在城乡之间出现了血液流动的梗阻,生产力要素无法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农村生产力呈“扁平状”,难以求得生产力和国民财富的最优解,经济易遭受巨大损失。解决的途径就是尽快建立“一元化”模式,从高端食品企业和现代化农业企业输入各要素,使信息、市场、技术、人才、标准等价值体源源不断低流向农村,和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价值资源实现有机互动,从而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通过从“农田到餐桌”模式的运作,农村生产出“安全、健康、美味”的食品不但符合或内居民消费层的需要,绝对国内的食品安全按问题,也有利扩大出口,增加高端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了高端企业运作“一元化”模式的能力,形成良好周转。

3 大学生村官

有这样一项重要的工程,它涉及到全国农村十万个基层岗位。有这样一项有利的措施,它推动着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有这样一片广阔的天地,它让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早在2008年两会期间,中组部启动了“十万大学生村官工程”,未来五年,将有十万大学生村官走向农村,有将近10万的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将被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取代。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今,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探索已进行了很多年。

人才资源是中国的第一发展资源,而对于拥有56%人口的广大农村来说,中国新农村建设最缺的也是人才。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热情,但多数人还缺乏基层艰苦生活的锻炼。大学生到农村去任职,可以直接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亲身体验我国的国情,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利用有知识、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服务。大学生当村官的经历和经验,将会成为有志成才者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

3.1 大学生村官何去何从

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学生村官这个词,是一个从陌生逐渐到熟悉的一个词汇。一方面,我们在大学生村官身上看到他们自己发自内心的那种坚定地选择,他们是比较幸运的,可以和农村,这片土地融合地非常好。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找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真正用好他们,把他们留下来?

首先将村官作为一个干部队伍的建设。现在的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很快,并且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将村官们留下来,中央在未来可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可以加大力度提高村官们的待遇。其次并不需要将所有的村官都留在农村,即使他表现优秀,可以带领全村致富、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素质,以后的大学生甚至可能干得更好。如果让留下他们,将来也会老化,而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是人才的持续发展,更要让他们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村官的问题,是一种用人制度,培养人才制度的变动,特别是建设新农村的需求,改变现有的农村干部结构。农村需要的就是懂技术、懂经营的人才。而我们的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素养,通过几年的实践能够成为新一代农村的精英型、管理型、有技术的人才。而政府如何制定长效、可持续的一个机制,来保障这种村官制度实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3.2 引导大学生村官任职工作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了里的群体之一,他们才华横溢,朝气蓬勃,具有很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党中央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为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要为他们提供舞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农村有位可为、有为有位。始终保持激情和活力,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经济、服务农民的本领,积累农村工作经验,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公开选聘,竞争择优。重点了解应聘大学生的政治表现、学习态度、组织能力、纪律观念、身体状况等。通过公开选聘、竞争择优,真正把又指向、有热情、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选拔出来。其次,上岗培训,打好基础,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训。再次,完善政策,激励保障。最后,跟踪培养,加强管理。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到村工作表现突出、群众公信力强的,要及时提拔使用。同时建立大学生村官间交流机制,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进步。

4 结论

2008年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40周年。40多年前,大学生们被农民改造,而今他们要去改造农村,再度成为城市与农村的接点。中国重新理顺农村与城市的关系,面向全国推广的大学生村官,正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培养新生代后备力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关系到国家基层人才的培养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夯实执政基础的长远举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农村大学生村官走访民情日记 篇4

家是我们生活起居的地方,是温暖的、幸福的、美好的,但是在村子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守着那份温暖,但心里却透着冰冷,“空巢老人”,他们孤零零的呆在偌大的屋子里,孤守冷寂、望着村外、等着归人。

一年一度的高龄老人补助开始了,踩在水泥路上带着这份惠民政策兴冲冲地来到村里,可是接下来的这一幕让我由喜转悲。

“快来人啊,帮帮忙!”这一声大喊让我加快脚步跑过去,把一倒在地上的老人扶到床上,然后帮忙送到救护车上。忙完后才知道,原来,老人的子女都外出打工了,老人一个人在家居住,邻居去他家串门才发现老人摔倒在地,嘴唇发紫不能动弹。村医说老人脑溢血发作,幸亏发现的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会老去,想起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不禁后怕起来。我们都会老去,当我老了,会有人照顾我吗?“空巢老人”问题,是当下社会特别是农村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辛苦奋斗一生,到头来仍然孤零零的等待幸福、等待天伦,等待欢声笑语、等待“儿孙满堂”,即使给老人再多的钱,给予再丰富的营养,没有家人的陪伴,他们永远不会幸福。

当我老了 我希望每天都能与你手手相牵即使冰冷刺骨当我老了我希望每天都能与你四目相对即使相顾无言当我老了我希望每天都能与你心心相印即使远隔千里

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篇5

一、大学生村官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是对河南省中牟县的一些乡镇机关、农村基层干部、广大群众以及大学生村官为对象进行调研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调查50个行政村的85名大学生村官, 此次设计的问卷共有10小题, 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 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5份, 回收率为94.4%。并深入5个乡镇, 10个行政村对基层领导和部分村民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这些资料, 进一步分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 进而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 大学生村官取得的一些成就

第一, 改变农村贫瘠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和谐稳定。首先, 他们到村的首要任务就是做群众工作, 将农民的守旧、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过来;其次, 当农村出现纠纷时, 他们善于调节矛盾, 通过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对事情处理的还有条不稳;最后, 通过不懈的努力, 深入了解政策, 做好释疑解惑工作, 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带领当地的村民整治村容村貌, 使农村的街道更加畅通, 设施更加健全, 环境更加整洁。

第二, 开辟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创新模式。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解决了农村干部老龄化问题, 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 优化了整体干部的综合素质, 解决了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人才匮乏的问题, 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他们注重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克服了以往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此外, 河南省中牟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于农村。所以, 对农村的一些基本情况相对比较了解, 对村民的风俗习惯, 处事和生活方式都十分清楚, 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之所需, 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二) 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

第一, 大学生工作时间及被调用情况。在调研中发现, 对于刚上任不久的大学生来说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有48.4%的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 帮乡镇做些琐事;68.5%的大学生选择了帮助村里做一些档案, 文字材料, 在考虑分工时, 侧重于让大学生从基础工作做起;25%的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一起下村收费;只有5%的大学生村官会参与村里的实际事务, 总体来说这几类大学生村官为农村的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 所选专业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所选专业都为文科类的专业, 因此理论性比较强, 实践性较少, 很多在大学里所学到的东西对当前的农村工作根本就起不到作用, 在走访村民, 同村民进行直接交谈的过程中, 许多村民都表示需要更多能吃苦、擅长农业技术的大学生来担任村官, 从而维护人民的利益, 促进村民当家作主, 这样可以直接对他们的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部分大学生村官也表示他们所学专业与农村的实际并不符合, 真正学农学专业的比较少, 所以这样对开展农村工作会非常困难, 造成村民们对他们的工作能力有所怀疑。但他们平时会经常在村里走动, 经常与村民进行交流沟通, 多了解村里出现的实际问题, 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村里的大小事务, 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消除对他们工作能力的怀疑。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 而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无疑是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但在具体实施工作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具体表现为:

(一) 有些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 缺乏服务农村基层的主动性。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扩招, 大学生数量剧增, 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少数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 都存在着功利心态。他们把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当作筹码, 而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大批的大学生仅仅是因为就业压力才选择了村官, 把村官视为跳板, 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做铺垫, 一旦服务期满后就会离开现在的岗位, 到别处发展, 根本就没有扎根农村的思想。所以, 他们在工作中不认真负责, 对本职工作也不尽职尽责, 整天荒废时间, 不愿全力以赴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还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上大学这么多年, 可以称得上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 然而, 却要长期呆在农村工作, 觉得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他们觉得农村的事都是小事、琐事;根本不值得自己动手。此外, 他们还觉得, 村民们的政治觉悟、文化修养较低, 认识狭隘, 什么都不懂, 不愿意和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 不愿意将自己所学传授给村民。因此, 他们在工作中经常趾高气扬、不务实;在生活中, 也不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 处事风格, 这将导致村官和农村之间有一个断层, 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不能顺利地进行工作。

(二) 待遇标准较低, 令大学生村官不满意。

在访谈的这几个行政村中, 发现早入职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目前的工资待遇、住房待遇、津贴补助方面的待遇与他们的收入期望值有着较大的差距。对于他们这个职业, 既不是事业单位又不是公务员, 他们的身份地位十分尴尬, 他们不属于编制人员, 更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导致有些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是很低的。此外, 大多说还没有年终奖, 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不甘愿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

(三) 农村环境较差, 生产力落后, 缺乏必要的设施环境。

我国农村发展非常缓慢, 相对城市而言, 无论是从速度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明显滞后, 造成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拉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农民收入水平低,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所以, 工作环境的落差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 影响村官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较欠缺, 文化人才的缺失也导致先进的精神文化生活难以在农村基层扎根落实, 长期下去, 不能使大学生村官接受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引导, 这会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会导致情绪失调, 心情不爽, 工作上产生厌烦心理。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 刚刚从高等院校的城市环境到农村基础的“田间地头”工作, 他们内心感到有巨大的落差。

(四) 制度保障不健全, 管理松散。

重激励甚于重责任机制, 政府出台的一整套政策措施基本上都属于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 只是为了吸引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大学生村官的聘任工作, 提高政府的选聘质量。首先, 在当初的文件中还清楚标明: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一定会落实待遇,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但是对于大学生村官要达到什么目标, 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出现问题后该如何去解决, 却没有指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其次, 在这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情况下, 刚入职的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也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 他们“只能干些辅助工作, 没有决策权, 大事干不成, 他们很尴尬。”村里的领导、干部以及群众一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们, 不吸纳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觉得他们的思想不切合实际、不成熟、太幼稚。最后, 大学生在具体的实施中, 缺乏相应的制度, 也缺少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当他们被聘到农村任职时, 也曾想为当地的百姓做出一番成就, 证明他们的实力和能力, 但由于资金的缺乏, 他们没有机会去实施, 最终成为无稽之谈。

三、实现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收到了积极的肯定, 他们为农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近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一) 更新大学生观念, 树立扎根农村的意识。

大学生自身也要及时转变心态, 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中去, 要多向老干部老前辈学习, 学习他们成功的工作经验, 学习他们成熟的工作方式, 提高个人的自身素养, 处理好与村民村干部沟通交流, 努力加强自身人际沟通能力, 依靠自身主动性, 提高责任意识, 不把心理情绪带到工作上来, 对农民群众要有真诚的服务之心、热情的帮助之心。在工作能力方面,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技能适应性, 也要了解农村法律法规、高效农业和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知识。此外, 要认识到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题, 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要通过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 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紧紧团结依靠农民群众, 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农民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激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努力创造幸福的生活。关键还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坚持政府引导, 要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为根本, 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不断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本领。

(二)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加强大学生村官处理事务的能力。

考虑到农村现在的实际情况, 了解到我国农村现实情况较复杂, 各种资源较丰富但很难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农村地区的各个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所以, 大学生到村任职必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出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 抓本村的主要矛盾, 增加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 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本村实际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 既要学习政治理论, 增强鉴别力, 做到明辨是非、赏罚分明, 又要学习农村的法律法规和种植技术, 他们必须深入农村的实际状况, 对当地存在的实际矛盾问题有本质性的认识, 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了解本村的优势在哪里, 本村的缺陷在哪里, 弄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因素, 然后再逐步进行解决。此外, 对于刚脱离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村官还需要积极参加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培训, 认真学习新的理念和新的内容, 努力从自身找原因, 提高自身的道德和职业素质, 使自己能够在摸清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本村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判断,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做出正确的规划, 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三) 提高农村工作环境质量, 更好地吸引大学生。

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 当前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 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首先, 我们应该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主观能动性, 给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要相信他们的实力,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让他们运用自己所学,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以农村为对象, 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造, 去更加完善基层组治, 让他们有归属感, 激发他们服务农村的热情。在工作中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资金和支持, 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其进行历练, 提升他们的领导能力, 为他们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还应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村里的实际职务, 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改善大学生村官生活条件, 让他们吃的放心, 营养跟得上, 通过多种途径让大学生到基层任职,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村官服务农村的热情。最后,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大学生村官补贴力度, 让大学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薪酬补贴和生活费补贴,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同时,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专项技能培训, 使他们尽快投入到农村的环境中来, 脚踏实地的开展农村工作。

(四) 健全保障制度, 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发展

第一, 为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村官制度的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从物质上激励大学生村官, 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报酬, 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村官鼓励,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 既不属于国家公务员也不属于事业单位招聘的正式人员, 所以很难受到社会必要的尊重。因此, 我们要扩大宣传教育, 从思想入手, 以表扬激励为主, 对农村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更大的奖励, 农民也要与大学生村官达到心理相容,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 增强凝聚力。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保障机制:不仅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考研、考公务员等优惠政策, 而且还要对那些立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采取激励措施, 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第二, 做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后续工作。首先, 必须重视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政府可以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直接进入事业招聘队伍;其次, 鼓励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参加公务员考试, 并给予适当的加分政策照顾;最后, 应给予他们自主择业的权利, 当他们的合同期满后, 是愿意留在当地农村还是到其他地方有更好的发展, 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 不要干预。

(五) 制定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加强对村官工作的管理

第一, 加强对大学生自身的管理。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认识, 使其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能眼高手低, 要踏踏实实服务于农村, 从基层做起, 认识到学校和社会的不同, 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树立不怕艰苦, 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 加强对大学生工作的管理。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 让他们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 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村里的干部和当地的群众也要积极地配合, 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和设备, 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第三, 加大对大学生工作的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 实行平时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 平时重点对他们的日常工作任务和业务表现进行定期的考核, 实行以奖为主, 以罚为辅的原则, 同时加大反馈机制, 随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 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

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 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也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村官的综合素质较高, 所以对党内纪律和法律纪律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进而更好地去实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一系列政策。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更好的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 更好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在他们的带领下,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等, 向广大群众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 逐步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人才保障。在这些影响下, 农民的法律意识显著提高, 优化了队伍干部, 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基层工作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 更好地完善民主进程, 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二) 既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又能锻炼大学生自身。

近些年来,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飞快, 就业压力将近一步加大。有很多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是最值得关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就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这个政策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 还有利于村的全面发展。总之, 它使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就业。此外, 从大学生自身考虑, 可以提供更好的锻炼机会, 像以前的知青下乡那样, 到农村进行改造, 体验农村质朴的生活, 将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以农村为对象, 进行真知实践, 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 不断增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热爱之情, 做到一切为了农民、为了农民的一切。总之, 他们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在解决村民纠纷的事件过程中, 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应变问题的能力。

(三) 有利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 培养年轻干部, 建设新农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 必须要解决的就是农村问题。而目前, 我国农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选聘大学生村官, 对于完善农村干部结构, 储备年轻干部, 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要的一项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 各级干部的指引带头模范作用不可忽视, 他们的正确引导可以为村民们指明方向。但是, 现在却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农村的很多村干部受封建传统的影响, 思想守旧、意识狭隘、文化程度比较低,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让农村变得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然而,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正好弥补这个缺陷, 他们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 具有“思维开阔、知识渊博、人脉广泛”等优势, 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都胜任一筹, 他们对农村充满热情, 对于完善农村基层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 大学生村官可以为农村提供优秀的干部储备。在实践中历练自我出, 到农村任职, 可以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人生大舞台。在大学生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 可以经常与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交流沟通, 增加彼此之间的相融程度, 从而了解村民的内心想法, 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带领人民, 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通过一步步的努力, 成为年轻的后备人选。

参考文献

[1]赵永建, 方刚, 胡小龙.中原地区大学生村官现状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5.

[2]韩新宝.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中共四川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8.2.

[3]王文举, 范合军, 刘硕.大学生村官在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作用的途径和方式[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7.

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 篇6

通过各地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践情况进行多角度的调查分析,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 由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担任“村官”是一项创新性工程, 涉及社会若干深层次问题,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也不乏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诚信的问题。

1 大学生“村官”诚信缺失的表现

从总体情况看, 大学生“村官”的诚信状况是好的, 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把诚实守信当做第一要义, 他们真诚善良、尊重他人、言而有信、坚守承诺。然而由于受到周边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村官”的诚信问题不容乐观。大学生“村官”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契约意识淡薄

当前, 大学生“村官”都施行合同聘用制, 其中随时改变意向、撕毁合约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是迫于就业形势的严峻、考虑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提供的优惠政策才选择了去农村基层, 他们只是把“村官”工作当成一个“跳板”, 在任职期间的主要精力不是花在如何发展地区农业、致富当地农民、建设新农村, 而是花在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考研究生、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这些大学生“村官”在选聘过程中信誓旦旦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旦被录用后又于心不甘, 于是但凡遇到待遇、环境、前景更好的单位, 他们就立即抛弃农村基层的聘用合同选择辞职。大学生“村官”的随意离职行为常常让所属单位措手不及。这些违约行为不仅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人事稳定和既有的工作进度, 还浪费了基层岗位的用人指标, 使得其他原本有机会在农村广阔天地有所作为的优秀大学生失去了就业机会。

1.2 不能信守承诺

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处理村务、政务、财务事项时, 对老百姓不负责任、不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大学生“村官”承诺了农民的事却没有按时去做, 甚至中途反悔。有些事情, 他们自认为是小事, 持无所谓的态度, 没有积极兑现承诺;有些事情, 是他们对农民夸下的海口, 而自身根本无法做到;另外, 有些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绩或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诱骗村民提供义务劳动或服务, 并承诺给予某种好处;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截留、贪污农民的救济金等。这些行为在社会中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破坏了“村官”与农民之间的信用关系, 严重挫伤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1.3 功利思想突出

在实际情况中, 抱着功利的心态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乏其人!不少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扶持为自己未来选择所产生的营利性。部分大学生为了迎合“村官”选聘的标准, 增加自己入围的砝码, 伪造各类证件、过度包装自己。有些大学生“村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升职、评优、提干等方面不惜请客送礼、拉选票、找关系游说相关领导和负责人。这些与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背离的诚信缺失行为, 极大地挫伤了其他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违背了国家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初衷, 而且损害了整个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声誉和形象。

2 大学生“村官”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前, 我国的法制和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公平竞争, 诚信缺失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存在。“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一部分人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生存、发展以及获得利益的一种高效手段, 这在客观上助长了社会成员唯利是图的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诚信伦理观, 甚至人生观、价值观, 动摇了大学生“村官”服务当地群众、造福农村百姓、奉献国家与社会的思想理念, 为大学生“村官”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 道德教育缺失的影响

首先, 各级组织仍然将基层干部业务素质的提高作为工作重点, 常常以工作绩效的好坏来考量农村基层工作者能力和素养的优劣, 而忽视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培养大学生“村官”诚信理念的意识很淡薄。其次, 各级组织在对大学生“村官”诚信伦理观的教育上, 往往只注重抽象和空洞的理论灌输, 脱离了实际生活, 教育方法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些方式使得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无法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上的共鸣, 甚至容易引起反感、产生抵触情绪。最后, 部分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业务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各级党校、党组织在大学生“村官”的诚信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是其引导力与社会的期望值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有些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师德形象不佳。因此, 这对大学生“村官”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2.3 个人自律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很少经历艰苦磨难和生活的风风雨雨, 都是在相对包容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个人自律意识较为浅薄。同时, 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稳定,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强, 缺乏足够的道德评判能力, 缺乏对诚信缺失所产生危害的清晰认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 意志力薄弱, 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当他们处在一个比较复杂且并不熟悉的基层环境中, 面对诚信危机的冲击, 在涉及自身利益时, 往往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样便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背离了诚信原则。

2.4 诚信监管制度不健全

对于大学生“村官”诚信缺失行为, 至今尚无明确和有效的监管制度及失信惩罚机制来约束。一方面自律性强、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村官”得不到奖励, 守信的利益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投机取巧、欺蒙哄骗、弄虚作假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或者惩罚并不严明。缺乏制度的保障将助长大学生“村官”队伍中不讲诚信的风气, 诚信缺失者的胆子会越来越大, 而诚信者会逐渐丧失坚守诚信的意志。

3 提高大学生“村官”诚信素质的对策

大学生“村官”选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大学生“村官”的诚信素质对农民根本利益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最终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因此, 各级组织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诚信教育。

3.1 加强引导,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有些地方政府过于重视工作绩效, 而忽视广大基层干部的道德教育。各级组织应当转变工作考量方式,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精神疏导, 既抓好业务素质也抓好道德素质。进行诚信教育, 相关领导和干部应当率先垂范, 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教育主导作用。通过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科学化教育方案,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经常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明礼、诚信, 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尚。

3.2 完善诚信制度, 加强监督和管理

完善的制度是诚信教育的根本保障。各级政府和组织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用制度来约束大学生“村官”的行为方式, 以坚守诚信的基本准则。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 强化诚信教育, 并加大对不守信用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 使那些意欲通过不守信用的方式达到目的的大学生“村官”受到震慑。首先, 要把诚信建设作为各级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比如开展“守信用大学生‘村官’”评比活动等。其次, 要鼓励广大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诚信状况进行监督, 在全社会形成注重诚信的良好氛围。最后, 要建立诚信奖惩制度, 对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村官”给予支持和鼓励, 运用物质奖励等激励措施, 勉励他们继续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对失信的大学生“村官”则给予处罚, 并在政务公开栏进行通报批评。

3.3 建立健全“村官”退出机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改善大学生“村官”队伍结构的内在要求, 更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 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不守诚信从而导致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予以辞退、解聘, 使那些不想、不愿意、不适合以及不能够继续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可以及时的、合理的清退出来, 而将其他符合条件、愿意服务“三农”的高校有志青年吸收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来, 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王政康.新农村建设应加强诚信建设[J].今日海南, 2006 (6) .

[2]吴秀明.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的反思[J].外交学院学报, 2004 (76) .

[3]胡琳, 曹计划.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3) .

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 篇7

我国约有60万个村级行政组织, 按照为每一个村级机构配备1名与时代发展水准同步的人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就需要约60万人。根据近5个年中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真心愿意扎根农村牧区的大学生村官只有10%左右, 出岗后留在农村牧区的部分在20%左右。以这样出岗后留任农村的比率, 要在2020年时实现全国村村有大学生村官, 即60万个村庄每村1名出岗仍留任的大学生村官任职, 领导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 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但无疑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目标。我们应艰苦奋斗10年, 将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的重点放在为新农村建设选才、育才、用才上, 力争实现上述目标, 为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重大的人才战略上, 很有必要研究大学生村官究竟能给农村带来什么。本文探讨大学生村官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

1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农村基层民主土壤概况

以“科学”和“民主”为精神的五四运动, 把民主的种子播撒到了乡村田野, 草根民主开始崛起。草根民主正在迅速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我国自古以来有乡村自治的传统, 但是发展到后来, 我们把自治传统给改变了, 特别是实行人民公社体制, 政府把农民完全管理起来, 实际效果极差, 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公社体制废除后实行的村民自治, 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的乡村自治的某种回归。因为生产方式回归到了一家一户生产, 所以相应地政治体制、治理机制也回归了。但是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在于, 它把现代民主的要素带进来了, 因为这时我们的村庄也已经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村庄[1]。就在这种情况下, 现代基层民主滋长。也只有现代性的农村基层民主才能跟整个社会连接, 才能不落后。

但是现代性的民主并不是自然生长的, 部分来自于由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据范瑜和贺雪峰对秋村的调查发现, 认为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性安排的基层民主自治[2]。在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中, 秋村走过了四五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从对最近一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观察来看, 虽然是处于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之下, 但是秋村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依然偏离了制度安排许多。从宏观的层面来看, 《村民委员会组织》和《山东省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应当是秋村委员会换届选举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从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来看, 基层政府为当地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做了多达十几项具体详细的规定。如果按照以上制度安排严格具体操作的话, 秋村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就会真正体现真正民主。从秋村的实际选举过程来看, 其对制度安排的偏离程度是很大的, 在推举候选人、投票、计票等关键环节, 都与制度要求相差甚远。可以这么认为:秋村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并不是出于村民的民主诉求而运作的, 它基本上是为了完成基层政府交给自己的任务而被动展开的。另外, 秋村的村民为什么对这种形式上、非制度性的操作无动于衷呢?他们为什么会产生政治冷漠感?从秋村的实际情况来看, 主要的因素在于, 人们的实际利益, 并不在于虚无的政治上面, 而是在于实实在在的经济上面, 没心思去搞选举耽误工夫。在他们看来, 不管是谁当选了, 村委会还是老样子, 不会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其次的因素在于,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秋村的民主意识较为淡薄。村民对政治略知一二, 只是受政府的权力影响而已, 而不主动地影响政府。在阿尔蒙德看来这处于狭隘与臣民型的过渡阶段[1]。

那现在如何保障现代的基层民主?

现代村庄再也不像传统村庄那样封闭, 而是开放的村庄。它和国家、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进而形成流动性和开放性的村庄, 由乡土中国转变为流动中国。所以它有权利资源, 有资源分配的问题, 这样, 靠过去的头人、族长都解决不了。而且据调查统计, 某村2256人, 就文化程度一项看, 文盲占1.9%、小学占6.5%、初中占66.1%、高中占17.4%、其他占8.1%。27.8%的青壮年、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村民外出务工。村民对村委会中有哪些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的情况、本村的《村规民约》等不是很了解[3]。因此, 这说明了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低下, 使得保障现代的基层民主能力不足。现在的基层民主主要靠2种方式来确保: (1) 法律规定。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赋予法律合法性。1987年11月24日,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1998年11月4日,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至此,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基本奠定。 (2) 形式上民主化。村长由群众直选, 村委书记由党员干部推选。但现实中我国的草根民主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2 大学生村官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影响

徐勇教授认为, 现代基层民主毕竟是一理念, 然后转换于一种制度, 最后转换于日常生活方式。所以说我们是把这种理念制度带到农村去, 让农民意识到了, 它形成了一种社会方式。从这个角度看, 大学生下乡有基础。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没有根, 为什么说我们乡村民主是草根民主, 为什么在大学生里面很难产生民主的根——没有利益的根?民主一定是伴随着利益的。说到大学生村官, 可能这些人还要走, 他不可能扎根在农村。他们走了以后, 民主可能也带出来了。如果他把民主理念带下去以后, 能够适合农村的实际, 找到一个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这个民主进程里边来的一种机制, 这就是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 但是也不能把希望寄托给他们[2]。徐教授说的不无道理, 但如果大学生村官制度不是一项权宜之计, 而是成为一种长远的制度的话, 那么大学生村官培育出来的民主就后继有人, 就不会夭折。笔者认为, 大学生村官对我国基层民主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大学生村官有效地传播政治文化

阿蒙德指出:“一个稳定的、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 不能仅依赖于政府和政治结构, 它依赖于人们对政治程序的取向, 依赖于政治文化。”只有充分的政治文化社会化, 才有可能保障和巩固农村基层民主。大学生村官本身具有强大的知识优势, 能分辨是非, 有能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生村官在学校里接受政治文化的熏陶, 例如高校对大学生教授中国特色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使大学生村官具备了政治理论素养。大学生村官是向农村传播党的思想的一支重要的战略队伍, 是形成基层民主政治文化的一股重要力量。特别是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 向村民示范, 就把一些先进理念带到村民当中去了。

2.2 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推动者

大学生村官不仅是政治文化的有效传播者, 还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推动者。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 一开始就是村主任助理或村支书助理, 能够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 参与管理农村社会事务, 参与调解农村纠纷等各项事关农村发展的工作。他们在设计和推动基层民主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 一方面, 有丰富的知识, 或者说学习能力很强, 对基层民主的洞察力较高, 能够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设计和修正;另一方面, 作为“外来人口”, 正所谓“旁观者清”, 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践行程度, 监督村两委对基层民主制度的维护, 以及有利于帮助农民理解民主制度, 调动农民参与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中来。

2.3 大学生村官积极妥善管理农村基层民主

大学生村官刚踏入社会, 都有着理想, 热情和勇气, 并且没有利益链捆绑他们, 他们自然而然会捍卫公平正义。一方面, 威慑了部分村级班子的腐败心理和行为, 使基层选举顺畅地走到民主的康庄大道上;另一方面,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引导村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鼓励村民对村级事务参政议政, 打开民主之窗, 让群众敢说话、说真话, 提出建设性意见, 使村民更好地参与到村级事务的管理中。

3 拓宽大学生村官巩固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路径

3.1 实行村村有“多个”大学生村官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在转型过程中, 将现代化的因素融入基层民主中时难免有些碰撞。 (1) 毕竟村庄这一共同体其实质是家族共同体, 依靠血缘关系, 形成患难与共这么个共同体。但是在经过20世纪改造以后, 有的村庄不是以一个姓为主的, 很多都是杂姓, 所以家族的权威在流失。 (2) 我们过去的革命化改造, 更多是政权把族权给完全压制住了, 但是消灭不了。因为中国的族权是以姓氏为基柱, 姓名取消不了, 血缘关系就取消不了, 所以只能把它压下去。血缘关系、家族关系的复活, 是由家庭承包制带来的。家族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家族内聚力很强, 排他性也很强[3]。如族权、长老式的权威, 不是一个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就能改变的, 它是历史的传统性因素, 不可能那么快就消失。一个事物的更替总是要垂死挣扎的, 不可否认农村中传统性因素大量存在。一个大学生村官力量单薄, 难以对抗这些势力, 当地村民通常将大学生村官看成是外来的“流动人口”, 使大学生村官无法施展抱负, 无法发挥优秀才能。如果实行每个村招多个“村官”, 让多个村官形成合力, 让他们的专业系统能够互补、能力能够互补, 集体的力量总是勇敢于单个力量, 就能破除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的障碍, 同时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投入新农村建设。这样, 也可以防止因部分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去, 导致的民主建设中断。

3.2 大学生村官身份法律化

村民自治, 本来是该村村民的事。大学生村官进入基层, 是属于中央政府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如果不法律化, 那么在村级治理、村级民主推进上, 该村村民不给你权利, 村级两委不给你权力, 是正常的。因为村民受着血缘、族亲观念的影响, 就连村里人数较少的姓氏也享受不上公平的村级治理权, 更不用说“外来流动人口”大学生村官能有所作为了。村民不信任把村里的资源交给大学生村官支配和使用, 即使结果是可能增进每个人利益的。因此, 大学生村官在该村的法律地位必须被保障下来, 有很多学者建议, 大学生村官的户籍可加入到该村中, 成为合法的村民, 参与到村民自治中, 才能避免大学生村官无用武之地的尴尬现象, 也只有这样, 才能深层次地留住他们。

摘要:大学生村官战略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农村基层民主土壤概况、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民主的积极影响以及拓宽大学生村官巩固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旨在探讨大学生村官如何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民主。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民主,传统性因素

参考文献

[1]凤凰卫视.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第20辑)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0.

[2]范瑜, 贺雪峰.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调查报告[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 篇8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与此同时,当前大学生村官也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致使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无法实现角色转换从而融入当地农村生活,不能为农村和村干部接受,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离职离岗现象,流失严重。据报道,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推进。为真正使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来、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在强化制度与政策创新,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完善选派机制、日常管理与考核,增强激励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保障和促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1 重视高校培养

高校不仅仅是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者和输送者,更是大学生“村官”的“娘家”和坚强的后盾,切实地帮助大学生“村官”安心在农村扎根并服务农村,在服务农村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身价值,这是高校在新时期的社会责任,高校理应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

1.1 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服务基层的理念

高校要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农林类高校,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式,更新就业观念。农林类高校要利用专业优势,对农学、林学、畜牧养殖、城乡规划、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宣传,引导这部分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

1.2 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增设与农村发展紧密相关的选修课程,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和新农村建设相关课程,培养具备各方面素质的大学生村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脱离,高校通过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学生下乡锻炼,多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加深其对农民的了解;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和优秀典型事例汇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学生投身基层建设的热情。

1.3 高校要主动做好大学生村官就业后续服务延伸工作

学校要对已经工作的村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跟踪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专业2006年毕业生郭碧玉,毕业后任村官,她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引导村民发展中小型蛋鸡养殖项目,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回学校向专家教授请求技术支持,全力为养殖户服务,仅养鸡一项,为全村农户新增收入120多万元。

2 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由于他们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学习,接受较多的是理论知识,而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必须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引导工作,为他们开展全方位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很快完成角色转换,这是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2.1 实行导师帮带制

所谓“导师帮带制”,就是以村支书以第一帮带负责人,同时选配几个阅历广、作风实、口碑好的村委、老党员、村民代表担当“师傅”,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乡镇服务站抽出人手每周一次指导他们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惠农政策,各村村支书辅导他们处理农村实际工作问题。同时,为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镇相关科室还派出专业对口的负责人,在开展重要工作协调、处理突发事件时,都把“徒弟”打在身边。

2.2 递进培养转变角色

为使新任职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可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进行履岗培训,优化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村官履岗能力,使他们由一名“大学生”向“合格型”村官转变。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教授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在线培训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理论知识、实用技能、扶持政策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使“合格型”村官向“创业型”村官转变。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压担子”锻炼,要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重点培养推荐1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居)正职干部后备人选,将创业有成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到村书记、主任岗位上,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创业型”村官向“双强型”村官转变。

2.3 拓宽培训渠道

可依托各级党校、行政院校、高等院校、干部学院、干部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团校等,大力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培训。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力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素玲.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2]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7).

[3]刘侨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11月.

大学生村官 爱上农村 篇9

本次调查涉及唐山市丰润区银城铺乡、唐山市滦南县柏各庄镇以及唐山市古冶区范各庄镇等地,通过调查走访、发放问卷,整理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的绩效。

1、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村民法制意识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基层组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日常工作产生影响。当大学生村官的意见与当地村干部不一致时,86.8%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方式比本村干部更加民主,78.9%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他们现在更注重运用民主的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已经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良好效果。大学生在帮助基层农村解读法律政策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其中59.7%的干部和村民认为作用很大,94.3%的村干部和村民认为,通过大学生村官对法治的宣传,村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对当地村干部、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都有一定提高。

2、促进经济建设

从理论上看,大学生村官可以给农村带去市场经济的思想和科技致富的理念,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主客观条件配合。此次调查地区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村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应该说,大学生有思想、有文化、勤于思考,也希望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大学生村官经常向所在村出谋划策就是证明。大学生“村官’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并不大。相对而言,他们在帮助困难家庭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其中23.75%的村干部认为起到较大作用,65%认为起到一定作用,只有11.25%的人认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3、改善农村文化氛围

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生村官大多能在文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超过一半的村干部和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通过大量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改善了农村的文化氛围;近60%的村干部和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组织开展过一些文化活动,对改善当地的文化氛围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制约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因素

1、专业性差,缺乏农村工作经验

调查的数据显示,受调查的三地大学生村官中社科专业占50%,理工类占41%,而农林牧渔专业只占9%,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刚到任时都会感到茫然,感觉工作无从下手,面临专业不对口、村民不认同、村组不重视、生活不习惯等问题,再加之农村发展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还有家族性、血缘性、地域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村官在处理村级事务、农民间的矛盾甚至是家族矛盾等等,经常会感到措手不及,无法应对。

2、适应性差,缺乏相应的知识结构

在调查发现,刚到任时,一些村官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入村后,有3.8%的人感到水土不服,6.3%的人饮食不习惯,20%的人认为住宿条件差,34.7%的人表示生活单调、娱乐少,7.8%的人感觉没有朋友、很孤独。出现了诸如宿舍和办公室“脏、乱、差”、生活随意、工作时间比较散漫等问题,加之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组织管理、人际沟通等知识,导致大学生村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年纪轻、观念新、有文化、有激情、有干劲,但是对农村缺乏了解,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传统干部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中缺乏有效抓手对他们进行管理。搞好大学生村官管理,充分发挥村官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作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需要积极探索一套村官管理的新办法。

三、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绩效的对策

1、摆正心态、找准定位

在选择大学生村官这条出路时要摆好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于面对挫折,甘于吃苦耐劳。同时,对于未来应做好长远规划,恰当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不能把在基层工作当做将来成为公务员的跳板,而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珍惜自己的使命,不断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在农村这片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能,把所学知识、专长与农村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眼界宽、信息灵、思路活的优势,带头创业、带领农民创业,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完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管理长效机制

做好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措施,是培养和管理好大学生村官的基础,既要做到有章可循,又不至于过于僵化。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机制,本着自觉、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选拔出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建立健全包括岗位职责、培训和考核细则等相关制度。探索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应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素质和工作实绩的评价,做到定性评价结合定量考核、考评结合激励、业绩结合待遇。同时,设计好期满流动机制,把好“出口关”,解决大学生村官后顾之忧。

3、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

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积极教授村官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针对农村工作的实际,选准符合村官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和素材,通过开展“扎根农村、奉献社会”等理想信念专题教育,引导他们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学会能吃苦耐劳,扎根农村、奉献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奉献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用自己的智慧献身新农村建设事业。

4、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将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全面介绍相关政策,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村官计划,充分理解大学生村官的意义,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体会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和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加深对自我、对农村、对村官职业的认识,从而提高就业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摘要:选聘大学生村官,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绩效,指出制约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因素,提出解决对策。

上一篇:高校德育工作探究下一篇:时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