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劳技课

2024-08-30

让学生爱上劳技课(精选9篇)

让学生爱上劳技课 篇1

劳技课要求学生要“动”———动手、动口与动脑。于是,教师选择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然后通过课堂上交流反馈成果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交流中学生只是单纯地读读所搜集到的资料,枯燥乏味,其他学生也毫无兴趣。看来,缺少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也是不行的。因此,教师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达到丰富学生知识、丰富学生人生阅历的目的。

一、创设氛围,激发热情,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国外一名专家说过:“没有比热情更具感染力了,热情是真理之神,没有热情,真理也不能制胜。”劳技课程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公正、平等、友善、积极、民主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开放的心怀。在活动开始前,一段趣闻、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音乐、一段录像,或者是教师亲自参与的热身活动都能使每个学生都处在开放、宽松的状态,以便心灵世界更加容易地吸收外界的美善信息。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能体验、感受到别人的重要。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毛驴过河”与科学中,就以故事为探究活动的开始,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了最高点。

二、动手、动口,直接体验,培养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约翰·谬尔说过:“再多的言语也不能探知山的灵魂……论敏感,世上没有一种化学药剂能够比上人的心灵。”因此,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互动式合作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而在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是小学劳技教学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坚持以问题为本,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规划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找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师首先交代整个教学活动的要求,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进行方法辅导和思路提醒。当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要适当地退居到后台,变成有关问题的被咨询者、教学活动进行的促进者、学生进一步探究成果的鼓舞者,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要袖手旁观。

如在“爱心浇灌邻里花”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出谋划策,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胆小的学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在活动期间,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目标,使他们真正得到了锻炼。其中一个小组在活动中受阻,他们采访的一位阿姨由于家务多,带孩子忙不过来,拒绝采访。于是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分头帮助阿姨做家务,忙得不亦乐乎。最后,阿姨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愉快地接受了采访。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不受课堂40分钟的限制,通过动手、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并学以致用,培养了探究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交流成果,追溯探究方法,共享成功的快乐

在劳技教学活动中,实践成果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中心环节。教师通过交流教学成果,可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研究价值,激发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内容的理解。

教学成果交流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还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从实践过程和可持续发展来看,教学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进行劳技教学以后获得的物化成果非常有意义。如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搜集方法,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得到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追溯探究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把搜集到的信息简单地进行汇报,缺乏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它的意义也仅是单一的信息而已。所以,在交流中,教师要采取合作方式把资料编成小报,分发给其他的小组。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信息量不断扩大,学生了解的会更多,充分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四、结束语

总之,劳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建成的一门课程,它能进一步加强学生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去进行实践,引导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提高教学活动水平。因此,劳技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摘要:劳动与技术学科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其知识和技能都是较难落实和掌握的。因此,劳技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技能培养,活动,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庄珊红.浅谈科学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2(02).

[2]金怀德.小学劳技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以四年级《缝香袋》一课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2).

[3]丁宇红.劳技教师教学素养剖析及策略——兼谈劳技教研方式的创新[J].上海教育科研,2016(01).

[4]王秀洁.在劳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9(02).

让学生爱上劳技课 篇2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中心小学钱盈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工程”,一直以来倍受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中,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煞费苦心,一遍遍讲作文的重要性,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写作的各种技巧,不辞劳苦地加大作文批改量,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无太大的提高。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一些做法。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重习作,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提出明确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这是新课程对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习作生活化,构建向生活开放的模式,克服为作文而教作文的弊端,给学生的表达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让学生在有充分感受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现在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他们都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样的习作你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套的,缺少学生的真实感情。

张文德先生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再用笔记录下来,要告诉学生,事情不在小,而在于抓住小事,并真实记录下来,我手写我心。学生明白只有

用真实的情感去抒写真实的生活,写出的文章才能感染他人,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读起来其味就如同嚼蜡。

2、重程式,轻创造。

创新是个性的发展和动力的源泉,“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

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他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去班主任办公室的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批改时把这段话完全删去了,理由是这位老师认为这一段话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无关。晓苏认为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话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二、解决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果学生愿写、乐写,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既要遵循教材的写作要求,又不能死搬硬套,要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写。学生的素质有区别,对于写作的要求也要给予区别对待,这样才不会使有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可以在每次作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没有了形式上的束缚,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2.提高生活认识水平,丰富作文内涵

提高学生生活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观照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丰富了学生作文的内涵。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学生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要素材,让习作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

3.提倡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个途径,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培养学生养成摘抄习惯,摘抄不仅仅是积累一些优美词句,更要多积累经典名句、名人格言、俗语、谚语等,而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名著,古诗宋词等经典的书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水平。在习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名人名言、俗语、经典故事等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习作的内涵。

4.培养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写作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

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5、鼓励修改,激励写作

何其芳同志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作文教学也有“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的明确要求。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没有进行自改自评这项语文实践之前,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不知从何下手,只等老师批改评判,老师评判学生的作文是什么等级,学生只能认可什么等级。学生对什么是优秀作文,什么是有毛病的作文不会欣赏判断,学生的作文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自改自评,互改互评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他们把自己的作文放在同桌、前后桌、小组当中横向去比较,就能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再经过老师的表扬鼓励,让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举办班级优秀作文展等形式,把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大家,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加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主动积累好词佳句的劲头高了,学生之间相互聘请批改作文的现象多了,为作文评判的矛盾而引起争论主动找老师评判作文优缺点的同学多了,由此激起习作的热情。

让学生爱上倾听 篇3

一是感受倾听的力量。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指导学生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并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在交流和碰撞中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二是培养倾听的技能。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且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的现象。所以,教师首先要细心听学生讲话,为学生做个榜样,并告知“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听别人讲话要细心、耐心。“倾听”即是用心听,细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到了高年级还要听出“话中话”来。同时,教师要及时表扬注意听别人讲话的学生,促使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三是体验倾听的愉悦。

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素养;倾听,是一种品质。听人说话有愿听与不愿听的区别,有善听与不善听的差距。这实际上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素质的体现和品质的外露。听的能力强,就能抓住说话人的要点,有效地吸收营养,并使之很快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学生一旦爱上倾听的感觉,心与心之间就会碰撞,爱与爱得以交流,情与情得以融合。

四是创造倾听的机会。

让学生爱上识字 篇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效率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任小满

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会读、会讲、会写、会用汉字的教学活动。通过识字教学,形成识字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阅读和写作,促进书面语言水平的提高。所以,成功的识字教学对培养语文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整个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而小学低年级就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识字量之大,要求之高,对当前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指出:“低年级要注重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让低年级的小学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生字,又能使他们乐于识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呢?笔者目前正是任教低年级语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喜欢识字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通常的做法是:

1、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处于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位置,动辄发号施令,指挥学生,这无疑会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气氛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字 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很快领悟字词的意思。实践证明,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自然,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3、积极表扬与鼓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只要教师一表扬,便劲头十足,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受到批评,则萎靡不振,注意力容易分散。特级教师高林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要学会‘哄’孩子”,“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我常挂嘴边的是 “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有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学生说得好,我还会和学生一起热烈地鼓掌,于是学生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二、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快乐识字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应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识字教学的需要。语文本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

1、在情境中识字:

在课堂上,把一个字放在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记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学习“泼”与“波”这两个易被学生混淆的字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当你洗完头“发”之后,要把“水”泼掉,这就是泼水的“泼”;当一个“皮”球掉到“水”里之后,便会形成一圈圈的波纹,这就是“波”。识字的过程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识字的效率特别高。

2、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 2 到的效果。像“找朋友”、“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等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百做不厌。如“找朋友”让几个孩子手拿生字卡片,站在讲台前,老师问:如,“犬”的朋友在哪里?孩子就会拿出相应的卡片回答:“犬”的朋友在这里。接着,就让他带领其它孩子来认读。“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的游戏,就是设置道道关卡,每过一道需认识生字,顺利通过道道关卡,就能夺取最后的小红花。在教学《识字3》时,因为书中是以古代的象形字来引出现代汉字。于是老师就让孩子来玩“兑门票”的游戏。老师手中持“象形字”门票,孩子们手中持生字门票,老师一出示门票,孩子们就马上要拿出生字门票,对号入座。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不正是孩子们所期盼的吗?

3、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

刚开始,教师可以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来编编儿歌,自创谜语来认识生字。在教学“午”字,学生可以编出: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 “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 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这一类的游戏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在故事中识字

把生字编成一个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识字的热情,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5、在比较中识字。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象,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青、蜻、清、请、晴、睛,可以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容易记住了。

6、利用熟字带生字来识字

有些生字可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每”加木是“梅”,加三点水是“海”,“住”去掉单人旁就是“主”„„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教学生字的方法,如通过画画教学生字,借助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字,笔画添加等。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三、挖掘生活源泉,为学生拓展识字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摆脱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阅读中开动脑筋识字,这样一来识字自然就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

1、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不仅我们的语文书,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就有许多事物都是识字的好机会、好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比如,小学生刚入学,对同学的名字特别感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这时,可以趁热打铁,每天请一个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增加了七八十个课外识字量。另外,家庭、街道、商店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去认识路标及牌匾或街头广告上的生字。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上的汉字,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只要我们适时的引导,就能让孩子们逐步养成在各种场合主动识字的习惯。

2、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引导孩子在课余进行诗文经典诵读,既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记忆贮存。孩子经常在课外诵读儿歌、背古诗,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学生都能背诵二十多首古诗。经典的智慧不断输入孩子纯净的心灵,日后必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积累语言,而目前最显著的作用就是通过古文诵读,能大大促进孩子识字。课外阅读宝贵的识字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竭,源远流长。而学生在有了相应的识字量之后,又会更加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识字,识字的欲望更强烈。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5

面对这种局面, 我无法坐视不管, 脑海里整合着“拯救”信息:要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 除非有更好的东西走进孩子的生活, 走进孩子的心灵, 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儿童时期的成长生活方式。怎样引导他们积极地生活呢?对此, 我突然想起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晨诵, 午读, 暮省。这让我眼前不由地豁然一亮:能不能用这种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回归儿童时期那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呢?Just do it!我立即行动起来———

一、整合教材主题, 确立配套阅读书目

四年级上册整本书设计了六个单元, 分别是景物篇, 感悟篇、动物篇、奉献篇、励志篇、科技篇。根据这种编排, 为了让学生既走进课本, 又不仅仅限定在课本, 在讲每一单元前, 我向学生推荐两本内容与本单元相类似的课外读物, 并规定两个星期读完 (因为每个单元的课时安排大概是两周) ;在精讲某一课时, 适时插入推荐书中与之相关的精彩的某一段或一篇, 以激起学生阅读推荐书籍的欲望。如在讲第一单元之前, 我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法布尔的书:《昆虫记》、《森林报》。在学习《蟋蟀的洞穴》时, 当读到蟋蟀在草坪前弹琴唱歌那段时, 我就插入了《昆虫记》里狼蛛与木匠蜂作战里的一段:看来要捉到这只狡猾的狼蛛,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活的蜜蜂做诱饵。于是我找到了一只瓶子, 瓶子的口和洞口一样大, 我把一只土蜜蜂装在瓶子里……这一做法加强了学生对阅读书目文本形象的感受, 通过实物形象触动, 增强具体感知, 同时又鼓励学生展开当时环境气氛的想象,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活跃了学生思维, 也提升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二、家庭共读书, 建立阅读监督机制

整合了教材的主题、确立了配套阅读书目后, 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的设想及学生的现状告知家长, 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第二件事是给家长提供本期学生要阅读并需要购买的书目。第三是建议家长在家中创设阅读的环境, 营造阅读氛围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 家里最好不开电视和电脑) , 鼓励家长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学生要边看边写自己读时的感想, 或读后感, 在不同的位置要有笔记或备注, 字数不限。学生每看完一本书后家长要签字。出乎我意料的是, 我这一设想和规定一提出就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赞同。更为可贵的是, 我发现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到阅读中来时, 学生身上往往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些学生是与同学相处时更平和了, 有些则是更加开朗爱笑了, 还有些则是学习态度变得积极主动了……这些变化不经意地闪着光, 让人的心底感到别样温暖。我们知道, 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容易受别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更遑论是自己的家长了。当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时, 学生通常会把这视作一种轻松、愉快、美好的环境, 在心灵上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以激发学生心底积极面的情感体验。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这种情感体验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 对学生的学习及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发现, 在家庭共同阅读时,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绝大部分时间是相融的, 气氛是和谐的, 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亲人间的亲密关系, 阅读及与家长的读书交流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情绪往往是愉悦温馨的, 而且“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久而久之, 这种阅读就成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现在, 我欣喜地看到这支参与家庭共读、倡导孩子远离网络游戏、拒绝俗气电视文化、告别不良读物、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三、分享阅读体验, 开展定期阅读交流

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加上我自己语文课堂的精心设计, 笔者课间就坐在教室与学生一块同读一本书, 并有意识地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以此来带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展示自己的独到思想。说来真的很神奇, 我每次在空间里写完一篇或一句看法后, 跟帖的孩子便很多, 纷纷在上面七嘴八舌说各自的想法, 那块地方有时居然成了辩论赛场。于是, 我把学生的这些留言打印出来拿到班上利用实物投影来让他们一起分享, 进一步激起更多学生参与读后的讨论。于是, 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便在没有一张反对票的情况下诞生了。

这个定期的活动开展以来, 开通QQ空间的人多起来了, 愿意在空间上写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明显感觉得出来, 学生们敢说了, 而且说得独到有思想;愿意写了, 常常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一挥而就了;渴望读了, 阅读量大了, 速度快了;乐意静了, 课堂教学不但好组织, 还经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间的纪律管理也省心了, 不用设纪律监督员了;喜欢反思了, 常常在周记里可以看到心里独白的文字。另外, 他们的爱好、追求也健康了, 作文中几乎读不到感叹网络游戏、玩微信的有趣了。家长也经常传递孩子转变的信息给我:孩子愿意和我们交流了, 性格变开朗了, 很少上网了, 几乎不看电视了, 愿意跑书城了, 盼望读书交流日的到来了……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6

一、学生阅读的困境

1.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对文化的关注, 还没有达到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程度, 国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由于社会追求经济的高增长, 个人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 生活节奏很快, 工作压力很大, 没有时间阅读。第七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但就是这样的数据, 也显示了国民用于阅读的时间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扭转了连续几年的下滑趋势。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 学生耳濡目染, 对阅读的意义就会感到茫然, 对阅读自然就不会重视。

2.网络游戏的诱惑

网络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 满足了部分学生逃避现实、获得虚假成就感的心理。不仅如此, 网络在青少年眼中还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良好平台, 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舒适”。而网瘾青少年将“成就感”和“满足感”视为他们从网上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实现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取得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取得的成就。这使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越走越远, 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更强。在网络游戏面前, 阅读的魅力无法彰显。

3.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教育体制特别是教育评价机制没有大的改革, 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正因为深受应试教育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 语文教学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藩篱, 教师只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部分课文 (那些与高考无关的课文也在被放弃之列) , 然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因此, 学生很难有阅读的动力。

4.阅读时间的限制

高中学生的功课繁重, 各门学科争夺学习时间、互不相让。由于学科特点的关系, 语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提高。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可以给见效快的学科让路, 所以, 在学习时间的“争夺战”中, 语文往往处于劣势, 很难与其他学科相抗衡。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学生想阅读也无法挤出时间, 阅读只是一句空话。

5.语文课的低效与无趣

当前, 语文课堂依然没有改变“少、慢、差、费”的现状, 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教读几篇课文、落实字词句、写几篇作文、讲评几套试题的层面, 缺乏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意识, 没有上出语文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味”, 语文的魅力荡然无存, 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既然学生阅读的外部环境和阅读现状都令人担忧, 语文教师就应该站在改变国民阅读现状、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 改革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让学生爱上阅读。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做了如下探索:

1.语文课堂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

语文课堂应认真落实叶圣陶先生 “课文无非就是例子”的主张, 阅读课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课后产生阅读的冲动。学生有了阅读的钥匙, 就可以充分自主、有选择地阅读, 去打开文学宝库的大门, 领略文学的无限风景。

2.开设阅读与欣赏讲座

学语文如果只停留在字词句积累的初级阶段, 时间长了肯定索然无味。只有进入到鉴赏的世界, 欣赏大师们深刻的思想及富有灵性的文字, 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魔力。然而,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积累不够, 还无法独自领略文学世界的微妙神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笔者给学生开设了阅读与欣赏讲座, 通过讲座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文学殿堂的窗户,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让阅读伴学生成长

(1) 开设阅读课。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必须保证有阅读的时间, 开设阅读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专门让学生阅读, 形式不拘一格:或选印文章, 或到阅览室, 或指定书目, 或自由阅读……通过阅读, 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升, 慢慢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2) 开发阅读校本教材。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而且鱼龙混杂, 初涉文学之海的学生不知道怎样选择, 再加之学生价值观、是非观正在形成过程之中, 阅读能力和时间都有限,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开发阅读校本教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笔者和 “网络背景下高中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课题组成员一起,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水平, 根据文质兼美的原则和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选文标准, 开发了以下阅读校本教材: 《文言文选读》《古典诗歌选读》《现当代诗歌选读》《美文选读》《时文选读》《高考优秀作文选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和应试能力。

(3) 开列阅读书目。

随着阅读的深入, 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广, 对阅读内容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开列阅读书目, 把适合他们阅读的名著、报刊介绍给他们, 让他们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4) 订阅报刊。

为了保证学生随时有阅读的资料, 笔者推荐学生每人订阅一份报刊, 如《语文报》《中华活页文选》《读者》《青年文摘》等。

(5) 推荐电视读书栏目。

语文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生活即语文。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电视, 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逾六成居民最爱看电视、上网, 相较于其他文化休闲方式, 电视和网络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优势地位较为明显。笔者给学生推荐了电视读书栏目, 如“子午书简”“电视散文”“百家讲坛”等, 让学生通过电视进行阅读。

(6) 网络阅读。

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 人数约为2404.2万人, 其中年龄在18至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 其次是24至29岁。既然不少学生痴迷于网络, 何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阅读呢?网络大大降低了阅读成本, 也使阅读变得更为便捷。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摆脱网络的诱惑。鉴于此, 笔者为学生推荐了书目和网址, 让学生上网去搜索阅读,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7) 引导学生积累和思考。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个人读书只勤读还不够, 还要学会动笔。所以,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还要教会学生边读边记笔记, 多加思考。本人主要采用积累好词好句、摘抄精彩段落、点评和写读书心得的方式, 引导学生积累和思考, 以读促写,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当这些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就能领略到阅读的妙处, 提高阅读的品位, 增强阅读的兴趣, 阅读水平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7

用激情点燃热情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因此, 语文教师要积极阅读各种读物, 并引导学生去读。也可节选文中的精彩片段, 有声有色地朗读给学生听。

例如, 学完《烽火戏诸侯》后, 我拿着一本色彩鲜艳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教室, 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褒姒自从进宫以来, 总是闷闷不乐, 从来没有笑过, 周幽王想尽了办法要逗美人一笑……”于是, 各种版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学生的生活, 使他们喜欢上了这本书。学了《再见了, 亲人》后, 我找到一本在图书馆尘封多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然后饱含热泪地给学生朗读:“二次战役结束后, 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 有抱住敌人头的, 有卡住敌人脖子的, 有咬住敌人耳朵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 我们的战友。”从而让学生逐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对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中朝友谊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推荐更多的课外读物

推荐与文本有联系的课外读物。给学生简介与文本有联系的课外读物, 可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例如, 学完《诺曼底号遇难记》后, 我说:“1912年4月10日, 世界上有一艘最豪华的邮轮启航时, 海面上风平浪静, 船上的游客更是兴高采烈。突然, 邮轮发生事故, 场面惊心动魄。船长史密斯沉着指挥人们逃生, 可2208人中只有705人生还, 人性的善与恶, 美与丑在这里揭露无遗。这就是世界名著《泰坦尼克号》的内容。”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说:“冬阳下的骆驼队, 在别人看来, 是普通的, 却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林海音写的一本小说里, 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 名叫妞儿, 她有的只是悲惨的童年。想知道妞儿的故事, 请同学们去阅读《城南旧事》。”这样, 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推荐适合孩子需求的课外读物。当年, 格林的《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 安徒生的《拇指姑娘》《野天鹅》成为孩子们百读不厌的故事。近几年来, 《老夫子》《哆啦A梦》风靡校园, 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推荐这样的书, 要制造悬念, 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推荐与学生的心理相关的课外读物。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 他们这种渴求神秘、冒险、刺激、幽默的心理就决定了他们会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绿野仙踪》《奥妙世界大百科》《UFO之谜》《太空历险记》《阿衰》等读物。另外, 儿童诗能反映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 语言精炼形象, 节奏明快, 读起来朗朗上口,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组织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让学生爱上英语 篇8

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1.1 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演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我在每节课前,为了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英语气氛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了正课前2-3分钟的自由小演讲。自选小品、对话,笑话等,要求内容接近前不久的知识,其目的是训练听、说、记忆能力,二是达到了巩固复习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表演成功不仅对表演者自己是个鼓励,而且对其他同学也会带来强烈的兴趣。于是课堂上就会注意听讲,积极操练,课下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做好上台演讲的准备。

1.2 注重情感教学,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就要把大量的工夫下到课外,与学生交友、谈心,把融洽的气氛带到课堂上。在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操练时,语气要温和,用正面评议进行启发,抓住种种机会,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认可的,满足求知欲望的最佳场所,这样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也一定喜欢上他的英语课,听从他的指导。

1.3 激发学生的成功欲,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

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经验,他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在教学中注重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逐渐体会到学英语的快乐。如:教学“What's in...?”这一句型时,我手握一件小物品在背后,问学生:“What's in my hand?Guess.”这是学生会说“There is a/an...in it”或“Is There a/an…in it?”我根据情况回答:“No,it isn't”或“Yes,Tha is a/an...”最后猜到的学生很满意,有成功感,其他学生也很高兴,句型得到熟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使用真诚的语气,友好的体态表扬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以丰富、有趣、针对性强的内容吸引学生

2.1 教唱英文歌曲,增强英语教学的美感

歌曲人人会唱,特别是教改后的初一新教材,英语歌曲特别多,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它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课前唱一首欢快的歌,可以振奋学生的情绪:学会了1-10英文数字,较唱英文数字歌……,通过唱歌,学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乐于接受知识,会感到其乐无穷。

2.2 介绍中外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拓展学生视野

让学生爱学英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学习东西文化差异,像名字的认命;人们闲聊时的开头语,中国人问吃了吗?西方人问天气怎么样;当受别人夸赞时,中国人往往非常谦虚,说过奖过奖,而西方人则说谢谢等等,学生会对英美等英语国家及英语学习充满好奇感,从而更主动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3 取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使阅读变为享受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选材尤为重要。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阅读针对性强的英文材料,使英语学以致用选材时要注意不能用太难的材料,以免使初学者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我选择一些较简易有趣的材料。初学者可读些笑话、谜语之类,再后来可逐步加深读一些有中文翻译对照的建议读本等。

3 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3.1 努力创造合理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英语的学习要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好的语境更能激发初学者的兴趣。语境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越是贴近生活,就越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发挥。象学习“自我介绍”时,告诉学生,明天是我班李明同学的生日,大家要见到他以前的老同学,那我们应该怎样介绍呢?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新的信息是,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将会大大增强,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怎样乘坐交通工具这一教学环节为例,可绘制1)Mr Green驾驭小汽车,2)Mr Wu骑自行车,3)Miss Gao乘公共汽车,4)Mr Brown乘小船,5)Chen Fang去地里干活,6)Uncle Wang骑“飞车”等课件,可以做成flash动画与录音同时播放,这样学生就能把看到的情景与听到的英语之间直接联系起来,课上组织学生听,进行模仿,也可把学生自己的音录制下来,在班里播放,这样能使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布置作业要讲究科学

做作业是学生不喜欢的一项,对于初学者,教师所起的作用便是要下一番心思,布置一些新颖有趣的作业,激发学生爱做英语的兴趣,不要让作业流于形式。比如单词的记忆,切不可让学生机械的反复抄写,可以让学生把当天所学的新单词编写成句子,或是连成小短文,表扬写作有创新意识的同学,学生自然爱写。作业对学生来说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成了兴趣,更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我深感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不同的特点,使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清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文选[C].

[2]黄远振.论课堂练习的概念功能与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2).

让学生爱上写作 篇9

一、从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 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 语言生动形象, 易感易学, 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 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 必要时背下来, 积累的东西多了, 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 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 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灵活地处理作文命题

作文命题形式多样, 灵活运用才能极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从而提高文章的质量。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因为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 他们的阅历正在逐步丰富, 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步成熟。因此, 作文命题要贴近他们的生活, 才能使他们乐于表达成长的点点滴滴。如七年级上册的《这就是我》, 学生都想跃跃欲试介绍自己;《第一次________》《最难忘的一件事》《妈妈的唠叨》等命题作文, 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写作的冲动。

对于一些命题作文, 可以灵活处理为话题作文, 使学生在把握中心的同时, 以出众的题目使人“一见钟情”。如在写《谢谢您, 妈妈》的命题作文时, 我就尝试将命题定为话题, 要求学生紧扣中心、自由拟题而写。结果很多学生就以“感恩”为话题写了对很多人的感谢, 甚至有的学生还写到对自然对社会的感谢……总之, 话题作文使学生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 将题目定得颇具吸引力, 为文章增光不少。作文命题也要“与时俱进”。期中考试过后, 不管考试成功或失败, 学生心中都很有感慨, 可以“期中考试”为话题。“十一”期间或“五一”期间, 学生或有所见所闻, 可以以假期为话题。接近期末可写《我身边的一位同学》, 看谁写得最传神、最像, 最后在班中宣读, 由学生猜猜写谁。期末也可以“老师, 我想对你说”为话题, 让学生有感而发, 写对老师的印象、建议等。

三、走进生活, 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 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 若有一些心得体会, 就要及时记下来。写作是人心智的反映, 是人格精神的体现, 是学生内心蕴藏着的情感意趣的再现。叶圣陶先生直到晚年仍一再谆谆告诫我们在写作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 绝不允许口是心非, 弄虚作假。所以我们倡导在写作中要有“真性情、真生活、真体验”。这样坚持久了,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四、自己评改, 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评改, 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 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 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 再一句一句认真读, 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 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 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 可以从中学到方法, 受到启发, 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 也从中得到提醒。因此, 作文的“善后工作”———批改、评讲要重在激励, 使学生乐于阅读, 才能真正启发他们思考, 诱导情感, 激发再创作的激情。

五、赏识成功, 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 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 让他们体味到写作带来的愉悦感。学生的写作成果, 口头表达的也好, 书面表达的也好, 都要找到它的长处, 从中发现闪光点, 加以肯定, 给予鼓励, 进行激发。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 一句温馨话语, 一段舒心的评语, 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 写作的前程, 写作的希望。切莫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 对学生的习作动辄横加指责。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 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 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急于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一味地强调多写, 一个学期大小作文几十次, 结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可急于求成, 而必须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有素训练中得到实现。

摘要:对于写作, 许多学生具有畏难情绪。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写作的心理, 激发兴趣, 灵活命题, 让他们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断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时效性。

上一篇:城乡结合部经济下一篇:四季香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