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习作

2024-09-18

让学生爱上习作(精选12篇)

让学生爱上习作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语文课堂也在不断更新着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要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注重表现新奇有趣和印象深刻的内容。学生的习作, 是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因而学生要想丰富自己的习作内容一定要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 并且要善于观察, 激发自身的想象力, 而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也至关重要。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户, 是接触社会的途径,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学生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形形色色的观察事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学生进行写作打下基础。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重观察周围的同学或者邻居等, 对于具有鲜明特点与个性的人, 教师可以让学生动笔将他们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或者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出来,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记随笔、日记等方式来积累习作素材。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作文练习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笔写, 写完之后再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 指出亮点与不足, 最后定稿。例如, 让学生写“橘子”,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准备好橘子, 先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外表, 即颜色、大小;再让学生用手去摸是什么感觉, 从触觉对橘子进行感知;把皮剥掉, 再观察橘子的样子;掰开尝一口, 咀嚼橘子的甜涩程度。通过这一系列观察与体味, 增强学生感官感受, 有助于学生一气呵成, 完成习作练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处处有作文, 生活继续, 习作也在继续。学生要在体验生活中获取习作的感受, 因为只有经历过、体验过, 才会有所思有所感, 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或听一些经典歌曲, 来熏陶自身的艺术情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多的名著, 体味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感情, 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方明生教授曾指出:“作文是一种生活活动, 是同日常生活相连的活动, 也是同人的成长相连的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冲破课堂的传统禁锢, 将习作内容沟通现实生活, 让学生自由叙写, 收获成功的惊喜, 迸发创新的火花, 让学生能够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爱上习作。

让学生爱上习作 篇2

提到作文教学,一向是我头疼的问题。写作文,我也是脑中一片空白。的确,作文教学是我们多数语文教师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教师们认为作文课难讲,以致不愿讲甚至是不敢讲。我也不例外。

从王老师来我们校后,我们在王主任的带领下展开了以作文教学为内容的研讨活动,刚开始确实怕,怕接触作文,不过经过一年的学习,研讨,我已对作文教学好像不再那么恐惧了,渐渐的蒙生出丝丝喜爱之情。这也许就是日久感情深吧,好像我也和作文投缘了,我喜欢听作文课了,也喜欢偶尔写写文章了。真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

通过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来王老师的指导,共同的研讨,不断的摸索作文教学之路,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贴近生活、引导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最近我要讲《我最佩服的人》,我们应该早早给他们分配任务去观察周围熟悉的人,令你敬佩的,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你佩服他?什么地方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

我学着一位名师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日记中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学生会观察,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三、敢于创新,灵活指导

课堂上,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亢,兴趣激发起来了。老师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敢说,愿说,说出真情。同时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时该体现出来,要知道他们是学生。提倡个性、自由表达并没有错,但如果孩子的作文天马行空,没有中心,离题万里,没有层次,想到哪说到哪,作为老师,我们应顺学而导,将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随生而导,及时捕捉学生的言语,有效地评价,点 拔贯穿整节课堂。学生在说得过程中领悟了写作的要领,因此,习作技巧的指导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种指导应该是隐形的,无痕的,渗透于学生的表达中。

四、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五、及时展览,激发兴趣

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展一展,不仅使别的学生得益无穷,更重要的是激发一些学生的作文激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好作品多了,可编成班级作文集,画上封面,在学生中传阅,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办法。

循序渐进,让学生爱上习作 篇3

一、引导观察,发现素材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但是,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观察时,要调动五官,做到不但要观形态,听音响,辨气味,而且还要感觉事物的冷暖,同时,还要用脑去思考,去想象,用心去感受,时刻注意着耳(听)、着眼(看)、着手(触)、着心(想),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

观察可分为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定向观察,就是在预先确定好的对象上观察,要有目的地观察。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随机观察,与定向观察正好相反,又叫“随意观察”,就是无准备、无目的、无计划,随时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许多美好的事物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现,“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你是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会赠送给你无穷无尽的美。

二、鼓励多读,积累语言

农村的孩子与城镇的孩子相比较,所处的环境毕竟少了些文化的氛围,家长的文化程度又相对低下,自身的阅读面也比较狭窄。诸多因素使得他们的作文能力发展偏慢,心中有话却吐不出来。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书读得太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一)多读胸中有本

俗话说“多读胸中有本”。语言的积累和发展是一个感性的过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只要勤读、多读,渐渐地就会感受到其中的妙趣,领悟到其中优美的文笔。

开放学校图书馆,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报刊,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图书资源籌集容易,难的是让学生读,尤其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校定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如读书交流会,故事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评比等,以此督促学生认真读书。慢慢地,学生读出滋味,读出兴趣,读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快乐。

(二)厚积而能薄发

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养成是一个细水长流、滴水成河的过程,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览群书是学习写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读多了,写多了,别人的东西便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生活随记里去。虽说我们的学生写文章未必能行云流水、左右逢源,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写作文时不至于翻来覆去老是干巴巴的那几个词语。学生在广采博纳之后,其写作的文思与新意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他们的生活随记会日渐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三、自由随记,拓展空间

学生喜欢自由作文,就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而生活随记正是学生所喜欢的。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存在的一切事物、人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写入生活随记,而且不限体裁,不限方法,自由发挥。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记事,议论,抒情,可以是一幅画,几句诗,也可以是几片落叶拼一个有趣的图案,一张照片配几句话。张开想象的翅膀,任你放飞理想……

生活随记形式繁多,可以任意选择:观察随记、想象随记、记事随记、活动随记、旅游随记、书信随记、读书随记、童话随记、剪贴随记、标本随记、画画随记、诗歌随记等。可以说,生活随记就是学生描写生活、记录生活、演绎生活的天地,是学生自由驰骋、领略表达乐趣的领地。

四、多元发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用手中的笔自觉自愿、轻松愉快地表达。

(一)搭建展示平台

1.学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我校设立“小荧星”红领巾电视台,创办“银星文学社”,出版校园丛书《鱼跃凝溪》,编辑校刊《银星文学报》,举办各类征文比赛。

2.开辟班级习作园地,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展风采。各班的习作园地异彩纷呈,“初绽蓓蕾…‘妙笔生花…‘书香园”……展示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好词佳句、精彩片段、优秀随记等。中高年级还可以创办“班级小报”,由学生分组分工,确立主题,编辑小报。

(二)共享生活随记

课外开展“共享生活随记”活动,学生选择本周中一篇或几篇“生活随记”与大家分享,或上台高声朗读,或伙伴间亲密交流。在活动中,孩子们的生活随记内容会不断扩展,生活感受也会不断提升。到期末由学生评选“优秀随记…‘最佳观察员…‘生活有心人”等。

(三)推荐发表文章

教师可在平时留心收集学生优秀随记,向一些优秀报刊推荐发表。至今《南湖晚报》已刊出了我校学生习作八个专版,还有不少习作先后在《小学生世界》《动手做》《嘉兴日报》《嘉兴科技报》和《嘉善文化报》上发表。县级以上的作文竞赛、读书征文评比中更是频频获奖。校园丛书《鱼跃凝溪》收入了我校上百篇的优秀学生习作,记录了我校美丽又独特的校园风景,展示了我校在新时期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

丰富日记素材 让学生爱上习作 篇4

一、从语文课堂教学入手, 进行小练笔

在语文课堂中, 我注重让学生“迁移”运用已储存在头脑中的语言形式, 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习作语言。

在上苏教版三年级的《石榴》一课的时候, 在学完“这时, 你摘下一个石榴, 剥开外皮, 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 酸溜溜、甜津津的, 顿时感到清爽无比。”这一段后, 我让学生在日记本上来描写家乡的一种水果, 迁移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形式, 更有利于构建学生自己的语言。

读完苏教版六年级《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以后,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 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对于学生来说, 是写作的难点, 因为他们往往只是把自己要写的书或文章的内容做简单的缩写, 而不能真正写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课文做范文, 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

二、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带领学生体验生活

1. 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 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染, 因此, 在教学中, 我因势利导,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把他们养花种树, 和小动物们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笔记录下来。四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珍珠鸟》, 在学习课文时, 教给了学生“从局部到整体”的写作方法, 带学生体会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学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写写自己身边的小动物, 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习作方法, 观察了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小动物, 日记写得自然生动有趣。

我常常寻找这样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话题, 一篇篇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我家的小狗》, 《苹果又红了》……这些写作内容, 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 有利于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2. 在活动中寻找素材。

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趣味运动会”、“庆祝国庆节合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感兴趣, 因此, 我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 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最近, 学校举行了体操比赛, 为了取得好成绩, 我常常和学生一起在操场上练习体操, 经历了辛苦的练习, 我们班终于在体操比赛中获得四年级组一等奖, 学生们激动不已。晚上的作业, 我就让学生们写写体操比赛, 从训练到比赛时的心情, 由于有了真实的体验, 所以学生的日记就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3. 抓住作文训练的“点”, 训练学生写“真文”。

从作文课教学的角度看, 改变作文布置的方式, 往往会激发出学生作文创新的欲望。例如, 给学生创设相关的情景, 使作文的布置不再是简单的写一个题目, 而是情节化。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也因为没有任何的先入意识从而使学生写出格格的作文。下面是一次作文情景的创设。

每两周, 在升国旗仪式上, 学校都要根据两周来对班级的考核情况进行“达标班”的评选、表彰工作。在开学初的几个周, 我们班连得了几次“达标班”称号, “流动红旗”成为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能是觉得荣誉来得太容易了吧,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结果, 接连两个周, “流动红旗”花落他家。在第二次升旗仪式空手而归后, 孩子们的情绪明显发生了变化。作文课上, 我提前在黑板上画了一面流泪的“流动红旗”, 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 上课铃声响了很久, 我却迟迟不进教室。学生见此情景, 大惑不解, 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五分钟后, 我走进教室,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感受写出来, 顿时, 同学们有了兴致, 挥笔写起来。一节课后, 一篇篇富有情趣的作文放在了语文老师的手中:《我明白了》、《流泪的流动红旗》……学生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通过文字传达给了别人, 实现了用个性化、人性化、人文化的语言来写“真文”的目的。

4. 创设习作的良好氛围。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三要求学生用“象声词”来写一篇作文。其实象声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挺多的, 但没有一个具体的环境, 让学生写出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 在课前, 我上网下载了暴风雨的夜晚风雨交加的声音和早晨树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声音, 在课上给学生播放, 让学生仔细记下可以用到的象声词, 并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 写写还可以用上哪些象声词。这样学生用上象声词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写作兴趣非常高, 习作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让学生爱上作文 篇5

记得《新课标》刚颁布时,我怀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虔诚,听了一堂关于实施《新课标》的作文教学公开课。执教老师说:“孩子们,这堂作文课,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到半节课,大部分学生就完成了作文。然后,老师让一些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让台下的学生当评委。作文可谓篇篇精品,点评可谓句句精彩。我激动万分,看来平常我给学生限制太多,不相信学生的潜力,讲得太多,要求得太多,应该放开手,给学生自由习作的空间。

回到学校,依样画葫芦上了一节作文课。可结果大失所望——学生们要么不知写什么,要么写出点什么,既不具体,也不生动,只有一两篇勉强看得过去。本以为辛辛苦苦教作文的我找到了一把作文教学的“金钥匙”,让我和学生脱离“苦海”,结果如烧红的铁块丢进了水中。与办公室老师说起这件事,老师们七嘴八舌:“公开课就是误导课,误导学生,误导老师,还误导专家。”“公开课不做假怎么上?”“城里的孩子素质就是要比农村孩子好。”“想要说两句新鲜的话,就能让学生一下子写好作文,岂不是‘芝麻开门’嘛?”“真实的课堂与公开课完全两回事。”“不用那么认真,学生又不是将来个个当作家。”“写作还是要点天赋,有几个作家是老师教出来的。”„„怎么办呢?如果继续辛辛苦苦地作文教学,到了六年级毕业,我肯定还是与许多老师一样,得面对令自己不满意甚至沮 1

丧的结果:全班只有少数学生的作文书写工整,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而大多数达不到这些标准,甚至不少是书写潦草,字数偏少,语句不通,辞不达意,言之无物。如果是考场作文,很多作文字数倒是不少,但东拉西扯,不知所云,为凑字数而凑字数。我不想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我不想到时抱怨学生不努力,抱怨家长不配合。这节失败的作文课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几年下来,挫折不少,但收获更多,特别是看到孩子们习作时兴趣昂然,自信满满的样子,我感到了努力没白费,享受到了作文教学的乐趣,深深体会到只有关爱相信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全情投入感染学生,重视方法,才能享受作文教学。

我把小学六年作文教学归纳为“三部曲”:低段“爱上”、中段“为爱”、高段“深爱”。“爱上”是“为爱”和“深爱”的前提,我认为它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常常迷失学生作文的原因。什么是作文?为什么要作文?这是我经常需要自问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只为了考试得分高点,成天想着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使用好词佳句,如何达到规定字数„„我很累,学生也很累,但收效甚微。

学生为什么要作文呢?老师没想过,学生就更想不出什么。但有一个答案非常明确:考试要考。作文的原因就是为了考试吗?肯定不是,还有很多原因,比如:通过习作,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成长;学生也许会答:将来当作家;写好作文家长、老师会表扬。

作文的原因及作文的好处不少,但最根本的,我认为应该是作文自身的“魅力”。什么是作文?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个体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是交流与表达的工具。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语句通顺,言辞达意,而且具体生动,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思考。让学生从作文本身发现它的“魅力”,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长久保持学生作文的动力,才会让学生爱上作文。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魅力”,从而爱上作文呢?我从一年级开始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听文——间接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低年级的孩子爱听故事,我选了许多童话故事,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声情并茂读给孩子们听,因为他们识字量不大,此时要求他们自己阅读是困难的事,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深深吸引住孩子,让他们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的奇妙。

二、读文——直接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教学完拼音之后,我与家长联系沟通,让学生带几本有注音的适合低段孩子阅读的图书到班上,建立班级图书室。并利用班会课的部分时间让学生自读图书,享受阅读的乐趣。偶尔,我也会让一些学生代替我为大家朗读故事中的一句或一小段。这大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乐趣。

三、写“文”——体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快乐。

1.老师写——激发写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他们用眼、耳、口、鼻在感知着周围的人、事、物,各种情感体验也伴随着他们,但由于识字、写字的限制,他们无法通过书面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感知。这时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让他们体会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快乐,让他们逐渐对作文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产生兴趣。为了能真正地反映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我留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观察、思考,写出“范文”,并把它写在教室后墙黑板开辟出的陈老师日记栏。刚开始,我写只有一个句号的一句话,比如:我有一支铅笔。然后慢慢加上有逗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的句子。因为写的内容都是跟学生密切相关的,因此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天天盼着我写“日记”。

2.学生写——体会写的乐趣。教学完拼音之后,我就让孩子们每天写一句话。因为有了模仿的对象,所以孩子们写起来比较容易。我坚持天天都看每个孩子写的句子,并跟大家分享好句,共同体验交流与表达的乐趣。

让孩子爱上习作 篇6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费时多而收效微。怕写厌写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儿童写起作文东拼西凑,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究其原因,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对习作定位不准,要求过高,重视写法却忽视兴趣情感,脱离儿童生活有直接的关系。还有就是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受应试的影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对小学生习作表达能力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抬高了习作的门槛,抑制了儿童习作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制约习作教学改革的瓶颈。新课程从促进人的发展对习作重新定位,《语文课程标准》作出了重大的改革,九年的习作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习作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写作的初始阶段特别强调感情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从小学生学会写字那天起,我们就应该鼓励他们写话。不会写的字可以问别人,可以用拼音代替,甚至可以用图画代替。老师、家长要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表扬他们、夸奖他们,必定会使他们越写越爱写,越写越会写,越写越丰富。如果他们不断地得到肯定,就会不断地增强自信,不断地期待有下一次的成功。这样学生当然乐意去写。当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种需要,就不会觉得作文是一件难事了。久而久之,他们会把写作和游戏、睡觉、吃饭一样,看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写作充满自信。

少些命题作文,不易过多地强调形式。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刚刚学习写作文,就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好,怎样不好……无异于给学生载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感到作文可怕,困难重重,并渐渐丧失对作文的信心和兴趣。相反,如果减少了对作文的统一要求,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使学生觉得习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爱上写作。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习作指导,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空间呢?我们的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调动习作需求

如教学生学写建议书。教学伊始,老师紧密结合习作内容创设情境:你看到一个小朋友随手将塑料袋扔在地上,你会怎样做?师生围绕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展开讨论,教师继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给别人提建议,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建议书。”这一情境的创设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到写建议书如此简单,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同时这一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使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 关注生活,自由表达

教师在激发了学生学写建议书的兴趣后,不要急于讲解写建议书的格式及方法,可以就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不良现象需要提建议?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应该去向谁提建议?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人热都有话可说,人人都有事可写,习作内容还可能干篇一律吗?

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常常在学生选材构思前,过分强调习作要求,生怕学生“跑题”,进行过细的方法指导,要怎样?不要怎样?生怕学生不会写。这些方法先入为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选材,条条框框制约了内容的个性化与真情实感,学生亦步亦趋,唯恐出错,导致了习作的千篇一律。减少束缚,表达真情实感,鼓励自由表达,是新课程的习作教学的理念。对于学生来说,选材时最为重要的,教师应在拓宽思路,指导选材上下功夫,学生作文才能富有个性,内容才会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3 自主探究,构建方法

那么建议书到底该怎样去学呢?格式是怎样的?需要方法上的指导。我们可以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自主探究总结。习作方法的自主构建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构建的过程渗透着个体的观察、思考、探究、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比灌输得来的方法更灵活,印象更加深刻,更使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方法才是灵活的、有用的方法。

4 注重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教师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小学生的习作评价多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方式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让孩子爱上习作 篇7

一、在教学设计中,精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每个阶段,学生的兴趣取向都不同。小学三年级,学生对神话、童话故事很着迷,那么,这一阶段,教师就要多给学生讲这类型的故事。首先,要让孩子爱上这些故事;然后,鼓励学生复述故事、编简单的故事,并将自己编好的神话、童话故事讲给家长、伙伴听;最后,将故事用流畅的语言写下来。

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学会了观察,并能对事物进行简单评价。这时,教师就应多让孩子写观察类的文章。比如:观察一幅漫画、一种昆虫、一个熟悉的人物等。

就拿观察昆虫来说吧,一次习作课,我带着孩子走进学校库房,近距离地观察墙角的蜘蛛。看着蜘蛛网,学生问我蜘蛛吃什么呀,它为什么织网呀等,在我的一番讲解过后,学生自己就对蜘蛛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胸有成竹,写出好的文章。

总之,教师应分阶段,选择适合学生“口味”的话题让学生去写,做到循序渐进,让孩子轻松爱上习作。

二、在游戏中学会习作

这是我最为赞赏的一种习作技巧。“经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的确如此,一件事只有亲身经历了,你才会有所感悟。

有幸听了一位名牌老师的作文课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一观点———游戏在写作中的必要性。

刚上课,她便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盲人?”“你听到盲人这个词想说什么?”学生有的哄堂大笑;有的脱口而出瞎子;有的三五成群地讨论起了盲人。李老师没有马上引导孩子改变对盲人的看法,而是问学生:“你们要不要体验一回盲人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大喊着:“我要,我要……”接着李老师拿出一条毛巾,让学生甲体验盲人,学生乙带路引导其从教室走到楼道,再由楼道向左直走到楼道尽头。当学生甲被蒙上的那一刻,李老师不紧不慢地问:“你现在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觉一片黑,有些害怕,不敢动。”李老师让学生乙带路,用语言提示学生甲,体验为其设计好的“盲人之路”,并要求其他同学跟在其后,认真观察“盲人”走路时的神情、动作以及步调。老师发出指令,“盲人”体验开始。学生甲在引路人的指引下扭捏地走着,只见他东倒西歪,双臂不停地摸索着,好像在找救命稻草。围观的学生哄笑着,甚至恶搞来误导“盲人”。体验结束后,学生甲回到教室接受老师的“采访”。老师问:“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做了一回盲人你现在想说些什么?”学生甲长出一口气说:“平时觉得很短很直的一条楼道,当了‘盲人’后变得又长又弯,当撞墙后不敢相信别人的帮助,觉得每迈一步都可能再次撞墙。”

随后,李老师让每位学生都体验了一次“盲人之路”,在采访中每个学生的感受都不同,有的说蒙上眼睛后伸手不见五指,感觉一不小心就会撞墙;有的说行走时不敢相信别人,只能靠着感觉走;有的说在体验过程中,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总之通过体验,学生都对盲人多了一份认识———盲人的生活很不方便。

体验结束了,李老师对这次活动作出小结,并要求学生以“盲人之路”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同学们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全部完成。单看题目就特别吸引人的眼球:《“盲人”》《当了一回盲人》《盲人游戏》《黑暗一分钟》《盲人的世界》……再看内容,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亲身体验都写出了他们对盲人的认识,由课前对盲人的嘲笑讽刺到同情理解。我知道这是成功的一节课。这堂课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老师让课堂活了起来,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而有了写作思路,习作当然就轻而易举了。

听了李老师的作文课后,我感触颇深,在自己的作文课上借鉴了她的方法,那一次我记忆犹新,是因为习作很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学生写得好,更重要的是,通过那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自我习作的兴趣。在一次课外活动课上,我发现很多孩子在玩“撕名牌”游戏,(这是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里淘汰赛中的一个游戏。)于是我突发奇想,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游戏。

游戏精彩、有序而激烈。游戏后,我趁热打铁,立马要求学生以撕名牌游戏为话题进行习作。习作中的一个小时,我在期待与紧张中度过,当我看了孩子们交来的一篇篇习作时,我激动万分,孩子们的文章,不论从题目、内容,还是游戏感悟,写得都很有味道,都有让我感叹的地方。他们在游戏中的角色不同,所以站的角度也不同,当然写下来的感悟也就不同了。我不禁感叹道:“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啊!”

通过游戏,我和孩子们在习作方面都收获了不少,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体验成功中恋上习作

在每次习作后,我都会让优秀文章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成果。这样做的效果一举两得:一是表扬该同学,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体会成功后的快乐;二是激励班里其他学生,让每个有上进心的学生都恋上习作。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当然了,要想让自己的文章鲜味十足,还要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书读得多了,词汇量自然就大了,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想写好文章就不难了。

我想,关于习作的技巧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探究,努力帮孩子们解决掉语文学科中的这一难点,让孩子们真正爱上习作!

参考文献

让孩子们爱上修改习作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里的“加工”, 就含有“修改”的意思。其实, 作文指导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修改加工自己的习作。也就是说, 修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 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 得到的深切的体会, 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引导和指导, 该怎么改, 让学生自己去决定, 这是终身受用的。”

二、案例描述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里有五篇课文。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 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 并且即将离开小学, 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 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 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 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 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 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这三篇课文的作者回忆儿时的启蒙老师, 都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老师的谆谆教导、才华横溢、循循善诱, 无不给作者幼小的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我的学生是我从一年级一直带上来的。六年的朝夕相处, 我和孩子们建立了真挚的感情。开始第六单元学习之前, 星期天的作业我先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周老师。孩子们抿嘴笑笑, 会意地点点头。习作草稿我并没有急着收起来。周一开始一起学习《难忘的启蒙》。在课上, 我侧重从作者的写作方法上重点指导, 孩子们很容易找到一些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方法。例如, 本文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描写人物时, 对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这节课上, 我有意提到了星期天的习作, 要想自己的习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生命力何在?例文哪里写得引人入胜?思考片刻, 学生感慨, 文章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一定要写亲身经历的事情;要在具体的人物描写中细化到人物的具体语言 (例如原文:先生板着面孔说:“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 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 难道是长着狗鼻子吗?”) 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例如原文:这话有点刺伤我, 不过我还是感到羞愧, 因为我确实没有闻到桂花香, 开头那几句是凭想象编造出来的。当着全班的面这样说我, 我感到有点难堪, 不过我在心里还是服气的, 因为那节大字课的前半堂我尽和临座的同学说悄悄话了, 字确实写得很不尽心。)

当学生换个角度去思维的时候, 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比较自己之前的习作, 相信孩子们这时的修改动力大大加强了。于是, 当晚的作业便是根据课堂上的启发, 认认真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二次修改的稿子我也没有急于收起来。《老师领进门》和《新来的王老师》也收获到了一些写作方法, 再次对习作进行第三次加工。

于是, 有的学生修改了文章的开头。

宋昱宏同学的习作原稿:我有一个爱我的老师, 她姓周。我们也很爱她。

修改之后:我们有个很爱我们的老师。我们一起经历了六年的美好时光, 是她带我们走进了文学殿堂, 感受诗意地长大。

修改缘由:开头凝练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更具表现力。

董瑞丽同学的习作原稿:我心目中的周老师很美。尤其是周老师抿嘴一笑时更漂亮。

修改稿:我心目中的周老师很完美, 而且也很负责。能成为周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因为周老师总教导我们学知识一定要一丝不苟, 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修改缘由:直接入题, 直插中心。有的学生对选材进行了大胆的修改。

例如, 杜佳月同学的习作。原稿中重点突出表现周老师对她的关爱, 选取了一件小事:运动会时, 周老师把自己的帽子给了她。但修改稿中, 材料被替换了。三件亲身经历的事情都集中在周老师对她文学爱好方面的影响, 而且安排材料有详有略。这样修改的原因是三件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周老师的教育思想, 形成合力, 表现中心更有力度。

有的学生对人物刻画进行了修改。例如, 王雅琪同学的习作原稿中缺少对人物的细致刻画, 修改后大量地增加了人物描写:周老师看见我满脸通红, 伸出手来摸我的额头。我看见周老师着急的样子, 心里漾起一丝感动……我回过头来发现周老师还在担心地遥望, 那让人温暖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妈妈般的关爱。

三、案例反思

从例文中学会了一些方法后, 以感触最深的一个方面作为修改的点, 尝试自己修改习作。例如, 修改文章的结构方式, 修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的学生记事中缺少人物具体的刻画, 当看到《难忘的启蒙》中, 主人公把小时候和老师发生的事情记叙得很详细, 人物的语言还有主人公的丰富的内心活动都细致地进行刻画。学生得到启发, 针对性地修改。学生从自己感触的角度修改习作, 我感觉远比老师费半天劲修改的效果来得真切。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修改文章, 实际上是修改思想, 是作者自己真实思想的表达。学生的习作老师改, 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做法, 是老师代替学生去想, 代替学生去表达, 不一定对学生有多少切实的帮助, 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能力。一篇好文章写成后只有进行了反复多次修改, 才能使文章趋于完美。学生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能逐渐领悟文章写法, 体验成功的愉悦。

让学生爱上倾听 篇9

一是感受倾听的力量。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指导学生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并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在交流和碰撞中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二是培养倾听的技能。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且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的现象。所以,教师首先要细心听学生讲话,为学生做个榜样,并告知“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听别人讲话要细心、耐心。“倾听”即是用心听,细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到了高年级还要听出“话中话”来。同时,教师要及时表扬注意听别人讲话的学生,促使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三是体验倾听的愉悦。

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素养;倾听,是一种品质。听人说话有愿听与不愿听的区别,有善听与不善听的差距。这实际上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素质的体现和品质的外露。听的能力强,就能抓住说话人的要点,有效地吸收营养,并使之很快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学生一旦爱上倾听的感觉,心与心之间就会碰撞,爱与爱得以交流,情与情得以融合。

四是创造倾听的机会。

让学生爱上作文 篇10

一、爱活动, 爱作文

对自己亲自参加的活动, 很长时间过去, 学生往往还历历在目, 感受特别深刻, 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学生喜爱的实践机会, 如举行放风筝比赛。材料的准备, 式样的选择, 风筝的制作都由学生去动脑、动手。比赛时, 有些学生风筝飞不起来或飞得不高, 心里着急, 教师就指导他们改进。这样的活动, 由于学生有亲身体验, 印象就会很深刻。这些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 写起作文来, 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二、爱表达, 爱作文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时滔滔不绝, 可写作文时却无从下笔。在生活实践中, 我们“说”的比较多, 而“写”的较少。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可让学生先说后写, 引导学生把“说”和“写”结合起来,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晰。以说促写,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爱媒体, 爱作文

运用媒体教学作文, 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 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例如:学生在写写景作文时抓不住特点, 写不出意境。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景物不够留心, 缺乏丰富的联想, 而实际上, 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没有让学生融入景物, 这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感到头疼的主要原因。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出好的文章, 上写景作文课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事先收集的图片资料, 有群星璀璨的星空, 有汹涌澎湃的大海, 有巍峨挺拔的群山, 有飞流直下的瀑布……看了令人心弛神往, 这些图片唤起了学生倾诉的欲望和无穷的想象力, 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四、爱方法, 爱写作

在实践中, 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 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 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外, 甚至在校外, 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去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入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 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 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 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 而后以学定教有针对性地制订点评方案, 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 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当然, 这样的指导下, 学生的习作, 绝不会千篇一律。

让学生爱上作文 篇11

长期以来,学生对于写作总是头疼。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苦苦思索,也找不到写作的灵感。作文课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头疼课。如今,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做有米之炊”。让学生“乐炊”,“善炊”,老师必须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我觉得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三分钟,作文更轻松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外衣。口语训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在上语文课前利用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演讲,内容不限:既可以是摘抄到的优美语句、典型事例、名言警句,俗语谚语,也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独有的观察与感悟。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不论演讲什么内容,事先都要做一定的准备,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辨力、分析力,提高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讲话能力。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也更珍惜这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训练。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都与课前演讲的内容有关,如谈自己演讲的体会、听别人演讲的感受,平时文中引用的格言警句等也都来自平时的演讲 。这些内容的表现,无疑给学生的作文注入了新的泉水。这说明作文不仅是作文课的事,功夫在平时,长期的积淀才会有效果。

二、日记天天记,作文更容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日记真实性、感知性强,学生如果能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随时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也就有话可说了。所以我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我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忆”的事情又多又有意义。比赛时,让学生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日记。我再细加引导,他们大受启发,争相发言。这样一来日记也就变得不再难于下笔了。

三、巧用多媒体,作文更直观

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例如:学生在写写景作文时抓不住特点,写不出意境。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而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没有让学生融入景物,这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感到头疼的主要原因。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写出好的文章,上写景作文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事先收集的图片资料,有群星璀璨的星空,有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巍峨挺拔的群山,有飞流直下的瀑布……看了令人心弛神往,这些图片唤起了学生倾诉的欲望和无穷的想像力,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多媒体作文教学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这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作文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写作自主化,作文更有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由此可见,作文就是学生自我需要的表露,是个性得以张扬的一块阵地,是感受得以宣泄的一种途径。

记得一次我让学生自由写作,要求是:用自己喜欢的文体,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这节作文课上,没有一个学生出现唉声叹气、抓耳挠腮的现象,全都低着头刷刷地写。等学生交上作文以后,一看:文章体裁多样,有记叙文,有童话,有剧本,有微型小说,有议论文……作文质量意想不到的高。 这种写作方式,得到了大家的欢迎,他们已经从原来的“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试想:当每一个学生都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写文章时,当我们面对的将是一篇篇新意迭出、各不相同的作文时,那将是一种何等的心境!

五、评价多元化,作文更快乐

众所周知,评价是激励学生向上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我有这样的体验:当学生拿到老师批阅过的作文本时,首先关心的是分数,如果分数高,就得意洋洋;如果分数不尽他意,看都不看,往课桌里一塞。试想:如果作文分数都高,学生哪一个不高兴呢?他们哪一个不觉得写作文是快乐的呢?

以前每次讲评作文,都是我讲学生听,学生没有直接参与,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许多学生趴在桌子上“神游”,一节课下来老师声嘶力竭,学生毫无收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积极改进讲评方法,尝试師生共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相处。我在读学生写的作文时,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说说哪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兴趣被激发了,都能积极踊跃发言,而且说的头头是道,这时我又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同学们很聪明,都能当小老师了。老师再念一些作文,看看哪位医生能对症下药”。学生们思维活跃了,每篇文章存在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然后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面对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成功感。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共评这一过程,找到了问题所在,就会开动脑筋,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班级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喜欢写作的氛围。

所以我认为:以评价为契机,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快乐地作文。当然,评价作文的手段多样,可以是师评,可以是学生自评,可以是学生互评,可以是小组评价,可以是师生一起评……总之,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但一定要本着激励的原则,以表扬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12

一、学生阅读的困境

1.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对文化的关注, 还没有达到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程度, 国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由于社会追求经济的高增长, 个人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 生活节奏很快, 工作压力很大, 没有时间阅读。第七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但就是这样的数据, 也显示了国民用于阅读的时间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扭转了连续几年的下滑趋势。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 学生耳濡目染, 对阅读的意义就会感到茫然, 对阅读自然就不会重视。

2.网络游戏的诱惑

网络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 满足了部分学生逃避现实、获得虚假成就感的心理。不仅如此, 网络在青少年眼中还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良好平台, 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舒适”。而网瘾青少年将“成就感”和“满足感”视为他们从网上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实现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取得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取得的成就。这使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越走越远, 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更强。在网络游戏面前, 阅读的魅力无法彰显。

3.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教育体制特别是教育评价机制没有大的改革, 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正因为深受应试教育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 语文教学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藩篱, 教师只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部分课文 (那些与高考无关的课文也在被放弃之列) , 然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因此, 学生很难有阅读的动力。

4.阅读时间的限制

高中学生的功课繁重, 各门学科争夺学习时间、互不相让。由于学科特点的关系, 语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提高。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可以给见效快的学科让路, 所以, 在学习时间的“争夺战”中, 语文往往处于劣势, 很难与其他学科相抗衡。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学生想阅读也无法挤出时间, 阅读只是一句空话。

5.语文课的低效与无趣

当前, 语文课堂依然没有改变“少、慢、差、费”的现状, 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教读几篇课文、落实字词句、写几篇作文、讲评几套试题的层面, 缺乏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意识, 没有上出语文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味”, 语文的魅力荡然无存, 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既然学生阅读的外部环境和阅读现状都令人担忧, 语文教师就应该站在改变国民阅读现状、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 改革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让学生爱上阅读。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做了如下探索:

1.语文课堂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

语文课堂应认真落实叶圣陶先生 “课文无非就是例子”的主张, 阅读课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课后产生阅读的冲动。学生有了阅读的钥匙, 就可以充分自主、有选择地阅读, 去打开文学宝库的大门, 领略文学的无限风景。

2.开设阅读与欣赏讲座

学语文如果只停留在字词句积累的初级阶段, 时间长了肯定索然无味。只有进入到鉴赏的世界, 欣赏大师们深刻的思想及富有灵性的文字, 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魔力。然而,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积累不够, 还无法独自领略文学世界的微妙神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笔者给学生开设了阅读与欣赏讲座, 通过讲座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文学殿堂的窗户,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让阅读伴学生成长

(1) 开设阅读课。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必须保证有阅读的时间, 开设阅读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专门让学生阅读, 形式不拘一格:或选印文章, 或到阅览室, 或指定书目, 或自由阅读……通过阅读, 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升, 慢慢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2) 开发阅读校本教材。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而且鱼龙混杂, 初涉文学之海的学生不知道怎样选择, 再加之学生价值观、是非观正在形成过程之中, 阅读能力和时间都有限,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开发阅读校本教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笔者和 “网络背景下高中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课题组成员一起,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水平, 根据文质兼美的原则和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选文标准, 开发了以下阅读校本教材: 《文言文选读》《古典诗歌选读》《现当代诗歌选读》《美文选读》《时文选读》《高考优秀作文选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和应试能力。

(3) 开列阅读书目。

随着阅读的深入, 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广, 对阅读内容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开列阅读书目, 把适合他们阅读的名著、报刊介绍给他们, 让他们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4) 订阅报刊。

为了保证学生随时有阅读的资料, 笔者推荐学生每人订阅一份报刊, 如《语文报》《中华活页文选》《读者》《青年文摘》等。

(5) 推荐电视读书栏目。

语文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生活即语文。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电视, 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逾六成居民最爱看电视、上网, 相较于其他文化休闲方式, 电视和网络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优势地位较为明显。笔者给学生推荐了电视读书栏目, 如“子午书简”“电视散文”“百家讲坛”等, 让学生通过电视进行阅读。

(6) 网络阅读。

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 人数约为2404.2万人, 其中年龄在18至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 其次是24至29岁。既然不少学生痴迷于网络, 何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阅读呢?网络大大降低了阅读成本, 也使阅读变得更为便捷。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摆脱网络的诱惑。鉴于此, 笔者为学生推荐了书目和网址, 让学生上网去搜索阅读,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7) 引导学生积累和思考。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个人读书只勤读还不够, 还要学会动笔。所以,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还要教会学生边读边记笔记, 多加思考。本人主要采用积累好词好句、摘抄精彩段落、点评和写读书心得的方式, 引导学生积累和思考, 以读促写,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当这些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就能领略到阅读的妙处, 提高阅读的品位, 增强阅读的兴趣, 阅读水平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上一篇: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下一篇:日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