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学

2024-09-18

日语语言学(通用12篇)

日语语言学 篇1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 以语音和文字为媒介的表达与沟通工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水和空气一样,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须臾不能分离。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因此, 作为一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日语语言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少则约有3000余种, 多则6000余种, 日语即为其中之一。日语语言研究的历史比较悠久, 可以追溯到镰仓时代的《万葉集註釈》;自江户时代以来, 日语语法、语音、词汇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 日语研究逐渐与现代语言学接轨, 从“国语学”演变为“日语学”。随着相关研究和关联学科的不断发展, 日语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且多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科。

通过对日语语言学课程的学习, 我对日语语言学中的音位学 (音韻論) 、形态学 (形態論) 、句法学 (統語論) 、语义学 (意味論) 等一系列日语语言学研究领域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 对日语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日语语言知识体系, 提高了自身语言素养, 收获颇丰。

一学习音位学 (音韻論) 的收获——关于语音

了解日语的语音知识, 是掌握和研究日语语言的出发点。正所谓“先有语音、后有语言”, 语音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 音节

日语只有5个单元音, 辅音存在清浊音的对立。历史上日语与汉语的交流, 不仅使日语产生了假名文字, 还在其语音体系中增加了长音、拨音、促音等特殊音节。除了特殊音节之外, 日语基本上属于“辅音+元音”结构的开音节语言。

时间上的等长性是日语语音节奏的一个特点。由于日语存在着长音节与短音节的对立, 因此, 在音节之外另设立了一个以时长为主要依据的节奏单位——“莫拉 (音拍) ”。具体来说, 短音节兼备音节和莫拉的双重身份, 即一个短音节等于一个音拍;一个长音节则包含有两个莫拉, 可分为两个音拍。

2. 声调

日语声调的高低变化是在音拍与音拍之间实现的, 每个音拍内部并没有音高的变化。从句子的整体听觉印象来看, 日语音高相对较为平坦, 并呈阶梯式下降的趋势。从词汇层面来看, 日语单词或词组中只允许一次高低变化, 且在音高从低到高时升幅较小, 而从高到低时降幅较大。

3. 语流音变

受调音器官的惯性运动和发音人下意识的“省力”趋向等生理性因素的影响, 或由于加强语气等的需要, 话语交际中的语音会发生一些语音形式的改变, 即语流音变。日语口语中常出现的“元音弱化”、“加音”、“减音”、“语音融合”等语流中的自然语音变化, 这就是典型的日语语流音变现象。

二学习形态学 (形態論) 的收获——关于词汇

日语词汇是日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日语词汇数量多, 且来源比较复杂。了解和掌握日语词汇的性质及特点, 对日语学习至关重要。

1. 词汇的多样性

日语词汇中, 既有固有的和语词汇, 也有外来的汉语词汇及外来语词汇, 甚至还是有日制汉语词和日制外来语词汇。它们之间相互融合, 最终形成了大量的复合词、派生词, 造就了日语词汇的多样性。

2. 造词

日语造词主要有创造词根和利用既有词汇这两种方法。其中, 利用既有的语素组合构词的合成法最为有效, 且词或语素在构成合成词时有时会出现音变现象, 如转音、连浊、连声、音韵添加等;而以复合的方法新造的词最多, 因此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合词。

3. 日语词汇体系的特色

特色一:日语词汇中有一些比较成体系的集合词汇, 如亲属称谓、指示词、拟声拟态词等;特色二:由于词汇数量多, 日语中生成了大量的反义词和近义词;特色三:日语音位少, 因此日语中有数量众多的同音异义词, 如「キコウ」 (機構·気候·寄稿·貴校……) ;同形词, 包含同形异音异义词, 如工夫 (くふう·こうふ) , 以及同形异音同义词, 如「明日 (あした·あす·みょうにち) 」。

三学习句法学 (統語論) 的收获——关于语法

1. 句子的基本构造

日语句子的基本构造, 是通过“句子→后置词句”这一基本规则来体现的。后置词在语法里是一种介词或助词, 其作用为建立受词 (多半是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 与句子中其他部分的关系, 通常用来表示位置、时间、作用对象或行为主体等。与前置词相反, 后置词的使用位置是在被修饰的受词之后。如:「太郎が来た」一句中, 助词 (格助词) 「が」位于名词「太郎」之后, 表示发出「来た」这一动作的行为主体是「太郎」。

2. 日语句子的“格、态、体、时”和“语气”

任何句子都包含了命题和语气两个部分。命题, 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 反映了陈述的事实部分, 包括“格、态、体、时”等语法范畴;语气, 是相对于命题的一个语法范畴, 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判断或针对听话人的说话方式或立场。

“格 (格) ”主要指名词与谓语结合而构成的各种语义或语法关系, 是日语显著的语法范畴之一。在日语中, 与谓语相关的主语、宾语、补语等句子成分主要由“名词+格助词”构成。

“态 (ヴォイス) ”主要指与动作有关的施事和受事在句中的语法地位随之变化, 以及说话人表述事物时的视点变化等。日语的“态”主要包括主动态、被动态和使役态 (广义上还包括可能态、自发态等) 。根据“态”的不同, 其动词会出现规则性的词尾变化。

“体 (アスペクト) ”表示某个动作或变化在说话人所设的时间轴上处于开始、持续和完成状态中的某一阶段, 是从时间角度上对动作或变化所处阶段的描述或把握。日语狭义的“体”主要体现在「する (完成体) 」与「している (持续体) 」的对立上, 此外还包括「てある、ていく、てくる」等用法;广义上还包括「し始める、し終わる、し続ける……」等复合动词的用法, 以及「たことがある、ようとする、つつある、ところだ」等表达形式。根据所处阶段的不同, 其动词会发生规则性的词尾变化。

“时 (テンス) ”是以某一时点为基准对某个行为或状态属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一种时间上的把握。尽管在时间的划分上有过去、现在和将来, 但日语的“时”主要体现在「する (非过去时) 」和「した (过去时) 」两种形态的对立上。

“语气 (モダリティ) ”反映了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判断、态度或立场。一般来说, 语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一定的形态反映出来的。日语的语气主要体现在谓语部分, 如使用动词、形容词的词尾形态以及助动词、复合助动词、终助词等, 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副词、助词以及接续词的用法。其中, 谓语部分被称为语气表述的核心部分, 副词、助词、接续词等被称为语气表述的呼应部分。

四关于语言学学习及研究方法的思考

通过一学期语言学课程的学习, 我深刻感受到语言学和其他成熟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它几乎没有像牛顿三定律那样公认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其理论框架会随着研究地深入不断被修改、被扬弃。

因此, 学习语言学, 重在通过理论框架的学习, 培养自己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学习方法, 不能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课堂上所学的大部分理论框架, 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先理解所学习的理论框架, 弄清与之相对应的语言现象;然后, 用书本、课堂上所给出的例子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 帮助理解、加深记忆;进而, 用所学理论去分析更多的语言材料。要积极采用自己所观察到的第一手语言材料来分析、验证所学理论的适任性。语言现象, 特别是新的流行语出现了有悖于现有理论的情况, 要积极思考如何对现有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以适应新的语言材料。

总之, 语言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学科, 它要求入门的人不是以学习者的身份而来, 而是以研究者的面目出现。因此, 注重培养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等能力, “从现象到规律”, 是我们学习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发展语言学的关键。

摘要:通过对日语语言学课程的学习, 我对日语语言学研究领域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 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日语语言知识体系, 提高了自身的语言素养, 收获颇丰。本文归纳概括了上一阶段学习日语语言学课程的收获, 并对语言学学习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日语语言学,意义,学习收获,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翟东娜主编.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崔崟.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

日语语言学 篇2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以语音和文字为媒介的表达与沟通工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须臾不能分离。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因此,作为一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日语语言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少则约有3000余种,多则6000余种,日语即为其中之一。日语语言研究的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镰仓时代的《万葉集註釈》;自江户时代以来,日语语法、语音、词汇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语研究逐渐与现代语言学接轨,从“国语学”演变为“日语学”。随着相关研究和关联学科的不断发展,日语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且多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科。

通过对日语语言学课程的学习,我对日语语言学中的音位学(音韻論)、形态学(形態論)、句法学(統語論)、语义学(意味論)等一系列日语语言学研究领域有了相对系统的认识,对日语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日语语言知识体系,提高了自身语言素养,收获颇丰。

一、学习音位学(音韻論)的收获——关于语音

了解日语的语音知识,是掌握和研究日语语言的出发点。正所谓“先有语音、后有语言”,语音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音节

日语只有5个单元音,辅音存在清浊音的对立。历史上日语与汉语的交流,不仅使日语产生了假名文字,还在其语音体系中增加了长音、拨音、促音等特殊音节。除了特殊音节之外,日语基本上属于“辅音+元音”结构的开音节语言。

时间上的等长性是日语语音节奏的一个特点。由于日语存在着长音节与短音节的对立,因此,在音节之外另设立了一个以时长为主要依据的节奏单位——“莫拉(音拍)”。具体来说,短音节兼备音节和莫拉的双重身份,即一个短音节等于一个音拍;一个长音节则包含有两个莫拉,可分为两个音拍。

2.声调

日语声调的高低变化是在音拍与音拍之间实现的,每个

音拍内部并没有音高的变化。从句子的整体听觉印象来看,日语音高相对较为平坦,并呈阶梯式下降的趋势。从词汇层面来看,日语单词或词组中只允许一次高低变化,且在音高从低到高时升幅较小,而从高到低时降幅较大。

3.语流音变

受调音器官的惯性运动和发音人下意识的“省力”趋向等生理性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加强语气等的需要,话语交际中的语音会发生一些语音形式的改变,即语流音变。日语口语中常出现的“元音弱化”、“加音”、“减音”、“语音融合”等语流中的自然语音变化,这就是典型的日语语流音变现象。

二、学习形态学(形態論)的收获——关于词汇

日语词汇是日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日语词汇数量多,且来源比较复杂。了解和掌握日语词汇的性质及特点,对日语学习至关重要。

1.词汇的多样性

日语词汇中,既有固有的和语词汇,也有外来的汉语词汇及外来语词汇,甚至还是有日制汉语词和日制外来语词汇。它们之间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大量的复合词、派生词,造就了日语词汇的多样性。

2.造词

日语造词主要有创造词根和利用既有词汇这两种方法。其中,利用既有的语素组合构词的合成法最为有效,且词或语素在构成合成词时有时会出现音变现象,如转音、连浊、连声、音韵添加等;而以复合的方法新造的词最多,因此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合词。

3.日语词汇体系的特色

特色一:日语词汇中有一些比较成体系的集合词汇,如亲属称谓、指示词、拟声拟态词等;特色二:由于词汇数量多,日语中生成了大量的反义词和近义词;特色三:日语音位少,因此日语中有数量众多的同音异义词,如「キコウ」(機構·気候·寄稿·貴校……);同形词,包含同形异音异义词,如工夫(くふう·うふ),以及同形异音同义词,如「明日(あした·あ·みょうにち)」。

三、学习句法学(統語論)的收获——关于语法

1.句子的基本构造

日语句子的基本构造,是通过“句子→后置词句”这一基本规则来体现的。后置词在语法里是一种介词或助词,其作用为建立受词(多半是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与句子中其他部分的关系,通常用来表示位置、时间、作用对象或行为主体等。与前置词相反,后置词的使用位置是在被修饰的受词之后。如:「太郎が来た」一句中,助词(格助词)「が」位于名词「太郎」之后,表示发出「来た」这一动作的行为主体是「太郎」。

2.日语句子的“格、态、体、时”和“语气”

任何句子都包含了命题和语气两个部分。命题,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反映了陈述的事实部分,包括“格、态、体、时”等语法范畴;语气,是相对于命题的一个语法范畴,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判断或针对听话人的说话方式或立场.

“格(格)”主要指名词与谓语结合而构成的各种语义或语法关系,是日语显著的语法范畴之一。在日语中,与谓语相关的主语、宾语、补语等句子成分主要由“名词+格助词”构成。

“态(ヴォイス)”主要指与动作有关的施事和受事在句中的语法地位随之变化,以及说话人表述事物时的视点变化等。日语的“态”主要包括主动态、被动态和使役态(广义上还包括可能态、自发态等)。根据“态”的不同,其动词会出现规则性的词尾变化。

“体(アスペクト)”表示某个动作或变化在说话人所设的时间轴上处于开始、持续和完成状态中的某一阶段,是从时间角度上对动作或变化所处阶段的描述或把握。日语狭义的“体”主要体现在「る(完成体)」与「しいる(持续体)」的对立上,此外还包括「ある、いく、くる」等用法;广义上还包括「し始める、し終わる、し続ける……」等复合动词的用法,以及「たとがある、ようとる、つつある、とろだ」等表达形式。根据所处阶段的不同,其动词会发生规则性的词尾变化。

“时(テンス)”是以某一时点为基准对某个行为或状态属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一种时间上的把握。尽管在时间的划分上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但日语的“时”主要体现在「る(非过去时)」和「した(过去时)」两种形态的对立上。

“语气(モダリティ)”反映了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判断、态度或立场。一般来说,语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一定的形态反映出来的。日语的语气主要体现在谓语部分,如使用动词、形容词的词尾形态以及助动词、复合助动词、终助词等,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副词、助词以及接续词的用法。其中,谓语部分被称为语气表述的.核心部分,副词、助词、接续词等被称为语气表述的呼应部分。

四关于语言学学习及研究方法的思考

通过一学期语言学课程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语言学和其他成熟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几乎没有像牛顿三定律那样公认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会随着研究地深入不断被修改、被扬弃。

因此,学习语言学,重在通过理论框架的学习,培养自己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学习方法,不能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课堂上所学的大部分理论框架,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先理解所学习的理论框架,弄清与之相对应的语言现象;然后,用书本、课堂上所给出的例子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帮助理解、加深记忆;进而,用所学理论去分析更多的语言材料。要积极采用自己所观察到的第一手语言材料来分析、验证所学理论的适任性。语言现象,特别是新的流行语出现了有悖于现有理论的情况,要积极思考如何对现有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以适应新的语言材料。

总之,语言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学科,它要求入门的人不是以学习者的身份而来,而是以研究者的面目出现。因此,注重培养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等能力,“从现象到规律”,是我们学习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发展语言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翟东娜主编.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日语语言学 篇3

【关键词】日语 认知语言学 词汇 教学

认知语言学率先兴起于美国和欧洲,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掀起了认知语言学的热潮,认知语言学不仅包括常规语言学的语法、意味、音韵、形态论等理论,还包括心理学、哲学、符号学等相关的科学理论。一定程度上说认知语言学就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从个人的经验和认知出发,以意义为研究中心,通过特定的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从而理解语言背后的规律。说到底,认知语言学是解决人类心智和语言关系的基本问题,世界、感知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关系。所以说,认知语言说也是以概念结构和语义为中心,从而探索人类认知的方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语言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注重点更多的在语法和语法规则的学习和掌握,而对词汇的教学和学习则不够重视。对日语学习同样如此,日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无论是《新编日语》还是最近投入使用的《综合日语》来说,对日语词汇的学习都不够重视,学习方式的缺失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迫使学生花大精力在日语词汇上死记硬背,但是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免得一词多意的时候就变得无所适从。认知语言学为日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思路,而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方向。

一、范畴化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日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的含义不仅是外界物的指示,更具体的可以说就是人们将所认识的世界的范畴化过程,范畴化其实是对不同事物就行划分和统一的过程,将具有相似特性的不同事物划分为同一类事物。范畴可以分为下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上位范畴三种,下位范畴具有最大的特殊性,最普遍的范畴是上位范畴,而基本层次范畴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层次,以说过为例,水果这一概念就是上位范畴,是一种普遍性概念,而苹果、橡胶、梨子、桃子等概念属于基本层次范畴,对物体性质的属性有一定的区分,而下位概念就比如说苹果中“红富士苹果”、“烟台苹果”等等。而这种不同层次范畴也符合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比如说儿童在认知外界事物的时候,刚开始认识的都是处于基本层次范畴的事物,因为相对来说,这一层次事物的词汇比较简单,下位范畴层次的词汇虽然更加准确,但是桐城是基本层次范畴的事物和不同的修饰词相互结合而成的,这种复杂性就不利于儿童对词汇的学习。比对日语词汇学习中对“雨(あめ)”的学习,这个基层层次范畴的词汇比较简单,但是细化到下位范畴,就变的尤为复杂,日语中对雨的描绘特别复杂,比如说梅雨(つゆ)、風雨(かぜあめ)、春雨(はるさめ)、秋時雨(あきしぐれ)、霧雨(きりあめ)、送り雨(おくりあめ)等等,这就给日语词汇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要有层次、有规划的引导学习进行学习,要首先让学生建立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再初步的向下位层次范畴或者上位层次范畴推进,从而让学生理解不同词语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整体记忆影响,从而最终掌握词汇学习。所以老师在日语词汇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事物范畴的划分,对同一范畴内的物体进行归总和分类,比如说对文具、事物、运动和交通工具进行分类,拿文具为例,文具是上位层次范畴,而它处于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有铅笔 (鉛筆)、尺子 (物差し)、笔记本(ノート)、圆规(コンパス)、橡皮 (消しゴム)等等,再对每一个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就行细化形成下位范畴概念,以尺子 (物差し)为例,还可以分为三角尺(三スケヤ)、卷尺(巻き尺)、直尺(定規)、游标卡尺(カリパス)等等。

二、原型理论和图式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所以划分范畴的词汇也并非是均等的,我们把同一类范畴中使用频率较高,最容易被认识、被记忆处于中心地位层次的词汇称之为这一类范畴的原型。文具概念中的比如“鉛筆”(铅笔)、“消しゴム”(橡皮)就更容易被想起,是处于中心地位的词语,而游标卡尺(カリパス)、卷尺(巻き尺)等词汇则处于词汇理解的周边位置,同一范畴内的事物都是由原型向四周的扩张,当这种扩张也是有限的。同一范畴内的事物也有抽象和具体的区别,把同一范畴内事物的共性特征抽离出来,我们称这一类事物为图示。周边事物从原型中扩张分离出来,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抽象描述形成图示,这样,原型、周边事例还有图示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联系网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完成原型的学习,再扩张到周边事例,然后再在这种范畴内总结出图示。

在日语词汇学习中,多义词的学习也是难点之一。多义词是在人类生活中对词语原有含义的拓展和丰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多义词的各种含义之间也并非完全独立,往往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所以在多义词的学习时,首先就要充分理解词语的中心含义,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它的周边意义。比如日语中的“とる”,这是一个动词,具有多种含义,通常的解释是“位于某处的物体,用手抓住,将其拉开使其脱离某地”,我们对其含义进行分析,可以提取到三个认知要素,即“把握”、“除去”和“获得”,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焦点的不同,我们又给这个词语释义为“占有”、“获得”、“情报获得”、“动作”、“除去”、“选择”、“接受”、“生产”、“举例”、“把握”等十种,通过整理和分类,从而帮助学生理清各种含义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的记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紧记扩张性原则,首先要掌握中心词汇,再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物理到精神,从直观感官到认识的辐射和擴张,从而系统性的掌握词汇的理解。

三、隐喻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是每种语言都处在的独特、共有而又各富付特色的形象,这也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语义变化和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我们的语言也习惯并善于用具体的思维表达抽象的含义。我们常说“视钱财如粪土”、“时间就是金钱”、“人生就是一场旅行”等等。具体事物和具体事物之间,或者具体和抽象事物之间,甚至是抽象和抽象事物之间都存在很多隐喻现象。而在词语原来含义之上形成新的含义就是意义的扩张,而意义的扩张就和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语义扩张共有比喻、转喻和提喻三种,比喻是指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实现概念的转移。比如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痘痕も笑窪),日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达,通过这一类词语的学习,可以从母语中徐兆一些相关的表达来学习,从而帮助理解和记忆;转喻是指在两个具有概念上关联性或者时间、空间上的近接性的两种事物概念的转换。比如日语中用“村上春樹を読む”来表达村上春树的作品,这就是用作者这个人来转喻他的作品。还有日语中用“手がたりない”来表达人手不足的含义,这也就是单独用手的概念来隐喻人的整体概念;提喻是指通过运用词语的一般含义来表达特殊的含义,日本人的赏樱花一般是用“お花見”来表示,而“お花見”的字面含义是赏花的意思,这种用法就是用具有特殊代表含义的樱花来代表其他所有种类的花,这就是一种提喻。

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深刻认识到隐喻的重要性,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寻找和母语相类似的地方,增强对比学习,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日语词汇的兴趣,也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而且对于日语词汇的学习也要加强对日本文化的学习,从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的含义等等,从而加深对词汇的记忆。所以在日语词汇学习中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

结语

词汇的学习记忆是日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日语学习的难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对学习语言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如何让学习更有效率是所有研究关注的焦点。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我们的日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它也更多的强调人文因素,也大大拓宽了日语词汇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日语词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的日语教学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的重要作用,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切实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日语词汇学习效果和日语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霞.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2010,(1).

[2]王寅.认知语言学之我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3]谷晓娟.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2): 41- 43.

[4]李毅.当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3): 148- 151.

[5]国哲弥.认知的多义论—现象素の提唱[J].言语研究, 1994(106号): 22- 24.

日语语言学 篇4

关键词:日语,外来语,日语语言文化特点

日本由于地理因素、历史因素及其他因素等,非常热爱对未知事物的学习,如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人群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汉字等,随后日本有加大了对其他语言的从学习力度,并引进了相关语言的文化和思想,融入到日语语言文化体系中[1]。因此想要透彻研究日语语言文化特点,首先要注重对日语语言外来语的研究。

一、日语外来语的来源

日语外来语主要是指从其他国家传入日本,并被融入到日语中的语言,即主要是从其他国家语言中吸收,然后结合日本语言文化将该语言同化,最后将其运用在日语使用中的词语。日本引进了很多其他国家语言,但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语,则不称为外来语,即对于中国汉语近代以来的语言,没有纳入日语外来语体系中。一般主要将日语语言词汇分为和语、汉语和外来语,其中用片假名标记的吸氧外来语占到12%,中国汉语词汇占到44%,西洋外来语与汉语构成的混合语言占到5%,而日语和语词汇占用量不到40%,可以明显看出在日语语言体系中,外来语占据较大的比重。由于汉语不纳入日语外来语,因此日语中主要外来语英语,即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变非常注重对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的学习,免不了需要学习西方的语言,因此日本社会掀起了英语学习热潮,导致很多英语词汇运用到日语语言使用中,包含machine,radio,piano,rhythm,film,sc reen,game,tennis,pen,match,Christmas,Valentins’s Day等[2]。此外在明治时期,很多画家由于想要学习西洋画,而学习法语,同时法国烹饪技术比较有名,因此很多法国的菜名、食品名等也被应用到日语中,包含蜡笔、素描、画室、煎鸡蛋等法语单词均在日语中得到应用[3]。

日本还从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印度语等语言中吸收词汇,包含文艺复兴、玻璃等。

二、日语外来语的发展传播趋势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虽然几乎每个国家都会使用外来语,但日本确实使用外来语最多的国家,而且每天都会吸收大量的外来语,并编制了非常多外来语词典。日本重视吸收外来语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科技,还能够丰富日语语言体系,促进日本经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国际性交流越来越普遍,因此一般人们都需要掌握一些国外语言用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4]。日语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时,常常会出现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的情况,或者是简单翻译后导致人们仍然难以完全理解该句子和词汇的意思,在此种情况下,只能够借用其他的语言进行表达。如今人们对新事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外来语本身属于一种新事物,而且其还是引进其他新事物的途径,因此人们愿意主动接纳该种新事物,以求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继而导致很多外来语进入到日语中,促使日语使用更加便捷。如今日语在与其他国家语言的不断接触中越来越壮大,且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互动,而将大量外来语应用在本国语言使用中,以确保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5]。外来语作为一种全新事物,给日本人带来了高雅、新鲜的感觉,尤其是很多年龄的日本人喜爱使用外来语在日常交流中,他们主要呈现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清楚,但对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兴趣浓厚的特征,为了能够加强对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的了解程度,而推动了外来语的发展,而且年轻人使用外来语还能够体现出他们的独特感和青春气息。如很多日本年轻人去饭店吃饭时,如果单纯只是说需要什么饭,而会感觉到比较落伍,因此他们会说rice。日本人还喜爱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应用在交流中,对于直接特殊情况如果日本人直接采用日语进行表达,则会让他们认为太过直接不礼貌,而采用外来语表达,则比较婉转。如日语中妊娠服,则表达为maternity dress。日本老年人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们为老人,一些老年人建议将老人用senior替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用于外来语的传播途径越来越丰富,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尤其是一些新闻中,媒体为了能够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而会使用一些外来语言。而且日本电视台中的广告采用了很多外来语,以实现吸引观众的注意的目的。

三、日语语言文化的特点

1)吸收性强。外来语主要是来源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属于两个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碰撞。日本本身没有专属自己的文字,而是在一千多年前,通过将中国的汉字文化融入到日本文化中,从而形成目前日本的日语语言,因此汉语不属于日语外来语。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在日本报刊杂质上使用汉字数量已经超过5000个[6]。此外日本还非常注重对欧美国家语言的吸收。

2)创造性明显。日本除了喜爱引进大量的外来语之外,还会将外来语言与日本独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继而将该词语创造出一种适宜日本表达的词汇。如丰田公司汽车工厂标语“油断一秒,怪我一生”,如果中国人理解,则大致会理解为机器输油中断一秒,则将终生受到谴责,而实际表达为“疏忽一时,残疾终生”。

3)语言年轻化。在日语交流中,一般老年人比较喜爱使用汉字,而年轻人则更加喜爱使用外来语,常常在整个句子表达中全部使用英语,导致老年人无法听懂。因此日语外来语在日本使用还存在语言年龄差异性大的特征。

四、结束语

语言作为各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语言的研究具有必要性,而外来语作为日语语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本非常注重引入大量的外来语,因此必须针对日语外来语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日语将很多其他国家的原因融入在其中,并与自身语言文化融合,确保能够拉近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蒋奇武.浅谈源于英语的日语外来语词汇的构成和意义转变[J].海外英语,2011,12:269-270+274.

[2]李义楠,高洋.从语言学视角浅谈日语中的外来语[A].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ASSR 2015)[C].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2015:3.

[3]况铭.人文地理知识对中介语体系构建作用研究——以日语翻译教学中学生的偏差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12:36-38+41.

[4]沈旭映.跨文化交际理念为引导的“综合日语”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10:77-78.

[5]石睿.新建本科院校二外日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其改进——以铜仁学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89-91.

日语语言文学个人简历 篇5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91年4月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 7月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所修专业: 日语语言文学

居 住 地: 北京市 市辖区 海淀区

籍 贯: 四川省 遂宁市 大英县

求职概况 /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地点: 上海市 市辖区 ,四川省 成都市 ,重庆市 市辖区

期望职位: 销售 管培 人力资源

意向概述: 希望从事销售、人力资源等工作。喜欢有挑战性、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希望能够做到管理层。

教育经历

时间 院校 专业 学历

9月 - 12月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其它

9月 - 207月 北京师范大学 日语语言文学 本科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 工作单位 职务

208月 - 年8月 第七届北京-东京论坛 会场工作及日语志愿服务

2011年7月 - 2011年8月 北京泰维实业有限公司 日语翻译

2011年5月 - 2011年6月 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访日团 外事组副组长

4月 - 2011年5月 北京移动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营业厅 大厅业务员

207月 - 年8月 北京博雅日语培训学校 网络宣传员

校内奖励

获得时间 获得奖项 学校

2010月 唐仲英德育奖学金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11年10月 专业奖学金三等奖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11年10月 广岛大学作文演讲比赛三等奖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10月 三菱商事奖学金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09年5月 师英爱心社“爱心天使” 北京师范大学

年10月 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个人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校内职务

担任时间 职务名称 学校

2008年9月 - 年7月 班长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08年10月 - 2010年5月 外文学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08年10月 - 2012年7月 师英爱心社成员 北京师范大学

自我评价

●性格踏实,勤奋热心,有责任感和激情。有一定的`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执行力。喜欢结交朋友,重视团队合作。

●爱好旅游、阅读、体验不同文化。

语言能力

国际日语水平能力测试(JLPT)一级 大学英语水平测试六级 普通话等级考试二级甲等 91.6/100

计算机能力

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PPT、Word、Excel)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 机:

日语语言文体研究中的计量方法 篇6

关键词:日语语言 文体 计量方法 语料库

一、相关研究回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开始借助语料库来研究文本,并通过定量分析来探究文本的特征。人们通常用语料库文体学、计量文体学等词语来描述这一新兴的研究方法。但无论哪种说法,其根本均为基于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定量分析。

近年来,国内对文本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汉语言文学作品分析和英美文学作品分析。前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唐宋诗词等古代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词汇语义、诗词语言风格评价等方面。[1]其用途之一在于通过字、词、标点等出现的频度统计来分析文本的文体风格。在此基础上,还可用于通过字、词、句的出现频率来确定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如通过对《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用词统计,确定后40回是否为曹雪芹所作。也就是说,通过文学作品的计量研究分析文本的语言风格,可以确认未知作者的文本或作者有疑义的文本的真实创作者。国内对文学文本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第二类为英美文学作品的量化研究。[2]

尽管人们认为量化研究文学文本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事实上,以日本为例,早在1950年,波多野完治即有所涉及。他随机抽取了500个小说片段进行字数统计,并与报纸、杂志中的文本进行了比较。尽管这只是一个雏形,但可以说开创了日本定量分析文学文本的先河,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二、定量分析日语文本的文体

目前文本的量化分析方法主要运用于分析其文体特征。所谓文体即是文章“内容的展开方式”“作者的表现态度”和“所选取的表达方式”的结合(桦岛忠夫,1968:76)。文体考察实际上是对某一语言特征的考察,即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将文本作为语言形式来进行文体分析。这种文体分析具体来说即分析、统计文章的音韵、文字和文的具体形态。例如,文章有无音韵规律,经常使用的词语类型,文的构造和功能,多运用短文还是长文,等等。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之前的定量分析文体方法只适合于“诗歌或语篇片段的分析。对篇幅较大的小说、剧本或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困难较大。”(刘世生、朱瑞清,2006:69)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也确实如此。虽然现代文体研究通过抽取文章语言并进行统计,可以明晰某一类文学作品或是某一位作家的语言特征,但到目前为止,所研究的文学作品多为诗歌、短剧等篇幅短小、统计起来较为方便的文学类别,并且统计分析对象大多集中于英语圈作家的作品。国内这类对文体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唐宋诗词等古汉语作品这类篇幅相对短小的作品上。“对具体作家的文体风格的研究,以国外居多。”(刘世生、朱瑞清,2006:65)目前国内对日本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文体研究现状也是如此。但是随着语料库的发展,通过语料库这一平台,分析长篇的日语文本或某一作者的文体成为可能。

但从具体的分析考察内容上来说,日语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其文本与汉语及英语文本存在较大差异。在量化分析汉语及英语文本时,大多采用统计词频的方式,即统计某字或词语出现的频率,进而分析文体风格。但是在日语文本分析中,统计词频较为困难。首先,日语的表记方法多样,有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以及罗马字等多种方式,有的词语还有多种汉字写法,如「変える·替える·代える」,因此同一词语可能会出现多种书写方式;而同样的假名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如「蟻(あり)·有り(あり)」,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词频统计的工作量。其次,日语词汇中活用变化较多,同一含义的单词根据上下文的不同可能会变化成五六种不同的活用形,这同样给词频统计带来不便。

因此,在试图运用语料库量化分析日语文本时,需要结合日语的表现特点重新确定考察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句子长度

这项指标考察每一句中字数或自立语数或文节的数量。由于日语中每一文节仅包含一个自立语,因此该项指标考察的自立语数量和文节数应为一致。一篇文章中,若每句句子越长(即包含的自立语数或文节数越多),则文章越难理解;相反则浅显易懂。波多野完治曾对日本的小说、报纸、杂志文章中的句子长度进行过统计,结果如下:[3]

表1:

类别小说报纸杂志

句子长度/字数34.59861

也就是说在日语文章中,与报纸、杂志报道相比,小说的句子长度是最短的,平均每句句子只有34.5个字。但是与日常对话相比,其结果又将如何?桦岛忠夫曾对具体数值进行过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4]

表2:

类别日常对话小说日本文学大辞典新闻报道

句子长度/自立语数3.412.120.214.6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对小说句子长度的统计中不包括会话文。在这项统计中可以看出小说的平均句子长度大约是日常对话的3倍。以上两组表格中,虽考察项目有所不同(前者统计的为句子字数,后者统计的是自立语数量),但所指向的内容均为句子长度。

2.名词比率

名词比率是指文本中名词的数量在所有独立词中所占比例。根据桦岛忠夫的统计,各类型文章中名词的平均使用率如下:

表3:

谈话语社说日本文学大辞典俳句新闻报道标题

43.251.159.662.768.374.0

可以看出,在标题文本中名词的使用率最高,谈话语则最低。这表明了名词较多地使用于归纳性、说明性文本中,而在描写性文本中则使用较少。

3.MVR

MVR为Modifier and Verb Rate的缩写,即修饰词与动词的比率。Modifier包括形容词、形容动词、副词、连体词等起修饰作用的词语,V即动词。在计算时,通常会在M和V的比值下再乘以100以方便标记。文本中,MVR的值越高,说明该文本运用了较多的描写性的修饰词语,阅读起来容易理解,不晦涩。反之则表明文本的说明性倾向越大。

4.会话文的比率

会话文的比率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对话在全文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已知日常对话的平均句子长度约为小说平均句子长度的三分之一。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引用对话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氛围等。因此,文本中如果较多地引用对话的话,不仅通俗易懂,且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性格特征及场景气氛等,因而更加引人入胜。

以上四项指标中,第一项直接关系到文本阅读时的难易度,即相对于长句来说,短句更容易理解;第二、三、四项指标直接关系到文本的描写性倾向。即名词比率越低、MVR和会话文比率越高,则文本越倾向于描写性。而相对于说明性文本,描写性倾向越高的文本阅读难度越低。因此,对该四项指标的考察除了能掌握文本(或作者)的文体特征之外,还均能从实证角度论证文本的阅读难易度。

三、关于宫泽贤治童话作品的句子长度分析

宫泽贤治的作品在日本广受欢迎,并且其读者群并不限于儿童。为了解这位作家的语言风格,笔者将利用原文语料库和日语解析软件对其作品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提取和对比分析。

(一)数据采集

为使结论尽量客观而全面,在数据采集上,笔者选取了宫泽贤治各个时期所创作的18篇童话作品。其中因为1921年为宫泽贤治创作的高峰期,本文选择的该时期作品也略多一些。具体作品情况如表4所示(其中*为其生前未发表作品)。

表4:

作品创作时间 作品创作时间

1双子の星*1918年10烏の北闘七星1921年

2蜘蛛となめくじと狸*1918年11注文の多い料理店1921年

3土神ときつね*1919年12水仙月の四日1922年

4グスコーブドリ伝記1920年13やまなし1923年

5貝の火*1920年14氷河鼠の毛皮1923年

6どんぐりと山猫1921年15猫の事務所1925年

7ヨタカの星*約1921年16銀河鉄道の夜*1931年

8月夜のでんしんばしら*1921年17風の又三郎*1931~1933年

9雪渡り1921年18蛙のゴム靴*不詳

前文已述,由于日文表记方法的多样性,为避免在计算句子长度时使用字数统计造成不尽客观的结果,笔者还将在字数统计的基础上采用解析软件统计文节数量。由于每一个文节只包含一个自立语数量,因此句子的文节数也反映了自立语数,即句子长度。通过解析软件可得出上述18篇童话作品的字数、句子数以及文节数,将这些数据进行计算之后可以得出宫泽贤治该18篇童话作品的句子长度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横坐标的数字为表4中各童话作品的编号)。

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统计的宫泽贤治的18部童话作品中,除了第1、2、18号作品,其余15部作品每句平均文字数几乎都集中在25-35字之间。其中有一半的作品都是在30字左右。而每一句的平均文节数大体也呈现这一规律。总体来说,这18篇作品的平均文节数都在5-10之间。其中第1、2、18篇作品的数据更低一些。具体来说,每一文的平均文节数为9或10的只有三部作品,其余作品大多为7个或8个文节。经计算,所有18部童话作品的每句平均字数为27.5,平均文节数为7.7。

(二)对比分析

定量分析文学作品的目的在于总结作家或作品的文体特征。而特征是相对的,因此在该例中,要想总结宫泽贤治童话句子长度的特征,就必须有参照对象。桦岛忠夫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为“口语中,平均每文使用的文节数为3.2-3.6,大约为小说的三分之一。”由此,我们可知,小说中每文的平均文节数大约在9.6-10.8之间。但是,根据上文对宫泽贤治十八篇童话作品的统计,其每文的平均文节数只有7.7,仅为小说文节数的四分之三。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比较对象的选择上,考虑到要兼顾时代特点和作品特点,因此选择了同时代的岛崎藤村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岛崎藤村(1872-1943)和宫泽贤治的(1896-1933)生活年代大体相近,因此避免了因年代不同而造成的作品文体差异。表2为本文所要统计的岛崎藤村的五篇作品及各作品字数、句子数和文节数的相关数据。这五篇作品均为其代表作,创作时期也各有不同,时间跨度达二十余年。其中《ふるさと》为童话。

表5:

作品创作时间字数句子数文节数

19破戒1906年201286615465425

20家1911年266017693180486

21新生1919年332091746495198

22ふるさと1920年42622117412990

23夜明け前1929年80110018932209157

由表5数据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岛崎藤村五部作品中每句平均字数和每句平均文节数。数值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岛崎藤村的五篇作品中,除了《破戒》以外,每句平均字数均在35-45之间。此外,五篇作品的每句平均文节数均为10-13左右。通过计算,这五篇作品的平均句长为每句38.8字和11.4文节。这一数据与宫泽贤治的有相当大的差距,图3可以直观反映出来(每组左边的柱状图为宫泽贤治作品的数据)。与岛崎藤村的作品相比,宫泽贤治作品的每句平均字数少十余字,每句平均文节少近4个。

图3:

通过以上对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句子长度特别短小,介于口语和小说的长度之间(口语为3-4文节,小说约为11文节,宫泽贤治童话约为7.7)。但这一特征究竟是其个人写作特征还是作为童话的普遍特征,我们可以通过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童话作品进行比较。以下将从杂志「赤い鳥」中选取四部童话作品作为参照进行对比。「赤い鳥」为铃木三重吉于1918年创办的童话杂志,于1935年停刊。表6为从上述刊物中选取的作品的相关数据。

表6:

作品作家创作时间字数文长文节数

24蜘蛛の糸芥川龍之介1918年284061734

25ぽっぽのお手帳鈴木三重吉1918年7月55111741583

26一本足の兵隊鈴木三重吉1919年5月53511721623

27ごん狐新美南吉1932年47981431272

由表6可以看出,用于对比分析的四部童话作品的创作年份与宫泽贤治童话作品的创作年代相符,因此可以排除由于年代差距而导致的文风差异。比较结果可以直观表现为图4所示。两道虚线分别为宫泽贤治童话作品每句话的平均字数和文节数。显然除了芥川龙之介的数据较大以外,其他三部作品表现相当,但均高于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事实上,芥川龙之介其他非童话的作品的句子长度均较同时期小说家的数据要高;此外,「赤い鳥」也曾经收到过宫泽贤治的投稿,但并未采用。因此宫泽个人的写作风格与杂志其他作品风格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图4:

以上数据和分析都表明,无论是与一般小说相比,还是与其他作家的童话作品相比,宫泽贤治童话作品的句子长度均偏短,每句话的中心词数量偏少。这一发现从实证的角度说明宫泽贤治的作品浅显易懂。笔者认为,这也是其在日本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四、关于宫泽贤治童话语言的描写性分析

所谓描写性语言,即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种种关于样态、方式方法等的联想的语言表达。在一篇文章中,描写性语言成分越多,文章就越容易理解。通过上述关于句子长度的分析,我们获取相关数据并得出宫泽贤治童话作品浅显易懂的结论。在该部分,我们将提取宫泽贤治作品中描写性语言的数据,以对上述结论进行补充或驳斥。数据来源仍然与上文相同,抽取宫泽贤治于不同年代创作的18部作品,分析对象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名词比率、MVR和会话文比率。

(一)名词比率

在说明性的文本中,由于作者需要论述或推测机制、理由,又或者要判断某事物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说明性的文章中名词的比率较高。宫泽贤治的18部作品和岛崎藤村的5部作品中的名词比率如图5所示。

图5:

图5中垂直虚线以左为宫泽贤治18部童话作品的相关数据。名词使用率最低的为18号作品(32.68%),最高的为15号作品(44.06%),平均数值为39%。右边岛崎藤村5部作品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数值最低的20号作品(46.71%)都高于贤治的最高值,而最高值的23号作品更是高达54.49%,藤村作品的平均数值为50.2%。图5中水平虚线为日本小说中名词比率的平均数值,可以看出该数据远远高于贤治的童话作品,整体上与岛崎藤村的作品较为接近。通过图6也可以看出,宫泽贤治童话作品的名词比率也低于同时期其他童话作品。

图6:

(二)MVR

MVR(Modifier and Verb Rate)为修饰词与动词的比率,是判断文章描写性特征的又一指标。修饰词包括形容词、形容动词、副词和连体词。因此,动词较多的文本MVR值偏小,相反,修饰词较多的文本MVR就偏大。也就是,越是详细描述表现对象样态的文本,MVR也就越大,这样的文本自然属于描写性文本。在统计并计算宫泽贤治的18部作品和岛崎藤村的5部作品的MVR值之后,得出图7。

图7:

横轴为名词比率,纵轴为MVR值,虚线左右两边分别为贤治和藤村作品的数据。可以看出左边宫泽贤治作品中MVR值在100以上的有6部,占全部作品的1/3,MVR值在70以下的作品仅两部,其他作品大部分在80以上,所有18部作品的MVR平均值为89.32。而岛崎藤村的5部作品中,MVR值最高的也仅仅为82.84,低于贤治作品的平均值。图8为与「赤い鳥」中作品的对比图。直线连接的四点为「赤い鳥」中四部童话作品的数据分布,MVR值最高的为24号作品(77.56),与贤治作品的平均值还存在较大差距。可以看出这四部作品在图中位置都位于虚线以下,虚线以上均为贤治的作品。

图8:

(三)会话文比率

判断文章的描写性倾向还可以通过会话文比率这一指标。即文本中对话字数与文本总字数的比率。在文本中,通过引用对话,能够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直观地向读者传达人物的感情、身份、环境特征等。

图9:

图9为本文考察的27部作品的会话文比率。其中前18部宫泽贤治作品的数值明显高于其他9部,其平均数值为34.65%,几乎全文的三分之一以上均为直接引用的会话文。相比之下,岛崎藤村的作品数值最低,除22号童话作品以外,其他四部均低于4%。而有3部「赤い鳥」中童话以及藤村的童话(22号)的会话文比率几乎都在15%左右。此外,芥川龙之介的23号作品,虽然为童话,但数值却仅为4.19%,再比较此前对比句子长度时的数值,23号作品远高于其他「赤い鳥」中的童话,不得不说这是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写作特点。

图10:

文本中的名词比率、MVR和会话文比率均表现了作者行文时的描写性倾向。如图10所示,通过这三项指标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宫泽贤治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描写性特征。其作品的MVR和会话文比率远高于同时代其他作品(包括同时代童话作品),而名词比率却最低。再结合前文关于句子长度的相关数据,每一项指标的数值均说明宫泽贤治童话作品的通俗易懂,也解释了其作为作家在日本人气居高不下、其作品在日本广为流传的原因。

五、结语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的不断完善,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借助语料库,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但尽管如此,研究大多局限于汉语言文学和英美文学作品,鲜见对日语文本,尤其是长篇文本进行量化研究。究其原因,除了日语长篇文本语料库不够充分之外,主要是先前计算机技术的局限性和日语自身的语言特点制约了日语语言的量化分析,导致大规模的词频统计无法完成。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已有相关软件可以分析日语文本的文节特征,在此基础上,在对日语文本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跳出词频统计的束缚,通过句子长度、名词比率、MVR和会话文比率,来探究日语(文学)文本的文体特征。本文利用语料库和日语解析软件,尝试分析并对比了宫泽贤治童话作品的句子长度特点和描写性倾向。笔者认为,结合语料库和日语解析软件,可以深入探究文本和作者的文体风格。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小松左京作品的日本文化意义”[项目编号:2014SJB804]、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中日传统‘家文化与百姓幸福观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JB838]、江苏大学2015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语料库技术辅助高校日语专业词汇搭配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5JGYB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如试论古代文学中计量方法的应用、仓央嘉措情歌的用词风格统计研究。

[2]如任艳,陈建生,丁峻:《英国哥特式小说中的词丛——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学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3]数据来自波多野完治:《現代文章心理学》,新潮社,1950年版,第153页。

[4]数据来自樺島忠夫:《日本語のスタイルブック》,大修館書店,1979年版,第214页。

参考文献:

[1]樺島忠夫.表現の解剖——続文章工学[M].三省堂,昭和43年:27-94.

[2]波多野完治.現代文章心理学[M].新潮社,1950:153-164.

[3]樺島忠夫.日本語のスタイルブック [M].大修館書店,1979:211-216.

[4]橋本進吉.国文法研究第二冊(橋本進吉博士著作集)[M].岩波書店,1948:5-12.

[5]前川喜久雄.コーパスとは何か(国文学解釈と鑑賞 特集=日本語研究とコーパス)[J].至文堂,2009,(1).

[6]宮島達夫.図説日本語——グラフで見る言葉の姿[M].角川書店,1982:373-392.

[7]原子朗.真の文体論的批評への期待」[J].『日本語学』特集,1997,(9).

[8]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69.

[9]李文中.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视野[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7-40.

[10]李晋,郎建国.语料库语言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究[J].外国语,2010,(2):82-89.

[11]毛文伟.日语语料库建设的现状综述[J].日语语言研究,2009,(6):42-47.

[12]唐磊.试论古代文学中计量方法的应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2):126-132.

[13]陈晨,陈小莹等.仓央嘉措情歌的用词风格统计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6-50.

[14]任艳,陈建生,丁峻.英国哥特式小说中的词丛——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学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9):16-20.

小议日语语言环境创设 篇7

1. 语言环境的分类

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 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而自然而然地习得。另一种是课堂环境, 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里有组织地进行语言学习。前一种学习是潜意识的, 潜移默化的学习, 而后一种却是有意识的学习。

2. 自然环境创设

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就要重视自然环境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 我常采用以下方法,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日语黑板报。

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贴 (日语版) 既突出日语班级的特色, 又锻炼学生的日语写作能力 (板报的内容中有70%来自学生自己的写作作品) , 同时还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可谓一箭三雕。

2.2 日语嘴巴。

自身环境, 要求平日里, 学生之间称呼日语名字, 用日语打招呼、交流, 用日语写日记、信件, 还要不定期地举行日语阅读交流会、发表会、歌唱比赛、日语卡通模仿赛等。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效果非常不错。

2.3 日语耳朵。

让学生把身边的日常用品贴上日语标签, 并且经常更新, 且要听日语广播, 欣赏日语原声电影等, 这样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日语。尽可能地多方位地创造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日语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以便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 课堂环境创设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强度是由制造及强化对刺激的反应次数所衡量的。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最根本的条件是语言的接触。学生的主阵地是课堂,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学习日语。课堂上老师通过各种讲解、领读、对话;展示图片、视频、介绍语境、习俗等教学方法创设环境, 促进学生的学习。由于日语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接触、练习才能获得成功, 这就需要老师创设良好课堂学习环境。老师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日语。我自工作以来一直注重课堂环境创设, 努力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 具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

3.1 良好的教学气氛。

活跃的教学气氛既有师生互动频繁, 又有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主动地学习, 长期活跃的教学气氛是在师生自然、真实、平等的教学交往中逐渐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气氛给学习提供了保障, 学生在大量练习的实践后获取的成就感进一步刺激学习的动力, 如此良性循环, 学习兴趣自然越来越浓。

3.2 巧用课前3分钟。教学中我重视课前三分钟, 这是学生

快速有效进入课堂状态的关键。实践表明, 效果确实不错。

例如, 课前给学生欣赏日本经典歌曲, 或一段3~5分钟的原声经典电影片段, 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 快速地进入日语课堂状态。但是, 在选取音乐、电影的时候要下工夫。一是题材要适当, 二是难度要适合当前学生的水平, 三是要与课堂知识相关。尤其是第三条, 非常重要。否则课堂导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讲解动词可能态时, 我选玉城千春的经典之作《長い間》,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熟悉这个旋律, 有了这个铺垫, 再讲动词的可能态就轻松容易多了。

在课堂上为了练习刚学的知识, 也常会做一些日语文字小游戏, 以强化知识运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习得知识。

在课前介绍一些最新的日本动漫、科学、旅游、音乐等方面的最新消息, 既满足学生多方涉猎的视野需求, 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3 注重快乐情境的创设。

日语语言环境创设还要重视快乐情境的使用, 尽可能地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引导学生不把学日语看做是一件苦差事, 而是一个不断学到新知识、新技能, 天天有新发现、天天有新进步、天天有新乐趣的过程。

3.3.1 对比乐趣。

通过日、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从学习的第一天起, 不断发现许多“怪事”:我们叫做“信”的东西, 他们写成“手纸”, 读成“てがみ”, 非常搞笑;我们叫做“女儿”的称呼, 他们说是“娘”, 读成“むすめ”, 辈分简直是乱了套, 学生都笑翻了。两种语言有千差万别, 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许多没学过日语的人能看懂很多文字, 因为写的都是繁体汉字。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可以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知识。总之, 只要我们充满好奇心, 就会天天有新发现。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 我们可以体验到许多乐趣。

3.3.2 使用乐趣。

在学习日语之前, 我们只能用汉语交流;学习日语之后, 就可以尝试用日语交流。如“ありがどうございます”, “はい”, “ごめん”, “おやすみなさい”等, 从学习的第一天, 就能说日语, 随着学习的进展, 会说的日语句子越来越多, 直到把日语当成自己的第二语言, 这个过程自然充满求知的乐趣。随着学习的深入, 水平的不断提高, 家长高兴, 同学羡慕, 学习者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从而增强自信心, 激发学习动力。

3.3.3 欣赏乐趣。

当我们能够阅读一些简易的日文读物时, 就要开始大量阅读, 从而使异国风光及日本民族人民几百年来积淀的风俗、文化观念和巧妙的语言运用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喜欢唱歌的人, 可以学唱一些日文歌曲, 喜欢看电影的人, 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地道语言。其中乐趣, 要是不直接掌握日语, 单靠别人翻译、介绍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日语语言学 篇8

认知理论是研究经验是如何变化的一种学习性理论, 强调在当下语言环境下的理解。它是将知觉的原动力和学习的原动力归结为一种动力, 如果我们在认知过程中知觉结构的动力关系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那就表明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从而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认知理论对知觉的结构和经验的过程进行了强调, 最终的理论作用归结在新问题的解决上。它的理论成果由认知失调论、认知一致论、认知一致论的变式等组成。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理论和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产物,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 (George Lakoff) 、马克·约翰逊 (Mark Johnson) 及朗奴·兰盖克。在他们看来人类的语言能力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 而是与认知 (经验) 相关, 语义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词汇和句法, 人作为有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学习者, 要和实践认知相结合才可能有新的突破。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词汇教学方面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一方面从阐明一词多义的多义项之间的关联性上, 可以概括出整体的说明。另一方面对于类义语和类义表达间的差异性有着深入的分析。认知语言学自身对语言的认知规律进行了说明, 这也是传统语言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学者对日语各类格助词的词义项所做的整理和分析成果都表明了:如果学生能够对语言中的隐喻语义的扩展机制有所认识, 就可以积极应用到词汇的学习中, 对日语词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知语言学和日语教学

1. 认知理论与语法教学

在日语教学中语法教学项目是重难点, 特别是日语中有关格助词的讲授。因为格助词有多种意思, 在常规教学中是分别讲授的, 甚至分布在不同的学期进行学习, 所以对于许多初级的学生而言, 感觉很难掌握这些内容。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认知语言学中对格助词的分析来辅助我们进行教学。在认知语言学中, 我们知道格助词的很多义项围绕形成了一个原型义项的网络, 这些义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先对这个格助词的原型意义进行教学, 然后按照由具体认知到抽象认知进行模糊化的理解, 对其它的义项进行链接, 最后再进行总体的归纳。

2. 认知理论与格助词教学

针对意义相近的格助词进行的辨析是日语教学中的难点, 比如表示地点的「に」和「で」、表示移动场所的「から」和「を」、表示对象的「を」和「に」、表示归结点的「へ」和「に」等的区别使用。在传统的日语教学中, 采用的是结构主义的教学方式, 从实际操作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然而从传统教学转变到认知语言理念下的教学, 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认知语言学采取了和传统教学相反的道路, 指出了不同的格助词之间的意义关联, 把整个格助词体系看做是一个整体, 采用何种格助词是由语言的使用者根据时态、语态、意向来自由把握的。从实践应用角度解释了格助词的使用原则, 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把握和理解。

3. 认知理论与助动词教学

在助动词意义辨析这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在助动词的应用上。我们经常在教学中遇到一个有很多形式的语法意义, 例如「~ようだ」既能表示推测又可表达含有增加语气委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在课本中遇到一条就归纳一条, 这样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清楚的学习, 但是假如遇到的助动词形式比较多而且意义繁杂的时候, 学生便很难清晰地归纳和记忆, 更难以将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在应用认知语言学提高助动词教学的方法上, 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助动词作为实词时候它所表达的意义, 在作实词的时候它的意义区分是十分清晰的。接着我们再给学生讲解作为实词虚化的转变机制和语法功能, 在转变过程中实词的某些语法的意义仍然被保留, 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实词的意义特征将它们之间的区别截然分开,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 认知理论与自他表达

在日语日常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他动词的宾语后使用格助词「を」, 自动词的对象语后使用「が」的情况。而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很容易把这一知识点简单化。在实践应用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 例如自他动词和格助词的使用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都体会到如果简单化处理会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应用, 如果我们采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对原型义项进行教学就会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先对语义进行渐进性的解释, 最终使这个问题得到统一的解答。

总结

认知语言学和高校日语教学的结合还有很多相关的理论成果, 例如认知语言下的语法化研究、日语认知理论和日语交际都是最新的理论成果, 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新的探讨和学习。在高校日语教学中, 我们应当学会应用新的教学理论, 只有这样日语教学实践才会有更加好的效果。

摘要:认知语言学与日语教学相结合, 可以解决日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特别是在语义扩展和语法方面对日语教学有着启发性的思考。本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了介绍, 并对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日语教学,高校,语义化,经验,认知

参考文献

[1]金兰.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11) .

[2]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02) .

[3]王阿菊, 崔奇.认知语言学与词汇习得的内在机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1) .

[4]聂鑫琳.认知语言学概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

日语语言学 篇9

一、提高课堂记忆效率

想要提高课堂日语学习效率, 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关于“记忆”知识的了解。人类的记忆过程可简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个阶段。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要求将习得的语言知识从短时记忆向长时性记忆转移。这种转移的实现需要信息对大脑在时间上反复多次的刺激, 例如在词汇教学中, 将音、形、义、用综合呈现, 促进记忆痕迹形成, 然后对5至6个词汇进行五分钟的瞬时复述强化训练。为了促使学生牢记讲授内容, 还应当帮助或者启发他们赋予日语语言符号以意义, 达到将日语语言符号与学生本身已具备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推测、判断、证明或修正的目的。同时, 成人学习者特别要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体自我经验的整合。[2]日语课堂学习中, 词汇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特别是学生本身所掌握的词汇量大小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理解的效率。根据词汇习得的认知心理表征模式, 新词语在转化为长时记忆之前必须在短时记忆中储存一段时间。要想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 就得采取有效的认知策略。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考虑按照日语单词的构词规律安排讲授顺序, 在与汉语词汇构成有着很大关联性的日语而言, 具有良好的操作意义。 在日语培训课堂教学中, 学员会耗费不少时间关注培训教师制作的板书, 这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一个经典的实验心理语言学例子——Stroop任务得出的结论是:语言生成的过程中意义启动先于语音的启动, 来自视觉信息的意义会干扰实际单词的意义, 语言生成的准确度和速度均随之降低[3]。在此, 可以说板书就是一种最普及的视觉教学信息传递媒介, 制作科学的板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然而, 由于培训机构硬件条件的限制性因素, 目前大多民办成人日语培训机构仍沿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4], 这种缺乏新颖形式的授课条件对培训讲师制作板书的能力又提出了要求。比如, 为促进学生快速消化课堂中出现的词汇, 词汇板书的量和形式非常重要。由于近似词汇越多反应速度越快, 制作板书时要尽量选择字词熟悉性较高的表述方式, 降低板书这一学习形式中可能会出现的给学生造成的陌生感, 处理好板书这一书面语言理解与学生的视觉感应之间的关系,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 不仅可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还可以帮助他们复习已习得的知识。

二、增强课堂学习兴趣与信心

接受日语培训的学生大多是基础日语的学习者, 有些甚至是零基础学习者。一个常见的现象是, 他们往往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表示已经听懂, 但进行课堂练习时却又表现消极甚至一无所知。教师要重视这种状况并准确认识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一些日语初学者或因为基础差产生课堂学习兴趣低下, 导致其课堂学习接受过程缓慢有其深刻的心理动因。心理学已经证实, 人们在处理信息时能使用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而这一过程可以分为自动的和非自动的。自动过程是耗费资源较小的过程, 通常是无意识、高效和快速的, 理解听到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这样一个自动的过程。 而构建一个句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一个非自动化过程, 更慢、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 需要服从策略效应。[5]学习语言必然要经过一个将非自动转化成自动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 往往只具备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关注的能力。因此, 广泛使用的学习小组的对话练习并不是最佳方案, 而是应该使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以诱导其反复练习或解答基础问题的方式为主。同时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创造鼓励的契机, 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引起自我满足和愉悦感, 以启动人脑中的奖赏系统, 引发兴趣使其成为“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I) [5]。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 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更为轻松有效地学习。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 以不同的评价方法, 并考虑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 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法, 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扬长补短。教师通过尊重学员的独特的认知风格, 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会增强其学习信心,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促进课堂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

学生是否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消化吸收培训讲师的讲授内容是另一个与课堂教学效率相关的要点。讲师有时候会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总是在试图构建他们听到的全部语言的表征。事实上, 人类语言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因各种影响而出现信息量的消耗难以避免。一般接收者只能接收发出者所发出的全部信息量的一部分, 此后这些信息要能被储存至大脑又会出现信息的消耗。[7]培训讲师必须意识到这一客观现象的存在。学生们最初是在依据自己对“掌握多少日语才够”之标准的理解进行听讲活动, 没能全部加工讲师发出的语言信息的状况即会时有发生。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其最初所理解的“足够”并非足够的时候, 他们才会返回去更加充分地重新分析那些讲授内容。这样的过程无疑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不过, 心理学家斯韦茨等人 (2008) 发现阅读的模式确实因所问问题类型的变化而改变。[8]那么我们可以推论, 如果从一开始讲师就能调整好需注意问题的思考角度, 学生的反馈便会随之而变得与漫无目的的听讲不同了。既然更明确的问题之提出能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讲与阅读, 讲师可以在讲课开始时给学生制定好任务, 让学生对需留意的重点形成一定的印象。培训讲师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 即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要的特定信息。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快地捕捉课堂中出现的指称对象, 避免课堂学习效果的降低。

四、关注培训教师与学生认知范围的差异

培训讲师通常是全日制高校毕业生, 其认知模式和构成人员较为复杂的培训机构学生和知识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技术等方方面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而在培训的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沟通中, 培训教师的教学表达方式对教学效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培训讲师应当研究并知晓这种差别, 准确地认识与理解不同学员的情况。例如, 研究表明, 在词汇教学中, 和之前提到过的词相比, 当听到一个新词的时候, 无论是明确的提及还是暗指, 听者都很难仅仅依据语境来判断。由于接受日语培训教育的学生当中有赴日研修的务工人员、 在华日企的企业员工和日语爱好者, 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日语使用环境。如果在日语教学中要导入与日本文化有关的内容, 培训讲师就要结合他们最频繁接触到的语言环境, 不断监督所谈对象对于学生的可用性和已知性, 改进新的或不熟悉的词的可理解性, 促成听者和说者之间的相互匹配, 并使学生最终了解师生谈话中的指称对象。专业日语学习者与业余日语学习者共有的一个特征是, 他们皆为掌握了第一语言相关知识的外语学习者。对于培训讲师来说最明智的做法是顺应学生的认知方式, 促使他们将这门非第一语言的学习与已知的知识进行联系与分析, 从而更加自然地掌握日语。

五、结论

综上所述, 日语培训的课堂教学与全日制日语专业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别, 不仅反映在学习动机、 目的要求和知识基础等方面, 还表现在认知风格、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与信心、教师与学员的认知等方面。培训教师及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两者的不同, 运用心理语言学原理与技术, 准确掌握学生的状况, 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才能有效提高培训教学的实用性, 进而产生更具积极意义的社会效益。当然, 由于培训教育这项事业的高度成熟绝非一日之功, 目前日语培训教育事业中有待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田雁.中国日语热的现状与前景[J].日本研究, 2011, (04) :114.

[2]纪河.远程教育中成人学习特性的研究[J].学术论坛, 2004, (9) .

[3]官群.心理语言学新进展——兼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38) .

[4]陈雨贤.日语培训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9) :158.

[5][美]考勒斯 (Cowles, H.W.) 主编.心理语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6]霍华德·加德纳.兰金仁 (译) .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7]丁金国.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及其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 1983, (02) :159.

日语语言学 篇10

日语中表示味觉的形容词「甘い·辛い·苦い·酸っぱい·塩辛い」合称「五味」, 构成了日语最基本的五种味觉表现, 是一种系统的存在。其中「甘い」的词义最广, 信息量也最大。楠見孝 (2004) 从认知隐喻 (Cognitive metaphor) , 主要是通感联想的角度对日语味觉形容词进行了探讨研究。王静 (2011) 从隐喻的角度对汉日味觉形容词甜味词进行了对比研究。本论文沿用认知语言学理论, 分析日语味觉词汇「甘い」的多义性, 并试图用网络拓扑结构表示多个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认知语言学的一词多义现象

认知语言学中, 语言表现的意义本质上是多义的。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相互联络的意义。认知语言学实际以为多义现象的构成是人类经过认知手腕如隐喻、换喻等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进程, 是人类认知范围和概念化的结果。松本曜 (2003) 在『認知意味論』中将隐喻和换喻定义如下。

メタファー (隐喻) :二つの物事·概念の何らかの類似性に基づいて、一方の物事·概念を表す形式を用いて、他方の物事·概念を表すという比喩。 (松本 (2003) P76)

メトニミー (换喻) :二つの物事の外界における隣接性、さらに広く二つの物事·概念の思考内·概念上の関連性に基づいて、一方の物事·概念を表す形式を用いて、他方の物事·概念を表すという比喩。 (松本 (2003) P83)

2 对“甜”「甘い」的分析

意义1: (基本义) 砂糖や蜜のような味であり、甘い味をうまいと感じていたことから、美味な感じがするさま

「甘い」的基本义是舌头或口中等感觉到的一种类似糖或蜜的味道。

(1) 鶴川は東京の生家にたのんで、ときどき甘いものなどを送らせた。夜が更けてから、私の枕許へやってきて一緒に喰べた。 (鹤川经常让父母从东京捎来点好吃喝, 夜深人静后他便拿到我枕边一道共享。) (「金閣寺」)

(2) 甘い味噌汁を調べてみると、あるある、日本全国各地に結構ある。 (尝试着调查一下甜味噌汁的话, 会发现它遍布日本全国各地。)

(mblog.excite.co.jp)

基本义中例句 (1) 所表示的是像砂糖或蜜一样的味道, 好吃并且使人感到舒服的感觉, 这是源于人的生理味觉感知, 描述的就是基本味觉甜味。而例句 (2) 形容的是盐味较少, 清淡的味噌汁。

意义2:嗅覚、聴覚によって、香りや声などの蜜の味を思わせるさま

意义2是指用鼻子闻, 耳朵听所感觉到的令人陶醉和惬意的感觉。

(3) それのみならず夫人の体には一種の甘い匂がありました。 (不仅如此, 夫人身上还有一种甜美的气息。) (「痴人の愛」)

(4) やさしい、かすかな、いかにも綺羅子らしい甘い声でした。 (温柔的、轻微的、绮罗子特有的那甜润润的声音。) (「痴人の愛」)

意义2中例句 (3) (4) 分别表示的是鼻子闻到的、耳朵听到的气味和声音让人感觉到柔和并有魅力的感觉。在表达此类意思时, 「甘い」往往会和「香り」「匂い」「声」等表示嗅觉、听觉的词汇配合使用, 我们可以认为这些都是基本义的隐喻转义。

意义3:雰囲気などが調和的、幸せなさま

意义3表示的是气氛、情绪等没有不协调, 非常浪漫的样子。

(5) 弱い体力が弱いながらに甘い調和を漂わせていた。 (他的体力虽然是衰弱的, 却浮现出甜蜜的谐和。) (「雪国」)

(6) 次郎はこの家に来ると、妙に甘い空気に包まれる。 (次郎一到舅舅家, 就感到一种可以撒娇的气氛。)

(「ひとりっ子の上手な育て方」)

「甘い」的基本义表示的是味觉, 而意义3表示的是氛围和情绪等抽象的事物。通过自己内心感受上的形似性, 由“甜”的味觉特征向表达“幸福、愉悦”的心理感觉特征产生联想, 以“甜”这一具体感受来实化氛围、情绪上的买好感受。我们可以认为此意义是意义1通过隐喻的意义转用。

意义4:人の心を引き付けて迷わせるような様子

意义4表示的是通过语言等迷惑人心让人迷茫的样子。

(7) 甘い言葉とは、「宝くじで1等があたり、あなたにあげると言っている人がいますので、すぐに○○さんの家に取りに来てください」などと送信するのである。 (所谓的甜言蜜语, 有人送信到你家「您中了彩票一等奖, 因为有人愿意送给您, 请您马上到○○先生的家里来取」一样。) (nozokizono.blog96.fc2.com)

意义4中例句 (7) 表示的是人被疏忽大意夸张事实的言语骗了。「甘い」除了褒义意义以外, 还可以表达负面、消极的含义。我们可以认为意义4是从基本义的基础上隐喻转义的应用。

意义5:物事に対する態度がなまぬるいさま

意义5表示的是欠缺严谨性, 正确性的样子。

(8) しかし、「行けるかな」と甘い考えを抱くことはなかった。相変わらず、模試での志望校判定が、E判定やD判定ばかりだったのだ。 (可是, 我依然不敢说这样就能轻易地考入早稻田大学。在接下来的模拟考中, 我报考的志愿仍多为“E”和“D”。) (「五体不満足」)

(9) 考えてみれば、元々世界に対して甘い考え方をしていた人間でなげれば、厭世観を抱くわけもないし、自惚やか、自己を甘やかしている人間でなければ、そう何時も〈自己への省察〉〈自己呵責〉を繰返す訳がない。 (看来, 人对这个世界如果本来就不抱有幻想的话, 那是不会有厌世观的。此外, 人如果不是自负、或姑息自己的话, 那就不会反复地去进行‘自省’和‘自责’了。) (「百言百話」)

意义5表示的是消极意义。意义1和意义2中的「甘い」有愉快的意思, 能够说明强度弱的事物。因此, 「甘い言葉」「甘い親」「甘い考え方」表示的是欠缺强势, 柔弱的性格。意义5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隐喻的意义转用。

図1「甘い」の网络拓扑结构

意义6:満足できなくて不十分なさま

(10) この写真はピントが甘い。 (这张照片焦距调得不对。)

(「中級以上のみなさんへ」)

(11) この包丁は切れ味が甘い。 (这把菜刀刃软。

(「中級以上のみなさんへ」)

意义6中的例句 (10) (11) 表示的是事物的功能比起本该有的状态更加衰弱的样子。「ピントの甘い」的是相片的焦距没调准, 「切れ味の甘い」的是刀变得不锋利了。这些都表示的是事物欠缺强度柔弱的样子。感觉到股票强势的状态我们用「しっかり」来形容, 反之则用「甘い」来形容。一般情况「しっかり」用在事物处在上升阶段的时候, 「甘い」则多用在事物处在下滑阶段。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此意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换喻的意义转用。

以上是「甘い」的意义的总结。可用下图1来表示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性。

3 结语

综观上文, 我们可以看出「甘い」除了基本意义甜味以外还有多个意义, 在多个意义中有从表示味道的基本义通过隐喻转义到视觉, 听觉, 嗅觉, 心理等的表现, 也有换喻转义的现象。因此, 为避免在实际语用过程中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误译、误用情况, 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 准确地理解此类感官形容词的派生意义, 从而更好地促进交际活动的发展。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取自《中日对译语料库》等真实语料进行定量分析,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味觉形容词「甘い」的多个意义进行归纳整理, 并用网络拓扑结构直观地表示多个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看到日语味觉形容词「甘い」从表示甜味道的基本义通过隐喻转义到视觉, 听觉, 嗅觉, 心理表现的同时, 也应当关注「甘い」一词多义现象中的换喻转义现象, 避免在实际语用过程中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误译、误用现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味觉形容词,转义,多义性

参考文献

[1]国広哲弥.意味論の方法[M].大修館書店, 1982.

[2]松本曜.認知意味論[M].大修館書店, 2003.

[3]楠見孝.味覚の隐喻表現への認知的アプローチ[C]//日本言語学会第127回大会予稿集.2004-11-22:9-14.

[4]大石亨.日本語形容詞の意味拡張をもたらす認知機構について[D].明星大学情報学部情報学科.

[5]松村明.大辞林[M].2版.三省堂, 1995.

[6]松村明.大辞泉[M].小学館, 1998.

[7]王静.汉日基本味觉形容词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以汉日甜味词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 (1) .

日语语言学 篇11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在跨文化领域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桥梁,日语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根据最近几年的实践研究和观察发现,目前很多日语系的学生都掌握着较扎实的日语基础,而且还能讲出一口流利的日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与日方进行真正的语言交流时,表现极为不适应,究其根本,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将语言交流与文化人为的分割开来,单纯的把语言当做工具,没有融入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二者结合不好,日语的真正熟练运用就无从谈起。对于这种现实情况,就要求我们的教职人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方面的培训,还应从文化的导入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一、文化导入的概念

所谓文化导入,就是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的前提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社会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语言行为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探索到许多文化奥秘,不同的文化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所以就应该立足于理解所学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观点,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那么,文化导入究竟指的什么呢?文化导入又被称为“文化移入”,结合日语教学的实际,本文将其定义为:在对学习者传授语言及语言结构知识的同时。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意义,发现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结构,设法让学生了解以及习得所学语言中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应遵守的文化规约,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课后主动去认识中日文化差异,建立学习者自己的对比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日语这一语言,同时避免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日语表达中去,以日本人的思维去思考与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日语教学一直强调挺、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的训练,去忽视了文化因素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即使有文化课程的设置,也今单一的从文化角度进行知识的阐述,而从语言相关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实践的较少。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且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于跨文化的交流来说,语言与文化知识密是不可分的。文化知识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目前的教学与应用存在脱节现象

外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工作得到这样的一种经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包括词汇量的增加,还包括实际的应用。只有把应用好,才能做好实际的文化交流,实现语言的真正掌握。但是在日常的教职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把教学的重量放在理论的学习以及影视方面,然而应用方面的运用长期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学习和运用脱节。

(二)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学习日语这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跨文化交际更加顺利的进行。众所周知,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日语学习者是不可能只围绕日本国家的文化跟日本人大谈特谈的。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的互动交流,是交流双方在进行彼此国家文化的分享与对比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增进友谊、相互了解以及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熟悉。当日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不会表达的本土文化知识时,就给本土文化提供了最佳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同时,本土文化针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是第二种语言的基础。由于中国与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交流源源不断,经久不息。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与日本在行为、价值观、思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对日本及其本土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我国和日本文化对比,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学习。通过日语的学习,既能增加对日本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又可以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目前日语语言教育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日语的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课堂集中例解单词、精讲语法、辨析各种近义词的区别及分析各种语法现象为主,处理课后练习巩固复习为辅。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不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知识,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正确实则不符合日本人习惯的误用。

另外,虽然不少学校也开始了“日本概况”“日本世情”“日本文化”等相關课程,学生也能学到不少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能够涵盖所有的日本文化知识,教师还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导入。

(二)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老师还存在着考试成绩至上的看法,教师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法,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做题的准确度,学生也更加在意考试成绩如何。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日语,只知道“武士道”读作“ぶしどう”,“歌舞伎”读作“かぶき”,但是当问及武士道的内涵及歌舞伎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却知之甚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怎么讲,也不涉及考试。

另外,我们绝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因素,这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导入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对日本文化都不甚了解的话,谈何去给学生讲解?所以教师也必须多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比较强调词汇、语法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常常有很多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词汇量也很丰富,但说出来的话却支离破碎,有的看似正确却不符合日本人的习惯表达。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

第一,选用正规的日本原版会话教材。原版教材简单易懂的对话自然会涉及到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日本人编写的教材,相比国内出版社的教材,对日本文化的渗透更加深刻,学生对日本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人际沟通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原版教材中的会话为日本人编写,大多是日本人之间的对话,所以自然都遵守既定的文化行为,因此对话能够表达出他们正规的相互响应。日语教学初级阶段,应选择一定比例涉及日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知识的日文原版书作为会话教材。有了这种教材,教师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就有了出发点,文化知识的导入就变得很自然。

第二,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设施通常是黑板、粉笔、黑板檫。而现在包括专业的培训学校在内的都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现在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教师的口头讲解不能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比如日语。而现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很快捷的帮助学生了解到日语的文化背景,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直接看见、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或视频影音,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就比如,很多日语学习者都会看一些日语电视剧来学习日本的文化和语言语境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三,积累相关日本文化知识的材料。教师应该大量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种学习日本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为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内心世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另外,要大量阅读日文报刊、杂志,除此之外,网上阅读是迅速获得最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形式,留心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有关文化知识的材料。

第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日语运用的恰当性。培养学生中日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和中日两国的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减少汉语习惯对日语交际的干扰。另外,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用词甚至手势等都要不断更正或提醒。在讲授知识文化的同时要加大交际文化导入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文化感悟和辨别能力。

第五,充分發挥日语外籍教师的作用。日语外籍教师地道的发音和表达,相对丰富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适中的音速、适当的音量、抑扬顿挫的音调,都能对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被派往国外学习,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和语言专家来到中国讲学,各种流派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被引进中国,外籍教师是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他们懂得学生在接受这些教学方法时的心理变化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能够及时地对这些方法进行调整和变通。

第六,运用实践教学,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学好日语抓住几个关键,而发音就是关键之一,学生课堂上开口讲日语的机会不多,大都是老师在讲解。鉴于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说日语的机会。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办日语角、搞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剧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的六种基本途径,无论哪种途径或方式的采用,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因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循序渐进。教法要得当,内容要适度。

五、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像折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就体现在语言中。日语在各种外语中受到重视的程度逐渐加大,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我们学习日语,不仅要会怎么运用,而且要精通,这就需要我们对日语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也就是把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日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了解文化又能学习日语,一举两得,同时也能开拓了自身的知识面,满足了社会对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晶.论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孙满旭.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林娟娟.论日本语言与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J].日本学习与研究,2009

[5]王冠华.试谈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6]杨冬雪.日语教学中如何兼顾民族文化差异[J].文学界,2012

[7]秦娟.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09

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化表达 篇12

关键词:文化,日语,语言,表达

1 传统的“和为贵”思想

在日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内部民众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开始重视良好关系的构建问题。这表现在语言文化中,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个人做出了一些与集体思想相悖的事情,将会被其他人耻笑甚至排斥。因此,日本人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时甚至把别人的观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他们在这种道德标准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良好氛围,并进而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种更为谦逊的发展趋势。

2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运用好日语。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1 强烈的内外意识。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因此,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然而,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2.2 委婉的语言表达。

日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时常常有一种委婉客气的感觉,它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受到了“和”思维模式和“以心传心”意识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当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内心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氛围,从而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日本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尽可能的运用一些让对方感受到好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使明知道要不符合对方愿望,但依然要使用尽可能不引起对方不满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此,在日语中,有很多委婉的拒绝和巧妙的回答等方式,让对方感到情感上不是那么排斥和愤怒。这是因为日本人缺乏一种是与否对立的意识和概念,他们不喜欢在是与否二者间做出一定的选择。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力求不伤害对方的情感。因此,他们在语言交流时,不会直接运用赞成或反对这么直接的刺激性语言表达方式。他们会在与人交往时,密切观察对方的行为变化,并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时是一种欲言又止的意思传达。这是日本人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文化体现。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必须注意到他们这种语言文化表达方面的委婉性特征,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从而促使交流的顺利进行。

2.3 模糊的语言表达。

日本人的暧昧性还体现在一些模凌两可的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和不够明确的词汇来表达一种含混不清的意思。听话人很难准确把握住他们的真实含义。比如说日语中有些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听话人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准确把握说话人的含义。此外,日本人在讲述时间和地点时,也喜欢使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型,这是日本人给自己的语言留下一定的空间或余地。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常常会在一些时间和数字后面加上一些概数词的原因,他们会尽可能的让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2.4 敬语的广泛使用。

敬语是日语中较为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常常是指说话人根据与听话人等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对方敬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来说,日语中的敬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日本人思维方式与交际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上下级关系的集中反映。

2.5 省略的表达方式。

日语中也会遇到一些拒绝的交际场景。但是,日本人不习惯直接拒绝别人,因此,他们就常常运用省略的方式来避免尴尬。比如说,在日语中,人称代词和句子成分的省略往往是不明确拒绝的代名词。在日本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说“初次见面”,但却会省略掉“请多关照”,这是因为日本人的逻辑里已经会自然而然的加上这个含义了。此外,当日本人在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都已知晓的信息,他们也会省略掉。尽管日本人对于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或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其真实含义。

2.6 多意的表达方式。

首先,日语中有一词两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日语中有同一个词汇,但是,它却可以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是表达一种相反的含义。这就需要日语学习者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否则,就会造成语言交流的失误甚至是误会。我们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行为举止和面部表情等来分析其真实的词汇含义。虽然日本人是想给对方一种交流的余地,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我们必须深入体会其委婉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准确把握住其语言上的余地,真正揣摩到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其次,日语中还有一些言外之意需要把握。日本人在交流时,常常重视感情交流,因此,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会委婉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对方能够准确体会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是日本人懂礼貌,有教养的表现之一,是他们换位思考立场的集中体现。

2.7 否定与推测的表达方式。

上一篇:让学生爱上习作下一篇: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