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文化特点(精选7篇)
日语语言文化特点 篇1
摘要:在日本语言文化体系中,外来语属于日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中文、葡萄牙语及很多欧美国家语言等。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群都喜爱运用外来语进行交流,日本学者也非常注重对外来语的研究,尤其是对外来语的来源、使用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研究力度较强。本文主要分析了日语中外来语的来源,阐述了日语外来语的发展传播趋势,并针对日语语言文化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日语语言文化。
关键词:日语,外来语,日语语言文化特点
日本由于地理因素、历史因素及其他因素等,非常热爱对未知事物的学习,如早在一千多年前日本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人群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汉字等,随后日本有加大了对其他语言的从学习力度,并引进了相关语言的文化和思想,融入到日语语言文化体系中[1]。因此想要透彻研究日语语言文化特点,首先要注重对日语语言外来语的研究。
一、日语外来语的来源
日语外来语主要是指从其他国家传入日本,并被融入到日语中的语言,即主要是从其他国家语言中吸收,然后结合日本语言文化将该语言同化,最后将其运用在日语使用中的词语。日本引进了很多其他国家语言,但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语,则不称为外来语,即对于中国汉语近代以来的语言,没有纳入日语外来语体系中。一般主要将日语语言词汇分为和语、汉语和外来语,其中用片假名标记的吸氧外来语占到12%,中国汉语词汇占到44%,西洋外来语与汉语构成的混合语言占到5%,而日语和语词汇占用量不到40%,可以明显看出在日语语言体系中,外来语占据较大的比重。由于汉语不纳入日语外来语,因此日语中主要外来语英语,即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变非常注重对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的学习,免不了需要学习西方的语言,因此日本社会掀起了英语学习热潮,导致很多英语词汇运用到日语语言使用中,包含machine,radio,piano,rhythm,film,sc reen,game,tennis,pen,match,Christmas,Valentins’s Day等[2]。此外在明治时期,很多画家由于想要学习西洋画,而学习法语,同时法国烹饪技术比较有名,因此很多法国的菜名、食品名等也被应用到日语中,包含蜡笔、素描、画室、煎鸡蛋等法语单词均在日语中得到应用[3]。
日本还从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印度语等语言中吸收词汇,包含文艺复兴、玻璃等。
二、日语外来语的发展传播趋势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虽然几乎每个国家都会使用外来语,但日本确实使用外来语最多的国家,而且每天都会吸收大量的外来语,并编制了非常多外来语词典。日本重视吸收外来语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科技,还能够丰富日语语言体系,促进日本经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国际性交流越来越普遍,因此一般人们都需要掌握一些国外语言用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4]。日语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时,常常会出现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的情况,或者是简单翻译后导致人们仍然难以完全理解该句子和词汇的意思,在此种情况下,只能够借用其他的语言进行表达。如今人们对新事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外来语本身属于一种新事物,而且其还是引进其他新事物的途径,因此人们愿意主动接纳该种新事物,以求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继而导致很多外来语进入到日语中,促使日语使用更加便捷。如今日语在与其他国家语言的不断接触中越来越壮大,且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互动,而将大量外来语应用在本国语言使用中,以确保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5]。外来语作为一种全新事物,给日本人带来了高雅、新鲜的感觉,尤其是很多年龄的日本人喜爱使用外来语在日常交流中,他们主要呈现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清楚,但对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兴趣浓厚的特征,为了能够加强对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的了解程度,而推动了外来语的发展,而且年轻人使用外来语还能够体现出他们的独特感和青春气息。如很多日本年轻人去饭店吃饭时,如果单纯只是说需要什么饭,而会感觉到比较落伍,因此他们会说rice。日本人还喜爱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应用在交流中,对于直接特殊情况如果日本人直接采用日语进行表达,则会让他们认为太过直接不礼貌,而采用外来语表达,则比较婉转。如日语中妊娠服,则表达为maternity dress。日本老年人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们为老人,一些老年人建议将老人用senior替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用于外来语的传播途径越来越丰富,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尤其是一些新闻中,媒体为了能够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而会使用一些外来语言。而且日本电视台中的广告采用了很多外来语,以实现吸引观众的注意的目的。
三、日语语言文化的特点
1)吸收性强。外来语主要是来源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属于两个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碰撞。日本本身没有专属自己的文字,而是在一千多年前,通过将中国的汉字文化融入到日本文化中,从而形成目前日本的日语语言,因此汉语不属于日语外来语。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在日本报刊杂质上使用汉字数量已经超过5000个[6]。此外日本还非常注重对欧美国家语言的吸收。
2)创造性明显。日本除了喜爱引进大量的外来语之外,还会将外来语言与日本独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继而将该词语创造出一种适宜日本表达的词汇。如丰田公司汽车工厂标语“油断一秒,怪我一生”,如果中国人理解,则大致会理解为机器输油中断一秒,则将终生受到谴责,而实际表达为“疏忽一时,残疾终生”。
3)语言年轻化。在日语交流中,一般老年人比较喜爱使用汉字,而年轻人则更加喜爱使用外来语,常常在整个句子表达中全部使用英语,导致老年人无法听懂。因此日语外来语在日本使用还存在语言年龄差异性大的特征。
四、结束语
语言作为各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语言的研究具有必要性,而外来语作为日语语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本非常注重引入大量的外来语,因此必须针对日语外来语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日语将很多其他国家的原因融入在其中,并与自身语言文化融合,确保能够拉近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蒋奇武.浅谈源于英语的日语外来语词汇的构成和意义转变[J].海外英语,2011,12:269-270+274.
[2]李义楠,高洋.从语言学视角浅谈日语中的外来语[A].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ASSR 2015)[C].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2015:3.
[3]况铭.人文地理知识对中介语体系构建作用研究——以日语翻译教学中学生的偏差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12:36-38+41.
[4]沈旭映.跨文化交际理念为引导的“综合日语”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10:77-78.
[5]石睿.新建本科院校二外日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其改进——以铜仁学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89-91.
[6]李红,游衣明.翻译演进与语言自我调节:农科日语词汇的本土化案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20-126.
浅谈日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篇2
关键词:日语教学 语言 文化 关系
在我们的外语的教学中,以往比较注重外语的发音,词汇,语法,句型等即语言本身,而忽视了语言背后非常重要的文化方面的教学。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日语的教学亦是如此。在日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日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日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日语,能够熟练地使用日语并能够用地道的日语传达信息、思想交流、表达情感,就必须重视学习日本的文化。这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日本社会、历史、经济等各方面的文化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刻,对日语语言的理解也会随之上升一个层面,日语的使用就会更符合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和日本人的交流就会越得心应手。这样,日语这个语言工具才能够使用得游刃有余。相反,如果只学语言,而对日本各方面的文化缺乏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阻碍。由于信息无法准确传达,轻则会产生误会,重则会影响人际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引入文化
在日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除了日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日本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日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众所周知,日语给人的感觉是含蓄。尤其是日本人特有的语言意识、语言习惯使得日语更复杂更微妙。这点我们可以从很多的语言表达中看到。日语中的复杂和微妙之处,就是源于日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考方法、社会构造等所构成的日本文化的根源。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我们都可以引入到日语教学中,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日语。
三、今后的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是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些都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所注意。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个特有的民族,每个民族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民族的文化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中日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日本留学或者工作,更多的中国人在国内的日资企业等单位工作,因此,日语的使用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但是很多日语学习者在使用日语时遇到的难题是,学了日语还是很难和日本人交流。这里的交流不是见面打招呼、寒暄等这样比较浅层次的交流,而是上升到思想上的交流。原因就在于不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不知道日本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习日本的文化,学习语言要和学习文化并行。
浅谈日语外来语的语言文化特点 篇3
引进外国先进文化和兼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国度,这是当今时代日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纵观历史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吸收使用外来语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在江户时代之前,日本主要是学习和兼容移植中国经济和文化。一批批遣唐使和学问僧多次辗转朝鲜半岛往来中国学习,尤其是大唐文化对日本民族的影响极为深刻,诸如中国的铁器、青铜器、瓷器、漆器和一些农作物传入日本,一方面使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日本逐渐脱离了原始状态,另一方面部分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移入,也使其拜倒在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光环之下,因此可以说从语言文字到哲学理念,从制度纲领到日常生活,日本无不受到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第二,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进而转向对西方和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全面开放和兼容,这时的外来语来自葡萄牙、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一直到明治时代,英语作为主要外来语种,广泛渗透传播到日语和日本文化之中,促成了日语、日本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充分结合,以至于“和魂洋才”口号的提出和英语国家的外来语在日语中数量的激增,使日本语言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
2外来语在日本的使用现状以及对日语的影响
当我们了解了日本吸收外来语和外来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不能不敬佩日本人学习、借鉴和兼容异国文化的心胸和气魄。现今人类,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日本一样善于接纳和采用外来语言以及外来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是少之又少的文化现象。而一旦吸收了这些外来语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就会被日本社会和人们创造性的加以利用。
首先是外来语的广泛使用在现今日本社会已经流行为一种时尚的追求,外来语言在广大人们心中已经生根、开花、结果,并成为日本社会欧美化、现代化的一种潜在的思想和意识行为,由此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动。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广泛地使用各国的语言,传播不同国家的文明和艺术之花,在日本的超市和街头,各国的外来语使用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超过了日语自身的使用频率,可以想象外来语对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日本不仅是传播媒介在大量使用外来语,就连普通的衣食住行以及对外交流,外来语的使用都十分广泛。比如日本老年人比较喜欢中国的书法和汉字,在我接触过的绝大部分年龄在70~80岁之间的老年人,在给中国客人和朋友回信时,都会采用毛笔字来书写,而且毛笔字写得非常工整漂亮,看起来简直就像一件难得的艺术品,这些就连当今的中国老人也未必都能做到,还真有点自愧不如的感觉,所以至今从我留学日本到现在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日本人用毛笔给我回复的信件我都像纪念品一样完好的保存和珍藏着,这大概就是文化传播的巨大魅力吧。那么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也就更加崇洋外国的文化色彩,尤其是高频率的使用英语、法语、德语中的一些网络用语,甚至将一些外来语和日语相结合产生出新的日常用语,比如说传统日语中的“いいですか”(好吗?可以吗?的意思),就变成了现在年轻人中经常使用的“OKですか”。又如传统日语中的“ではさよなら”(那么,再见的意思),就变成了现在年轻人中经常使用的“じゃあバイバイ”。再比如传统日语中的“くつした”就变成了今天的“ソックス”,“ぎゅうにゅう”就变成了今天的“ミルク”等现象还有很多。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同,加之外来语的充分传播在日本现今社会充分运用和发展起来的。
虽然外来语及外来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但日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并没有被吞噬,反而形成和保留了自己的民族传统和特色。如前所述,日本语言和文化包含了太多的国外元素和音符,历经千年的历史发展,可以说是古代的中国文字、语言和文化等为日本奠定了发展的良好基础。日本人谦虚的学习中国以至后来学习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这是日本民族和日本人的基本态度,日本人叫和魂洋才,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认识这叫“扬弃”,好的东西就认真学习并广泛的兼容,使之我用。比如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团队理念、团队意识以及大和民族的团结协作、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奋勇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良好精神等都被很好的传承下来,有效的发扬光大,进一步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能是日本社会长期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忠君意识、报恩意识以及耻感意识来维系的这样一种日本团队文化,它是日本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最好传承和结合,因为这有利于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再如同日本人的勤劳精神和忘我牺牲的工作态度、忠诚思想、进取和不断创新的态度都是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之魂。从古代日本创造的宫廷音乐艺术、宗教文化、相扑文化、和服文化、赏樱文化、料理文化,像寿司、刺身、天妇罗以及日本歌舞伎艺术,还有花道、茶道、书道、合气道等,都充分体现了大和民族对其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上三个方面总体归纳到一起,我们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日本的现代文明既是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又是外来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利用的产物。兼容的外来语及外来文化的确对日本的文化语言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这是值得各国以及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借鉴的一种精神。
摘要: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这样外来语作为一种人们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广泛地渗透传播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之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鉴此,本文拟就外来语对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影响作如下探讨。
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化表达 篇4
关键词:文化,日语,语言,表达
1 传统的“和为贵”思想
在日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内部民众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开始重视良好关系的构建问题。这表现在语言文化中,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个人做出了一些与集体思想相悖的事情,将会被其他人耻笑甚至排斥。因此,日本人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时甚至把别人的观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他们在这种道德标准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良好氛围,并进而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种更为谦逊的发展趋势。
2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运用好日语。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1 强烈的内外意识。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因此,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然而,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2.2 委婉的语言表达。
日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时常常有一种委婉客气的感觉,它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受到了“和”思维模式和“以心传心”意识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当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内心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氛围,从而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日本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尽可能的运用一些让对方感受到好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使明知道要不符合对方愿望,但依然要使用尽可能不引起对方不满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此,在日语中,有很多委婉的拒绝和巧妙的回答等方式,让对方感到情感上不是那么排斥和愤怒。这是因为日本人缺乏一种是与否对立的意识和概念,他们不喜欢在是与否二者间做出一定的选择。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力求不伤害对方的情感。因此,他们在语言交流时,不会直接运用赞成或反对这么直接的刺激性语言表达方式。他们会在与人交往时,密切观察对方的行为变化,并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时是一种欲言又止的意思传达。这是日本人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文化体现。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必须注意到他们这种语言文化表达方面的委婉性特征,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从而促使交流的顺利进行。
2.3 模糊的语言表达。
日本人的暧昧性还体现在一些模凌两可的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和不够明确的词汇来表达一种含混不清的意思。听话人很难准确把握住他们的真实含义。比如说日语中有些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听话人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准确把握说话人的含义。此外,日本人在讲述时间和地点时,也喜欢使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型,这是日本人给自己的语言留下一定的空间或余地。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常常会在一些时间和数字后面加上一些概数词的原因,他们会尽可能的让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2.4 敬语的广泛使用。
敬语是日语中较为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常常是指说话人根据与听话人等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对方敬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来说,日语中的敬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日本人思维方式与交际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上下级关系的集中反映。
2.5 省略的表达方式。
日语中也会遇到一些拒绝的交际场景。但是,日本人不习惯直接拒绝别人,因此,他们就常常运用省略的方式来避免尴尬。比如说,在日语中,人称代词和句子成分的省略往往是不明确拒绝的代名词。在日本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说“初次见面”,但却会省略掉“请多关照”,这是因为日本人的逻辑里已经会自然而然的加上这个含义了。此外,当日本人在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都已知晓的信息,他们也会省略掉。尽管日本人对于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或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其真实含义。
2.6 多意的表达方式。
首先,日语中有一词两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日语中有同一个词汇,但是,它却可以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是表达一种相反的含义。这就需要日语学习者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否则,就会造成语言交流的失误甚至是误会。我们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行为举止和面部表情等来分析其真实的词汇含义。虽然日本人是想给对方一种交流的余地,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我们必须深入体会其委婉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准确把握住其语言上的余地,真正揣摩到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其次,日语中还有一些言外之意需要把握。日本人在交流时,常常重视感情交流,因此,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会委婉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对方能够准确体会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是日本人懂礼貌,有教养的表现之一,是他们换位思考立场的集中体现。
2.7 否定与推测的表达方式。
大学日语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化知识 篇5
日语和日本文化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共鸣, 特别是二战后的世界文化和经济建设中, 日语和日本文化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大学日语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方式的影响, 日语教学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 常常用替换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这样的方法即使是学生掌握好了语音、语调, 词汇量也非常大, 语法都没有问题, 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优秀, 但是到了真和日本人进行沟通的时候, 以至于学生的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 挑不出半点语法错误, 但使用的语言却不符合当时的场合和情境, 不得体, 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有时弄得日本人不知所措, 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这不但直接造成大学日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下降, 更会影响到大学日语教学深远价值的发挥, 严重阻碍了大学日语教学教育功能的体现, 不能有效推进大学日语教学的发展和改革进程。
2 语言文化上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2.1 中日两国语言表达方式差异
与日本文化相比, 中国文化更加直接和坦诚, 语言文化更加崇尚于对意图的直接传达和对看法的直接表述, 通常在方式上存在是非清晰的特点。而日本文化更加倾向于含蓄而委婉, 语言文化更加崇尚于暧昧和朦胧, 这使得日语语言往往采用留有余地和迂回暗示等方式加以表述。这样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障碍, 形成文化上的距离, 进而造成日语学习的困难和各类问题。
2.2 中日两国语言逻辑方式差异
在中日两国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受到文化、资源和自然的限制, 产生了中日两国巨大的语言文化和语言逻辑上的差异。一般来讲, 中国属于典型的东方大陆型文化类型, 日本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 文化的基础不同也造成中日两国语言逻辑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因此, 在汉语中更加强调对事物的定义和概念, 这使得语言逻辑的基础更加通畅, 而在日语文化中更愿意使用描述类的语言来定义事物, 这使得语言逻辑更加富于丰富性和生动性。这样的差异会给学生在大学日语学习中带来一定的困难, 多重语言和复杂的逻辑方式造成学生学习的功能性、结构性障碍。
3 大学日语教学存在的典型性问题
3.1 大学日语教学理念落后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 传统的理念没有对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视, 出现为了“成绩”而教学的实际问题, 这导致不能系统而有效地展现日语文化知识, 进而出现学生语言发展和文化成长上的缺憾, 难于呈现出大学日语教学的真正魅力。
3.2 大学日语教学方法不当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 方法以单一、单方向的灌输为主, 学生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说教, 教师难于将语言文化知识和大学日语教学通过恰当的方法进行整合, 出现教不得法、学不得法的问题。
3.3 大学日语教学内容不完整
日语和日本文化当前正在迅速发展, 而当前大学日语教学还仅仅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水平, 出现了大学日语教学内容对日本社会和日语文化知识难于全面覆盖, 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际体现相分离, 这降低了大学日语教学的吸引力, 同时也影响了大学日语教学的效果。
4 加强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传授, 提高大学日语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4.1 更新大学日语教学的理念
大学日语教学中教学理念是灵魂, 教师要认清教学理念更新对大学日语教学的深远影响和现实价值, 要看到语言教学和文化交往的内在联系, 要将日语教学看作是日本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日语教学不能与日本语言文化相割裂, 教师要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性进行日语教学, 以日本语言文化的知识和背景为平台, 展开日语教学的创新和变革, 从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中日文化差异上探寻提升日语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日语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更为准确地把握日本语言文化的实质, 更为恰当的使用日语, 做到对日本语言文化、社会风俗的全面了解, 为提升中日交流和沟通水平提供基础。
4.2 更新大学日语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大学日语教学的路径, 是培养跨中日两国文化交际人才的基本保障。由于日本语言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如果沿用传统日语教学方法, 将会失去对日本语言文化的讲授和理解, 难于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日本语言文化, 不能产生对学生深层次和广范围的促进与发展作用。新时期, 日语教师应该立足于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 以日语教学方法为平台, 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和观念, 针对日语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更新, 以不同对象和不同阶段为基础, 做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进而更为准确而全面地呈现日本语言文化, 给学生日语教学中主动的地位, 提升他们独立思考和深度反思的能力, 在全面理解日本语言文化的同时, 建立起大学日语教学方法的新体系。
4.3 更新大学日语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大学日语教学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日本语言文化逐步发展和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当前大学日语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更新和改变。日语教师应该从网络和各类媒体上发现日本语言文化的新特点, 丰富日语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日语学习的兴趣。同时, 日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 及时调整日语教学的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系化和科学化, 做到对日本语言文化的有效覆盖, 提高日语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5 结语
在大学日语的实际教学中, 应该积极将日本语言文化作为基础, 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加以呈现, 更好地推出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 使学生能够在大学日语教学里全面地掌握日本语言文化知识和力量, 做到对日本语言文化更为准确地使用, 在确保大学日语教学效果的同时, 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日语交际和中日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日本语言文化是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日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当前大学日语教学在我国开展的实际现状, 描述了在语言文化上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在立足于大学日语教学具体情况的前提下, 提出了以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传授提高大学日语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日语教学,语言文化,模式,方法,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玉花.试论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174-176.
[2]李义清.大学日语教学改革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07) :62-63.
[3]汪妍.大学日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J].鸭绿江 (下半月版) , 2015, (12) :241-244.
[4]洪梅.大学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5, (08) :66-67.
日语语言文化特点 篇6
一、日语文化中网络语言的构成类型
1、缩略型
在日常用语中, 存在着大量的缩略词, 比如“网上发言”其原词为書き噫み, 缩略词为カキコ;“匿名”原词为アノニマス, 其缩略词为アノニ。
日语对外来词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网络语言中英语的省略就是日语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利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日语网络用语中, 有些词汇是直接运用英语词汇来表达, 比如ALL (对所有参加网聊者的总称) ;还有一种是对英语字母缩略词的使用, 即将各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 形成网络语言, 比如lol—laugh out loud (大笑) , ty—thank you (谢谢) , ROM—read only member (在网络聊天室中只看不说话的人) , AFK—away from keyboard (不在电脑旁, 暂时离开) ;日语网络用语中, 除了直接利用英语外, 还具有一定的改造语言能力, 将在英语中并不存在的词汇或者词组改造成日本人所适用的词汇, 比如DOM—download only member (仅供会员下载) , HN—handle name (网络昵称) , PM—privacy message (隐私信息) 等。
在日语网络用语中, 用对应的罗马字母表示词汇, 一般是将元音部分去掉保留辅音部分。这种语言的变化较难理解, 一般只有彼此对这种语言都很熟悉的人之间才会使用。比如“加速”罗马拼写为kasoku, 取每个假名开头的罗马字母, 简写成ksk, 詳しく的罗马拼写是kuwashiku, 取每个假名开头的罗马字母简写成kwsk—くわしく。
在网络聊天中, 往往将促音省略用以提高聊天的速度, 节省聊天时间, 将っ或者ッ省略掉, 比如だたよ是だったよ的省略。
由于在日语中, 多数寒暄用语的使用都是运用敬语进行表达, 句子较长, 在网络聊天中往往将句子简化到开头的几个假名, 比如将晚上好こんばんは和你好こんばんは省略成こん, 将我下线了いってきます省略成いてきま, 将好久不见おひさしぶりです省略成おひさ等, 虽然这些句子省略后其形式与原句的形式相差很远, 但是寒暄用语是日本最常使用的语言, 句子形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人们对句子意思的正常理解。
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 首先必须保证用词准确, 其次, 要保证用词的经济性, 使得各种信息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有效的传达出来。总之, 日语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话的效率性。
2、复合型
复合型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汇按照顺序排列组合成新的词汇, 是日语网络语言中重要的构词形式。事实上, 复合型词汇的组成都是经过缩略处理, 最终以缩略词的形式进行组合的。比如IP地址 (リモホ) 是由リモー卜和ホスト组成的, 禁止参与 (アク禁) 是由アクセス和禁止组成的, 网友 (メッセ友) 是由メッセンジャー和友達组成的, 认真严肃的回复 (マジレス) 是由真面目な和レスボンス组成的。在日语网络用语中, 大多符合词以缩略词的形式出现, 体现了简约、经济的特点。
3、替代型
替代型包括三种, 第一种是将假名转换成汉字, 就是将原本用符号或者假名的词语, 强行的用汉字来替代, 比如将服务器 (サーバ) 用鯖来替代, 将账号 (アカウント) 用来替代垢等;第二种是通过对语言的变换来表达一种厌恶、不满的情绪, 在网上宣泄自己对某个人、某个团体组织的不满, 比如将マスコミ (媒体) 说成マスゴミ (垃圾) , 将外務省说成害務省等;第三种是用语音相同但是表记不同的假名代替, 比如用を来代替お, ヲイ—おい;用い代替え, おまえら—おまいら等。
4、谐音型
在日语网络语言的表达中, 一般用数字谐音的方式来表达, 但是, 这种表达方法并不能将语言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比如39表示Thank you (谢谢) , 55表示gogo (出发, 加油) , 88或886表示byebye (再见) , 4649表示よろしく (请多关照) 等。
二、日语文化中网络语言的特征
1、群体化
其实, 每种语言学的特征在社会经济、人种和年龄方面都有着正常的分布, 只不过在这些东西的使用过程中, 有些被使用的多, 有些被使用的少。在日语网络语言的使用中, 表现最清晰的层次就是年龄的层次。一般, 使用网络的人群集中在青少年或成年群体中, 年轻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随波逐流、思想前卫、性格自主开放、心理包容性强, 这就使得他们敢于蔑视传统、敢于创新, 敢于挑战传统的语言, 创造出新的语言体系。
2、简易化
在日语网络语言的使用中, 缩略型的语言被运用的最为广泛。虽然是文字形式的语言表达, 但是网络的交流与传播同电话一样具有双向性。首先, 在聊天的过程中, 信息发送和接受能够同时期进行, 对信息的选择和吸取就要满足网民能够快速、高效的选择并利用的需求, 所以, 承载的信息必须简明;另外, 信息的发布和发送并没有时间的限制, 但是在信息发布或发送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键盘、字母来完成, 网络用语的简明、简易化能够避免网民输入过度和重复。
3、生动化
在日语网络语言中, 存在着大量生动、风趣的符号、文字和流行语。符号的形成是利用键盘符号的结果, 是一种造字法的体现,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网民的某种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是网络用语所具有的特征, 这种符号穿插在传统的文字中, 对改变文字和句子的语境具有一定的作用。流行语是在网络中兴起的一种完全由网民自己进行创新的语言, 流行语的出现一般来自于某个社会事项、政治事件等, 有的词汇是以其本身通俗易懂、生动风趣的特性被广大网民所接受, 从而成为网络的流行语。
三、结语
总之, 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缩影, 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语言, 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产物,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中实用的语言相比, 日语网络语言具有直观、便捷、生动、简约等特点, 可以说, 日语网络语言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服务的。因此, 对于日语网络语言翻译和使用, 必须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只有对日语网络用语的构成类型和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才能更好的在网络上运用这些语言, 并加深对日语变迁和日语文化发展历程的了解。
摘要: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 各种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帖子上或聊天系统上常用的符号或语言, 很多起源于网络的语言都在不断的涌入固有的语言模式中, 逐渐成为了日语文化的一部分。文章对日语文化中网络语言的构成类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日语文化,网络语言,构成类型,特征
参考文献
[1]宋翔.日语网络用语的构成及其特征[J].科教文汇, 2013, 8 (2) :117-119.
[2]陈姗姗.从语用学角度看日语网络语言[J].考试周刊, 2010, 52 (41) :29-30.
[3]李新娟.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特征[J].考试周刊, 2011, 34 (65) :112-114.
日语语言视野下的日本人文化探究 篇7
一、“内外文化”社会定义的界定
「内」和「外」在日语里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对日本的语言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在日本的『社会学事典』中对日本的“内外文化”是这样定义的。「内と外とは、日本文化において、自我を中心とした内面と外面、家族や所属集団を基準とした内集団と外集団への態度の対比をとらえる通用語である」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是这样理解的:在一家人和所属集团为基础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在集团和外在集团在态度上的对比) 。正如上述所说如, 「内」和「外」的界定是以「わたし (我) 」为中心视点的。「内」的大概定义为:自己所属的人或者跟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 「外」与「内」相反主要包括那些和自己不熟悉的或关系疏远的人或集体。在日本的公共场合例如车站或地铁会常听到这样的广播:「黄色い線の内側でお待ちください」 (请乘客站在黄线内等车) 。我们知道站在「内側 (里边, 内侧) 」等车是很危险的?如果再中国, 就应给是“请乘客站在黄线外侧等候车”。但是实际上在日本「内側」的意思是以旅客所站的月台这一边为中心, 也是让旅客不能超过黄线。
二、从语言表达看“内外文化”
在日「内」与「外」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对「内」可以说「本音」 (真心话) , 可以「甘え」 (撒娇) 。而对「外」却基本不带有任何感情, 只是说一些「建前」 (对待人或集体多表现出恭敬或者客气的态度, 不含感情色彩) 。日本人对这种“内亲外敬”在语言上表现的格外明显。
1、有关「内」「外」的一些词语
对于、「内」「外」的词语在日语中有很多, 在此做了一些粗略的整理, 用来分析「内と外の文化」。
(1) (1) 内側 (里) ——外側 (外)
(2) 内風呂 (浴室在室内) ——外風呂 (浴室在室外)
(3) 内面 (主要表现在对和自己紧密的人的态度) ——外面 (对待和自己关系疏远的人的的态度)
(4) 内孫 (孙子、孙女) ——外孫 (外孙、外孙女)
(2) (5) 内幕 (内情) ——外幕 (×)
(6) 内弁慶 (窝里横的人) ——外弁慶 (×)
(7) 外目 (外表) ——内目 (×)
(8) 外見 (外观) ——内見 (×)
从上面的两组词语可以看出:第一组主要的是「内」与「外」的对应词, 第二组是要是组是「内」与「外」的词例。在第一组中 (1) (2) 的词都是对空间意义上的表述, 而 (3) (4) 都是“内”“外”在空间意义上的延伸。其中这一组词语的意义与汉语具有基本相同的语意。第一组中的“内”“外”语义具有基本相同的用法。但是在第二组中 (5) (6) 却只有含有「内」不含有「外」。 (7) (8) 与 (5) (6) 却正想反, 只存在含有「外」不含「内」。根据以上对词语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 日本人在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上「内」与「外」的区别, 主要变相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2、人称代词的丰富
在日语中人称代词非常丰富, 尤其是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人称代词。例如:
第一人称:わたし、わたくし、わし、あたし、ぼく、おれ、おいら、我が (5、小生、てまえ……
第二人称:あなた、こなた、あんた、おまえ、そち、そのかた、きみ……
第三人称:かれ、かのじょ、あれ、あの方、あいつ、あちら、そいつ……
在日语中, 日语的人称代词与其他国家语言的人称代词具有不同的特征。日语的人称代词往往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说话对象的身份, 地位, 以及和说话对象的关系等等, 不同地位的人, 不听关系的人所使用的人称代词是不一样的。比如, 当和你的上司或是比你地位高的人对话时要用「わたし」, 而对于朋友等与自己地位相当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时可以用「おれ」「ぼく」。这是因为当把对方看成「外の存在」 (外人) 时, 说话时要用恭敬的态度;如果当对方是「内なるもの」 (自己人) 的话, 为了能够表示的和说话人更加亲密则用「おれ」「ぼく」。由此我们能够通过说话人使用的人称代词来大体的判断说话两人的关系, 这也是“内外文化”的直接体现。
3、敬语的表达与“内外文化”的关系
在日语表达中敬语具有重要的作用敬语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者话题中人物带有敬意的表达方式。它的使用是根据说话两人的上下关系和亲疏关系。主要表现在:职位低的对职位高的, 年少的对年长的使用敬语;外人使用敬语, 对自己人而不用使用敬语。这说明敬语的表达方式是受说话两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的。当说话人在与「外の者」 (外人) 讲「内の者」 (自己人) 的事情时, 对话人即使是自己的长辈自己的上司也可以不使用敬语;相反, 如果话题中人物是「外の者」, 即使其身份地位比自己低, 也要使用相应的敬语。例如, 在学校中, 和自己的老师说话时要用敬语。而当你向外来的学生 (「外の者」) 介绍自己的老师时, 会把老师看成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内の者」来看待, 这时, 就不用对外来的同学用敬称来称呼自己的老师了。同样在公司中如果客户打来电话问「社長さん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职员要回答「社長はおりません」, 而不能回答「社長さん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
由此可以得出, 「内の者」与「外の者」, 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机应变, 因为这种关系是随着实际的场合变化而变化的。
4、授受关系的使用
在授受关系的动词「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中, 授受动词的使用不是靠区别人称的变化来决定的, 而是依靠动作对象的内外关系。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示。
如果使用「あげる」, 则接受者「あなた」「あの人」被视为「外の者」;而用「くれる」时, 接受者「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内の者」。同理, 用「もらう」时, 接受者也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内の者」。例如:
a.王君は李君にお金をやった。
b.友達が弟にこの本をくれた。
c.田中さんは母に花をあげた。
d.私は先生に本をくれた。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 a句是把说话人「李君」看成外人, 而和「王君」的关系更为亲近。b句中对话人是「弟」, 是「内の者」, 所以要用「くれる」。而c、d的表达用法是错误的。
5、“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和小心翼翼的待人接物
美国的人类学家《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曾写道, 当你毫无理由的送给日本人礼物时, 他们会很难接受。反而, 当你没有任理由的东给中国人礼物时, 中国人会非常高兴, 并且认为对方是出于对自己的喜欢喝信任。当日本人收到这种毫无理由的礼物时他们不会高兴, 相反, 他们会想对方送给自己礼物的原因。。因此, 在日语中出现了受的使用区别。当以自己为中心, 给别人送东西时, 当送出去时用“やる”“あげる”, 反过来, 当别人送东西给自己时用“くれた”“下さった”。此外, 在日语中海油“もらう”“与える”“譲る”“よこす”“受け取る”等表示接受的词语。
日本人之所以把自己称为“大和”民族, 因为“和”字在他们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当两人说话时日本人总是考虑对方的立场, 试图和对方保持一致的态度。比如:“いいお天気ですよ”和“いいお天気ですねえ”中的“よ”和“ねえ”虽然都是感叹词, 但他们的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よ”所表达的是自己的态度, 并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而“ねえ”则想表达“你也有同感吧”这样的含义, 表示征求别人的想法。如果是中国人的话, 肯定爱用“よ”, 而日本人则更多使用“ねえ”。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庸理论”随处可见。不管做什么即不出头也不落后。当热在说话中也是如此, 日本人在对话中不会直接说“悪い” (坏) , 而是说“よくない” (不太好) 。很少用“です”这这些很直接的语气来结句, 而更多使用“思う”“だろう”这些具有委婉的语气来作为词结句。在日语中表示不确定的词有很多, 如:“まあ”, “つまり”、“やっぱり”、“ぐらい”, “ほど”、“ばかり”等。总的来说, 日本人决定含蓄和委婉的说法显的更加有韵味。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日本人的社会习俗和性格特点对日语的影响阐述了一些自己观点和看法。总的来说, 语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因此在日本人的生活与大海密不可分, 所以在日本有许多谚语与鱼有关。如“腐っても鯛”这句谚语, 汉语的意思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能体现出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别。另外, 饮食文化在各国的语言中的差异也有体现, 例如在汉语中“煮饺子”是表示人多的意思, 而在日语中与“煮饺子”的意思相同的说法是“芋を洗うよう”。在中国在锅里煮饺子时的样子, 好比许多人凑到一起的样子, 因此叫做“煮饺子”。但是在日本, 洗红薯时, 时往装满红薯的大桶里倒水, 这种情形和煮饺子类似。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我们应该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等, 这样才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視点』.創拓社, 2006.
[2]森田良行.『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中公新書, 2008.
[3]金田一春彦.『日本語』 (新版) (上.下) .岩波新書, 1988.
【日语语言文化特点】推荐阅读:
日语教学与语言文化01-07
日语专业语言文化倾向自荐书01-23
日语网络语言论文07-18
日语语言学09-18
日语语言环境创设01-04
2019深圳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724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与950综合日语考试真题试卷01-20
日语语言专业毕业论文08-11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科目 日语综合 试题分析与复习建议11-14
语言文化特点08-17
日语文化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