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饮食文化日语

2025-02-01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共12篇)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 篇1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学好一门外语,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的理解这门语言、使用好这门语言。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但是,其文化本质有着不小的差异,在对学生进行日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注意对于日本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日语的含义,促进学生日语能力的实质性发展。

一、日语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进行持续性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日语学习已经逐渐将自身的功能性拓宽,交际功能代替社会功能成为学生学习日语最根本的目的。所以,能够理解日语的实际含义,像一个真正的日本人一样说出最正宗的日语,成为了培养日语人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最开始接触日语的时候,学生普遍会被日语的发音以及与中文有着相似之处的外表吸引过来,十分认真的进行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被消耗殆尽,好奇心逐渐消失,再加上学习内容越来越有难度,使得学生逐渐的对日语学习产生排斥,不能坚持持续性的学习。

(二)缺乏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日语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的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的知识灌输,学生往往对这样枯燥无味的知识十分反感,更别提主动去对日语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样下来,学生在日语学习上的收获甚微。就笔者观察,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不积极,即便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课,但是在课下,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拿出时间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对即将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这就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日语知识,但是,由于缺乏温习,仍然不能熟练的进行使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才可以对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极大的浪费了课堂的资源。

(三)口语能力弱

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其根本目的就是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进行更加多维度的交流,所以,在日语学习中,能够开口讲标准而流利的日语,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许多学生的答题能力很好,但是只要一涉及到口语,就力不从心了,发音不标准的问题比比皆是,这导致学生更加不敢开口讲日语,当教师领读的时候,学生还会跟着进行练习,但是一旦教师让某一名学生单独进行朗读,学生就会十分紧张,磕磕巴巴,很久才读好一个句子。

二、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选择学习日语,其目的在于对于日本文化的喜爱,对于日本文化的喜爱,促使着学生进行日语的学习。从这可以看出,兴趣是学生进行日语学习的原动力,要想学好日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日语本身有着“越学越难”的特质,在刚刚接触日语的时候,学生会发现日语似乎十分简单,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不是十分困难。但是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日语学习开始越来越困难,着这个过程中,日语学习的乐趣会逐渐被枯燥乏味多取代,这个时候,为了保持学生对于日语学习持久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日本文化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日本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真正的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加强,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的理解这门语言、使用好这门语言。虽然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但是,其文化本质有着不小的差异,在对学生进行日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注意对于日本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日语的含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交流之中自如的使用日语,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在相关的场景之中更加准确的使用日语进行会话。在教师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的时候,学生将这些文化知识与课堂上的日语知识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日语学习来说,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有许多人错误的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十分相似,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分支。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虽然中日两国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还是在地理位置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究其根本,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的文化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比如说,同样是微笑,中国人微笑表达的含义就是友好和喜爱,而日本人微笑的含义就有很多个层面,有可能的赞同,也有可能是反对,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在使用日语的时候需要注意日本的文化背景,学生逐渐的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也就增强了文化意识,增强了沟通能力,将整体的日语素质提升了上来。

三、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逐渐成为现如今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在日语教学中,教师若是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正式上课之间,做好准备工作,将课堂所需要的课件和视频等进行细致的编辑,以起到一个理想的文化导入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的学习内容,将课堂相关的日本文化知识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带领学生观看,并且在观看过程中进行生动的讲解和介绍。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日本动漫入手,在课堂上挑选合适的日本动漫进行播放,并引导学生在观看之中体会日本文化的特色,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日语经典电影和日文歌曲,并且鼓励学生阅读日文原著,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日语能力,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氛围。

(二)利用比较教学法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艺术文化形式,其不仅具有着沟通功能和表达功能,更具有着艺术功能。所以,在日语的教学上,教师也应当从语言的内在入手,通过带领学生了解语言本质和内涵的方式进行日语学习的研究,找到日语学习的规律,从而使日语学习更加的容易。在进行日语学习的时候,学生总是会不自觉的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在学生的这一特质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日两国的文化比较的方式,将学生的印象加深,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进行日语学习,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文化。教师可以单独将日本文化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部分进行讲解,比如说日语中的汉字、日本的服装以及风俗习惯、日本的建筑等等,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进行关于日本建筑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就应当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渊源的资料和图片,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用动起来的图片不断的刺激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中国和日本的建筑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与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利用学生更加熟悉的中国文化,更加巧妙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日本建筑的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的完成了日本文化的课堂导入。

(三)利用联想记忆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随着日语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难,知识体系的庞大导致学生经常会出现将日语语法知识与汉语语法知识,甚至英语语法知识相混淆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日语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当使用联想记忆法进行对于日本文化的导入,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日本经典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之中逐渐的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也将相关的语法知识牢记在了心里,学习起日语来,也更加的轻松和容易。

四、结论

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能够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上来,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日语的使用技巧,提高学生的日语交流能力。在日常的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日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日本文化,进而提升日语学习的效果,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实际沟通能力极强的,综合素质高的日语人才。

摘要:文化的导入对外语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寻了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日本文化导入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日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导入日本文化,进而提升日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导入,日本文化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 篇2

すぐに5月12日です。去年のその日、マグニチュード8.0の大地震が四川省汶川县をおそいました。たくさんの建物が、一瞬にして壊滅しました。当時の日本の福田首相は地震後3時間のうちに、胡錦濤主席と温家保首相に連絡して、日本側は一切の必要な援助を提供したいと伝えました。他の国の援助が口頭の段階にとどまっているとき、日本の災害救援隊は一番に被災地域に到着しました。

日本政府は、中国に5億円の無償資金援助を提供しました。救援隊は、何時間にわたる懸命の救援活動を行って、ついに2人の母と娘を発見しました。しかし、残念な事は2人は死亡していました。この時、救援隊員は黙って両側に立って、死体に向かって深くおじきをしました。この写真を見て、僕の心は、深くうたれました。「希望の光があればこそ、おれたちは最後まで努力しました。」「生命を救えなかったことに対して、本当に遺憾を感じました。」救援隊員が言いました。このほか、日本国内では、ほとんどの全土のコンビニに募金箱が設置されました。大勢の日本人が、積極的に寄付しました。そのシーンを見て、僕は熱い涙が目にあふれて、心から「ありがとう、日本」と言いたかったです。小さい頃から、抗日題材のドラマといろいろな報道の影響を受けた僕は、以前、実に日本がきらいでした。しかし、成長するにつれて、この偏見を見直すようになりました。日本人(大和民族)は普通の民族で、勤勉でまじめな民族です。中日は、一衣帯水の友好国家です。2千年近くの友好の歴史を持っている両国は、数10年間の戦争のゆえのみで、この深い友情をすっかり忘れるべきではありません。

僕は絶対的に歴史を忘れることを提唱しませんけれども、歴史を正視するべきだと思います。中国人はいろいろな方面で、日本人を模範として勉強すべきだと思っています。例えば、1994年広島アジア運動会の閉幕式を開いた後、6万人の運動会場で1つのゴミを残っていませんでした。日本人の長所を取り入れ、自己の短所を補うべきだと思います。2007年、中国で開いた世界女子サッカー試合の中で、日本はドイツに負けた後、日本選手は「ありがとう、中国」と書いた標語を展開し、中国の観衆におじきしました。試合中、中国の観衆はドイツチームを応援してばかりいましたが、日本の観衆は依然としてかわらずに、現場の中国人に感謝しました。これは真実の日本人です。日本人は善良で、熱心で尊敬すべき民族です。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 篇3

由于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在日语中,主语缺失或主语经常被省略。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它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等,也就是离不开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因而,主语缺失或主语省略这一现象不仅由日语自身特点决定,也与日本的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比如日本的自然地理位置、生产方式、语言心理、认知方式,等等。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充分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日语无主句;特征;日本文化;主语省略;影响

中图分类号: H3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09904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不论是日语还是汉语,主语缺失的现象都大量存在。但相比较而言,日语中这样的现象显然要比汉语多,而且复杂。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对于日语主语的定义、主语的概念、主语的范围、主语的构成等,在日语语法界或语言学界,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有比较极端的,如语言学家三上章认为:“日本語に主語はない。”[1]日语中不存在印欧语言那样的与谓语对应的主语,因而主张取消日语中主语的名称。也有温和派,如宫地裕曾指出:“日本語には、主語のない文や主語のあいまいな文が少なくない。文脈?場面との関係上、主語が省略されたり、あいまいになったりすることも多いけれども、文脈?場面がどうなっても主語がなかったり、あいまいであったりする文というものがある。”[2]笔者在本文中采用的是后者的观点,日语主语这一句子成分还是存在的,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会出现无主句或主语被省略。

日语句子中的主语大量地且经常性地被省略掉,充分显示出了日语语言的特殊性。它主要表现为:谓语有明显的方向指向的主语省略;完善的敬语表达方式下的主语省略;授受表达句式中潜在的人称指向的主语省略[3]。

那么,影响上述主语省略现象的原因又有哪些?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它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等,也就是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语言是作为载体,是文化的反映和折射。笔者试着从这一观点出发,来分析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现象的影响。

二、日语主语省略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繁多而且复杂,试着将其进行归类,主要表现为: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主语省略;谓语有明显的方向指向的主语省略;完善的敬语表达方式下的主语省略;授受表达句式中潜在的人称指向的主语省略等。

(一)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主语省略

日语中常常听不到「わたし」「あなた」这样的第一、第二人称作主语。此种省略主要出现在对话双方明确的场合。

例1,「はじめまして、派遣社員の中村です。お世話になります。」

(初次见面,我是派遣工中村。要给您添麻烦了。)

例2,「もしもし、鈴木です。」

(喂喂,我是铃木。)

例3,「さっき、どこへ行ったの。」

「ちょっとそこへ行ってきたのよ。」

(“你刚才去哪里了?”“我刚才到那边去了一下。”)

(二)谓语有明显的方向指向的主语省略

构成日语句子中心成分的是谓语,而非主语。很多场合下,谓语决定了主语的存在。并且,在日语中,很多的谓语具有相对明确的方向指向性,例如表述涉及人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内在性质的内容。

例4,勉強不足を強く感じた。

(我强烈感觉到我学习不足。)

例5,この案はいいと思う。

(我认为这个提议不错。)

例6,子供たちを教えることはとても楽しい。

(我感到教小孩子很愉快。)

例7,今日は体の調子が悪くて、何もほしくない。

(我今天身体不舒服,什么也不想要。)

例8,どういうわけか、行きたくなくなった。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不想去了。)

(三)完善的敬语表达方式下的主语省略

日语语法体系中,敬语表达是很发达的,也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依然保留完善敬语体系的语言之一。敬语划分细致,根据对象及场合的不同,分为尊他语、自谦语及郑重语。尊他语由于是用于对他人表达敬意,因此说话人自身有关的内容被排除在外,主语通常被锁定在第二或第三人称。

例9,明日、お宅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您明天在家吗?)

例10,結果はご覧のとおりです。

(结果正如您看到的一样。)

例11,ちょっとお伺いしたいことがありますが。

(我有件事情想请教您……。)

例12,お便りを拝見いたしました。

(我拜读了您来信。)

(四)授受表达句式中潜在的人称指向的主语省略

日语中,授受表达非常普遍。「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等授受动词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谁为“施动者”,谁为“受动者”。因此,授受句中的主语也通常会被省略。

例13,お茶を一杯くれませんか。

(能给我一杯茶吗?)

例14,くださった本はとても役に立ちました。

(您给我的书帮了大忙。)

例15,ほしかったら、あげるよ。

(想要的话,我给你。)

三、影响日语主语省略现象的文化因素

毋庸置疑,影响日语主语省略的因素一定不是单一的,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个体的思维及语言模式跟他所处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王佐良先生就曾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笔者认为这个“文化”是广义的,它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等。因此,日语主语省略的表达习惯势必与其独特的文化密不可分。故,笔者将从文化视角,来探讨日本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现象形成的影响。endprint

如前文所述,文化是多方面的,暂且将其划分为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

(一)日本的自然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的影响

笔者将从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国土环境,来分析其对日语主语省略现象的影响。

日本四面环海,是典型的岛国[4]1。由于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处于一种相对闭塞的、几近封闭的生存环境,使得日本民族自古与外国、外民族交流处于不畅通的境地。其次,日本尽管是岛国,但自农耕技术由古代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日本民族主要依靠农业赖以生存,因此日本被称为“农业民族”,而非“海洋民族”。但由于日本岛内广泛覆盖着森林和山地,不适合游牧或大面积农耕,而且内水域、河川星罗棋布,因此日本选择了适合的稻作。而受稻作的种植特点决定,人们只能固守在同一水域附近,不可随意迁徙[4]230-234。

这样一来,日本民族一直共同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自然就较其他四通八达、来往交错的民族来得固定而接近。因此,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多场合下通过表情、眼神、细微的动作即可完成传递。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是通过“言行”来表达。当“行”已然完成了传递,那么,“言”自然就显得多余了。很多相互都了然于胸的信息,不需要事无巨细、一一道来,而是会被略去,或点到为止即可。相反,如果没有省略,反而会被认为是不自然的,或者有故意突出自己的嫌疑,甚至是“失礼”的行为。

例如上文讲到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可以说和日本民族这种特殊的生存、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人们有着太过相近的语言环境、或者彼此掌握了太多共同的信息,这种共同环境或信息给主语省略提供了条件。

3组例文分别列举了3个极为日常的交流场景。

例文1和例文2分别是自我介绍时和打电话时的用语。外国人通常会特意说「わたしは○○です。(我是○○)」。而日本人则会认为当自己已经站在大家面前,或电话已经接通,这时信息已经传达给对方,就没必要加上“我是”,否则有过于强调自己之嫌。

例文3是日常寒暄时的用语。多数中国人在此时,会问“你去哪里了?”“我到那里去了去。”认为这样才能将主语、动作主体交代清楚。而日本人由于上述共同而闭塞的生活环境,认为两个人会话条件下,即使不交代动作主体,也不会产生歧义,因而省略。

随着日积月累,日语的日常表达中,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省略现象,尤其是人称主语的省略现象尤为繁多。因此,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可以说具有极其明显的岛国特征。

(二)日本的社会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的影响

社会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思想控制言行,因此要深入分析人们的言行,首先要深入分析思想根源。笔者暂且单从狭义上,来试着分析日本社会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现象出现及形成的影响,即主要从作为观念形态的日本民族的认知方式、社会意识等角度着手分析。

1.认知方式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看待、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同的认知方式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及言行。日本民族由于地理、历史原因,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以及接受信息的不畅通,造成日本人对外围事物的不了解或者缺乏自信。日本人习惯了或者说养成了由身边事物来推理其他信息的认知方式,也就是由内向外看。久而久之,日本人会尽量避免直述己方以外的第三者内容,尤其是涉及外表无法把握的内在性内容,例如人的心理、思想、感受等。而表示这些内容的相关动词、形容词等,就只能用于自己或己方对象,从而使这些词汇具有明显的人称指向。诸如「思う」、「感じる」等表达思考、判断等动词做谓语时,由于表述内容涉及心理及思想内容,主语通常为第一人称。又诸如:「うれしい」「苦しい」「恥ずかしい」之类的表达感情、感觉,以及「たい」「ほしい」「う」「つもり」等表达希望、愿望、意志等的形容词或形容动词,这样瞬间产生的感情、感觉或愿望、意志应当来自于说话人自身的直接感受,因此日语中使用此类词时,主语被限定在第一人称上[4]。若主语为第二、第三人称时,则需要词形活用,或增添其他辅助成分。因此,当谓语为上述感情、感觉、意志等相关内容时,主语也往往被省略。

那么,当主语或主体已不言而喻时,当然也就会被省略。如例文4-5,句尾的「感じた」、「思う」在主语不出现的情况下,依然应当理解为“我觉得”、“我认为”。例文6-8也无需言明,「楽しい」、「ほしくない」、「行きたくない」是说话人“我”的情感、感受。

2.社会意识的影响

众所周知,日语至今仍保留了相当完善的敬语表达,追根求源,这跟日本自古深受儒教影响不无关系。儒教自公元5世纪,由百济汉人和迩吉师(在《古事记》中,此人名为“和迩吉师”,而在《日本书纪》中记载为“王仁”。经史学家考证,应为同一人)携带《论语》传到日本之后,渗透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儒教又称为“礼教”,“礼”是儒教重要的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日本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它孕育出了日本较典型的社会意识,如“内外意识”、“和的精神”等。

日语敬语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日本人的“内外意识”,能否正确地用好敬语甚至常被作为评价一个人日语水平、教养水平的标准。对敬语的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涉及日本文化、日本社会,自然也涉及日语语言文化。在日常表达中,说话人往往会从两个方面来选择说话方式,即人物关系和场合。前者主要划分为上下关系和亲疏关系,也就是“内外关系”。在日本人的为人处世中,有着相当明确的内外观念,有着相当明确的内外界限,这反映在语言待遇上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用“内”的世界的语言去与“外”的世界的对象交际,会被认为缺乏教养、不合礼仪:反之,用“外”的世界的语言与“内”的世界的对象交际,又会被认为客气见外、故作文雅[5]422-423。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有了这种注重“内外关系”的意识,才使得日语敬语表达至今仍保留得如此完善。endprint

既定的语法规定,使得敬语中的动作主体毫无悬念。如例文9-10,从「いらっしゃる」(“在”的敬语动词)、「ごらん」即可看出,说话人使用的是尊他语,自然动作的主体即句子的主语就是“您”,无需言明。而与此相反,自谦语是以谦逊的态度表达自身行为等内容,因此主语为第一人称。如例文11-12,「お伺いしたい」、「拝見いたしました」是两个自谦动词,一看即知动作主体,即主语为“我”“敝人”。此种场合下,动作主体一目了然,因而常常被省略。如若再使用人称主语,则显得画蛇添足。

再来看授受表达。授受表达不是日语独有的,但日语中的授受动词较之其他语言,语义功能划分更加清晰、明确。如在汉语中,无论何人“授”,都是一个“给”。 而日语中则要基于“内外有别”,分为由内向外授,或由外向内授[5]123-124。如「くれる」,只能用于给“我(们)”,或者是可以被划分在己方的对象。如例文13-14,看到「くれませんか」、「くださった……」,那就一定是“能给我……吗?”“您给我的……”。而「あげる」就只能用于给“我以外”的对象。来看例文15,很显然就是“……我给你。”

授受句中,由于谓语部分的动词确定了施动者与受动者,因而主语就可以省略。甚至在授受表达中,还可以结合上述的敬语立场,也就形成更为复杂的授受关系,因此,日语中授受动词有7个之多。

四、结语

笔者从文化视角,探讨了日本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对日语主语省略现象形成的影响。如前文所述,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使用,离不开它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等,也就是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在文化背景下,理解语言现象是正确学习外语的条件,也是准确使用外语的关键。分析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对于理解日语主语省略现象将有很大的帮助,也将提高使用日语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三上章.象は鼻が長い——日本文法入門[M].くろしお出版,1960:73-74.

[2]宫地裕,等.讲座研究資料——日本文法⑧:構文編[M].明治書院,1984.

[3]崔崟.关于日语的主语省略问题[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2):95-99.

[4]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日本(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8-285.

从日语的语言表达特征看日本文化 篇4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地理位置十分接近, 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现在学习日语的人越来越多, 而在这些学习者当中, 很多人都认为日语很难。其实, 所谓日语难, 难在日语表达过于暧昧、委婉、不那么直截了当。尤其在口语中, 日本人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对事物的判断是肯定还是否定, 的确不易把握, 而要因人而异、恰如其分地表达尊敬、郑重和自谦, 语气就更难了。相对于“Yes”、“No”这样硬得象方砖一样的表达方式, 日语被西方学者称之为“豆腐语言”, 它所折射出的日本文化被称为“猫背文化”。外国人与日本人之间, 彼此不易理解、不能顺利交际的根本原因, 在于外国人与日本人之间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文化, 而这种不同的文化的影响潜伏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内部及语言心理中。某一民族的成员同另一民族的成员进行交际时, 往往是用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去衡量他民族的语言现象。如果彼此不了解对方文化, 也就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日语的特征很多, 限于篇幅和水平, 笔者不可能对日语的特征逐一表述, 而是拟从文化的视角, 以日语中的“暧昧”、“委婉”、“省略”等语言现象为中心, 主要阐述在“日语中所见到的日本文化特征”以及“通过日语所感受到的日本人”。

1 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在日本人的意识中缺少“Yes”、“No”的对立概念, 因此他们不习惯二者择一这样的对立性选择。在语言使用上较少出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也是出于回避对立的潜意识。比如, 吃饭后的一段对话:

Aおいしかったね。

Bええ、そうですね。

这种“そうですね”是日本人经常讲的话, 把它一译成中文是“是那样, 是的”之意。可是在上面对话中就比较令人费解:也许B并不与A有同感, 这即表“是的, 很好吃”之意;也许并不觉得好吃, 只不过无意去冷落对方或无意向对方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作出的应答。正如柴田武所讲的:“……乍一看似的意味, 实际上不是‘Yes’, 也不是‘No’, 而是一种暧昧的表现”。 (1) 请再看下面的例子。男 (山下) 在邀请女同事 (洋子) 时, 有如下的对话:

山下:ねえ…おいしい店つけんだけど…

あした、食べに行かない…。:あした

洋子:あした。

山下:うん、仕事がわってから。6ごろだけど。

洋子:あしたねえ…。

山下:都合がいの。

洋子:ええ、まあ…。

山下:そう、じゃあ来は

洋子:そうねえ、食べに行ってみたいんだけど…。

山下:そうか、じゃあ、またにしようか。

洋子:ええ、せっかくだけど。

在上述的例句中, 洋子未使用任何表示拒绝的字样, 即便如此, 她还是拒绝了对方的邀请, 并给了对方面子。她用了“だけど”、“まあ”和“ねえ”等来婉拒, 这种暧昧的表达是充分顾虑到对方的感受, 经过推敲之后才说出来的。

当你有事情请求日本人帮忙而对方又感到为难时, 他们会用 (让我再考虑考虑吧) 和 (等下次再说吧) 等来委婉地拒绝。当介绍对象不成功时, 通常日本人也会委婉地说 (到底是缘分未到) 之类的话。这些都充分说明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 都非常小心谨慎, 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顾及对方的心情, 力求不伤害对方, 再三推敲措辞之后才表达出来。因此, 不直接说出好与坏、对与错、赞成或者反对,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或者容易造成自他对立的表达方式。

那么,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钟情于暧昧表现呢?在这些暧昧表现的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心理?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日本是岛国, 自古以来日本人生活在非常狭隘闭塞的空间里, 自然地人与人之间处于相互监视的状态, 集团对个人具有极大的约束力。日本人害怕当发生问题时追究个人的责任, 受到他人嫌弃甚至被逐出集团。因此, 人们便尽量使用模糊不定、暧昧含混的说法, 经常为自己准备退路, 以便发生问题时逃避责任。换言之, 日本社会在表面的纵向构造之下, 是通过“暧昧”文化所产生的个人与个人的结合, 它构筑了日本最基本的横向社会。二、“暧昧”的表现形式源于日本人的心理。所谓是指日本人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的感情活动极其关心、在意。在人与人的交流中, 日本人相互间都关注对方的情感变化, 存在一种顺从、附和对方意志的倾向。因此, 暧昧表现正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而又不伤害对方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 暧昧表现还是人与人之间利害冲突的润滑剂。

2 委婉的表达方式

2.1 句尾决定论

日语的一大特征是语序跟汉语和英语不同, 即句子中重要的谓语部分位于句尾。一席话或一篇文章不到最后, 往往不可能知道说话者或者作者对事物的判断和想法、所持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等等, 这种现象在日语中被称为句尾决定论。日本人说话时, 特别注意与听话对方思想上的调和, 观点上尽可能保持一致, 感情上极力避免挫伤对方。他们的这种心理反映在语言不到形式上, 就是尽量多用委婉的口气, 少用肯定的口气。句尾频繁地出现“であろう、でしょう、だろう、と思う (思われる) 、かもしれない、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だ、かしら、かな”等, 避免了说话时的简单生硬。

例如:A:田中さんならそうはおっしゃらないでしょう。

说话人本意是“我了解田中”, 但句尾加上“でしょう”, 就使人感到说话人似乎也不肯定。

B:忙しいので、明日来られないかもしれません。

这句话似乎使听者不那么失望, 其实来的可能性极小。

2.2 否定的表达

日语属于高环境依存 (high context) 文化, 人们依靠密切的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讲话时欲言又止, 闪烁其辞, 淡化语言的逻辑性, 以免使另一方陷入尴尬。同时希望对方从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言语信息中察觉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听出弦外之音。使用否定式表达, 这种倾向尤其明显。例如:

ベルトを反対にお通しになった方がよいよう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が。

这句话中反映的情况是空中小姐在飞机上看到某乘客系安全带方向搞反了, 空中小姐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 要求机上所有乘客, 必须按要求系上安全带。但为了不伤害那位乘客的自尊心, 便采取了带有否定的十分委婉的表达形式「…方がよいよう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が」 (是不是这样系更好些) 。

2.3 反向思维与语言的反向表达

日本人多忧患意识, 思考问题时常作反向思考因而在语言上经常出现反向表达, 常见的就是用“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例如:

A:すいかは夏に食べると次の夏までは食べられない。 (要在夏天吃西瓜的话, 不到来年夏天是吃不到的。)

B: (下周怎样?)

(不到那时是不知道的。)

按照中国人的语言认知方式, 这两句中的反向表达译为汉语时应为:“要到来年夏天才能吃到”、“到时候才知道”。显然, 二者均为正面表达。因此, 所谓“地道的日语”, 仅仅做到语法正确是远远不够的, 诸如文化背景下的反向表达也是“地道日语”的标准之一。

日语中的委婉表达是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日本人特有的语言心理。一、日本民族长期生活在四面环海的孤岛上, 国土狭小, 资源贫乏, 交通不便, 自然恶劣。每个自然村形成一个部落, 在这一个个封闭的社会里, 社会结构简单, 人际关系也单纯。部落内的人相互熟知, 对周围的事也是相当熟悉, 形成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理解力, 一举手一投足对方即可以心领神会, 不须明言, 形成了语言上的默契。二、日语中有一句谚语, 其意思是“真正会讲话的人, 必须是善于听话的人”。交谈时要求说话人必须优先考虑听话人。说话时一方面注意听话, 另一方面要用眼睛密切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日语交际中特别强调 (体贴、关心) 和腹芸 (内心表情) 的作用。即主张除了通过直接的言语活动外, 还要通过“观色”了解对方的思想情绪。日本人之间的交谈往往是以听话者的言语和意见为中心进行的。在日本人看来, 给对方某种含蓄的暗示, 隐而不露, 含而不发。如果直截了当地说透了, 就不符合日本人体恤他人的文化心理。然而, 如果不留下一点余韵供对方回味、揣测, 对方就无法读解出其中的奥秘。

3 省略表达

省略是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般来说, 讲话中往往省略大家共知的部分, 以求简明扼要。由于日语特有的语言氛围和日本人独有的“以心心”、“腹芸”的文化背景, 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尤为突出, 古典文法学家松尾治郎把省略作为日语三大特征之一, 著名国语学家金田一春彦也认为日语具有“中国語以上の省略表”。 (2) (比中文的省略更多) 。常见的省略形式有:

3.1 委婉的省略

作为委婉表达方式的省略, 有时出于礼貌, 有时出于自身为难, 故意将后半句省略。这种省略往往出现在诸如向对方提出不满, 拒绝对方或请求对方帮助等不说不行但说了又怕给对方带来不快或伤害的场合。比如:请求帮助时说“がありましたら…”、“ご面倒でなければ…”;提出不满时说“あのう、申しありませんが、あの、ステレオですが、音が…”、“何回も明したのに…”;拒绝对方时说“明日はちょっと…”、“お手いできるといいんですが…”等等。用省略的方式将自己不讲或不愿讲的话巧妙地“移交”给对方, 看似模糊, 听者稍加留心便知其所言。

3.2 主语的省略

这里可分为几种情况: (1) 省略主语 (2) 主语模糊 (3) 主语中途变换

(1) 邪を引きましてね。 (<我>感冒了。-主语省略)

(2) れたにしても、もう来るだろう。 (虽然错过了电车, 但<他或她>已经来了吧。-主语模糊)

(3) 中年の女性がに?あのう、ちょっとおたずねいたしますが、に行くには何番ったらよろしいのでしょうか。 (<我>看见中年妇女在向车站工作人员询问:“请问, 去东京站乘几路电车好呢?”-主语中途变换)

由于主语的省略, 有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应仔细斟酌。

3.3 人称代词的省略

按照日语的习惯, 尽量不使用人称代词。

例如:A:兄にれてもらったのがきっかけで、りが好きになった。

B:ここまで送ってもらえばもう一人でれる。

C:秘密にしてくれと言われていたのに、つい人にしてしまった。

以上各句均未出现人称代词, 但译成汉语时必须补译出来。分别译为A:哥哥带我去钓鱼, 引起了我对钓鱼的兴趣。B:你送我这里, 我一个人就能回去了。C:尽管他要我保密, 我还是告诉了别人。

3.4 省略双方共知的部分

日语语法界有名的“ぼくはうなぎだ。” (我要鳗) 的句子即属此列。此类省略产生的条件是需要有特定的场合, 若离开当时当地则很难理解。所以有人称日语为。 (3) 如该句的地点是“レストラン”, 背景是服务员来问顾客“何になさいますか”。一客人回答:“私は牛どんにします”;一客人回答:“ぼくはうなぎだ”, 这是顺理成章、脱口而出的话, 毫无不妥。

日语中大量存在的省略现象, 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a.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使日本人养成配合默契的天性。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 与外部世界的长期隔绝, 使日本人内部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国民性格。自古以来, 日本又是以农耕、渔业为主的民族, 在海上捕鱼, 在山间种植水稻, 都要求劳作者必须要有集体观念, 重视整体协作, 密切配合, 才能有所收获。在交流思想时, 不必用太多的语言, 只凭眼神、表情、手势就足以相互理解。

b.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日本人之间心有灵犀

日本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前述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谈到传统文化, 在日本人的头脑中有许多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成分。比如:“雪”这段乐曲是日本传统音乐中著名的, 日本的民族音乐几乎总是用它来表示降雪。所以, 只要一出现这段旋律, 日本人的眼前便是一片冰天雪地, 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蛙”可以使所有的日本人联想到春天;“水鸟”可以使所有的日本人联想到冬天。至于传统舞蹈中右手放在嘴的右侧表示叫人, 放在左颊表示酒醉等类的动作更是尽人皆知, 无须解释的。语言是文化传递的主要形式, 传统文化的这些特征, 就是日本人之间言简意通的文化背景。

c.不刻意求全的审美观, 使日本人以寡言为美德

日本有一句著名格言“九分は足らず、十分はこぼれる”, 这句话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日本人推崇备至而世代相传。其中蕴涵着一种以缺陷为美的价值观取向和不完全主义思想。日本人认为他们是不善于说的民族, 或者不重视说的民族, 他们重视的是“本音” (心里话) , “” (语言) 仅是“立て前” (套话) 。在日本, 通常是将寡言少语视为美德, 而把那些一切都溢于言表的行为视为恶习。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言葉余って心足らず” (言有余而心不足) 令人鄙视的, 而“心余って足らず” (言不足而心有余) 是受人推崇的高雅行为。再如“沈は金、雄弁は” (沉默是金, 雄辩是银) ;“口はの元” (祸从口出) ;“言わぬが花” (不说为佳) 等谚语都体现了日本人重态度轻言辞的语言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样一些古老的中华思想在日本现在还颇有市场。

结束语

任何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变”关系决定了语言研究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发展下去。我们既不能脱离语言去空谈文化, 但同时也不能无视文化熏陶而固守てにをは。日语里的诸如“暧昧”、“委婉”、“省略”的表达形式, 反映了日本的社会结构和特征, 蕴涵着日本的文化背景, 折射出日本人的语言心理和国民性格。要学好日语, 不仅在于日语结构本身, 而且更要了解日本文化、日本人的语言心理、言语习惯等语言以外的内在东西。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着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外部结构, 更重要的是其深层文化的民族精神。试图将暧昧、委婉、省略等几个日语表达的主要特征作为切入点, 从文化的视角, 对日语表达所隐含的日本文化进行粗浅地考察, 加深对日语及日本人的语言心理特征的了解, 以利于跟日本人的交流。

关键词:日语,暧昧,委婉,省略,语言表达,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①王毅“试论日本语的朦胧风格及翻译上的处理”《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6 23

②金田一春彦『日本語』岩波新書1992 273

③姚俊元“谈谈日语的暧昧性”《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4 83

[1]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東京:岩波書店1993:93-95, 211-212.

[2]金田一春彦『日本語 (新版) 』[M]東京:岩波書店198869-72.

[3]青木保『?日本文化論?の変容』[M]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47-48;63-64.

[4]加藤周一等『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M]東京:岩波書店1991129-131.

[5]外山滋比谷『日本語の個性』[M]東京:中公新書199753-55;183-184.

[6]刘宗和, 王光辉, 杨行夫.日语与日本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57-59.

[7]王健宜.从语言文化论的观点看日本文化[M].北京: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1/2:9-10.

去日本企业 日语面试问题 篇5

はじめに(回答部分仅供参考,请自行设计答案。红色是重点)

めんせつ はじ

1.面接、始めましょう。

はい。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にほんごだいじょうぶ

2.日本語は大丈夫ですか。

にほんごのうりょくしけんさんきゅうおなおも

「日本語能力試験三級」と同じレベルだと思います。

よもんだいかいわ べんきょうぶそく

読むのは問題ありませんが、会話は勉強不足です。

なまえおし

3.名前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じょうほうかいはつかぶしきかいしゃ

アジア情報開発株式会社の高加慶と申します。

高低の高、加工の加、慶祝の慶と書きます。

じこしょうかい

4.自己紹介お願いします。

(按照“二”的模板根据自身情况准备)

せいねんがっぴ おし

5.生年月日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1974年9月29日です。

ねんれい

6.年齢を教えてください。(おいくつですか)

ことし

今年で31歳です。

しゅっせいちしゅっしん

7.出生地を教えてください。(ご出身はどこですか)

ちゅうごく ペキンし

中国の北京市です。

かぞくこうせい

9.家族の構成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はは ちちつま むすめ ごにんげんざい いっしょ

母と父と私の妻と娘の五人です。現在は一緒に北京に住んでいます。最終卒業学校(大学など)への質問

1.大学を卒業したのはいつですか。

2007年7月に成都の東軟学院から卒業します。せんこう

2.大学の専攻は何ですか。こうてい

ソフトウェア工程です。

そつろん

3.卒論のテーマはなんでしたか。むぎじゅつおうよう

石油向けのCOM技術の応用です。

かんたんないよう せつめい

4.簡単に卒論の内容を説明してください。きぼう

5.この大学を希望したのはなぜですか。

ざいがくちゅうけっこうしゅとくしかくめんきょ

6.在学中でも現在でも結構ですので、取得した資格や免許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じょうほうしょりこっか

情報処理(中国での国家資格)資格を持っています。

うんてん

中国での運転免許も持っています。

にほんごこくさいのうりょくしけんさんきゅう

日本語国際能力試験三級を取りました

きぼうりゆう

日本での仕事を希望する理由へ質問

1.どうして日本で仕事をしたいのですか。こくない にっけいきぎょうはたらきょう

中国国内の日系企業で三年間働いていました。そのとき、日本の仕事に興

みもぜひ

味を持ったため、是非、日本で働きたいと思いました。

きかんしゅうろう

2.日本でどのくらいの期間就労したいですか。よねんかん にほんしゅうろうなが い

今、四年間日本で就労したいです。(できれば、長く行きたいです)

さいよう

3.もし、採用されたらいつ来日できますか。ほうにちかのう

すぐに訪日可能です。

かぞく

4.あなた一人が来日することに家族はどう思っていますか。

はな ばなりかい

離れ離れになりたくないけど、仕事のためなので、理解してもらえると思います。こんご

5.家族の方は今後どうされますか。

しょうらいよす

将来は、家族も日本に呼んで、一緒に住みたいと考えています。

6.日本の会社について知っていることをお話ください。

きおんくらふゆあたたかんせいかつ べんりぶっか

気温は中国に比べ、冬は暖かいと感じます。生活は便利ですが、物価が高いです。じじょう

7.日本のコンピューター事情について知っていることをお話ください。ぎじゅつせいさんせいこうじょう ひんしつ

中国に比べ、日本のIT技術のレベルは高いと感じます。生産性向上、品質こうじょうきぎょう

向上のため、ほとんどの企業でIT技術を採用していると聞いています。

今後まで自分が参加した実務経験への質問

きんむさき

1.現在の勤務先はどこですか。

アジア情報開発株式会社です。

ぎょうむ

2.勤務先の主な業務は何ですか。

ソフトウェア開発です。社員は約40名ほどいます。

3.そこでの仕事内容を説明してください。

きゃくさましたがい

お客様の仕様に従い、ソフトウェアの開発を行っています。

とくいげんご

4.得意な言語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いちばん

一番得意な言語はC++です。VC++とBC++の経験もあります。

5.得意なOS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Windows XPとNTです。

たんとういちばんたの

6.今まで担当したプロジェクトの中、一番楽しかったものは何ですか。

ぎじゅつもんだい かいけつ

技術問題の解決です。プロジェクトの中に発生したたくさんの問題を解決

しんちょくよていどおり

して、進捗予定通りに終わることは一番楽しいことです。

7.今まで担当したプロジェクトの中、一番辛かったものは何です。

しようへんこうのうきちえんふぐあいたはつこんらん

仕様変更により、納期遅延、不具合が多発し、プロジェクトが混乱したときです。8.どんなシステムを作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

がめんけい びょういんほいくえんかんり

画面系は病院システムとか、保育園管理システムとか、LPG管理システムなどつうしんけい ぼうさいきしょうじょうほうれんけい

通信系は防災システム、気象情報連携システム。

くみこみけい でんしゃうんこう

組込系は電車運行システム、MPEG4シミュレーター

せっけいけいけん

9.プロジェクトの設計経験はありますか。

きほんせっけいしょうさいせっけい

基本設計の経験はありませんが、詳細設計の経験はあります。

じしんさく

10.自信作はどんなものですか。

でんし ちず ほしゅちしき

電子地図保守システムです。DotNetという技術についてまったく知識がな

じょうきょう じゅんちょう かいはつ

かった状況で、順調に開発が終わりました。

しっぱいさく

11.失敗作はどんなものですか。

ちじょうはこきゃくふそく

地上波データサーバシステムです。顧客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不足によ

つた

り、うまく仕様が伝わらなかったのが原因です。

12.良いシステムを作るうえで重要なポイントは何ですか。

詳細設計、データベース設計が重要と考えます。

せいり

設計書がよいと、ロジックがきれいに整理されているため、不具合が少なくなります。いじ

シンプルな設計やデータベースは、システムを維持する上で大変よいと考えています。

13.それはどんな経験から感じたことですか。

あるプロジェクトを行ったときの経験です。

ひんじゃくたんとうしゃ まか

そのプロジェクトは詳細設計が貧弱でした。そのため、担当者任せになっていました。

じてんしようもたはつあともどさぎょう

コーディングが終わった時点で、仕様漏れが多発し、後戻り作業が発生しました。14.あなたにとって、仕事は何ですか。はってんしゅう

私はコンピュータ技術が今後もさらに発展すると思います。その技術を習

とくしゃかい こうけんとうぜん かぞくやしな

得し、社会に貢献したいと考えています。また、当然、家族を養うための

しゅだん

手段でもあります。

にほんまな

15.日本でどんなことを学ぼうと思いますか。じゅうようかいわ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は重要なので、日本語の会話をさらに学びます。

しんぱい

16.日本で生活するには、心配なことは何ですか。

とく

特にありません。

ざんぎょう ときどき

17.残業は時々ありますが、大丈夫ですか。

だいじょうぶざんぎょういちぶ

大丈夫です。残業も仕事の一部だと思います。

よるおそつづ ばあいた

18.仕事は夜遅くまで続く場合もありますが、耐えられると思いますか。たいへんがんば

それは大変ですが、頑張ります。

18.日本人とチームを組んで一緒に仕事することは、できると思いますか。ただそうほう

できると思います。但し、双方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が重要だと考えます。19.データベースの経験はありますか。

あります。Oracleの経験があります。

20.日本語で書かれた基本設計書、詳細設計書は理解できますか。ふめいか

できます。日本企業で働いた時、仕様書はすべて日本語でした。不明な箇

しょ

所は、担当者から聞いて理解しました。

21.自分は、日本語で書けると思いますか。

かんたんふくざつきび

簡単な仕様書は書くことができますが、複雑な場合は厳しいと思います。

22.プロジェクトリーダーの経験はありますか。

いくがいちゅうたんとう

あります。幾つかのプロジェクトの中、外注2人~6人のリーダーを担当しました。23.中国ではどのぐらい(何年ぐらい)ソフト開発の仕事をしていましたか。

1999年から今年まで6年間、ソフトウェア開発の仕事をしていました。

24.どんな言語を使って仕事をしましたか。

CとC++とVBとJAVAを使うことができます。特にC/C++とJAVAが得意です。25.Windows系とUnix計と、どちらが詳しいですか。

Windows系です。最近はWindows系のシステム開発が多いためです。

Unix系の経験は少ないので、今後機会があれば、是非参加したいと考えています。システム開発者の能力についての質問

1.中国のコンピューターの状況をどう思いますか。

こくないどうにゅう

ハードウェア、ソフトウェアの国内導入により、今後はますます発展する思います。

2.中国のコンピューターの今後どう発展すると思いますか。

げんざい ペキン しゃんはい こうしゅう ちゅうしんこんごないりくちほう

現在は北京、上海、広州等を中心に発展していますが、今後は内陸地方にしんしゅつ

も進出すると考えています。

3.これからのシステムエンジニアに要求される条件は何だと思いますか。こうちくぎょうむせいつう

高い技術力を持ち、システム構築のノウハウや、業務プロセスに精通することが重要と考えます。

4.これからどんな仕事をやってみたいですか。

さらに大きいプロジェクトを経験したいと考えます。

5.中国のコンピューター技術は日本と比べてみて、どう思いますか。

ぎじゅつてきだいたいおなすぐ

技術的には大体同じと思います。しかし、品質面では、日本のほうが優れていると 思います。

关于日语面试

(六)その他ちょうしょ

1.あなたの長所は何ですか。(あなたの長所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ほうふけんきゅうかいはつけいけん

経験が豊富、6年ソフトウェア研究開発経験があります。

2.あなたの短所は何ですか。(あなたの短所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しゅうみ

3.あなたの趣味は何ですか。

すいえいばんぐみ

スポーツです。一番好きなのは水泳です。テレビでスポーツ番組を見ることが大好きです。

4.あなたのアピールポイントをお話ください。べんきょう

新しいソフトウェア技術を勉強することが好きです。

しんけん じょうねつとこりかいりょく

どんなことも真剣に情熱を持って取り込みます。理解力も早いです。

きゅうじつす

5.休日はどのようにして過ごしていますか。かくち あそ

日本の各地へ遊びに行こうと思います。

しょうらい ゆめ

6.将来の夢を話してください。(将来何になりたいですか。)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 篇6

关键词:

近些年,有很多高校日语专业都开设了日本企业文化课程,但大部分日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感到迷茫,就日语在校学习者而言,他们大部分不了解学习日本企业文化的目的何在,也不清楚学习企业文化对日语学习是否有帮助,甚至有学生曾在笔者的课堂上质疑过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日本企业文化就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各自的条文章程,是企业文化中有形的部分;二是企业文化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群体意识,没有具体的形式,但却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营的核心力量。这种无形的群体意识决定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员工的团结精神,它维系着企业内部人员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企业的分配方式。纵观日本企业的发展史和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企业的寿命都很长,并且都已成为全球性的知名企业。如果将这些企业的发展运营模式放在一起,就很容易发现其中有共通的部分。而这些共通性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就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

二、毕业生求职意向与日资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目前,在国内的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日语人才市场仍属于供需两旺的状态。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觉得很难招到自己理想的专业人才,而与此同时,日语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学生觉得很难胜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对此,笔者对一些代表性的日资企业及与日本有业务往来的中方企业展开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具备较高水平的日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下,日本企业最看重的前五项分别是:1、作为社会人的常识2、对于企业的忠诚度3、团队合作的能力及水平4、良好的沟通能力5、吃苦耐劳。另外,通过对“前程无忧(www.51job.com)”及“卓博(www.jobcn.com)”上的200家日资企业的招聘广告的分析,大部分的企业招聘广告中都包含或部分包含了以下要求: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团队合作意识、3良好的沟通能力、4吃苦耐劳。综合以上,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用人要求。与此相对应,笔者在2011年和2012年在进行“求职日语”的授课过程中,对于60名学生的求职意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学生对于日资公司的人事考核制度、薪资晋级制度持有异议,大部分学生认为薪资待遇、人事考核应该完全根据应聘者或入职人员能力而定。另外,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接受调查的60名应届毕业生中,80%以上的学生在求职意向中主优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收入2、是否需要加班或应酬3、工作是否有压力4、是否有很多的晋升机会5、工作环境和工作地点。通过对比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发现,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企业的需求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应该可以直接解释为什么企业招人难,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了。

基于上述因素,笔者认为,在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必要将日本企业文化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在学生毕业前,让学生了解并充分理解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提前做好就职日资企业的准备,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避免出现各种问题。

三、企业文化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企业文化課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日资企业的“终身雇佣制”

在日本的企业文化概念中,最核心的应该就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了。只有在高度的忠诚下,才能形成稳定的劳务关系。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企业员工要想能够真正地理解并接受企业的相关文化,就必须要经历长期的积累和熏陶。因此,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就形成了独特的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录用正式员工,并保证与员工保持终身的劳资关系,不能随意解聘、开除员工;二是员工从入职开始,要忠诚于企业,并保证为企业奋斗终身。因此,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不但限定了企业的义务,同时也规范了员工的职责,即员工要对企业保持较高的忠诚,不随意离职,不能泄露企业相关信息等。

但这种终身雇佣制的劳资制度,与我国传统的价值观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并且,由于与终身雇佣制相配套的是年功序列制(论资排辈)的分配方式,因此,企业很难约束员工的离职行为。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较为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及个人才华的展现,因此,必然会对日本传统的雇佣制度和分配制度产生质疑。

因此,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预先了解日资企业的人事制度,树立起对终身雇佣制以及年功序列制的正确认识,并让学生充分了解终身雇佣制以及年功序列制的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责任感。

2、日本企业文化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团队合作是日资企业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日资企业非常重视团队的培养,将每一项工作都视为团队工作。在工作中,每个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壮大团队优势,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在企业看来,积极开展团队工作,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缩减企业成本,并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员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员工素质得到充分提高。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自我的发展与展示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他们往往容易忽略集体或团队的作用。当前的大学生所介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一例外的是追求个人的发展与自我展现,从而过多地忽视了团体的作用。这就导致在毕业生在就职后,过多地追求自我展现的机会,难以配合团队工作或者服从团队安排。因此,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得他们能够理解团队的功能性和群体的力量。

3、日本企业文化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日资企业的经营理念

日本企业文化是日本企业在漫长的经营中结合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日本企业文化中有很多独特之处,比如集团主义、内外有别、5S活动、零库存模式等等。其中有很多是学生很难理解并且可能是从未听过的,因此,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初期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在毕业生离校之前,可以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一个学期的日本企业文化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做好就职日资企业的各种准备。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日语教育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要引导他们从学生顺利地向社会人转变。日本企业文化的课程,不光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企业文化的特色内容、日本企业的独特经营理念,还要求我们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日本企业文化中最为精华的部分。通过此课程的开设,来缩减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差距,使得学生能够顺应企业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参考文献:

[1]张长安主编.求职日语一本通[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试论日语教育中的日本文化导入 篇7

关键词:日语,教育,日本文化,导入

一、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结合人本身的声音或肢体语言所形成的, 是人们思想、感情和意志相互融合的产物。文化则是指人类发展一定程度后所形成的艺术或科技等产物的总称, 还包括人类社会中经过漫长岁月所形成的行为习惯等, 可以说文化的范畴非常广泛。语言和文化关系非常的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同时语言对文化有着重要的反哺作用。孙夏楠在《语言和文化论析》中说到:“语言属于文化系统, 但同时语言也是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前提。”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要想学好日语就必须了解日本文化。

2、日语教育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日语教育得目的也在不断地变化。过去主要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和翻译的能力, 但是随着社会对语言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交流能力。2001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能力, 虽然日语当中的单词、语法、听力等知识是学生们学习日语的基础, 但是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和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才是学习日语的最终目的。

3、我国日语教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有超过一千五百万的日语学习人员和将近两千家的日语培训机构, 但是长时间以来, 这些培训机构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基础的训练, 使他们能够流利的使用日语。然而当这些学习人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真正使用日语的时候, 才赫然发现自己很容易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摩擦。所以对于社会文化的不了解直接降低了实际交流的能力, 这不符合大纲的要求, 更不符合实际的需求, 不利于日语人才的培养。

二、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内容

1、日常会话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语言本身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 在日语中更是这样。很多人都觉得日语非常难学, 日语中所包含的文化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 在日语中有着敬语和非敬语的区别, 面对上司和长辈的时候就必须用敬语, 否则会显得自己非常没有礼貌, 而且日语还有这男女用法上的区别。在日本「僕」是男性的自称, 女性是不可以使用的, 而「わ」等语气助词男性则是不可以使用的。另外在称呼上, 在我国称呼长辈“叔叔”或者“阿姨”是出于尊敬, 但是在日本称呼对方「おじさん」或者「おばさん」的时候则是暗含对方已经年老无用的含义, 所以这些称呼是应当尽力避免的。

2、非语言行为中的文化导入

根据研究发现, 当人们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时候, 有90%以上的信息交流并非是通过语言完成的, 这种并未使用语言的交流被称为非语言行为。主要包括人的表情、动作、声调、接触等行为, 这些都是人们日常交流中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一个人的动作、行为习惯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日语教育中, 一定要注意日本中特有的动作。例如在我国食指和拇指指尖相触, 形成一个圈是“可以”或者“0”的意思, 但是在日本是指「お金」的含义, 如果在日语教育中没有对这些非语言行为进行教导的话, 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三、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方法

1、比较法

比较法主要是指在日语学习中, 将日语和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 从而更好地理解日语的含义。在日语教育中, 老师可以特别举出一些例子或者照片来给学生们进行对比,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些区别之处记忆更加深刻。例如, 在拒绝某些事情的时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比较直接地拒绝, 但是日本人并不会直接拒绝, 而是用较为委婉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苦衷, 让对方了解到这点从而知难而退。

2、直观法

关于日本的文化知识, 仅靠老师的解说是完全不够的, 学生应当通过较为直接的实践来加强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加入一些日语交流群, 和日本外教、留学生、普通人等进行直接的交流。同时, 学生还可以大量地观看日本的动漫、影视作品和阅读小说等。这些描写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作品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直接的冲击, 从而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情景法

情景法是日语教学中较为经典的一种教学方法,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日语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例如, 老师可以用PPT设定某一个情景, 让学生根据这个情景自行编排对话。学生在会话中必须考虑自己的角色, 考虑是否需要使用敬语, 是使用女性用语还是男性用语等。另外, 老师还可以根据目前日本较为有趣的语言文化现象, 让学生做出小型演讲等。这种情景法能够同时利用文字、影像等媒介调动学生的感情和知识。

4、解说法

解说法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 但同时也是最能考验教师能力水平的方式, 并且这极大地考验教师的发散能力。例如, 教师在讲到「結婚式」这个单词的时候, 可以向学生简单地介绍日本传统的结婚服饰、流程等, 这样将日本特有的民族特性和生活习惯逐渐导入日常教学中,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更多地了解日本文化。

四、结语

当今社会学习日语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真正能够掌握日语和对方顺利进行交流的人则是凤毛麟角。很多人在语言交流中没有障碍, 但是文化方面的区别却成为两国交流中的巨大屏障, 所以在日语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对日本文化的导入。为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而且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语实践和交流中去, 并将日本文化很好地融入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参考文献

[1]王秀文.跨文化交际与语言行为——论日本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03) .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 篇8

1) 在日本文化与教学的关系当中, 理解和交际会随着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日汉语言交际中, 日语学习者之所以出现一些误解或意外的后果, 不光只是因为在语言知识方面存在缺陷, 还有可能是日语学习者对日本的文化背景知识、日本人的语言习惯缺乏了解。因此,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 要将传统的以日本语言和文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转变为有机地将语言基础知识与日本文化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 合理地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习惯。在讲授日本文化知识时, 既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又要加强导入交际文化, 使学生达到既能正确理解日语语法和日本文化又能准确运用日语的能力的目的。由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是日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所以其代表文化是在日语学习中必然会涉及到的。因此, 做为一名日语教师: (1) 要不断加强对日语语言、日本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 (2) 文化因素的讲授在教学中也要受到特别的注重, 在课程设置上, 既要注重合理安排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时间, 而且还要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阶段教授不同的日本文化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日语表达思维模式, 防止学生形成把两种语言进行一一对应的机械的学习方式, 要培养学习者能将日语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因素相结合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在课堂上还可以展示一些实物和图片来增加学习者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日语教学当中把握好这一基本特性, 对整个日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起了一个铺垫作用。

2) 日本文化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和渗透。日本民族特点鲜明, 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者本尼狄克特指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 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横又文雅, 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 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 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 既勇敢又胆怯, 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相应地, 日本文化也具有其鲜明的特征。本文现就日本文化的三个部分的特征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和渗透加以略述。

(1) 日本民族的集团性。日本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单一民族, 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狭长的岛屿上, 农耕文化的影响深远。人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 集团意识强烈, 形成了亲族式的纵向集团社会结构, 人们之间那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已不常见, 亲情般的感情纽带渗透其中, 使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谅解和关心在日本的人际交往中时常可见。上司在严格要求下属的同时会设身处地地为部下着想。会经常创造一些机会的上司是聪明的上司, 如下班后与下属娱乐、节假日和下属旅游, 采取这样的方式与下属们同乐。如此独具人情味的相处方式和亲情般复杂的上下级关系, 是日本社会得以迅速发展的土壤。正是这样, 才使每个人的性格在集团中得以充分发挥, 使日本人以集团为“家”, 使个人对集团服从的“忠、义”精神成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在日本人的名片、制服及自我介绍中, 我们常对日语学习者强调, 集团意识对于日本国民是多么地重要, 而且集团内部不突出“个性”。在日式的集团里, 个性很强的人常常会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要想融人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 磨掉棱角。在所属的集团中日本人为避免与大家不一样而受到集团的排斥, 都尽量采取与大家一样的行为。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化在集团中, 他们才能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理解日本民族的集团性这一点对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

(2) 外来文化的吸收性。在吸收外来文化上, 日本人却表现出无限的宽容与大度。如有一位日本学者说:“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 并不视为异端, 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 坦率承认它的优越性, 竭力引进和移植。”对外国的文化和思想, 非但没有抵触感和偏见, 相反却以外国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为师, 优先全力移植和吸收, 这应该说是日本人传统的素质, 因为日本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引进、改造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从日本人一千多年来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内”“外”思想的影响。第一次是古代, 日本大量吸收中国文化, 移植为日本所用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但没有被“汉化”;第二次是近代, 日本学习西方文化, 吸收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但并没有被全盘“西化”;第三次是战后, 日本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思想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 但仍然没有被“美化”。此外, 日本还吸收了印度文化、南蛮 (以葡萄牙为主) 文化、红毛 (以荷兰为主) 文化。其中, 对外来文化吸收的三大高潮分别是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 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 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因此, 虽然日本经历过“汉化”“西化”“美化”的历史过程, 但日本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民情, 在改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的文化思想, 最终走上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日本化道路。其特征是整个国家在进行规模性的全方位吸收, 而这种对文化进行充分地吸收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日本文化的这个特殊性也是区别其他文化的最根本性的一个特性。

(3) 日语语言的含蓄性。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 是传统日本文化的显著特征。他们说话多留有余地, 交际过程中注意尊重对方意见, 尽量避免相互之间发生直接的冲突。日本人对别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应, 也很少说“不”, 而多用一些间接性拒绝方式。比如不立刻答应, 说「考えておきます」 (我考虑考虑) 的时候, 就基本上是表示拒绝了;或者用「あのう」、「ちょっと」等词表示犹豫, 此时就意味着“不太好办”“难以接受”等心情;或者先顺应对方的意志, 表明自己本愿意接受对方的邀请、建议, 但紧接着下文出现「…が」、「…けど」而且往往不把一句话说完, 目的是用「…が」、「…けど」等逆态接续助词, 暗示拒绝, 即在不说出“不”字的情况下, 也能使对方心领神会, 避免尴尬。日本人说话喜欢委婉, 讲究含蓄, 注重对方的反应, 多给对方留有余地, 尊重对方意见, 不喜欢当面拒绝对方, 这些特征追其根源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历史上圣德太子所作的17条宪法中, “以和为贵”就位于第一的位置, 可见从古到今“和”字被日本人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经考证, l7条宪法要旨均出自中国的古典。“以和为贵”就是出自于《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但是, 中国的古代思想并没有将“和”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在这一点上两国明显不同) 。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特别注重讲解当代日本人极为重视人际关系这一点, “以和为贵”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灵魂之中, 日本人的“拒绝”言语行为恰恰反映的就是这个“和”的精神。

总之, 客观地说, 日本文化虽然包含了大量外来文明吸收的成果, 但是已然具有了其自身鲜明的特色, 不能够妄称其为“拼凑的文化”。日本文化的形成是与日本独有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日本文化形成过程中被打上的最深的烙印的所有者, 既不是古代的中国, 也不是近代的欧美, 而是日本自己。日本民族不光有其固有的文化特性, 而且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色打造、铸炼着自己的文化。至少日本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独特的, 而不是任何一种文明的翻版或抄录。日本文化之于日本人的思想行为, 从国内到国际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如要搞好日语教学环节, 就必须先虚心地研究日本的文化, 而且要尽可能地从更贴近日本人的视角、更符合日本实情的方向去观察、分析日语语言。在日语教学中, 教师要对两国文化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方面的不同进行比较, 通过练习、实践, 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可以说语言既是每个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 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明白日本人真正的关注点和利益所在, 如此, 才能够建立起更为合作、和平、友好的关系。这也是日语教学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田新德.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教学, 1999.

[2]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3]陈俊森, 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姚灯镇.日本语言文化研究[M].洛阳: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 2005.

[5]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M].张柏霞译.长春:吉林出版社, 1980.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 篇9

约瑟夫·奈曾经提出了一个叫做“软权力 (Soft Power) ”的概念。它指的是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 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日本的流行文化, 例如动画、漫画、电脑游戏等深受各国年轻人的喜爱,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鼓巨浪, 可以说是这种软权力的最好体现。日本专门处理中国商业信息的数据库显示 (http://chasechina.jp/cc/article.php?article=6479) , 截止到2011年,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动漫除了第1名 (喜羊羊与灰太狼) 是中国制作的, 第2到第9名全部是日本制作, 即便是日本的汽车、电器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成绩。

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调查 (2012) , 全世界的日语学习者已接近400万人, 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中国。中国的学习者总数约83万人, 同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增长了26.5%。另外, 调查还显示, 中国的日语学习一般以大学为中心展开, 并且学习者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被日本的流行文化所吸引。

正因为如此, 日本各界也极为重视流行文化对日语教育的影响。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把“积极地向世界推广日语教学”以及“介绍日本流行文化等新的文化领域”作为重要活动方针。日本外务省设立了“流行文化专门部会”以讨论流行文化在外交上的活用, 并且致力于利用流行文化来普及日语。外务省于07年创立了“国际漫画奖”, 08年开始了“动漫文化大使事业”, 哆啦A梦成为了大使。09年推出了三个“可爱大使”, 以向海外推广日本流行文化。海外交流审议会也把利用流行文化来推广日本文化和日语教学作为增强日本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还阐明需要在海外广泛设置日语教学的据点。国际交流基金关西国际中心立足于以兴趣爱好促进日语学习, 专门开发了“マンガ*アニメの日本語 (漫画*动画中的日语) ”的免费网站, 从动漫作品中提炼并分析这些动漫作品中的特色日语表达, 让学习者能够快乐地学习登场人物的日语表达方式。

二、日本流行文化与日语学习

近年来, 已有许多学者证实了流行文化和日语学习动机之间的关联性, 讨论流行文化是如何在日语教育中发挥效用等的教学法研究也层出不穷。另外, 近藤 (2010) 还指出在日本流行文化的爱好者当中, 即使是从来没有学过日语的人, 也会对日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这些人设定的学习目标也几乎都是“看日语原版漫画”、“在没字幕的情况下看懂动画、日剧”、“从事和日本有关的工作或者研究”等。

佐藤等 (2005) 提倡在指导外国儿童学习日语的时候, 不是单纯地去教日语本身, 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兴趣来决定学习内容, 日语只是为了完成这个学习内容所必需的道具而已。即使教学对象不是儿童, 这个理论也是同样适用的。

无论是什么人, 只要是兴趣爱好所在或是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升。

Williams (2006) 就动画是如何促进日语学习的, 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1.动漫爱好者能够确实地感受到日语的实用性。2.他们不是很抵抗日语文字, 并且还经常试图用学过的日语去理解动画的对话内容, 这样的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了成功的学习者。3.对动漫的喜爱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当他们听懂了某一段动画日语对白时, 通常心里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这又成为了学习动机。4.动画成为了复习所学过的语法、单词、发音等知识的绝好桥梁。5.除了动画, 通常学习者还会对漫画、小说等等也感兴趣, 这些都结合在一起, 能够促使听力、阅读、跨文化理解、写作等课程都使用更加真实、生活化的教材。

笔者自己向学生调查, 也发现了以下几个流行文化对日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1. 由于持续性地、长时间地视听日本动漫、日剧等, 就算不是带着学习日语的目的去进行这些活动, 学生也无意识地记住了许多知识, 并且会比普通的学习者具备了更好的听说能力与语感。2.流行文化爱好者会自发地搜集与日本文化、日语有关的资料, 是抱着肯定的心态来学习日语的, 因此学习效果与学习持久性都会比一般学习者要理想得多。3. 喜欢日本的电脑游戏, 又苦于没有字幕的情况下, 学习者也会自发的去学习日语。这样的学习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和实用性, 学习者通常会比较积极。4.动漫爱好者的日语水平在达到了比较高级的情况下, 还时常会挑战一下难度较大的字幕翻译工作, 这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地努力。5.有些学生对日本流行音乐感兴趣, 即使还只是初学者, 也会迫切地想要知道歌词中出现的汉字发音、歌词翻译等。6.学习者有时会通过模仿配音、翻唱日语歌曲等途径, 自己去发掘适合自己的、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尽管学习者对日本流行文化如此热心, 但实际上许多日语教师却不太了解具体情况。中国国内虽然也有一些教师进行了日本流行文化与日语教学的相关研究, 部分日语培训班为了吸引学生, 也频频推出了“看动漫学日语”等课程, 但是流行文化还没有真正走进大学日语课堂。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许多教师自身对日本流行文化并无兴趣, 就算有这样的想法, 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因此, 就算想要尝试迎合学生们的需求, 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教师偶尔会在上课之余播放一些有中文字幕的动画, 但不会真正在课堂上利用动漫来讲解日语。2.如今在中国还没有一套权威的、成系统的教学手段或者教材来辅助教师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3.日本开发的面向海外学习者的日语教材、网站等在中国的普及度不够, 学习者和教师都没有有效利用已有资源。

三、教学建议:有效利用日本流行文化来进行课堂活动

矢崎 (2009) 追求“身心活性化”的教育理念, 即提倡通过游戏、文化活动等方式, 在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他以动画《千与千寻》为素材, 开发出了13种教学法。这13种教学法从易到难, 适合各种水平的日语学习者。例如, 如果教学对象是刚入门的学习者, 就可以拿出各种登场人物的图片以及用假名写好的人物名字, 让学生去选择对应的人名, 还能练习“これは…です”这样简单的句型。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 可以念出一段代表性的台词, 让学生去猜是哪个人物说的。或者事先将某段剧情用简洁的日语写在卡片上, 让学生从一堆图片中去寻找卡片上所指的场景。对于中高级的学习者, 可以拟定一个记者见面会的场景, 让学生扮演千寻、汤婆婆等登场人物, 接受扮演成记者的学生的采访。这些教学法在经过实践之后, 当地的日语教师研修会的多数教师都给予了很高评价。矢崎提出的这些教学法虽然是面向青少年的日语学习者的, 并且要实施起来的课前准备也相对繁琐, 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一些调整。

笔者也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或者实施过的与流行文化相关的课堂活动做如下介绍:

1. 小组活动、口头发表。

每个小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流行文化元素, 在课下做详细调查, 制成PPT在课堂上发表。这是笔者在日本留学时体验过的一次课堂活动, 课程名称是“日本事情 (日本概况) ”, 这个课程分成两个学期, 第一学期学习日本传统文化, 第二学期学习流行文化, 这次发表就是在第二学期实行的。当时留学生们都积极参与, 选取了宝塚歌剧团、少年漫画等等作为自己的发表对象。当时笔者所在小组选择的课题是“宫崎骏动画中的少女形象”, 组员们观察、分析了宫崎骏的所有动画中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 参考了许多书籍、网站, 发表获得了很高评价。由于学生们都对流行文化感兴趣, 所以愿意付出时间、精力。这样的课堂活动既能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又能促使学生们独立思考, 收获知识。

2. 续写故事情节。

这是笔者作为教师尝试过的一次课堂活动, 基本在两节课以内完成的, 学习者普遍达到了中级以上水平。笔者首先选择了一部简短、较冷门的动画电影“蛍の杜へ (荧火之森) ”, 在电影播放结束后, 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日语续写后面的故事情节。之所以选择“荧火之森”作为素材, 原因有四: (1) 这部动画非常简短, 只有45分钟。学生可以在第一节课看完, 接下来的时间就能进行写作练习, 这样能够保证活动有效率地进行。 (2) 这部作品相对冷门, 多数学生是没有看过的, 这样就能确保全员都参与到观看、想象、续写活动中来。 (3) 这是一部故事情节紧凑、有深度并且感人的作品。在看完之后, 许多学生都哭了, 纷纷说结局好遗憾。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情, 学生才迫切地要去想象后面的故事。 (4) 动画中出现的神社、生灵、优美的自然环境都能很好地反映日本文化。事实上后来还有学生表明自己本来对日本动漫是没有太大兴趣的, 但这节课之后突然就想多做些了解了。因此, 不仅教学活动的构想、组织等至关重要, 选择恰当的素材也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3. 模仿配音表演。

这是笔者在教师实习时组织过的一次课堂活动。成就一部动画的重要因素除了情节、画风等等之外, 配音也是非常关键的。日语单词“声優 (配音演员) ”这个词最近也直接进入到汉语中, 许多动漫爱好者对“声优”是非常痴迷的。因此, 笔者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从自己感兴趣的动漫、日剧或者日本电影中选取一小段情节模仿配音, 并在下一节课上发表。此次活动设计能够促使学生去反复倾听、模仿纯正的日语发音, 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 由于学生们大多不熟悉其他小组的发表内容, 因此让他们全程投入是比较困难的。另外,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该如何点评、反馈等等, 这些因素都应当考虑周全。

四、结语

要把流行文化导入到日本课堂, 教师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明确几个问题:学生现在到底对什么样流行文化感兴趣?比如现在最流行的日剧、动漫、偶像等都需要做个大致了解。学生都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这些资源的?比如网站、论坛、社团等。学生觉得流行文化是如何促进自己的日语学习的?学生通过流行文化接触到的日语中最常有的困惑是什么?学生最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师生互动?

与传统的相比, 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教师不仅要精通日语, 还要补充自身欠缺的日本流行文化知识。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备课、组织课堂、了解学生需求, 甚至还要转换教学理念, 不断在实践中去摸索新的教学方式。

摘要:日本的流行文化, 特别是动漫、电脑游戏等深受各国年轻人的喜爱, 这也成为了许多人学习日语的主要动机之一。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总数高达83万人, 并且还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众多调查研究显示, 流行文化与日语学习动机之间是存在极大的关联性的, 但如今中国的大学日语教育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 较少尝试把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本稿立足于日语教学, 论述日本流行文化对日语学习的巨大影响以及促进作用, 在此之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 针对可试行的课堂活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日本流行文化,日语教学,课堂活动,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近藤裕美子、村中雅子.日本のポップカルチャー·ファンは潜在的日本語学習者といえるか[J].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教育紀要, 2010.

[2]熊野七絵.日本語学習者とアニメ·マンガ~聞き取り調査結果から見える現状とニーズ[J].広島大学留学生センター紀要, 2010.

[3]熊野七絵、廣利正代.「アニメ·マンが」調査研究―地域事情と日本語教材―[J].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教育紀要, 2008.

[4]矢崎満夫.アニメを素材とした日本語学習活動『アニメで日本語』の開発:「アニマシオン」のティーチング·ストラテジーに着目して[J].静岡大学国際交流センター紀要, 2009.

[5]佐藤郡衛、斉藤ひろみ、高木光太郎.小学校JSLカリキュラム「解説」[M].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2005.

日语语言视野下的日本人文化探究 篇10

一、“内外文化”社会定义的界定

「内」和「外」在日语里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对日本的语言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在日本的『社会学事典』中对日本的“内外文化”是这样定义的。「内と外とは、日本文化において、自我を中心とした内面と外面、家族や所属集団を基準とした内集団と外集団への態度の対比をとらえる通用語である」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是这样理解的:在一家人和所属集团为基础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在集团和外在集团在态度上的对比) 。正如上述所说如, 「内」和「外」的界定是以「わたし (我) 」为中心视点的。「内」的大概定义为:自己所属的人或者跟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 「外」与「内」相反主要包括那些和自己不熟悉的或关系疏远的人或集体。在日本的公共场合例如车站或地铁会常听到这样的广播:「黄色い線の内側でお待ちください」 (请乘客站在黄线内等车) 。我们知道站在「内側 (里边, 内侧) 」等车是很危险的?如果再中国, 就应给是“请乘客站在黄线外侧等候车”。但是实际上在日本「内側」的意思是以旅客所站的月台这一边为中心, 也是让旅客不能超过黄线。

二、从语言表达看“内外文化”

在日「内」与「外」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对「内」可以说「本音」 (真心话) , 可以「甘え」 (撒娇) 。而对「外」却基本不带有任何感情, 只是说一些「建前」 (对待人或集体多表现出恭敬或者客气的态度, 不含感情色彩) 。日本人对这种“内亲外敬”在语言上表现的格外明显。

1、有关「内」「外」的一些词语

对于、「内」「外」的词语在日语中有很多, 在此做了一些粗略的整理, 用来分析「内と外の文化」。

(1) (1) 内側 (里) ——外側 (外)

(2) 内風呂 (浴室在室内) ——外風呂 (浴室在室外)

(3) 内面 (主要表现在对和自己紧密的人的态度) ——外面 (对待和自己关系疏远的人的的态度)

(4) 内孫 (孙子、孙女) ——外孫 (外孙、外孙女)

(2) (5) 内幕 (内情) ——外幕 (×)

(6) 内弁慶 (窝里横的人) ——外弁慶 (×)

(7) 外目 (外表) ——内目 (×)

(8) 外見 (外观) ——内見 (×)

从上面的两组词语可以看出:第一组主要的是「内」与「外」的对应词, 第二组是要是组是「内」与「外」的词例。在第一组中 (1) (2) 的词都是对空间意义上的表述, 而 (3) (4) 都是“内”“外”在空间意义上的延伸。其中这一组词语的意义与汉语具有基本相同的语意。第一组中的“内”“外”语义具有基本相同的用法。但是在第二组中 (5) (6) 却只有含有「内」不含有「外」。 (7) (8) 与 (5) (6) 却正想反, 只存在含有「外」不含「内」。根据以上对词语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 日本人在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上「内」与「外」的区别, 主要变相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2、人称代词的丰富

在日语中人称代词非常丰富, 尤其是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人称代词。例如:

第一人称:わたし、わたくし、わし、あたし、ぼく、おれ、おいら、我が (5、小生、てまえ……

第二人称:あなた、こなた、あんた、おまえ、そち、そのかた、きみ……

第三人称:かれ、かのじょ、あれ、あの方、あいつ、あちら、そいつ……

在日语中, 日语的人称代词与其他国家语言的人称代词具有不同的特征。日语的人称代词往往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说话对象的身份, 地位, 以及和说话对象的关系等等, 不同地位的人, 不听关系的人所使用的人称代词是不一样的。比如, 当和你的上司或是比你地位高的人对话时要用「わたし」, 而对于朋友等与自己地位相当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时可以用「おれ」「ぼく」。这是因为当把对方看成「外の存在」 (外人) 时, 说话时要用恭敬的态度;如果当对方是「内なるもの」 (自己人) 的话, 为了能够表示的和说话人更加亲密则用「おれ」「ぼく」。由此我们能够通过说话人使用的人称代词来大体的判断说话两人的关系, 这也是“内外文化”的直接体现。

3、敬语的表达与“内外文化”的关系

在日语表达中敬语具有重要的作用敬语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者话题中人物带有敬意的表达方式。它的使用是根据说话两人的上下关系和亲疏关系。主要表现在:职位低的对职位高的, 年少的对年长的使用敬语;外人使用敬语, 对自己人而不用使用敬语。这说明敬语的表达方式是受说话两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的。当说话人在与「外の者」 (外人) 讲「内の者」 (自己人) 的事情时, 对话人即使是自己的长辈自己的上司也可以不使用敬语;相反, 如果话题中人物是「外の者」, 即使其身份地位比自己低, 也要使用相应的敬语。例如, 在学校中, 和自己的老师说话时要用敬语。而当你向外来的学生 (「外の者」) 介绍自己的老师时, 会把老师看成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内の者」来看待, 这时, 就不用对外来的同学用敬称来称呼自己的老师了。同样在公司中如果客户打来电话问「社長さん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职员要回答「社長はおりません」, 而不能回答「社長さん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

由此可以得出, 「内の者」与「外の者」, 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机应变, 因为这种关系是随着实际的场合变化而变化的。

4、授受关系的使用

在授受关系的动词「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中, 授受动词的使用不是靠区别人称的变化来决定的, 而是依靠动作对象的内外关系。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示。

如果使用「あげる」, 则接受者「あなた」「あの人」被视为「外の者」;而用「くれる」时, 接受者「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内の者」。同理, 用「もらう」时, 接受者也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内の者」。例如:

a.王君は李君にお金をやった。

b.友達が弟にこの本をくれた。

c.田中さんは母に花をあげた。

d.私は先生に本をくれた。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 a句是把说话人「李君」看成外人, 而和「王君」的关系更为亲近。b句中对话人是「弟」, 是「内の者」, 所以要用「くれる」。而c、d的表达用法是错误的。

5、“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和小心翼翼的待人接物

美国的人类学家《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曾写道, 当你毫无理由的送给日本人礼物时, 他们会很难接受。反而, 当你没有任理由的东给中国人礼物时, 中国人会非常高兴, 并且认为对方是出于对自己的喜欢喝信任。当日本人收到这种毫无理由的礼物时他们不会高兴, 相反, 他们会想对方送给自己礼物的原因。。因此, 在日语中出现了受的使用区别。当以自己为中心, 给别人送东西时, 当送出去时用“やる”“あげる”, 反过来, 当别人送东西给自己时用“くれた”“下さった”。此外, 在日语中海油“もらう”“与える”“譲る”“よこす”“受け取る”等表示接受的词语。

日本人之所以把自己称为“大和”民族, 因为“和”字在他们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当两人说话时日本人总是考虑对方的立场, 试图和对方保持一致的态度。比如:“いいお天気ですよ”和“いいお天気ですねえ”中的“よ”和“ねえ”虽然都是感叹词, 但他们的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よ”所表达的是自己的态度, 并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而“ねえ”则想表达“你也有同感吧”这样的含义, 表示征求别人的想法。如果是中国人的话, 肯定爱用“よ”, 而日本人则更多使用“ねえ”。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庸理论”随处可见。不管做什么即不出头也不落后。当热在说话中也是如此, 日本人在对话中不会直接说“悪い” (坏) , 而是说“よくない” (不太好) 。很少用“です”这这些很直接的语气来结句, 而更多使用“思う”“だろう”这些具有委婉的语气来作为词结句。在日语中表示不确定的词有很多, 如:“まあ”, “つまり”、“やっぱり”、“ぐらい”, “ほど”、“ばかり”等。总的来说, 日本人决定含蓄和委婉的说法显的更加有韵味。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日本人的社会习俗和性格特点对日语的影响阐述了一些自己观点和看法。总的来说, 语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因此在日本人的生活与大海密不可分, 所以在日本有许多谚语与鱼有关。如“腐っても鯛”这句谚语, 汉语的意思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能体现出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别。另外, 饮食文化在各国的语言中的差异也有体现, 例如在汉语中“煮饺子”是表示人多的意思, 而在日语中与“煮饺子”的意思相同的说法是“芋を洗うよう”。在中国在锅里煮饺子时的样子, 好比许多人凑到一起的样子, 因此叫做“煮饺子”。但是在日本, 洗红薯时, 时往装满红薯的大桶里倒水, 这种情形和煮饺子类似。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我们应该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等, 这样才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視点』.創拓社, 2006.

[2]森田良行.『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中公新書, 2008.

[3]金田一春彦.『日本語』 (新版) (上.下) .岩波新書, 1988.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 篇11

关键词 日本动漫 日语视听 日语教学

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深入,自上个世纪8O年代兴起的日语学习热潮一直持续至今,学习日语的人数逐年创历史新高。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数量在世界排第二位,其中50%以上学习者在高等教育机关学日语。因此,大学日语课堂教学赋有艰巨的使命,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了日语教育工作者要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基于动漫教学的理论背景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将知识视为工具并试图通过真实的实践中的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促进学生的文化适应,其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在生活中,学习与行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学习已成为发生于某一情境中的一种持续的、终身的活动过程。学习使用一种工具,除了了解某些确定的规则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工具使用的场合和条件,后者直接来自使用这一工具的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活动情境、共同体逐渐积累的独特的洞察力以及共同体的文化。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理论正是将知识视做工具,认为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情境脉络,强调知识理解与应用的社会文化背景。正如情境造就个体的认知,个体的思维和行动也造就着情境,正是这种互动的过程促进了个体的发展。

由此可见,情境认知理论的主张与基于动漫的情景教学模式的思想不谋而合。好的教学模式需要创设真实与逼真的情境与活动;为学习者提供扮演多重角色的机会;在关键时刻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与搭建“脚手架”;促进学习者反思;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竞争等。

二、日本动漫应用于日语教学的意义

(一)日本动漫能够丰富学习者的日语知识。

日本动漫的题材来自全世界,并面向全世界创作。从六七十年代的《千与千寻》、《海蒂》,到近年的《霍尔的移动城堡》、《蒸汽男孩》大都取材于欧美小说,同时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吸取了很多题材。日本动漫故事虽然取材于世界各地并贯通古今,但人物描写和表现形式却极具时代感,因此,创作者们自然也在会话方面体现人物的时代性特点。一般来说,日语的词汇分为汉语词汇、和语词汇和外来语(多为英语),也就是说一个词汇根据读音与构成的不同它可能有3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日语中表示宾馆的词汇就有三个:旅馆(汉语词汇)、宿屋(和语词汇)和ホテル(hote1)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日本人现实生活中的新生词汇已经越来越成为日本人的语言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日本动漫人物的会话中穿插着很多外来语和现代科学词汇。记住和掌握这些单词,不仅可以强化日语水平,还可以进入新的知识领域。[1]

(二)日本动漫题材是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渠道。

日本动漫包含着日本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日本的动漫人特别注意挖掘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并以此创作了大量的动漫作品,例如,在动漫作品《遥远时空中》的每一集结束时都会有一首与剧集主旨相呼应的俳句出现,给观众在欣赏现代动漫的同时又受到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双重感受。而在作品《棋魂》中,通过一副古老的棋盘激发的却是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 围棋的热爱。从这一点出发,动漫确实是一种可以演绎多种民族文化的现代媒体。

(三)日本动漫场景能够提高日语会话能力。

日本的动漫作品中,除了可爱、活泼的各色人物和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外,其中还穿插着大量的人物对白。这些人物对白都是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自身特点精心设计的,有同学朋友之间的对话、长幼之间的对话、上下级之间的对话,也有高兴时的对话、愤怒时的对话、悲伤时的对话,还有演讲、辩论、推理、幽默、叙说等等。看日本动漫作品,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可以从人物的对话设计中进一步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是用敬体表达式还是用简体表达式,是用严谨的语法表达还是用简略的方式。例如,在对待上司、前辈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敬体表达,对待同事、同学和朋友的时候,一般使用简体表达,而对待后辈与下级时,则使用更为简单的口语(日本人称之为粗鲁语);在对于需要仔细考虑或品味的时候,一般使用严谨的语言表达,而在平常很轻松的环境时,则使用更为简略的方式;同时,日本人对于称呼也极为重视,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于同一个名字的不同称呼来断定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日本动漫的视听教学活动

如何把动漫作为我们学习日语的一种情境合理地引入到我们具体的日语视听教学中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经典有效的动漫作品,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来完成对学生日语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在上课前要选择好那些内容健康向上、对人生富有启迪与教育意义的日本经典动漫作品。看动漫作品前,教师要先通过给学生讲解作品简介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出场人物和故事发生的背景。而对于作品中涉及到的人物名字、地名、常出现的器件、常见事物等,要让学生预先了解,可以通过查字典等方式加以熟悉。

(二)教师先让学生预先浏览一遍作品梗概,了解动漫作品的大体故事情节,对话场景,对照字典弄懂剧中人物对白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型以及真实含义,体会所选动漫作品中蕴含的日本文化背景。然后,再关注对话人物的表情和语速。结合平时的笔译练习,迅速与剧中人物对白中出现的句型对号入座,力争瞬间完成语言转换。反复观看,直至完全听懂。由此,经过日积月累,就可以将一大堆单词和句型连同动漫中的人物形象一起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一旦在日常生活中用到它们时便会“脱口而出”。

(三)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对照动漫故事情节,比较什么样的场景下用敬体或简体,什么样的情景下用昵称。

(四)看完选定的动画片后,把动画片的内容按照场面或听法来分段,进行相关的听说练习。寒喧语填空,纠正划线部分台词,找出错误台词,完成部分台词,完成全部台词,回答问题,想象内容等等。

(五)观看过程中要尽量模仿动漫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体会会话者对现场气氛的感受和说话语气,提高听力、增强语感,在学生完全掌握所选的动画片的故事情节、单词以及语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给动画片配音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以此学会使用地道的日语进行交流。

四、结束语

基于日本动漫的日语视听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自觉自律的模仿练习来逐步适应日语的语音、语速、语感并进一步掌握综合的日语知识及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日语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彭琦。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辅助日语强化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术论文,2006,4.

[2]耿楠楠.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

[3]吴香淑.动画与日语视听说教学[J],时代教育,2010,01.

[4]景宏.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6.

[5]韩若冰.日本动漫于日语学习的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8.

[6]速藤撒枝.日本語教育を学ぶ[M].柬京:三修社,2007.

日本饮食文化日语 篇12

关键词:日语,语篇分析,运用

1 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这一专业术词, 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于1952年在美国《语言》杂志第28卷第一篇, 以“话语分析”的文章被第一次讨论与研究, 此篇论文被认为是现代语篇分析的开端。对于“语篇”的理解上, 各语言学家也给说不同的看法。英国的戴维克里斯特尔认为语篇是一大段句子的连续语言;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M.A.K..Halliday) 认为语篇 (test) 是指任何口语或书面的, 长短不限的, 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段落。之后各语言学家对语篇分析提出了几个必须满足的条件, 其中有衔接性, 连贯性, 意图性, 可接受性, 信息性, 情景性, 逻辑性, 互文性等。

2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王向东在《英语语篇分析理论研究》中指出, “语篇具有独特的语篇特性, 即衔接与连贯的特征。”

语篇分析理论中衔接性的定义:韩礼德在1976年出版的《cohesion in English》 (英语的衔接) 提出衔接是一种语义层面上的概念, 定义为“存在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衔接可分为五大类:照应, 替换, 省略, 链接和词汇衔接。

语篇分析理论中又一标准连贯性, Yule.G在《语言研究》中给的定义是:“我们连接各话语意义时所使用的经验中熟悉而可预知的种种关系, 尽管这些关系连接不一定 (语言上) 明确注明。”同样, 王宗炎给连贯性下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一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 一段话中有许多词, 这些东西在意义上彼此联系。”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 在教学过程中对语篇进行分析时, 以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为入口点可以对正确理解语篇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在语篇分析中七大项标准中, 最基础的条件是衔接性和连贯性, 那么本文将从语篇分析法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衔接性和连贯性着手, 结合基础传统的日语教学法, 以新编日语泛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的第十五课「日本の贈答文化」为例, 探讨日语语篇分析阅读在日语教学上的运用。

3 以「日本の贈答文化」为例进行语篇分析

传统的日语阅读教学法的模式是老师讲解为主, 以难点生词讲解与语法翻译为重点, 让学生分批阅读或者齐读, 默读全文的形式, 对文章按照其顺序依次进行翻译, 讲解, 最终完成课后习题的模式。这种方法虽也可取, 但是对于文章整体结构和衔接连贯性, 以及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则不能进一步深入, 也不能更好地知道学生主动去提高其处理语篇的综合能力。

如果用语篇分析结合日语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则可以保持语篇的整体性, 连贯性与衔接性, 语言就不会被零散的词句所代替, 而会成为主角, 成为互相联系着的语篇。

用语篇分析理论分析本篇文章, 按照阅读前, 阅读中, 阅读后的顺序进行:

阅读前:结合文章标题「日本の贈答文化」, 让学生联系出学生本身脑海里的日本赠答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对待新的课文。回忆已学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已学文化知识背景对文章的新信息的理解和认同发生碰撞。课文开始前提问日本的传统节日, お年賀, 結婚お祝い, 出産祝い的手土産和お福分け的互赠礼仪文化之间和中国的赠答文化有什么区别。和别的国家之间呢?

阅读中:以快速阅读的形式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整体。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日本式议论文。日本人写议论的文章, 喜欢先提出实例, 在进行对实例分析。用另一文化实例进行对比, 论证。本篇文章分为16段落组成, 以提出实例, 展开实例, 实例一与实例二对比, 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这种“现象”到“结论”的形式展开。第一二段提出日本人生活文化中的赠答文化维持这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开始, 第三四段提出另一实例欧美的赠答相比, 提出日本的赠答文化特征是“盼着还礼”。提出礼物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五到十一段通过欧洲国家的了解日本文化学者论证, 日本赠答文化的潜移默化。十二到十六段提出与赠答文化引出与之相适应的赠答语言, 并给出作者的观点。

3.1 分析文章整理:

纵观文章结构, 我们通过连接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 来分析文章的连贯性与衔接性。让学生找出每段的连接词, 有意识地进行分析, 跳读整理, 对语篇逐层展开, 可以正确把握作者所阐述内容。 (如下表所示)

3.2 分析文章指代词:

其实, 除了找出连接词之外, 语篇分析时还可以结合日语文章中经常会出现「こそあど」这些指代性的系列词, 在碰到这些词是更应看清是承上还是启下, 指代一个词还是上文所指的句子。比如第七段的开头:“その一人、社会高等学院のジャンコビ女史の授業テーマは「日本の贈り物について」だった。”这里的“その一人”就是指前文中刚刚提到的作者在法国认识的研究日本的法国学者的其中之一。如果知道「こそあど」这些指代性的系列词的指代性, 那么对于第七段, 这个学者提的她有兴趣的地方等观点, 正是上文中的承接, 加强作者论点的一段。

3.3 分析文章重要段落:

如二段提出作者论点时, 「 (1) こうした贈り物のやり取りが、日本人の間の人間関係の維持、調整に密接に関連していると言われる。 (2) たとえば、相手に何か依頼するとき、その依!したことが実現するかどうかにかかわらず、 (3) とにかく自分の誠意の形を見せるためには、言葉での挨拶だけではなく、手土産の品物を持っていくことが必要だと考えられている。」如果要抓住作者论点, 快速阅读时, 通过对段落内的连接词 (2) たとえば的理解, 能够快速判断出, 论点是落在第一句上, 而第一句的主题则是第一段的承接。“像第一段讲到的那种互相馈赠与维持和调节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密不可分。第二句只是加强论点举例, 对文章论点主旨没有太大影响。所以如果出现的做题情况下, 如果前半句能够理解, 则这第二句话可以快读跳过。这样则提高了阅读速度。

在阅读中的环节中, 通过语篇分析法渗透日语阅读教学, 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 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写作意图, 进而也会提高阅读速度, 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阅读后:阅读后是整篇文章的最后一环节, 但是阅读后的教学活动, 其实与语篇分析关系不打。不过这一环节又不能缺少, 它可以让学生把阅读前和阅读中的新旧知识相结合, 可以让学生总结阅读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语篇的分析能力, 达到从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迁移。

4 语篇分析阅读教学在日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语篇分析阅读对于传统的日语教学来说是很有利的。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文章整体, 能从宏观上看待整篇文章。运用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衔接性和连接性, 能够提高阅读速度, 并且准确掌握文章所指,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某篇文章理解的同时, 也能够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对待同类型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提高学生低层面的单词, 语法的能力的同时, 在语篇这一高层面上, 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对日语传统教学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英语语篇分析理论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32 (6)

[2]梁新亮.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绥化学院学报, 2010, 30 (4)

[3]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4]方爱萍.论语篇分析法在日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0 (2)

上一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下一篇:对中专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