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教学

2024-08-18

日本文化教学(共10篇)

日本文化教学 篇1

日本文化教学是高校日语专业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在讲授日本文化的过程中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 日本文化无关轻重, 与日语没有必然联系。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 认真思考、总结, 提出以下观点愿与日语爱好者及日语教师进行交流。

一、纠正以往错误思想

通常, 日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 先接触基础的日语语言课程, 打下语言基础, 接着学习诸如:文化、翻译等内容, 最后到应用领域, 如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等。很多人认为基础课程才重要, 掌握专业语言就行了, 其他课程无所谓。例如, 有学生对日本文化课程就有这种思维倾向。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学生不了解文化的本身的意义和对其他相关课程作用。所以, 这种思维倾向必须在教学之初及时纠正, 避免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确立正确导向后, 接着, 我们重点来讨论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日本文化教学。

二、讨论日本文化教学法

笔者在讲授日本文化的过程中, 体会并总结出了如下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法, 其中有些方法可应用到日本文化中多项内容的讲授, 而有些方法可较为突出地应用于某项内容的讲授, 还可进行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一) 对比法

所谓对比法就是通过将日本文化中所含两部分内容进行对比来的方法。可分解为:

其一, 日本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 即以明治维新作为分水岭, 之前是中日文化对比;之后是日欧文化对比。由于日本文化的形成大体基于外国文化, 所以此方法可用于日本文化多个内容的讲授。例如语言文化中的汉字, 众所周知, 汉字由中国传到日本, 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日文书写方法, 那么, 追根溯源, 相互对比之下, 对于日文汉字的理解和记忆更有益处。如汉语中有“川流不息”, 其中“川”字是象形文字为“河流”之意。日语中“川”就是直接借用了汉语中的原意。又如, 读音方面, 最典型的如“三”“衣”“度”, 都与汉语中的读音很相似。如“写真”“寿司”“人气”等, 则又是回流词语。日语中也有较多于西欧、美国的外来语, 则有可与原词对照记忆。除此之外, 对比法也可应用于日本服装文化、宗教信仰、日本茶道等内容的讲授中。另外, 在确立现代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又吸收了西方文化, 引进了西方的立宪政治体制, 有人说日本的现代化无非是西化, 这又是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的最明显例证。

其二, 对比法也可应用于日本文化本身相互关联内容比较、辨析。例如, 日本文学部分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竹取物语》和《源氏物语》;日本历史一节中的两次与引入外来文化相关的重大历史变革, 即“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可以利用对比法分析异同, 同时深入对比分析的部分可作为课下作业,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通过对比法的分析, 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其与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日本文化的性质。即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再创造。

(二) 例示法

日本文化内容覆盖广泛, 课上时间有限, 所以, 要想全面、深入地讲解每个部分并不现实。所以, 此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所谓例示法就是选取同类事物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讲解, 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深入自学, 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深刻体味。例如:在讲授日本的风俗、习惯一节时, 我们可以知道日本的节日很多, 分为“祝日”“行事”“祭”等类别, 此时, 可以通过例示法进行讲授。因为日本的节日以六月界线, 一年分为两个时期, 两个时期中的节日活动有很多相同性, 这就是日本节日活动的一个特征———重复性。如以第一个时期中的节日元旦为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对第二个时期的节日, 如盂兰盆节进行自主分析, 既省时又有启发性, 这种讲授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另外, 这个部分也可混合使用上面讲到的对比法, 如两个时期之中的节日的相互对比、中国节日与日本节日的对比等。

(三) 比喻法

比喻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形象、直观的表达方法来表现抽象、难懂的内容。这是一种易于接受的方法, 有时还会有风趣、幽默的效果。例如有学者指出日本文化其实就是洋葱头文化。这就是一种很形象生动的比喻, 它从总体上概括了日本文化的特性, 十分便于学生理解。事实上洋葱头大家都见过, 一片一片, 并且相互并行排列, 层层包裹, 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植物的构成方式恰恰能够表现出日本文化的多层性、均质性等重要特点。日本文化这个概念下所包含的内容很多, 如历史、地理、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传统戏剧、曲艺、艺术、工艺等其中各个方面在讲授时可作为独立的单元, 就像洋葱头一样, 互不干扰又联系紧密。

(四) 分总归纳法

上面提到的各部分内容, 在日本文化的讲授过程中, 可以首先针对每个具体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从而更深刻地从总体上理解日本文化的特性。这就是先分后总的逻辑归纳法。例如, 在日本文学这一节, 以不同历史阶段为基础, 先讲授每个阶段代表作的特点, 然后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该历史阶段文学作品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如平安时期的代表作有《竹取物语》《源氏物语》, 那么, 就可以归纳出物语文学的特点, 又如, 在传统艺术这一节中, 讲到了花道、茶道、书道, 那么, 所谓日本的“道”文化的特点就呼之欲出了。这些都可以由学生来归纳, 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行课下深入的研究。

(五) 演绎思维法

利用日本文化的内在规律将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学习, 把握日本文化的核心思想, 从而将各部分内容统一到一条主线上, 这就是演绎思维法。与归纳分析法互为逆过程。通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日本文化以外来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 那么无论它的哪个方面都会表现出“舶来文化”的特点, 这是理解日本文化的关键, 即“学习———模仿———创造”这条主线。“学习”就是外来文化传到日本之初经历的为民所知的过程;“模仿”则是在学习之后, 按照来源地的使用习惯将之付诸使用;“创造”是外来文化在日本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日本本土的自然观、世界观, 使之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既有外来文化风格又张显日本本土个性的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各部分的发展都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把握了这个原则, 理解日本文化就容易多了。日本受到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隋唐文明, 如日本的服装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晰地体现出这三个过程, 即由奈良时期日本的宫廷服饰, 过渡到平安时期的唐衣, 最后是现在的和服, 又如日本的语言文化的发展过程由《古事记》中的文字记载方式, 到后来的《万叶集》, 到《源氏物语》, 再到现在的文学作品, 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三、总结

总之, 学好日本文化对于日语学习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熟练掌握日语的推动力。笔者所述的以上几种讲授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实践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日本文化的兴趣和效率。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 思考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摘要:日本文化教学是日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之一。本文选取学生对日本文化存在的错误认识的分析为切入点,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基础, 讨论了日本文化的课堂教学法, 力求更加有效地使学生理解、掌握日本文化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日本文化,对比法,例示法,比喻法,分总归纳法,演绎思维法

参考文献

[1]田忠魁, 池学镇.世界通览日本卷[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 (4) .

[2]滑本忠.流行日语文化解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 .

[3]滨岛书店编辑部.国语便览[M].滨岛书店, 1999, (11) .

日本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融入 篇2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语教学;重要性;融入方式;文化

从现状看,日语教学原有的成效在渐渐被提升;然而,若要真正融汇着更深层级的文化,还有一段距离。本文探究了把文化融汇在平日授课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摸索了适宜的融汇思路。若要精准掌握特有的某一语言,必须接纳本源的文化指引。平日日语授课,应把细分出来的精读课设定成侧重点,注重读写技能、关联着的翻译及听说技能;在此同时,也不可忽略掉潜藏着的文化传递。授课进展之中,应侧重各时段的文化导入。

1日语教学的常见弊病

日语教学之内,若把注意力单纯聚集于根本句型、硬性识记词汇,则很难辨识更深层级的语言内涵。这是因为,日语独有的语言方式常常发源于细节生活,这类语言带有动态延展的总体倾向。为此授课之中,应注重添加多样化态势下的日本文化。从现实授课看,我们并没能注重这一范畴的文化渗透。具体而言,平日课堂内的如下弊病,应被着力规避:

1.1 缺失文化支撑

日语授课之中,师生应能适应惯用的文化背景更替。从母语这一认知背景,变更成日语独有的思路及背景。这种转变之中,若缺失了本源的文化支撑,那么很易误解设定出来的语段内涵,带来交流偏差。有的同学潜藏着对外语的某一抵触,不愿自觉去接纳外来文化,只是单纯去应对常规的测试等。对于日本文化,始终没能熟识。文化特有的支撑常常涵盖在课余时段中的延展教学内,

筛选书目教材,也是授课之中的侧重点。现有教材被划归不同水准,编写出来的这类书目,有的没能涵盖着深层内涵,单纯例举某一词义、对应着的句法等。若筛选了这一类别书目,就会忽视掉背景这样的简介,同学只好接纳枯燥的语段。

1.2 机械背诵记忆

很长时段以来,日语授课设定出来的侧重点都被集聚于单纯的听写、锻炼读写技能之上。这类机械识记、僵化的背诵等,被折射在常规授课中。教师传授着根本的构词、文段涵盖着的根本语法,让同学识记大纲以内的一切词汇。课堂练习之中,常会套用给出来的既定句式予以替换练习,停留于初始的应试时段。缺失真实情形下的运用技能,很难灵活沟通。

1.3 缺乏深入理解

若要把根本的文化融汇在细化授课中,就应深刻体悟出日语依赖着的思维途径、平日行为惯性、本源的认知及价值、信仰及习俗等。唯有深化理解,才可真正辨别出深层级的这类文化。应能明确的是,语言来自文化,它被涵盖在更广范畴的文化以内。随同文化进展,语言建构起来的体系也在变更。反之,文化也不可脱离惯用的语言体系,它会依托语言来表征宏观情形下的民俗及风貌、独特民族特质。由此可见,不可割裂二者,而是应着力融汇二者。

2 融汇日本文化的重要价值

日本文化依凭的外在形式,就是日语这一语言。由此可见,日语荷载了积淀着的厚重文化。渐渐累积得来的日本文化,吸纳了我国文明,它很近似我們的文化。然而,由于固有的地理差异、人文环境差异,经由长时段的变更及累积,日语又整合了独有的民族思维、自身若干特性,创造独特文明。自然状态及独有的地理环境,孕育独特文明。例如:常规生活方式、日本风俗习性,都含有这一文化。日语折射出来的深层内涵,即岛国独有的累积文化。具体而言,在日语课堂中融汇并整合深远的文化,带有如下的价值:

2.1 促进顺利交流

日本被归类为岛国,它终年的气候都很适宜,随处可见独有的美丽景致。这种天然状态,紧密关联着独有的民俗风情。平日交谈之中,居民常会谈论关涉气候的、关涉季节变更这样的话题,常用这类语段。为此熟人碰面时,若觉得很尴尬或不知怎么去表达,那么常会起始于谈论最近气候。寒暄用语之中,含有关涉天气的多样用法,它被设定成交际之中的通用语句。这类寒暄用语,常常不必去作答,只要配有随口的回应即可。解析独有背景之下的独特文化,能够体悟出文化发育出来的独有语言方式,促进顺畅表达。体悟这类思维,才能顺利促进彼此的沟通,适应交流方式。

2.2 体悟文化载体

语言被设定成文化必备的主导凭借,日语含有的多样口语以内常常带有暧昧的表述,它不可脱离深层级的背景文化。这类独特文化,关联着长期累积得来的生活习性、独特地理背景。日本含有单一民族,居民常采纳单一范畴内的语言习惯。这种情形下,常常不必明晰词句内涵,只要依托婉转的、很含糊的表述,即可判别言词含义。这类暧昧用法,常涵盖着随声应和、不够明晰的特有表述等。在语句末尾,也常常创设这一朦胧的氛围,构成独特意境。这种文化载体,都被涵盖在平日以内的常用文化。

2.3 培育思维方式

平常授课之中,应能采纳带有文化气息这样的思维方式,摒除单一思路之下的惯用思维,尝试包容及开放。若要学好日语,就应先去接纳日本民族惯用的平日思维,除去认知之中的抵触思维。

对于外来文明,日本常常采纳带有包容特性的宽容思维,他们并不排斥,而是适宜这一环境,着力予以改变。他们擅长去吸纳外来范畴的优良要素,并且予以利用。在这一层面,民族特有的传统素养被凸显出来。吸收进来的外部文化占到了偏多的比值。例如:日本吸纳了我国创设出来的制度及文字,并且变更创造,转变为日本特有的文化内涵。日语授课时,也应采纳带有融汇特性的这类思路,不断调和自身思维。

3摸索教学对策

平常授课中,教师应能提升原有的认知水准,逐渐摸索可用的授课新路径,带领同学去发觉潜藏着的学习乐趣。尝试深入体会,分出细化的时段来予以授课,着力去提升文化要素能占到的授课比值。把拟定好的语言授课融汇在平日之中的文化授课,注重调和时间。同学也能规避惯用的单纯接纳思路,充分消化领会,培育出最适宜的探究思路。采纳带有趣味特性的常规授课,加深文化领悟。例如:授课搜集得来的文化短片、关联图片等,可以依托多媒体特有的设备予以播放。具体而言,摸索出来的适当对策,含有如下侧重点:

3.1 探究深层级的词义内涵

同学学习日语,先要接触多样的词汇。若要辨识词汇特有的真正内涵,就应探析它延展的背景,辨识文化含义。词汇讲解之前,教师应充分予以准备:对于课文关涉的多样词汇、涉及文化常识,都应有所体悟。不仅借助教材,还应查验关联着的多样资料。真正授课之前,对于词汇潜藏着的背景等,做出适宜介绍。例如:在解析茶这一词汇以前,可以介绍附带着的茶道常识,把它当成授课依托的背景。经过对比可得,中日文化范畴内的茶道带有很近似的地方,同时潜藏着不少差异。茶道特有的总体意境、流程及形式,都会凸显不少差异。经过这种介绍,同学应能把握住宏观架构下的茶道常识,引发认知兴趣。这种情形下,再去解析更深层级的关联词汇、文段内的语法,就会便利解析。

授课讲解时,历史文化延展的背景都会带有差异;从这个视角看,语言之中的若干差异应被看成侧重解析的内容。

某些关联着行动的特有词义,还带有某一范畴的文化根基。介绍这类词义,应能辨识蕴含着的文化要素。

3.2 解析语法之中的文化内涵

解析语法时,应侧重解析表征着敬意这样的平日语法。总体日语之中,代表敬意这一范畴的语法占到了侧重的位置。这种敬意用语,暗含了复杂框架内的交流思路、民族思维方式、交流之中艺术。敬语建构起来的语法体系带有复杂的表征,概要分成三重的层级:带有自谦特性的语法、表示尊重对方、郑重场合内的代表礼貌。在这之中,带有尊敬意蕴的语句,关联着交谈之中的人事,为了表示敬意;带有自谦色彩这样的语句, 用贬低自我来提升对方,以便表达尊敬。运用正确敬语,是有教养的体现,是常规交际流程之内的必备路径。这类敬语牵连着很广范畴的文化延展背景,着手来学习前,就应感知了解,做出必备铺垫。

3.3 融汇影视作品

学好某一语言,不能忽略关联着的文化认知。日语授课细分出来的必备步骤,就含有听力授课。这类听力授课,应紧密搭配着其他范畴的授课流程。这类整合方式,凸显在平日之中的听力授课应能涵盖着必备的影视插入。搜集得来的关联影视作品,折射着延展的社会进程、独特人情习俗。带有生动特性的细化情节,供应了附带着的广阔语境,协助同学推测出某一晦涩词义。可以尝试采纳原版的、没能经由编译的日语电影、关联的视频等,为同学建构最优的认知环境。这类插入影片,应被看成平日之中的授课辅助。

篩选影片时,应能筛选带有精准发音的、内容很积极的,着力规避偏多的术语、专门用词等。筛选出来的片段情节,不应过于离奇,也不应夹带着偏多的复杂剧情,以便于同学来理解。

3.4 展开课余活动

培育最优的新颖思维途径,是日语认知之中的必然步骤。学好一类语言,单纯依凭课堂偏短的时段,并不是足够的。为此,还应添加课余时段中的多彩活动,以便充实生活。

条件许可时,还可运用假期,带领班内同学来到邻近的企业、海关港口等予以实地实习,亲自体悟厚重的文化累积。在真实环境内,更能锻炼出交流技能,增添日语学习之中的多样趣味。语言应能深化沟通,促进彼此交流,更应含有文化内涵。深刻结合生活,能协助同学来辨识易混淆这样的词句等,领悟深刻现象,发觉日语学习的快乐。

结语

日本文化表现出来的复杂特性,密切关联着民族独有的文明内涵,混杂的文化等。这种融汇现象不可脱离独有的地理位置、多重历史影响。这类混杂要素,也决定着主导范畴内的价值观念、民众的认知等,从而建构了共存态势下的多样文化。日语教学之中,应能辨识这一深远内涵,把握授课的指引。平日授课之中,应能渐渐渗透多层级的文化内涵。若要提升原有的授课实效,就应全面去接纳日本文化,考量日常用法。唯有这样,才能激发潜藏着的认知热情,调动同学兴趣,便利跨科目特性的常规授课。

参考文献:

[1]岳峰. 关于将日本文化导入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探讨[J]. 科技展望,2014(20):42+44.

[2]刘君梅. 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的策略探讨[J]. 武警学院学报,2015(01):75-77.

[3]张松仪. 浅谈日本文化融入日语教学的重要性——以授受关系动词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93+95.

[4]李莹. 日语教学中的日本文化教育[J]. 才智,2014(35):17-18.

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篇3

一、日语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进行持续性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日语学习已经逐渐将自身的功能性拓宽,交际功能代替社会功能成为学生学习日语最根本的目的。所以,能够理解日语的实际含义,像一个真正的日本人一样说出最正宗的日语,成为了培养日语人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最开始接触日语的时候,学生普遍会被日语的发音以及与中文有着相似之处的外表吸引过来,十分认真的进行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被消耗殆尽,好奇心逐渐消失,再加上学习内容越来越有难度,使得学生逐渐的对日语学习产生排斥,不能坚持持续性的学习。

(二)缺乏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日语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的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的知识灌输,学生往往对这样枯燥无味的知识十分反感,更别提主动去对日语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样下来,学生在日语学习上的收获甚微。就笔者观察,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不积极,即便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课,但是在课下,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拿出时间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对即将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这就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日语知识,但是,由于缺乏温习,仍然不能熟练的进行使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才可以对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极大的浪费了课堂的资源。

(三)口语能力弱

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其根本目的就是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进行更加多维度的交流,所以,在日语学习中,能够开口讲标准而流利的日语,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许多学生的答题能力很好,但是只要一涉及到口语,就力不从心了,发音不标准的问题比比皆是,这导致学生更加不敢开口讲日语,当教师领读的时候,学生还会跟着进行练习,但是一旦教师让某一名学生单独进行朗读,学生就会十分紧张,磕磕巴巴,很久才读好一个句子。

二、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选择学习日语,其目的在于对于日本文化的喜爱,对于日本文化的喜爱,促使着学生进行日语的学习。从这可以看出,兴趣是学生进行日语学习的原动力,要想学好日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日语本身有着“越学越难”的特质,在刚刚接触日语的时候,学生会发现日语似乎十分简单,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不是十分困难。但是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日语学习开始越来越困难,着这个过程中,日语学习的乐趣会逐渐被枯燥乏味多取代,这个时候,为了保持学生对于日语学习持久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日本文化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日本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真正的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加强,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的理解这门语言、使用好这门语言。虽然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但是,其文化本质有着不小的差异,在对学生进行日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注意对于日本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日语的含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交流之中自如的使用日语,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在相关的场景之中更加准确的使用日语进行会话。在教师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的时候,学生将这些文化知识与课堂上的日语知识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日语学习来说,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有许多人错误的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十分相似,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分支。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虽然中日两国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还是在地理位置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究其根本,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的文化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比如说,同样是微笑,中国人微笑表达的含义就是友好和喜爱,而日本人微笑的含义就有很多个层面,有可能的赞同,也有可能是反对,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在使用日语的时候需要注意日本的文化背景,学生逐渐的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也就增强了文化意识,增强了沟通能力,将整体的日语素质提升了上来。

三、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逐渐成为现如今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在日语教学中,教师若是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正式上课之间,做好准备工作,将课堂所需要的课件和视频等进行细致的编辑,以起到一个理想的文化导入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的学习内容,将课堂相关的日本文化知识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带领学生观看,并且在观看过程中进行生动的讲解和介绍。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日本动漫入手,在课堂上挑选合适的日本动漫进行播放,并引导学生在观看之中体会日本文化的特色,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日语经典电影和日文歌曲,并且鼓励学生阅读日文原著,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日语能力,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氛围。

(二)利用比较教学法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艺术文化形式,其不仅具有着沟通功能和表达功能,更具有着艺术功能。所以,在日语的教学上,教师也应当从语言的内在入手,通过带领学生了解语言本质和内涵的方式进行日语学习的研究,找到日语学习的规律,从而使日语学习更加的容易。在进行日语学习的时候,学生总是会不自觉的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在学生的这一特质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日两国的文化比较的方式,将学生的印象加深,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进行日语学习,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文化。教师可以单独将日本文化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部分进行讲解,比如说日语中的汉字、日本的服装以及风俗习惯、日本的建筑等等,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进行关于日本建筑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就应当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渊源的资料和图片,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用动起来的图片不断的刺激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中国和日本的建筑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与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利用学生更加熟悉的中国文化,更加巧妙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日本建筑的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的完成了日本文化的课堂导入。

(三)利用联想记忆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随着日语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难,知识体系的庞大导致学生经常会出现将日语语法知识与汉语语法知识,甚至英语语法知识相混淆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日语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当使用联想记忆法进行对于日本文化的导入,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日本经典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之中逐渐的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也将相关的语法知识牢记在了心里,学习起日语来,也更加的轻松和容易。

四、结论

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日本文化的导入,能够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上来,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日语的使用技巧,提高学生的日语交流能力。在日常的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日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日本文化,进而提升日语学习的效果,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实际沟通能力极强的,综合素质高的日语人才。

摘要:文化的导入对外语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寻了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日本文化导入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日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导入日本文化,进而提升日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日本文化教学 篇4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语教学

纵观历史,许多年前日本就从中国汲取了大量的文化营养,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特色,例如汉字等等。但是,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毕竟不同,在语言表达上和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典型的文化差异。因此,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来研究日语,才能真正地把握日语的本质和规律。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这样才能将日本文化融入到日语教学中。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

一、树立对日本以及日本人客观、正确的认识

提起日本或者日本人,有的学生会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中带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愤怒地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小日本的语言?”诚然,这主要是因为受到过去中日战争以及不太稳定的中日关系的影响,但我们不能一直带着这些阴影来看待一个国家。必须承认的是,日本这个国家以及日本人身上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带着这样的排斥态度和负面情绪会导致对日语学习也持有排斥的态度就不能够客观地看待一个国家,又如何学习其优点呢?因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让学生对日本以及日本人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的日语学习乃至素质提高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了解中日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但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构成了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性或国民性决定了同一意义的话语在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进行交流,就很有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正确的推论,误解对方的意思,从而产生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冲突。

例如,中国的学生见到日本老师时常用“老师、早上好!”这样的寒暄语是因为照搬了汉语的表达,这种表达会让日本人不太习惯,如果遇到中国人见面时热情地用日语打招呼说“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下班啦?”这样的表达方式他们会更加招架不住。因为汉语中常见的寒暄方式是叫对方的名字,但是日本人在相互打招呼时是不加称呼的。

日语「先生」这个词大家知道是相当于汉语“老师”的意思,但两者的意思却大不相同。日语词「先生」除了可以称呼教师之外,还可以用来称呼医生、国会议员、律师这三种职业。而中文的“老师”则可以称呼学校内所有的教职工,除此之外表达对某一领域专业人士的敬意时也可以称呼为“老师”。翻译时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统统译成「先生」的话,就会让日本人感到困惑,同样,如果不是符合「先生」这个职业的日本人被这样称呼时,他们也一定会感到尴尬和困惑。

即使是初次见面,日本人也会对你说:“有空请来我家玩。”如果不了解日本人这种表达的真正含义,中国人就会信以为真并高兴地问:“那我什么时候去比较好?”这个时候日本人会很尴尬,因为日本人只是把“有空请来我家玩。”这句话当作是一种表达友好的寒暄和客套而已,并没有真正想要邀请对方的意思。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看似非常简单的日语初级表达,如果不了解中日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交际上的沟通障碍。因此,传授这些细小的文化知识不仅是日本文化课程的使

命,也是各个日语相关课程所要担负的重要使命。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是不通过言辞传递信息,不使用语词的交际,包括人的面部表情、目光、手势、身势、头部动作等身体行为。在跨文化交际时,如果按照本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无意识地做出的非语言行为,处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对方会无意识地按照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加以解读和诠释,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歧义和误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这样一个事例:中国公司负责人参观日本工厂,看到日本的产品如此高质量不由得发表感慨,日方负责人解释说“如果工作不认真就会被……,说到这里,日方负责人用手作刀割脖子状。中国公司负责人吓坏了,以为“如果工作不认真就会被砍头”。后来了解到,其实是解雇的意思,因为解雇的日语是“首にする”,“首”的意思是脖子,日本人习惯用这种“割脖子”的手势来表达解雇的意思。

再例如,大拇指和食指做成“O”型手势,其余三个手指向上,在中国表示OK的意思,而在日本却代表钱;竖起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他人之意,而在日本则表示父亲等的意思;竖起小拇指,在中国表示瞧不起他人、蔑视对方的意思,而在日本则表示女朋友、情人的意思。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难看出,非语言交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彼此的文化习惯,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去衡量、判断对方是很容易产生歧义和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的。因此,学好他国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语言学家马泰休斯提出“语言是为某种特定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系统,它是为交际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服务的。”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工具,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更应该学会该语言在其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运用。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只懂得某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语法分析,是很难达到“交流”这一目的。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是在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不断增加这方面的感性和理性熟悉,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应用日语时要懂得要遵守日语语言规则和日本文化的交际规则。

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教育,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日本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日语学习更有吸引力,同时也能推动日语相关课程的学习,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秀文等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西原玲子巽文化接触における非言语行动日本语学[C]明治书院1995

[3]薛常明非语言交际简介——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

[4]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日本文化教学 篇5

1) 在日本文化与教学的关系当中, 理解和交际会随着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日汉语言交际中, 日语学习者之所以出现一些误解或意外的后果, 不光只是因为在语言知识方面存在缺陷, 还有可能是日语学习者对日本的文化背景知识、日本人的语言习惯缺乏了解。因此,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 要将传统的以日本语言和文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转变为有机地将语言基础知识与日本文化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 合理地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习惯。在讲授日本文化知识时, 既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又要加强导入交际文化, 使学生达到既能正确理解日语语法和日本文化又能准确运用日语的能力的目的。由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是日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所以其代表文化是在日语学习中必然会涉及到的。因此, 做为一名日语教师: (1) 要不断加强对日语语言、日本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 (2) 文化因素的讲授在教学中也要受到特别的注重, 在课程设置上, 既要注重合理安排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时间, 而且还要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阶段教授不同的日本文化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日语表达思维模式, 防止学生形成把两种语言进行一一对应的机械的学习方式, 要培养学习者能将日语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因素相结合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在课堂上还可以展示一些实物和图片来增加学习者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日语教学当中把握好这一基本特性, 对整个日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起了一个铺垫作用。

2) 日本文化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和渗透。日本民族特点鲜明, 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者本尼狄克特指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 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横又文雅, 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 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 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 既勇敢又胆怯, 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相应地, 日本文化也具有其鲜明的特征。本文现就日本文化的三个部分的特征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和渗透加以略述。

(1) 日本民族的集团性。日本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单一民族, 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狭长的岛屿上, 农耕文化的影响深远。人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 集团意识强烈, 形成了亲族式的纵向集团社会结构, 人们之间那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已不常见, 亲情般的感情纽带渗透其中, 使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谅解和关心在日本的人际交往中时常可见。上司在严格要求下属的同时会设身处地地为部下着想。会经常创造一些机会的上司是聪明的上司, 如下班后与下属娱乐、节假日和下属旅游, 采取这样的方式与下属们同乐。如此独具人情味的相处方式和亲情般复杂的上下级关系, 是日本社会得以迅速发展的土壤。正是这样, 才使每个人的性格在集团中得以充分发挥, 使日本人以集团为“家”, 使个人对集团服从的“忠、义”精神成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在日本人的名片、制服及自我介绍中, 我们常对日语学习者强调, 集团意识对于日本国民是多么地重要, 而且集团内部不突出“个性”。在日式的集团里, 个性很强的人常常会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要想融人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 磨掉棱角。在所属的集团中日本人为避免与大家不一样而受到集团的排斥, 都尽量采取与大家一样的行为。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化在集团中, 他们才能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理解日本民族的集团性这一点对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

(2) 外来文化的吸收性。在吸收外来文化上, 日本人却表现出无限的宽容与大度。如有一位日本学者说:“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 并不视为异端, 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 坦率承认它的优越性, 竭力引进和移植。”对外国的文化和思想, 非但没有抵触感和偏见, 相反却以外国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为师, 优先全力移植和吸收, 这应该说是日本人传统的素质, 因为日本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引进、改造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从日本人一千多年来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内”“外”思想的影响。第一次是古代, 日本大量吸收中国文化, 移植为日本所用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但没有被“汉化”;第二次是近代, 日本学习西方文化, 吸收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但并没有被全盘“西化”;第三次是战后, 日本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思想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 但仍然没有被“美化”。此外, 日本还吸收了印度文化、南蛮 (以葡萄牙为主) 文化、红毛 (以荷兰为主) 文化。其中, 对外来文化吸收的三大高潮分别是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 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 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因此, 虽然日本经历过“汉化”“西化”“美化”的历史过程, 但日本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民情, 在改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的文化思想, 最终走上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日本化道路。其特征是整个国家在进行规模性的全方位吸收, 而这种对文化进行充分地吸收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日本文化的这个特殊性也是区别其他文化的最根本性的一个特性。

(3) 日语语言的含蓄性。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 是传统日本文化的显著特征。他们说话多留有余地, 交际过程中注意尊重对方意见, 尽量避免相互之间发生直接的冲突。日本人对别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应, 也很少说“不”, 而多用一些间接性拒绝方式。比如不立刻答应, 说「考えておきます」 (我考虑考虑) 的时候, 就基本上是表示拒绝了;或者用「あのう」、「ちょっと」等词表示犹豫, 此时就意味着“不太好办”“难以接受”等心情;或者先顺应对方的意志, 表明自己本愿意接受对方的邀请、建议, 但紧接着下文出现「…が」、「…けど」而且往往不把一句话说完, 目的是用「…が」、「…けど」等逆态接续助词, 暗示拒绝, 即在不说出“不”字的情况下, 也能使对方心领神会, 避免尴尬。日本人说话喜欢委婉, 讲究含蓄, 注重对方的反应, 多给对方留有余地, 尊重对方意见, 不喜欢当面拒绝对方, 这些特征追其根源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历史上圣德太子所作的17条宪法中, “以和为贵”就位于第一的位置, 可见从古到今“和”字被日本人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经考证, l7条宪法要旨均出自中国的古典。“以和为贵”就是出自于《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但是, 中国的古代思想并没有将“和”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在这一点上两国明显不同) 。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特别注重讲解当代日本人极为重视人际关系这一点, “以和为贵”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灵魂之中, 日本人的“拒绝”言语行为恰恰反映的就是这个“和”的精神。

总之, 客观地说, 日本文化虽然包含了大量外来文明吸收的成果, 但是已然具有了其自身鲜明的特色, 不能够妄称其为“拼凑的文化”。日本文化的形成是与日本独有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日本文化形成过程中被打上的最深的烙印的所有者, 既不是古代的中国, 也不是近代的欧美, 而是日本自己。日本民族不光有其固有的文化特性, 而且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色打造、铸炼着自己的文化。至少日本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独特的, 而不是任何一种文明的翻版或抄录。日本文化之于日本人的思想行为, 从国内到国际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如要搞好日语教学环节, 就必须先虚心地研究日本的文化, 而且要尽可能地从更贴近日本人的视角、更符合日本实情的方向去观察、分析日语语言。在日语教学中, 教师要对两国文化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等方面的不同进行比较, 通过练习、实践, 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可以说语言既是每个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 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明白日本人真正的关注点和利益所在, 如此, 才能够建立起更为合作、和平、友好的关系。这也是日语教学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田新德.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教学, 1999.

[2]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3]陈俊森, 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姚灯镇.日本语言文化研究[M].洛阳: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 2005.

[5]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M].张柏霞译.长春:吉林出版社, 1980.

日本文化教学 篇6

本学期, 笔者根据湖北经济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增开各类公选课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要求和拓宽学生知识面这一要求, 开设了“日本文化概况”这一公选课。笔者结合本课程备课、讲课中的亲身体验, 就作为公选课的日本文化课程在教材和话题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材的选择和处理

“日本文化概况”一般是日语系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到了这个阶段, 日语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日语, 对日语和日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有“日本文化概况”的教材几乎都是为日语专业学生开发设计的。作为公选课的“日本文化概况”则不同, 由于我校并未开设日语专业, 选课的学生全都来自全校各个院系, 选课理由是似乎对日本文化有点兴趣。这些面向专业学生的教材虽然内容系统, 体系严密, 但由于大部分教材图片太少, 对于非日语专业的公选课学生来说很难听懂。经过权衡, 最终笔者并未在公选课上让学生统一购买某一教材, 而是列出一个推荐阅读书目, 让感兴趣的学生自行去图书馆借阅。每次上课的提纲上传到为公选课准备的邮箱, 学生课后复习时自行下载即可。

二、话题的选择

“日本文化概况”作为日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一般会开设一学年。公选课只能开设一个学期, 学时仅为32学时, 非常有限。而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通常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短短的32个学时内要想将所有方面的内容囊括是不现实的。所以备课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就是话题的选择——到底该讲些什么?

通过翻阅教材, 笔者认为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还是应涵盖日本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使学生对日本有基本了解。因此选择了两讲——“图说日本简史”及“跟着照片去日本旅行”。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铃木孝夫指出:普通人觉察到的所谓文化的差异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多停留在具体的现象中, 称其为“显在文化”, 主要指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宗教等。笔者通过“日本料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及“日本的传统节日”等专题为学生介绍这些“显在文化”。铃木孝夫同时也指出:与“显在文化”相对, 把眼睛看不到的, 仅从表面很难发现的文化称为“潜在文化”, 主要指思维方式、价值观、行动样式等。“潜在文化”才是理解跨文化的关键。因此, 笔者认为日本文化课程也应重视“潜在文化”的教学, 通过“日本武士道精神”“日本人的国民性”及“日本人的礼仪”等专题为学生介绍这些“潜在文化”。

此外, 笔者和选修“日语”公选课的学生进行交流, 让学生选择了一些他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如“日本动漫的发展史与现状”“日本的爱猫情结”等。最终, 确定了15个话题, 每次课即2个学时讲一个话题, 共30学时。最后2学时作为复习及答疑时间。考核方式采取提交课程论文这一形式。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

首先, 在教学手段方面, 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除了PPT的讲解外, 色彩鲜明的图片更具说服力, 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弥补文字的缺憾。通过节选日本纪录片和电视剧的片段制成的小视频, 展示了原汁原味的日本生活场景, 让学生对日本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宫崎骏动漫作品的同时, 让学生倾听一些经典配乐, 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其次, 在教学方法方面,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横向启发法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横向启发法。即一方面着重于地理知识的介绍, 另一方面注意适当地把课堂教学内容引申开来, 结合日本社会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组织有关内容的最新资料提供给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

2. 纵向排列法

在日本历史这部分教学中可以采用纵向排列法。由于日本概况课中对于日本历史的授课时间极为有限, 所以抓重点就成为最主要的课题。有关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资料非常丰富, 为了避免单纯灌输给学生过于支离破碎的表象知识, 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大量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取舍, 着重于沿时间轴顺序对各个时期的历史变迁进行连续性的整体归纳。

3. 对比法

上文提过的“潜在文化”是跨文化理解的关键, 而属于“潜在文化”的思考方式、行动意识、价值观念等很难用图片、文字描绘。只有放在两个民族的对比中才能凸显。如果只是单纯地介绍日本文化的某些特点, 而不把其与中国文化的特点进行对比性的讲解, 或者是仅仅停留在讲解阶段, 会导致学生忽略掉冲突背后可能蕴含的民族心理的差异, 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日本文化。

四、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要求

在备课过程中, 笔者深刻体会到由于日本文化课程的特殊性, 对教师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教学中需要引用大量的案例, 对教师而言就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知识讲解, 更是教师日本文化理解的熟练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日本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此外, 前面已经谈过了中日文化差异讲解的重要性。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 要建立在对祖国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 作为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师, 不仅要对日本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 同时还应该具备较深刻的中国文化底蕴。为了具备这些能力, 就要求教师平时大量阅读各类相关书籍, 进行知识积累和沉淀。

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显性文化”, 还应重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潜在文化”的教学。在教学手段方面, 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 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和实物的展示来弥补文字的缺憾。在教学方法方面,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活到老, 学到老, 不断读书充电是每一位教师胜任文化课程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2]葛建敏.对当前日本概况课教学现状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 2008 (34) .

[3]詹桂香.跨文化教育中的《日本概况》教学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 (03) .

[4]周洁.日本概况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06) .

日本文化教学 篇7

关键词:日语,语篇分析,运用

1 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这一专业术词, 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于1952年在美国《语言》杂志第28卷第一篇, 以“话语分析”的文章被第一次讨论与研究, 此篇论文被认为是现代语篇分析的开端。对于“语篇”的理解上, 各语言学家也给说不同的看法。英国的戴维克里斯特尔认为语篇是一大段句子的连续语言;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M.A.K..Halliday) 认为语篇 (test) 是指任何口语或书面的, 长短不限的, 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段落。之后各语言学家对语篇分析提出了几个必须满足的条件, 其中有衔接性, 连贯性, 意图性, 可接受性, 信息性, 情景性, 逻辑性, 互文性等。

2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王向东在《英语语篇分析理论研究》中指出, “语篇具有独特的语篇特性, 即衔接与连贯的特征。”

语篇分析理论中衔接性的定义:韩礼德在1976年出版的《cohesion in English》 (英语的衔接) 提出衔接是一种语义层面上的概念, 定义为“存在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衔接可分为五大类:照应, 替换, 省略, 链接和词汇衔接。

语篇分析理论中又一标准连贯性, Yule.G在《语言研究》中给的定义是:“我们连接各话语意义时所使用的经验中熟悉而可预知的种种关系, 尽管这些关系连接不一定 (语言上) 明确注明。”同样, 王宗炎给连贯性下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一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 一段话中有许多词, 这些东西在意义上彼此联系。”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 在教学过程中对语篇进行分析时, 以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为入口点可以对正确理解语篇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在语篇分析中七大项标准中, 最基础的条件是衔接性和连贯性, 那么本文将从语篇分析法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衔接性和连贯性着手, 结合基础传统的日语教学法, 以新编日语泛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的第十五课「日本の贈答文化」为例, 探讨日语语篇分析阅读在日语教学上的运用。

3 以「日本の贈答文化」为例进行语篇分析

传统的日语阅读教学法的模式是老师讲解为主, 以难点生词讲解与语法翻译为重点, 让学生分批阅读或者齐读, 默读全文的形式, 对文章按照其顺序依次进行翻译, 讲解, 最终完成课后习题的模式。这种方法虽也可取, 但是对于文章整体结构和衔接连贯性, 以及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则不能进一步深入, 也不能更好地知道学生主动去提高其处理语篇的综合能力。

如果用语篇分析结合日语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则可以保持语篇的整体性, 连贯性与衔接性, 语言就不会被零散的词句所代替, 而会成为主角, 成为互相联系着的语篇。

用语篇分析理论分析本篇文章, 按照阅读前, 阅读中, 阅读后的顺序进行:

阅读前:结合文章标题「日本の贈答文化」, 让学生联系出学生本身脑海里的日本赠答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对待新的课文。回忆已学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已学文化知识背景对文章的新信息的理解和认同发生碰撞。课文开始前提问日本的传统节日, お年賀, 結婚お祝い, 出産祝い的手土産和お福分け的互赠礼仪文化之间和中国的赠答文化有什么区别。和别的国家之间呢?

阅读中:以快速阅读的形式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整体。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日本式议论文。日本人写议论的文章, 喜欢先提出实例, 在进行对实例分析。用另一文化实例进行对比, 论证。本篇文章分为16段落组成, 以提出实例, 展开实例, 实例一与实例二对比, 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这种“现象”到“结论”的形式展开。第一二段提出日本人生活文化中的赠答文化维持这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开始, 第三四段提出另一实例欧美的赠答相比, 提出日本的赠答文化特征是“盼着还礼”。提出礼物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五到十一段通过欧洲国家的了解日本文化学者论证, 日本赠答文化的潜移默化。十二到十六段提出与赠答文化引出与之相适应的赠答语言, 并给出作者的观点。

3.1 分析文章整理:

纵观文章结构, 我们通过连接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 来分析文章的连贯性与衔接性。让学生找出每段的连接词, 有意识地进行分析, 跳读整理, 对语篇逐层展开, 可以正确把握作者所阐述内容。 (如下表所示)

3.2 分析文章指代词:

其实, 除了找出连接词之外, 语篇分析时还可以结合日语文章中经常会出现「こそあど」这些指代性的系列词, 在碰到这些词是更应看清是承上还是启下, 指代一个词还是上文所指的句子。比如第七段的开头:“その一人、社会高等学院のジャンコビ女史の授業テーマは「日本の贈り物について」だった。”这里的“その一人”就是指前文中刚刚提到的作者在法国认识的研究日本的法国学者的其中之一。如果知道「こそあど」这些指代性的系列词的指代性, 那么对于第七段, 这个学者提的她有兴趣的地方等观点, 正是上文中的承接, 加强作者论点的一段。

3.3 分析文章重要段落:

如二段提出作者论点时, 「 (1) こうした贈り物のやり取りが、日本人の間の人間関係の維持、調整に密接に関連していると言われる。 (2) たとえば、相手に何か依頼するとき、その依!したことが実現するかどうかにかかわらず、 (3) とにかく自分の誠意の形を見せるためには、言葉での挨拶だけではなく、手土産の品物を持っていくことが必要だと考えられている。」如果要抓住作者论点, 快速阅读时, 通过对段落内的连接词 (2) たとえば的理解, 能够快速判断出, 论点是落在第一句上, 而第一句的主题则是第一段的承接。“像第一段讲到的那种互相馈赠与维持和调节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密不可分。第二句只是加强论点举例, 对文章论点主旨没有太大影响。所以如果出现的做题情况下, 如果前半句能够理解, 则这第二句话可以快读跳过。这样则提高了阅读速度。

在阅读中的环节中, 通过语篇分析法渗透日语阅读教学, 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 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写作意图, 进而也会提高阅读速度, 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阅读后:阅读后是整篇文章的最后一环节, 但是阅读后的教学活动, 其实与语篇分析关系不打。不过这一环节又不能缺少, 它可以让学生把阅读前和阅读中的新旧知识相结合, 可以让学生总结阅读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语篇的分析能力, 达到从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迁移。

4 语篇分析阅读教学在日语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语篇分析阅读对于传统的日语教学来说是很有利的。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文章整体, 能从宏观上看待整篇文章。运用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衔接性和连接性, 能够提高阅读速度, 并且准确掌握文章所指,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某篇文章理解的同时, 也能够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对待同类型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提高学生低层面的单词, 语法的能力的同时, 在语篇这一高层面上, 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对日语传统教学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英语语篇分析理论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32 (6)

[2]梁新亮.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绥化学院学报, 2010, 30 (4)

[3]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4]方爱萍.论语篇分析法在日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0 (2)

刍议日本剑道与日本民族文化 篇8

关键词:日本,剑道,儒家,日本民族文化

剑道运动始于华夏, 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 后经研习修改, 扬长补短, 形成独特的刀法技术, 即为当今的日本剑道的雏形。现代发展成为一种两人身穿护具, 手持长刀, 进行格斗竞技的体育运动。通过研修剑道, 可以锻炼胆魄、勇气、意志力, 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除日本外, 在韩国和中国台湾也都很流行。日本剑道中使用的是竹刀或木刀, 练习时凶猛刚烈, 气势惊人。

1 日本剑道的起源

“剑道”一词最早是见于中国先秦古籍《吴越春秋》。在《前汉书》中有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 显示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 据考证, 当时的往来主要集中在兵器及冶炼铸造技术。随着交流的深入, 中国的武术如刀法等, 在隋唐时期也传到日本,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日本官方所派遣的遣隋使、遣唐使与中国之间的官方往来;二是与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周边地区的民间交流。“日本剑道”最早见于《日本书记》和《古事记》等典籍, 今天的称谓是明治末期才有的。公元1112年, 日本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政权, 作为日本第一个由武士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军事政权, 在其统治的700多年间, 武士的地位非常高, 享有诸如“称姓、佩刀、斩舍御免”等许多特权, 像比武、决斗在古代日本也是成年男子乐于参与的事情。尤其是到了室町时代中后期, 由于连年战祸, 日本国内习武成风, 人数逐年递增, 除了武士, 就连普通民众也加入进来, 许多以教授武术为目的的武馆逐渐兴起, 并出现了各具特点的不同流派。而刀剑在古代日本被视为武士的灵魂与精神象征, 日本武士通常都是刀不离身, 因此, 在所有的古代武术技艺中, 剑术是武士必须掌握和流传最广的。但是当时还没有护具和竹刀, 只用木刀来练习。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大大促进了古剑术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剑道流派。其中“神道流”“影流、中条流”成为日本剑道的三大源流, 这是后人所公认的。到了江户中期, 出现了模仿盔甲样式而制作的护具和竹刀, 自此剑道开始了穿着护具使用竹刀进行实战的练习方式。明治时期实行全盘西化, 受欧洲的影响, 剑道风气也日渐衰落, 加上当时政府还颁布了“废刀令”, 剑道近乎衰亡。明治十年 (1877年) , 剑道又重新得到了重视。自明治12年开始, 柔道之父—— 嘉纳治五郎掀起了“武术”向具有体育和教育意义的“武道”改革的浪潮。随着改革大潮的不断推进, 少数学校开始将剑道纳入教学体系, 之后逐渐被更多学校所接受, 并于明治28年, 设立以“范士、教士、练士”为等级的师范者制度。大正六年, 日本全国200多个剑道流派被统一了标准, 整理并制定了“日本剑道型”, 原来的“他流比试”被普通的剑道比赛所代替, 武道开始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向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转化。

2 日本剑道的风格特点

2.1 对抗性

剑道是对抗双方穿着护具, 手持竹刀或木刀, 在木质地板上赤脚对打, 按规则击打有效部位, 最后由裁判记点数判胜负的运动。剑道训练可以提高眼法、步法和身法的灵敏性, 虽然是用竹刀比赛, 但进行真实的击、打、刺、避、挡等招式的对抗, 主要强调以重挫对手为致胜目标, 力求凶狠。

2.2 大众化

剑道具有运动和武道的本质。初学者需要运用体能来施展剑技, 但待到技术成熟后, 则多以智能运用策略取胜;通常年轻时较易用体能, 以快速与密集攻击为主, 而年长后则是利用战术, 靠思考, 讲究一击致命, 而非长时间的扭打。冷静稳健的智力, 穿插适时的攻、守技法来克敌取胜。因此, 剑道学习不受年龄、性别限制,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 只要手能持刀就能参与。

2.3 哲学内涵深远

剑道里蕴藏了深奥的东方哲学, 它讲究剑、气、体三者合一, 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后发制人等。剑道还很强调精神的力量, 讲究始于礼而止于礼, 讲究培养自身坚忍的性格。

3 日本剑道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特征

日本剑道讲究“手、眼、心”的统一, 尤其强调精神修炼, 重视人格的培养, 通过武道教育, 最终形成“忠诚报恩, 知耻尚勇”的武士精神。从形式上, 日本剑道是一种手持持刀剑的格斗术, 但在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却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儒家思想和禅文化。

3.1 尊崇儒家思想

自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基本上坚持“亲、尊”的立法原则, 维护“礼治”, 提倡“德治”, 重视“仁治”。在中国封建社会, 儒家思想长时期被被封建统治者尊为正统思想。儒学于公元5世纪前后传入日本, 被大和民族社会各阶层所广泛接受, 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 就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

3.1.1“礼治”主义

“礼治”主义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 是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 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各自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 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 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日本国内的民族体育非常讲究运动礼数, 要求“始于礼而终于礼”。练习者若要想让自身的修为得到提升, 就必须通晓礼仪, 并在日常生活与训练中严格贯彻, 这样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日本民族体育对礼仪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练习者除了要对前辈师长毕恭毕敬之外, 同辈之间也必须严格遵守礼仪, 否则就将被视为肤浅失礼, 受到惩罚。以剑道为例, 在学习之前要先学习礼仪:进入道场要向前辈们逐一问好;入座时绝对要按照尊卑顺序, 不可坐错;练习或比赛前要向老师和对手行礼;剑道服饰中的剑道裙有五道褶皱, 代表儒家五德;剑道比赛中的气合, 主动的进攻, 代表勇敢不退缩;练习休息间歇, 竹刀与护具应摆放整齐, 行走时不可跨越;取胜时不能当场欢呼雀跃, 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手而被取消成绩;让对手受伤弃权, 不管是否有意, 都将被判为输掉比赛;练习结束时应收刀行礼, 心存感激和谦逊等。

3.1.2“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

在历史上, 儒家的“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它认为, 人性无论是善是恶, 均能够用道德来感化和教育。这种教化方式, 是对人从心灵上加以改造, 使人心良善, 是最彻底、积极和根本的方法。而“人治”主义, 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 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 重视人的同情心, 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 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 是一种贤人政治。

日本剑道把儒家的“德治”和“人治”充分的结合, 构成了武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以下几方面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视死如归, 不怕牺牲。武士的死, 虽然是一种“牺牲”, 但也是一种“奉献”。忠诚服从, 即对天皇的绝对效忠、服从。正如儒家所曰::“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珍惜名誉, 舍身取义。孟子曰:“生, 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日本武士视名誉重于生命, 为了名誉可以付出一切。

朴素节俭。追求享受是人的本能, 作为人中之杰的武士必须超越本能, 压制自身的欲望。他们曾经一天仅吃一顿饭, 不吃中餐, 旨在培养坚忍的性格, 正如孔子所言:“饭蔬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严格自律, 活人之刀。剑道之所以称为“道”, 而不叫武艺或武术, 是因为真正的剑道不会像武艺那样以杀人为目的。作为武士道的修养读物《叶隐》中, 第二条就要求武士“应成为唤醒大慈大悲的人”。剑道不是杀人而是除恶, 是除一恶人而救万人, 这才是剑道的根本。

3.2 融合禅文化

公元16~17世纪, 禅文化传入日本。禅宗所主张的保持淡泊、超脱生死等思想理念为日本的剑客们所接受, 将其作为武士们磨练意志、砥砺武德的修身之道, 并形成了剑道哲学。日本第一代幕府的武士首领就是位痴迷的禅修行者。剑道是剑与道的结合, 剑为体而道为心。剑道的最高境界是无刀取胜, 要达到此境界, 除了要苦练速度和技法, 关键还要进行“心法”的练习。要使“元神稳于周身”, 必须要有极大的定力, 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 故武学修炼成败与否, 心态修炼是其关键因素。日本著名的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铃木大拙认为, 日本武士那种决不后退的精神是来自哲学的自信, 与哲学相比, 禅宗作为一种宗教, 属于意义精神层面上的, 其更具备道德激励功能。武士的思想比较单纯, 他们更愿意去寻求禅的帮助。而参禅就是要“沉入”整个生命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武学及剑道的修炼也同样要以无我的追求为最高境界。

临敌时“无我”才能“无畏”, 只有“大无畏”才能无往而不利。这种“大无畏”首先是不能有胜负之心。在日本剑道史上, 泽庵大师曾培养出了柳生流的开山鼻祖宗矩。泽庵大师曾经这样教导宗矩:“剑家不可有争胜负之心, 只有超越了胜负这一差别之境, 才会得到自然的剑法。只有凭借无心无欲的剑, 才能道达剑禅一如的境界。”泽庵大师在他的“不动智神妙录”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 “剑道修炼首先的是去掉执着之心”, 即“心无所置”, 就是面对敌人把心置于任何地方都不行, 不把心置于所有的空间和地点, 也就是把心不止于一处, 力求达到“不动智”。“不动智”中的“不动”不是指静止不动, 而是要“动中静, 静中动”。剑道不仅要身手快, 而且还要后发制人, 要不动而动, 动作之快到极处如同静止。

禅通世理, 剑有禅机。禅宗与剑道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以剑论禅, 以剑悟禅的程度。泽庵大师所说的无置所之心和无心之心, 是对禅的领悟, 也是日本的剑道之心。要体验无心, 仅靠头脑是不够的, 唯有按照泽庵宗彭所说的“冷暖自知”之法, 亲身去修炼、去体会。近代以后的日本剑客大多深谙禅理详机, 并将其融入剑道之中, 这种风气一直到今天都长盛不衰。

4 结论

(1) 剑道是剑与道的结合, 剑为体而道为心, 剑为行为而道为行为之本性。通过研修剑道, 可以锻炼胆魄、勇气、意志力和培养团队精神。

(2) 日本剑道是武道的灵魂, 是武道的代名词, 但其目的不是杀人而是除恶。“不杀人, 以不杀为胜”, 体现了剑道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和禅文化。

(3) 剑道曾经沦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工具, 被日本法西斯所利用。二战之后经国际社会的思想改造帮助下最终回归正道。学习剑道, 必须与批判军国主义相结合, 用心体会剑道的本质是“不争胜负, 不拘强弱”, 追求无刀之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魏长海.日本文化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140-141.

[2]梁晓虹.日本禅[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3.

[3]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晏榕, 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36.

[4]杨口清之.日本人与人本传统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30.

[5]聂啸虎.日本古代体育思想家贝原益轩[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2) :71-72.

[6]骆春燕, 张淑贞.剑道的文化内涵——日本民族文化浅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2) :61-62.

[7]左藤辛治.禅与人生[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73.

[8]吴格非.走向世界的日本武术[J].世界文化, 1998 (4) :37.

从日本的厕所发展来看日本文化 篇9

关键词:厕所;发展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引言:

2015年春节前,大量中国人奔赴日本购买马桶盖的微博和微信刷爆了朋友圈。漂洋过海购买马桶盖,据说是因为日本的马桶盖有瞬间加温、除菌、调节水流等功能,实用、便捷又环保。厕所一直以来被国人认为是藏污纳垢之地,日本人却对它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在日本上厕所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日本厕所并不单单是厕所本身,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日本文化。

与日本相比,国人的如厕环境却不敢恭维。与其漂洋过海背马桶盖,贪恋日本电器技术,以管窥豹,不如沉下心来学习下日本的“厕所文化”。

一、日本厕所文化的发展

在日本,厕所不仅仅是“方便“的场所,还是科技灵感和环保节能兼具的空间,更是日本人情怀的展现之地。在为国人所不齿的厕所空间,日本人却孕育出了独特的厕所文化。日本成立了厕所协会,并将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厕所日”,厕所协会举行每年一次的厕所专题讨论会,评选“十佳公共厕所”等活动,还通过与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协作来完善公厕设施,提出了“创造厕所文化”的口号。如今,日本的如厕环境可以堪称是世界上最舒适的。然而,日本这种厕所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古代的日本厕所

厕所在日本出现的很早,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距今大约4千到6千年前。在现在的福井县境内,曾发现在河上架着木板等设施。最初以为是桥,然而在其周边却发现了大量排泄物的化石,之后通过种种证据证明,这就是日本古代的厕所。之后,作为日本著名的古代遗迹静冈的登吕遗迹以及4世纪后叶的缠向遗迹中,都发现了同样的设施。如厕时屁股朝向木板的对侧,排泄物掉入河中流走。因在日本多河流,且流速很快,所以排泄物流入河里之后,污物不容易聚集在一个地方,而且鲤鱼和鲫鱼等水中生物丰富,排泄物会被很快处理分解掉。

2、近代的日本厕所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所以在日本,粪便也曾被视为珍贵资源,用于增加土地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18世纪中叶,出现了粪便的出租、转卖等现象。据说十户人家一年的粪便的价格,甚至可以抵上一个农民一个月的收入。正是因为这些历史原因,日本人在处理粪便方面就与其他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不会随意到处倾倒。江户时期首次来到日本的外国人就曾震惊于日本整洁干净的环境。耶稣会LuísFróis出访日本,在其著作 《日欧文化比较》中记录了“日本的城市非常干净”;江户时代后期的医生PFVSiebold,在其著作《参府纪行》中同样记述了“日本的街道被打扫得非常干净”等内容。

到了二战后,由于西方文化的渗入,化学肥料的推广以及环境卫生等因素的考量,特别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入侵者,认为日本人将排泄物作为肥料或者猪饲料的做法非常不卫生而加以禁止。于是,在日本,粪便不再作为肥料而被买卖利用。与此同时,西方的坐便马桶开始被引进,现代厕所的设施渐渐开始普及。

3、现代的日本厕所

现在的日本厕所,一如既往保持了其整洁,干净的优良传统。它不仅仅是“方便“的场所,更是兼具科技创新,人本意识和节能环保的空间。

日本厕所中配备有很多特别的用具,比如可溶性卫生纸,这也是日本厕所干净环境的一大保障。另外几乎所有的日本厕所都装有智能马桶盖,带有自动加热功能,冬天时坐上去也不会有冰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臀部洗净,女性洗净,按摩,暖风烘干,自动除臭,便座缓冲等诸多功能。更有甚者,有的厕所甚至安装了健康检查的功能。小小的厕所蕴含了无限的高科技理念。

此外,日本的厕所还注重以人为本,很多厕所配备一次性马桶圈以及无障碍扶手等,有的厕所还装有“音姬”(为掩盖日本女性上厕所时所发声音而发明的,马桶会自动发出一些流水声或音乐)。一些公厕内设有专门用途的隔间,如残疾人专用厕所,带有婴儿座椅的母婴厕所,配有梳妆台的女士化妆间等,可以说日本人在现代厕所中将人性化做到了极致。

另外,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也是有口皆碑,日本洗手间的面积一般很小,甚至不足2平方米,于是他们把马桶水箱盖设计成一个带水龙头的小水池,每次如厕后可先用来洗手,洗过手的废水经由盖上的小孔直接存入水箱,以供冲水之用。这样既解决了洗手需求,又节省空间,还能节约用水。

二、对我国的启发

厕所文化不仅体现在先进的高科技设施,也在于人们从内心对其的重视。现如今,越来越多地中国人注重高科技厕具的选择,从漂洋过海背马桶盖方可窥见一斑。但中国的厕所环境和日本还远远不能相提并论,不过国人也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一点。2015年11月19日,我国成立了自己的厕所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目前正准备在全国推动“免费厕纸”计划,帮助公共场所的厕所配备免费环保卫生纸。这将是厕所革命的重要内容。要跟上日本厕所文化的水平,首先要先跟上他们重视如厕礼仪的观念,只有当社会真正建立并关注起厕所文化时,人们才会改变对它的态度,从而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创造出一个更整洁,干净的如厕环境。·

参考文献:

[1]妹尾河童(2011)《窥视厕所》[M].三联书店

[2]冯粟伟(2005)厕所文化漫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

感受日本诚信文化 篇10

日本的信用体系的基础是良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日本就非常重视诚信教育, 说假话被认为是最大的耻辱, 家长也很配合学校的教育, 不许孩子说假话, 这种教育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到了社会上, 说假话仍被认为是最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如果被认为说了假话, 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 被人瞧不起。各行各业都不能编造数据, 说假话, 一旦被发现, 口碑就差了, 就会失去合作伙伴。总之, 整个社会基本上是诚信为本, 虽然也有瞒和骗, 也有人吃亏上当, 但一被发觉, 骗子就会付出代价。

在日本, 个人申请信用卡或者购房贷款, 审查很严。首先要真实填写自己的工作单位、收入、单位和个人电话、银行存款等。银行打电话向单位求证相关情况, 如发现不实, 就会拒绝发放信用卡。一旦有被拒的纪录, 因为日本所有银行信息联网, 在几年内都不会有一家银行发放信用卡。如果透支信用卡过期不还, 银行会想尽办法通知还款。最后一招则是诉诸法律, 在催促还款时把钱还掉还没事, 一旦进入法律起诉程序, 持卡人就会进入黑名单, 在日本就有了不诚信的纪录。如果是小额欠款, 被追回之后, 虽然不会判刑, 但会为此背一辈子黑锅, 无论走到哪里, 别人会对你另眼看待。

日本银行做贷款项目时, 首先要调查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一般来说, 大型企业信息资料比较全, 向金融机构贷款比较容易;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 银行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前景进行评估, 与企业的客户接触, 听取客户的评价, 有时候也会暗访, 考查每天有多少客户。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信用金库和信用组合, 特别是信用组合一般由地方企业出资组成。这些企业大多在一个城镇, 信用组合对每个企业情况十分了解, 一般不会出太大的问题。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要求向金融机构提供详细真实的情况。日本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信用, 在金融机构有一个好的信誉, 大多都很配合, 把真实情况和盘托出, 一般不会弄虚作假, 因为这样成本太高, 一旦被发现, 要承担法律责任, 再有历史的企业可能因此失去客户, 进而破产。

上一篇:风量监测下一篇:信息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