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教学(精选12篇)
日本文学史教学 篇1
根据高等院校日语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基础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听、说、读、写、 译等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日本语言文学及文化的理解,相应地开设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等课程,使学生们掌握和理解日本的语言理论、文学艺术以及文化状况。遗憾的是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等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没有达到培养方案制定的目标。高校日语专业的日本文学等课程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整体上参与度低,学生的学习仅限于听和记忆,因此很难达到基础语言学习与文学、文化学习的融会贯通。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不仅能将日语语言学习与日本文学的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日语的综合能力,同时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与实施步骤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进行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以设置任务组织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 调动他们已有的外语语言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外语,学以致用。
任务型教学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集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为一体。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任务型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聚焦。在前任务阶段,教师引入主题,设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要求并且做好执行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环包括任务、计划、报告三个部分。 在任务阶段,学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相关任务, 这也是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阶段。计划阶段是任务阶段与报告阶段的中间环节,学生准备汇报任务执行情况。报告阶段是任务环的最后阶段,要求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语言聚焦是任务型教学的最后阶段,包括语言分析和练习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可以仔细体会语言形式,以达到融会贯通。
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法不同,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主导者,而是任务的设计者,并监督任务实施。教学重心也从教师讲授转移到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拓宽视野,同时可将语言知识技能相结合,有助于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日本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日本文学教学中的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日语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日语专业2009级两个班(共60人)中进行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实践改革活动。在第一节课先做了关于日本文学史的相关调查。调查发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笔者所在学校日语专业没有开设日本历史课,学生的日本历史知识不好,这为日本文学史的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障碍;2. 学生几乎没有文学阅读的习惯,除了村上春树之外,只有几个学生知道大江健三郎和川端康成(因为这两个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尚且不清楚);文学作品仅有部分学生读过《挪威的森林》中译本,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日本文学没有什么可学的。基于这种状况,笔者给两个班布置了两个任务:1. 用一周的时间阅读一本日本简明通史(中日文不限),大致了解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以便有助于日本文学史的学习;2.明确文学的概念以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两个班的学生大致了解了日本历史发展过程,对文学的概念以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关于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其中有一位学生课间给大家播放了电视节目《老梁讲故事》的视频,主持人老梁讲了电视剧《裸婚》的热播与当今社会世态的关系,从视觉上对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作了生动的分析,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通过这次课,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学、文学史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认识到日本文学史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学史实,也是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虽然这两个班的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法,习惯于教师讲解,但仍对任务型的教学法充满了兴趣和期待。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前,每个班根据自身的特点分成了五个稳定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各六名学生,组员轮流或者推荐一名组长,负责与教师联系和组织讨论。笔者根据日本文学史课自身的特点,采取提前任务下达、学生自主预习、分组讨论学习、汇报总结四个步骤进行。笔者所用教材为日本大修馆的国语便览,同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本国内编著的日本文学史教材作为辅助教材。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日本文学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下面就以日本中古时期的文学史的学习为例,谈谈任务型教学法在日本文学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笔者将平安时代文学史的教学分成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时代背景。每个班各找两组分别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成幻灯片,各组需要选派一名学生在讲台用日语进行五分钟左右的汇报, 汇报结束后全班就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和交流。每一名上讲台汇报的学生基本完成了任务,由于有幻灯片的辅助,内容条理清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1.时间掌握不好。由于事先预习并做好课件, 准备很充分,课件内容很详细,因此汇报都超过了规定的时间。2.有一些地方日语表述不是很清晰,某些叙述都是网上找到的资料,出现了生词也没有查词典,一些专业术语如“摄关政治”、“访妻婚”等没有做出解释。3. 其他学生听了汇报后很沉默,没有什么问题,只有一位学生就“摄关政治”提出了疑问。启发引导后,大家就“唐风文化”与“国风文化”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部分学生对平安时代的庄园制经济、摄关政治以及女性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讨论大都没有使用日语。
第二个阶段是平安时期文学史实部分的学习。在引入任务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熟悉平安时代的诗歌、物语、日记、随笔和说话等相关内容。阅读国语便览中文学史实部分时,对不懂的词汇查阅词典或者辅助教材,并把史实部分整理出来,要求纲举目张,以备小组讨论或者发言之需。
第三个阶段要求学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学习,自由发言。发言的学生很清晰地把诗歌分为汉诗和和歌两个部分讲述,指出物语是这个时代新兴的文学样式,《源氏物语》是物语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平安文学的最高峰,同时对平安时代贵族阶层妇女留下大量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日记表示了赞叹。还有一位学生事先准备了 《枕草子》的视频,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了部分章节。经过最后的交流补充,文学史实部分任务完成情况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对物语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的极大兴趣。
第四个阶段小组讨论平安时代社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整理并派代表用日语汇报。讨论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平安时代“女流文学”发展的原因和日本“国风文化” 的形成两方面。原本学生很感兴趣,讨论也很热烈,由于要求用日语汇报却使气氛瞬间冷淡了不少。最后只能要求汇报时尽量用日语,也可以用汉语。于是汇报的学生都选择了汉语,对问题的看法也有了深度。还有一名学生对“访妻婚”与女流文学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五阶段是课后作业,要求大家回去看改编自《源氏物语》的电影《千年之恋》,每一位学生都用日语写一篇观后感。笔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加强大家对这一时代文学的总体印象,锻炼学生日语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学课的学习兴趣。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一个学期后,笔者对所在班级的学生作了调查,四分之三的学生欢迎这一教学方式, 认为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他们表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对日本文学和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也提高了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适应任务型教学法,提前预习、汇报和写小论文太累, 这反映了我们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懒惰习惯。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日语的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任务型教学法虽然能克服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智力教育的弊端,但并非适用于一切课程,而且课堂任务的设置是任务型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任务,尽量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摘要: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是目前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日本文学史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将日语语言学习与日本文学的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日语的综合能力,同时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日本文学史,日语
日本文学史教学 篇2
日本文学史感想
学习了一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虽然不能说有太深入的了解,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以前一直觉得,日本的好多东西都是向中国学过去的,所以,日本文学应该跟中国文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可是,学习过之后才发现,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不论她曾经想谁学习过,向谁借鉴过,当她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自己的土壤里,慢慢浇灌,培育之后,最终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借鉴,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它融入自己的思想,把它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就像说起中国古代文学就会想起唐诗一样,说起日本文学,就不得不会想起俳句。刚学日语时,接触的第一首俳句是松尾芭蕉的“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当时印象很清楚,觉得这首俳句写得太简单了,“一只青蛙跳进古池,扑通一声”,虽然很形象,但正是因为太形象,好像没有什么美感,而据说,这首俳句在日本非常有名,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因为我觉得这跟唐诗宋词根本没有可比性。没有李白诗的豪迈,也没有柳永词的凄婉,简直就是毫无意境。而且居然只有一句话,就能称得上是文学作品,实在是让我觉得吃惊。但跟老师一起学习文学史后,让我逐渐对它有所了解。特别是在老师向我们介绍日本文学的理念「明き、浄き、直き、誠の心」之后,我再次品读芭蕉的这首俳句,轻轻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脑袋中一片空明,然后想象眼前是一个寂静的黄昏,夕阳打在一汪清幽的池水上,水底的青苔和水草给池水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的水晕,在周围都一片静谧之时,一只青蛙扑通一声打破了这寂静,池水发出发出一声声响,水波一圈圈散开,让人心神荡漾,空气中还回荡着水波的回声...只是,到底怎样的一种声音呢,我发现自己居然无法用语言来将这种声音表达出来。也许,这也就是俳句的魅力所在吧。想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但最后还是因为词穷而止于嘴边,最后只能感叹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啊!因为任何恰当或是符合意境的语言最终都只是破坏了这种美而已。
另外,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甚至将樱花奉为国花,其实也和日本人的这种审美观有很大联系。以前只知道日本人喜欢赏樱花,日语中的「花見」就是特指的赏樱花。但从来没有想过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喜欢樱花,只是把它当做一件理所应当的很自然的事情。但经老师介绍之后,我才了解到,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虽然看起来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流淌在血脉里的东西,但还是能找到它的根源的。樱花一开全开,一败全败,凋谢时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点应该和老师上课所讲的「桜吹雪」的武士道精神是共通的。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老师介绍武士道精神后我自己也上网查了查资料,了解了一些。武士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剖腹自杀。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樱花「生命力は強くて、命は一週間だけ」,日本人喜欢的应该是她花期短暂但却开得热烈而绚丽,即使凋落时也表现出一种宁静与素洁吧。前一天还开得满枝都是,第二天却早已落得满地都是,不免让人觉得有几分凄惨,几分悲壮,让人感伤,催人泪下。这些特点都是与日本传说文化所推崇的英雄观和人生价值是一致的。在日本人的传说文化中,与“生时的辉煌”相比较,更为世人崇敬,更能折服民心的似乎是“死时的尊严”。
当然,我对日本人一些认识也有不理解的地方。比如:以前就有老师讲过日本人可以在樱花树下杀人。前几天看动漫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漫天飞舞樱花,有一种绚烂得无法比拟的美感,在这些樱花的背景下,仿佛一切都是美好的,突然,画面的主人公倒在血泊里,让人措手不及......而凶手——一个长发飘逸的美丽女孩,却一边握着滴血的剑,一边轻轻扬起了嘴角。还有,一位名叫坂口安吾的作家也曾这样写道:“樱花树下也许真的埋着尸体。看到樱花时,内心是那样不安,只因为那樱花实在是过于美丽了。于是便想到,在那樱花树下,一定埋藏着罪恶,比如,尸体。”出如此类,我都无法理解。虽然曾经也学习过日本文化,了解到与西方的“罪”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文化,但真正理解起来远不如了解那么容易。难道日本人是用樱花的完美去掩盖自己的罪与耻?可是再怎么掩盖也不能将那些罪与耻抹煞呀!而且,用美去遮盖丑,岂不是让仅剩的美也变得不纯净了吗?就像在中日历史问题上一样,即便把教科书改变得面目全非,历史依然在那里,保留着她原来的风貌,记得历史的人也会将事实一代代传递下去,生生不息......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过《菊与刀》,一个从未涉足日本的美国作家,能够将日本人的心理剖析得连日本人自己都佩服,这让我很感兴趣。虽然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也很受启发。作者是在日美战争的背景下去研究日本的,战争使得她无法亲自踏上日本的土地,去对日本的风土人情感同身受。她只能通过对战俘的接触,与曾经生活在日本国的美国人的接触,以及对前人研究的深入了解,去一点点剖析日本这个民族。
书中说,许多看似孤立的行为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们之间公认的价值观以及客观的理论基础。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理解日本人的有些行为,应该是源于我们不同民族之间所持的价值观吧。就如今年日本的汉字「絆」,彼此之间没有共同的,太深的羁绊,所以会导致彼此的不理解吧。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在战争中,日本人认为救助受难者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几乎可以用“禽兽不如”这四个字来形容。作者解释道,这是源于日本人的人生观以及他们对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的看法不同于我们。这让我发现,所有在我们看来的不理解以及不可思议,当最终放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上时,一切好像都能说得通。因为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是判断题,不能决绝地给出一个是对或是错。所以,我无意于去评论它到底是对是错,唯一能做的,只是了解,然后把它化为我日后与人交往的工具,以减少与人的摩擦。
日本文学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日本文学 教学 存在问题 方式方法
一.日本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首先,需要了解日本文学。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的一些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日本文学的许多特点都来自日语本身。从诗体来说,基于日语多以元音结尾的特性,日本诗歌有其独特的形式,散文与韵文的区别与其他民族不同。以文体而论,日文也有自己的特点。譬如句子,日语典型的句式都是动词在后。这种来自语言的特点是难于改变的。一些作家试图改变它,但往往是行不通的。日本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富于余情。话不说尽,留有余地,让读者去想像,余韵无穷。暖昧、委婉而又意味深远。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二.日本文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问题
在日本文学的教学中,老师都不太受尊重,课堂乱成一团,师生问题严重,因为学校教学对升学并没起关键作用,学校老师因此没有影响力和话语权,进而对课堂混乱和校园欺凌表现软弱。《黑客与画家》作者也在书中抱怨,学校老师并没教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2.学生的问题
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不能够积极上课。我们都知道,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
3.教学方式的问题。
日本文学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面对巨大的挑战。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和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不可以叫他们看到你就感到害怕,像老鼠见到猫。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摹仿等。没有独立的教学任务,服务于某一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同一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包含于同一教学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师的工作方法形成独特风格,赋予教学方法以个人特征,也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个人特点。而日本文学在教学方式中违背了其中一些关键,导致教学的停滞甚至后退。
三.对日本文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根据学习风格因材施教
在心理学基础中,邓恩夫妇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中其一就是情绪类要素,是指在学习时学生个人对心理上的需要与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需要与心理状态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凯夫将学习风格分为三大类中讲到了情感风格,情感风格是指注意、情绪表露、价值判断等活动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也不相同,作为教师,考虑到情感教学,应该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通过接触、交流,教师应该就每个学生的个性及相似之处做出分析,并且结合学生的面部表情,及时掌握学生的情感,并想出相应的对策,看到学生的需求和帮助,在交流中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为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烦恼,减少学习的干扰因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采取情感教学去扬长补短,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在观察了解中增加情感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认识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要求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
2.公平对待学生
情感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积极因素的调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公平对待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主观判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思维的认知,公平教学会让不出色的学生感受到同等的尊重,从而增加自信,这对应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经历过这种体验,哈佛大学的经典语录中,就讲到了最喜欢老师的特色之一就是公平。因此,在情感教学中,我们应该尤其注意到公平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公平对待学生,会让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才能,而不会感受到被差别对待,从而产生自负或者自卑的心理。通过情感教学,在日本文学教学中,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拥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优势,学会探索,不被所谓的“好生差生”所困扰,在学习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步。
3.良好的课堂心里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会调动学生的情感的积极性,和谐的、良好的课堂心里氛围是顺利完成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积极的课堂心里氛围具体表现为师生对教学过程表现出注意的稳定和集中,全神贯注甚至入迷,情感状态表现为积极愉快、情绪饱满、师生感情融洽,并且能够使学生处于活跃回答问题的积极状态。因此,教师要增加上课时的投入,以充沛的精力进行授课教学,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吸收接纳,并及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给每一个学生一个机会,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同时,自己整理归纳。反之,教师的沉闷教学会使整个课堂处于低迷的学习状态,降低学习的效率,降低了课堂的存在感,在恶性循环中,使得学生无法吸收到新知识,无法融入课堂之中。
4.更改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也是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无味,并且产生厌烦的不良情感。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必要系授课过程中。当然,书面知识的学习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加入实践,同一块学习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形象借用幻灯片,视频,游戏,互动等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能够专注于学习当中,在听老师讲课的同时,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反之,陈旧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无法集中,学生容易分神,搞小动作,甚至扰乱课堂。创新的教学方式应该考虑到情感教学在中学数学中的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一起进步学习。
5.评价教学,夸奖式的评价
心理学认为,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并不只是在教学结束后才进行的,而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夸奖式的评价,对于大家来说都是熟悉的,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增加学习的自信,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当然,夸奖式的学习是适度的。适度的夸奖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加以利用和发展,从而成就更高的水平。过度的夸奖式教学会让部分学生过于自傲,而不能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内涵,阻碍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甚至后退而不能进取。因此,夸奖式的评价也应该因人而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长短,经过合理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变得自信。
不懂文学就无法真正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学习文学能使人们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增强人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日本文学教学中,也需要“对症下药”,希望通过这些,对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有更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袁晓军.试论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8)
[2]曹良成.论文导向式美国文学教学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3]文雅.法国文学教学中的论证法和图像阅读[J]法国研究.2012(04)
日本文学史教学 篇4
关键词:日本文学史,日语教育,教学思路
日本文学史是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窗口。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如何不断改进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 对推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我国的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在近30年里, 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与日语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相比, 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日语教育机构和高校中, 有的没有开设日本文学史课程。开设本课程的院校, 一般会将其安排在高年级, 课时比重也较小。在教学整体规划中属于边缘课程。
学生对本课程也存在着错误认识。由于有些院校片面强调日语等级证书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认为同这门“副科”相比, 精读课、泛读课等更有助于考取资格证书, 将文学史课程视为选修课来对待。有的同学由于个人文学素养的不足, 缺乏理论分析和文学欣赏能力。对文学史课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知识点的阶段。从而导致因感到枯燥而缺乏学习热情。
2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 表现在教材使用方面。目前日本文学史的教材数量上并不少, 但由于侧重点的不同, 内容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古代和近现代, 文学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流派分析和文学鉴赏, 等等。一本系统完善又适合中国学生的日本文学史教材, 思想上要“有助于学生能用历史观点正确认识日本这个社会和人民的过去和现在, 在内容上是健康的, 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茁壮成长。”[1]
其次, 表现在师资的配备上。有的学校使用日籍教师授课, 虽然这确保了语言和知识的准确性, 但在社会背景分析和文学评判方面, 即便是文学专业毕业的日本人, 也易与学生出现沟通不畅的状况。有的学校使用中国教师授课, 基于本课程的自身特点, 需要教师通晓日本历史及日本文学史, 并且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文学素养。而由于教学能力和教学计划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的文学史课程达不到大纲要求的教学效果, 即“通过文学课教学,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还要开拓学生视野,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 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方法, 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教学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2]
二日本文学史课程的重要作用
1与日本历史脉络的关系
日本文学史是日本历史在文学上的反映。从上代文学、中古文学到近现代文学, 文学与历史, 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论大和、奈良时代的上代文学, 还是昭和、大正时代的现代文学, 日本文学进程与日本历史脉络都是平行发展的。例如, 近代启蒙文学的出现是同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明治维新, 有着紧密关联的。在介绍启蒙文学之前, 要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即明治时期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 并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在这种背景下, 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念被介绍到了日本, 从而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日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学好日本文学史的基础, 而日本文学史又能进一步巩固历史知识的内容并加深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支撑。
2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文学是文字的艺术, 以文字为载体又将文字升华。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对日语学习者来说, 日本文学知识学习,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在巩固语言知识、提高文字水平的同时, 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日语这门语言。从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例如, 近代写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 二叶亭四迷。日语发音为“ふたばていしめい”这个笔名的由来据考是源自作家儿时经常因顽皮而被父亲训斥:“貴様のようなやくざのものはくたばってしめえ”。意思是“你这样的家伙, 死掉算了”。“くたばって”意思是“倒下来”谐音“二叶亭”。“しめい”则谐音“四迷”, 均为东京方言。而长谷川辰之助之所以对这句话念念不忘, 除了儿时记忆深刻外, 也表达了在创作《浮云》时体味到的内心的痛苦。一个名字, 不仅包含了语言和文字上的结构, 也能连接起学生与文学家的精神纽带, 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他的存在。
三关于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的建议
1加大重视程度
首先, 在教学大纲框架内保证学时, 以45分钟1学时计, 不低于32学时为宜。拟按上代文学、中古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划分。避免厚此薄彼的同时, 合理分配各个阶段所占的比例。由于近现代文学部分内容较多, 涉及的文学大家众多且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可适当增加学时。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日本文学有较全面的了解, 并形成发展脉络便于记忆和理解。另外, 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和科研能力, 通过研修、访学等多种途径不断吸收汲取新鲜养料, 弥补知识漏洞和经验不足。语言文学研究如浩瀚海洋, 只有不断扬帆出航的舵手才能带领船员不畏风雨, 乘风破浪。
2调动学生积极性
授课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日本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和语言结构等相关内容相结合, 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丰富,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如:松尾芭蕉创立的芭蕉俳谐的文学理念是:闲寂、余情、细、轻。以“人も見ぬ春や鏡の裏の梅”为例, 一句无人识春来, 镜中梅自开。将蕉风的闲适静寂、细腻清新展现地淋漓尽致。而这种俳句风格又是同芭蕉生活的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分不开的。首先是对传统的继承, 不论是《万叶集》《古今和歌集》中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还是《新古今和歌集》中流畅优美的咏叹中的淡淡哀愁, 都可以在芭蕉的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其次是创新与改革, 进入近世以后, 随着商人和手工业者这一新阶层的出现, 町人 (庶民) 文学得到发展, 日本诗歌也迎来了一次新的繁荣时期。而也正是此时, 松尾芭蕉将俳谐发展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诗歌艺术。
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框架中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中古文学部分涉及到的日本物语文学的巅峰之作《源氏物语》, 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创作理念、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作品结构上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具体地分析鉴赏, 可以构建起穿越时空、地域的宏大的社会文化图景。例如, 《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可见好色的玄宗一旦坠入爱河, 便十分专情。而《源氏物语》中的桐壶帝对桐壶更衣也是专宠有加, 致其遭到嫉妒而惨死。这种对纯爱专情的描写均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人们对爱情的憧憬。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其主体性。近代文学大师夏目漱石是近现代文学史部分的重要内容, 课前可以按照作家人生经历、文学历程、代表作品、创作特点、历史地位等几个方面分配任务。将班级同学分成小组, 每组负责一项内容, 查找资料总结概括, 并选定一名同学课上发表。鼓励学生制作PPT, 利用音像材料来辅助讲解。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式分析, 提出各自的见解和思路。教师对发表内容进行补充修正。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受文学世界的宏大与美妙, 并在参与中掌握文学史的基础知识, 提升文学素养。
利用包括网络、电影、电视剧、动漫、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微信、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总之, 通过日本文学史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将语言与文学, 文学与文化联系起来, 以更广阔开放的视角认识异文化。从而赋予日本文学史课程新的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简佩芝.浅谈日本文学课教学[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8 (3) .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6.
[3]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4]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书单:日本文学 篇5
《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上海译文出版社
《菊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美)商务印书馆
《枕草子》亲少纳言河北教育出版社
《蛤蟆的油》黑泽明南海出版公司
《近松门左卫门选集》近松门左卫门上海书店出版社 《源氏物语》紫式部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本四季》张燕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是猫》夏目簌石译林出版社
《斜阳》太宰治重庆出版社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约翰.W.道尔(美)三联书店
《美利坚物语》永井荷风南京大学出版社
《读书人》大江健三郎作家出版社
《日本物哀》王向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敦煌》井上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两分铜币》江户川乱步新星出版社
《夏目簌石小说选》夏目簌石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本古典俳句选》松尾芭蕉人民文学出版社
《敬重与惜别:致日本》张承志中国友谊出版社
日本的物语文学 篇6
文学史上的物语文学一词,系指平安朝、镰仓、室町三时代(约八○○——一五七○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文学形态。物语的“物”,原是指古代信仰中的神祗灵怪,而“语”即口耳相传之意,顾名思义,“物语”原为尚无文字的古代社会中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随着文化的发达,汉字的传入,以及后来假名文字的发明,使得物语作为文字文艺的成立变为可能;而文字文艺的物语是从一开始就先天性地继承了口传文学的特点和传统,同时又以在平安时代的都市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个人的批判的精神为基点的,而来自中国的六朝隋唐汉文传奇,则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这种新的虚构文学式样既以口传文学的构想表达为其出发点,同时又克服扬弃口传文学的构想表现,代之以对现实人生的写实的认识和描写技巧。所以由口传文学到物语文学,并不仅仅只是以文字替代声音这样一种纯粹流布物质上的变化,而且是一种文学的质的更生,由是产生了一种崭新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以《源氏物语》为其顶点,整个物语文学的历史呈现为一条抛物线。一般就据此而将物语文学史分而为三,即由《源氏物语》的产生而形成最高潮的鼎盛期,前于此的前期即上升期,后于此的后期亦即衰微期。前期产生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宇津保物语》等所谓的“作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平中物语》等歌物语;而后期值得重视的则是《荣华物语》《大镜》等历史物语和《今昔物语集》等“说话物语”的出现,以及《平家物语》《义经记》等“军记物语”的成就。需要顺便提一句的是:此处所谓的“歌物语”“作物语”等等物语文学的分类法,乃是为了行文上的方便而借用的日本习惯分类法,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并不确切。因为这种分类不是基于一个统一的准则,而是根据便宜不断地更换分类标准。作物语指的是题材不拘泥于事实或史料而多来自虚构的创作物语,歌物语则系指那些假托于某一著名歌人的身世,叙述之中穿插大量和歌的文学形态。前者的标准侧重创作手法,后者的根据则强调形态。但其实作物语中也时常出现和歌,只是就比例而言远少于歌物语,歌物語在创作上也不是没有虚构的成分。历史物语是对历史事件的演义,而军记物语则不妨可以说是战争题材的历史物语:划分此二者的标准又是出于题材内容上的考虑了。由此可见其分类标准的多元性,且多有交错重合之处,然而这样的方法虽不甚严谨科学,却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为自古至今的广大读者所理解接受,说起作、歌物语,便会想到前期的竹取、伊势等,提到历史、军记物语,则会想起后期的物语文学,决不致引起混乱误会。这恰如中国画的传统不拘泥于透视点的统一一般:赏画者都意识到艺术的真并不等于照搬自然,故读画时自会调节不同的视点,去欣赏同一幅作品的不同局部,而绝不会去指责构图的比例失调,透视欠准。个中道理,当与前述者同。
一般认为《竹取物语》是物语文学的发轫之作。其根据是《源氏物语》第十七回“赛画”中的“物语的鼻祖《竹取物语》”②这么一句记载,因《源氏物语》的创作距《竹取》时代较近,其记述当是可信的。《竹取》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均未考其详,但据文学史家们的推测,其出现当在中世纪中叶。内容是说一靠伐竹渡日的老翁一日从竹子中伐出了三寸来长的女孩来,甚觉可爱,便带回家去作女儿抚养,谁知三月之中便长成了个美貌绝伦的少女,取名辉夜姬,于是有五位贵公子前来求婚,被少女一一课以难题,出尽洋相,均未得逞;后天皇也垂以圣爱,仍遭拒绝,最后在一个八月十五之夜,辉夜姬被天上的来使迎接了回去云云。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的纯粹虚构——这便是作物语的特色。但它又不同于古代的神话:神话的虚构是以人与自然(神即为自然的化身)的对立关系为中心的,而在物语中这一关系已经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即社会关系所代替了。这就是物语的写实精神,而这种写实精神在《落洼》《宇津保》等作物语系谱中被逐渐加强,而终于在《源氏物语》中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顶峰。物语的另一源流歌物语,则是由和歌序文发展而来的,它以和歌为中心,同时大大增加了围绕着其产生的传说、背景的比重,《万叶集》第十六卷中所收之“有由缘歌”(即有原故缘起的和歌)即可看作歌物语的雏形。由于与和歌这种抒情诗的天然联系,它比起继承了叙事诗一脉的作物语来,结构手法上的主观抒情色彩就远为浓烈。其代表作品,公认首推《伊势物语》。这是一部由一百二十五个故事组成的短篇物语集,共出现和歌二百零九首,每个故事各自独立,却又前后连贯,一个男主人公有如一根金丝,将这一百二十五颗珍珠串成一体。这个男主人公便是平安朝著名歌人在原业平,六国史之一的《三代实录》说他“体态闲丽,放纵不拘,略无才学,善作倭歌”,《古今和歌集》中收有他的歌作三十首。有人认为他就是这部物语的作者,如平安后期的歌人藤原清辅(一一○四~一一七七)就在其《袋草纸》中称《伊势》“业平朝臣所为也”。但现代的研究证明《伊势》的成书并非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后人的多次增订润色,其最后的成书约为十世纪中后期。故业平至多不过是早期部分内容的作者,究竟谁是最后定稿的作者,已属不可知了。属于歌物语系谱的前期物语还有《大和物语》《平中物语》等,它们和所有其他歌、作物语一样,注定只配享受为《源氏物语》铺垫成功之路的命运。
《源氏物语》是集作物语和歌物语的精华于一身的集大成之作,作物语的写实精神与歌物语的抒情性被熔于一炉,铸就了这部作品既富于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又充溢着诗意抒情氛围的性格,同时也保留着物语文学所特有的浪漫传奇色彩,不仅物语文学至此发展到了极致,而且可以说全部日本古典文学也因此而达到了顶峰,故历来被尊为古典文学之泰斗。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成书于十一世纪初,比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要早问世三百多年,比西洋的长篇小说先驱卜伽丘(Boccàccio)的《十日谈》(Decameron)也要早上三百多年——而且《十日谈》还只能说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不能算作真正的长篇小说——这恐怕也是以善于模仿学习他人而闻名于世的日本民族文明史上最早的一大具有世界意义的独创。就规模而言,其所叙述涉及三代,前后历时七十多年,登场人物多至四百四十余名,译成汉文字数竟多达九十余万,不可不谓庞大矣。作者紫式部,生卒年未详,出身中层贵族家庭,自幼才分过人,幼时尝旁听其父教长兄读《史记》,竟比长兄善于记诵,致令其父曾作惜为女身之叹。精通日汉典籍,善诗歌。婚后未已,丈夫死去,遂闭门教子,矢志自守。宽弘三年(一一○六,一说宽弘四年即一一○七年)入官作一条天皇的皇后彰子的女 官,为她讲解《白氏长庆集》。《源氏物语》便是在孀居期间开始写作,入宫之后完成的。紫式部的文学观在该书第二十五回“萤”卷中借主人公源氏之口有所披露,撮其要者便是:紫式部认为物语当以虚构来再现人生的真实,并注重内心世界的刻划。《源氏物语》便是其文学观的成功的实践,她用优美的语言细致入微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实地描绘出了他(她)们的生活和心理世界,反映了平安朝贵族社会的种种矛盾,预示了它的必然没落。江户后期的著名学者本居宣长(一七三○~一八○一)在他的《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指出《源氏物语》的基本精神是“哀怨”,不免有些避重就轻的意思,然而他倒是看出了作为贵族阶级的一员的紫式部,在觉悟到贵族社会没落崩溃的必然之后的痛苦不安——反映在作品中,便是荡漾全篇的,“哀怨”的气氛。
物语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其作者与读者均以女性为主。平安朝时代(九——十二世纪),藤原氏一族执掌朝纲,势力强盛,仕宦不凭实力,专靠出身及裙带关系。只要有一姐妹或女儿入宫为侍或嫁与当权贵人,其人便可官运亨通,宦海得意,荣华与富贵齐 来,元宝共乌纱俱至,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也。因此当时的一切活动皆以女性为中心。凡女子须习和歌,通汉学,方可侍奉天子贵人。而天皇的后妃为了争宠,又都雇用许多富有才艺的侍女为辅佐。由此造就了一大批博学多识的才女,齐聚于深宫后院,形成了一个女官阶级,每日除侍奉天皇或贵人外,便是吟诗作歌,弹琴弄筝——其实这些就是她们的主要“政治斗争”手段。而这些女子实际不过是其父兄手中的“武器”而已,在当时的一夫多妻制下,其地位是低下的,其命运是悲惨的,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然而她们又始终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对于贵族社会自然有其深刻的认识,加上高度的文学教养,因此当她们拿起笔来时,便出现了一个女性文学的繁荣。她们自己是读者,也是作者。然而她们所读所作的,又不同于作为官式样流行的汉诗汉字,而是用日文(假名文字)写下的散文作品,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各种物语。文学史家们认为自紫式部入宫(一○○六年或一○○七年)后的五十年间,出现了女流作家的全盛时代。然而由于《源氏物语》的辉煌成就,其他的物语作品都显得无足轻重了,殊难与其争辉。倒是写出了《枕草子》的随笔作家清少纳言(生卒年未详)由于根本未涉足物语文学的领地,反而似乎被后人视为可以与紫式部争个一席之地的人物。
平安朝承继了奈良朝的遗风,官方通行的文字不是日本自己的假名文字,而是道地的方块汉字。公文奏折,朝廷对策,皆用汉文。因而尽管和歌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几部敕撰和歌集,然而流行的观点还是认为汉文为公,日文为私,汉文为正道,日文为旁门。故儒士学子们一心研习汉籍,学作汉诗汉文,只图苦学个满腹经纶,有朝一日好卖与官家。对于日语散文,是不屑一顾,视为末流的。甚至纪贯之(约八七二~九四五)在用日文写作《土佐日记》时,也不得不隐去真实身份而装作女人的口气。鲁迅先生说过:“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③在平安朝时代的日本,以物语为代表的日语散文作品也是不被当作文学的。既然堂堂丈夫不屑为之,便只得让与妇道人家去作了——这原也是与她们低下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然而这恐怕也就成了平安朝女性文学繁荣的原因之一。今天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便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日语散文文学的成长与发展,“妇道人家”是作出了卓越贡献的。
后期物语创作中的上乘之作有《狭衣物语》《浜松中纳言物语》《寝觉物语》《堤中纳言物语》等,作者都是女性。然而比起《源氏物语》来,这些作品便显得缺乏新意,只能居于亚流。到了平安末期,贵族文化的衰微与创造力的减退相伴而至,创作物语渐渐有了枯竭的意思,转而出现了不妨称之为实录文学的历史物语一流,和记录传说逸闻的《今昔物语集》。这个时期的历史物语包括《荣华物语》和《大镜》,作者俱未详,约成书于十一世纪后半,其产生当出自处于贵族社会衰退期而回顾其盛时这样一种心理。两书记录了藤原氏摄关政治的鼎盛时期平安中期的约二个世纪的历史,反映了对旧日荣华的眷恋及面对今日没落的凄凉心情。然而历史物语实质上是用文学语言记载的历史,其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似乎更近于与文学间的距离,它在文学史上的最大意义恐怕在于为军记物语的诞生作了精神上技巧上的准备。《今昔物语集》作者未详,约成书于十一世纪后半以后,收录有一千多个传说逸话,分天竺(印度)、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三大部分。其天竺、震旦两部分只注目于宫廷贵族的花花世界,而本朝部分却有着大量关于平安时代悲惨的民众生活和混乱的市井状态的描写,从中可窥见当时颓废没落的世态。这种留意于下层阶级的态度,也影响了其后的军记物语的作者们。近代日本著名大作家芥川龙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的不少短篇名作便是取材于此书的,足见其影响的源远流长。
到了镰仓、室町时代,随着贵族社会的彻底崩溃,其创造能力已丧失殆尽,再无力创新,只剩下学着前人的创作依样画葫芦的份了。拟古物語的一群,便是这样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产物,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物语文学发展至此,似乎已经日薄西山,走完全部的路程,该寿终正寝了,然而恰如回光反照一般,这一时期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便是军记物语一群的崛起。
军记物语是伴随着新兴武士阶级的兴起而出现的。当时代由贵族社会一转而变成封建的武士社会时,反映为夺取政权而演出的大小无数次战争,反映武士阶级的兴亡、生活与精神的战争文学的登场,亦是顺理成章的事。军记物语可以说是武士阶级崛起的历史记录,它真实地再现了贵族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这一革命性的转变时期。著名的军记物语有《源平盛衰记》《保元物语》《曾我物语》等,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数镰仓时代的《平家物语》(约一二二一年前后成书)。这部物语描写了两大武士集团——平氏家族和源氏家族之间的斗争,记述了平氏一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塑造了一群封建主义革命时期的英雄形象,他们“父亡子继,子亡父继,前仆后继,策马杀敌”,具有烈火一般勇猛的性格,闪烁着健康、纯朴、勇敢、意志的光辉,远不同于贵族社会物语文学的主人公。其文学语言也不再是王朝物语中常见的长于描写心理的缠绵悱恻的文体了,而是交错着汉语、佛语和俗语俚语的、声调铿锵有力的文体——关于文体,还有一点须加以说明,《平家物语》原是供说唱用的台本:据《方丈记》④记载,《平家物语》是信浓国前司行长所作,交与一个叫作生佛的盲法师演唱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口头文学的风格。前面曾说过物语文学的来源之一便是早期的口传文学,发展到军记物语,又从文字回到了口头,刚好经历了一个物语史的轮回。然而这种“轮回”并非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作为有文字台本的说唱文学的《平家物语》不是早期口传物语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质的脱胎换骨。所有的军记物语也都是由琵琶法师一边弹着琵琶,一边向听众演唱的,其听众可能来自各种阶层,因而军记物语有着广泛的民众性,在这一点上它可以说是后来城市平民文学的遥远的先声,甚至和现代的大众通俗文艺也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就这样,军记物语的出现,使得文学从内容上,从形式上都与民众结合起来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加上军记物语本身的高度艺术性,就使得它成了物语文学史的一个辉煌的句点。
〔《落洼物语》〔附《竹取物语》《伊势物语》〕,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二月第一版,1.10元。《源氏物语》紫式部著,丰子恺译,〔上〕1.50元〔中〕1.50元〔下〕1.50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①《日本书纪》卷第十。见岩波书店刊行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7。日本书纪(上)》,第373页。
②引文见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之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上)》第371页。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草鞋脚>小引》,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第13页。
日本文学史教学 篇7
首先, 需要了解日本文学。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 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的一些影响, 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 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 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 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日本文学的许多特点都来自日语本身。从诗体来说, 基于日语多以元音结尾的特性, 日本诗歌有其独特的形式, 散文与韵文的区别与其他民族不同。以文体而论, 日文也有自己的特点。譬如句子, 日语典型的句式都是动词在后。这种来自语言的特点是难于改变的。一些作家试图改变它, 但往往是行不通的。日本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富于余情。话不说尽, 留有余地, 让读者去想像, 余韵无穷。暖昧、委婉而又意味深远。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 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 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 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 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 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 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 形成散文诗化。日本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 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 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 平安时期的“物哀”, 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 江户时期的“闲寂”, 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二.日本文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问题
在日本文学的教学中, 老师都不太受尊重, 课堂乱成一团, 师生问题严重, 因为学校教学对升学并没起关键作用, 学校老师因此没有影响力和话语权, 进而对课堂混乱和校园欺凌表现软弱。《黑客与画家》 作者也在书中抱怨, 学校老师并没教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2.学生的问题
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 不能够积极上课。我们都知道, 在教育过程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
3.教学方式的问题。
日本文学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需要面对巨大的挑战。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 实现教学内容, 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 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的和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不可以叫他们看到你就感到害怕, 像老鼠见到猫。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 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 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 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摹仿等。没有独立的教学任务, 服务于某一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同一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包含于同一教学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师的工作方法形成独特风格, 赋予教学方法以个人特征, 也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个人特点。而日本文学在教学方式中违背了其中一些关键, 导致教学的停滞甚至后退。
三.对日本文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根据学习风格因材施教
在心理学基础中, 邓恩夫妇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中其一就是情绪类要素, 是指在学习时学生个人对心理上的需要与心理状态, 不同的心理需要与心理状态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凯夫将学习风格分为三大类中讲到了情感风格, 情感风格是指注意、情绪表露、价值判断等活动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也不相同, 作为教师, 考虑到情感教学, 应该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接触、交流, 教师应该就每个学生的个性及相似之处做出分析, 并且结合学生的面部表情, 及时掌握学生的情感, 并想出相应的对策, 看到学生的需求和帮助, 在交流中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并且为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烦恼, 减少学习的干扰因素。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采取情感教学去扬长补短, 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效果。在观察了解中增加情感教学,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 认识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 要求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
2.公平对待学生
情感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积极因素的调动,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公平对待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 主观判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思维的认知, 公平教学会让不出色的学生感受到同等的尊重, 从而增加自信, 这对应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都经历过这种体验, 哈佛大学的经典语录中, 就讲到了最喜欢老师的特色之一就是公平。因此, 在情感教学中, 我们应该尤其注意到公平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公平对待学生, 会让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才能, 而不会感受到被差别对待, 从而产生自负或者自卑的心理。通过情感教学, 在日本文学教学中, 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拥有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优势, 学会探索, 不被所谓的“好生差生”所困扰, 在学习中, 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步。
3.良好的课堂心里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会调动学生的情感的积极性, 和谐的、良好的课堂心里氛围是顺利完成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积极的课堂心里氛围具体表现为师生对教学过程表现出注意的稳定和集中, 全神贯注甚至入迷, 情感状态表现为积极愉快、情绪饱满、师生感情融洽, 并且能够使学生处于活跃回答问题的积极状态。因此, 教师要增加上课时的投入, 以充沛的精力进行授课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吸收接纳, 并及时与学生互动,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给每一个学生一个机会, 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同时, 自己整理归纳。反之, 教师的沉闷教学会使整个课堂处于低迷的学习状态, 降低学习的效率, 降低了课堂的存在感, 在恶性循环中, 使得学生无法吸收到新知识, 无法融入课堂之中。
4.更改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也是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无味, 并且产生厌烦的不良情感。因此, 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必要系授课过程中。当然, 书面知识的学习不可缺少的, 但是在学习的同时, 可以加入实践, 同一块学习内容,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 可以采用生动活泼, 形象借用幻灯片, 视频, 游戏, 互动等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从而能够专注于学习当中, 在听老师讲课的同时, 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反之, 陈旧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无法集中, 学生容易分神, 搞小动作, 甚至扰乱课堂。创新的教学方式应该考虑到情感教学在中学数学中的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 一起进步学习。
5.评价教学, 夸奖式的评价
心理学认为,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 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 收集有关资料, 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并不只是在教学结束后才进行的, 而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夸奖式的评价, 对于大家来说都是熟悉的,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增加学习的自信, 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当然, 夸奖式的学习是适度的。适度的夸奖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发挥自己的特长, 并且加以利用和发展, 从而成就更高的水平。过度的夸奖式教学会让部分学生过于自傲, 而不能明白“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的内涵, 阻碍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甚至后退而不能进取。因此, 夸奖式的评价也应该因人而异,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长短, 经过合理的分析, 对学生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变得自信。
不懂文学就无法真正认识大自然, 探索大自然。学习文学能使人们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能增强人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日本文学教学中, 也需要“对症下药”, 希望通过这些, 对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有更进一步的改善。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学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 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如今, 在各国文化的挑战下, 教学更需要不断的改善和前进, 本文从实际出发, 对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日本文学,教学,存在问题,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袁晓军.试论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 (08)
[2]曹良成.论文导向式美国文学教学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6)
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 篇8
一、跨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 基础型课程。
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便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在现阶段的日本文化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上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只是将与日本文学有关的知识生搬硬套的引入到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教师与学生提不起兴致。同时,日本的文学课程包含着数量众多且难记的人名、地名和年代等,使学生在不清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难以做到对日本文化的真正理解,从而对于这些知识的记忆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此外,大多数学生学习日本文学的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未从心底里引起对日本文学的高度重视,因此难免会造成对跨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漠不关心。
2. 拓展型课程。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关于日本文学的拓展型课程仍然以优秀文学作品赏析和选读为主,并且该类课程在课时安排与课堂设置上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多采用部分选取的形式,选取某一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内容以及某个作家的代表作等。但是,由于大学时期学生所掌握的日文词汇和语法十分有限,在日本文学的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某些障碍,并且从某种程度上间接的造成了跨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的赏析和解读课程逐渐向着日文词汇与语法的讲解课程的转变。虽然掌握大量的日文词汇和语法对日本文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也不应该在文学课堂中进行教授,更不应该使其成为文化课程的重点教学目标。
二、跨文化视野下进行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跨文化视野下异文化介入的缺失是造成日本文学课程教学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和认识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本的文学以及文化进行深刻的解读。
第一,充分认识到日本文学的独特性。日本文学在“物衰”等代表的文化理论上和宏观文化观上面与中国文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许多的一流文学大都与政治有关,而日本文学从根本上讲就始终与政治相脱离。这种中日文化观念的不同,对两国文学创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对于日本文学的赏析和解读,因此关于日本文学的课程教学需要一种跨文化的专业视野。
第二,在阅读日本文学的过程中深度的挖掘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日本文学根植于日本土壤中,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国民性自然分不开。因此,一部日本文学作品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在对其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应该将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第三,日本文学的课程教学需要掌握一定的跨文化思维,也就是要用日本式的思维来解读日本文学。如:第一,我们理解并掌握“物衰”理论所代表的真实含义,即是一种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相互影响下的触景生情,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喜悦欢喜,也可以是悲伤恐惧等,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式思维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一种带有明显悲剧色彩的悲伤情感,望而生义,曲解了其所代表真正文化内涵。第二,在日本和歌的理解上,由于深受“文章经国大业”观点的影响,我们很容易便会对其进行生搬硬套的理论分析和总结,进而与作者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背道而驰,而和歌仅仅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抒情性文字,往往对于感情的真情流露非常的重视。但是不管是中国式思维,还是习惯性的生搬硬套,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造成与日本文学面目的严重背离,进而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跨文化视野下进行日本文学的课程教学,通过利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与日本文学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和研究日本文学以及其他文学的能力,从而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了对日本文学的曲解和误读,这对于正确看待日本文学,养成理性的文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日本文学课程作为学习日语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对于我国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对于日语教学的研究主要还是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改革,如基础日语、日语阅读与听力等,而对于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学习漠不关心。近年来,随着我国日语专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课程专业设置的完善以及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等,使得日本文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日渐被提上日程,促进了跨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显著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视野,日本文学,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戴红红.跨文化视野下语言学课程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13,03:135-136.
[2]占才成.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35-136.
[3]高姗.“日本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J].科技信息,2011,18:542.
日本文学史教学 篇9
近年来,日本的动漫、日剧在我国取得了空前的人气。 路亚瑾和卢飒对宁波五所本科高校300名学生就选择日语专业的动机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其中25% 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日本动漫才选择的日语专业。无独有偶,在温素美对两所大学一至三年级日语系学生进行的关于“对使用日剧作为日语学习教材所持态度”的调查中,表示还可以、赞成及非常赞成的学生占了83.2%。由此可见, 多数的日语系学生对日本的影视文学作品抱有兴趣,且愿意将其作为日语教材使用。
二、利用影视文学进行日语教学的优越性
传统的纸质教材拥有知识系统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方便进行笔记等优点。但单独的文字教材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日语是一个与民族文化关联密切的专业,一些动作、习惯、文化等难以用文字确切的表达出来, 而这恰恰是影视文学的优势所在。
例如,日本人经常使用的“恐縮です”,汉语中并不经常使用类似话语。因此,单独看其汉语解释,学生难以掌握这句话的使用场合与时机。而影视作品可以给学生构建出一个相对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在何种场合下可以使用该句,避免误用。
此外,一些口语化或年轻人使用的并不十分规范语言,在教科书中很少会出现,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被广泛使用,如:“ぶっちゃけ”(素直に言えば)、“たりい” (面倒くさい)等。还有一些,则是口语中的使用方法与其本身语法规则相违背,如“全然”本来后续接否定,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有时则会使用“その言葉、全然使うよ” 这种后续接肯定的表达方式。如果日语学习者此前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用法的话,则难以辨别句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而影视文学作品为了贴近生活,则大量使用了类似的词语、句子,这就给了日语学习者接触此类语言一个良好的契机。
对于日本风俗文化的介绍,影视文学作品相对于静态的纸质教材也同样具有优越性。在日本,许多肢体语言的使用与中国的习惯并不相同。如日语教材中常用类似“手掌平放,食指与拇指成环状”来形容日本人做表示“钱”的手势。然而这种描述太过抽象,学习者即使想象出来这种手势,也难以肯定是否正确。而茶道中的礼节性动作,则很难靠静态图片或文字来说明了。然而诸如此类问题,都可以利用影视文学作品的动态图像来解决。
三、利用影视文学进行日语教学的可行性
(一)影视作品的选择。日本丰富的影视文学资源, 使得利用影视文学进行日语教学的可行性大大提高。而其广泛的题材也给教学提供了可能。首先,选用的影视文学作品,应附和学生日语能力水平。对于日语系一、 二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日语的时间并不长,能力还有待提高,语速较快、口语表现较多的日剧、电影等并不适合。而动漫是由专门声优配音,发音十分清晰, 语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类似《向阳素描》《花丸幼稚园》这类作品,剧情简单,语速较慢,使用的词语也并不复杂,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
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日语能力得到提高,需要接触一些更为日常化的口语,那么电影的难度对他们来说恰到好处。例如《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中出现了很多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感到过困惑、容易出错的日语表达,而且向观众展现了许多日本社会的习惯,对于即将从大学毕业,要进入日企求职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二)目前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使用影视文学作品进行日语教学,在许多高校都已经投入实践。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目前大学课堂上对于影视文学的使用,大多停留在视听说课上,使用方式也只是单纯的播放视频。而少数基础课、语法课上对影视文学的使用,多为把作品中的语句单独抽离出来,向学生讲解句子的语法构成。这种教学方式完全破坏了影视作品的完整性,使其沦为了单独的语料,学生对其兴趣也大大降低,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其次,日语课堂时间有限,用大量时间播放影视作品,难以保证其他教学时间。 目前大学的课程多为40分钟1小节,2小节为1大节课, 中间休息5分钟。也就是说一整节课也只有85分钟,而这仅仅是一部较短的电影的长度。因此,在视听说以外的课上播放影视作品,一直难以实现。
(三)解决办法与教学方式。将影视文学导入到日语教学中来这一课题,国内外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过。矢崎就进行了以“アニメで日本語”为名的教学实践。矢崎提倡的这种教学方式与原有的教学方式不同,原本课堂上对动漫的利用,多为将动漫中的日语表现抽出,就其词汇、语法表现等进行讲解。而“アニメで日本語” 重视的是使用日语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模式是课程开始先播放25分钟的动漫,结束之后进行30到40分钟的剧情讨论。每次将学生按照2到4人一组进行分组,小组成员用母语讨论后进行日语作文并发表或开展小组竞赛。这种教学方式很大程度的利用了作品本身的趣味性,不论是播放动漫还是之后的讨论,都给学生一种游戏一般的感觉,大大减少了学生对课堂的抗拒感。 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因为使用的是日语,自然对学生的日语能力有一定要求。长此以往,学生为了在课堂上能更好的参与到“游戏”当中,会更为认真的学习日语, 而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培养出学生的语言策略。
对于课堂时间较短的问题,则可以通过课外时间来进行弥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选取作品的第一集, 并在播放结束后和学生展开讨论。而之后的剧集,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下次课上进行讨论。由于给学生留的任务是观看影视作品,所以学生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做作业”,而一旦选取的作品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会使得课堂讨论更加热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日本影视作品数量繁多、题材丰富、内容有趣,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高考时填报了日语专业,这是一种先天优势。如何将这种优势科学合理的利用起来,导入到教学当中,是当前面对的一大问题。随着大学基础设施的完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开始出现,这也为学生学习日语、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
摘要:本文总结了利用影视文学进行日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越性,并从影视作品的选择、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与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影视文学作品在日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日本文学史教学 篇10
自然主义文学这一概念是由法国作家埃米尔·左拉 (下文简称左拉) 于1880年正式提出的。所谓自然主义可以解释为 :“通过机理法则解释现象, 不去寻求天生的原因”。我们之所以把左拉称为自然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 就是因为他把这一思想用在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其作品体现出浓烈的对真实和真理的无限推崇以及追求。并且试图完全通过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解析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创作思想让他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描写细腻, 如同一卷写实的工笔画, 真实地再现着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细节。
从时间上来讲, 一般认为最早的自然主义作家是龚古尔兄弟, 也就是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创立者。其作品如《斐洛梅那妹妹》、《列莱·莫伯兰》、《日尔米尼· 拉赛德》等都属于自然主义小说, 同时这些作品也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开端。
对于中国文学爱好者来说, 左拉的代表作《卢贡—马卡尔家族》虽然不及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般如雷贯耳, 但是笔者认为, 左拉的这部小说大作比之毫不逊色。这部作品也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丰碑。它是左拉根据自然主义美学原则写出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全名为《第二帝国时代的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左拉致力于自然主义文学数十年, 成就极高, 法国自然主义最著名的组织“梅塘集团”, 就是以左拉为核心的, 可以说, 没有左拉, 就没有法国的自然主义。所以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中, 受左拉影响的作家非常多, 并且也有为数不少的人致力于研究左拉以及他的作品。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另一位代表作家是居伊·德· 莫泊桑。莫泊桑师从福楼拜, 继承了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自然主义者尊为典范。莫泊桑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短篇小说大师, 代表作有《羊脂球》、《一生》、《漂亮朋友》等。
二、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特点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代表作家有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岩野泡鸣、正宗白鸟等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是针对“砚友社”的庸俗写实主义而兴起的新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揭起了彻底反对旧道德、反对世袭观念的旗帜, 主张一切按照事物原样子进行写作 ;在艺术形式上, 他们主张“排除技巧”, 在语言上, 成功地完成了“言文一致”的革新。
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岛崎藤村在1906年自费出版了长篇小说《破戒》。对于《破戒》的影响吉田精一说 :“可以说反响空前、史无前例。内容新颖、技巧拔群应该是其大受欢迎的第一理由。同时也得天时之助, 在需要出现新时代文学以预战后发展轨迹之时, 《破戒》不失时机地出现了。
高举自然主义的旗帜, 在日本起到法国左拉作用的是田山花袋。他从明治三十年代中期起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 特别是在《露骨的描写》中, 积极地提倡排除技巧, 在创作和评论方面都是推进自然主义的头号人物。短篇小说《棉被》是田山花袋比较有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其实写的就是作者本人。而其中的女主角则是他的女弟子冈田美知代。在小说中, 田山花袋极力避免虚构, 直率地表达了一个中年男子对自己喜欢的中年女性的爱慕和情欲, 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生活中最丑恶的部分, 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同时, 小说中赤裸裸地性欲描写和人物的平面描写也引起了文坛的瞩目。
三、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接受及突破
可见, 没有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打造的牢固基础,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甚至不会萌芽。日本是一个极善于学习与模仿的民族, 在文学上亦不例外, 他们几乎完全接受了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理念, 在创作技巧等方面也在大肆学习,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 也逐渐融入了许多日本民族本身的特色, 从而正式形成了一个独特文学支流, 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灭的痕迹。之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相比产生出很大的差异性, 最终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自然主义文学——“私小说”。
首先, 法国自然主义的诞生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左拉是在19世纪中期, 欧洲的自然科学突破发展的科学背景下提出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其次,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抗而提出的文学思潮, 与之相反, 在日本, 两种文学流派相辅相成, 完全没有互相拆台的意思。甚至有很多浪漫主义作家都投入了自然主义的阵营。
再次, 虽然两国自然主义文学在着重点上基本相同, 都在描写家庭, 但是其体现出的内容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却完全不同。
最后, 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虽然独成一派, 但也无法脱离日本文学常见的特点, 几乎所有作品中都透露着淡淡的悲观气息, 甚至有些文学评论家会把这一特点当做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柳九鸣.《自然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丁子春.《法国小说与思潮流派》[M].团结出版社, 1991。
[3]吉田精一.《自然主义研究》[M].樱枫社, 1981。
[4]黎跃进.《日、欧自然主义文学比较》[J].国外文学, 1995。
日本文学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原型;置换变形;《史记》;《平家物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1.宿久高,男,汉族,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2.邵艳平,女,汉族,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12)
引言
文学原型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倡的原型心理学的基础上发端的,发展于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自从弗莱将原型概念应用于文学研究之后,美国学者费德莱尔、加拿大学者乔纳森·哈特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原型理论进行了补充和界定。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学原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理论的考证辨析、具体的作品批评实践、中国传统文学的原型(意向、结构、母题)的研究等等。
文学原型,随着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也会被不断地置换变形。“‘置换’的方式有两种:或者是有意识地改变表达方式,或者重点强调或发挥原型的某一特定意义。影响原型‘置换’的因素也很多: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及特定的文化、社会规范的影响使得原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1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探讨文学原型的时间上的纵向置换(同质文化背景的置换),还要关注文学原型的空间上的横向置换(异质文化背景的置换)。“这种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宏观观照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现象,并追寻其深层的‘原型’和‘结构’的视角,也许是原型批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优势所在。”③
虽然已有学者关注到文学原型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的空间横向置换,但迄今为止,鲜有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具体到中国两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而言,虽然已有大量的成果问世,但几乎没有涉及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因此,本文拟以《史记》和《平家物语》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探讨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文化背景,乃至集体无意识,希冀能够抛砖引玉。
一、“烽火戏诸侯”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文学、叙事文学的高峰,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不仅对中国后世历史文学与叙事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对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各国文学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表现得格外突出。《平家物语》是军事小说,成书于日本中世纪,描述了日本平安时代末期风云动荡的社会历史。就《史记》对《平家物语》的影响而言,中日两国学者都给予了关注,日本的成果有《〈平家物语〉中〈史记〉的机能——以义仲与赖朝的不和为中心》④、《〈平家物语〉中的〈史记〉——以义仲和项羽的相似性为中心》⑤等,国内的成果有《论〈史记〉对日本军记文学之影响——以『太平记』研究为中心》⑥、《〈史记·项羽本纪〉与〈太平记〉中的楚汉故事》⑦等。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基本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并未涉及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平家物语》对中国叙事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大篇幅地讲述中国故事,于微妙之处改变原型的所指;二是借用中国典故间接地评论出场人物和事件,于字里行间替换原型的意义。《平家物语》直接以中国题材命名的章节有3节,第2卷第7节《烽火》、同卷第17节《苏武》和第5卷第6节《咸阳宫》。苏武的故事并未记载于《史记》中,因此,本文将着重以《烽火》与《咸阳宫》为例,说明《平家物语》对《史记》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烽火》中,平重盛为训诫部下,讲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平家物语》记载的前半部分,与《史记·周本纪》大体相同,结尾处却发生了微妙变化:“结果都城陷落,幽王终亡。且说那个妃子,变成狐狸逃走了。”⑧《史记》中狐狸化身的妃子是苏妲己,并非“烽火戏诸侯”的主角褒姒。笔者认为,此处应该是《平家物语》将褒姒与妲己混为一谈了,或许因为她们都是红颜误国的代表。
但是,平重盛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或者说《平家物语》引用这个故事的目的),并非怒斥红颜误国,亦非昏君误国,而是告诫属下不要效仿周幽王的部下。换言之,《平家物语》关注的焦点并非为君之道,而是人臣之道。作者随后特意评论道:“‘君虽云不君,臣不可不臣。父虽云不父,子不可不子。为君尽忠,为父尽孝’。”
由此可见,题材虽然选自《史记》,内容也颇为相似,但故事的主旨、引用故事的出发点却有天壤之别。《平家物语》的作者,于细微之处对“红颜误国”乃至“昏君误国”的文学原型进行了置换变形,将其置换为“君为臣纲”、“臣不可以不臣”。《史记》着眼于为君之道,批评昏君误国,劝诫后世的君王不要重蹈红颜误国的覆辙;《平家物语》则着眼于为臣之道,将批判的矛头对准臣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始终极力主张人臣之道的平重盛自圆其说;另一方面这也是重盛思想——《平家物语》作者思想的体现。进而言之,这正是日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体现,“顺应社会秩序、服从社会权威就被认为是善,而反抗者则被称为恶。”⑨
“正统论观念随中国经史之学传入尚未出现正统争议的日本,一开始就受到扬弃与改造,其中认可改朝换代的因素被完全排除,而汲取并强化了正统论中皇室血缘承袭的内容。为此目的,日本必须(中略)把‘皇天无亲’直接变成‘皇天有亲’,天皇就是天神的嫡系血胤。”既然君主(天皇)是万世一系,那么臣子就必须无条件服从,无论君主所行是对是错。于是,才出现了《平家物语》对“烽火戏诸侯”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二 “荆柯刺秦”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咸阳宫》的记载,与《史记·刺客列传》也有差别。《平家物语》将太子丹逃回燕国描述为:秦国与燕国隔着一个楚国,楚国有条大河,太子丹坠河后却如履平地,原来有无数只乌龟排队搭救。这里有两处细节不符:第一,楚国地处南方,不在秦国与燕国之间;第二,乌龟搭救恩人的故事出自《搜神后记》,主人公乃西晋时的毛宝。《平家物语》中还有一处明显的错误,便是关于华阳夫人的记载:“始皇有后宫三千。其中,华阳夫人,乃弹琴高手。”⑩
nlc202309020303
华阳夫人的名字出现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
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斥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
这清楚地说明了华阳夫人与秦始皇的关系:华阳夫人是安国君的王后,收子楚为养子,子楚的儿子是后来的秦始皇。由此可见,华阳夫人应该是秦始皇的祖母,而不是《平家物语》描述的爱姬。
最关键的不同在《咸阳宫》的结尾。“苍天不宥,白虹贯日不透。秦始皇躲过一劫,燕丹终于灭亡。有人议论道:‘现今的赖朝,最终也是这样吧’。”?这意味着,《平家物语》以荆轲、燕丹等谋反不成的人比拟源赖朝,以逃过危机的秦始皇比拟平家。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源赖朝大获全胜,平家则家破人亡。
笔者认为,这处明显与史实不符的评论,并非《平家物语》作者记载有误,而是有深层的文化原因。《平家物语》之最大特色在于成书过程,伴随着琵琶法师?的弹唱,平家故事流传于整个日本,在此期间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民众(包括不同时代的贵族、武士)的共同情感。由此可见,《平家物语》的成书过程,也可以被视作民族心理原型的形成过程,是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过程。笔者认为,《平家物语》在日本之所以被称为“国民叙事诗”,被视为是能够反映日本国民思想、备受日本国民追捧的文学作品,原因也正在于此。
以源赖朝举兵为例进行分析。源赖朝举兵之际,正是安德天皇在位时期,赖朝此举实属犯上作乱。平清盛身为安德天皇外祖父,是名正言顺的护驾护国。另外,平治之乱时,源赖朝的父亲源义朝站在叛军一方,兵败被杀。平清盛本想处死作为嫡子的源赖朝以绝后患,但清盛的继母池禅尼?为赖朝求情,平重盛作为池禅尼的使者也帮着求饶,清盛后来动了恻隐之心,将赖朝改判为流放。如此,站在平家立场而言,源赖朝举兵不仅是犯上作乱,也是忘恩负义,自然要落得一个自取灭亡的下场。
如上所述,《平家物语》成书过程中凝聚了广大民众的情感,民众当然也有平家一方,或者同情平家一方的。《平家物语》的作者也与平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有了批判赖朝举兵的上述言论,以及后文中对源赖朝言行的对比。源赖朝虚伪地借用感激平重盛的幌子,骗取重盛子孙主动前来投降,随后对他们痛下杀手。通过赖朝言语与行动的对比,作者巧妙地对其形象进行了反讽,“胜者为王”的冠冕堂皇,也难掩其忘恩负义、言行不一的性格缺陷。对于为自己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两位异母弟弟——范赖和义经,赖朝也丝毫没有念及手足之情。虽然源赖朝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日本首位幕府将军,但《平家物语》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同情平家、同情义经等日本民众的集体无意识。
综上所述,《平家物语》虽然大篇幅引用了《史记》等中国文学作品,但却对文学原型进行了置换:第一,《平家物语》大多混合了几个名人或几处典故,与中国文学原典在细节方面有诸多差异;第二,为了满足日本民众的共同情感,《平家物语》会刻意改变中国文学原型的主题思想,赋予其新的解释,这种置换变形恰恰反映了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反映了日本深层文化不同于中国之处。
三 “白鱼入舟”叙事母题的置换变形
《平家物语》的叙事母题,也对中国文学原型进行了置换变形。第1卷第3节《鲈》将平家的荣华富贵说成熊野权现的庇佑,特意引证了《史记·周本纪》中武王伐纣时“白鱼入舟”的故事,用以说明鲈鱼跳入平清盛舟中是吉兆。“白鱼入舟”,发生在周武王兴师讨伐商纣途中,具体记载为:“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这也反映了中国承认“革命”的历史观,“儒学经传在主张忠君、尊王的同时,也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即将改朝换代视为正常的天意。”?
“鲈鱼入舟”,据《平家物语》记载,则是发生在平清盛任安艺国国受时,参拜熊野权现途中:“有一尾很大的鲈鱼跳入清盛公的船中,熊野神社的向导说:‘这是权现的庇佑,请赶快吃了吧。’”白鱼入舟和鲈鱼入舟,虽然都是用鱼之祥瑞,预示主人公将飞黄腾达,但二者依然有明显差异。一方面,白鱼入舟的叙事文学原型,反映的是武王伐纣,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而《平家物语》将这种改朝换代的集体无意识完全剔除了。
另一方面,白鱼入舟是天降祥瑞,鲈鱼入舟则是熊野权现的庇佑。“‘天’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代表自然法则、天理的原型,是一种精神的‘皇帝’,‘天’是祭祀的最重要的对象,对天的敬畏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礼仪中。(中略)善恶报应的观念背后实际就有对‘天’的作用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史记》中的白鱼入舟,反映了中国人信奉的“天有天理”的文学原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善恶报应的集体无意识。
与此相对,《平家物语》中的鲈鱼入舟,则映射出日本的多神教信仰。《古事记》就记载了伊耶那岐与伊耶那美夫妻神,顺利生出日本国土大八岛和其他六岛与河神、海神、风神等35神。而建速须佐男命大闹高天原,致使天照大神关上了天石屋的门时,八百万众神惩罚了建速须佐之男命。由此可见,“万物有灵论与多神构成日本多神教国家的本质特征。”?正因为日本民众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是多神教信仰,所以,熊野权现等某一个神社的权威就足以令人信服。这才是《平家物语》对《史记》文学原型进行置换变形的原因所在。
四 爱情叙事母题的置换变形
中国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母题,在传入日本文学后,也是被置换变形的一个典型,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母题进行说明。《平家物语》多次提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但各有不同。第1卷第7节《两代皇后》讲述道:“主上(按:二条天皇)惟好色,时常暗中下诏高力士,在宫外搜求美人。”?将二条天皇比作唐明皇,其手下也被戏称为“高力士”,以藤原多子比拟杨贵妃。同卷第10节《立东宫》,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置于后白河法皇和建春门院身上:“由于和朝廷、清盛均有姻亲,时忠卿被视为权臣。凡封爵授官,全凭时忠卿之意。正同杨贵妃得宠时,杨国忠掌权。”?巧妙地借用杨国忠,讽刺飞扬跋扈的平时忠。第3卷第1节《赦文》再次改变了杨贵妃故事比拟的对象:“比之唐朝杨贵妃,梨花一枝春带雨,芙蓉遇风花失容,郎花因露头愈垂,中宫更显楚楚可怜。”?此处描写的是高仓天皇的中宫平德子。
nlc202309020303
综观上述三个版本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叙事便会发现,《平家物语》置换了其主题倾向,将侧重点放在了杨贵妃的美貌、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之上。虽然其中不乏嘲讽的意味,但讽刺的对象多是平时忠等臣子,而并非天皇,即使二条天皇强娶了已故近卫天皇的皇后藤原多子。这再一次表现出避免正面抨击天皇的倾向,与上文所述天皇万世一系的日本集体无意识不谋而合。
从文学原型理论入手分析,《史记》等中国文学中的文学原型,在《平家物语》等日本文学作品中发生了置换变形,说明了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相通之处的同时,民族情感和深层文化却迥然有异。这恰恰反映了原型的置换变形表现为相互联系又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原型是古已有之的既定模式,原型的重现能够获得民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受制于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制约,原型又不断地被置换、变形。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2]山下宏明:『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の機能――義仲と頼朝の不和をめぐって[A],和漢比較文学叢書第6巻中世文学と漢文学Ⅱ[C],1987年。
[3]田部井栄子:『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義仲と項羽の類似性をめぐって[J],群馬県立女子大学国文学研究,1985年。
[4]邱明:论《史记》对日本军记文学之影响——以『太平记』研究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4期。.
[5]邱岭:《史记·项羽本纪》与《太平记》中的楚汉故事[J],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6]梶原正昭、山下宏明校注.平家物語 上[M].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
[7]津田左右吉.:文に現はれたる我が国国民思想の研究[A]家永三郎.:歴史家のみた日本文化[C].],東京:雄山閣,1987年。
[8]司马迁著.朱学勤编.史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9]乔治忠:论中日两国传统史学之“正统论”观念的异同[J],求是学刊,2005年第2。
[10]陈秀武:记纪神话中的日本政治意识初探[J],日本学刊,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 全华民]
1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③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25-26.
④山下宏明.『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の機能――義仲と頼朝の不和をめぐって[A],和漢比較文学叢書第6巻中世文学と漢文学Ⅱ[C],1987:151-164.
⑤田部井栄子.『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義仲と項羽の類似性をめぐって[J],群馬県立女子大学国文学研究,1985(5):63-66.
⑥邱明.论《史记》对日本军记文学之影响——以『太平记』研究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4):41-44.
⑦邱岭.《史记·项羽本纪》与《太平记》中的楚汉故事[J],外国文学研究,1994(1):29-35.
⑧梶原正昭、山下宏明校注.平家物語 上[M].東京:岩波書店,1999:154.下同。
⑨津田左右吉.文に現はれたる我が国国民思想の研究[A]家永三郎.歴史家のみた日本文化[C],東京:雄山閣,1987:74.
⑩梶原正昭、山下宏明校注.平家物語 上[M].東京:岩波書店,1999:286.
日本传统文学的三个特征 篇12
一、日本文学中传统古典文体得以延续, 多种文学形式并存
和歌、歌舞伎、川柳、俳句等仍然以固定形式得以保留, 这种一贯性使得日本文学在思想、艺术性方面的多样性并存成为可能。当今日本, 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方面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并存的格局。十九世纪, 资本主义国家称雄世界, 日本涌现出了一批立志图强的有识之士, 在思想、政治、文化、文学等各方面展开了举世瞩目的革新运动, 使得日本快速成长为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 近现代的日本文学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 古典与传统、本土优秀文化与欧美文学高效地融合, 现代的诗歌、小说等由此产生。甚而日本在假名的语言基础上, 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大量“外来语”, 扩充、丰富当代语汇, 力推日本文学走向世界。
二、善于向各国优秀文学借鉴、学习
日本受岛国环境所限, 再加上早期落后的社会、文化制度, 想要独立发展本土文明十分不易, 只有积极地向海外借鉴、学习, 才能较快地摆脱落后的局面。与日本社会发展相似, 日本现代文学高效地融合借鉴, 从而诞生了两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
川端康成将现实主义和日本的传统文学相结合, 运用传统手法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调动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人文因素, 展现人物细腻的柔美情感, 并将现代意识流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美。诺贝尔文学奖评审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以“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大江健三郎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和渡边一夫的影响, 在受本土文化的沁润的基础上, 运用神话的象征性和日本传统文学的想象力, 以纯正的日本文体将存在主义本土化。瑞典文学院认为, 大江的作品“通过诗意的想象力, 创造出一个把现实和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 描绘了现代的芸芸众生相。
三、日本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它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日本文学在诗歌、小说等方面的创作呈现出迥异于世界各国的风格,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最初的日本诗使用汉字, 加之大和民族的吟唱诗歌, 便逐渐形成了“和歌”。“和歌”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 出现了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形式。短歌是五七五七七的形式结构, 而长歌则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的, 最短的当属俳句, 只有短短的十七个字。自江户时代始, 浮世草子、读本、滑稽本、洒落本、黄表纸等都是带有民族特色的近代小说的文学作品, 当然, 还有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的戏剧作品。
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杂糅, 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只是其表面, 也引起了其本质变化。日本文学以大和民族的传统为主体, 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养料并加以适当地调和, 发挥出自己创造的本能, 逐步地使日本文学走向了世界。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人性的本质和真实, 以人文精神展示日本美、文学美。从《我在美丽的日本》到《我在暧昧的日本》, 阐释着他们的文学主张与理念, 为日本文学创造了辉煌, 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文学走向世界。
摘要:日本文学以大和民族为主体, 以其传统的文学思想和世界观为基础, 吸收海外文学创作的思想和技巧, 在彼此融合中蜕变, 最终“本土化、日本化”。从本土诞生, 到吸收大陆文学, 再到近现代的欧化学习, 可以充分肯定, 日本文学的每次发展都是本土文学与海外文学融合的产物, 且日本文学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征。
关键词:本土化,传统文学,民族性,世界性
参考文献
[1] (日)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书店, 1959.
[2]叶渭渠, 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0.
【日本文学史教学】推荐阅读:
日本文学史感想10-09
日本文学课08-09
日本文学之美08-30
日本文学作品及作者介绍12-01
2019深圳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724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与950综合日语考试真题试卷01-20
日本文化教学08-18
日本教学课件12-19
《日本》教学设计(第1课时)12-01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教学设计05-19
《外国文学史》教学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