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教学

2024-09-18

《外国文学史》教学(共12篇)

《外国文学史》教学 篇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外国作品教学的要求指出: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和审美体验, 不断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心灵。这其中“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是很难培养的, 因为大多外国文学作品语言文字难懂, 教师教学都不够重视, 就更不谈获得“审美体验”了。那么,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作积极地探讨。

首先面临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尊重国外多元的文化。文学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 在享受中体验, 在体验中享受, 在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努力摆脱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等与标准化评价一脉相传的教育理念。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 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 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 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例如必修五选取了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阐述他“为什么而活着”的第一个原因是“我寻求爱情, 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 它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这个内容, 对于在相对保守国度中成长起来的视爱情为私物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国高中生来说, 如此大胆的表述并不顾一切的追求, 他们是惊讶不已的而又内心向往。

这里面存在着较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教师应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 指导学生解读。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论道: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 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也可以说, 中国社会注重群体生存的价值观念由来已久。”而西方人的祖先则发源于贫瘠的岛国, 以渔牧业为生, 大多以个体的方式应对种种艰险的生存环境, 群体观念相对淡薄。到了十八世纪, 源自启蒙运动在欧洲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场彻底的思想大革命, 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态度使得西方人不依附家庭和他人, 完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他们张扬个性, 赞美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将维护个人利益作为建立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这一切都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中西方文化 背景的巨大差异成为文学作品阅读的巨大障碍, 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作背景和西方的人本思想及个性解放作相关的阐释, 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解读, 对文章的解读不拘泥于单一的主题。在以往的外国文学教学中, 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带有很多政治色彩, 如今, 时代变了, 许多外国作品有更多的内涵需要我们挖掘和解读。

其次是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 这篇文章时,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学生对马丁·路德·金梦想的解读可以带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马丁·路德·金的角色中去, 更好地去理解一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梦想。通过对文本的了解, 学生可以预先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作者生平, 建议学生进入作者本人的角色, 那么他针对自己同胞的处境会有怎样的梦想。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除了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外, 还可以深入到当今时事的探讨, 奥巴马再次担任美国总统是否意味着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能够彻底地实现呢?美国黑人的地位是否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呢? 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对话的方法使教师和文本之间交流, 教师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之中, 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和挖掘深层的内涵, 有利于实现多元的解读;开展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引导其积极地思考问题, 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师生之间的对话, 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问题的前提下, 共同探究合作, 并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也能够提高学生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再次是对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思维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都证明,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联想和对比认知高度发达, 常常显现出从单一到综合, 从一个事物到其他看似不相干的事物, 从旧的境界步人新境界的思考倾向。”在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在对比和比较中,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 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以及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必修一教材中的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中谈到“ (青年人) 应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因为“只有这样的职业, 在从事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这样的表述, 在我们国家是很难弄懂的, 尤其对于涉世之初的青年学生来说。在我国, 什么是“最有尊严的职业”呢?很难回答。普通民众当然认为是公务员、大学教授等, 而如果不从事这样有尊严的职业就可能沦落为马克思所说的“奴隶般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有必要将中外职业选择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讲解, 在我国, 劳动者是光荣的, 职业是平等的, 所谓“尊严”完全来自于从业者的内心, 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怀有崇高的自豪感。这种价值选择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我们民族精神和优秀文 化传统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为奴隶工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篇文本中, 作者其实想要表达的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值所在。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 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最后, 教师要加强对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鲁迅也曾言“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 满心是利害的打算, 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任何读者都带有局限于自己生活阅历的不足, 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 也表现得十分充分。为了纠正这种阅读状况, 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解读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文艺理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 再也不是简单地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 而是要能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 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因此,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 教师对于文艺理论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文艺理论强调对于文本的分析,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项链》这一文本的教学, 教师可以运用文艺理论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来解构文本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 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性的学习, 来理解文本需要表达的内容。

总之,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广泛阅读外国文学著作, 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 也应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提高理论素养, 从而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把握。

《外国文学史》教学 篇2

1、识记: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菲尔丁的“散文滑稽史诗”及《汤姆?琼斯》。

法国启蒙文学: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四大启蒙作家:孟德斯鸠、伏尔太、狄德罗、卢梭的创作;

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莱辛及其《爱密丽雅?迦绿蒂》;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2、理解:启蒙运动;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感伤主义。

3、掌握:卢梭的创作特征及对浪漫主义的影响;《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第二节 歌德

1、识记:歌德各时期的重要作品。

2、理解:《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有世界影响的文学作品。

3、掌握:《浮士德》的艺术成就;分析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形象;浮士德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识记: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诞生地;耶拿派与海德堡派。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史达尔夫人、缪塞、乔治?桑。俄国十二党人诗人。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霍桑的小说《红字》。

2、理解:夏多布里昂笔下的“世纪病”形象;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多余人毕巧林;惠特曼的《草叶集》中“草叶”的寓意。“湖畔派”。

3、掌握: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雨果

1、识记:雨果的诗歌、戏剧、小说创作。《欧那尼》;《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九三年》。

2、理解:《克伦威尔》序言;“美丑对照原则”;《欧那尼》之役。

3、掌握:《悲惨世界》的基本内容;《巴黎圣母院》对“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雨果人道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三节 拜伦

1、识记:东方叙事诗;哲理诗剧。

2、理解:拜伦式英雄;拜伦在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中代表性;《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唐璜》的主题思想。

3、掌握:《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思想内容;《唐璜》中唐璜的形象;《唐璜》所体现的拜伦的讽刺才能。第四节 普希金

1、识记:普希金创作概况。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叙事诗;历史剧;《别尔金小说集》;《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奥涅金》。

2、理解:普希金抒情诗的内容;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达吉雅娜是俄国理想的贵族妇女形象。

第七章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及法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识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2、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识记: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十九世纪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梅里美的中短篇小说及其《嘉尔曼》。

2、理解: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分类与艺术特点。

第三节 斯丹达尔

1、识记:《拉辛与莎士比亚》;《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巴玛修道院》;《吕西安?娄凡》。

2、理解:斯丹达尔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红”与“黑”的寓意。

3、掌握:《红与黑》的思想内容;于连形象;《红与黑》的艺术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巴尔扎克

1、识记:《人间喜剧》的结构,三大部分与六个生活场景;《纽沁根银行》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幻灭》、《贝姨》、《农民》。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对现实关系有深刻的理解”(马克思语)。巴尔扎克善于从经济角度反映生活。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恩格斯语)。人物再现法_

2、理解:作者的思想矛盾与创作的关系;《人间喜剧》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胜利。《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形象;欧也妮形象的悲剧意义。《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的地位。

3、掌握:《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高老头》的主题思想;拉斯蒂涅形象及典型意义;《高老头》所体现的《人间喜剧》的思想与艺术特征。鲍赛昂夫人、伏脱冷形象;高老头的“父爱”悲剧。

第五节 福楼拜

1、识记:短篇小说《纯朴的心》“具有激动人的艺术魅力”(高尔基语);《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外省风俗”;《情感教育》;历史小说《萨朗波》。

2、理解:《包法利夫人》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深刻揭露。

3、掌握:爱玛悲剧的根源;福楼拜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发展。

第八章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识记:“现代英国一派杰出的小说家”。萨克雷与《名利场》;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英国第一部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品《玛丽?巴顿》;乔治?桑;肖伯纳及其《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高尔斯华绥及其《福尔赛世家》。

2、理解: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狄更斯

1、识记:狄更斯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时期的重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退斯特》、《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

2、理解:《大卫?科波菲尔》所体现的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艰难时世》对劳资矛盾的揭露和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的批判。

3、掌握:《双城记》的写作目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双城记》所体现的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比较雨果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第三节 哈代

1、识记:《绿荫下》、《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

2、理解:威塞克斯小说;哈代的宿命思想与悲剧主义。

3、掌握:《德伯家的苔丝》的思想内容;苔丝的形象;苔丝悲剧的根源;克莱形象;作品中的悲剧主义与宿命色彩。小说艺术特色。

第九章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识记:俄国十九世纪文学分期;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杜勃罗留勃夫的文艺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亚?奥斯特罗夫斯基、谢德林的创作。

2、理解:小人物;新人。

3、掌握: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自然派;多余人。

第二节 果戈理

1、识记:成名作《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戈罗德》与《彼得堡故事集》;《外套》对小人物题材的深化。

2、理解:讽刺喜剧《钦差大臣》的思想意义;误会与现实合理性;艺术特色。

3、掌握:《死魂灵》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玛尼罗夫、科罗皤契加、罗士特莱夫、梭巴开维支、泼留希金、乞乞科夫。“含泪的笑”。

第三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1、识记:《穷人》、《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玛佐夫兄弟》。

2、理解:《穷人》对小人物题材的进一步开掘,对小人物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卡拉玛佐夫性格。

3、掌握:《罪与罚》的思想内容;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陀氏在艺术上的创新:复调小说。

第四节 托尔斯泰

1、识记:三个时期的创作概况。《童年》、《少年》、《青年》;《哥萨克》、《琉森》。

2、理解:《战争与和平》所体现的进步的历史观(人民的思想);安德烈、彼尔、娜达莎形象;托尔斯泰主义。

3、掌握:《复活》对沙皇专制社会的批判;聂赫留道夫和玛丝洛娃形象;《复活》的艺术成就;安娜形象及其悲剧的根源;《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平行主线结构与心灵辩证法)。

第五节 契诃夫

1、识记:创作分期;重点作品:《变色龙》、《文学教师》、《醋粟》、《姚尼奇》、《套中人》

2、理解:《第六病室》是沙皇专制社会的缩影;戏剧《樱桃园》对时代特征的揭示与对新生活的向往。

3、掌握: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比较三大短篇小说家的思想艺术成就(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

第十章 东、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识记:东欧作家波兰的密茨凯维奇、显克微奇、保特夫和伐佐夫、裴多菲;北欧作家斯特林堡、比昂松的戏剧创作。

2、理解: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勃兰兑斯对北欧批判现实主义的推动。

第二节 易卜生

1、识记:挪威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诗剧《布朗德》和《彼尔?金特》所体现的“精神反叛主题”。《社会支柱》、《群钣》、《人民公敌》。

2、理解:社会问题剧。

3、掌握:《玩偶之家》是“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主题和思想意义;海尔茂形象;娜拉形象;艺术成就。

第十一章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识记:斯托夫人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希尔德烈斯的《白奴》。

2、理解:《草叶集》的思想内宾与艺术成就;欧?亨利短篇小说的成就;欧?亨利式结尾。

第二节 马克?吐温

1、识记:《竞选州长》、《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2、理解:马克?吐温的讽刺艺术。

3、掌握:《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十二章 十九世纪后期非主潮文学

1、识记:鲍狄埃、王尔德、彼德莱尔等人的重要作品。

2、理解:宪章派文学;巴黎公社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3、掌握:左拉对自然主义的理论贡献;《卢贡—马卡尔家族》与自然主义;《萌芽》是法国第一部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品。

第十三章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识记:亨利?巴比塞、马丁?杜伽尔、莫里亚克、纪德;曼兄弟、海塞、雷马克;肖伯纳、威尔斯、高尔斯华绥、毛姆、劳伦斯;德莱塞、杰克?伦敦、辛克莱、斯坦贝克。

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绥拉菲莫维奇、富尔曼诺夫、法捷耶夫反映国内战争的小说;阿?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战争题材小说;道德题材小说。

2、理解: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解冻文学;战壕真实派;全景式小说。

第二节 罗曼?罗兰

1、识记:罗曼?罗兰的戏剧创作;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欣悦的灵魂》(母与子)。

2、理解: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

3、掌握:《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内容;克利斯朵夫形象;艺术特色。

第三节 海明威

1、识记:《太阳照样升起》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迷惘与幻灭,揭示了战争给人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的创作高峰与终结。《丧钟为谁而鸣》展现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摆脱了悲剧与迷惘。

2、理解:迷惘的一代;《永别了,武器》的战争与爱情主题;亨利形象;小说的艺术特色。冰山原则。

3、掌握:《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桑提亚哥与硬汉形象;艺术特色。

第四节 高尔基

1、识记:《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叶美良?皮里雅依》、《马尔华》、《切尔卡什》;《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底层》;《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2、理解:高尔基的早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特色;《海燕》的象征意义;《底层》对底层社会的充分展示。

3、掌握:《母亲》的主题思想;巴威尔与尼洛夫娜形象;《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肖洛霍夫

1、识记: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

2、理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思想内容。

3、掌握:《静静的顿河》的基本内容;葛利高里形象及其悲剧意义;小说的艺术成就。

第十四章 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识记:前期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里尔克、叶芝;表现主义戏剧,奥尼尔;表现主义小说,卡夫卡。意识流小说,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伍尔芙。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2、理解:现代主义释义;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的特征;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3、掌握: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 卡夫卡

1、识记: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判决》、《乡村医生》;揭示人的异化的《变形记》、《饥饿艺术家》;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的《地洞》;描写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的《在流放在》。三部小说:《美国》、《诉讼》、《城堡》。

2、理解:《变形记》的主题与艺术特征。

3、掌握:《城堡》表现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城堡”的多层寓意;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三节 艾略特

1、识记:诗歌创作三阶段。早期的《普鲁弗洛克情歌》;中期的《荒原》、《空心人》;晚期的《四个四重奏》。

2、理解:艾略特的创作对于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思考。

3、掌握:《荒原》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征。

第四节 乔伊斯

1、识记: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带有自传性;《芬尼根守灵夜》表达了对人类历史的独特看法。

2、掌握:《尤利西斯》与《荷马史诗》;《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第五节 萨特

1、识记:短篇小说《墙》、《恶心》;长篇小说《自由之路》;戏剧《苍蝇》、《毕恭毕敬的妓女》、《肮脏的手》;哲学论著《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理解:境遇剧。

3、掌握:《禁闭》体现的萨特戏剧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第六节 马尔克斯

1、识记:《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家长的没落》、《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

外国文学教学与文本细读 篇3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教学实践

0 引言

外国文学作为文学专业院校的主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教学外国文学时,常常强调文学史的知识积累,而对文本的解读相对忽视,这显然是不利于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提出文本细读这个概念,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这种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来分析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其实在2011年刘心武通过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文本细读发现了“日月双悬”的这种政治悬案,从而显示了文本细读在文学研究和鉴赏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 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文本细读概念分析

1.1 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有的院校又称为外国文学史,目前的主流教学模式是结合外国文学所体现的思潮流派的文学史,并根据外国文学史中每一个流派中,提出相应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外国文学作品仅仅成为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案例。对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就认为:“我国大学的外国文学教学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潮,讲流派,或者脱离文本讲研究方法,就是不涉及具体文本阅读体验,学术刊物发表外国文学方面的论文的导向也与此相若。”其实刘教授探讨的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各种文学教学都存在着类似的困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要不断的记忆文学史的各种思潮流派,然后记住每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每个思潮流派常见的艺术表现方法,就能够完成这门功课的学习。

但是这种教学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够机械的背诵文学史的常识性问题,却很难实现提升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鉴赏能力,很难提升学生自由思考能力以及不断积蓄外国文学的精华,帮助自己创作以及革新自己的创作理念,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以及其他的文学教学方面,应该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突出文本细读教学为主,文学史教学为辅的创新的教学模式。

1.2 文本细读的基本概念分析

文本细读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英美的新批评文论中,其基本概念指的是细密的研究作品上下文以及其言外之意。在文学评论中,要求注解每一个单词的含义以及词句之间的细微联系,通过对文本的细微分析来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只有通过慢慢的品读才能够体味作品的精妙之处,很多文学作品前面的一个词语可能就概括了后面的情节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当代的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这篇评论文章中就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因此文学的研究就离不开对这四个要素的综合研究,这样才能够得出相对客观准确的结论。读者只有和文学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仔细研读才能够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文本细读的在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 文本细读教学实践

2.1 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

文本细读对于外国文学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国文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作品汗牛充栋,要想在课堂上对每一个作品都进行文本细读式的教学显然不符合教学实际,因此老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材,并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来安排具体的文本细读教学。

第一步老师要展示解读文本的问题以及解读文本的方法;第二步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进行全文细读;第三步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全文细读;最后一步就是局部片段的文本细读。在第一步中,老师应该选择一段文本,并向学生展示如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同一部作品,每一种角度的解读其细节的关注点是有差别的,学生就能够从多个角度细读文本并体会到细节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进行文本细读是最佳的引导方式,这种方式更合适对短篇进行细读教学。

比如在教学《变形记》这部作品时,老师在课前可以布置“请准确描述格里高尔的房间”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对这部作品进行细读,此时学生就会发现格里高尔的房间竟然有三个门,从这个门的数量就可以分析出格里高尔所处的空间是没有私密性的,这个空间并不属于主人公自己,当学生细读到三个房门都在传来急促的声音时,根据上下文又能够联想到外界对主人公的紧逼,通过这种文本细读就能够充分领略到《变形记》其表面文字透露出的深层哲学思考,而如果粗略的阅读《变形记》只能够感受到荒诞不羁的表面。

另外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还应该将学生的思维从封闭的文本结构转向文化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以莎翁的《哈姆雷特》教学举例,可以引入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葛特鲁德》进行对比式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对文化史学的思考。老师根据这两种文学作品设置这样的问题:葛特鲁德和奥菲莉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以及说话时和独白时的频率,通过学生认证研读可以明显的发现葛特鲁德要比奥菲莉出现的频率更高,在独白和说话时,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莎翁的男权思想,正是通过对比教学,就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化史的发展也会改变文学作品的主流思想。

2.2 考核方式的创新

既然引入了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那么考核方式就应该随之创新,要改变以往那種以文学史和文学思潮内容的考核。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下,应该重点突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方面的考核,这样才能够凸显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却能够更好的释放学生的所思所想,开拓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比如暨南大学张世君在考核学生学习时提出的一道题目:“请描述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学生要想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完整的看完《安娜·卡列尼娜》,而且是细读,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答案。这样的考核方式才是真正和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相融合,才能够有效的推进文本教学模式的开展。

3 总结

教材使用一般很多年,如果在外国文学教学方面始终以文学史和思潮教学为主,那么教材会变得越来越薄,学生只要凭借记忆力就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但是如果建立在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下,将外国文学回归到作品本身的教学上,那么教材就会变得越来越厚,无论从思想还是内涵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营养,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立.论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J].文教资料,2011(22).

[2] 胡珂,布鲁克斯.“文本细读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2(05):1315.

[3] 张瑞卿.F.R.利维斯与英美新批评[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01).

网络时代与外国文学教学 篇4

一、网络时代的教育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1. 真正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传统学习环境中,信息资源的存在及其传送形式主要局限于文字印刷形式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以教科书为蓝本的课堂面授成了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

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的信息传递媒介,可以实现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平台的沟通传递,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具有便携性、灵活件、集成性、即时性特点,大大丰富和扩展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内容。

2. 为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网络新媒介的出现使得教育的功能和模式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学生由单纯的对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向促进信息的共享与增值,同时要求增加学习乐趣和效率转变。传统的学校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使得学生自主性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教师在同时面对数十个学生,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致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互联网的建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汇集世界各地先进学校、研究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资源的庞大的资料库。这便于学生学习、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新知识,通过网络这种新的全球性媒介,各种各样的信息通道信息的传输,获得比教师更加广泛、更加丰富的知识素材、信息。

全球的专业及非专业的学者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在网上,从而增加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权和发言权,使学生能迅速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随时可以掌握到最新的研究前沿信息,并参与到知识创新的活动中。

3. 基于多媒体的互联网信息促成了课内外教与学的丰富多元。

互联网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效果是任何单一方式都无法比拟的,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交互的实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网络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到处是流光溢彩的图像,满眼是生动直观的画面。网上各类图片、Flash和视频对人们的感官产生了强烈刺激,促进人们的有效记忆。同时,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学会合理地运用幻灯、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并提升教学,推进课堂速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学生也可以在课下通过搜索到的音像和影像资料补充许多背景的知识。

4. 促使师生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随之而改变。

网络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不要校园、不要教师、不要教室、不要书本,实际上,教学媒体本身并不能自动引发好的学习效果,它应该和教师、学生、教材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的有机整体,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得以增强。学生面对网上可供其选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校、教师、课程和学习方式。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关系,教师将变为学生的顾问、引路人、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的伙伴,可以共同研讨、发现新知。教师应着重于利用多媒体网络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求知者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

二、网络时代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外国文学包括东西方文学两大部分,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既要把教改教研成果和近年来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又要处理丰厚的教学容量和短暂的学时的矛盾,因而教师必须致力于精炼教学内容的改革,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性的关系处理恰当;注重探讨揭示外国文学作品中丰厚的人文内涵,侧重文学的本质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网络信息资源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不但应该对教材融会贯通,而且应该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比如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外国文学研究的专业网站,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充分解读分析的作家作品、国内外研究的最新热点问题与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需要学生在课下通过多元信息渠道去补充完善。

2. 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理论和审美的创新能力。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手段上的革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同时,由于教育从过去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改变,选择性、个性化、合作性、创新性的学习更能培养他们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运用幻灯片、图片、视频、音频、网上资料链接等方法可以将文字的东西变得图文并茂,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图片是学生喜爱的形式,在讲一个作家前,教师给学生展示作家的照片,可让他们对作家有直观的印象。引导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如著名歌剧《卡门》、《费加罗的婚礼》,交响曲《浮士德》,等等,可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

讨论式、研究性教学,即师生围绕一个确定的问题而发表各自的见解与意见,从而在研讨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新的认识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特点,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一个阅读与思考的场所。而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则称为研究性教学。比如,在讲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这一单元的英国女性文学时,教学目标可以明确为了解英国女性文学的传统和卓越的成就,结合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的诉求,成一部女性运动发展史和女性文学史。向学生提出问题:过往人们往往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于女性文学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上,但实际上值得探讨的是如何看待女性的文学创造在怎样的条件下,在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渴望得到相对公平的承认,以及她们何以长期处于受压制的状态,这样才能使英国女性文学的成就在整个人类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中凸显出重要的意义。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表达、交流与质疑,课后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综述、课程论文的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全面锻炼。

3. 倡导回归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新的时代环境和语境下,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享受文学艺术和审美的自由度空前提升,如果教师不顾具体情况就整齐划一地让所有的学生阅读同一部经典,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因此,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中,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元的课堂探究学习,进而结合自身的兴趣进行个性化阅读才是一个可行之计。

高校中文专业学习的中外文学作品是学生的知识底蕴和人文素养所在,将来靠这些功底去从事理论或实际的工作,需要有长期的、大的读书计划。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制定好近远期的读书计划。学生应学会将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养成记录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同时注意史论结合,即外国文学文化历史与西方文论的结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的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书目,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调动自身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与文本对话,从而自觉体悟文本的审美内涵与艺术底蕴,并对文本呈现出一种探究的欲望,在对文本有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德华主编.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81.

[2]孙周兴译.[德]海德格尔选集 (上、下) ——二十世纪欧美思想家文库[M].上海三联书店, 1996:899.

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篇5

语文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外国文学作品由于描述的是外国的历史文化,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与改革

【摘要】在高校教学中,外国文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与我国文学进行对比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了,所以应该进行改革,促进外国文学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重点对改革后的教学实践加以阐述,并且分析了主要的改革思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外国文学;高校教学;实践;改革

一、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

在进行传统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文学史的发展历程谈起,进而进行综合性的描述,重点研究了西方的文学史。

教学内容则主要来源于书本,因此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培养创新意识。

外国文学的学习主要是以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培养理论知识为主,所以充分了解文学的发展史固然重要,但是缺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践之中。

无法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另外,外国文学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有些院校甚至将其与文艺理论相合并。

教师能够获取新鲜信息以及进行交流的机会也逐渐减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知识。

高校图书馆中的文学资源越来越少,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后,图书馆的资源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众所周知,学习文学就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人物情感以及写作特色,如果缺少了阅读的书籍,必然是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内容,造成研究文学作品的时间缩短。

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外国文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改革

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

首先是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令教学的内容得以进一步拓宽,所以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变得更加宽泛了。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是一项明显的改革内容。

具体来说,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起对网络课件的应用,将其展现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过去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并且学生的主动性也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具有学术性的特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另外,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开展教学,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影视资料也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前,很多外国文学都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名著,通过观赏这些影视作品,

学生可以更加便捷的理解外国作品发生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原著与翻拍的作品相对比,这种声情并茂的展现方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促进教学效果的进步,学生也会对外国文学拥有重新的认识。

其次,教师素养的建设是高校外国文学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因为如果教师无法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那么就无法令学生信服,所以教师必须要从自身的能力入手,加强素质方面的建设。

“与时俱进”是教师素质建设的基本目标。

外国文学同一般的文学学习有所不同,这是一门时间跨度大,内容深厚的学科,所以对于教师的文学素养具有更高的要求,如果这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就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值。

同时,在学生主动性方面的培养也是考验教师功底的内容之一,要明确学生的兴趣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欣赏能力,能够令他们在课堂上主动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要求。

第三,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思维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

外国文学的教材背景与内容,是应该让学生接受这种与创新意识直接联系的批判思维的,而强化这种理解起到促进作用。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西方文化、文学的背景,结合探索型的文学形象的评析和文学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批评,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相关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批判精神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就是在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从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来看,提高外国文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文学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应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身及人文素质全方面都得以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手段、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以及教师素养建设的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创新教学,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梦.论信息技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32).

[2]张玉成.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6).

高校外国文学审美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在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前,高校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时,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实践的进行。

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高校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前言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

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

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

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

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

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

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

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

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

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

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09:120-121.

[2]曹晓青.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外国文学教学与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83-85.

教学外国文学作品的处理策略 篇6

一、发挥多媒体网络的强大功能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多媒体网络技术逐渐走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为一身,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源。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门新兴高科技教学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多媒体网络技术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辅助学习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或者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这篇文章介绍了居里夫人作为一名科学家几十年来专注于科学研究。她就像孩子一样对未知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痴迷于科学世界的探索。尽管在探索的过程中遭遇无数次的失败,但她从未放弃,坚韧不拔、信心百倍。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居里夫人对待科学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放映电影《居里夫人》,通过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生平,对学生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

二、利用好作品背景材料

教师在讲述外国文学作品时要立足于文学作品的背景,让学生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的人物生平从而能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在讲课文前先让学生课下去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在查阅的过程中会逐渐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从而感悟外国文化厚重的底蕴和外国独特的文化气息。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外国文化学习园地,将外国文化如:外国建筑物、外国著名人物、外国历史大事件、外国风俗习惯等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外国文化学习园地中,学生可以抽取课余时间观赏外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外国文化的熏陶下会逐渐爱上外国的文学作品,从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摆脱了枯燥严肃的语文课堂,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才华,寻找语文学习的快乐。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玩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天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让学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增加,教师在游戏中不再是一个学生望而生畏的领导而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大孩子,学生在游戏中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交流和互动也变多。教师将游戏带入课堂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同时有趣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人教版七年级的《皇帝的新装》讲述了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衣服去游行大典。街上的童真、单纯的小孩子告诉皇帝他自己没穿衣服,气急败坏的皇帝匆忙返回宫殿。这篇童话的结尾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对这篇文章进行续写。在击鼓传花游戏中当鼓声停下来花传到哪位同学手中这位同学就要说出自己的续写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准备游戏时要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前提,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游戏设计的合理性和趣味性。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并结合外国文学作品的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创新。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研究 篇7

一、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当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欣赏能力、接受能力、阅读能力、文学基础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避免单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本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初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了解不多,所以,教师设定教学目标不宜过高,应将学生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特点作为中心,具体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三个维度。第一,能力与知识目标。对《丑小鸭》中艺术技巧和语言魅力进行品味和学习;对作品中隐喻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解和领会。在实施该目标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达成,不是让学生理解教师给予既定答案。第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探究讨论学习方法开展阅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实现对作品夸张和离奇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欣赏。在设置这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角色,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进而实现对学习技能和方法的有效掌握。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丑小鸭》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升他们欣赏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和欣赏优秀外国作品的审美情趣。这里设置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一方面是根据初中语文课本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价值,期待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获得提升;另一方面符合外国文学作品选文价值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更有利于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的实现。

二、合适的问题设计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课堂中经常采用的引导手段就是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以下步骤设计问题。第一,依据设定的三维目标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是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这样预定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所以,教师应当依据已经设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并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进行问题的调整和改变。例如,学习《丑小鸭》这篇作品时,教师应当先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熟悉,然后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次情感。设计问题可以是“丑小鸭前后心理变化反映出什么?”这个新问题应当是建立在前一问题之上,是以三维目标的知识目标为依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小说心理描写的细致性。第二,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黑白分明的态度分析主人公,但这样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利的。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当进行文本的多角度解读,并改变给予固定答案的做法。例如,教师在《丑小鸭》一课教学中,可提出“举例分析丑小鸭性格的优点和缺点”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达到对学生发现丑小鸭性格闪光点的启发,又能够让学生了解丑小鸭性格中的不足,进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最后教师又可以借此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三,注重发挥问题的启发效应。语文教师在课前应当充分熟悉文本内容,并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帮助学生发现被忽略的细节。例如,教师可以在《丑小鸭》教学中预设关于丑小鸭受到歧视的提问:“找出文章中大家对丑小鸭态度的描述,从前到后大家对丑小鸭的态度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关注的是非常细小的内容,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忽略这些细节。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了解大家对丑小鸭的态度,进而在细节上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

三、积极的师生互动

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中学语文新课标关注的重要内容,这样形成的教育环境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进而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就是师生互动,所以课堂教学中必然存在有效的师生互动。语文教师应进一步重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得到提升,也能有效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在保证师生互动有效性方面,一方面教师应当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实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中进行有预设目的的师生互动,并且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控制互动方向实现对题目和目标的有效把握,进而为预设目的的实现提供保证。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开展科学有效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是未来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进一步强化对课本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通过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和问题设计,推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洪涛.现代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形态分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03).

关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理性认知 篇8

就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而言更倾向于感性思维。感性作为认知思维, 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 是直观的形象的认识, 通过感官经验而完成直观活动, 没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的过程, 不是深思熟虑的过程, 对给出直观经验经历作出的融入个人感情主观判断。“理性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第一, 在哲学的认识论中, 理性是指人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思维活动的能力;第二, 理性还常常被看作是人独有的用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1) 理性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 以达到把握感性对象本质的过程。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理性认知十分必要。

对高中生而言, 培养他们的理性认知思维, 有没有必要呢?从科学思维培育的心理学看, “在整个中学阶段, 抽象思维占优势地位, 认知能力的深刻性不断发展。初二以后, 特别是高中阶段, 抽象思维已从经验性向理论性急剧转化, 从而能运用理论进行恰当的逻辑推理, 能够掌握更抽象的概念、原理、法则、公式, 能利用一般的知识通过推理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2) 由此可知,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时期, 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同时从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来看, “实际上, 由于道教与佛教的影响, 我们这个民族一贯地讲究‘悟性’而对理性往往不感兴趣。这种情况, 对于现代意义上地创新思维研究来说是不利的。这也是导致我们在科技创造上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方面原因。实际上, 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理性思维) 与创新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3) 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即理性认知思维, 以上两段文字, 无论从学生本身心理需求还从我们民族的思维弱点说明, 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感性思维明显优胜理性思维。取长补短, 着眼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势在必行。

理性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此重要, 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能否在具体实践中进行呢?能的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会不会因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思维而消解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感悟能力?无论中外文学, 都具有更倾向于感性认知的特点, 现在拿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看看能不能消除我们的疑惑。

“外国文学”这一模块的所选内容开阔了高中生的知识视野, 符合高中生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异域文学作品中新奇的感觉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 全面系统, 每个单元又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这种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感悟到联想思考再到学习文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就是在学生的感性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理性认知思维的能力。教材这样编排, 其好处非常显然, 但作为“主导”的老师, 还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才能达到课程宗旨最终目的———“初晓小说艺术,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

“高格调的的审美情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怎么办才能做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首先, 让学生静默地感悟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即不设置任何问题, 让学生自由阅读作品, 然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或是说出自己的感悟, 言之有理即可。不过, 不是每一篇作品都如此放手由着学生自学的。在外国文学这一模块的教学中, 经调查得知, 初中以前主动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同学仅限于外国儿童文学, 这说明学生以前读的外国文学作品范围小且易于理解;现在呢?有的同学是借助媒体的传播了解外国名著作品, 还有的同学是被动阅读教材中的外国作品。这些现象表明, 高中生阅读外国名著的习惯没养成。没有整篇或整部地阅读外国作品, 不一定能明白节选作品中的背景及其他深层次内容, 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学生关注的多是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及动人曲折的故事情节, 不够关注小说的其他艺术, 这是完全能理解的, 这也是受感性认知的影响决定的, 即对感知的事物没有深度的思考。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 从非精讲的浅显易懂作品入手阅读, 不预先设置任何问题, 在学生读完后, 让学生挑出自己喜欢的内容或有感触的内容写心得、评论, 然后师生进行交流,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点拨, 从学生文学体验的兴趣、情趣中引导学生关注小说艺术中的理论概念。如教学《安东洛夫卡苹果》这一课时, 从城里的孩子对农村田园风光及农民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感出发, 利用学习过的古代诗歌中描写艺术表现手法概念, 放手让他们静默地阅读, 学生获得很多体验与感悟。交流中, 对人物“村长年轻的妻子”及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进行全面的分析完全超过我的意料;有的学生十分向往围猎生活, 就此我们一起探讨了“风景描写”与“场景描写”的区别, 实现了由文学感悟到理论概念的渗透,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理论知识。

第二, 巧设理性认知思维提问, 带“活”课堂氛围。学生没有时间也不可能阅读名著的全部内容, 学习节选自名著中的片段作品, 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其中的某些内容。懵懵懂懂的阅读容易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这需要老师对整部作品及作者进行介绍, 然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稍带一些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推动课堂教学前进。节选自《战争与和平》的《娜塔莎》, 若让学生自读, 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娜塔莎为什么转移爱情对象, 索尼娅为什么会质疑阿拉托儿的品质?按常规教学的分析人物的描写技巧到归纳人物形象,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课前我思考着如何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如何做到让学生由关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到关注自身再到理解文学作品?讲授这一课时, 我在简单介绍安德烈、皮埃尔与阿拉托尔三人的性格及制造“熊戏警察事件”后, 设置一个问题“娜塔莎为什么注定要上当受骗?”学生马上从娜塔莎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寻找蛛丝马迹;接着由学生的热烈谈论中生发出新的问题“男同学喜不喜欢娜塔莎?”男同学纷纷发表见解, 很快准确总结出娜塔莎性格的优点弱点。“女同学们如何避免娜塔莎的性格弱点?”女同学表示从女主人公性格中明白平时的言行举止应更理性一些。最后一问“娜塔莎是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这一节课不仅教会学生在感悟文学作品中运用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认知人物形象, 还让学生学会做人。教学中采用提问, 巧妙地渗透理性认知思维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 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形式, 如正向思维, 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等。《墙上的斑点》这一课, 学生完全无法读懂, 那么引导学生找到“我”由斑点联想到的一连串彼此间并无关联的事物, 明确告诉学生这种由一点引发的散漫的联想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的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作者怎么知道“我”会想这些, 探讨中轻松理解了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内心独白”写作技巧。

最后, 由理性认知思维中的逻辑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学习理论概念到实践运用概念。

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运用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思维方式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少学习探索中的迷茫性, 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提升语文素养, 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 敢于面对现实面向世界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 第23页,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2]胡卫平:《科学思维培育学》, 第38页, 科学出版社2006年。

《外国文学史》教学 篇9

一、外国文学史教学现状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外国文学史课程主要是介绍世界文学史的流变趋势、中外著名文学作品和理论,仅仅算是外国文学史的普及性教育。课程设置具有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时段、教学对象、教学主体、教学设备等。

(一)教学时段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外国文学史是专业基础课,被安排在大三上下两个学期并不是非常合理。很多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会兼顾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普通话考试、文秘考试和四六级考试等等,导致精神懈怠,上课不积极,分身乏术又不能逃课,只能不认真听讲,埋头自习。同时,大一、大二的课程已经对学生造成既定影响,学生做好了考研专业的选择,对外国文学史的兴趣降低,导致外国文学专业考研人数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应付课下作业和考试。因此,课下准备充分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沉闷的课堂导致没有教学激情,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学对象

文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对中国古典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化从小对学生的熏陶和培养,因此学生对外国文学缺乏兴趣。同时,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因为中外文化的不同,外国作品普遍篇幅宏大,人名复杂,翻译晦涩,学生很难像理解中国传统文学一样深入。加上文学院的学生外语水平并不是非常专业,因此在不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去阅读译文,也导致理解的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把握受到影响。

(三)教学设备

商丘师范学院的教学设备比较先进,教室基本上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教室的电脑还不能连接网络,对教师来讲只有放课件的功能,从而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片面、间接,缺乏直接、快速的网络信息检索。因为缺乏电子遥控设备,因此教师被局限在三寸讲台,手动遥控课件的播放,而不能自由行动,肢体放松,缺乏和学生的沟通,造成课堂师生的疏离感。

(四)教学主体

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质量。文学院的博士数量非常多,本科和硕士也不少。教师们应该不受限于年龄、城市,提高自身素质,开拓眼界,争取接受脱产教育,而不是在职教育。学校由于经费缺少、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等原因,较少开设教师培训班,远远达不到教师的需求。同时,很多教师忽视课堂授课,而把精力注重在项目研究、论文研究、职称评定上来,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态度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五)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教育造成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教师多认为文学史是知识的传授,缺乏教学方法的改进。外国文学史的授课多像中小学语文一样,偏向于按照教材的思路向学生介绍一部作品的作者,分析文本的结构,总结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等。这样的授课方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没有承担起培养学生理论和思维能力的职能,把文学史上成了文学欣赏课。学生形成既定的印象,不愿意动脑,不愿意课下搜寻资料,甚至连作业、毕业论文都千篇一律,倾向于写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等。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内容浩如烟海,世界各国的上下几千年的灿烂文学很难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来理清发展脉络、展现世界文学的全貌。传统的教学方法毫无意义。

二、高校外国文学史教学改革的方式

(一)课程时间的调整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外国文学史的授课时间应该提前,放置在大二上下学期。既可以避开各种考证的高峰期,同时又可以提前为考研的学生做专业选择的准备。大三两个学期则可以教授未完成的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和东方文学,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这样两个学年的课程连贯起来,互相补充,给学生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捉襟见肘的尴尬,文学赏析不是文学史授课的目的,掌握世界文学的发展规律,了解重要的文学思潮,了解各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是外国文学史课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不仅要了解作品情节,还要掌握专门的理论知识以此进行文学批评和研究。同时,不拘泥于封闭的空间、封闭的时空去对作品进行孤立的解析,而是应该给学生提供新的视角,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构建世界文学的坐标体系。

再就是多媒体课件要突出文学特色和想象力,视频和图片贴近文学主题,运用超链接、flash动画来展现作家的图像、作品的人物形象或者剪辑出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片段。

(三)教学内容的深化

歌德曾经预言世界文学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进程加快、多元文化融合和碰撞,导致世界文学丰富而复杂。因此外国文学史课程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梳理世界文学的发展脉络,讲授重点的文学流派、文学作品等,还应该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北大比较文学所得教授严绍璗指出:“一旦把这种跨文化的立场变成自己学术观念和方法论基础,我发觉自己对从前所拥有的关于中国文学和东亚文学的各种知识产生了不少躁动不安的情绪,即时常怀疑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价值。”[2]

在介绍上古神话时,可以融合世界各民族、地域的神话,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如世界各个民族都有洪水神话、创世神话、人的起源神话,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把古希腊神话、两河流域神话、希伯来神话、印度神话四大体系组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横向的知识平台,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译本的选择

课下阅读,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译本,良莠不齐的译本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作品的同时,介绍一下作品的翻译历史和不同的译本,比如莎士比亚的剧作,我们不得不提朱生豪、梁实秋的译本,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译本当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外国诗歌某些译本完全没有诗意,没有诗歌的美感。因此外国文学史课程的“阿克琉斯之踵”,也就是外语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和科研水平。严绍璗先生在《比较文学论文写作的基础与规范》一文中指出:论文中使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原典意义”其一指作为论文的材料,对研究的客体(对象)具有“时间的原典性”,一指论证中使用的材料,必须是“本国”或“本民族”的“母语文本”材料。还谆谆告诫学生原典性材料选用要具备“确证性—材料在命题论证的逻辑推导中,具有不能辩驳的、无法推倒的实证性作用,它对‘命题’的成立,具有根本性的支持价值”。[3]

(五)教材和考核改革

目前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外国文学史教材是郑克鲁版的《外国文学史》,教师应该在遵循文学院传统的基础上,参考朱维之、聂珍钊版以此补充观点,同时时刻关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国内知名期刊的新观点,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新颖、有特点,不循规蹈矩。

考核方式可以把外国文学史分为阅读和考试两部分,阅读考核的是主要流派的重要作品,一个章节、甚至是一段经典的话,考核方式可以通过课下阅读、课上提问,开展阅读会,做笔记等方式完成;考试主要通过闭卷、小论文等形式。

在分析商丘师范学院外国文学史课程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探讨实现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的改革,理顺教师授课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外国文学史课程改革的中心议题。既把教师自身的观念创新引入直接的课堂教学,改变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传统、忽略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相长,同时又将严禁、务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带入课堂,并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推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国文学史由于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模式滞后、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导致外国文学史课程存在一系列问题,而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本文在分析商丘师范学院外国文学史课程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的改革初衷。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教学现状,改革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2]严绍璗.确立关于“东亚文学”历史的更加真实的观念——我的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课题的思考和追求[J].中国比较文学,2006(2).

[3]王春景.外国文学教学与比较文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

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 篇10

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人们的阅读方式、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开始发生变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军, 网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博客、虚拟社区、电子邮箱、网络电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成为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传统社会相比, 网络社会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快捷性和超时空性。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外国文学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全面。一直以来, “教什么”与“怎么教”, “学什么”与“怎么学”都是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新媒体时代, 外国文学该怎样上, 学生又该如何学?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外国文学概念性知识几乎都能在互联网获取, 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受到极大挑战。因此, 需要不断完善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 拓展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 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式。

1.完善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对外国文学教学而言, 课程体系主要涉及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由于人文学科自身的复杂性, 单独开设外国文学实践课并不现实。因此, 一方面可以加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外开拓多种途径, 如组织同学参加外国文学专题知识讲座、成立外国文学经典研读社、建立外国文学博客群等。

目前, 大多数高校在讲授时都采用两大板块模式, 将外国文学分为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两大部分, 但两者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 所以授课内容往往很难深入。因此, 需要构建新的外国文学课程体系, 即以欧美文学为经, 以亚非文学为纬, 在突出欧美文学的同时, 将两大模块融为一体。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观照外国文学, 平衡教学中东与西、史与论等多重关系。具体地说, 就是围绕外国文学开设“中西文学比较”、“中西小说比较”、“现代派与后现代派专题研究”、“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等专业选修课,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

2.拓展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 教学内容侧重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且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和信息。无疑, 这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 必须有针对性地拓展教材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 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拓展教学内容:

一是以教材内容为信息的辐射中心, 进行跨学科教学, 挖掘外国文学的文化内涵。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很多年, 但高考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 学生知识面狭窄, 对国外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文化习俗等知之甚少, 所以学习外国文学困难较多。走进外国文学的课堂,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中西异质文化的碰撞。如讲授中世纪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时, 都会讲到基督教的《圣经》, 讲授《哈姆莱特》时可以从精神分析、道德哲学、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二是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 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形象而直观的资料, 丰富课堂教学。在新媒体时代的读图语境中, 文学与影视、游戏、动漫的结合成为一种倾向。讲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且一去不复返, 这就使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着种种尴尬和困境。在此背景下, 教师只能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 把学生“召唤”到文本中来。如通过播放电影《特洛伊》 (2004) 与《奥德修斯与迷雾之岛》 (2008) 的精彩片段, 与《荷马史诗》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讲授外国文学, 打破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的二分模式, 在两者之间建立有机的内在联系。比较文学所强调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把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学生能够宏观地把握世界文学的本质, 找到共同的“文心”或“诗心”。如把“多余人”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来讲授, 从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等方面比较俄国“多余人”、日本“多余人”与中国“多余人”的异同, 探讨“多余人”的悲剧成因、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四是引入有争议性的热点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既重视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 也重视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并融入教师自己的评价, 力求使课堂充满思辨色彩,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讲授20世纪欧美文学时, 通过介绍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新小说、荒诞派戏剧等文学流派, 在课堂上讨论“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期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之后”。

3.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就必须走出教学方法的困境,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实践性。从教师这方面来说, 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改变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 利用新媒体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课外阅读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外国文学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 但在新媒体时代,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网络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原本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师也需要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生获得信息更加及时、便捷, 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当堂上网查询资料, 当堂展开对话、讨论。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创建适合外国文学教学和当代学生特征的视、听、读全新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现代化。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过于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师的课堂讲授, 而在新媒体时代,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在利用多媒体上课的同时, 还可以同步播放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如《哈姆雷特》、《红与黑》、《悲惨世界》、《复活》等。影视作品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学生可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观看影片, 并将文本和影片进行比较分析, 以弥补教材知识和课堂学习的不足。

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信息化,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自主学习,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媒体时代, 学生既可以通过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 又可以在新浪爱问、芦笛外国文学论坛等校外网站下载相关资料、进行专题讨论, 还可以通过外国文学网、文贝网等网站及时掌握学术界的最近动态。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展开教学活动, 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促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 而且可以促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局面, 从而实现跨越时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协同学习。我校虽然已经于2008年建立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但目前仍未受到充分重视和充分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信息虽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为学生筛选网络资源,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新媒体时代, 经典文本经常受到戏仿和消解, 学生极易受到误导。以男歌手海鸣威为例, 海鸣威是其艺名, 不少学生竟其将与著名作家海明威相提并论, 甚至混为一谈。海鸣威的歌曲《老人与海》的歌名和意象, 均来自于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显然, 前者是对经典的戏仿和挪用, “硬汉子”老人在此成了一场过往爱情的见证者, 寄托着男女双方分手后的怀念之情。

四是组织学生听网络公开课, 尤其是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 拓展知识视野。在新媒体时代, 不出国门就能听到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 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知名高校在网上免费提供了课堂实录的录像, 其中有不少是与外国文学相关的公开课, 如耶鲁大学的《解读但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 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文明的基础I:从荷马到但丁》、《西方文明的基础II:文艺复兴到现代性》、《中世纪文学:但丁、薄伽丘与乔叟》、《莎士比亚》、《重要英文小说:阅读浪漫小说》、《二十世纪小说》等。

2011年, 我国教育部开始建设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并在“爱课程”网集中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 但遗憾的是暂时没有与外国文学直接相关的公开课。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均未开设公共课。浙江大学的开放课程虽开设了《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但也仅仅不过十讲。十二五期间, 教育部将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免费共享, 无疑这将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结语

面对着浩瀚如海的知识信息, 如何改革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和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媒体一方面为我们走出外国文学教学困境提供了技术条件, 另一方面也对外国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 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 还要当好网络世界的导航者, 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总之, 只有深入思考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 更新观念、大胆创新, 才能不断改革和完善外国文学教学体系, 实现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19.[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19.

[2]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2]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思考 篇11

一、转变观念,提高素养

据调查研究显示,一些语文教师不重视外国文学教学,甚至认为可有可无,这是教师对外国文学的教学意义认识不到位。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阔性的、世界性的眼光,外国文学有着自身的特质,蕴涵着他民族的人文观念、人文理想,有着他民族人民对人的理解、对生活的审视和追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偏执,应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学作品,转变观念,重视外国文学教学,如此才能使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文化。此外,由于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切实提高外国文学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外国文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提高教师外国文学素养?首先是多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其次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对待外国文学作品,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习惯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达到准确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引出经典形象。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外国文学形象,如守财奴葛朗台、变形人格里高利等,这些经典鲜活的形象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为学生推荐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增加学生外国文学的阅读量。第二,选讲名家轶事。文学史上有许多有趣的名家轶事,给学生讲解这些有趣的名家轶事,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有一次给学生讲诉了一个关于雨果的故事:雨果写完《悲惨世界》之后,将书稿投寄给一位出版商。稿子寄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于是,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寄给了出版商。隔几天,出版商回信了,雨果拆开一看,上面也是一个字没有,只画了一个“!”,他知道有希望了。果然,他的《悲惨世界》不久就出版了,并大获成功。此外,还有普希金、欧亨利、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家的轶事,这些有趣故事的讲解不只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还能从中受到启发。

三、在比较教学中与外国文学作品对话

由于学生对外国文学的认识、了解程度不深,许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有隔阂感和疏离感。因此,在教学中,应在学生已知的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外国文学相近的地方,以旧知带动新知,以熟悉接近陌生,打破隔阂,拉近距离。通过比较的方式建立“对话”的平台,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鉴赏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将这篇文章与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进行了比较阅读。笔者让学生分别阅读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之后笔者总结:两篇文章的的相同点是逻辑性强、观点鲜明。不同点在于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激情澎湃,感染力强。而蔡元培的演讲比较柔和。这是因为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在美国黑人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的特殊历史时期里,所以在演讲中他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典型的比喻、排比等,以鼓舞听众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共鸣。而蔡元培先生是学贯古今的大学者、教育家,这样的身份使得他的演讲较为柔和。通过“比较对话”方式阅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直接单纯的灌输更加深刻,教学效率更高。

《外国文学史》教学 篇12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特点

初中语文是以记叙文和文言文为主, 相对来说, 在初中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文体也着重在小说和戏剧性文学作品上。初中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外国文学作品名著的概况, 了解世界名著的存在价值和特殊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比如, 初中教材收录了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创作《变色龙》, 契诃夫善于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取题材。习以为常的事件一经进入他的作品, 不仅具有活生生的真实气氛, 而且能写出社会环境的实质, 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图画, 成为独具特色的俄罗斯社会生活的讽刺史诗。老师通过对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契诃夫及他的作品由来进行了解, 对《变色龙》的寓意有了了解, 这样就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中的三大文体是文学作品中最不好学的。因为文学作品讲得非常细, 要求学生分析得也要非常细。比如作品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分析等等都是比较烦琐的。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一定要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1. 人物分析导入课文。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掌握文学作品的主题关键在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对外国的文学人物了解不多, 特别对外国人的名字更是记不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好多同学都听说过, 但阅读过的不多, 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先介绍保尔这个世界知名人物:保尔被神甫赶出学校后, 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 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 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冬妮亚, 逃离了家乡, 加入了红军, 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 右腿变成残废, 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 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从此而沮丧, 而是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 从此有了新生活的良好开端。由这样一个坚强的人物导入新课, 学生自然想了解有关保尔的更多事迹, 也会对将要学习的文章特别感兴趣。

2. 时代背景烘托环境。

文学作品的创造是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在讲述外国文学作品时, 一定要注意它的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针对初中生对历史掌握的不熟的情况, 教师可在上课的过程中讲述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加强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联系性学习, 通过这一环节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3. 中外比较突出人物。

一本外国杂志在调查问卷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世界上最难猜的是什么?”其中一名美国男子回答的是:“中国女人的心。”从这一小小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表述非常含蓄, 而且有时为了“礼貌”起见会说一些反话, 这在读者理解时增加了难度。相比较而言, 外国人直接一些, 表述也是很直白, 这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 外国文学作品里的人物的语言都比较直白, 没有过多的拐弯抹角。老师在教学时可以直接分析人物的语言, 根据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 来掌握文章的主题。

4. 情节分析理解主题。

课文都是围绕情节来展开的, 在讲外国文学可以利用精彩的故事情节来突出文章的主题。比如,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老师可以把故事情节先交代:课文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于勒是个败家子, 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 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受尽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 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 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 于是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于勒归来, “每星期日, 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只要一看见大船开来, 菲利普总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于勒的信还促成了二姐的婚事。为了二姐的结婚, 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 却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十多年来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 希望变为失望, 乃至咒骂、怨恨, 最后远远地躲开了。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 围绕着于勒贫富的变化, 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有了这个故事情节的讲述, 学生对本文的主题也就理解得透彻了。

总之, 现在的教学要与世界接轨, 要让学生接触外国文学作品, 让学生懂得欣赏外国文学作品, 从而达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相对于中国文学作品来说要难,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写作目的都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情节演示让学生进入到具体环境中去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平时多引导学生看一些世界名著来感悟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领略异域风情和外国文化。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相对于中国文学作品来说要难,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写作目的都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外国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

上一篇:联锁逻辑下一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