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著(精选12篇)
外国文学名著 篇1
一
在师范类高校的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 外国文学既有专业课程的一般特征, 又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外国文学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文学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其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哲学、心理等学科领域。从时间看, 由于外国文学是“以史为线”组织教学内容, 这对学生而言, 必然产生一定的历史隔膜感;从空间看, 毕竟存在着不同民族文化与心理差异的问题, 极易造成文化接受上的阻隔或排斥。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形象、逼真、生动、表现力极强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吸收文学艺术精华的同时, 更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灯光以及现代电子等方面的因素, 在给人们带来一种视听享受的同时, 更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 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尽管电影与小说使用的媒介不同, 但两者之间是互为吸纳、互为影响。电影取材于小说, 一部成功的电影会促使文学原著的畅销。优秀的小说总是通过电影得以充分传播并得到大众的接受。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就可以较全面地在电影与外国文学课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探讨如何利用影视资源来丰富和充实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达到文学和影视的最大限度的优势互补是目前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
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影视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老师满堂灌要强得多。现如今, 根据外国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资源已经十分丰富, 以高教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为例, 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文学中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有相应的影视改编。《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琼斯》《傲慢与偏见》《名利场》《远大前程》《白鲸》《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有些经典还拥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版本的改编影视。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一) 根据教学需要, 正确删选影视资源
面对大量的名著影视, 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齐, 我们应选取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且与原著精神风貌一致的影视资源,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由于课时限制, 在教学中我们一般只是对作家的生平做简单的介绍。事实上, 外国文学作家大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 曲折的文学道路。而生活变故、情感体验有时能够对他们一生的创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影视资料展现了作家的独特经历, 有助于学生对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理解。如巴尔扎克的童年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他的母亲很专横, 脾气坏, 又有很多禁忌, 她冷酷地拒绝孩子们任何情爱的表示。传记片《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首尾呼应, 都以小巴尔扎克被母亲拒绝拥抱作为开端结束, 意味着缺失母爱对巴尔扎克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传记片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作家生平传记来了解作家。但是很多时候, 阅读传记文学会略显枯燥, 而影视则可以给我们提供直接而形象的资料, 可以通过演员的表现, 再现作家一生中的某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从而有助于学生对。
但也有一些影视改编偏离了作者的意图。如《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原本是通过作品表达了他对英国政治的观点, 但是改编成电影后就过多地突出了格列佛医生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幻经历, 使得作品仿佛成为适合小孩看的童话, 原先的思想性大大降低。好莱坞大片《特洛伊》则过多地突出了爱情的主题, 很多学生在看了这样的电影之后, 会对原作产生一些误解。所以, 教师在根据教学选择影视资源的时候注重其对作品的“忠实”程度而定。
(二) 结合学生接受, 选用原声电影
很多文学作品曾被不同时代的导演改编, 由于时代的变迁, 电影也经历了很多技术上的革新。对于一些早期的电影作品来说, 色彩、音效等自然不能和后期的作品相比, 而且电影技巧的丰富性也远远不如后者。所以, 我们要考虑到现代学生的接受趣味, 排除一些拍摄手法等相对陈旧的作品。另外,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有译制片这一形式, 即外国电影由中国人配音。译制片曾经为我们了解外国文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所配的语言过于书面化等。现代的学生外语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养成了利用字幕观看外国电影的习惯。电影史上, 曾经有过对文学名著的很成功的改编, 所以我们在选择影视资料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选用原声的电影, 特别是获得国际大奖的经典改编的电影, 不论在配音、画面、表演等诸多方面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原著的兴趣。如《奥德赛》 (导演:安德列·康查洛夫斯基) 、《麦克白》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电影改编《堂吉诃德》 (导演:奥尔森·威尔斯) 、《茶花女》 (导演:乔治·库克, 葛丽泰·嘉宝主演) 《苔丝姑娘》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主演:娜斯塔西娅·金斯基) , 获得恺撒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摄影奖。该影片是一部忠于哈代原著的移植片, 它以突出的影像语言来表现小说原著的神韵。歌舞片《奥列佛》 (导演:凯罗·瑞德) 根据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它是20世纪最后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歌舞片 (第4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等。通过观看影视, 学生不仅加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 更能对异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有所了解, 不自觉地激活了他们原有的经验, 转向自己的身份创建。[1]
(三) 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
外国文学课程本身综合性、异源异质性强的特点, 使得作品中出现的特定历史时期宏伟的战争场面、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的主题等仅凭想象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相对于中国文学作品而言外国文学作品普遍较长, 阅读一部作品往往会耗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 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在阅读作品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学生现在大多忙于各种证书的考试, 就很少去阅读原著。但名著的影视改编通常都会改掉原著相对平缓的叙述风格, 将情节安排得非常紧凑, 逻辑性强, 能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给我们提供直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拉近我们与外国文学的距离。
在教学中, 我们在讲完某个重要作家后进行全程名著名篇的影视观摩, 使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视觉资源, 课外组织观看改编为电影的西方经典名著, 给学生视觉形象上的体验和互文性思考。如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的电影《特洛伊》, 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的《钟楼怪人》, 根据《飘》改编的《乱世佳人》等。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观看时要注意哪些细节、思考什么, 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就能减少盲目性, 不至于只观看故事情节, 从而加强我们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能够促使学生重新阅读文学原著, 更好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如果过多地介绍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 还会对学生阅读原作有一定影响。很多学生将看影视资料代替对原作的阅读, 这对于学生的学术思维的培养不利。
(四) 剪辑片断插入教学课件
有选择地利用影视材料的片段, 更有效、更经济地利用。因为我们的课时有限, 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用于播放完整的电影, 所以我们可以剪辑影视片断插入到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之中融入我们的讲课过程中。我们应选定影片中某一段精彩的段落, 如主要人物的激烈论争、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以及经典段落等, 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在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通俗小说, 讲述邓蒂斯报恩复仇的故事, 我们剪辑邓蒂斯在死牢里和狱友法里亚牧师一起挖地道, 最后越狱逃生这一经典片段, 在视觉动感中满足了读者喜欢情节叙事的审美需求。在讲解梅里美的代表作《嘉尔曼》时, 剪辑比才歌剧《卡门》, 音乐把我们带到了西班牙斗牛场的喧闹狂热的气氛之中,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对作品的理解中。《包法利夫人》忠实于原著, 特别注意用细节表现爱玛的激情和她对浪漫爱情的渴望:修道院弹钢琴的镜头表现爱玛被宗教压抑的感情, 发泄她的不满。结婚路上采摘路边野花的镜头表现她对婚姻的兴奋, 缺乏对婚姻生活的思想准备。夜半三更要丈夫和她在月下幽会, 朗诵《圣经·雅歌》的爱情诗, 遭到丈夫的一声断喝:“我只是一个小镇医生!”浪漫与现实, 激情与平静的对立冲突凸现出来, 不无讽刺。这样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直观深刻, 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相关的审美享受,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小结
我们利用影视资源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源, 以期利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 并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因此, 探讨如何利用影视资源来丰富和充实外国文学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外国文学兴趣与热情, 消除对外国文学的而陌生感和排斥心理, 以达到文学和影视的最大限度的优势互补是目前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摘要:根据外国文学的特殊性质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 外国文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影视资源来填补文化差异的鸿沟, 而一些和外国文学相关的影视改编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因此, 探讨如何利用影视资源来丰富和充实外国文学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达到文学和影视的最大限度的优势互补是目前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外国文学,名著影视资源,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予霞.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影像文化[J].集美大学学报2010 (4)
外国文学名著 篇2
单项选择:
第1题“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句子。第2题“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的作品是(《百年孤独》)
第3题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索福克勒斯)有“戏剧界的荷马”之称号
第4题桃丽娜是(《伪君子》)中的人物。
第29题《巴马修道院》的作者是(司汤达)
第32题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欧里庇得斯)有“舞台上的哲学家”之称号。
第33题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一段独白。
第34题亨利·菲尔丁的小说(《汤姆·琼斯》)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结构最完美的作品。
第5题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一段独白。
第16题(《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
第24题但丁最早的一部作品是题为(《新生》)的诗歌和散文合集。
第25题“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句子。第28题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书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一段独白。
第29题欧洲文学中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形象的是小说(《勒内》)
第35题开创“随笔”这一文学形式的是(蒙田)
第36题(《禁闭》)是萨特的“境遇剧”的代表作。
第7题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诗人是(D.萨福)
第8题“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的作品是(《百年孤独》)
第11题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埃斯库罗斯)有“悲剧之父”之称号。
第12题玛丝洛娃是(《复活》)中的人物。
第26题(《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
第29题“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句子。第30题(《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
第31题亨利·菲尔丁的小说(《汤姆·琼斯》)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结构最完美的作品。
多项选择:
第5题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它主要由(B.《伊利昂记》C.《奥德修记》)两大史诗组成。
第7题弥尔顿的三大诗作均取材于《圣经》,它们是(A.《失乐园》B.《复乐园》D.《力士参孙》)第8题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是(C.索福克勒斯D.欧里庇得斯E.埃斯库罗斯)
第9题“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独有的系列典型人物形象,他们是(A.毕巧林B.别里托夫C.罗亭)第18题拜伦的一组“东方叙事诗”塑造了著名的“拜伦式英雄”,这包括(A.《异教徒》B.《莱拉》D.《海盗》E.《巴西里耶》F.《科林斯的围攻》)
第19题意识流小说流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法、英、美诸国,主要代表作家有(A.普鲁斯特B.乔伊斯D.福克纳E.伍尔夫)。
第35题弥尔顿的三大诗作均取材于《圣经》,它们是(A.《失乐园》B.《复乐园》D.《力士参孙》)第36题古典主义要求戏剧创作严格遵守“三一律”,即(B.情节C.时间D.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第6题巴尔扎克“风俗研究”的分类整理方法又分为的六个场景是(A.私人生活场景B.外省生活场景C.巴黎生活场景D.政治生活场景E.军事生活场景F.乡村生活场景)。
第8题莫里哀的《伪君子》的艺术特征有(A.基本按古典主义“三一律”写成B.典型的性格喜剧C.全剧结构紧凑,层次鲜明D.融会了各种戏剧因素)。
第30题“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独有的系列典型人物形象,他们是(A.毕巧林B.别里托夫C.罗亭)第32题弥尔顿的三大诗作均取材于《圣经》,它们是(A.《失乐园》B.《复乐园》D.《力士参孙》)
第33题拜伦的一组“东方叙事诗”塑造了著名的“拜伦式英雄”,这包括(A.《异教徒》B.《莱拉》D.《海盗》E.《巴西里耶》F.《科林斯的围攻》)
第34题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它主要由(B.《伊利昂记》C.《奥德修记》)两大史诗组成。
第37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有(B.彼特拉克C.薄伽丘D.莎士比亚E.拉伯雷F.塞万提斯)第13题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是(C.索福克勒斯D.欧里庇得斯E.埃斯库罗斯)
第15题哈代创作的“性格环境小说”代表了他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主要作品有(A.《还乡》B.《卡斯特桥市长》C.《德伯家的苔丝》E.《无名的裘德》)
第16题荒诞派戏剧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而后广泛流行于欧美各国,代表性剧作家及作品有(A.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C.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第32题古典主义要求戏剧创作严格遵守“三一律”,即(B.情节C.时间D.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第34题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作品是(A.《仲夏夜之梦》C.《威尼斯商人》D.《第十二夜》)
第35题莫里哀的《伪君子》的艺术特征有(A.基本按古典主义“三一律”写成B.典型的性格喜剧C.全剧结构紧凑,层次鲜明D.融会了各种戏剧因素)。
填空题:
第6题列宁盛赞______列夫·托尔斯泰___的创作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第12题希腊神话的最大特点是______神人同形同性______
第13题荷马史诗取材于古代关于______(希腊与)特洛伊______战争的英雄传说
第14题歌德晚年的抒情诗代表作是___《西东合集》__,抒发了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多方位的体验和探索 第15题被称誉为“美国文学之父”的是______华盛顿·欧文______
第16题彼特拉克的诗作_______《歌集》_____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为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17题华兹华斯为______《抒情歌谣集》______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第23题柏拉图称______萨福______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第24题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代表作是______《暴风雨》______。
第25题“威塞克斯小说”属于_______哈代_____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类。
第26题“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雪莱名作____《西风颂》________中的诗句。
第27题柏拉图称______萨福______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第28题“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半期的一个思想和文学流派,得名于斯泰恩的__《感伤的旅行》___。第30题“透过粉饰,我发掘地狱”;“给我粪土,我变它为黄金”是恶魔诗人__波德莱尔__的诗句。
第31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擅长采用___“复调”小说__的方法叙事和塑造人物,形成了多主角、多中心的人物体系
第1题_______《贝奥武甫》_____是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中流传迄今的最完整的一部史诗。
第2题19世纪英国三位著名的女性小说家是_____勃朗特三姐妹_______姐妹
第3题“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雪莱名作__《西风颂》__中的诗句。
第4题柏拉图称______萨福______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第10题长篇小说____《复活》____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最重要的作品。
第11题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_______狄德罗_____是《百科全书》的主编。
第12题“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半期的一个思想和文学流派,得名于斯泰恩的__《感伤的旅行》___。第14题_____库柏_______是美国边疆题材小说的开创者。
第15题被歌德认为是“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的是喜剧作品_____《伪君子》_______。
第18题“我为这样做,整整用了两幕,准备我的恶棍上场”,这句话出自____莫里哀________为其一部著名的喜剧作品所写的序言。
第19题华兹华斯为______《抒情歌谣集》______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第20题除了《路加福音》,路加还有一部杰作______《使徒行传》______被选入《新约》
第21题《新爱洛绮斯》的作者是_____卢梭_______。
第22题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的觉醒与崛起的是作品______《百年孤独》______。
第23题彼特拉克的诗作__《歌集》_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为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1题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初发表于_____1857_______年。
第2题薄伽丘的《十日谈》中运用了__框架结构___的形式把一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浑然一体。
第3题希腊神话的最大特点是__神人同形同性___
第4题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_____《玩偶之家》_______。
第5题“为艺术而艺术”是__唯美主义__文学流派的艺术口号。
第6题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的觉醒与崛起的是作品_____《百年孤独》_______。
第9题《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关系以爱斯美哈达为中心形成了一个____“圆心结构”________
第10题“透过粉饰,我发掘地狱”;“给我粪土,我变它为黄金”是恶魔诗人__波德莱尔__的诗句。
第21题蒙田是欧洲文学史上_______随笔_____这一体裁的创始人。
第22题被歌德认为是“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的是喜剧作品______《伪君子》______。
第23题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小说_______《橡皮》_____开拓了“物本主义”小说的先河。
第24题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______狄德罗______是《百科全书》的主编。
第25题华兹华斯为______《抒情歌谣集》______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第27题彼特拉克的《歌集》,主要以______十四行诗(商籁体)______形式著称
第28题《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关系以爱斯美哈达为中心形成了一个_____圆心_______结构。
简答和论述题:
第10题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流行于二十世纪20—40年代的法、英、美诸国,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1871—1927)、爱尔兰的乔伊斯(1882—1941)、美国的福克纳(1897—1962),以及英国女作家伍尔夫(1882—1941)等人。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内在真实性,它的主观性和非理性是非常突出的。从这个原则出发,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反对作者自己出面叙述故事,主张“作家退出小说”。意识流小说要求以作品中某个或某些特定角色的内心世界为中心,按角色的性格、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特定的客观环境的要求来组织作品的内容。它具体的描写方法主要是感官印象式的“自由联想”与内心分析型的“独白”与“旁白”,而这两种方法往往在作品中交替使用。40年代以后,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种流派已不复存在,但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却被许多不同倾向的作家所广泛采用。
第11题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是产生于美国19世纪30至40年代波士顿地区,并具有广泛影响的一股浪漫主义改革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挑战传统的理性主义和怀疑论哲学,特别是挑战作为清教主义理论基础的加尔文思想。代表人物是爱默生、梭罗和霍桑等人。1836年起,他们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后来被人们称为“超验主义俱乐部”的团体,不定期地就哲学、神学、文学等领域内的问题展开讨论。1840年,爱默生与富勒共同主编的一份名为《日晷》(Dial)的杂志出版,它是这个超验主义团体的思想理论刊物,几乎所有主要的超验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在上面发表过自己的理论文章和诗歌、散文作品。
第20题“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诗人是指18世纪末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极为反感,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和得名“湖畔派”。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于1798出版,这部诗集的序言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第21题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半期的一个思想和文**流。得名于劳伦斯·斯特恩游记《感伤的旅行》。它主要是因事而引起的情感抒发,其中不论写人物心理还是谈论叙述者自己的心情,都描绘得准确、生动和细腻。虽然斯特恩并非置理性于不顾,但是他追求感情经历能带来的愉悦,力图从感情中得到精神的慰藉,在这点上他开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这就是为什么感伤主义是18世纪理性主义向19世纪浪漫主义过渡的一个中介。
第22题“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创设的概念。陀氏是世界公认的心理描写巨匠,他善于通过人物非理性的潜意识,诸如梦境、内心分裂、反常心理等精神状态,挖掘人物的心灵,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多重性。他还采用“复调”小说的方法叙事和塑造人物,形成了多主角、多中心的人物体系。第37题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法国的人文主义文学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文主义作家有贵族和平民两种倾向,以龙沙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代表前者,拉伯雷代表后者。皮埃尔·德·龙沙(1524—1585)出身贵族,写过许多爱情诗,成为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以他为首的“七星诗社”对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成为古典主义的先驱。
第38题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小说”是英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哈代的系列小说。哈代把他的小说分为三类:
1、罗曼史和幻想小说;
2、机敏和经验小说;
3、性格和环境小说。其中属于“性格和环境小说”的《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6)等7部作品是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为“威塞克斯小说”。第39题三一律
“七星诗社”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法国的人文主义文学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文主义作家有贵族和平民两种倾向,以龙沙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代表前者,拉伯雷代表后者。皮埃尔·德·龙沙(1524—1585)出身贵族,写过许多爱情诗,成为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以他为首的“七星诗社”对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成为古典主义的先驱。
第9题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首先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而把这一理论首先应用到文学上的是文艺评论家泰纳。左拉(1840—1902)是自然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他受到龚古尔兄弟对人进行
病理分析的小说启发,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创作理论,在《实验小说》(1880)、《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1)和《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中,左拉强调采取纯客观的描写态度反映现实,要求文学成为单纯记录各种平凡琐细事物的照相机。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从遗传学和生理学去解释人的思想活动和社会现象。主张作家应超越政治和道德,否定文学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作用。
第13题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善于描写世界与人生状态的荒诞性,表现人在绝望境地中的精神自由;有很强的哲理性,使文学趋向哲学化。法国的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创作的鼎盛期是4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这期间他独创了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境遇剧”,这种戏剧在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的自由选择。阿尔贝·加缪(1913—1960)也是重要的存在主义作家,其小说《局外人》(1942)塑造了“荒诞的人”形象,《鼠疫》(1947)对荒诞哲学作了形象诠释。此外,美国的诺曼·梅勒、索尔·贝娄以及英国的威廉·戈尔丁等也是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
第17题“二希”文化
“二希”文化是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Hellenism & Hebraism)的合称,它们构成了整个欧洲文学发展的基因。古希腊文学体现了个体本位、肯定人的世俗生活的人本意识,成为欧洲文学的文化内核之一。古罗马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学的传统,但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服从于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后来的古罗马文学中理性化的文化观念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契合,形成了尊重理性、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基督教人本意识,它是以后欧洲文学的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文学史家朱维之教授曾形象地把“二希”文化比喻为哺育西方文学成长的两个乳房。
第26题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半期的一个思想和文**流。得名于劳伦斯·斯特恩游记《感伤的旅行》。它主要是因事而引起的情感抒发,其中不论写人物心理还是谈论叙述者自己的心情,都描绘得准确、生动和细腻。虽然斯特恩并非置理性于不顾,但是他追求感情经历能带来的愉悦,力图从感情中得到精神的慰藉,在这点上他开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这就是为什么感伤主义是18世纪理性主义向19世纪浪漫主义过渡的一个中介。
第27题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法国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热衷于对“物”作细致的描写,有“物本主义”倾向;刻意追求结构的“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规范;大胆进行语言革新,运用表现视觉的和描写性的词汇进行文学创作。娜塔丽·萨洛特(1902—)的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6)是新小说派的宣言书,她的代表作是《无名氏肖像》(1948)。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橡皮》(1953)开了“物本主义”小说的先河,代表作是《窥视者》(1955)。米歇尔·布托尔(1926—)的《变》(1957)和克洛德·西蒙(1913—)的《弗兰德公路》(1960)都是新小说有代表性的作品,西蒙的创作发展了新小说的表现手法。
第31题废奴文学
在美国独立革命到南北战争时期,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废奴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成为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早期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有爱默生的著名诗篇《波士顿颂》,朗费罗《废奴篇》诗八首,梭罗在的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等等。废奴文学以反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和反映黑人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希尔德烈斯的长篇小说《白奴》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废奴文学的主要代表,尤其是后者,对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斯托夫人曾被林肯总统称为“引起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第38题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深入发展,它发生在1770年—1785年之间,因这场运动的参加者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1776)而得名。这场运动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纲领的制订者,青年席勒和歌德则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的作品“洋溢着对整个德国社会挑战的叛逆精神”(恩格斯语),代表作有《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剧作《葛兹?封?贝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深刻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时代精神。第39题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物。骑士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以及效忠和保护女主人。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前者以普罗旺斯诗歌为代表,《破晓歌》;后者按题材分为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和古代系统,尤以不列颠系统的《特里斯丹与伊瑟》最为著名。骑士文学的抒情技巧、心理描写、情节离奇的浪漫风格对欧洲近代抒情诗和长篇小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第17题黑色幽默小说
黑色幽默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小说流派,其名称源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辑的一本短篇小说集《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有海勒、冯内古特、品钦、巴思、巴塞尔姆等,他们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创
作中表现世界的荒谬、社会对人的异化、自我挣扎的徒劳;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在艺术上它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严谨结构和叙事原则,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剪接在一起,笔法则富于反讽意味,语言经常打破一般语法规则和固有的词语搭配习惯。
第18题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而后广泛流行于欧美各国。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和40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都对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荒诞派戏剧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前言不搭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这一流派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和作品是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第19题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一般采用自传体形式反映社会现实,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突出。西班牙最有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第20题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法国的人文主义文学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文主义作家有贵族和平民两种倾向,以龙沙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代表前者,拉伯雷代表后者。皮埃尔·德·龙沙(1524—1585)出身贵族,写过许多爱情诗,成为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以他为首的“七星诗社”对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成为古典主义的先驱。
第36题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深入发展,它发生在1770年—1785年之间,因这场运动的参加者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1776)而得名。这场运动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纲领的制订者,青年席勒和歌德则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的作品“洋溢着对整个德国社会挑战的叛逆精神”(恩格斯语),代表作有《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剧作《葛兹?封?贝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深刻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时代精神。第37题拜伦式英雄
1812-1816年,拜伦创作了一组“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耶》和《科林斯的围攻》,作品富于叛逆精神,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组诗中的主人公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他们都有不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社会中却找不到用武之地。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无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明显具有诗人的生活的印迹和个性气质,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并且在欧洲的一代青年和民主人士中引起强烈共鸣。
第38题俄国“自然派”
19世纪30、40年代,果戈理(1809—1852)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现实主义,确立了俄国文学中“自然派”(即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外套》等中短篇小说、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836)和长篇小说《死魂灵(1842)。在果戈理受到反动文人的攻击时,革命民主主义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挺身而出,为果戈理辩护,论证了“自然派”必要性和进步意义,他认为,“自然派”的特点就是真实地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以下层社会的人为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它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和独创性,这是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
第39题“复调”小说
扇子与四大文学名著 篇3
扇与《三国演义》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后,羽扇、纶巾、鹤氅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第五十二回诸葛亮调兵攻取零陵,“只见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纨扇,用扇招邢道荣日:‘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从此确立了这个临阵主帅的特定形象。
在后来的多次战争中,诸葛亮大都是这种形象。例外的一次是在西城县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时,只是“披鹤氅,戴纶巾”。这时的弃羽扇正暗示了诸葛亮已无兵可指挥,代之以“焚香操琴”,又体现了诸葛亮遇险不惊的智勇镇定。诸葛亮充分利用“羽扇纶巾”的形象,给敌军施加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多次出奇制胜。第一百回“出陇上诸葛装神”,诸葛亮布疑兵作弄司马懿,以同样的四辆四轮车,分成四队,每队都是“簪冠鹤氅,手摇羽扇”,搅得魏兵凉惧万分。如此之强的心理战术效果,最明显的体现在第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诸葛亮遗命姜维用木雕装扮自己,阻挡追杀而来的司马懿。“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大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司马懿见后大凉,退逃五十余里,留下了“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笑谈。
扇与《西游记》
一提到《西游记》,人们多会想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其实,小说中还写了一把能生火的芭蕉扇。
在第三十五回,孙悟空和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两妖斗法,金角大王“右手伸于项后,取出芭蕉扇,平白地扇起火来”。最后太上老君来收场,原来两妖是看守老君炉的两童子。芭蕉扇就是扇炉火用的。
最有名的当然是能熄灭八百里火焰山烈火的芭蕉扇,它原产于昆仑山后的灵宝,能灭火气。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扇人就会飘飞八万四千里。由于和铁扇公主一家有恩怨,孙悟空经历了曲折过程,终于连扇四十九下,熄灭了火焰山的烈火,唐僧师徒得以继续登程。
《西游记》对芭蕉扇的精彩描写,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理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扇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写扇烘托了贾府锦衣玉食的富贵气象。小说中多次描写贾府中人用扇的情景。如第二十八回元春赏赐宝玉等人的端午节礼物中有“上等宫扇两柄”。第二十八回宝玉初会琪官时,“将一个玉块扇坠解下来”做了赠物,第三十一回宝玉夺了麝月的扇子给睛雯撕后让麝月“打开扇子匣子拣去”,等等。
《红楼梦》中对扇子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不同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十一回写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她。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吧。’宝玉赶上来。一把将她手里的扇子夺了递与晴雯。睛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小说借撕扇既写出睛雯虽“身为下贱”却泼辣刚烈、敢作敢当的品性,也写出了宝玉性格中追求平等、同情女性、对反封建礼教行为表示赞赏的一面。
《红楼梦》写扇在四大名著中是最多的,在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扇与《水浒传》
《水浒传》多处写到扇子,如梁山好汉中吴用的“五名扇”、公孙胜的“鳖壳扇子”、林冲的“折叠纸西川扇子”、燕青的“名人扇”和宋清的“铁扇子”,金銮殿上的“凤羽扇”,粱中书家的“葵扇”。
较为有名的是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在酷热难耐的天气下,押解生辰纲的杨志一行正在黄泥冈松林里休憩,突然听到汉子的歌声。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写出天气的酷热,唱得人心烦意躁;后两句借“扇”写出两个不同阶层人的心情,在描写上扣住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外国文学名著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思考。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重要使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开展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活动, 对于引导学生在爱国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国际理念, 促进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培养具有“共生”理念的新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语文学科与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契合点。
一、学高为师, 提高教师的素质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是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解读, 也给当今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掌握最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国际理解的视野下, 教育工作者绝不应该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储备, 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知识结构。一名合格的教师, 首先应是一位研究者, 了解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 教师应掌握最新的信息, 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往的小学教师多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 在外国文学和国际问题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偏颇, 如受《欧也妮·葛朗台》《红与黑》等文学名著的影响, 便认定自私、贪婪、冷酷是资产阶级的代名词;受二战的影响, 对所有的德国人、日本人也抱有偏见。这种片面的认识必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流露, 对儿童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通过培训、学习和研究等方式, 不断自我提升, 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在文学名著的阅读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国际事务, 尊重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激发他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热爱, 培养学生世界公民的意识。
二、文以载道, 选择合适的文本
好的文本, 对培养学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荐文本时, 应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 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名著。小学生阅读的外国名著范围很广, 怎样选择才是有效的呢?
1.参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名著阅读的指导, 必须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 科学、高效地践行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可见,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新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已成为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更与现代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同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 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包括2本童话、2本寓言、2本散文、8本文学名著, 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等。各年段的课外阅读字数如下: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低年级可以侧重于童话和寓言故事的阅读, 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范围应由神话、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拓展到中长篇文学名著, 如《古希腊神话》、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等, 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树立爱的意识、接受和尊重异民族文化。
2.参照教材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课程理念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基本能力、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教学和文学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 语文教材所选用的, 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以此来达到对学生知、情、意的教育。各阶段的语文教材都吸收了一定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应推荐与课本内容有关并能促进学生知识积累、感悟提升的名著。如长春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学期选入了《荒岛日记》, 这是节选改编自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一篇文章;长春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学期选入了《小王子》的片段。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推荐原著给学生, 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也达到了对学生知、情、意的教育, 可谓一举两得。
3.应有意识地推荐形质兼备的外国文学名著
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呢?答案是否定的。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而文学名著语言规范、优美, 结构精巧, 寓意丰富, 为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学会作文、陶冶情操打下了良好基础, 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提升阅读美感, 提高阅读能力, 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如果学生阅读的文章、书目内容较浅, 则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降低, 是“走在发展后面的教学”。
最近一些年, 很多学校特别重视国学教育, 让孩子们大量地诵读古诗文, 这在养成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及文学素养方面是非常有益的, 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但也要注意向孩子们推荐一些活泼新颖的外国文学著作, 如尼尔斯的《骑鹅旅行记》、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等, 让孩子们尽早接触多元的世界文化, 感受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及犹太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佛道文化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基。《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等著作, 则能够培养孩子如何与人交往、培养孩子细腻真挚情感的形成。
三、四两拨千斤, 运用恰当的方法
1.课堂渗透法
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 在教授外国文学作品时, 教师应把握教育的契机, 适时引导、点拨。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 应增加个性化教学环节, 以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如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中, 将《小英雄雨来》和《夜莺的歌声》两篇文章放在同一个板块中, 这两篇文章在表现主题上是一致的, 歌颂了两位小英雄在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时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两篇文章风格颇有差异, 表现的方法不同, 两位小英雄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 运用的斗争方式也是大相径庭的。面对这种差异, 我在教学中, 将两篇文章整合起来, 在挖掘出共性的基础上, 探究两篇文章的个性特点。在中西文化的层面上重新解读两篇文章, 使学生明白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 正是因为中国和西方在生命、道义等问题上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的“舍生取义”与西方的“生而取义”——他们表现的风格才各有其特点。同时,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激发了学生阅读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 更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2.专题讲座法
在讲座之前, 应根据班级学生阅读书目, 调查出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加以归类, 结合不同的文学著作加以讲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神不仅在日常生活细节上有很大差异, 就连性情上也大相径庭, 中国神话中的神具有高尚无私、不食人间烟火的特点, 在人们心中, 神是至高无上的;而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有着和人相似的性情, 互相争斗、嫉妒, 甚至具有七情六欲, 学生很可能产生“中国的神好, 而外国的神坏”这样片面的看法。对于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中外神话传说, 对比分析, 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每一种文化的萌生、演化和发展, 都依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 都是适应不同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果,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了一种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 它们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方面产生了分歧,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人们不能用属于自己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去判断其他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 不能凭自己的喜好认为哪种文化优、哪种文化劣。而应该平等对待, 承认差别。
3.阅读仿写法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著作, 坚持引领学生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阅读, 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效果。在检查常规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如提炼作品主题、名著缩写、人物简介等, 对于有能力的学生, 应根据不同的文学著作, 仿写语句优美、情节曲折或结构精巧的段落, 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能使学生在练笔中提高文学素养, 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与异国文化相融合。
4.开展活动法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课本中, 对文学名著的节选渐渐增多起来。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文学名著中的《鲁宾逊漂流记》《小王子》等节选,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讨论会等形式, 引导学生探究中外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理解中国的儒佛道文化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 篇5
简介:作者为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诗句三行一段,连锁押韵。通过作者与地狱‘百科全书,炼狱,天堂中各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简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冲突始终围绕王子为父报仇展开。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简介:作者塞万提斯,他申明:本书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完全摧毁”。在将近一百万字的作品中,出现了公爵、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农民等不同阶级的约七百个人物。尖锐地批判了16,17世纪初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简介:作者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本书矛头直指天主教的精神统治,揭露假信徒的伪善面目和欺诈手段,嘲讽那些上当受骗者的愚蠢蒙昧。剧作结构完整精巧,情节集中紧凑,手法大胆夸张,在浪漫的喜剧色彩中夹杂着充满生活气息的闹剧成分,突破了古典主义的陈规旧习,将欧洲的喜剧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简介:作者歌德。《浮士德》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简介:维克多〃雨果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悲惨世界》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宗教信仰。其因为内容丰富和内涵深刻,使读者们都体会到作品有一种深远的份量感。
简介:《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他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红与黑》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
简介:《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
简介:作者福楼拜。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渐堕落的过程。主人公爱玛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很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
简介:莫泊桑是十九世纪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之一,1880年《羊脂球》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该篇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将处于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羊脂球”与形形色色、道貌岸然的所谓上层人物做对比,充分显示出前者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心灵以及后者极端自私、寡廉鲜耻的丑恶灵魂。
简介:《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狄更斯早期作品大多是结构松散的“流浪汉传奇”,足凭借灵感信笔挥洒的即兴创作,而本书则是他的中期作品,更加注重结构技巧和艺术的分寸感
简介:《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 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 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简介: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简介:《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公开地向 维多利亚时代 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苔丝的悲剧,还有其社会道德根源,主要就是男性中心社会中那种强固的妇女贞操观念。
简介:《叶甫盖尼〃奥涅金》为诗体长篇小说,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贵族青年奥涅金在上流社会所发生的故事。该作品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
简介:《死魂灵》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顶峰。别林斯基 高度赞扬它是“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作者将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 农奴 的悲惨处境等现实揭露得
淋漓尽致。从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成为俄国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奠定杰作,是 世界文学 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简介:《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不朽杰作。故事内容多取材于家庭生活,一小部分取材于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充满幽默与温情。善良、正直、宽容的“父与子”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父与子》共计190余幅作品,每一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都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是值得我们一生阅读和珍藏的。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小说描写穷大学生 拉斯柯尔尼科夫 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 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
判流放 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简介: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的下场。庄园主莱温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人物、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简介: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9世纪俄国小说家、戏剧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坚持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忠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况。《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所选的文章以后期为主,以《套中人》是为著名。这篇小说表现了沉闷压抑的时代氛围,讽刺了俄国社会普遍的僵化、禁锢的精神状态。
简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哈克贝利〃费恩。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
简介:作者罗曼.罗兰。作品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庭里。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公爵的乐师,但此时家庭已经败落。老祖父很喜欢小克里斯朵夫,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使他从小就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
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
老人制服大马林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试图去改变命运。
简介: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此书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
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静静的顿河》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苏维埃政权在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
简介: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一个推销员异化为甲虫。变形后被世界遗弃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的关系。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简介: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 评论家。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文学奖。《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简介:《尤利西斯》作者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于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
简介:《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小说以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尔索。
简介:《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
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
简介:作者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严肃的、讽刺性极强的小说。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该书的主人公为了逃避危险的作战任务而装疯,可是逃避的愿望本身又证明了他的神志清醒。
阅读文学名著 提升语文素养 篇6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过去,学生阅读文学书籍,被视为不搞好学习看闲书,更有甚者视之为违纪犯错,嗤之以鼻。学生在自习课上或课间读文学书籍,被没收或毁弃的现象亦司空见惯。殊不知文学即人学,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很多作品,历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考验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鞭挞的人文思想;包含着自然、和谐、幸福、安乐等社会理想;包含着人的坚韧、尊严、理解、宽容、博爱、勤勉、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人类的美德。鉴于此,世界许多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给文学作品重要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学”等诸多倡导。读文学作品如品香茶,反复涵咏,意味无穷;如入圣境,五彩缤纷,令人惊喜。所以跟上课改步骤,需要语文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彻底转变观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课内外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立足课内,读深读透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基本篇目大多属名家名篇,我们应当含英咀华,帮助学生发掘这些篇目的内在美,让学生领略美、感悟美,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要让学生达到那种“每有所得,则欣然忘食”的境界,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字字珠玑,令人难忘。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借助朗读,涵咏体会,反复揣摩,领悟妙境。可由字面景的赏析深化到文中情的体验,又对语言的美进而探讨作者思想境界的美,也可从结构方面理解文章的巧妙,顿悟古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而《背影》一文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学习这样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体验,要让学生感觉文中父亲背影恍若就在自己面前,那种无言的父爱至情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像这样的文章,无需对字面意思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应重在悟“情”,这种“情”境才是我们追寻的至高境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名篇的学习应始终抓住特色,抓住难点,抓住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外拓展,综合学习
清代学者顾炎武有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和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个渠道,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中学生,受条件所限,实践的机会较少,读书因此要抓紧。读文学作品,课本上所选有限,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堂外拓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由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二是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如中学课本上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一回本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粉墨登场,其中对宝、黛二人的刻画及凤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先读此一回一定是意犹未尽,那么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不要怕费时费力,不妨开几节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尽情欣赏,痛饮一回古典文学的甘露琼浆。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小说虽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但绝不单单是描写男欢女爱的才子佳人式小说,而是展现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同时折射了整个封建社会日暮黄昏无可奈何的凄凉景况。让学生从中体验文学即人学。
四.品味文学,体验情感
阅读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语言反复提炼、咀嚼、品味,进一步使自己的情感随着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一起奔腾、升华,达到共鸣。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谈过这样一件事: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所高中执教,曾用三个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读《高山下的花环》,那是李准、李存葆写的一部以抗越自卫反击为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刚发表时由于很难买到,所以他只好选择为学生读。当他读到烈士梁三喜的母亲——这位用乳汁哺育过中国革命事业的沂蒙山老母亲,在离开部队前打开皱褶的纸布钱包为牺牲的儿子还550元带血欠账单的时候,战士们噙着泪水,纷纷捐钱捐手表,口中喊着“我们还,我们还——”这位老师流泪了,全班同学都哭了。像这样的文学情感交流体验,对于现在作为“超白金”新生一代的中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中是否应该加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谈文学名著缩写本 篇7
一、我国名著缩写本的源流发展
国外为文学名著编写缩写本早已有之, 且不乏佼佼者。中国出现名著缩写的历史, 可追溯至上世纪初。林纾 (林琴南1852-1924) 在辛亥革命前后用文言文发音外国小说100多部, 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40种左右。他的小说的以“林纾小说”闻名于世, 制成一体。由于林纾不懂外语, 是靠别人口译再由他用文言成书, 所以大多是原文精要。从严格意义上讲, 这也是一种改写本。例如, 《吟边燕语》一书, 既是根据英国人兰姆所著《TALESFROMSHAKSEARE》翻译的莎士比亚喜剧故事;《巴黎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译为《块肉余生述》等。林纾译作文字简练, 笔法流畅, 善于抓住原文要点, 详述其意义又节省篇幅, 如现代汉语译本的《大卫·科波菲尔》74万字, 林纾译本只有29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为了普及文化和便于少年儿童阅读等目的, 出版了一批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如少儿版的《水浒传》, 湖南版《世界文学名著 (缩写本) 丛书》、中国文联版《外国文学名著缩写本小丛书》等。
二十世纪七九十年之后, 随着出版系统的深化改革, 出版业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和市场化特征。适应市场的需求, 各出版社都把目光投向名著缩写本的出版。据不完全统计, 现有各种名称的缩写本丛书数十套, 有些名著竟有六十多种缩写本, 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局面。
缩写本的文本有两种情况, 一是直接把外国的名著缩写本翻译成中文;二是出版社组织编译力量自己改写的。
二、缩写本让更多的人了解名著、喜欢名著
缩写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得到人们的认可, 必定有其超群之处。简而言之有以下两大优点:1、提纲挈领、减小篇幅。世界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经过岁月的磨砺筛选,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浩如烟海的文学精华作品。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很多大部头、多卷本的文学名著。缩写本在这方面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便利条件, 使大家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更多的名著, 从中选择比较喜欢的作品详细阅读。再者, 在学校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的形势下, 缩写本的存在也给课业负担沉重的中小学生们提供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名著欣赏作业的捷径。2、语言浅显, 便于普及。中外文学名著不但为我们讲述了动人的故事, 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 同时也为我们介绍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例如我国名著《红楼梦》, 书中在描写贾、史、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的同时, 也围绕着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日常活动描写了很多诗会、猜谜、斗草、酒令等场景。大量的诗词歌赋暗喻了主人公的结局, 也显示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才华。如果把这些描写比作一桌盛宴, 那么它对中小学文化水平的读者来说就未免有些消化不良。读者欣赏不了每每长达10余页的吟诗作对, 往往就萌生了知难而退之心。缩写本的出现, 使中小学生也可以流畅地读下来, 能够增加小读者对名著的兴趣, 是他们迈向文学殿堂的阶梯。
三、“快餐文化”的隐患
正当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各种快餐店和快餐食品一样, 快餐文化也应运而生。缩写本与网络文学、卡通漫画遥相呼应, 形成了快餐文化的主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缩写本也不例外。固然有不少出版社是组织了优秀的翻译家、作家来编写缩写本, 但也不乏从商业利益出发, 出现了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选本。
那些粗制滥造的缩写本给社会造成了危害, 使笔者深感忧虑。1、文学之隐患。一部名著, 不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更有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千姿百态的人间万象。这一切形成一部完整的经典作品, 为我们提供了一道豪华的文学盛宴。缩写使名著从小说变成故事, 内容削减, 损原著之意。它剔除了原著丰满的肌肉, 挤干了原著的血液, 只留下一具叫名著的骨架。有人给缩写本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风干的猪耳朵”;还有人刻薄地称缩写本是:“文学的木乃伊”。如果改编者是高手还罢了, 若碰上一个低级写手, 说不定这骨架上会少些什么呢。再说, 众多改写者见仁见智, 取舍不一, 大有舍本求末、挂一漏万之虑。笔者则觉得缩写本像嚼过的甘蔗渣。甘蔗渣确实出自甘蔗, 但它还是甘蔗吗?同样, 名著缩写本改编自名著, 但他还是名著吗?古人曾经用一句话形容美女:增之一分则太肥, 减之一分则太瘦。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名著。试想一下, 一部五十万字的原著被缩写成十万字、一万字甚至三千字, 它还剩下什么呢?2、语言之隐患。缩写本为了缩写而缩写, 先计划好整套缩写本的每册字数, 再动手操作。由于篇幅所限, 整本书以对话为主, 其他统统略过。语言枯燥, 失原著之神。这造成了越是多卷本的名著受害越大;越是注重描写的作品受害越深;个别劣质缩写本几乎变成了“对话录”。缩写本的语言枯燥不止知对名著本身造成伤害, 它对现代汉语的负面影响更值得注意。很多青年人口袋里装着卡通漫画, 满书没有几个字;上网聊天, 网络语言字母、缩略语充斥屏幕;看本名著嫌太厚, 缩写本又给他们一个榨干了的故事。几种快餐文化的重重包围, 使青少年读者缺少接触优美典雅文章的机会, 词汇贫乏、语言苍白、文学修养每况愈下, 这种现状从网络上的各类评论留言可见一斑。
四、正确使用名著缩写本
综上所述, 缩写本适应市场需求而生, 其优点, 也有其弊端。我们既然已经看到这一点, 就应该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指导读者正确看待缩写本, 使用缩写本。我校由于多层次办学, 学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素养都存在差异。图书馆在接待学生读者时, 就要因人而异,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加强阅读指导工作。对中专学生, 根据他们年龄较小的特点, 应向他们推荐缩写本, 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但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 则要向他们推荐原著。对大专学生, 则不主张读缩写本, 而应引导他们以阅读原著为主。通过我们的工作, 充分发挥缩写本的积极作用, 同时尽可能避免其消极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本文简述了文学名著缩写本的发展及其利弊。
关键词:文学名著,缩写本
参考文献
[1]出版说明[M]//译林小说丛书.北京:北京出版社.
[2]出版“世界文学名著 (缩写本) 丛书”缘起[M]//世界文学名著 (缩写本) 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
[3]王涛.名著缩写值得商榷[J].中小学图书馆之友, 2004 (09) .
[4]司葆华.风干的名著[EB/OL], 2006-04-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e2a42010002ye.html.
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四步法 篇8
第一步 泛读法
泛读, 就是一般地、初浅地读, 目的是让学生在泛读中掌握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 比如作者的生活朝代、故事情节、人物姓名、写作背景等。这种阅读, 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上, 远未达到对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探讨, 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细致揣摩的程度。如读《红楼梦》, 学生会告诉你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王熙凤性格泼辣、能说会道、富有心计, 贾宝玉疯疯癫癫、无所事事。这些评论不能说不对, 问题是过于肤浅、过于表面, 缺乏独立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欣赏水平, 较高的分析能力, 就需要教师作进一步指导, 引领他们迈向更高的台阶。
第二步 精读法
精读, 不同于泛读, 所谓“精”, 必须注重读地要细致、有品位, 不流于俗套。要想做到这一点, 并不是随便说说, 或者一篇小说读上一年半载就叫做精读。在你了解了书的背景和故事主线之后, 要在具体的细节上下功夫。比如说:《老人与海》这篇小说的主题意义是什么?相信在很多老师的引领下, 或者学生自己的判断下都会得出:老人桑提亚哥在与鲸鱼搏斗时表现出了不肯服输, 刚毅而坚强的“硬汉”精神, 尤其是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更是给人以震慑。但是, 当你结合时代和背景, 仔细地去探讨本书的主题意义时, 就会发现还不仅如此,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老人与海》的意义所在。例如:大海的象征义、鲨鱼的象征意义、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 以及最后一幕出现的一对情侣对大马林鱼骨骼的评论等, 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以新的启示。
第三步 巧读法
所谓“巧读”主要是放在“巧”上下功夫。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 对于很多同学初次拿到厚厚的一本书, 往往会望而却步, 甚至有的同学开始还有兴趣或者想去尝试, 但是由于阅读量太大, 再加上老师强硬的逼迫, 会给我很多同学的心中留下“怯读”的阴影。所以, 我在高一的时候, 布置读《三国》并不是一下子从每个章节入手, 而是主要先给他们介绍书中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 例如刘备的、关羽的重情义, 张飞的粗犷而霸气, 曹操的狡诈和多变。一开始慢慢引导, 学生自然便会引起兴趣, 然后使他们迫不及待的自己去找寻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另外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便是通过学习成语的方式来学习三国, 我把它称之为“成语话三国”。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书中的很多成语引发一个有一个故事, 从而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那么对于三国一书的主要情节也就记得八九不离十。通过我的搜索和统计, 三国一书中可以找到的成语一共是八十二个, 几乎每个主要的故事都可以用成语去概括。你比如说:三顾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望梅止渴、三气周瑜、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等, 在教学生记住成语的同时, 也记住了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 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四步 问读法
浅议如何有效阅读文学名著 篇9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落实学生的阅读呢?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阅读心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方法主要有: (1) 体验感受法, 给学生讲解作家创作时的感受和自己阅读这篇著作时的感受, 诱发激情。 (2) 讲述故事法, 给学生讲述其中的一段故事, 造成悬念。 (3) 语言描述法, 描述原著中的人物或画面, 引人入胜。逐步养成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读写结合”
课外名著篇幅较长, 如果完全放在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 很难保证质量。“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 “写”是读的巩固和强化;如果只读不写, “读”的内容理解不能深入, “写”的水平也不能提高。因此可以采取“课内课外读写结合法”。如何写呢?一是摘录, 摘录优美的词句, 如《培根随笔·谈读书》中的优美词句; 摘录名人名言,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名言、谚语、成语、典故等;二是写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后,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写下来;三是仿写, 做到由“仿”到“创”, 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缩写, 浓缩名著的故事, 使长文变为短文, 如《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 群雄争霸, 最后三国归晋的场面。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方法必须交给学生, 指导学生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目录、作者简介、内容概要、后记, 对一部名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度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写心得、画图表。如在阅读《名人传》时可以这样列表:人物作者简介:国籍身份代表作作品概要向人推荐理由
不同类型的书, 要介绍不同的方法, 这样会让学生少走弯路,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 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名著知识竞赛、戏剧表演、编文艺板报等。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四、整合影视资源促进阅读
通过调查, 中学期间许多中学生连一部名著也没有完整地读完, 特别是一些女生;而大多数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三国演义》《西游记》……正如周宪教授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句话强调了影视文化的时代性和生活化, 它能给人极大的视听满足, 又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因此特别受大众的喜爱, 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人们更习惯于坐在声像俱全的媒体前观看, 而不太情愿抱着书本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针对学生普遍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这一特点, 明智的选择是与其压制, 不让他们观看, 不如因势利导, 即借助影视综合艺术的魅力, 来吸引学生阅读文本, 走近经典。每当我告诉学生, 要利用多媒体观看名著片时, 学生神情高涨, 兴高采烈, 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所以, 我利用晚自习播放名著片, 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
文本具有影视无法企及的表现空间, 阅读文本可满足读者丰富的想象需求, 使读者获得极其自由的精神上的享受。也正因为如此, 很多读者在观看了影视作品后, 会意犹未尽, 再去阅读文本。实践证明, 将影视资源与名著阅读有效整合,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成熟心理, 独特个性、协作观念、创新精神。
五、注重名著阅读与情感教育
外国名著里的交际箴言 篇10
《巴黎圣母院》———宽宏大量, 是唯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
《伪君子》———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 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 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 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 它却变成了种子, 长出鲜花和香膏, 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
《静静的顿河》———不要向井里吐痰, 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 是件很容易的事。
《培根论说文集》———美德犹如名香, 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 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日瓦戈医生》———现在我说的您要特别注意听:在别人心中存在的人, 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这才是您的本身, 才是您的意识在一生当中赖以呼吸、营养以至陶醉的东西, 这也就是您的灵魂, 您的不朽和存在于别人身上的您的生命。
《好兵帅克历险记》———谁都可能出个错儿, 你在一件事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汤姆·索亚历险记》———他发现了人类的一个大法则, 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 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 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
《一千零一夜》———时间的一切虚伪, 正像过眼云烟, 只有真理才是处世接物的根据。虚伪的黑暗, 必为真理的光辉所消灭。
古典文学名著与元宵灯 篇11
《水浒》中几次灯市描写,作者紧紧编织入情节的构思中,第66回的元宵节灯市描写,梁山义军利用万民同庆的灯节,作为攻城略地的绝好战机;第72回宋江月夜观灯游东京,引起宋江打通“和今上打得火热的李师师”“枕头边关节”的念头,为81回“燕青月夜遇道君”做了铺垫,也为最後实现招安定下了基本策略。将元宵花灯作为影响深远的民族民间文化写进作品,并作为贯穿故事情节的重要一环,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从群众文艺这一角度,对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元宵灯火进行探讨、借鉴,当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让我们游览一下几部古典文学名著中关于元宵灯会的盛况,仔细欣赏一下那元宵灯的千奇百态,万般风情。如《西游记》中“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好一副花灯悬闹市,民众迎新春的生动景象。还有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融进灯彩艺术的:如“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鳌鱼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世俗风情皆在灯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还有:《金瓶梅》中“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通判灯,钟馗与小妹并坐”。好一副清风亮节,栩栩如生的动人故事。情景交融,足见文学大师们笔下的元宵灯如诗如画。观灯逛市,犹如步入飘飘入仙的境界。
其次,观元宵灯,还必须观赏一下作者们匠心独运,鬼斧神工的制作艺术。《红楼梦》中的元宵灯装点的“玻璃世界,珠宝乾坤”,原来却是用“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灯,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哪知千般宝贵,万般风流的元宵灯,其制作材料,竟可俯首即拾。再看清风镇上的小鳌山,但见“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清河县狮子街的灯市;“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倒背金蟾,戏吞至宝。”“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巨口大髯鲇鱼灯,平吞绿藻。”“转灯儿一来一往,吊灯儿或仰或垂。”在那个时代,没有电器设施,更不用说声控、光控了,可是,那元宵灯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今天来看,你能不拍手叫绝吗?
还有那元宵灯会的规模、盛况更是令人神思遐想。那清风镇的上“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六百碗花灯……”宋江等人缓步街头所见,尤其使人神往:“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四五个人,手厮挽着,来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时,但见: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彩,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竞喧阗;织妇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据载,元宵赏灯之俗始于汉朝,永平年间汉明帝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即令点灯,亲自到寺院张灯祭佛。《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五代王仁裕等人撰)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南宋吴曾撰的《能改斋漫录》,南宋孟元老撰的《东京梦华录》中均有元宵灯会的记载。据载,宋代宫廷制作灯山,有普贤、文殊佛像并坐青狮、白象灯,佛像的手不仅能活动,还从佛像的手臂处喷出水来,状如瀑布。清代宫俗十分重视放灯,元宵前後两天,宫内和京师市肆,均悬灯相庆,不仅有华美的宫灯,而且还有冰灯的制作。可见曹雪芹写“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所描绘的“园中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戏乐声喧”景象,并非完全虚构。
(文/戴璐)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有效策略 篇12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 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 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 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 教师可以抓住时机, 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 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 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 不如营造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 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 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 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 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鼓励学生多捐书, 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 如读书笔记展览, 开故事会, 读书心得交流会, 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 同时评出优胜者, 给予奖励,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 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 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 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 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 每年读三本, 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 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 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 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 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 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全书共三十五章, 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 平均每周读4~5章, 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 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 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 反复地读。”精读, 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 掌握重点, 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 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 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 最后浏览全文, 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 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 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人们常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为他们建立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学习, 集思广益,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 从而获得最深刻的理解, 深入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外国文学名著】推荐阅读:
外国经典文学名著10-18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论文01-03
外国名著文学常识08-22
[外国文学名著《简·爱》读后感(英文版)]名著读后感英文版10-02
外国外国文学06-06
外国名著10-03
外国名著内容12-23
外国文学答案08-25
外国文学经典05-11
外国文学研究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