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课教学

2024-06-20

英美文学课教学(共11篇)

英美文学课教学 篇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加重视,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 表达能力和文学素质要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为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很多高职院校为学生开设了英美文学选读课。

文章从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参与的角度入手, 探讨高职院校对英美文学选课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针对该课程的教学,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探索,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施教学。

一、教学大纲的新规定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采取主动的探究文学选读教学, 英美文学选读课的教学大纲中指出, 学生要对英美文学建立欣赏能力、理解能力, 这样通过英美文学的原著阅读, 来提高各方面的进步, 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来欣赏文学、判断文学。学会阅读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拓展思维, 开阔知识构成。经常阅读和剖析英美文学著作, 让学生可以加大语言的基本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学、英美文化的熟知。由新大纲中我们可以发现, 如果希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加快学生熟悉英美文化, 最快的捷径便是多多阅读、多多了解, 只有加大阅读作品的质和量, 才可以提高英美文学选读课教学的质量。

教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当注意, 大纲中的要求大多以本科院校的学生为出发点设立的课程, 而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教育特点及社会特点设立相应特征的教育课程。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阶段, 让学生对于阅读和解析能力培养的过程和学生主动的去体会参加到英美文学选课当中是密切相关的, 这也是有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特点所决定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英美文学著作在阅读方面和对英美国家文化特点的学习能力上, 都有很大的发展和空间,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这项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只要全身心投入到英美文学选读课程的学习氛围里, 深切的感受英美文学的魅力所在, 深深感受英美文学的文化意义, 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 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美文学, 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对学生实施主动参与和体验英美文学的教育方式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和体验英美文学, 才能真正的去理解英美文学, 逐渐去理解英美文学, 增加英美文学的阅读, 体验英美文学著作的精髓所在。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 让学生可以不断深入到学习英美文学的学习中去, 深入进行体验和实践, 这样才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提升文化素养。学生主动的参与和体验英美文学, 必须在教师的教导下进行, 然后学生积极的调配自身的能动性, 发挥主动的学习精神, 加强学习的能力。

我们对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具体采用的是教材选择上、设计问题上、评审考核上, 通过这些方面的研讨,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选择适合的教材课程, 设计好容易理解的问题, 全面的通过评审考核规则, 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能够以更佳的状态学习英美文学, 更好的融入到学习实践中。

1、教材选择

教材的选择的好坏不但可以使学生得到阅读英美原著的快乐感, 真切的体会语言的魅力及美感, 还能让学生去除对文学是繁冗拖沓的长篇大论的错误观念, 改掉学生对文学是远离现实生活, 虚拟思想的错误观念。有专家曾指出, 应当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准来选择课程的内容, 提倡学习和阅读优质的小说和散文。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阴雨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选读课程。但是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 在开始阶段就让学生选择学习小说和散文, 会严重的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还是缺少对小说、散文的全局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反之, 由较为经典、较为简易的选读课程开始, 以教师的教育为辅助条件, 让学生可以逐渐的建立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逐渐适应由短至长的篇幅的阅读、理解能力, 积极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设计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设计问题, 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 理解原著传达的意义。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原著的意义。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课的同时, 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课程里可以辅助学生清除语言上的不足, 比如浅显的剖析特别的文章结构和生硬的词语, 让学生在面对文章的意义理解的同时, 可以回答出教师设计问题的答案, 这样让学生在重复阅读的时间里, 更加深切的体会文章的意义。

3、审查与评论

高职院校应从审查和评论的方面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体会和感受的过程。学生的评分体系, 就像学生的出勤方面、上课表现方面、课后作业方面、学期结束时的考试等, 都算成学生的学期成绩。平时可以适当的培养学生对论文书写的能力, 和课堂上的测试相结合, 来审查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力度, 学生只有主动的学习, 才能更用心的完成这些审查内容。让学生对重点知识加强体验,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从平常的审查中加大文学选读的力度, 让学生参与其中, 拉近学生和英美文学的距离。

三、结束语

对于英美文学选读课的教学问题, 需要强调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让学生具有主动的体会和参与到教学中的策略。对于学生进行教学选材、课程中的问题设置、审查和评论上, 都应当以学生对于文学能力提高为前提, 让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英美文学的语言魅力, 加大学习实践能力, 让学生提高其语言素养和实现对学生文学教育的目的。

摘要:高职院校对英美文学选读课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体验和参与。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选读课教学, 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中, 让学生可以自由的、主动地发挥能动性, 目的是为了提高英美文学选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对策,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涂沙丽.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02) .

[2]张丽娜.浅论多媒体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优势[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3) .

[3]闻彤, 王虹霞.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 2008 (03) .

英美文学课教学 篇2

一、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兴趣缺失的成因

(一)课程组织形式陈旧、课堂教学沉闷不能吸引学生

目前英美文学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课堂讲授,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学生在课后没有信息扩展,没有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后缺乏有效的途径与任课教师交流。同时,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课堂沉闷机械、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此外,教师“满堂灌”的做法也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丧失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把期末论文或考试当成指挥棒,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课堂笔记和辅导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缺乏对文学文本的细读导致文学价值失败

英美文学课堂任务重、课时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文学史+选读”的模式要求“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范谊 2005:155)上文学史课时,教师花大量时间介绍历史背景、文学流派等,无暇顾及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而处理作品时只是简单解释意思,浅尝辄止;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大量抽象的作家、作品知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在文学活动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活动不仅是达到理解文本的方式,其本身也是文本的构成方式。因此,读者的活动就成为一切文学价值的源泉,文学的价值也就依赖于阅读过程的价值。阅读过程的缺失直接导致文学价值在文学课堂上的失败,导致了学生的畏惧和厌恶情绪。

缺乏文本细读导致文学教育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的缺失。众所周知,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英美文学课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细读文学作品过程中产生应有的美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其对美的感受能力。然而由于对文本细读不足,教师无从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生情操的教育功能也就无法实现。这样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兴趣索然。

(三)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以上是外因,而内因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首先,学生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转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时语言基础准备不充分,而文学课上突然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术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词和表达法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畏而退;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

一方面,目前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方面差强人意,不能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出于畏难情绪和文学课“无用论”的影响,造成目前学生总体上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缺失。

二、对策

针对上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缺乏兴趣的成因,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组织方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的是改革陈旧的教学组织方式。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此课程可以实行“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实践性教学+课外网络自学+师生交流辅导+讲座、录像”的模式。

1.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它重视多媒体手段在英美文学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使用教学光盘和多媒体辅助课件,向学生多渠道地传输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趣味性强,声音、图片、录像等的利用改变了教师在台上“满堂灌”的现象,避免了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其次,多媒体课件解决了教师板书的问题,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使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提问、讨论,把更多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此外,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拷贝,节省了学生课上记笔记的麻烦;最后,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讲解,减小了听讲难度,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

2.课堂实践性教学:适当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宜采取课堂讨论和文学小论文的形式。课堂讨论前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学生课下查资料做准备,待课堂上师生讨论交流。而文学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在查找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其自己发现学习的兴趣点,并在研读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但应该指出,实践性教学不可能代替课堂教学,安排的次数不宜多,应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接受程度而定,否则会适得其反。

3.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课外网络自学与教师辅导答疑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即将讨论的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相关文学术语等,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拿到课堂上供师生讨论;同时,教师的辅导答疑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辨伪解惑和个性培养的必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目前有很多文学课开设了课程网站,提供各种文本链接供学生阅读,还有留言板供师生提问、发表见解等,这些现代化媒体手段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讲座与录像:聘请知名学者开设英美文学系列讲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它能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习氛围。周末播放经典文学影片既可以弥补学生阅读量的不足,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讲座与录像应与教师的授课相呼应,避免讲座和录像与教学脱节。实践证明,专家讲座与文学影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细读

正如王守仁教授呼吁的那样,英美文学课要吸引学生,就“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王守仁 2002:10)细读作品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精妙。比如细读Lamb,可以使学生体会William Blake质朴而富有音乐感的语言,领略其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以及对宇宙和谐的领悟和向往。细读作品首先要吃透语言,同时要分析作品形式的意义。本世纪新批评及叙事学等的崛起,使人们认识到作品形式往往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作品形式仅是作品内容的载体,其本身也具有实际审美价值。此外还要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深刻内涵。总而言之,英美文学课应该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对文本进行语言、文体、思想等多方面的阐释,达到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把握文学内涵的目的。

(三)发挥英美文学课的审美功能

英美文学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英美文学教学的支撑点就在于通过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挖掘文学作品的美。首先要使学生们感受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意蕴深刻性和内涵丰富性,使其受到美的感召和熏陶。此外,要引领学生理解作品中歌颂的美好的人类情感;通过阅读作品中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与作者产生共鸣,从心灵深处被打动并震撼,从而被文学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运用美的语言及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学生对作品反复玩味,对英美文学课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强调文学课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Bassnet 1993)。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亲临语言环境,感受不同场合中不同语言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英语“是学习英语和文体知识的可靠材料”。(陈许 2001:36-37)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反过来,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调查发现:“语言能力越强,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越浓”。(白锡汉 2000:68)因此文学课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英美作家作品中英语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

“本科阶段打下文学阅读和批评的基本功,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兴趣,消除他们对文学的敬畏心理,应该是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定位和目标。”(范谊 2005:155)这把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足了功课,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广大英美文学课一线教学教师一直在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本文就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求教于方家,以期共同努力把英美文学课建成一门具有趣味性的课程,使英美文学教学勃发生机。

英美文学课教学 篇3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文学课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具有不可忽视作用, 同时对培养高素质英语专业毕业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高校英语专业中遭遇生存危机。在新时期商品经济的背景下, 很多外语院系迎合重商主义的风气, 强调英语学习以应用为主, 因此在英语专业发展过程中大幅度压缩了文学课的课时, 甚至主张不开文学课。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对一些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兴趣浓厚, 而不重视英美文学课。笔者针对当前英美文学课所遭受的冷遇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二、新时期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和困境

1.课时大幅压缩的问题。英美文学课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从古代至二十世纪英国以及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特点、名家名作、思潮流派。而由于目前各大院校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课时不多, 要把外国文学讲“全”讲“深”, 难度极大。因此, 很多高校教师会有所选择地讲解一些文学作家及作品。这也导致学生无法系统了解学习文学脉络, 对英美文学逐渐失去兴趣。

2.生源素质的问题。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程, 具有一定难度。各大高校生源素质不一, 学生的先期知识掌握与理解差异很大。很多学生不读文学作品, 或者读不懂作品, 导致课堂教学难以吸引学生, 对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制造了一定难度。

3.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一些英美文学教师文学功底不够深厚、知识面不够广, 无法较好地引导学生。同时, 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某些院校由外籍教师担任英美文学课程, 但是外籍教师的流动性很大, 且与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很大, 这导致学生与教师沟通和理解障碍, 教学效果不佳。

4.教材建设落后的问题。如何选用一套合理实用的英美文学课的教材, 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文学思潮, 而不概念化具有一定难度。虽然英美文学的教材种类繁多, 也有很多脉络清晰的优秀教材, 但是时间跨度极大,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无从讲起,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望而生畏。因此, 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完英美文学课之后, 只能记得一些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名, 而缺乏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 这就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三、英美文学课的改革途径

1.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英美文学课的改革必须先打破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应根据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实现教学设计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课堂教学应在师生互动中进行, 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 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此外, 可开辟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一些改编的电影、排演戏剧、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丰富对文学和作品的理解, 从而增强英美文学课的趣味性,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由于生源素质不一, 学生对文学爱好程度不同, 因此对文学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 应具体分析其对文学知识的需要, 可对其提供帮助, 努力拓展文学深度, 推荐作品使其拓展阅读量。而对文学兴趣不浓的同学, 应积极鼓励他们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视角, 着重培养其文学知识的鉴赏能力。

3.师资的配置与培养。文学教师的师资队伍应合理化, 由资深老教师传授经验于年轻教师。同时, 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培训、深造以及访学机会, 提升高校教师的英语文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胜任英美文学的教学, 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4.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而多媒体的应用在英美文学课中有其优势。因此文学课应与时俱进,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用形象生动的图、文、音、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这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 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能在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的因素。通过英美文学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 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使之成为具备叫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正如王守仁教授所述, 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 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 逐渐“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 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 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反省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 将使学生受益无穷。”因此, 即便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 文学的作用无可替代。

参考文献

[1]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外语教学, 2000 (3) .

[2]莫卫生.浅析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东京文学, 2012 (3) .

英美文学教学探讨 篇4

摘要:阐述了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指出了其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一门专业课,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课程历史跨度大,作品纷繁多样、风格各异,文学流派众多,且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一直是难教难学的课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两门课程曾一度受到冷落。在一些院校,英美文学曾被列为选修课或合班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英美文学教学也受到了重视。颁发的新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3种类型。英美文学属于相关专业知识这一类型中的必修课,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市场选择型。很多学生把学习热情投人到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不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英美文学原著上。受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英美文学,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变外语专业英美文学面临的困境,是广大外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除了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因素外,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广大外语教师的共同努力。 1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改变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首先要确立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外语院系要改变办学思想,不应把自己只定位为社会和市场适应者的角色。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应把目标定位于“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川依据这个定位,可从3 个方面确立英美文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文学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文学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雕琢了的艺术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精美凝练和典雅深邃等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另外,文学语言也是生活的语言,它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真实鲜活、通俗易懂的特性,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在英美文学语言的海洋里有许许多多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材料,是学生广泛接触、观察体验各种语言现象和自由猎取语言知识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学生可以欣赏弗朗西斯·培根散文中富于哲理催人奋发的警句名言、文学大师莎士比亚优美典雅的十四行诗以及绘声绘色的戏剧语言;可以欣赏弥尔顿庄严厚重的史诗、海明威语言的简洁以及马克·吐温语言的幽默和奥斯丁语言的睿智,等等。文学语言是学习语言的丰富多彩的语料库。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学习和巩固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强英语语感,提高流利使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外国文学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

英美文学教学探索 篇5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外语人才。据统计,目前中国各层次的外语在学人数已近5000万人。虽然中国外语教育成果显著、外语学习人员数量巨大,但是另一方面,外语教学中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的教材大多都是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四级考试的要求进行编写,绝大多数词汇都在四级考试要求的范围之内。但是,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却不那么乐观。拿写作来说,让学生写一篇120字左右的有关校园生活的短文难不倒他们,因为频繁的练习已经让他们开始麻木,写出的文章也是千人一面。因此,学习英语,绝不仅仅是学习英语课本,要想学好英语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欣赏英美文学名著,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体会英语语言的优美,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西方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的素质教育目的,可谓一举几得。遗憾的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没有面向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有的也仅仅是几门简单的电影欣赏和英美文学介绍这样的选修课,或者给学生列出文学作品的书目,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因为缺乏指导,理解得不够深刻,因此很难起到文学教学应有的效果,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太大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学生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实现培养综合型人才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经由过去的“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变为课堂上的控制者、评判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知识的来源者。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教师要与时俱进,转换自己的传统角色,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文学即人学,因此,文学课也应该有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参加评论。衡量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应以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和能否提高学生素质为标准。

(二)学生本身的观念问题

1.学习英语就是应付考试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中学时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上大学,许多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就是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模式也和高中基本一样:背单词,读课文,做练习。结果是考试结束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英语书或束之高阁或当废纸卖掉。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背下的单词、句型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忘记。因此,很多学生把英语学习当成了一项任务去完成。

2.学习英美文学和自己无关

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学深奥的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英美文学课很难进入他们的视野。

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体会英语语言的优美,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西方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达到陶冶情操、完美人格的素质教育目的,可谓一举几得。

1.英美文学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优秀的文学作品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精炼、准确,表达方式灵活,情感色彩浓郁,对学生扩大词汇量、学好语法、加强修辞训练及提高语言运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又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文学语言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菁华”,英语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莎士比亚的戏剧、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美文学作品。

2.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深刻理解。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课程可以使大学生深刻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探索文化的定义,Raymond Williams曾将其描述为英语中最复杂的词汇之一,他对“文化”的界定就是:“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作品或行为。”[2]按照这种定义,文学和文学作品就是文化。英美文学中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不仅仅传达了作家的写作意图,还反映了英美国家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蕴涵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因其生存和生活的客观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自然资源的差异也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例如,中国因西面靠山,东面临海,吹的东风是暖风,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东风象征着温暖、春天和生命;而英国西临大海,东临大陆,吹的东风就是寒风,人们总把东风与冰天雪地联系起来。同为东风、其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因此,中国人讴歌东风,英国人称颂西风就不难理解了。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

3.学习英美文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英美文学课上所学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筛选和众多读者严格检验的艺术珍品。阅读、学习、欣赏这样的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能力,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4.学习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3]英美文学教材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戏剧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也很高。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和诗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

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探索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材+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就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而文学作品中固有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渐渐丧失。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英美文学学习策略必须要充分考虑网络资源的利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原始的教育技术已逐渐淘汰,新兴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步占据各种课堂,教育硬件的全面提高必然导致教育软件的革新。事实上,对于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各学科教育理念以及教学策略等的讨论正方兴未艾。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文学学习策略必须强调对网络及其他现代教育辅助手段的利用,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文学学习的趣味性,使文学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为了真正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笔者在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内容的筛选

1.重作品,轻历史,力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详细讲述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各个时期出现的文学名词和文学术语,否则,学生将一头雾水,觉得文学艰涩深奥,对之望而却步。应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阅读作品上,因为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名家、名篇数不胜数,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里多阅读,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做好课堂教学文本的遴选工作。所选用的文本材料需具备审美的针对性,既能直接表现语言的艺术美,也能间接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审美情趣的提高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将变得更加显著。从网上下载的各种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材料比单纯的语言文字更能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和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观,提高自身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重短篇,轻长篇。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的连贯性,应选择有代表性、篇幅短小、语言难度适中、艺术表现力强的作品。当然,并不是完全将长篇排除在外。学生也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傲慢与偏见》等。老师可以选择冲突激烈、表现人物个性和作品主题的部分让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做角色扮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了更好地表演,学生们需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才能领悟作品。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保障学习策略的实现

传统的教学方法传递的信息量较少,而且很呆板,缺少变化,学生很难至始至终保持注意力和兴趣。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多媒体授课具有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能够使学生保持兴趣等优点。还可根据课程进度,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由名作改编的电影,如《傲慢与偏见》、《简·爱》、《紫色》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了解这些大部头的小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美文学的教学变得不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

1.互动策略。文学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涉及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互动,还有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掌握互动策略能帮助学生在作品赏析中发挥认知和审美的主体作用,通过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实施互动策略时,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师生之间可以在更平等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进行广泛深刻的交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分享对某文学作品或作家的看法等。这种自由,不受空间约束,甚至可以以匿名的形式交流,这样往往可以使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感到更自在,因而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批评策略。文学文本的解读一般没有唯一答案。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掌握一定的批评策略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多了解其他批评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新的角度或以新的方式来阐释文学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3]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经典的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同时,文学即人学,文学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与中外文学大师的对话中,耳濡目染,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因此,英美文学教育对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是重要的一环。当今,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无以计数的书面资料和音像、影像资料,而多媒体授课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知识的教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John Storey.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蓝仁哲.语言文学人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2).

英美文学课教学 篇6

1 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1.1 对英美文学课新使命的忽视。

在当今这样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背景下, 文学在体育类院校学生的眼中已经成为老套且腐朽的代名词, 旅游英语, 体育英语等课程则成了英语专业学生的新宠。毋庸置疑, 英美文学课几乎是唯一能从哲学、历史、文化、人生观等各个方面启发学生的课程, 因此它在新的背景下具有了全新的使命:全方位提升体育类类院校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所以,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例如富兰克林的《自传》、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给学生的不只是对美国文化的理解, 更多的是对自我人生的思考和规划;霍桑的《红字》的作用也不只停留在理解清教文化的基础上, 而更多的是在于伦理的哲学思考。在现在的形势下, 我们应当本着对英语专业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认真地审视英美文学课程所具有的新使命。因此, 英美文学课在体育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不仅不能动摇, 而且要继续加强, 因为它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1.2 适当教材的缺失可用教材种类的繁多也成为英美文学课的另一诟病。

从求学时代到教学生涯, 笔者从这些前辈的心血中获益匪浅, 然而, 一种困惑亦随之而来:面对如此多的素材我们该从何着手呢?1990年前出版的教材大多没有涵盖二战后的作家作品, 1990年后的教材对这一点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但有的只讲文学史, 有的只有作品选读。根据体育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人文素养基础、文学研习氛围两方面的劣势, 在教材的选定方面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英语专业院校, 我们最需要的是将文学常识、文学史、代表作家典型作品相结合的教材。由此可见, 以“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为原则编写适合体育类院校的英美文学教材是极为有必要的 (杨娟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浅议英美文学教学, 4) 。

1.3 教学模式及方法过于陈旧, 缺乏创新性。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材+黑板+粉笔”的“填鸭式”教学。这样就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而文学作品中固有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 都在这刻板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 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另外, 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 文学流派多, 作家的风格也纷繁多样, 再加上课时少, 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两年的学习, 学生只能记住课堂上讨论过的作家名字, 作品梗概, 但整体印象只是模糊一片。其次学生认识不明确, 该课程学习劲头不足, 积极性不强, 在教学中只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2 改革措施

2.1 进行研讨试教学, 促进学生学生的主动思维。

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育》指出:“教学要以教学为中心。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 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习信心, 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学习。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刘润清, 《论大学英语教育》, 154) 周燕在《英语教师培训有待加强》一文中指出:“相反,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实行‘一言堂’, 使学生只有听人说话的机会, 而没有自己张口练习的机会, 这样的教师即使有很高的英语水平, 也算不上教学能力强的教师。” (程效堂, 《学习英语策略》, 224)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与研读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多种教学方法, 实现师生互动, 使学生在切实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 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2 优化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 教师要不断优化文学课的教学内容来适应21世纪文学教学的新要求。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没有突破教材编写的传统思维模式, 即按照年代顺序编排, 而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生词多、背景相去甚远。如果教学机械地依照教材中从古到今的顺序, 学生刚开始学习文学, 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 无疑会大大挫伤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精心选择教学材料, “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 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

2.3 强化现代文学理论渗透, 关注文艺评论学习,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英美文学, 了解西方文化, 实际上不仅仅要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 礼仪习俗, 更要了解西方的心灵史和思想史。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 可通过具体文本分析, 把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有机地渗透进去, 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 并指导他们自己加以运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是社会历史研究方法, 注重的是人物分析、主题分析, 而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文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为我们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方式, 使我们对文学的掌握和讲授获得更多的张力,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在因此教师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 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而这也正是文学教学的目的所在。

3 结论

体育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材和教学模式沿用了传统的套路, 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不仅仅在于解决英美文学课的地位、教材编写、教学模式等问题, 更在于为学生提供完备的课程设置, 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 确保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我们要充分认识英美文学课的特殊作用, 积极进行改革和探索, 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英美文学课的地位在体育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英美文学课新的教学使命、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必要重新认识英美文学课的地位, 重视教材编写和教学模式改革, 消除种种弊端, 逐步走出英美文学教学在体育类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困境。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教学改革,教材模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娟.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浅议英美文学教学[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2]学校外语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英美文学课教学 篇7

一、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资源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 大量名著被改编成电影, 搬上银幕。有的名著还被多次改编。在讲授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时, 我就给学生放了两部不同时期的改编电影, 然后要学生把两部电影同原著进行对比, 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随后又要求学生写影评。学生普遍反映不错, 写出的文章有的见解深刻。同样的在讲解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时, 我分别给学生放了《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名利场》几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直观的视觉印象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如女性小说创作角度, 描写爱情与婚姻, 哥特小说的影响等有很深的印象。

二、西方美术和建筑的图片资源

文学创作和美术及建筑创作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西方美术从古希腊的雕塑、神庙建筑、绘画开始就与文学有密切的联系。很多英、美文学作家作品成为美术创作的题材, 尤其是英国文学, 它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古希腊神话。美术技法也影响了文学创作。比如文学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思潮源于美术的写实主义。把西方美术作品用在相应的英国文学教学中, 不仅让学生观赏了西方美术作品, 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的描写技巧。

十八世纪哥特式小说曾经盛及一时。为了使学生明白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 我从网上收集了大量哥特式建筑图片。在讲解美国哥特式小说的最主要的代表--埃得加.爱伦.坡的名诗《乌鸦》和《厄舍古屋的倒掉》时, 我也是找到了与作品相匹配的恐怖图片, 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诗人想要营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氛围。这样的让人忍不住尖叫的直观视觉资源, 学生印象极为深刻。

三、西方音乐、歌剧的视听资源

西方现代音乐是从中世纪宗教音乐发展来的, 西方歌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 它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悲剧的合唱队。大量西方古典音乐和歌剧都被录制成现场演出的纪录片, 是文学教学宝贵的视听资源。

十四到十六世纪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讲述文艺复兴文学的文化背景时, 我插播了音乐指挥穆提的《圣母悼歌》, 不仅让学生聆听了宗教音乐, 理解宗教音乐的庄严神圣, 还让学生进入那个世纪的文化背景, 感受文艺复兴的文化, 看到了在文献中一再被讨论的500年前的湿壁画作品。

四、西方文化纪录片资源

文学史现象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的。讲授文学史, 必然涉及到文学现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只有把文学放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分析, 才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文化底蕴。

英美文学史的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 根据考古发掘、世界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制作的影视片, 如《探索频道》 (Discovery Channel) 系列片、《历史频道》 (History Channel) 、《失落的文明》 (Lost Civilization) 系列片、英国之窗、BBC系列片等, 这些可有助学生认识从远古时代到当代的文化现象。如在讲授中世纪有关亚瑟王的这段历史时, 我就分别给学生播放了中央六台的《探寻亚瑟王之死》、《圣杯和巨蟒》以及最新版的电影改编《亚瑟王》的几个经典片段, 让学生对亚瑟王神奇的出生, 亚瑟王、梅林、兰斯洛特以及他的皇后的传奇故事, 圆桌骑士们的友谊、忠贞, 亚瑟王的英雄式的结局都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利用历史文化的视觉资源, 突出课程内容史与论的联系, 学生便可用历史文化的眼光来审视文学现象。在文化中感受文学, 在文学中体味文化, 相得益彰。

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容量, 增强了视听效果, 让学生始终保持渴求的心理状态, 进而引发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 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促进英美文学教学和经典阅渎。

当然, 阅读经典是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踏实的学风。多媒体教学是手段而非目的, 只有将其和阅读经典有效结合, 才能领略英美文学的神韵。

摘要:近年来, 多媒体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就此问题在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即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资源, 西方美术和建筑图片, 西方音乐、歌剧的视听资源, 和西方文化纪录片资源。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英美文学,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吴伟仁, 英、美国文学史及选读 (上、下册) [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吴伟仁, 英、美国文学史及选读 (上、下册) [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英美文学课教学 篇8

关键词:“交互式”理论,民办高校,英美文学教程,双主模式,多媒体模式

一、“交互式”理论在民办高校对文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民办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 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积累, 通过对西方文学的鉴赏, 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民办院校中, 学生本来就较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要薄弱一些, 针对此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模式的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又称互动教学法, 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它强调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 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它最早由帕林萨 (Palincsar, 1982) 提出, 是一种适应时代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交互式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学生能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今天我们把它运用到了大学, 尤其是民办本科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

英美文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文学作品内容丰富, 题材多样,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或背诵文学作品, 提高口语能力, 而文化又代表着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 因此, 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掌握好英美文化至关重要, 但传统的教学仍旧不能满足多数人对文学课堂的期望。鉴于文学课堂在民办高校的重要性, 将交互式教学法引入英美文学的课堂。

二、民办高校英美文学课“交互式”新教法

(一) 双主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堂中应用

双主模式是交互式所阐释的一种新模式, 其主旨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把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有机融合的产物, 这种模式在当前英语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有待于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学习, 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笔者在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的英国文学课教学中亲自以“交互式”理论指导教学, 如讲解作品《威尼斯商人》时, 在开始新课讲解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 首先, 让学生在上课前对作品作家进行简要介绍, 加深学生对作家的背景知识的掌握;再次, 让学生进行演讲, 通过做presentation, 然后分组对剧中不同场景角色进行扮演, 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资源,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经过对《威尼斯商人》这节课程的实验讲解, 学生的确较以前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达到了教学目标所期待的效果。

(二)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新应用

发挥多媒体的新用法, 教师应主动从自身的模式中进行改革。首先, 在课堂中, 英美文学课件摆脱了传统古板的课件模式, 引入多媒体, 老师可以通过播放PPT增加效果, 改变传统课件的单调性和枯燥性, 老师精选一些经典影片视频,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不同知识掌握程度, 紧扣教材内容, 使文字与影片视频同步授课。另外, 老师剪辑一些经典电影对白, 减少学生盲目观看整部电影而没有重点, 浪费课堂时间, 没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该掌握的知识。老师在精选电影对话中, 让学生进行角色模仿, 并且进行英语原著电影配音,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课堂积极性, 加入讨论的热潮。如笔者在讲解作品《呼啸山庄》时, 就将剧中的高潮部分凯瑟琳与西斯克里夫最后一次见面的经典对白剪辑成影片短剧, 在课堂播放的同时进行文字的讲解, 并让同学进行模仿, 而且鼓励学生对影片对白进行配音。学生立刻就积极主动地加入课堂中, 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真实课堂实验, 学生果真明显比之前更加热爱英美文学。多媒体的新的应用, 通过新颖课件和影片剪辑的介入, 以及学生模仿、配音、讨论, 学生真真正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真正达到了交互式教学提倡的角色转换、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目标。英美文学课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课堂了。民办高校的学生本来就较本科院校基础要薄弱, 只有将“交互式”教学法与英美文学课堂结合, 才能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学习热情, 缩小与本科院校的差距。

三、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是民办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文学学习者活用英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英美文学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首先明白语言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性。同时, 理解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在有效的语言交流中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为什么本文笔者强调将交互式教学模式引入到英美文学的课堂上的重要性。利用交互式教学法讲授英美文学知识, 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学课的热情,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交际水平, 还能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全新教学模式, 培养了学生用心体会并感悟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 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 增强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个人的体验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主动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整体文学素养都得以提高, 真正实现英美文学在民办高校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Douglas Brown.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英美文学课教学 篇9

一、英美文学课中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

学生的积极性对所有的课程而言都十分重要, 但是, 对于英美文学这样的专业课程而言, 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英美文学课而言, 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英美文学课不同于英语专业课中的其他课程, 由于英美文学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都是些从英美文学原著中摘录出来的大段文字, 而要想完成对这些文字的讲解,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无疑就需要学生自己在课下积极地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 尽可能多地阅读相关原著。因此, 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积极性的话, 英美文学课的课堂教学任务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其次, 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由于英美文学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文学赏析能力, 而文学赏析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合理引导, 另一方面当然是需要学生自身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相关练习, 也就是大量阅读相关英文原著。可以说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而大量的阅读练习, 只能靠学生的积极性作保障, 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积极性, 提高文学赏析能力的教学目标自然是无法实现。

第三, 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根本途径。对于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而言, 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 拥有一定的文学赏析能力, 是其“合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种方法的掌握, 这种能力的获得, 如果仅靠课堂上那短短的几十分钟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 学生课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的相关锻炼, 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所有这一切, 都还是要靠学生的积极性作保障。

二、英美文学课学生积极性存在的问题

首先, 教师对学生积极性问题的重视不足。大学教师一般认为,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是其自身的问题, 作为教师, 只要恪守职责, 认真备课和努力讲课就可以了, 至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 教师是可以不予以关注的。但是, 我们不要忘记, 无论是中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 教书育人始终是他们共同的职责, 而要履行这一职责, 我们就不能不关注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因为它从根本上关系到我们每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其次, 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足。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真正在课下用心去读英美文学原著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谓多矣, 但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目标不明确, 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许多学生到了毕业也不知道自己上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这种茫然的人生观的引导下, 不少学生对于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很是排斥, 课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第三, 学生课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很多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找工作, 在这种学习目的的引导下, 诸如英美文学这样和工作严重脱钩的课程可以说是深受其害。学生不但课下自主学习积极性不足, 就连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不足。很多学生课堂上虽然身在教室, 但是神却早已云游四海, 课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极度缺乏。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对策

首先, 教师要高度重视。要改变英美文学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窘境, 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自己关于学生积极性不正确的旧观念, 树立起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观念, 并将这种观念内化到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调动。

其次, 要积极引导,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针对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 作为教师首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 纠正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认识偏见, 端正其学习态度,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美文学的重要性, 认识到课下阅读对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最后, 注意在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若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要途径还是要借助于课堂这种媒介。而在课堂上, 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众所周知, 当前我们的英美文学课教学大多采用结构法教学,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教学过程过于简单, 教学步骤也趋于形式化, 这就很难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要改变英美文学课在学生积极性上遇到的难题, 我们就要努力改变当前陈旧的教学模式, 力求教学形式多变,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的设定更加趋于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学步骤也要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口味。为此, 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如下几种形式:1.竞赛形式;2.辩论形式;3.游戏形式。

四、结语

调动英美文学课中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也是一项需要精心准备和耐心实施的工作, 我们的广大教师只要能克服其中的困难, 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 从而真正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传普, 外语课堂教学若干因素辨证关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

英美文学课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文学理论;引入

自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文学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形势,不同形式的理论文学也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对文学的理解,基于不同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这些流派的文学理论不仅为理论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对文学创作、人们对于世界文学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英语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英美文学属于重要的部分,占据的教学时间也较长。该课程在设置之初,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文原著阅读能力以及英文文学名著的欣赏水平,通过这门课程为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存在着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的重要任务。在英文教学当中引用文学理论主要是为了发挥它的借鉴作用,之所以具有借鉴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原因一,英美文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以及知识的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内容,由此可见文学理论自身就属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原因二,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都需要文学理论对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回应,这也是各个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迅速、影响深远的主要原因。原因三,现今,国内的一些学者联合研究者共同开展了关于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理论的尝试,例如文学教学中,教师会使用一些读者反映、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来作为教学指导。在国外的经典实验中,瑞恰兹曾经选择了一些不同的、隐去作者姓名的诗,将这些诗交给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一些好诗学生却弃之敝屣,毫不在意。针对此次试验,瑞恰兹写了一本叫做《实用主义批评》的书,他在书中提出了“细读法”理论,这一理论在学生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可以与文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有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理论引入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中,之所以提出英美文学中引入人文理论的话题,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文学理论在存在上具有抽象性,在运用上多用于文本分析以及多角度阐释文学作品,所以文学理论还存在着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历史与文学作品的作用。在文学理论中,跨学科性、思辨性以及多元性是文学理论的主要三大特征,所以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增强自身的总体素质。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是许多专家担忧的焦点,所以对于英语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众多专家关于加强文学类课程比重的呼吁较高。所以应该着重加大英美文学课程的比重,提升课程的学分数与学习课时。

文学理论课程在众多的文学类课程当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所以英美教学当中应该设置与文学理论课程相应的学识与学分。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偏侧重于介绍文学知识与文学作品阅读,对英美文学课程缺少相应的重视,尤其在文学理论引入这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近期才有的,而是长时间的忽视导致的,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产生了一定的误区,教师认为文学理论一般都是晦涩、艰深难懂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就逐渐将文学理论淡化处理。而事实却恰好相反,英美文学教学当中引入文学理论正是揭开文学理论神秘面纱的最好办法,揭开文学理论的面纱,学生就能够接触到文学理论的亲和面貌,也逐渐走出只有精英人士才敢接触文学理论的认识误区,置身于文学理论的神秘之中,臣服于文学理论的魅力之下。

三、文学理论教学应注重结合理论讲授与文本分析

英美教学当中想要实现预期的文学理论引入效果,文学史或文学作品在讲述的过程中只简单地涉及文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文学理论导论”或“文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这门课程可以简明系统的为学生展示西方的文论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理论。文本分析与文学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讲授文学理论的主要方式,在文本阐释中应用文学理论,使文学理论褪去抽象化的外衣,去除神秘化的色彩,变得更加亲和化、具体化,让学生摒弃对文学理论神秘艰深的传统观念。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文学理论,觉得文学理论课程枯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文本分析作为教学实例,教师只能为学生解读抽象的理论,文学理论不能够摆脱抽象化,学生自然也更加难以理解,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文学理论虽然属于理论知识,但是其初始来源始终是文学实践,当然,最终也要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不能够将其作为单纯的知识进行传授,还要在文学解读、文学现象分析等方面中进行文学理论知识运用,这样理论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由此可见,英语文学理论课程的讲解形式必须采用文学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的方式。教师在选择文学作品或者文学批评文章时,一定要选择比较经典的文章进行讲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参考相关文学评论文章的要求,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进行解读,锻炼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

如果教师仅仅将文学理论课程当成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只知道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文学理论知识,那么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受到束缚,思维能力与文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会受到限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进行文学理论讲解,在实际中联合理论进行解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阐释文学理论中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激发学生的文学理论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理论知识的殿堂。学生在文学理论学习期间,自身理论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文本分析训练。在文学课程的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文本分析进行着重讲解,简单明了的介绍西方文论的各种流派,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不同流派理论分析的运用依据,这样学生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文学理论知识,学会文本分析。

阅读实践是作品分析的基础部分,尤其要求教师熟悉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首先,教师要大量的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并引导学生有方法、有目的的阅读,养成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把握好阅读环节,学生当今存在一个不读文本的普遍现象,学生没有阅读的体验与对文本的感受,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就无法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高职英语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结合文本分析进行文学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带领学生逐渐走进文学批评的殿堂,还要注意为学生展示文学理论课程的多元性以及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文学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6)

英美文学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11

(一)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 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程爱民 (2002:17) 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 在高中阶段, 一方面, 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 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另一方面,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 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 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 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 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 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 但是当代的高中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 内心感情丰富, 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事实上,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 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 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 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 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跨文化意识, 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指导思想, 在高中阶段将英美文学设置于英语阅读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丰富语言知识, 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有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input) , 而不是一味地把句子拆开, 逐一分析。如果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研习”, 按语法程序安排的课程不仅不必要, 而且不足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更应该着眼于句子、文章, 了解它在表达什么, 再通过大量的积累去总结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律。

例如, 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文章, 学生就记住了“All the wor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世界是个大舞台, 我们都是演员) , 学生便将此句用在演讲结尾时, 不但升华思想的深度, 而且还会与听众引起共鸣。阅读《傲慢与偏见》, 学生牢牢记住书中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这是一个世人通晓的共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个好老婆) , 它的引申就是“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这个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的句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自然而然背下来。写作文时, 他们经常借用这个句式, 不但有气势, 而且便于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学英语, 并非学习语言本身, 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工具, 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主动地收获快乐。

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净化学生的心灵, 最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 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 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如白可和白德铭 (2010:91) 提出,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建构以教师言语解读文本为主, 以视听解读文本为辅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此种模式可以保证文学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 作品的时代主题和意义,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 分组合作, 利用网络等资源, 搜索相关影像资料, 翻阅相关评论报导, 更深入挖掘作品的价值。例如, 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 利用Power 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 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 形象直观, 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另外, 很多英国文学名著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版本, 例如, 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的《简·爱》 (Jane Eyre) 这部作品就被改编多个版本, 而由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Scott) 和苏珊娜·约克 (SusannahYork) 饰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好的。该片忠实于原著, 故事结构更加紧凑, 爱情主题更加突出。乔治·C·斯科特的精湛表演, 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饰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 外表沉静, 含蓄内敛, 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精神气质。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当堂呈现, 资源共享, 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 教师用较少的语言就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 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 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 (张春开2012:11) 。

例如, 笔者在讲解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的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时, 先当堂诵读这首诗歌, 当提到学生最熟知的最后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behind?” (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时, 要求学生一起背诵, 顿时激起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期待。接下来, 让有准备的同学介绍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师生互动, 课堂和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 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 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 学生也用更大热情和动力去学习英语。当然, 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 如果以历史为脉络要求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文学作品, 学生不但理解起来困难, 而且学生也质疑作品本身与他们生活的联系,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丧失兴趣, 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大打折扣。另外, 考虑到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课程在一个学期总课时占有课时量较少, 教师只能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作家和作品, 选读篇章不但要最富代表性, 而且篇幅适中、内容生动, 学生们更有乐趣去阅读。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条更有意义、更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基于高中生的英美文学学习现状, 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做法, 就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 学生也认同这样的学习方式, 但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本身, 采取何种方法更有效, 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总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置英美文学相关内容, 这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白可, 白德铭.2010.文本·言语·声像—试论多媒体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1) :91-93.

[2]程爱明.2002.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1) :14-18.

上一篇:危害与治理下一篇:制造业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