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2024-08-27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精选10篇)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篇1

《英美概况》是高等院校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英、美两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政治概况, 使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了解并掌握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 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坚实的英美文化知识基础。从多年教学实践来看, 其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从教学实践出发, 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英美概况》的课程特点

《英美概况》不是单一学科, 它涉及到英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和历史等各个领域。涉及面广、知识性强是这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有许多知识性的东西需要记忆。但是, 又因为是概况, 对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探究都不太深。因而, 教材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历史文献以及组织机构等许多应该作为知识记忆的名称都不会有详细的说明, 也没有重复出现的机会。这势必给记忆带来困难。

《英美概况》的学习者应充分认识这门课的知识性特点。决定了学习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 有计划地一章一章地安排学习, 必须一节一节地学,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对于所碰到的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专有名词 (中、英文) 和历史中某些年代都要记忆, 而且还要经常复习, 反复记忆。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在《英美概况》教学中,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必须由教师指导来完成,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 学生缺乏引导, 容易偏离教学目标。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改变, 简要分析一下应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一) 正确处理全面学习与重点记忆的关系

在任何领域中, 对任何问题的研究, 都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 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过程, 这符合认识论的普遍规律。《英美概况》的特点是知识性强, 覆盖面宽, 学习者必须全面、系统地认真学习教材,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提炼出应该重点掌握的知识要点, 进行强化。一般来说, 愈是接近宏观问题的知识要点愈是最基本的, 愈是应当首先掌握的。因此,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对不同层次的知识要点的掌握要有所侧重。应该在掌握了基本要点的基础上, 把学习继续引向深入, 继续研究并争取掌握愈是接近于微观问题的知识要点。对《英美概况》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学习与研究, 都应该经由从全面到具体和从具体到全面, 即从宏观到微观, 再由微观到宏观的“深化”与“升化”的往返过程, 都应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 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 真正做到全面学习与重点掌握相结合。

(二) 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众所周知,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 既要有语言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没有语言, 文化无以负载;没有文化, 语言就只剩下一个空的外壳。因此, 要学好英语, 提高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就必须抓住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两个方面。否则, 知识面狭窄, 即使英语语言知识再丰富, 也免不了听懂了语言而不懂其真实的意思。也就是说, 只学语言, 而不注意研究这种语言为本族语的人的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和整个民族的发展历史, 语言是学不到家的要把语言学习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

(三) 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前后联系, 进行对比

联想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比如说, 要记忆英国历史上的百年战争 (1337—1453) 和玫瑰战争 (1455—1485) 就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和联想去记忆。通过对比分析, 可以做出如下两点联想: (1) 百年战争, 顾名思义, 是一场持续100多年的战争 (确切地说, 是116年) ; (2) 百年战争结束两年后又爆发了持续30年之久的玫瑰战争。有了这样的分析与联想, 我们只需要记住百年战争爆发的年代 (1337年) 便可以推导出与之有关的其他年代。这种通过对比分析产生联想的方法是一种灵活掌握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年代的记忆, 也适用于其他任何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而产生联想的各个方面。如英美国家的两大政党、政府体制、国会或议会的两院制等各方面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加以对比。通过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四) 启发学生思维, 进行知识建构

《英美概况》主要是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 是学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学习语言是如此, 学习英美文学史也是如此。这是因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受语言的限制, 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同时, 文学是属于民族的,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不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 就无法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

教师应领导学生丰富所学内容,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现仅举文学作品题目翻译的一个例子, 来说明这一问题。Uncle Tom's Cabin中文译名是由翻译家林纾改为《黑奴吁天录》的。杨岂深教授对此评论说:“……这一改使美国黑人所受的沉重压迫及呼天抢地之情跃然纸上, 比起后来直译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比不可以道里计。”试问, 假如不了解美国南北战争前夕斯托夫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本小说的, 又怎么能理解这一书的中文译名的奥妙呢?再者, 文学史说到家还是“史”, 是整个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一定历史时期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历史, 就无法分析作品和评价作家, 也就无从研究什么文学史。因此, 为了进一步学好英美文学和翻译课, 学习者首先应该选修并且自觉学好《英美概况》这门课。

三、《英美概况》的课程教学

(一)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在《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结合教学实际,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中心”构建一套人机结合型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利用、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组织、指导教学, 学生也可一并进行学习和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媒体,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师和学生需共同转变观念, 使学生从依靠教师的“教”转变到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依靠自己主动“学”。“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了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决定的。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结合型教学模式

人机结合型教学模式, 即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便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个紧随信息时代发展的教学设计。《英美概况》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 为实现人机结合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设计开发了“英美概况”内容课件。用文本、图片、音像等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将英美两国及其他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体、文化等内容呈现出来,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借助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对学生的多种感官产生综合刺激,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

四、结束语

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该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利用网络资源和人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又不让学生在现代教学中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真正地让学生做到踏踏实实、不厌其烦地认真学好这门课。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上) [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2]宋梅梅.英语教学与学生课堂参与[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刘安洪.关于“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张孝民.英语国家概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篇2

I.Term explanation

1.The War of Independence

(1)After British parliament passed the Intolerable Acts, tensions were again created between colonists and British government.(2)On April 19,1775, the first shot was fired at Lexington and 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began.(3)In May 1775, 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 met in Philadelphia and began to assume the functions of a national government.It founded a Continental Army and Navy under the command of George Washington and declared independence on July4,1776.(4)In 1781, British General Cornwallis surrendered at York Town,Virginia and soon British government asked for peace.(5)The Treaty of Paris, signed in September 1783, recognize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2.Boston Tea Party

(1)In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 British government enforced several acts which were bitterly opposed by colonists.(2)In order to ease tensions, British government removed all the new taxes except that on tea.(3)In 1773, a group of pariots responded to the tea tax by staging the Boston Tea Party: disguised as Indians, they boarded British merchant ships and tossed 342 crates of tea into Boston harbor.(4)British parliament then passed the “Intolerable Acts”, and in response to this 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 was held in September1774.3.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

(1)In response to the “Intolerable Acts”, passed by British parliament, 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 met in Philadelphia in September1774.(2)This was a meeting of colonial leaders.They urged Americans to disobey the Intolerable Acts and to boycott British trade.(3)After this, colonists began to organize militias and to collect and store weapons and ammunition.4.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 first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was mainly drafted by Thomas Jefferson and was adopted by the Congress on July 4,1776,when the people of 13 English colonies in North America were fighting for their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from the British colonial rule, approached the problem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rights.(2)Its principal point was to provide a legal basis for independence.It justified the forthcoming Revolution by defining the rights of man and the nature of government in relation to such rights.It declared that all men were equaland they were entitled to have some natural rights such as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The powers of the governments came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and the purpose of governments was to secure the rights mentioned above.(3)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as a masterpiece of bourgeois political philosophy.(4)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elped the colonists to see that there were times when people had the right to revolt.The new doctrine inspired mass fervor.More and more people came to believe that they were fighting for the just cause.5.American Constitution

(1)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was adopted in 1787 and came into effect in 1789, is the first comparatively complete written constitution in the world.(2)It is the supreme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 the main expression of the American ideals.(3)It is a short document which embodies laws and principles for the form of the US government.It consists of a preamble, 7 articles and 29 amendments.6.The Bill of Rights(USA)

(1)In 1791, the first ten amendments of American Constitution were made.This is the well-known “Bill of Rights”.(2)It secures a wide variety of freedoms for Americans, including the freedoms of religion, speech, press, peaceful assembly and freedom to bear arms, freedom against unreasonable search and seizure and so on.(3)the amendments limit the power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regard to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individuals.7.The New Deal

(1)To deal with the Depression, President Franklin Roosevelt rushed through Congress a great number of laws within the historic “Hundred Days”.(2)Some of the famous ones in this New Deal were the WPA(The Work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AAA(The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Act.(3)New Deal program did not end the Depression, but the economy improved as a result of this program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8.The Great Depression

(1)On October 24, 1929 —“Black Thursday”— a wave of panic selling of stocks swept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Share and other security prices collapsed.(2)By 1932, thousand of banks and businesses had failed.Industrial production was cut in half.Farm income had fallen b y more than half.Wages had decreased 60 percent.New investment was down 90 percent.As a result, one out of four workers was unemployed.(3)Franklin D.Roosevelt won the 1932 election and carried out the New Deal to improve the economy.(4)Full recovery from the Depression wa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fense buildup prior to America’s entering the WWII.II.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riefly.1.What are the four crown colonies during America colonization?(Textbook: Page 152.)

2.What are he four causes fo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in America?(Textbook: Page 158-160)

3.What are he four causes for American Civil War?(Textbook: Page 167-170)

4.What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acts of Roosevelt’s New Deal?(Textbook: Page 187-188)

5.What are the fiv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Textbook: Page 209)

6.What are the fiv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American government established by American Constitution?(Textbook: Page 210)

7.What are the five constitutional roles of American president?(Textbook: Page 213)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教师素质 互动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 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 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 Antonio、 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 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 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 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 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 and 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7,(6).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美概况课程教学,通识教育,人文素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课程特点曾作出过明确的说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因此,英美概况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现有大学英语教改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大多数都是围绕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B等级考试为教学中心,主要强调语言基础技能的训练。正如笔者所在的高职学院则规定了高职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B级考试的最低要求。正因为这种重理轻文的“实用主义”的学习背景,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仍然以语法教学,单词教学为主,学生没有途径去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概况与文化常识,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匮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更无从谈起。基于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高职院校开展英美文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而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去了解西方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继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综合以上说明,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是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的。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获取大量的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背景知识。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非常有必要为学生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

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探索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特点,并以我校为例,英美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合理选取教材与授课内容

大学英语专业所使用的英美概况课程的教材对于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用性低,难度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写一套校本教材、制定符合本校学生能力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继而制定合理的课时。教师可以在教材之外利用多媒体这样的“活”教材,如名著电影等,增加教学的艺术性和直观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选择上,授课内容的选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将某个国家的地理概况、人文风情、著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也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这样就更有益于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二)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前布置授课内容,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收集、讨论题目的设计,再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讨论,也可让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可在课后讨论,教师则进行启发式引导,使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政体制度、地理概况、人文风情等有自己的认识。学生积极参与,带着任务去学习英美文化常识,教师再查漏补缺地增添知识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英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概况、人文风情、著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等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讲到英国政治制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女王》,虽然不是完全展现政体风貌,但仍然可以让学生从侧面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

(四)英美概况选修课程考核评价手段

在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估手段上,我建议改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最好能采用多元化考核办法,比如使用“课堂表现20%、课外作业(活动参与)40%和期未测试40%”这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体系相结合、相辅助的评价考核模式,旨在激励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小组讨论、背景介绍、知识点PPT制作并讲授,阶段性知识点小组比赛等,这些都对学生提高交际运用英语能力、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见附表),总体来看,学生对英美概况选修课课程的学习意愿较高。他们不满足于单纯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操作技能。学生对一贯接受的被动式考试型英语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他们希望在重视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涉猎知识,更好地发展自我,充实头脑,提高人文素质。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意见对我们如何有效地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的课程及教学安排等给出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和极大的帮助。

四、结语

英美概况选修课的开设是高职高专院校外语教学的极度需要所在,是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更应该丰富与提高这些学生的精神世界。什么是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教育模式下有着对世界清晰的认识,有着丰富的情感,具有能独当一面的职业操作能力,精神世界充实的劳动者就是复合型人才,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只是一群会操作机器的人而已。我们希望,不仅仅是面对所有专业的高职学生简单地开设一门英美概况课程,而是带领学生立足本专业,打开眼界,了解世界,充实头脑,提高外语综合基础运用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再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格非.改革英语文学课程教学,提高专业水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7):228.

[2]程艳琴,沈非,高永辉.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2009(2).

英美国家概况主观题 篇5

It refers to the document sealed by King John of England on June 15, 1215, which contains 63 clauses.The most important are as followed: the King could not exact payment from the vassals without their consent;no freeman should be arrested, imprisoned, or deprived of their property unless they are convinced by a jury;merchants would be allowed to move about freely.If the King attempted to free himself from the law, the vassals had the right to force him to obey the law by every means possible, even by means of a civil war.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British constitutionalism.2.“A-level”:

A-level—is an academic qualification offered by educational bod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British Crown dependencies to students completing secondary or pre-university education.3.Pilgrim Fathers:

The first English immigrants who came to America by the ship Mayflower in 1620.They came to the America to run away from the religious persecution in England.They landed the America from Plymouth and settled down in this land.4.WASPs:

“WASP” stands for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It is considered the basis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people who settled in the 13 North American colonies were mostly white European Protestant believers.The United States was founded and formed largely by Protestants.5.Wall Street:

Wall Street is the financial district of New York City, named after and centered on the eight-block-long, 0.7 miles(1.1 km)long street running from Broadway to South Street on the East River in Lower Manhattan.Over time, the term has become a metonym for the financial marke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 whole, the American financial sector(even if financial firms are not physically located there), or signifying New York-based financial interests.6.Independence Day:

Independence Day, commonly known as the Fourth of July, is a federal holi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celebrating the adoption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n July 4, 1776, declaring independence from 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7.Hollywood:

Hollywood is the US film industry centre.It is located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There are big movie companies, including the Warner Bros.Pictures, Universal Studios, Columbia Pictures, and Paramount Pictures.The annual Oscar Award held there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it has become the synonym of American film.1.Democracy with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s a form of democratic government in which a nonpolitical monarch acts as head of state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a constitution, whether written or unwritten.While the monarch may hold formal reserve powers and while government officially takes place in the monarch’s name, they do not set public policy or choose political leaders.It can be defined as “a sovereign who reigns but does not rule.” This form of government differs from absolute monarchy, in which the monarch controls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and is not effectively bound by a constitutional order.2.British Newspaper Culture:The United Kingdom has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established newspaper industries.In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as the British economy began to industrialise,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as literacy levels ros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mass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newspapers began to appear.They began to influence British society and people’s life.There are two kinds of newspaper in the UK: the “quality press” and “tabloid”.The types of newspaper can reflect the reader’s social class.The quality press, such as The Observer, The Guardian, and The Times normally carries in-depth articles of particular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ortance and are generally read by well-educated, middle-class readers.The tabloid refers to smaller format newspaper with color photos and catchy headlines.They are usually about scandals and gossips about famous people, whether in politics, sports or entertainment.The articles are short and easy to read.The readers are normally working-class and lower class people.3.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first originated in the UK.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ok root in Britain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First, Britain had a huge market.Second, from the colonies in America and India, England acquired enormous wealth with which to develop its industries.Third, the enclosure movement deprived many small landowners of their property.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gan in the textile industry and was marked by a series of important inventions.They were the Spinning Jenny, the water frame, the power loom and the steam engine.By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accomplished in Britain.It changed Britain in many ways.Its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increased dramatically.Britain became the most advanced industrial country and also the financial center in the world.The country also underwent a process of mass urbanization.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lso created changed in the class structure.(谢福之P.20)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谢福之P.149):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also known as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as a phase of the larger Industrial Revolu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until World War I.It is considered to have begun around the tim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Bessemer steel in the 1860s and culminated in early factory electrification, mass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line.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first two industrial revolutions made people richer and more urban.Now a third revolution is under way.Manufacturing is going digital.4.Presidential Election:

America is a presidential government country.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held every four years.The system of presidential government is complicated.It includes primary election, the popular vote, the Electoral College.The primary election is the first period.It is time for the party candidates won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of their own party.After the primary election, the candidate will spend huge amounts of money on electoral journey, competition on advertisement, electoral speeches and public debates.In most states, they work on “winner win all”.It means if one wins the most votes of states.He will gain all the votes of these states.American elections for the president are not decided directly by the popular vote, instead under the Electoral College.Each of the fifty states influence on the results equals its population.If both candidates gain 269 votes, or neither of them gains 270 votes, the president will be determined by the parliament.5.American Civil War:

In the early 1800s, the Northern states turned from farming to manufacturing.Black slavery soon disappeared in the North.But things were different in the South.The South expanded both its agriculture and its slavery.The problem of slavery became a serious political issue.The abolitionists tried to abolish slavery while the South tried to keep it.When Abraham Lincoln was elected President, the Southern states broke away and formed a new nation.Then Lincoln was determined to maintain the Union and the war broke out on April 12, 1861, Lincoln realized that he could win support for the Union at home and abroad by making the war a just war against slavery.So he issued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Thus England and France stood by the Union’s side.Many black slaves joined the Union Army.After a series of battles, Robert Lee could no longer hold Richmond.He surrendered on April 9, 1865.The Civil War ended.6.Separation of Powers:

英美概况教学改革探讨 篇6

1 英美概况教学现状

中国和英美国家在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有很多不同, 所以英美概况这门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 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双方的合作交流大有裨益。

一般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会开设这门课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此门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的学生, 每周4学时, 开设18周 (共72学时) [1]。课程要求学生重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 了解英语国家的内在文化精神, 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交流活动中,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门课程属于文化知识类课程, 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 内容多, 历史长, 知识面广, 信息量大。现在很多院校缩减课时, 英美概况这门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 一周2课时。这给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带来很大难度, 对老师要求较高。教师要想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授课内容, 往往容易使学生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学生常常会有“授课内容多, 上课感觉很累, 听了就忘, 以后用处也不大”的感觉[2]。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合理安排大量的授课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 英美概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 学生不够重视。这门课程课时少, 学分低, 授课时多为合班课, 再加上一般院校的考研专业课不包含英美概况, 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缺乏动力, 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学生的敷衍态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很不利。

第二, 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教材的内容更新较慢, 部分章节内容较陈旧,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随着英美国家的发展, 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地涌现, 教材中的内容与英美国家的现状有很大出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一旦发现教师讲授的知识已经过时, 就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信任, 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 教学方法落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中心, 关注的是课程的内容本身, 忽视了语言的交际目的。所以课程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把知识传授下去, 教师会采用“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学到的更多是相关的单词释义和课文理解, 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被忽视了。

3 英美概况教学改革建议

首先, 要讲好这门内容多、信息量大的课, 可以争取学校和院系的支持, 增加课时。充裕的课时对于教师授课内容的展开和学生的消化吸收都有好处。

其次, 在课程的第一堂课,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英美概况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课程所讲的文化社会历史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应用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从内心重视这门课程, 这样学生才会配合教师的授课内容完成好预习和复习任务, 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此外, 教师在授课之初, 可以分享自己在国外生活的经历, 引起学生的共鸣, 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 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学生的预习。预习不仅包括学生对教材的熟悉, 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预读材料并设置相关的问题, 使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有较为全面地了解。这样在上课时, 能够更快地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 也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此外, 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 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比如互动教学法。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为学生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问题。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关键性的重要部分, 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阅读材料, 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 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想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应该合理处理教材的内容, 分清主次, 有所取舍, 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传授英美文化的同时, 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跨文化交际中对方传递的信息, 克服文化壁垒。

最后, 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 通过音响、画面、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英美概况课程授课内容多, 传统的“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所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多媒体视听技术可以模拟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但教师也不应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课件的制作以及视频和音频只是授课的一个方面, 教材的挖掘和学法的研究同样重要。教师在备课中, 除了要准备好授课的内容, 还要考虑到课堂的主体———学生。多方面考虑, 设计出一个满意的教学方案。

4 结语

全球化的背景决定了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英美概况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的。所以, 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这门课程, 把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照岩.图式理论指导“英美概况”教学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 (05) :194.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篇7

英美文化作为目的语文化, 对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英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它来自决定我们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结合物。Ellis (2000) 提出对所学语言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感兴趣的语言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成功性更大。了解英美文化, 认识西方文明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部分。

某些学生对此认识不够深刻, 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教好这门课程的难度可想而知。

2.现状及问题

2.1教学问题

因为这门课程牵涉的内容很多, 所以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老师很想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都告诉学生, 但由于上课时间有限, 很难面面俱到, 有时难免失去趣味性和交际性。如果都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 那么虽然能活跃课堂氛围, 但会遗漏很多知识点, 所以教师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 这门课程的很多教材都是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编写的, 虽然之后有再版, 做了一些修改, 但还是有些滞后。全英语编写的教材, 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看起来十分吃力。相应地, 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会有所降低。

2.2学生态度问题

在我接触的本校的很多大二、大三学生中, 很多学生缺乏对西方国家最基本的了解, 例如英美的政治体制、选举制度、陪审团制度等。说到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学生有些不以为然。因为此课程包罗万象, 涉及英语国家的各个方面, 如政治、历史、地理、教育、宗教、法律等, 而学生也许只对其中某些方面比较感兴趣, 而有些方面则完全不了解, 且不关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如何在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中找到平衡点, 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2.3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 发现有些学生很单纯地认为西方社会在各个方面比中国好, 但让他们具体说说哪里好, 也说不清楚。在这个时代, 一些学生难免会出现崇洋媚外的心态, 但正因为不了解, 所以才会认为外国的东西比中国的好,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事实呈现在学生面前, 告诉他们世界是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应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有了这样的认识, 对学生的思想便是一种提升。

3.教学策略

3.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走进大学的今天,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需要运用大量视频、图片资料辅助教学, 让学生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例如, 在第一堂课讲述英美地理的时候, 我运用大量图片和视频文件介绍山川河流、城市风貌和著名的城市地标等。当涉及美国政治体制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美剧“House of Cards” (《纸牌屋》) 的片段, 并且告诉他们, 总统、议会、最高法院的三权分立制度, 互相制衡是美国的政治特色, 以及众议院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中的党鞭、党魁等一系列的名称及其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又激发了学生对西方政治体制的兴趣。

3.2文化比较法

英美两国的国情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样有很多不同之处。每个星期我都会设定一个主题, 让学生比较英美两国的优势与劣势, 有时还会加入我国的情况, 甚至是别的国家进行对比。胡红梅 (2012) 认为, 在英美文化教学中, 把不同的英语国家相结合有助于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 理解文化内涵。例如, 在讲福利 (welfare) 的时候,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西方国家的福利比我国好, 那么这是事实吗?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向他们简单介绍了英美两国的福利制度, 还提到了福利较好的加拿大、北欧国家及部分阿拉伯国家等, 让他们了解每个国家国情不同, 福利也不尽相同, 而福利较好的国家, 相对税收也比较高。另外, 福利好的国家也会养一大批的懒人。所以, 我们看任何事情都不要只看表面, 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3.3体验式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进来。如讲美国政治体制:美国是两党轮流执政, 在总统竞选中有很多电视辩论的环节, 于是我找来了一段相关视频, 展示几位候选人辩论的场景, 播完视频后, 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准备一些问题, 然后在下一节课让他们对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在讲西方的节假日的时候, 恰逢感恩节, 让学生课后阅读相关书籍资料, 然后上课时讲述感恩节的来历, 我播放了梅西感恩节大游行 (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的视频, 最后让学生亲自制作感恩节卡片, 送给他们想感谢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从体验中感受到西方文化的魅力, 更有效地记住知识点。

3.4引入时事新闻

世界总是在变化发展的, 每天都有动态新闻, 教科书上的内容总是滞后的。所以在教授英美概况这门课程时, 一定要注意结合现实发展。例如, 美国的医疗保险改革, 书上提到“美国是唯一的没有全民医保的西方发达国家”。然而, 奥巴马总统在2012年推行的全民医疗改革却获得成功, 人称Obamacare, 让美国这个西方发达国家终于有了全民医保, 可是听上去很好的全民医保也引出了很多分歧, 原因是什么呢?在教学中, 我播放了相关的新闻视频,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让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医保情况。

3.5趣味故事

每周上课我都会准备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二战历史的时候, 日本突袭珍珠港, 美国立即向日本宣战, 致使在美国的日裔面临很大的压力, 他们被关入集中营, 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而此时日裔的二代, 甚至三代自愿为美国参战, 他们就是著名的日裔第442军团第100独立步兵。因为他们英勇战斗在欧洲战场上立功无数, 伤亡率极高, 被称为“紫星营”, 他们用东亚人的坚韧勇敢, 用鲜血证明自己的忠诚, 从而用这样的小故事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鼓励学生抒发其独立见解。

3.6考核方式

在考核的时候, 要求他们写一篇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小论文 (coursework) 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开放式的选题, 让学生有了很大的空间思考和研究, 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课本上提供的知识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学生要阅读相关书籍,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等。例如, 有学生就讨论了买房和租房:为什么英美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多是以租房为主, 而中国人则大多偏爱买房?他们联系了段义孚的American space, Chinese place (美国人的空间观, 中国人的地域感) , 比较了中美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 并结合现在中国的房价, 分析得相当透彻深入。

4.培养思辨能力

培养独立性思考和辩证思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也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失的, 他们往往会相信别人的一面之词, 迷信老师所教授的内容, 却很少质疑。所以在英美概况的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因为这门课程与其他常规的阅读、写作、听力课不同, 做题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教学上应该更偏重思考, 给学生呈现事实, 让他们自己判断是非对错, 挖掘事实背后的真相。

沉浸式的学习语言和文化, 并不代表被其同化, 有了批判性的思维, 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世界发展的规律和轨迹。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客观看待事物发展, 不被既定印象左右。黄源深 (2010) 认为, 英语学生如不摆脱“思辨缺席”, 走上岗位后, 充其量只能做一个掌握一定技能、却亦步亦趋的匠人。他还指出没有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很难有出头之日。

5.结语

英美概况课程的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应该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 使内容最大化。但是, 某些时候老师只能点到为止, 所以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地挖掘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一堂课、一门课程、一个老师能够做到的, 却是每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在实际教学中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 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摘要:了解目的语文化是学习语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英美概况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涉及内容极其广泛, 对学生来说如何学好这门课、对教师来说上好这门课都是难题。作者首先对本校情况进行了分析, 其次讨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最后关注了在英美概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英美概况,教学策略,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0.

[2]胡红梅.浅析英美概况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 2012 (11) .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2010 (1) .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篇8

1.内容与课时的矛盾。一般教材把英美两国的有关内容分为地理 (主要概述国家的位置、面积、地貌、主要山脉河流、人口、语言、气候特点及重要城市) 、历史 (篇幅最大, 通常要占到全书一半的内容。尤其是英国历史悠久, 事件繁多) 、政治 (主要介绍英美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大职能机构与选举制度) 和经济 (主要介绍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征和状况) 四个部分。

对于如此庞杂的内容, 教师不可能也不允许在课堂上面面俱到, 而应突出重点。这样一来, 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输多方位的文化信息。比如说讲授地理知识时, 投影出一幅彩色地图, 其地理位置及地形分布一目了然。课件的放映费时少且能直观地传达枯燥索味的地理文化知识, 而鲜艳的色彩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观, 不仅加深了印象, 又适时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讲述历史部分时, 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介绍可以补充图片加以辅助讲解;同时还可借助音频和视频播放著名总统的就职演说, 让他们获得贴近真实的感受。

2.教师输出与学生输入的矛盾。王初明教授指出, 情感是影响外语学习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他认为“情感是学习的发动机, 出现障碍会导致学习的停顿[1]”, 换言之, 也就是会致使他们的输入中断。

外语学习心理所说的情感是指人类行为的情绪和感受方面, 其发展变化涉及性格因素以及对人对自己的感受[2]。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和自我形象等。不难设想一个自始至终由教师输出, 即填鸭式的课堂, 学生的情感多少会受到冲击, 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变得浮躁不安, 最终影响他们对知识正常的输入。多媒体课件的采用让他们耳目一新, 不仅可以在课上看世界, 还可以在课上听世界, 那种感觉自然不言而喻。这样一来, 教师的输出量并没有递减, 而多彩多样的教学媒体更是丰富了输出量, 同时学生兴趣逐渐浓厚, 也增加了学生的输入量。当然光有量是远远不够的, 适时地提供机会让他们运用新科技来施展自我也不谓是一种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质的飞跃。

3.文本单一化与信息多样化的矛盾。多媒体是一种将视听信息传播能力与计算机交互控制功能相结合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书本只能呈现单一的白纸黑字的文本知识, 即使偶尔附有插图, 也是黑白两色, 单调死板, 而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输入渠道, 增添了学习趣味与收效。PowerPoint课件依据不同章节的特点, 选用适当的媒体形式辅助教学。除了最主要的文本形式外, 还有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来传递多渠道多方位的文化信息。

(1) 图片

由于多数教师没有在国外考察学习的经历, 对别国情况没有实际体验而只能根据书本来讲授《英美概况》, 所谓的“照本宣科”, 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图片的展示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出国门看世界的渠道, 其突出作用不可言喻。一幅图片的信息有时可以相当于几千文字, 直接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联想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给他们留下深刻、逼真的印象。

(2) 音频

音频作为一种媒体应用于教学中, 使教学更加有声有色, 贴近真实。如在介绍英美国歌时, 可随堂播放, 让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英国国歌的悠扬, 美国国歌的豪壮, 当然也可下载flash, 学生可以边听国歌边观看英美的相关历史图片;在介绍美国大选时, 可播放一些经典的总统就职演说, 让他们感受现场氛围, 进而了解总统选举的程序及就职的意义;在介绍美国音乐时, 可播放如“爵士”、“布鲁斯”、“摇滚”等有代表性的音乐, 让他们感受西方音乐的特点。在播放的同时, 配以字幕, 随声音出现, 学生会更有收获感。

(3) 视频

如果说图片是静态的, 在一些特定表达效果面前无能为力, 那么视频作为一种动态的表现力极强的媒体形式, 就可以弥补图片的不足了。视频包括动画和电影。根据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 本课件适当使用一些视频资料是大有裨益的。在介绍英美国家经济与城市时, 辅以影碟, 片中导游带领学生一起游逛伦敦、纽约、华盛顿等大城市的名胜古迹。通过观看, 学生得到了切身感受, 对国外大都市的社会风情、文化习俗与经济面貌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由此可见,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拓充课堂的知识容量, 即增大输出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者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有效提高他们的输入量。然而多媒体教学也并非是万无一失的方式, 教师在使用当中也需合理运用才行。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依据课程特征选用多媒体形式。每一门课都有其固有的特征, 《英美概况》也非例外。多媒体归根到底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在使用时, 教师决不能只顾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而忽视了课程的要求。在选用形式时, 教师要注意紧密结合课程,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该用的就用, 不该用的一律不用。如在介绍美国音乐时, 采用音频手段有节选性地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原声音乐, 切不可听多, 否则就会把概况课变成音乐欣赏课。课余时间可充分利用音频、视频, 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有关英美史地、政经、社会文化生活的影视录像片, 如《美国历史》、《美国风情》、《华盛顿一瞥》、《女王和英联邦》、《英国社会》、《音乐之声》、《飘》、《汤姆大伯的小屋》、《简爱》、《呼啸山庄》等, 观后组织学生讨论, 写观后感, 使《英美概况》课程教学更形象、更直观。

2.调动学生参与多媒体课堂教学。《英美概况》是一门知识性课程, 所以除教师主讲外, 可以适当调动学生参与具体章节的备课与教学, 鼓励他们去搜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 好的材料还可用于丰富课件。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一可以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可以为师范类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其教学实践的平台。总之,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保持不变的。

3.适时修改做好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在讲授《英美概况》这门自身就带有时代特性的课程时, 需紧跟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关注世界局势, 了解英美国家最新的科技、教育、政治、经济动态。因此, 课件应具有机动性、灵活性和可更改性等特征, 制作好的课件有必要随着时事的变化, 内容有所增减, 数据要及时更新。只有这样, 学生所学才更具有实用价值。

由此看来, 多媒体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采用避免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期间人对人、面对面和同时同地等方式的刻板性;同时, 又可以以人为本的交互方式大大改变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技巧。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启发、引导、鼓励,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解, 以及教师肢体语言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媒体都取代不了的。因此, 教师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同时, 决不能让多媒体取代自己成为教学的控制者。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挥各自特长, 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上海:外语界, 2001, (6) .

[2]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3rd edition) .NJ:Prentice Hall Regents.1993.35.

[3]刘安洪.《英美概况》课教学探讨[J].重庆:重庆师专学报, 2000, (1) :34-37.

[4]夏金玉.多媒体辅助英美概况教学的构想与实施[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30-33.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篇9

关键词:语境,语境设置,英美概况

1 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 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 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 hot 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1)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2)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3)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 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常敬宇.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篇10

关键词:语料库,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作用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 促进学习者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学习者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近年来,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 各相关院校均开设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 以培养外语实用人才为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 弱化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地位。同时, 由于英美文学课程涉及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史论、原著赏析以及文学理论, 内容庞杂,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满堂灌、点到为止、一带而过”的现象, 学习者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虽然近年来,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但仍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语料库 (Corpus) 同样是一种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形式之一, 受到语言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对英美文学教学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深刻的意义。

何谓语料库?

美国Brown大学名誉教授W.Francis (1982) 给出以下定义:语料库是一个用于语言分析的文本集合, 对某一种语言、方言或语言的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 (方称宇、陈小力, 1992) 。John Sinclair教授 (1991) 认为语料库是一个存储于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的集合, 用来反映语言的状态及变化特征。就目前资料库的发展现状而言, “语料库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存储和使用的语言素材集合, 并可对其中的语言素材进行检索、分析和处理, 得出语言的特征和规律, 或有益于语言的应用和教学” (文渤燕, 32) 。从种类上来划分, 资料库可分为一般语料库和专门语料库。前者探讨语言的普遍规律, 如词典编纂、语法研究等;后者探讨某一特定领域和某一特定目的, 如口语语料库、医学英语词汇语料库等。语料库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化, 可以是文本语料库 (如阅读语料库) 、影像资料语料库 (如好莱坞电影语料库) 、或混合型语料库 (如语音语料库)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 语料库的发展呈五大趋势: (1) 学习者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成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 (2) 口语语料库的建设和相关话语特征研究不断加强; (3) 平行语料库在语言对比研究及翻译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4) 语料库建设研究日益普遍化; (5) 语料库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李文良, 朱燕, 122) 。

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的构建目标与原则

构建语料库首先应该考虑其目标。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的构建旨为英美文学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信息量充足的资料源, 以助于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鉴赏能力。

鉴于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的构建目标, 语料库构建的原则应以满足英美课程教学目标位基础。首先, 语料库的构建要突出文学教学课程的性质、内容和目标。英美文学教学涉及面广, 教材种类繁多, 难易程度不同, 涉及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写作风格、作品节选, 因此在构建文学课程语料库时, 应参考以上内容, 突出教学特点、层次性、系统性。

其次, 构建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应突出学习者的需求。根据语料库的构建目标, 语料库的构建应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接受能力, 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和学习者不同的要求, 提供广泛可用的资料源。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 英美文学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市面上相关复习资料繁多, 良莠不齐, 并且课堂教学有时与学习者所报考院校所要求的内容有脱节, 为复习考试带来很多困难, 因此在构建语料库时, 可根据这部分学习者的需要, 将知识集中、系统化, 将课上未涉及的相关内容也无一遗漏地纳入语料库, 以满足学习者需要;同时, 学习者在完成文学主题的毕业论文时常常存在资料短缺等问题, 因此在构建语料库时, 可提供相关网络链接以及书目, 以便学习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资料信息。

第三, 构建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应突出反馈性及师生互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难以全面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因此在构建语料库时应该突出反馈性, 设置相应的反馈和分析系统, 以使文学教学更有针对性, 使之切实符合教学要求。

第四, 构建英美课程语料库应注重资料源的科学性与多样性。语料库信息庞杂, 在构建时应注意所选资料源的准确度和权威性, 以免误导学习者, 适得其反。同时,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资料多为文本内容, 在构建语料库时, 应注重语料库的多样性, 除提供文本资料外, 可为学习者提供相关影像资料。建构主义教学论倡导由学习者在情境即语境或社会背景中, 利用学习资料构建知识体系。影像资料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扩大教学内容, 从历史背景介绍到具体文本内容均可。以亨利·詹姆士的小说《贵妇画像》 (The Portrait of Lady) 为例, 在该小说的资料中, 可链接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淑女本色》, 从音、话、像等角度帮助学习者理解作品主题 (在选取电影资料源时, 应注意电影改编的忠实度, 在某些关键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应作出提示, 以免误导学习者) 。同时, 对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也可辅以图片等, 如在讲解现实主义时, 可通过介绍社会背景或视频的图片帮助学习者深刻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五, 构建英美文学资料库应注重学习者思辨能力的培养。范宜与芮渝萍认为英美文学课程应当把目标定位为“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 增进人生阅历, 丰富跨文化知识, 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然而, 在文学教学中, 教学者往往注重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塑造。在构建语料库中, 应为学习者提供相关论题, 可课堂讨论或课外思考, 并且对同一论题提供多个评价角度, 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与再创作,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思维。

英美文学语料库的内容及检索

构建英美文学课程语料库应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 教材资料源。英美文学课程教材种类繁多, 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参考范围, 构建语料库时, 应扩大选材范围, 不用只囊括一本或两本书, 可将这一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书纳入资料源, 如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和《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罗经国《英国文学史》、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刘炳善《美国文学简史》和《英国文学简史》等, 以便学习者获得客观全面的知识。

第二, 原著资料源。原著阅读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学习者资料来源有限, 这一环节常常一带而过。资料库应纳入原著资料源, 同时, 为相关原著配以简缩本, 满足不同教学目的和学习的需要。

第三, 课程辅助材料资料源。课程辅助资料包括电子教案、课件、影响资料、文学评论、网络链接等内容, 可提高多媒体网络及校园网的利用率,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 提高效度。

第四, 学习者资料源。语料库可提供历年学习者的优秀论文、作业以及独具匠心的评论, 为教学者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也为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模板。

第五, 反馈及师生互动资料源。语料库可提供相关试题及论题, 为学习者检测已学内容和思辨能力培养提供积极作用。

语料库内容丰富, 如何进行科学的检索?目前, 一些免费检索软件如Micro Concord和Windows Concordance软件提供多文字和多主题检索, 操作简便;另有付费软件如Windowsmith可帮助学习者对语料进行分析, 同时还可计算检索词统计值及分布规律, 可以识别文体中的高频词汇, 并予以分析。

构建英美文学语料库对文学及相关教学的积极作用

构建语料库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学习能力, 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研究能力 (唐洁仪, 21)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作用:

首先, 构建英美文学语料库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语料库资料丰富, 形式多样, 目标明确, 通过师生互动、信息反馈, 可大幅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 构建英美文学语料库可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语料库文学研究是文学的实证研究。通过与文学作品中语言等信息的检索, 这种文学研究可从形式主义角度出发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依据和新方法。

最后, 构建英美文学教学语料库可为教学资料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通过检索, 教学者可对现有教学资料进行筛选, 遴选出更适于特定学习者的内容。

结语

构建语料库可突破英美文学教学瓶颈, 其数量庞大的资料源、多样化的信息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文学教学改革步履维艰的现状, 同时也可为其他英语课程教学提供必要参考。但在建设过程中, 教学者应与时俱进, 不断对语料库内容进行更改增补以满足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洁仪.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5) .[1]唐洁仪.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5) .

[2]范谊, 芮雨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 2005.[2]范谊, 芮雨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 2005.

[3]文渤燕.语料库及其作用[J].国外外语教学, 2001 (2) .[3]文渤燕.语料库及其作用[J].国外外语教学, 2001 (2) .

[4]李文良, 朱燕.英美文学语料库构建及其应用价值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4]李文良, 朱燕.英美文学语料库构建及其应用价值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方称宇, 陈小力.频率统计在语料库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 1996 (3) .[6]方称宇, 陈小力.频率统计在语料库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 1996 (3) .

上一篇:城市社区园林下一篇:中职生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