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论文

2024-10-08

英美文化论文(精选8篇)

英美文化论文 篇1

摘 要:在英美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两个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及历史的差异性,促使文学评论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语言是一个民族得以立足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本民族文化及灵魂相互结合的产物,英语语言中自然融入了英国与美国的文化,两者之间相互统一与协调,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英美文学评论及文学作品中。本文主要介绍英美文化存在的差异,并针对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英美国家;文化差异;文学评论;产生影响

作者简介:张燕霞,女,汉族,1968年2月生人,河北省无极县人,大学本科,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文学是艺术与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艺术领域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学评论是文学发展的直接产物,也是一种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艺术价值及人文内涵的表达方式,能够提高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知及理解能力,但文学评论与民族意识及人们思维方式息息相关,故文学评论本身便具有差异性及特殊性。针对英美文化领域而言,文学评论受到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对英美文化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化评论的影响,能够最大程度上推动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

一、英美文化存在的差异分析

(一)语言发音的差异

英语,是英国与美国人民的主要使用语言,对于英国人而言,英语作为母语,在语言发音方面与美国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英国人发音时强调字正腔圆,发音特别清楚,停顿之处较少,反之美国人发音时主张能够省略多少便省略多少,能一句带过便一句带过[1]。一般来说,英国式英语比美国式英语听觉上更为舒服。

(二)语言环境的差异

导致英国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环境的不同。因英国人在处世方面具有严谨性,在思维逻辑与文化理解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且很难被外界因素改变,同时英国文化存在单一性,接受先进文化的能力较弱;反之美国人追求创新,很少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阻碍,美国文化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能够充分汲取国外文化。

二、分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评论是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英美文化的逐渐发展,文学评论层出不穷,关于英美文学评论的研究也愈来愈多。受到英美不同社会意识的影响,文学评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如下:

(一)英美文学评论中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作为文化的表现工具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与生存的根本。受到语言差异及各种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评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语言接受一定程度的加工与再创造后,文学作品便会产生出不同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文化差异。英语在受到历史的影响后,成为全世界人民的通用语言,一方面推动着世界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发挥自身的巨大优势,即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浓厚的历史感,能够最大程度促进文学评论的顺利开展。英国文学评论的主要特点为:保守性、中规中矩性。原因有:英国人思维及个性与美国人相比带有保守性,低调又不张扬,这点为文学评论的特色之一。除此之外,英语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且作为英国的母语,人们对其的尊重与敬仰也能极大地影响到文学评论。反之对于美国人而言,历史上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语使用方面受到了英国人的影响,但美国的发展历史中没有经历过封建时期,是直接由奴隶制转变为资本主义,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使得美国历史与文化缺乏了沉淀,故美国文学评论的使用语言具有先进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常带有夸张语气,缺少了英国人的保守性,同时非常直接与大胆[2]。

(二)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从英国文学评论方面来说,评论语言主要存在继承与摒弃之间,英国人思维的固守性,促使了英国国家的发展水平较为缓慢,英国文学评论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不论是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是现代诙谐色彩的文学评论手法,都展现了英国文学评论领域渴望突破自我与探索新兴评论方式。反之从美国文学评论方面来说,其文学评论发展方向与美国文学趋同,同样作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但没有历史厚重感,缺乏深层次的含义,而且缺少了历史文化的积淀,难以在世界文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情况都与美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历史文化密切相联。因美国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了美国文学评论语言上的直接与大胆,加之受到印第安土著及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文学评论的角度更为灵活与全方面,能够取长避短,故美国文学评论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得以进步的灵魂,不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决策,而且对于文学评论也有着深远与长久的影响,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制度,这些都能在文学评论中得以体现。本文介绍了英美文化的具体差异体现,对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作出了分析。

英美文化论文 篇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 明确指出, 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还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自学式学习方向发展”。[1]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大学英语教学开拓了新的空间, 英美影视通过视觉符号及直观形象的传播真实反映英语国家生活、文化、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观看英美影视不仅可以聆听纯正的语音语调, 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 还可身临其境真切感受与本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及价值观, 有助于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开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美影视鉴赏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称为结构主义, 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J·Piaget) 最早提出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基本观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同化 (assimilation) 和顺应 (accommodation) 两个过程, 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同化是指把由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是对原有知识的扩充, 是一个量变过程;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 是一个质变过程。“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被认为是学习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对学习者而言, 最有效的学习不是学习现有的课本知识, 而是学会如何学习,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进行有效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还指出, 知识的建构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制约。离开了时间、空间和环境的知识, 就失去了其真实性, 对于学习者来说就不可称之为有意义的学习 (Meaningful Learning) 。建构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学习者经历情境的形式为标志的, 因而实证范例形式的教学要比抽象的规则教学好得多得多。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以真实情境为基础的学习环境, 努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的学习情境感应, 以便他们有机会利用和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 英美影视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会一门外语同时也是学习、适应一种外国文化[2]。语言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影视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 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观看英美影视作品, 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等, 增强其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提高其跨文化意识。此外, 通过英美影视鉴赏还可使学生了解英语交际中非语言活动的运用, 如面部表情、手势、声音暗示、肢体动作和服饰穿着等。在传统课堂中文化背景知识单纯依靠教师讲授, 往往过于抽象, 且学生也感觉太枯燥乏味。英美影视作品提供了直观而真实的文化场景, 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 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此外, 传统教材更新相对滞后, 而影视作品则更新较快, 能较好地反映英语发展的最新动态。英美影视鉴赏过程氛围比较轻松,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少焦虑和对语言输入的过滤,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记忆等心智活动,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并积极获取信息, 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这也与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相吻合。

另外, 许多研究者指出, 学习风格通常有三种, 即audio、visual和tactile型。电影集图像、声音、字幕于一身, 可满足不同学习风格者的需求。与此同时, 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 学生便可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并巩固英语语言知识,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对英美文化的感性认识。

3 运用英美影视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知识认知的策略

英美影视鉴赏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将各种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供学生练习, 其欣赏过程包括准备—进入—共鸣性高潮—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影片的选择及放映, 影片内容的认识及各类课内外活动的开展。

3.1 影片的选择及放映

英美影视题材广泛, 剧目繁多, 并不是任何影视作品都可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 应本着可视性、可教性和可学性的原则选择影片。所选作品应集语言、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审美情趣于一身, 如《阿甘正传》《毕业生》等。《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堪称语言课堂教学的典范。通过欣赏这部影片有助于学生了解20世纪50到90年代的美国社会。影片主角阿甘尽管是个弱智者, 但处处彰显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毕业生》 (The Graduate) 反映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化及美国青年在此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婚姻观。

影片的放映可遵循课前观赏全片、课内放映片段及课后反复观赏全片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将影片剪辑成若干片段, 以保证课内情景创设的针对性。课后反复观赏全片, 以加强学生对影片语言及文化的认知。

3.2 介绍影视作品涉及到的背景文化

在欣赏影视作品前, 教师应该就影片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人物关系进行简要介绍,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影片的理解。如《阿甘正传》中涉及越南战争、和平谈判、尼克松水门事件、种族歧视、总统遇刺案、学生运动、小石城事件、嬉皮士、猫王、smile、苹果公司的创立等众多历史背景知识。在欣赏该片之前, 把这些背景知识以条目的形式列给学生, 鼓励学生课下自己查阅各类资料, 详细了解这些历史事件, 从而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同时对影片中出现的生词、俚语、习惯用法等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影片。教师还可就影片情节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所涉及的英美文化知识的难度、全面性及系统性, 还需要考虑问题与学生原有英美文化知识的关联程度, 即要遵循可行性原则;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开放性, 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英美文化知识从同化到顺应的认知的质变。

3.3 影视鉴赏教学中的互动

课堂教学中, 实现有效地师生互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只看不想, 那就变成了单纯的电影欣赏课, 偏离了利用影视鉴赏进行语言教学的宗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语言丰富生动且文化内容深刻的片段, 让学生进行模仿或配音、改编、角色扮演等, 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 鼓励和帮助学生去交际或寻找问题的答案, 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加深其对影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对西方文化思想的把握。

课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问题可涉及影片的方方面面, 如历史事件、文化知识、拍摄技巧等。或者学生之间相互提问, 合作解决。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如交流方式、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不同社会制度和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和认同差异等问题。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应作点评, 指出其语音语调或语言使用的不当之处, 并对其阐述进行评述。通过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启发, 不但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及文化思辨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尊重差异, 实现“和而不同”。

3.4 影视鉴赏教学的教师角色

教学是一种创造和利用学习机会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既是学习机会的创造者又是利用者。面对海量的影视作品, 教师的选择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教师要对外语教学中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环境保持高度的敏锐性, 所选影片应具有启发性和丰富性, 影视鉴赏教学中教师信息源的作用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协助者及评估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课堂氛围的调动者。桂诗春曾说过外语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因此教师还应激励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每学期教师适当给学生推荐欧美热剧, 供学生选择观赏。如《绯闻女孩》、《绝望主妇》、《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 这些剧目较长, 但包含极多现代生活元素, 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鉴赏大量剧目,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使用并巩固英语语言知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逐步完成对英美文化知识的构建。

4 结束语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对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 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充分发挥英美影视作品在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中的作用, 努力构建英语学习的真实情景, 通过交流、讨论、协作等完成和深化对所学英美文化知识的意义建构。

摘要:外语教学中, 学生文化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环节。英美影视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为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供了平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探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以英美影视为素材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 以构建学生的英语文化认知,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美影视,建构主义,英美文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77.

英美文化论文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化 文化差异 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的内涵

文学评论,顾名思义,评论文学。用专业的术语来讲,是应用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特定的文学内容,比如说文学作品,文学思想等进行探讨、研究等一系列文学性质的活动,以解释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帮助相关的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推动整个文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相关内容

英美文学是对英、美两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总称。同样的是两个现实生活的生动反应。我认为文学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两国的文化比较多元化,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元化,戏剧、小说、诗歌等类型多样,各具特点:

(1)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不仅气候极具海洋性,其文学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再加上英国的经济、历史发展传统,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英国的文学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开始转向写实主义,这是英国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2)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建国的时间比较短,在19世纪之前,美国文学可以说是依附于英国文学,具有英国文学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纪末期之后,美国文学开始脱离英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国的社会一样充满着自由、民主的气息。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

各国的文学评论各具特点,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文学伦理问题,这是要放在首位进行考虑的问题;其次是道德评论,这是进行文学评论的关键所在;最后是审美评论问题。具体到英美两国来说,文学评论与该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女权主义、殖民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文学评论研究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1)英美两国的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英国的语言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发展时间较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拿英国的官方语言:英文来讲,许多的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进行评论时,使用语言十分的谨慎,这既能说明文学评论家谨慎的态度,同时也更能说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说英文便是英国的象征,因此出于这样的态度,英国文学评论是相对拘谨的、缺乏新时期的创新与个性;

2.美国的语言

美国官方使用的语言也是英文,但是却是美式英文,虽然说在本质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语的称谓便能很好的说明问题,美式英语是美国的创造,是美国争取独立的体现,众所周知美国发展历史比较短,而且是移民国家,文化发展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在独立之后,美国在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美国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应的在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的文学评论就彰显个性和创新性。

(2)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英美两国共同宣扬与崇拜的,但是英美两国的人本主义又存在着具体的差别:

1.人本主义是英国发展历史上很早便出现的,但是在文学评论领域人本主义是十分保守的,神权和禁欲主义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认为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生动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在文学领域的再现,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我认为没有之一,莎士比亚不仅影响了英国一代人,更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人文主义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体现。

2.相比英国的人本主义,美国就十分创新、独特。当然这和美国发展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独立是十分果断的,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独立自由的观念理论深入人心,美国的人本主义十分的激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对人本主义的创新理解。在这基础上美国的文学评论就显得更加激进、创新。

小结:

影响文学评论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影响因素最大的便是历史文化因素,不同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方向,同时也影响到了之后出现的文学评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文学评论必须建立在自身的文化之上,不可用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他国文化,这样对于理解他国的文化是不利的。

英美文化 篇4

(二)带来交际中的尴尬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有一位年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一进门,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0因为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就要这样问好。/对,不能叫阿姨0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不要叫奶奶, 就叫我阿姨好了。0/那太没礼貌了,您比我年纪大多了。0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我喜欢这样。0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尴尬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即文化背景不同。

(三)造成英汉翻译的错位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例如:/BalckTea0(红茶)常被当作/黑茶0,/狼吞虎咽0 英语应为/Eatkileahorse0,有人却译作/akilteawolfandtiger0。尤其是对一些成语和谚语的翻译更要慎重,千万不能从其字面意思来翻译,否则会错误百出,贻笑大方。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不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我们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英美文学文化分析 篇5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新形势下,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通过英美文学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发展步伐的加快,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交往合作更加频繁,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多种文化相互交汇碰撞、交流融合,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间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外语教学中,关注目标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反映,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以保证整个交往过程的有效性。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因此,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英美文学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源泉,涉猎古希腊、罗马神话,了解基督教《圣经》故事及人物典故,熟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抵,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语言学习中文化因素的积淀。

其次,文学是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理想的.语言和文化材料。特定的文化常常在其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原文语言有精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外,还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学实质上就反映和代表着西方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语言源泉。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

再次,文学的生动性和通俗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文学是最优美的语言,如果我们要学习和获得最优美的语言,我们就必须学习文学。”(李赋宁语)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在接受作品内容情节的同时,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学作品中渗透的跨文化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有关西方的哲学、历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人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热爱,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从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逐步更多地涉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以至更深人地探讨人生态度、道德价值观等。

交际性原则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然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

三、利用英美文学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思路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和渗透跨文化意识。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水平。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不能把课文仅仅当成单纯的语言教材,而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放眼世界,扩大视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教师还可以配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英文化差异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具备应有的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不能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不能要求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感受不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其次,教师应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文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课件、录像机、投影仪、光盘等直观有效的手段。除了课堂教学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课外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名家名作改编的电影、欣赏精彩对白或学习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思维突破原有的束缚,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演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把握原著的历史背景,穿越了时空与文化的差异,与文学作品作直接的对话。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阅读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风格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从易到难,从简写本开始,逐步过渡到读原版作品。这里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指小说,还包括阅读报纸杂志、时事等。因为现在的刊物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动态、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和英语语言发展新趋向,获取丰富的跨文化知识。

英美文化趣谈心得体会 篇6

毫无疑问最初选这门课就是本着对英美文化有着新鲜感,和一些兴趣。以为会主要讲一些什么民俗,建筑,一些当地传统文化,然后会看到一些色彩鲜艳的英美国家照片,其实不然,相反老师的课中夹杂着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的琐碎,一些搞笑的,抱怨的话题,不过这些内容又巧妙的与我们所要学的英美国家文化有着联系,也就是扯得上关系。以为老师会大讲特讲这些国家历史,文化以及一些专业术语,结果有时反倒是轻松幽默。不过觉得上这个课还是有些心得,并不是说我现在能把英美文化说的头头是道,反而是对生活,对学习,对自己的思想,有了些新的认识。这个课上我觉得我学到的没有太多是关于文化的内容,但是每次老师讲到一个内容,与我们学校,自己本人经历的一些事进行关联比较后,或多或少能对我目前的生活有所启迪。

我觉得英语词汇很多含义都比较直白,看的许多英语故事也是读完后能知道大概意思,但我觉得汉语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很多英语书籍翻译成中文后,经过修饰,在保留本质的基础上,觉得文章更加丰满充实。后来又发现,看英语故事最好是去看他的电影,他的人物心理,表情书里面并不很能体现,而中文的话,则推荐去看书而不是电影,因为用文字就能将人物刻画的让你身临其境。这一点老师只是提到了英语词汇的简洁,后面的是我当时的一些想法。不过从这上面似乎也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吧。

现在我又回到原点,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我忽然觉得英美代表着前者,中国目前还在后者上徘徊。

英美文化论文 篇7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相较于美国文学来说发展的时间较长, 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变之后, 现实、历史、政治和文化等力量都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影响。美国文学虽然在十九世纪末之前作为英国文学的分支, 但是进入到二十世纪后, 美国文学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成为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

1. 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习、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1) 中世纪时期

在中世纪时期, 盎格鲁、萨克逊和朱特从北欧侵入到英国, 人们从《贝奥武甫》这部史诗可以了解贝奥武甫为了人民的安全杀巨魔、斗毒龙, 在征服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这部文学作品中诗的结构比较完整, 描述的画面生动形象,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古英语诗歌的特色[1]。六世纪末, 基督教传入英国, 从比德所写的《英国人民宗教史》因为内容具有一定的史实性且富有哲理, 被人们广泛诵读。虽然丹麦人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类学术遭到破坏, 但是九世纪末维塞克斯国王在抗丹的情况下不忘振兴学术, 从此英语当地文学史开始产生。

(2) 新古典主义文学时期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是在十八世纪前半叶开始备受推崇, 代表诗人蒲柏的作品通常比较具有讽刺性, 多以发泄私怨居多。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散文作家通常具有一定的启蒙主义精神, 他们开拓了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这两个文学新领域。相较于期刊来说, 具有英国特色的散文小说对欧洲大陆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在英国小说中也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2]

(3) 浪漫主义文学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以布莱克作为代表, 他写的诗《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四天神》都体现了他对法国革命的拥护。这些诗不同于十八世纪文学作品的含蓄, 更加注重在想象力和宗教感方面对人们的启发。在众多作家的努力下, 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英国文学达到了发展的巅峰,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英国的特征, 对后世世界文学的影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4) 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现实主义是法国的画家库尔贝和作家下夫列里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共同提出, 现实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基础创作方法之一, 与浪漫主义处于并列的地位。正如它的名称, 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比较现实, 不会凭着猜想、想象和理想去影响文学作品的客观过程。对于不切实际的想法和空想, 都是予以反对的态度。[3]

(5) 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作品的成就在于戏剧创作方面的突破。爱尔兰人萧的剧评特点通常比较泼辣, 这为易卜生所代表的欧洲现实主义新戏剧打开了局面。在他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中, 萧将前者与阿里斯托芬以来的欧洲古典戏剧传统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如《人与超人》、《苹果车》、《华伦夫人的职业》等, 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比较新颖, 且能反映出社会的问题, 为百年来不曾改变的英国戏剧注入了活力。

2. 美国文学的发展

美国文学比较富有阳刚之气, 表达的内容比较多元化且贴近民声。在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总共出现过三次繁荣, 在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大概有十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 殖民时期

殖民时期的美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的影响, 从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斯、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爱德华·泰勒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一点英国文学的痕迹。

(2) 独立革命

在独立革命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革命诗歌, 美国民族文学就此产生。这样的变化和发展不仅造就了美国的散文家和诗人, 政治上的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上的独立。

(3)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的结束让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方向进行发展, 浪漫主义随之衰落。由于资本主义在南北战争之后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民和作家的思想也变得自由,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乐观性。然而在八九十年代之后, 由于人们对民主制度的怀疑导致批判现实的作品增多, 其中种族歧视、政府与大企业勾结的内容占有大部分,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融入其中。[4]

(4) 两战期间

两战期间的美国文学发展比较繁荣, 各个流派的文学作品也相继出现, 但是总的来说, 这些文学作品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精神世界进行一定的描述, 并反映了其中的问题, 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作为两战期间最大的文学思潮, 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二战后期

二战后期的美国文学出现了比较多的评传且内容详细, 文学家传记的发展比较繁荣, 其中里·爱迪尔所写的《亨利·詹姆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于二战中有过多的犹太人被日本人残酷的杀害, 加上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事件, 这让美国的文学作家和评论家感到震惊, 信念也随之发生了动摇。这样背景下, 战争题材的小说被广泛的传阅。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 语言差异带来的影响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 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一部文学作品中, 如果说思想是作品的灵魂, 那么语言就是构成文学作品的躯干, 语言是表达作者思想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在对英美文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语言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内容, 不同种族的评论家评价文学作品的角度也不一样。虽然都是说英语, 但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造成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习俗、谚语、典故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不同种族的评论家, 如果不能了解这些差异, 那么就无法深刻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英式英语通常比较严谨, 评论家在评论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语言的使用也不是很随意, 处于语言习惯的原因, 这些评论家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比较具有尊重和崇敬的心理, 这也恰恰反映出英式英语的庄严和沉稳的特点。而相对于美式英语来说, 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的基础上发展的, 其评论特点没有英式英语那么传统正轨, 在英式英语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和发展。由于美式英语发展时间较短, 历史背景比较单薄, 导致美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比较创新, 不受传统的束缚。在文学评价方面, 美式英语语言的使用也比较开放, 用词自由, 且个性鲜明, 这与美国自由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文学的评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风格, 英国文学评价的传统和理性让英国的文学作品也比较“中规中矩”, 这并不代表英国的文学作品比较死板, 而是英国文学作品在语言使用的方面要严谨很多, 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与之相反的美国文学评价则会让美国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且对人们有所启发, 有利于掀起文学思潮, 人们的思想的开放度和容纳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美国文学虽然发展的时间没有英国文学发展的时间长, 但是因为文学评价的创新性和自由性, 让美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具有独到性, 这也是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文化内涵带来的影响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通常在传统文化的传统和挣脱中挣扎。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矛盾,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创造手法比较荒诞。然而到了二十世纪, 英国文学的评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评论家开始重新对之前的理论进行审视和思考, 英国文学评论也开始朝着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的方向开始发展。这些评论的方向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特里·伊戈尔顿作为英国著名的评论家, 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是比较注重天主教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评论的角度比较独到[5]。可以说, 在伊戈尔顿之后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家没有谁的影响力可以比得上他。对于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则需要从美国的文化背景开始理解, 美国作为一个殖民地国家, 其文学作品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 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就包含在其中。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文学就是这两种文学的复制品, 否则美国文学也不会在世界文坛上后来居上, 更不会有数十部美国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其文学作为英国为学的衍伸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 作为独立的个体, 美国文学评论也具有比较独特的特点[6]。美国文学作品评论不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人们的创新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3. 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

从十五世纪开始, 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 人道主义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完整。从广义上来说, 人道主义就是为了维护人类的一切权利而存在。受基督教的影响, 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 具有一定的人文重点指向,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但是受到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上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从英国文学评论家的角度来说, 他们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通常比较成熟保守。美国文学评论家则与之相反, 具有更多的创新精神。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接触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诗人, 他的作品《李尔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特点, 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重大。就拿《哈姆雷特》这部著作来说, 其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problem”广为流传, 人们也不难从侧面看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文学的评价。然而人道主义在英国文学评价中的运用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对于这一观点越来越怀疑。保守的人道主义作为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 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 只有保持一定的活力在原有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道主义的解释比较具有独创性的特征并且对人道主义的态度比较激进。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由于美国并没有英国厚重的历史包袱, 在争取独立的战争过程中也取得了胜利, 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也就没有什么顾忌, 评论家的思想观点也比较自由。比如马克·吐温所写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真实的反映了美国的历史。在文章的结尾, 黑奴吉姆获得了自由, 但是马克·吐温却没有说美国奴隶制度的问题, 有的评论家就认为这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欺骗性。有的文学评论家认为, 从本质上来说黑奴吉姆就算是个自由人, 但是对于哈克和汤姆来说仍然是个玩物。更多的评论家认为, 马克·吐温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讽刺美国种族歧视的现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评论家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比较自由,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看待作品, 褒贬不一,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4. 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在文化历史发展上, 其文化历史传统有着明显的人本主义, 其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而言的, 在英国的文学评论中, 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比较保守, 这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历史中进行的不彻底和其妥协性相关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英国文学评论中的这一人本主义观点收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观点, 显得非常激进, 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独创性。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身上没有和英国一样沉重的包袱, 没有文化传统上遗留下来的充满争议的问题, 加之美国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立、自由、民主的文化气氛, 使得美国文学评论更加激进, 更加有创造力。

结束语

在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诸多因素中, 文化差异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通过对英美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文化内涵差异、文化历史差异比较,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英美文化差异在英美文学评论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要想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的评论, 则需要评论家结合历史的溯源和两国之间发展的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来进行适当的点评。英国文学评论相对于美国文学评论来说要成熟很多, 且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而美国文学在创新方面和表达思想的自由度方面要比英国好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的特点, 两者无法取代, 对人们生存的环境、国家文化的氛围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种族的人们对待同一部作品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这就导致人们对于同一部作品的文学评论也会不尽相同。本文就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这个话题展开研究, 通过对英美文学的特点和英美文学的评论进行相应的描述, 并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进行分析, 从而让人们了解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化差异,英美文学评论,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高丽.浅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作家, 2012, 22:210-211.

[2]肖书珍.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芒种, 2013, 04:36-37.

[3]艾晶.解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芒种, 2013, 22:28-29.

英美文化论文 篇8

【关键词】英美 文化差异 文学评论 影响

文学是经由语言文字组成的一门艺术,它开拓了文字的无言之境,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为不同的文化形态会滋生出不同的文学作品,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两国文学的发展深受两国文化的影响。而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又是极其微妙的,它们相伴而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可以建立起不同民族文化与不同文学评价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从文学评论的概念入手,在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进行相应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与探讨了英美文化差异对两国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学评论的概念

总体来说,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所有书面形式的评论都可以称为文学评论。艺术高度与政治高度是文学评价的两个重要标准。具体来说,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发展规律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其目的是为了给文学创作实践提供参考意见,让文学创作形成“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其中对文学评价结果的论证过程,是文学评论的核心环节。

文学评论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能信口雌黄、胡编乱造。他们需要旁征博引许多不同的材料来对自己的评论结果进行论证。但是因为各国文化底蕴的不同,不同文学评论家在进行相同的文学作品的评价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弊病所在。相比之下,英国文学评论较为保守,而美国文学评论相对激进。

二、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1、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一、中世纪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对故事情节画面性的描述,文章结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主题多为劳苦人民对暴政的反抗,代表作品有《贝奥武甫》;二、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体现出启蒙主义的精神,开始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倾向于私怨的发泄,“反讽”是其主要特征,代表作品有《格利佛游记》;三、浪漫主義时期英国文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此时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宗教感情的倾诉,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代表作品有《天真之歌》;四、现实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减弱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遵循客观、实际的文学创作手法,代表作品有《利己主义者》;五、后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有效吸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现实生活中个人状态的思考,上升到了对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高度,代表作品有《苹果车》。

2、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战争发生的时间,美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一、殖民地时期,此时美国文学的发展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呈现出一定的清教思想。代表作品有《受领圣餐自省录》;二、独立战争时期,由于政治的独立,美国文学也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倾向,出现了爱国主义文化的启蒙。代表作品有《被驳倒的农夫》;三、南北战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美国文学出现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化,此阶段文学作品的思想更为自由与乐观,出现了较多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四、二战时期,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美国文学作品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以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最为有名,内容较多的反映当下的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代表作品有《荒原》;五、二战以后,美国文学中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幅增多,出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传记体文学发展繁荣。代表作品有《美国人》。

三、英美文学的不同特点

1、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地靠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岛国,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是其主要的国土领域。绵延悠长的海岸线与冬暖夏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让英国在依靠海洋战略获得发展同时,也把与海洋一样博大的胸怀与深幽的神秘发展到了文学领域。英国的文学在富含浪漫主义情感的同时,极具包容性。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英国文学在经历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人的思想的觉醒,出现了对人与现实社会的歌颂,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以往宗教思想的束缚。启蒙运动期间,英国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为政治革命运动服务,哲理性和政论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启蒙运动以后英国的文学走过了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以及后现实主义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

虽然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久远,演变过程复杂。但是总的来说,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因为受经济、社会、宗教、历史等不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规律,经历了浪漫、写实、实验、批判、多元等多维度的阶段。英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帝国叙事的主要特色,强调民族的自信与自强,文学批评较为深沉与严谨。

2、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的多民族移民国家。由于辽阔海岸线的存在,让美国避免了旧大陆的纷争的战事,获得了较为平稳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美国文学在十九世纪之前,一直都处于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学个性,采用的是英国式的叙事手法与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独立战争以后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美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出现了蕴含本民族文化的文学特色,倡导人权与独立。在本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中,美国文学独立、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学特征得以突显。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后,跳脱出英国文学影响的美国文学进步了自己的发速发展期,先后经历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美国文学形成了与英国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特征,美国文学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意志的抒发,文学批评生动而轻快。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大致梳理了在英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积淀下两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情境、社会情况、经济状况、战乱纷争等造成了英美两国迥然有异的文学发展脉络,给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从文化语言差异、文化历史差异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文化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既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与纽带,也是不同文学评论产生的基础与媒介。语言文字的存在为英美文化的流传与文学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信仰,因此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衍生出不一样的文学评论特征。虽然英美两国的通用语言都是英语,但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除了在文法与句式上存在不同以外,两者产生的文化背景与传达的文化内涵也截然不同。同样的语言也是文学作品得以出现与发展的重要提前条件,文学作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对特定的文学内容进行描述与表达,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加工、提炼、概括、提取等完成文学形象的塑造与文学寓意的营造,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英国的语言文化,受历史传统影响,一直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同时英国文学也启蒙较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英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其文化沉积较深,经济发展较快,在国内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英式英语借助英国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在国内外的运用也普遍,英式英语成为了世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但是也正式因为英语语言较为完善的发展历程与较为重大的国际影响,英国的语言文字更加强调规整与规范,其文学评论也相對的保守,文学评论界一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少创新与创造。英国文学评论家的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评论规矩的服从,用词遣句严谨、慎重,个性特征无法得到有效施展,英国文学评论在潜藏对民族语言的敬畏感,也显示出传统、呆板的个性特性。而美国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其语言文字早期受英国的影响较大,在美国独立以后,受多民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它的语言发展也显示出自由、多元的特征。同时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形成时间较短,国家在获得较快发展速度的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也较少,文学评论中具有很强的对权威反抗、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充满了创造力与创新力,更加的崇尚自由,更加的张扬个性。

3、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

虽然有人说过“英美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它们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尤其是早期的美国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对英国文化的复制与照搬,两者具有极强的民族渊源,许多没过重要的城市地名也是来源于英国。如美国的“纽约”,就源自英国的“新约克”。但是后期英美两国的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造成了两国文化内涵的差异,同时也给两国的文学评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宗教中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神秘力量、崇拜信仰,一直深深的影响着英国文化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宗教在英国文化中占有着绝对重要的主导权,人们借助宗教来表达对现实的祈愿,求得精神世界的安慰。宗教中神秘的神权主义、严苛的禁欲主义等一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人们开始产生对人自身发展与需求的关注。文学作品也开始逐渐的朝着理性化与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本主义思潮成为了英国文学评论界的主流,但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的文学评论还是较为保守与守旧。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前英国文学评论界中也出现了一些反人本主义倾向的思潮,开始反思人本主义对英国文学评论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评论形式的单一化,评论创造力的不足等,英国文学评论的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美国文学在继承美国文学人本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把本国独立、自由的民族理念与其融会贯通,拓展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外延,美国文学评论界对人本主义的解读更为激进,推崇评论观点的创新与自由。

结语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经由我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产生,同时也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影响。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发生与发展,深深的根植于文化这片土地。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一种缩影。而英美文学因为英美历史文化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语言文化的差异、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英美文学评论不同的发展走向,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在用“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英美两国文学评论发展的同时,用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苌珊珊.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分析与讨论[J].山西青年.2016(09)

[2]孙晓梅.浅谈英美文学的改进[J].西部皮革.2016(06)

[3]乔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评论差异[J].文化学刊.2016(02)

[4]黎明.英美文学中女性文学的地位研究[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5(08)

上一篇:hrbp成功案例分析下一篇:自然辨证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