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应用

2024-10-08

自然辨证法应用(通用8篇)

自然辨证法应用 篇1

生态消费模式建设研究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马盼盼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病态式消费”模式,这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消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0 引 言

工业革命在加快人类社会进步步伐的同时,却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日益缺乏,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当今人类已普遍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所内在包含的消费理念。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当今,倡导一种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消费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转变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方式已成为摆脱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生态消费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如何实现生态消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问题。1生态消费模式及其特征

生态消费模式是指“绿色的”、“生态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模式,是指符合物质生产发展需要的,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2]。它指出,人类的消费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的消费要服从生态系统对其的约束,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生态消费模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生态消费模式具有适度性的特点。生态消费模式是以有限的环境资源为约束条件来从事的最优消费活动,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资源消耗的、高质量的消费体系。其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不同代际人的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生态消费模式得以满足。它认为,当代人所享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同样适用于后代人。所以,当代人在消费时就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后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次,生态消费模式具有无害性的特点。生态消费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来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克制自身的欲望,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率。最后,生态消费模式还是一种精神

消费模式。人的精神需要是生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学习相比物质需要来讲更具有价值性意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公民就充分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水平[2,3,4]。

2生态消费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生态消费模式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和重新定位,这种全新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成当今环境恶化与全球生态危机表面上直接的原因,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但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引起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6]。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过分强调物欲满足,忽视经济与环境、社会、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消费的异化。甚至人性的扭曲。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和失落。生态消费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它作为一种公平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以追求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消费需要的满足为立足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生态消费模式提倡遵循生态规律。调节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从生态伦理角度对消费进行理性审视,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消费模式。因此,推进消费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生存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推进消费模式转变和生态消费的建议

生态消费模式所提倡的生态式的新节俭主义是合理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以下给出由普通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的几点建议。

塑造“生态公民”。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当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自身转变消费方式尚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时,他们自觉地实现另外一种转变,即由单纯的消费者而变成自觉维护和捍卫自身生态权利的现代新公民——“生态公民”[7]。所谓生态公民是指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目标,依法享有生态环境权利和承担生态环境义务,具有参与生态环境管理事务并担任公职资格的人。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同时也是和谐社会体系建立和运转的前提,培养生态公民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培育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环境公民或居民,使之能够认识并关注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并在个体和群体层

次上具备面向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或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承诺”,加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有利于自下而上地贯彻和实现国家既定的生态文明价值、战略、计划。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人们对环境生态问题的认识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仍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普通消费者不仅要作为消费者捍卫自己的消费权益(如购买某种产品必须货真价实),而且还要作为具有生态权利的主体,来捍卫自己的生态权利和义务。他们和企业家、政府官员一样,有权利占有和使用公共的生态资源,如空气、水等,有权利要求所使用的商品有利于环境保护。当他们发现自己生活所依赖的生态资源被侵占、环境被污染,所使用的商品使环境遭受破坏,从而影响到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时,他们应该自觉站出来抵制这些政策和活动。首先,强化生态公民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有赖于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要通过大力推进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树立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意识。其次,充当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的监督者。对企业和政府的生态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方面要求公民树立环境污染的监督意识,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政府在行政决策时,进一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这是公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土壤与根基。最后,每个公民作为普通消费者有责任自觉地转变消费方式,把适度的、理性的绿色消费方式,贯彻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商场购物自带购物袋,拒绝使用塑料袋,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多使用布制品和纸制品;尽可能买有机蔬菜,减少化肥及农药的摄入;尽量用散装的茶叶,少泡茶包,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尽量用蓄电池或可充电的电池,少用普通电池;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空调;节省用纸,必要时才影印或电脑打印;喷雾剂会破坏臭氧层,尽量用其他替代品;尽量坐公交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在旅游过程中,不乱丢垃圾污染自然景观等。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传统的消费观念盛行,这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仅绝对数量十分巨大,而且铺张、浪费等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要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就应该坚持适度消费、减少浪费、生态消费的模式,这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树立生态消费意识,使社会成员在观念认识上自觉地摒弃高消费的愿望和行为,为实践生态消费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满足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利益;通过不断完善相应的社会机制,如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的转变,使人们从制度层面落实生态消费的价值理念。可以说,生态消费模式不仅是出于当前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应激性反应,而且也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

[1]祝黄河,吴瑾青.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2]牛文浩.生态消费模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12(8).[3]廖福霖.再谈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李慧明,刘倩,左晓丽.困境与期待:基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转型研究评述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5]胥树凡.绿色采购和消费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经济,2010(1).[6]李瑞芳.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模式构建[J].商业时代,2010(25).[7]刘艳.从普通消费者到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主体性策略[J].湖南示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自然辨证法应用 篇2

一、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辨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交叉,在不同的学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分支,反映出自然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额重要规律,也间接体现出人类认识的重要过程,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必定会对自然造成影响,进而改造自然,逐渐这一理论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成为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多种科学之间的重要纽带[1]。

自然辨证法的研究重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客观的自然。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人类的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科学技术。自然界具有不断演化的规律,也称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同时科学技术也具有不断发展的规律,将其称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将研究科学技术的方法称为自然界研究的辩证法。自然辨证法的学科内容主要包含三方面,即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税务部门公共事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公共事务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关的重要社会性服务,例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公共服务的设立等,具有显著的公共性。机关公共事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 治理理念滞后

现阶段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理念落后的问题,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认识存在误区,对社会责任了解不够深刻,缺乏对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统一认识,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高。对一些企业而言,在公共关系的协调方面还不够完善健全,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针对治理理念之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税务部门忽视了对自身和企业的深刻认识,无法认识到公众利益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仍然采用传统治理中的二元对立治理模式,导致社会责任中的经济目标较为独立[2]。

2. 公共事务治理的政府垄断

公共事务治理中面临着政府垄断的问题,在现代政治活动中,政府是重要的政治行为者。政府管理将重点放在经济社会的主导方面,成为管理活动中权利的主要来源,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强调权利来源的多样性,但是对实际的规范和管理造成了垄断。政府管理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扮演着全能型选手,承揽一切经济社会服务,政府更多地发挥宏观的规范和调控作用,不同的税务部门主体合作之间并未实现有效管理,政府在管控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自身主观意愿,习惯对社会服务进行命令和控制。

3. 部门不完善

在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共事务治理也逐渐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传统的公共事务治理机构无法与时代接轨,部门不完善的问题逐渐突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税务部门公共服务计划的进一步推进。

三、自然辩证法应用于公共事务管理

1. 以科学性为核心

自然辩证法应用于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在管理的过程中,以自然辨证法的科学性为核心,对公共事务进行处理。

以科学性为核心的重点是要认识到时代发展的特点,积极推进政府的治理变革,不断解放思想,促进治理观念的转变。公共事务管理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政府也不能单单依靠仅有的管理经验和固有的模式,必须认识到国家和政府的治理都是在多元主体协作下完成的。传统政府控制和管理的观念必须让位于当今社会的规范、调控和服务,管理的观念也必须转变为治理观念。在推进政府治理变革的过程中,首先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并合法履行职责,在不断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的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自然辨证法的科学性,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进行良性合作和互动,形成新的伙伴关系,政府应放下身段,尊重合作伙伴,平等对待管理对象,在管理的过程中增强信息,信任社会。

2. 以内在关系说和过程哲学,来促进公共事务管理

自然辨证法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将三者视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利用唯物主义主页原则将它们看作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进行考察,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同时也将人与社会包含到自然的概念之中,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加入主体性因素,突出“人化自然”的思想。

在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结合自然辨证法的内在关系说,建立完善的适合公共参与的制度框架。在这一方面,在推进政府治理变革的同时,保证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让更多的社会力量通过有力的制度渠道参与税务部门公共管理。

推进政府治理变革的过程中,坚持民主和法治,为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提供社会性的保障,深刻认识到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没有民主的法治,会不断向集权和专制发展,没有法治的民主,最终会步入混乱和无序的局面。只有坚持民主和法治,才能有效地发挥机关税务部门公共管理部门的作用,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税务部门的性质上讲,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虽然是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工作职责和征管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是政府引导下的重要经济职能部门,在统一的税收法律的约束下,面对不同的纳税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必须在整合行政资源的过程中,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同时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过程哲学理论,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便于及时交流沟通,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制度,从内在关系上实现统一。同时加强日常征管工作的合作,提高对纳税人的服务质量。

利用自然辨证法的内在关系说和过程哲学,促进公共事务管理,需要借鉴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政府治理的经验中学习到适合国情的发展方式,结合本土经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治理变革的路子[3]。

3. 加强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性和前沿性

为了加强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性和前沿性,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充分应用自然辨证法学说,将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历史与实践的统一、唯物与经验的统一,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将政府的治理变革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战略构想。在发展经济、推进民主和改善民主的过程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机关单位税务部门公共管理过程中转型任重而道远,在管理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重点是要避免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管理方式。

第一,打破政府治理的垄断,将治理社会、治理市场和治理群众转变为政府治理,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第二,制定科学的税务部门公共管理目标,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稳定也是实现治理转型的重要条件。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管理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内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将公共事务管理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实现民族复兴。

四、结束语

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管理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现代社会管理中的宏大命题,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辨证理论,自然辨证理论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借助这一理论实现群众、政府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以科学性为原则,加强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性和前沿性,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水平。

摘要:当今时代背景下,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不能以传统的哲学理念进行管理,应摒弃旧的自然哲学,立足长远。自然辩证法反映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重要价值,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本质是科学技术哲学,将这一哲学理论应用于机关公共事务管理中,具有极其深刻的价值。本文探讨了自然辩证法应用于税务部门公共事务系统的方法和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税务公共事务管理,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1]薛勇民,路强.《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版),2014,15(5):84.

[2]高永久.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解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3,24(4):59.

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法应用探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法;应用

自然拼读法指的是26个英文字母及其组合的单词在拼写和读音上的规律。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如何使小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所学单词的拼写和读音是教学中的重点。而自然拼读法的应用对于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促进小学生掌握英语单词和拼写的规律,促进他们对于正确方法的掌握。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利用英语字母拼读,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学语言,因此学生对于字母和读音的正确认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和督促学生正确地掌握26个字母的发音,建立起英文字母与其发音之间必要的联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元音和辅音,并以此为基础学习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单词之间的联系。如,让学生从简单单词的we, us, it开始拼读,然后慢慢掌握bus, car, sit等三音节单词的拼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单词的音、形、义三方面的内容,采用领读、拼读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单词。

二、自然拼读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情况

教师在运用自然拼读法进行教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具体来讲,就是指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这种教学方法。如,有的单词在拼写的过程中并不是常规的发音。如hour这个单词,虽然拼写显示的是四个字母,但由于h不发音,所以仅有o,u,r三个字母发音,这种单词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提出,防止学生还沿用自然拼读法进行拼读而导致错误的读音。除了hour单词外,常见的单词还有above, climb, island等。above这个单词中的字母e不发音;climb这个单词中的b字母不发音;island这个单词中的s不发音。对于这些单词,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特殊记忆,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拼写和读音。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然拼读教学法的应用无论是从教学的实用性上还是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都能给学生英语的学习带来卓有成效的帮助。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掌控中更加游刃有余,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满莉.浅谈自然拼读法与音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分阶段运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

[2]杨秋芝.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自然拼读教学与字母教学的实证性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08).

自然辨证法练习 篇4

事故给公安消防部队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是极大的。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安全防事故工作,提高科学领导水平,强化事故预防功能,是促进公安消防部队队伍和业务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事故是可以认识的

安全工作是事关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一根敏感神经,各级每年都要花很大气力抓安全防事故,但各类事故仍然像幽灵一样在营区内外徘徊,使一些同志对事故预防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达到草木皆兵的惊恐程度。事故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事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常使人感到突然,这就使事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只要作深入的辩证思考就会发现,事故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可以认识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进行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事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种矛盾,也遵循一般矛盾发展的规律,同样可以认识。因为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经过一个由细微变化到逐步激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点哲学,把辩证法的法则变化为我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就拿量变质变规律来说,关注身边人和事物所发生的细小变化,及时消除不利因素,有效准确地化解矛盾,就可以促进有利因素的积累和发展,避免事故的发生。运用这一规律,就要善于发现和注意量的变化。因为,任何事故在量变阶段总是不明显的,往往容易被忽视不易察觉,但又有各种前兆可寻。只要善于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一察觉到苗头就立即警觉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事故是可以认识的。在对待事故问题上,就怕粗枝大叶,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认识事故,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领导在领导部队建设发展中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把量变质量的哲学原理转变为发现事故的智慧。

有些同志认为,事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变化,不好把握。这种认识给基层官兵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一边要提高战斗力谋创新求发展出成绩,一边又提心吊胆,总是如履薄冰般地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会突然冒出个什么事故来,是所有努力倾刻间化为泡影。把事故看成是偶然现象的堆积,认为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与偶然范畴的误解。辩证法认为,任何偶然的背后,都有其必然因素。纵观大千世界,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事故是部队建设发展中矛盾发展的一种激化形式。官兵之间的矛盾,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人与装备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等,只要矛盾存在,就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这是必然性;哪一天要发生什么事故,发生在哪个单位,以什么形式发生,是偶然性。偶然发生的事故受必然性支配。二者的关系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好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完善预警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二、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有些同志总是认为事故发生太突然,不可预防,干其他工作敢拍胸脯立军令状,唯对事故预防工作感到心里没有底气。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人们对一般事故的预防积累了一些知识,比如,某些事故与季节有关系。冬季冰天雪地易发生交通肇事,夏秋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冬春天干物燥易发生火灾。有的事故与个人进退有关系。如考不上学、转不了士官、提不了职务时,容易成为事故发生的诱因。有的事故与部队驻地特点有关系。如驻城市部队官兵极易涉足娱乐场所,草原牧区部队点多线长寒冷期长易发生车辆事故、煤气中毒和违反民族纪律现象。有些事故与对新环境的适应有关系。如内地籍新战士刚到部队,缺乏应对艰苦环境和紧张警营生活的准备,会因地域艰苦、感染疾病、生活节奏快、怕苦怕累、心理产生恐惧等原因诱发逃离部队甚至轻生等问题。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根据已知事故,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也不失为预防事故的好方法。

事故有不断重复的特点。可以根据事故重复出现的现象,摸索和掌握其发生的一般规律,从而掌握事故预防的主动权。《内务条令》对安全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还结合自身安全工作实际制定了许多极具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涵盖了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预防事故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没有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办事所造成的。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却一个字一个字地丢。所以,预防事故就应该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从源头抓起,从认认真真学习贯彻条令条例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抓起,做到千军万马抓主官、千头万绪抓根本、千方百计抓落实。由于条令条例是从原则上、全局上讲的,年轻官兵对其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遇到各种情况不知道如何去预防,所以还应该根据特点编印预防各种事故的具体案例,开展生动形象的教育,以提高官兵预防事故的能力,同时积极做好加强预防事故的训练。

预防事故要做到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统筹兼顾全面抓,又突出重心重点抓。如,重点事故要重点防。因驻地条件艰苦,部队远离首长机关,动车频率高,车辆事故的比例比较大,其中违章违纪因素比较典型,因而重点是要加强对驾驶员队伍的管理教育和训练,强化法纪意识和安全观念。又如,重点单位要重点管。小远散直单位是易发生事故的重要部位,在加强对这些单位预防事故指导帮教的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力度。还如,重点工作要重点防范。新兵训练是极易发生不安全事故的区域,诱发事故的因素很多,既要督导健全制度,强化责任、严格管理,又要督导做好各项后勤保障、丰富文化生活,还要督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准确掌握新战士思想脉搏、强化心理干预和引导。

三、发生事故并不可怕

害怕事故在所有部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只是公安消防部队。尤其是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害怕事故已经到了谈虎色变、草木皆兵的程度,致使一些单位被事故束缚了手脚,不敢创新,不敢放手抓工作,不敢大胆开展训练,为减少事故,有的减轻训练难度,有的训练课目干脆不训练。消极保安全,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其实是回避矛盾,对部队长远建设同样无益。害怕事故是队伍上的片面性,把事故看成绝对的坏事,看不到坏事可以变好事。俗语讲,“吃一堑,长一智”。人类的智慧是在一次次吃“堑”中增长起来的,无数人的成功都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的总结,得到深刻的教训,保持清醒头脑,对以后的工作就有了正确的指导。发生事故不要悲观泄气,更不能“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抓工作抓创新抓训练抓管理是对事故的积极预防,与发生事故并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各项措施落实、工作扎实到位,事故就无机可乘。如果消极对待安全就会出现防了这边漏了哪边的情况。须知,精神状态不对头,是对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危害在某种程度上讲比事故本身危害更大。

自然辨证法心得体会 篇5

姓名:郭斌

班级: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1班

学号:S160301027 这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收获了很多。自然辨证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我们把科学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结合起来,由我们的自然科学最后上升到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哲学问题。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且启发人们如何通过实践去逐步的认识周围的世界的真理,使得人们一步步的排除错误的谬论、逐渐无限的接近真理。

我是一名自动化的学生,如何让不知道疲累的机械自动代替人类做一些危险、繁琐枯燥、高可靠性精确的事情。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付出一些人体以外的能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的耗能问题逐步得到优化,但是我们能不能够在不用任何能量的情况下使得我们的机械一直运转下去呢?也就是形成我们的永动机,这样对我们人类的发展那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这样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去实现,因为这个违反了能量守恒的定律,因此无法得到实现。

通过这件事情我了解到,我们不管如何的发展,如何对我们世界周围的事物进行改造,我们都必须站在尊重自然规律、应用自然规律的角度,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够或者才有可能对事物的改变产生影响,不管是任何的科学到最后都是要上升到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自然规律,就比如最近很流行的雾霾。

在全国各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不仅能见度地下,严重影响路面的交通,甚至可以说对我们所有的出行和身体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伤害。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来防止或者消除雾霾呢?正所谓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雾霾天气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蔓延,我们只有一步步的去分析源头,了解雾霾产生的本质,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这样才有治理好雾霾的希望,而不是一味盲目想当然的去治理,比如说我们知道汽车尾气会对雾霾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难道我们因此就全面的禁止大家开车了吗?工厂废气也是一个产生雾霾的因素,我们难道因为防止雾霾就不生产了吗?这些都充满了不现实,假如盲目的实施只会产生更多的麻烦。

从上面的永动机谈到我们雾霾的治理,这些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去探讨一个自然现象或者说一个事物的发展,但是到了最后我们都会上升到对哲学的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这样才是对一件事情的全新认识与把握,使得解决的事情更加完美。而作为研究生的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多向导师请教他们对科研方法的看法以及在运用科研方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命题论文,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科研方法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我有3个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可以采纳:

(1)对于自然辨证法的应用可以说的奥妙无穷,这需要在生活中来慢慢体会老师所讲的东西,正所谓生活处处是哲学,理论结合实践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所以希望老师能够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开始引入,讲一讲发现这个原理的过程事迹,结合同学们的专业方向讲一些应用,这样的课堂气氛也许会更加活跃生动一点。

(2)除了课本之外,可以为同学们推荐一到两本关于自然辨证法的外课读物,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相关书籍,扩充知识面,这样对课程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当然更加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视频,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加显著,同学们的兴趣可能会更加浓厚一点。

(3)可以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划分小组,给一个讨论为话题,然后给上8-10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最后选代表起来陈述观点(我大学时候就是这样做的,效果还是有一些),并对回答的情况打分,这样,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让每一个学生融入进来。

自然辨证发论文 篇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与思考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恩格斯在《导言》中通过对自然科学历史的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特别是各门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发现,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准备了可靠的科学基础。在新自然观看来,整个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正是在这种流动和循环中,形成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细胞、原生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的演化序列。这表明,在人类存在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先在地存在着、演化着,人类仅仅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恩格斯指出“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恩格斯在肯定自然界对人的物质基础的前提下,非常强调劳动对人的创造作用,他把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活动。他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一旦开始生产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开始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可见,劳动(生产活动)是与动物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的属人的活动,它是促使人与自然分离的力量,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即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起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劳动,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他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对自己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影响也愈来愈能有所把握。通过这种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循环,人们也愈来愈认识到自己和自然界的一致性,即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态学方面看,它已经呈现出了古代的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和谐和近代的以人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当今,人们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是前几种形态的逻辑延续,是由低级向高级升华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讲:

1、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古代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和谐的扬弃。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和谐。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事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人类通常都只能听天由命,对自然界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古人稚嫩的意识中,处处体现的是以神话意识和自然崇拜所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依赖,人们只企求以自然为基础达到人与自然的同

一、和谐。由此,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天道不可违”以及“天人合一”等朴素思想,而古希腊哲人也告诫人们应“听自然的话、照自然行事”,他们强调的都是人对自然的顺从和依附的统一。进入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前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以耕种与驯养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逐步由本能变为自觉,开始了由顺应自然到干预自然的转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转变依然以“顺天”和“靠天保佑”为前提,仍然摆脱不了“自然关系占上风”,“人受自然的支配并是自然的奴隶”的受支配、受制约的处境。

古代的这种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状态,是以人对自然的绝对屈从为前提的。尽管,自然由于没有受到人类的干预而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但是人类的主体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却被无情地消融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中。当今,我们人类的主体性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张扬,所以今天所要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可能再是对古代的简单回归或复兴,而应是对它的一种扬弃。今天,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考虑更多的应是在发挥人类主体性的前提下如何减少或避免人与自然的冲突,而不是人类如何在自然的绝对统治下生存的问题。

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近代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反思。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近代时,人类理性从自然压迫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下得到了巨大的解放。理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唤起了人类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无休止的欲望。两方面的结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颠倒——人确立了自己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而自然则被降低为被认识、被改造甚至被征服和被掠夺的客体对象。把古代的人与自然的合一变成了二元对立的两极。人类只是片面地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自然不自然地将人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无视自然的永恒的必然性权威,甚至常常自得于对自然的征服和胜利。对于这种主体意识的短视,恩格斯早就提醒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2]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上述警告,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警觉,人类由于加剧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惩罚的程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出来的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更加严重了。目前,全球正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①气候变暖。联合国的一份根据两千多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报告预言:地球气候在21世纪将上升1-3.6摄氏度,气温的这种细小变化,将造成严重的干旱和持久的热浪;②臭氧层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③生物多样性减少,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从地球上消失;④酸雨蔓延,使农作物减产,林木枯萎,鱼类死亡;⑤森林锐减。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⑥土地荒漠化。荒漠化面积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9%,约100个国家的10亿人口正受到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威胁;⑦大气污染日趋严重;⑧淡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使大多数江河湖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发展中国家95%以上的城市污水未得到处理;⑨海洋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近海区氮和磷含量增加50%-200%,海水中营养物过量,导致沿海藻类迅速生长,形成赤潮;⑩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面临的这十大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不断向自然界的“征服者”们敲响警钟。在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面前,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和个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麻木不仁,缺乏紧迫感,甚至还有恃无恐地破坏生态系统,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而不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其势必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势必危害他们自身。

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和困境,面对自然界的无声抗争和有形的报复,人类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改变“要做大自然的统治者”的观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想在更高的起点上达到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在这种理性反思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人与自然间的一种新型形态新鲜出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古代的人对自然的绝对屈从,也不是近代的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而是对它们不断“扬弃”的螺旋式发展结果。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四、我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现代化道路,更不能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这种“人海战术”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紧张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状况下,要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没有其他领域的相应进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中国这种“硬”约束、“紧”运行的状态下,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实行“单项突进”的发展战略是行不通的,而应该在各个方面比较协调的条件下实行平衡发展的战略。如在过去实施传统发展战略的条件下,只主要着眼于经济上的“赶超”,不惜牺牲资源家底和环境质量去片面追求工业增长指标,其结果是人口激增,农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付出的代价巨大,经济增长受阻,经常出现大起大落。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各个方面协调配套,相互衔接,兼顾当前和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

我们需要清醒的看到,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如中国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就没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经出现瓶颈,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提到中国政府的日程上来。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协调好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的改革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

首先,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上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提。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时必须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以依存互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果最佳为最高准则。不能再走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的老路。其次,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只要人们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调节作用,是可以消除恶性循环,保持、建立良性循环,使社会与自然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时。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重视。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大决心、大力气,以改变当前中国尖锐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学与技术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的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阶段、新历史时期制定的宏伟政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要求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发展,协调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永恒稳定的基石,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辨证法应用 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 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作在职业岗位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简单地概括为"以能力为中心"。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辨证法的思想来武装和引导自己。

1、以发展的观念进行武装, 敢于突破陈旧的概念, 对课程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

多年来, 各高校一直是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 轻实践教学、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毕业后, 出现操作技能差、不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等现象。随着IT业的空前发展, 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恩格斯说:"实践不仅是经验的来源, 而且是理性范畴和逻辑方法的基础"。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 并将所学知识付诸实际,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

本人承担《计算机组装技术》课程教学多年,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改革路子, 坚持以发展的观念对课程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以事物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对实践内容进行分类, 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装技术》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 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践教学分为两大模块:软件的应用与维护、硬件基础及维护。实践内容包括计算机常用维护工具软件的使用、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及应用发展、计算机的软系统与硬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系统常见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每个实践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时不同的实践项目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根据各实践项目的不同特点,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特点教学。

2.1 常用维护工具软件模块实践教学, 强化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操作的熟练性和反复性

课程设置这个实践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并熟练安装与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 为今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铺平道路。掌握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特点及使用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软件打下良好基础。筛选出典型的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供学生反复练习,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工具软件的作用, 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工具软件的操作技能。内容包括:磁盘与文件管理工具、计算机性能测试工具、一般常用工具。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安装完成后, 软件和硬件要进行日常维护, 因此掌握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非常必要的。计算机工具软件有几十种之多, 选取什么样的工具软件给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操作, 需教师进行严格筛选, 必须立足于实用性、代表性、通用性等几个原则。例如:Norton Utilities、Norton Ghost、WinZip和WinRAR等软件。Norton Ghost软件可以把硬盘分区乃至整个硬盘备份起来, 在硬盘的系统遭到破坏时, 再把原来所作的系统备份恢复回去, 使计算机操作系统很快能够使用, 免去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的麻烦,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 具有很高的实用性;Norton Utilities (诺顿工具箱) 是维护计算机系统的老工具, 在查找和修复系统问题, 改善计算机性能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 具有代表性;压缩软件WinZip和WinRAR是经常要用到的工具软件, 具有通用性。

2.2 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模块, 强调"感知-实践-应用"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础, 主要设置三个实践子模块, 通过这三个子模块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识别计算机硬件, 掌握硬件维护、维修的方法和技能。

2.2.1 感知--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及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要从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入手, 逐一认识计算机的主板、CPU、内存条、显卡、网卡、硬盘、光驱等主要设备, 了解其结构和功能。掌握市场主流产品及其性能, 了解各种主要部件的发展趋势。通过本实践环节能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的硬件结构。实践内容包括:整机及各配件的结构认识、市场主流CPU和内存的认识及判读方法、外部存储设备的结构认识等。

2.2.2 实践--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此环节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部分:1.校内实践教学, 由指导教师给出计算机硬件配置要求, 学生独立按配置要求选择各种配件, 组装计算机硬件系统;2.市场实践检验, 由指导教师给出用户需求, 学生独立列出计算机硬件配置清单, 并到计算机市场进行调研与对比, 找出市场与自己配置的差异, 最后形成计算机配置文档。计算机软件部分:1.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机系统的安装, 并安装相关的驱动程序及进行系统的相关设置, 锻炼学生安装操作系统的基本技能;2.计算机性能测试, 安装相关测试软件对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进行测试, 并进行优化设置, 使计算机以最佳的状态进行运转。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技能。

2.2.3 应用--计算机系统常见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计算机故障处理才是今后工作中面临的重点, 我们设置了计算机系统常见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环节进行计算机故障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此环节中, 人为地设置各种软、硬件的故障现象,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故障现象, 如何排除出现的故障。如操作系统故障的排除、硬件系统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包括主板、内存和各板卡出现的故障) 、硬盘故障的检测与排除、光驱故障的检测与排除、电源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学会灵活使用故障测试工具进行辅助等。

通过以上三个子模块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配置技术、安装技能及性能检测技术, 掌握故障检测及检修方法。

3、建立多样化的应用体制, 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在应用中进行提高

开设《计算机组装技术》课程, 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在一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 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多样化的应用体制, 让学生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 由单一模块实践过渡到整机系统实践

按单一模块实践教学方式, 学生能掌握单项知识及技能, 但进行整体应用需要一个转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引导, 把整个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安装与配置的功能串接起来, 切实做到对整个计算机系统功能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整体应用的欲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 从模拟实践中体会实际应用

由于实际应用涉及面广, 从实践到具体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在实践中, 在硬件的结构、组成和运行等方面除进行演示、分析外, 要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操作, 从实际动手操作中体会具体应用, 建立起计算机实际应用系统的概念, 强化实际应用能力。

3.3 从具体问题着手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搭建实际应用平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组织学生成立计算机维护小组、电脑爱好者协会, 进行全院师生计算机故障处理与维护, 协助计算机机房的日常维护。利用这一平台,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具体应用, 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3.4 重视课外环节, 进一步加强实践锻炼

课堂教学总是要受制于课本、课时、实验设备等因素, 学生面对的是熟悉的老师、环境及设备。社会在不断发展, 技术在不断创新, 要使学生能够立足于社会, 为社会所接受, 必须让学生走出校门,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针对课程的实践教学, 除安排校内实践课程外, 还指导学生走向基层、走向市场进行锻炼、考查。由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发展较快, 知识更新快, 实验室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需到市场、到基层一线, 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对知识教学自我更新的能力。

重视假期的社会实践环节, 推荐或督促学生到各公司、各单位进行假期锻炼, 了解社会的需求、检验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逐年提升, 学生的积极大幅度提高, 2009年《计算机组装技术》课程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使用设备陈旧、维修设备不全等, 需加大实验室的建设。

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 实践教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学生对知识进行验证、巩固、提升及应用的基本过程, 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手段, 是顺利完成高职教育目标的法宝。在这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融入自然辨证法的观点, 以发展的观念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以事物的独特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用实践是对知识进行验证、巩固和提升的思想进行问题的解决。把自然辨证法和高职课程的实践教学科学地结合起来进行运用, 探索高职实践教学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庄波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福建电脑, 2008 (6) .

[2].曾琪琳等.加快实验基地改革, 发展专业实验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3) :6~8.

[3].盛鸿宇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面向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计算机教育, 2008 (8) :56-69.

[4].张基温.计算机课程体系整合畅想[J].计算机教育, 2004 (8) :57-59.

自然辨证法应用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自然拼读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51-02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教材中的单词数量和含义和以前相比有了大幅的增加。而对于单词的学习和记忆也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中的难题,通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自然拼读法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单词和语音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变传统的在单词和英语学习中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有效的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自然拼读法简介

在自然拼读法中其基本的方法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表示英语发音音标的字母或者组合,通过掌握单词中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发音,逐步的学习到英语拼写和读音之间的规律。英语单词的发音都是有一定的规则,而自然拼读法正确的认识到了这些规则的意义。通过自然拼读法使学生逐渐的熟悉这些发音规则,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将能够把陌生的单词读出来,并且把会说的单词和句子写下来,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英语知识[1]。使学生在学习完英语之后,能够看到英语单词基本上就能够正确的读出其发音。想到某一个英语单词时,能够按照其规律拼写出来,从而解决英语学习中单词的难题。

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关键和地区中,自然拼读法是小学语言教学的必修内容。学生通过进行自然拼读法的学习,逐步的掌握了单词发音和拼写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学习和记忆单词的过程中就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字母拼读的方式来保证学生掌握单词,对于单词的语音教学和拼音规则等不够重视。这种机械式的英语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的枯燥,而且出现发音问题时也不容易及时的改正,学生在学习中特别容易忘记。而通过自然拼读法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使单词的字母和音实现有机的结合,不仅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其发音,而且由发音又和对应的字母建立联系,而电脑记忆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其信息内部联系[2]。这种自然拼读法的教学方式使机械式的背单词逐步的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摆脱了传统的单词和发音学习的苦恼。

二、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自然拼读法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的进行拼读法的教学。使学生在认识英语字母和单词的同时,掌握单词拼写和语音能力。为了切实的提高自然拼读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依靠字母做好拼读教学。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正确的进行字母识别和掌握字母的发音是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进行自然拼读法教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知识学生对于英语字母的读音以及形态的掌握。在学生掌握了字母的名称和形态之后,强化学生的英语基本音的学习。在英语进行中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掌握和识记英语的基本音,按照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学生掌握基本音之后进行简单的英语单词练习和拼读[3]。首先要建立英语字母和发育之间的联系,然后帮助学生正确的拼读出元音和辅音的组合,在此基础上再掌握辅音、元音和辅音的字母组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拼读比较简单的双音节或者多音节单词。在字母拼读教学中可以从基本的两个读音开始,例如am、it、is、we等单词开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之后再进行三个音的拼读学习,例如bus、dog、pig、cat、pen 等单词,逐渐的丰富学生英语的单词环境,再学习一些多音节单词的拼读中就相对比较容易了。为了提高学生在英语字母拼读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可以将英语拼读融入到游戏的过程在,通过活动的形式,寓教于乐,提高英语拼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拼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单词音、形、义的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单词的发音、应用以及含义。

2.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自然拼读法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模仿能力强、和好奇心强的特点,但是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采用自然拼读法教学的过程中,要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的丰富教学方式。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的今天,教学内容不再仅仅的局限于传统的教材,网络上有着比较丰富的进行资源,利用单词库、英语儿歌等,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来丰富教学的过程[4]。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口头练习的方式,可以借助计算机资源实现人机互动。而且计算机还能够实现电脑自动纠错以及发音评估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准确的考核。

三、结束语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和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最终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和学习到医院知识。对于学生认识单词能力以及朗读单词的流利程度,正确的理解英语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在小学阶段实施自然拼读法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利用英语知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齐爱军.初中英语教学中自然拼读法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61-61

[2] 陈海燕.自然拼读法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82):110-111

[3] 陈名燕.初探自然拼读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11):67-67,68

[4] 徐美娟.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12):42-42.

上一篇:英美文化论文下一篇:网宣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