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膳(精选5篇)
辨证施膳 篇1
中风患者发生便秘者甚多, 由于长期卧床或久病体虚, 至阴阳气血不足, 肠道气机失调, 引起大肠传导失常导致便秘。便秘因腑气不通, 气不降, 气机不畅所致。中医常把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1]。实秘分为热秘、气秘和冷秘, 虚秘分为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和阳虚便秘[2]。中风患者的便秘多见热秘和虚秘, 热秘多发于中风的早期, 虚秘多发生在恢复期。作者对中风患者各类便秘进行辨证施膳护理, 配合腹部按摩、穴位按摩、背部膀胱经走罐等治疗呵护和护理, 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150例中风便秘患者, 男100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 (75±6) 岁。其中缺血性中风120例, 出血性中风30例。出现昏迷者6例 (阳闭型) , 无意识障碍者144例 (风火上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型) 。全部病例经病史、体征、脑脊液和CT检查已确诊为缺血中风或出血中风, 且均在急性期或康复期伴有便秘症状。
1.2方法
1.2.1饮食护理应用中医知识, 正确辨证, 引用中医食疗整体观, 给予平衡饮食, 合理利用药膳疗法, 鼓励患者宜食新鲜柔滑的蔬菜水果, 如菠菜、胡萝卜、木耳、香蕉、无花果、桃等;和润唇膏润肠通便食物, 如芝麻、蜂蜜、松子仁等, 一般忌食辛辣刺激煎炸之品, 通过饮食调理能改善脾胃的功能, 增强肠蠕动, 以解除或减少便秘之疾。
1.2.1.1热秘症见大便干结, 腹胀腹痛, 口干口臭, 面红心烦, 或有身热,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燥, 脉滑数[3]。饮食调理主要是清热润肠、通便。首先, 病情允许每天保证有充足的饮水量 (约>2000 ml) , 其中晨起与睡前1 h各喝温开水150~200 ml左右。可进食芝麻桃仁粥, 隔天1次;或食用生地玄参麦冬瘦肉汤;蔬菜落葵各250 g煮汤加芝麻油适量等。饮食以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含多纤维的食物为宜, 宜食蜂蜜、芝麻、杏仁、核桃等, 忌用辛辣刺激煎炸之品, 戒烟酒。
1.2.1.2虚秘多存在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津亏几个原因, 或四种因素合并, 以气虚者为多。虚秘多因久病体虚元气未复, 或年老体衰。气血亏耗。饮食调理主要是补血益气、润肠通便。 (1) 气虚秘:症见是大便并不干硬, 虽有便意, 但排便困难, 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乏力, 面白神疲, 肢倦懒言, 舌淡苔白, 脉弱。食疗应宜益气润肠, 如黄芪15 g陈皮5 g火麻仁10 g共煎取汁加蜂蜜100 g作饮料, 1次/d;党参黄芪扁豆鸡汤;小麦山药胡萝卜香菇粥, 苏子10 g、陈皮5 g、火麻仁15 g、粳米100 g煲粥等。宜多吃补气、富营养、易消化之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之品。 (2) 血虚秘:症见大便干结, 面色无华, 头晕目眩, 心悸气短, 失眠多梦, 健忘, 口唇色淡, 舌淡苔白, 脉细[4]。食疗宜养血润燥通便, 如生地、桃仁、瘦肉汤;元肉、山药、黑豆、枸杞、蜜枣鸡汤;玄参、何首乌、枸杞子、瘦肉汤等。血虚者应多吃补血养肝、补血益气养心健脾之品。如:龙眼肉、枸杞子、山药、黑木耳鱼肉、瘦肉等。忌食辛辣、刺激、生冷之品。 (3) 阴虚秘: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形体消瘦, 头晕耳鸣。两颧红赤, 心烦少眠, 潮热盗汗, 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 脉细数[5]。食疗宜滋阴通便。如:玄参、麦冬、生地、瘦肉汤;当归、石斛、沙参、蜜枣兔肉汤;沙参、玉竹、生鱼汤;阴虚秘患者宜多食清润滋补食品。如:芝麻、梨、银耳、龟肉、兔肉等。少进食性凉或性平食物。如:黄豆、绿豆、芹菜、苦瓜、薏苡仁等。忌温燥、辛辣、香浓之品。 (4) 阳虚秘:症见大便干或不干, 排出困难, 小便清长, 面色恍白, 四肢不温, 腹中冷痛, 或腰膝冷痛, 舌淡苔白, 脉沉迟。食疗宜温阳通便[6]。如:肉苁蓉牛膝火麻仁羊肉汤;当归杏仁大枣羊肉汤;核桃仁、杏仁、栗子、香菇鸡汤等。可多进食壮阳温热类食品。如:虾仁、鲫鱼、羊肉、牛肉、荔枝、龙眼、洋葱、生姜、胡椒等。忌食生冷、苦寒、粘腻之品。如:绿豆、芹菜、西瓜、鸭肉、绿茶等。
1.2.2生活护理
1.2.2.1提供舒适隐蔽的排便环境, 需在床上排便者, 应用屏风遮挡, 有异性应请出异性随员。
1.2.2.2根据病情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中风患者应在病情允许时, 可在床上做主动或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可以自由活动, 患肢可由护士或家人协助下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被动活动, 并争取早日进行患肢主动的运动或下床活动。活动次数应由少到多, 强度由小到大, 时间由短到长。要劳逸结合, 以免发生意外。另外, 应嘱咐患者, 不论有无便意, 均应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大便时不宜用力过猛, 避免用力过度而复中。
1.2.2.3 (1) 针刺:热秘者, 可选:大肠俞、支沟、天枢、合谷、曲池, 用泻法;气虚秘可选大肠俞、天枢、脾俞、中脘、胃俞;针用补法;冷秘可针刺肾俞、大肠俞、上巨虚、神阙、气海等穴。 (2) 按摩:a.腹部按摩:予患者平卧, 用摩法和推法由中脘穴顺时针推至对侧天枢穴到气海穴到进侧天枢穴, 再回到中脘穴, 环形按摩约5 min。手按压的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2~3次/d, 忌饥饿或饱餐后进行, 通过按摩可加强胃肠功能活动, 调整气机, 从而达到健脾助运的目的。b.穴位按摩:用揉法分别按摩中脘穴, 两侧天枢穴, 气海穴各30次。用按法按压上巨虚穴约3 s, 再用揉法顺时针按摩30次。热秘者加揉支沟, 擦章门, 拿阴、阳陵泉, 点按太冲;虚秘者加擦大椎, 揉气海, 按揉三阴交。c.走罐:热秘者可结合走罐泻热法。取背部太阳膀胱经来回推罐10~20 min, 至皮肤潮红, 1~2次/d。忌饥饿或饱餐后进行, 属脱证或形体消瘦忌用此法。
1.2.3情志护理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心理动态, 多与家属和患者沟通, 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 关心体贴,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心情平和, 避免七情刺激, 消除忧郁, 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 利于机体康复。
2结果
经辨证施膳和采用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其中缺血性中风2例及出血性中风昏迷5例患者效果不明显, 须配合药物导泻, 其余143均取得良好效果, 总有效率达95.3%。
3小结
在临床中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对中风患者便秘进行辨证施膳, 用中医食疗予调补, 加强对患者的情志护理和生活护理, 功能锻炼, 配合中医特色疗法 (走罐、穴位按摩等) 及医生的药物治疗, 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大大的提高了中风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风患者便秘的辨证施膳与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中风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应用中医辨证治疗, 饮食调护, 并观察效果。结果 经辨证施膳和采用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其中缺血性中风2例及出血性中风昏迷5例患者效果不明显, 须配合药物导泻, 其余143均取得良好效果, 总有效率达95.3%。结论 在治疗中风便秘患者中,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 密切配合相应中医护理技术等护理措施的应用, 收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中风,便秘,辨证施膳,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广清.彭刚艺.中医护理技术.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2:51-54.
[2]闫力.内科护理学 (上册)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55-161.
[3]钱芳.护理干预对高龄老人便秘情况的影响研究.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29) :23.
[4]周菁菁.缺血性脑中风的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1) :109-111.
[5]刘继林.中医食疗.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22.
[6]陈岩.中医养生与食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24-225.
辨证施膳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四肢长骨干骨髓炎病人80例, 均确诊为慢性骨髓炎;参照沈光融[2]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 将慢性骨髓炎分为热毒浸淫型、肾虚血亏型、气血双虚型3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男31例, 女9例;年龄18岁~70岁, 平均44岁;热毒浸淫型15例, 肾虚血亏型14例, 气血双虚型11例。观察组男35例, 女5例;年龄22岁~74岁, 平均48岁;热毒浸淫型11例, 肾虚血亏型14例, 气血双虚型15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及辨证分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运用骨搬移技术, 术后按常规治疗及护理, 同时做好外固定支架的护理, 加强营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运用“四诊”“八纲”对疾病进行证候和体征进行分析, 根据中医分型进行辨证施膳。 (1) 热毒浸淫型:发热、恶寒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燥结, 患肢肿胀剧痛, 功能受限, 舌苔黄厚, 舌质红, 脉滑数。施膳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品, 以清淡为主, 多饮金银花、菊花泡水服, 多食新鲜蔬菜、西瓜、甘蔗, 忌辛温、燥热及煎炸之品, 如韭菜、辣椒、姜等。食疗方选:绿豆粥、薏芢桃仁粥、赤豆鲤鱼汤。 (2) 肾虚血亏型:低热、面色萎黄、晨膝酸软, 患部但皮色如常、皮温不高, 苔白, 脉沉细无力。施膳以补肾养血、温经散寒之品, 选择宜富营养、清淡食物, 忌肥腻, 多食淮山药、核桃、枸杞、栗子。食疗方选淮山药芡实炖瘦肉、地黄红枣鱼 (甲鱼500g、生地20g、红枣30g) 等。 (3) 气血双虚型: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精神疲乏、气短无力, 病人脓液清稀, 有特殊口味, 疮口久不收敛,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施膳以补气摄血、扶正祛邪之品, 选择宜营养丰富、易消化, 忌生冷、寒凉食物, 多食大枣、木耳、猪肝、瘦肉, 可用党参、黄芪、白术煎水代茶喝。食疗方选黄芪当归炖乌鸡、羊肉生姜豆腐汤、大枣红豆粥、莲子粥、芪枣粥等。
1.2.2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6个月后评定疗效, 观察愈合时间。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慢性骨髓炎 (附骨疽) 的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症状、体征消失, 其患骨的窦道完全闭合或是其患骨的创面完全愈合, 原病灶处无死骨残留, 骨膜反应消失, 骨质清晰。好转: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其患骨的窦道基本闭合或是其患骨的创面基本愈合, 其病灶组织产生的分泌物极少, 原病灶处无死骨残留, 破损的骨组织正逐步地进行自我修复。无效:病人的症状、体征均未消失, 其病灶无明显变化, 患骨的窦道或创面未愈合, 患骨内仍有死骨形成, 骨质并未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例
2.2 两组病人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病人愈合时间为37d±29d, 对照组为50d±36d, 观察组病人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t=1.779, P<0.05) 。
3 讨论
中医辨证施膳进一步弘扬了祖国传统医学, 早在古代就有“医食同源, 药食同用”的说法[3]。本研究结果显示辨证施膳促进了慢性骨髓炎的康复, 亦提示合理的膳食可有协同疗效。本研究运用“四诊”“八纲”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分型进行辨证施膳, 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慢性骨髓炎是属中医学骨疽、附骨疽、多骨疽等范畴[4]。病人经受着疾病的折磨, 脓性分泌物的流出, 将丢失大量纤维蛋白, 致使病人体质下降, 营养不良, 长期的营养不良将影响伤口创面的愈合, 良好的膳食是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伤口创面愈合的重要条件[5]。本研究采用的辨证施膳就是遵循中医学整体观的基本理论, 注意协调慢性骨髓炎病人身体内部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保持病人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从而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按照中医学观点, 疾病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 对慢性骨髓炎病人实施辨证施膳就是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热毒浸淫型病人施膳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品;肾虚血亏型病人施膳以补肾养血、温经散寒之品;气血两虚型病人施膳以补气摄血、扶正祛邪之品。本研究通过运用“四诊”“八纲”对慢性骨髓炎术后病人实施辨证施善, 取得一定疗效, 但由于观察病例较少, 其作用机制及大样本的疗效作用还需做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才勇, 姜自伟, 林晓光, 等.中医药外治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6 (17) :154-156.
[2]沈光融.辨证治疗急慢性骨髓炎160例报告[J].中医正骨, 1997, 9 (1) :37-38.
[3]罗平, 马健, 余妤, 等.中医辨证施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中药, 2011, 9 (33) :164-165.
[4]王少山, 张世华, 邱红明.骨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413-423.
辨证施膳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本人同意;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2016版美国新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同时无其他严重疾病并且选择保守治疗,可以较好的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中医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2±4.4)岁,疾病中医辨证分为寒湿型、血瘀型、湿热型及肝肾亏虚型各为7例、19例、5例与9例。中医干预组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55.2±3.9)岁,疾病中医辨证分为寒湿型、血瘀型、湿热型及肝肾亏虚型各为6例、21例、3例、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常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并行基础治疗。内容包括如下。
1.2.1. 1 心理护理
大部分腰椎间盘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病情较长,且机体疼痛度较为明显,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导致大部分住院患者均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出现临床治疗配合度较低等情况,不利于患者预后。针对此种情况,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及时评估患者现存的身心需求及情绪状况,积极对症干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预后信心,缓解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
1.2.1. 2 用药护理
遵医嘱使用药物为患者治疗,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告知其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引起机体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大多采用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此种药物为畅销抗炎制剂,作用于人体后可帮助减轻神经根处的炎症表现与粘连。用药为1次/周,一般采用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注射。
1.2.1. 3 饮食护理
指导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和钙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牛奶、豆制品、虾皮等,以增强抵抗力和组织的修复能力。禁烟酒。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因活动量少导致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要指导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芝麻糊、燕麦片等粗纤维食物;每日三餐后30 min吃香蕉、火龙果;多饮水,100 ml/h;每日晨起空腹喝一杯20%蜂蜜柚子茶。
1.2.1. 4 功能锻炼
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指导患者绝对我硬板床休息4周。平卧位时可使头部稍抬高15~30°,并指导患者正确采取翻身动作;仰卧位时可在患者双膝下垫10~30 cm高的软枕[3,4]。稳定期患者,下床活动时戴护腰带加以保护和支撑,不宜久坐。恢复期患者,及时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如指导患者坚持卧位直腿抬高,交叉蹬腿及五点支撑、飞燕式的腰背肌功能锻炼,3~4次/d,10~15 min/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由慢到快,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运动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1.2.1. 5 腰椎牵引
临床治疗时多采用牵引治疗,为骨盆牵引,有利于增加椎间隙宽度,降低压力,减轻对神经的刺激。遵医嘱选择合适的体位(三曲位、仰卧位、俯卧位)及牵引重量、牵引角度,牵引时上下衣分开,固定带松紧适宜,使患者舒适持久。牵引时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以减少躯干部肌肉收缩抵抗力,疼痛较甚不能平卧的患者可使用三角枕垫于膝下缓解不适。牵引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慌等不适,及时调整。腰椎牵引后患者宜平卧20 min再翻身活动。
1.2.2 中医干预组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特色治疗艾灸配合辨证施膳指导。具体内容如下。
1.2.2. 1 辨证施膳
一般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多食滋肝补肾的食物(如动物肝、肾及羊肉、大枣等),忌烟酒、肥甘厚味、苦寒生冷食品。根据辨证分型及因时因地具体指导施膳。(1)血瘀型患者:此种类型患者会有明显腰痛出现,固定某一部位发作,发作时间以夜间多见,患者腰部肌肉僵硬,患者改变体位困难。中医观察发现此类患者舌质呈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数。应为其提供清淡、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类食物,提供饮食时可选择以中药食补同步,如为其提供黑木耳、金针菜、西洋菜、猪脚筋等。药膳方:田七煲田鸡、山斑鱼煲西洋菜、金针云耳蒸鸡、祛瘀生新汤、桃仁红花粥等。饮食忌辛辣肥甘厚腻的食物。(2)寒湿型患者:此种类型患者首先其机体冷痛、主要集中在下肢、一旦遇到天气寒冷变化时,病痛加重;或痛处游走不定,并有转侧不利、行动困难、日轻夜重,小便利,大便溏,舌质淡红或暗淡或胖,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对此类患者应提供祛风除湿,稳经散寒,除痹止痛类食物。指导患者多进食砂仁、牛膝、当归、北芪、蹄筋、生姜、羊肉、胡椒根、蛇酒等,药膳方:肉桂瘦肉汤、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饮食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饮。(3)湿热型患者:大多数患者会感到机体伴随热痛或见肢节红肿,活动受限,口渴不欲饮,随着天气改变、且进行适当活动后疼痛缓解,患者易发热、且小便颜色较深。苔黄腻。对于此类患者应为其提供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类食物。多食用苡米、冬瓜、木瓜、绿豆、芡实等。药膳方:丝瓜瘦肉汤、车彰菜煲猪小肚汤、白果煲鸡汤等。饮食禁忌煎炸热燥食品。(4)肝肾亏虚型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腿酸软、患者感到肢体无力、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阳虚证症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腰腿发凉,舌质淡胖苔白滑。针对此种患者应及时进补,为肝肾阴虚者提供滋阴填精、滋养肝肾的食物,如枸杞子、黑芝麻、海参、鸡蛋、白鸽、龟鳖、蜂房等。药膳方:莲子百合煲瘦肉汤、冰糖炖雪耳等。忌辛辣香燥食物。为肝肾阳虚者提供温壮肾阳,补精髓的食物,如黑豆、核桃、杏仁、腰果、黑芝麻等。药膳方:干姜煲羊肉、川崎杜仲煲猪尾汤。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1.2.2. 2 艾灸治疗
根据上述不同辨证分型患者实施艾灸治疗阳虚寒盛型,选择肾俞、四腰穴、承山等穴位进行艾灸;肝肾亏虚型,选择肝俞、肾俞、太溪等穴位;气滞血瘀型,选择足三里、阳陵泉等。一般采取的治疗手法包括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操作前取得患者同意,为其进行艾灸知识宣教,让其配合治疗,施灸过程中需及时询问患者感受,根据患者的感受调整距离,避免烫伤皮肤。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以免艾条移动,同时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用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艾灸结束后30 min左右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多喝温开水。如果皮肤觉得瘙痒,不要用手抓挠,以免引起感染。艾灸顺序应坚持腰背部先灸,但机体关节活动处及大血管处不应直接施灸;女性月经期、高热患者均不宜接受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不适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5]
总结评价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病情控制影响,主要指标包括干预效果较好:患者主诉腰腿部疼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伸展至80°以上,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有效:患者主诉腰腿痛发作次数减少,直腿抬高试验结果为可抬高至60°以上,对生活影响有一定影响;一般:患者需要家属协助进行生活基础行为、直腿无法抬高,需继续接受治疗。总有效率=(干预效果较好+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2.5%,明显低于中医干预组的92.5%(P<0.05)。见表1。
2.2 护理干预效果
对照组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62.5%,明显低于中医干预组的90.0%(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取了艾灸配合中医辨证施膳指导为患者提供护理,在中医学理念中,辨证施护是指根据患者病因、五官症状、脏腑、五行、经络等中医理论基础,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针对性实施特色中医护理措施进行辅助治疗。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会伴随腰部疼痛、肢体麻木感等,此些症状长期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一般临床上治疗原则包括手术与非手术,但手术治疗均存在一定风险。非手术治疗包括中医特色护理服务,包括艾灸、针灸、辨证施护、膳食指导等,长期坚持治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艾灸是利用艾绒在已经选取好的穴位上进行烧灼,通过人体经脉传导,促进血液流通以达到治疗目的。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出现腰腿疼痛,体位僵硬,而针对此类患者实施艾灸治疗,同时辅助膳食指导,依据不同分型实施提供不同中药辅助食补措施,以达到除湿散寒、活血的目的[5]。
熊俊等[6]研究表明,为患者实施艾灸治疗后2周,患者疼痛评分均有显著下降,经研究发现对患者实施艾灸治疗后2周,试验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最后得出结果为(2.56±0.62)分,而对照组为(3.94±0.95)分;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VAS评分仍旧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艾灸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腰间盘疼痛。本文得出对照组接受科室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度不高且护理干预总有效率较低,而中医干预组患者接受辨证施膳指导措施配合穴位艾灸治疗,患者满意度较高,且干预效果较好,患者主诉疼痛有明显减轻,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两者结论有相符之处。
综上所述,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会伴随着较为明显的机体症状表现,包括疼痛、腰腿酸软、不能进行体力劳动等,均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中医学将其分成四个分型,提供辨证性的穴位艾灸治疗,做好辨证膳食指导,大部分患者对服务表示满意且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摘要:目的 研究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艾灸配合辨证施膳指导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中医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基础治疗与常规护理措施,中医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中医特色护理服务,包括艾灸配合辨证施膳指导护理等,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2.5%,明显低于中医干预组的92.5%(P<0.05)。对照组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62.5%,明显低于中医干预组的90.0%(P<0.05)。结论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辨证性实施穴位艾灸治疗,护士做好膳食指导,可使大部分患者对服务表示满意且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关键词:艾灸,辨证施膳,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少华,傅秀珍,张广清,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模式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0):147-150.
[2]潘代明,谭嘉萌,盛久灵,等.中医护理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15,37(7):1093-1095.
[3]陈卫芳,陈莜粼,江颖.穴位理疗结合功能锻炼对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观察.临床护理杂志,2013,12(2):45-47.
[4]植智云,叶焕烂,邓雪娇,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功能锻炼的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1):1699-1701.
[5]王洁萍,钱灵岚.中药联合艾灸治疗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6):721-722.
辨证施膳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科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均符合《实用临床心血管病》[2]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入院时均有胸痛症状, 并应用吗啡予以止痛, 发病前均未合并便秘。对所有病人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 然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29例, 女16例;年龄40岁~85岁 (65.2岁±10.4岁) ;发病后24h内入院35例, 发病后超过24h入院10例;前壁梗死28例, 下壁梗死13例, 侧壁梗死4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3例;年龄42岁~87岁 (66.0岁±9.9岁) ;发病后24h内入院33例, 发病后超过24h入院12例;前壁梗死30例, 下壁梗死11例, 侧壁梗死4例。两组病人诊断、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住院后均按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进行严密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穴位按摩和辨证施膳干预措施。
1.2.1 常规护理
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及时对病人予以氧气吸入;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 定时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遵医嘱采集血标本进行检验;遵医嘱予止痛、镇静、抗凝等对症治疗;指导低热量、低盐、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纤维素丰富饮食, 少量多餐;做好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翻身叩背、预防压疮;限制探访, 保持病室安静, 保持病人情绪稳定;向病人详细解释床上排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切忌忍耐排便, 反复告知床上排便的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排便时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给予窗帘或屏风遮挡。
1.2.2 穴位按摩
在观察组病人入院后第1天由经过训练学习的护士给予穴位按摩, 在按摩操作前护理人员要先向病人说明进行穴位按摩的作用、目的及方法, 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与配合。穴位按摩前嘱病人排空膀胱, 病人取仰卧位, 冬季要做好保暖措施。主穴取天枢穴, 配穴为足三里、大肠穴、胃俞穴及关元。治疗基本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揉法。病人取平卧位, 用双手拇指轻揉按压其天枢穴, 左右旋转40次。再按压足三里、大肠穴、胃俞穴及关元, 然后以掌摩法按摩腹部, 再由右下腹顺着结肠方向按摩15次, 每天按摩2次, 每次30 min, 注意动作轻柔, 力度以病人感觉酸、胀为宜, 持续治疗6d。治疗避免饭后立即进行, 治疗时密切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
1.2.3 辨证施膳
观察组根据便秘证型的不同, 应用不同的食膳来调理身体, 持续治疗6d。①气滞便秘型:表现为大便不畅, 欲便不能, 胸闷胁胀, 苔薄腻, 脉弦。给予施膳:选择补中益气的食物, 如鸽肉、红枣、北芪、山药等;食疗方如糯米粥、萝卜鸡杂汤等。②热结便秘型:表现为小便短赤, 大便燥结, 口臭口干, 苔黄厚腻, 脉沉实。给予施膳:用清凉润滑之物, 如苦瓜、萝卜、黄瓜、芥菜等;以上均忌食辛辣刺激厚味。食疗方如凉拌菠菜、芹菜大枣粥等。③气虚便秘型:表现为大便干结, 排便费力, 甚则十数日每次, 舌淡或舌红, 脉细数无力。给予施膳:宜用润燥之物, 滋阴养血, 如生地、桑葚、胡桃、蜂蜜、黑芝麻等。食疗方如松仁大米粥、红枣牛奶粥等。④血虚便秘型:表现为排便费力,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白、脉细。给予施膳:用养血润燥之品, 如桑葚、大枣、菠菜、胡萝卜、黑木耳等, 食疗方如山药当归粥、大枣五仁粥等。⑤阴虚便秘型:表现为大便不畅, 欲便不能, 口燥咽干, 五心烦热, 脉细数, 舌红少苔。给予施膳:用滋阴润燥之物, 如牛奶、雪梨、木耳、鸡蛋等, 食疗方如白木耳炖冰。⑥阳虚便秘型:表现为排便费力, 小便清长, 脉沉迟弱, 舌淡嫩。给予施膳:用温阳散寒之物, 如核桃、狗肉、羊肉、韭菜等, 食疗方如苁蓉羊肉汤、胡桃粥。
1.3 观察指标
听诊腹部的每分钟肠鸣音情况, 记录肠鸣音次数, 肠鸣音的观察由操作护士于每天治疗后予听诊器于下腹部连续听诊3 min, 计算平均每分钟肠鸣音的次数;记录病人入院后第1次的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便秘发生率。便秘诊断标准为[3]:观察期间 (6d) 排便次数<2次, 大便形状为一颗颗硬球或香状, 表面凹凸。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鸣音次数 (见表1)
/min
2.2 入院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 (见表2)
d
2.3 便秘发生率
观察组有1例发生便秘, 便秘发生率为2.22%, 对照组的便秘发生率为15.56%, 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χ2=10.983, P<0.05)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临床发病率较高, 具有病情危重、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急性心肌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 是因冠状动脉受阻导致冠脉血流中断, 而使心肌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局部坏死。本病多因脏腑亏虚、饮食不节、情志紊乱、外邪入侵而引发, 其病机主要为胸阳衰, 则心气不足, 浊阴淤血干犯清阳、痹阻心脉, 不通则痛[4]。在心肌梗死发病的急性期, 病人需要绝对卧床休息, 在床上进行排便。受疼痛影响, 病人的进食量会明显减少, 加上病人对疾病的过度担心与恐惧, 极易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出现便秘[5]。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便秘后, 很容易因为排便费力而增加腹腔压力, 进而影响心率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使病情加剧。所以, 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 尤其是便秘的预防干预尤为重要。中医认为便秘的发生与饮食有直接关系,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乃健康之道。对于急性期心肌梗死病人, 利用中医辨证思想予以个性化饮食护理, 辨证施膳, 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病人的脾胃功能, 增强胃肠蠕动, 防止便秘的发生。中医将便秘辨证分为热结便秘、气滞便秘、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阳虚便秘六型, 热结便秘和气滞便秘为实证, 气虚便秘、血虚便秘和阴虚便秘为虚证[6]。根据便秘证型的不同, 对病人应用不同的食膳进行调理, 气滞便秘型选择补中益气的食物, 热结便秘型用清凉润滑之物, 气虚便秘型宜用润燥之物, 血虚便秘型用养血润燥之品, 阴虚便秘型用滋阴润燥之物, 阳虚便秘型用温阳散寒之物[7]。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想, 结合膳食调配, 因人而异合理选食, 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从而有效缓解病人的便秘症状。在辨证施膳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搭配合理, 避免偏食, 同一类或同一种食物不宜长时间食用。穴位按摩是中医经络学内病外治的常用手段,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 能够激发经络之气, 从而起到调节人体机能、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穴位按摩具有放松肌肉、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疲劳之功效。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病人采用了穴位按摩疗法, 主穴取天枢穴, 配穴为足三里、大肠穴、胃俞穴及关元。其中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 是大肠募穴, 按压之可调畅气机、升清降浊[8]。辅以足三里、大肠穴、胃俞穴及关元按摩, 能够通过经络循行直达病所, 进而起到调理脏腑、润肠通便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干预后3d、6d的肠鸣音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干预后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取穴位按摩和辨证施膳干预措施, 能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同时还能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加快病人的康复进程。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按摩配合辨证施膳预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5例) ,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按摩和辨证施膳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的首次排便时间、便秘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干预后3d、6d的肠鸣音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干预后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取穴位按摩和辨证施膳干预措施, 能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加快病人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便秘,辨证施膳,穴位按摩
参考文献
[1]田凤美, 蒋银芬.饮食干预与指压按摩对AMI病人稳定期排便情况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1) :1988-1990.
[2]胡大一.实用临床心血管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1.
[3]辛学知.便秘中西医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1.
[4]杨丽华, 段培蓓, 徐亚楠, 等.耳穴贴压辨证干预强阿片相关性便秘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5) :4-7.
[5]张雪莹, 单海燕.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次全切除术后病人的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 2014 (9) :1417-1418.
[6]郑雄彦, 罗枚, 沈秀芳, 等.辨证饮食调护对脑中风虚秘病人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5 (19) :1848-1849.
[7]郭秀琪, 涂春兰.腹部按摩配合拍打治疗老年便秘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17) :1619-1621.
辨证施膳 篇5
辨证施膳作为中医特色护理措施,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证型免疫炎症的比较和辨证施膳的干预前后变化,阐明辨证施膳的免疫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血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瘀滞肌肤证各40例,每种证型随机分为辨证施膳组和对照组(各20例);另收集健康志愿者20例。各组年龄22~65岁,平均(39.8±28.3)岁,病程范围为1~12年,平均(4.84,±8.8)年,其中男66例,女54例。各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诊断标准
1.1.1. 1 西医诊断标准[2]:
①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皮损以丘疹、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为主,覆有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一层发亮的薄膜,薄膜下可有点状出血,不断有新皮疹出现。②进行期有同形反应,可发生在体表各处,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及腰骶部,发于头皮者,毛发呈束状;发于甲板(指、趾)者,可有顶针样凹陷或前沿剥离。③依皮损形态可分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或混合型;依病程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
1.1.1. 2 证型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最新颁布的《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将白疕证型分为三型:①血热内蕴证:皮损逐渐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其色鲜红,甚或红斑相互融合成片,鳞屑增多,局部瘙痒;伴有怕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②瘀滞肌肤证:皮疹暗红,或有色素沉着、鳞屑较多,或呈蛎壳状,或伴有关节活动不利;舌质红,脉沉涩。③血虚风燥证:皮肤干燥,鳞屑较多,或有皲裂、疼痛、瘙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本病西医诊断标准;②无其他皮肤病及系统性疾病、内脏肿瘤病史;③发病年龄在18~65岁之间;④患者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内脏疾病患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有药物过敏史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①所有银屑病患者均外涂钙泊三醇软膏,每日一次,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60 mg/次,每日两次。②对照组银屑病患者及正常组采用常规饮食。各辨证施膳组予以辨证施膳饮食,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其中,血热内蕴证,治以清热凉血解毒,予清热凉血粥:槐花9 g、生地15 g、赤芍10 g、土茯苓30 g、甘草10 g、粳米100 g;瘀滞肌肤证治以活血化瘀解,予活血化瘀粥:桃仁6 g、丹参10 g、白芍10 g、土茯苓25 g、甘草10 g、粳米100 g;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润燥解毒,予养血润燥粥:当归15 g、生地15 g、熟地15 g、土茯苓25 g、甘草10 g、梗米100 g。③药膳煎煮方法:将各组成中药用加冷水1000 ml浸泡30 min后煎煮去渣,再加入梗米熬煮。
1.2.2 检测方法
治疗前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比例;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不同证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TGF-β、IL-17、IL-22、IL-23表达水平;治疗后检测各组Th17、Treg所占比例及主导地位细胞因子。
1.3 检测指标①外周血Th17、Treg数量;②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IL-17、IL-22、IL-23。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证型Th17比例、Treg及Th17/Treg的比较,见表1。
注: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间TGF-β、IL-17、IL-22、IL-23表达水平比较,见表2。
注: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前后各组各证型Th17、Treg比例及Th17/Treg的比较,见表3。
2.4 治疗前后各证型主导地位细胞因子组间比较,见表4。
注:与血热内蕴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血虚风燥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瘀滞肌肤对照组相比,&P<0.05,&&P<0.01。
注:与血热内蕴对照组相比,**P<0.01;与血虚风燥对照组相比,##P<0.01;与瘀滞肌肤对照组相比,&&P<0.01;
各证型组均存在Th17/Treg失衡;各证型组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瘀滞肌肤证的主导地位细胞因子分别为IL-17、IL-22、IL-23;各证型辨证施膳组与其对照组相比,Th17比例下降优于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导地位细胞因子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银屑病是一种效应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紊乱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微脓疡等,中医称之为“白疕”。临床上,银屑病的中医分型较多,给银屑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扰。中华中医药学会最新颁布的《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将白疕证型分为三型:血热内蕴证、瘀滞肌肤证、血虚风燥证,规范了银屑病的分型及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是由于医生本身经验主观性较大,仍给银屑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从一个客观的生理指标对银屑病进行辨证分型,从而达到丰富寻常型银屑病微观辩证,使寻常型银屑病辨证更加清晰、准确,并进一步指导银屑病的治疗。
目前,有关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银屑病免疫性炎症发生机制被认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本研究考虑从免疫性炎症机制出发,寻找客观指标以明确寻常型银屑病的辨证分型,探寻银屑病微观辨证方法。
参与寻常型银屑病炎症的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等。其中T淋巴细胞包括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CD4+)、细胞毒性T细胞(Tc1,CD8+)、Th17、Th22、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等[3]。以往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银屑病主要是由Th1/Th2细胞免疫失衡导致的,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发现以Th1/Th2细胞失衡理论,并不能完全说明免疫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Harrinton[4]研究发现Th17,以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本文简称Treg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病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Th17细胞亚群可以促使人体有效地清除掉细胞外的病原物质,包括了真菌、柠檬杆菌等,它能分泌的细胞因子包括IL-17族,IL-22、IL-21。IL-17细胞因子是Th17群的核心细胞因子,在宿主防御和炎症性疾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另外它还可以协同IFNγ通过角质形成细胞增加前炎症细胞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引起局部炎症及细胞增殖;同时IL-17也是主要效应因子[5]。参与Th17细胞调节的另一个重要细胞因子为IL-23,它能够加强Th17细胞数量扩增与维持,并促进IL-17的分泌;IL-22被认为是促成Th17细胞病理学功能的主要因素。同时TGF-β、IL-6、IL-23和IL-21在Th17细胞的分化形成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Th17发育分化的主要促进因子。Treg细胞[6]是一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群体,能够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机制及细胞膜分子机制。
综上所述,寻常型银屑病的免疫炎症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包括Th1、Tc1、Th17、Th22、Treg等细胞在内多种细胞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以上指标可作为银屑病微观辨证的客观观察指标。
辨证施膳是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选用对症的食物、药物,并利用食物、药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失衡,从而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目的。药膳在正确的辩证基础上,明了不同患者的病变所在,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药膳,能达到治疗目的。这为我们针对寻常型银屑病的不同证型予以辨证施膳提供了理论依据[7]。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只能达到近期疗效,不能防止复发,故患者需长期坚持治疗,传统治疗药物的长期服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辨证施膳通过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既缓解了长期服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又弥补了单纯运用食物调养的不足,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而结合本研究的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病不同证型组均存在Th17/Treg失衡;且各证型组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血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瘀滞肌肤证的主导地位细胞因子分别为IL-17、IL-22、IL-23;故主导因子IL-17、IL-22、IL-23可作为银屑病血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瘀滞肌肤证的参考指标。另外,各证型辨证施膳组与其对照组相比,Th17比例下降明显优于各对照组(P<0.01),主导地位细胞因子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也进一步证实了辨证施膳在不同证型银屑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辨证施膳的临床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摘要:目的 探寻银屑病微观辨证方法及辨证施膳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三种证型(血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瘀滞肌肤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辨证施膳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另设正常组(健康志愿者20例)。其中辨证施膳组予以辨证施膳每日一次,2周1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各组Th17、Treg比例及TGF-β、IL-17、IL-22、IL-23的表达。结果 各证型组均存在Th17/Treg失衡;各证型组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瘀滞肌肤证的主导地位细胞因子分别为IL-17、IL-22、IL-23;各证型辨证施膳组与其对照组相比,Th17比例下降明显优于各对照组(P<0.01),主导地位细胞因子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Th1、TC1、Th17、Th22可作为银屑病微观辨证的客观观察指标;辨证施膳在不同证型银屑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免疫炎症,细胞因子,辨证施膳
参考文献
[1]Wolk K Witte E Witte K.et al.Biology of interleukin-22.Semin Immunopathol[J].2010,32(1)17-31.
[2]赵辨.临床皮肤学[M].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756.
[3]Cai YH,Fleming C,Yan J,et al.New insights of T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J].Cellular&Molecular Immunology,2012,9:302-309.
[4]Harrington LE Hatton RD Mangan PR.et al.Interleu-kin17producing CD4 effector T cells develop viaalineage distinct from the T helper type1 and 2 lineages[J].J.Natmmunol,2005,(6):1123-1132.
[5]Park H,Li Z,Yang XO,et al.A distinct lineage of CD4 T cells regulates tissue inflammation by producing interleukin 17[J].Nat Immunol,2005,6(11):1133-1141.
[6]Sugiyama H,Gyulai R,Toichi E,Chang T,Feng Z,Liu Y,Wang G.Dysfunctional Blood and Target Tissue CD4+CD25high Regulatory T Cells in Psoriasis:Mechanism Underlying Unrestrained Pathogenic Effector T Cell Proliferation[J].J Immunol,2005 January 1,174(1):16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