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患者的辨证施护

2024-07-15

高热患者的辨证施护(共9篇)

高热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1

高热, 是由于外邪浸入肌表或机体内部阴阳失调而致的一种危急重症, 体温高达39℃或以上。中医一般分为外感高热和内伤高热。

1 高热的病因病机

外感高热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浸袭肌表, 伤及肺卫, 邪正相争, 致使营卫不和, 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无论病邪在表在里, 均有其发病较快、较急、变化较多、而且与季节和时令关系密切之特点, 所以临床有风寒、风热、风湿、风温、暑湿、暑热、湿热、寒燥等不同。

内伤高热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病者, 是由于情志、饮食、劳倦、瘀血等内因引起。常因情志的抑郁、恼怒、气郁化火而发热;或过度劳累, 饮食不节, 或病久体弱, 而致气虚、血虚而发热;或瘀血阻滞、壅遏不通而引起发热。

2 高热的辨证施护

2.1 外感高热一般外感高热的护理应与疾病在各个阶段的辨证和治疗原则相一致。

外感热病的表证期:发热、恶寒、寒颤、恶风、肢冷、肌肤疙瘩、面色苍白或青紫、无汗、肢浮紧等表寒证时, 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通过发汗来退热, 但发汗不能太过, 应以微微出汗为佳。护理重点在于取汗: (1) 室内空气清新, 光线充足, 注意避风, 保暖; (2) 中药宜温热服, 在服药后给热粥或热姜糖水饮用, 以助药力, 并稍加盖被使之汗出; (3) 忌冷敷、酒精擦浴、扇风等, 以免引起卫阳不达, 腠理闭塞致汗闭不出, 不利于祛邪降温; (4)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 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为佳。

外感热病的表热证期:恶寒较轻、高热而汗出不解、皮肤灼热潮红、烦渴、咽红、舌红、脉浮数。治疗除辛凉解表外, 必须佐以清热解毒。护理应注意既不能汗之太过, 又不可忽视热毒伤津及邪热逆转心包之变。 (1) 室内空气清新, 光线柔和, 注意通风, 室内温度不宜太过; (2) 配以必要的物理降温, 如温水擦浴, 冰块冷敷等, 防止热极生风; (3) 饮食以清淡流质为主, 并辅以各种新鲜的瓜果汁液以生津解热。

外感热病的极期:表证已无, 转为里热, 证见大热、大烦、大渴、谵语、神昏、抽搐、斑疹、皮肤灼热充血、舌质红或红绛、脉数有力等。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凉血熄分、开窍定志。由于邪毒内盛, 变化多端, 或伤津液, 或动肝风, 或伤血络, 或扰心神, 或耗阳伤气。因此, 在护理上也应按其轻重缓急辨证施护: (1) 辅以各种物理降温, 迅速降温防变。若出现皮肤冷而体温反而上升时, 可采用酒精浸泡桂枝、细辛、肉桂、生姜、红花、白芷、防风等药加温擦浴, 以温经通络, 解除血管痉挛。 (2) 配合针刺合谷、曲池、大椎、风府等穴, 或用十宣、少商穴点刺放血; (3) 本阶段不可发汗退热, 因发汗可以伤津耗气, 使热邪更甚; (4) 当热结肠胃出现便秘、腹胀、或疼痛拒按时, 应及时用大黄、芒硝、玄参、麦冬等中药煎汁灌肠通便以泻火排毒退热; (5) 当热盛伤津耗气, 突然出现汗出肤冷, 四肢不温, 脉微细无力时, 是正不胜邪, 阳气衰微的表现, 应选用人参、附子急救回阳; (6) 饮食忌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的流质食物, 注意补充水分。

2.2 内伤高热其主要矛盾是阴阳失调。

治疗上常采用以扶正为主的各种降温退热法, 如引火归源、甘温除热、滋阴清热、调和阴阳等法。此类患者一般发病较慢, 病程较长, 有发热而不恶寒或怕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无华、全身乏力、自汗盗汗、四肢不温、脉细无力等虚热症状。护理: (1)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阳光充足, 温湿度适宜; (2) 应注意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 消除患者的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 取得病人配合, 争取早日康复; (3) 忌用物理降温法, 以防伤风助邪或继生外感, 也忌各种发汗为主的退热药法, 以防汗出过度而致伤阴亡阳; (4) 对阳虚患者, 应防寒保暖, 多给高热量饮食, 忌滋腻寒湿之物, 对阴虚患者, 应防热保阴, 多食升津养阴的食物, 少用温燥辛辣之品, 忌烟酒; (5) 注意休息, 劳逸结合。

高热常发生在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虽然病情凶险, 但只要严格掌握高热的辨证施护原则, 认真仔细地观察, 四诊合参、辨证审因, 因人因时因地而施护, 就能使患者减少痛苦, 控制疾病的不良转变, 达到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103例慢性肾衰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2

方法:通过正确的辩证,根据不同证型,制定个性化护理,有针对性地实行中医整体护理。

结果:通过中医辩证施护,疗效显效率达90.29%。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5-01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发病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是一个需要终生接受治疗,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症之一。本病属于中医学溺毒、虚劳、水肿、关格等病症范畴。我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未进入透析期)患者103例,应用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治,同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实施护理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未进入透析期)患者103例,年龄14~85岁,其中符合慢性肾脏病(CKD)的分期标准[2]3~4期的有80例,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证73例,脾肾阳虚证10例,气阴两虚证15例,肝肾阴虚3例,阴阳两虚2例,分别采取益气健脾补肾、温补脾肾、益气养阴、滋补肝肾、阴阳双补的治疗。

1.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都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3]:①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ml/min;②血肌酐(scr)>133μmol/L。③有慢性肾脏疾病或累及肾脏的系统疾病史。④未进入透析期。

1.3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分型及临床表现[3]。

1.3.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口淡不渴。

1.3.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疲倦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夜尿清长。

1.3.3脾肾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1.3.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膝酸软,口舌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1.3.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1.4辨证施护。

1.4.1脾肾气虚证。①患者倦怠乏力应以卧床休息为主,病情允许时可适当活动,但不宜劳累;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染。②食少纳呆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增进食欲,指导患者可以少食多餐,可根据病情进食鱼类、瘦肉、核桃、蛋奶、淮山、党参、茯苓以健脾补肾,可以食用粳米淮山粥、扁豆山药粥,或予莲子肉、薏苡仁、白术食用,以益气健脾,同时可配合按摩内关、足三里等穴位。③腰酸时予中药封包外敷腰部,腹胀甚者予吴茱萸热奄包外敷腹部,也可予艾灸关元、气海、神阙等穴。④按医嘱予结肠透析液行结肠透析,嘱患者卧床休息,尽量保留药液1个小时以上。

1.4.2脾肾阳虚证。①该证患者畏寒,注意防寒保暖,宜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气促时取半坐卧位。②指导患者注意控制饮水量,饮食宜温热清淡,忌生冷瓜果、咸食以防伤脾肾,中药宜饭前分次温服。饮食宜补肾助阳如龙眼、羊肉、狗肉、牛奶鸡蛋、鹿茸等。③食少纳呆、腹胀同脾肾气虚护理。恶心呕吐时可含姜片、陈皮或以姜汁滴于舌面或按压内关穴。④双下肢水肿明显时,可予中药沐足,沐足时注意沐足汤剂的量及水温,汤剂量以没过踝部为好,使患者感到舒适且不至于烫伤。水肿的部位不宜针刺和注射,以防感染。水肿兼恶心呕吐者可予温阳透析液行结肠透析,嘱患者卧床休息,尽量保留药液1个小时以上。⑤腰膝酸软、痛者,局部予中药封包治疗外敷治疗,也可艾灸脾俞、肾俞、三阴交、委中等穴或予神灯照射。⑥皮肤瘙痒可用温水擦洗,勤剪指甲,避免擦伤及感染。

1.4.3气阴两虚证。①患者应注意休息,五心烦热时,可听轻音乐。②饮食宜清淡益气养阴,口干咽燥时可以梨汁、麦冬水代茶饮,可多吃人参瘦麦冬肉汤、蜂蜜、天麦冬玉竹饮、鳖甲等。忌食燥阴助火之品,如辛辣油炸之品、狗肉、羊肉等。③腰酸护理同脾肾气虚证。

1.4.4肝肾阴虚证。①注意做好情志护理,密切观察病人有无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②指导患者饮食宜滋补肝肾之品,如可予麦冬水、菊花饮、枸杞水等代茶饮,忌辛辣助火之品,中药宜温服。③做好病情观察,注意有無抽搐、惊厥的发生,及时做好防自伤工作。④头痛伴晕者可配合针刺、推拿疗法,取肝俞、肾俞、合谷、三阴交、太冲等穴。大便秘结者,指导予番泻叶代茶饮或饮蜂蜜水润肠通便,顺势针按摩腹部助肠蠕动,必要时给予结肠洗液行结肠透析。

1.4.5阴阳两虚证。①该证患者常有精神抑郁、焦虑不安等情绪,加强情志护理。②做好生活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极度乏力且头晕眼花者绝对卧床休息,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意外发生,做好皮肤护理。③饮食宜阴阳并补,可多食用北沙参粥、天麦冬水、茯苓汤、桂圆麦冬粥、鳖甲、山药粥等。中药宜热服。④备好急救用品,以备急救时用。

1.5疗效标准。

1.5.1疗效判定[3]。

(1)显效:①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血肌酐降低≥20%,以上①项必备,②、③给具一项,即可判断。

(2)有效:①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血肌酐降低≥10%;④治疗前后以血肌酐的对数或倒数,用直线回归方程式分析,其斜率又明显意义者。以上①项必备,其他备1项,即可判断。

(3)稳定:①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②内生肌酐清除率无降低,或增加<10%;③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以上①项必备,②、③各具一项,即可判断。

(4)无效:①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增加;②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③血肌酐增加,以上①项必备,②、③各具一项,即可判断。

1.5.2治疗结果。103例慢性肾功能患者中,显效:45例;有效:48例;稳定:3例;总有效率为90.29%;无效7例,其中死亡2例,接受透析治疗5例。

2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不可逆转的疾病,疾病最终的转归就是透析或是死亡,而中国的经济及观念使绝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透析治疗,他们都希望尽量拖延进入透析治疗的时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患者拨慢他们肾脏疾病进程的时钟,希望能通过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治,辩证施护来达到这个目的。本组例患者通过正确的辩证,根据不同证型,做出护理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环境、饮食、生活起居、情志等几方面实行中医整体护理。辩证施护使护理能因人而异,从整体出发,比传统的护理模式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有据可依,更安全可靠,有效地帮助病人延缓了肾脏病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78

[2]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16

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3

关键词:痛风患者,辨证施护,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取的8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43例和37例;其年龄在28~79岁之间;其中包括19例肝肾阴虚和31例湿热蕴结以及18例痰浊阻滞还有12例瘀热阻滞。以下为本次治疗的观察要点: (1) 对患者的疼痛部位和持续时间以及关节红、肿、热、痛等情况进行观察。 (2) 对患者有无劳累、受冷和精神紧张以及感染还有饮酒等引发本病的诱因进行观察和分析。 (3) 观察患者是否有蛋白尿和血尿以及腰部酸痛等痛风性肾病的症状以及患者在排尿时是否有细小泥沙样的结石随尿液排除。 (4) 对患者的饮水量和排尿量进行观察。 (5) 在使用非糖皮质激素和甾体抗炎药时, 观察其是否有如胃溃疡和胃出血以及胃穿孔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以及肾脏毒性的表现。观察是否有脱发、腹泻、药疹以及肝酶升高等症状;对服用秋水仙碱和别嘌醇片的患者进行定期的肝肾功能的检查;检查血尿酸并使其保持在0.38 mmol/L。

1.2 方法

对照组:辨证施护, 不使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方案。观察组辨证施护, 并使用自行设计的专项护理方案。对其血尿酸进行检测并绘制曲线, 对患者的症候、饮食、每日用药及外治进行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 对其饮食和起居进行严格指导。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其疗效标准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研究的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的血尿酸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以及平均好转的时间明显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以及平均好转的时间长,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每周的血尿酸下降幅度明显小于观察组, 其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其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32例, 其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有8例, 而观察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其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39例, 其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有1例, 两组经比较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施护方法对于痛风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的治疗及护理及护理效果。

3 讨论

痛风是由于慢性嘌呤代谢障碍 (即:湿浊淤阻, 留滞关节经络, 气血不畅) 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间质性肾炎、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石等都是其临床特点, 关节红、肿、热、痛或伴不同程度发热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痛风严重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临床特点及其他因痛风所致的症状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上的痛苦以及精神上的负担。痛风是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近些年来, 根据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的痛风病患病的几率正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在近些年来的关节炎患者中属于痛风病的患者约占其4.58%, 这大大的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痛风属于终身代谢性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们已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付出了代价, 痛风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痛风病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极大地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痛风病主要是以脏腑病变为主的由患者的脾和肝以及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湿浊和痰饮以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肢体关节和筋脉等处的停聚。由此可见, 医护人员在护理痛风患者时要仔细注意辨证的进行和关注患者痛处的处理。本次研究经过对在本院所选取的80例患者的护理, 作者得到的结论就是痛风患者的痛风病的发作有时会随着患者自身的饮食习惯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而发作, 所以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饮食习惯, 避免食用易引起患者尿酸改变的食物是护理痛风患者主要的重点。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为减少疼痛应当注意其疼痛部位的护理。当患者通风急性发作时要辨清患者的辨证分型, 对患者的症候护理和心理护理予以注意, 从而解决患者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患者还要注意保护其疼痛的关节与部位等, 同时又可教会患者有关痛风预防的知识。

参考文献

高热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4

10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风湿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及辨证施护法,2周后评价关节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33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4例,有效率占92.00%;对照组临床控制28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9例,有效率占8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医外治辨证施护法能够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中医外治;辨证施护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特点。在我国RA的发病率为0.32%~0.36%[1],在疾病的活动期,由于关节肿胀疼痛严重,活动受限,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Riemsma RP等[2]报道有24%的患者并未得到正确的护理。本院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将中医特色外治及辨证施护运用到活动期RA患者中,经临床对照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住院RA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女34例,男16例;年龄25~70岁,平均(54.34±13.59)岁;其中寒湿阻络证26例,湿热阻络证16例,寒热错杂证8例。对照组女37例,男13例;年龄23~73岁,平均(53.27±14.71)岁;其中寒湿阻络证25例,湿热阻络证18例,寒热错杂证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证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颁布的RA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或中医证候分型标准;②DAS28评分 > 3.2分,即RA炎症处于中等活动度以上;③结合贵州地理、气候特点,辨证为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或寒热错杂证。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肺功能异常及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②对所用药物过敏或难以耐受者;③入院后慢作用抗风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要加量或新增药物联合用药的患者;④RA晚期,多关节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的患者。

2 方 法

2.1 常规抗风湿治疗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风湿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药物:①甲氨蝶呤每次10 mg,

每周1次,口服;②羟氯喹每次0.2 g,每日2次,口服;③美洛昔康每次7.5 mg,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观察14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外治及辨证施护。

2.2 中医外治 ①中药热敷:根据患者证型选用本院经验方寒痹方(由附片、桂枝、雷公藤、鸡血藤、细辛、麻黄等药物组成)、热痹方(由黄柏、薄荷、土茯苓、牡丹皮、络石藤等药物组成)、通络方(由雷公藤、益母草、川续断、桑寄生等药物组成)制成中药药包,蒸热至38~43 ℃后置于疼痛部位热敷,每次30 min,每日1次。热敷时注意保暖,避免烫伤或受凉。②涂药按摩:将浸湿药酒(苗药五藤酒,院内自制,由大血藤、鸡血藤、青风藤、雷公藤、黑骨藤、薄荷脑等药物组成)的纱布敷于疼痛关节上,用双手掌大小鱼际肌隔纱布作按摩治疗,直至局部皮温升高,药酒充分吸收,一般控制在10 min左右。注意按摩力度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③药膏贴敷:苗药五藤散中药膏(院内自制,药物组成同苗药五藤酒)贴敷,方法是将药膏均匀涂抹在医用棉垫上,再贴于疼痛部位,外用弹力网套固定,每日1贴。

2.3 辨证施护 ①寒湿阻络证:全身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则痛剧,关节屈伸不利,晨僵,昼轻夜重,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得温稍减,口淡不渴。治宜温阳祛寒,除湿通痹止痛。中药热敷法选用寒痹方,再予温经通络药酒涂擦,最后予苗药五藤散药膏贴敷。并指导患者进食温热性食物,如公鸡肉、牛肉、羊肉、狗肉、葱、姜、蒜、八角、桂皮等。可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注意身体及关节保暖,避免寒凉刺激。②湿热阻络证:关节红肿热痛,遇热加重,得凉则减,活动不利,关节灼热、肿胀、疼痛、晨僵,活动不利,口渴、小便黄、大便干。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中药热敷选用热痹方,再予清热活血药酒涂擦,最后予苗药五藤散药膏贴敷。并指导患者汤剂宜偏温/凉服用,宜食清淡之品(薏苡仁、冬瓜、笋、芹菜、水果等),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助热助湿食物,适当饮水。切勿急于功能锻炼,应卧床休息;不宜睡软床垫,枕头不宜过高;注意保暖,避免潮湿寒冷闭郁气血加重关节症状;适当活动健康关节,防止肌肉萎缩。③寒热错杂证:肢体关节局部肿热痛,全身畏寒,或关节冷痛,周身发热,形寒肢冷,或局部怕冷畏寒,得暖则舒,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甚则僵硬强直变形;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治宜寒热平调,通经活络。中医热敷选用通络方,再予清热活血药酒和温经通络药酒等比例混合加温涂擦,最后予苗药五藤散药膏贴敷。注意避风寒,防潮湿,出汗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清洁干燥。均衡营养,内热外寒者饮食宜偏凉,外治以中药热敷散寒为

主;内寒外热者饮食宜偏温热。3种证型的患者均应避免突然的移动和负重,肢体勿突然用力和过度用力,防止骨折发生。

2.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指数、关节功能及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5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3],临床控制: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74%,ESR及CRP有所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49%,ESR及CRP有所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 30%,ESR及CRP无改善。

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经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控制33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

4例,有效率92.00 %;对照组临床控制28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9例,有效率8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2 两组患者不同证型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3种中医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1。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P < 0.05或P < 0.01)。治疗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指数、关节功能及晨僵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见表2。

4 讨 论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致使风、寒、湿、热等邪侵犯机体,若失于治疗,外邪入里,痹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湿代谢失衡,蕴生痰、瘀等物,外邪与痰、瘀相互胶结,留滞经络、关节,故出现肿胀、疼痛。本院在中医理论指导及临床实践基础上,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中医外治方法,将中药外敷、中药药酒涂擦、苗药膏贴敷等联合使用,能开宣腠理、通经活络、祛风散寒除湿,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并对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有协同作用[4-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对于RA患者,无论是中医内治还是外治,临床上都应通过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治疗,中医临床护理同样如此。笔者通过对活动期RA患者加用中医外治及辨证施护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外治及辨证施护能够显著提高RA活动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对寒湿阻络型RA效果最佳,湿热阻络证和寒热错杂证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因此,对于活动期RA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辨证施护更能体现中医理论体系,其临床疗效也更有优势。

5 参考文献

[1]邓秀兰,黄麟.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迁延期的功能锻炼与护理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822-1823.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32页)

[2]Riemsma RP.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infonnaland profession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rheumaloid

arthritis[J].Scand J Rheumatol,1998,27(1):7-15.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4]马武开,钟琴,姚血明,等.苗药金乌健骨汤对寒湿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7):8-11.

[5]黄颖,马武开,刘丽敏,等.苗药五藤散外敷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期寒湿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0):1-3.

[6]周静,周佳燕,王春霞,等.中医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78-80.

痹证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5

关键词:痹证,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以肌肉、筋骨、关节出现酸痛、麻木、重着, 甚至关节屈伸不利, 肿大变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 其病程缠绵, 易于反复,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007年1月~2008年11月, 笔者对43例痹证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包括住院和门诊的患者, 均符合痹证诊断标准[2],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 男23例, 女20例, 年龄16~75岁, 平均 (42.0±2.2) 岁, 行痹8例, 痛痹17例, 着痹6例, 热痹12例;对照组, 男22例, 女21例, 年龄17~76岁, 平均 (43.1±2.3) 岁, 行痹7例, 痛痹18例, 着痹7例, 热痹1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治疗3周, 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 每次50 mg, 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证型进行辨证施护。治疗时服用中药汤剂, 1剂/d, 煎至约350 ml, 分2次温服。

1.2.1 行痹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 游走不定, 不拘上下左右肢体关节, 或见恶风发热, 亦可使关节红肿, 苔薄白, 脉浮紧或沉紧[3], 治以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主方采用防风汤 (防风、麻黄、肉桂、葛根、大艽、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护理措施, (1) 此患者一般恶风, 所以不要让患者住在门窗等风口处, 以免加重病情。 (2) 此型多见于风湿性关节患者, 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急性期表现为关节红肿时, 应卧床休息2~3周, 如有胸闷、心悸等证时, 应延长休息时间, 待病情控制住, 可逐渐恢复活动。 (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 在急性发作期, 伴有关节红肿时, 应忌辛辣刺激的食物。患者有胃脘痛、喜热饮、泄泻等脾胃虚寒的症状时, 应少吃生冷瓜果及虾蟹等。病情稳定后, 饮食可放宽, 可服红糖粥、生姜粥或防风粥[防风 (布包) 10 g, 小米带糠适量煮粥][4]。

1.2.2 痛痹

证见肢体关节紧痛不移, 或患处发凉, 遇寒痛甚, 得热则舒, 关节屈伸不利, 无红肿, 触之不热, 舌苔薄白, 脉沉紧, 治以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通络。主方采用乌头汤 (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细辛、附片、白术) 。护理措施, (1) 此型患者喜温暖, 最好让其住在向阳的房间, 冬季最好让室温保持在20℃左右。勿汗出当风, 预防感冒;患者行走不稳时, 要有人防护, 以免跌伤。 (2) 心理护理:患者因剧烈疼痛, 行走困难而痛苦不堪, 情绪不稳, 故要多安慰鼓励, 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和困难, 让其回忆以往美好的经历, 以珍惜宝贵的生命, 可听轻音乐, 使心情放松, 积极配合治疗[5]。 (3) 饮食调护:忌生冷, 宜常饮羊肉当归汤、狗肉、乌头粥等, 并可多食姜、椒等, 以祛寒通络[6]。 (4) 外敷法:生川乌、生半夏、生南星各15 g, 肉桂、樟脑各10 g, 共研细末, 每次取适量摊在普通膏药中, 敷贴患处。皮肤过敏者慎用。

1.2.3 着痹

证见肢体关节沉重、酸胀、麻木疼痛, 重则关节肿胀, 活动受限, 但局部不红, 舌苔多白厚腻, 脉濡数, 治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主方采用薏苡仁汤 (薏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炙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甘草) 。护理措施, (1) 此型患者遇潮湿及阴雨天加重, 所以要保持居处干燥。 (2) 饮食调护:此型患者多湿困脾土或脾胃虚弱、多食欲差, 大便异常, 应少食多餐, 以清淡易消化, 营养丰富饮食为主, 如山药、薏仁、莲子、大枣、粳米、蛋花汤等, 少吃甜食及厚腻之品, 以防生湿。 (3) 经常询问、了解患者的思想状态, 鼓励患者要坚持治疗, 不可半途而废, 以免湿邪留连, 缠绵难愈。

1.2.4 热痹

证见肢体关节疼痛, 焮红灼热, 得冷稍舒, 或痛不可触, 或筋脉拘急, 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溲黄等症状, 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以清热通络, 祛风除湿。主方采用白虎桂枝汤 (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桑枝、忍冬藤、黄柏) 。护理措施, (1) 此型患者内热较盛, 多心烦易怒, 脾气暴躁, 要耐心做好病情解释工作, 让其了解病的本质及预防, 以求得患者的配合与支持。 (2) 此型患者喜凉爽, 因此室内温度不宜太高, 并要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 可在室内放几盆花草, 并经常浇水, 以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新鲜。 (3) 饮食上忌辛热、煎炒和烟酒等食品。如羊肉、狗肉、辣椒、胡椒等, 宜多吃绿豆、芹菜、苦瓜、菊花茶等。

1.3 疗效评价

在治疗期间及停药7 d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观察评判。显效:关节肿胀消失或明显减退, 病痛显著减轻, 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各项检查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 关节功能活动有所改善, 各项检查指标好转;无效: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肿胀不减轻、关节功能活动无改善, 各项检查指标不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15例, 无效18例, 总有效率为58.1%;治疗组:显效20例, 有效17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8.3%,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14, P<0.01) 。

3 讨论

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 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等都属于其范畴, 现代医学常缺乏特别有效的方法,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 加上辨证施护、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和饮食调护, 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后遗症及畸形发生, 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白淑仪.中医内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46-147.

[4]崔金海, 张德兴.实用中医护理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208-209.

[5]王梅, 张淑英.郁病辨证施护体会[J].山西中医, 2009, 25 (3) :62.

黄疸患者的饮食辨证与施护 篇6

1 辨证施护

1.1 湿热型黄疸

患者多情志抑郁, 或嗜洒过度, 饮食不节而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常, 复感湿热毒疫之邪, 水湿停滞, 郁而化热, 湿热炽盛, 累及肝胆。临床表现为固身而目俱黄, 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 胸脘痞满, 纳食较少, 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此类患者应进清热利湿之品, 如绿豆粥、苦瓜、西瓜、冬瓜、鲤鱼、黑鱼等, 及润肠通便之物, 如新鲜水果、疏菜、蜂蜜等;忌食辛辣、肥腻、甜黏、醇洒等生热助湿之品;还应加强营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给麦冬、芦根开水泡茶饮用[1]。

1.2 热毒阳黄型

肝胆热毒炽盛, 传入营血, 邪犯心包。本型发病急骤, 症见高热烦渴, 身目深黄, 腹胀胁满, 烦躁不宁, 神昏谵语, 口气秽臭, 鼻衄肌衄, 便血, 舌质红降, 苔黄而躁, 脉弦或细数。此类患者应给予清热凉血、解毒开窍之品, 如番茄、绿豆粥、西瓜、冬瓜、苦瓜、木耳汤、红枣、宜食润肠通便之品, 如新鲜水果、蜂蜜、麦冬、大黄泡水饮用;且应供给营养丰富的豆制品。但对有肝昏迷倾向者则应限制蛋白质摄入, 有腹水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神志不清, 不能进食者可予鼻饲。忌食煎炸、硬食、及辛辣的助湿生热耗阴之品[2]。

1.3 寒湿阴黄型

黄疸色泽晦暗, 甚如烟熏, 神疲乏力, 畏冷喜暧, 口淡不渴, 头昏头痛, 纳食减少, 恶心呕吐, 脘闷腹胀, 大便不实, 舌淡、苔白滑, 脉濡缓无力。对此类患者治疗以湿热散寒湿为主, 饮食应多具有温中健脾, 利湿功能之品, 要营养丰富, 易于消化, 如鱼类、瘦肉、大枣粥, 怀山药、核桃仁、莲子粥、乳制品等, 进食易湿热, 忌食生冷、油腻及豆类红署等易导致胀气的食物、少进甜食以免助湿生痰。

2 调节饮食

根据食物的性质调节饮食, 食物有五味即酸、苦、辛、咸、甘各有归经, 并具有湿热寒凉四性, 可直接影响脏腑功能, 因此在指导患者饮食时应据患者的体质, 疾病的不同, 选用不同的属性食物, 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目的[3]。如寒证患者忌食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 宜食温性食物。热证患者则应忌辛辣, 醇洒及补类食物, 阴虚者忌湿热, 宜淡薄滋润的食物。黄疸患者因肝胆受累, 肝失疏泄, 脾失运化, 运输失调, 更需给予灵活饮食达配, 以补其不足, 防其偏盛, 从食物的营养素来看, 脂肪类食物需要通过肝胆代谢而可能加重黄胆患者的负担, 故宜少用, 而需要热量用高糖类食物补足, 但又需注意不宜过食甜食, 因其能助生痰湿, 且黄疸患者多厌食, 过食甜味易恶心呕吐, 如配合用鲜鱼熬汤, 既味美又营养丰富, 还要注意足量的粗纤维摄入, 增强患者的肠胃蠕动, 促使大便通畅, 可达到疏肝、理气、退黄之功效。

3 改善环境、促进饮食

做好饮食调护, 不仅要注意饮食的质和量, 还应注意生活环境, 调整心情, 改善环境, 进食前清除室内污物, 要有美好的进食环境, 空气通畅或给一些轻音乐, 使患者心情舒畅, 增进食欲, 帮助消化, 同时注意餐具的清洁卫生, 餐后适当饮少量的水清洁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内清洁。另外, 黄疸可通过饮食传染, 因此餐具应分开并作消毒处理, 残余食物应做严格消毒处理, 餐前应嘱患者洗手。总之, 温邪侵犯人体, 以脾胃首当其冲, 黄疸患者的护理以脾胃护理尤为重要, 起着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与本病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联系, 临床应多加注意, 合理调配。

参考文献

[1] 韩玉珊.黄疸患者实施辩证施护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3) :156.

[2] 陈亚芬, 班兴春, 付艳涛, 等.黄疸的辩证施护[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11) :119.

高热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尪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尪痹的诊断标准[1]。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25~65岁, 平均 (42±11)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16例, 女9例, 年龄24~66岁, 平均 (43±10)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临床常见证候为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湿热痹阻证、风湿痹阻证、气血两虚证及寒湿痹阻证。 (1) 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伴肿胀, 关节屈伸不利, 舌苔白腻, 质淡红, 脉濡。 (2) 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 触之有灼热感, 口渴不饮, 烦闷不安, 舌苔黄腻, 质红。 (3) 寒湿痹阻证:肢体屈伸不利, 关节冷痛、拘急, 局部肿胀, 寒时疼痛加剧, 热时疼痛减轻, 舌苔白滑, 质淡黯。 (4) 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僵硬变形, 伴疼痛肿大, 关节发凉, 畏寒, 舌苔薄白, 质红, 脉沉弱。 (5) 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疼痛, 伴无力感, 活动可加剧, 或关节变形, 肌肉萎缩, 心悸, 自汗, 舌苔薄白。 (6) 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 屈伸不利, 晨僵, 舌苔白厚, 质黯紫, 脉沉细涩。

1.3 辨证施护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同时予以一般护理, 包括健康宣教、加强巡视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基础上采用中药汤剂等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配合中医辨证施护进行护理, 具体如下: (1) 风湿痹阻证:以祛风除湿、止痛通络为治疗原则, 给予羌活胜湿汤加减。病室保持干燥, 控制温度, 确保阳光充足;忌食油腻食物。中药应空腹温服, 1 h后喝热粥以助药力、和胃气, 着衣盖被, 使身体微汗, 汗后避潮湿、避风。用药期间注意休息, 局部加强保暖, 用药后对患者大便和出汗情况进行观察。 (2) 湿热痹阻证:以清热除湿、通络活血为治疗原则, 给予四妙汤加减。室内保持通风、凉爽;饮食清淡, 多食易消化、营养丰富之品, 忌辛辣、酒, 少食油腻食物。汤剂偏凉服用, 用药期间若出汗应避风寒, 并及时将汗液擦干, 衣物保持干燥。指导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适当饮水。用药后对脉搏、体温、呼吸等情况进行观察。 (3) 寒湿痹阻证:以温经散寒、通络祛湿为治疗原则, 给予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病室内保持干燥, 确保阳光充足, 温度适宜;饮食合理搭配, 食温热食品, 对水盐的摄入进行控制。温服汤剂, 用药后盖被休息, 注意保暖, 令身体出汗。遵医嘱对饮液量和尿量进行记录, 观察心率、体温及血压变化。 (4) 肝肾不足证:以补益肝肾、蠲痹通络为治疗原则, 给予六味地黄丸加减。病室温度保持适宜, 空气必须新鲜;忌油腻、生冷。以温开水内服汤剂, 服药期间注意保暖。用药后对患者关节活动、腰膝酸软等情况进行观察。 (5) 气血两虚证:以益气养血、活络祛邪为治疗原则, 给予八珍汤和蠲痹汤加减。室内空气保持新鲜, 用药期间注意保暖;忌油腻、生冷、寒凉之物。服用药物后盖被静卧, 促使药效进一步发挥。用药后, 对患者关节肿胀、疼痛等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6) 痰瘀痹阻证:以活血行瘀、通络化痰为治疗原则, 给予身痛逐瘀汤、桃红饮加减。室内空气新鲜, 温度适宜;饮食清淡, 且营养丰富, 以高维生素食物为主。汤剂空腹温服, 服用药物后给予局部按摩, 同时加强保暖措施。用药后对疼痛减轻程度及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1.4 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按照4级评分法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估, 无症状为0分, 轻度 (症状可被患者自行忽略) 为1分, 中度 (症状无法忽略, 但对日常活动影响较小) 为2分, 重度 (症状对日常活动造成影响) 为3分。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70%;显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 证候积分减少>50%;有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20%;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证候积分减少<20%[2]。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及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536, *P<0.05

2.2 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风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痰瘀痹阻证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尪痹内因肾虚、脾虚致营卫不和, 外因风寒湿热、水湿障碍, 肾失所养导致肾虚, 是由肌肤入筋骨的一种病理过程。临床上, 尪痹为常见的疑难病症, 疾病未及时控制或长期迁延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3]。尪痹经中医辨证施治可获得明显疗效, 同时依据症型给予中医辩证施护, 在饮食、环境、用药观察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 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对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情志方面应加强对患者心理活动的观察, 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 进一步缓解其不良情绪;环境方面应保持室内干燥、清洁, 注意保暖, 防风寒、防潮湿。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治疗及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风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痰瘀痹阻证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根据尪痹不同证型, 实施中医辨证施护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其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若晖.宣痹逐瘀汤加减治疗痹症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8 (6) :280-281.

[2]康信忠, 吴启富, 接红宇, 等.尪痹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9) :1205-1208.

高热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青光眼患者, 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男20例, 女25例, 年龄46~84岁, 平均53.46岁。对照组男20例, 女25例, 年龄45~83岁, 平均53.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组成、疾病证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资料观察结果

按照中医证型标准对青光眼证型进行分类和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中医证型标准参照《中医眼科学》第5版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

2 护理方法

2.1 干预组护理方案

根据上述讨论中对青光眼患者的辨证认识,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 干预组从患者入院起就综合运用系统的辨证施护干预措施。

2.1.1 情志护理。

主动关心病人, 向患者讲述很多青光眼病人都是大怒之后或者心情抑郁的情况下发病的, 过度兴奋或悲哀也可诱发闭角型青光眼, 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控制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坚定信心对治疗是很重要的, 对于眼压的控制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手段。同时动员患者的家人多关心、多鼓励患者;还可向患者提供有关青光眼治疗和预后的信息, 强调正面效果, 以增进其照顾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2.1.2 提供环境支持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环境安静、安全, 光线适宜。保证患者睡眠充足, 睡眠时枕头宜抬高;外出检查、下地行走时要注意搀扶, 防止因视野缩窄而导致摔倒或碰伤;同时应避免患者长时间在暗处工作及生活, 如黑暗处看电视、电影, 以免瞳孔散大, 睫状肌麻痹和扩张致眼压升高, 引起此病发作。

2.1.3 饮食调护。

(1) 正确的饮食指导。维生素C在房水和小梁网中的浓度较高, 因此应经常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比如:柑橘类、木瓜、草莓、菠菜、西红柿、芒果[3]。每日饮食中的蔬菜与水果量均不少于300g。忌辛辣、肥腻、生痰之品, 如辣椒、葱、大蒜等。避免喝浓茶、咖啡和酒。此外, 避免一次大量饮水, 一般一次不超过300ml。 (2) 辨证药膳。药食同源、药食同用、药食同理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4]。 因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及辛、甘、酸、苦、咸五味, 因此, 在临床上必须注意使食物的性味与疾病的性质及药物的性味相适应, 以免适得其反。根据疾病证型予配合药膳调理:①肝经实热证。宜食用车前子粥、决明子菜、鸡骨草猪胰煲汤佐膳, 杞菊茶泡水代茶饮等以清肝热;②肝经郁热证。可食用荷叶粥、陈皮绿豆粥, 或用丁香、柿蒂煎水代茶饮以疏肝解郁;③肝肾阴虚证。适当进食补气血、益肝肾的食物, 如鸭肉、动物肝肾、甲鱼、木耳、黄精、核桃、茨实粥等, 或用羚羊角粉温水调服以滋阴补肝肾。

2.1.4 预防便秘。

向患者强调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 避免过度使用腹压有利于眼压的稳定。尤其对于有发生便秘可能的卧床患者, 护士要有预见性, 及时给予帮助,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和建立床上排便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排便规律。嘱患者避免有意识地抑制排便[5], 使患者认识到调整生理节奏、稳定情绪, 可以消除不良症状, 达到心境坦然, 气机调畅, 通降有常, 腑气通, 秘结行, 便秘自解。

2.1.5 加强术后的自我调护。

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不稳定, 或者浅前房形成, 青光眼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眼压很关注, 对此, 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 说明术后眼压不稳定是暂时的, 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同时由于青光眼病人往往合并全身疾病比较多, 比如糖尿病和高血压, 因此也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 如有特殊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1.6 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保健。

适当的运动和保健疗法对青光眼患者可以控制及延缓病情的发展。例如国内外有报道用冥想和瑜珈的方法来放松心情, 取得了一定效果, 还可以鼓励患者练习气功。

2.2 对照组护理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指导方法。具体如下: (1) 做好疾病知识的宣教, 以便长期保存有用的视功能。 (2) 严格遵照医师的指导, 按时滴用眼药, 定期测量眼压。 (3) 避免情绪波动, 保持精神愉快。 (4) 避免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 (5) 避免在暗室内停留过久。 (6) 注意生活卫生和习惯, 勿暴饮暴食, 勿晚睡,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视力、脑力、体力过劳等。

3 疗效观察指标

(1) 视力 (含矫正视力) :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 每周检查3次, 治疗前后的视力分别由2名观察者检查记录。 (2) 眼压:用Goldmann压陷式眼压计 (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 检查, 每周检查4次, 治疗前后分别由2名观察者检查记录。见表2。

上表说明:两组治疗前视力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患者在治疗前的视力资料分布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视力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干预组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眼压之间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眼压分布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眼压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干预组眼压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4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均为病情稳定, 好转出院。干预组治疗后视力、眼压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5 讨论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在青光眼的证型中, 多与肝密切相关。早期发病的患者中, 以肝经实热和肝经郁热为主。而到了晚期, 则证型多为肝肾阴虚。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青光眼和肝脏关系密切, 并认为肝主疏泄, 可以调畅气机,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则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 心情亦开朗;肝失疏泻, 气机不畅, 在情志上则表现为郁郁寡欢, 情志压抑。现代研究也认为青光眼是一种心身疾病, 其人格特征是性格内向, 情绪不稳, 心理上易于产生紧张和焦虑, 较难适应变化的外界环境, 因此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 同时根据青光眼的性格特征, 进行系统的辨证施护干预, 方法简单易行, 且效果肯定, 又能发挥中医护理优势, 在临床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凤鸣, 主编.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705.

[2]夏光辉, 赵誉华.中医整体护理计划指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3]周文柄, 主编.临床青光眼〔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6.

[4]韩本丹, 周玉霞.中医食疗在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12) :626.

高热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COPD患者100例, 西医诊断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 (2007年修订版) 相关标准符合;中医证候诊断与《中医内科学》相关辨证标准符合。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组, 观察组50例,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52~79岁, 平均 (63.3±9.5) 岁, 病程平均 (42.7±9.4) 月;中医证型:肾气亏虚15例, 寒饮停肺10例, 肺脾气虚20例, 痰热壅肺5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龄51~80岁, 平均 (63.9±7.2) 岁, 病程平均 (42.1±7.7) 月;中医证型:肾气亏虚12例, 寒饮停肺11例, 肺脾气虚20例, 痰热壅肺7例。组间基线资料具可比性 (P>0.05)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与西医、中医证候相关诊断标准符合, 年龄50~80岁; (2) 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 并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 (1) 合并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患; (2) 病情在住院期间急性发作; (3) 医护依从性差, 无法配合及无法对疗效判断者。

1.3 方法

对照组应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方案, 包括戒烟、给予易消化清淡饮食、注意休息等。观察组采取辨证施护方案, 具体如下。

1.3.1 情志干预

喘症病程迁延, 病情复杂, 患者治疗信心多丧失, 忧思气结, 肝气犯肺, 升多降少进而引发气逆, 可加重或诱发喘咳。故需重视开展情志干预, 如移情疗法, 护理人员加强疏导, 使患者注意力转移至疾病以外, 积极参加文娱活动, 进而保持心神稳定。或应用发泄解郁法, 鼓励患者向旁人倾诉郁闷的情绪, 以化郁为畅, 提高遵医依从。按季节、病情对患者起居时间规范, 如冬季, 可早睡晚起等。

1.3.2 辨证施护具体内容

(1) 肾气亏虚型:此型病程多较长, 需向患者强调充足休息的重要性, 营造温暖舒适的病室环境, 忌潮湿寒冷。饮食以补肾纳气食物为主, 如桂圆、核桃、腰果等, 中药汤剂需温服。教会患者有效的呼吸吐纳方法, 开展深呼吸锻炼。使其掌握关元、肾俞、涌泉等穴的灸法及按摩法。 (2) 寒饮停肺型:病室宜偏暖, 尽量有阳光照入, 需做好防寒、防湿工作, 以免风寒等邪入侵。忌生冷饮食, 食物以发散辛温为主, 可用胡椒、葱等做佐料, 汤药宜温暖。饮食或用药后, 可盖被或加衣助汗出, 以解寒湿之邪。可取风池、合谷等穴点按。 (3) 肺脾气虚型:患者多易汗出, 气短乏力。病室需通风良好, 保持空气清新。在不劳累耗气的前提下, 鼓励患者适当参加功能锻炼。可用猪肺、茯苓、白术、薏苡仁等药膳, 并教会足三里、中脘、肺俞等穴位灸法或按摩法。 (4) 痰热壅肺型:本证型患者常表现为咳喘多痰, 且痰液呈黏稠状较难排出。故需保持病室干燥, 确保空气清新, 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 以缓解不适, 促痰液排出。部分咳痰困难者, 可采取氧气雾化吸入、拍背等方式协助,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忌辛辣、肥甘油腻之品, 防范助湿生痰的情况。可取赤小豆粥、薏苡仁粥食用, 蔬菜可食冬瓜, 以利湿健脾。掌握丰隆、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按摩法。

1.3.3 延续性护理

设立随访制度, 嘱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密切关注气候变化, 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以防感冒。室内温度需适宜, 勤通风, 日常生活中需防范过敏原、烟尘等诱发因素刺激。饮食以易消化、富含营养、清淡为主, 避免邪从内生。保持良好心态, 防止七情内伤。加强体育锻炼, 如呼吸操、气功等, 以增强抗病能力。可建立微信平台, 在更新健康知识的同时, 与患者保持联络,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到院处理。

1.4 指标观察

(1) 中医证候评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评分表, 观察干预前后胸闷、咳嗽、气促、咳痰等症状、体征变化。分值越低, 效果越好。 (2) 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干预前、干预后2个月1 s用力肺活量 (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和FEV1/FVC (用力肺活量) 比值。 (3)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 (QOL) 评分表评定干预前、干预后2个月生活质量, 包括焦虑、抑郁、社会活动、日常生活4个因子共35个题, 每题为4级评分, 分值越高, 生活质量越差。 (4) 平均随访1年, 对比两组病情急性加重发作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

两组干预前气促、咳嗽、胸闷、咳痰及总证候评分无差异 (P>0.05) , 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但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2.2 肺功能比较两组干预前肺功能指标无差异 (P>0.05) , 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 (P<0.05) , 见表2。

2.3 生活质量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各因子评分无差异 (P>0.05) , 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但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 (P<0.05) , 见表3。

2.4 急性加重发作随访1年, 观察组仅1例患者病情急性加重发作, 占2%;对照组15例, 占30%,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辨证施护为中医护理学的重要内容, 是运用中医四诊法 (视、触、叩、听) 对患者收集资料, 完成疾病证候定性, 后依据证候特点, 确立针对性的护理原则及护理方案, 使护理工作更具实效性[2]。本次观察组将选取的喘症患者依据病情辨证分型, 按肾气亏虚、寒饮停肺、肺脾气虚、痰热壅肺4型划分, 每一证型中, 再依据个体化原则重点施护, 寒饮停肺多为风寒之邪入侵, 促使肺宣降失宜, 故临床护理需以温肺化饮、祛风散寒为主;肾气亏虚病情通常较长, 治宜纳气平喘, 补益肝肾;肺脾气虚以培土生金、补脾益肺为主;痰热壅肺为气道失畅, 痰湿蕴于肺络, 护理需以化痰、祛湿、健脾为主。通过生活起居干预、饮食指导、穴位针灸与按摩、情志干预、延续性照护等, 对疾病康复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3,4]。

中医辨证施护是历代医家较为重视的内容, 如生活起居调护, 《素问·上古天真论》载:“起居有常, 食饮有节, 不忘作劳, 而尽享其天年”。此外, 重视情志护理, 是通过对情志调节而发挥治疗脏腑疾病的作用。和调、正常的情志可促进脏腑功能活动;饮食干预上, 中医强调“食药同源”, 故饮食进补, 可对人体阴阳平衡调节, 联合针灸按摩, 可疏通经络, 达到生津清热化痰作用;重视参加体育锻炼, 其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改善免疫功能, 故中医辨证施护, 也是循证护理、现代护理学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可显著改改改改善善善善患患患患者者者者预预预预后后后后。。。。中中中中医医医医护护护护理理理理方方方案案案包包包括括括的的的内内内容容容较较为为全全面面, , 从从症症状、生活起居、用药、情志、饮食等多方面进行施护[5]。患者均依据“辨证施护”原则, 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如穴位按摩、针灸等。中医学认为人体为有机整体, 经络和腧穴是生理基础, 可平衡阴阳, 调节脏腑之气, 进而发挥治疗作用。情志干预, 可使患者精神保持愉悦, 提高依从性;饮食指导, 可使体质调整至合理状态, 并增强免疫力与抵抗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干预前中医证候评分、肺功能指标值、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P<0.05) 。随访1年, 观察组病情急性加重发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喘症患者依据中医辨证施护原则展开护理, 从用药、情志、起居、针灸等方面开展调控, 可改善肺功能, 缓解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防止复发, 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意义重大。

4 小结

综上所述, 对喘症患者加强中医辨证施护, 可显著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具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施护理念在喘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 比较常规护理 (对照组, n=50) 与中医辨证施护 (观察组, n=50) 的效果。结果 两组干预前中医证候评分、肺功能指标值、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P<0.05) 。两组均随访1年, 观察组病情急性加重发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喘症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施护方案护理, 可改善肺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防止复发, 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护,喘症,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3) :254.

[2]马桂兰.对1例喘证 (气阴两虚) 患者中医护理的讨论[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35) :185-186.

[3]李杰, 冯淬灵, 王琦, 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要素与肺功能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6) :760-764.

[4]李浓莲.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0, 2 (16) :119.

上一篇:唱吧下一篇: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