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高热病(通用8篇)
生猪高热病 篇1
夏秋季的高温、高湿气候是猪群发病一个重要的应激因素,近几年在一些地方不断发生的所谓生猪“高热病”就是猪群因应激而引发以高热、厌食为主要特征的多病原体混合感染病。该病给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应该认真对待。只要做到科学防疫、科学饲养、严格消毒、追求健康养殖,疾病就可防可控。具体要做到“三个科学”、“三个到位”:
1 科学防疫,及时按程序做好关键病的疫苗接种到位。
首先要选择好该接种些什么苗,然后制定好免疫程序。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应重点接种的有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等,还可以根据当地或本场的具体情况接种。其次要按程序及时、规范接种。还有就是实施接种时,要把好五个方面:一是疫苗质量要过关,注重冷链运输;二是接种猪群要健康;三是技术操作要规范,肌注的要保证注射到肌肉里,同时切记要一畜一针头;四是疫苗剂量要适中,不能随意加减量,要按说明书或兽医交待的做;五是接种后无害化处理要彻底,特别是活苗,不能人为带毒入场。
2 科学饲养,做到健康养殖科学管理到位
加强饲养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从防病角度来说是与接种疫苗同等重要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一要提供优质饲料,切莫饲喂霉变饲料。二要做好防暑降温,减少热应激。通过降低饲养密度,加隔热层,安装风扇,多冲洗等方法降温有利防病;同时饲料或饮水中添加VC、多维及清热泻火类中草药等。三要适时加药防病。应在饲料中加一些中药和抗菌素来预防。四要坚持自繁自养,如果做不到,也要到正规猪场购买健康猪,不能图便宜买病猪回来,同时应采取全进全出养殖模式。五要及时果断处理发病猪,当猪群中有发热或厌食猪,或群体采食量下降时要及时寻找原因。发病时要全群考虑,不能只盯着发病猪,及时治疗或请兽医诊治,不能没有主见病急乱投医,延误治病时间。另外,处理时感到棘手时要急时联系当地兽医或直接联系县动物疫控中心,不可盲目相信一些企业专家。
3 科学建立消毒制度,做好防蚊虫和消毒灭源工作到位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使消毒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也是减少猪场传染病的有利保障。要使消毒工作有效果,必须注意到:(1)消毒药品要过一段时间换一种,但不要更换频繁。消毒浓度要适宜,不是越浓越好,尽可能按说明书的倍比浓度来稀释;(2)消毒范围要广,不能局限在圈舍和地面;(3)卫生要搞好,先冲洗干净再消毒;(4)做好隔离工作,做到“一幢一人”饲养,防止疫病交叉传播。蚊蝇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一定要做好灭蚊蝇和苍蝇工作,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蚊蝇净等药同时粪便要无害化处理以减少虫卵孵化。(5)对病死猪肉要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杜绝在市场上销售
只要中小规模猪场做好以上几点,一定可以防控好“高热病”,
生猪高热综合症的防治技术 篇2
【关键词】生猪;高热综合征;流行特点;治疗;防治
生猪高热综合征,夏季生猪高热病从7月下旬开始发生和流行,至9月初基本结束。发病诱因是在一段时期的阴雨天气后出现高温湿热天气,蚊虫大量滋生,猪舍湿热,使猪群的抵抗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同时,由于大量蚊虫叮咬生猪,使猪附红细胞体病大量发生,引起生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生和流行。
1 病因
(1)病死猪尸体大多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造成养殖环境的深度污染;猪场管理不科学,不执行科学的免疫程序;发病的猪场未能彻底消毒,病原体在养殖环境里长期存在;生猪防疫质量和密度不到位,猪群长期处于低免疫状态;检疫不到位,私屠滥宰时有发生,随时随地都有被感染发病的可能。预防措施是降低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强化日常消毒工作;实行科学的免疫程序。
(2)根据我市猪高热综合征的病因,笔者认为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各种应激、重视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实行药物保健、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注意饲料卫生六大防治原则和消毒杀虫技術、药物保健技术、合理的免疫方案三大实用技术,能有效控制疾病发生,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2 治疗
(1)该病治疗总的原则是抗菌、抗病毒、增加免疫力。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除每日注射1次清开灵+维生素C+维生素B12+强效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强力霉素注射液等,也可配合使用干扰素、聚肌胞等制剂,这样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病猪注射以上药物5~7d后,仍然全身青紫、皮肤出血明显的,建议淘汰。使用抗病毒、抗细菌、增强免疫力的药物,一般需要连续治疗5~6d方可痊愈,治愈率可达70%以上,特别是仅由附红细胞、链球菌等常见病引起的高热病。病猪在耳部、腹下、大腿内侧有大小不一的疹块,且毛孔有针尖状出血,治疗时如选用混感红弓链+长效土霉素注射,每日1次,饲料中加入抗病毒1号粉(每袋拌料500kg)+强力霉素(100~200mg∕kg)+支原净或替米考星,连续使用5~7d;而没有皮疹及毛孔出血症状的多并发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疾病,其病程较长,除用上述药物外,每天再增加1次清开灵注射,可提高治愈率。
(2)在治疗时,要注意母猪低温症。母猪的低温症多是由于母猪感染病程长导致的,临床中可静脉注射50IU硫酸丁胺卡那霉素4支,2ml维生素C 5支,2ml地塞米松10支,2ml病毒唑4支,能量合剂(ATP)2支,2ml维生素B6 1支,10ml5%葡萄糖2支,每日1次,连用3天。饲料中加入抗病毒1号粉(每袋拌料500kg)+阿莫西林(250 mg∕kg)+鱼腥草粉,连续使用1~2周。
(3)治疗时要注意一猪一针头,病猪早隔离,发现1头全群治疗。由于该病潜伏期长,又为多病源引起,所以同群全治的办法是可行的,要及时在料中拌以抗病毒、抗细菌的西药及中草药,特别要加入黄芪类药物(抗病毒1号粉+强力霉素/土霉素/阿莫西林等),连续使用3~5d为一疗程,首次使用磺胺药物时药量要加倍。笔者在临床上见到多起由于滥用抗生素、重复给药造成肾衰竭而死的病例,因此要在兽医人员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以防出现药物中毒。治疗该病过程中,如猪瘟抗体水平很低,则在治愈后不久即可倍量使用猪瘟疫苗。出现皮肤青紫、全身发红的病猪不要误认为是猪瘟而淘汰,可使用清开灵+维生素B12+维生素C,连用2~3d即可收到明显效果,一般使用两天后即可部分退去。治疗2~3d后病猪开始有食欲,但切忌饱食,要勤喂少喂。
3 防治
(1)及时准确的诊断疫病是治疗成功的前提。夏季生猪高热综合征是由一系列以高热为特征的疾病集中感染而引起的,发病的诱因是天气闷热,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以及蚊虫叮咬。由于病因复杂,不同的疾病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能否及早治疗、准确用药成为治疗成功与否、治疗成本高低和疗程长短的关键因素。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改善环境条件,同时饲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这样有助于机体提高抗应激能力,加快疾病恢复。
(2)乱投医、乱用药是造成生猪损失重大的罪魁祸首。 在笔者所出诊的农户中,几乎八成以上都有发病不及时报告、请游医治疗或自已治疗的现象。社会游医由于水平有限,对猪病的诊断没有系统的分析能力,仅停留在有限的经验水平上,而夏季生猪高热综合征病因复杂,症状相似,混合感染率高,正确诊断较为困难,误诊、错诊较多,从而使病猪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在合理用药上,要求用药快速、准确,严格按病情、疗程用药,而非专业人员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游医就普遍存在乱用药现象,往往造成病菌产生抗药性、后续治疗选药难的后果。同时,绝大多数农户在治疗初期即使用退热药或乱用激素药,造成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病情加重,死亡数增加。由于病情加重,治疗成本也会大幅度地增加。
参考文献
[1]叠晓,张争劲.生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30.
[2]郭永早,郭永久,韩俊杰.夏季生猪发生高热病的原因浅析及防治方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1):109.
生猪高热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3
1 发生原因
高热病一般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高热症状为主的一种非常难治的猪病, 引起高热的病原很多, 有病毒、细菌性、霉形体、寄生虫等, 发病往往由多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 因此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由于病因难以确定, 所以很多地方又叫此病为“无名高热病”。近年来已发表的大量研究报告表明, 高热病由多病因构成, 猪瘟、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高致病性蓝耳是三类最主要的原发性元凶。一般都是先由病毒侵入宿主, 损害宿主的免疫系统, 随后细菌的侵入对机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此外, 饲喂变质的饲料也是导致高热病的一大原因。因猪价低迷, 养猪户及个别小型猪场, 放松对猪只的管理及减少了饲喂精料。由此造成饲料经销商的原料积压、积存, 在加上夏季雨水较多, 使一些原料如棉籽粕、菜籽粕等大量发霉变质, 后又经不法商加工染色添加到饲料中, 使猪吃到大量发霉的饲料, 造成猪只黄霉毒素及灰霉毒素中毒, 同时也引起胃底溃烂及肝脏损伤, 使得猪只各器官发生病变, 同时还继发感染[3]。
2 防治措施
2.1 提高猪体免疫力
科学饲养管理, 增强猪体抵抗力, 规模饲养场实行封闭式管理,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全方位封闭猪场, 禁止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 重点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 对外来车辆和装猪台应严格消毒;猪场工作人员必须经沐浴、更衣、换鞋、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禁止任何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做好猪场废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等工作, 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内。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通过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压力;消毒时应选择对病毒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 如复合醛类消毒剂, 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结合实际, 努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做好驱虫、消毒、圈舍的通风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工作。运动场搭建遮阳网, 既遮阳降温, 又防蚊蝇叮咬。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提高猪体抵抗力。强化免疫, 确保效果。“猪高热病”症候群主要包括:猪流感、猪蓝耳病、非典型性猪温、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弓形虫病及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根据高温季节的猪病发生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数种疫苗加以预防。尤其是猪口蹄疫、猪瘟和猪链球菌病等的免疫注射, 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畜, 头头免疫, 不留死角”。新购进的生猪及时补免, 确保免疫效果。
2.2 对症治疗
已经发病的猪群可以用头孢类、长效磺胺类、氟甲砜霉素、复方强力霉素等任一种针剂配合黄芪多糖或复方柴胡注射液、复方黄芪等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 达到退热抗病毒的效果[4]。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 血液循环障碍和酸中毒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可以先用清热、凉血、解毒等药物退热, 为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 适量使用抗菌素药辅以治疗, 重在应用扶持营养类药物, 尽可能地保证机体免疫功能不衰退, 让其自身抗体增强, 最终战胜病源。还可以在饲料中加些有益菌群和葡萄糖水, 增强病猪体能, 调节胃肠环境, 另外在使用抗病毒的药物时, 注意考虑肝肾等实质性器官易受损的副作用。
2.3 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
除了使用正常的退热药外, 选择细菌敏感的抗生素类药。治疗过程中, 把握剂量和给药的疗程, 注重相配伍的2种抗生素合并使用, 必要时还考虑适量应用激素类药, 以提高疗效。另外, 要消毒灭源, 净化环境。
2.4 提高饲料品质
猪吃到大量发霉的饲料, 会造成猪只发生黄霉毒素及灰霉毒素中毒, 并引起胃底溃烂及肝脏损伤, 使得猪只各器官发生病变, 同时会继发感染;有些变质的饲料还容易引起中毒。因此, 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减少饲喂精料, 改喂劣质料。要加强营养, 尽可能选用优质配合饲料, 控制霉菌毒素, 提高猪群的综合抗病能力。
摘要:介绍了生猪高热病的发生原因, 总结了防治措施, 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高热病,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马红兵, 许宏兵, 曹育明.猪高热性疾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5) :47.
[2]杨克礼, 徐涤平, 梁望旺, 等.猪无名高热症流行情况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1) :13646-13647.
[3]刘承军.猪高热病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J].甘肃畜牧兽医, 2010 (2) :34-36.
庆元县生猪高热病流行情况与对策 篇4
1 流行特性
呈区域性暴发流行、主要发生于高温、高湿季节。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 而且发病率高、病死率高, 一般猪群的死亡率30%~50%, 哺乳仔猪病死率可达100%。该病多发生于防疫条件差, 管理不规范的散养户和中小型猪场, 特别是猪瘟病免疫工作没有做好的散养户和猪场发病率高, 死亡率也高。
2 临床症状
尽管不同阶段的猪群均可发病, 但大多数养殖户和猪场首先从母猪或生长育肥阶段的猪先发病。猪群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 大多数为40~41.5℃, 精神沉郁, 采食量减少或废绝, 饮水减少, 嗜睡, 呕吐, 喜卧扎堆或卧地不起。患猪皮肤发红, 耳部、腹下、臀部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呈紫红色。部分猪呼吸困难, 喘气, 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大多数猪有泪斑, 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群便秘, 粪便干燥, 呈球状, 尿黄而少, 浑浊, 部分猪有下痢症状;病程稍长的猪全身苍白、衰竭, 被毛粗乱, 病猪后肢无力, 不能站立, 最后全身抽搐而死。妊娠不同阶段的母猪均可感染发病, 并发生流产, 产出死胎, 死胎充血呈红色。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皮肤充血、出血, 呈现典型的败血症变化。肉眼病变表现为肺脏水肿或萎缩, 呈现严重的实变, 整个肺呈紫红色, 斑驳状到褐色大理石样病变, 特别是心叶、尖叶和膈叶明显。有的病死猪表现肺间质增宽, 间质性肺炎病变明显, 气管内充满大量的粘液或泡沫, 喉头和气管有充血或出血, 肾脏肿大、淤血、有的表面有出血点, 细菌感染严重的患猪可见出血坏死灶或化脓性坏死灶。全身淋巴结肿大、水肿, 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 有部分死猪肾脏肿大, 呈褐色或土黄色, 质地较脆, 有淤血或出血现象, 胆肿大, 胆汁粘稠。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饲养管理、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
一为防止购入隐ntg染疫病猪, 中小规模养猪场, 必须要坚持自繁自养, 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 散养户或小型饲养场如确需购入仔猪, 购入后要隔离饲养一个月以上, 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混入其它猪群饲养。二加强饲养管理, 降低饲养密度, 搞好猪舍卫生, 坚持保持猪舍干燥卫生、通风, 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不喂发霉变质质饲料, 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4.2 加强环境消毒, 切断疫病传播途经
各类养殖场 (户) 要始终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的环境消毒制度, 疫病高发期间应每天消毒一次, 对已经染疫患病的环境与用具应每天消毒两次, 从而减少病猪二次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发生继发感染。环境消毒时要正确选用消毒药品和消毒方法, 消毒药品可选用复合醛等高效酸性消毒药, 同时要经常轮换消毒药, 以免产生抗药性。
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由于猪蓝耳病属于免疫抑制疾病, 当感染该病后, 可造成猪体的免疫抑制, 因此, 必需强化猪蓝耳病的预防, 在未发病前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实践证明, 许多病猪最后多死亡于猪瘟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所以在未发病前一定要做好猪瘟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用量可用2~3头份。
4.4 当发生疫情时, 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猪群应精心护理, 饲养人员要加强对猪群的观察, 发现猪只发病后, 应及早在饮水和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进行控制, 结合注射抗生素对病猪进行治疗, 以减少细菌二次感染引起死亡。
4.4.1 建议使用氟甲砜霉素、头孢类、复方强力霉素、长效磺胺类等药物, 在使用过程中可任选其中的一种针剂进行肌注治疗。使用剂量, 20%氟甲砜霉素针剂, 按0.15~0.25mL/kg.bw, 1~2次/d, 连用3~5d;头孢类如头孢噻呋钠, 按40mg/kg.bw, 1~2次/d, 连用5d;强力霉素, 按20mg/kg.bw, 1~2次/d, 连用5d;磺胺类针剂如10%磺胺-6-甲氧嘧啶, 按0.5mL/kg.bw, 1~2次/d, 连用3d, 首次剂量加倍使用。
4.4.2 为了阻止病毒复制、增强猪群体质、提高免疫力, 在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过程中, 必需同时应用黄芪多糖类和维生素C进行治疗。黄芪多糖类注射液, 如仔猪急救针 (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 , 按0.1~0.15mL/kg.bw, 仔猪按0.2~0.25mL/kg.bw, 1~2次/d, 连用4~5d;维生素C注射液, 按0.1~0.15mL/kg.bw, 1~2次/d, 连用4~5d。
4.4.3 对采食废绝, 便秘、粪便干燥的猪群, 可使用新一代华益胆素注射液进行治疗, 按0.21~0.25mL/kg.bw, 1~2次/d, 连用4~5d。以上药物要分开肌注。
4.4.4 对病情较严重的病猪, 除使用以上药物治疗外, 还可采用砒霜卡耳疗法, 剂量每头猪用绿豆样大的砒霜。用砒霜卡耳治疗的猪, 应给予充足的水, 让其饮自由饮服, 最好喂些白糖加适量食盐的水。
5 总结
生猪高热病 篇5
1 猪种频繁调动, 导致病原在各地扩散
猪蓝耳病自1987年在美国发生, 1995年即在我国北京1种猪场首次发现。后来在我国各地其他猪场屡有报道。部分科研单位及疫苗生产厂家也生产了一些疫苗, 主要用于大中型猪场, 效果不一。该病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近年来, 由于猪种流通加快, 农村散养猪也发生了大面积流行, 而且因为免疫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病原发生了变异。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猪种的频繁调动, 畜牧专家只重视引种改良, 不重视疫病发生的潜在危险。而检疫检测往往又留于表面形式。引种者也常常忽视猪病的潜在因素。有的甚至采用调包等方法故意逃避检疫。
措施:加强大中型猪场特别是种猪场疫病检测力度, 将重大动物疫病象奶牛两病检测一样列入法律、法规, 由兽医卫生监督机构直接参与, 进行定期监测, 制定相关的措施和处理方法, 确保种畜场疫病监测工作到位, 起到实效。特别是一些新的疾病如猪圆环病毒病, 更应引起重视。猪圆环病毒病近几年在部分猪场已开始零星发生。而农村养猪虽无临床报道, 但也不排除其存在的可能。该病一旦在农村发生有可能比蓝耳病更能影响养猪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检疫监督, 动检部门应尽早制定出该病快捷有效的检测方法。对所有大中型猪场, 特别是种猪场全面检测, 摸清该病在我国的准确地位以及流行区域, 以便及早防控。对从省外引进种猪, 必须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 取得登记手续和检疫合格证明, 并做好动物重大疫病的检验, 隔离观察饲养, 确认合格后方可引入使用。
2 饲料来源不明, 病猪随意处理, 加速猪病传播
据有关专家介绍, 部分饲料企业为了提高饲料市场占有率和降低猪饲料成本, 使用不合格同源蛋白, 如血浆蛋白和肉骨粉等。当淘汰的带毒猪下脚料或血液污染了血浆蛋白或肉骨粉的加工流水线后导致产品污染。猪场使用这种饲料后即造成疫病暴发。有很多小规模养殖户大量利用未经任何消毒处理的饭店泔水喂猪, 极易引起猪发病。而且部分养猪户法律意识淡薄, 猪生病后病死猪随处乱扔, 造成环境污染, 或自行处理销售, 个体屠宰户和小饭店再将这些猪肉加工, 下角料随处乱扔, 饭店泔水又被养猪户利用, 造成重复污染是导致疫情失控和疫病泛滥的重要因素。
措施:规范饲料加工企业饲料源料来源。特别是中小型饲料加工厂, 兽医卫生监督部门要坚持经常对其原料来源进行检查、检测, 杜绝不合格原料进厂。我国自1998年实行生猪定点屠某些地区仍是一纸空文, 私屠乱宰现象屡禁不止。而有些地区定点屠宰点管理混乱, 卫生条件恶劣, 小刀手只要交钱, 即可进场自行屠宰, 完全失去了屠宰点实际意义。兽医卫生监督机构应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屠宰点的监管力度, 对环境卫生等条件不达标的, 立即停产整顿, 甚至取消其卫生防疫合格证, 依法取消其定点屠宰资格。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定点屠宰点地建设力度, 使生猪定点屠宰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真正成为百姓放心点。同时督促卫生执法部门加强餐馆卫生管理, 将饭店泔水无害化处理。在这方面有关专家应该重视饭店泔水处理的科研, 研究经济、有效、方便的处理方法, 引导餐馆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兽医卫生监督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小规模养猪户的监管力度, 严禁饲养垃圾猪、禁止垃圾猪交易。特别是在疫情发生期间, 应组织专门监督队伍在乡间巡查, 严禁收售病死猪行为发生。
3 兽药品质差, 使用监管混乱, 严重影响疫病控制效果
兽医管理体制放开以后, 兽药生产厂家的发展也生机勃勃, 各种各样的新兽药层出不穷。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药品是老酒换新瓶, 药品有效含量不达标, 实际药效如何不得而知。药品的销售方式更是灵活多变, 有的厂家甚至直销到户, 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养殖户, 但是, 部分养殖户对兽药的应用方法、药理知识知之甚少, 药品经销商只重视销量, 不重视养殖户用药技术方面的培训, 养殖户对大量抗生素的滥用, 造成病原耐药性的增加, 最终导致某些疾病无药可治。有的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 造成大量的药物残留, 严重危害人身健康。在临床工作中曾遇到某兽药厂家生产的一种治疗肠炎的药物, 该药物也经过了GMP质量认证, 同一药品名称, 上一批次主要成份为乙酰甲奎, 下一批次购入该药主要成份却变成了鱼腥草。有不少兽药说明夸大治疗效果, 说明能治各种疾病、而且都是当前流行的疾病, 实际上大多数都无明显效果。这些因素导致基层兽医及养殖户尝试把各种各样的药物都用到病猪身上, 今天这个无效, 明天就换另一种, 换来换去都无效后, 即把病猪一售了之。有些药厂为提高药效甚至将原料药直接使用, 造成严重的药物残留。
措施:加大兽药市场监管力度, 兽药经销人员如将药品直销到户, 必须到当地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登记备案, 禁止直接使用原料药。国家兽药监管部门严格管理, 规范兽药生产及产品质量。兽药生产厂家应加大科研力度, 研制新兽药。兽医卫生监督部门应为养殖场区制定用药记录, 监督养殖户填写用药记录, 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定期培训基层兽医及养殖大户, 提高他们用药技术, 深刻理解药物残留的严重危害性。
4 养殖观念落后, 导至猪病时有发生
不少养殖户不重视防疫工作, 往往是病来了才想起防疫, 没病时不重视防疫。在有些地区仍出现拒绝防疫现象, 造成猪病不断流行而无法控制。一些养殖户防病灭病意识淡溥, 不重视周边环境卫生, 圈舍里面打扫干净了, 但圈舍处面仍是污水横流, 更谈不上消毒灭源。病死猪不作任何处理即埋在房前屋后, 甚至一扔了事。
措施:兽医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工作, 监督养殖户的防疫消毒情况, 提高他们饲养管理水平及环保意识。病死猪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 远离水源及养殖区深埋, 并对深埋区反复进行多次消毒。猪舍及其周边定期消毒, 不到发病猪场串门, 严禁外来人员进出自家猪舍, 避免病菌入侵。
5 猪瘟控制不力, 仍是病猪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农大何勇曾在一篇调查文章中指出, 2006年猪病流行, 危害最严重的仍是猪瘟病毒, 占80%以上。而且在近期不少检测结果显示, 猪瘟病毒在很多猪场及大部分农村散养猪中普遍存在。猪瘟是我国养猪业危害极大的一个病种。经过几十年的防治, 该病已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近年来, 由于基层兽医体系崩溃, 基础免疫缺位等因素, 造成各地免疫程序不一, 以及一些免疫抑制病的发生, 导致经常出现免疫失败现象, 该病已由过去的典型猪瘟发展到非典型猪瘟。特别在农村散养户流行更为广泛。
生猪高热病 篇6
1 产生高热病的主要原因
生猪高热病的发病主要包含两种因素。其一, 养殖方式不符合标准。饲料配备不科学、药物使用较为随意、猪舍消毒不全面等, 都会增加生猪患病的概率, 由此加快高热病发病与传播速度;其二, 受到病毒感染。生猪高热病的主要致病影响因素是病毒感染, 此种病毒具体包含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等。
2 临床状况
生猪高热病的特征是传播较为迅速、发病具备不确定性、死亡率高。生猪在感染高热病之后, 其肺部会有出血状况, 导致呼吸困难, 并且有呕吐现象出现, 与此同时, 病猪的精神状态较为低迷, 不乐于活动。伴随生猪病情的逐步发展, 其病猪会感染腹膜炎, 淋巴结也会有血肿大的状况。在病猪体温大程度上升的状况下, 温度会到达40℃以上, 在此过程中, 病猪会有胴体通红的状况, 进食状况受到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 病猪的臀部和腹部会有块状色斑出现, 严重的话, 病猪的四肢会出现无力的状况, 并且伴随生猪感染高热病状况的增加, 导致生猪最终出现死亡。
3 探究生猪高热病的诊治和治疗原则
3.1 尽早诊断, 及时治疗
生猪在感染高热病后, 需要及时诊治, 这样, 治疗效果才会更好。假设拖延时间过长, 再使用药物治疗, 其治疗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治理时期, 保证药的用量, 使用质量过关的药物, 需要注意治疗次数与时间, 不提倡使用低剂量的药物, 并且不建议使用大剂量的药物。与此同时, 在治疗时期, 严禁不间断的换取药物。在及时的治疗后, 生猪状况在稳定一段时间后, 可以不间断的使用三天的药物, 然后逐步停止用药。在一切治疗药物当中, 抗病毒类型的药物最容易引发药物中毒状况的出现, 因此, 务必要掌握好用药量, 还要控制好饮水量, 预防大剂量的用药, 而导致生猪出现死亡状况。
3.2 使用正确疫苗接种方法
在养殖的猪群当中, 有生猪感染高热病, 严禁无目标的选取疫苗, 对生猪进行接种, 其主要的原因是, 突然向生猪身体内注射疫苗, 存在出现疫苗接种的应激反应的可能性, 由此对预防疾病造成负面影响。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方法需要在病猪疫情好转之后, 然后为猪群接种疫病。在接种疫苗工作时, 需要参照相关标准, 确保每一头猪都能够接种疫苗, 预防由于接种不全面而出现生猪感染状况。
3.3 中西相互结合, 共同治疗
强化对病症的治疗, 这有助于病猪的康复。但是, 在此过程中, 不可以忽略辅助的治疗, 需要进行强化护理, 补充足够的水分。与此同时, 补充食用糖、口服液等, 迅速除去病猪身体内的毒素, 调整胃肠功能, 以此推动治疗。除此之外, 患有高热病的生猪, 只可以喂食适合性较强的青竹叶, 并且添加芦苇根煎汁, 这样能够减短病猪治疗速度。
3.4 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法
在生猪出现高热病后, 大多数养殖人员会应用病猪隔离、肌肉注射药剂的方式, 进行治疗。但是, 肌肉注射的方法存在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对病猪的治疗成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 生猪在感染高热病后, 严禁无目的的使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实施治疗, 而是需要在短时间内选取在饲料中或者饮用水中加入治疗药物, 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
4 生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控举措
秉承及早发现、及早就治疗的准则, 养殖人员尝试使用形式多样的治疗举措, 系统研析获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生猪高热病的过程中, 其根本是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使用合适的药物。确定治疗的准确性, 并且要增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度。具体应用的治疗方法, 需要参照生猪具体感染高热病的状况而定夺。及早使用药物, 并且需要参照实验室的诊断效果, 进行合适的调节, 还要提高病猪预防疾病的抵抗力, 合理科学的预防生猪出现高热病症。根据此种状况, 以下是提出的综合举措:
4.1 强化生猪养殖管理工作
在对生猪进行养殖当中, 需要有序科学的完成生猪出入管理工作, 严禁有携带高热病症的生猪, 出现在养殖场所当中。在夏季高温时节, 需要强化对猪舍防暑工作的重视度, 确保猪舍内的干净整洁, 为猪群准备通风性良好、温度合适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 需要控制好生猪养殖场所的密度, 严禁超过科学规范, 降低生猪之间接触的机率。除此之外, 需要确保生猪养殖所需饲料的安全性与质量, 以此增加生猪患病的免疫力。
4.2 提升生猪免疫力
在养殖生猪当中, 养殖人员需要为生猪种群准备部分提升生猪免疫力的药物。假设生猪种群具备免疫力, 在生猪高热病出现时, 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治疗的难度, 有助于高热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因此, 养殖人员需要时长为生猪群预备药物,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高热病的预防能力。除此之外, 生猪免疫力的减少, 也会受到寄生虫的影响。所以, 需要针对猪群实施合适的驱虫工作, 以此提升生猪免疫力。
4.3 为生猪创建安全生存环境
对生猪圈舍实施全面的消毒清理工作,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病毒的大肆传播。所以, 为预防生猪感染高热病, 需要严格认真的对生猪场所展开消毒工作。其不但需要把生猪圈舍内的污水与粪便清理干净, 也要在固定的时间, 对猪舍内喷洒消毒药水, 为生猪种群创造通风性良好、舒适的生存场地。与此同时, 相关养殖人员和车辆在进入到生猪养殖地的前期阶段, 需要展开全面的消毒工作, 预防把外界存在的病毒携带到生猪养殖场内。
4.4 使用中药与西药相互结合的方法
在治疗生猪高热病的过程中, 第一需要做的是, 选取抗病毒类型的药物, 譬如:大青叶、白细胞干扰素等。参照相关临床测试可以得知, 使用中药与西药相互结合的方法, 有助于生猪高热病的治疗。与此同时, 可以使用缉多西环素、林可霉素等药物, 使其阻碍病菌生长, 提升生猪高热病治疗进度。
5结语
综上所述, 文章是针对生猪高热病的诊治原则及综合防控措施, 展开的深入探究, 与此同时, 若想科学合理的减少生猪高热病的发病机率, 就务必要掌握高热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临床症状, 秉承科学合理的诊疗原则, 实施有效的综合防控举措, 促使生猪高热病能够得到最快的治疗, 并且减少由于生猪高热病感染, 对养殖人员经济收入造成的负面损失, 保证生猪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摘要:在生猪养殖当中, 其生长健康会受到疾病的影响, 特别是生猪高热病具备较高的患病率, 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稳步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高热病是生猪经常感染的疾病, 出现此种病症的影响因素较多, 并且存在较大的治愈难度, 假设生猪出现大范围的患病状况, 会对养殖户的经济利润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 需要实施科学有序的防控举措, 提升生猪高热病的预防能力。是针对生猪高热病的诊断原则与综合预防措施, 展开的深入全面的探究, 并且提出针对性建议, 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凭证。
关键词:生猪,高热病,诊治原则,综合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包祥嘉.泰州市猪“高热病”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金俊杰.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生猪高热病 篇7
1 发病时间
姜堰市夏季生猪高热病从7月下旬开始发生和流行, 至9月初基本结束流行。据调查, 2009年高热病发生普遍比2008年推迟7~10 d, 这可能与天气变化有关。发病的天气诱因是在一段时期的阴雨天气后并出现高温湿热天气, 蚊虫大量滋生, 猪舍湿热, 引起猪群的抵抗力下降[3], 极易诱发多种疾病发生, 同时, 由于大量的蚊虫叮咬猪只, 造成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大量发生, 引起生猪高热病的发生流行。
2 发病特点
根据调查了解及实验室检查, 2009年姜堰市生猪高热病的发生主要有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猪弓形体病、猪瘟、猪大肠杆菌病等多种疾病[4,5]。据门诊30多例病例统计, 猪附红细胞体病24例, 占发病率80%, 猪链球菌病3例, 占发病率10%, 猪肺疫4例, 占发病率13.3%, 猪圆环病毒病9例, 占发病率30%, 猪蓝耳病2例, 占发病率6.7%, 猪瘟5例, 占发病率16.7%, 其中2种或2种以上疫病混合感染的有18例, 占发病总数的60%。分析2009年生猪高热病的发病情况,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防疫工作到位的发病率低, 仅占栏存数的10%左右;二是高温季节前从外地购进的苗猪发病率高;三是当地哺乳猪发病率低而架子猪发病率高;四是饲养环境差的发病率高。
3 流行情况
根据生猪高热病期间全市各镇生猪高热病发病情况日报表统计分析:7—8月, 全市累计发病生猪21 490头, 发病率占同期栏存的13.3%, 康复16 981头, 死亡3 608头, 病死率占发病数的16.8%。
根据化验室门、出诊记录:从7月26日至9月4日统计8个乡镇, 30个农户病历, 30户栏存生猪2 619头, 发病2 124头, 发病率为81.1%, 死亡生猪267头, 病死率占发病数的12.6%, 30户中有3户出现治愈后复发, 新增发病数326头, 新增死亡数54头, 复发后死亡数占发病数的16.6%, 这些数据仅为出诊时记录的统计, 在治疗过程中仍会有新的发病和死亡, 实际发病率和死亡率应高于此数据。
4 经济损失
根据门诊及出诊情况, 对姜堰、大伦、沈高、娄庄、兴太、白米、桥头等乡镇部分兽医人员、生猪养殖户调查了解, 发病猪治疗成本普遍较高, 从发病到康复所需药费8~20元不等。以发病猪用药12元/头计, 全市治疗用药20.3万元;死亡生猪平均重40~60 kg, 以损失200元/头计算, 全市生猪死亡损失达72万元;加上治疗人工费、消毒费、饲料消耗等损失, 全市因生猪高热病直接经济损失在200万元以上。
5 防治对策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常年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疫, 在夏季高热病流行之前, 确保所有生猪疫苗防疫到位, 减少高热病期间部分病种出现的几率, 从而为诊断治疗提供方便, 减少发病损失。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素质, 兽医人员应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加强宣传, 广大养殖户要注意改善饲养环境, 提高饲养水平, 对病死猪及产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以免污染环境, 做好常规消毒工作, 猪群发病不能自己治疗, 及时报告当地兽医站请求治疗。加强检疫, 高热病生猪及休药期生猪不能上市屠宰, 慎重从外地购进苗猪种猪, 以免引入疫情。
6 防治经验
6.1 及时准确的诊断疫病是治疗成功的前提
夏季生猪高热病是由一系列以高热为特征的疾病集中感染引起的, 发病的诱因是天气闷热, 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易引起疾病的发生, 加上蚊虫叮咬, 造成多种疾病的流行。由于病因复杂, 不同的疾病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准确诊断疾病是成功治疗生猪高热病的前提, 针对不同的病情, 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6.2 及早治疗、准确用药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在夏季生猪高热病的治疗过程中, 及早治疗、准确用药成为成功治疗与否、影响治疗成本、疗程的关键因素。桥头兽医站兽医刘如山的服务区, 栏存生猪近500头, 2009年高热病发病近180头, 由于其临床经验丰富, 与农户采取生猪疾病保险制度, 所有发病生猪在第一时间得到诊断、用药, 无养殖户先行治疗而影响及时合理用药现象, 因此其生猪高热病的治愈率较高, 180头发病生猪仅死亡3头, 死亡率仅为1.7%, 治疗成本不足6元/头。相反部分农户由于与兽医人员关系不佳或为节约治疗手续费用, 自行用药治疗, 用药若干, 久用无效, 出现死亡或治疗失望后才求助兽医人员, 由于病入膏肓, 治疗难度相当大, 治疗成本高, 疗效不显著, 死亡率增加。
6.3 改善饲养管理成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生猪高热病在夏季集中发生, 主要诱因是环境条件使猪的抗病能力下降, 不改善饲养环境, 即使暂时控制住疾病, 但诱发疾病的条件依然存在, 仍有部分猪在治愈后又复发高热病。此时, 由于猪只体质尚未恢复, 死亡率增加, 治疗难度大, 损失更大;而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改善环境条件, 同时饲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有助于机体提高抗应激能力, 加快疾病恢复。
6.4 乱投医、乱用药是造成生猪高热病损失重大的罪魁祸首
在笔者所出诊的农户中, 几乎8成以上都有发病不及时报告, 请游医治疗或自已治疗的现象。社会游医由于水平有限, 对猪病的诊断没有系统的分析能力, 仅停留在有限的经验水平上, 而夏季生猪高热病病因复杂, 症状相似, 混合感染高, 正确诊断较为困难, 误诊、错诊较多, 从而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在合理用药上, 高热病用药要求快速、准确, 严格按病情、疗程用药, 这些非专业人员往往很难做到。游医普遍存在乱用药现象, 一般用药达3~6种, 多的用药甚至达10种以上, 一种药物往往用1~2次就停用, 造成病菌产生抗药性, 后续治疗选药难。同时, 绝大多数农户在治疗初期即使用退热药或乱用激素药, 造成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病情加重, 死亡增加。由于病情加重, 治疗成本也较大幅度地增加。
摘要:从姜堰市夏季生猪高热病的发病时间、特点、流行情况、造成的损失等方面进行调查, 指出了生猪高热病的防治对策, 总结了其防治经验, 以期为生猪高热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高热病,发病情况,防治对策,经验,江苏姜堰
参考文献
[1]傅仕嵘, 傅巧云.夏季生猪高热病防控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 2010 (10) :97.
[2]叠晓, 张争劲.生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1) :330.
[3]郭永早, 郭永久, 韩俊杰.夏季生猪发生高热病的原因浅析及防治方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0 (1) :109.
[4]任金礼, 李术梅, 乔斌.防控猪高热病的综合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 2010 (7) :86.
生猪高热病 篇8
1 病因分析
(1) 猪高热病的病因特别是病原已成为兽医学术界, 养猪界关注的焦点, 经过许多科研机构、院校的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农业部已明确指出了“疫情主要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
(2) 猪只机体在病毒或霉菌素、不良饲养条件等多个免疫抑制因素共同作用下, 导致猪群免疫失败。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个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
(3) 对猪群的保健工作做得不够。没有驱虫, 减少接种疫苗的数量, 饲喂质量较差的饲料, 营养不良, 都会导致猪的抵抗力下降。
(4) 饲养管理不善、猪群饲养密度过高、通风差, 导致猪只应激能力下降, 也会引起猪群发病。
(5)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 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因氧化而失效, 部分饲料铜含量严重超标, 高铜氧化破坏维生素营养致使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2 防控措施
(1) 加大防疫常识的宣传力度, 猪只一旦发病治疗难度大, 以预防为主。
(2) 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保持猪舍通风, 注意饲养密度, 保证饲喂和饲料质量安全。
(3) 严格封闭猪场, 做好环境消毒, 做好猪场废弃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等工作, 全面预防外界的病原侵入猪场内。
(4) 严密隔离, 发生高热病时及时做好隔离工作, 避免交叉感染。
(5) 夏季高热病, 病原多为病毒性的。发病时要正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不能乱用药物, 临床上应以扶正驱邪为主, 许多病例说明, 死猪不是因病原致死, 而是滥用药品中毒而死。
(6) 加强对疫病防治员的素质培养, 提高防治员的责任感, 做到在防疫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 具体工作措施
(1) 加大兽药市场的整顿, 发现有违规行为严厉查处。
(2) 灌南县兽医站抽调专业技术骨干到养殖户, 现场指导防控, 宣传养殖、防疫、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