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免疫注射

2024-05-19

生猪免疫注射(精选5篇)

生猪免疫注射 篇1

一、生猪安全高效免疫注射要点

1. 了解健康状况

通过向畜主询问了解猪群的既往病史和当前生理情况, 采取“望、闻、听、切”等临床诊断方法, 从静态、动态、食态方面判断猪群的健康状况, 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

2. 疫苗质量要保证

疫苗厂家一定要选择具有生产许可证的生物制品企业, 加强疫苗运输、保存环节的管理, 使用前要检查疫苗的完好程度, 有无破损、分层现象。

3. 操作方法要得当

使用前最好自然升温至适宜温度, 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合理使用, 不得随意加大免疫剂量, 免疫方法要有所选择。

4. 副反应处置要及时

当出现免疫副反应时, 为尽量降低损失, 一是抢时间, 要以最快的速度处置到位;二是处置方法要得当, 可倒提猪体、肌肉注射上腺素或地塞米松。

5. 抗体水平检测要科学

抗体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免疫成败, 故应在免疫21天后采集血样, 送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为科学制定免疫程序提供依据。

二、注射疫苗的七大禁忌

1. 忌给怀孕母猪注射疫苗

疫苗是一种弱病毒, 能引起母猪流产、早产或死胎。对繁殖母猪, 最好在配种前一个月注射疫苗, 既可防止母猪在妊娠期内因接种疫苗而引起流产, 又可提高出生仔猪的免疫力。

2. 忌过早给仔猪注射疫苗

刚出生的仔猪可从母体获得母源抗体 (如果母猪进行过产前的免疫) , 能有效地抗病, 除特殊情况外 (如超前免疫) , 一般不宜过早接种疫苗。如果过早地注射疫苗, 一是仔猪免疫应答较差, 二是干扰了母源抗体。

3. 忌同时注射两种疫苗

注射疫苗以后, 生猪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产生抗体。如果两种疫苗同时注射, 疫苗之间会互相干扰, 影响抗体的形成, 效果往往不佳。所以注射两种不同的疫苗, 应间隔5~7天, 最好10天以上。

4. 忌注射时消毒不严

注射疫苗时要做好充分的消毒准备, 针头、注射器、镊子等必须事先消毒, 准备好, 酒精棉球需在48小时前准备。免疫时, 每注射一头猪要换一枚针头, 以防带毒、带菌。同时, 在猪群免疫注射前后, 还要避免大搞消毒活动和使用抗菌药物。

5. 忌盲目接种

养殖户在给生猪免疫接种前, 首先应对本地猪病流行的规律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做到有的放矢。

6. 忌注射过期疫苗

选购疫苗时, 应根据饲养生猪的数量和疫苗的免疫期限制定疫苗用量计划, 并到正规的畜牧部门选购疫苗。不购瓶壁破裂、瓶签不清或记载不详的疫苗, 不购没有按要求保存及快到失效期的疫苗。

7. 忌过多或过少注射疫苗

疫苗注射过多往往引起疫苗反应, 过少则抗原不足, 达不到预防效果。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振荡, 使沉淀物混合均匀。细看瓶签及使用说明, 按要求剂量严格注射, 并详细记录注射剂量、日期、疫苗产地、出厂时间等, 防止漏防。●

生猪免疫注射 篇2

【关键词】生猪;繁殖源头;免疫

动物防疫工作中一切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各种复杂环节带来的工作难度,每位兽医防疫人员都是亲身经历的见证者。为此,我们经常思考和探索,力求寻找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突破点和切入点。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我们认为在生猪繁殖源头开展防疫活动是解决防疫难和经费紧张的关键举措。

1 当前生猪防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 防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农户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道路崎岖,防疫面广,涉及战线太长;(2)防疫工作量大,防疫人员多,人工费用高,且工作效率低;(3)农户圈舍条件较差,注射难,挂标更难;(4)养殖户文化水平较低,对防疫的认识不一样,总有极少数农户不接受防疫;(5)防疫工作经费紧张,防疫员生活补助偏低,其调度难;(6)兽医站到村组联络协调防疫工作难;(7)防疫反应、死亡补偿等事故调解处理难。

1.2 防疫工作中存在问题

(1)分散免疫中大猪较多,防疫反应和死亡较多,农户对防疫工作容易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而且死亡补偿难以按市场标准兑付,开支压力相当大;(2)因经费紧张,兽医站与防疫员经常为报酬问题讨价还价;(3)防疫中除了防疫员工资、防疫反应和死亡补偿外,还有培训、药品、器械、消毒等费用,费用相当紧张,每年都有很大缺口,长此下去兽医站将难以生存;(4)分散免疫还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抗体检测达标难。

2 应对措施

2.1 生猪繁殖源头的概念与免疫对象

生猪繁殖源头,是指具有繁殖能力已投入生产使用的种公猪、种母猪,及由此种公母猪繁殖的已达到60日龄的仔猪。

2.2 生猪繁殖源头抓免疫的佐证资料

根据相关资料和实际查证:常规免疫病种中,猪瘟免疫期为6~12个月,口蹄疫免疫期为6个月,蓝耳病免疫期为6个月;仔猪入栏至出栏只需3~5个月时间,这期间80%的生猪在出栏时仍在免疫期内,约20%的生猪超出5个月出栏,可定时补防,口蹄疫和蓝耳病的补防应激反应很少。

饲养种猪的农户疾病阅历多一些,对动物防疫的认知度比较高,防疫工作比较好开展,对猪瘟、蓝耳、水肿等疫病都能做到自主免疫。而其他养猪农户则不同,经见到的疾病少一些,再者中大猪防疫反应多一点,而且养猪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久而久之,对防疫的认识就模糊了,不管村干部、獸医防疫员怎么开导、动员都不为所动,因此其工作难度的根源就产生了。

2.3 生猪繁殖源头开展免疫的具体步骤

(1)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工作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严明工作纪律,落实各级职责任务,执行动物防疫工作单项考核管理制度,做到指导常态化、培训常态化、督促常态化、检查常态化和考核常态化。

(2)兽医和防疫人员以种猪头数落实防疫责任,制定严格的奖罚措施,落实防疫任务,务必做到产仔信息准确、防疫信息灵通、防疫档案整洁清楚和完整无误。

(3)加强检疫监督,认真查处,避免生猪进入市场流通或异地交易。认真进行辖区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可疑疫情立即上报,并及时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4)建议当地政府把种猪户动物防疫纳入村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将国家政策补助、种猪保险、政府政策倾斜和扶持等优惠政策与动物防疫密切挂钩。

(5)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经常开展对去势人员、养殖户特别是种猪户的养殖、防疫、疫病防治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逐步落实养殖户自主免疫、去势人员协助防疫、兽医和防疫人员补防的新型防疫模式。

(6)因地制宜地制定免疫程序:①种公猪免疫程序;②种母猪免疫程序;③乳仔猪免疫程序(22~60d内完成免疫)。 2.4 生猪繁殖源头抓免疫实际效果

2009~2012年,试验户(阳官3组张霞、陈金华、周有富,阳官4组何世兴、刘忠华、刘忠贵)6户能繁母猪6头,母猪配种前均进行了猪瘟、蓝耳和口蹄疫免疫;种公猪(站职工李小强所喂养)1年2次进行3病预防;所产仔猪在24d时预防猪瘟,32d去势时接种蓝耳病疫苗,出售前57d接种口蹄疫疫苗,连续4年防疫操作程序相同,共计预防仔猪518头,因病死亡1头,其他原因死亡2头;在免疫期内(即130~160d)出栏478头,抽检血样96头,抗体检测合格91头,猪瘟、口蹄疫病弱抗3头,猪瘟弱抗、口蹄疫无抗2头,出栏数占存栏92.8%;161~251d出栏37头,抽血检测抗体,合格24头,不合格13头。

2.5 生猪繁殖源头抓免疫的实际意义

(1)加强了种公猪、种母猪免疫,提高了仔猪免疫和免疫应激能力。

(2)解决了防疫中的困难:①集中、聚点防疫,节省了分散免疫所消耗的时间和费用;②仔猪易保定,注射、挂标难的问题迎刃而解;③防疫反应少,解决了春秋季防疫反应、死亡多、补偿费用处理难的问题;④防疫职责分明,解决了防疫工作层面协调难和防疫联络工作受阻的问题;⑤缓解了防疫经费压力,解决了防疫工作中防疫员难以调度的问题;⑥100%的免疫密度,解决了分散免疫漏防多和抗体难达标的问题;⑦避免了分散免疫中认识差的农户不接受动物防疫的问题。

(3)解决了防疫经费短缺的问题:①减少了防疫员生活补助开支;②解决了分散免疫反应、死亡多、补偿费用高的问题;③解决了分散免疫消毒药物、器械、补助费用等开支项目繁多的问题。3 思考

秋季开展动物防疫的最大优点是气候适宜、动物疫情相对稳定。但分散免疫的最大缺陷是:防疫员经常走家串户,疲于奔波,防疫员往往为防疫1头猪而在农户家的猪舍里追着猪走几十圈,山区农户猪圈卫生条件较差,防疫员经常弄得面目全非;兽医站为了降低反应死亡,要求防疫员防疫时仔细检查,严防疫苗反应事故发生,并把疫苗反应死亡直接与防疫补助挂钩,防疫员因此在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大胆开展工作,有的虽防疫密度达标但抗体检测不达标,有谎报防疫密度的可能;山区路途偏远,冷藏箱冰块融化,防疫员无法及时更换,导致冷藏箱内温度升高,引起疫苗效价降低,导致抗体难以达标。

在生猪繁殖源头抓免疫,就是把防疫工作重点放在种公猪、种母猪和60日龄仔猪段,超出免疫期限仍未出栏的生猪例行补防。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减少生猪防疫工作的复杂环节,减少了疫苗浪费和反应死亡补偿费用,兽医站可以用少量人员开展防疫工作,大大节省了人工费用,防疫员也因此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上得到改善,工作信心倍增,防疫工作时效明显提高。100%的免疫密度和规范科学的接种方式为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屏障。

生猪免疫注射注意事项 篇3

1切忌盲目接种

生猪养殖场户在给生猪免疫接种前, 首先应对本地区猪病流行的规律和情况以及流行病原菌的血清型进行调查研究,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应用相应的疫苗, 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本地流行的是O型口蹄疫, 如果要注射其它型疫苗就不会起到预防O型口蹄疫作用。

2切忌注射过期疫苗

选购疫苗时, 应根据饲养生猪的数量和疫苗的免疫期限制定疫苗用量计划, 并到当地畜牧部门选购疫苗。不购瓶壁破裂、 瓶签不清或记载不详的疫苗, 不购没有按要求保存和快到失效期的疫苗。 不购买来源渠道不明的疫苗。

3忌过多或过少注射疫苗

疫苗注射量过多往往引起疫苗反应, 或致免疫麻痹。注射量过少则动物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达不到预防效果。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振荡, 使沉淀物混合均匀。细看瓶签及使用说明, 按要求剂量严格注射, 并详细记录注射剂量、日期、疫苗产地、出厂时间等, 防止遗漏注射、重复注射。

4切忌给已经发病猪注射疫苗

猪群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免疫的成功率, 当猪群已感染了某种传染病时, 注射疫苗不但达不到免疫目的, 反而会导致猪群加速发病死亡, 或造成疫情扩散。

5忌给怀孕母猪注射疫苗

有的疫苗是一种弱病毒, 能引起母猪流产、早产或死胎。对繁殖母猪最好在配种前一个月注射疫苗, 既可防止母猪在妊娠期内因接种疫苗而引起流产, 又可提高出生仔猪的免疫力。

6切忌过早给仔猪注射疫苗

刚出生的仔猪可从母体获得母源抗体, 能有效地抗病, 除遇特殊情况 (如超前免疫) , 一般不过早接种疫苗。如果过早地注射疫苗, 一是仔猪免疫应答较差, 二是干扰了母源抗体。所以仔猪注射猪瘟疫苗应在20~25 日龄首免, 待60 日龄需加强免疫一次。

7切忌两种疫苗同时注射

注射疫苗以后, 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抗体。 如果两种疫苗同时注射, 机体会产生干扰素, 疫苗之间会互相干扰, 影响抗体的生成, 效果往往不佳。所以注射两种不同的疫苗, 应间隔5~7d, 最好10d以上。

8忌注射时消毒不严

注射疫苗时要做好充分的消毒准备, 针头、注射器、镊子等必须事先消毒, 准备好, 酒精棉球需在48 小时前准备。 免疫时, 每注射一头猪要换一枚针头, 以防带毒、带菌。

9首次接种弱毒苗时应做安全试验

首次接种弱毒苗时, 一般要进行20~30 头免疫试验, 并观察2 周, 如无不良反应再进行大规模免疫。

10疫苗的存贮与运输注意事项

各种疫苗储运及使用时, 严防日晒及高温, 确保疫苗保存及运输和使用各环节的冷链系统发挥作用。 温度应符合说明书要求, 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等稀释液及油乳剂苗不能冻结。

11注射时注意事项

液体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匀, 每次吸苗前再充分振摇, 冻干疫苗加稀释液后, 充分振摇, 必须全部溶解后方可使用。 个别猪注射某些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立即以肾上腺素等药物脱敏, 以免导致死亡。

12免疫前后避免使用抗菌类药物

生猪免疫注射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范围春季集中免疫期间在沙厂乡、达溪镇、竹元乡、东关乡、瓢井镇、理化乡、猫场镇7个乡镇, 秋季集中免疫期间扩大到11个乡镇。选择辖区内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能力强、养猪农户相对集中、防疫积极性高的养殖户, 开展“三苗两点”注射试点工作, 2次试验共免疫生猪8 403头, 其中分2次注射的1 194头 (春防879头、秋防315头) , 同步注射的7 209头 (秋防) 。

1.2疫苗准备猪口蹄疫疫苗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山生物药厂生产) 、猪瘟疫苗 (细胞源) (广西丽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疫苗稀释液。

1.3诊断试剂猪瘟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 (批号为140506)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 (批号为140506) 、猪O型口蹄疫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 (批号分别为140506、140809) , 均由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4试验方法

1.4.1“三苗两点”注射法:对生猪进行免疫时, 将国家要求强制免疫的猪O型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3种疫苗分2点进行免疫注射。

1.4.1.1“三苗两点、两次注射”:注射猪O型口蹄疫疫苗7天后, 再用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种疫苗混合后1次性注射到猪另一侧耳根后颈部肌肉内, 3种疫苗2点注射, 2次完成。

1.4.1.2“三苗两点、同步注射”:在猪耳根后颈部的一侧注射猪O型口蹄疫疫苗, 同时在另一侧混合注射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种疫苗, 3种疫苗2点注射, 1次完成。

1.4.2操作要点

1.4.2.1疫苗稀释:疫苗使用前应脱离冷源恢复到常温 (15~25℃) , 用疫苗稀释液稀释。稀释比例为1 m L稀释液稀释1头份猪瘟疫苗和1头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 即1 m L稀释好的疫苗中必须含1头份猪瘟疫苗和1头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稀释好的疫苗常温保存, 并在2小时内用完。

1.4.2.2注射剂量:根据使用说明书的剂量增加注射0.2~0.5 m L/头, 实际注射1.2~1.5 m L/头, 以保证达到所需要的注射剂量。

1.4.2.3监测采样:对采用“三苗两点”注射法的生猪进行采样, 每头生猪采1份血清, 每份采血量均不低于2 m L, 并按照采样单上的要求逐项据实填写 (注明是2次或同步注射) , 每份血清样品必须具有唯一性, 样品编号必须连续。

1.5抗体检测用ELISA检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样品D630 nm>0.42判为阳性, 0.38<样品D630 nm<0.42判为可疑, 样品D630 nm<0.38判为阴性。猪瘟免疫抗体:样品D630 nm>0.35判为阳性, 样品D630 nm<0.35判为阴性。猪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样品D630 nm≥0.4判为阳性, 样品D630 nm<0.4判为阴性。

2结果

2.1免疫反应情况2次试验共免疫生猪8 403头 (春防879头, 秋防7 524头) 。其中“三苗两点、两次注射”1 194头, “三苗两点、同步注射”7 209头。免疫生猪有52头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体温升高等免疫副反应, 无死亡。

2.2抗体检测结果

2.2.1“三苗两点、两次注射”:监测111头, 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7.39%、92.79%、88.29%, 见表1。

2.2.2“三苗两点、同步注射”监测数1 1 6头, 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80.17%、80.17%、92.24%, 见表2。

3小结

3.1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3种疫苗采用“三苗两点”注射法免疫, 无明显的临床不良反应。3.2同步注射和2次注射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和超过农业部要求。2次注射与同步注射免疫抗体合格率比较:猪口蹄疫高7.22个百分点, 猪瘟高12.62个百分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低3.95个百分点。通过对比, 3种疫苗采用“三苗两点”同步注射和2次注射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差异不显著, 同步注射猪瘟、猪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较低, 在实际工作中建议采用“三苗两点”2次注射, 减少疫苗间的相互干扰。

3.3该免疫技术经云南省多个市州开展2年多的试验, 3种疫苗的免疫质量不受影响, 减少了免疫反应数与反应死亡数[1];云南省永胜县免疫结果, 猪瘟、猪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7.1%、79.3%和75.7%[2];云南省禄劝县在全县开展“三苗同步、两点注射”免疫技术, 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得到提高, 免疫反应和反应死亡率明显下降,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口蹄疫免疫抗体转阳率达90%以上[3]。上述报道与本次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3.4“三苗两点”注射法是一种新的免疫方法, 能有效整合行政资源、人力资源, 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防疫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均有所提高;防疫免疫注射时间缩短, 注射速度整体加快, 劳动强度明显减少;减少重复免疫、漏免现象和对猪的多次免疫惊吓, 免疫反应和反应死亡率降低, 养殖户更容易接受, 可在生猪免疫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汪金福.生猪“三苗两针同步注射”免疫技术[J].农家科技, 2013, (4) :36.

[2]杨政学等.生猪“三苗两点”免疫效果观察[J].养殖与饲料, 2014, (1) :21~23.

影响生猪免疫的因素 篇5

1 疫苗因素

1.1 疫苗质量

疫苗质量是生猪免疫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 疫苗不是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 质量不合格或已经过期失效, 疫苗运输或保存不当, 受日光直接照射或在高温中放置时间过长等均会影响疫苗效果。而疫苗的生产技术落后, 选择的疫苗毒株的抗原性差, 毒力不稳定, 生产不规范, 受污染, 免疫效力低下, 免疫期短, 则可造成免疫原性下降。

1.2 疫苗保管

疫苗的生产、流通、储存及使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疫苗和保管规定进行。疫苗对光照、温度有很高的要求。温度不当, 冷藏保存误为冷冻保存或者冻干苗稀释后保存则会造成反复冻融过程而改变疫苗性状, 从而影响效价;阳光的直射往往会使疫苗的效价降低;疫苗同样存在有效期, 免疫效价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1.3 疫苗的使用

疫苗的稀释剂选用不当或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饮水器未消毒、清洗或饮水器中含消毒液等。对疫苗的稀释正好误用了存在问题的水源, 致使疫苗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同时注射器或针头未经清洗或高压蒸馏消毒, 或注射器操作时沾上消毒液等均会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2 母源抗体

母源抗体水平过高, 在注射时未降至一定抗体水平, 则会出现干扰抗体产生, 或者是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能力。母源抗体水平过于低下, 则对新出生的仔猪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极易受外界病原的入侵。

母源抗体是干扰疫苗发挥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仔猪体内存在较高的母源抗体时, 抗原在诱发免疫应答前对母源抗体产生中和或清除作用, 从而降低了仔猪的免疫力。

3 接种操作错误

3.1 猪体注射部位没有进行严格的灭菌消毒, 机体接种同时造成机体人为感染使机体在产生抗体之前引发各种疾病, 造成免疫失败。

3.2 几种疫苗同时注射、几种疫苗接种间隔时间过短 (少于一周) , 互相发生干扰, 影响各自抗体的产生。

3.3 注射部位不准确, 需要皮下注射接种而采用肌肉注射;需要肌肉注射、穴位注射而选择皮下注射。如口蹄疫疫苗要求肌肉注射, 而大多数操作者多以皮下注射。另不根据猪体况大小相应的选择针头的型号, 针头过短或倾斜注射使接种疫苗注射于皮下, 非但不能使疫苗很好的吸收, 相反会对皮下组织产生刺激, 引起感染, 使免疫失败。

3.4 注射过程中反复使用不经消毒处理已污染的注射针头造成外界细菌或病毒感染诱导发病, 使免疫失败。

3.5化学消毒剂临时消毒的针头在药剂没有完全挥发而抽取稀释疫苗而使部分疫苗受到抑制或杀灭, 造成疫苗效价降低。

3.6 注射疫苗的同时没有对猪体进行很好的保定, 注射时出现飞针、药液逆流而没有被发现和及时补注使实际接种量不足, 机体本身不能产生应达性免疫反应, 造成免疫失败。

3.7 种病原微生物对长期使用的一种疫 (菌) 苗或机体长期服用预防治疗药物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因此在接种疫苗时应考虑有针对性加大倍量, 如猪瘟疫苗在呼兰地区应以常量的4~6倍量为宜, 猪口蹄疫疫苗应以50 kg以下在1 mL基础上加至2 mL, 50 kg以上猪体在2 mL基础上加至3 mL为宜, 可确保达到预期免疫效果。

3.8 菌苗免疫接种期前后一周内使用一些抑菌抗菌预防药物或皮质激素会造成进入肌体内疫苗毒力被破坏造成免疫失败。

4 器械消毒不合格

器械消毒时未能按规定进行严格的消毒, 未能做到一畜一针、一针一棉球, 而是一栏一针头, 甚至根本不消毒, 这样做极有可能造成疫苗被污染或注射器带毒接种, 从而导致疫病扩散或传播。

5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环境过冷或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肾上腺皮质激素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 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因此, 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 就会导致免疫失败。

6 不合理施药

许多药物, 如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抗病毒化学药物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有的猪场为防病, 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含有药物的饲料添加剂, 从而导致免疫细胞的减少, 以至影响免疫应答反应。

上一篇:自动报警消防系统下一篇:地测远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