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口蹄疫防治

2024-07-15

生猪口蹄疫防治(精选4篇)

生猪口蹄疫防治 篇1

摘要:猪口蹄疫是一种传播速度快、危害大的剧烈传染性疾病。口蹄疫病毒对偶蹄类动物的危害最为严重,每年都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口蹄疫的发病前期症状,以及如何防治做一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生猪,口蹄疫,防治措施

猪口蹄疫疾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传染性疾病,其显著的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严重的脓包和水疱,病毒的寄生范围比较广泛,传播途径多样化,能够通过空气、呼吸道、唾液,以及粪便和尿液进行传播。该病也会对人类产生严重危害。养殖场一旦发病,常常呈现大面积流行,防控难度比较大。仔猪感染疾病后死亡率尤高。

1流行特点

猪口蹄疫多发在冬春季节,夏秋季节比较少见。病猪及带毒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感染后发病率几乎达到100%。

2临床症状

临诊上以猪口腔黏膜、鼻吻部、蹄部,以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患病初期表现为精神沉郁、发热、流涎和跛行,但特征症状是口、鼻、蹄及乳房等无毛部位出现水疱,继而水疱破裂,形成溃疡、结痂,痂块脱落后形成斑痕。该病的潜伏期为2~3天,个别情况下1天即发病,慢者14天表现出症状。首先是发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爬卧,不愿走动和跛行。检查时发现蹄部有水疱性病损,最初蹄冠皮肤发白,出现水疱,然后迅速扩展到蹄后部的球节处,继而延伸到蹄叉,发生水疱处出现深红色斑块和破溃。由于炎症在蹄的皮基部蔓延、扩展,常使角质和基部分离、脱壳,此时病猪躺卧或跪行,膝盖、关节等处会有明显的外伤。口腔、舌头和上颚常出现豌豆大的水疱,有时数目很多,破裂后上皮层变成微白色碎片而脱落。鼻镜也经常出现大的水疱、破溃和糜烂。

3病理变化

剖检死于口蹄疫的猪只,可见尸体消瘦,其口腔、蹄部或鼻端、乳房有水疱及烂斑,咽、鼻、气管、支气管及胃黏膜等部位也可见溃疡或烂斑,肠黏膜部位出现出血性炎症,仔猪心肌有灰白黄色条纹或斑点,称为“虎斑心”。

4防治措施

(1)杜绝传染源。首先,在引进种猪过程中,应该详细了解种猪所在地的疫病发生情况,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种猪进入养殖场之前,应该对其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保健康之后才能将其混入种群。种猪引进后还要做好消毒和疫苗注射工作。其次要坚持自繁自育的原则,通过自己繁殖种猪,实现全进全出,能够切实降低病情的发生率。发现感染疾病的猪群,要立即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2)养殖环境要控制。由于口蹄疫病毒可通过空气气溶胶长距离传播,因此养殖户要保持对周围养殖区疫情的关注,特别是当自己的场区位于疫区风向下游时更需留意。由于病毒对酸碱敏感,可每日喷洒2%氢氧化钠进行空气净化。场地方面要勤于打扫,保持环境卫生,隔绝野生鸟类、老鼠等潜在病毒携带者进入,对于进出人员和所使用的器械都要每日消毒,尽可能切断感染途径。

(3)疫情发生时需采取的措施。确诊发生猪口蹄疫疫情后,养猪场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监局或动物卫生监督所,并封锁病猪,不让染病猪群移动。划定疫点疫区,迅速隔离封锁,坚决扑杀病猪及同栏猪,并作无害化处理。用2%~3%的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猪舍及周围环境。对尚未发病的猪群应紧急接种疫苗,每头猪注射常规疫苗5m L或注射高效疫苗3m L,可加转移因子1m L,15天后再注射疫苗1次。也可进行口蹄疫的被动免疫,注射0.2m L/kg体重口蹄疫高免血清,15天后再注射1次。猪群消毒可每天饮用1∶800的强力碘1次,猪舍及周围环境用1∶300~1∶400的消毒净或1∶300~1∶400的强力碘每天喷雾2次。

(4)药物治疗。可以选择使用口蹄疫外源性抗体进行治疗。按0.1m L/kg体重用药,首次量加倍,可有效控制死亡率。或者将头孢噻呋钠、头孢喹肟等与荆防败毒散配合使用,1kg拌500kg饲料。也可以选择中药冰片、硼砂、黄连、明矾、儿茶各5g,将患部用消毒水洗净后研末撒布。或者选择使用贯众散:绿豆粉30g,贯众、山豆根各15g,桔梗、连翘、大黄各12g,赤芍、生地、花粉、荆芥、木通、甘草各9g,共研末加蜂蜜100g为引,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用2~3剂。

参考文献

[1]王志明.猪口蹄疫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J].当代畜牧,2012,05:20-21.

[2]王定高.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0).

[3]杨春华,王强,王毅,等.猪口蹄疫的诊断及其综合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z1):12-17.

生猪口蹄疫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口蹄疫,综合,防治,措施

口蹄疫俗名“口疮”, 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动物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偶蹄动物, 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传播速度极快, 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危害。

2口蹄疫的基本特征

(1) 病原。口蹄疫的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病毒属, 是目前所知道的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 分别是A、O、C、SAT1、SAT2、SAT3和亚洲1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A、O、C三型。

(2) 流行特点。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冬、春季节多发。易感偶蹄动物, 潜伏期2~7天, 一旦发病即呈大的流行。病畜、带毒家畜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发病初期, 可通过水疱液、排出物、呼出的气体等向外排出病毒, 污染饲料、水、空气、用具和环境。接触过口蹄疫病毒的人2~48小时后均可检测到口蹄疫病毒。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眼结膜等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 但也能经伤口甚至完整的黏膜和皮肤感染。患牛康复后仍可从食道和咽喉部分的分泌物中分离到该病毒, 这些病毒可藏于牛肾, 从尿排出, 所以康复的牛也携带病毒, 同样具有传染性, 可在个体间相互传播。病畜和带毒牛的分泌物、排泄物, 甚至呼出的气体都带毒, 所以运输的工具、水源、牧场、饲料、人员和非敏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3) 临床症状。发病猪表现为发热、精神不振、食欲降低, 跛行、在出现水疱前在蹄壳与皮肤的交接处出现白色环状水肿, 1天左右就会破裂, 严重的会出现蹄壳脱落。没有抵抗力的仔猪发病后表现为严重的胃肠炎症状。个别可能死于心肌炎, 有的母猪发生急性感染时可能导致流产和泌乳量降低, 最终可在口、鼻、蹄、甚至乳头、舌头等部位出现水疱, 严重的蹄部也会脱壳, 发烧不食。成年病猪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分娩母猪的乳头出现水疱时, 哺乳仔猪发病后死亡率相当高。

2口蹄疫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做好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选择敏感的消毒剂并经常进行预防性消毒, 这是降低口蹄疫病毒密度的有效措施。对环境消毒时可选择火碱;带猪消毒选含碘的消毒剂。在易发季节每天消毒1次, 平时每周消毒1~2次.消毒时将要消毒的物体表面喷湿, 如此才能达到消毒效果。猪场的大门、猪舍门口都要有消毒池并加满消毒液, 用来消毒车辆和靴子, 将危险降到最低。

(2) 加强实施生物安全措施。猪场应远离主要公路, 特别是运输猪及猪产品的车辆应远离猪场。在口蹄疫易发季节停止引进后备母猪和公猪。严格限制人员特别是兽医和其它猪场的人员参观。

猪场不要离牛、羊养殖场太近。种猪的调入必须要从无口蹄疫场引种, 引种时做好种猪及运输工具的检疫和消毒, 引进猪隔离饲养30日后经检疫合格方可并群, 同时建立定期、快速的动物疫病记录报告制度, 杜绝口蹄疫的远距离蔓延。

(3) 加强免疫。加强猪场免疫, 选择保护率高、过敏反应轻的高效浓缩进口佐剂疫苗或合成肽疫苗, 逐头注射, 完整记录。母猪和公猪可每年接种3次, 但要避开配种后的前1个月和分娩前的15天。后备母猪一定要在隔离适应期接种1次。最晚在配种前接种。而仔猪首免应在55~65日龄, 二免在首免后的25~30天进行。

(4) 防治措施。临床症状不明显, 减食或不食的病猪, 用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 黄芪多糖每天1次, 连用3~5天, 同时配合饮水,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口腔、鼻盘、蹄部、乳房症状明显的病猪, 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强效阿莫西林+恩诺沙星混合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用3天.同时配合碘甘油给创口处涂抹, 口腔内溃疡用生肌散或者在溃烂处放高锰酸钾颗粒。病猪恢复期, 用水溶性阿莫西林连用7~10天。发病期间, 将碘制剂 (300:1) 和0.2%~0.5%过氧乙酸交替使用, 带猪消毒, 每天1次。

(5) 疫区的净化措施。发生疾病时, 必须加强消毒工作, 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 必须采取多种消毒措施, 减少环境中的病原散播。严格隔离患病动物,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必须做好封锁工作, 减少疫情的扩散。

参考文献

[1]崔中林.现代实用动物疾病防治大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刘磊.家畜口蹄疫防治:.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3]宋永健.畜禽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广西:科学出版社, 2004.

生猪口蹄疫防治 篇3

首先要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特别要控制各种病毒与细菌, 对于提高生猪免疫有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 规模场的生猪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神经、自身内分泌以及体液的影响, 而环境温度过高、过低或者湿度过大, 通风不佳、拥挤或是饲料突然发生变化等,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生猪口蹄疫的治疗效果。

2 提升规模场生猪自身的抗病能力

对于规模养殖的生猪, 蛋白质是生猪口蹄疫免疫抗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如果生猪营养水平低下, 体内蛋白质量不足, 或者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和其他微量元素, 会严重影响生猪体内抗体的正常合成, 造成免疫力低下。

3 科学地使用药物, 保证生猪饲料质量

在进行口蹄疫接种前后的一段期间, 禁止使用抗病毒和抗菌性药物。因为一些抗生素及磺胺类物质和含有抗生素及磺胺类的添加剂都会对生猪机体中的B淋巴细胞产生抑制作用, 造成生猪机体中的白细胞大量减少, 进而对生猪口蹄疫的免疫效果产生负面影响。饲料质量也会对生猪免疫效果造成一定影响。例如饲料发生霉变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以赫曲霉毒素对生猪口蹄疫的免疫效果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造成免疫失效。所以, 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猪饲料, 禁止给猪饲喂一些霉变饲料, 进而确保生猪口蹄疫的免疫效果。

4 接种时需要进行严格消毒

注射器械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细致清洗, 做严格消毒。免疫注射所使用的器械没有进行严格消毒, 消毒药物选择不合适等等, 都会对生猪口蹄疫的免疫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5 疫苗保存与使用

在免疫时使用经过农业行政部门审核的标准疫苗。猪口蹄疫疫苗的最佳保存温度是2~8℃, 同时要避光。如果疫苗保存条件不当, 会导致疫苗的效果不佳。因此, 如高温下运输要注意避光保存, 温度不稳定的条件下运输要注意温度适宜。疫苗已经开启后如果当天没有用完隔天可以再用, 但是如果药瓶出现破裂则应当弃用。

6 猪口蹄疫疫病的治疗免疫程序

规模猪场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 时间是每年的4月和9月。距离1免28天后进行第2次免疫, 在5月初或者10月中旬进行第3次的加强免疫。

7 猪口蹄疫免疫的剂量与注射部位

初生猪仔都带有母源抗体, 等仔猪长到25kg以上才可以进行1免, 用量通常为2.0~2.5m L, 第2次免疫用量通常为3~3.5m L, 注射部位最好选在猪耳根后面的肌肉, 注射时要保证针垂直进入。

8 猪疫苗制备

口蹄疫疫苗在进行免疫注射前需要进行升温, 使之达到正常室温, 注射前疫苗要充分摇匀。待用疫苗要放在冷藏的冰箱中, 避免阳光照射及其他因素作用而影响疫苗的质量。

9 注射针头的使用

免疫时需要进行无菌操作, 注射前需要根据猪自身的健康强弱进行区分, 不要进行统一注射。同时, 要依据猪的体重选择大小合适的针头, 20kg以下的猪选择 (12×20) mm、20~50kg的生猪选择 (14×25) mm、50kg的生猪选择 (14×30) mm、母猪选择 (16×35) mm或者 (16×40) mm针头, 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疫苗剂量。注射时注意及时更换针头, 推行一头猪换一个针的原则。

1 0 避免其他干扰因素

防治口蹄疫等于防治七种病 篇4

1977年世界口蹄疫中心公布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A型、O型、C型、SAT型(南非)I型、SAT(南非)Ⅱ型,SAT(南非)Ⅲ型及Asia (亚洲) I型)。由于流行年代久、分布范围广,已经衍化出二三十个血清型, 每个血清型又有很多亚型,目前已知至少有近百个亚型,而且每年还会有新的亚型出现。有一些亚型间的血清学特性交叉、重叠,很难区分,现已不再强调亚型划分。

目前接种疫苗是防控口蹄疫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口蹄疫病毒与其他动物病毒不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互不免疫的血清型,血清型之间不能交叉保护,型内不同毒株间的保护程度也变化很大(0%~100%);因此,防治口蹄疫等于防治七种病或多种病。如越南2006年控制疫情时用的是伊朗97株疫苗,但实际流行的是马来西亚毒株,没有控制住疫情,造成很的大损失。再如2010年韩国爆发口蹄疫,使用O型Manisa毒株疫苗免疫,因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不匹配,用了疫苗以后没有控制住疫情,造成3百万动物被扑杀。因此,在第五届亚洲猪病大会上, 特邀专家Sacha博士表示,亚洲口蹄疫的防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选择适合的疫苗对疫情的控制很重要。

上一篇:地下水动态特征下一篇:现场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