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研究(精选12篇)
口蹄疫研究 篇1
疫苗接种作为特异性预防的可靠工具和有效手段,在FMD的防治中已被广泛使用,并收到了显著成效。目前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应用。如在有FMD流行的国家每年进行有计划的免疫接种;在无FMD或已消灭FMD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疫苗库中也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战备疫苗。因此,高质量安全有效的FMD疫苗的研制和不断改进,不但是决定疫苗效果的关键,亦是成功地预防和控制以至最终消灭FMD的先决条件。
1 灭活疫苗的研究
1931年4月27柏林微生物学会首次召开FMD学术会议,奠定了FMD疫苗研究基础。Rosenbusch等人研究表明,可以用动物分离培养病毒,生产疫苗,但不能满足FMDV疫苗的规模化生产。FMDV的研究先驱Frenkel等人成功的实现了FMDV体外细胞培养后,不但满足了FMDV疫苗的规模化生产要求,而且实现了对病毒的定量研究。
2 新型疫苗研究
2.1 病毒载体疫苗
2.1.1 FMDV腺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
人腺病毒弱毒疫苗的安全有效使用,奠定了腺病毒作为载体研制的条件。第一代腺病毒载体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一种辅助细胞依赖的复制缺陷型病毒载体,它去除了E1A和E2B基因,并将目的基因插入相应的位置。在能维持表达腺病毒E1A和E2B区基因产物的293细胞的协同作用下,完成腺病毒介导的转染。
2.1.2 FMDV痘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
痘苗病毒载体是研究最早和最成功的载体病毒之一。痘苗病毒具有宿主范围广、增殖滴度高、稳定性好、基因组容量大、含多个非必需区等,有利于进行基因工程操作和适于插入多个外源基因且抗原性稳定、免疫原性持久,能够同时诱发体液和细胞免疫,相对安全。
2.1.3 FMDV杆状病毒载体重组活载体疫苗
杆状病毒(Baculovirus)系昆虫病毒,能够在宿主细胞内产生大量的晶状体蛋白———多角体蛋白,这些蛋白覆盖并保护着核体内的病毒粒子,该蛋白的表达受多角蛋白启动子调控。因此,作为良好的表达载体,在动物口蹄疫防治及检测方面,BEVS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2.2 核酸疫苗
DNA疫苗是指那些注入动物体内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质粒。早在70年代末,人们就证实了动物体内具有摄取裸露DNA分子的能力。80年代中期,利用克隆的目的基因,通过体内直接转染的方法大量用于基因治疗途径的研究。近几年,基因免疫在FMDV免疫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3 亚单位疫苗与合成肽疫苗
FMDV病毒的结构蛋白主要由VP1、VP2、VP3和VP4组成,其中FMD的主要抗原决定簇位于VP1上,也就是说VP1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性的主要结构蛋白。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以FMDV的结构蛋白VP1、146S和12S蛋白亚单位等作为抗原免疫牛和豚鼠均可产生沉淀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
2.4 基因工程致弱疫苗
弱毒活疫苗由于能诱导完整的免疫反应(包括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免疫效果比灭活疫苗要好。但传统的致弱方法缺乏目的性,获得的致弱株稳定性和安全性不强,因此未获得取得成功。而针对FMDV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制备基因工程致弱疫苗奠定了基础。
2.5 可饲 (食) 疫苗
可饲 (食) 疫苗即利用脓杆菌或基因枪等技术,将免疫原性基因导入植株中,获得能表达免疫原基因的植株。FMD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是研究较早,并且效果较好的例子之一。早在1998年,Carrillo等用FMD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VP1获得了转基因拟南芥,用叶浸提物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所有免疫的小鼠都能抵抗FMDV强毒半数致死量的攻击,这是有关转基因植物表达的病毒抗原使免疫动物全部获得保护的首篇报道,而且一个免疫剂量仅为25~50mg叶片。
3 新型疫苗的免疫佐剂研究
尽管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快速发展给FMDV疫苗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然而,新型基因工程疫苗也普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往往比常规疫苗接种引起的免疫反应弱,这就给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新型疫苗佐剂已成为当今倍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免疫佐剂是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应用,能促进、延长或增强对疫苗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口蹄疫研究 篇2
摘要:正随着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对动物疫病和病原体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的动物传染病,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不仅可以极大地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与生命,而且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严重的社会政治或公共卫生后果。为了防止外来疫病传入,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来自发生某些疫病国家和地区(疫区)的动物和动物产品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关键词:口蹄疫 流行性 防治措施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口蹄疫病毒分七个血清型:O型、A型、C型、Asia-Ⅰ型、SAT1型、SAT2型、SAT3型等;每个主型内又有若干个血清亚型,不同的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但无交互免疫性;同一主型内的不同亚型之间也只有部分交互免疫性。口蹄疫在世界分布很广,流行历史很长,除大洋洲和北美洲消灭本病后再未发生外,亚洲、非洲、南美洲和欧洲都有发生或流行。OIE把该病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中的第一个动物病害,是国际动物及动物产品输出输入贸易最重要的检疫对象;是一种政治病、经济病。自然发病动物常限于偶蹄动物,黄牛最为感,其次为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等。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长期在猪群中反复流行,对猪的毒力增强所致,而对牛的致病力减弱;幼畜如新生仔猪、犊牛、羔羊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发病率100%,并引起80%以上幼畜死亡; 一.易感动物:
黄牛、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和鹿;此外还有象、刺猬、鼠等33种野生动物;7岁以下的小孩及孕妇对口蹄疫病毒易感; 二.流行特征:
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但一般冬季多发,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家畜口蹄疫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每隔2~3年流行一次,具有一定周期性。本病的传播呈蔓延扩撒或跳跃式。在自然流行中,以牛易感,猪次之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人也能被感染,此病较易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有些地区流行时,强烈感染牛、羊,较难感染猪,但在某些地区却强烈感染猪,而难感染牛、羊。发病时一般是幼畜易感、高发,新流行地区发病率可达100%,而老疫区也可达50%。病猪排毒以破溃的蹄皮为最多,其次是粪、尿、呼出气和精液,其排毒量远远超过牛、羊(病猪经呼吸排到空气中的病毒量相当于牛的20倍),因此,猪在本病的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三.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的气体等途径向外排散感染性极强的病毒;屠宰后末经处理的肉品、内脏、皮毛和废水是重要的传染源。空气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人与非易感动物
如狗、马、鸟类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本病通常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亦能经伤口甚至完整的粘膜和皮肤感染;精液、奶汁含有大量的病毒并能传染;人类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与病畜接触而受到感染,人与人之间很少发生感染。四.临床症状:
(一)猪:病猪以蹄部水泡症状为主要特征。在蹄蹱、蹄冠和蹄叉等处可见水泡病猪体温一般不高或稍高,主要症状是蹄部。最初发生跛行检查蹄部可见蹄冠、蹄间红肿,按压有痛感,不久形成水泡。泡内充满灰白色或灰黄色液体,开始水泡仅米粒大,后融合一起为蚕豆粒大,常在2-3天内破裂,破裂后形成暗红色糜烂,如无细菌感染,则一周左右痊愈。如有继发感染,严重者侵害蹄时,蹄壳脱落造成悬蹄不能触地,常卧地不起。病猪鼻糜烂,哺乳母猪乳头常见有水泡,间有发生乳腺炎,乳量减少,妊娠母猪时常流产,有时口腔也出现水泡,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但吃奶小猪发病时,因发生严重心肌炎和胃肠炎而死亡。在口腔和蹄部发生水泡,有时在咽喉、气管和胃粘膜有圆形溃疡和烂斑,胃和大小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一般称为“虎斑心”。哺乳仔猪发生口蹄疫时,常因发生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80%以上。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
(二)牛: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最短为24小时,最长为14天。病牛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随后在唇内、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出现水泡,并流出泡沫状和涎液,同时出现反刍停止、饮欲增加的症状,有时在趾间和蹄冠皮肤上也同时或稍后发生水泡。孕牛发生本病时往往发生流产或早产,严重的死亡。产后母牛出现难配、受孕不佳现象。犊牛因吮乳,体表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很高。心肌质地松软,心肌变性、坏死,呈现淡黄色斑纹(“虎斑心”)。
(三)羊:潜伏期一般为5~7天,症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低,症状也较轻。山羊患口蹄疫症状较绵羊明显,水泡多见于口腔,病变多弥散性分布于硬腭和舌面,而绵羊水泡多见于蹄部。羔羊发生本病时,常因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而死亡。
(四)鹿和骆驼:与牛和绵羊的基本相似,但发病率较低。
(五)人:人感染口蹄疫后的潜伏期为2~18天,一般为3~6天,多数突然发病,表现为体温升高、头痛、口腔干热有灼烧感,唇、齿龈和颊部粘膜潮红,继之发生水泡。皮肤发生水泡时多见于手指掌面、甲床、足底和足趾部。严重感染的小儿患者可并发胃肠炎、神经炎和心肌炎。五.诊断: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采水泡皮或水泡液作实验室诊断。目前实验室诊断有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多种方法,还能够鉴别感染阳性与注苗阳性牛。唯一需要作出鉴别诊断的病是水泡性口炎,该病与口蹄疫在症状上极其相似,但是,其一,水泡性口炎可感染包括马、猴、鸡在内的多种动物;其二,水泡性口炎发病率不高,只有1.7%~7.7%;其三,水泡性口炎由蚊子传播,只发生在夏季和秋初。
六.综合防治措施:
(一)常规预防措施:
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严格的消毒制度,是及时切断传染源,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措施。
1.坚持生产区和生活区区分开。生产区门口设消毒室和消毒池,由专人负责,消毒室内装有紫外线杀菌灯,消毒池内放置2%~3%火碱溶液,每10天更换1次,同时还设置醒目的防疫须知标志。
2.严格隔离饲养,杜绝带病源的人员或被污染的饲料、车辆等进入生产区。从外面进入场内的人员需紫外线消毒15分钟。
3.保持场内环境卫生,粪便及时清除,经堆积发酵处理,定期进行消毒。
4.每年春、秋季对全场(食槽、牛床、运动场等)进行全面消毒。舍内要经常保持卫生整洁、通风良好。每天都要打扫干净,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大的消毒。常用的消毒药物有:10%~20%的生石灰乳、2%~5%的火碱溶液、0.5%~1%的过氧乙酸溶液、3%的福尔马林溶液。
5.夏季做好防暑降温、消灭蚊蝇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6.每年春、秋季做好结核、布病、口蹄疫疾病的检疫工作。7.春秋两季做两次口蹄疫疫苗接种工作。
(二)猪场的免疫预防措施: 1.正常生产条件下的免疫程序:
(1)种猪﹙包括种公猪、后备公猪、后备母猪﹚:每年接种高效苗三次,每次间隔4个月,耳后肌肉注射疫苗2ml/头;
(2)种母猪:配种前接种高效苗2ml/头,分娩前一个月再次接种高效苗3ml/头,确保产后乳汁内的母源抗体水平达到1:1024以上,使吮乳仔猪免遭口蹄疫强毒的感染;(3)断奶仔猪:断奶后10-15天首免,耳后肌肉注射高效苗2ml/头;70-80日龄二免,耳后肌肉注射高效苗3ml/头;
(4)育肥猪:出栏前25-30天三免,耳后肌内注射高效苗4ml/头,预防运输途中感染; 2.紧急情况下的免疫程序:
当猪场发生疫情或周围环境出现口蹄疫疫情严重威胁猪场安全的情况下,应采取的免疫程序如下(1)全场各年龄段猪群紧急接种口蹄疫高效苗,25kg体重以上的猪群耳后肌内注射5ml/头,25kg以下体重的猪群耳后肌内注射高效苗3ml/头;先接种健康猪舍内的猪群,后接种可疑猪舍内的猪群。
(2)第一次接种后间隔15天,各年龄段猪群加强免疫一次,接种剂量与第一次剂量相同或增加1ml/头;
(3)吮乳仔猪肌内或皮下接种康复猪全血4-5ml/头或康复血清2-2.5ml/头,以防吮乳猪感染死亡;
(4)如果猪场不幸发生口蹄疫,来不及接种疫苗,因油佐剂苗产生免疫最早也得经过14天,所以最好还是将发生疫情的猪舍内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猪群全部接种康复猪全血
10-15ml/头或康复血清5-8ml/头,接种后12小时可起到被动保护免疫作用,并可维持20天。
能否及时控制疫情,要看猪场隔离、消毒措施做得怎样,也要考虑猪舍被口蹄疫强毒污染的程度。
如果发现疫情早又能立即采取措施扑杀病猪及同栏猪,彻底消毒疫点﹙发病栏舍﹚和疫区﹙猪场环境﹚,疫情是可以得到迅速控制的;
(三)牛场技术管理措施
在抓好防疫工作的同时,也重点抓奶牛的饲养工作,对奶牛坚持1月1次体况评定,实行5分制评定方法,使牛群体况保持最佳状态。对疑难病症坚持“会诊”制度。发现可疑疑难病症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会诊,必要时请专家确诊,使奶牛各种疾病和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坚决执行本场技术人员(尤其是兽医员、授精员)严禁从事对外奶牛技术服务工作,杜绝一切传染源侵入。工作人员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凡检出结核、布病者,及时调离牛场。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捡疫,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一旦发病,则应及时报告疫情,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及治疗等综合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公斤体重0.5~1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封锁。
(四)防治措施:
1.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症疗法只能减轻病畜的症状,不能阻止本病在畜群中的传播。
2.禁止来自口蹄疫疫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入境,一旦爆发本病,必须划定疫区,进行“封锁”,人畜和用具等都不能出入,出入都要检疫、消毒,扑杀感染或可能感染的动物,对尸体进行掩埋或焚烧。
3.由于幼畜突然发生心肌炎死亡,可用高免血清或痊愈血皮下注射进行预防性治疗。4.在疫区和受威胁区使用疫苗接种,推荐使用多价灭活疫苗或与当地同型的灭活疫苗。因弱毒苗对一种动物为弱毒,对另一种动物为强毒,弱毒苗引起病毒血症,长期带毒、排毒,且有毒力返强的可能,因此使用弱毒苗免疫应慎重对待。常用疫苗有:
(1)口蹄疫双价(A、O型)鼠化弱毒苗,只能用于成年牛、羊,而猪及1岁以上犊牛及4月龄以下羊均不得使用。猪应与免疫动物隔离,以免感染。
(2)乳兔组织或细胞培养灭活苗(铝胶苗或油乳剂苗)配成双价或多价苗可用于不同年龄动物。(3)猪口蹄疫的预防接种可用灭活苗或猪用弱毒苗,现在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BEI(二乙烯亚脂)灭活油佐剂苗,免疫效果较好,免疫保护期可达6个月。
(五)控制措施:
一旦发生牲畜口蹄疫疑似或确诊病例,要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易感动物,彻底消毒,严格隔离,强制免疫,坚决防止牲畜口蹄疫疫情扩散。
1.分析疫源: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对仍可能存在的传染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动物及其产品、可疑污染物(包括粪便、垫料、饲料)等应立即开展追踪调查,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2.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1)将病畜所在养殖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划为疫点;散养的,将病畜所在自然村划为疫点。
(2)以疫点为中心,将半径3公里内的区域划为疫区。(3)将距疫区周边10公里内的区域划为受威胁区。3.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1)封锁疫点。
(2)扑杀所有的病畜及同群畜,并对所有病死畜、被扑杀畜及其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3)对其他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强制免疫,并加强监测。
(4)对动物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圈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4.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1)市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2)对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强制免疫,并加强监测。
(3)关闭活畜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交易和运出。对有关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圈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5.受威胁区应采取措施:
(1)对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强制免疫。(2)开展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6.解除封锁:
疫区内所有动物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经过14天以上的监测,未出现新的病例,经市动物防疫站审验合格后,由市农发局向市政府申请解除封锁。7.疫情档案:
市农发部门必须完整详细地纪录疫情应急处理过程,做好相关资料归档工作。8.非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要做好防疫的各项工作,完善疫情应急预案,加强疫情检测,防止疫情蔓延。上述3、4、5所列措施,必须在市动物防疫站的监督下实施。
(六)保障措施: 1.物资保障:
建立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储备相应量的防治牲畜口蹄疫应急物资。储备物质应存放在交通方便,具备储运条件,且相对安全的区域。2.资金保障:
口蹄疫应急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申请国家扑杀病畜及同群畜补贴和强制免疫费用。3.技术保障:
免疫、检疫、监测、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4.人员保障:
(1)成立市牲畜口蹄疫现场诊断专家组,负责牲畜口蹄疫现场诊断,提出控制、扑灭技术方案和建议。
(2)市政府组建牲畜口蹄疫疫情应急预备队。应急预备队按照市防治牲畜口蹄疫指挥部的要求,具体实施疫情应急处理工作。应急预备队由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监督人员、有关专家、执业兽医、卫生防疫人员等组成。公安局依法协助执行任务。(3)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加强牲畜口蹄疫科普知识宣传,依靠广大群众,对牲畜口蹄疫实行群防群控,把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七.治疗:
口蹄疫病畜﹙病猪、病牛、病羊﹚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经过21-60天其血液中特异抗体量较高,用间接血凝法检测抗体效价高达1:2048以上;利用这些高效的特异抗体接种尚未发病但受疫情严重威胁的易感动物,能起到积极的被动保护作用;特别是保护贵重的种猪和吮乳仔猪免遭口蹄疫流行病毒株的感染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病毒进入机体的早期,白细胞干扰素是有效的;
(二)对症治疗:及时挑破水泡,缩短病毒血症的持续时间;减轻机体的压力;
1.在牲畜的水泡和溃烂处,用3%的盐水,或0.l%高锰酸钾水冲洗。溃烂处也可涂蜂蜜或碘甘油。
2.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冲洗。3.对心跳特快、节律不齐的病畜,可用“乌水钙”,同时肌注维生素B1每天一次,一次2g,共4次。
4.蹄部可用3%来苏水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再用绷带包扎,也可将煅石膏与锅底灰各半研成粉末,加少量食盐涂在蹄部的患处。
5.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它刺激性小的防腐软膏,定期将奶挤出以防乳房炎。
(三)解热镇痛:缓解机体疼痛感,缓解内热; 参考文献:
[1]朴范则.家畜传染病学[M].中国文化科学出版社
[2]陈怀涛.兽医病理解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三版
生猪口蹄疫的防制 篇3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但直射阳光和高温对病毒有杀灭作用。该病毒对酸碱作用非常敏感,故1%~2%氢氧化钠溶液、30%热草木灰液、1%~2%甲醛溶液等都是其良好的消毒液。
二、流行特点
口蹄疫病毒感染牛、羊、猪等所有偶蹄动物。病畜和潜伏期的动物是最危险传染源,消化道黏膜和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侵入门户,病猪的水疱皮含毒最多。在发热期,病猪粪便和呼出的气体都含有病毒。易感猪只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等被感染。发病无严格的季节性,但冬春寒冷季节多发。本病多呈大流行性和流行性,若扑灭措施得力,猪发病多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性,并有一定的周期性,每隔3~5年流行1次。新流行地区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发病率为50%。
三、临床表现
患猪感染初期体温升高至40~41.5℃,精神不振,厌食。口黏膜(包括舌、唇、咽、腭)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小水疱,并逐渐融合成白色环带状。蹄冠上水疱破溃后常有出血性溃疡面,不久结成痂皮。一般在水疱破溃后,体温下降,如无细菌感染,1周左右可康复。若有继发感染,可局部化脓坏死,蹄壳脱落,此时患肢不能着地或常卧地不起或在地上跪行。哺乳母猪的乳房上也有水疱和烂斑,新生仔猪、哺乳仔猪感染时常引起急性胃肠炎及心肌炎而导致死亡,仔猪致死率有时可达50%以上。
四、实验室检查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但其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相同,病毒属于哪一型需经实验室检查才能确定。另外,猪口蹄疫与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几乎无差别,也有赖于实验室检查予以鉴别。首先将病猪蹄部用清水洗净,用干净剪子剪取水疱皮,装入青霉素或链霉素空瓶,最好采3~5头病猪的水疱皮,冷藏保管,一并迅速送到有关检验部门检查。传统的方法是补体结合试验和乳鼠血清保护试验,后又采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近年来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它比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更灵敏可靠,阻断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用于进出口动物血清的检测。
五、综合防制
1. 加强检疫,重点普查,定期消毒。做好猪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及农贸市场的动物卫生监督,每年春、冬两次重点普查,了解和发现疫情,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养猪场(户)每年春秋季对所有圈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平时定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灭鼠工作,保管好饲料。优化日粮配方标准,防止生猪营养失衡。
2. 接种疫苗。①了解地方流行的毒株。所用疫苗的病毒型必须与该地区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相一致,做到有的放矢,确保特异性免疫成功。②选择合适的疫苗。据笔者实践,上海申联生产的合成肽苗,副作用小,免疫应激反应较弱,特别适宜怀孕母猪的免疫接种,一般不会引起母猪的流产和死胎。兰州兽药研究所生产的灭活疫苗,可能会造成母猪流产,几率一般在3%~5%,怀孕后备母猪最好不要选用。③常规免疫。通常选用猪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公猪每3个月接种1次,每头每次4~5毫升;后备母猪产前30天接种,每头4~5毫升,产前10天再接种1次,每头5毫升;仔猪70日龄接种,每头3毫升,100日龄加强接种1次,每头5毫升。
3. 治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口蹄疫病猪应一律急宰,不准治疗,以防康复猪带毒散毒,造成疫情扩散。但从技术层面上,口蹄疫病猪还是可以治愈的,至少可以降低死亡率。①仔猪重点防止心肌炎,降低死亡率。选用康复1个月以上的成年健康猪制备高免血清,每头注射2~3毫升;干扰素+胸腺肽混合肌注,以提高存活率;注射丹参(或清开灵)+能量合剂+维生素C,控制继发的心肌炎。②中大猪重点防止继发感染,提高耐过性。双黄连10毫升+青霉素400万国际单位混合肌注,控制口蹄疫性肺炎;头孢类+恩诺沙星混合肌注,控制继发感染;患病母猪乳房用1%过氧乙酸溶液擦洗,病猪蹄部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干净,并涂青霉素软膏。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篇4
口蹄疫疫苗的研制最早由Belin (1927) 在20世纪初期提出, 到20世纪40年代达到了广泛研究的程度。第一个应用的灭活疫苗是Waldmann等 (1937) 用人工感染的牛舌上皮和水泡液中的病毒制得, 应用牛舌上皮细胞需要收集足够的细胞材料, 并且整个收集过程要求保持无菌, 这促进了对适宜细胞系的研究。1947~1954年Frenkel在牛舌上皮细胞增殖FMD获得成功, 方法简单, 价格低廉。1965年Telling和Elsworth开始用发酵罐大量生产悬浮细胞, 现在几乎所有的FMD疫苗都以这种方法生产。口蹄疫疫苗的灭活最初使用甲醛, 但研究证明该方法有活病毒残留, 而且甲醛灭活FMDV后, 有效免疫抗原146S病毒粒子损失较大。1959年Brown和Crick首先用乙酰乙烯亚胺 (AEI) 灭活病毒制造疫苗[1], 1975年Bahnemann首创了口蹄疫的二乙烯亚胺 (BEl) 灭活苗[2], 现今广泛应用的灭活剂主要还是以乙酰乙烯亚胺 (AEI) 、二乙烯亚胺 (BEl) 和β-丙内脂为基础。目前应用于商品疫苗大规模生产FMD病毒抗原的技术有3种: (1) 牛舌上皮组织生产的Frenkel培养法; (2) 在转瓶单层BHK-21传代细胞上生产的单层培养法; (3) 在发酵罐中BHK-21传代细胞上生产的悬浮培养法。我国从1950开始研制FMD疫苗, 经历了以结晶紫和福尔马林为灭活剂、甘油为佐剂的灭活苗、野毒适应于乳鼠 (乳兔、鸡胚、鸭胚或细胞) 连续传代使毒力致弱的弱毒苗和以二乙烯亚胺 (BEI) 为灭活剂的油佐剂细胞灭活苗等3个阶段[3]。FMDV培养物中通常包含高浓度的细胞和介质成分, 而动物对粗制疫苗产生副反应的相关报道已有许多, 这就促进了浓缩和纯化灭活抗原的研究工作。最早应用的浓缩方法和随后被应用于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方法是通过聚乙二醇 (PEG) 沉淀和超过滤。从浓缩物中生产纯化抗原的超滤法, 首次由Adamovicz等 (1974) 报道, 该方法实现了1 000倍的浓缩并去除了大部分 (95%) 外源蛋白。研制浓缩和纯化灭活FMDV抗原的方法, 促进了高质量疫苗的生产及储藏, 这为紧急抗原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Cox等[4]研究了FMD高效苗对绵羊和猪的保护性, 证明高效苗能快速达到血清阳转, 抗体峰值可分别维持6个月 (绵羊) 和7个月 (猪) , 以同源FMDV强毒攻击免疫后7个月的猪, 能得到100%保护, 而且猪白细胞介素6、8、12 (IL-2、IL-8、IL-12) 的效价也显著上升。我国目前使用的猪口蹄疫浓缩苗中的140S抗原含量较国内原有普通疫苗提高了8倍, 即达到了3.52μg/m L, 最小免疫剂量为0.5m L/头;以使用量 (2m L/头) 免疫猪, 最早免疫力产生时间为注苗后第15天, 免疫持续期6个月, 在4~8℃保存条件下有效期为1年, 每头份疫苗应至少含3PD50。
常规疫苗中的佐剂一般反刍动物采用氢氧化铝胶或皂素 (saponin) , 猪则广泛使用不完全油佐剂。油佐剂苗更适用于猪, 因为猪需要FMDV抗原的持续刺激, 以产生循环抗体的有效浓度[5]。油佐剂疫苗比氢氧化铝胶或皂素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力, 是因为油佐剂疫苗中免疫原在水相中更多以“自然”形式存在, 因而免疫保护性更好[6], 氢氧化铝胶疫苗免疫力仅维持4~6个月, 油佐剂苗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并减少了副作用[7]。Barnett等[8]观察到氢氧化铝胶疫苗1~3个月后效力明显降低, 而油佐剂疫苗未见相似的快速下降变化, 这可能与抗原被氢铝胶疫苗在一氧化铝吸收后, 抗原结构被破坏或VP1蛋白质发生水解有关。同时, 油佐剂疫苗提供的免疫力更具异源性, 因此, 在存有抗原变异株的地区更具明显优势[9]。尽管油佐剂疫苗有许多优点, 但其也有不足之处, 可造成注射部位结块、坏死、肿胀等局灶性反应, 对肉品贸易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免疫注射区的不良反应, 主要是炎性反应、注射性脓肿、囊肿和肉牙肿等的形成[10], 这一局灶性肿块要完全被吸收, 需花费很长时间, 并取决于注射剂量、注射部位和动物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猪的局灶性反应比牛更明显。近年来, 国际上推荐采用Montanide ISA 206和25作为油乳剂疫苗的佐剂, 这类佐剂具有高通透性注射能力, 速率达9.0S, 能通过直径0.8mm的注射器, 产生的局灶反应也小, 免疫效果更好。FMD疫苗与其他疫病的抗原/疫苗联合使用, 并没有发现任何对FMD抗原免疫反应或其他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抑制问题, 这些抗原/疫苗包括猪瘟、牛瘟、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猪细小病毒病和炭疽疫苗等。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FMD基因工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可饲疫苗、合成肽疫苗、蛋白质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处于积极探索之中, 为口蹄疫新型疫苗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 但目前进入实际应用的仅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农业部于2005年批准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联生物医药 (上海) 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为一类兽用新生物制品, 并核发了《新兽药证书》。合成肽疫苗是一种仅含免疫决定簇组分的小肽, 合成方便, 质量稳定性高, 不存在生物危害, 基本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异体蛋白引发的过敏反应, 可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免疫应答, 免疫持续期长, 并且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反应, 能有效抵抗口蹄疫强毒的攻击。目前在河南、河北、上海等许多省市试用, 反应良好, 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将在口蹄疫的防控中发挥更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ROWN F, CRICK J.Application of gel diffiusion analysis to study of the antigenic structure of inactivated vaccines prepared from the virus offoot and mouth[J].J Immunol, 1959 (82) :444-447.
[2]BAHNEMANN H G.Binary ethylenimine as an inactivant for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vaccine production[J].ArchVirol, 1975, 47 (1) :47-56.
[3]卢永干.我国口蹄疫防制技术的进步与未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6.
[4]COX S J, AGGARWAL N, STATHAM R J, et al.Longevity of antibodyand cytokine responses following vaccination with high potencyemergency FMD vaccines[J].Vaccine, 2002, 21 (13-14) :1336-1347.
[5]ANDERSON E C, MASTERS R C, MOWAT G N.Immune responseof pigs to foot-and-mouth disease vaccines:response to DEAE-Dextranand saponin adjuvanted vaccine[J].Res Vet Sci, 1971 (12) :351-357.
[6]SALT J S, BARNETT P V, DANI P, et al.Emergency vaccination of pigs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protection against disease and reductionin contact transmission[J].Vaccine, 1998, 6 (7) :746-754.
[7]BARTELING S J, VREESWIJK J.Development in foot-and-mouthdisease vaccine[J].Vaccine, 1991 (9) :75-87.
[8]BARNETT P V, PULLEN L, WILLIAMS L, et al.International bank forfoot-and-mouth disease vaccine:assess-ment of montanid ISA 206, twocommercially available oil adjuvants[J].Vaccine, 1996, 14 (13) :1187-1198.
[9]HUNTER P.Vaccination as a means of control of foot-and-mouthdisease in sub-Saharan Africa[J].Vaccine, 1998, 16 (2-3) :261-264.
口蹄疫的诊断与处理 篇5
口蹄疫的诊断与处理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并可快速远距离传播传染的.疾病.做好诊断,及时处理,对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以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李月梅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县畜牧局,033200刊 名:中国畜禽种业英文刊名:THE CHINES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年,卷(期):5(2)分类号:S8关键词:口蹄疫 传染病 诊断 处理
如何区分口蹄疫与水疱性口炎 篇6
2.从流行病学看 口蹄疫主要传染于偶蹄兽,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初期排毒量最多,毒力强;发病没有季节性,但受气温高低、日光强弱等因素的影响;口蹄疫的暴发流行有周期性,一般一二年或三五年流行一次,传染性强。而水疱性口炎在奇蹄、偶蹄兽中都流行,人感染后呈流行性感冒症状,在一些地区连年发生,传染性不强,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夏季及秋初。
3.从症状来看 这两种病发病初期均会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大量饮水,但口蹄疫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口黏膜、舌面和蹄间发生蚕豆至核桃大小的水泡,口温升高、口角流较多的白色泡沫状口涎,水泡一昼夜破裂形成浅表红色糜烂,如有细菌感染,糜烂愈合后形成溃疡,同时可并发口炎、咽炎、鼻炎和胃肠炎。水疱性口炎大水泡,内含透明黄色液体,破裂后疱皮脱光,形成浅而不齐的鲜红色烂斑,病牛口腔内流出大量清亮黏稠唾液,有时候牛的乳头及蹄部也发生水泡。
4.診断 口蹄疫呈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可按临床症状诊断;水疱性口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及典型的水泡病变以及流涎的特征,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
5.防治 未发生口蹄疫的牲畜可用疫苗免疫,如有发生应及时上报当地畜牧部门及政府部门,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暴发性流行。对发生口蹄疫的病牛进行扑杀、消毒、深埋,对病牛的粪便、圈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并作无害化处理。水疱性口炎呈良性经过,病程短、损失小,只要加强护理就能很快痊愈。
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篇7
1 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病毒分离技术是检测FMDV的黄金标准, 主要有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两种方法[3]。
1.1 细胞培养病毒检测FMDV最初用的细胞是单层原代猪肾细胞, 后来随着细胞培养系统的不断增多, 有许多细胞都可用于FMDV的分离。其中初代小牛甲状腺 (CYT) 细胞分离FMDV时特别敏感, 此外还有小牛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系BHK-21等。一些样品在经过长途运送后, 由于病料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可能只有少量的感染病毒存活, CYT细胞在检测这种病料时具有特殊的价值。目前许多实验室都将CYT细胞和IB-RS-2培养细胞 (猪肾细胞系) 作为分离FMDV的常规细胞。这两种细胞系可将FMDV和SVDV (猪水泡病病毒) 区分开, 因为FMDV可在这2 种细胞上生长, 且有相似的细胞病变, 而SVDV只能在IB-RS-2细胞上生长。
1.2 动物接种试验动物接种常用乳鼠进行, 通常情况下进行病毒分离需要用8~10只小鼠, 以便于观察接种鼠的死亡情况和获得足够多的抗原, 并在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时需要获得明显的阳性结果。当致病性毒株非常重要时, 也可用牛等动物来分离FMDV[4]。
2 血清学诊断技术
血清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凝集试验和ELISA等。
2.1 补体结合试验1952 年Brooksby建立了补体结合试验, 它是最早标准化的检测方法, 成功地用于FMDV分型鉴定, 一直被世界参考实验室和FMD研究或定型中心应用至今[5]。在有补体存在的条件下, 溶血素能溶解红细胞, 这三者构成的溶血系统在补体结合试验中起显示作用。该方法可鉴定抗原 (水泡皮、水泡液、鼠组织毒, 而细胞毒需浓缩后方可检测) , 亦可鉴定抗体, 并可进行定量测定。一般用常量补体结合试验为待检血清定型, 微量补体结合试验用于亚型和毒株抗原差异分析。
2.2 病毒中和试验中和试验也称血清中和试验, 该方法是最经典和最具权威性的FMDV检测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期, Rweyemamu等[6]建立中和试验。中和试验是利用血清中和抗体与病毒的特异中和作用, 使病毒对易感动物和敏感细胞失去感染能力的原理建立的。根据接种病毒——血清混合物的动物发病死亡数或产生细胞病变的细胞管数来判定血清中所含抗体的量和型别。检测病毒——血清混合物的方法有乳鼠中和试验、细胞中和试验、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中和试验既可定性又可定量, 国际检疫条款规定用此法判定进出境动物是否感染或携带FMDV。
2.3 凝集试验
2.3.1 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是当前最为快速、简便和经济的检测血清方法[7]。是将灭活的各型FMDV致敏绵羊红细胞制备的诊断试剂, 当其遇到相应型的血清时即可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可检测出猪和牛发病后10~150 d的血清抗体。其灵敏度高于中和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 但缺点是不同批号的产品效价有波动。
2.3.2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是将各型血清的Ig G致敏绵羊红细胞, 当其遇到相应型抗原时即可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 这一方法和补体结合反应一样不能直接检测淋巴结和骨髓中的FMDV, 须经乳鼠传代增毒后再研磨鼠组织, 制成悬液, 然后离心测定上清液。
2.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ELISA试验检测FMDV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简便和可靠性好等特点, 且能自动化操作, 并能迅速地检测大量样品, 在FMD的诊断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已成为国际上检测FMD的常规方法之一。
杨永钦等[8]建立了检测FMDV的斑点ELISA检测方法 (分为一步法和间接法) 结果证实, 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载体, 很好地解决了在常规ELISA中使用的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对抗原或抗体包被不牢的缺点,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且可以制成方便携带的诊断膜, 应用更为方便, 而且操作简单, 缩短了试验周期, 完全可以在野外进行实地诊断检测, 在基层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但是由于一步法的操作更为简化, 敏感性稍有下降。杨永钦[9]还研制出用于检测FMDV的生物素-亲和素强化斑点ELISA试验方法, 用光敏素标记的纯化A蛋白代替第二抗体, 通过AP标记的亲和素检测生物素化抗体, 该法能检出微量抗体, 比常规ELISA更为敏感。Sorensen等建立了可检测FMD抗SAT1、SAT2、SAT3 血清型病毒抗体的生物素—亲和素系统阻断ELISA方法, 并与世界参考实验室的液相ELISA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证实, 该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性, 可作为抗体水平评估的一种精确可行的方法。
美国联合生物制药公司于2000年成功推出以合成肽为基础的FMD ELISA试剂盒, 目前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该试剂盒是根据传统的ELISA方法设计的, 所不同的是采用的包被抗原是化学合成的非结构蛋白3B和结构蛋白VP1 中的抗原位点来取代传统的病毒抗原或生物合成抗原, 并可区分免疫抗体和感染抗体[10]。
De等研制出基于3ABC蛋白的间接捕获ELISA技术, 可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毒感染。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ABC抗原的抗体最早可于免疫后8 d测出, 并且抗体测出时间可长达至少1 年。此ELISA方法安全、经济。鉴于其优良特点, 可参与FMD根除运动和防控计划。Sorensen等[11]开发出以杆状病毒表达的抗原构建的ELISA方法, 可分别检测非结构蛋白3AB、3ABC、3D, 其中3AB、3ABC、3D ELISA均可检测FMDV的7 种血清型病毒抗体。3D-ELISA与检测结构蛋白的ELISA方法相比, 具有相当的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 他们同时也可证实3AB和3ABC-ELISA, 可在免疫后的畜群中判断是否存在野毒感染。Kweon等以杆状病毒表达的非结构蛋白3A为抗原, 以抗3A的单抗作为捕获抗体, 建立起间接捕获ELISA方法, 此方法与3ABC-I-ELISA相比, 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ullough等建立了一种液相ELISA, 此ELISA比间接ELISA敏感6~8 倍, 在效能上与双夹心或抗原捕获ELISA相当, 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反应及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的检测。Hamblin等建立了用于检测FMDV抗体的液相阻断夹心ELISA, 该方法比病毒中和试验更敏感, 检出率更高。Oliver等将检测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与补体结合试验就检测抗原方面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ELISA方法比补体结合试验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Van建立了可检测A、O、C型FMDV的单抗介导的复合型捕获阻断ELISA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 同时应用2 个单抗分别针对抗原上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有感染力的、未灭活的和灭活的FMDV都可以应用于此ELISA方法中。此ELISA方法和其他ELISA方法一样, 不仅敏感性好, 而且诊断快速, 可重复测定, 其在疫苗效力试验中对免疫应答水平的评估非常实用。Odonneu等应用3D蛋白开发出3D液相阻断夹心ELISA用于检测FMDV抗体。此ELISA可检测自然或实验室感染的A、O、C型FMD抗体, 感染后最早5 d即可测到抗体。此ELISA方法可用于检测病毒活性及对未感染FMDV动物的证实。
Mackay等建立起诊断FMD的固相竞争ELISA方法, 以灭活的纯化FMDV为抗原, 并在系统中应用了多克隆抗血清, 与液相阻断ELISA相比, 敏感性与液相阻断ELISA相当。Chenard等建立了一种简便的固相阻断ELISA检测O型FMDV所刺激而产生的抗体。用此方法对感染和未感染FMDV的牛、猪和羊进行了大量的血清田间试验, 结果证实, 特异性为96%, 对148份感染FMDV的猪、牛和羊的血清进行检测, 证实其敏感性大于99%, 特异性和灵敏性满足ELISA的检测要求[12]。
Lomakina等建立了检测FMDV的PCR-ELISA方法, 在PCR中应用的是针对3D蛋白基因的通用引物。应用该方法成功的检测到32株口蹄疫病毒株。
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3.1 核酸探针法即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核酸的c DNA拷贝, 可以特异地同待检样品中的病毒核酸结合,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放射自显影显现出来。这一方法是当前最敏感的方法。其缺点是试验程序较为繁琐, 而且同位素标记半衰期短, 并污染环境。相关学者用32P标记克隆在质粒上的FMDV基因组聚合酶序列作为探针, 对试验感染牛的食道/咽部刮取物进行了检测, 认为此法为进出口动物FMD检测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13]。吴时友等将重组质粒中的FMDV基因片段提出,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成c DNA探针进行检测, 可检测出10 pg以上的病毒核酸。杨永钦[18]应用c DNA探针成功检出了FMDV。苏卫等用PCR技术直接合成生物素化核酸探针, 一方面可克服同位素探针的放射危害及半衰期短等缺点, 另一方面也可克服生物素标记的复杂操作过程。
3.2聚合酶链反应 (PCR) PCR诊断技术用于诊断FMD的报道始见于1991年。在使用时以特殊设计的引物作介导及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再进行PCR扩增, 扩增产物用PAGE、琼脂糖电泳或硝酸银染色检查, 看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与设计是否相符。Meyer采用PCR检测牛食道—咽部分泌物中的FMDVRNA;Laor在变化的VP1基因序列中选择引物, 则可用于鉴别FMDV以色列株;国内吴时友等就FMDV的PCR检测研究作了报道;蒋正军等应用RT-PCR一步法和Nested-PCR法快速检测到A型10-6倍稀释、O型10-4倍稀释乳鼠肌肉毒。王伊琴等应用RT-PCR检测口蹄疫灭活疫苗中的病毒RNA。朱彩珠等采用RT-PCR技术检测牛和猪组织中的FMDV, 将FMDV的检测结果与常规法进行比较, 灵敏度提高6~12倍, 最高可检出20 TCID50细胞毒或0.16~0.32 LD50组织毒, 2次扩增还可提高检出灵敏度100倍。娄高明等应用RT-PCR技术能准确快速地 (8 h) 检测肉类、奶类、分泌物及排泄物的带毒、排毒情况。罗长保等[14]应用荧光RT-PCR技术能检测出进口冻肉中的FMDV。PCR检测法与其他方法相比, 其特点是特异性好, 灵敏度高, 简便快速, 对检测样品要求低。在分子流行病学中RT-PCR可与序列分析结合研究不同分离株之间的系统关系, 也有助于追踪该病暴发的传染源。
3.3电聚焦运用电聚焦技术诊断FMD和进行FMDV的流行病学研究。电聚焦是根据等电点的不同来分离像蛋白质这样的两性电解物。FMDV的结构和成分比较简单.在电聚焦技术中, FMDV诱导的肽都能聚成清晰的、通常是单一的区带, 而且成熟多肽数量少, 能产生单一的电焦型, 可在单向电聚焦时与其他病毒带对照比较, 因此电聚焦技术在FMDV流行病学研究中, 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 能快速地、简单地、大量地分离病毒株, 常被用于FMDV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研究。
4 其他诊断方法
用于诊断FMD的方法还有SPA偶联抗体法、基因工程改造细胞发光法、免疫金标记快速检测试纸法、自我染色复制法和色谱带试验等, 其中色谱带试验敏感性等同于实验室的抗原ELISA, 而且可在15 min内判定结果。由于控制FMDV的关键之一在于早期诊断, 因此探索一种能够大量、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将仍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在将来, 一种同源分析的新型ELISA也许会应用于诊断FMD的血清学试验中, 这种新型ELISA比传统的需要洗板的ELISA方法更适合于机器操作。另外, 基因芯片和蛋白上清检测系统也将最终应用于FMD的检测技术。
综上所述, 对FMD的诊断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流行病学并结合新的生物技术方法。经典的病毒分离、补体结合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可靠准确, 目前仍在使用, 但FMD病毒分离培养工作量较大, 病料采样的部位、时间、样品处理、病程类型、发病动物的抗病毒抗体水平等因素对病毒分离成功与否有一定的影响, 而最主要的是分离病毒的细胞是否敏感和有效。补体结合试验有些样品中存在抗补体活性, 影响检测结果;体外病毒中和试验需要单层培养细胞, 细胞生长变化不均, 病毒对细胞适应性有别, 细胞易受细菌和霉形体的污染, 并且有些血清样品对细胞有毒性。
口蹄疫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篇8
1 合成肽疫苗
FMDV衣壳结构信息被确定以后, 研究者明确了构成衣壳蛋白之一的VP1明显暴露在衣壳表面[3], 研究者根据基于VP1开始研发蛋白疫苗。利用DNA重组技术, Kleid等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VP1, 在牛和猪中起到了保护作用[4]。另一些研究发现在VP1的羧基末端区的可变G-H环上的片段与B细胞表位一致[5], Bitlle化学合成了这些区域的肽, 与载体蛋白偶联, 能够在牛体内诱导产生高水平抗体, 在豚鼠攻毒实验中具有保护作用[6]。Taboga等在138头牛上进行合成肽疫苗的效果检测, 以不同剂量的肽和程序进行接种, 结果表明各组虽然可以产生免疫反应, 但攻毒实验的保护率不高[7]。Rodriguez等的实验也有类似结果[8]。肽疫苗虽然可以诱导免疫反应, 但不能产生有力的保护作用。原因可能是肽疫苗只代表了FMDV部分抗原位点, 而且是病毒衣壳的连续区域, 然而病毒上的一些抗原位点并不连续, 同时FMDV的准种性质也可能导致肽疫苗失效。
2 空衣壳疫苗
病毒空衣壳具有完整的免疫显性位点, 降低FMDV准种抗原变异的可能选择, 是代替多肽疫苗的新型免疫原。空衣壳由被感染的细胞自然产生, 是不含核酸分子的病毒粒子, 不具有传染性, 但含有和病毒粒子一样的免疫原性[9]。研究者构建了包含衣壳和3C蛋白酶编码区的质粒, 其基因产物被认为是衣壳结构蛋白VP0、VP3、VP1过程中所必须的[10]。
早期, 研究者使用大肠杆菌等表达的FMDV空衣壳免疫动物, 由于最终的抗原表达水平不高, 导致结果比不理想。为了提高空衣壳的表达水平, 研究者利用活病毒作为载体。目前认为人腺病毒载体和痘病毒载体能高效表达外源基因。利用携带FMDV衣壳序列的重组复制缺陷型人类腺病毒5型 (Ad5) 来运送免疫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人类腺病毒在人和动物中致病性较低, 而且Ad5性腺病毒基因组缺失了复制必须区基因, 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性更高。Ad5型腺病毒可以容纳5~8 kb的外源DNA, 在特定的包装细胞中复制, 注射到动物体内后, 自身不能复制, 同时能一次性表达外源蛋白, 能够诱导比较全面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腺病毒还具有宿主方位广的优点, 在猪和牛的多种组织细胞中都能吸附。Mayr等构建了A12型FMDV衣壳蛋白和3C蛋白酶的复制缺陷型病毒载体Ad5-FMDV, 在猪中产生特意性中和抗体, 5/6的猪在攻毒实验中获得保护, 没有获得保护的猪相对比对照组症状也较轻[11], 这些实验都进一步表明, 有活性的3C蛋白在疫苗的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随后Moraes等构建重组腺病毒, 成功表达A24型FMDV空衣壳粒子, 用高剂量免疫猪, 诱导产生抗体, 在攻毒实验中所有猪均获得免疫[12]。在另外一个类似的试验中, Pacheco等利用Ad5-A24重组腺病毒在牛体内的试验表面, 牛接种大剂量的Ad5-A24在7 d后通过舌皮接种攻毒, 疫苗组相比于对照组只有一牛出现轻微病症, 其余牛都收到很好保护[13]。卢曾君等构建了表达O型FMDV空衣壳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P12x3C, 分别在豚鼠和猪的攻毒实验中均获得较好的结果。这些试验表明, 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能够在动物体内表达FMDV的空衣壳结构, 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近年来, 一些研究者利用不同的系统, 在包含或缺失3C蛋白编码区的情况下表达FMDV的衣壳。Ma等利用重组伪狂犬病毒活载体接种猪, 诱导产生了FMDV特异性中和抗体, 产生了一定的保护[14]。李志勇等利用一种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从蚕蛹中分离得到重组病毒衣壳, 免疫牛产生中和抗体, 28 d后用同源病毒攻击, 4/5的牛受到保护[15]。Porta C等将3C蛋白酶的活性减弱, 通过改变衣壳上的氨基酸结构, 构建更加稳定的衣壳结构, 通过杆状病毒得到表达, 重组衣壳免疫后34周内使牛获得很好的强毒保护[16]。马文戈等对FMDV的3C蛋白酶进行位点突变, 使用P1-2A-9m3C基因重组构建的山羊痘病毒, 表达病毒空衣壳, 在免疫小鼠的实验中有较高的中和抗体, 但在免疫绵羊的实验中并不理想[17]。虽然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空衣壳疫苗和传统的灭活疫苗相比没有显著的优势, 但由于其没有病毒核酸, 使用后动物的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高, 被认为是改进传统疫苗的候选者。
3 可饲疫苗
可饲疫苗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免疫原性基因导入植株中, 获得能够表达抗原蛋白的植株。FMDV的可饲疫苗。Wigdomri等将带有FMDV的结构蛋白VP1的转基因苜蓿, 经过口服免疫或非经肠道免疫小鼠, 产生了相似的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 并且小鼠在攻毒实验中获得保护[18]。Pan等构建表达FMDV蛋白的p Bin438-P12A3C载体, 获得能够表达P12A蛋白和3C蛋白酶的转基因番茄, 利用番茄叶提取物在豚鼠中产生免疫反应, 在攻毒实验中, 豚鼠受到有效保护[19]。目前在可饲疫苗的研究中, 玉米、水稻、豇豆、马铃薯等植物中都有进行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可饲疫苗是当前疫苗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如何提高蛋白表达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 展望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也让口蹄疫疫情控制难度加大, 目前许多国家口蹄疫控制依赖于传统疫苗通过强制免疫、建立无病区、对发现疫情进行强制扑杀等手段控制口蹄疫, 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随着分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口蹄疫疫苗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 虽然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 但研制安全、高效、无毒副作用的新型疫苗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摘要: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强、致病率高的动物性疫病, 对偶蹄动物威胁极大, 每年都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 新型口蹄疫研究不断深入, 文中就目前几种新型口蹄疫疫苗进行阐述。
口蹄疫诊断及疫苗等研究综述 篇9
口蹄疫病毒 (FMDV) 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FMDV是已知较小的动物RNA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23~25nm, 呈圆形或六角形, 由60个结构单位构成20面体。所含核酸为RNA, 全长8.5kb。在负染标本中, 可见衣壳由32个壳粒组成, 口蹄疫病毒的壳粒大于其它小RNA病毒的壳粒。取感染细胞培养物作超薄切片, 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 常可见到胞浆内的口蹄疫病毒呈晶格状排列。X线衍射分析证明, 口蹄疫病毒除VP1蛋白第141~160位氨基酸突出于表面外, 整个病毒粒子呈光滑平整的球形, 不具有其它小RNA病毒表面的凹陷结构。
2 FMDV的遗传变异
FMDV的毒力和抗原性均易发生变异, 经过不断的抗原“漂移”过程, 导致一系列亚型的产生。FMDV基因组中编码衣壳蛋白的核苷酸发生变异从而导致病毒抗原性的变异。分析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的差异, 可以发现VP1的变异性最高, 特别是其编码病毒抗原的核苷酸序列是一个可变区, 是由抗原表位的氨基酸缺失、添加或替换造
氧发生器。
4臭氧消毒技术独特的优越性
4.1消毒无死角, 杀菌效率高, 除异味消毒进行时臭氧发生装置产生一定量的臭氧, 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 扩散均匀, 通透性好, 克服了紫外线杀菌存在的消毒死角的问题, 达到全方位、快速、高效的消毒杀菌目的。另外, 由于它的杀菌谱广, 既可以杀灭细菌繁殖体, 芽孢, 病毒, 真菌和原虫孢体等多种微生物, 还可以破坏肉毒杆菌和毒素及立克次氏体等, 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除霉、腥、臭等异味的功能。
4.2无残留、无污染臭氧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产生的, 消毒氧化过程中, 多余的氧原子在30min后又结合成为分子氧, 不存在任何残留物质, 解决了消毒剂消毒时残留的二次污染问题, 同时省去了消毒结束后的再次清洁。
总之, 臭氧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很多领域, 也已经尽显出它独特的优越性, 但也存在着一些实成的。VP4几乎不发生变异[1]。四种衣壳蛋白的变异顺序VP1〉VP3〉VP2〉VP4。欧洲O、A、C三个型中任何两个型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60%。曾有人对3个O1亚型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 发现编码VP1的核苷酸高度同源, 达98%;在O1亚型VP1多肽的213个氨基酸中, 三个毒株之间只有3个氨基酸残基不同。但在几个C3亚型毒株之间, 核苷酸序列中有25个碱基序列不同, 结果造成8~9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随后又证实, 各型病毒之间不仅组成抗原环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而且组成这种抗原环的氨基酸数目也有差异:以SAT3最多, 为VP1 124~165号氨基酸;其次是O、A、C型, 分别比SAT3少5、7、9个氨基酸。
3 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
FMD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大部分地区时有发生, 常在牛群及猪群大范围流行。此病的致死率很低, 但是感染率很高。口蹄疫的大规模流行, 会给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并波及到市场上毛、皮、肉、奶的供应以及以毛、皮、肉、奶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轻工业, 给畜牧业和进出口贸
际问题, 因此, 也给研究者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成熟和推广。
参考文献
[2]于玺华等.空气微生物学及研究进展[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5 (4) [3]李西峰等.臭氧技术应用于卫生除害处理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 (6) .
[4]高虎杉等.臭氧消毒技术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探讨[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1 (3) .
[5]王琨, 吕春梅, 李宏伟.通风、过氧乙酸和臭氧氧化降低室内微生物[J].环境工程.2004, 22 (5) .
[6]沈芄, 邱立军, 杨振玲等.KXD-1型空气消毒器消毒效果的试验观察[J].中国消毒学, 1996, 13 (1) .
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直接威胁着国家声誉和人类食品卫生安全, 因而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口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O、A、C、SAT1、SAT2、SAT3、Asia1型, 每个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亚型。由于不断发生抗原漂移, 因此并不能严格区分亚型。口蹄疫诊断只能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送检样品包括水泡液、剥落的水泡、抗凝血或血清等。死亡动物可采集淋巴结、扁桃体及心脏。样品应冰冻保存, 或置p H7.6的甘油缓冲液中。目前口蹄疫的检测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技术、血清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3.1 病毒分离技术
病毒分离技术是检测口蹄疫的黄金标准, 主要有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2种方法。
3.1.1 细胞培养
检测口蹄疫最初用的细胞是单层初代猪肾细胞, 后来随着细胞培养系统的不断增多, 有许多培养细胞都可用于FMDV的分离。其中初代小牛甲状腺 (CYT) 细胞分离FMDV时特别敏感[2], 此外还有小牛肾细胞[3]、仓鼠肾细胞系BHK21等。目前许多实验室都将CYT细胞和IBRS 2培养细胞 (猪肾细胞系) 作为分离FMDV的常规细胞, 这2种细胞系可将FMDV和SVDV (猪水泡病病毒) 区分开, 因为FMDV可在这2种细胞上生长, 且有相似的细胞病变, 而SVDV只能在IBRS 2细胞上生长。
3.1.2 动物接种
动物接种常用乳鼠进行, 通常情况下进行病毒分离需要用8~10只小鼠, 以便于观察接种鼠的死亡情况和获得足够多的抗原, 并在进行补体结合试验 (CFT) 时获得明显的阳性结果。当致病性毒株非常重要时, 也可用牛等动物来分离病毒。
3.2 血清学检测技术
血清学诊断技术主要有病毒中和试验 (VNT) 、CFT、间接血凝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3.2.1 补体结合试验
CFT是较早的应用于诊断FMD的血清学诊断技术之一, 最初的CFT是在试管中进行的, 后来被微量法所替代, 微量法操作简便, 节省试剂, 但是CFT的敏感性不高, 且易受样品中的亲补体性和抗补体物质的干扰。
3.2.2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中和试验是OIE推荐的检测FMDV抗体的标准方法。在进行抗原鉴定时病毒中和试验比补体结合试验要好, 但体外VNT试验也有一些缺点, 如需用的细胞生长不一致、病毒敏感性的变化、外源性微生物因子 (如细菌和真菌) 的可能性干扰以及被试血清对细胞的不同影响等等, 这一方法必须使用活病毒, 非普通实验室所能操作, 而且中和试验全然不能区分免疫抗体和感染抗体。
3.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试验检测口蹄疫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简便、可靠性好等特点, 且能自动化操作, 并能迅速的检测大量样品, 在FMD的诊断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已成为国际上检测FMD的常规方法之一。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 以及对FMDV研究的不断深入, 已经建立起检测FMDV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 其中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核酸探针、核酸序列分析、电聚焦寡核苷酸指纹图谱法、基因芯片技术等等。
3.3.1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PCR诊断技术在使用时以特殊设计的引物作介导及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再进行PCR扩增, 扩增产物用PAGE或琼脂糖电泳或硝酸银染色检查, 看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与设计是否相符。PCR检测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其特点是特异性好, 灵敏度高, 简便快速, 对检测样品要求低。在分子流行病学中RT-PCR可与序列分析结合研究不同分离株之间的系统关系, 也有助于追踪该病暴发的传染源。
3.3.2 核酸探针
即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核酸的c DNA拷贝, 可以特异地同待检样品中的病毒核酸结合,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放射自显影显现出来, 这一方法是当前最敏感的方法。其缺点是试验程序较为繁琐, 而且同位素标记半衰期短, 并污染环境。相关学者用32P标记克隆在质粒上的FMDV基因组聚合酶序列作为探针, 对实验感染牛的食道/咽部刮取物进行了检测, 认为此法为进出口动物FMD检测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4]。
4 口蹄疫疫苗的研制
使用灭活疫苗, 需经常重复免疫接种, 才能维持保护, 弱毒疫苗存在的散毒和毒力返祖现象、灭活疫苗中的活毒残留问题及因毒株的抗原漂移和基因组的变异选择而导致疫苗接种失败等现象都可能造成FMD的大流行。同时疫苗的研制总是落后于病毒变异, 造成现行的疫苗对当时的流行毒株预防效果不理想, 这也是FMD防治困难重重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着对FMDV深入研究和知识的积累, 已能从分子水平阐明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免疫特点, 重组DNA及相关技术的兴起, 推进了口蹄疫疫苗的研究, 开拓了口蹄疫基因工程苗研究的领域, 使新一代口蹄疫疫苗的诞生成为可能。
4.1 传统疫苗
4.1.1 活疫苗
FMDV容易发生变异, 且不易致弱, 有致病性, 不安全, 所以活疫苗不适宜用来防控FMD,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此苗。
4.1.2 灭活疫苗
目前FMD主要是使用灭活疫苗进行预防, 且使用效果较其它类型疫苗效果好。由于活疫苗可能会因遗传变异导致原疫苗的效力丢失或突变成强毒株而引发疾病, 死疫苗灭活不彻底导致疾病流行等原因, 研制安全、稳定和抗原性强的新型疫苗便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4.2 新型疫苗的研制
4.2.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目前, 已经发现FMDV结构蛋白基因和非结构蛋白基因2A、3C串联起来表达, 可以产生76S的类病毒粒子, 提纯该病毒粒子用来免疫动物, 其免疫效果类似于全病毒, 可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 能抵抗强毒的攻击, 并彻底解决FMDV常规疫苗散毒的危险, 显示其良好的前景。现只有A型FMDV基因工程疫苗试验证明具有相当的效力。目前我国已完成抗O型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用其制备的疫苗同时完成田间试验和区域性试验等一系列动物免疫试验, 取得显著效果。
4.2.2 基因缺失疫苗
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缺失苗是由美国的Baylor医学院和Texas大学联合研制成功的一株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受这一研究以及随后不同实验室成功结果的启发,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致力于口蹄疫基因缺失苗的研究。
4.2.3 活载体疫苗
2000年, Berinstein A等[5]发现, 结构蛋白前体基因构建的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牛和小鼠后, 用ELISA检测动物血清发现, 中和抗体滴度高, 抗病毒保护效果好, 动物应答较强且持久, 一次免疫诱导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可持续两个月, 加强接种后, 动物可获得更长的免疫力;另外, 腺病毒和疱疹病毒也可以作为重组载体, Gregory A等[6]用表达FMDV结构蛋白的腺病毒-5型免疫猪, 4周后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 可产生高滴度的FMDV中和抗体, 5/6免疫猪获得了保护, 用该重组病毒接种牛诱导产生高滴度的抗FMDV抗体。以复制能力缺陷第5型腺病毒介导的免疫由于转入本身缺乏复制机制, 不会与宿主染色体基因整合, 所以不会像弱毒疫苗出现毒力恢复的可能性。目前, 腺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得比较清楚, 而且腺病毒活疫苗已在美国使用30年, 证明是安全的, 所以重组病毒具有发展活疫苗的前景。
4.2.4 核酸疫苗
90年代, 随着基因免疫概念的问世及完善, 为FMDV免疫带来契机。Shieh等[7] (2001) 根据包含有非甲基化胞嘧啶-磷酸-胸腺嘧啶 (Cp G) 基序的寡核苷酸 (ODN) 能够刺激细胞免疫反应, 而且可充当有效的佐剂, 因此构建了一个带有FMDV O/Taiwan/97株衣壳蛋白VP1的质粒DNA, 并以Cp G ODNs作为免疫刺激剂, 结果证实用Cp G ODNs加强免疫后能够使小鼠产生更高滴度的中和抗体。除此之外, 研究者还将FMD基因疫苗与IL-2, GM-CSF等细胞因子或携带其编码基因的质粒DNA共同免疫动物, 结果证实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基因疫苗的免疫效力。核酸疫苗是用携带免疫原基因的核酸制成。美国梅岛动物病毒研究所正在研究口蹄疫病毒核酸疫苗, 据称有一定的效果, 但核酸疫苗安全性方面尚有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 如染色体整合、免疫耐受、自身免疫和抗DNA抗体形成等诸多可能性。目前在动物试验中尚未出现这些现象, 但是其安全性还需通过长期大量的观察和试验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Daniel Haydon, Susan Lea, Liz Fry, et al.Characterizing Sequence Variation in the VP1Capsid Proteins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Serotype O) With to Virion Structure[J].J MOI1998, Evol, 46:465-475.
[2]Hamblin, et al.A new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Ⅱ.Application.J Immunol Meth, 1986, 93:123-129.
[3]Hamblin, et al.A new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Ⅰ.Evaluation on of antibodies after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Epidemiol Infection, 1987, 99:733-744.
[4]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家畜口蹄疫及其防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137-138.
[5]Berinstein A, Tami C, Taboga, et al. (2000)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induced by a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J].Vaccine.18:2231~2238.
[6]Gregory A M, Marvin J G, Tarasvech C. (1999) .Development of replication-defective adenovirus serotype V containing the capsid and3C protease coding reg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as a vaccine candidate[J].Virology.263:496~506.
牦牛O型口蹄疫免疫程序研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来自甘孜州白玉县昌台种畜场。犊牛组:选择健康的牦牛犊30头;试验组及对照组:选择120头健康成年牦牛, 分成3个试验组 (A、B、C) 及一个对照组 (D) 。所选试验牦牛在上年年底进行过口蹄疫免疫。
1.2 疫苗及检测试剂
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苗 (OJMS+JSL) , 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生产;O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 (LB-ELISA) 检测试剂盒, 购自兰州兽医研究所, 试剂批号:2013121901。
1.3免疫方法
A组在首次免疫后2周进行二免;B组在首次免疫后4周进行二免;C组在首次免疫后6周进行二免;D组为对照组, 只免疫1次。免疫剂量为每次2.5 m L。
1.4 样品采集
颈静脉采血, 无菌分离血清, -20℃保存。犊牛组:在出生后第15、30、45、60 d采集血清进行母源抗体检测;试验组及对照组:在免疫前先采样一次, 对照组在免疫后、试验组在加强免疫后的第2、4、9个月又一次采集血清进行抗体检测。
1.5 抗体检测
用液相阻断ELISA试验检测O型口蹄疫抗体, 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按照试剂盒判断标准, 当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27 (即128) 时为抗体阳性, 对牛有99%以上的保护。
2 结果及分析
2.1 犊牛母源抗体检测结果
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牦牛犊的O型口蹄疫母源抗体进行了检测, 结果发现, 15日龄时母源抗体的滴度较高, 为犊牛提供了良好的保护水平;随着日龄增长, 犊牛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至60日龄时抗体滴度回落至临界值附近, 此时应及时进行口蹄疫疫苗免疫。试验结果说明, 60日龄是牦牛较理想的口蹄疫首免日期 (结果详见表1、图1) 。
2.2 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抗体检测结果
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各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抗体检测, 结果发现各组在加强免疫后2个月至9个月, 抗体滴度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2个月至4个月各组的抗体滴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 尤其是A组抗体滴度远高于其他组;加强免疫后9个月试验B组和D组的抗体滴度接近临界值, A组和C组的抗体滴度相近并高于临界值。试验结果表明, A组的平均抗体滴度最高, 建议牦牛在首免后2周进行加强免疫 (结果详见表2、图2) 。
3 结论
3.1 牦牛犊母源抗体消长情况
本试验中牦牛犊的母源抗体在60日龄时已经下降至临界值附近, 此时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免疫影响较小, 为避免留下免疫空挡, 建议牦牛犊首次的免疫时间在60日龄左右。
3.2 成年牦牛的免疫时间
生产实际中一般应在抗体滴度下降到临界值以前就进行再次免疫, 以降低疫病发生风险。从本试验结果看, 成年牦牛在首次免疫后2周进行加强免疫, 其效果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刘颖, 冉多良, 王香祖.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家畜抗体水平的检测[J].动物医学发展, 2008, 29 (10) :38-41.
牛亚洲1型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控 篇11
一、发病情况
2009年4月3日,桐梓县马鬃乡石板村某村民未经畜牧兽医部门审批,擅自从外地引进杂交犊牛61头。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接到举报后,立即派执法人员前往对引进的全部杂交犊牛进行依法留验观察。2009年4月20日,17头杂交犊牛发病,4月21日发病犊牛增至48头。
二、临床症状
发病杂交犊牛有32头体温升高为40~41℃。口腔上腭黏膜及齿龈黏膜有粟粒至黄豆大小、数量不等的溃疡;舌面红肿、黏膜脱落,有的有水泡;从口角流出带白色泡沫的清涎,并挂于口角;3头牛跛行,蹄冠红肿;另有2头牛蹄叉处有明显水泡,触之有明显痛感。发病牛食欲明显减少,咀嚼和吞咽缓慢,有的采食和反刍完全停止。
三、诊断
2009年4月21日采集8头发病杂交犊牛的水泡皮、水泡液、叩液血清等送国家参考实验室,检验为亚洲1型口蹄疫阳性。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牛亚洲1型口蹄疫。
四、防控措施
1. 强制封锁疫区并扑杀、焚烧、深埋发病的61头杂交犊牛,防止疫情扩散。
2. 强制消毒。对疫点的圈舍、环境强制进行连续15日的消毒,每日早晚各1次;对疫点外受威胁区的圈舍、环境也进行彻底消毒,每日1次;对进出疫点的车辆强制进行彻底消毒。交替使用2%烧碱、0.1%二氯异氰脲酸钠、0.5%次氯酸钠等消毒液。
3. 强制免疫。对发生本病的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健康牛紧急免疫注射亚洲1型和O型二价口蹄疫疫苗,使疫情得到了控制。
4. 强制检疫。严格检疫进出疫区的各种运输车辆,防止本病的再度传入和传出。
5. 强化疫情报告。要求马鬃乡畜牧水产站技术人员和全乡村级防疫员做好疫情排查、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疫情及时上报。
6. 强化疫情监督管理。一旦发现疑似疫情,严格监管好病畜,防止养殖户乱扔病死畜和转移、变卖发病畜。
五、讨论
1. 桐梓县由于家畜繁育体系建设不完整,部分养畜户靠外购家畜饲养,给本病的传入带来了机会。
2. 近年来,由于养肉牛的经济效益较好,很多养畜户不经过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审批,擅自到外省调进杂交犊牛来育肥,也给本病的传入带来机会。
3. 要防止本病的传入,必须走自繁自养之路。确需从外地调进家畜,应按引种程序或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从无本病的养殖场选购,购入后隔离观察21天,确定无病后才能正式入场饲养。
4. 多进行动物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方面的培训,引导养殖场、养殖户更新观念,提高疫病防治意识,减少本病的发生。
牲畜口蹄疫的研究进展与防控对策 篇12
临床症状可见牛呆立流涎, 猪卧地不起, 羊跛行;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发病后期, 水泡破溃、结痂, 严重者蹄壳脱落, 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传播速度快, 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 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 仔猪常成窝死亡。病理变化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 形色酷似虎斑。
1 牲畜口蹄疫的研究进展
1.1 口蹄疫病原学的研究进展
口蹄疫的病原是口蹄疫病毒。FMDV 属于小 RNA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属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为 20~25 nm, 呈大致的圆形或六角形, 不具有囊膜。口蹄疫病毒的结构和成分均较简单, 成熟病毒粒子约含 30%的RNA, 其余 70%为蛋白质。口蹄疫的完整粒子 (146 S) 的衣壳由 1 A (VP1) 、1 B (VP2) 、1 C (VP3) 和 1 D (VP4) 4 种结构蛋白各 60 个分子组成。据张显升[3]等研究表明, 其作用在于保护 RNA 免遭核酸降解、识别特异性细胞受体、决定抗原性、释放和传递RNA, 通过细胞膜进入易感细胞内。其中 VP1和VP3 是主要的免疫性抗原, VP2 和 VP4 是对免疫有一定作用的酶。
口蹄疫病毒具有型多易变的特点, 目前有7个血清主型, 分别为O、A、C、SAT1、SAT2、SAT3和亚洲Ⅰ型 (AsiaⅠ) 。每一主型又分若干亚型,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亚型有65个且仍可能在不同的地区出现新的变异株和新的亚型。无论动物还是人类的感染都以O型多见, C型少见。我国口蹄疫的病毒型为 O、A 型和亚洲Ⅰ型[4]。动物感染一种血清型的病毒后, 不产生对其他型的免疫力, 但同型的亚型之间有部分的交叉反应。同其他RNA病毒一样, FMDV 具有高度变异性和适应性, 表现为血清型的多样性与广泛的宿主范围, 可以在宿主和细胞中产生持续感染。
口蹄疫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在自然条件下, 含毒组织和被污染的饲料、饲具、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可达数周和数月之久。在有低温和蛋白质保护的条件下, 有利于延长病毒存活时间;而日光直射 60 min 后病毒就可死亡。何家惠[5]在试验中证明, 3%~5%福尔马林、1∶150~1∶300 农福、0.2 %过氧乙酸及 0.1%灭菌净对本病毒均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1.2 口蹄疫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口蹄疫最易感染的是牛、猪、羊、骆驼、鹿等偶蹄动物, 人也可以感染。本病与一般传染病不同的是, 它较易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但在某些流行过程中, 只感染牛、羊, 而不感染猪, 或仅感染猪而不感染牛、羊。
口蹄疫病毒是多元性病毒, 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 这就给预防和控制口蹄疫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口蹄疫病毒在环境中有很强的抵抗力, 一有机会就会侵入动物机体复壮, 并迅速扩增, 因此环境的污染也可造成该病的传播, 如污染的水源、棚圈、工具和接触过病畜人员的衣物、鞋帽等。
由于口蹄疫病毒的多血清型及其具有的强变异性, 造成较快的流行速度,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世界上爆发口蹄疫国家的情况看, 目前口蹄疫的流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7]。
(1) 病毒的特性发生改变, 出现优势毒株。
口蹄疫病毒的7 个血清型抗原性各不相同, 并且单独的一个血清型的病毒都可以引起口蹄疫的暴发。其中O型分布最广, 占 76%而居首位, 也是引起口蹄疫暴发流行的主要的血清型[8]。
口蹄疫病毒有很强的变异性, O 型病毒的泛亚株是一个新出现的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入侵能力的病毒株。泛亚株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是造成 2001 年世界口蹄疫大流行的罪魁祸首, 给各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泛亚株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口蹄疫的优势毒株[10]。
口蹄疫病毒的某些变异株近年来变得耐高温, 在气温达36 ℃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发病和流行。
(2) 病毒传播速度更快, 造成的危害更大。
口蹄疫病毒具有极高的传染性, 并且能通过空气、旅行和食品等传播。易感动物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病毒, 如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临床发现在一些存有病毒的猪仓、车箱内, 装进活猪24 h内即可引起发病。
(3) 非口蹄疫国家重新爆发口蹄疫。
近年来, 口蹄疫在世界许多国家频繁爆发, 无论是无口蹄疫国家、免疫无口蹄疫国家、还是有疫情的国家, 养殖业都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口蹄疫是变异性很强的病毒, 病毒突变株的广泛存在以及感染宿主的广泛性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使疫情的爆发往往不可预测并且难以控制。事实也证明, 对口蹄疫来说, 破坏力最大的时候就是在以前无病毒存在的区域或者是一个血清型进入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1997年中国台湾、2000年韩国、日本以及2001年的英国的口蹄疫疫情就是变异株在原为无口蹄疫国家重新大规模爆发的最好例子[12]。
1.3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1) 弱毒疫苗。
弱毒疫苗包括雏鸡化、鼠化、兔化、鸡胚化、细胞培养强化或人工诱变的致弱株, 由于新的亚型不断出现及毒株致弱结果和致弱时间都不能确定, 并且口蹄疫病毒漂移易产生新的亚型毒株, 因此弱毒疫苗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已不能适应口蹄疫防治的需要。
(2)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现今使用最广泛的疫苗, 安全可靠, 免疫效果良好, 目前已在国内广泛使用。但灭活疫苗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表现为免疫性较差;所用种毒均为强毒, 必须有严密的防范设施和严格的操作规程, 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生产难度大, 成本较高;使用剂量大, 免疫期较短, 目前经两次免疫保护期也仅在3个月以上。
(3) 基因工程疫苗。
1975年Bachrach等从口蹄疫病毒分离衣壳蛋白VP1, 配以不完全弗氏佐剂, 制成亚单位苗, 有良好免疫效果。Mckemher等 (1985) 用高浓度的重组DNA的VP1融合蛋白152 μg重复接种后, 牛可抗A型FMDV的攻击感染。Morgan (1990) 等用58 μg的A12-32二聚体重复接种, 使猪也可抗A型FMDV的攻击感染[13]。我国复旦大学于1994年研制成功家畜口蹄疫基因工程苗并申请了专利, 目前已在国内逐渐推广应用。
(4) 其他疫苗。
还有合成肽疫苗、活载体疫苗、DNA疫苗、绿色疫苗等目前都在研究和试验之中, 还未能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 当前牲畜口蹄疫的防控难点
2.1 防疫密度不高
据近年来临床实地调查, 规模养殖场场使用灭活苗的防疫密度一免的达到80%, 二免的在30%左右;散养农户的防疫密度悬殊很大, 有近一半的农户家所养牲畜不进行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注射, 一免的不足50%, 二免的不足20%, 尤其是羊的防疫密度仅在15%左右。因此, 就一个地区而言, 口蹄疫疫苗的防疫密度平均不足40%。
2.2 不按程序防疫
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注射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 远不如猪瘟疫苗重要, 因此防疫密度不高。与猪瘟疫苗、蓝耳病疫苗等免疫注射相同的是不按程序防疫现象普遍存在, 具体表现为注射部位不准确、打飞针、注射不消毒, 一根针头打到底, 注射剂量不足 (有许多是将疫苗漏到体外) 等;加上疫苗在注射前保管不善、疫苗失效等因素存在, 使免疫注射的效果和免疫质量打了很大折扣, 给农民造成的印象是防了也还发病, 防与不防一个样。
2.3 发生疫情处理不当
(1) 发生疫情不上报:
目前在农村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不上报现象十分普遍, 不仅是口蹄疫疫情, 就连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等疫病也同样如此。其中主要原因是报了疫情, 所养鸡动物要被扑杀, 而扑杀后多数情况拿不到补偿费, 不仅损失巨大 (对于家庭而言) 还要遭到地方村干部的批评和埋怨。
(2) 疫情私了:
当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的普遍做法是私下处理了事, 一则农民不愿所养动物要被扑杀而遭到经济损失, 二则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也希望发生规模的疫情不要向上报, 因为只要将疫表报上去, 上级职能部门就会下来调查和处理, 因而都心照不宣地希望基层将疫情私下处理, 不要上报。
(3) 不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情私了并非完全是农民自已将疫情处理, 而多数情况是在乡村级兽医指导下处理, 但往往不需要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只是将病畜处理掉和进行场地消毒, 因而很容易留下诸多隐患。而当前更多的情况是农民自已处理, 最多的情况是隐情不报, 或将病畜卖掉, 或私自进行治疗让其耐过 (有经验的农户知道成年畜得口蹄疫一般不会死) , 其间很容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4) 消毒不彻底:
众多农民对疫病防控知识了解很少, 他们对消毒药性能、消毒程序和操作技能掌握更少。因此, 他们遇到重大动物疫病时不知道如何消毒, 因而也往往消毒不彻底, 常造成养殖场内疫情此起彼伏、延绵不绝。
2.4 病死畜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 最现实的做法是减少眼前的损失。经粗略统计, 凡10 kg以上的猪死亡后选择埋掉的不足10%, 10 kg以下幼猪大多选择扔掉;大猪和牛、羊病死后几乎100%卖给小刀手宰杀。近年来, 口蹄疫常与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 使大猪、老母猪的病死率大大提高。一个地区一旦发生口蹄疫流行, 当地小刀手则忙于收购宰杀病死猪大发昧心财。出售宰杀病死畜的结果, 往往使养殖场地被深度污染, 造成疫情异地传播;疫情一旦发生, 则此起彼伏, 很难在短时间得到平息。
2.5 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动物防疫法规定, 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疫情扑灭, 地方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 造成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消毒、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存在上述诸多漏洞, 致使包括口蹄疫在内的重大动物疫病久控不止, 一些地区甚至经常发生, 农民增收受阻。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政府领导职能
牲畜口蹄疫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重大动物疫病, 口蹄疫的防控措施是一种国家行为即政府行为。每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 国家农业部于2007年7月重新颁布了《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 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案;对牲畜口蹄疫从免疫接种、消毒、病死畜的无害化处理, 所需费用都纳入政府财政计划, 列入专款专用。
3.2 业务主管部门端正工作作风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技术支撑部门更是责无旁贷。他们应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消灭作为自身的神圣使命。那种怕麻烦和默许辖区内疫情“私了”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 也是对人民极不负责任的, 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因此, 他们必须端正工作作风, 必须有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 长年奋战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第一线, 指导辖区内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3.3 加强法制宣传和以法治疫
国家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 是全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依据。当前, 这些法律法规远未做到家喻户晓, 加强法治宣传和以法治疫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媒体宣传固然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方法是办好养殖大户培训班, 让广大农民知道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危害性和出售宰杀病死畜禽的危险性, 因为受危害最大的是农民自己, 在危害自已的同时也危害了别人, 危害了全社会。同时要教育农户, 让他们了解《防治技术规范》的具体措施, 自觉地做好口蹄疫的预防、消毒、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的各项工作, 形成全社会群防群治的氛围。
3.4 提高防疫密度和检测水平
(1) 落实强制性免疫的强制性:
动物防疫法规定, 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 (即重大动物疫病) 实行强制性免疫。既然是强制性免疫就不是可防可不防, 也不是愿不愿意防, 而是必须防, 强制性防。要落实强制性防疫, 则必须有队伍, 疫苗、器材、药品、人工费均由政府出, 而不应叫农民拿。这就要健全基层兽医队伍, 防疫所有费用列入政府财政计划。
(2) 提高农户接受防疫的自觉性:
实践证明, 自觉性来源于切身利益。当农户人人意识到免疫注射与其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时, 就会义无反顾地接受防疫。因此, 做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则可事半功倍。
(3) 强制性免疫与强制性检测相结合:
目前, 全国已将抗体检测用于动物防疫工作临床。如同做好畜禽防疫工作一样, 农户对抽血查抗体也有一个接受过程。要使农民能自觉地配合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搞好抗体检测工作, 依然需要做好千家万户的宣传工作。在一些地区农户还没有自觉配合时, 则应将强制性免疫与强制性检测相结合进行。这样可以缩短农户的配合接受过程, 也便于提高整个地区的畜禽防疫密度和免疫水平。
3.5 强化监督和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