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

2024-07-22

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精选6篇)

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 篇1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出现水疱性病变。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容易发生变异,主要存在于患畜水疱皮及淋巴液中。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康复期和潜伏期的病牛亦可带毒、排毒。该病主要经呼吸和消化道感染,无明显的季节性。

该病潜伏期平均2~4 天,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发病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出现蚕豆大至核桃大的水疱。此时,病牛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挂满嘴边,采食、反刍完全停止。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病牛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管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糜烂部可能化脓、坏死,甚至出现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能出现水疱,而且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该病一般为良性经过,若只是口腔发病,约经1周即可治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则病期可延至2~3 周或更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3%。但有时病牛在水疱病变逐渐愈合,趋向恢复健康时,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全身虚弱、肌肉震颤,心跳加快、节律不齐等症状,最后因心脏停搏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在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所致。

犊牛患病时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特征性水疱症状不明显,死亡率很高。通过剖检发现患病牛心包膜有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质地松软呈熟肉样。

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在该病的流行地区,需进行牛口蹄疫疫苗接种。可以选用经农业部批准,由省级动物防疫部门统一供应的牛口蹄疫疫苗,每年春秋(5月和11 月)各进行1 次预防接种。从外地引进的架子牛,48小时内必须进行免疫接种,20~30天后加强免疫1次,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猪口蹄疫的防治与诊断分析 篇2

口蹄疫病毒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FM-DV) , 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成员, 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 直径20~25 nm, 由中央的核糖核酸核芯和外周蛋白组成, 无囊膜。病毒RNA的核昔酸变异频率高, 导致病毒表层蛋白质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 而这种变异特性决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差异大, 出现多个血清型。FMDV有7个血清型, 即A型、O型、C型、亚洲1型 (Asia1) 和南非1、2、3型 (SATl、2、3) , 各型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 同型的不同毒株之间, 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FMDV能在许多种细胞内增殖, 如猪和羊胎肾细胞、犊牛甲状腺细胞、仓鼠肾细胞等, 能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以细胞圆缩和核致密化为特征。传代细胞系如猪肾细胞IBRS-2和PK-15、仓鼠肾细胞BHK-21等亦被广泛用于FM-DV的增殖。

口蹄疫病毒在4℃比较稳定, 在-70℃十分稳定, 可以保存几年。37℃下48 h内病毒被灭活, 80~100℃能立即杀灭病毒。病毒不耐酸和碱, 最适p H为7.4~7.6, p H小于6或者大于8时可灭活病毒。阳光直射能迅速杀灭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病毒在外界的存活力很强, 在污染的干草或秸秆中室温下可存活20周, 厩舍墙壁和地板上干燥分泌物中的病毒至少可以存活1个月 (夏季) 至2个月 (冬季) 。在污染肉制品中的存活时间与产品类型有关, 肌肉中产生的乳酸能很快杀死病毒, 但病毒在骨髓中可存活6个月, 在淋巴结中可存活四五个月, 在火腿中可存活3~5个月。冻肉中能存活更长时间。

2 流行病学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病猪呼出的空气、唾液、乳汁、精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流产时的羊水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急性传染过程中屠宰动物也会造成大量病毒的散布。健康动物直接接触发病动物, 或接触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及污染饲料等都可以感染发病。处于潜伏期的动物危险性很大, 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 动物就可以从乳、唾液、呼出的空气, 精液、尿液和粪便中排出病毒。除感染猪外, 还可感染其他偶蹄动物, 如牛 (黄牛、牦牛、水牛) 、山羊、绵羊和驯鹿。在严重流行和大量口蹄疫病原体传播情况下, 也能使人患病。野生动物可能造成口蹄疫较大范围的传播。

在不同地区, 口蹄疫流行于不同季节, 一般冬春较为寒冷的季节较易发生大流行, 夏季减缓。对于较大的饲养猪舍, 口蹄疫没有明显的季节性[1]。

3 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潜伏期2~7 d, 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主要特征。病猪最开始体温迅速升高至41℃, 精神抑郁, 嗜睡, 食欲严重下降, 甚至拒食。蹄子及周边部位发红, 不让碰触, 渐渐出现水疱, 破裂后则逐渐糜烂出血, 若感染, 则严重者会导致蹄匣脱落。病猪不能行走, 若强迫行走则蹄部出血进一步加重。另外, 在口鼻及周边也可以见到大量水疱。如无继发感染, 病损部位在一两周后可结痂愈合。若蹄部病变非常严重, 则可能需3周以上才能痊愈。成年猪的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 但哺乳仔猪常因呈急性心肌炎而在水疱出现之前发生突然死亡, 病死率可在50%以上。

病理解剖时, 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 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时可见烂斑和溃疡, 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突然死亡的仔猪心包膜有弥散性和点状出血, 心肌切面上可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 因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 像虎皮斑纹, 俗称“虎斑心”。心肌松软, 似煮熟样, 可能有出血点[2]。

4 诊断要点

4.1 一般诊断

主要根据其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重点观察病变部位。

4.2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方法较多, 但以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非结构蛋白间接ELISA检测感染抗体等最为常见。

4.3 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检测包括病毒分离、定型或核酸鉴定, 应在国家许可的专门实验室进行。样本密封后, 贴上防水标签, 并写明样品编号、采集地点、动物种类、时间等, 尽快冷冻保存与送检。

我国《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中指定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T-PCR试验和病毒分离鉴定[3]。

5 防治措施

猪口蹄疫传染性极强, 所以, 主要采取预防措施控制该病。国家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 同时应加强综合性防治。

5.1 预防性措施

理论上应选用与当地流行的病毒型或亚型相匹配的口蹄疫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加强猪群流行病学与免疫学监测, 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 严格进行猪和其他偶蹄动物及其产品的异地调运检疫, 平时保持畜舍清洁和通风, 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经常消毒。

采用疫苗免疫时, 实行春秋两次集中免疫、月月补针的免疫程序, 免疫密度要求达1万。规模养殖场应根据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本场猪群的免疫状况制定免疫程序。猪一般进行O型口蹄疫的免疫接种, 接种量按产品说明书规定, 接种途径为肌肉注射。一般性免疫程序建议如下:种猪每隔3个月免疫1次;妊娠母猪在怀孕初期和分娩前1个月各接种1次;仔猪在35~40日龄首免, 100~105日龄育成猪加强免疫一次 (二免) , 育肥猪在出栏前15~20 d进行三免;对跨省调运的种用或非屠宰猪, 距最后一次免疫超过3个月的, 要在调运2周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4]。免疫21 d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猪的O型口蹄疫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抗体效价>25判为合格, 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判为合格, 存栏猪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必须>7 000。

5.2 紧急处理措施

一旦暴发口蹄疫, 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应急处理方案包括迅速通报疫情, 立即实行封锁、隔离, 扑杀病畜与同群易感畜, 消毒、检疫, 对疑似健康群进行紧急接种等。

6 诊疗注意事项

6.1 注意鉴别诊断

因为与以下几种病比较类似, 所以诊断时要注意作鉴别诊断。

6.1.1 猪的水疱性口炎。

这是由水疱性口炎病毒 (弹状病毒)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相似, 无法区别。但该病多见于夏季和秋初, 常在一定地区散发,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我国境内尚未发生过水疱性口炎, 所以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6.1.2 猪水疱病。

这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与口蹄疫相似, 临床上无法区别。若要区别这两种病, 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将水疱液等病料分别接种一二日龄和7~9日龄乳小鼠, 口蹄疫病料能使2组小鼠均死亡, 而水疱病病料只能致一二日龄乳小鼠死亡。

6.1.3 猪水疱疹。

这是由猪水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与口蹄疫、水疱性口炎及猪水疱病相似, 很难区别。但该病只发生于猪, 其水疱液接种小鼠及其他动物均不发病。

6.2 注意个人防护

因为本病属于人畜共患病, 所以在诊断和治疗本病过程中一定做好个人保护, 尤其是与患病部位直接接触时, 要带好手套、口罩等防护性工具, 确证个人安全。

摘要: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危害较大, 在我国控制比较严格, 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 但有时候依然会出现部分发病情况, 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对该病的发生、流行、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等进行总结, 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口蹄疫,诊断,防治

参考文献

[1]龚杰.猪口蹄疫的危害与防控措施[J].当代畜牧, 2015 (29) :68-69.

[2]斯朗拥忠.猪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治策略[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 (5) :22.

[3]王定高.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 (10) :135.

猪口蹄疫疾病的诊断及防控 篇3

1. 猪口蹄疫的诊断

(1) 临床诊断

猪患有口蹄疫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但以秋末、冬春多发, 一经发生往往呈流行性传播, 病猪以蹄部出现水泡为主要特征, 潜伏期1~2 d, 体温升至40℃~41℃,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废绝。鼻镜、唇边、母猪乳头、口腔黏膜有明显小水泡或糜烂, 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出现局部发红, 微热, 不久后形成米粒大或蚕豆大的水泡, 水泡破后表面形成溃疡, 如无细菌感染, 1周左右痊愈。如有继发感染, 严重者蹄壳脱落, 患肢不能着地, 卧地不起。成年猪死亡率不高, 仔猪多因引发急性胃肠炎, 心肌炎而死亡。

(2) 病理解剖

可见咽喉、气管、胃黏膜有烂斑和溃疡。最具诊断意义的是心肌病变, 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 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块或条纹, 形似老虎身上的斑纹, 称为“虎斑心”, 心脏松软, 似煮过的肉。

(3) 实验室诊断

确诊该病可采用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例如与水疱病难辨时须用实验室诊断, 可取病猪蹄部水疱片或水疱液置于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 然后送有关部门作补体结合实验, 或送检病猪恢复期的血清作乳鼠中和试验, 病毒中和试验, 琼脂扩散试验等。近几年常用生物素标记探针技术来检测口蹄疫病毒, 该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

2. 猪口蹄疫的防控

(1) 饲养管理

定期对圈舍进行清扫、消毒, 保持环境卫生, 减少染病机会。

(2) 免疫接种

种母猪一年免疫2~3次, 每次配种前免疫1次, 气候转冷时加强1次;初产母猪在配种时免疫2次, 首免30 d后再免1次;该场免疫母猪所产仔猪70日龄首免, 30 d后再免1次。

(3) 防潮保湿

气候转冷和发病期间务必做好舍内的防潮保温工作, 注意通风。

(4) 对症治疗

对发病猪多采用对症疗法, 以促进创口的痊愈。

(5)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口蹄疫的防治及治疗 篇4

口蹄疾在春秋两季有广泛流行,该病在家畜传染病中最复杂,传播最快,蔓延的面积也很宽,若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会广泛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幼畜死亡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极低,因病的耕牛不能使役;奶牛停止产奶,孕牛流产,食欲废绝,体重下降并消瘦,对畜牧业危害很大。

1症状

牛潜伏期是2~4天,最长14天。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乳牛产奶量减少。牛病后不敢咀嚼,流口水,张开嘴时有吮吸声。检查口腔黏膜时,黏膜发热,唇内、齿龈、舌面和脸颊部黏膜出现水泡,如黄豆大小,开初为黄色透明液,后变浑浊,自行破溃后,留下浅表鲜红色湿润的烂斑。水泡相连,形成一块破裂面。病牛不停地流口水,流成一条线状,口角呈白色泡沫状,挂满嘴边,食欲和反刍停止,常有吸吮声。当黏膜水泡破裂后,病牛的蹄部趾间、蹄冠等部出现水泡,不愿站立,行走困难。水泡很快磨溃,出现糜烂性化脓和坏死,病情严重时蹄闸脱落。

成年牛发病后呈良性经过,死亡率低,不超过1%~2%。恶性疫病死亡率达20%~40%,由于病毒侵害心肌造成。病牛全身症状明显,精神萎靡,反刍停止,身体虚弱,肌肉战抖,心跳加快,节奏不齐,站立不稳,行走摇晃,心肌麻痹倒地而死。

羊与牛症状基本相同。绵羊感染性低,症状轻,主要侵害蹄部,出现跛行。口腔少见病变,症状也很轻,不流口水,食欲正常。山羊患病比绵羊严重,死亡率也高,多见口腔发病。羔羊发生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孕羊可发生流产。

猪表现在蹄部。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在蹄部和蹄踵部皮肤出现局部红肿,热斑块,不久形成水泡,内有灰白色或黄色液体。前期水泡有米粒大小,后有蚕豆大。水泡破溃后,形成出血性暗红色糜烂面,跛行明显,严重者蹄壳脱落。同时,病猪鼻盘、齿龈、舌尖也会出现水泡,破裂后露出较浅的溃疡面,不久可愈合。极少病例,母猪的乳头、乳房皮肤发生水泡。

2预防措施

为了严防口蹄疫病,必须抓好群众性防疫工作,组织联防协作,定期注射口蹄疫苗,积极采取综合性措施。

对家畜加强定期检疫工作,特别是集市、猪场、屠宰场等地的检查防疫。对易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苗,建立免疫隔离带。

一旦发生口蹄疫病,应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采取综合紧急措施,就地消灭作无害化处理。

规定疫区,严格封锁。将发病的猪场、村划定为疫点,人畜用具,主要道路,人员进出要彻底定期消毒,不留死角。

疫区的病畜,要严格隔离,不准随便进出,制定专人护理,固定专用饲养管理工具。被病毒污染的场所和用具,粪便、残饲料及墊草,用1%-2%火碱水、10%石灰水全面消毒。

3治疗方法

本病要经过20多天方能自愈,为促进病畜早日痊愈,缩短病程时间,特别要防止继发感染和死亡。减少经济损失,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及时对症治疗,一般均可治愈。特别是对幼畜的治疗。

口腔用清水、1%炒盐温水、2%硼酸清洗。溃烂面可涂擦5%碘甘油或碘伏。

蹄部用3%来苏儿或臭药水洗涤,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氧化锌鱼肝油软膏擦。

乳房用肥皂水,1%高锰酸钾水清洗,然后用油青、磺胺软膏涂擦,每日两次,连用3天。

猪口蹄疫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篇5

1 发病特点

猪口蹄疫很少发生在散养猪中, 多在生猪仓库或者集中饲养猪场中发生, 虽然猪口蹄疫没有很明显的季节性, 但是一般发生于冬春和秋末, 尤其是亚洲地区。这也说明了猪口蹄疫病毒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或者免疫能力较弱的猪群中有较强的感染型, 由此可见, 保证动物完整的免疫能力至关重要, 虽然有些养殖场已经对猪接种了若干次疫苗, 但是口蹄疫仍然发病。给猪饲喂消毒不完全的泔水或者病猪肉的调运都可能引发口蹄疫, 传播媒介可能是运输病猪的船车、饲养人员等。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一般升高到40℃左右, 病猪蹄部出现糜烂和水泡, 食欲不振, 精神低落, 蹄踵、趾间出现微热和发红现象并且比较敏感, 一段时间后出现水泡, 一般为蚕豆或者米粒大小, 破裂后出现糜烂和出血, 如果病菌感染深入, 还可能出现蹄匣脱落等症状, 这时病猪可能卧地不起, 不愿意走动, 病猪的行走、饮水和进食受到严重影响, 病猪体型逐渐消瘦, 最后可能因为器官衰竭而死亡。

3 临床处理的问题

3.1 对口蹄疫认识不足

很多养殖户一旦发现猪感染了口蹄疫, 就一味注射药物, 实际上对病情没有明显帮助, 如果一个针头多用的话还会加快感染速度。某些养殖户给病猪注射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氨基丙啉等, 会降低病猪的免疫力, 引发病猪大范围死亡, 还有一些兽医给病猪注射抗生素, 并没有明显疗效。

3.2 病猪处理不正确

部分养殖户为了减少经济损失, 刻意不上报疫情, 为了获取经济效益, 将感染了口蹄疫病毒的病猪私自卖给屠宰场, 引发口蹄疫的大范围传播。对于可能感染了口蹄疫病毒的猪群, 养殖户要及时将疫情上报并采集样本送检, 封锁发病现场, 对养殖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隔离病猪, 对症下药, 如果病猪达到了一定重量, 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后可以进行集中屠宰, 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后续处理工作。

4 猪口蹄疫防治措施

4.1 日常预防工作

首先, 养猪场和外界环境要做好隔离工作, 做好养猪场灭鼠、灭蝇、废物处理工作, 车辆和外界人员严禁进入养殖场, 采购猪的车辆和工作人员要经过两次消毒后才能够进入养殖场, 装猪台不能放在养猪场内, 明确销售人员和生产人员各自的职责, 销售人员卖出猪后也要消毒才能进入养殖场;第二, 严禁养殖场工作人员到市场购买牛羊猪肉, 不允许到其他养殖场诊断疫情, 外出后必须严格消毒或者隔离两天后才能进入养殖场;第三, 日常消毒工作必须重视, 这也是从根本上隔绝病原的方法。一般使用安灭杀、活性氯、戊二醛等消毒, 根据环境需求加水稀释, 污水池、装猪台等都要清扫后消毒。

4.2 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频率为春夏每隔120~180d一次, 秋冬每隔90d接种一次, 一般使用浓缩灭活苗, 也可以注射耐受口蹄疫猪的血清, 每头注射3~15ml, 为了增强猪的免疫力, 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和青花素等。

4.3 治疗措施

养殖户发现猪群感染口蹄疫后要及时上报疫情并封锁养殖区, 做好如下防治措施: (1) 将养殖场封锁后对猪栏使用戊二醛, 每天消毒2~3次, 对猪群使用过氧乙酸消毒, 浓度为1~3%左右; (2) 在饲料中混入青花素、阿莫西林或者黄芪多糖控制感染; (3) 对蹄部出现溃烂的猪, 使用碘酒或者氯霉素消毒, 外用红霉素软膏并用过氧乙酸清洗母猪乳房。

5 结束语

口蹄疫发病需要传染源、感染途径和猪群, 缺少一种就会出现口蹄疫疫情, 因此必须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出现患病猪及时处理, 才能有效控制口蹄疫的发病和传播。

摘要: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场数量逐渐增加, 规模也越来越大, 满足了市场需求和人们的饮食需求, 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生猪养殖过程中可能受到病害干扰, 例如猪口蹄疫等。本文就猪口蹄疫的发病症状、特点和防治措施展开探讨。

口蹄疫诊断及疫苗等研究综述 篇6

口蹄疫病毒 (FMDV) 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FMDV是已知较小的动物RNA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23~25nm, 呈圆形或六角形, 由60个结构单位构成20面体。所含核酸为RNA, 全长8.5kb。在负染标本中, 可见衣壳由32个壳粒组成, 口蹄疫病毒的壳粒大于其它小RNA病毒的壳粒。取感染细胞培养物作超薄切片, 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 常可见到胞浆内的口蹄疫病毒呈晶格状排列。X线衍射分析证明, 口蹄疫病毒除VP1蛋白第141~160位氨基酸突出于表面外, 整个病毒粒子呈光滑平整的球形, 不具有其它小RNA病毒表面的凹陷结构。

2 FMDV的遗传变异

FMDV的毒力和抗原性均易发生变异, 经过不断的抗原“漂移”过程, 导致一系列亚型的产生。FMDV基因组中编码衣壳蛋白的核苷酸发生变异从而导致病毒抗原性的变异。分析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的差异, 可以发现VP1的变异性最高, 特别是其编码病毒抗原的核苷酸序列是一个可变区, 是由抗原表位的氨基酸缺失、添加或替换造

氧发生器。

4臭氧消毒技术独特的优越性

4.1消毒无死角, 杀菌效率高, 除异味消毒进行时臭氧发生装置产生一定量的臭氧, 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 扩散均匀, 通透性好, 克服了紫外线杀菌存在的消毒死角的问题, 达到全方位、快速、高效的消毒杀菌目的。另外, 由于它的杀菌谱广, 既可以杀灭细菌繁殖体, 芽孢, 病毒, 真菌和原虫孢体等多种微生物, 还可以破坏肉毒杆菌和毒素及立克次氏体等, 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除霉、腥、臭等异味的功能。

4.2无残留、无污染臭氧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产生的, 消毒氧化过程中, 多余的氧原子在30min后又结合成为分子氧, 不存在任何残留物质, 解决了消毒剂消毒时残留的二次污染问题, 同时省去了消毒结束后的再次清洁。

总之, 臭氧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很多领域, 也已经尽显出它独特的优越性, 但也存在着一些实成的。VP4几乎不发生变异[1]。四种衣壳蛋白的变异顺序VP1〉VP3〉VP2〉VP4。欧洲O、A、C三个型中任何两个型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60%。曾有人对3个O1亚型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 发现编码VP1的核苷酸高度同源, 达98%;在O1亚型VP1多肽的213个氨基酸中, 三个毒株之间只有3个氨基酸残基不同。但在几个C3亚型毒株之间, 核苷酸序列中有25个碱基序列不同, 结果造成8~9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随后又证实, 各型病毒之间不仅组成抗原环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而且组成这种抗原环的氨基酸数目也有差异:以SAT3最多, 为VP1 124~165号氨基酸;其次是O、A、C型, 分别比SAT3少5、7、9个氨基酸。

3 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

FMD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大部分地区时有发生, 常在牛群及猪群大范围流行。此病的致死率很低, 但是感染率很高。口蹄疫的大规模流行, 会给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并波及到市场上毛、皮、肉、奶的供应以及以毛、皮、肉、奶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轻工业, 给畜牧业和进出口贸

际问题, 因此, 也给研究者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成熟和推广。

参考文献

[2]于玺华等.空气微生物学及研究进展[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5 (4) [3]李西峰等.臭氧技术应用于卫生除害处理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 (6) .

[4]高虎杉等.臭氧消毒技术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探讨[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1 (3) .

[5]王琨, 吕春梅, 李宏伟.通风、过氧乙酸和臭氧氧化降低室内微生物[J].环境工程.2004, 22 (5) .

[6]沈芄, 邱立军, 杨振玲等.KXD-1型空气消毒器消毒效果的试验观察[J].中国消毒学, 1996, 13 (1) .

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直接威胁着国家声誉和人类食品卫生安全, 因而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口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O、A、C、SAT1、SAT2、SAT3、Asia1型, 每个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亚型。由于不断发生抗原漂移, 因此并不能严格区分亚型。口蹄疫诊断只能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送检样品包括水泡液、剥落的水泡、抗凝血或血清等。死亡动物可采集淋巴结、扁桃体及心脏。样品应冰冻保存, 或置p H7.6的甘油缓冲液中。目前口蹄疫的检测技术主要有病毒分离技术、血清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3.1 病毒分离技术

病毒分离技术是检测口蹄疫的黄金标准, 主要有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2种方法。

3.1.1 细胞培养

检测口蹄疫最初用的细胞是单层初代猪肾细胞, 后来随着细胞培养系统的不断增多, 有许多培养细胞都可用于FMDV的分离。其中初代小牛甲状腺 (CYT) 细胞分离FMDV时特别敏感[2], 此外还有小牛肾细胞[3]、仓鼠肾细胞系BHK21等。目前许多实验室都将CYT细胞和IBRS 2培养细胞 (猪肾细胞系) 作为分离FMDV的常规细胞, 这2种细胞系可将FMDV和SVDV (猪水泡病病毒) 区分开, 因为FMDV可在这2种细胞上生长, 且有相似的细胞病变, 而SVDV只能在IBRS 2细胞上生长。

3.1.2 动物接种

动物接种常用乳鼠进行, 通常情况下进行病毒分离需要用8~10只小鼠, 以便于观察接种鼠的死亡情况和获得足够多的抗原, 并在进行补体结合试验 (CFT) 时获得明显的阳性结果。当致病性毒株非常重要时, 也可用牛等动物来分离病毒。

3.2 血清学检测技术

血清学诊断技术主要有病毒中和试验 (VNT) 、CFT、间接血凝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3.2.1 补体结合试验

CFT是较早的应用于诊断FMD的血清学诊断技术之一, 最初的CFT是在试管中进行的, 后来被微量法所替代, 微量法操作简便, 节省试剂, 但是CFT的敏感性不高, 且易受样品中的亲补体性和抗补体物质的干扰。

3.2.2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中和试验是OIE推荐的检测FMDV抗体的标准方法。在进行抗原鉴定时病毒中和试验比补体结合试验要好, 但体外VNT试验也有一些缺点, 如需用的细胞生长不一致、病毒敏感性的变化、外源性微生物因子 (如细菌和真菌) 的可能性干扰以及被试血清对细胞的不同影响等等, 这一方法必须使用活病毒, 非普通实验室所能操作, 而且中和试验全然不能区分免疫抗体和感染抗体。

3.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试验检测口蹄疫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简便、可靠性好等特点, 且能自动化操作, 并能迅速的检测大量样品, 在FMD的诊断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已成为国际上检测FMD的常规方法之一。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 以及对FMDV研究的不断深入, 已经建立起检测FMDV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 其中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核酸探针、核酸序列分析、电聚焦寡核苷酸指纹图谱法、基因芯片技术等等。

3.3.1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PCR诊断技术在使用时以特殊设计的引物作介导及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再进行PCR扩增, 扩增产物用PAGE或琼脂糖电泳或硝酸银染色检查, 看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与设计是否相符。PCR检测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其特点是特异性好, 灵敏度高, 简便快速, 对检测样品要求低。在分子流行病学中RT-PCR可与序列分析结合研究不同分离株之间的系统关系, 也有助于追踪该病暴发的传染源。

3.3.2 核酸探针

即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核酸的c DNA拷贝, 可以特异地同待检样品中的病毒核酸结合,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放射自显影显现出来, 这一方法是当前最敏感的方法。其缺点是试验程序较为繁琐, 而且同位素标记半衰期短, 并污染环境。相关学者用32P标记克隆在质粒上的FMDV基因组聚合酶序列作为探针, 对实验感染牛的食道/咽部刮取物进行了检测, 认为此法为进出口动物FMD检测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4]。

4 口蹄疫疫苗的研制

使用灭活疫苗, 需经常重复免疫接种, 才能维持保护, 弱毒疫苗存在的散毒和毒力返祖现象、灭活疫苗中的活毒残留问题及因毒株的抗原漂移和基因组的变异选择而导致疫苗接种失败等现象都可能造成FMD的大流行。同时疫苗的研制总是落后于病毒变异, 造成现行的疫苗对当时的流行毒株预防效果不理想, 这也是FMD防治困难重重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着对FMDV深入研究和知识的积累, 已能从分子水平阐明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免疫特点, 重组DNA及相关技术的兴起, 推进了口蹄疫疫苗的研究, 开拓了口蹄疫基因工程苗研究的领域, 使新一代口蹄疫疫苗的诞生成为可能。

4.1 传统疫苗

4.1.1 活疫苗

FMDV容易发生变异, 且不易致弱, 有致病性, 不安全, 所以活疫苗不适宜用来防控FMD,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此苗。

4.1.2 灭活疫苗

目前FMD主要是使用灭活疫苗进行预防, 且使用效果较其它类型疫苗效果好。由于活疫苗可能会因遗传变异导致原疫苗的效力丢失或突变成强毒株而引发疾病, 死疫苗灭活不彻底导致疾病流行等原因, 研制安全、稳定和抗原性强的新型疫苗便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4.2 新型疫苗的研制

4.2.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目前, 已经发现FMDV结构蛋白基因和非结构蛋白基因2A、3C串联起来表达, 可以产生76S的类病毒粒子, 提纯该病毒粒子用来免疫动物, 其免疫效果类似于全病毒, 可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 能抵抗强毒的攻击, 并彻底解决FMDV常规疫苗散毒的危险, 显示其良好的前景。现只有A型FMDV基因工程疫苗试验证明具有相当的效力。目前我国已完成抗O型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用其制备的疫苗同时完成田间试验和区域性试验等一系列动物免疫试验, 取得显著效果。

4.2.2 基因缺失疫苗

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缺失苗是由美国的Baylor医学院和Texas大学联合研制成功的一株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受这一研究以及随后不同实验室成功结果的启发,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致力于口蹄疫基因缺失苗的研究。

4.2.3 活载体疫苗

2000年, Berinstein A等[5]发现, 结构蛋白前体基因构建的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牛和小鼠后, 用ELISA检测动物血清发现, 中和抗体滴度高, 抗病毒保护效果好, 动物应答较强且持久, 一次免疫诱导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可持续两个月, 加强接种后, 动物可获得更长的免疫力;另外, 腺病毒和疱疹病毒也可以作为重组载体, Gregory A等[6]用表达FMDV结构蛋白的腺病毒-5型免疫猪, 4周后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 可产生高滴度的FMDV中和抗体, 5/6免疫猪获得了保护, 用该重组病毒接种牛诱导产生高滴度的抗FMDV抗体。以复制能力缺陷第5型腺病毒介导的免疫由于转入本身缺乏复制机制, 不会与宿主染色体基因整合, 所以不会像弱毒疫苗出现毒力恢复的可能性。目前, 腺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得比较清楚, 而且腺病毒活疫苗已在美国使用30年, 证明是安全的, 所以重组病毒具有发展活疫苗的前景。

4.2.4 核酸疫苗

90年代, 随着基因免疫概念的问世及完善, 为FMDV免疫带来契机。Shieh等[7] (2001) 根据包含有非甲基化胞嘧啶-磷酸-胸腺嘧啶 (Cp G) 基序的寡核苷酸 (ODN) 能够刺激细胞免疫反应, 而且可充当有效的佐剂, 因此构建了一个带有FMDV O/Taiwan/97株衣壳蛋白VP1的质粒DNA, 并以Cp G ODNs作为免疫刺激剂, 结果证实用Cp G ODNs加强免疫后能够使小鼠产生更高滴度的中和抗体。除此之外, 研究者还将FMD基因疫苗与IL-2, GM-CSF等细胞因子或携带其编码基因的质粒DNA共同免疫动物, 结果证实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基因疫苗的免疫效力。核酸疫苗是用携带免疫原基因的核酸制成。美国梅岛动物病毒研究所正在研究口蹄疫病毒核酸疫苗, 据称有一定的效果, 但核酸疫苗安全性方面尚有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 如染色体整合、免疫耐受、自身免疫和抗DNA抗体形成等诸多可能性。目前在动物试验中尚未出现这些现象, 但是其安全性还需通过长期大量的观察和试验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Daniel Haydon, Susan Lea, Liz Fry, et al.Characterizing Sequence Variation in the VP1Capsid Proteins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Serotype O) With to Virion Structure[J].J MOI1998, Evol, 46:465-475.

[2]Hamblin, et al.A new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Ⅱ.Application.J Immunol Meth, 1986, 93:123-129.

[3]Hamblin, et al.A new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Ⅰ.Evaluation on of antibodies after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Epidemiol Infection, 1987, 99:733-744.

[4]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家畜口蹄疫及其防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137-138.

[5]Berinstein A, Tami C, Taboga, et al. (2000)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induced by a recombinant vaccinia virus[J].Vaccine.18:2231~2238.

[6]Gregory A M, Marvin J G, Tarasvech C. (1999) .Development of replication-defective adenovirus serotype V containing the capsid and3C protease coding reg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as a vaccine candidate[J].Virology.263:496~506.

上一篇:实习管理系统下一篇:生产装置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