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口蹄疫

2024-06-27

牲畜口蹄疫(通用5篇)

牲畜口蹄疫 篇1

2009年6月23日, 农业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部分省区市口蹄疫防控工作座谈会。副部长高鸿宾强调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准确判断当前口蹄疫防控工作形势, 客观分析防控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抓好口蹄疫防控工作, 坚决控制口蹄疫疫情。此次防控工作会议的召开给我们又一次敲响了口蹄疫防控工作不可大意的警钟, 口蹄疫防控工作要时刻放在防控工作的重点, 要时刻保持警觉的防控意识, 有效的防止该病的暴发与流行, 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本文将结合我县实际谈一下对牲畜口蹄疫防控工作的新思考。

1 我县牲畜口蹄疫防控现状

我县辖14个乡镇, 牛存栏51308头, 猪存栏99995头, 山羊存栏28600只。近年由于我县养羊业发展迅速, 养殖规模逐年扩大, 存栏量猛增, 口蹄疫病的防控形式更加严峻。

2 对口蹄疫防控工作的思路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牲畜口蹄疫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此, 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成立防控疫病指挥部, 严格执行“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控工作责任制, 县、乡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程来抓, 县分管领导和乡镇党政一把手经常深入第一线督促检查防疫情况, 县畜牧局和乡镇畜牧站要始终坚守防控前线, 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完成。

2.2 加大宣传, 提高群众防控意识

通过、张贴公告到各村、发放技术资料到各养殖户手中等宣传形式, 使广大群众基本了解和掌握牲畜口蹄疫病的表现症状、特征和防控措施, 切实做到家喻户晓。在思想上提高对该病的防控意识。

2.3 加强防疫档案管理工作

按照防疫要求, 全县要统一建立畜禽饲养档案和免疫档案, 免疫档案由县局统一印制, 每次集中免疫结束后一式二份, 县畜牧局与乡镇兽医站各存一份, 档案包括疫苗发放登记表、畜禽标识发放登记表、消毒灭源登记表、畜禽养殖档案和畜禽防疫档案等。为动物免疫溯源管理提供依据。

2.4 规范产地检疫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要对辖区内动物品种、数量、分布以及规模化养殖程度进行建档立案。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产地检疫, 确保进入流通环节的牲畜全部佩戴二维码耳标, 档案的保管要符合要求。严禁对“本辖区外饲养的动物”出具产地检疫证明。对违规出具检疫证明的检疫人员要依法处理。

2.5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各乡镇站在定时定点监测的基础上, 要重点对交易市场、流通环节开展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尤其是加强高风险村组口蹄疫病的监测, 要加强对各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分析, 及时发现疫情隐患, 尽早尽快予以处理。

2.6 加大检查指导力度, 确保免疫密度

县畜牧局疫控中心要结合当地实际, 制定周密的防疫工作检查指导方案, 成立检查组, 深入乡村, 开展检查指导工作。重点检查免疫工作完成情况、质量、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 要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确保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免疫卡发放率、免疫档案建档率、耳标佩戴率、特别是抗体的检测率达到五个100%, 使畜禽常年处于免疫保护状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指导整改, 并做好相关记录。要加强对免疫环节的检查指导, 健全并规范免疫档案及疫苗台帐。同时县畜牧局执法大队要加大检疫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报检制度, 强化产地、运输、屠宰等环节的检疫监督。对规模饲养场和屠宰场实施兽医监管, 重点落实免疫、消毒和“四不准一处理”的规定, 从源头上杜绝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

2.7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对各村进行注苗督导工作, 并采取层层签订注苗合同的注苗措施, 特别加强疫苗注射前的培训工作, 对疫苗的种类、使用方法、剂量、操作、免疫卡的签发等做详细的讲解, 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一是理论辅导, 二是技术示范, 三是实地操作。要求村动物防疫员严格按照注苗操作规程进行注苗, 做到不留死角, 消灭隐患射疫加大对无害化处理的补充力度。

3 加强乡镇兽医站的建设

依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从2006年起各地基本上将原属乡镇党委、政府管理的畜牧兽医站收归县畜牧局管理, 一方面有利于县局对乡镇站进行业务指导, 另一方面又给乡镇站带来很大困难, 一是削弱了乡镇党委、政府对防疫工作的监管力度, 二是县局对县乡镇站的人员的考勤管理难度大, 三是县局很少甚至不给乡镇站办公经费, 这一现象的存在很难提高乡镇站技术人员工作的极积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严重的制约着动物疫病的防控效果和畜牧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乡镇站建设给予适当经费势在必行。

牲畜口蹄疫疫苗防疫难点及思考 篇2

关键词:牲畜口蹄疫,疫苗,防疫,免疫接种

强制免疫接种对预防口蹄疫情的发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接种口蹄疫疫苗的各种牲畜, 却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并且这种不良反应和疫苗注射剂量成正比。因此, 饲养主对口蹄疫疫苗免疫接种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使接种工作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1 口蹄疫疫苗防疫难的原因分析

1.1 疫苗不良反应

在注射过口蹄疫疫苗后, 牲畜会表现出各种不良反应。如出现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问题, 甚至有的牲畜会死亡, 有的牲畜会破行、颈项强直;而母畜孕后容易出现流产、死胎现象, 即使是母畜顺利生产, 但也可能会出现畸形胎、出生后不进食、没有精神食欲等问题。因而导致母畜生产能力受影响, 饲养主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在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后, 防疫人员可能一时无法解决问题, 导致饲养主情绪极端, 与防疫人员发生肢体冲突, 防疫人员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1.2 疫苗的保护力和免疫密度

牲畜的口蹄疫免疫效果, 依据农业部的规定, 正常情况是需要每年对牲畜进行2次免疫接种。牲畜在一个饲养周期内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牲畜怀孕前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后, 怀孕后期因考虑流产再不能注射疫苗, 这样怀孕后期牲畜处于免疫空白, 不能防疫。因此, 只能靠强化免疫。强化免疫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因此, 牲畜口蹄疫的发病率难以得到控制。有的即使注射疫苗后同样发病。并且多次免疫使得牲畜有应激性, 造成饲养主损失更大, 对防疫的抵触情绪更强烈, 从而加大了防疫难度。

1.3 有效补偿机制不健全

在牲畜接种口蹄疫疫苗后, 容易出现种种不良反应, 甚至有时候不良反应特别严重, 使饲养主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 而国家却不能有效地对这些损失进行补偿。这就导致饲养主对免疫接种的认识产生偏差, 认为接种反而更容易让牲畜出现问题, 并且出现问题后的合理补偿无法落实, 因此对免疫防疫十分抗拒。对于政府颁布的强制防疫工作, 饲养主置之不理, 而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开展屡屡受挫。

1.4 政府和群众对防疫工作认识不足

牲畜的饲养不是三两天的问题,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 口蹄疫的防疫工作也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样漫长的过程使得各级政府和动物防疫人员容易出现松懈麻痹的心态, 抱有侥幸心理。而饲养主却认为, 加强防疫不过是政府和防疫人员变相地多收费, 增加自身的收入。因此, 在动物防疫人员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时产生抵触情绪, 不愿意配合免疫接种。

1.5 口蹄疫病毒所致疾病的特征影响

综合目前我国所暴发的牲畜口蹄疫情况, 极少有恶性事件发生。并且, 感染口蹄疫后, 虽然发病率较高, 但却只是小部分幼畜死亡, 致死率不高, 对人类的危害也很有限。因此, 饲养主普遍认为防疫工作可有可无, 即使是饲养场有口蹄疫现象, 饲养主也有意隐瞒不报, 在防疫检疫监督部门无法得知的情况下, 饲养主自行隔离牲畜, 通过简单用药或者不用药最终也自行治愈。因此, 在饲养主这种即可以节约饲养成本也引不起大的损失情况下, 对待防疫工作更多了拒绝的理由。

1.6 难以形成长效防疫机制

牲畜接种口蹄疫疫苗需要一定的费用, 这是饲养主不原意承担的。然而, 动物防疫的经费还没有列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中, 防疫所需各项经费难以落实。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不完善, 防疫条件差, 防疫队伍不够稳定, 防疫工作不稳定, 对于防疫工作的追踪和随防不能定期做到, 整个工作状态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群防群控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缺乏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

2 牲畜口蹄疫防疫对策

2.1 改进疫苗质量

针对口蹄疫疫苗在牲畜接种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 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 提高疫苗研制工作的科技含量, 使疫苗中的有效抗原含量得到提高, 生产出高质量免疫保护作用长效的、且副作用低甚至是无副作用的疫苗, 解决牲畜接种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现象, 减少接种次数, 降低疫苗注射成本, 多考虑饲养主的利益, 这样才有助于顺利开展口蹄疫防疫工作。

2.2 加大经费投入

动物防疫工作关系到民生问题, 因此, 政府应当给予重视, 应把防疫工作的经费纳入国家正常的财政体系。首先, 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所需的各项物资经费要得到很好的解决, 以使防疫物资得到充分保障;其次, 防疫工作人员的工资要纳入到国家财政支出体系, 这样才能保证动物防疫队伍的稳定性, 以实现长期的防疫工作机制;另外, 对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 造成的损失要进行合理的补偿, 损失比较严重的, 国家尽可能地全额对饲养主补偿, 情节较轻的也要适当给予补助, 减少饲养主的经济损失[1]。这样才能得到饲养主的积极配合, 使防疫工作顺利开展,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再受挫。

2.3 实施科学防疫措施

每个免疫过程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 定期组织防疫工作专业培训, 确保每个工作人员熟悉工作流程。接种时, 严格按照程序, 特别注意疫苗的剂量以防止过度免疫反应, 或剂量太小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同时, 必须注意动物繁殖的安全性, 防止感染动物的转移造成大面积感染。国家和政府要加强防疫工作的法律宣传, 提高人们的防疫意识, 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 确保防疫工作全面开展。

2.4 加大防疫监管力度

加强对动物疫病预防的监督, 严格执行国家畜禽法规管理办法, 牲畜没有进行防疫, 严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加强动物疫病预防监管体系建设, 做好跟踪检疫工作, 有效防止疫情的引进和传播, 防止未经免疫的牲畜屠宰和流通, 从根本上切断感染源头。

2.5 建立长期的防疫机制

加快兽医系统改革, 建立明确的责权明析、高效的兽医管理制度;动物防疫设置专项资金, 保障和稳定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加强流行病情监测, 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 应对重大动物疫病等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需要;加强基层的动物防疫基础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动物防疫工作队伍;建立群防群控, 联合防御控制机制;改进动物疫病预防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疫病预防工作得到有效保护[2]。

3 结语

鉴于目前口蹄疫疫苗防疫的困难, 国家防疫工作者及饲养主应采取适当措施, 真正切断感染源, 确保口蹄疫流行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占龙.家畜口蹄疫防疫中疫苗迟发性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J].甘肃畜牧兽医, 2009 (5) :28-29.

牲畜口蹄疫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本次检测在我市下属各个乡镇的养殖场和散养户中随机抽取239头猪、牛、羊血清样品作为检测对象。

1.1.2 仪器:

移液器、酶标仪、反应板、恒温箱等。

1.1.3 试剂:

口蹄疫抗体O型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科研所生产) 。

1.2 方法

用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试验对样品进行检测, 计算散养方式和规模养殖条件下猪、牛、羊的O型口蹄疫的免疫合格率。

2 结果

经检测, 全市散养方式和规模养殖条件下猪、牛、羊的免疫结果如表1。

由结果可以看出, 散养方式下3种家畜的O型口蹄疫的免疫合格率均低于规模养殖方式, 其中散养条件下羊的免疫合格率只有79.3%, 猪也只有81.25%, 只有牛的合格率达到了88.89%, 但都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最低要求 (70%) ;相对应的是, 规模养殖条件下, 3种家畜的免疫合格率均较散养方式高, 猪、牛、羊的免疫合格率分别为90.5%、100%和84.9%, 大大的超过农业部的最低要求;从家畜品种免疫合格率来看, 牛的免疫合格率最高, 猪和羊的合格率较低。

头、%

3 讨论与分析

根据上述监测结果, 可以看出在使用疫苗后各品种之间免疫情况差别较大, 散养和规模养殖条件下的免疫情况也有较大差别。经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3.1 散养户中, 畜群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较低, 刚勉强达到免疫要求, 经分析调查, 这些饲养量较小的农村散养户, 对口蹄疫免疫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 由于口蹄疫疫苗接种后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应激反应, 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一些农村养殖户不愿接受疫苗接种, 就是一免接种后二免也难以到位。且散养户口蹄疫免疫工作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进行, 一些家畜只免疫1次, 在免疫过程中还存在疫苗注射部位不准、剂量不足, 疫苗保存不当等问题, 影响了口蹄疫免疫质量。因此要加强农村散养户的口蹄疫强化免疫工作, 除做好春秋集中免疫外, 每月确定集中补针日期, 加强对新生仔畜、补栏畜、漏免畜和抗体水平不达标畜群的补免工作, 防止免疫死角和空白点。

3.2 牛羊猪免疫抗体水平差异性较大。本次受检血清均采集口蹄疫疫苗免疫的养殖场户, 从检测结果来看, 牛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羊和猪抗体合格率较差。分析原因, 可能是牛饲养周期长, 疫苗免疫次数多, 抗体效价高;羊和猪饲养周期短, 羊一般疫苗免疫1~2次, 有些猪只免疫1次。

3.3 注射疫苗前没有对牲畜群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体态检查, 如果免疫前使用过抗生素等都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

牲畜口蹄疫 篇4

关键词:口蹄疫,免疫效果,血清学,分析

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易感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 从温和型、严重型到致死型, 给全世界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 (OIE) 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传染病之一,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2,3]。目前, 口蹄疫是我国四种强制免疫重大动物疫病之一。为跟踪其免疫效果, 分别于2010年11月、2010年12月和2011年3月采集定点牲畜规模场和散养户的猪、牛、羊血清各220份, 检测O型口蹄疫和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抗体, 对临床免疫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定点免疫

选牛、羊和45~60日龄仔猪进行首次免疫, 牛2 m L/头, 羊、猪1 m L/头;首免30日后进行二免, 2 m L/头。

1.2 定期采样

上述畜首免后1个月、二免后1个月及二免后3个月时分别无菌采集血样, 按标准方法分离血清, -20℃冻存备用。

1.3 试剂和仪器

1.3.1 试剂

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ELISA试剂盒 (购自韩国Jeno Biotech Inc公司, 批号:107703SD15) ;口蹄疫O型抗体ELISA试剂盒 (购自韩国Jeno Biotech Inc公司, 批号:1071601SD06) ;亚洲I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 (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 批号:2010120202) 。

1.3.2 主要仪器

酶标仪Sunrise、多道移液器、单道移液器等。

1.4 检测方法

1.4.1 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检测

(1) 先取80μL样本稀释液加入各个孔内, 然后再加20μL血清样本, 阴阳性对照在各自的孔内, 盖上酶标板, 室温下孵育1 h。 (2) 用洗板液洗板3次, 在吸水纸上拍干, 再在各个孔内加入100μL酶标复合物, 盖住酶标板, 室温下孵育1 h。 (3) 同上洗板3次, 在吸水纸上拍干, 然后在各个孔内加入100μL发色剂, 盖住酶标板, 室温下孵育15 min。 (4) 在各个孔内加入50μL反应终止液, 终止反应, 读取450 nm吸光值。 (5) 结果判定:阴性对照平均值要大于0.6, 阳性对照的平均值要小于0.3, 该试验才有效;样本OD值/阴性对照品OD值>0.6, 判为阴性;样本OD值/阴性对照品OD值≤0.6, 判为阳性。

1.4.2 口蹄疫O型检测步骤同上。

1.4.3 亚洲I型抗体检测

1) 用包被缓冲液稀释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兔抗血清至工作浓度 (1:1 000) , 在ELISA包被板上每孔加50μL, 振荡, 封板或置于湿盒中, 室温过夜。

2) 在U型血凝板上按50μL/孔量用PBST将待检血清从1:4开始做2倍连续稀释至1:512。同时, 稀释阴阳性对照血清, 然后每孔加入50μL用PBST稀释到使用浓度的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抗原 (1:8, 即1份病毒抗原加7份PBST) , 病毒抗原对照孔加100μL。振荡混匀, 封板, 4℃过夜。加人病毒抗原后血清的稀释度变为从1:8开始2倍稀释。

3) 用洗涤液洗ELISA板5次, 在吸水纸上拍干, 再将抗原抗体混合物从抗原抗体反应板上按次序转移到ELISA板上的相应孔, 每孔50μL, 封板, 37℃温育1 h。

4) 同上洗板5次, 拍干。用豚鼠抗血清稀释液稀释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豚鼠抗血清至工作浓度 (1:1 000) , 每孔加50μL, 封板, 37℃温育1 h。

5) 同上洗板5次, 拍干。用PBST稀释兔抗豚鼠酶结合物至工作浓度 (1:1 000) , 每孔加50μL, 封板, 37℃温育1 h。

6) 同上洗板5次, 拍干。每孔加50μL底物溶液, 37℃温育15 min。每孔加50μL终止液终止反应, 立即在492 nm波长下读取光吸收值。

7) 计算临界值。4孔抗原对照孔, 弃去OD值最高和最低的2孔, 计算剩余2孔平均OD值, 再除以2, 即50%对照值, 即为临界值。

8) 效价的计算方法。以临界值为尺度, 度量每份样品OD值的变化。每份样品孔OD值等于临界值时, 所在孔的稀释度即为样品的抗体滴度。

9) 试验有效性验证。4孔抗原对照孔的OD值必须在1.0~2.0;阳性对照血清抗体效价应在1:29~1:211;阴性对照血清抗体效价应小于1:23。

10) 结果判定。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2010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 (农医发[2010]2号) 及《农业部关于印发《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 (农医发[2010]48号) 要求, 液相阻断ELISA中, 抗体效价≥26为免疫合格。

2 检测结果

2.1 首免1个月后检测结果

检测O型口蹄疫抗体220份, 免疫抗体合格数101份, 合格率45.9%。其中规模猪场合格率53.0%、散养猪合格率34.2%、规模牛羊场合格率45.0%、散养牛羊合格率36.4%。检测亚洲I型口蹄疫抗体82份, 合格数39份, 合格率47.6%。其中规模牛羊场合格率51.7%, 散养牛羊合格率36.4%。检测结果见表1。

2.2 二免1个月后检测结果

检测O型口蹄疫抗体220份, 免疫抗体合格数190份, 合格率86.4%。其中规模猪场合格率89%、散养猪合格率78.9%、规模牛羊场合格率88.3%、散养牛羊合格率81.8%。检测亚洲I型口蹄疫抗体82份, 合格数69份, 合格率84.1%。其中规模牛羊场合格率86.7%, 散养牛羊合格率77.3%。

2.3 二次免疫3个月后检测结果

检测O型口蹄疫抗体220份, 免疫抗体合格数150份, 合格率68.2%。其中规模猪场合格率73%、散养猪合格率60.5%、规模牛羊场合格率70%、散养牛羊合格率54.5%。检测亚洲I型口蹄疫抗体82份, 合格54份, 合格率65.9%。其中规模牛羊场合格率71.7%, 散养牛羊合格率50%。

3 分析讨论

1) 猪、牛、羊660份血清在进行口蹄疫O型、亚洲I型免疫抗体效果评价前, 先检测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 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所采猪、牛、羊血清未受口蹄疫病毒感染。

2) 从牲畜整体水平来看:郑高华等[4]多次进行对比试验, 发现一次免疫抗体的检测合格率仅为32%, 二次免疫抗体的检测合格率则达82%, 差异显著。本次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口蹄疫O型一次免疫抗体合格率仅为45.9%, 加强免疫后抗体合格率为86.4%, 加强免疫3个月后抗体合格率为68.2%;口蹄疫亚洲I型一次免疫抗体合格率为47.6%, 加强免疫后抗体合格率为84.1%, 加强免疫3个月后抗体合格率为65.9%。这与于丽丽等[5]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3) 从养殖方式上看:规模场的口蹄疫免疫抗体效价水平高于散养户。加强免疫1个月后, 口蹄疫O型抗体, 规模猪场比散养场高10.1百分点, 规模牛羊场比散养的高6.5百分点;口蹄疫亚洲I型, 规模牛羊场比散养的高9.4百分点。加强免疫3个月后, 口蹄疫O型抗体, 规模猪场比散养场高12.5百分点, 规模牛羊场比散养的高15.5百分点;口蹄疫亚洲I型, 规模牛羊场比散养的高21.7百分点。

4) 免疫90 d后, 口蹄疫抗体效价水平基本下降到免疫保护临界值, 散养户牲畜口蹄疫抗体水平下降尤为显著, 仅为58.33%, 达不到免疫保护力水平。因此, 建议使用口蹄疫疫苗时应间隔3~4个月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确保对家畜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383-388.

[2]世界卫生组织.哺乳动物、禽、蜜蜂A类和B类疾病诊断试验和疫苗标准手册[M].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译.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一、二、三类动物疫病释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4]郑高华, 蒋荣翔, 郑雪星, 等.猪O型口蹄疫疫苗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免疫效果测定[J].浙江畜牧兽医, 2008 (2) :35.

牲畜口蹄疫 篇5

1 牲畜交易市场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1.1 场址的选择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明确规定:专营牲畜交易市场应当距离人口集中区域、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饲养场和养殖小区、动物屠宰加工场所500 m以上, 距离种畜禽场、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 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兼营牲畜交易市场应当距离动物饲养场和养殖小区500 m以上, 距离种畜禽场、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 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

1.2 完善场内基础设施

1.2.1 市场围墙及消毒池

牲畜交易市场须设有围墙, 与外界隔离;在场区出入口均须设置消毒池, 规格:门宽×长4 m×深0.3 m以上, 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整车喷淋消毒通道。消毒设施需按时清洗、及时更换消毒药, 保证消毒药的有效浓度。

1.2.2 区域隔离

利用物理隔离或者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功能区, 包括交易区、装卸区、检疫区、消毒区、办公区、居住区、废弃物处理区等。交易区设置防雨棚, 在装卸区设置装卸坡道。污染区和洁净区隔离, 动物交易区与动物产品交易区相对隔离, 不同种类的牲畜交易要进行区域划分及隔离, 可有效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杜绝疫病交叉感染。

1.2.3 配备清洗、消毒、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

配备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清洗、消毒、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及人员, 并要有15日以上消毒药物的储备, 污水污物的排放要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1.3 建立相关制度

1.3.1 强化监督管理制度

1.3.1. 1 查证验物, 全面实行电子出证

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牲畜必须佩戴免疫耳标, 经查验无误后, 可入场交易。成交动物出场前, 申请更换检疫证明, 原证明收回, 官方兽医实施检疫, 合格的予以换证;不合格动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患病动物或疑似染疫动物采取指定场所隔离观察,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1.3.1. 2 严格实行动物检疫

检疫人员要对每一批动物进行群体和个体检查, 主要对精神状态、体温测试。不合格者均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理。实验室检验是检疫监督工作必要的诊断措施, 是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的重要手段, 是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的重要保障, 是无疫区建成的必备基础。

1.3.1. 3 严控输入动物和动物产品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免疫无疫区”输入的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只能来自于相应的“免疫无疫区”或“非免疫无疫区”, 非免疫无疫区输入的易感动物只能来自于相应的非免疫无疫区。

1.3.2 建全消毒机制

采取日常消毒与休市大消毒相结合的方式。各地的牲畜交易市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定期休市, 在每个交易市场开市前和休市后, 对整个交易市场进行场地、道路、设施设备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同时, 设立专人负责日常消毒工作。交易完成后, 对交易区内的场地、设施设备等进行清洗消毒;对排泄物、废弃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 防止病原繁殖和扩散。

1.3.3 明确疫情报告责任制度

牲畜交易市场内所有人员必须履行动物疫情报告义务, 由责任人将发病情况在2小时内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防止疫情扩散。

1.3.4 做好无害化处理

由于长途运输、应激反应、温度不适等多种因素造成牲畜的死亡, 患病、疑似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及其垫料、粪便等辅料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车辆经彻底消毒后方可离场。无害化处理措施以保护环境, 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为原则, 需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无害化处理可彻底消灭传染源, 防止病死动物流入市场, 保证百姓吃上“放心肉”, 保障我省畜牧业健康平稳发展。

2 几点建议

2.1 强化检疫监管, 做好监督检查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牲畜交易市场的监督检查, 增加检查频次, 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检查是否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是否建立定期休市和消毒制度, 是否有专门的兽医工作室, 记录填写是否规范、详实, 入场动物是否附有检疫证明, 核对畜禽标识佩带情况, 是否有清洗、消毒和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 消毒药品的存放、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2.2 加大资金倾斜力度, 完善动物检疫监督设施

各地要积极争取资金投入, 进一步完善动物检疫监督设施, 及时更新实验室检测方法, 淘汰陈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 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配齐清洗、消毒和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加大无害化处理力度, 保证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又不污染环境。

2.3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 科学引导监管政策

构建有效的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体系, 能够科学引导监管政策的制定, 有利于科学评价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状况, 有利于提升重点企业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有利于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进一步为全省畜牧业倍增计划保驾护航。按照农业部门风险评估的风险等级, 从低风险地区或可控地区调进牲畜, 随时掌握调入地动物疫情信息, 多从企业信誉好、防疫水平高、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调入。

2.4 增强宣传工作, 提高群防群控意识

无疫区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特别是养殖场 (户) 、屠宰场等管理相对人对无疫区建设知识、法律法规的普及, 充分利用网路、电视、广播等媒体以及印发宣传资料、横幅、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理解无疫区建设、知法、懂法、自觉守法, 主动接受监管, 为无疫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 思考

上一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下一篇:管理与体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