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

2024-08-29

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精选10篇)

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 篇1

许多骨科临床医师局限于自己的经验与所受的临床训练, 常常难于诊断骶髂关节结核。骶髂关节结核约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8%, 在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有其特殊性[1]。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1 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51 例骶髂关节结核, 其中男17 例, 女34 例;年龄15~47 岁, 平均31.5 岁。20~35 岁以上占65%。发病到本次就诊时间1个月~3年, 平均8.5个月。获得随访28 例, 随访时间3~18个月, 平均随访10个月, 随访时均为临床治愈。51 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中维吾尔族25名, 哈萨克族10名, 汉族9名, 其他民族7名。所有患者术前均详细查体及询问病史, 行血沉、X线片、CT等检查明确诊断。临床表现:早期症状皆有臀部疼痛, 左27 例, 右23 例, 双侧1 例;下腰部疼痛48 例, 伴同侧下肢放射痛39 例;低热盗汗史14 例, 伴肺结核22 例。查体:臀部肿胀10 例;窦道形成并流脓1 例;局部叩痛及压痛51 例;骨盆挤压与分离试验、“4”字试验、Gaenslen征阳性48 例;血沉术前在35~85 mm/h之间。

1.2 影像学及分型

Kim根据影像学表现将骶髂关节结核分四型[2], Ⅰ型:关节间隙增宽, 边缘模糊;Ⅱ型:关节面侵蚀性改变;Ⅲ型:关节破坏严重, 髂骨或骶骨囊性变或边缘硬化;Ⅳ型:脓肿形成或伴其他椎体结核。本组患者术前均进行X线及CT等检查, 根据影像学结果Ⅰ型5 例, Ⅱ型11 例, Ⅲ型15 例, Ⅳ型20 例。

1.3 治疗方法

本研究根据Kim分型[3]来指导临床治疗, Kim分型Ⅰ、Ⅱ型进行药物加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本研究共16 例患者;Kim分型Ⅲ、Ⅳ型进行手术治疗, 本研究共35 例患者。所有接受手术患者术前至少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 待血沉下降至40 mm/h以下, 贫血改善, 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方可接受手术。如患者血沉高于40 mm/h, 但患者影像学有脓肿形成或伴其他椎体结核, 排除活动性肺结核时也可手术治疗。本研究中有7 例患者血沉接受正规抗痨后仍然高于40 mm/h时也接受了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 (三联或四联) 12~18个月, 药物为: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片+链霉素7 d肌注, 同时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手术治疗:骶髂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有前后两种途径, 通常都采用后路途径。骶髂关节结核行病灶清除时, 应吸净脓液, 刮除肉芽组织、死骨块及病椎和相邻椎间盘, 彻底清除破坏的结核灶, 直到正常骨质为准。应行彻底病灶清除及骶骼关节植骨融合术。本组33 例行后路手术, 2 例行前路加后路手术。根据术中情况术后至少平卧4~6周, 复诊拍片后再考虑下床活动, 以防止结核复发及骶髂关节分离等并发症发生。

1.4 治疗效果的评价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35 例手术治疗患者进行随访, 获得随访28 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 评分标准及平林法 (Hirabayashi) 恢复率评定[2], 分别将术前、术后患者情况进行评分及评定恢复率, 将患者的术前与术后JOA评分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治愈标准按天津医院骨科标准进行评定, 其标准为:a) 全身状况良好, 食欲尚佳, 血沉正常。b) 局部疼痛肿胀消失、钙化。c) X线示软组织影不宽, 无死骨, 脓肿消失、钙化。d) 起床活动1年或参加工作半年后仍保持以上3个条件者。

评定恢复率大于75%为优, 50%~74%为良, 25%~49%为中, 小于24%为差。

2 结 果

本组研究术前JOA评分7~20分, 平均11分。术后随访3~18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术后JOA评分为15~25分, 平均19分。Hirabayashi恢复率评定:优8 例, 良13 例, 中5 例, 差2 例, 优良率为80%。获得随访28 例, 随访时均为临床治愈。通过统计学分析28 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8分, 增加值达到术前JOA评分的72.4%。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 统计学结果显示:术前JOA评分比术后有明显改善,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t=-18.56, P<0.001) 。

3 讨 论

骶髂关节属真性关节, 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致使骶髂关节结核主要发生在骶髂关节滑膜部[4], 且病变累及骶髂关节前下部髂骨侧常较骶骨侧为重[5]。临床表现主要为患侧臀部疼痛不适, 周围软组织形成较大冷脓肿时才可触及包块。本研究中早期症状皆有臀部疼痛, 左27 例, 右23 例, 双侧1 例;查体有臀部肿胀, 但未查及包块。这与国外学者Richter[6]报道在症状上以下腰及臀部疼痛不适最多见 (约70%~80%) , 体征方面则极少出现臀部包块基本一致。这也提示我们在遇到下腰痛及臀部疼痛患者时不能忽略骶髂关节的问题。骶髂关节结核X线摄片可做左右骶髂关节的对比观察, 即使患者处于仰卧位, 患侧臀抬起15°, 以充分显示骶髂关节面。早期可显示关节间隙增宽, 关节面模糊;晚期可显示骨质破坏、死骨、硬化、甚至囊性变。CT早期能显示滑膜增厚及周围较小的圆形或楔形骨质破坏, 双侧对比能显示关节间隙轻微增宽, 提高早期诊断水平[7,8]。骶髂关节结核的治疗与脊柱结核治疗方案一致, 本研究根据Kim分型来指导临床治疗, Kim分型Ⅰ、Ⅱ型共16 例患者进行抗结核药物加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Kim分型Ⅲ、Ⅳ型共35 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抗结核药物加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休息、营养、一般支持疗法) 、局部制动、药物化疗等。抗结核化疗应遵循从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用的原则并强调全程督导。手术治疗:应行彻底病灶清除及骶骼关节植骨融合术。骶髂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有前后两种途径, 通常都采用后路途径, 本组33 例行后路手术, 2 例行前路加后路手术。骶髂关节结核行病灶清除时, 应吸净脓液, 刮除肉芽组织、死骨块及病椎和相邻椎间盘, 彻底清除破坏的结核灶, 直到正常骨质为准。如病灶清除后骨质缺损较大时一般给予自体髂骨植骨, 缝合周围组织固定骨块, 术后用多头带加压捆扎骨盆3周。根据术中情况术后至少平卧4~6周, 复诊拍片后再考虑下床活动。本研究获得随访28 例, 随访时均为临床治愈。本研究中男性患者为17 例 (33.3%) , 而女性患者为34 例 (66.7%) , 患者平均年龄31.5 岁, 20~35 岁以上占65%, 是否存在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青年好发等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量流行病学研究来证实。

参考文献

[1]Afzal A, Osman, Shunmugam Govender.SepticSacroiliitis[J].Clin Orthop, 1995 (313) :214-219.

[2]Hirabayashi K.Operative results and postoperativeprogression of ossific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ossifi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J].Spine, 1981, 6 (6) :354.

[3]Kim NH, Lee HM, Yoo JD, et al.Sacroiliac jointtuberculosis.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J].ClinOrthop, 1999 (358) :215-222.

[4]黄永火, 孙向前, 欧阳祖彬, 等.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1, 17 (4) :327.

[5]李润根, 倪晓, 郑鑫.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2) :182-183.

[6]Richter R, Nubling W, Kobler G, et al.Tuberculosisof the iliosacral joints.Treatment, results, prognosis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German[J].Z Orthop IhreGrenzgeb, 1983, 121 (4) :564-570.

[7]Vinod A, Patgaonkar R.Tuberculosis of spine[J].Journal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and Spine, 2010, 1 (2) :74-85.

[8]余新平, 杨忠汉, 廖威明, 等.骶髂关节结核的误诊及早期诊断[J].实用骨科杂志, 2004, 10 (2) :127-128.

儿童耐药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篇2

【关键词】 儿童;诊断;治疗;耐药结核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90-02

结核病属于慢性传染性疾病当中的一种,相关研究证实,结核病的感染者数量正在不断在增加,因该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也在逐渐上升,所以应重视防止结核病[1]。耐药结核病患者,尤其是儿童的病情具有特殊性,其发病的原因包括地理环境因素、菌株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因素以及免疫缺陷因素等;本文研究了诊断以及治疗儿童耐药性结核病的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共研究了82例患者,均为儿童,男45例,女37例;82例中,年龄最小的为5岁,年龄最大的为12岁,平均年龄为58岁;耐药情况如下:14例为耐多药,36例为多耐药,其余32例为单耐药;临床症状有咳痰、咳嗽以及发热,病情严重者出现了咳血以及呼吸困难现象;以上82例均已经被确诊为耐药性结核病。

12 方法 根据病情,应用乙胺丁醇与吡嗪酰胺以及利福平等藥物进行治疗,同时注射阿米卡星与卷曲霉素与链霉素等;在治疗期间,为患者补充适量维生素,以增强其免疫能力;治疗时间最短为15年,最长为2年,强化治疗时间在3个月至4个月之间,而巩固治疗的时间在15个月至20个月之间。

2 结 果

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后,治愈患者68例,12例好转,其余2例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是9756%,临床疗效显著。

3 讨 论

耐药性结核病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且传染性极强,因此要做好临床诊断工作,以预防疾病不断蔓延。在诊断儿童耐药性结核病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难以将敏感菌株型结核病与耐药性结核病所具有的临床症状区分开来;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一旦患上结核病都会出现胸膜病变、淋巴节段病变以及肺门病变等症状,就这一点而言,无法有效区分原发疾病与耐药性疾病;再加上引起耐药性疾病的敏感菌株与原发疾病的菌株没有明显差别,所以单从影像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来诊断耐药性结核病还存在许多的困难。相关研究发现,虽然根据影像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难以诊断耐药性疾病,但出现以下情况时,要高度警惕儿童是否存在耐药性结核病。第一,采用治疗结核病的常规方法难以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第二,儿童曾有过接触耐药性结核病患者的情况;第三,患者的病程在八个月以上,或经过治疗后疾病复发需要再次进行治疗的患者;第四,不能有效配合临床治疗的结核病儿童[2]。总的来说,要诊断耐药性结核病,不能仅仅依靠临床症状,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

在治疗儿童耐药性结核病时,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在确定治疗方案时,要考虑到二线药物与一线药物的耐药状况,并结合治疗用药史,以便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第二,尽量保证联合用药,在强化治疗期,应保证治疗的药物多于四种;为了保证血药浓度能够尽快达到峰值,则应一次顿服以下治疗药物:氟喹诺酮与乙胺丁醇以及吡嗪酰胺等;对于其他二线治疗药物,应将患者所具有的耐受程度作为给药剂量以及给药剂型的依据;此外,要注意分次服用环丝氨酸以及异烟胺类药物,以预防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了不良反应,则应立即处理,以便使中断治疗的危险性得以减少,避免患者死亡或者是病情加重。第三,对于卷曲霉素等注射剂,使用时间应在半年以上,直至培养阴转之后,才可以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停止应用;另外,治疗当中要认真督导儿童服药,并做好药物治疗记录。为了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则应将可靠性程度较高以及重复性较高的耐药检验结果作为药物治疗的指导原则;在得到可靠DST结果之后,决定应用何种二线药物以及一线药物;对于可靠性程度较低以及重复性程度不高的耐药检验结果,要根据病情进展,制定出针对性治疗计划。第四,如果在强化治疗当中,发现吡嗪酰胺对于部分儿童疾病的控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则要坚持使用,直至耐药性结核病得以治愈。

在用药剂量方面,应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确保给药剂量实现合理化。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此,要严格控制好用药剂量以及用药种类,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延误病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用于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氟喹喏酮,会对幼犬软骨的正常发育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关于儿童软骨发育方面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出现权威报道证明氟喹喏酮会产生不利影响[3]。因此,在治疗儿童耐药性结核病的过程当中,氟喹喏酮一类药物起到的有利作用应比副作用更大,提倡应用。另一方面,相关研究证实环丝氨酸在治疗儿童耐药性结核病方面,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对于儿童产生的刺激较小,儿童对于该药物的耐受性较强,所以要将儿童的体质状况作为依据,酌量增加剂量[4]。在对儿童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当中,应对其体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在对给药剂量进行调整时有充分的依据,保证给药剂量的合理化;另外,要结合推荐剂量,确定二线药物的给药剂量,不得使实际给药剂量大于推荐剂量。常用二线药物推荐的剂量如下。环丝氨酸:每天可服用两次,每次的剂量为10mg·kg-1至20mg·kg-1,每天的给药量应在1g以下;莫西沙星:每天可服用一次,每次的剂量为65mg·kg-1至105mg·kg-1,每天的给药量应在450mg以下;氧氟沙星:每天可服用两次,每次的剂量为15mg·kg-1至25mg·kg-1,每天的给药量应在850mg以下;卷曲霉素:每天可服用一次,每次的剂量为10mg·kg-1至35mg·kg-1,每天的给药量应在05g以下;阿米卡星:每天可服用一次,每次的剂量为155mg·kg-1至255mg·kg-1,每天的给药量应在05g以下;卡那霉素:每天可服用一次,每次的剂量为10mg·kg-1至25mg·kg-1,每天的给药量应在1g以下;链霉素:每天可服用一次,每次的剂量为205mg·kg-1至355mg·kg-1,每天的给药量应在08g以下[5]。综上所述,诊断与治疗儿童耐药性结核病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断与合理用药,只有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治愈疾病。

参考文献

[1] 彭哲,朱朝敏,李奇志,幸琳琳儿童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的初步研究及耐药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3(18):876-877

[2] 初乃惠,朱莉贞,叶志忠,苑松林,王静云,许家琏,马丽萍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6(29):9872-9873

[3] 刘宇红,姜广路,赵立平,付育红,李云絮,毕志强,王甦民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分析与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13(24):658-659

[4] 潘家华,刘欣,陈兰举抗脂肪阿拉伯酸甘露聚糖抗体检测对儿童肺外结核病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8(11):1461-1462

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女性盆腔结核性不孕患者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结核诊断标准和不孕症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35例, 患者年龄在24~41岁之间, 平均为 (31.41±3.24) 年;有肺结核接触史患者21例;合并肺结核19例;患者在确诊前病程在1~9年之间, 平均为 (3.62±0.77) 年。实验组患者35例, 患者年龄在24~40岁之间, 平均为 (31.75±3.18) 年;有肺结核接触史患者20例;合并肺结核21例;患者在确诊前病程在1~8年之间, 平均为 (3.54±0.69) 年。

1.2 方法

总结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7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患者强化期使用HRZE HRZS治疗2~3个月, 巩固期间使用HR治疗9~10个月。其中H为异烟肼, 口服1次/d, 0.3 g/次;R为利福平口服0.45 g/d, 1次/d;Z为吡嗪酰胺1次/d, 0.5 g/次;S为链霉素1次/d, 0.75 g/次;E为乙胺丁醇1次/d, 0.75 g/次。实验组患者采用介入超声治疗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使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盆腔积液较多的患者在积液最深部位抽取液体并注入化疗药物;对盆腔广泛性病变的患者注入化疗药物后给予尿激酶注入。对仅存在包块的患者在包块内进出穿刺给药。患者进行1次/周介入超声阴道注药, 进行1次/周复查, 有积液的患者将积液抽出, 直至积液量减少不需要进行介入治疗。介入超声给药包括:异烟肼200 mg和氟美松5 mg。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疗效, 同时跟踪随访患者至2012年10月, 统计两组患者妊娠率。患者在治疗1个月内每周进行1次超声检查, 并检查肝肾功能。随后每个月进行1次。

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盆腔积液消失, 囊块的体积缩小在50%以上。如患者为实性包块无缩小, 则进行细针穿刺活检, 如病理显示有结核纤维化及干酪化, 无结核杆菌, 抗酸染色为阴性为有效。

1.4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妊娠率为计数资料, 组间通过χ2检验对比。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软件包。以0.05为检验水准, 可信区间范围为95%。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成功妊娠8例,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女性盆腔结核是血行来源引起的疾病, 其发生部位主要为输卵管, 占90%以上[2], 并好发于输卵管的壶腹部, 且会扩散累及子宫内膜。其病理特点为输卵管的表面有黄色硬质的粒状结节, 且输卵管粘膜和粘膜下层均伴有结核结节, 在结节内有明显的中央干酪化改变[3], 且病灶多聚集汇合, 甚至破入到管腔内, 导致输卵管的增粗和扩张, 输卵管伞外翻。

女性盆腔结核的输卵管炎伞通畅虽然没有收到影响, 但是由于输卵管的壁层和粘膜均受到侵袭, 因此会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 导致不孕[4]。此外, 子宫内膜结核病变还会导致内膜腺体被破坏, 引起溃疡并形成纤维化, 导致宫腔缩小和粘连, 不利于受精卵的种植及着床[5]。

早期诊断对女性盆腔结核十分重要, 通过早期发现给予积极治疗, 患者多可能恢复生育功能。该院70例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主要包括:病史采集、辅助诊断两种。其中病史采集方面, 患者多伴有结核病家族史, 有慢性盆腔炎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有不孕、全身情况差、盆腔疼痛、月经减少和白带增多。而在辅助诊断中, 70例患者有70例进行了子宫内膜刮出物检查, 有39例进行了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 41例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检查。

该院该次实验中, 还研究分析了介入超声治疗盆腔结核的效果, 从实验结果来看, 实验组35例患者采用介入超声治疗, 患者的有效率为88.57%, 有8例患者成功妊娠, 各个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超声介入治疗盆腔结核可以在全身给药的同时, 对结核的具体部位进行穿刺治疗, 通过给予适量的异烟肼药物, 有效地激活患者的纤溶系统, 将组织粘连解除, 并促进毛细血管的通畅和淋巴管通畅, 促进血流增加, 使渗透增加。同时还能提高局部药物的洪都, 促进干酪样坏死物质的液化, 促进盆腔积液的吸收, 使结核的病灶逐渐缩小, 促进患者早期痊愈。同时, 局部给药还使用了氟美松, 具有较好的抗炎和抗病毒效果, 能够减轻患者的毒血症, 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女性盆腔结核导致不孕的比例较高, 其需要医生引起重视。使用介入超声治疗此疾病的效果较好,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女性盆腔结核性不孕患者的临床特点, 观察使用介入超声和全身药物治疗对盆腔结核性不孕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女性盆腔结核性不孕患者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介入超声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内容。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成功妊娠8例,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女性盆腔结核导致不孕的比例较高, 其需要医生引起重视。使用介入超声治疗此疾病的效果较好, 值得应用。

关键词:盆腔结核,女性,不孕,介入超声

参考文献

[1]李红梅.193例宫、腹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2, 41 (10) :998-1000.

[2]陈良, 付先虎, 汪期明, 等.经腹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4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1) :1462-1463.

[3]阮锦.腹腔镜诊治输卵管不孕中盆腔粘连的发现与处理[J].健康必读, 2012 (6下旬刊) :59, 71.

[4]史慧星, 郑晓红.宫、腹腔镜联合诊治女性不孕症80例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7) :548-550.

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 篇4

[关键词] 肾结核; 临床分型; B型超声

[中图分类号] R527.1;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70-02

肾结核是常见的肾特异性感染,是肾脏的常见病之一,大约85%为一侧性病变,既往诊断此病主要依靠病史、症状、X线及化验室检查。近年来由于超声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肾结核诊断的准确性。现将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肾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对肾结核及其分型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2001年7月~2009年1月26例肾结核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14 ~ 71岁。26例肾结核早期无明显症状,10例累及膀胱。主要临床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脓尿;其中9例伴有肺结核,11例伴有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TOSHIBA-7000,TOSHIBA-Xario型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75MHz,为凸陈探头。病人取俯卧位、侧卧位、平卧位,沿肾脏长轴纵切或横切扫查仔细观察肾脏声像图改变。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肾结核的符合率

超声诊断肾结核18例,诊断符合率为69%(18/26),诊断肾结石、肾积水4例,肾萎缩1例,肾占位性病变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肾结核的定位诊断,左肾9例,右肾14例,双肾3例。10例伴有膀胱结核。见表1。

2.2 肾结核的声像图改变及病理分型表现

结合手术,肾结核的声像图改变及病理可分为5型:①Ⅰ型:扩张回声型(肾盂扩张型),肾被膜不规则,肾盂扩张,肾内呈无回声,此型8例;②Ⅱ型:混合回声型(干酪空洞型),被膜不规则,内见不均匀的强回声区和囊性无回声区,伴散在的强回声光点,此型2例;③Ⅲ型:无回声型(结核脓疡型),被膜不规则,内见单个或多个无回声区伴散在强光点,此型1例;④Ⅳ型:强回声型(纤维硬化型),肾脏完全失去正常形态,被膜极不规则,内为不均匀强回声区,此型2例;⑤Ⅴ型 似结石型(钙化型),被膜不规则,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后方伴声影,此型3例。Ⅰ型、Ⅱ型、Ⅲ型混合存在者2例(图1~3,为同一病人)。

3 讨论

3.1 肾结核的病理基础及误诊原因分析

肾结核为血源性感染,结核菌最初侵犯肾脏皮质部,继而肾盏黏膜,致使肾盏扩张、皮质坏死干酪化甚至肾脏坏死液化,晚期肾实质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钙盐沉着形成自截肾,此肾无功能[1]。超声检查具有价廉、无创等优点;对肾结核声像图的分型,有助于肾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人对258例肾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超声诊断肾结核的符合率为 58.9%(152/258)[2]。绝大部分中晚期的肾结核可根据其不同的病理阶段作出正确的声像图诊断与分型,本文经超声诊断肾结核18例,诊断符合率为69%(18/26)。误诊原因分析:①缺乏对肾结核的早期认识;②临床症状不典型;③肾结核钙化时,钙化的强回声团可存在于肾盂肾盏亦可在肾实质内,有结石似的声影,而误诊为肾结石;④肾实质内结核灶的某些进展阶段,当结核呈纤维肉芽肿时,表现为高低不等的团块状回声,可类似肿瘤,易误诊为肾癌;⑤胃肠道气体干扰严重或腹部脂肪堆积者致声像图欠佳,影响超声诊断的正确性。

3.2 不同分型的肾结核的声像图表现

肾结核因病理结构不同,声像图也各异,实际上肾结核的几种病理变化往往是混合存在[2]。轻型肾结核,肾脏破坏不明显,声像图无变化;重型肾结核,肾的破坏严重,声像图可出现扩张型、混合型、无回声型、强回声型、似结石型或多种类型混合存在。肾结核的声像图虽有5型,但实际上各型混杂,声像图变化较多、复杂。应密切结合临床病史、症状及化验室检查,综合判断。轻型肾结核,声像图变化不明显,超声很难诊断,重型肾结核,有多种声像图改变,超声可提示诊断。

3.3 行超声诊断肾结核的注意事项

①早期肾结核的声像图表现可无异常,诊断价值不大;且采用改变体位及多切面检查,分别以肝脏和脾脏做声窗完整显示两侧肾脏。②对于鉴别诊断困难者,可选用其他影像检查,以X线肾盂造影和CT价值较大。

总之,肾结核声像图变化多端,如果声像图有异常表现,要注意考虑肾结核的可能。超声检查可以做为肾结核首选诊断方法之一,可通过体位变化多切面、多角度的观察肾脏、肾实质内的结核病灶,而且能显像肾结核病灶的形态、大小、范围和肾实质的薄厚及病灶占整个肾脏的比例,由此判断肾功能受损程度和输尿管病变的轻重,同时尤其是对中重度肾结核的诊断与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和运用价值,注意与其他肾脏疾病作鉴别诊断,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3]。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 超声医学[M]. 第3版.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1027-1028.

[2] 芮雪芳,沈春富,蔡松良,等. 肾结核的超声诊断与分型[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0):585-586.

[3] 于满,王珏,王志勇,等. 肾结核 540例诊治分析[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10:678-681.

鹿结核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篇5

1 症状

鹿结核一般为慢性经过, 病初症状不明显,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症状才逐渐显现,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食量下降、精神萎靡、进行性消瘦等临床症状。鹿肺结核时, 临床表现先干咳, 后变为湿咳, 到后期呼吸促迫、次数增加, 出现呼吸困难时鼻翼开张, 严重的出现喘鸣音, 病程稍久, 鹿体消瘦、体力下降, 被毛失去光泽, 春季换毛迟缓, 结膜发白, 出现贫血症状。

鹿淋巴结核时, 全身症状与肺结核基本相同, 病变部位多发生在颌下, 肩前淋巴结的肿大, 形状大小不一, 触之坚硬, 严重时肿块破溃, 成为久治不愈的顽固性溃疡, 流出粘稠的干酪样浓汁。

2 病理剖检特点

鹿结核的典型病变是在相应的组织部位形成特异性灰白色结核结节, 结节由小米粒大到鸡蛋大, 比较坚实, 切面干酪样坏死或钙化。鹿结核病变多发生于肺脏、淋巴结和胸肋膜, 严重者腹膜和心外膜也有病灶发生。

3 诊断

鹿结核多是慢性经过, 临床症状不明显, 单靠临床症状很难确诊, 但根据病鹿呈现的进行性消瘦、被毛粗刚、咳嗽及体表不同部位的肿块等症状, 经初步考虑为鹿结核病。

鹿结核病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结核菌素诊断法在诊断鹿结核上具有很大意义, 实践证明, 利用结核菌素诊断结核病, 检出率要达95%以上。一般是采用“结核菌素点眼法”进行早期诊断。具体作法是:每只鹿左眼滴入2~3滴, 点眼后3、6、9、24 h各检查一次, 有粘液性脓性分泌物流出, 结膜充血即为阳性。

4 治疗

目前, 尚无特效疗法, 根据实践, 用链霉素、霉米风 (异烟肼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

用链霉素治疗, 每次肌肉注射200万单位, 每天2次, 连注45 d。

用异烟肼片0.5 g、磺胺二甲嘧啶10 g, 研碎混于精料中, 也可单独使用异烟肼每日4~5 g, 混于精料中喂食, 日喂2次。

5 预防

探讨老年肺结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篇6

1 老年肺结核的发病原因

肺结核免疫功能中细胞免疫占主导地位, 而老年人由于胸腺退化, T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及其活性等均降低, 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使潜伏的肺结核病灶重新活动或者重新感染肺结核[2]。

2 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老年肺结核以咳嗽、咯血、发热、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常见, 但也有报道, 26%的患者毫无自觉症状。有的老年患者症状轻微或不典型, 仅感到全身虚弱、精神差, 偶有低热或上腹不适及食欲减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而很少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老年粟粒型肺结核以发热 (多为高热) 、食欲不振、虚弱无力、消瘦等症状最为常见。另外, 老年肺结核患者并发症明显多于青年人, 其中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 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心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第三位为糖尿病。有时几种并发症并存, 肺结核症状常被混淆或掩盖, 给老年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带来困难。

3 老年肺结核的X线表现

老年肺结核患者胸部X线表现特殊, 病变范围广, 两叶以上病灶者为多, 病变性质往往多种多样。特别是病程较长者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 易造成误诊、漏诊。老年肺结核以浸润型多见, 其次为纤维空洞型、粟粒型、胸膜炎原发型。其中浸润型和粟粒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 易造成误诊。

4 老年肺结核的早期诊断

4.1 做好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大多数老年肺结核患者临床无特异性症状, 胸部X线表现不典型, 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 使病情更为复杂。且病变发生于非典型部位, 故极易误诊为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脓肿。因此医生应做好鉴别诊断, 胸片是早期发现肺结核的重要手段, 当普通X线胸片及多次查痰尚未确诊时, 可进一步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

4.2 慎重判断结核菌素试验 (PPD试验) 结果

由于老年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约40%的老年肺结核患者PPD试验结果呈阴性, 所以当老年人高度怀疑为肺结核时, 即使PPD试验结果阴性, 也不能轻易排除患病可能, 当PPD试验结果呈现中度阳性仍不失其辅助诊断价值。因此, 应进一步观察患者病情, 进行必要的检查[3]。

4.3 充分认识原发性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近年来, 原发性肺结核发病年龄后移, 老年人原发性肺结核患病率有增高趋势。因此, 应充分认识原发性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4.4 重视痰结核菌检查

痰结核菌阳性是确诊肺结核的依据, 若取痰次数不够或标本不合格, 均可影响检查质量。痰结核菌培养可提高痰菌阳性率。

4.5 连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对肺部病灶经正规抗炎治疗后又反复发作, 特别是经喹诺酮类抗菌素治疗后病灶一度吸收, 此后又复发的老年人要考虑到患肺结核的可能。应及早进行有关检查, 尽早明确诊断。

4.6 重视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检查

对支气管内膜结核及时进行纤支镜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往往不易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的痰涂片阴性的肺下野结核也能通过纤支镜检查确诊。必要时对疑难病例可行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胸膜活检, 以尽早明确诊断, 减少误诊。

5 老年肺结核的化疗原则

在治疗上要根据老年人的特征, 实行个体化治疗。针对老年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高的特点,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抗结核药物。对体质较好、营养状态好, 又是初治肺结核的老年人可按常规方案治疗;对体质较弱、营养状态不佳、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人, 抗结核药物种类易少不易多, 最好早期静脉给药, 以减少消化道症状的发生, 提高抗结核治疗的依从性。对复治患者除按标准复治方案治疗外, 并酌情根据有无药物副作用或药物副作用的大小增减或更换抗结核药物, 必要时做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老年肺结核患者因生理功能减退, 各系统功能低下及并发症多、用药多以及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多等诸多因素不利于实施化疗。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 老年肺结核的化疗原则除遵循早期、规律、适量、联合、全程外, 还应注重个体化用药。在使用药物前, 应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个体差异、经济状况等,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让老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5.1 减量用药

老年患者体内含水量偏少, 肝、肾功能低下, 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高、消除缓慢, 半衰期延长, 致使药物易发生毒副反应, 所以老年患者的用药剂量应严格控制。结核病控制项目 (简称项目) 所使用隔日组合板装药, 并不适合所有的老年患者。项目所使用的短化方案, 对于高龄、体弱、耐受性差者应慎用。

5.2 选择用药

对老年肺结核患者一般不用氨硫脲, 少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因为氨硫脲为抑菌药, 安全性小, 具有肝、肾毒性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因此老年患者不宜使用;氨基糖甙类药均为肾毒性药, 用药不当易发生尿毒症;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均为肝毒性药, 应尽量避免三药联用;利福平和异烟肼联合使用时易对肝脏产生毒副作用, 当转氨酶指数异常时, 必须保肝治疗, 必要时调整用药。

5.3 监测用药

老年人用药剂量个体差异大, 药物不良反应多于青年人, 即使同龄老年人的药物剂量也相差数倍。为了防止或减少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 应对老年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以决定用药剂量或调整剂量。此外, 在用药前后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及视力、听力等。特别注意的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 隐性糖尿病成为老年人的杀手, 许多肺结核患者合并糖尿病, 使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以, 在治疗肺结核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尿糖也是必要的。

6 老年肺结核的治疗

以上分析表明, 老年肺结核的个体差异大, 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并发症多,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为此, 笔者根据临床实践与国内外研究成果, 就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 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1) 对于健康状况良好且经济条件差的老年肺结核患者, 使用项目提供的免费抗结核药物, 把隔日用药改为每日用药, 就是把一板药平均分为2板, 即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隔日服用2个月/后续期:异烟肼、利福平隔日服用4个月;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每日服用2个月/后续期: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每日服用6个月 (2H3R3Z3E3/4H3R3变为2HRZE/4HR, 2H3R3Z3E3/6H3R3E3变为2HRZE/6HRE) 。 (2) 对于健康状况中等, 并对药物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 一般采用利福平 (利福喷丁) R (L) 、异烟肼 (H) 、乙胺丁醇 (E) 三药联用9个月, 常用方案为2R (L) HE/7RH, 2R (L) HE/HE, 9R (L) HE。 (3) 对于体弱及耐受性差者可选用9LHE, 9LD (结核康欣) , 9LH。 (4) 对谷丙转氨酶 (GPT) 升高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1~2个月链霉素 (氧氟沙星) 、异烟肼、乙胺丁醇/10~12个月异烟肼、乙胺丁醇[1-2S (0) HE/10-11HE]。 (5) 肾功能异常者可选用9R (L) H。 (6) 对于复治病例, 能做药敏试验的地区, 应根据复治的类型、以往用药时间和用药种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等进行组方;不能做药敏试验的地区, 应根据复治类型、以往用药时间和用药种类等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 制定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6.2 营养支持疗法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它和其他疾病一样也需要营养支持疗法, 尤其对老年肺结核患者, 由于疾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容易发生营养不良。为了维持正常机体的生理功能, 必须供给必需的热量, 保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均衡。此外, 还应补充足量的钙、铁以及维生素, 食盐限制在每日5g左右。老年重症肺结核患者或有合并症时, 由于疾病消耗大, 进食少或不能进食时, 应静脉给予氨基酸、脂肪乳或白蛋白等。

6.3 免疫增强剂的应用

老年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复治、难治病例较多, 单一化疗效果较差, 因此应给予免疫增强剂调整和恢复机体的反应状态,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使之和抗结核药一起杀灭结核杆菌。常用的免疫调节剂为:母牛分枝杆菌苗 (微卡) 转移因子、胸腺肽、云芝多糖、香菇多糖等。

总之, 如何认识老年肺结核的危害, 提高诊断率, 做到早期诊断, 制定规范、合理的化疗方案, 是治疗成功的前提, 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DOTS策略) 的实施是治愈老年肺结核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杜铁桥, 梁鸿儒, 马新, 等.老年人肺结核的表现[J].中国防痨杂志, 2002, 24:327~329.

[2]吴雪琼.结核病的免疫学诊断[J].中国防痨杂志, 2009, 30:555~558.

盆腔结核的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24~64岁,平均44岁。临床表现:腹痛史10例,盆腔包块9例,不孕症3例,月经不调3例。仅有4例曾有结核病史,发烧盗汗者8例,乏力消瘦3例。实验室:抗结核抗体阳性5例,血沉增快4例,正常16例,胸部X线片示肺结核病灶4例。

使用GE-LOGIQ1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饮水后膀胱充盈观察,取仰卧位,在耻骨联合上缘,多切面盆腔扫查,确定子宫及包块的关系,评细记录分析声像图特点,必要时摄片。

2 结果

超声明确提示盆腔结核5例,非均质性包块8例,囊性包块4例,畸胎瘤3例,炎性包块5例。6例伴有腹水。20例手术治疗,输卵管积液8例,3例输卵管呈囊性增粗,形如“球状”,12例为炎性粘连状,子宫、卵巢输卵管与盆腔及肠道紧密相连,部分子宫表面、肠管、肠系膜布满结节,最大如红枣状,多伴有包裹性积液,液体量最多为4000m L,有干酪样组织。病理结果:20例均为盆腔结核,1例同时伴畸胎瘤,4例伴子宫内膜结核,5例保守治疗。用抗痨药物治疗有效,与手术病理对照超声准确符合率仅为25%。

3 讨论

不论是经血行、淋巴或直接蔓延的生殖器结核绝大多数首先感染输卵管,且输卵管结核很少出现急性炎症症状,其症状不典型,往往被忽视,因多为粘连包裹,容易误诊为卵巢肿瘤。盆腔结核临床表现很不一致,病理改变与超声表现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只有掌握好这种关系才能大大减少超声误诊。根据本组病例与手术病理结果,我们认为盆腔结核可分3型。

3.1 类囊性

多为输卵管积液或积脓,部分输卵管积液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较大,其内干酪样组织较少,液体较清亮,仅表现为囊肿样改变,由于炎性渗出可在子宫周围及直肠窝内,并有粘连带,声像图在附件区或直肠窝处探及圆形或类圆形液性暗区,多为多房性,壁略厚或无明显囊壁,内有散在细小光点,此型属于病理分型的渗出型,易误诊为卵巢囊肿,本组有4例,其中1例超声检查在附件区探及10cm×8cm巨大囊肿,可见完整的包膜,其内有光带及细小的光点回声,根据声像图特征而提示卵巢囊肿,术中见输卵管明显增粗呈囊状,抽出液体约1000余亳升。

3.2 类实型

因结核浸润引起输卵管壁充血、水肿,结缔组织增生,而出现粘膜皱壁增粗,管腔狭窄及增宽,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包块,声像图在附件区探及轮廓模糊的类实性包块,边缘欠规则,回声强弱不一,缺乏包膜。

3.3 混合型

盆腔组织粘连形成包块的同时,在其中可有积液,常形成包裹性。声像图见附件区或整个盆腔内探及边界模糊的囊实性混合的包块,不规则的实性强回声光团与液性暗区掺杂分布,液性暗区内有条索状强回声光带飘浮,形成多个分隔,在边缘处见有光点光斑或强回声光团,有时强回声光团后方有衰减,此时易误诊为囊腺瘤或畸胎瘤,此型占的比例较大。

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48例患者为神经内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其中男26例, 女22例;年龄13~65岁, 平均 (31.93±5.34) 岁;病程26d~18个月, 平均 (43.78±6.78) d。合并肺结核12例, 胸膜结核6例, 泌尿系结核2例, 淋巴结核2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现代结核病学》提出的诊断标准[3], 再加上脑脊液中发现结核菌或伴有脑外结核病即可确诊;无热型症状或脑脊液化验不典型, 并伴有脑外结核病也为可疑结脑患者, 经检验抗结核治疗好转可确诊。

1.3 临床表现

38例患者中度热高热;咳嗽、咯痰6例, 头痛30例, 呕吐35例, 意识障碍16例, 尿潴留2例, 癫痫发作4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34例, 脑神经麻痹4例, 肢体瘫痪8例, 病理征阳性12例;有10例临床表现不典型, 仅有发热, 轻微头痛或者结核中毒症状。

1.4 实验室检查

48例患者均做过腰穿检查, 第1次脑脊液 (包括蛋白、细胞数、糖、氯化物) 有36例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12例可疑;第2次复查有8例符合;有4例第3次复查才符合诊断。48例脑脊液腺苷脱氨酶 (ADA) 检查, 有40例患者高于14U/L, 6例患者9~14U/L, 2例患者<9U/L。

1.5 脑CT或磁共振检查

本组CT检查34例 (70.8%) 有阳性反应, 其中直接表现:脑结核球, 脑实质粟粒状病灶, 基底池渗生物呈绒线物、斑片状, 团块状、串珠状、结节样或环形强化, 严重者鞍上池闭塞呈铸行强化, 其中基底池渗出为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表现。

1.6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或链霉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除有禁忌证者外酌情给予左氧氟沙星加强联合抗结核治疗。精神异常、烦躁不安、剧烈头痛、颅内压增高者给予脱水剂降颅压, 镇静、止吐、免疫、对症、营养脑神经治疗。对于重症及体质差的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同时, 加强支持疗法, 给予血浆、人丙种球蛋白、白蛋白、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对疗效欠佳有适应证者行鞘内给药, 剂量为异烟肼50mg+地塞米松2mg鞘内注射, 每周2次, 直到脑脊液接近正常为止。

1.7 疗效判断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脑脊液正常, 疗程结束后1年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指标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指标无好转或恶化者。

2 结果

44例在2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 4例在3个月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4例在治疗满2个月时复查实验室结果正常, 胸片及头颅CT均提示病灶明显吸收。38例停药随访1年无1例复发, 10例停药随访已半年, 至今无复发。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导致脑膜和脊髓膜非化脓性炎症, 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结核病。近年来国内外结核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呈逐渐增高趋势, 研究显示青少年结核性脑膜炎大多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引起, 而成年人大多数是继发性结核与肾、骨结核等其他部位结核并存[4]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可治性疾病, 早期诊断, 尽早抗结核治疗与预后直接相关[5]。

结核性脑膜炎由于目前临床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CSF改变, 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尤其是早期确诊[6]。本组资料结核性脑膜炎临床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脑膜刺激征) 为主。CSF压力高、白细胞计数升高, 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伴有蛋白升高, 糖、氯化物降低为其主要特征, 以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伴脑膜刺激征的患者应尽早行腰穿检查, 作CSF相关检查, 并结合有无颅外结核病灶存在, 若有颅外结核病灶存在, CSF符合结核性改变, 应考虑结核性脑膜炎可能, 若临床一时难以区分结核性与化脓性, 应行正规抗炎治疗, CSF复查, 若症状无改善, CSF无明显变化, 则可排除化脓性脑膜炎可能。结核性脑膜炎主要应与病毒性、化脓性、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癌变鉴别。随着近几年检测手段的提高, 对CSF中腺苷脱氨酶、结核硬脂酸含量测定及聚合酶链反应可迅速可靠地早期确诊结核, CSF荧光素钠试验, 在结核性脑膜炎中阳性率几乎100%[7], 具有可靠的早期诊断价值, 但在众多中小医院中此类检查未开展, 故仍需临床医师依据临床及CSF来诊断, 对于难确诊的病例可进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有效时对诊断亦有帮助。利用CT强化扫描和MIR冠状, 矢状, 横断面三种平面扫描特点, 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一些病例, 病期, 部位和范围作出较准确的判断[8,9], 对不典型结脑病例的脑底病变显示更清, 为结脑诊治提供了有效帮助。

抗结核药物治疗原则和肺结核一样同样要求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特别强调尽早治疗和治疗的彻底性[10], 结核病在全球广泛流行, 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结核病耐药情况十分突出, 耐药率高达46%,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学异构体, 主要作用于细菌的DNA旋转酶亚单位, 从而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 达到抗菌作用, 左氧氟沙星不仅有着良好的抗菌作用, 而且有肯定的抗结核作用[11], 本文中除有禁忌证者外联用了左氧氟沙星,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在强有力的抗结核药物的保障下, 尽早足量的应用激素是挽救患者, 减少并发症, 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本组患者均四联抗结核治疗, 治疗有效率86.6%, 激素有抗炎作用, 能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降低颅压, 防止粘连及脑脊液循环堵塞[11]。鞘内注射对重症是有效的方法, 鞘内注射适应证[12]:重症结核性脑膜炎, 意识不清, 昏迷, 嗜睡者;颅内压增高明显, 30mm Hg以上者或经化疗脑压居高不降者;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严重, 体温39℃以上, 经治疗无明显下降者, 影像学有脑积水征象者;鞘内注射后病情逐渐好转, 因停用鞘内注射过早病情又恶化者;结核性脑膜炎复发者, 应积极做鞘内注射给予治疗;出现严重合并症, 如肢体瘫痪、脑梗塞等, 都作为鞘内注射适应证。

摘要: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合并肺结核12例, 胸膜结核6例, 泌尿系结核2例, 淋巴结核2例;38例患者高热、咳嗽、咯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脑膜刺激征阳性等;10例临床表现不典型;腰穿检查, 第1次脑脊液36例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第2次复查8例符合;4例第3次复查符合诊断。腺苷脱氨酶有40例高于14U/L;CT检查70.8%有阳性反应;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糖皮质激素、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治疗;疗效欠佳有适应证者行鞘内给药;结果44例在2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 4例在3个月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结脑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脑脊液改变不典型;而腺苷酸脱氨酶是一个敏感及特异性强的指标;影像学检查对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规范应用抗结核药物及使用糖皮质激素配合鞘内注射效果佳。

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 篇9

【关键词】小儿;肺门结核;临床及X线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80-02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也是临床上经常发现和诊治的常见病。X线胸部透视和拍片是检查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成人肺结核依据临床表现症状结合X线检查,都可做出正确的诊断。而小儿肺门结核X线表现有些特殊性,其病变态多样,然而在诊断小儿肺门结核上往往存在些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在诊断时细心观察、阅片,精心分析、密切结合临床的体征,均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下面将我们诊断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1一般资料

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男孩12例、女孩7例。发病年龄均在3岁-9岁之间。其中3岁的有1例、4岁的有1例、5岁的有1例、6岁的有4例、7岁的有3例、8岁的有4例、9岁的有5例。其病程均在一年左右不等。2临床表现症状

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的临床表现症状患儿均乏力、精神不佳、疲倦、不思饮食及食欲减退、消瘦。有9例患儿夜间盗汗,有5例轻度咳嗽,有4例低烧,有1例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3检验检查

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有13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的有6例。4X线检查表现

4.1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的X线表现为云絮状密度增高阴影,周围边缘模糊不清,病灶直径约为2cm左右。病灶阴影多出现于右肺门的外上方,右肺门淋巴结肿大。可见自原发病灶阴影中,显示出一条或多条较模糊的条索状阴影通向右肺门区的淋巴结,右肺门区出现淋巴管炎征象。原发病灶及周围炎,淋巴管炎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连在一起,形成哑铃状,称为原发综合征的双极期。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有2例为原发综合征型小儿肺门结核。

4.2炎症型小儿肺门结核X线表现可见两肺门阴影增大、增浓,周围边缘模糊不清,两侧肺门角均模糊不清,两肺门区可见小斑点状钙化灶。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有9例是炎症型小儿肺门结核。

4.3结节型(肿瘤型)小儿肺门结核X线表现可见右肺门淋巴结肿大,其边缘较清晰。肿大的淋巴结阴影密度增高,呈半圆形或椭圆形自右肺门区向肺野突出。本组19例小儿肺门结核中,有8例是结节型小儿肺门结核。5鉴别诊断

肺结核在临床及X线表现上与非结核的肺部疾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可能造成误诊。然而在诊断时,必须仔细观察,密切结合临床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加以分析,已达到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1原发型小儿肺门结核与胸腺肥大相鉴别胸腺肥大X线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纵膈阴影增宽,向肺门突出,下端成角,外缘可呈波浪状。胸腺的大小及形态,可随呼吸而改变,而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中纵膈,主要在气管旁及支气管旁,不随呼吸而改变。

5.2炎症型小儿肺门结核与非结核的肺部炎症(如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相鉴别:非结核性肺炎,由一般细菌或病毒感染等所引起的片状、节段性或大叶性肺炎,可与原发病灶相似。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白细胞计数结果等进行鉴别(又如高热、呼吸困难等)。

5.3结节型小儿肺门结核与纵膈恶性淋巴瘤相鉴别恶性淋巴瘤发病迅速,纵膈阴影增宽,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增高、均匀。边界清楚,无钙化,在复查中可见发展迅速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呈分叶状改变。结节型小儿肺门结核与结节病相鉴别:其主要鉴别点是:结节病患者年龄较大,结节病抗原试验为阳性。6讨论

6.1肺结核的发病机制结核病多因结核菌侵入肺组织后感染所致。但是,其受感染发病的条件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的强弱及感染量及毒力的多少而决定感染发病的人群多少。因而感染和发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染可用结核菌素试验来测定,而发病则可以X线和其他辅助检查加以确定。原发综合征和肺门结核同属于原发型肺结核,肺门结核是原发性肺结核中最常见者。结核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人体受到结核菌感染后,通过细胞免疫应答,使T淋巴细胞致敏。若再次接触结核菌即释放一系例淋巴因子,其中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使血液的巨噬细胞聚集病灶,巨噬細胞移动抑制因子则使活化的巨噬细胞聚集结核菌周围,发挥吞噬杀灭大部分病菌的作用。机体在免疫应答的同时,也产生变态反应,当变态反应过强时,可加剧炎症反应,甚是干酪坏死。

6.2肺结核的基本病理改变肺结核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渗出、增殖和坏死。渗出以单核细胞、炎细胞、纤维蛋白为主;增殖以结节及结核性肉芽肿为主,上皮样细胞结节及郎罕巨细胞是结核性炎症的主要特征;坏死的主要特征是干酪样改变。

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男35例, 女33例。发病年龄10~70岁, 平均35.5岁。颈椎4例, 胸椎22例, 腰椎36例, 骶尾椎6例。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36月, 平均17个月。56例进行X线 (CR或DR) 检查, 58例行CT检查, 55例行MRI检查, 3种检查同时进行者共30例。随访3个月~3年。

1.2 病状和体征

56例有低热、盗汗, 42例血沉增快;结核抗体阳性33例,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16例。病变处局部疼痛44例, 下肢放射痛45例, 进行性下肢瘫痪29例, 完全性截瘫16例;窦道形成35例;合并其他器官结核病史15例。

1.3 分型标准

根据江浩的分型标准分为4型[3]即中心型, 边缘型, 韧带下型和附件型。

1.4 检查方法

CR或DR片, 采用美国Kodak公司的CR、DR系统, 拍摄脊柱正侧位片;CT检查采用Siemens (西门子) 公司16层螺旋扫描机和Picker公司2排螺旋CT扫描, 采用常规检查方法, 在病变区进行薄层扫描, 层厚和间隔均为5mm, 扫描条件, 120KV, 250m A, 分别以骨窗和软窗进行观察。MRI检查采用美国Marconi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采用常规矢状、冠状及横轴位扫描。平扫采用SE及FS E序列的T 1 W I及T 2 W I扫描。T1 W I:T R/T E=5 0 0 m s/1 2 m s;T 2 W I:T R/TE=4 0 0 m s/1 1 0 m s;矩阵2 5 6×2 5 6;层厚4 m m, 层间距0.5mm;激发次数3次。脂肪抑制 (STIR) 序列采用T2WI矢状位扫描, Ti=150mm。

2 结果

2.1 病变累及范围

单个椎体病变19例, 多个椎体病变49例, 最多累及4个椎体。颈椎4例, 6节;胸椎22例, 30节;腰椎36例, 47节;骶尾椎6例10节, 其中颈胸椎发病3例, 胸腰椎发病7例, 腰骶椎发病2例。中心型40例, 边缘型16例, 韧带下型7例, 附件型5例。

2.2 影像学表现

2.2.1 CR或DR表现

CR或DR片, 操作简单方便、经济, 应用广泛, 是目前诊断脊柱结核最常用及首选的检查方法, 可了解脊柱结核的基本情况, 椎间隙变窄及程度, 脊柱后突畸形等 (图1) , 是CT及MRI的基本参考资料, 其诊断准确率为92.1%, 对骨质破坏及椎间盘受累的敏感性为74.6%, 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但对早期细微病变的显示有一定限度。

2.2.2 CT表现

CT对组织密度差异的分辨能力比普通X线片敏感10~25倍, 能清晰显示骨质结构、骨髓腔和周围软组织结构, 尤其是对骨性椎管的受累情况、附件破坏等明显优于X线 (CR或DR) , 其诊断准确率为96.2%, 敏感性为89.9%, 对死骨及钙化的显示明显优于CR或DR片 (图2) 。但CT只能进行横断位扫描, 对观察脊柱全景有限, 同时对脊髓水肿不能够清晰显示。

2.2.3 MRI表现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对骨质破坏极其敏感, 尤其是脂肪抑制序列 (STIR) , 对骨质破坏、骨髓水肿及软组织病变能够清晰显示, 同时MRI可以任意方位扫描, 对观察脊柱全长具有优势, 对椎体及附件破坏, 椎旁脓肿、椎间盘及椎间隙改变, 脊柱后突畸形及脊髓受压、水肿情况能够清晰显示 (图3) , 具有CR或DR以及CT无法比拟的优势。但MRI对死骨及钙化不如CT敏感。

3 讨论

脊椎结核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4], 男性多于女性, 其中腰椎发病率最高, 胸椎次之, 多继发于肺结核或胸膜结核, 其影像学与其病理基础密切相关。

3.1 病理分析

根据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 将其分为4型[3]。

3.1.1 中心型

多见于儿童, 儿童时期椎体内部血供主要来自椎后动脉, 此动脉在椎体后方进入骨内, 因此病灶常位于椎体中心, 且易向上、下两方扩张, 可连续侵犯多个椎体、椎间盘, 椎体塌陷后造成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

3.1.2 边缘型

多见于成人, 成年后供应椎体前方的血管由肋间动脉及腰动脉分支组成, 并且逐渐丰富起来, 结核病灶常出现在椎体边缘, 尤其是前上、下缘, 病变发展一般较慢, 常局限于2个椎体, 常使椎间盘破坏, 椎间隙变窄。

3.1.3 韧带下型亦称骨膜下型

由于前纵韧带下由大量的结核性脓液集聚, 对邻近椎体直接侵袭, 造成多个椎体前方骨质破坏, 伴有大量脓液沿椎体前方向下流注。

3.1.4 附件型

较少见, 可局限于椎弓、棘突或横突。受累部位骨质破坏, 可伴有较显著的脓肿, 而髓核及椎间盘多无明显改变。

3.2 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2.1 骨质破坏

骨质破坏部位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骨质破坏表现为溶骨性和虫蚀状或鼠咬状改变, 周围伴有骨质增生硬化, CT可早期发现较小的骨质破坏灶及其内砂砾状高密度的死骨或肉芽肿钙化。MRI对早期骨质破坏的显示具有优势。

3.2.2 骨质增生与硬化

骨质破坏区及周围出现增生、硬化提示病变在病理上处于修复期或合并将感染, 表现为骨小梁增粗或斑片状的密度增高区, 提示骨质破坏与修复同时并存。CT对骨质增生及硬化的显示具有优势。

3.2.3 附件破坏

较少见, 可同时合并椎体的骨质破坏, 而X线却难以确诊, 这是由于X线骨结构重叠, 胸腹腔伪影所致, 而CT影像不重叠, 显示清楚。MRI的T1WI及脂肪抑制序列对附件破坏显示最好。

3.2.4 椎管及硬膜囊、脊髓受侵犯情况

CT可显示结核脓液或肉芽组织推挤硬膜囊及脊髓情况。MRI不但可见显示椎管狭窄, 硬膜囊受压情况, 对脊髓受压及水肿改变能够清晰显示。

3.2.5 椎旁脓肿

出现几率较高, CT对显示脓肿较好, 尤其脓肿壁的钙化CT显示最好, 而X线表现为脓肿壁及脓肿内高密度钙化斑, 这对于确定病变性质极有帮助。MRI能够显示脓肿, 但对钙化不敏感。

3.2.6 骨质受侵范围

C T及M RI对早期骨质破坏较为敏感, 可发现X线尚不能显示的病变, 并可确定病变的范围, 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7 脊柱后突、侧弯畸形及椎间隙变窄

骨质破坏到一定程度后椎体将压缩变形, 脊椎后突或侧弯畸形;椎间隙变窄为确诊脊柱结核的比较重要的X线征象。MRI能够较大视野显示脊柱长度, 对脊柱后突、侧弯畸形及椎间隙改变的显示具有优势。CT仅能做横断位扫描, 对显示脊柱后突、侧弯畸形及椎间隙变化不如X线及MRI。

3.3 鉴别诊断

3.3.1 化脓性脊柱炎

临床症状明显, 起病急, 常有高热病史, 椎体破坏及增生、硬化速度较快, 累及椎体少, 可形成大块状死骨, 而椎旁脓肿不明显。

3.3.2 转移癌

发病年龄较大, 常累及多个椎体, 呈“跳跃征”, 椎间盘多不受累, 椎间隙正常, 病变椎体呈多发溶骨性破坏, 边缘清楚, 破坏多累及椎弓根及椎体后份, 无死骨及硬化环, 椎旁显示肿块影较局限, 而椎管内脊髓受侵及更常见[5]。如有原发病灶则诊断更加明确。

3.3.3 脊索瘤

好发于脊柱两端即斜坡及骶尾椎, 病变区骨质破坏可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 其内密度不均匀, 恐惧散在状钙化影, 病程发展较慢。

3.3.4 椎间盘炎

椎间盘炎, 患者剧痛, 腰背部功能障碍, 椎体相对缘可见水肿改变, 在MRI椎间盘呈长T1、长T2信号影, 在脂肪抑制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 椎体缘呈混杂高信号, 边界不清晰。

3.3.5 椎体软骨终板炎

多属于退行性改变所致的无菌性炎症, 患者症状较轻, 椎体边缘可见致密硬化, 相邻椎体面可见斑片状水肿及脂肪化改变, 形态不规整, 边界不清晰, 但椎体破坏及椎间隙变窄不明显, 椎旁无软组织块影。

总之, CR或DR片为诊断脊柱结核的基本方法, 因其包括范围大, 对脊柱后突、侧弯、椎间隙变窄显示较为清晰、直观, 但对较早期病变, 有时难以显示;CT体现了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 对骨质破坏、椎旁脓肿以及死骨、钙化具有优势;MRI对骨质破坏敏感, 对脊柱畸形、脊髓受压及水肿的显示具有优势, 但对死骨及钙化不敏感。结合临床, 综合分析影像学特征, 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影像学 (CR或DR、CT及MRI) 诊断价值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对6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脊柱结核进行分析。结果 中心型40例;边缘型16例;韧带下型7例;附件型5例。CR (DR) 显示: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55例, 椎间隙变窄60例, 椎旁梭形软组织密度影22例, 脊柱后突畸形31例。CT显示:椎体穿凿样骨质破坏12例, 边缘破坏30例, 附件破坏12例, 椎旁软组织块影46例;MRI显示:椎体呈斑片状或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影38例;椎旁软组织块影38例;椎间隙变窄32例;脊柱后突畸形30例, 脊髓水肿12例。结论 影像学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具有特征性, 对临床治疗、评价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放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Chen WJ, Chen CH.Surgica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spondylitis.50patients followed for2to8years[J].Acta orthop scand, 1993, 66 (4) :137~138.

[2]Gupta RK, Gupta S, Kumar S, et al.MRI in intraspinal tuberculosis[J].Neuroradiology, 1994, 36 (1) :39~40.

[3]江浩.骨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00~111.

[4]Post MJD.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spine[M].Bbultimore:Williams&wilkins, 1994:738~739.

上一篇:挫折耐受力下一篇:实际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