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的防治与治疗

2024-06-27

结核病的防治与治疗(精选10篇)

结核病的防治与治疗 篇1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如肺、肾、脑等, 其中肺结核最常见, 由于多药耐药菌的出现以及AIDS全球流行, 结合分支杆菌、鸟一包内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又明显增加,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 上海市1972年、1980年的结核病发病率为1%和0.75%。但是在2000年的调查报告中, 我国1/3的人口感染结核菌, 仅肺结核的患病率已上升到3.67%, 分支杆菌感染的治疗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结核分枝杆菌有三种繁殖态势:位于空洞损害组织中的快速繁殖菌, 干酪样病灶组织中的间断缓慢繁殖菌, 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中缓慢繁殖菌。理想的抗结核病药对三种繁殖态势的细菌, 应均具杀灭或抑制作用。

1 抗结核病的应用

抗结核病根据临床的应用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线药物疗效高, 不良反应少, 患者较易接受, 其中包括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和吡嗪酰胺:大多数结核患者用一线药物可以治愈。第二线药物包括对氨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利福定、利福喷丁、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因这些药物的抗菌作用弱或毒性性较大或临床验证不足, 主要作为细菌对第一线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或患者无法使用第一线药物时的备选药物。

结核患者早期发现, 早期发现传染性结核患者是预防结核病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结核患者从出现症状, 就诊到被确诊, 时间越短就意味着传染性结核患者发现越早, 对健康人的传播程度就越低, 对社会的威胁就越低。

2 结核病的防治

结核患者的治疗, 抗结核一线药物多为1944年~1966年通过传统随机筛选得到, 链霉素的使用开始了结核病治疗的化学方法, 链霉素通过干扰结核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不良反应多, 易损害听觉神经, 引起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 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结核病药, 体内仅有抑制作用, 对快速繁殖菌有效, 药物极性高, 不易穿透血——脑脊液屏障和细胞膜, 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 且药物本身毒性较大, 需与其他药物合用, 既避免产生耐药性, 又提高疗效, 有效使用时要谨慎, 经常要到专科医院或门诊随访或检查。

异烟肼是前提药物, 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高对选择性, 抗菌力强, 易穿透入细胞内, 对快速繁殖菌, 间断缓慢繁殖菌, 缓慢繁殖菌皆有杀菌作用, 对后两种繁殖态势菌的作用不如利福平或吡嗪酰胺, 单用是结核分枝杆菌易产生耐药性, 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连用可延缓耐药性产生, 对代谢活力强的结核菌作用更强, 口服安全性更高, 不良反应小,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剂量有关, 一般治疗量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如神经系统毒性、过敏反应、肝毒性等。利福平对结核菌的各种变异菌株, 无论细菌的代谢能力强弱, 细菌在细胞内还是细胞外, 都有强的抑制和杀灭能力, 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 血药浓度高, 可快速分不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结合病灶内, 不良反应, 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 利福平有致畸胎, 孕妇禁用。

3 结核病的治疗

乙胺丁醇有抑制人型和牛型结核杆菌的作用, 本品口服后, 2~4 h可达最高血药浓度, 对大多数耐异烟肼和链霉素的结核分枝杆菌仍具有抗菌活性, 与异烟肼、利福平何用治疗各种类型的结核病, 由于毒性低, 患者容易接受, 基本取代与对氨水杨酸。不良反应小, 最重要的不良反应为视神经炎。

吡嗪酰胺属人工合成的烟酰胺类似物, 特点是受p H值影响, 中性p H环境下无活性, 在偏酸性p H5.5条件下具抑菌或杀菌作用, 在p H7.0、p H5.0时, 对结核杆菌的抑制浓度是250 mg/L, 与利福平和异烟肼合用有协同作用, 吡嗪酰胺多种药物短期6个月联合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其对细胞内残余菌有效, 防止停药后复发, 长疗程用药不良反应多, 主要为肝损害, 其他可见高尿酸血症、关节痛、厌食、恶心、排尿困难等。

在首选一线药物治疗失败或者耐药的情况下, 可选择二线药物, 新的结核病药物, 佛喹诺酮类药物, 利福布丁和利福喷丁,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他新的抗结核药物, 如CGI-17341属于硝基咪唑药物, 抗结核活性可与异烟肼和利福平相识, 正在开发的抗结核病药物, 利福霉素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结核药物, 对利福霉素的结构进行改造, 得到了一系列高效、长效药物。

抗结核病药物的应用必须首先明确患者属于“初治”还是“复治”, 了解患者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史, 在此基础上,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灶部位、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确定治疗方案, 用药过程应遵循:早期用药、联合用药、足量用药、规律用药和全程用药五项原则, 早期用药;早期病灶部位血液循环无明显障碍, 有利于药物渗入病灶内, 达到高浓度。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提高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降低毒性、防止耐药性发生。足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结核病为慢性病, 需长期治疗。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治疗委员会推荐的“标准6个月方案 (2HRZ/4HR) ”适用于单纯性肺结核病的初治:强化期2个月, 使用异烟肼 (H) 、利福平 (R) 、吡嗪酰胺 (Z) 治疗;继续期4个月, 使用异烟肼、利福平治疗。此外,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灶部位、体外姚敏实验结果, 由2HRZ/4HR方案派出近20种方案用于临床;有些方案的强化期联合使用5种药物, 有些方案的疗程可长达12个月。

结核病的防治与治疗 篇2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以及吸毒等原因,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渐出现了回升的趋势,特别是农村,尤以农村与流动人口为主要的群体。农村发病原因:人口基数大、卫生条件差、诊断水平低下、人口流动性大、治疗不及时,用药不科学,服药不规范,未能按照现代结核病控制的早诊断、及时、足量、全程化治疗的要求,文化程度不高,对结核病认识不足,目前性服务工作者增多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农村结核病进行防治是降低我国结核病疫情的主要关键点,也是保障农村现代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全面实现,也是促进广大农村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奔小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对结核病的诊断水平,对于尽早筛查和确定结核病的诊断,有利于及时控制农村结核病传染源,也是全面实现农村现代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有力补充。

据卫生部门2011年的通报中显示,我国的农村结核病的发病率是城镇人口发病率的1.6倍之多。本文就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分析探究,并汇报利用卫生初级保健网加强其防治工作的做法与体会。

初级卫生保健网

初级卫生保健网(Primary Health Care)是我国人民和社区个人及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基本卫生保健,其是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内容。

从人民大众的需要方面来看,初级卫生保健网是不可缺少的,是居民团体、家庭、个人都能够获得的,费用低廉、人們乐于接受的卫生保健;从其卫生工作中地位与作用来看,其是广泛切实可行的,是最基础的第一线卫生保健工作,是国家卫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从政府方面来看,其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职责内容,是各级政府为人们大众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参与卫生保健活动的有效体现;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其是社会经济的不可缺少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与标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来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心。

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做法

加强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工作:农村中的乡镇医生乡村医生是人们患病之后首先求助的对象,是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网底,是我国卫生技术队伍中的一支特别的卫生技术力量,承担了大部分的农村保健工作,加强其关于结核病相关知识结构培训建设,使他们的水平大大提高,是最直接防范与控制结核病疫情回升的重要内容。目前的乡镇医生乡村医生主要有年龄老化、学历知识层次低下、理论实践技能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村,在乡镇乡村医生中建立起信息技术网,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教授其有关结核病疫情的相关知识,对乡村医生进行统一的网上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在信息网上面建立相关的讨论论坛,让其对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及问题进行发表、讨论,最终都能获益,逐渐形成一种网络学习-实践运用-提出讨论-学习进步的良好模式。

落实相关责任,加强监督力量: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具有地域局限性,无法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结核病的有关资料,因此,对此类现象进行如下解决:县(市)医师定期选择有关的结核病例,召集患者所在的乡镇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进行宣教,一方面可以做到良好的教学作用,一方面可以明确双方的职责范围,县(市)医师对乡镇医生进行宣教,负责主要的防治工作,监督乡镇医生的基础保健工作落实情况。乡镇医生负责对治疗情况的跟踪访问,监督患者定期复查、服用药物,检查药品的基本情况,统计乡镇结核病患者的发病情况、疑似症状,做到定期汇报,定期对村民进行有关防治常识的宣教工作,提高村民对结核病危害的认识程度。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全面利用DOTS治疗:由于地方财政经费的短缺,对于结核病专业机构的财政投入没有达到标准,因此必须利用好初级卫生保健网来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全面采用DOTS治疗结核病,对于众多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创新型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DOTS,努力提高监督管理,让结核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科学的有效的治疗。

讨 论

在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进行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心,加强乡镇医生乡村医生的培训、督导工作,建立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让乡村医生在发现疑似病例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询问,对自身多年的从医经验进行讨论,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对结核病疫情的了解。对县(市)医师与乡镇医生乡村医生之间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以县(市)为防制中心,乡村卫生院为枢纽的防治网络。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督导,做到乡村村民人人知道结核病,人人配合治疗,主动发现上报病例。合理分配利用好DOTS策略,保障农村人民的治疗工作顺利开展。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防治农村结核病,目的都是尽早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治愈率,降低结核病死亡率,保障社会生产劳动力,促使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再受到结核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田红宇,焦晓磊,刘传玉,等.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1):27-28.

奶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3

一、传播途径

病畜尤其是开放性结核病牛是主要传染源, 常因病畜的鼻液、唾液、痰液、粪尿、乳汁、气管及生殖道分泌物排出的结核杆菌污染周围环境而散播传染。主要经过被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或通过被污染的饲草、饲料、饮水和乳汁经消化道感染, 有时可通过胎盘或生殖道传染, 经皮肤创伤感染很少见。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环境差是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

二、临床征状

临床特征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 短者十几天, 长者数月甚至数年, 通常呈慢性经过, 渐进性消瘦、咳嗽、呼吸加快、衰竭, 产奶量减少。病初征状不明显, 病久征状显露, 由于患病器官不同, 征状不一。以肺结核、淋巴结核、乳房结核和肠结核最为常见, 生殖器官结核也时有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与脑膜发生结核病变, 常引起神经征状如癫间样发作, 运动障碍等) 。

1. 肺结核

病牛病初有短促干咳, 清晨时征状最为明显, 随病程发展为湿咳, 咳嗽加重、频繁, 并有淡黄色黏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正常或稍升高, 最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2. 淋巴结核

常见于肩前、股前、腹股沟、下颌、咽及颈淋巴结等, 体表部位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变硬、变形。有时有破溃, 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

3. 乳房结核

病牛乳房淋巴结肿大, 常在后方乳腺区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乳房表面凹凸不平, 硬结无热无痛, 乳房硬肿、乳量减少、乳汁稀薄、混有脓块, 严重者泌乳停止。

4. 肠结核

多见于犊牛, 表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下痢与便秘交替, 继而发展为顽固性下痢。粪便呈粥样, 混杂脓汁和黏液。当波及肝肠系膜淋巴结等腹腔器官组织时, 直肠检查可以辨认。

5. 生殖器官结核

可见机能紊乱, 母牛发情频繁, 性欲亢进、流产、不孕, 从阴道、子宫内流出脓性分泌物。公牛附睾, 睾丸肿大, 引颈前部出现结节, 发生糜烂等。

6. 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是脑与脑膜发生结核病变, 常引起神经征状, 如癫间样发作, 运动障碍等。

三、病理变化

在组织器官发生增生性或渗出性炎症, 或两者混合存在。当抵抗力强时, 机体对结核菌的反应以细胞增生为主, 形成增生性结核结节, 有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集结在结核菌周围, 构成特异性肉芽肿。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机体的反应则以渗出性炎为主, 即在组织中有纤维蛋白和淋巴细胞的弥蔓性沉积, 后发生干酪样坏死、化脓或钙化, 这种变化主要见于肺和淋巴结。

四、诊断方法

本病常呈慢性经过, 临诊征状多不明显, 往往不易确诊。当发现奶牛有不明原因的上述征状, 可怀疑为本病, 通过病理剖检, 可做出诊断, 要确诊就需要做结核菌素变态反应。

临诊上, 结核菌素试验是诊断牛结核的标准方法, 每次检疫各作2回, 以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法和点眼法同时进行, 任何一种呈阳性反应者, 即为阳性。

五、防治措施

对奶牛结核病的防制, 无理想菌苗。对动物结核病不采取免疫预防, 对病牛也不治疗, 予以淘汰, 病牛肉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预防本病最好的对策是加强检疫, 防止疫病传入和疫情扩大。一般采取检疫、隔离、消毒等策略淘汰阳性牛, 同时采取综合措施, 从牛群中净化本病, 培育健康牛群。结核病人不能担任易感动物饲养员。

结核病的防治与治疗 篇4

关键词:茄果类蔬菜;猝倒病;青枯病;菌核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75

1猝倒病

1.1发病症状

蔬菜幼苗被害后,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很快变成黄褐色,病部溢缩呈线状,病情迅速发展。幼苗猝倒,有时子叶不萎蔫,幼苗发病严重时,苗未出土即已烂种烂芽。苗床开始发病是先从棚顶滴水处的个别幼苗上表现病症,几天后以此为中心向周围扩展,湿度大时,成片幼苗猝倒。病苗残体表面及附近床面上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猝倒病的病原菌是由鞭毛菌亚门中的腐霉属真菌侵染引起的。幼苗受害部分长出的白色棉絮状霉,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孢子囊,病菌的腐生性强,可在土壤中有机质上营腐生生活,长期存活,病菌也可以卵孢子或菌丝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病菌靠土壤中水分的流动、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等传播蔓延。

1.2防治

除用苗床撒药土外,在发病初期还可喷洒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8%雷米多尔·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一般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洒1~3次。每次喷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

2 茄科青枯病

2.1发病症状

茄科青枯病是南方茄科蔬菜上的重要病害,除番茄外还为害茄子、甜椒等。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30多厘米高时才开始表现病症。起先是顶部叶片萎蔫,以后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土壤缺水,气温高,2~3天后病株枯死,但仍保持绿色。土壤湿度较高时,病株可持续7天左右才枯死,病茎下端表皮常粗糙不平,长出长短不一的不定根,气候潮湿时,病株茎上可出现1~2厘米水浸状斑块,后变褐色,病茎木质部褐色,折断茎杆,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的粘液渗出,如取一装清水的玻璃杯,将茎折断后插入水中挤压,可更明显看到茎内溢出的乳白色菌液,发病严重的大棚中可见到整行的绿色枯死植株。病害是由假单孢杆菌属的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原细菌短杆状,随病株残体在土中越冬,病菌可以在病残体上腐生,也可离开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以上,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螺纹导管内繁殖,并沿导管向上蔓延使导管堵塞,或穿过导管侵入邻近的薄壁细胞组织,使之变褐腐烂。病菌通过灌溉水传播,农具、田间作业也可传病。

2.2防治

采用抗病砧木嫁接防病,或在发病初期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DT杀菌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灌根,每株300毫升,10天灌一次,连灌3~4次。或在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7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7天喷药一次,连续喷药3~4次。

3 茄科菌核病

3.1发病症状

茄科菌核病是近年来常发的病害,发病严重时,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除茄子外,还为害番茄等多种蔬菜。一般常在茎部首先表现症状,发病初期,病茎出现淡褐色病斑,病斑间有轮纹,生有白色絮状菌丝体或白色小颗粒(菌核)。严重时病株皮层烂掉,整株枯死,茎中空,内有黑色圆柱形鼠屎状菌核。病株枯死后茎外菌核变为黑色,且易脱落。病害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的真菌引起的(形态见黄瓜菌核病原菌)。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入种子中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宜时,土壤中的菌核即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灌水、农事作业等传播。一般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但病菌对温湿度的条件要求不严格。子囊孢子在0℃~35℃的范围内都可以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最适宜的湿度99%左右。

3.2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对老叶与植株基部土壤重点喷药。常用药剂有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1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5000~6000倍液,或20%腈菌唑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一次,共喷药2~3次。

对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探讨 篇5

1 病原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纤细、平直或稍弯曲的杆菌, 属于抗酸性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不形成芽胞, 无运动性。本菌有牛型、人型和禽型。牛型主要侵害牛, 其次是人、猪;禽型主要侵害禽、猪、牛, 人也可感染;人型主要侵害人, 牛、猪少见。本菌抵抗力很强, 但对热的抵抗力差, 60℃30分钟即可杀死。在直射日光下2小时死亡。常用消毒药4小时可杀死。

2 流行特点

本病可侵害人和多种动物。潜伏期短的10天, 长的可达数年;病人和患病畜禽是主要传染源, 其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 污染饲料、食物、饮水、空气和环境而散播传染。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该病在我区分布较广, 发病与流行不受气候、地形、地貌限制, 以散发为主。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 一般为10~45天, 长的达数月。通常呈慢性经过。临床上有4种类型。

3.1 肺结核

病牛病初有短促干咳, 随着病程的进展变为湿咳, 咳嗽加重、频繁, 并有淡黄色粘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次数增加, 甚至呼吸困难。病牛食欲下降, 日渐消瘦, 贫血, 产奶减少, 体表淋巴结肿大, 体温一般正常或稍升高。最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3.2 淋巴结核

多发生于病牛的体表, 可见局部硬肿变形, 有时有破溃, 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常见于肩前、股前、腹股沟、颌下、咽及颈淋巴结等。

3.3 乳房结核

病牛乳房淋巴结肿大, 常在后方乳腺区发生结核。乳房表面呈现大小不等、凹凸不平的硬结, 乳房硬肿, 乳量减少, 乳汁稀薄, 混有脓块, 严重者泌乳停止。

3.4 肠结核

多见于犊牛, 表现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下痢与便秘交替。继而发展为顽固性下痢, 迅速消瘦。当波及到肝、肠系膜淋巴结等腹腔器官组织时, 直肠检查可以辨认。

4 病理变化

牛结核常见肺脏及局部淋巴结。肺脏的结核病变可分为结核结节和结核肺炎。肺内的结核结节有增生性和渗出性两种, 牛以增生性多见。

增生性结节:早期为灰白色半透明点状或粟粒大、鸡蛋大的圆形结节, 坚实。新鲜的围有红晕, 陈旧的结节失去半透明状态。结核中心出现坏死、干酪化或钙化。结节之间的肺组织充血和水肿, 少数可见细胞浸润。

结核肺炎病变:开始为渗出性细支气管炎或细支气管周围炎, 一般蔓延到肺泡形成小叶性结核, 呈灰黄色乃至灰白色, 易发生脓疱并融解、液化形成空洞。而相临的小叶连成大的肺炎病灶。切面干燥, 呈灰色或灰黄色, 由于大量纤维素渗出物和淋巴球、白血球、红血球聚集而发生干酪样坏死。病灶周围发生充血、水肿。

淋巴结核多属于器官结核周围淋巴结的感染。最常见于支气管、纵膈及肠细膜淋巴结。其它体表淋巴结也可发生。结节多为粟粒大至米粒大, 半球状隆出于切面, 结节为灰黄色、有透明感, 多数结节中心发生干酪样坏死。

5 致病机制探究

结核分枝杆菌在单核细胞中存活与许多基因在单核细胞中被激活有关, 而分枝杆菌致病力与其在宿主体内繁殖能力有关, 但这类基因发现的不多。为研究寻找这些基因, Russell J H等构建启动子检测文库, 将结核杆菌 (H37Rv) 基因片段克隆到Lac Z启动子的上游, 构建成大肠杆菌与结核杆菌之间的穿梭质粒组成文库。将其导入单核细胞中, 检测这些基因片段在单核细胞中被激活后发挥启动子功能。从而筛选到2个基因片段Rv1265 (功能不详) 和Rv2711 (编码铁依赖性抑

制蛋白Encoding the iron-de-pendent repressor protein Ide R) ;早期的研究结果证实, 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称为第十八因子的蛋白复合体 (Rpo V) , 其基因发生突变后分枝杆菌致病力减弱;Adrie J C等利用Rpo V在建立的酵母双杂交系统, 筛选鉴定出一个转录调节因子Whi B3, 进一步研究推断Whi B3可通过调控转录影响机体免疫应答功能;Berthet F X等研究了分枝杆菌一种编码36 KD蛋白质的erp基因对细菌繁殖能力的影响, 将分枝杆菌erp gene突变株以及突变回复菌株分别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 结果突变株很快被清除, 而突变回复株在机体内扩散并引起了病变。这说明erp基因对分枝杆菌致病性有决定作用。进一步研究还证实该36 KD蛋白是一膜表面蛋白。这对其作为疫苗侯选分子及研究分枝杆菌致病机制均有重要价值。

6 诊断方法探讨

6.1 抗酸染色法

病料涂片后进行抗酸染色, 显微镜检查抗酸性杆菌, 本菌的细胞壁不仅有肽聚糖, 还有特殊的糖脂, 因为糖脂的影响, 致使革兰氏染色不易着染, 但能抵抗30m L/L酸酒精的脱色作用, 抗酸染色为红色, 常用齐尼二氏 (Ziehl-Neelson) 染色法, 也可用荧光抗酸染色法。如果组织内有抗酸性微生物, 并且具有典型的组织学病变, 则可以做出初步诊断。抗酸染色法阳性率比较低, 但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测方法, 具有假阳性率低, 价格低廉, 操作简便等特点, 在牛场中就可进行, 所以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6.2 细菌分离培养法

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分枝杆菌, 再通过培养和生化试验来鉴定, 也可采用核酸探针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法。如果因培养物污染或其他特殊原因, 可通过豚鼠接种, 再分离鉴定来证实。常用的培养基是罗杰二氏 (Lowenstein-Jensen) 培养基、改良罗杰二氏培养基、丙酮酸培养基和小川培养基。但是, 在上述培养基中, 结核菌需14~15h分裂一次, 这使得病原学检查所需周期长, 一般需10~30d才能看到菌落, 阳性率不高,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被采用。

6.3 PCR法

PCR技术自1983年发明以来, 显示出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等特点, 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检测疑似结核病病人的临床样品 (主要是痰液) , 近年来在检测牛结核病方面也有应用。Ritelli M等报道, 将人的一个巨噬细胞系用来从临床样品中分离扩增分支杆菌, 收集培养后的细胞, 再通过半套式PCR检测培养物中牛分支杆菌的特异性插入序列IS6110, 可以确定有没有牛分支杆菌感染。刘思国等根据已经发表的牛分支杆菌的pnc A基因序列, 设计引物可扩增294bp目的片段, 建立了特异性检测牛分支杆菌的PCR方法, 该方法特异性强, 敏感度可达到50pg, 阳性样品符合率为90%, 阴性样品符合率为100%, 而且有利于结果的判定和临床样品的直接检测。

6.4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Transformation test of lymphocytes) 是测定全血样品对结核菌素PPD抗原细胞反应性。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从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 需要在复合物组织培养介质中培养这些细胞3~5d, 需要用放射核酸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因为试验耗时而且前期准备以及试验操作都比较复杂, 如需要较长的孵育期和使用放射性核苷酸, 所以在常规的牛结核病诊断中并不被采用, 而仅仅用于野生动物以及动物园动物的检测。

7 预防与控制

奶牛结核病的防治, 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防止疫病传入, 净化污染牛群。

7.1 防止结核病传入

无结核病健康牛群, 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变态反应检疫。补充家畜时, 先就地检疫, 确认阴性方可引进, 运回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再行检疫, 阴性者才能合群。结核病人不能饲养牲畜。加强饲养管理, 确保环境卫生。

7.2 净化污染牛群

污染牛群是指多次检疫不断出现阳性家畜的牛群。对污染牛群, 每年进行4次以上检疫, 检出的阳性牛及可疑牛立即分群隔离为阳性牛群与可疑牛群。剔除阳性牛及可疑牛后的牛群, 应间隔1~1.5个月检疫1次, 连检3次均为阴性者, 认为是健康牛的可放入假定健康牛群。对阳性牛, 一般不作治疗, 应及时扑杀, 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发现的可疑病牛, 要加强监控, 进行隔离饲养观察, 同时复检确诊, 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无害化处理可疑病牛在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假定健康群为向健康群过渡的畜群, 当无阳性牛出现时, 在1~1.5年的时间内3次检疫, 全是阴性时, 即改称为健康群。

7.3 培养健康犊牛群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初探 篇6

1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

1.1 发生时间与症状

据我县多点调查桑椹菌核病, 桑树表现症状之一:2月下旬或3月初, 保条短尖的桑树一年生枝条中上部桑芽干枯不萌发, 或桑芽膨大后自然枯死;症状之二:4月中旬桑椹花被着色不均匀, 花被肿大呈桃红色, 4月下旬后期花被逐渐变为白色或灰白色, 桑椹中心有一块黑色干硬的菌核;症状之三: 4月下旬桑树开叶10片左右, 新梢从基部枯死断裂。

1.2 发病因素

1.2.1 本病发生严重与否与2~4月雨水多少有密切关系, 雨水多, 发病重, 反之轻;

1.2.2 本病发生与桑园通风透光关系大, 通风透光差的桑园发病严重, 反之则轻;

1.2.3 树龄大, 着果多发病较重。

2 防治方法

从2011年冬开始, 针对桑菌核病的发生情况, 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1 摘除染病桑果集中烧毁或深埋

2.2 药物防治

用咪多 (化学名称咪锰多菌灵) , 750~500倍液 (30g一包兑水15kg) , 600倍液 (15g一包兑水15kg) , 分别在桑树冬季修枝后、萌动前、桑树燕口期、桑叶开叶2~4片期间开花5%~10%时, 喷药4次。该药安全间隔期4~5d。或用桑裕 (辛菌胺醋酚盐) 。

3 体会

防治桑椹菌病要把握四大关键时间, 否则效果极差。一是冬管后萌动前;二是燕口期;三是开叶2~4片期间;四是初花期。

菌核病尽管为害极为严重, 但只要掌握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时间, 该病也是可防可治的。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蚕农的努力, 我县2012年春果桑获得较好的收成。

参考文献

[1]陈继久.王泽林.桑树不同栽植密度对产叶量的影响.[J].四川蚕业.2002.30 (4) .51-53

[2]王泽林.朱军.李永健.桑园不同栽植密度对种茧育的影响.[J].蚕桑通报.2001.32 (4) .16-18

[3]王泽林.朱军.李永健.不同剪稍程度对春叶产量的影响.[J].蚕桑通报.2002.33 (3) .24-26

[4]王泽林.桑树不同剪稍程度对翌年春叶质量的影响.[J].江苏蚕业.2010.32 (1) .58-60

[5]王泽林.桑树不同采收程度对翌年春叶产量的影响.[J].蚕桑通报.2008.39 (1) .25-26

[6]王泽林.桑树不同采收程度对种茧育的影响.[J].2009.40 (3) .22-24

结核病的防治与治疗 篇7

1 数据来源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抽取宁夏海原县、彭阳县、西吉县、盐池和同心县疾控中心作为研究现场,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设置、人员、工作经费等方面,并对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性访谈。

1.2 分析方法

所有定量资料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指标包括率、均值和中位数等。定性访谈资料首先进行整理编码,然后导入Nvivo软件进行定性分析。

2 结 果

2.1 组织体系与机构建设

五个县均成立结核病防治领导小组,并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内容,以县为单位的县、乡、村基层三级防痨网络初步建成。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为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基本单位,能够履行肺结核病患者诊断、治疗和管理的职责和任务。每个县均有一所综合医院能配合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做好肺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报告、转诊及危重患者抢救工作。

2.2 经费投入

2.2.1 结核病防治经费来源

五个项目县结防机构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每个县获得的结核病防治经费从8万元到23.6万元不等,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全球基金、达米恩基金、中央转移支付和自治区、县级财政投入。

五个项目县全球基金占项目县结核病防治经费总投入的比例较高,其次为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主要是以中央专项资金形式下拨,投入以需方为主,县本级投入比例较低。自治区及市级基本上没有专项结核病防治业务经费的投入(见表1)。

2.2.2 结核病防治经费额度

五县人均结核病专项防治经费投入相对于我国大多数中西部省份(人均年投入0.1元)整体较好,其中最少的盐池县和彭阳县人均结核病专项防治经费也分别达到0.17元和0.29元。

2.3 结防人员与设备

2.3.1 结防人员

(1)县级结防人员

五个项目县的县级结核病防治人员数量从4到7人不等,均未达到国家要求的结防人员数量,除了结核病防治业务工作以外,均承担着预防保健、其他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其他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目前项目县的结防人员以从事结核病诊断治疗的人员为主,实验室人员较少,盐池、西吉2人,其他3县均为1人。结防人员平均年龄在35-46岁之间。县级结防人员的学历偏低,如彭阳县级结防人员专科以上学历仅有2人。

(2)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

乡镇卫生院从事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均为兼职,符合指南规定乡(镇)卫生院应设专职或兼职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的要求。平均年龄在32-43岁之间,男性居多。除同心外,每个乡镇卫生院均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防保医生。

(3) 村卫生室医务人员

调查显示,五个县均有村医负责结核病治疗管理工作,符合指南规定村卫生室应有人员负责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要求。村医平均年龄在38-47岁之间,男性居多。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专科以上学历的村医非常少,但有一定数量医师以上职称和医师资格证的村医。

2.3.2 结核病诊治设备

5个县结防机构常用的二级生物安全柜、双目显微镜、X光机、恒温培养箱和普通冰箱等基本设备均己配置,高压蒸汽灭菌器除同心县尚未配置外,其他四县均已配置。培养基凝固器、荧光显微镜、-20度以下低温冰柜仅有2个县、冷冻离心机只有1个县配置,MGIT快速培养仪和3D全自动快速培养仪均未配备。

3 讨论与分析

3.1 各级政府的承诺得以加强,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定性资料显示,结核病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各级政府加大对结核病专项经费的投入,从2003年人均0.11元上升到2008年人均0.18元。2008年自治区级结核病专项经费提高到 30万元,促进了规划目标的实现。

调查发现,该地区结核病卫生服务半径较大,交通不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耐药性结核病例增加,流动人口中肺结核病人增多,对结核病防治经费的需要增加。

现有结核病筹资机制中,五个县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过度依赖全球基金支持,一旦外资停止资助,项目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重挑战。其次为中央专项资金投入。五县县本级以及自治区、市级投入明显不足,经费到位率较低且不稳定[1]。按照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地方投入以供方管理费用为主[2],由于地方投入不足,导致督导、培训、宣传等工作质量不高,影响了DOTS质量。

3.2 人力资源不足

五县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员共24人,平均每县(市、区)4.8人,均未达到指南要求的结防机构专业人员数量。县级结防人员的学历偏低,除了结核病防治业务工作以外,还承担预防保健、传染病防治、基本医疗、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其他职责。5个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加之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成本和难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近几年来,随着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深入,结核病防治工作负荷不断加大,而结防人员待遇较低,专业技术骨干大量流失,结防机构专业人员数量和防治能力已不能适应当前防治工作的需求[3]。

3.3 设备不能满足需要

项目县的部分设备老化、重复配置与闲置并存,个别县显微镜有重复配置现象,荧光显微镜因无专业技术人员会使用长期闲置。大部分项目县由于缺乏督导车辆,无法完成规定的督导任务,使督导工作无法得到保证。

3.4 DOTS质量亟待提升

调查显示,5个县绝大多数结防机构未开展对肺结核患者直接面视下监督服药。既往该地区调查结果显示,肺结核患者中实际累计服药满6个月者只有40.1%,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是造成患者中断治疗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有10%的患者没有复查痰,治疗结束前只有62.5%复查痰;治疗结束时仍有61.9%的患者有结核病症状[4]。这些指标反映出5个县DOTS的质量亟待提高。

4 政策建议

4.1 加强政府承诺

结核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重大传染病,必须以当地包括自治区、市、县政府投入为主,实行多方筹资,以减少现有结核病防治经费过度依赖国际资金的风险。地方政府投入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各级地方政府将项目期间提供的配套经费,作为今后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需求适当增加金额,建立结核病防治工作长期财政保障机制。

制定带有经费预算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并纳入财政预算,积极落实结核病防治经费。有必要将结核病防治工作列入各级医疗机构考核内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要按照卫生部《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要求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4.2 继续加强结核防治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加强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由各级开展结核病防治的业务机构组成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的有效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开展高质量的结核病防治工作。

不断加强机构和人力资源建设,建立结核病防治机构建设标准体系。各地要根据结核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指南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员数量、结构和职能。充实结核病防治、检验、放射、统计、管理、督导等专业人员,搞好在职结防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防痨网建设,完善督导和疫情网络报告、患者发现、转诊、系统管理等工作机制。

更新必要的设施与设备。各级政府要根据各级结防机构的职责、任务和工作需求,参照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应建设标准提供工作用房,并根据指南的要求配置和更新相应仪器设备,确保结核患者发现、治疗管理、督导、健康教育、技术培训、网络资料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4.3 不断提高DOTS质量

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落实肺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制定支持政策,增加经费投入,提高DOTS管理质量。加强督导管理,建立以县级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依托的管理模式。保证乡、村级医务人员参与到结核病人的DOTS管理中,充分发挥村医在结核病人治疗管理中的作用,以提高病人治疗管理质量。

各级必须按照督导计划完成督导任务,根据当地实际可采用多种形式督导管理,如电话督导等。严格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规定落实各项结核病防治措施,并及时兑现各级追踪费、报病费、管理费。

摘要:目的:通过对宁夏五县结核病防治机构现场调查,分析宁夏结核病防治机构资源配置与利用现状。方法:通过现场机构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度访谈,5个县结核病防治机构被调查。结果:现有结核病筹资机制中,县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过度依赖外资支持,同时存在人员不足和DOTS质量有待提升问题。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以促进结核病防治机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结核病,防治机构,资源配置,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上半年全国省级结防所长会议资料汇编[R].2009.

[2]卫生部疾控局.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3]丁燕,王兴洲,徐凌忠.结核病控制中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6):36-38.

结核病的防治与治疗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2008年在结核病门诊诊断的所有病人和确诊入项结核病病人,初治涂阳入项病人在2个月,5个月和治疗结束时的6个月各做一次痰检,复治涂阳病人在2个月,5个月和治疗结束时的8个月各做一次痰检,以第5个月痰检阴性者为治愈,不能转阴者为治疗失败,治疗中途不能到结核病门诊继续治疗,乡村医生也无法联系或病人自愿放弃治疗为丢失。

1.2 病人的发现与管理

霍邱县卫生局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结核病防治目标归口管理责任书,发现病人主要通过病人自觉就诊,医疗机构发现病人转诊和乡镇卫生院筛查。每季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对各乡镇结核病管理情况进行现场督导,对各医疗机构病人发现情况,转诊率,密切接触者调查率,随访追踪率进行检查,同时访视正在治疗的患者1~2名,查看病人治疗记录卡,核实病人服药情况。乡镇卫生院在病人服药期间至少要到患者家中督导访视服药4次。治疗结束后,督导治疗卡由患者本人或家属,乡、村医生签字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年终将结核病管理情况纳入乡镇民生工程考核和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各乡镇评先评优的依据,并与专项经费挂钩。

1.3 资料的收集

结核病病人督导治疗记录卡,结核病门诊就诊登记簿,结核病入项病人登记簿,结核病痰检病人登记簿进行统计分析,判定治愈、失败、丢失、迁出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霍邱县辖32个乡镇,680个行政村,161万人口,是农业大县,全国扶贫开发县,结核病患病率较高。2006年以来,建立了政府领导,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体系。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培训,提高全民防治结核病参与意识。采用拟有疑似结核病症状摄胸片、痰涂片检查等方式发现诊断结核病病人。三年来共到门诊就诊7 990人次,发现结核病病人3 438例,均给予免费治疗。(表1)

2.2 就诊情况

县政府免费检查治疗的公告张贴到每个村民组,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会议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有效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结核病的危害。三年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门诊诊治病人7 990人次,就诊人数中50岁以上年龄组占68.1%。男5 673人,女2 317人,男女比为2.39:1;农民7 274人次,占91.04%;发现结核病患者3 484例,占就诊人数的43.61%。上呼吸道感染者4 068例,占50.91%;肺炎280例,占3.50%;肺癌48例,占0.60%;其他110例,占3.16%。(表2)

2.3 防治效果

采用DOTS治疗方案,对治疗病人实施全程督导管理,病人治疗效果显著。三年共系统管理治疗病人3 484例,男2 549例,女935例,男女比2.73:1;职业分布:农民3 227例,占92.62%;治愈3 083例,治愈率为88.49%,失败96例,占系统管理治疗的2.76%,死亡21例,误诊13例。(表3)

3 讨论

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3]是我国现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主要策略。霍邱县采取了以下结核病防治措施保证了工作的落实:(1)政府对国家控制结核病规划的政治承诺。没有政府承诺,规划的制订,经费的落实,阻止结核病流行的各项工作就无从开展。(2)广泛宣传,全社会参与,是防控结核病的重要基础。没有全社会的参与和群众防病意识的提高,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将不能全面开展。(3)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痰涂片发现传染性肺结核是发现病人主要手段,是发现传染性结核病人的黄金指标。如果没有开展痰菌检查或没有高质量的痰菌检查手段,就不能区分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病人,防治重点以及治疗方案就会选错方向。(4)在医务人员的直接观察督导下给予病人免费标准短程化疗方案,是“DOTS策略”的核心。扎扎实实地、高质量地实现DOTS是控制结核病新时期的策略目标[4]。(5)定期不间断地供应抗结核药物,是与痰菌检查相平衡的根本保障。发现率高,治愈率高为结核病新控制新时期的策略目标[5]。(6)建立和维持一个结核病控制规划的监测系统,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

在农村地区,随着政府防治政策的落实,经费投入到位,特别免费治疗工作在群众中收到效果,群众自愿到定点结核病门诊免费筛查,是早发现早治疗的根本。群众自愿检查人数逐年提高,结核病门诊就诊人数逐年增加,全县结核病发病率逐年下降,防治效果显著。

结核病防治工作随人口不断大量流动及耐药菌株人群的增加,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复治病人治愈率相对较低。家庭经济贫困、社会地位低下是肺结核患者治愈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6]。耐药类型和既往治疗史是影响耐药结核病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7]。

摘要:目的通过对安徽省霍邱县三年来结核病防治工作情况分析,评价短程督导化疗在贫困农业大县结核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对7 990例结核病门诊就诊病人和3 484例结核病入项病人治疗情况分析,判断结核病防治工作落实情况、防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安徽省霍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门诊就诊率分别为140.38/10万、175.30/10万和185.47/10万,就诊人数逐年增加;结核病患病率分别为71.52/10万、69.53/10万和64.04/10万,逐年下降。3 484例系统管理结核病病人在全程督导化疗后,总治愈率为88.49%,其中初治涂阳、初治涂阴、复治涂阳和复治涂阴治愈率分别为93.34%、82.49%、76.90%和80.52%,全程督导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认真落实直接督导下短程化疗方案,是实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目标,有效控制结核病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结核病,直接督导下短程化疗,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及展望[J].中国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8):505-506.

[2]Chauler P,Raviglione M,Bustreo F.Epidemiology,control and trea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J].Drugs,1996,52,Suppl 2:S103-108.

[3]张立兴,屠德华.我国控制结核病工作的新里程碑[J].中国防痨杂志,2001,23(1):3-4.

[4]于小红,王桂林,宋希勇.本溪市结核病防治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622.

[5]张立兴,端木宏谨,屠德华.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成绩和展期[J].中国防痨杂志,1999,21(1):3-6.

[6]卢德友.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例发生原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26.

结核病的防治与治疗 篇9

近年来,尽管人民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条件亦不断改善,但全球防治结核病形势依然严峻,结核病依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即将到来之际,本刊特邀结核病专家分析结核病防治中的常见误区,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结核病、战胜结核病。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关注结核防治的6大误区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主任医师唐神结

误区一:结核病现在已不多见了。

绝大多数民众甚至不少医务人员都认为,结核病早已不多见,即使患了结核病,也是“防有办法,治有措施”。实际上,我国目前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我国的结核病患者数位列世界第2位,我国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27个耐多药或广泛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在我国,仍有不少结核病患者未被发现;在被发现的结核病患者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未进行治疗、延迟治疗或不规则治疗。可以说,我国结核病的疫情极为严重,我国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误区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就是结核病。

结核菌素试验(PPD皮试)主要用于结核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以及检测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PPD皮试阳性就是患了结核病。实际上,下列4种情况均可出现PPD皮试阳性:①曾经感染过结核菌但未发病;②曾经患过结核病;③接种过卡介苗;④目前正在患结核病。具体是哪种情况,需由专业医生仔细辨别。一般地说,儿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提示患结核病的可能性大。

误区三:结核病是传染病,都有传染性,患者都必须住院隔离治疗。

人们普遍认为,结核病是传染病,都有传染性,患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这种观点比较片面。结核病是由结核菌侵入人体所致,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可以发生结核病,如肺、骨、淋巴结、肾等。然而,由于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故只有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才具有传染性,肺外结核病(如骨结核、淋巴结核)患者并没有传染性。即使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2~4周后,痰内结核菌迅速减少,细菌的活力也会减弱,对周围人群也基本没有传染性。目前,大部分肺结核患者可以在家治疗,不必住院。

误区四:服药后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结核病患者在应用抗结核药物后,许多不适症状可在短期内消失。不过,结核菌是一种相当顽固的细菌,尽管在用药2个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可被杀灭,但少量非敏感菌可能依然存活。因此,结核病患者应坚持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一般为6~9个月,以达到治愈和减少复发的目的。结核病专科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情、痰结核菌检查、放射学检查等结果决定是否停药。

误区五:患了结核病要“忌口”

很多人,甚至是一些医务人员都认为,结核病患者要“忌口”,不能吃海鲜、公鸡、鲤鱼等。其实,除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太辣、太咸的菜)以避免咳嗽加重外,结核病患者并不需要“忌口”。鸡、鸭、鱼、肉、蛋、海货、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

误区六:结核病患者康复后,就不会再得结核病了。

不少人认为,结核病患者康复后,就有了终身免疫,从此不会再得结核病了。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结核病患者经正规治疗后病情稳定,可停药。不过,其体内的结核菌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仍可能有极少量所谓的“休眠菌”或“持存菌”会“潜伏”下来。一旦机体免疫力明显或长期下降,这些细菌就会“复苏”,慢慢生长繁殖,当菌量增多到一定数量后,结核病就会复发。因此,结核病患者康复后,一旦发现自己有精力不足、易疲劳、消瘦、胃口不振、潮热、夜间出虚汗、咳嗽(连续咳嗽2周以上)、胸部不适或疼痛时,必须及早就诊。

专家简介

唐神结

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委员兼临床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肺科学会委员兼结核病学组组长,上海市防痨协会培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结核病的诊治,尤其对耐多药难治性肺结核、淋巴结核、结核性脑膜炎、骨关节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腹腔结核等诊治具有较深造诣。

结核病的防治与治疗 篇10

关键词:结核,人力资源,公平性

人力资源配置对于结核病防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直接影响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质量,更是制约结核病防控工作的关键因素。目前温州市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主要由县级结防机构承担,各县(市、区)均设有专门的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治疗、管理及其它结核病防治的相关工作。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县级结防机构设置有规划管理、统计监测、实验室、门诊医生、药品管理等岗位[1]。各岗位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又决定了结核病防治工作发展的均衡性。本文旨在对温州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各岗位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分析,并应用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ent)探讨各县(市、区)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为进一步优化温州市结核病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新)》中2014年结核病防治人力资源报表。报表主要内容包括人员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学历、职称、职务、所在岗位以及岗位培训情况等。报表数据经过市级结防机构严格审核,数据真实可靠。

1.2 方法

对温州市结核病防治工作不同岗位人员构成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各县(市、区)结核病防治机构专业人员人均服务人口数、半径和患者数,绘制Lorenz曲线并计算Gini系数。Lorenz曲线的意义在于,若曲线与对角线(绝对平均线)重合则表示卫生资源配置绝对公平,由于卫生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因此曲线只能处于对角线下方,由曲线和对角线围成的面积越大(即曲线离对角线越远),则表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越差[2]。基尼系数是根据曲线计算出的反应社会收入公平程度及均衡性的统计指标。将基尼系数用于卫生资源配备研究,分析卫生资源状况时,一般认为:0.3以下为最佳平均状态;0.3~0.4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以上则为高度不公平或高度不均衡的危险[3,4]。

1.3 数据统计

运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数据分析指标包括构成比,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4年温州市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共有137人。从人员构成上看,男性稍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1,年龄主要集中在31~50岁之间;学历较高,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职称以中初级为主;工作年限较长,但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年限较短。表1。

2.2 岗位分布情况

温州市结防岗位分布主要以门诊医生为主(46人,占33.6%),健康教育岗位最少(仅1人,占0.7%)。其余岗位分布总体较为均衡,所占比例为7.3%~11.7%。除“健康教育”和“规划管理”2个岗位,其余岗位基本能够满足平均每县1人的要求。见表2。

2.3 不同岗位人力资源情况比较

2.3.1 性别、年龄

放射与影像、门诊医生岗位以男性为主,构成比大于65%;而规划管理、统计监测、健康教育及其他岗位则以女性为主,构成比例大于65%,项目管理、实验室、药品管理岗位男女人数相差不多。各岗位人员主要集中在31~50岁年龄段之间,构成比均在60%以上;而50岁以上的年龄段以门诊医生为多,占46.67%。见表3。

2.3.2 学历与职称

规划管理、门诊医生学历较高,其中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统计监测、项目管理、实验室、统计监测4个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也较高,均在50%以上;健康教育及其他岗位学历层次较低,大专、高中、中专及以下占81.9%。健康教育及其他岗位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较多,占81.8%。其余各岗位以中初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中人数较多是门诊医生。见表4。

2.3.3 工作年限

从参加工作年限来看,规划管理、实验室、统计监测、药品管理、健康教育及其他岗位人员工作16年以上的比重较大,均达到50%及以上;门诊医生工作16年以上的人数占比也较大,为41.3%;放射与影像岗位人员工作年限主要集中在11~15年之间。而从结防工作年限来看,各岗位人员从事结核病防治年限都较短,其中药品管理、门诊医生、健康教育及其他、统计监测和实验室岗位从事结防工作年限0~5年的占60%以上。见表5。

2.4 县(区)级结防工作人员工作负担情况

温州市共有12个县(市、区),总面积为11 784平方千米,2014年总人口数为9 173 203人,2014年发现并治疗活动性肺结核4 872例。结防工作人员人均服务人口数81 179人,人均服务半径为5.76千米,人均服务患者数为43例。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清市、瑞安市和鹿城区人均服务人口数和患者数较多,泰顺县、文成县和永嘉县人均服务半径较大。见表6。

2.5 县(区)级结防机构人力资源配备公平性评价

以各县(市、区)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数为横坐标(X轴),分别以服务人口数、半径、患者数为纵坐标(Y轴)绘制Lorenz曲线并计算Gini系数。

计算Gini系数分别为0.36、0.24、0.33。Lorenz曲线见图1。

3 讨论

人力资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特殊资源,具有灵魂力、意识力、推动力和创造力的特点,并能支配、利用其它资源的关键性资源,人力资源的状况直接影响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质量。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进行评估,发现有5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制约了DOTS策略的推广与应用,其中“各个层面上缺乏合格的员工”列于第一位,揭示了人力资源发展对结核病防治工作成功与否的战略意义[5]。温州市现有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137人,其中市级结防机构共24人,县级结防机构共103人。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1],市地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至少由15名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至少由8名有经验的医务人员组成,并根据辖区数量适度增加,超过40万人口的县(区),每增加5万人口要增加1名技术人员。温州市、县两级结防机构专业人员数量基本满足《指南》的要求,与浙江省2010年结核病人力资源调查的平均水平相当[6],但若按服务人口数计算,温州市县级结防机构专业人员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从岗位分布来看,除健康教育岗位,其余各岗位分布较为均衡,基本可以满足平均每县1人的要求。健康教育人员缺乏较为严重,这与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从结防机构专业人员的素质来看,温州市结防人员学历水平高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职称水平略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6];人员学历与职称水平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65.7%)高于全国的12.7%平均水平,高级职称(13.1%)高于全国4.8%平均水平[7]。

温州市结防工作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呈现工作年限较长,但结防工作时间较短的特点,尤其是门诊医生,个别地区结防门诊医生是院内医生轮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结防工作任务繁重,收入不高。

基尼系数是建立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的衡量分配均衡性及公平性的指标[8],温州市12县(市、区)结防机构的结防专业人员按照人均服务人口数、半径、患者数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6、0.24、0.33,人力资源数量配置的公平性较好。但近年来县(区)级结防机构的人员短缺状况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9],由人员分配不均等所直接导致的各地区结核病防治人员工作负担差距很大[10]。温州市结防专业人员仍然存在人均服务人口数、患者数过多,服务半径过大的现象,个别地区人均服务患者数达到90例以上,服务半径超过10公里。

人力资源的发展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温州市人口众多,特别是流动人口较多给结核病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使得温州市结防工作人员数量仍然较为缺乏,应进一步扩大结防人员的数量。沿海城市学历普遍较高,但职称中级或以上比例较低,与近年来沿海城市结核病防治机构待遇较好,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加入该队伍有关,存在着学历高、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年限短的问题,应加强对其在结核病防治规则等基础方面的培训[11]。温州是一个沿海城市,结防工作人员同样存在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时间短的问题,因此,应在控制结防人员的流动的同时,加强对结防工作人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控局,卫生部医政司,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10.

[2]王才章,魏晶晶,胡凯.新疆农牧区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0,13(3):142-143.

[3]张彦琦,唐贵立,王文昌,等.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卫生资源配备公平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243-246.

[4]Price M.The consequences of health service privatization for e-quality and equity in health care in South Africa[J].Soc Sci Med,1988,27(7):703-716.

[5]徐缓.国际结防人力资源发展政策[J].中国防痨杂志,2007,29(4):353-355.

[6]陈彬,王晓萌,钟节鸣,等.浙江省县级结核病防治岗位人力资源配置状况比较[J].医学与社会,2012,25(7):41-43.

[7]谢海波,张慧,李雪,等.全国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1):12-15.

[8]陈曦,王延莉,贺晓新,等.北京市区(县)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及配置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9):580-584.

[9]刘小秋,姜世闻,王黎霞,等.2010年全国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人员现状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6):447-450.

[10]庞学文,赵恩奕.结核病防治体系人力资源问题分析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084-1085.

上一篇:全社会参与下一篇:材料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