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治疗与肝损害

2024-09-04

抗结核治疗与肝损害(精选8篇)

抗结核治疗与肝损害 篇1

肝损害是抗结核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由此可以导致部分患者中途停药, 最终可因不规律抗结核治疗导致化疗失败, 更严重的可能直接引起患者死亡[1]。为此, 笔者收集了2000~2009年于我院规律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98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月完成规律抗结核全疗程治疗的初治肺结核病例982例, 所有患者治疗前肝功能均正常, 治疗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其中男650例, 占66.2%;女332例, 占33.8%。年龄16~84岁, 平均45.8岁。排外其他原因所致肝损害。

1.2 方法

抗结核治疗均采用常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HRZE (异烟肼0.3 g, 1次/d, 利福平0.45 g, 1次/d, 吡嗪酰胺0.75 g, 2次/d, 乙胺丁醇0.75 g, 1次/d) 并加给予保肝治疗。疗程至少6个月。服药后每隔1~2周复查肝功能。肝功能恢复正常者1个月复查1次。

1.3 肝损害诊断标准

1.3.1 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既往无肝病史或既往有基础性肝病, 本次抗结核治疗前无明显的肝损症状, 且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 抗结核治疗后出现ALT升高在50~100 U/L, 其他肝功能指标正常, 无明显肝损害症状, 经加强护肝和密切观察, ALT自行恢复, 未停抗结核药完成疗程者, 属于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1.3.2 药物性肝炎

既往无肝病史或既往有基础性肝病, 本次抗结核治疗前无明显的肝损害症状, 且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 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 并除去上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者, 为药物性肝炎。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型[2], (1) 轻度:ALT≤正常值3倍, 或者胆红素≤正常值2倍; (2) 中度:ALT为正常值的3~10倍, 或者胆红素为正常值的2~5倍; (3) 重度:ALT>正常值10倍, 或者胆红素>正常值5倍。

2 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月完成规律抗结核全疗程治疗的初治肺结核病例总数为3 296例, 其中982例发生肝损害, 总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29.8%;982例肝功能异常者中, 轻度598例, 占60.9%;中度342例, 占34.8%;重度42例, 占4.3%。

2.1 药物性肝炎转归

598例轻度药物性肝炎患者继续原抗结核方案基础上, 加强护肝治疗, 口服1~2种保肝药, 每1~2周内复查肝功能, 大多可恢复正常。

2.1.1 342例中度药物性肝炎者处理方法

(1) 立即停用该药物; (2) 可选用肝损小的抗结核药物替换; (3) 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 1次/d; (4) 甘利欣150 m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 1次/d; (5) 肝功能无改善或加重者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保肝治疗为主。

2.1.2 42例重度药物性肝炎主要处理方法

(1) 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按中度药物性肝炎保肝治疗; (2) 卧床, 休息, 低蛋白饮食; (3) 新鲜血浆100 ml静滴, 每周1次; (4) 查血电解质每周1次, 记24 h液体出入量, 保持电解质、酸碱和液体出入量平衡; (5) 查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每周1次。

2.1.3 肝功能恢复情况

982例药物性肝炎, 肝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2.8周, 无因药物性肝炎而死亡的病例。

2.2 肺结核的转归

982例患者中, 治愈906例, 治愈率为92.3%。其中, 598例轻度药物性肝炎患者中, 治愈590例, 治愈率为98.7%;中重度药物性肝炎384例中, 治愈334例, 治愈率为86.9%。有基础性肝病及老年人718例, 治愈707例, 治愈率为98.5%;无基础性肝病者264例, 治愈260例, 治愈率为98.5%。

3 讨论

笔者由本组资料发现: (1) 在进行HRZE标准化抗结核化疗中, 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较高, 本文为29.8%, 与其他报道相一致[3]。 (2) 合并慢性肝病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 尤其是合并乙型和丙型肝炎者。另外, 老年人、营养不良、酗酒、脂肪肝等也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危因素[4]。上述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 肝功能恢复时间长, 抗结核治愈率降低。 (3) 药物性肝炎虽然全疗程中均可出现, 但以前2个月强化期为主, 故强化期应加强护肝治疗, 并密切监测肝功能。

文献[5]报道, 有慢性肝炎患者在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几率比无肝炎者明显增高。考虑可能原因如下:肝脏疾病时, 肝血流灌注障碍, 血流量减少, 使药物清除率下降;肝药酶活性下降, 肝固有清除率减少;肝病者血浆清蛋白含量下降, 降低了血浆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这些改变均导致多种药物清除变慢, 生物半衰期延长, 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从而增加了药效和毒性。以上因素使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力下降, 导致肝损害加重。

很多研究发现, 对于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危人群,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 尽早调整治疗方案, 在全面护肝基础上选用ES (或阿米卡星) 、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喷丁、氟喹诺酮类药物等对肝脏影响小的化疗方案, 并适当延长疗程至9~12个月, 可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耐药的发生, 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6,7,8]。

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在抗结核治疗中造成药物性肝炎及其严重损害程度。方法:收集2000~2009年于我院规律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患者982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3296例肺结核病患者中982例发生肝功能损害, 总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29.8%;982例肝功能异常者中, 轻度598例, 占60.9%;中度342例, 占34.8%;重度42例, 占4.3%。结论:异烟肼 (INH, H) , 利福平 (RFP, R) , 吡嗪酰胺 (PZA, Z) 等是常见的抗结核药物, 临床应用不当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出现ALT升高、黄疸, 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

关键词:抗结核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损害程度

参考文献

[1]郭述良, 罗永艾, 赵凤.抗结核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J].医药导报, 2002, 21 (3) :145.

[2]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5-40.

[3]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646-649.

[4]卜建玲, 高微微, 谢莉.药物性肝损害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方案的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 2009, 31 (2) :91-93.

[5]查勇, 赵燕, 覃正碧.我国基本药物的地位与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5) :95-96.

[6]王智颖, 徐雪荣.我院医院制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143-144.

[7]梁少琼, 廖朝峰, 刘桂珍.2007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统计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 :19-21.

[8]王其柱, 徐穆民.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9) :113.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 篇2

【关键词】抗结核药;肝损害;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12-02

结核病属于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很容易引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脑部、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严重的可造成患者死亡,对于结核病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但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在治疗结核病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于抗结核药致肝损害高度重视,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就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分析如下:

1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中的发病机制方面主要存在着两种机制,分别是免疫机制以及非免疫机制,其中免疫机制认为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造成患者体内组胺的积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Ⅰ型变态反应,还有学者研究后显示这些药物可以形成半抗原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引起Ⅱ、Ⅲ、Ⅳ型的变态反应,进而造成了肝损害,而在非免疫机制方面主要是常用药物在肝内发生了三相反应,而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理状态等均可影响到三相反应中的任何一相,任何一相发生变化后都会影响到整个三相反应,进而造成了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造成药物的毒性增强,造成了肝脏损害。在这两种不同的发病机制中,非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1]。

2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掌握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对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预防有着重要影响。在高危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多,当前公认的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较多,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方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高龄患者多于低龄患者、出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多于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除此之外,患者本身的肝脏疾病、长期大量饮酒、联合用药等均属于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有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那么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发生肝损害的可能性更大,在掌握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后,可对其中的可控因素实施控制,从而减少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肝损害的可能性[2]。

3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免疫机制的异质性分析

虽然抗结核药物属于小分子物质,患者在服用后不会直接导致免疫反应,但是药物作为半抗原和代谢酶结合之后可直接激活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中有多种因子的存在,这些因子会继续增加炎性细胞的数量,产生的炎性因子可直接对肝窦细胞、Kupffer细胞以及储脂细胞产生作用,进而造成了组织的纤维化、局部循环障碍以及肉芽肿等。在免疫机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Kupffer细胞相关肝损害

免疫反应发生过程中需要细胞因子、活性脂质、炎症介质以及其它中间产物的参与,而且这些物质也是发生免疫反应必须的。许多学者研究后显示,Kupffer细胞(KC)可以在内源性物质或者是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被激活,激活后可以释放出上述免疫反应所需的物质,当这些物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对细胞以及组织产生影响,使其出现损害甚至坏死。KC细胞在激活过程中髓样分化蛋白(MD2)、Toll受体4(TLR4)均作为内源性物质或者外源性物质的媒介,从而发生免疫反应,也就是说上述的媒介物质中,任务一项物质的异质性都会直接影响到KC细胞的激活,同时这些物质也是造成肝损害的重要因素,当这些物质在患者体内的含量超过一定程度后会逐步的造成肝损害[3]。

3.2 和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 相关的肝损伤

部分学者研究后显示PPAR-α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物质可以调节脂肪、细胞分化、免疫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的功能,许多肝脏疾病的发生均与PPAR-α有一定关系,有学者研究后显示,PPAR-α正常表达受到抑制或者是出现了缺失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具有重要影响,表达率较低的PPAR-α能够减弱对NF-kB的抑制,甚至直接不产生抑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NF-kB的活性增强,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将会增加,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会造成肝脏的损害。

4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非免疫机制的异质性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与非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同时得出的研究结论也较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4.1 与Ⅰ相代谢酶P450-2E1相关的肝损害

Ⅰ相代谢酶P450-2E1属于以一种可以增加毒性的同工酶,由于其可增加毒性,因而在化学物质致癌变以及药物的毒性发挥方面有着较大影响,Ⅰ相P450-2E1可以直接参与到患者体内药物的代谢以及毒性代谢,而毒性代谢的强弱取决于P450-2E1的活性,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在患者体内通过P450-2E1的作用可以产生氧自由基,进而造成肝损害,大量学者研究后证实。P450-2E1基因具有多态性,而这也是造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重要原因[4]。

4.2Ⅰ 相代谢酶2N-乙酰基转移酶 2(NAT2)相关肝损害

NAT2属于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代谢酶,本身具有多种活性,有快型和慢型之分,而快型与慢型都能影响到肝损害,有学者将NAT2以及CYP2E1基因多态性和抗结核药物肝损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NAT2的基因多态性直接影响到肝损害,通过对NAT2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可以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进行预测。

4.3 Ⅱ相代谢酶相关肝损害

GST属于Ⅱ相代谢酶,对于谷胱甘肽和药物毒性之间的代谢反应发挥催化作用,降低抗结核药物的毒性,同时还能将细胞内的自由基清除,在Ⅱ相代谢酶GST中包含了多种组织形态,比如:GSTM1以及GSTT1基因位点均含有多态性,但是在种族上存在着差异,在出现基因突变后,GST的活性会降低,能够发挥的作用减弱,此时,患者出现肝损害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4.4 Ⅲ相转运蛋白MRP2相关肝损害

Ⅲ相转运蛋白MRP2可以将体内的毒性代谢产物向外排出,而这一过程对于肝损害而言属于保护过程,但是在Ⅲ相转运蛋白MRP2出现缺失或者是表达率较低,此时,毒性向外运输会受到影响,大量毒素的积累可造成肝损害[5]。

5 小结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机制主要包含免疫机制以及非免疫机制,在非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是三相代谢酶对肝损害的影响,同时抗结核药物值肝损害存在着多种高危因素,在治疗中应尽量的避免,减少抗结核药物对肝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刘瑜,高瑞,陈昱,等.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与药物代谢酶等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01):91-95.

[2]李卫,钟洪兰,温秀珍,等.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15,15(09):9-12.

[3]杜伟,杨亚男,赵力,等.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药学监护[J].包头医学,2015,39(03):150-152.

[4]李盼盼,周伏喜.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药物相关性肝损害的产生及干预[J].医学综述,2014,20(06):1054-1056.

抗结核治疗与肝损害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95例肺结核患者,其中58例痰涂片(+),37例痰涂片(一);其中原发性肺结核32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26例继发性肺结核37例(浸润性肺结核21例,空洞型肺结核16例)。经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方法,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 (+)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乙肝两对半检查提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或者乙肝恢复期患者44例,其中HbsAg(+)15例,HbsAg、HbeAg(+)10例,HbeAg(+)5例,HBCAg(+)6例,HbsAg、HBCAg(+)6例,HbsAg、HbeAg、HBCAg(+)2例;乙肝二对半检查提示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8例,包括HBsAb(+)8例。同期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的肺结核患者45例为对照组。

1.2 方法

使用异烟肼(厂家:金陵利民批号090705)、利福平(厂家: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91011)、吡嗪酰胺(厂家:广东华南制药厂批号100301)联合链霉素(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10107)治疗,以2-6个月为治疗周期,分别治疗2w、4w、6w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若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不适或黄疸等临床表现者随时复查肝功能。若ALT(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或者AST(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40U/L、TBIL(总胆红素)>17.2u mol/L,即提示患者肝功损害。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损害发生率

治疗过程中24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占24.49%。其中观察组17例,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4%,对照组7例,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5.56%。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P<0.05,对照组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具体见下表:

2.2 ALT及AST值的比较

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观察组15例ALT或AST值处于40-80 U/L之间,2例>80 U/L之间;对照组6例ALT或AST值处于40-80 U/L之间,1例>80 U/L之间。

2.3 保肝治疗

24例肝功能损害者予多烯磷脂酰胆碱564mg tid、肌苷0.2g tid、护肝片1.44g tig等保肝治疗后,22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占91.67%,完成抗结核疗程;1例提前出院,拒绝治疗;1例死于呼吸衰竭,观察组患者。

3 讨论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均有潜在的肝毒性,主要分为中毒性肝损害和变态反应性肝损害两种类型,中毒性肝损害指的是药物直接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增强了肝脏微粒体酶活性,这些药物在肝脏内被还原成自由基,与蛋白大分子物质结合,使肝脏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导致细胞内环境Ca2+不稳定,使肝脏在原有病理损害基础上进一步加重损害。异烟肼、利福平在肝内代谢时都需要乙酰化转移酶,在乙酰化转移酶的作用下转换成酰胺化合物,利福平是肝微粒体酶诱导剂,可增加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加快异烟肼代谢,同时也增加异烟肼的毒性[2,3,4,5]。变态反应性肝损害即某些具有代谢特异性体质的患者在安全剂量下服用抗结合药物也可使肝脏受到强烈损伤。

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的患者的肝脏原本就具有病毒性损害,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药物性肝损害的几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肝功损害率(34%)明显高于(15.56%),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了这一观点。同时,HBV携带者的肝脏细胞存在隐性的损伤,药物化疗时肝细胞再度受到药物损害,可能导致严重的肝坏死甚至发生爆发性肝炎。总之,抗结核药物治疗对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治疗时注意监测肝功,必要时进行保肝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对肝功造成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链霉素治疗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的肺结核患者5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的肺结核患者45例为对照组,分别治疗2w、4w、6w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肝功损害率(34%)时显高于(15,56%),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治疗对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治疗时注意监测肝功,必要时进行保肝治疗。

关键词:肺结核,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肝功能,损害

参考文献

[1]郭虹,李环,李淑芬,等.抗结核药物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5):425-427

[2]毕经瑞,苏华田,程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127例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2;24(4):233

[3] Dossing M,Wilcke JTR,Askgaard Ds,et al.Liver Injury during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An 1 I-year Study[J].Tuberc Lung Pis,I996;77:335-340

[4]曲延文,郭颖,赵佳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机制及防治[J].中国防痨杂志,2001;23(1):56-57

抗结核治疗与肝损害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共6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标准, 并将有严重心脏、肾脏疾病患者以及其它不适合抗结核治疗的患者排除[3]。所有患者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49例患者的治疗方案为2HRZE/4HR (R表示利福平, H表示异烟肼, E表示乙胺丁醇, Z表示吡嗪酰胺) , 10例患者的治疗方案为2HRZ/4HR, 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为2HRZS/4HR (S表示链霉素) 。62例患者中男37例, 女25例, 年龄35~79 (42.3±8.1) 岁。合并症:高血压15例, 冠心病3例, 肺心病2例。轻度肝损伤38例, 中度肝损伤24例。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性,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抗结核病治疗方法、肝损伤程度等基本情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 剂量为120mg, 在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 qd, 治疗3w为1个疗程。对照组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50mg治疗, 在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 qd, 治疗3w为1个疗程。同时针对合并症进行抗高血压等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定

治疗前后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两组患者的肝功能, 对两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均数,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治疗后治疗组的ALT为283.5±92.0U/L, 两组患者的A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乏力5例, 恶心1例, 肝区不适1例。对照组有乏力8例, 恶心症状2例, 呕吐1例, 肝区不适2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肺结核转阴情况

治疗后随访1个月, 治疗组有27例患者痰菌转阴, X线检查24例肺部病灶吸收。对照组有25例患者痰菌转阴, X线检查21例肺部病灶吸收。两组患者的肺结核转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极容易出现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2HRZE/4HR是目前主要采用的基本抗结核病治疗方案, 本组患者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均为可导致肝脏损伤的药物, 轻则出现恶心、呕吐、腹胀、黄染等症状, 重则出现重症肝炎, 出现肝功能衰竭, 危及患者生命。但若停止抗结核病治疗, 则会导致患者原有病情恶化, 或产生药物耐药性, 使疾病久而不愈[4]。因此抗结核病治疗的过程中应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辅助保肝治疗, 以延长抗结核病药物的治疗时间。同时,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结核病患者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及时进行复查。

本组患者的治疗原则, 是在使用保肝药物治疗的同时, 尽可能继续进行抗结核病治疗。一旦检查发现患者有肝脏损伤后, 应及时停止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细胞代谢和细胞功能的完整性方面发挥作用, 并能结合氧自由基, 减少氧化损伤[5]。复方甘草酸苷可发挥类皮质激素作用, 在治疗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对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系统的治疗也体现出了有效性。从细胞机制上来看, 复方甘草酸苷可调节Ca2+离子通道, 保护肝细胞的溶酶体膜及线粒体, 减少自由基对细胞DNA的损伤, 从而避免抗结核病药物所致的肝细胞损害[6]。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辅助治疗, 结果显示在治疗后治疗组的ALT为283.5±92.0U/L, 两组患者的A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复方甘草酸苷起到了明显的保肝作用。治疗组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人数相对较少, 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肝脏损伤, 未影响治疗进程。两组患者的肺结核转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起到了较好的保肝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 改善肝功能指标, 但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提高肺结核转阴率方面是否具有更好的疗效,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治疗的结核病患者62例, 均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并证实为发生抗结核性药物性肝损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不良反应及肺结核转阴率。治疗后治疗组的ALT为 (283.5±92.0) U/L, 两组患者的A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随访1月, 治疗组有27例患者痰菌转阴, X线检查24例肺部病灶吸收。两组患者的肺结核转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 改善肝功能指标, 但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提高肺结核转阴率方面是否具有更好的疗效,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抗结核药物,肝损害

参考文献

[1]黄修伙.复方甘草酸单铵S治疗抗结核药肝损害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2, 36 (6) :436—438.

[2]Tostmann A, Boeree MJ, Aamoutse RE, et al.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concise up—to—date review[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8, 23 (2) :192—202.

[3]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 (2) :70—74.

[4]席兰艳, 阳国平, 黄志军, 等.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1) :2171—2175.

[5]杜红, 汤卓, 葛利辉, 等.3种用药方案治疗HIV/TB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成本—效果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8) :1430—1432.

抗结核治疗与肝损害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站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共64例, 其中男34例, 女30例, 年龄20~60 (38.8±2.2) 岁。经血清学检查, 患者GPT升高, 属于轻度和中度肝损害, 排除用药前使用潜在性肝损害药物的患者、肝炎病史患者、转氨酶升高史患者、酗酒史患者以及其他原因导致肝损害的患者。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2例, 观察组男18例, 女14例, 年龄20~60 (38.6±2.2) 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6例, 年龄20~60 (38.5±2.3) 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抗结核方法

两组均采用2HRZE/4HR方案进行抗结核化疗, 药物包括:异烟肼, 0.4g/d;利福平, 0.45g/d;吡嗪酰胺, 1.5g/d;乙胺丁醇, 0.75g/d。

1.2.2 肝损害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其中五酯片 (广西方略药液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D1400013707) , 0.2g/d。观察组:给予患者服用水飞蓟宾胶囊 (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299) , 每天三次, 2~4粒/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学指标。血清学指标主要包括:丙氨酸转氨酶GPT、总胆红素TBIL。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血清GPT低于40u/L;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血清GPT低于80u/L, 高于40u/L;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血清GPT高于80u/L。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 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 (GPT:66.21±23.05U/L, TBIL:50.08±15.00umol/L) 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GPT (40.13±15.02U/L) 和TBIL (40.04±5.52umol/L) 明显更低, 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3624, P<0.05;t=3.5534, P<0.05) 。与治疗前对比, 两组治疗后GPT和TBIL明显降低, 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 (68.75%) 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3.75%) 明显更高, 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结核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消耗性感染疾病, 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1], 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据报道, 今年肺结核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 在传染病发病率中占据首位;同时, 我国结核病原发耐药率比较高, 达到20%左右[2]。抗结核药导致肝损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抗结核治疗中的重点难题之一。抗结核药导致的肝损害对结核患者的化疗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导致耐药性增加和结核病扩散, 甚至导致患者出现肝硬化和坏死, 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 必须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降低肝损害的程度, 保护肝脏, 同时对抗结核治疗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

化疗是抗结核治疗的首选方法, 在抗结核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作用, 目前一线抗结核药物主要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虽然这些药物在一线治疗中发挥着一定的疗效, 但是同时也对患者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对肝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该类药物在肝内受到细胞色素的药酶作用, 然后代谢为有毒性的产物, 例如小分子毒性产物的自由基, 对细胞膜的完整性和膜的钙离子-ATP酶活性造成严重的破坏, 并且导致细胞内外环境平衡失调, 最终促使肝细胞凋亡。同时, 代谢过程中产生大分子物质蛋白质, 和肝细胞的蛋白质相结合, 生成新的抗原, 引起自身免疫反应[3]。

水飞蓟宾能够稳定肝细胞膜, 保护肝细胞的酶系统, 对肝细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进行清除, 进而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以免肝细胞在长期接触毒物、服用肝毒性药物、吸烟以及喝酒情况下受到损伤[4]。周汉升[5]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进行对照试验, 两组患者均应用方案抗结核化疗, 观察组加用水飞蓟宾甲葡胺片, 对照组加用肝泰乐, 发现观察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7.7%, 中断抗结核化疗的为4.9%, 与对照组19.7%、15.4%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水飞蓟宾甲葡胺片可显著降低初治菌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 具有明显的安全性, 减少了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王秀勤等[6]选择肺结核患者90例分为水飞蓟宾胶囊组和护肝片组, 在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 水飞蓟宾胶囊组给予口服水飞蓟宾胶囊, 护肝片组口服护肝片, 检测观察用药后开始时、4w、8w、12w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及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情况, 研究显示, 水飞蓟宾胶囊组与护肝片组在12w的TBIL的含量在两组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水飞蓟宾胶囊组低于护肝片组;水飞蓟宾胶囊组4w AST、TBIL与基线的差值变化高于护肝片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水飞蓟宾胶囊组8w ALT、12w ALT、8w AST、12w AST、4w TBIL、8w TBIL与基线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水飞蓟宾胶囊具有保护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肝细胞TBIL代谢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显示, 与对照组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和TBIL明显更低 (P<0.05) 。与治疗前对比, 两组治疗后GPT和TBIL明显降低 (P<0.05) ;与对照组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 (P<0.05) 。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 采用水飞蓟宾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患者进行治疗, 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对于降低患者的血清学指标 (GPT和TBIL) 具有积极的作用, 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 有利于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 减少肝细胞受损的程度, 从而保护和修复受损肝细胞。

综上所述, 水飞蓟宾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显著, 有利于减轻临床症状, 保护肝细胞, 降低肝细胞受损程度, 促进受损肝细胞的恢复,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水飞蓟宾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站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患者64例, 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2例, 两组均采用2HRZE/4HR方案进行抗结核化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观察组给予患者服用水飞蓟宾胶囊,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学指标。结果 (1) 与对照组 (GPT:66±23U/L, TBIL:50±15umol/L) 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GPT (40±15U/L) 和TBIL (40±5umol/L) 明显更低, P<0.05。与治疗前对比, 两组治疗后GPT和TBIL明显降低, P<0.05。 (2) 与对照组 (68.75%) 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3.75%) 明显更高, P<0.05。结论 水飞蓟宾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显著, 有利于减轻临床症状, 保护肝细胞, 降低肝细胞受损程度, 促进受损肝细胞的恢复,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水飞蓟宾,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疗效

参考文献

[1]薛黎君.水飞蓟属植物药在肺结核病治疗中的保肝作用[J].现代中医药, 2009, 29 (5) :33-34.

[2]郭德云, 潘建中, 瞿志珍, 等.应用水飞薊宾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中医药, 2007, 2 (5) :281.

[3]魏池忠, 王燕飞, 张晶, 等.水飞蓟宾萄甲胺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4) :89.

[4]顾晓秋.甘草酸二胺联合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1) :92-93.

[5]周汉升.水飞蓟宾甲葡胺片预防抗结核药肝损害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中原医刊, 2007, 34 (22) :47-48.

抗结核治疗与肝损害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9 月-2014 年8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咯血、乏力、消瘦、潮热等临床表现, 叩诊呈浊音, 肺泡呼吸音低、湿啰音, 痰涂片结果均为阳性, 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前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等肝功能指标均正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肾、脾功能异常、肺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过敏体质、近期使用过可致肝损害的药物、免疫调节剂、吸毒者、妊娠期、哺乳期、未成年人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40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5 例, 女15 例;年龄28~54 岁, 平均 (34.61±10.25) 岁;体重45~78 kg, 平均 (61.45±11.30) kg;其中初治患者35 例, 复治患者5 例。试验组患者中, 男24 例, 女16 例;年龄26~55 岁, 平均 (35.13±10.41) 岁;体重46~76 kg, 平均 (61.38±11.27) kg; 其中初治患者36 例, 复治患者4 例。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并签字确认。采用统计学分析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治疗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确诊后接受统一的2HRZE/4HR化疗方案, 其中H为异烟肼, 剂量为0.3 g/d;R为利福平, 剂量为0.45 g/d;Z为吡嗪酰胺, 剂量为1.25 g/d;E为乙胺丁醇, 剂量为0.75 g/d。强化期治疗2 个月, H、R、Z、E隔日一次。继续期治疗4 个月, H、R隔日一次[3]。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保肝治疗。口服复方甘草酸铵片 (生产厂家: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片含甘草酸苷25 mg、甘氨酸25 mg、蛋氨酸25 mg;批号:国药准字H20073723) , 2 片/ 次, 3 次/d[4]。

所有患者均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加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随访1 年以上, 对比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和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ALT、AST、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1.3 评价标准抗结核治疗如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认为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5], 确诊后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1) ALT为正常值上限2~5 倍, TBIL正常者为轻度肝损害, 可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 并加强保肝治疗, 1 周后复查肝功能, 如肝功能指标好转, 则继续治疗;无好转或恶化者立即停止抗结核治疗, 并加强保肝治疗。 (2) ALT为正常值上限5~10 倍、TBIL正常或ALT< 正常值上限5 倍, 但TBIL为正常值上限2~5 倍者认为中度肝损害, 应立即停止抗结核治疗, 静脉注射复方苷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进行解毒、保肝、降酶处理。 (3) ALT> 正常值上限5 倍, TBIL> 正常值上限5 倍者认为重度肝损害, 应立即停止抗结核治疗, 静脉注射复方苷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进行解毒、保肝、降酶处理, 同时使用熊去氧胆酸, 并给予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6]。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抗结核治疗效果和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的痰培养结果阴转率为75.00%, 对照组为70.0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期间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2.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及TBI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3920, P=0.0000;t=13.4740, P=0.0000;t=13.4061, P=0.0000) 。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1745, P=0.0000;t=7.5921, P=0.0000;t=9.5205, P=0.0000) , 且试验组治疗后的各肝功能指标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7168, P=0.0000;t=5.6082, P=0.0000;t=3.7636, P=0.0003) , 见表2。

3 讨论

肺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和抗生素滥用, 肺结核病有日渐抬头的趋势, 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肺结核患者采用2HRZE/4HR方案治疗, 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抗结核治疗方法。2HRZE/4HR治疗方案在控制结核病情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可使大部分患者痰涂片转为阴性结果[7]。但其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关键药物均存在着一定的肝脏毒性, 有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8]。抗结核药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9]。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 其窦状、有孔的内膜结构决定了肝脏表面积大, 能够与药物充分接触。药物经过肝脏代谢后进入体循环, 在肝脏的转变过程中使其产生潜在的肝脏毒性。有研究表明, 一线抗结核药物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肝损害毒性依次增加, 使得抗结核治疗成为一把双刃剑。其中异烟肼在肝内乙酰化, 形成代谢产物乙酰肼而引起肝损害;利福平是一种细胞色素P450 酶诱导剂, 通过诱导微粒体作用而增加乙酰肼的产生, 与异烟肼合用时可增加异烟肼的毒性代谢产物而引起肝损害;吡嗪酰胺可导致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和症状性肝炎。

目前结核病疫情的现状十分严峻, 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耐药, 对疫情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发现并有效治疗结核病、防止发生耐药是当前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关键。而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害等不良反应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也是造成规范化抗结核治疗中断的常见原因。一旦中断治疗, 则会导致治疗不规律, 易引起耐药结核病的发生。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为避免这一矛盾, 建议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重视行保肝治疗。

目前临床对于抗结核治疗是否需要同时预防性使用保肝药物尚存在着争议[10]。传统的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方法是在出现肝功能异常情况后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再在密切用药监测下给予单品种抗结核药物, 根据结核病情控制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筛选出相对安全的用药方案[11]。但停用抗结核药物后治疗中断, 可导致病情恶化, 使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 不利于病情的控制[12]。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更倾向于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行保肝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保肝药物包括葡醛内酯、护肝片、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熊去氧胆酸、支链氨基酸、清蛋白等。

复方甘草酸苷片是一种复方制剂, 主要成分为甘草酸苷、甘氨酸、蛋氨酸, 具有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调节肝细胞色素P450 酶系、抑制病毒增殖等药理作用[13]。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进行保肝治疗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维持肝细胞膜的稳定性、促进受损的肝细胞修复, 从而预防药物所致的肝损伤[14,15]。

抗结核治疗与肝损害 篇7

关键词:甘草酸二铵,HBV携带者,抗结核,肝损害

抗结核治疗需要联合和长疗程用药,而且主要是抗结核药物都具有肝毒性,治疗中常常出现肝功能损害,甚至发生药物性肝衰竭。结核病和HBV携带者在我国发病率都较高;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时肝损害的发生率明显增加[1],可导致治疗不规律,从而可能引起耐药的发生和治疗的失败。笔者在89例HBV携带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中使用甘草酸二铵预防肝损害,并评价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89例均是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肺结核患者,诊断符合《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2]和《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3]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女37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2±13)岁;所有患者均无长期大量饮酒史;无其他肝病史;HBsAg均阳性;HBV DNA>1×103 copies/ml 40例,HBV DNA<1×103 copies/ml49例。

1.2 方法

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和甘草酸二铵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2HRZ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H)0.3 g,1日1次,利福平(R)0.45 g,1日1次,吡嗪酰胺(Z)1.5 g,1日1次,乙胺丁醇(E)0.75 g,1日1次;对照组加服维生素C片0.2 g,1日3次;甘草酸二铵组加服甘草酸二铵胶囊150 mg,1日3次。化疗前检查肝功能,化疗后前2个月每两周检查肝功能,之后每个月检查肝功能,但出现症状时及时就诊查肝功能。在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中,当ALT或AST在3倍正常值上限(ULN)以下者,不停用抗结核药物;当患者出现明显肝功能损害相关的临床症状,ALT或AST≥3倍ULN或TBIL≥2倍ULN,则立即停用抗结核药物;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均立即加强保肝治疗,同时缩短肝功能监测时间,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抗结核治疗前两组的肝功能相似,见表1。抗结核治疗后对照组和甘草酸二铵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31.7%、12.5%,ALT或AST≥3倍ULN的发生率则分别为19.5%、6.3%,甘草酸二铵组低于对照组,而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抗结核治疗前HBV DNA比较相似,见表3。抗结核治疗后HBV DNA>1×103 copies/ml (40例)和HBV DNA<1×103 copies/ml(49例)患者中分别有9例(24.3%)和10例(19.2%)发生肝功能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在我国结核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同时肝结核的发病也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而肝结核本身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肝脏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基础[4,5,6];慢性HBV感染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可达10%左右,其中很大部分属于携带者,感染者无症状,肝功能正常,亦未作特殊诊治,但通过肝组织学检查,多数感染者肝脏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纤维化[7];因而在抗结核治疗中肝组织负担加重,促使了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由于对药物肝毒性的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以及其临床表现和诊断的非特异性等,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其中抗结核药是主要原因之一[8,9],尤其是合并HBV感染者[10];发生机制主要与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有关:过敏反应所致肝损害与药物剂量无密切关系,主要是免疫性损伤;而毒性反应则与药物剂量有关,主要为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或胆汁排泄障碍;而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会促进肝损害的发生。

甘草酸二铵(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是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炎、解毒、促进胆红素代谢、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等作用。它通过抑制磷酯酶A2活性和前列腺素E2的形成而起到抗炎作用,并可使肝细胞内糖原及核糖核酸恢复正常,肝内甘油含量减少,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减少,从而起到保护肝细胞作用;同时其水解产物甘草次酸与类固醇代谢酶亲和力大于类固醇,阻碍了体内皮质醇的灭活,从而具有抗过敏以及免疫调节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结核合并HBV携带者在抗结核治疗中使用甘草酸二铵可预防和减轻肝损害的发生,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同时发现肝损害的发生与HBV DNA无关,说明了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可能不是由HBV复制所致。由于结核病合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而且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故需要预防其发生。抗结核治疗前常规检查肝炎标志物;详细询问既往肝病史和药物过敏史;HBV携带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即使肝功能正常均同时给予保肝治疗,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以及监测肝功能,特别是在抗结核强化治疗阶段;针对不同的个体选用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有条件者可行肝活检以了解肝组织学改变并指导用药;避免其他加重肝脏负担的因素;并让患者了解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许伟华,车晓文,姚桂芹,等.乙型肝炎病毒合并结核菌感染时的肝功能变化.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2):116-117.

[2]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70-74.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65-767.

[4]曹兵生,张蕊,黎晓林,等.肝结核超声动态造影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7):657-660.

[5]王洪林,陈翔.13例肝结核临床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 (2):108-113.

[6]常家聪,张妍蓓,刘戈,等.肝结核的病理特征与临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0):928-929.

[7]魏倪,杨栋,杨方,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学特点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5):330-333.

[8]许彪,何卫平,张爱民,等.两种国际诊断标准对230例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分析比较.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12):926-929.

[9]刘晓燕,王慧芬,胡瑾华,等.4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分析. 2008,13(5):368-371.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共收治120例患有肝结核的患者, 包括男72例, 女48例;患者的年龄18~70岁, 其中有18例HBs Ag呈阳性, 5例HIV阳性,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 经肝功能检测一切指标为正常。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需要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确认对轻度肝损害患者要加强护肝治疗, 对于中、重度肝损害患者要逐渐减少使用抗结核药物, 再加强对护肝降酶方面的治疗:采用还原型甘草酸二胺、硫普罗宁 (凯西莱) 、谷胱甘肤、联苯双酯等药品;对于中、重度患者医护人员要适当经静脉注射给药, 经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1~2周时间, 对肝功能复查。

1.2.2 护理方法

由于门诊治疗的患者不能长时间的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治疗, 无法及时正确的判断治疗效果, 因而增大了治疗难度, 为此门诊督导员会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难题, 通过和患者的沟通能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病情, 并准确掌握患者在医院治疗的时间, 正确的了解是治疗的最佳手段, 对患者要让他们了解肝损害的致病因素和机理, 从而能正确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使医生在治疗时了解患者的疾病程度, 对治疗方案进行及时调整, 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 为肝脏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积极治疗的同时, 正确的回答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疑问, 使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对其进行适当疏导, 轻柔、简洁的语言能让患者有安全感, 使其放下包袱, 消除后顾之忧。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要从心理上给予安慰, 使其解除防卫心理, 进而正确掌握病情, 要不厌其烦鼓励患者, 分散他们对疾病的注意力, 让患者正视疾病并站在患者角度与其交谈, 和患者成为朋友会在第一时间掌握病情的进展, 使医生全面准确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 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法[2]。

2 结果

对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 采用的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 有98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痊愈出院, 占81.7%, 18例患者经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占15.0%, 有4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恶化, 占3.3%, 有效率为96.7%。

3 讨论

首先医护人员要对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登记造册, 建立患者档案, 并保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及适当的家庭访视,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进展、药物治疗的效果, 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解决一些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护理、消毒等方法。与患者保持电话联系, 使其增加安全感。在为患者用药前, 应着重了解药物名称、种类和服药的方法、时间、剂量及药物能出现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和出现问题时及时的治疗方法。仔细讲解抗结核的规律以及全程用药的必要性和定期复查的效果。在患者治疗抗结核前, 重点检测血液和肝功能、乙肝两对半, 并在治疗结束后, 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常规、肝功能。使医生正确掌握患者肝功能的情况、自身的治疗状况。对以往病情等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服用适当的剂量和保肝措施。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系统性的整体教育。让患者掌握第一手资料, 让患者早睡早起生活规律, 适度锻炼, 避免过度疲劳, 正确合理营养搭配, 戒烟戒酒。另外屋内保持通风, 应单独居住, 避免去公共场所,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吐痰要及时销毁, 需要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要遮挡, 不要正对他人。一旦出现厌食、无力、恶心、巩膜发黄等问题时, 要及时检查, 减少心理压力。由化学毒物、药物、酒精引起的非病毒肝损伤是不会传染的, 但是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合理调整饮食[3]。切勿过度饮酒和过度吃药, 当酒量和药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候, 就会引起质变。针对性药物性肝损伤, 首先就是要调整饮食, 还可适当的用些肝细胞保护剂, 促进有害药物的代谢。有一些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是一过性的, 可逆的, 即停药后就可缓解, 若被诊断是药物性肝炎, 专家称只要及时治疗, 是可以恢复的。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药物十分普遍的毒副作用之一, 也是结核病患者停止化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刘葵.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60例临床分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3, 27 (6) :485-486.

[2]王琪.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临床分析.吉林医学, 2014, 35 (9) :1925.

上一篇:临床用药合理性下一篇: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