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治疗

2024-05-20

抗抑郁药物治疗(通用11篇)

抗抑郁药物治疗 篇1

烧伤患者并发心理障碍, 已经成为阻碍提高烧伤治疗效果、影响生存质量的关键。因此, 现代烧伤治疗除常规的躯体治疗外, 还应进行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治疗[1]。尽可能达到功能恢复、生活自理、容貌和心理康复、体能康复、职业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本文综合了55例烧伤病例, 通过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分析了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烧伤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 为以后烧伤患者的诊疗及康复评估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间住院就医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我院精神科医师诊断, 烧伤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有55例, 患者都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4例, 女11例, 年龄18~45岁, 平均27岁, 文化程度均为初中及以下水平, 无意识障碍、无精神疾病史、无听力、无语言障碍、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烧伤面积14%~73%, 烧伤深度为Ⅱ度-Ⅲ度。进院前均已在烧伤专科医院按程序行抗休克、抗感染、创面处理等治疗, 深度烧伤患者均已接受了削痂、切痂和植皮手术治疗。我院康复治疗期间, 患者常规选择功能体位和对抗挛缩位摆放;常规穿戴弹力衣、帽抑制瘢痕增生;水疗浸浴清洁瘢痕表面、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性;理疗用超声波治疗仪软化挛缩关节周围的瘢痕组织;康复训练对挛缩的关节行手法松动结合CPM机训练改善关节活动度;体疗器械作业治疗提高双手活动能力;等速训练仪、划船器、跑步机等设备增强肢体肌力、耐力训练。55位患者均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为72~90d, 平均85d。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用药如下:

(1) 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 (赛乐特) :30mg/d, 早餐时顿服。服用2-3周后根据病人的反应, 可以10mg量递增, 最高剂量60mg/d;或用盐酸氟西汀胶囊 (百忧解) :20mg/d, 每天早上服用, 每天一次。2~3周后如效果不明显, 可加至40~60mg, 分早晚两次服用, 最高剂量60mg/d。 (2) 抗焦虑药:安定片:2.5~5mg/d, 每晚服用, 或阿普唑仑片:0.4~0.8mg, 每晚服用。或氯硝西泮 (氯硝安定) :2~4mg/d, 每晚服用。每人以上药物只限服用一种。

1.2.2 统计学分析:

全部自评量表资料, 经数量比对后输入微机。使用SPSSIO软件, 进行逐步地回归分析, 筛选出影响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最主要因素, 对比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改善情况, 同时做出相应评价。

2 结果

2.1 本试验55例烧伤患者, 在SAS和SDS评分标准中, 设定SAS评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症状。

抗焦虑药物治疗前:SAS评分为 (55.35<SAS<61.75) 分, 治疗后:评分为 (44.50<SAS<47.85) 分。治疗前后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后者明显低于前者。设定SDS评分≥50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抗抑郁药物治疗前:SDS评分为 (52.35<SDS<60.95) 分, 治疗后:评分为 (45.65<SDS<48.85) 分。治疗前后统计学分析:有明显性差异 (P<0.05) , 后者显著低于前者 (见表1) 。55例患者中治疗前SAS评分≥50分重度烧伤患者43例, 占统计人数的78.18%。2.2治疗后经SAS量表评定, 其患者焦虑程度SAS评分≥50分下降到15例, 约占统计人数的27.27%。治疗前SDS评分≥50分为重度烧伤患者32例, 占统计人数的58.18%, 治疗后经SDS量表评定, 其患者抑郁SDS评分≥50分下降到11例, 约占统计人数的20%。

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烧伤瘢痕患者的心理康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2], 特别是面颈部深度烧伤患者。烧伤部可导致皮肤色泽改变, 瘢痕增生乃至毁容, 会引起烧伤患者的无助感、孤独感和羞愧感, 极大地打击患者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荣誉感, 严重地易导致精神心理障碍, 甚至自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把其统称为“毁容综合征”。指毁容后三联征:巨大的压力、挫折感、思维紊乱、意识丧失、生存意识薄弱、求生欲望低等等抑郁症状, 这类患者康复治疗不仅要调动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三方面积极性, 且三者缺一不可, 而且同时需要及时的抗抑郁药物加强治疗, 心理和药物双管齐下, 极大地加快了烧伤患者心理康复的治疗[3]。

统计分析: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 SAS焦虑量表评定分值之间存在明显地差异 (P<0.05) , 治疗前后评分各为 (55.35<SAS<61.75) 分、 (44.50<SAS<47.85) 分, 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的下降。SDS抑郁评分治疗前后, 评定分值也存在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 (52.35<SDS<60.95) 分和 (45.65<SDS<48.85) 分。后者明显优于前者。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 能够显著改善烧伤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稳定情绪, 能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综上所述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治疗, 能够显著改善烧伤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症状[4,5]。

参考文献

[1]吴敏洁, 陆树良, 廖镇江, 等.烧伤患者焦虑及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 (3) :140-142.

[2]孔娟.烧伤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4) :593.

[3]汤义平.抗抑郁药疗效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1, 38 (3) :179-181.

[4]王来海, 张瑞岭, 李焕芬.新型抗抑郁药维拉唑酮的药理与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 2011, 20 (18) :1729-1740.

[5]赵永娟, 李金芝, 朱俊杰, 等.抗抑郁药阿戈美拉汀合成综述[J].齐鲁药事, 2011, 30 (10) :603-605.

抗抑郁药物治疗 篇2

1、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室研究,复方药对抑郁症的治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学者以抗抑郁剂麦普替林为对照组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国内外常用多种量表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其治疗抑郁症疗效与麦普替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轻微。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丹栀逍遥散可提高抑郁症患者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改善单胺递质的失衡,促进大脑神经元再生,亦可降低血清皮质醇(CORT)、白介素-6(IL-6)水平,减轻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轴的激活状态,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表明丹栀逍遥散可调整抑郁症患者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2、乌灵胶囊:成分源于我国珍稀药用真菌乌灵菌,是一类新药。适用人群广泛,包括老人和儿童。乌灵胶囊与帕罗西汀、黛力新对照治疗轻、中度焦虑、抑郁症的研究表明,该药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该药能提高血脑屏障对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一氨基丁酸(GABA)的通透性,使二者在中枢的含量增加,提高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使GABA的合成增加,提高GABA受体的结合活性,使其镇静、抗焦虑、抗癫痫和脑保护作用得以更好表现。

3、解郁丸:是在多年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以逍遥散和甘麦大枣汤为基础,配伍百合、郁金、合欢等药物组成。使用解郁丸与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可以明显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分,提示解郁丸疗效与麦普替林疗效相当,而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麦普替林。实验室研究表明,解郁丸对小鼠自主活动无明显影响,能拮抗利血平及阿扑吗啡以降低小鼠体温,并能提高5-HT诱导以增加小鼠甩头次数,与氟西汀相比无明显差异,表明解郁丸具有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药物是鸡肋吗? 篇3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活性的物质,但患者以为自己服用的是真的药物,因此会期望自己好转,这种心理暗示以及一些其它未知的效应会给患者带来正面效应。这并不局限在抑郁症上,安慰剂还有助于减轻疼痛,帮助消化,还能缓解帕金森病等。神经科学家通过观察那些服用安慰剂的帕金森患者的脑电图,发现他们的大脑正在模仿抗帕金森药物起治疗作用。尽管安慰剂看起来并不如药物或手术治疗那么实在,但它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

但是安慰剂并不是对所有的患者都能达到一样的效果。首先一些精神异常的人本身便会自己慢慢恢复,安慰剂可能只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恢复得更快一些。一些因为离婚、失业、失去亲人而陷入抑郁的人群,可能不服用药物,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走出情绪的低谷。其次,抑郁症患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轻度抑郁症患者和重度抑郁症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不一样。例如青少年常患的是“非典型抑郁障碍”,他们对那些不常用的药物反应比较好。如此一来,把所有抑郁症患者对安慰剂和抗抑郁药物的反应混为一谈显然是在混淆视听。

对于那些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安慰剂。同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克莱因博士着重于评估精神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他于19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药,那段时间关于精神病药物和诊断的理解还不是很完善,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的人通常都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克莱因在实习期间负责照料患精神病的退伍军人时,发现抗抑郁药物能达到精神分析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服用了6个星期的抗抑郁药物后,一位30年没有说过话的军人开口问他:“嘿,医生,我什么时候能从这个地方出去?”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并不全都是“化学约束剂”,它们也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死灰复燃。

如果因为害怕药物,而一味拒绝服药,抑郁症又迟迟无法得到缓解,这显然是极其不明智的。如果医生认为患者已经达到重度抑郁程度,而且光靠心理分析或者行为认知疗法已经不足以起到良好效果,那么患者还是应该遵从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的新发现

为了让抗抑郁药物起到更好、更安全的效果,科学家们一直都在不断开拓和研究之中。

鼻腔喷雾式抗抑郁药 美国士兵的自杀率居高不下,为了消除士兵因为抑郁情绪而产生的自杀念头,美国军方出资请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库贝克博士研发更为有效的抗抑郁药物。他发现,一种名为TRH的荷尔蒙能够起到明显的抗抑郁效果。但是人体的“血液-大脑防线”出于自我保护目的,会挡住血液中的荷尔蒙或者神经递质进入大脑,因此口服或者注射TRH也就无法通过血液到达大脑并产生抗抑郁作用。为了翻越这道屏障,库贝克希望把TRH制作成为鼻腔喷雾,让这种神奇的荷尔蒙能够畅通无阻地到达大脑。但要实现这个计划可能还得花上1年时间,而之后还需要2~3年的临床试验。

抗抑郁药物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中男15例, 女24例, 年龄31~75 (55.9±9.9) 岁, 心绞痛病程 (38.6±12.5) 个月, 焦虑抑郁病程 (31.9±13.9) 个月;对照组中男16例, 女23例, 年龄32~77 (56.3±10.2) 岁, 心绞痛病程 (37.8±15.2) 个月, 焦虑抑郁病程 (30.3±15.6) 个月。所选患者均被确诊为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在30ml的冠心宁注射液中添加250~500ml的0.9%氯化钠溶液或者葡萄糖, 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患者运用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将30ml的冠心宁注射液添加到250~2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 静脉滴注, 1次/d, 另外, 结合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患者口服氟哌塞顿美利曲辛, 每天服用2片。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心绞痛症状持续、发作时间大大降低, 缩短超过80%, 运用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 缺血性ST段回升高于0.1m V;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心绞痛症状持续、发作时间缩短60%~80%, 心电图检查, 患者缺血性ST段回升0.05~0.1m V;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心绞痛持续和发作时间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 差异显著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心绞痛主要受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因素影响, 造成冠状动脉出现缺乏供血的现象, 主要有心肌缺血、缺氧临床症状。近年来,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渐朝上升趋势增加, 给人们身体健康、工作生活带来一定阻碍影响。焦虑抑郁症状作为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有重要影响。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猝死危险性较高, 如不及时采取药物治疗, 会给患者治疗效果带来影响。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 会一定程度加重患者临床症状, 如极大患者交感神经张力, 提高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度, 激活血小板, 提升血黏度, 提高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 增强治疗复杂性。在本组研究中, 治疗组39例患者运用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运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 治疗组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对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运用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对照组患者运用抗心绞痛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9%, 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6.9,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对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患者采取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增强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绞痛,焦虑抑郁,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陆露, 毛家亮, 赵焕昌, 等.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J].上海医学, 2012, 35 (10) :874-876.

抗抑郁药物的生产技术分析 篇5

关键词:抗抑郁 药物 合成 技术 分析

0 引言

盐酸度洛西汀(6),化学名为(S)-N-甲基-3-(1-萘氧基)-3-(2-噻吩基)-1-丙胺盐酸盐,是一种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有双重抑制作用的抗抑郁药,商品名为Cymbalta。2002年9月经美国FDA批准治疗重型抑郁症,临床上用其盐酸盐。2004年9月,美国FDA批准了补充适用证,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外因神经疼痛。

1 生产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比较,选取了一条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路线,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在合成(R,S)-N,N-二甲胺-3羟基-3-(2-噻吩)-1-丙胺(2)时,采用了未见报道的还原方法,将溶剂改为1:1的乙醇和水克服了专利上的原料溶解不完全,还原不彻底,以至于无法进行下步的手性拆分的关键问题;手性拆分时,选用廉价易得的(S)-madelic acid对消旋的产物进行拆分,并通过对溶剂的筛选,选用乙醇作为盐的重结晶的溶剂,得到光学纯度99%以上的盐酸度洛西汀,从而克服了文献专利上光学纯度低的问题。同时,在成盐时使用低温的条件下浓HCl成盐,避免了文献中使用浓盐酸引发副反应,得不到预计产物的问题。通过对工艺的改进,实验室合成285g最终产品时,六步的总合成产率高达24.1%。

2 技术 实验

熔点用XT5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经校正,Arian 600MHz核磁共振仪,Agilent 1100 series型液质联机,Ruker Smart Apex 型X-射线衍射仪,WZZ-2S数学自动旋光仪。

2.1 2-噻吩-2-二甲胺甲基乙酮盐酸盐(1) 的制备在10L的三口瓶中,加入715ml (6.56mol)2-乙酰基噻吩,674g(8.26mol)二甲胺盐酸盐,293g(9.26mol)多聚甲醛,65ml浓盐酸和2900ml异丙醇,加热,搅拌回流,1h后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6h后停止反应。TLC监测原料反应完全,Rf=0.66(正已烷:乙酸乙酯=5:1)待反应液冷却,滤集固体,用250ml×3乙醇洗涤,将白色固体抽真空干燥16h,得白色晶体 1380g。

2.2 N,N-二甲基-3-羟基-3-(2-噻吩)-丙胺(2) 的制备在10L三口瓶中,分别加入1290g 2-噻吩-2-二甲胺甲基乙酮盐酸盐1(5.85mol),4L乙醇和2L水,使1全部溶解。室温搅拌,慢慢加入211.5g NaOH,调pH值为11~12,然后加入220 g(5.58mol) 硼氢化钠,室温搅拌过夜。TLC监测反应完全,加入2.5L丙酮,搅拌20min,减压蒸去乙醇,有白色固体析出,抽滤得1043g白色固体,56℃烘干两天,得产品1012.6g,产率93.5%,mp:77.3℃~79℃,LC-MS(ESI): m/z 186.1(M+H)+。

2.3 (S)-N,N-二甲基-3-羟基-3-(2-噻吩)-丙胺(3) 的制备在2L锥形瓶中,加入435g(2.86mol)(S)-扁桃酸,50℃溶于715ml乙醇,然后将扁桃酸的溶液慢慢滴加入溶有881.7g N,N-二甲基-3-羟基-3-(2-噻吩)-丙胺的4800ml甲基叔丁基醚的溶液中,不断有白色固体析出,浆状液加热回流45min,然后室温下搅拌1h,过滤,白色固体用250ml×3甲基叔丁基醚洗,滤饼用无水乙醇进行重结晶2500ml×2次。

2.4 (S)-N,N-二甲基-3-(1-萘氧基)-3-(2-噻吩)-丙胺(4) 的制备在带有机械搅拌和回流冷凝管的10L三口烧瓶中,于25℃分别加入340g(1.83mol)(S)-N,N-二甲基-3-羟基-3-(2-噻吩)-丙胺(3)、2L干燥处理后的二甲基亚砜。然后慢慢加入84.2g氢化钠(2.02mol)(60%浸入煤油中),此过程要剧烈的搅拌20min,保持温度不变,加入29.3g苯甲酸钾,然后慢慢加入322g (2.2mol)1-氟萘,加料完毕后,加热至60℃~65℃,直至溶液变为棕红色,搅拌过夜。TLC 监测反应完毕,Rf=0.54(二氯甲烷:甲醇=10:1)然后将混合物慢慢倒入4500ml冰水中,慢慢加入36%乙酸900ml将pH调到4.8。将混合物加热至25℃,加入1500ml×3正已烷萃取,水相慢慢加入1200ml 5NNaOH将pH值调到11~12,加入3000ml×3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萃取时有乳化现象,补加水和过滤杂质的方法将乳化现象除出,并且乙酸乙酯是回收使用的)有机相用500ml×2饱和NaCl溶液洗。蒸去乙酸乙酯,干燥,得琥珀油487g,产率85%。

2.5 (S)-N-甲基-3-(1-萘氧基)-3-(2-噻吩)-丙胺(5) 的制备441g(1.41mol)(S)-N,N-二甲基-3-(1-萘氧基)-3-(2-噻吩)-丙胺(4)溶于1970ml甲苯中,然后加热至55℃。加入18.3g(0.141mol)二异丙基乙基胺,搅拌20min后,慢慢滴加入295.3g氯甲酸苯酯(1.77 mol),55℃搅拌1.5h,TLC 监测反应完毕,Rf=0.30(二氯甲烷:甲醇=12:1)然后加入1500ml 1%NaHCO3,搅拌10min,分层,有机相用0.5NHCl 2000ml洗两次,然后用2000ml 1%NaHCO3洗。蒸去甲苯,加入4L二甲基亚砜,将溶液加热至45℃,然后慢慢滴加226g(5.65mol)NaOH/1200ml水。将此碱溶液加热至70℃搅拌48h,加入5L冰水稀释,然后加入2160ml乙酸调pH值为5.0~5.5。加入4500ml正已烷,将溶液搅拌10min,分层。水相加入1000g 50%NaOH调pH值为11~12,然后加入2500ml×3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300ml×2饱和NaCl溶液洗,然后蒸去乙酸乙酯,干燥,得琥珀油430g。

抗抑郁药物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12月~2009年1月门诊收治住院患者75例,全部患者均经胃肠镜、肝、胆、胰B超及血液生化检查排除胃肠肝胆等器质性疾病,均符合修正的功能性胃肠病Ⅲ标准[3],并同意接受问卷和量表调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36±8)岁,病程(13±4)个月;对照组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33±18)岁,病程(12±5)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特点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消化道症状评分

对治疗前后两组消化道常见症状腹痛和(或)腹部不适程度和频度、腹胀程度和频度、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以及异常排便等,分别进行等级评分。症状程度计分,0分:无症状;1分:轻度,稍加注意感到有症状;2分:中度,自觉有症状,但不影响工作;3分:重度,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症状频度计分:0分:无症状;1分:症状偶尔发作(每周1~2 d);2分:症状经常发作(每周3~4 d);3分:症状持续发作(每周5~7 d)。排便次数计分,0分:每天1~2次或每2天1次;1分:每天3~5次或每3~5天1次;2分:每天大于5次或每5天以上1次。粪便性状计分,0分:成形软便;1分:稍硬或不成形稀软便;2分:坚硬如石或水样便。异常排便计分,0分:正常;1分:用力;2分:急迫;3分:排便不尽感。

1.2.2 抑郁焦虑症状评分

运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进行测评。SDS≥50分提示患者有抑郁症;HAMA≥14分为患者存在焦虑[4]。

1.2.3 药物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商品名:舒丽启能,天津田边制药公司)0.2 g,3次/d;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公司)1片/次,1次/d;艾司唑仑1 mg,3次/d,如经治疗后失眠症状好转则将艾司唑仑减量为每晚1片;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商品名:舒丽启能,天津田边制药公司)0.2 g,3次/d,疗程均为4周。治疗组在给药前适当解释以免引起患者对抗抑郁药的疑虑。同时记录消化道症状、心理精神状态及药物不良反应。并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1.3 评价疗效

计算患者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总积分,依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判断疗效。显效:症状积分降低>80%以上;有效:积分降低50%~80%;无效:积分降低50%以下。总有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积分、SDS、HAMA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两组消化道症状缓解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嗜睡,轻度头昏或共济失调,但仍能坚持服药,2例患者出现腹泻。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腹泻,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乏力。不影响治疗,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IB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征候群缺乏生化或形态学解释[5],其病因可能与肠道动力和肠平滑肌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异常、内脏感觉异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脑-肠轴学说、应激、肠道感染等有关,其中精神心理因素对IBS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众多研究表明,FD患者多合并精神、心理症状,Ladep等[6]的研究显示,132例IBS患者中,75例(56.8%)存在抑郁状况。Asahina等[7]的研究显示,29%的IBS患者合并抑郁、恐惧心理和神经症。但目前精神心理因素引起IBS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以推测的是精神因素、肠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一方面异常的精神状态,情绪活动和应激,通过脑-肠轴反应,造成胃肠功能失调,致使内脏处于高致敏状态;另一方面内脏感受器捕获的刺激信息,如肠道感染后的免疫变化信息由于内脏高敏感性等原因,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中被放大,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的状态,改变患者的情绪反应[8]。

根据IBS发病机制及病因,本研究在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的基础上加以抗焦虑抑郁药物,对改善IBS患者的情绪障碍显示出显著疗效,与此同时能缓解IBS患者的消化道症状,疗效显著高于单纯治疗胃肠动力紊乱药物。马来酸曲美布汀是一种胃肠道运动节律调节,对消化道的运动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动物试验发现其可抑制K+的通透性,引起去极化,从而使平滑肌收缩;作用于肾上腺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从而增加运动节律;抑制Ca2+的通透性,引起平滑肌舒张;作用于胆碱能神经K受体,从而改善运动亢进状态[9]。因其具有上述药理特性,故为IBS及其他一些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之一[10]。黛力新含有小剂量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两种成分,氟哌噻吨属硫杂蒽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美利曲辛可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提高了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两种成分药理作用相互协同,可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从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抑郁焦虑症状[11]。艾司唑仑是一种苯二氮类抗焦虑药,作用于苯二氮受体,加强中枢神经内GABA受体作用,影响边缘系统功能而抗焦虑,可明显缩短或取消NREM睡眠第四期,阻滞对网状结构的激活,对人有镇静催眠作用[12],可抑制胃的感觉过敏及正常的内脏传入信号在脑的放大,与黛力新合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消除全身躯体症状。对个别患者在最初治疗几天内出现嗜睡,轻度头晕或共济失调,行走不稳症状,艾司唑仑剂量可减半,同时加强陪护,一般均可顺利完成治疗。本组资料显示,联合使用三种药物具有较好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服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疗效满意,毒副作用轻微,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进一步完善。

摘要:目的:评价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抗抑郁焦虑药物(黛力新、艾司唑仑)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将75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黛力新、艾司唑仑治疗,对照组单用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进行消化道症状、SDS和HAMA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消化道症状积分、SDS和HAMA量表评分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为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黛力新、艾司唑仑联合治疗能有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症状。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篇7

1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1.1 单胺能假说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最早提出的应激性抑郁发生的单胺能假说, 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单胺类递质是指多巴胺、NE和5- HT。研究证明, 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或增加它们在神经突触间隙浓度的药物, 都有改善情绪、治疗抑郁症状的作用。临床上, 患者服用此类药物的数分钟内, 其体内神经突触间隙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增加, 可是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却要一段时间 (2~6W) 后才有所缓解, 还有部分患者服用此类药物, 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因此基于此假说的抗抑郁药物, 把抑郁症这种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仅仅归结于由中枢单胺类递质的减少, 显然过于简单。

1.2 抑郁症非单胺类神经递质发病机制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些非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抑郁症发病机制被发现。如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 (HPA) 亢奋假说提出应激可激活HPA, HPA轴亢奋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免疫功能异常假说提出抑郁症的发病与免疫系统的激活有关。另有研究指出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 并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得到病理学方面的支持。人类海马终生具有产生神经元的能力, 神经再生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热点, 推测抑郁症发生是由于神经可塑性损害, 即神经元的存活与凋亡才是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由此而提出海马神经元再生障碍假说。

2 抗抑郁药的研究

2.1 抗抑郁西药的研究情况

尽管对抑郁症的治疗已有40 余年的历史, 但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常用的抗抑郁治疗西药, 根据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分为5 类: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及其他非典型抗抑郁药。经典抗抑郁药主要有两种, 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目前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已与受体耦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受体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成为目前抗抑郁研究的热点之一。

2.2 抗抑郁中药的研究情况

近年来, 抗抑郁单味中药药物抗抑郁活性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单味中药对实验动物行为学和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 发现了具有抗抑郁活性的贯叶连翘, 成为中药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抗抑郁药。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发现许多具有抗抑郁作用的中药药材。比如李云峰等从普通棉籽中提取的总黄酮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李明亚等进行小鼠尾悬挂试验、大鼠强迫游泳试验, 发现石菖蒲的活性成分与抗抑郁药氟西汀相当。崔承彬等从中药巴戟天中分离到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水溶性低聚糖, 并采用动物试验综合评价了其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效果良好。Hemmeter等研究发现, 银杏中的成分能有效清除自由基,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能降低CRH活性, 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张峰等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用柴胡进行处理, 通过检测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含量变化, 得出柴胡可降低前额叶5- 羟色胺和多巴胺含量, 具有抗抑郁作用。

目前临床上抑郁症治疗药物多是西药, 长期服用化学合成抗抑郁药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和耐药性, 严重影响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中药复方是祖国医学中的瑰宝, 采用现代化手段研究传统复方的机理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中医药在抑郁症的治疗用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大量古文献记载, 经过近些年的研究, 证明中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关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多停留于临床方面, 缺少植物化学研究的有效试验, 方剂的组成不确定, 质量缺乏标准, 造成调研结果的可靠性较差。因此研究作用温和、副作用小的抗抑郁中药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一个方向。

3 展望

研究中药及其复方的抗抑郁作用具有很多优势, 国内外在抗抑郁药研制与开发方面越来越重视从传统中药中寻找。当前研发新型抗抑郁药关键是寻找中药中抗抑郁活性成分, 并探讨其关系, 对中药抗抑郁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作用。

摘要:抑郁症 (depression)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 也是一类心境障碍性疾病, 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庭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 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对抑郁症的发生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采用现代化手段研究传统复方的机理, 为中药成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抑郁症,抗抑郁药,中药

参考文献

[1]Fossati P, Ergis AM, Allilaire JF.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unipolar depression:a review[J].Encephale, 2002, 28 (2) :97-10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8-35.

[3]Wichers MC, Maes M.The role of indoleamine 2, 3-dioxygenase (IDO)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terferon-alpha-induced depression[J].Psychiatry Neurosci, 2004, 29 (1) :11-17.

[4]卢恬, 屠洁, 王立平.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先进技术研究通报, 2009, 3 (1) :57-59.

[5]Bunney W.E and Davis J.M.Norepinephrine in depressive reactions.A review.Arch[J」.Gen.Psychiatry 1965, 13 (6) :483-494.

[6]李云峰, 袁莉, 杨明, 等.棉籽总黄酮抗抑郁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6, 22 (1) :60.

[7]李明亚, 李娟好, 季宁东, 等.石菖蒲几种粗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4, 20 (2) :141-144.

[8]崔承彬, 杨明, 姚志伟.中药巴戟天中抗抑郁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 (1) :36.

[9]Hemmeter U, Annen B, Bischof R, et al.Polysom nographic effects of adjuVant ginkgo biloba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medicated with trimip ramine[J].Pharmacopsychiatry, 2001, 34 (2) :50.

抗抑郁症药物研究进展 篇8

1 丁螺环酮

国内外一些精神科专家学者研究证实了丁螺环酮对抑郁症治疗有效果, 其机制是下调5-羟色胺 (5-TH) 受体, 从而通过突触前5-TH自身受体脱敏 (负反馈控制) 和突触后5-TH或5-TH受体下调来发挥抗抑郁效应[1]。短期小剂量使用丁螺环酮可以使5-TH受体脱敏并继发5-TH受体下调, 表现出抗焦虑效果, 而长期大量使用后则可使突触后5-TH受体下调, 表现出抗抑郁效应, 这一机制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 (SSRIs) 的氟伏草胺、氟西汀很相似。同时丁螺环酮对抗抑郁剂有增效作用, 合用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具有良好的协同疗效, 不增加不良反应。

2 噻奈普汀 (Tianeptine, 达体朗)

虽然其结构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 但与传统TCAs不同, 该药是5-HT再摄取促进剂, 能增加突触间隙内5-HT的摄取, 提高5-HT神经元传递的效应[2]。它对肾上腺素α2-受体无亲和力, 其抗抑郁疗效与TCAs、氯西汀相似;安全性、耐受性比TCAs好。另外, 有实验证明, 该药有镇静作用, 可能与其影响多巴胺能或γ-氨基丁酸能受体系统有关。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头痛、头昏。

3 安非他酮[2] (B upropion)

是新一代抗抑郁药, 机制可能与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再摄取, 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有关。

4 吗氯贝胺[3]

吗氯贝胺的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单氨氧化酶A (MAO-A) , 且抑制是可逆性的, 没有胆碱能受体阻滞作用。因此它保留了抗抑郁作用, 摒弃了传统单氨氧化酶I (MAO-I) 的不良反应和TCA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吗氯贝胺抗抑郁作用起效快, 其疗效与氯丙咪嗪相近, 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氯丙咪嗪,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剂[4]。

5 奈法唑酮

奈法唑酮对5-HT与去甲肾上腺素 (NE) 再摄取的抑制作用有限[5]。该药可增加与5-HT1A受体的结合。该药是为了改善早期抗抑郁药曲唑酮的镇静与体位性低血压不良反应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抗抑郁药, 经结构改造而获得的一种与α1肾上腺素受体亲和力明显降低的化合物, 因而很少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与镇静作用。推荐该药的起始剂量为每天200 mg, 分2次服用, 治疗剂量为每天300~600 mg.推荐老年患者服用的起始剂量为每天100 mg, 分2次服用。

6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 S R I) [3]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SSRI有5个:氟西汀 (Fluoxetine) 、帕罗西汀 (Paroxetine) 、舍曲林 (Sertraline) 、氟伏沙明 (Fluvoxamine) 和西酞普兰 (Citalopram) 。其中氟西汀、帕罗西汀和舍曲林已在国内临床应用, 且国内也已合成氟西汀进入临床应用。

7 瑞波西汀

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 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疗效较好[6]。可有效阻滞NE再摄取, 其他药理活性较弱, 临床表明该药抗抑郁效果与SSRI类似, 适用于内源性、更年期抑郁症。

8 腺苷蛋氨酸 (S-aem esyl-m ethionine, S A M e)

是一种内源性甲基供体, 可增加脑内儿茶酚胺、吲哚胺及组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7]。400~800 mg/d肌注或静脉滴注具有快速的抗抑郁作用, 15 d~20 d为1个疗程。口服剂量800~1 600 mg/d, 比较适用于老年抑郁症及不能耐受其他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者。不良反应轻微, 如头痛、口干等。

9 其他[8]

黛力新、布普品及天然植物提取品种路忧泰, 中药人参、银杏、石菖蒲对抑郁症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路忧泰是圣约翰草提取物, 其药理作用复杂, 对脑细胞的5-HT、NE、多巴胺 (DA) 的再摄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对三个系统再摄取抑制作用维持平衡, 对轻中度抑郁有良好疗效。由于该药为天然药物, 不良反应轻, 在欧美有良好市场。

在临床上发现对抑郁患者合并用药有时能取得很好的抗抑郁疗效, 但合并用药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3]: (1) 氟西汀合用任何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均可引起危险的5-HT综合征:烦躁不安、震颤和肌震挛、反射亢进、腹泻和出汗, 并可能导致精神错乱状态和死亡。应在停服氟西汀后再等5周才能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停服2周~3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后才能再使用氟西汀。 (2) 氟西汀可以升高三环类抗抑郁剂类、曲唑酮、麦普替林、卡马西平、苯二氮类和其他药物的血药水平, 因此使用中要注意。 (3) L-色胺酸并用氟西汀可能导致 (或加剧) 自杀和 (或) 激惹性冲动。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剂的合用文献资料较少, 但临床经验认为还是很有前景的。

参考文献

[1]崔兆元, 王永萍.抗抑郁剂与丁螺环酮合用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24) :1040.

[2]武海霞, 董晓华, 李淑娟.抗抑郁新药的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5, 2 (3) :66-67.

[3]李林森.抗抑郁药和抗抑郁治疗的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3, 15 (11) :686-688.

[4]王树阳, 牛俊红, 等.吗氯贝胺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河北精神卫生, 2002, 15 (1) :31-32.

[5]高明政, 袁凤娟, 刘召英.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 (7) :1208-1210.

[6]肖艳, 李丽辉, 崔玉红, 等.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1) :1363-1367.

[7]赵靖平.精神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43-159.

抗抑郁药物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60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并进行随机分组, 参照组患者 (n=30) 行帕罗西汀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 (n=30) 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进行联合治疗。60例患者中, 26例为女性患者, 34例为男性患者, 患者年龄65~82岁, 合并冠心病12例, 高血压5例, 糖尿病8例。所有患者经诊断符合抑郁症诊断的相关标准。排除躯体患有严重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行帕罗西汀, 初始药物剂量是20 mg, 治疗1周后药物剂量增加到40 mg, 并对患者使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包括:喹硫平、奥氮平等, 喹硫平每天100~400 mg, 奥氮平每天10 mg。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需依据患者病情与不良反应决定速度与加药的时间。

参照组患者行帕罗西汀, 初始药物剂量是20 mg, 治疗1周后药物剂量增加到40 mg。

1.3 评价标准:

使用自填式的问卷调查方法, 针对入组时与治疗8周后的状况做问卷调查, 测评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护理人员于填表前进行统一指导, 答题后收回调查问卷, 并将无效问卷筛除。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选用的是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其中所得计量资料表示为 (±s) , 检验方法为t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的标准分:经8周治疗后, 参照组患者焦虑抑郁的标准分 (50.64±5.84) , 治疗组焦虑抑郁的标准分 (45.87±6.66) , 经对比,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标准分:经8周治疗后, 参照组抑郁的标准分 (51.91±4.86) , 治疗组抑郁的标准分 (48.65±4.57) , 经对比,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见表2。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缩短人类寿命第二大的病症, 发病率逐年上升, 其治疗为家庭带来严重经济负担。老年患者因处于子女空穴期, 极易出现抑郁、无助等情绪, 再加上由于其本身合并多种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致使其抑郁[2]。老年人群为特殊对象, 治疗难度更大, 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探讨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临床意义显著。帕罗西汀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 (5-HT) ], 同样也是安全、高效抗抑郁的药物, 不良反应小, 于老年抑郁症治疗中应用广泛。作为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喹硫平、奥氮平对锥体外系无反应, 安全性有保障, 对额前叶神经元与中脑边缘系统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 对5-HT有阻滞作用, 多巴胺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可以达到对抑郁治疗的目的。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 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给予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的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 相比于单独使用帕罗西汀治疗, 疗效更显著, 安全性更高, 不良反应小, 治疗效果理想, 应用价值显著。对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或者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 起效快、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对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或者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 分别分析其治疗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60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并进行随机分组。参照组患者 (n=30) 行帕罗西汀治疗, 治疗组患者 (n=30) 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的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进行治疗, 观察其安全性与疗效。结果 经8周治疗后, 参照组抑郁的标准分 (51.91±4.86) , 治疗组抑郁的标准分 (48.65±4.57) , 经对比,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对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小, 疗效显著。

关键词:帕罗西汀,抗精神病药物,老年抑郁症,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郑丽梅, 李海林, 喻东山.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1 (2) :248-249.

抗血栓治疗的药物研究 篇10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抗血栓治疗;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

【中图分类号】R9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53-01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栓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抢救措施及预防策略的核心。抗血栓药按作用机制主要分为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栓药(纤维蛋白溶解药)三类。前两类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方法,后一类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后,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1、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正常人由于有完整的血液凝固系统和抗凝及纤溶系统,所以血液在血管内既不凝固也不出血,始终自由流动完成其功能,但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或抗凝及纤溶减弱时,则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常用的抗凝血药根据化学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类:

(1)肝素类:肝素是一种由D-葡糖醛酸和N-乙酰-D葡糖胺残基交替排列,并经脱乙酰和硫酸化,D-葡糖醛酸转化为L-艾杜糖醛酸等一系列修饰而成的直链粘多糖。肝素是最早使用的抗凝药,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这是通过抗凝血酶Ⅲ来实现的,可有效地防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形成,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该制剂只能静脉给药,当用量过多引起出血时,可用等量鱼精蛋白中和,长期使用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危险,副作用较大。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Xa因子活性和促纤溶作用,其抑制凝血酶及血小板的作用较弱,且不增加血管通透性,故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发生率明显减少。低分子量肝素类物质血浆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力低,其生物利用度可达98%,量效关系明确,预期浓度和疗效准确,加之其本身对APTT影响不明显.故无需药物监测。低分子量肝素类物质血浆半衰期长.达200~300分钟,为未分馏肝素类物质的2~4倍.因此用药简单,一般经皮下注射给药,每日注射1次即可。

(2)香豆素类:香豆素是一类含有4-羟基香豆素基本结构的物质,口服参与体内代谢才能发挥抗凝作用,称为口服抗凝药,这是唯一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口服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华法林和醋硝香豆素,它们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类似,故亦称为维生素K拮抗剂,它们的药理作用相同。华法林与维生素K竞争羧化酶,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过程中的谷氨酸羧基化受抑制,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无法活化,仅停留在前体阶段(有抗原,无活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抗凝效果,主要用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和高危房颤患者,以预防心房血栓形成,脱落引起脑梗死。由于该药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故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调整用药剂量,没有条件监测或出血风险较大的房颤患者可用阿司匹林替代,但疗效不如华法林。

2、抗血小板药

从血小板发生聚集作用的机制来看,目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有:

(1)抑制血栓烷(TX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以阿司匹林为代表。阿司匹林使用最为广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可作为首选。阿司匹林的推荐量是肠溶片每日75~150mg,睡前服用效果佳。主要不良反应有上腹痛、恶心、呕吐、胃肠黏膜溃疡和出血。当胃肠道刺激症状明显时,可与少量制酸药(如达喜、法莫替丁等)同服。患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其他出血性疾病, 或对阿司匹林过敏者禁用。高血压患者应在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应用,以防增加脑出血风险。

(2)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途径。代表药物为:阿昔单抗、替罗非班。阿昔单抗是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杂交鼠类单克隆嵌台抗体,它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以阻断纤维蛋白元,VWD因子和其它有粘性的分子与受体位点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形成血栓,堵塞血流而致心肌急性缺血。替罗非班是一种短效、高选择性受体抑制剂,它选择性的阻断或妨碍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的特异性结合,快速、直接、可逆地抑制血栓形成的关键和唯一的通路,与阿昔单抗相比,替罗非班甚少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据此,经阿昔单抗治疗诱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若病情仍需采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可用替罗非班作为替代。

(3)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以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为代表。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剂的出现是抗血小板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能同时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Stephen等经临床研究证明,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啶、氯吡格雷等具有很好的口服吸收,在体内经过代谢生成有效化合物,进而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且毒性低,有较好的储藏性和操作稳定性,是很好的药剂,尤其是能预防或治疗由血栓、栓塞物引起的疾病。

噻氯匹啶作为第一代腺苷二磷酸受体抑制劑,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腺苷二磷酸与其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防止继发性ADP介导的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已经显示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能显著降低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ADP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无活性的药物前体,进入体内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CYP450酶)氧化成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该活性产物有一个活化巯基基团,可与P2Y12(ADP的受体)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二硫键,不可逆阻断ADP与其受体的结合,进而阻断ADP激活血小板聚集的整个过程,抑制血小板聚集。少数患者服药后会出现白细胞减少,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人术后等血栓高危情况下,常需要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

普拉格雷是新一代噻吩吡啶类血小板抑制剂,与氯吡格雷相比,具有更强有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且个体差异小,非应答率低,该药在人体内转变成活性代谢物而发挥疗效。

参考文献

[1] 荆亚萍,申东升,熊维等.新一代血小板抑制剂-普拉格雷[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35(5):373-376.

[2] 赵丽萍.抗凝血药物的应用发展[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8,7(8):41-44.

[3] 董永政.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9):136-137.

抗抑郁药物治疗 篇11

关键词: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药物中毒,救治,特点

近年来因过度服用抗抑郁药物来院抢救的患者越来越多,特别是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服用过量或重度易导致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多脏器损伤,严重时甚至死亡[1]。为此急诊医师不仅要提高临床抢救技术,而且要熟悉掌握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救治特点及方法,便于及时、准确抢救,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2]。本研究就此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0例急性重度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0例急性重度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在17至55年之间,平均(28.6±2.4)岁,中毒后至急诊时间在1至23小时之间,平均(10.5±0.5)小时。中毒症状:昏迷18例,呼吸困难8例,抽搐发作5例,低血压休克16例,肺部感染13例,躁动谵妄11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30例患者被送往医院后首先给予洗胃治疗,严格按照标准充分洗胃,完成后利用硫酸镁导泻。根据患者中毒症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纠正酸碱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神经营养剂(如氯酯醒、胞二磷胆碱)、给氧等治疗。对于低血压患者来说,给予多巴胺等升压药物治疗。

典型案例一:女,46岁,患有抑郁症1年半。与老公吵架后一时想不开服用阿米替林105片,随后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由外院转入我院急救。入院时体格检查:患者收缩压为78mm Hg,舒张压为42mm Hg,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消失,处于深昏迷状态。口唇紫绀,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1次且不规则,心率为每分钟120次且不齐。头颅CT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速度太快,最终确诊为阿米替林急性中毒。治疗方案: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内马上行胃管洗胃,但在洗胃途中出现自主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血压骤降到0,马上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给氧治疗,用双向电击除颤1次,没有心电活动,行肾上腺素1毫克推注,再次电击除颤,现宽QRS波群室性心律,但还是测量不到血压,立即给予患者多巴胺(100毫克)+葡萄糖溶液(5%,250毫升)静脉滴注,速度为每分钟60μg/kg,QRS波群扩展到180ms,扩张压为40mm Hg,舒张压为18mm Hg,停止用药,更换为甲肾上腺素(2.5毫克)+葡萄糖溶液(5%,500毫升)静脉滴注,速度为每分钟20μg,QRS时间在120ms以上,扩张压为82mm Hg,舒张压为50mm Hg。之后把患者转入监护中心,行活性炭血液灌流,每隔6小时给予1次碳酸氢钠(5%,125毫升)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机械通气、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去甲肾上腺素等治疗。治疗3天后患者还是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神经系统各种反射及病理征全部不能引出,不能自主呼吸,心率每分钟160次,患者家属最终放弃治疗,患者救治无效死亡。

典型案例二:男,21岁,因服用阿米替林200片出现抽搐、小便失禁等症状,被室友发现后立即送往校医院就诊,就诊时患者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探查不到血压,并出现心跳停止现象。马上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治疗,人工通气+胸外按压+1毫克肾上腺素静脉推注,每隔3分钟重复1次,随后转入我院抢救。体格检查:深度昏迷且癫痫持续发作,双侧瞳孔直径为6毫米,对光反射消失,没有自主呼吸,心电图提示为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临床抢救:及时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去甲肾上腺素(2.5毫克)+氯化钠(0.9%,250毫升)静脉滴注,速度为每分钟20μg;碳酸氢钠(5%,125毫升)静推,并取血行动脉血气检查;安定(50毫克)+葡萄糖溶液(5%,150毫升)静滴,速度为每分钟2毫克,结束后接着行安定(100毫克)+氯化钠(0.9%,250毫升)静滴。经上述治疗后患者还是存在抽搐间断发作症状,收缩压为52mm Hg,舒张压为36mm Hg,于是给予患者德巴金+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双向电击治疗,电击重复1次。同时在癫痫发作间歇期行胃管洗胃治疗,洗胃结束后给予其活性碳血液灌流,随后转入监护室。监护室中给予患者125毫升碳酸氢钠静脉滴注,随后每隔6小时重复5%碳酸氢钠静滴,根据血气监测结果适当调整用药,以动脉血酸值达到7.45为目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低血压纠正、机械通气、二次洗胃、醒脑静、肠内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后3天出现自主呼吸,第4天出现角膜反射、眼球水平活动,第6天可以点头、听声音反应,治疗后第9天患者神志清晰,可进食流质食物,转入普通病房观察。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治愈28例,治愈率为93.33%,死亡2例,死亡率为6.67%。存活28例患者住院时间在8天至15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10.3±1.2)天。

3 讨论

急性重度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主要症状为昏迷、呼吸困难、癫痫发作等,它主要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同时对-肾上腺素能受体直接阻滞而出现中毒症[3]。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主要为阿米替林,本组30例患者均为阿米替林过量服用中毒,其心电图主要特点为QRS波群变宽,PR、QRS、QT间期延长,且ST段及T波发生较大的变化,出现各种类型传导阻滞,进而出现室颤、房颤、神经系统障碍(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昏迷症状[4]。本组患者中昏迷时间在一星期左右的2例,这主要是因为阿米替林药物具有半衰期长、抗胆碱能作用(主要表现为口干、视野模糊、瞳孔变大、发热)等特点,影响到胃肠自主排空功能。另外相关研究表明QRS时程延长与癫痫发作、室性心动过速有较大的关系,认为QRS时程是重度阿米替林中毒的一个关键指标。但关于急性重度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的临床指标意见不一,部分学者支持QRS时程说,有的学者认为右侧导联的R波振幅是考量重度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的主要指标。笔者认为临床抢救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指标,根据患者不同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

目前临床上重度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还未发现特效解毒剂,通常情况给予综合干预措施,本组30例急性重度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患者经临床综合抢救干预后治愈率为93.33%,平均住院时间(10.3±1.2)天。由此可见急性重度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临床救治特点如下:患者入院后首选建立静脉通道,对其心电进行监护,并行动脉血气分析及血生化检测;然后及时的给予患者活性炭(50克)灌胃或洗胃,留置胃管,需要时则间隔2至4个小时再洗胃1次;随后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意识等生命体征全面观察,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症状,则要立刻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深入治疗。若没有出现上述症状,则要观察6小时,再次观察和记录患者意识、血压、心率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评估病情;然后检查肠鸣音情况,若无则给予住院常规治疗,若有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决定转入重症监护病房[5]。

综上所述,重度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中毒后易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癫痫发作等多种症状,除了给予患者洗胃、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畅通等常规治疗外,还要根据不同症状采取对症处理,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汪玉梅.6例阿米替林中毒的抢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2011(13):72.

[2]李可华,董绍群,韩萍,等.从医疗安全角度谈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02):102-103.

[3]赵敏.环类抗抑郁药中毒[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3.

[4]吕菁君,魏捷,杨卫泽,等.抢救重度阿米替林中毒2例并经验交流[J].临床急诊杂志,2010(04):248-251.

上一篇:企业创业能力下一篇:传染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