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

2024-09-30

抗感染药物(精选12篇)

抗感染药物 篇1

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以治疗病原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蠕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其中包含抗菌药物(抗生素、合成类抗菌药物)、抗结核药物、抗麻风病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总体原则与使用其他药品的原则相同,目前合理用药主要强调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4个方面。因此,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必须是在有明确抗感染治疗指征下,选择适当及针对性强的抗感染药物,使用合理的剂量、途径和疗程,达到控制感染和(或)杀灭致病病原体的目的;同时应尽可能防止治疗中药物所致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尽量避免耐药性产生。

WHO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全球战略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定义为:费用合理,达到最佳临床治疗效果,并能把药物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形成减到最少。

1 临床不正确使用和滥用抗感染药物情况

目前临床上不正确使用和滥用抗感染药物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的不合理临床用药有:(1)广泛用于预防感染,外科围手术期普遍、长时间、大量、不规范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病毒感染缺乏细菌感染征象或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的高危情况而使用抗菌药物,造成药物资源浪费、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还可引发大量耐药菌产生。(2)随意将抗感染药物作为诊断性治疗措施,特别是发热病人的诊断性治疗,而不是积极寻找发热原因或进行病原体检查。(3)抗感染药物给药方案不当,药物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等不当。如未根据病原体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感染药物,易造成使用无效药物;剂量过量易引起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剂量不足易诱导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临床用药能口服给药的,不应肌注或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不按疗程给药和频繁换药。(4)出现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时,观察不及时,仍继续使用,造成不良后果。(5)盲目选择价格贵、新上市、广谱抗感染药物,导致此类药物敏感的病原体很快产生耐药性。(6)忽视无菌操作和外科引流,将抗感染药物作为“保险丸”使用。(7)不能及时根据病原体检查及药敏结果使用抗感染药物或在出现耐药性后仍继续使用。(8)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除非必须,尽可能不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9)追求最佳治疗,忽视耐药性和费用问题。(10)追求经济效益。(11)忽视患者全身情况,导致严重的毒副反应发生。

2 抗感染药物的管理要求、管理应用原则及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为规范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卫生部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了抗感染药物的管理要求、合理应用原则及建议。具体如下。

2.1 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制度。医院应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抗感染药物专家或有抗感染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检验科和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的职责,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 Rs 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2.2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注意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2.3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证和疗程。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黏膜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应根据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下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医药卫生资源浪费,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摘要: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总体原则与使用其他药品的原则相同,目前合理用药主要强调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4个方面。医疗机构应根据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下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医药卫生资源浪费,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

抗感染药物 篇2

一、领导重视,积极动员

xx区卫生局党组对做好宣传月活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机关各股室及xx区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动员大会,印发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动员,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一)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xx区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实际,利用宣传栏、网站、板报等媒体,采用悬挂条幅、张贴海报、发放合理用药知识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基本药物合理用药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共悬挂宣传横幅136条,制作宣传海报136张,印制合理用药知识手册19000册。

(二)举行基本药物培训,促进合理用药。

活动期间,xx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共举办合理用药培训班7次,对全区卫生系统医务人员进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常见疾病临床应用指南》、《xx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中药验方集》以及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培训人员498人次。

(三)组织“三进”义诊咨询活动

xx区卫生局组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在人和社区、荷花社区、陈州社区、小桥社区、金海社区分别开展进社区义诊咨询活动,就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合理用药等问题进行了讲解,积极引导广大市民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重视合理用药,保障身体健康。活动中共提供咨询1000余人次,给重点人群老年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居民进行免费的体检,并发放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手册余册。

三、加强督导,注重实效

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督导指导,狠抓落实,确保实效。对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月活动开展情况、合理用药培训情况进行督查,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单位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抗感染药物 篇3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抗感染药物;情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19-01

泌尿系统感染是细菌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一类是社区感染,另一类是院内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发生几率较大[1]。近年来,虽然临床医师根据自身经验对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2]。但泌尿系统感染会反复发作,治疗不合理时会增加患者机体对该种细菌的耐药性。本文笔者对本院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抗感染药物的应用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本院计算机管理系统中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各月的1日、14日、27日泌尿科西药处方,共计1287份,本院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的患者182例,其中男患者98例,女患者84例,患者年龄介于19--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16.2)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本院医生诊断,符合泌尿系统细菌感染诊断标准,且无药物过敏史,所有患者均在详细了解医院研究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均排除在外。本次医院统计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处方编号、患者性别、年龄、药物名称、规格、使用剂量及用药花费金额。

1.2方法

本次研究对临床资料进行梳理,并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数据均采用EXCEL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计算,并根据所得数据研究药品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用ATC/DDD体系作为限定日剂量的主要判断依据,同时计算某一阶段销售总量与药品DDD值的比值,利用药物利用指数、销售总金额/销售总量与药品DDD值的比值(简称DDDs)等,主要是应用DUI(药物利用指数)作为评价临床医师是否安排患者合理用药的指标。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收集的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182张,其中仅使用一种抗感染药物的处方有147张(80.77%),使用2種抗感染药物联合的有32(17.58%),其中使用处方为喹诺酮类联合β-内酰胺类的共15张,使用内服外用的处方为10张,另外7张为两类头孢类的药物处方。应用3种抗感染药物联合的有3张,通过口服途径的占(76.60%),经过静脉注射的占(33.40%)。

本次研究的患者其年龄、性别分布情况为:182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男女比例为:98:84,年龄分布上,青年、中年的人数较多,19--55岁151例(82.97%),其中年龄最小的19岁,年龄最大的85岁。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本院应用的抗感染药物共8类34个品种,在这些药物中,最为常用的为头孢菌素类,占43.35%,其中一代头孢的药物价格为919.1元该这种药物占使用金额的6.65%,主要的品种为头孢羟氨苄啶与头孢唑林钠;二代头孢类药物使用金额为2365.2元,占使用金额的17.11%,主要的品种为头孢丙烯、头孢克洛等;三代头孢使用金额为10527.04元,占使用金额的76.23%,主要的品种为头孢曲松、头孢地尼、头孢克肟等,喹诺酮类金额为9189.1元,占使用金额的32.65%,主要的品种为巴洛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真菌类占11.97%,详情见表1:

3讨论

经调查研究,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大部分为中青年,所以此类人群需要注意对该疾病的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3]。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联合药物的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两种药物的抗菌机制不同,需掌握药物药效增强期,对增殖期和潜伏期的细菌有杀灭的作用[4]。女性患有泌尿系统疾病时一般使用的处方为抗真菌药,经调查显示,白色念珠菌为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使用内服外用的药物联合能够有效提高抗菌效果,由本院处方可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300多次,这一情况反映了在医院中医生对该类药品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倾向。温馨提示,频繁使用抗感染药物,会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或是β-内酰胺环,这些将会导致患者身体产生细菌耐药性。近年来,经多次研究,发现使用左氧氟沙星能够有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左氧氟沙星大部分是以原型药物,经患者肾脏排出,尿药浓度较高,临床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8.00%[5]。

结语:

综上所述,为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使用合理抗感药物,应提高临床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的了解及用药指导,并安排临床患者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春,方晓亮,李方,卜书红,陆晓彤,张健.23例儿童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药师会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6(04):34-37.

[2]周黎琴,楼大勇.泌尿系统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统计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04):544-545.

[3]常玉健.晚期泌尿肿瘤患者的感染预防控制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04):102-103.

[4]梁骏,杨惠雯,刘孝华,张银高.左氧氟沙星与头孢他啶治疗晚期泌尿系肿瘤患者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05):1056-1058.

我院门诊抗感染药物处方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9月份门诊处方5218张, 从中选取含有抗感染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情况

5218张处方中, 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1448张占27.75%, 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单联为主, 见表1。

2.2 抗感染药物处方的科室分布

儿科为451张占31.15%, 其次是五官科为357张占24.65%, 内科为158张占10.91%, 外科为156张占10.77%, 妇科为157张占10.84%。

2.3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

头孢菌素类应用最多, 以下依次为抗病毒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见表2。

3讨论

3.1 科别用药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 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最多的科室是儿科, 有451张, 占抗感染药物处方总数的31.15%, 由于儿童的免疫功能低, 导致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频频发生, 处方统计显示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比例最高, 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比较普遍, 且大部分处方是由抗病毒中药或抗病毒西药与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建议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 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 合理用药。其次, 近年来五官科患者呈逐年递增趋势, 咽炎、 鼻炎、 结膜炎尤以小儿居多。

3.2 品种选择

本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 以第2、3代为主, 青霉素类使用以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为主, 预防用药多数选择广谱抗感染药物, 使用药起点偏高,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增加了病原菌耐药的概率。建议临床医师对于门诊轻症患者坚持传统“从低到高”的阶梯治疗原则, 重视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特点, 首先选择细菌敏感、 抗菌谱窄的药物, 以保护有益菌。

3.3 药理拮抗

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 如头孢菌素类+阿奇霉素, 头孢菌素类可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 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 致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死亡, 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1]。阿奇霉素类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 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属于生长期抑菌剂[2]。它使细菌的繁殖力下降, 从而降低β-内酰胺类的杀菌效果。抗感染药物与微生态制剂联用, 如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头孢丙烯与双岐杆菌联用, 致使微生态制剂失活降效, 若必须联用, 两药应间隔2~3h。

综上所述, 我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临床医师只注重了药物的疗效, 而忽略了患者的实际需要。因此药学人员应主动深入临床, 向临床医师介绍合理用药知识和最新药学动态, 及时发现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互相探讨,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0, 78.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及分类 篇5

硝苯地平: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而松弛血管平滑肌,进而降低血压。用于轻、中、重度高血压以及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哮喘、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或心绞痛患者。其他药物:尼群地平、拉西地平、氨氯地平3 β受体阻断药:广泛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尤适于年轻的高血压病人及治疗劳力型心绞痛 ,但不宜于伴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因能减少胰岛素分泌、干扰糖代谢)。代表药普奈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拉贝洛尔(α、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

普萘洛尔:减少心输出量,抑制肾素释放,在不同水平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中枢部位、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外周神经水平),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等。临床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心输出量偏高或血浆肾素水平偏高的高血压疗效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支气管收缩、心脏过度抑制和反跳现象,支气管哮喘病人禁用,长期用药不能突然停药。

其他药物:阿替洛尔、拉贝洛尔、卡维地洛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对原发性、肾性高血压症有很好疗效 ,能改善糖及脂质代谢、防治心功能不全、逆转心室肥大,常用于伴心室肥大、心衰、糖尿病、高血脂症、老年中、重度高血压。但不宜于肾功能不全 ,肾动脉狭窄、妊娠等高血压患者 ,代表药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苯那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等。

卡托普利: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及醛固酮分泌,缓激肽的降解减少,降低血压。适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心衰、急性心肌梗死等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有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其他药物: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选择性作用于AT1受体亚型,血管紧张素II的已知作用就是由AT1受体亚型引起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对ACE没有抑制作用,不引起缓激肽或P 物质的潴留,所以不会引起咳嗽。

氯沙坦:与AT1受体选择性结合,对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绝大多数药理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可用于各型高血压。降压中成药

牛黄降压丸:传统医学认为,高血压主要由肝脏经络的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致;现代生物科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是一种由多基因缺损而导致的疾病。在不升高血压的前提下增加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冠状血流量,扩张冠状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能力。

山楂降压胶囊:采用阶梯降压靶向疗法,有效的治疗平肝降火,利湿化瘀。适用于高血压病合并高血脂症之肝火亢盛证,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目胀,面赤,脉弦等。其他药物:罗布麻茶、脑力清、复方七芍降压片等。

7、其他经典抗高血压药物 1)中枢性降压药

可乐定:过去认为其降压是通过兴奋延髓背侧孤束核突触后膜的α2受体,抑制交感神经中枢的传出冲动,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后来研究表明其也

作用于延髓腹外侧区的咪唑啉受体,使交感神经张力下降,从而降压。用于中度高血压,兼有溃疡病的高 血压患者。不良反应有口干、便秘、嗜睡、抑郁等 其他药物:莫索尼定 2)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硝普钠:在血管平滑肌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直接松弛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或嗜铬细胞瘤发作引起的血压升高。3)神经节阻断药

本类药物有:樟磺咪芬、美卡拉明、六甲溴铵

其对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均有阻断作用,对效应器的具体效应则视两类神经对该器官的支配以何者占优势而定。4)α1受体阻断药

本类药物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

其主要通过阻断α1受体降低动脉血管阻力,增加静脉容量,增加肾素活性,不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加。主要用于中度及重度高血压,常与利尿药和(或)β受体阻断药合用。不良反应主要有首剂现象。5)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本类药物有:利血平、胍乙啶、倍他尼定、胍那决尔

其主要通过影响儿茶酚胺的贮存及释放产生降压作用。

6)钾通道开放药 本类药物有:

米诺地尔、吡那地尔、尼可地尔

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增多,细胞膜超极化,膜兴奋性降低,Ca2+内流减少,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下降。7 其他

其他降压药有前列环素合成促进药沙克太宁、肾素抑制药雷米克林、5-HT受体阻断药酮色林、内皮素受体阻断药波生坦等。

8、常见复方降压制剂

1)海捷亚:每片含氯沙坦50mg或10mg/氢氯噻嗪12.5mg或25mg,这两种药物可互相作为补充,后者降低血钾,升高尿酸水平,而前者则防止血钾丢失,降低尿酸水平,起到了防止代谢异常的作用; 2)安博诺:通用名称: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每片含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 3)复方卡托普利片:每片含卡托普利10mg/氢氯噻嗪6mg;

4)百普乐:通用名称:培哚普利引哒帕胺片。每片含培哚普利2mg或4mg /引哒帕胺0.625mg或1.25mg; 5)诺释:通用名称:比索洛尔氢氯噻嗪片。每片含比索洛尔2.5mg/氢氯噻嗪6.25 mg;

6)复代文、复欣:通 用 名称: 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每片含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5 mg;

7)北京降压0号:每片含氢氯噻嗪12.5mg、氨苯蝶啶12.5mg、硫酸双肼屈嗪12.5mg,以及利血平0.1mg; 8)复方降压片:每片含利血平0.032mg,氢氯噻嗪3.lmg,维生素B6l.0mg,泛酸钙1.0mg,三硅酸镁30mg,氯化钾30mg,维生素B61.0mg,双肼屈嗪4.2mg,异丙嗪2.lmg;

9)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片:每片含盐酸阿米洛利2.5mg/氢氯噻嗪25mg; 10)珍菊降压片:每片含可乐定0.03mg、氢氯噻嗪5mg、芦丁20mg;

11)倍博特:通 用 名称: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每片含缬沙坦80mg, 氨氯地平5mg;

二、抗高血压的用药原则 1.单一用药原则

1)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降低收缩压的作用优于舒张压,适用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或有心衰表现的患者,应用中要注意避免血钾过低,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快速心律失常、青光眼和怀孕的患者,哮喘或周围血管病甚用该类药物。同时该类药物还会影响糖脂代谢,可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

3)ACEI 类药物更适于有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左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时,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但不可用于孕妇。

4)长效CCB(如“拜新同”)有较好的防止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糖脂及电解质代谢无影响。5)α受体阻滞剂适于有前列腺增生或脂质代谢紊乱的老年患者。

2.当高血压不严重时,可以用一种药物小剂量开始治疗,这样不仅可以了解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的反应,又可以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如小剂量疗效不佳,则可加大剂量或换药(对于老年患者尤其要缓慢降压),如果血压还是无法控制,就要考虑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了。

3.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上述的单一药物治疗依旧无法控制血压,而药物剂量增加常伴随不良反应加重(如ACEI引起的咳嗽),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这时依据不同类别降压药的降压机制上的协同作用,可以使得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或较小增加不良反应,我们一般选择小剂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以使得血压达标。目前联合用药已是控制血压的主流观念和方法了,所以您不必过于担心是不是多种药物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4.孕妇不宜使用的降压药

一般孕妇不宜使用的降压药一是ACEI类和ARB类降压药(如卡托普利和缬沙坦等),因其可能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新生儿肾衰、胎儿畸形等情况;二是利尿剂,因其可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使胎儿缺氧加重。

三、抗高血压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可乐定:其副作用主要是,钠水排出不畅,嗜睡,头痛,便秘,也可能有心悸、出汗、血压突然升高等现象,通常呈一过性,停药即会消失。

利血平(蛇根碱):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而致溃疡加重或出血、穿孔。长期服用可出现疲倦、乏力、嗜睡、抑郁甚至精神错乱绝经期妇女服药后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男性患者服用可引起阳痿。

哌唑嗪:第一次服药是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主要不良反应是眩晕、疲乏和感觉虚弱。与利尿剂合用疗效更好。

心痛定(硝苯吡啶):主要副作用表现为头晕、面色潮红、恶心、呕吐等“醉酒样反应”;有人可有心悸、舌根麻木、口干、发汗、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开搏通(卡托普利):副作用表现为引起皮疹、发热现象,还可能导致患者咳嗽。

倍他乐克(美多心安):服药期间可出现胃部不适、眩晕、头痛、疲倦、失眠、恶梦、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

心得安:是降血压的常用药物。长期服用心得安后骤然停药时,可诱发心绞痛,故长期服药必须逐渐减量后缓慢停药。

双氢氯噻嗪(双克):长期服用该药可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紫癜、血糖升高、血氨增高、血尿酸增高及血钾过低,并能增加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因此,伴有糖尿病、痛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肝功能不良的患者及孕妇应慎用。

四、抗高血压药联合应用会出现的问题

(l)α受体阻滞药、钙拮抗剂、ACEI 之间合用,多数可使降压作用加强,但同时毒副作用也增加,应注意合理使用和调整药物剂量。

(2)非洛地平与美洛托尔合用,可能使后者血药浓度增加35 %,疗效和毒性均有所增加。(3)普萘洛尔与硝苯地平合用,降压效果加强,但要警惕血压过低和心力衰竭。

(4)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地尔硫草)与β受体阻滞药(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联用,可发生累加的协同的治疗和毒性作用。

(5)美托洛尔、阿替洛尔与维拉帕米合用,可致心衰及传导异常。(6)维托帕米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有协同作用,但要调整前者剂量。

(7)卡托普利与维拉帕米、阿替洛尔合用,前者可降低后者的药理作用。(8)中枢性降压药(甲基多巴、可乐定)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有协同作用。

(9)利尿药作为基础降血压药与各类降压药配合使用,将起到降低降压药的剂量和增强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10)α受体阻滞药与唾嗓类合用时,可使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醋、胆固醇升高。(11)高血压合并痛风者,不宜使用利尿剂。

(12)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者,不宜选用唾嗓类、腮乙淀。(13)唾嗓类与银杏制剂合用时,可使血压升高,但机制不明。(14)保钾利尿药(螺内醋、氨苯蝶淀)、ACEI 合用时,多导致钾浓度升高,引发高血钾症,引起起严重的心律不齐,甚至停搏。

(15)利尿降压药因哒帕胺、氢氯唾嗓与ACEI 联用,较单独使用更易导致肾损害。

五、药物治疗流程

降压治疗的误区

误区一 “高血压是需要终身药物治疗的疾病,一旦服药就不能停止”

目前认为,高血压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疾病,进展的延缓与生活方式干预及合理治疗有关,严格控制体重、适度限盐可使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初发和Ⅰ级高血压患者,如生活方式干预较好,可以季节性(多在夏季)减药或停药。

误区二 “年轻高血压患者采用单药治疗即可,不必联合用药”

应当对年轻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假如患者除血压增高外还伴有糖尿病或冠心病,即使血压处于Ⅰ级水平,仍应联合2或3种药物治疗。年轻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不是依据年龄,也不是依据是否为“初发高血压”,而是依据患者总的心血管危险。

误区三 “长效及高谷/峰比值(> 60%)的药物每日1次即可,单药可控制血压全程,不必联合用药”

能够控制全天血压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种类很多,不同药物的谷/峰(T/P)比值有很大差别。FDA确定T/P > 50%均为长效药物,可每天1次使用。但T/P>50%、60%、70%或80%的药物疗效有明显差异,同时这些药物对于“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负荷高)或凌晨高血压患者的全天血压控制能力有限。因此,有些患者使用一种长效药物仍不能全天控制血压,需联合用药,特别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高血压患者和夜间血压负荷高者,常需联合使用2种或3种长效降压药物。

误区四 “老年高血压患者属高危患者,目标血压应更低,常推荐联合治疗”

老年患者有不同的血压和疾病状况,不同年龄的老年患者对血压需求也有所不同。对于伴有颅内和颅外血管狭窄的患者,即使是老年人,血压也不能控制得太低。对于这些患者,采用单药治疗也有可能将血压控制到患者能够耐受的水平。

误区五 “高危高血压患者(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卒中患者)目标血压应 <130/80 mmHg,常需3种或4种药物联合治疗以使血压达标”

合理的联合治疗要比增加药物数量更为重要,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受组织灌注的影响,某些高危高血压患者血压不一定要降至130/80 mmHg以下;②要根据患者的疾病需要,糖尿病或肾病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较好,高血压伴脑卒中患者使用 ACEI+利尿剂较好,冠心病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CCB较好,且必要时应联合ACEI,不合理的联合治疗措施不利于疾病康复;③从降压幅度的角度考虑,一般采用常规剂量联合降压,从器官保护、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角度考虑,可以增大剂量(如采用双倍剂量ACEI或ARB降低蛋白尿)。

误区六 “联合治疗中不同药物自由联合优于固定复方联合

不同组方自由联合常使用常规剂量,在没有合理联合用药方案时,这种联合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如CCB+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复方降压片+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这些联合方案的降压疗效与器官保护效果之间存在差距。

新型固定复方的处方组合及剂量搭配合理,较少引起不良反应并有疗效叠加优势,其降压作用并不弱于不同组方自由联合。

误区七 “国产固定复方制剂是老药,由于循证依据少,是过时的药物” 国产固定复方制剂[复方降压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0号)、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是多种(4~6种)药物的复方,每种药物剂量都极小,且都掺有小剂量中枢神经抑制药物。由于目前中枢神经抑制药物在抗高血压治疗中使用很少,长期使用其不良反应令人担心。

目前,我国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已证实,同样服用1片药物,固定复方降压0号的疗效优于单药CCB常规剂量,10周的短期观察表明其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CCB一致,在长达3年的长期观察中不良反应(低血钾和新发糖尿病)发生率低于利尿剂(吲达帕胺2.5 mg)。

鉴于国产固定复方制剂在低收入人群和基层的广泛应用,这些药物仍是我国基层高血压治疗的重要选择。在合理使用中,应了解这些复方制剂中发挥主要降压作用和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成分。例如降压0号由利血平0.1 mg+利尿剂氢氯噻嗪、氨苯蝶啶各12.5 mg+硫酸双肼屈嗪12.5 mg 4种成分组成。利血平有引起心动过缓、抑郁、消化道出血的副作用,利尿剂有低血钾、胰岛素抵抗和增加痛风的副作用,硫酸双肼屈嗪有增加左室肥厚的风险,患者有心动过缓、抑郁症、痛风、糖尿病等疾病时,不建议使用降压0号,而其他高血压患者使用此药是安全的。鉴于此药的副作用,在联合治疗中不建议联合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但可以联合CCB、ACEI或ARB。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策略

目前,高血压治疗的主趋势仍是联合治疗。当选择联合治疗方案时,应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当高血压伴复杂疾病时,建议采用处方自由联合方案,有利于药物的及时调整,而稳定病变可采用固定复方制剂。

固定复方制剂

1.疗效评价:固定复方制剂可使收缩压/舒张压平均降低(15~25)/(10~15)mmHg。2.适用人群:血压单药控制不理想的高血压患者,高危高血压患者。3.相对慎用人群:低血压波动的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

4.传统国产固定复方制剂应用评价:降压疗效明确,价格便宜,适用于基层患者,但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也缺乏对不良反应的评价。

5.新型固定复方制剂应用评价: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循证医学证据明确,应用较为安全有效,可根据个体情况考虑综合应用。

6.优点:方便服用,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长期治疗。7.缺点:由于不可分掰,不能根据血压情况和病情调节剂量。处方自由联合

常用于高危(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肾病)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由于伴发的疾病需经常更改治疗方案,同时由于危险度较高常需增加某种药的剂量,不适宜使用固定复方制剂。

1.疗效评价:药物常规剂量的联合治疗可使收缩压/舒张压降低(20~25)/(10~15)mmHg。2.适用人群:血压单药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极高危高血压患者。

3.临床应用评价:合理的联合方案会提高降压疗效,抵消不良反应;降压方案调整简便;循证医学证据较多。4.缺点:价格较贵,当疾病较复杂时要求有一定临床调药技能才能获得较好的联用效果,患者依从性稍差。5.优点:降低血压疗效更明显,更少发生不良反应,疾病变化时可以及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用药方案。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十大适应症

1.老年人/ ISH-----------利尿剂(噻嗪类)、CCB(二氢吡啶类)

2.妊娠/周围血管病-----------BB、CCB(二氢吡啶类)

3.室上速/甲亢-----------BB、CCB(非二氢吡啶类)

4.颈动脉硬化------------BB、CCB

5.左心功能不全--------ACEI

左室肥厚--------ARB

CHF------利尿剂、ACEI、BB、ARB

6.冠心病:

A.冠心病高危因素-------利尿剂(噻嗪类)、BB、CCB、ACEI

B.稳定性心绞痛--------BB、CCB

C.ACS---------BB、ACEI

D.心梗后---------BB、ACEI、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

7.脑卒中--------利尿剂(噻嗪类)、ACEI

8.慢性肾病:

A.非糖尿病性肾病、T1DM肾病--------ACEI

B.糖尿病性微量蛋白尿、T2DM肾病----------ARB

C.蛋白尿------ACEI/ARB

D.肾功衰------ACEI、利尿剂(袢)

9.糖尿病--------利尿剂(噻嗪类)、BB、CCB、ACEI、ARB

抗抑郁药物莫骤停 篇6

抗抑郁药主要用于对抑郁症的治疗,抗抑郁药物有三类,即三环类、四环类和单胺氧化酶类,包括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氯丙咪嗪、三甲丙咪嗪、阿米替林和多虑平等三环类抗抑郁药,马普替林等四环类抗抑郁药。以及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所有抗抑郁药物突然停药都可能出现撤药综合征。在治疗抑郁症时,三环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也最易因骤然停药而出现撤药综合征。

人体对抗抑郁药物一般不会产生依赖,但骤然停药可引起撤药综合征。轻者表现为躯体症状和胃肠道症状,重者伴有较为明显的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症状和特征,躯体症状为全身不适、头痛、头晕、肌痛、疲乏、无力,胃肠道症状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等,三环类抗抑郁药为胆碱能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长期用药会使胆碱能受体被阻滞,一旦骤然停药,有可能引起胆碱能系统反弹,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胆碱能出现亢进的症状和体征。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齿轮样强直、不能静坐等锥体外系反应表现,神经障碍症状常为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和惊恐发作、谵妄等。

大多数撤药反应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但仍有少数是严重的或存在时间长,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和不适,医生和患者能充分认识到抗抑郁药撤药综合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骤然停药,而应缓慢撤停,即采取逐步减量法,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预防撤药综合征的目的,一旦出现撤药综合症,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减少或控制撤药反应,这样会减少或消除病人的痛苦,倘若缺乏相应的认识,将抗抑郁药撤药反应误认为是病情的反复,就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重新使用抗抑郁药,而且抗抑郁药戒断反应会使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为了减少抗抑郁药撤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有人推荐,抗抑郁药在连续使用8周或更长时间后不应突然停药,应在4周左右逐渐减量。

14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篇7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抗感染药物是现代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治疗药物之一, 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过程中, 如果忽视用药的注意事项, 将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过程中, 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的同时, 还有可能导致患者体内产生新的耐药菌株, 从而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1]。因此, 在临床医学研究中, 一定要加强对于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的14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男性52例, 女性88例;年龄2个月~73岁, 平均 (39.4±2.5) 岁, 其中<18岁14例, 18~30岁47例, 31~50岁43例, 50~60岁24例, >60岁12例。本组病例中, 有药物过敏史的29例, 有家族药物过敏史的9例。

1.2 方法

对本组抗感染药物病例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临床表现, 以及结果等进行分析, 并且统计各种数据。

2 结果

2.1 本组14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 男性52例 (37.1%) , 女性88例 (62.9%) , 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不良反应病例的最小年龄为2个月, 最大年龄为73岁, 各年龄段病例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见附表。

2.2 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 本组病例中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为:静脉注射129例 (92.1%) , 肌肉注射7例 (5.0%) , 口服4例 (2.9%) 。

2.3 根据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不同, 引发不良反应的情况如下:涉及到的药物品种为26中, 其中头孢菌素类84例 (60.0%) , 青霉素类药物41例 (29.2%) , 其他药物15例 (10.8%) , 其中使用头孢替唑引发的不良反应病例最多, 为37例 (26.4%) 。

2.4 在对本组病例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查中, 得出以下结果:皮肤损害106例 (75.7%) , 神经系统反应61例 (43.6%) , 消化系统反应44例 (31.4%) , 心外血管损害37例 (26.4%) , 心血管系统损害24例 (17.1%) , 呼吸系统反应21例 (15.0%) , 全身性损害14例 (10.0%) , 泌尿系统反应12例 (8.6%) , 听觉及前庭功能损害7例 (5.0%) , 其他反应39例 (27.9%) 。经过治疗后, 治愈24例 (17.1%) , 好转108例 (77.1%) , 出现后遗症8例 (5.7%) 。

3 讨论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 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在诊断、治疗与预防各种疾病的过程中, 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合理, 或者因药物本身存在质量、性能方面的问题, 而导致患者出现各种毒害作用、副作用、后遗反应、继发反应、异质反应, 甚至导致患者出现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不良反应。据国内外相关医学报道显示, 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而且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从性别的角度进行分析, 女性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 在本组病例报告中, 男性52例 (37.1%) , 女性88例 (62.9%) , 尤其是中青年女性所占的比例更大, 由于女性普遍对于抗感染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所以, 在对女性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时, 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良反应现象。

本组病例中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为:静脉注射129例 (92.1%) , 肌肉注射7例 (5.0%) , 口服4例

(2.9%) 。经过笔者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发现, 静脉注射抗感染药物引发不良反应还与输液器材质量、滴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肌肉注射引发不良反应的病例也存在这个问题。相对而言, 口服给药较为安全, 但是药效的发挥时间明显慢于其他给药方式, 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之, 在临床中应用抗感染药物时, 一定要将各种不良反应的预防置于重要位置, 从而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医生开出的抗感染药物处方必须符合国家相关医学标准, 而且要在处方中明确各种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护理人员在给药后, 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现象, 应及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ICU患者抗感染药物用药调查 篇8

关键词:ICU患者,抗感染药物

本院为基层县级二甲医院, 2012年7月成立了重症监护室, 由于是刚成立, 因此不管是从医护人员的匹配还是诊治水平都在不断的完善当中, 之前遇到重症患者多数是往上级医院转送。各科的用药也比较单一, ICU成立后多数为病情严重或复杂患者, 用药相应也多为复杂, 特别是抗感染药物, 之前很少用到三线抗菌药物, 随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不断完善, 临床需要偶尔也要使用, 但由于有些医师对这些新药的使用情况还不太了解, 使用目的性不强, 在使用上出现一些欠合理的情况。笔者参与1例ICU患者使用的抗感染药进行跟踪, 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一些建议, 旨在和各位医护人员共同学习不断提高临床的合理用药。

1患者资料

患者, 男, 83岁。2013年2月14日由内三科转入。转入时患者处于嗜睡状态, 持续发热3d, 最高达38.6℃, 胸部CT示:两肺感染性病变, 双侧胸腔积液, 双肺可闻及大量湿啰音。有高血压病史, 有“青霉素”过敏史, 1月余前因 (1) 肺部感染; (2) 冠心病—心功能Ⅱ级; (3) 前列腺增生症在内三科住院。病情好转出院, 3d前病情再发, 再入内三科住院治疗, 但病情未得到控制, 患者持续发热, CT示:两肺感染性病变。双侧胸腔积液, 右侧量约500ml, 左侧量约190ml。BP 100/70mm Hg, 血氧饱和度86%。嗜睡状态。双肺可闻及大量湿啰音。入院诊断: (1) 肺部感染; (2) 冠心病; (3)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住院具体体温表见表1。

2抗感染药物用药记录

患者转入ICU后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持续发热, 血常规:白细胞11.41×109/L, 中性粒细胞比率84.1%, 在原来使用阿奇霉素的基础上联用了头孢他啶1.5g+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 每8小时1次抗感染, 治疗3d后患者仍发热且白细胞13.30×109/L, 中性粒细胞比率92%, 结合有黄色浓痰以及胸腔有积液等现象考虑原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已不能控制感染, 予停用头孢他啶, 取痰及抽胸水进行培养, 在培养结果出来之前改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3g, 静脉滴注, 每8小时1次, 再联用阿米卡星0.4g, 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药师建议停用阿奇霉素, 但医师考虑为保险起见继续使用, 用药4d患者症状有所缓解, 但不明显, 白细胞12.50×109/L, 中性粒细胞比率86.96%, 此时痰及胸水培养结果出来痰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即MRSA。胸水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药师建议要联用万古霉素, 但医师没有采纳, 只是暂时加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0.96g, 鼻饲, 每天2次, 继续治疗2d效果不大, 医师停用原来使用的抗菌药物, 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g, 静脉滴注, 每8小时1次和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0.25g∶100ml, 静脉滴注, 每天2次及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0.2g∶100ml, 静脉滴注, 每天2次。但患者的感染并没能得到较好控制, 使用3d, 患者感染有加重迹象, T 38.0℃, WBC13.60×109/L:N 89.4%。临床药师再次建议使用万古霉素, 并详细说明要使用该药的理由。医师接受, 联用万古霉素2d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 血象也渐恢复正常, 并密切跟踪病情变化, 予降阶梯使用抗感染药物, 患者感染得到较好控制, 病情好转。

3用药分析

根据患者当时病情, 使用非青霉素类药物感染未得到较好控制, 说明对该菌不敏感或是已耐药, 虽然患者在用药史中有“青霉素过敏”, 询问家属过敏情况 (使用青霉素时出现腹痛症状) 。据相关资料[1]成人肺炎伴有机械通气的可能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金萄菌、铜绿假单胞菌, 首选抗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素, 于头孢他啶皮试阴性后使用。

患者入ICU时状态不佳, 加之年龄较大, 之前已用过好多抗感染药物, 但炎症控制不佳, 要求使用进口头孢哌酮/舒巴坦 (家属院外购买) , 以提高疗效及减轻不良反应, 因本院无进口的该抗菌药物, 医师觉得该患者有条件使用进口抗菌药物可能对病情有帮助, 虽有资料[2]称进口与国产在药动学及药效学相似, 其生物利用度、细菌转阴率无显著差异, 可事实上临床一致认为进口抗菌药比国产疗效好却是不争事实, 很多临床医师都认为, 进口药纯度高, 不良反应少是得到临床验证的。临床药师认为, 就临床经验而言, 毕竟临床使用时间不长, 但仅从目前患者病情情况看, 使用3d头孢他啶但效果不佳, 能换用同样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未偿不可, 同意使用;并且根据患者的当时病情, 患者肝肾功能指标无异常的情况下, 为了加强抗菌效果联用了阿米卡星注射液, 一种为细菌繁殖期限杀菌剂, 一种为细菌静止期杀菌剂, 两者联用起到协同作用。但药师发现护士配药的输液卡中, 使用阿米卡星后直接连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虽然该两药联用抗菌方面有协同作用, 但头孢哌酮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之间有物理性配伍禁忌。如需合用, 要用序贯间歇静脉给药, 但要使用不同的输液管, 或在输注间歇期用一种适宜的稀释液充分冲洗先前使用过的静脉输液管, 两药给药间隔时间要可能长些, 医师和护士都曾未注意这方面的禁忌, 通过药师提醒, 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会值得注意。

痰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依次对复方磺胺口恶甲唑片、利福平、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等β内酰胺类耐药。胸水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但医师未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药物, 坚持使用7d头孢哌酮/舒巴坦, 但未收到预期效果, 医师决定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理由:ICU病房有另一位患者, 也因肺部感染用好多抗菌药物不好, 最后使用该药后得到较好控制。该药为超广谱抗菌药物, 抗菌谱广, 包括G+和G-及厌氧菌, 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主要用于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严重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的治疗以及病原未查明严重感染, 同时还联用奥硝唑。药师认为, 此次换药理由缺乏科学依据, 首选因其他患者使用效果好就自认为该患者也可使用;其次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报告已出, 科学的方法是要根据药敏结果选药, 根据药敏结果显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即MRSA, MRSA除对甲氧西林耐药外, 对其他所有与甲氧西林相同结构的β-内酰胺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均耐药, 因其耐药机制是PBPs (青霉素结合蛋白) 性质的改变, 因此, MRSA几乎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且在同时, 还可能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碳青霉烯类对其也无抗菌活性[3]。由此可见, 即使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菌超广谱, 或即使体外药敏试验显示敏感, 但临床试验往往失败[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于MRSA也是无作用的, 而目前对MRSA有作用的为万古霉素, 医院无该药物, 该患者炎症得不到控制, 建议转上级医院, 或申请购进万古霉素, 家属认为患者年纪较大, 不希望往外治疗, 于是通过会诊讨论同意购进万古霉素, 并提醒医师使用其间要严密监测肾功能, 以便及时调整剂量。

刚启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即联用奥硝唑也是欠妥, 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大多数厌氧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与甲硝唑相仿[1]患者为老年人, 药物的大量盲目使用会加大其不良反应;而在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改用万古霉素后医师时咨询了临床药师, 是否可以停用奥硝唑, 问其原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可以不联用, 但现在其对病情控制不起作用, 万古霉素却可以控制说明其比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更强, 是因为它对MRSA的特效, 但它只对各种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抗菌, 而对于厌氧菌也只对其阳怀杆菌有作用, 如果考虑厌氧菌的感染还是需联用抗厌氧菌药物。

阿奇霉素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包括药敏试验提示检出的细菌对其耐药, 医师都还坚持使用5d, 且药师认头孢他啶及头孢哌酮的日用量都过大, 因患者是位80多岁老人因身体原因如肝肾功能减退, 使用的药量为青壮年的3/4就足够。这种无指征滥用或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以求自我保护的现象在很多医院也还是普遍存在, 其实临床医师应当也要认识到, 滥用抗菌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不可低估。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 并与临床医师一起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是临床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选随着药品种类不断增加, 医师使用药物的难度越来越大, 表现出合理用药知识的不足, 其次公众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 对药物相关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医疗机构的临床药师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安全用药信息与咨询服务, 也就要求临床药师还应重视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和医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持续补充[4]。从以上ICU医师使用抗菌药物习惯可以看出医师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药师在场能为医师提供更好安全用药相关信息, 从以上医师临床诊治过程中可以发现, 在抗菌药物的使用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完善及欠合理的地方, 临床药师的存在或多或少起到协同作用。医师在大量的诊疗工作中, 对每种药物的了解很难做到透彻, 而临床药师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这就对临床药师往后的工作要求更为严格, 需要应用药物经济学、循证药学和药学监护拓宽临床药学的发展, 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主观、客观困难, 以促进药物合理应用,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5]。

参考文献

[1] 汪复, 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5, 209, 598.

[2] 汪安稳, 朱剑平.国产与进口同种抗菌药物的比较研究进展及再评价[J].中国药事, 2000, 14 (6) :394-395.

[3] 汝玲.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4年耐药监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 (19) :1637.

[4] 吴永佩, 颜青.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 2008, 19 (20) :1588.

抗感染药物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2007年我院儿科门诊西药房处方3 210张,统计患儿使用抗感染药物年龄、用药剂型、总用药量、用药天数等内容。

1.2 方法

经儿科门诊处方统计,确定患儿平均年龄为30.80个月,以此年龄的患儿作为参照对象,参照《实用儿科药物手册》及临床常规用量设定各药的DDD,以其标准计算用药频度(DDDs)及日用药次数[1]。根据DUI评价抗感染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规定DUI≤1。DDDs=总用药量/DDD, DUI=DDDs/总用药天数。

2 结果

有效处方3 210张中,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有2 004张,占总处方的62%。见表1、表2。

3 讨论

3.1 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应用

表1结果表明:在2 007张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中, 联合用药占34%, 其中, 二联为32.0%, 三联为1.8%, 可见我院抗感染药物的二联使用较多, 其中以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联用较普遍, 此联用可以同时抑制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双重感染, 但会使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 增大二重感染的发生。头孢噻肟钠+大环内酯抗生素联用时, 头孢噻肟钠为繁殖期杀菌剂, 大环内酯可迅速阻断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使细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合用时有使大环内酯作用减弱的可能性, 因此, 抗菌药物联用应视病情考虑[2]。否则, 多一种药物联用,多增加不良反应,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青霉素单位为万U

3.2 DDDs排序

表2结果表明:穿琥宁在DDDs排序中居首位,它具有解热、抗感染镇静及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用于呼吸道感染疗效肯定,其适应证与我院门诊患儿的主要症状相符,临床应用广泛,但最近屡见穿琥宁不良反应的报道,应引起临床重视。青霉素在DDDs排序中居第2位,在抗生素注射剂中也居首位,青霉素为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的老药,说明我院儿科门诊在抗生素注射剂的使用是合理的。DDDs排序前5位中,头孢克洛、头孢噻肟钠、头孢羟氨苄占了3位,说明头孢类药物在我院使用频繁,头孢类药品对肾脏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可引起肾小管坏死,损害肾脏功能[3]。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在DDDs排序中位于前10位,它们是高效、应用方便的抗生素,故在我院门诊应用广泛。

3.3 给药途径

在DDDs排序中前10位的抗感染药物中,口服药占了70%,符合门诊用药以口服为主的观点,它们是适合儿童各年龄层用药的规格、剂型。

3.4 药物利用

常用抗感染药DUI值≤1和>1的数量几乎持平,表明我院抗感染药物使用剂量偏大,这是由于细菌耐药性增加所致。患儿(尤其是婴幼儿)机体水分比例较高,血浆蛋白总含量及蛋白总含量便低,脂溶性药物在小儿机体组织内药物浓度较高,当药物剂量过大时,由于小儿肝肾功能不足,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总之,我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适合的临床指征,必须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案,既考虑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又要考虑医药费用,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合理和经济。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门诊应用抗感染药物的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儿科门诊西药房处方3210张, 采用限定日剂量和药物利用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较为普遍, 占整个有效处方的62%, 联用方式以二联为主, 占整个有效抗感染药物处方的32%。结论:掌握医院抗感染药物利用状况, 是促进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基础。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限定日剂量,药物利用指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邹豪, 邵元福, 朱才娟, 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 1996, 7 (5) :215.

[2]朱才娟, 邓渝林, 樊成辉, 等.我院1999年9月-2000年3月抗菌药物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房, 2001, 12 (10) :602.

抗感染药物 篇10

糖尿病是现阶段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五大疾病之一[1,2]。糖尿病在发病后可减弱患者的蛋白质合成能力,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导致患者不断消瘦、乏力,且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极易发生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治疗并选择有效的抗感染药物是提升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和重点。

1 糖尿病合并的五大类感染

1.1 呼吸道感染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免疫力逐渐下降,免疫功能逐渐衰退,而免疫功能减退极易导致肺部吞噬细胞对入侵肺部微生物的吞噬和杀死作用减退。糖尿病患者还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活性下降,增加活性物质的异常活动或降低其活动能力。长此以往,大量的细菌附着在患者的支气管肺泡周围,不断生长和繁殖,若未及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则会导致细菌生长速度加快,造成重度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慢性支气管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等,其中肺结核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原因:高血糖导致人体弱酸性环境适合结核杆菌生长,糖尿病和结核同为消耗性疾病,具有进展迅速、疗效差、耐药性高、预后凶险的特点。

1.2 泌尿系统感染

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合并尿路感染,感染病原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临床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全身发热及不适等,经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白细胞增加,尿培养中出现细菌生长。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仍需确认是否是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治疗。

1.3 皮肤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皮肤供血量逐渐减少,极易发生缺血性病变,这为微生物的入侵提供了必要的有利空间。糖尿病合并皮肤感染主要表现为化脓性感染,例如毛囊炎、疖、痈、蜂窝组织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

1.4 下肢坏疽

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神经和血管极易发生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糖尿病足的主要成因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及局部感染导致的足部和下肢组织遭到破坏。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累及肢体远端,并逐渐向近端发展,触觉和温度觉、疼痛感等相应减弱;运动神经受损,出现足内在肌的挛缩,甚至畸形;自主神经受累,皮肤丧失正常排汗功能和血液调节功能,组织柔韧性有所降低,下肢皮肤逐渐出现溃烂迹象。

1.5 其他类感染

除上述4种感染外,糖尿病合并感染中还包括牙周、牙龈感染,以及外科手术后,患败血症的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 抗感染药物在合并感染中的应用原则和效果

2.1 呼吸道感染

通过对糖尿病合并感染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进行研究[3,4],综合临床用药和常规检查原则,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主要表现为萎靡不振、食欲减退及糖尿病病情加重等,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2)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谢出现障碍;(3)患者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都易发生肺部感染;(4)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情恶化速度较快,导致免疫力下降速度加快,甚至危及生命安全;(5)广谱抗生素的临床抗感染效果较差,易导致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在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中,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判断是否合并肺炎,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培养结果及病情,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应侧重使用治疗革兰阴性菌药物,例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在治疗革兰阳性菌的药物选择上,应侧重选择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等。若患者为真菌感染,则应选择两性霉素、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2.2 泌尿系统感染

在以往临床治疗经验中,选择用药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主,但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常见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在60%以上。因此,在临床治疗时不选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使用如β-内酰胺类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治疗,依据细菌学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大量研究资料表明[5,6],氨基糖苷类药物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损害,加剧肾功能衰退速度,影响生存质量,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肾功能情况合理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2.3 皮肤感染

临床上主要采用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此类药物中主要包括:苯唑西林、双氯西林等,在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的同时,可降低血糖,促进感染局部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2.4 下肢坏疽

由于造成糖尿病足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感染,因此在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上要以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对血糖的控制,做好局部感染区域的处理。

2.5 其他类感染

败血症的治疗采用广谱青霉素类、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不宜2种及2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7]。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菌群失调,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临床治疗上,不仅要控制患者血糖变化,同时也要对合并感染等病情进行治疗。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合并感染的情况,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培养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感染类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朱江.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师杂志,2013,15(9):1236-1237.

[2]海洁,李拉克,王涛.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281-3283.

[3]缪从庆,孟信龙,樊爱娟,等.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尿路感染影响因素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5):166-167.

[4]李燕.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16-2818.

[5]张文,汪琳,徐文科.医嘱审核对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4):420-424.

[6]茅国峰.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6):549-551.

抗感染药物 篇11

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关键词】:抗焦虑;抗抑郁;天然药物;民族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22-0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在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在享受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承受着由生活压力加大所导致的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造成情绪低落、厌世、失落、烦躁、沮丧、紧张、抑郁以及情绪和精神失常,使抑郁症发病率不断提高,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近几年来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筛选和研究成为了大家非常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家科研支持的重点对象。天然药物,尤其是民族药是获得有效先导化合物,甚至是新药的重要源泉,对这一巨大的资源库开展系统筛选和研究,必将加速取得重大发现的机率和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在抗焦虑与抗抑郁的天然药物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临床和新药研究有所帮助。

1 焦虑症

焦虑是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的体验,是一种不愉快及难以言状的担心体验,并伴有躯体症状。焦虑症并非如此,它还意味着因焦虑所致的明显精神压抑和功能障碍。适当的焦虑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过度的焦虑则会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使患者的身心受到伤害。焦虑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精神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不安。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和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前者是常见的表现形式(一般无特指是指前者),发病时伴有口干、出汗、心悸、气急、尿频、尿急与头痛、轻微震颤、坐卧不安,并且入睡困难?鸦后者在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时,感到惊恐体验,伴有濒死或失控感,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 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引发的主要原因是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这些特定的神经递质的水平过低及其受体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睡眠障碍等,严重者常有自伤冲动或自杀念头。我国目前约有3600万患者,而实际就医的不足34%,国外70%的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治疗,原因主要是由于精神病成因不明及我国普通人群对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不足,据权威机构统计,抑郁症患者到内科的就诊率为82%,而到精神科的仅为18%。一项调查显示,上海综合医院的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仅为21%,70%以上的医生通常把抑郁症诊断为神经衰弱、各种神经官能症等。同时,由于许多人对抑郁症认识不足,患上抑郁症后都不认为自己得了病,不到精神科治疗,部分患者自行服用安定等药物克服由抑郁症引起的失眠症状,使躯体症状的不适掩盖了真正的心理问题抑郁是导致自杀的最主要原因,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经常发生,有自杀行为者中大概70%患有抑郁症,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有专家预测,国际上抑郁症及药物的研究将成为21世纪前25a的重点课题。1996年在香港召开的“情感疾病会议”预测21世纪为“抑郁症世纪”。因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抗抑郁药物逐渐成为研发热点。

3 焦虑症和抑郁症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传统西药类抗焦虑、抗抑郁药治疗指数窄、耐受性差,合并用药时易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及病人依从性。为寻求更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更小价格低廉的抗焦虑抗抑郁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光投向资源丰富的天然植物,尤其是中草药方面。

3.1 中药抗焦虑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1]

中药抗焦虑化学成分研究基本上是在动物模型上确证其提取物具有生物活性的前提下进行化学分离的。一般认为MAO抑制剂具有抗抑郁焦虑作用。最近,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黄连中药根碱,串果藤中草素和异甘草素具有MAO抑制作用,可作为潜在的抗焦虑剂?鸦针对抑郁焦虑症发生相关的神经递质和受体已开展研究,银杏叶主要活性成分银杏内脂具有增加大鼠纹状体和边缘系统多巴胺含量,抑制DA代谢,保护神经末梢作用,其中银杏内脂B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印度发现大鼠口服银杏酚酸共轭物能显著影响鼠脑各部位5-HT.NA.DA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这有可能是银杏叶抗抑郁、焦虑又一类有效成分。荔枝科植物果实中3种异喹啉类生物碱表现出5-HT .A受体的激动样作用。琥珀酸具有兴奋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的作用,卡瓦胡椒碱根提取物具有抗焦虑作用。苯二氮受体已成为研究抗焦虑中药成分的作用靶点之一。白杨素、芹菜素、椴树属植物Filiatomentosa花中黄酮醇及贯叶连翘中amentoflavone、内蒙黄芪根提取物中的倍半萜,GassiaSianea提取物中的酚类、anakol以及从Bacopami neie ra提取物中的苷类 bacosideA均能作用于苯二氮受体具有抗焦虑作用,这为成功地发现新型抗抑郁焦虑药物提供新途径。

3.2 具抗抑郁活性的民族药

抑郁症在中医属″郁症″范畴,以肝气郁结、痰火内郁、心神失养为主要病机,治则以理气为先,调中为本。故近来对抗抑郁中草药的研究,也多集中在理气(槟榔)、平肝(罗布麻)、化痰开窍(石菖蒲)、温肾助阳(巴戟天、附子)、益气健脾安神(人参、刺五加)、活血(银杏)类中药。

3.2.1 理气类

傣族药槟榔(Areca catechu nut):棕桐科槟榔属植物。在云南西双版纳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是一种常用的民族药,具行气导滞之功。小鼠强迫游泳及悬尾实验表明其抗抑郁作用与吗氯贝胺(单胺氧化酶A选择性抑制剂)效果相似。槟榔的二氯甲烷馏分与其抗抑郁作用有关,而其生物碱无此作用【2】。

3.2.2 平肝类

拉祜族药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是夹竹桃科的民族药用植物。具有清热平肝、强心利尿之功。其叶提取物在30-120 mg/kg的剂量范围能缩短强迫游泳大鼠的不动时间,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提取物中主要的类黄酮一罗布麻甲素、异槲皮素有关【3】。

3.2.3 温肾助阳类

纳西族药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是茜草科巴戟属的民族药用植物。具补肾助阳、祛除寒湿之功。动物实验表明,其根乙醇提取物及其水可溶部分均具较强的抗抑郁活性【4,5】。临床试验显示其水提取物以精神性症状、躯体形式障碍症状和抑郁症状为其主要靶症状。以口干、便秘为最常见副作用,往往程度较轻,耐受性较好【6】。

彝族药附子(Aconiti tuber)是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f)的子根。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用来温肾助阳、祛寒回阳、祛寒湿止痹痛。其低毒性的产品TJ-3021,可降低反复寒冷应激(repeated coldstrem,RCS)小鼠大脑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含量,提高延髓五羟色胺(5一hydroxytrypamine,5-HT)含量。

3.2.4 化痰开窍类

石菖蒲(Rhisoma acori tatarinowii)是鸢尾科菖蒲属的药用植物。功能祛痰开窍、醒脑宁神,是传统中医和滇中地区很多民族医生治疗精神疾病的常用药之一。其水煎剂在小鼠悬尾、强迫游泳模型显示抗

抑郁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石曹蒲中的α-细辛醚能提高小鼠全脑单胺类物质5-HT的含量,这可能与抗抑郁作用有关【7,8】。

3.2.5 益气健脾安神类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 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增智等功效。人参的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含量约为4%,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延缓衰老等多方面均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动物实验表明,人参根皂苷、人参茎叶皂苷皆具抗抑郁活性【9】。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cus ( Rupr et Maxim:)Harms)为五加科植物。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群众不仅用来治病,还把其作为一种蔬菜来日常食用。刺五加具有益气健胃、补肾安神之功效,多用于治疗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和失眠多梦。其叶中含槲皮素及其相关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其含量达37.25%【10】。动物实验表明,刺五加有抗疲劳、抗应激作用,还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临床研究提示,刺五加能改善人的自我感觉、记忆力和注意力,提高人的情绪和工作能力,并使睡眠正常。以刺五加胶囊(每粒含刺五加的醇提取物250 mg)对54例轻、中度抑郁症与丙咪嗪进行单盲对照试验,临床疗效相似【11】。

3.2.6 活血类

银杏(Ginkgo biloba L.)为古老的银杏科银杏属植物,是著名的活化石。叶和果都能药用,具活血化瘀、益智安神作用。其叶提取物EGB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和萜类内酯,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具神经保护作用。能减弱CRH活性,提高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非快速[动相睡眠;提取物EGB761(含黄酮24%)能影响5-HT的重吸收;在浓度大于32mg/ml后,减少5-HT的重吸收, 2mg/ml时达到80%的抑制率【12】。一项针对慢性综合应激法抑郁大鼠模型的对照实验发现,银杏叶提取物(EGb)治疗组四周后,抑郁大鼠行为改善,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阳性神经元面积比增加,而EGb联合盐酸文拉法辛(venlafaxine)组对大鼠行为的改善及海马CA3区BDNF阳性神经元面积比或反应强度的增加均优于单一用药组【13】。

3.2.7 其他

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 L.)藤黄科金丝桃属的哈尼族药用植物。在传统中医中并无治疗抑郁症的应用,但在欧美已有很长的应用史。对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确切,但对于重症抑郁的疗效尚不确切。能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及突触对5-HT,NE、多巴胺(dopamine, DA)、谷氨酸的摄取;长期应用能延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控制中心作用,预防应激所导致的特定大脑区域基因表达的改变。对孕前及孕期小鼠给予治疗量喂饲,不影响子代生理发育、成熟。贯叶连翘与SSRIs(舍曲林、帕罗西汀)或5-HT、非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奈法唑酮)合用,可引起5-HT综合症【9】。

3.3 抑郁活性成分及药理机制

已发现的抗抑郁活性植物成分主要有苯并二蒽酮类、黄酮类、低聚糖类、间苯三酚类、皂苷等化合物。

3.3.1 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MAO活性,影响5-HT的重吸收,起到抗抑郁的作用。如:无毒棉花籽分离的黄酮苷(CTN-986)能够对高浓度的皮质酮造成的PC12神经细胞损伤产生保护作用,与5-HTI A有较强结合率?鸦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影响5-HT重吸收?鸦甘草中黄酮对MAO有抑制作用;金丝桃黄酮升高5-HT,DA,NA浓度;金丝桃苷具MAO抑制作用;金丝桃中黄酮醇能抑制MAO-A活性;山奈酚、芹菜素、5,7-二经基黄酮皆是潜在的MAOI【12】。

3.3.2 皂甙类 人参根皂甙、茎叶皂甙与丙咪嗪、生理盐水对照试验显示,它们在低剂量组(50mg/kg)和高剂量组(200mg/kg)均能显著缩短强迫游泳小鼠不动时间【14】。人参皂甙可抑制环腺苷单磷酸(cAMP )二酯酶,从而升高cAMP水平,还可通过增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 ACTH)含量而引起血清皮质酮含量的改变;人参皂甙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人参皂甙能降低脑内游离型NE,DA,5-HT含量,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部位结合型递质含量增高【15】。

3.3.3 低聚糖类 菊淀粉型六聚糖和七聚糖可能是巴戟天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且它们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巴戟天寡糖(主要是菊淀粉型六聚糖、七聚糖),在大小鼠强迫游泳模型、大鼠低速率差式强化程序及获得性无助抑郁模型,模型中显示出抗抑郁活性,且量效关系呈行为药理学特有的“U”型曲线【4,5】。

3.3.4 苯并二蒽酮类 金丝桃素、伪金丝桃素在体外应用时能抑制MAO活性,另外,还可选择性抑制mAch ( m-acetylcho-line)受体及σ受体【16】。

3.3.5 间苯三酚类 贯叶金丝桃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腹腔细胞再摄取5-HT,而且还可拮抗DA,NE,GABA的再摄取,但对L一谷氨酸的摄取抑制作用较弱【16】。

4 具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复方

中医临床一般将抑郁症分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及肝肾阴虚型,分别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归脾汤、六味地黄丸治疗,吕氏依此辨证施治,与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或丙咪嗪)进行对照试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P<0.01)【17】。

4.1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扑、紫苏、茯苓、生姜) 此方能化痰利气解郁,常用于气滞痰郁型郁症(“梅核气”)的治疗。动物试验表明:其醇提取物对悬尾、强迫游泳小鼠的抗抑郁作用与盐酸氟西汀相近,能增加慢性抑郁模型大鼠蔗糖摄人量,可通过改变抑郁状态下生化指标异常而达到抗抑郁目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亲水的Bx4和亲脂的Bx5,其多脂成分Bx2也显示温和的抗抑郁作用【18】。

4.2 菖欢1号(石菖蒲、合欢皮等) 具健脑益智、化痰通络、和肝解郁之功。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等技术,观察其对大鼠抑郁症模型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并与阿米替林对照,发现它能升高下丘脑、海马NE、纹状体、大脑皮层DA含量,并降低其代谢率;降低3,4-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且DOPAC/DA下降,而对5-HT系统作用不明显【19】。以其对54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与30例阿普唑仑治疗组做对照,治疗八周后,有效率为87%,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治疗后HAMD总分低于对照组【20】。

4.3 郁乐疏(含柴胡、郁金、丹参、延胡索、栀子、石菖蒲)以疏肝活血为主法,20ml/tid治疗卒中后抑郁(20例)4,8,12周后,反映抑郁程度的Hamilton抑郁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分及反映神经功能缺损的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卒中量表、

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与空白对照组(20例)相比有显著性,与盐酸氟西汀组(21例,20mg/qd晨服)无显著性差异【21】。

4.4 滋补药(NTDs,由人参根、淫羊藿、茯苓等组成) 温补肾阳,临床常用此类药物治疗抑郁症患者意志减退、疏懒退缩症状。在强迫游泳小鼠模型中有延长效用,不似丙咪嗪的短期效应。

4.5 其他大多局限于临床报道,且常非双盲对照,说服力欠佳。如:小柴胡汤(90例,总有效率78%)、百合地黄汤(30例,总有效率86.7%)、黄连阿胶汤(38例,总有效率92%)【22】等。

5 结语

目前的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①抗抑郁机制研究多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而抗抑郁中草药多存在多种有效成分、多个作用位点,难以完全澄清;②尚缺乏药物安全性的系统实验依据;③临床试验较少随机双盲对照试验;④由于中医讲求辨证论治,同一方药对不同类型的抑郁症疗效可能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而目前尚无此方面的对照研究。

研究表明,单胺受体变化及非单胺物质(如毒蕈碱、糖皮质激素、GABA, NMDA-谷氨酸等)的改变与疗效有关,抗抑郁药能保护神经元,修复和逆转慢性应激所致海马等部位的结构改变?鸦 通过降低异常升高的皮质激素水平,提高中枢皮质激素受体的敏感性,促使神经传递功能正常化?鸦 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改善突触功能,从而改善递质传递【23】。这为全面探讨抗抑郁中药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目前已有一些针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但尚待更全面的研究。

有关单一成分与多个成分作用的分子生物学药理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制剂标准化、量效关系研究亦尚待完善,以了解最佳剂型、剂量、适应症。已有研究表明,抗抑郁中草药与其他抗抑郁药联合应用疗效更佳【13】,此方面尚待更多证据。另外,中草药相对较为安全,若能明确其安全性(包括与其它药物的交互作用)及长期疗效好、预防复发的优势,对其应用前景会更有利。

6 问题与展望

中医药和民族药治疗焦虑症需辨证分型而制成成药,只能应对焦虑症共有症状进行治疗,体现出中医药通过整体调节达到治病目的的特点。目前中医研究治疗焦虑症基本停留在临床方面,而相关的基础药效学研究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焦虑动物模型做好中药抗焦虑剂的基础药效学研究,遵循中药新制剂开发的一般规律,研制出治疗焦虑症的高效制剂。

参考文献

[1]李建梅,孔令东:中医药治疗抑郁、焦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1 ,26(12)::805-806.

[2]Dar A,Khatoon S. Behavioral and biochemical studies of dichlo- romethane fraction from the Areca catechu nut. Pharmacol Biochem Behav,2000, 65(1):1.

[3]Burierweck V, Nishibe S, Sasaki T, et al.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apocynum venetum leaves in a forced swimming test. Biol Pharm Bull, 2001,24(7):948.

[4]张中启,衰莉.巴戟天醇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739.

[5]张中启,黄世杰,袁莉等.巴戟天寡糖对鼠强迫性游泳和获得性无助抑郁模型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1, 15(4):262.

[6]梁建辉,舒良,罗质璞等.巴戟天水提物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初探.中国中药杂志,2002, 27(l):75.

[7]李明亚,陈红梅。石菖蒲对行为绝望动物抑郁模型的抗抑郁作用[J].中药材,2001,24(1):40.

[8]杨晓燕,陈发奎,刘玉兰.石菖蒲抗抑郁药理作用的研究[J].海军军事医学,1999, 20(2):16

[9]刘晓玫,王平全.几种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草药,2003, 34(3):附2.

[10]陈貌连,宋风瑞,郊明全等.刺五加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分析化学,2002,30(6):690.

[11]翁深宏,程自立,王高华.刺五加胶囊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6):8.

[12]张庆建.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J].中国中药杂2001 .26(8):511.

[13]李晓松、金魁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盐酸文拉法辛对抑郁大鼠海马BDNF表达及行为学改变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3):187.

[14]离世勇,倪小虎,于蕾等.人参茎叶皂甙、人参根皂甙抗抑郁作用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8(2):135.

[15]倪小虎,高世勇,史晓丽等.三环类药物及人参皂甙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l) :37.

[16]聂伟,张永祥,周金黄.金丝桃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研究与展望[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1):59.

[17]吕红艳.辨证论治抑郁症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2001,25(2) :13.

[18]李建梅,杨澄,张伟云.半夏厚朴汤醇提取物对大鼠慢性抑郁模型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3; 28(1):55.

[19]杨进,谢忠礼.菖欢1号对大鼠抑郁症模型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5):492.

[20]杨进,谢忠礼,沈炳章等.菖欢胶囊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2):78.

[21]陈卫垠,刘福友,杨爱萍.中药复方与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4):20.

[22]徐国祥.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抑郁症38例小结[J].时珍国医国药, 2000,1,74.

[23]刘铁榜,杨彦春,肖泽萍等.第十二届世界精神医学大会会议记要[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3):113.

抗感染药物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132例ADR报告表, 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类别、反应类型, 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类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132例ADR报告中, 男54例, 女78例, 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2个月, 最大79岁。各年龄段ADR发生的分布情况, 见表1。

2.2 给药途径与ADR

132例ADR报告中, 静脉注射127例, 占96.21%, 口服2例, 占1.52%, 肌肉注射3例, 占2.27%。

2.3 ADR涉及的药物种类

132例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物种类进行统计, 头孢菌素类58例, 占43.94%, 其中, 头孢替唑最多, 占头孢类的15.52%;青霉素类药物34例, 占25.76%;所有涉及药品种类与ADR分类情况, 见表2。

2.4 ADR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

132例ADR报告中, 按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可知, 皮肤及附件损害较多, 共75例, 占56.82%;ADR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情况, 见表3。

3 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 (ADR)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近年来,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ADR监测亦随之广泛开展, 抗感染药物所致的ADR日益受到重视, 正确合理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1]。有资料显示, 对药物不良反应女性较为多见[2,3]。笔者从本组资料132例ADR病例发生的分布情况来看, 男54例, 女78例, 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中青年女性所占比例最大, 考虑与该年龄组患者人数多、用药机会多相关, 也可能与女性对药物敏感性强、耐受性较差有关。

由表2可见, 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在各类药物中居首位, 58例, 占43.94%, 其次是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 各占25.76%和15.15%。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同属于β内酰胺类, 由于该类药物抗菌谱广, 安全性相对较好等优点, 是目前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 临床使用非常广泛, 用量非常大, 但ADR病例也日趋增多[4]。近年来, 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十分迅速[5], 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作用, 组织穿透力强, 在肺组织中浓度高, 对军团菌、支原体等细菌内繁殖的病原体效果好[6], 且使用前不做药敏试验, 因此被临床广泛使用, 临床医生在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时, 常换用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也是我院临床选用较多的抗菌药物, 引起的ADR例数也较多, 其中以左氧氟沙星所占比例最大, 环丙沙星则位居第二。而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中, 药物过敏导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用药时应对高敏患者和特殊患者重点监护,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达到安全合理使用该类药物的目的。

本组资料132例中静脉给药方式为127例, 占96.21%。由此可见, 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其原因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 缺少消化道和防御系统的处理, 并且p 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更易直接影响人体器官和功能, 使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从表3可知,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居前3位。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位居首位, 占56.82%, 与此类反应易密切观察有关。皮肤损害以皮疹为主, 多数伴有瘙痒。在收集的ADR病例报告中, 临床易于观察的不良反应有皮肤损害、胃肠反应及发热等, 患者短时间内反应较为明显、强烈。病例上报数量较多, 而那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如隐蔽、潜在以及慢性的ADR漏报率较高。因此, 临床上应警惕药物潜在的及慢性的ADR, 以免延误该类ADR的诊治和处理。

目前, 多数医院已有较完善的ADR监测制度, 也有专职临床药师深入临床, 调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进行ADR宣传督查工作。通过医院网络, 及时反馈ADR关联性评价及有关信息。这对提高医疗水平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医疗费用、防范不良反应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仍很常见。建议医院加强ADR报告的监管和教育, 完善不良反应上报制度, 并定期向临床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总之, 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管理与控制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保证。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双牌县中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 (ADR) 的情况及其特点,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汇总本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13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表, 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3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29种, 其中男54例 (40.91%) , 女78例 (59.09%) , 女性比例稍高于男性;给药途径以静脉为主127例 (96.21%) ;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5例 (56.82%) 。结论 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其用药监测, 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用药监测,总结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5, 14 (2) :1-6.

[2]陈桂香.175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4) :149-151.

[3]孙定人, 齐平.药物不良反应.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

[4]彭芳辰, 史岑, 史双来.头孢菌素类药物653例不良反应分析.中国药房, 2003, 14 (6) :358-360.

[5]朱文平.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2) :82-83.

上一篇:主持人功能转型下一篇:分析检验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