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合并真菌感染论文(精选10篇)
肺部感染合并真菌感染论文 篇1
我院为收治煤工尘肺的专科医院。大部分病人长期住院治疗。煤工尘肺患者由于其病理特点及呼吸道结构的改变, 肺间质纤维化改变, 局部免疫力下降, 多种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肺部真菌感染日益增高。我们通过对职业病区2003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41例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 探讨其临床特点, 以提高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的41例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煤工尘肺患者, 均为2003年1月—2008年6月在我科住院过程中发生的病例。年龄为57~81岁, 平均为73岁。均为男性。煤工尘肺均由淮南矿业集团尘肺诊断组确诊。其中Ⅰ期尘肺11例, Ⅱ期尘肺13例, Ⅲ期尘肺17例。尘肺合并结核4例, 尘肺合并糖尿病16例, 尘肺合并肺心病37例, 尘肺合并呼吸衰竭29例, 尘肺合并两肺广泛肺间质纤维化、蜂窝肺9例。住院最长者1570 d, 最短者31 d, 平均453 d。
1.2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多样性。咳嗽、咳痰均有。41例中, 胸闷、气急38例, 痰黏稠15例, 脓痰或痰血24例, 发热25例, 胸痛13例。38例肺部可以闻及干湿口罗音。X线胸片表现复杂多样, 但多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出现斑片状和大片炎性改变阴影, 部分有胸腔积液。其共同特点为在抗生素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或咳痰改善而胸闷、气急加重, X线胸片表现病灶没吸收或进一步增多。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10.0×109/L者31例, 4.0~10.0×109/L者10例。
1.4 病原学检查
41例患者均为清晨漱口后深咳留痰送检。连续3次真菌培养均有真菌生长, 结合临床诊断真菌感染。本组患者检查出白色念珠菌29例, 热带念珠菌6例, 光滑念珠菌3例, 克柔假丝酵母菌3例。
1.5 治疗方案
41例患者均无氟康唑禁忌, 均用国产或进口氟康唑治疗。用法:静脉滴注每日200 mg首剂加倍, 病情好转后改为100 mg口服, 疗程3周左右。治疗后复查真菌3次, 并进行X线胸片 (必要时行CT) 检查。
2 结果
41例患者经抗真菌治疗, 痊愈24例, 症状, 体征基本消失, X线胸片显示病灶吸收, 白细胞计数正常, 痰菌转阴。显效12例,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X线胸片显示病灶基本吸收, 白细胞计数正常, 痰菌转阴。5例痰菌持续阳性, 病情恶化死亡。
3 讨论
大多数真菌是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 通过不同发病机制引起肺部病变, 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3类:第1类为原发性真菌感染, 如荚膜组织孢浆菌和双相性真菌孢子菌, 多感染正常健康者。第2类为真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 如酵母菌和曲霉菌, 常感染免疫力低下和有基础病的患者。第3类为真菌引起的过敏反应, 主要见于曲霉菌[1]。
肺部真菌感染常发生于有较严重基础病的患者, 本组41例患者均有明确的基础病变, 本组显示主要为煤工尘肺、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等。所发生的真菌感染均为第2类真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 与资料统计相一致。本组煤工尘肺并真菌感染有如下特点:①年龄大, 住院时间长, 机体抵抗力下降, 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加。②煤工尘肺本身的发病特点。由于粉尘的化学和物理作用的刺激, 呼吸道黏膜受损,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纤毛受损, 致使呼吸系统的清除自净功能严重下降。肺部的广泛纤维化, 使细支气管扭曲、变形、狭窄, 引流受阻, 并可导致肺局部防御功能下降。这些都成为尘肺易于发生感染的基础。反复的感染又往往导致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 致使人体内菌群失调, 诱发条件性致病菌如真菌感染。本组病人中有9例, 两肺广泛纤维化, 蜂窝肺, 发生真菌感染, 就证实了这一现象, 这9例都为矽肺病, 与资料显示二氧化硅有较强的致肺组织纤维化和致肺局部防御能力下降相关。③当煤工尘肺合并肺结核、糖尿病等疾病时加重肺结构进一步损伤、进一步降低机体免疫力的疾病时, 更易发生真菌感染。④煤工尘肺合并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慢性呼吸衰竭时, 引起肺血管床减少, 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纤毛运动障碍, 导致一些寄生菌的生存。⑤长期广泛的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的使用。激素的使用可干扰机体的防御功能, 长期住院, 大量抗生素的反复使用, 致机体敏感菌被杀死, 菌群失调, 真菌得以繁殖, 适机致病。⑥当临床出现与普通感染不一致的症状及X线显示吸收不良时, 要注意真菌的进一步检查, 鉴别。总之本组资料显示煤工尘肺尤其两肺广泛纤维化的病人, 合并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时, 是发生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有逐年增多征象。当在临床上发生肺部感染, 经抗生素治疗, 效果不佳或X线显示病灶吸收不良时, 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基础疾病和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2]。
真菌感染重在预防, 加强基础护理, 注意消毒隔离。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加强营养支持, 增强免疫力, 平衡真菌生存的内环境, 减少机会性真菌感染。是目前应对真菌感染的积极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煤工尘肺,肺部真菌感染,氟康唑
参考文献
[1]辜金莲, 陈劲龙, 刘朝晖, 等.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03, 19 (9) :989-990.
[2]钱小顺, 朱元珏, 许文兵, 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7) :417-419.
肺部感染合并真菌感染论文 篇2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基础疾病的继发感染是肺部真茵感染的重要原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是其主要诱因。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结论:减少易感因素、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肺部院内真菌感染因素治疗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44-01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1。院内真菌感染者絕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10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108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26-87岁,平均年龄58.67岁。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以2007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
1.2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减轻,肺部阴影完全吸收。良好:症状稍微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效:症状与阴影无任何变化。恶化:症状加重,阴影明显扩大。
1.3方法。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诱发因素、真菌类型、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共2856例,其中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108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78%。其中确诊病例6例,临床诊断病例102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6.48%。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9例,占54.6%)最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肺炎21例,19.4%;哮喘12例,11.1%;肺间质纤维化8例7.4%;支气管扩张症4例,3.7%;肺癌4例,3.7%。感染的易患因素为: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105例(97.2%),合并低蛋白血症63例(58.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37例(34.3%),合并糖尿病29例(26.9%)。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103例,95.3%),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66例(61.1%),光滑假丝酵母菌15例(13.9%),其他酵母菌22例(20.4%)。其次为曲霉菌属(5例,4.6%)。
3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9例,占54.6%)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19.4%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2。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研究发现,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9%,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5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3。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红兰.肺部真菌感染48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8(12):861
[2]史金英,张丽娟,张惠芬,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原谱及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9,25(4):378
肺部感染合并真菌感染论文 篇3
我科2003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加重期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32例, 在诊治过程中有收获也有教训, 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18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70.2±3.4) 岁, 既往均有COPD病史。病程8~40年, 合并其它疾病25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10例, 合并冠心病5例, 合并高血压9例, 合并陈旧性肺结核1例。32例中有6例长期 (>2周) 应用含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0例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1.2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COPD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诊断指南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症状有:发热 (体温38~39℃) 、喘憋、咳嗽、咳痰 (痰呈白色粘痰, 有“拉丝”现象, 或痰中带血丝) 、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1.3 辅助检查
肺部X线片示呈多形性改变:肺纹理紊乱、斑片状阴影、肺浸润病灶、块状影、合并胸腔积液、肺纤维化等;痰液检查, 痰涂片发现大量菌丝或成群芽孢;痰培养有真菌生长。
1.4 治疗方法
在控制COPD基础上, 应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每天400~800mg, 静脉滴注每天1次, 1周后根据临床症状或痰涂片结果, 调整剂量为每天400mg, 直至痰培养涂片阴性1周后停药, 同时应用免疫调节剂:胸腺肽每天40~80mg, 静脉滴注每天1次, 14d为1个疗程。
2结果
32例患者经上述方案治疗1周后, 26例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咳喘症状明显缓解, 痰液变稀薄无血丝, 胸部X线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治疗3周后痰培养及涂片均阴性, 临床治愈。3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自动离院, 3例患者因病情危重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治愈率81.2%。
3讨论
近年来, 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化疗药物和高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开展, 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有资料显示:肺部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约60%[2]。在COPD加重期肺部真菌感染后症状无特异性, 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所以给诊断也带来很大困难。尤其近年来一些COPD患者治疗不规范、滥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更增加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机会。因此, 对住院的COPD加重期患者出现如下情况的可考虑真菌感染: (1) 应用足量抗生素仍不能控制病情; (2) 体温持续不退, 或体温下降后病情仍持续加重; (3) 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4) X线片、胸部CT显示在短期内肺部出现新病灶, 不能用一般感染解释; (5) 痰涂片或培养找到真菌。凡符合上述1~4项或前4项中1项加第5项者应及早开始抗真菌治疗;对于第5项痰菌连续3次阳性者可确诊[3]。明确肺部真菌感染后应及早给予抗真菌药物。在选择药物上, 我科应用吡咯类抗真菌药中的氟康唑, 其抗真菌谱较广, 包括念球菌属和隐球菌属、组织胞桨菌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 使细胞结构功能受损, 达到抗真菌的治疗作用。此外, 胸腺肽有调节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其与氟康唑合用, 能有效阻断机体感染真菌的途径, 达到抗真菌的目的。
综上所述:COPD加重期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关键是早期诊断, 把握好抗真菌药物应用的时机, 重视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X线的变化, 对高危患者早期行痰涂片及痰菌培养。明确诊断后应用足量的抗真菌药物, 并与免疫调节剂配合使用, 这样可有效控制病情,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3) :453-460.
[2]骆萍, 俞伊.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72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8, 11 (2) :192.
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肺部感染;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
【中国分类号】R2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24-01
临床治疗中,慢性腎衰竭合会引起患者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衰弱,使患者受各种炎症感染的威胁,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患者慢性肾衰竭合并其他感染,也给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带来困难[1]。为此,本文将以我院近年收治的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和预防,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肾脏内科共收治306例慢性肾衰竭,其中合并肺部感染73例,占23.9%。男性38例(占52.1%),女性35例(占47.9%),男女比例1.1:1。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51.2±4.3岁。经过系统治疗之后,病情得以控制直至痊愈63例(占86.3%),死亡10例(占13.7%)。
1.2研究方法:对我院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患者年龄、疾病、诱因、治疗方式和预后进行探讨研究。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进行检验,所有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
2结果
2.1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详见表1)
表1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
2.2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详见表2)
表2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
2.3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诱因(详见表3)
表3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诱因
2.4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的基础治疗(详见表4)
表4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的基础治疗
2.5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详见表5)
表5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
3讨论
肾脏内科临床治疗中,所有原发或继发性的肾脏病最终都会转变为慢性肾衰竭,而慢性肾衰竭患者会出现尿毒症,使免疫力降低,都到各种感染的威胁,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并发严重肺炎、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等症,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预防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临床上多余维持透析进行治疗,通过提高充分性透析和高质量透析,减低感染率[2]。
本文研究中,60~75岁患者患有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比例最高,占50.68%;基础疾病以肾小球疾病所占比例最高,占64.38%;发病诱因以急慢性心衰为主,占49.32%;通常都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占58.90%;通过临床证明,如果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干预措施,预后中的痊愈和好转率为86.31%。
本文研究中,对确诊患者采用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效果:(1)对患者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2)对有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引流;(3)有呼吸衰竭患者辅以呼吸机支持;(4)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时补充人血白蛋白和人血丙种球蛋白;(5)无尿、浮肿患者,需通过透析治疗,水分超滤及清除毒素。(6)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行连续性CRRT治疗,清除水分、尿毒症毒素,为药物治疗做基础;(7)合并真菌患者,采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抗菌素进行治疗。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减低感染率[3]。
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体会:(1)及时纠正患者贫血和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为此要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2)及时随访,将发现的早期症状及时治疗,避免感染,一旦感染及时治疗;(3)对透析维持患者进行规律性透析,保证透析质量,避免发生肺水肿和心衰;(4)必要时给予呼吸机和CRRT等措施治疗,减低死亡率[4]。
综上所述,如果早期发现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提高患者生存率,提升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感染[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99—1905.
[2]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小组.急性肾损伤诊断与分类专家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9):661—662.
[3]周萸菁,徐宏.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63—65.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篇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我院内科收治的肺部真菌感染80例, 其中男52, 女28例, 年龄20~80岁, 平均63岁, 大部分伴有慢性基础疾病, 合并慢性肺部疾病32例, 包括慢支、肺心病、肺结核、支扩、哮喘等, 恶性肿瘤26例, 主要为肺、肝、胃等器管肿瘤, AIDS 4例, 糖尿病3例, 脑血管病3例, 外科手术2例。
1.2 诊断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大多缺少特征性, 更无诊断特异性。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常常是细菌性感染不适当应用广谱抗生素引发的结果, 呈现双重感染或复合感染, 临床病情严重, 常规标本的实验室检查很难揭示所有致病微生物, 容易导致处理上的偏颇或顾此失彼。条件致病性真菌, 如念珠菌、曲霉等是上呼吸道的常居菌。咳痰标本极易遭受污染。胸片或CT检查有真菌感染改变[2]。有长期广谱抗生素、皮质醇类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血和肺组织学检查1次阳性即确诊。
1.3 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并针对患者的个性、感染的轻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2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 肺部阴影增多。
2.2 结果
8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痊愈和好转51例, 无变化15例, 恶化4例, 死亡10例。
3讨论
真菌感染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很困难和治疗时机也有分歧, 病死率高, 成为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真菌对人体的致病力呈条件性和机会性侵害。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真菌的特性和暴露的数量、宿主的免疫力功能、环境条件。肺部真菌感染的途径为:内源性、外源性、继发性侵袭性感染。原发性感染中以外源性为主, 即吸入生活或生产环境中真菌孢子而发病;内源性感染由于口腔或上呼吸道寄生的真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侵入肺部而发病[3]。继发性真菌感染由于肺周围器官感染的真菌直接蔓延而来, 或为远处器官感染的真菌经血行或淋巴播散至肺部。如果不能完全消灭, 致病菌的持续存在将引起机体的迟缓反应, 肉芽肿形成, 或超敏的Ⅰ型变态反应, 表现为哮喘症状。如果免疫功能极度抑制, 则发生侵袭性肺真菌病, 或因全身性真菌播散而致命。
尽管近年来陆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上市, 但总体上来说, 临床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限, 而现有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患者大多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其他并发症, 如肝、肾功能损害等, 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终末期基础疾病的继发感染, 且大多为严重的复合感染。复杂的临床病情和药物治疗的可接受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对于继发性肺真菌感染的治疗, 理论上应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去除诱因, 如停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但实际情况是基础疾病不可逆转, 很难控制和治疗。如无法肯定原来的细菌感染是否已经完全控制和能够停用广谱抗生素, 基础疾病不能完全停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有时甚至减量都很困难。不少真菌病的疗效监测指标和疗程目前尚无法确定。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新的致病真菌及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 建立敏感而准确的抗真菌药物药敏试验方法, 对于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有重要指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 体外抗真菌药敏实验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是复杂的, 成功的临床治疗不仅取决于致病菌的敏感性, 也取决于宿主的免疫机制、药物的分布、患者的依从性等诸多因素。有时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时, 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但感染的真菌却未能清除;有时治疗失败而分离出的致病真菌不伴MIC升高。
摘要:目的 探讨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收治8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结果 93%病例有基础疾病, 其中以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肺结核、冠心病为主, 结论肺部真菌感染是多种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原因, 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病死率高, 发病呈上升趋势, 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关键词:肺,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吴为群.呼吸道真菌感染66例临床分析.新医学, 1995, 25 (8) :401.
[2]钱小顺, 朱元珏.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7:417-419.
肺部真菌感染47例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病人中, 男性32例、女15例, 平均年龄78.8岁, 平均住院日18.5d;主要表现为发热伴咳嗽、咳丝状白粘痰、纳差乏力及精神萎靡;胸部影像仅1例表现为左肺下叶团块状病灶、右上叶实变合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其余病例胸部影像均无特异性表现。47例中合并脑血管病及后遗症反复住院23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 2型糖尿病15例, 中度以上贫血、长期应用激素9例, 实质器官肿瘤8例。
1.2 痰培养结果
痰培养酵母样菌12例、白假丝18例、光滑8例、热带假丝4例、克柔3例、曲霉2例。12例痰培养前院内外均未应用抗生素, 2例入院后给予单一抗生素, 其余为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1.3 治疗及转归
肺部真菌感染一旦诊断成立, 便给予规范治疗。包括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治疗和抗真菌治疗。本组患者7例使用伊曲康唑、1例应用卡泊芬先静静滴后改为氟康唑口服;其余应用氟康唑静滴后口服;其中28例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X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 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 , 8例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 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 痰涂片未找到真菌) , 11例死亡, 病死率23.5%。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2 体会
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已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常不典型, 一旦发生, 往往病情重、疗程长、预后差。国内尸检报告中, 深部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已上升到11.3%, 肺部真菌感染占50%~60%, 而白色念珠菌约占57%~90%。通过本组资料, 我们发现高龄、身患多种基础疾病反复住院治疗、合并有COPD及糖尿病、反复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
诊断与治疗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提高对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认识, 尤其对高危人群, 出现纳差、腹胀、乏力、低热和痰液粘稠呈丝状, 体检口腔黏膜有白斑或黑毛舌, 胸部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原有感染经足量抗生素治疗病情有所缓解, 但迁延不愈或病情持续恶化, 体温持续不退或退后复升、病情仍恶化者, 应高度怀疑合并有真菌感染;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院外应用广谱抗生素, 往往混合有真菌感染[2], 此时应及时送检痰液以确定病原菌。 (2) 在抗真菌治疗时我们要掌握好一个升降原则, 即抗生素要尽可能降档使用, 根据药敏选用窄谱抗生素, 避免滥用和频繁更换抗生素, 以减轻机体对真菌感染的压力;同时根据药敏结果, 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 选择给药途径。 (3) 加强对住院慢性病患者的口腔护理。我们发现, 意识清楚者予以5%碳酸氢钠 (SB) 三餐后漱口, 对意识不清者予以SB口腔护理, 可以减少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 缩短抗真菌治疗的疗程。最后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尽可能缩短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 适度应用营养支持治疗, 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免疫力低下者, 可注射胸腺肽等提高免疫功能。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应用抗生素1周以上的老年患者, 必要时可口服氟康唑等预防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Rangel-Frausto MS, Wiblin T, Blumberg HM, et al.Nationao epide-miology of mycrosessurvey:variation in rates of candida blood-stream infection due to candi-daspecies in seven surgical ICUs and six neinatal ICUs[J].Clin Infect Dis, 1999, 29 (2) :253~258.
肺部真菌感染54例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08年12月在梅里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 女21例, 年龄47—99岁, 平均年龄75岁。
1.2 诊断标准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作为依据。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 肺部阴影增多。
1.4 研究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
2 结果
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呼吸户科住院患者427例, 其中54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 临床诊断病例51例。死亡3例, 死亡率为5.6%。
2.1 基础疾病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 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8例, 占51.8%) 最为多见, 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 见表1。
2.2 感染的易患因素
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 (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周) 52例 (96.3%) , 最短3天, 最长时间15天, 合并低蛋白血症 (指血清白蛋白<35g/L) 32例 (59.3%) ,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指静脉或口服相当于强的松0.5 mg/ (kg·d) 以上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超过2周]者18例 (33.3%) , 合并糖尿病14例 (25.9%) 。此外, 54例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46例 (85.2%) , 见表2。
2.3 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 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51例 (94.4%) , 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3例 (61.1%) 。其次为曲霉菌属, 见表3。
2.4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痰、发热等症状, 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 (77.8%) , 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 (55.6%) , 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 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 常见3种类型, 即肺炎型16例 (29.6%) 、支气管肺炎型27例 (50.0%) 、炎性结节型4例 (7.4%) 。
2.5 治疗和预后
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 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 51例用氟康唑治疗, 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49例 (90.7%) , 无变化2例 (3.7%) , 恶化死亡3例 (5.6%) 。
3 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 其中以COPD (占51.8%) 最为多见, 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 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低蛋白血症,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 这些患者年龄大, 多有反复肺部感染, 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 呼吸功能不全,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 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 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6例, 占85.2%。由此可见, 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 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本研究发现, 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 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 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 其他酵母菌占20.4%, 另外还发现曲菌3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 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 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 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 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 病情恶化, 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 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 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 目前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 主要有三唑类,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类, 如: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 但其毒副作用较大。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 对于51例患者选择了同样对酵母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但相对毒性低, 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在组织体内分布广泛的氟康唑治疗, 痊愈或好转47例, 有效率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 有效率66.7%。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 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 纠正低蛋白血症,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 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 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 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 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 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齐市梅里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吸内科病房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呼吸内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在呼吸内科病房中,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51.8%) 是继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基础疾病,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96.3%) 、低蛋白血症 (59.3%)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33.3%) 及合并糖尿病是主要易患因素。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确诊需结合痰培养, 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来确定, 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 (61.1%) 为主, 氟康唑治疗有效率92.2%。结论院内肺部真菌是呼吸系统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而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外, 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真菌染的治愈率。
关键词:肺,院内感染,真菌
参考文献
[1]钱小顺, 朱元珏, 许文兵, 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7) :417—419.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中华内科杂志, 9006, 45 (8) :697—700.
肺部真菌感染46例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选自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 对痰、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和肺部组织学检查真菌阳性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入选标准
(1) 血和肺部组织学检查1次阳性。 (2) 痰和BALF中找到真菌菌丝和孢子, 或痰和BALF中培养出同一菌种3次以上阳性者, 结合以下标准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a.除基础疾病表现外, 近期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加重的表现;b.胸片或胸部CT有渗出性改变或有真菌肺部感染相对特异的改变如曲菌球的X线表现;c.有导致真菌感染治疗方面的诱因, 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1.3 疗效判定
痊愈:指临床症状消失, 肺部阴影吸收。好转:指临床症状减轻, 肺部阴影未吸收。无变化:指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肺部阴影增多。
2 结果
本组46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和好转28例 (60.87%) , 无变化5例 (10.87%) , 恶化3例 (6.52%) , 死亡10例 (21.74%) 。肺部真菌感染真菌类型、与基础疾病及可能诱因的关系见表1~3。
3 讨论
真菌可以通过不同的致病机制引起肺部病变出现各种临床表现, 常见的有3种情况:第1类是原发性真菌感染, 如荚膜组织胞浆菌和双相性真菌球孢子菌, 它们常感染正常健康人并以轻症感染者多, 严重感染则常常是致死性的。第2类是真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 如酵母菌 (念珠菌) 和曲菌, 常感染免疫力低下和有基础病的患者;第3类是真菌引起的过敏反应, 主要见于曲菌。国内真菌感染常见第2、3类[1,2]。在第2类真菌感染中, 基础疾病在国外的资料中主要集中在血液病、肾脏病、艾滋病和器官移植。国内器官移植手术尚少, 艾滋病发病率低, 真菌感染在后二者发病较少。本组资料显示, 97.8%肺部真菌感染均有基础病, 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慢性肾病多见。其他系统疾病如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肺部真菌感染者相对少见。我们观察到肿瘤性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有比例较大, 因此肿瘤性疾病在肺部真菌感染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在感染的诱因中, 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除此之外, 我们还注意到低蛋白血症也是一个重要诱因, 本组资料中有28例患者有低蛋白血症, 占病例数的60.87%, 仅次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国外认为持续的粒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白细胞<1×109/L持续1周) 是真菌感染的主要促发因素[3], 本组资料中白细胞<1×109/L病例数仅3例, 但均为血液病, 故对血液病的治疗须注意防止粒细胞过低。真菌为条件致病菌, 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感染, 常有引起感染的基础疾病, 但是肺部真菌的原发性感染也不容忽视。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 肺部真菌感染在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征性, 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常见3种类型, 即肺炎型、支气管肺炎型、炎性结节型, 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无法完全区分。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占73.9% (34/46) , 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 (白色念珠菌) 占43.48% (20/46) 。其次为曲霉菌属, 其他毛霉菌属和青霉菌属均少见。因经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防污染毛刷和环甲膜穿刺获取下呼吸道标本目前在临床上尚未形成常规, 肺部感染病原的确定主要仍是靠痰标本。国内一般采用深部痰连续3次培养出同一菌株作为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指标, 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痰真菌培养与病理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 尤其是曲霉菌[4,5]。但临床上常有重视痰细菌培养结果轻视痰真菌培养结果的现象, 并且往往是在抗细菌感染和抗结核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存在有真菌感染, 客观上也提供了真菌感染的可能, 而痰细菌培养和痰真菌培养其标本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相同的机会。本组资料中有16例痰真菌培养3次阳性而临床上仍考虑为污染。我们认为对痰真菌培养3次阳性应该慎重解释, 应进一步行防污染标本检查或其他检查确诊或排除诊断。国内翟介明等[6]对24例拟诊肺部感染的患者, 采用随机前瞻性经纤支镜采样研究表明, 经纤支镜采样诊断率为75%, 且患者均能较好的耐受纤支镜检查。因此, 对于临床诊断困难者, 可开展纤支镜采样, 病情较重者甚至可在床旁进行, 这样对明确病原菌和气道内情况均有益处。肺部真菌感染目前呈上升趋势, 并且病死率较高, 本组死亡10例, 占21.74%, 其中基础疾病为慢性肾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风险值较高。尽管我们的样本量较小, 但从中可以看出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其基础病为慢性肾病、血液系统疾病比基础病为肺部疾病的死亡风险要大。这可能与基础病为肺部疾病者与基础病为慢性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相比, 其全身免疫力尚好有关。氟康唑抗菌谱广, 毒性低, 半衰期长, 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达90%, 其抗念珠菌活性较酮康唑强24倍, 特别在痰液中药物浓度与血浆浓度相近, 更适合于治疗肺部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对大部分真菌感染有效, 但由于其肾毒性而应用有一定限制, 但对于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和某些严重的隐球菌感染有较好疗效。国外资料也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真菌全身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1]。本资料1例隐球菌肺炎的病例, 在应用氟康唑治疗的过程中肺内病灶逐渐增多, 而换用两性霉素B治疗后病灶逐渐稳定、吸收。现在有改变剂型的两性霉素, 副作用有所减轻, 为重症真菌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Kauffman CA.When to suspect fungal infection as the cause of nonresolving pneumonia[J].J Respir Dis, 1999, 20 (2) :283-293.
[2]Fraser RS, Peter Pare JA, Fraser RG.Synopsis of disease of the chest[M]//.2ed.Philadelphia:Saunders, 1994:332-354.
[3]Brown AE.Overview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cancer patients[J].Semin oncol, 1990, 17 (3Suppl6) :s2-s5.
[4]曾木英, 于国, 谭汉君.全身播散性真菌感染41例尸检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6, 16 (3) :152.
[5]Treger TR, Visscher DW, Bartlett MS, et al.Diagnosi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caused by aspergillus usefulness of respiratory cultures[J].J Infect Dis, 1985, 152 (3) :572-576.
肺部感染合并真菌感染论文 篇9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两性霉素;伊曲康唑;氟康唑
[中图分类号] R5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52-02
由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具有低下的免疫力,在治疗过程中的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等,都会让患者的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低下的免疫力就会让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1]。早期的IFI具有诊断困难的特点,因此会让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者甚至会死亡。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自2006年11月开始对84例患有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分别采取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并将它们的优缺点详细记录下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2006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84例。A组28例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0~66岁,平均(49.6±1.3)岁;19例为白血病患者,6例为淋巴瘤患者,3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B组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50.3±1.4)岁;18例为白血病患者,8例为淋巴瘤患者,2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组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9~67岁,平均(49.9±1.5)岁,28例患者中20例为白血病患者,6例为淋巴瘤患者,2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氟康唑(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H20023086), 第1天使用负荷剂量的氟康唑400 mg,q 12 h 静脉注射,1天后注射剂量维持在200 mg,q 12 h静脉注射,5~43 d为其疗程时间,11 d为疗程的平均天数。B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00124),前2 d每天使用两次的伊曲康唑200 mg静脉注射,之后每天1次伊曲康唑200 mg静脉注射,使用14 d后,依照病情需要改成口服用药。C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组(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H31020821),0.1 mg/d为其初始剂量,每天逐渐增量至3 mg/d,静脉注射并且要在避光的情况下,注射浓度<0.15 mg/mL,一般在注射前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3~5 mg,3~27 d为其疗程时间,10 d为疗程的平均天数。3组患者的其他共同治疗为:基础病治疗、抗细菌治疗、在中性粒细胞降低期间皮下注射300μ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血制品等。
1.3?疗效判定
依照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临床疗效判定分为4级: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2]。将痊愈和显效合并为有效,并且计算其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2.2?3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讨论
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当今全球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以及病死率都在逐年增加,并且它的病原菌是在不断变化的。安全、高效率的抗真菌藥物在临床上中发挥了巨大作用[3]。
侵蚀性真菌感染的标准治疗药物是两性霉素B,它具有广泛抗菌性的特点,但是因为两性霉素B有很大的毒性并且副作用明显,因此它不适合应用于疾病的预防阶段以及经验性治疗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比较适合在疾病预防阶段使用,氟康唑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但是它只对念珠菌尤其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敏感,其他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对之耐药[4]。最近几年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有了新的剂型,就是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较高的口服吸收率、广泛的组织分布、抗菌谱广、副作用少等。近两年感染曲霉菌和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率在不断上升,因此伊曲康唑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研究结果显示,氟康唑组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率明显低于伊曲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组,伊曲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组并没有显著两性霉素B组的不良反应率都要比伊曲康唑组和氟康唑组明显增高,三组治疗方案中两性霉素B组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最为严重。综合各项结果,伊曲康唑的治疗效果是最显著的,因此在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时,伊曲康唑可以成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53-557.
[2] 黄虑,张永信,朱敏,等.华山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调查[J].上海医药,2002,23(15):320-324.
[3] 朱华淳,沈云峰,蒋元强.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4):58-61.
[4] 周汛,李桂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发展[J].皮肤疾病与性病,2006,28(3):16-21.
68例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患者, 其中男35例, 女33例, 年龄33~73 (平均53.4) 岁。其中有30例经过手术病理得到证实, 38例经过3次以上的痰菌阳性被确诊。本组68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过2次或以上的肺部CT检查, 平均间隔时间为7d。
1.2 方法
本组68例患者在感染前期均行胸部的正侧位摄片, 通过DR数字的X线成像系统, 一经发现病变再进行CT平扫, 采取西门子SOMATOM Emotion16层CT扫描仪, 条件是130kV、155mAs、和螺距为1.5。所有患者均深吸气后进行连续扫描, 层厚、层距均为6mm。其中有42例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 采用85~95ml的非离子造影剂, 以2.8ml/s的速度通过高压注射器在肘静脉进行推注。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的基础疾病有6例肺囊肿, 8例糖尿病, 11例肺癌, 10例免疫性疾病, 13例支气管扩张, 15例肺结核, 1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CT影像学的表现包括23例曲菌球型, 其表现为密影是球形、类圆形, 可见到大小不一的空洞, 上缘现新月形的空隙, 并随检查的体位改变发生变动。22例弥漫型, 密影是两肺可见斑片状、索条状, 边缘不清并且密度浅淡。16例实变型, 密影是肺内的大片状、斑片状, 境界模糊, 能够累及几个肺段、肺叶, 其内现支气管充气现象。7例结节型, 密影是类圆形、不规则形, 边缘现长毛刺, 有浅分叶且密度均匀, 单发或多发。本组68例患者基础疾病和影像表现的关系见附表。
3 讨论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真菌, 有些寄生在人体, 由于真菌的毒力比较弱, 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 如果人体的抵抗力降低就会容易被感染。这几年来,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加, 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 导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概率增加。其主要播散途径有吸入性、经血行和淋巴通道, 病理变化包括炎症、脓肿和坏死出血等, 甚至机化和钙化。其临床表现通常是亚急性、慢性的过程, 起病急且发展快, 还容易播散[3]。诊断上, 除了痰检和穿刺活检, 影像学检查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CT不仅具有较好的空间和密度的分辨率, 还能很好的反映出真菌基本病理变化, 能够全面了解肺部病变的特征和范围。采用影像学能够更加准确的诊断肺部真菌感染, 为临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杨振亚.肺部真菌感染的CT诊断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9) :23-30.
[2]陈更瑞, 方华盛.肺部真菌感染CT诊断[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 (5) :47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