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真菌感染

2024-10-17

病人真菌感染(共10篇)

病人真菌感染 篇1

摘要:[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病人并发真菌感染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SLE并发真菌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521例住院SLE病人发生真菌感染6 3例, 发生率为12.1%;感染类型主要为白色念珠菌, 其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等;感染部位以口腔最常见, 其次为消化道、肺部、泌尿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结论]SLE病人易并发真菌感染, 且以口腔感染发生率较高, 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真菌感染,护理,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是一种具有多种因素参与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体内存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病[1]。近年来, 随着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 加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继发真菌感染成为SLE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导致SLE病情发展和病死的重要原因[2]。随着对SLE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诊治方法的改进, 其预后得到了改善, 生存率明显提高。现将我院63例SLE并发真菌感染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SLE 病人412 例, 均符合1982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SLE的诊断标准。其中发生真菌感染63例, 发生率为15.3%, 男7例, 女56例;年龄16岁~63岁, 平均30.4岁;病程1个月~240个月, 平均83个月。

1.2 细菌学检查方法

入院当天采集口、咽、舌下、颊部标本细菌培养。每日3餐前后30 min, 测定口腔pH值。分泌物标本用无菌棉签取样, 采集痰液标本时先清洁口腔, 取深部痰液, 两种标本均进行涂片和真菌培养。

1.3 病原菌及感染部位

63例SLE并发真菌感染病人共分离出白色念珠菌43例, 光滑念珠菌15例, 克柔念珠菌3例, 热带念珠菌2例;感染部位主要为口腔感染42例, 消化道感染13例, 肺部感染4例, 泌尿道感染3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

2 护理

2.1 口腔护理

由于本组SLE并发真菌感染以口腔感染为主, 而口腔是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起始部, 是肺部感染的入侵门户, 因此口腔护理必须重视。首先, 护士应让病人了解保持口腔卫生对于防止感染的重要性, 以引起足够重视。每天对病人进行2次口腔护理:用3%碳酸氢钠水溶液口腔护理棉球擦洗;碾碎制霉菌素片, 调入甘油, 每日涂擦病人舌面、舌尖、舌下、两颊及咽部2 次或3 次。同时口服氟康唑, 每次150 mg, 每日1次, 一般服用3次。若病人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 护士应每日分别于餐前、餐后30 min、60 min对病人进行口腔pH 值测定, 共4次, 并根据测定值选择漱口溶液, 对不能漱口病人, 应每天对其进行口腔护理2次或3次。pH值为5.6~6.8者, 用3%碳酸氢钠水溶液;pH 值为6.9~7.0者, 用口泰溶液;pH 值为7.1~8.3者, 用2%朵贝尔氏溶液。指导病人饭前、饭后漱口, 每次停留10 s~15 s, 并且头后仰保留5 s~10 s, 使漱口溶液在口腔均匀分布达到清洁目的。若病人出现口腔溃疡, 除每日测定口腔pH 值、实施口腔护理外, 饭前、饭后给予冰硼散或西瓜霜喷洒溃疡处。另外, 可建议病人适当食用生大蒜, 因大蒜浸液对口腔真菌感染者具有较好疗效。护士操作前注意先仔细查看口腔黏膜, 真菌感染白斑常最先出现在咽喉部, 或者硬腭、舌面、舌下等部位, 发现可疑真菌感染时需立即报告医生, 并正确留取标本送检, 然后进行口腔护理。

2.2 发热的护理

真菌感染的SLE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感染初期, 病人体温一般在38 ℃~40 ℃, 表现为弛张热, 但随着病情的加重, 发热时间延长, 表现为稽留热。大多数病人在上午发热, 午后体温逐渐下降。病人发热期间, 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4 h测量体温1次, 做好相关记录。发热低于38.5 ℃时用冰袋物理降温, 发热超过39.0 ℃时, 除物理降温外, 还应遵医嘱给病人服用解热镇痛的药物。此外, 护士应观察病人皮肤及出汗情况, 及时更换衣服、被褥, 并遵医嘱给病人补液。

2.3 心理护理

SLE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自身免疫疾病, 若病人住院期间并发真菌感染, 其心理负担甚重, 再加抗真菌药费用高、疗程长, 病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 失去治疗的信心。因此, 心理护理在SLE治疗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士平时要与病人及家属多交流, 给病人加以鼓励, 给病人讲解真菌感染的相关知识, 并详细介绍治疗方案,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强调心理健康对康复的重要性, 从而缓解其心理负担。此外, 护士平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言行举止, 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护理及治疗。

2.4 卫生及饮食护理

做好卫生护理, 改善住院环境, 有利于预防及治疗真菌感染。护士应指导病人家属做好病人的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病房要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干燥, 已感染真菌的病房每天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 确保空气质量。每日用有效氯消毒液拖地和擦拭物体表面。同时, 护士应自身强化医院感染知识学习,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减少医源性感染。另外, 护士应做好入院健康教育, 使病人了解真菌感染的原因、危害性、感染途径及防治知识, 使其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防治工作。SLE并发感染病人胃肠功能下降, 食欲缺乏, 此时应进清淡进食, 食用有助于增加食欲的食物;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营养以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 如氨基酸、维生素等, 增加病人抵抗力。

3 讨论

SLE是以自身免疫缺陷、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依赖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感染成为SLE的常见并发症, 本组病人中以口腔感染最为常见。并发真菌感染是导致SLE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 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呈逐上升趋势, 已仅次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高居第2位。由于SLE病人伴有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 皮肤黏膜屏障常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途径[4]。此外, SLE病人吞噬细胞的作用减弱, 补体C6、C8 等成分减少, 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下降, 白介素-21 (IL-21) 、白介素-22 (IL-22 ) 等细胞因子水平减低。此外, SLE的治疗主要依靠皮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 这些药物在抑制炎症的同时, 也抑制了免疫细胞的功能[5]。这些都是SLE病人容易并发真菌感染的原因。因此,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真菌感染的原因及其临床特点, 如口角、舌部黏膜溃疡处出现不易擦落的白色膜状物;病人痰液为胶冻样、黏稠, 并可抽出长丝;有腹痛、泡沫样腹泻物等症状, 提示可能并发真菌感染[6]。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若发现上述征象, 应及时取分泌物及血液等标本做细菌学检查, 若确诊为真菌感染, 应及时采取对症护理措施, 使病人病情得到控制,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7]。

参考文献

[1]蒋明, 朱立平, 林孝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422-501.

[2]张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 9 (2) :110.

[3]李志军, 王翠兰, 范晓云,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细菌及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0, 4 (2) :165-168.

[4]陈顺乐, 陈嘉何.系统性红斑狼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89-401.

[5]刘正印, 盛瑞媛, 李旭丽, 等.院内真菌感染149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5) :399-402.

[6]赵岩, 寿涛, 李臻,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996, 1 (4) :161.

[7]华静, 徐芝蔚, 周文杰,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真菌感染的护理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1C) :225-226.

十一类人警惕皮肤真菌感染 篇2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患鹅口疮、念珠菌性间擦疹等皮肤真菌病。鹅口疮是一种口腔黏膜霉菌病,好发于上下唇、颊部、舌、上腭及咽部,表现为乳(灰)白色的奶瓣样或呈片状的斑膜;念珠菌性间擦疹多发生于颈部、腋窝、大腿内侧等皮肤褶皱部位,可见明显的大片红斑,皮疹边缘有领口样鳞屑。

儿童:喜欢接触猫狗。如果接触的猫狗患有癣病,儿童就会被传染患上头癣。此外,儿童与同伴间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多,也容易相互传染。但随着人们卫生水平的提高,现在除了偏远地区外,其它地方已很少见这种疾病。

青壮年:活动量大,汗液分泌旺盛,容易给真菌营造适宜生长的潮湿、温暖的环境。所以在青壮年中花斑癣(汗斑)、体股癣、足癣等真菌皮肤病都不少见。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减退,免疫调节功能降低,机体内环境容易失衡,使老年人抵抗真菌的能力减弱,感染机会增加。

司机:由于长时间保持坐位,如果穿不透气的衣裤,就容易“捂”出癣病来,特别是股癣更常见。

军人、消防员:由于经常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一年四季要经常穿着训练服、胶鞋、消防靴等,使汗液不易挥发。汗液粘附在衣物上,易使人们患各种皮肤浅部真菌感染;鞋子不透气,则易患足癣,特别是浸渍糜烂型足癣,表现为趾间发白、蜕皮、糜烂、有臭味。

高温作业人员:工作场所的温度高,汗液不能及时挥发,为真菌提供了湿热的生长环境。

家庭主妇:由于双手经常要浸泡在水中,念珠菌、霉菌(均为真菌的一种)引起的甲沟炎比其他人群的发病率高,表现为指甲周围皮肤红肿、疼痛,甚至有分泌物,可伴发甲癣。

糖尿病病人: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常常造成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因此,这类病人很容易患真菌性皮肤病,最常见的是皮肤念珠菌病,此外手足癣、股癣、甲癣也常发生,且易复发。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由于种种原因需要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机体抵抗力远远不如正常人,不仅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也容易发生真菌感染。

危重病人:有严重的疾病,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期使用抗生素,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加上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很容易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等。除了皮肤、口腔的真菌感染外,深部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真菌感染也很有可能发生,甚至可以发生真菌性败血症,使危重病人的病情雪上加霜。

相关链接

常见的皮肤真菌病有以下几种:

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真菌在温暖潮湿的足趾间生长,出现瘙痒、脱屑、浸渍、糜烂,或形成充满液体的水疱。足癣可引起皮肤破损,导致细菌感染。

股癣:感染后会在腹股沟附近出现红色的圆形红斑,周围可见小丘疹,并伴有瘙痒或疼痛。如病情发展,红斑可向上和大腿内侧扩散。

头癣: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特别是在儿童间。头癣通常会引起红色鳞屑性皮疹,但有的只是片状脱发而没有皮疹。患者常感觉头部瘙痒。

体癣:体癣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上,皮损处出现粉红色或红色的丘疹,形成环形斑,中间皮肤正常。

病人真菌感染 篇3

关键词:COPD,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应用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0PD) 是一种气流受限的肺部疾病, 其中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肺气肿, 引发肺心病, 该病主要累及肺部, 也可以造成其他器官的损害, 但是是可以预防与治疗的疾病[1]。由于COPD的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原因, 容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 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多见。如何避免与减少COPD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已经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院通过对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8例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临床效果, 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98例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 女20例, 年龄48~87岁, 平均年龄为63.5岁, 病程为4~9年, 平均为5.8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抗生素治疗后肺部感染未得到明显的改善, 患者出现反复发热,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拉长丝, 舌面黑色及口腔黏膜出现假膜等现象, 排除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气流阻塞疾病, 如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等。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 将其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7年的COPD诊治规范 (方案) 作为COPD的诊断依据: (1) 原发疾病经过正规的抗感染、平喘、解痉等治疗, 7~10d未得到缓解, 或者缓解之后再次出现发热、气喘、咳痰, 白细胞增多, 肺部体征加重; (2) 胸部CT或者胸片出现点状、结节状及蜂窝状阴影, 晕轮征、新月征、空洞影、实变影、弥漫性浸润的征象, 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无好转或者好转后又加重; (3) 痰培养连续3次以上均为同一致病真菌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改善通气、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以及改善心功能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真菌的药物氟康唑或者伊曲康唑, 对照组的患者不给予抗真菌治疗。治疗的过程中,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 定期进行真菌培养实验,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死例数。

1.4 疗效诊断方法

治疗效果: (1) 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X线胸片检查发现病灶消失, 深部痰标本培养结果为阴性; (2) 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和治疗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X线胸片检查发现病灶减少, 痰标本真菌培养未转阴; (3) 有效:与治疗前相比, 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 X线胸片检查显示病灶减少或者无改变, 痰标本检查未转阴; (4) 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X线检查无任何改变, 痰标本真菌培养未转阴。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5.0数据库中, 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与直线相关分析, 当P<0.05时,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经过强有力的抗真菌治疗后, 住院天数为 (11.67±1.45) d,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25.63±1.19) d, P<0.05;实验组的治愈率为91.84%, 对照组为73.47%,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实验组的病死率为2.04%, 对照组的病死率为18.37%, 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广谱抗生素、细胞毒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 器官移植逐渐开展, 以及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等种种因素, 深部肺部真菌感染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COPD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底下, 且常伴有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 大大的提高了COPD患者真菌感染的概率[2,3]。

真菌多生存于土壤中, 其孢子在空气中飞扬, 当被患者吸入到肺部时容易诱发真菌感染 (外源性) ;有的真菌寄生在机体内,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引起真菌感染, 体内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可经过血液或者淋巴循环达到肺部因而激发真菌感染。X线表现为多样, 无明显的特征性, 可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或者慢性小结节, 甚至肿块状阴影。根据标本培养结果的真菌形态学进行辨认, 目前没有非常理想的药物, 两性霉素B是对大多数的真菌感染患者较为有效的药物, 但是不良反应较多, 本研究中选用的是伊曲康唑或者氟康唑。

相关研究表明, COPD激发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1) 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老化、低蛋白血症, 机体防御功能低下, 导致呼吸系统感染; (2)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 (3) 长期大量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4) 延长住院时间, 患者长期卧床, 使医院感染的概率增加; (5) 侵入性操作激发感染, 如气管插管、保留尿管、留置静脉针管等; (6) 长期使用呼吸机; (7) 并发症较多。

由于COPD患者激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常常被其基础疾病所掩盖, 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的使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所在[4]。如果患者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 出现治疗无效或者临床症状加重, 患者反复发热或者体温持续不降, 则应怀疑为真菌感染。同时, 在治疗的过程中, 应对患者进行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减少或者尽可能的避免侵入性操作, 在进行进入性操作的同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以降低真菌感染的机会。

我院通过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 其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抗真菌治疗可以提高COPD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的降低病死率与住院天数,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曾建明, 王新, 甘春燕.抗真菌治疗对COPD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7) :43-44.

[2]范晓云, 黄菊花, 汪浩.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激发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7) :1030-1031.

[3]刘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激发真菌感染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09, 22 (2) :30-31.

病人真菌感染 篇4

患者5年来间断出现喘息,常于秋冬季节发作,每年发作超过3个月,不伴发热、咳嗽、咳痰、胸闷、心悸,无呼吸困难、夜间憋醒,平卧时无加重。间断中药治疗(具体不详),上述症状反复发作。20天前患者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耐力下降,干咳、无明显咳痰,无发热、胸痛,在当地予以抗感染及万托林气雾剂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 36.4 ℃,P 70次/min,BP 120/80 mm Hg。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未闻及明显哮鸣音。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1.83×109/L,N 89.79%,L 3.57%,Hb 156

g/L,PLT 148.7×109/L;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基本正常。CRP 317 mg/ L。胸部CT结果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表现,少量心包积液。

入院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2)肺部感染;(3)心包积液。

真菌感染的检验方法分析 篇5

1标本的采集及运送

不同真菌感染应采用不同的临床标本。浅部真菌感染可以采集毛发、皮屑、指 (趾) 甲、痂等, 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深部真菌感染的检查可取痰、尿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等。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采集标本后应及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查, 一般不超过1~2 h, 以免标本变质污染。标本须在用药前采集, 对已用药者则需停药一段时间后再采集标本。所有用于真菌学检验的标本, 均需用无菌容器送检。应在用药前采取标本。如已用药, 则应停药后再采取标本。

2方法

2.1 直接检查法

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 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但是, 除了少数真菌外, 多数不能确定其种类。由于阳性率较低, 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 有时需反复检查或做其他方法检查以进一步确定。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不染色标本检查取皮屑、毛发、指 (趾) 甲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中央, 滴加100~200 g/L KOH溶液1~2滴, 以盖玻片覆盖后在火焰上微微加热, 使组织或角质溶解、透明后, 先于低倍镜检查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 再以高倍镜检查其特征, 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

2.2 染色标本检查

有些真菌如深部真菌需要染色后才能更清楚地观察,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法所有真菌均为革兰阳性。乳酸酚棉蓝染色法取标本于载玻片上, 滴加染液, 加上盖玻片后于镜下观察, 真菌被染成蓝色。该法适用于各种真菌的直接检查, 培养物涂片检查及小培养标本保存等。荧光染色法用0.1%吖啶橙对标本涂片和组织切片进行染色,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白假丝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为黄绿色, 新型隐球菌、鼻孢子菌为红色, 组织胞浆菌为红黄色, 曲霉菌为绿色。

2.3 分离培养法

真菌培养是目前鉴定真菌的唯一方法。其培养方法有多种, 根据需要选用最适合的方法。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真菌菌落形态变化很大, 一般以沙保弱 (SDA) 培养基为基准描写菌落的形态。常用的培养基有无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平皿培养法是将培养基倾注于平皿, 然后将皮屑、甲屑、毛发标本经70%乙醇浸泡2~3 min以杀死杂菌, 无菌盐水洗净后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 置25℃~28℃培养数日至数周, 观察菌落特征;其他标本接种于血平板或沙保弱培养基上37℃培养。此法的优点是便于分离并观察菌落特征, 但水分易蒸发。试管培养法为实验室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般用于菌种传代接种与保存[2]。在大口径试管中装入培养基, 制成斜面。接种方便、不易污染。小培养法是观察真菌结构特征及生长发育全过程的有效方法。取无菌“V”形玻棒 (或浸泡乙醇, 干后) 放入无菌平皿内;取无菌载玻片 (或浸泡乙醇, 干后) 放在玻棒上;制备1 cm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PDA) 于载玻片上;在琼脂块的每一侧用接种针接种待检菌;⑤取灼烧后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 平皿内放少许无菌蒸馏水, 加盖, 置于25℃~28℃孵育 (白假丝酵母菌培养24~48 h, 而皮肤癣真菌培养1~7 d) ;⑥培养后, 弃琼脂块于消毒液中, 滴加乳酸酚棉蓝染液于载玻片上, 再将取下的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染色镜检。

3讨论

真菌是易发生变异的一类微生物, 在培养基上多次人工传代或培养时间过久, 其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甚至毒力都可发生改变。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不耐热, 60℃加热1 h菌丝和孢子均被杀死。对真菌致病性研究仅限于少数几种真菌。不同的真菌可通过下列五种形式致病: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性中毒症、真菌毒素与肿瘤的关系。临床表现, 真菌形态学、免疫学和病理学。最直接的方法是能证明真菌存在于组织中, 或在渗出物中可分离培养。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只有少数病变具有特征性。

参考文献

[1]秦启贤, 秦立摸, 章强强.临床真菌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肺部真菌感染47例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病人中, 男性32例、女15例, 平均年龄78.8岁, 平均住院日18.5d;主要表现为发热伴咳嗽、咳丝状白粘痰、纳差乏力及精神萎靡;胸部影像仅1例表现为左肺下叶团块状病灶、右上叶实变合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其余病例胸部影像均无特异性表现。47例中合并脑血管病及后遗症反复住院23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 2型糖尿病15例, 中度以上贫血、长期应用激素9例, 实质器官肿瘤8例。

1.2 痰培养结果

痰培养酵母样菌12例、白假丝18例、光滑8例、热带假丝4例、克柔3例、曲霉2例。12例痰培养前院内外均未应用抗生素, 2例入院后给予单一抗生素, 其余为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1.3 治疗及转归

肺部真菌感染一旦诊断成立, 便给予规范治疗。包括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治疗和抗真菌治疗。本组患者7例使用伊曲康唑、1例应用卡泊芬先静静滴后改为氟康唑口服;其余应用氟康唑静滴后口服;其中28例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X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 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 , 8例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 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 痰涂片未找到真菌) , 11例死亡, 病死率23.5%。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2 体会

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已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常不典型, 一旦发生, 往往病情重、疗程长、预后差。国内尸检报告中, 深部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已上升到11.3%, 肺部真菌感染占50%~60%, 而白色念珠菌约占57%~90%。通过本组资料, 我们发现高龄、身患多种基础疾病反复住院治疗、合并有COPD及糖尿病、反复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

诊断与治疗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提高对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认识, 尤其对高危人群, 出现纳差、腹胀、乏力、低热和痰液粘稠呈丝状, 体检口腔黏膜有白斑或黑毛舌, 胸部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原有感染经足量抗生素治疗病情有所缓解, 但迁延不愈或病情持续恶化, 体温持续不退或退后复升、病情仍恶化者, 应高度怀疑合并有真菌感染;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院外应用广谱抗生素, 往往混合有真菌感染[2], 此时应及时送检痰液以确定病原菌。 (2) 在抗真菌治疗时我们要掌握好一个升降原则, 即抗生素要尽可能降档使用, 根据药敏选用窄谱抗生素, 避免滥用和频繁更换抗生素, 以减轻机体对真菌感染的压力;同时根据药敏结果, 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 选择给药途径。 (3) 加强对住院慢性病患者的口腔护理。我们发现, 意识清楚者予以5%碳酸氢钠 (SB) 三餐后漱口, 对意识不清者予以SB口腔护理, 可以减少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 缩短抗真菌治疗的疗程。最后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尽可能缩短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 适度应用营养支持治疗, 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免疫力低下者, 可注射胸腺肽等提高免疫功能。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应用抗生素1周以上的老年患者, 必要时可口服氟康唑等预防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Rangel-Frausto MS, Wiblin T, Blumberg HM, et al.Nationao epide-miology of mycrosessurvey:variation in rates of candida blood-stream infection due to candi-daspecies in seven surgical ICUs and six neinatal ICUs[J].Clin Infect Dis, 1999, 29 (2) :253~258.

新生儿真菌感染的诊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新生儿真菌感染患儿为临床观察对象。病患纳入标准: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上存在皮肤黏膜受损、胃肠道反应、肺部感染等表现;患者均知情同意,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早产儿;体质量低于1 250 g;近期有抗生素、激素治疗史。82例新生儿患儿中, 男45例, 女37例, 就诊时日龄8~20 d, 平均日龄为 (14.25±5.10) d, 出生时体重1 810~2 480 g, 平均出生体重为 (2 053.67±104.30) g。其中11例患儿母亲在产前有霉菌性阴道炎病史, 病程为龄2个月~3年, 平均病程为 (1.25±0.75) 年。

1.2 方法

1.2.1诊断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 通过体征、症状及病史检查, 发现患儿主要存在如下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的患儿, 同时存在三凹征及发绀表现, 胸片检查结果显示气胸, 且纵膈有移位倾向;对伴有吐沫、呻吟表现的患儿查体, 发现单侧胸廓饱满, 听诊有细湿啰音以及痰鸣;同时对存在皮肤黏膜受损表现的患儿实施体征检查和持续观察, 部分患儿同时存在发热及皮疹表现, 进一步行实验室检查, 检验结果显示血常规白细胞或C反应蛋白、降钙元素或血清1等指标数值异常升高, 提示存在严重感染。

1.2.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实施常规基础治疗, 即给予氟康唑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60198;生产批号:20150225;产地:石家庄;规格:100 m L:0.2 g/瓶) 静滴或口服治疗, 首剂剂量为12 mg/kg, 之后改为6 mg/ (kg·次) , 静滴时严格控制注射速率, 于30 min左右滴注完[2]。对存在呼吸困难表现的患儿, 给予机械通气支持治疗, 常规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确诊为气胸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治疗。对皮肤黏膜受损者, 全身应用抗生素以抗感染, 并实施对症支持治疗, 强化局部护理, 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处理, 皮疹者加强用药指导和皮肤护理。

2 结果

该组82例患儿中, 在院期间治愈率为45.1%, 出院后好转率为50.0%, 放弃治疗或自动出院占4.9%, 放弃治疗原因是合并有严重坏死性结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真菌感染最先多见于皮肤黏膜, 随着病情发展可逐渐累及患儿胃肠道、肺部以及脑膜, 从而引发深部真菌感染。造成新生儿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组织胞浆菌以及隐球菌等[3]。临床经验证实, 在NICU中, 真菌败血症的发病率约占0.04%~0.2%, 其中, 约有3.8%~12.9%的患儿为极低体重儿, 目前, 真菌感染已经成为极低体重儿败血症的三大致病原因之一[4]。

真菌感染在发病初期常常无特异性表现, 因而尽早诊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发新生儿真菌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有早产、机械通气治疗、真菌原发定植、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等, 但是临床检查中, 侵袭性真菌感染常常难以与细菌感染鉴别, 通过组织病理检查, 一般能够检测出真菌菌丝或者真菌孢子[5,6]。而真菌培养检查由于检测耗时长, 培养的阳性率比较低, 不适用于早期诊断。但是在真菌细胞壁中, 存在着一定的血清和3β-D葡聚糖, 经定量检测可以查出, 因此能够满足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要求。同时该定量检测法耗时较短, 特异性、敏感性均比较高, 基本不受抗生素以及内毒素等因素的干扰。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烯类, 以两性霉素B为代表;唑类, 以氟康唑以及伊曲康唑为代表;烯丙胺类, 如特比萘芬, 主要适用于浅部真菌感染[7]。本研究结果相关数据显示, 患儿在接受氟康唑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后, 在院期间治愈37例, 住院15~32 d后好转出院41例, 提示氟康唑结合对症支持治疗对于促进患儿疾病转归有着重要作用。氟康唑是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对真菌甾醇合成有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可有效深入渗入体液中, 该药的广谱抗菌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杀灭念珠菌、隐球菌以及粗球孢子菌。同时, 该研究还发现, 该药最低抑菌浓度在0.5μg/m L, 可每日只给药1次, 因此使用十分方便。有文献[8]报道, 新生儿体内的氟康唑往往分布较广, 新生儿的药物半清除期在88.6 h左右, 患儿日龄达到14 d后则减为55 h左右, 因此氟康唑的用药频率不能过于频繁, 印证了该研究中给药频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综合上述观察和研究, 对于新生儿真菌感染, 需把握诊治时机, 及时实施宿主高危因素、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 首选氟康唑等疗效突出、特异性高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辅以对症支持治疗, 有助于阻止感染进一步发展, 扭转不良预后结局, 提高患儿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超.新生儿真菌感染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 (1) :3-6.

[2]谭梅英.新生儿真菌感染40例临床综合护理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150-152.

[3]赵玫, 高瑾, 崔珊.联合检测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2) :15-16.

[4]高杰, 李英, 谌丽娟, 等.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与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 :427-428, 437.

[5]李春亮.新生儿脓毒症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16 (1) :216-218.

[6]李彩平, 苏坤雄, 张红, 等.新生儿细菌和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表达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6 (20) :280-282.

[7]黄郁波, 蔡春梅.新生儿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和早期诊断[J].抗感染药学, 2015 (5) :722-724.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8

关键词: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使肺部真菌感染患病率有逐渐增多趋势。长期应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也可促使肺真菌生长。肺部真菌感染常见真菌包括致病性真菌及条件致病性真菌。对我院2009年以来确诊的真菌感染性肺炎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其中男49例, 女11例, 年龄46~84岁, 平均62岁。体温在37.5 ℃~39.5 ℃, 所有病例都有咳嗽、咯痰、气喘症状。主要原发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肺炎33例、肺癌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肺结核3例、哮喘1例、支气管扩张症1例。

1.2 诊断

有诱发念珠菌感染的因素, 类似支气管炎或急性肺炎临床和X射线表现, 痰培养连续3次以上有白色念珠菌生长, 涂片见菌丝, 可诊断肺念珠菌病。微生物学检查, 合格痰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 真菌培养连续2次阳性 (包括曲霉属、镰刀霉属、结核菌) [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 真菌培养阳性。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1.3 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 患者在停止使用诱发念珠菌感染的药物或其他因素后, 病情常能自行缓解。

2结果

6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 共分离出白色念珠菌45株, 热带念株菌6株, 曲霉菌4株, 毛霉菌4株, 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者29例。疗程视病情而定, 总疗程1个月~2个月。6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X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 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27例, 临床症状改善, 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 痰涂片未找到真菌29例, 无变化3例, 1例死亡。

3讨论

肺部真菌感染居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随着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艾滋病等) 的增多、抗生素的长期广泛使用、人口的老龄化及对真菌感染认识的提高和诊断技术的改进, 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常导致治疗不及时, 加之受基础病影响, 病死率显著增加。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多为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条件致病性真菌除存在于空气、土壤外, 还分布于人体的皮肤、口腔、鼻咽、消化道、生殖道和医疗器械中, 以念珠菌、曲霉、隐球菌、接合菌 (主要指毛霉) 和肺孢子菌多见。

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逐步上升, 肺真菌感染占内脏深部真菌病的60%以上。其原因除与真菌培养、鉴定等技术的改进有关外, 更重要的是由于临床上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致使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诱发或促进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而致病。肺部真菌病的治疗应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 包括祛除病因或诱因、抗真菌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免疫治疗等。患者应适当休息, 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 给予心理护理;饮食要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 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注意改善机体状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3]。祛除病因和诱因是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的重要内容。宜尽可能地及早拔除各种体内导管, 如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导尿管、深静脉导管、鼻胃管、引流管等, 暂不能拔除导管者, 应定期更换清洁的导管, 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无法肯定原来细菌感染是否已经完全控制, 暂时尚无法停用抗生素者, 应尽可能根据细菌学结果选用敏感的窄谱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是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最为重要的手段,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可滥用抗真菌药物。对于条件致病性真菌, 不能仅依据一次痰、粪培养阳性就贸然用药。感染严重程度、致病真菌的种类、患者的基础疾病和重要脏器功能状况是选择抗真菌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的主要依据。在有适应证的前提下, 治疗宜早, 应避免用药过量、疗程过长或用药中断, 中、重度感染需静脉给药, 通常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疗程需较长, 一般为6~12周以上, 某些病原性真菌病如组织胞浆菌病、皮炎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等疗程可达半年至2年, 合并AIDS者甚至需终身用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 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28.

[2]陶敏, 熊自忠.120例临床真菌感染的分析.安徽医药, 2005, 9 (10) :765.

病人真菌感染 篇9

(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卫生院江苏兴化225713)(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内科江苏兴化22570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继发真菌感染的常见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2007年1月以来的4年中我院收治的80例COPD伴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治愈56例,好转14例,死亡10例均非真菌感染所致。结论:由于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使肺部真菌感染也日益增多,特别是罹患COPD的老年病人继发真菌感染的概率较高(75%),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关键词】肺;真菌感染;临床分析【中国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82-0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此病常反复发作,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以缓解症状,改变了机体对感染的防御机能,降低了机体免疫力,使某些条件致病菌发病,其中肺部真菌感染较为常见,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院于2002年5月-2006年5月收治COPD继发真菌感染8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0例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41-84岁。≥60岁者58例(72.5%)。COPD病史为4—35年。80例均不同程度的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中单剂抗生素治疗18例(22.5%),反复应用抗生素或(和)激素62例(77.5%)。主要临床症状:咳嗽 咳痰53例;胸闷气短38例,痰中带血或咯血19例;发热26例;胸痛8例;盗汗12例,胸水5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食少,纳差,乏力。胸部X线及CT表现:(1)肺炎型29例,X线以肺实变为主,呈斑片影或大片致密影。CT示累及多个肺叶、段,但由于凝固坏死存在,故其呈结节状,密度高,且周围伴略低密度,病灶分布于肺中外带;(2)支气管肺炎型51例,X线示病变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结状阴影,以中下肺为主。本组致病真菌:白色念珠菌69例,热带念珠菌7例,克柔念珠菌2例,烟曲菌2例。1.2 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通过X线胸片、胸部CT、疾液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FEV1/FVC小于80%),以及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情况,确诊为COPD。(2)所有病例均曾反复应用抗生素或(和)激素。连续3次痰真菌培养阳性且菌种一致方确定为真菌感染。1.3 治疗与转归:在治疗COPD时,真菌感染一经确立,应调整抗生素,并及时抗真菌治疗。只要病情缓解,就应停用抗生素及激素,不应认为抗生素及激素是COPD的全部治疗手段,还应使用中药、家庭氧疗,功能锻炼,营养支持疗法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真菌治疗中,轻型患者在消除病因,停用抗生素和激素后,口服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片剂,就可取得明显疗效。中、重型患者则应用氟康唑静脉点滴,疗程根据病情轻重以4~6周左右为宜。80例患者均接受抗真菌治療,治愈66例,好转10例,死亡4例均非真菌感染所致。2.讨论真菌为条件致病菌,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感染,常有引起感染的基础疾病,但其临床表现却无特异性[2]。真菌感染的发生和发展,是机体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致病。COPD系慢性病,具有不可逆性气流阻塞的特征,它改变了呼吸道的环境,易反复感染,常应用抗生素或(和)激素治疗。临床上,由于某些医生滥用抗生素及激素,致使病员机体耐药性增强,抗病力降低,同时也抑制了一些正常菌群的生长,从而继发真菌感染。本组80例中均不同程度的应用了抗生素,其中合并应用激素的51例(63.8%)。本组肺部感染的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烟曲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在抑制正常菌群的同时也抑制了维生素K及维生素B的合成,使粘膜PH呈酸性改变,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本组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69例(86.3%)。COPD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1)老年人较多,这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COPD病史长,常反复发作有关。本组60岁以上者占63.8%;(2)在应用抗生素及激素联合治疗的COPD病例,继发真菌的感染率高,本组80例占75%。由于二者的联合应用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改变了真菌的寄生环境,从而成为致病菌;(3)COPD继发真菌感染后,咯血的发病率增高,本组有咯血者19例(23.8%),并多为反复咯血。咯血的原因我们分析,真菌内毒素和溶蛋白酶引起组织坏死溶解,从而形成肺的空腔或空洞,肺组质的坏死,侵袭到洞壁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造成临床上的咯血。(4)COPD继发的肺部真菌感染,可累及多个肺叶或肺段,病变跨叶侵犯,甚至累及胸膜及胸壁肋骨,有的出现胸膜肥厚,胸水。本组80例中肺炎型29例,X线及CT示累及多个肺叶或肺段,5例出现胸水。对于部位明确的局限性肺真菌病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则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肺部空洞,脓肿,大咯血,脓胸以及与肺癌难以鉴别的肺真菌病[3]。3. 结束语由于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使肺部真菌感染也日益增多,特别是COPD继发的真菌感染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积极控制基础疾患和诱发因素,提高机体局部和全身免疫能力。如纠正低蛋白血症,抗贫血,纠正粒细胞减少,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量,停用抗生素或改用窄谱抗生素[3],以及加强功能锻炼,营养支持疗法均至关重要。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2]钱小顺 朱元珏,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7):417[3]蔡映云,任涛.肺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临床内科杂志,2001,18(5):329

肺部真菌感染54例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08年12月在梅里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 女21例, 年龄47—99岁, 平均年龄75岁。

1.2 诊断标准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作为依据。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 肺部阴影增多。

1.4 研究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

2 结果

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呼吸户科住院患者427例, 其中54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 临床诊断病例51例。死亡3例, 死亡率为5.6%。

2.1 基础疾病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 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8例, 占51.8%) 最为多见, 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 见表1。

2.2 感染的易患因素

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 (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周) 52例 (96.3%) , 最短3天, 最长时间15天, 合并低蛋白血症 (指血清白蛋白<35g/L) 32例 (59.3%) ,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指静脉或口服相当于强的松0.5 mg/ (kg·d) 以上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超过2周]者18例 (33.3%) , 合并糖尿病14例 (25.9%) 。此外, 54例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46例 (85.2%) , 见表2。

2.3 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 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51例 (94.4%) , 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3例 (61.1%) 。其次为曲霉菌属, 见表3。

2.4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痰、发热等症状, 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 (77.8%) , 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 (55.6%) , 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 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 常见3种类型, 即肺炎型16例 (29.6%) 、支气管肺炎型27例 (50.0%) 、炎性结节型4例 (7.4%) 。

2.5 治疗和预后

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 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 51例用氟康唑治疗, 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49例 (90.7%) , 无变化2例 (3.7%) , 恶化死亡3例 (5.6%) 。

3 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 其中以COPD (占51.8%) 最为多见, 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 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低蛋白血症,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 这些患者年龄大, 多有反复肺部感染, 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 呼吸功能不全,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 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 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6例, 占85.2%。由此可见, 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 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本研究发现, 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 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 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 其他酵母菌占20.4%, 另外还发现曲菌3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 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 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 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 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 病情恶化, 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 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 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 目前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 主要有三唑类,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类, 如: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 但其毒副作用较大。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 对于51例患者选择了同样对酵母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但相对毒性低, 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在组织体内分布广泛的氟康唑治疗, 痊愈或好转47例, 有效率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 有效率66.7%。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 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 纠正低蛋白血症,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 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 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 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 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 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齐市梅里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吸内科病房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呼吸内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在呼吸内科病房中,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51.8%) 是继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基础疾病,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96.3%) 、低蛋白血症 (59.3%)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33.3%) 及合并糖尿病是主要易患因素。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确诊需结合痰培养, 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来确定, 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 (61.1%) 为主, 氟康唑治疗有效率92.2%。结论院内肺部真菌是呼吸系统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而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外, 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真菌染的治愈率。

关键词:肺,院内感染,真菌

参考文献

[1]钱小顺, 朱元珏, 许文兵, 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7) :417—419.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中华内科杂志, 9006, 45 (8) :697—700.

上一篇:艺术创意人才论文下一篇:水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