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

2024-06-13

抗真菌(通用11篇)

抗真菌 篇1

银杏中抗病原真菌的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

从银杏的根、茎、叶中分离到66株内生真菌,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数量与银杏树龄有关,树龄越高,其含有的`内生真菌数量越多.抑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29株银杏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银杏中存在农用活性菌株.

作 者:申屠旭萍 俞晓平SHENTU Xu-ping YU Xiao-ping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年,卷(期): 18(5) 分类号:Q935 S433 关键词:内生真菌   银杏   农作物   病原真菌  

抗真菌 篇2

关键词:COPD,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应用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0PD) 是一种气流受限的肺部疾病, 其中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肺气肿, 引发肺心病, 该病主要累及肺部, 也可以造成其他器官的损害, 但是是可以预防与治疗的疾病[1]。由于COPD的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原因, 容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 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多见。如何避免与减少COPD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已经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院通过对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8例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临床效果, 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98例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 女20例, 年龄48~87岁, 平均年龄为63.5岁, 病程为4~9年, 平均为5.8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抗生素治疗后肺部感染未得到明显的改善, 患者出现反复发热,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拉长丝, 舌面黑色及口腔黏膜出现假膜等现象, 排除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气流阻塞疾病, 如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等。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 将其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7年的COPD诊治规范 (方案) 作为COPD的诊断依据: (1) 原发疾病经过正规的抗感染、平喘、解痉等治疗, 7~10d未得到缓解, 或者缓解之后再次出现发热、气喘、咳痰, 白细胞增多, 肺部体征加重; (2) 胸部CT或者胸片出现点状、结节状及蜂窝状阴影, 晕轮征、新月征、空洞影、实变影、弥漫性浸润的征象, 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无好转或者好转后又加重; (3) 痰培养连续3次以上均为同一致病真菌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改善通气、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以及改善心功能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真菌的药物氟康唑或者伊曲康唑, 对照组的患者不给予抗真菌治疗。治疗的过程中,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 定期进行真菌培养实验,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死例数。

1.4 疗效诊断方法

治疗效果: (1) 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X线胸片检查发现病灶消失, 深部痰标本培养结果为阴性; (2) 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和治疗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X线胸片检查发现病灶减少, 痰标本真菌培养未转阴; (3) 有效:与治疗前相比, 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 X线胸片检查显示病灶减少或者无改变, 痰标本检查未转阴; (4) 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X线检查无任何改变, 痰标本真菌培养未转阴。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5.0数据库中, 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与直线相关分析, 当P<0.05时,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经过强有力的抗真菌治疗后, 住院天数为 (11.67±1.45) d,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25.63±1.19) d, P<0.05;实验组的治愈率为91.84%, 对照组为73.47%,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实验组的病死率为2.04%, 对照组的病死率为18.37%, 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广谱抗生素、细胞毒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 器官移植逐渐开展, 以及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等种种因素, 深部肺部真菌感染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COPD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底下, 且常伴有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 大大的提高了COPD患者真菌感染的概率[2,3]。

真菌多生存于土壤中, 其孢子在空气中飞扬, 当被患者吸入到肺部时容易诱发真菌感染 (外源性) ;有的真菌寄生在机体内,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引起真菌感染, 体内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可经过血液或者淋巴循环达到肺部因而激发真菌感染。X线表现为多样, 无明显的特征性, 可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或者慢性小结节, 甚至肿块状阴影。根据标本培养结果的真菌形态学进行辨认, 目前没有非常理想的药物, 两性霉素B是对大多数的真菌感染患者较为有效的药物, 但是不良反应较多, 本研究中选用的是伊曲康唑或者氟康唑。

相关研究表明, COPD激发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1) 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老化、低蛋白血症, 机体防御功能低下, 导致呼吸系统感染; (2)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 (3) 长期大量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4) 延长住院时间, 患者长期卧床, 使医院感染的概率增加; (5) 侵入性操作激发感染, 如气管插管、保留尿管、留置静脉针管等; (6) 长期使用呼吸机; (7) 并发症较多。

由于COPD患者激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常常被其基础疾病所掩盖, 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的使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所在[4]。如果患者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 出现治疗无效或者临床症状加重, 患者反复发热或者体温持续不降, 则应怀疑为真菌感染。同时, 在治疗的过程中, 应对患者进行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减少或者尽可能的避免侵入性操作, 在进行进入性操作的同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以降低真菌感染的机会。

我院通过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 其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抗真菌治疗可以提高COPD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的降低病死率与住院天数,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曾建明, 王新, 甘春燕.抗真菌治疗对COPD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7) :43-44.

[2]范晓云, 黄菊花, 汪浩.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激发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7) :1030-1031.

[3]刘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激发真菌感染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09, 22 (2) :30-31.

小小阴道片“速效”抗真菌 篇3

方芳因避孕失败而意外怀孕,由于尚属早孕,医生建议她做药物流产。然而在例行检查时,医生发现方芳外阴红肿、白带呈豆腐渣样,在白带里又找到了真菌。一问,方芳果然有外阴、阴道瘙痒的症状,只是她自己没有太在意。

医生告诉方芳,她患有真菌性外阴阴道炎,必须治好后才能做人工流产。经过10多天的外阴、阴道冲洗,阴道内给药,方芳白带中的真菌总算转阴了。然而医生又惋惜地告诉她:10多天过去了,她的孕龄已超过了药物流产的规定期限,现在只能做手术刮宫了……

仓促操作 炎症扩散

真菌性外阴阴道炎,确切地说应该叫白色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是一种令很多女性苦不堪言的“难言之隐”。患上这种炎症的女性阴部奇痒难忍,很多人还有外阴红肿、疼痛、烧灼感,尿急、尿频、尿痛,严重影响她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当需要人工流产的女性患有这种疾病时,更是平添烦恼。因为如果不治疗就进行人工流产,就易引起炎症扩散,导致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不良后果;如果治疗后再流产,由于传统药物治疗真菌性外阴阴道炎需时较长,则可能像方芳一样,丧失流产的良机,而要经历更大的创伤和痛苦:原本可以做药物流产的(孕49天内),现在只好做刮宫手术;原本可以刮宫的(孕3月内),现在只好做引产术……

药片一推 消除隐患

幸好,这样的被动局面有望成为“历史”,因为已经有了"速效"的抗真菌阴道片——凯妮汀。这种阴道给药的药物主要成分是克霉唑(500毫克),不仅抗真菌的有效率达90%以上,而且起效快,一般只需在阴道内放入一片,2~3天后患者白带中的真菌即可转阴,可及时按原计划进行人工流产。凯妮汀的这一特性,对需放置(或取出)节育器的真菌感染女性来说,也是一个福音(真菌性外阴阴道炎未愈时,进行宫腔操作可引发不良后果,所以她们也必须先接受治疗)。在过去,经过多日折腾使白带转阴后,这些妇女也往往错过了放置(或取出)节育器的最佳时机(月经干净后3~7天),只好等下次月经结束后再考虑。有了“速效”抗真菌阴道片的帮助,这些女性就不必等待或徒劳奔波了。

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抗真菌药物不同,凯妮汀阴道片对胚胎无致畸作用,因此可以用于孕妇阴道给药。在过去,为了避免传统抗真菌药可能对胎儿的致畸作用,孕妇患了真菌性阴道炎后只能用些外用药涂抹外阴,不能阴道塞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现在,在阴道内塞入凯妮汀阴道片直接治疗后,孕妇不但能很快地摆脱病痛折磨,避免合并其他感染,也不会引起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或产后感染的危险,而且不必担心胎儿有畸形之虞。

抗真菌 篇4

抗真菌转基因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对Southern杂交阳性的.转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和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的双价转基因大豆T2代的5个株系,进行了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检测,并通过比较接种后转基因大豆与对照组的死亡率来探讨两者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有4个转基因株系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与非转基因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另外1个株系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作 者:郭玉双 张艳菊 朱延明 刘佳 李杰 柏锡 张淑珍 GUO Yushuang ZHANG Yanju ZHU Yanming LIU Jia LI Jie BAI Xi ZHANG Shuzhen  作者单位:郭玉双,朱延明,李杰,柏锡,GUO Yushuang,ZHU Yanming,LI Jie,BAI Xi(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张艳菊,刘佳,张淑珍,ZHANG Yanju,LIU Jia,ZHANG Shuzhen(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刊 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7(6) 分类号:S565.1 Q78 S5/59|034| S435.651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   菜豆几丁质酶基因   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   大豆疫霉根腐病   抗病性鉴定  

第三节 真菌 篇5

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2.教学难点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准备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桔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金针茹。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形态结构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课前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谈话:同学们听过这首歌么?是什么名字呀? 生:听过,是《采蘑菇的小姑娘》

师:谁知道小姑娘会是在什么地方采蘑菇? 生:森林里,草丛中,树根下 师:她会在什么时候出去采蘑菇? 生:春天或夏天下过雨之后。

师:小姑娘采的这蘑菇有什么用处吗? 生:可以吃,可以炒菜。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我们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依次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的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有谁知道蘑菇应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哪一类?

生:真菌。

师:对,蘑菇属于 真菌(板书)类,这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板书)也不属于 动物(板书)的生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 生活中的 真菌(板书)

(二)、活动1 :可以食用的真菌:

师:我们都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的真菌(板书)? 生:木耳、银耳、金针菇„„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真菌的图片,认识一些可以食用的真菌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征,看谁能辨认出这是哪些真菌,你在哪里见过?

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

师:边放课件,边提问,这是什么真菌? 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都辨认出了哪些真菌?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真菌呀?(每人说一种)

生:银耳 在夏日超市和农贸市场有场卖的。

生:木耳 妈妈买过木耳,用木耳做的菜可好吃了。

生:香菇 妈妈从农贸市场上买来香菇,做的香菇鸡,好吃极了!

生:我看到老师播放的图片中有灵芝,使我想起了爷爷喝过的“灵芝”茶。生:还有“冬虫夏草”,它是名贵的中草药。

师: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你们知道得也真多!你们太棒了!师:这些可食用真菌都有哪些吃法?有什么营养价值?

生:用银耳做银耳莲子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呢。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生:我吃过白灵菇鸡汤,听爸爸说:白灵菇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等疾病,它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很高。

生:爷爷喝的灵芝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师:谁亲自用可食用真菌的做过哪些菜?

生:我做过香菇炒肉。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

师:还有许多我们这里没有见过或是我们不熟悉的真菌,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播放PPT图片。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营养价值丰富,有许多还是名贵的中草药,它们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板书)

师:谁能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生:可食用真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多数还具有保健作用,还有许多是名贵的中药草。真是我们宝贵的生物资源!

师:鼓励,总结得好!鼓掌!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下面我们看一段资料。

(三)、活动2 食物发霉

师:同学们知道么,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这是什么?

生:霉菌。(教师板书)

师:对!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等会呢就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P29的“放大镜”内。(课件显示霉菌的课件)

师:提示:说明霉菌是物体变质后产生的,直接食用对人体有害。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师:怎么证明你说的有道理呢? 生:用实验验证。师:怎样设计实验 生:用对比实验法

师:好!下面我们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将设计结果记录在29页 “我的实验设计”中。学生设计,讨论,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设计,交流。小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学生可能答不完全正确,提醒学生要在相同时间段观察两组实验的变化,包括是否发霉、发霉程度。)

课件出示观察记录表:你也可以采用其它更形象的方法记录。如拍照、写或画。(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记录)

师:因为这个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在课上无法完成,希望同学们课后都能认真去完成这个实验,老师先预祝同学们实验顺利、成功。教师在几天前做了这个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记录。

师:哪位同学试着说一下食物发霉的条件:

生:温度高、潮湿阴暗、不通风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师:对!出示正确答案。

师: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么?

把讨论结果填写在30页的表中。

(四)、食品保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通过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真菌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种不同于植物,也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体,还知道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有些同学还会做几道真菌类的菜呢,有机会老师也想尝尝你的手艺;同时我们还知道了霉菌的形态、探究了霉菌生长的条件和食物、衣物等防止发霉的方法。看来,同学们经过学习,提高了不少科学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完成霉菌生长条件的实验。

真菌教学反思 篇6

2、能够根据学情选择教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的确定抓住了要点,符合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明确。每课时完成哪些环节有明确计划。

4、教学流程的安排有逻辑性,由浅入深,各个环节有目标任务,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师预设问题能抓住知识重难点,具体有代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显出来,给予学生探讨问题的时间不充分,学生发言后,学生互评没有激发起来,并且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设各个环节所用时间,所以在课堂上教学节奏较为随意,第二课时时间较紧。这是今后要注意的问题。

5、课堂教学上,能够运用表情、语气、语调等提示学生知识的重点之处,以及通过它们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等。但教学语言不够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丰富、生动,未能将文中的“悲壮美”描述到极致。

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课堂上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启发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我想通过下面的方法,效果可能要好些:

(1) 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出对真菌的认识。

(2) 通过学生用放大镜动手观察实物标本,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增强热爱生物的情感。

(3) 通过制作蘑菇孢子印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动手实践能力。

抗真菌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7例均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1]。其中男79例, 女88例, 年龄19~85岁。有合并症121例 (72.5%) , 其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16例 (69.5%)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1例 (36.5%) , 高血压病32例 (19.2%) , 冠心病27例 (16.2%) , 支气管扩张症24例 (14.4%) , 糖尿病10例 (6.0%) , 肺部恶性肿瘤3例 (1.8%) 。近3个月用药史:有反复应用抗生素史82例 (49.1%) , 服用糖皮质激素史20例 (1 2.0%) 。

1.2 临床表现

气急1 5 2例 (9 1.0%) ;咳痰1 4 5例 (8 6.8%) , 其中咳黄痰83例, 白色黏痰62例;发热22例 (13.2%) ;肺部闻及哮鸣音140例 (83.8%) , 湿啰音92例 (55.1%) 。

1.3 辅助检查

C反应蛋白升高103例 (61.7%) 。血气分析示:P a O2<8.0 k P a 6 6例 (3 9.5%) , P a C O2>6.6 7 k P a 53例 (3 1.7%) 。胸部X线示, 肺部片状、絮状渗出病灶50例 (29.9%) 。痰培养示, 正常菌群生长89例 (53.3%) , 白色念珠菌56例 (33.5%) , 铜绿假单胞菌22例 (13.2%) , 肺炎克雷伯菌10例 (6.0%)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例 (1.8%) , 曲霉菌1例 (0.6%) , 其他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黄杆菌等) 5例 (3.0%) 。

1.4 治疗经过

16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据病情严重程度予氧疗、支气管扩张药、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治疗。138例根据入院时症状、两肺湿啰音、血常规、C反应蛋白、影像学表现, 应用抗生素治疗。上述药物治疗1周后, 症状及体征好转84例 (60.9%, 84/138) , 另54例 (39.1%, 54/138) 症状及体征未缓解, 其中32例 (59.3%, 32/54) 痰培养示白色念珠菌, 51例予氟康唑治疗, 3例予伏立康唑治疗。

1.5 54例抗真菌治疗患者的情况

1.5.1 合并症及用药史

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各54例 (各100%) , 支气管扩张症15例 (2 7.8%) , 高血压病8例 (1 4.8%) , 冠心病5例 (9.3%) , 糖尿病4例 (7.4%) , 肺部恶性肿瘤3例 (5.6%) 。近3个月药物应用史:反复应用抗生素44例 (81.5%) , 服用泼尼松片10例 (18.5%) 。

1.5.2 结果

由表1可见, 气急、咳嗽、肺部哮鸣音及C反应蛋白升高应用抗真菌治疗后, 症状消失率明显。

2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与真菌感染常互为关联。真菌孢子的吸入可以导致哮喘发作, 有很多证据显示哮喘患者中存在真菌致敏, 且在真菌致敏和哮喘发病率、症状严重程度, 甚至病死率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2]。支气管哮喘患者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和激素治疗, 致使菌群失调, 气道免疫功能及其稳定性受到破坏, 容易遭受真菌侵袭引起真菌感染。

2.1 需抗真菌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

从本文结果看, 需应用抗真菌药物的住院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 且咳嗽及气急症状较为明显, 入院前绝大部分患者应用过多种抗生素及有反复激素应用史。联合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菌药, 易引起菌群失调, 导致白色念珠菌院内感染[3]。

2.2 支气管哮喘患者抗真菌治疗的病例选择

据丁洪涛等[4]的观察, 糖皮质激素使用, 抗生素使用与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具有密切关系。本组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治疗1周后, 咳嗽、咳白色黏痰及气急症状未好转, 肺部哮鸣音未减少, 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症状改善明显。本组治疗前痰培养示真菌生长20例, 经常规治疗及口腔护理后, 未用抗真菌治疗, 痰培养转为阴性。笔者认为, 此类患者因有细菌及真菌的长期定植, 选择抗真菌治疗时机, 症状及体征较痰培养更为重要。

2.3 抗真菌治疗药物选择

李云等[5]对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较为常见 (6 8%) 。白色念珠菌是呼吸道正常定植的微生物, 当各种微生物处于平衡状态时不致病, 但当机体生理防疫功能、免疫功能减退时可发生菌群易位, 导致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患者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反复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易致白色念珠菌感染。本组51例患者有上述危险因素, 抗炎治疗效果欠佳, 应用氟康唑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首先考虑有气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参考文献

[1]Madani Y, Barlow A, Taher F.Severe asthma with fungal sensitizatio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J Asthma, 2010, 47 (1) :2.

[2]Agarwal R, Gupta D.Severe asthma and fungi:current evidence[J].Med Mycol, 2011, 49 Suppl 1:S150.

[3]Coste AT, Karababa M, Ischer F, et al.TAC1,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of CDR genes, is a new transcription factor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ABC transporters CDR1 and CDR2[J].Eukaryot Cell, 2004, 3 (6) :1639.

[4]丁洪涛, 李永胜.重度支气管哮喘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3) :2709.

抗真菌 篇8

关键词:黑曲霉;白绢病;生物防治;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S43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290—05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是生物技术应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生物。早在1919年就被应用于工业中用来发酵柠檬酸。除了柠檬酸,黑曲霉还是果胶酶、蛋白酶和淀粉转葡糖苷酶丰富的来源。此外,在过去的20年里,黑曲霉亦被用于生物转化、湿法冶金和废物处理。经黑曲霉Asp-1#与蛇纹石尾矿作用后,可将部分尾矿中的镁浸出而生成新物质——有机酸镁。另外在接种不同体积黑曲霉菌液的处理下,Cd、Zn等元素富集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处理。而黑曲霉作为一个安全的优势发酵菌种(GRAS),运用在抗菌药物研究与开发中的报道甚少,并且其抑制真菌病害的能力更是鲜有报道。而引起植物白绢病的齐整小核菌(Scleriti-um rolfsii)是一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发生的植物病害病原,其寄主范围广,已知危害100多个科中的200多种植物,严重危害时,常造成作物大面积减产。所以本研究对黑曲霉抑制白绢病效果及机理进行研究,着重考察黑曲霉不同极性分离段对其抑菌能力的强弱,以及对其细胞膜的影响,旨在补充真菌病害的生防菌种库,另外还测试了黑曲霉不同极性分离段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为新型保鲜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菌株来源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XJ由贵州大学真菌资源研究所分离,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编号:M206021。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由贵州大学真菌资源研究所分离并保藏。

1.2试剂

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日本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日本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二丁羟基甲苯(BHT,上海晶纯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rolox(日本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75%乙醇,95%乙醇;无水乙醇,过二硫酸钾,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葡萄糖均为分析纯;琼脂,代森锰锌。

1.3仪器

DZG-6000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JHT-C超净工作台(上海基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LS-3750型独立式高温高压灭菌锅(北京诺汇诚科技有限公司);HPX-9082MBE电热恒温培养箱(江苏省科学器材有限公司);MGC-100P控温光照培养箱(北京瑞尔欣德科技有限公司);SKY-2112B双层特大容量恒温培养摇床(上海达平仪器有限公司);CX31数码生物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UV757CRT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TopPette移液枪(大龙科技);DDS-307电导率仪(上海智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Al20-40-0.5超临界萃取装置(江苏南通华安超临界萃取有限公司)。

1.4发酵液粗提物不同极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将200 g干燥菌丝体用700 mL 75%乙醇、60℃回流2 h,滤出乙醇并重复以上步骤1次,分别用500 mL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等几种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分2次振荡并依次萃取,对有机相及水相分别浓缩,得到不同代谢液粗提物样品。

乙醇提取后取剩余残渣,加水煮沸,微沸1.5 h,合并滤液,滤液于3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于喷雾干燥箱浓缩,24 h后与95%乙醇混匀,静置24 h后抽滤,即得水提醇沉萃取段样品。

将200 g干燥菌丝体粉末混合均匀后,取50 g作为设备清洗之用,余下150 g分2次萃取完成。萃取压力为5 MPa,温度为50℃,以160~200 L/h流量得15 g超临界萃取段样品。

1.5不同极性分离段对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及IC50

含药培养基制备:将不同分离段用DMSO配制成浓度为80 mg/mL的样品,分别取150μL加入到15 mL已融化并冷却至60℃左右的PDA培养皿中(直径90 mm),使其充分混匀。以加入等体积DMSO的PDA平板为对照。

采用生长速率法,从PDA上培养7 d(待其长出菌核)的白绢病菌落边缘打取直径6 mm的菌饼,菌丝面向下,接种于已经凝固的含药PDA培养基中央,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光照培养。每个处理3次重复。分别于3、5、7 d后测量供试病菌在不同样品的含药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与对照比较计算各样品处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

由以上试验得到最优的2个极性分离段,设置不同浓度梯度(0、5、15、30、45、60、75、80 mg/mL)进行试验,根据生物统计几率值换算表,将抑制百分率换算成抑制概率值,计算其有效中浓度IC50

1.6不同极性样品溶液对白绢病菌细胞膜的影响

采用电导法测定2个效果最优极性分离段对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在50 mL PDA培养液中接人1块直径为6 mm白絹病菌菌饼,于28℃下静置培养7 d。加入效果最优极性分离段至终浓度为0、5、15、30、45、60、75、80 mg/mL,于28℃下静置培养。分别在0、1、2、3、4、5、6 h测定培养液中电导率。

nlc202309031608

1.7抗氧化能力的测定试验

采用DPPH方法,参照文献[8]的方法并加以改良:取1 mL 0.1 mmol/L DPPH(乙醇为溶剂)、0.95 mL 0.05 mol/LTris-HCl缓冲液(pH值为7.4)、1 mL乙醇和50μL样品混合30 min后在波长517 nm处常温条件下测定吸光度,吸光度越小,其自由基清除剂的清除能力越强。计算公式为:

ABTS方法参照文献[9]的方法并加以改良:将2.5 mL7 mmoL/L的ABTS和44μL 140 mmol/L的K2S2O8溶液混合,在室温、避光条件下静置过夜(12~16 h),得到ABTS+储备液。将ABTS+储备液用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20 mmol/L,pH值为7.4)稀释,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使其在波长734 nm处吸光度为0.700±0.002,得到ABTS+工作液。取30μL不同浓度药物与3.0 mL的ABTS+工作液混合,反应6 min,常温条件下于波长734 nm处测定吸光度。抗氧化能力强弱采用Trolox当量(TEAC)来表示,即相同条件下测得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抗氧化活性与Trolox的抗氧化活性作对比,由此得到的比值来反映待测生物活性物质的抗氧化能力。计算公式为:

2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清除率后分别进行作图并计算其清除率的IC50值。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极性分离段对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

通过不同极性分离段的抑菌性试验后,得到3组效果最好的样品作为梯度试验的依据(表1)。较之其他极性分离段,超临界萃取段(图1-H)、水提醇沉段(图1-E)、正丁醇段(图1-F)抑制率在处理7 d分别达到了93.22%、79.67%、74.11%。

黑曲霉XJ不同段粗提物对白绢病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菌丝在含药培养基上生长缓慢,甚至在同一浓度下比阳性对照药代森锰锌(80 mg/mL)的抑制能力还要强很多(图1-B)。正常状态下菌丝无色透明,呈空心管状结构,有隔膜(图2-A),呈放射状生长,有分枝,在分枝的基部有明显的缢缩,局部有锁状联合现象(图2-D)。经过水提醇沉萃取段和正丁醇段分别处理后,出现菌丝数量减少、直径变粗、长度变短,出现褶皱、原生质凝洁、严重变形等现象(图2-B,图2-C)。同时还观察到有的菌丝呈念珠状膨大(图2-E)。

通过设置不同浓度(0、5、15、30、45、60、75、80 mg/mL)对3种待测药品进行浓度梯度试验(表2~表4),通过SPSS19.0软件计算得到超临界萃取段、水提醇沉萃取段和正丁醇段的半抑制浓度(IC50)在处理后7 d分别为6.177、71.416、19.248 mg/mL。同时发现在处理后3 d水提醇沉萃取段和正丁醇段在各浓度下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能力,而超临界萃取段则在处理后7 d表现的抑菌能力最强。

2.2不同极性分离段对白绢病菌细胞膜的影响

超临界萃取段、水提醇沉萃取段和正丁醇段对白绢病菌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见图3至图5。其中白绢病菌在空白对照的培養液中培养时,培养液的电导率随时间的延长表现十分稳定。3种药物处理后菌丝的电导率均在不同浓度下相较于空白对照有了显著提高,且在处理3 h电导率达到顶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代森锰锌处理在处理后2 h达到峰值,随后稳步下降。

2.3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表5表明,在2种方法中,水提醇沉萃取段、正丁醇萃取段和超临界萃取段均有一定的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但相对于阳性对照还相差甚远。水提醇沉萃取段在2种方法均体现了相对于正丁醇和超临界萃取段更强的抗氧化能力。而超临界萃取段在APTS法中的抗氧化能力远强于其在DPPH法中的表现。

按照试验方法,测得对水提醇沉萃取段、正丁醇萃取段和超临界萃取段以及阳性对照品不同质量浓度下抗氧化数据,并通过Excel 2010软件对其制作出抗氧化质量浓度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影响的关系图(图6、图7)。

图6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水提醇沉萃取段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与质量浓度呈正量效关系,即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也增大。当质量浓度低于45 mg/mL时,正丁醇萃取段和超临界萃取段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与质量浓度呈正量效关系,随后继续增加质量浓度,清除率几乎不变。当质量浓度低于5 mg/mL时,维生素C、Trolox和BHA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与质量浓度呈正量效关系,随后继续增加质量浓度,清除率几乎不变。

图7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水提醇沉萃取段、正丁醇萃取段和超临界段萃取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同样与质量浓度呈正量效关系,即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也增大。而水提醇沉萃取段在60 mg/mL前几乎以线性条件增长,其后在80 mg/mL时清除率达到了97.41%。

3讨论

黑曲霉Ⅺ系从患有冠瘿病的葡萄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与植物病原菌有相似的生态环境,生长快,且分泌抑菌物质多。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其发酵液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本研究针对黑曲霉不同极性分离段对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的抑菌活性、细胞膜通透胜以及药物自身抗氧化能力等几个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其作用机制、明确其抑菌机理奠定了基础。

在抑菌活性方面,通过显微观察,经水提醇沉萃取段和正丁醇段处理后白绢病菌菌丝生长速率严重减缓,菌丝出现严重变形、细胞内原生质凝结和菌丝顶端膨大等现象。而且黑曲霉Ⅺ不同粗提物段也表达出了抑菌能力远强于化学农药的能力。

目前,报道的多是壳聚糖影响真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及细胞内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外泄,但是关于黑曲霉对真菌细胞膜功能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发现水提醇沉萃取段和正丁醇段处理白绢病菌丝在短时间内即会使溶液电导率變化百分率明显提高,并且在测定3 h时达到峰值,且不同浓度均高于对照中的电导率变化百分率。当微生物处于不利环境或受到药物毒害时,往往会导致其生物膜流动性降低和半透性丧失,此时细胞内K+等电解质大量外泄,而经药物处理后,培养液电导率的升高可以反映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抑制物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质渗漏,电解质不断渗出,导致电导率的升高可能造成细胞流动性降低,细胞内环境稳定性被破坏,从而导致原生质外渗,破坏菌体细胞,从而起到抑菌作用。但由于未对胞内蛋白和核酸等物质测定,所以不能笼统地认为其机制与壳聚糖完全相同。

食品如果受到微生物感染以及自由基的释放会导致不饱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而本研究发现的分离产物有与对照品相似的增强商品货架期的长短及自由基清除能力,甚至还有抑制有害微生物的能力。针对于黑曲霉XJ 3个分离段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虽相对于对照品较弱,但黑曲霉作为一种对人体无害的优势发酵菌种,体现出的发酵能力强、抑菌谱广的特性是对照品无法比拟的。另外在本研究中出现了其抑菌能力与抗氧化能力呈负增长关系,可以推测分离段对白绢病菌丝有氧化作用,以提高其抑菌能力。

综上,本研究着重对黑曲霉粗提物对白绢病菌体外的抑菌效果、细胞通透性以及药物自由基清除能力做了基本的试验,也部分揭示出了黑曲霉在这几方面上的能力。但深入的研究还需在下一步的试验中予以实践,例如黑曲霉是否导致细胞内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外泄,以及对抑制过后的菌体超微结构下观察等研究,这些对于完整阐述出黑曲霉的抑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八上生物真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说出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的形态、颜色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孢子印,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

【教学重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以观察、讨论法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稀释的碘液,吸水纸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餐桌上会吃到芹菜等蔬菜,也会经常看到蘑菇、银耳、木耳等,仔细对比它们的形态,你想知道些什么信息呢?

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如:蘑菇、银耳、木耳是植物吗?它们有根、茎、叶吗?为什么它们不是绿色的?

师:蘑菇、木耳、银耳和芹菜等蔬菜不一样,它们没有根、茎、叶,没有叶绿素,不属于植物,而是属于真菌。那么真菌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真菌》。

二、新知导学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师:真菌是多种多样的。(图片展示多种多样的真菌)观看图片,哪些真菌是你认识的?

生:观察图片并指出自己所认识的真菌。

师:这些真菌有些是多细胞的,比如:猴头菇、平菇、灵芝、冬虫夏草、牛肝菌等;也有一些是单细胞的,比如酵母菌。有的是可以食用的,如蘑菇(平菇、猴头菇)、牛肝菌等;有的是可以药用的,如灵芝、冬虫夏草等。这些真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二)真菌的结构

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师: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菌,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面包、馒头、奶酪等发面食品都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酵母菌。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完成与实验相关的练习。

生:完成实验,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实验:观察酵母菌

目的: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的芽体。

师:酵母作为一种真菌,它与细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们一起来比较观察。(展示酵母菌图片与细菌、植物细胞图片)对比观察:

(1)酵母菌由哪些结构构成?

(2)酵母菌和植物细胞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酵母菌和细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

(1)酵母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构成。

(2)与植物细胞相比,酵母菌没有叶绿体。

(3)与细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师:那你能推测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吗?

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异养生物。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成熟的酵母菌细胞会向外生出与自身相似的突起,这个突起就是芽体。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芽体会逐渐长大,脱离母体,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个体。这样的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如果环境不适宜,酵母菌就会进行孢子生殖。

2.霉菌的形态结构

师:霉菌也是一种真菌。很多霉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到了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发霉的食物,(展示发霉的食物)这就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霉菌的形态结构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实验。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认真进行实验,并完成相关练习。

生:进行实验并将结论交流

实验目的: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

方法步骤:

1.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其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青霉颜色呈_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

师:霉菌的菌丝都是一样的吗?(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面的问题:图中序号代表什么结构?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真菌?青霉的细胞中有叶绿体吗?你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吗?

生:(到屏幕上指出并讲解)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是营养菌丝。

师:你认为这些菌丝有什么作用呢?

生:营养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吸收营养。

师:是的,霉菌的菌丝是由很多细胞首尾相连而成,属于多细胞真菌,这一点是和酵母菌不同的。霉菌的结构和酵母菌相似,也没有叶绿体,要靠吸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生存,属于异养生物。我们已经知道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生殖,那么霉菌的生殖方式又是什么呢?

生:孢子生殖

师: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青霉扫帚状的分支末端有成串的绿色孢子,青霉就是通过这些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夏天,发霉的面包也会发霉,这种霉菌叫做曲霉。曲霉气生菌丝的顶端膨大成球状,表面呈辐射状的着生着球形的孢子,曲霉就是用这些球形的孢子来繁殖的。可见,霉菌都是通过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3.蘑菇的形态结构

师:蘑菇是一种大型真菌,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在哪里可以采到蘑菇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细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师:蘑菇由哪些结构构成?认真观察蘑菇的相关图片并阅读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蘑菇图片)

(1)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蘑菇的菌体由菌丝构成,是多细胞的真菌。靠地下菌丝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机物;不含叶绿素,属于异养生物。

师:蘑菇又是如何进行生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内容,试着描述制作孢子印的步骤。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1.选取较大的新鲜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杯。

师:第二天,拿开培养皿(或玻璃杯)和菌盖,可以看到在白纸(或玻璃板)制作好的孢子印了。(展示孢子印图片)仔细观察,白纸上留下的孢子印是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排列形状呈放射状?

生:讨论后将填空补充完整。

师:观察孢子的大小和颜色,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孢子和蘑菇的繁殖有什么关系?

生:孢子很小,呈褐色。蘑菇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成熟后会散落下来,落到适宜的地方就会萌发出菌丝。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用孢子印制作的图画。(展示图片)很漂亮是不是?相信你也可以制作出更漂亮的图画。请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制作孢子印图画,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发到班级群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比一比谁的更漂亮!

拓展延伸:

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是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比如(展示图片):蛤蟆菌、毒红菇、花褶伞等。怎样鉴定蘑菇是不是有毒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辨别:1.颜色鲜艳,不生虫蛆;2.菌盖顶部有黏液或瘤状突起;3.受伤后变色,有腥、臭、辣、苦等气味;4.菌柄上有菌环。因此,对于从野外采回来的蘑菇,一定要仔细辨别,千万不要随意食用!

(三)真菌的生殖

师:回忆酵母菌、蘑菇和霉菌的生殖,你能总结出真菌的生殖方式吗?

生:(观看图片并总结)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除了用孢子繁殖,也可以出芽生殖。

(四)比较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征有哪些异同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酵母菌、霉菌和蘑菇,它们都属于真菌。对于真菌,你有哪些收获呢?(出示酵母菌、霉菌、蘑菇图片)你能把你今天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生: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共同总结真菌的特征。

三、精华提炼

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生殖。

四、典型试题

1.细菌与真菌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D)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有细胞核

C.都是分裂生殖

D.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真菌特征的是(D)

A.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和成形的细胞核

B.真菌中的蘑菇和霉菌是多细胞的,酵母菌是单细胞的

C.真菌产生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D.真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板书设计】

酵母菌:单细胞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异养出芽生殖

霉菌: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蘑菇: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真菌特征: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繁殖。

【教学反思】

河南大型真菌资源研究 篇10

河南大型真菌资源研究

大型真菌是自然界的一类具有特殊意义的生物资源,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它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河南省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为大型真菌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多样的适宜条件,境内蕴育了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是我国大型真菌资源丰富的地地区之一.

作 者:生物所  作者单位: 刊 名:创新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NEW GROUND 年,卷(期):2003 “”(11) 分类号:F1 关键词: 

温血,为了抵御真菌? 篇11

众说纷纭的温血之谜

无论天冷还是天热,只要触摸别人的皮肤,你就能感觉到人类温暖的体温。一个人的皮肤如果触摸上去感觉冰凉或者滚烫,那他一定是生病了,因为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应该在37℃左右。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37℃是人类正常的体温。但事实上,我们所认为的再正常不过的37℃的体温其实并不正常。要知道,维持较高的体温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包括人类在内的温血动物为维持温血而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实际上,温血动物并非只是温血,简直可以说是“热血”——鸟类的平均体温达到了40℃,哺乳动物虽然低好几摄氏度,但即使是人类的37℃,也高于地球上任何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包括撒哈拉沙漠和亚马孙雨林在内。而为了燃起这把“生物化学之火”,我们进食的频率相当于同样大小身体的蟒蛇的50倍,所消耗的热量是其30倍。

在自然界,除了鸟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其他动物本身并不产生热量,例如蜥蜴就是冷血动物(或者说是变温动物),青蛙也是冷血动物,还有昆虫、蛇、鱼类等,都是冷血物种。当太阳落山后,它们的身体就慢慢地冷了下来;当太阳升起时,它们的身体又渐渐温暖起来。因此,冷血才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常态”。

当然,温血也有很多好处,比如能让身体在寒冷的天气中继续保持活动能力,能给幼崽提供温暖舒适的怀抱,不用晒太阳也能保持体温,等等。可是,动物为了保持温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些温血动物一天需要吃掉同等大小爬行动物一个月的食物才能保持恒温。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体的热量主要是由内脏器官产生的,如肝脏和大脑,温血动物的这些器官通常比冷血动物更大,它们的细胞燃烧食物的能力大约是冷血动物的5倍,因此能够持续产热,使整个身体始终保持温暖。如此看来,温血是一种极其浪费的机制。相比之下,一些冷血动物进化出了更有效的策略。例如,棱皮龟能够将游泳时产生的热量保存起来,使体温保持在海水温度的10℃以上,与其他海龟相比,它们可以到更冷的海水中去觅食;旗鱼在猎食的时候会选择性地提高眼睛和大脑的热量;甚至一些昆虫如天蛾,也会在需要的时候才产生热量。那么,为什么唯有鸟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要让体内的“火炉”一刻不停地燃烧呢?

温血机制是物种进化中的一个有趣现象,也是一个至今未解的自然之谜。关于温血机制的起源理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理论认为,温血机制的进化与耐力有关: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有氧代谢能力很强,能长时间地为肌肉提供大量氧气,提供捕猎和搏斗所需能量,因此,是动物对耐力的选择造就了恒温机制。另有理论认为,温血机制的进化源自于小型食肉动物,目的是保持其活跃的捕食生活方式。还有理论认为,温血机制的进化源自大型食草动物,为保证其对氮元素的需求,推动了温血机制的进化。

温血机制新理论

关于温血机制的起源,科学家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答案。最近,美国生物学家阿图洛·卡萨德瓦尔提出了一种新奇理论:真菌或许是人类体温高于其他温血动物的秘密之所在。在过去30年里,卡萨德瓦尔一直致力于研究侵入人体的真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非我们要食用某些真菌类食物,除非我们在浴帘上发现了霉菌,除非真菌在我们的脚趾间繁殖滋生起来,我们很少会去关注这些不起眼的小生物。然而,在将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都是地球生命故事中的“主角”,它们生活在地球生命栖息地的每一个角落里,生活在几乎每一个物种的身体表面。植物的叶子上、根茎上,以及植物的几乎每一个部位都可能有真菌滋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身上更是容纳了成千上万的真菌病原体。调查发现,一些真菌正在令整个青蛙物种濒临灭绝。甲虫、蚂蚁和白蚁的身体都是真菌的栖息之处,有的真菌甚至还反客为主,夺取这些生物大脑的控制权,令它们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可怕事情。可以这么说,真菌无处不在。

相比之下,真菌无法真正占领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人类的身体。卡萨德瓦尔的研究发现,侵入人体的真菌可谓少之又少,主要包括引起发癣、足癣、金钱癣的几种真菌。此外,还有一种叫做肺囊虫的真菌。肺囊虫常常会令免疫功能较弱的人患上肺炎。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在几乎所有人肺里的肺囊虫是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的。对于引起发癣的真菌,与其说是一种病原体,不如说是偶尔“造访”我们身体的“访客”。另外还有几种真菌,包括假丝酵母菌(亦称念珠菌)、隐球酵母菌、曲霉菌、结节型组织胞浆菌等,它们通常只生活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体内,虽然也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伤害,但并不会进化成为病原体。

如此看来,在我们免疫系统强大的防御力量面前,真菌简直毫不足道。每天有无数的真菌孢子通过空气传播落在我们的身上,但只要你身体健康,它们就不会对你构成伤害。大多数情况下,你皮肤上的细菌,以及你的免疫系统细胞,会利用一道道生物化学屏障,击败这些外来入侵者。

温血,为了抵御真菌?

除了人类,不受真菌控制的还有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哺乳动物的种类多达4000种,而在已知的150万种真菌中,寄生在哺乳动物身上的只有区区不到500种,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不会引起疾病。相比之下,寄生在人类肚脐中的细菌种类多达几千种。至于鸟类身上是否有真菌寄生,这个问题目前似乎还无人能够回答,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鸟类真菌病原体”,你会发现搜索结果是“0”。

哺乳动物和鸟类是仅有的两个大类的温血动物,而两者都拥有对真菌强大有效的抵御力量,那么,这是一种巧合吗?卡萨德瓦尔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巧合,一定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在他看来,这就是我们的堪与热带温度相比的体温,是它阻止了无孔不入的真菌的侵入,而这也正是我们进化为温血动物的根本原因。

为了证明关于真菌与温血机制关系的理论是正确的,卡萨德瓦尔与其他真菌专家一起,对4000多种真菌的生长温度进行检测,并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多数真菌在-4℃~30℃时最为活跃,超过30℃,它们就会感觉太热了,只有不到1/3的真菌特种能够在37℃以上存活,只有5%的真菌能在41℃的高温下存活。这就是说,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温超过了大多数真菌能够忍受的温度极限。

接下来,卡萨德瓦尔又建立了哺乳动物在保证身体正常功能与维持较高体温所付出代价两者之间的最佳体温模式,并与抑制真菌病原体入侵所需的额外温度增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最佳平衡温度为36.7℃,与人类和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正常体温正相吻合。

卡萨德瓦尔的研究还发现,少数体温偶尔或永久性地低于这个标准的哺乳动物似乎更容易感染真菌。比如,在北美地区,冬眠的蝙蝠被真菌感染白鼻综合症的现象非常普遍。又如,虽然兔子身上的真菌病原体并不多,但它们的睾丸却是一个容易招惹真菌的地方,因为那里的平均温度为35℃,比兔子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温度要低4℃~5℃。

我们正在失去对真菌的免疫力

我们知道,发烧现象是我们的身体为抗击病原体入侵而进化出来的一种保护机制。卡萨德瓦尔指出,同理,生物体拥有较高的体温是生物体在真菌入侵的威胁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策略。真菌是温血机制进化背后的推动力量。

无论真菌是否真的推动了温血进化,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能够成就为今天的人类,其他物种对我们的影响功不可没。人类独特的身体、器官、体温、化学成分等,不仅是在远古地球环境中进化而来的,同时也是在与远古物种的相互作用中进化而来的。

如果卡萨德瓦尔的理论是正确的,意味着我们将面对更复杂的情况:根据一些研究,到2100年,全球变暖将使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变得与我们的体温一样高。可以想象,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大多数真菌也将加快进化,以适应和耐受更高的温度。所以,全球变暖除了带给我们其他麻烦外,还可能让我们失去对许多真菌的免疫力。

上一篇:女生安全意识自我防范下一篇:房屋过户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