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真菌病

2024-10-05

肺真菌病(精选7篇)

肺真菌病 篇1

现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5例肺真菌病外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肺真菌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7~64岁,平均45岁。临床表现以反复咳嗽、咳痰为主9例,以反复咯血或痰中带血丝为主7例,以胸闷、胸痛为主者9例,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者5例。8例合并肺不张,6例合并支气管扩张,5例合并肺结核,5例合并原发性肺癌,1例合并糖尿病。胸片表现多样:肺内呈现大片致密影4例,肺内空洞6例,肺不张8例,肺内炎性肿块5例,胸膜肥厚2例。病变位于右肺上叶7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4例,左肺上叶6例,左肺下叶5例。本组患者均为内科拟诊为肺真菌病,经内科抗真菌治疗3~6个月无明显效果,转入我科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本组25例肺真菌病中2例行肺楔形切除术,3例行肺段切除术,12例行肺叶切除术,4例行全肺切除术,2例行胸膜肺切除术,2例行胸廓成形术。术后均给予抗真菌药治疗1~3个月。

2结果

本组25例肺真菌病中无手术死亡,治愈19例(76%),好转6例(24%)。术后并发症6例,其中切口感染3例,脓胸2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术后均经病理切片证实,25例中肺隐球菌病11例,肺曲菌球病7例,肺念珠菌病7例,球孢子菌病2例。随访6个月~1年,22例无复发。

3讨论

3.1 诱因与感染途径

近年来肺真菌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可能与广泛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抗代谢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的经常使用等有关[1]。本组25例中有15例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咳嗽、咳痰后,5例发生于因结核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后,1例发生于因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后,其发病诱因与文献报道[2]基本相符。肺真菌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①内源性:正常人口腔及上呼吸道内存在真菌,当口腔卫生差,机体抵抗力低时,真菌能侵入肺部引起感染。②外源性:吸入带有真菌孢子的尘土引起肺部感染。③继发性:在体内其他部位的真菌病经血性或淋巴系统播散至肺部引起感染。本组患者有15例来自农村,可能因吸入真菌孢子而致病;4例可能与经常不注意口腔清洁误吸有关。可见,肺真菌病作为一类条件致病性感染,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状态和改善卫生生活环境,应当可以预防或减少肺真菌病的发生。

3.2 临床诊断

肺真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反复咳嗽、咳痰为主,可伴发热、胸膜痛、咯血等症状。胸部X线表现多样但也无特异性,易与肺部常见疾病相混淆。临床诊断相当困难。本组25例中临床表现均不典型,仅仅6例于内科经反复痰培养、血清学检查和胸片表现确诊,其余均因内科治疗3~6个月后症状无缓解或胸片高度怀疑肺癌而经开胸探查后病理切片检查确诊。因此,对于反复肺部感染或影像学上怀疑肿瘤的患者,而内科常规治疗无效后,应考虑肺真菌病感染可能。

3.3 外科治疗

肺真菌病常形成局限性不可逆性病变[2,3,4],首选内科抗真菌治疗,当内科常规抗真菌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应当积极采用手术治疗,防止病灶扩散或蔓延。我们认为手术适应证有:①肺部病变在抗真菌药物正规治疗3~6个月后无明显吸收好转,或有反复咯血而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的。②肺部有局限性不可逆或空洞等肺遭受破坏,且病情有恶化倾向的。③肺内局限性病变,不能排除肿瘤的。④肺部病变药物治疗后产生纤维化、钙化影响周围组织,并发肺不张或上腔静脉综合征者,如症状明显的需要手术解决。肺真菌病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应当综合考虑患者全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尽可能的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通过本组资料我们发现行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者,术后并发症少,很少复发;而行全肺切除术、胸膜肺切除术或胸廓成形术者,术后并发症较高。本组25例患者中17例行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者,仅1例出现并发症,而8例行全肺切除术、胸膜肺切除术或胸廓成形术者有5例出现相应并发症。本组25例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1年,22例无复发,3例因肺癌行化疗或放疗后再次感染。可见,肺真菌病的外科治疗不仅要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而且应尽可能的选择手术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同时术后还应当加强抗真菌药物治疗。尽管肺真菌病外科治疗不是其首选方法,但是针对某些内科治疗无效的肺真菌病患者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衍庆.现代胸心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83-586.

[2]范利民,陈文虎.黄偶麟,等.肺真菌病36例的诊断与外科治疗.上海医学,2007,21(4):237-238.

[3]高文英.肺真菌病45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刊,2006,17(3):89-91.

[4]张常然.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经验性诊治体会.新医学,2007,13(08):97-99.

肺真菌病的CT分型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23例肺真菌病患者, 男性15例, 女性8例;年龄20~73岁, 平均年龄45岁。11例 (47.8%) 有长时间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史, 抗感染治疗长达6~7周, 病灶未见明显吸收;发病初期患者有咳嗽、咳痰, 轻度发热;9例 (3 9.1%) 伴有咯血。

1.2 检查方法

16例行CT平扫, 7例同时行CT平扫和增强后扫描。CT采用西门子AR Star螺旋型扫描机, 层厚与层距10mm, 兴趣区改为层厚与层距5mm, 造影剂使用Omnipaque, 剂量按2ml/kg计算。6例在CT定位下行穿刺活检。

2 结果

2.1 炎变型

4例 (17.4%) , CT表现呈两中下肺非对称性分布的斑片状、小片状边界模糊阴影或毛玻璃样淡薄影;两肺线样、网格样阴影。因其表现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相似, 被分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各1例;误诊为一般性肺炎2例。

2.2 肺段型

5例 (21.7%) , CT表现基底紧贴胸膜尖端指向肺门的楔状实变阴影, 多为单发, 边界清晰, 其中1例可见小空洞、蜂窝影及支气管充气征。4例CT诊断为节段性肺炎, 另1例因伴有小空洞诊断为肺脓肿。

2.3 结节型

6例 (26.1%) , CT表现两肺均为多发性大小不一的结节, 该型是肺真菌病的特征性CT表现。其中2例显示大结节中“空气半月征”和“洞内浮球征”;3例可见结节周围“晕圈征”。1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

2.4 混合型

8例 (34.8%) , 兼有上述其中2型以上的CT表现。8例混合型因病灶形态呈多样化均被分别误诊为转移性肿瘤、周围型肺癌及肺炎等。

3 讨论

肺真菌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常因复杂多变, 使得鉴别诊断难度增加, 误诊率也较高。本组23例肺真菌病中仅5例结节型由影像学直接确诊, 其余18例均造成误诊或未定性。分析其原因是: (1) 炎变型:是肺真菌病的初期CT表现, 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很相似[1,2], 仅凭影像学难以确诊。 (2) 肺段型:CT表现与节段性肺炎影像表现大致相仿, 但若能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亦可减少误诊。 (3) 结节型:显示的“空气半月征”、“空洞内浮球征”、“晕圈征”等均为肺真菌病CT的特征性表现[3,4], 因而此型误诊率较低, 本文1例结节型因表现为边缘分叶、毛刺状阴影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 (4) 混合型: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 如发现同时具有结节型的特征性表现, 诊断并不难。

本组4例炎变型和8例混合型, 抗感染治疗长达6~7周, 病灶未见明显吸收, 改用抗真菌治疗后效果明显, 1周左右痊愈。6例诊断不定性的患者在CT定位下行穿刺做病理检查证实为肺真菌病。由此笔者认为, 在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要考虑肺真菌病的可能, 应尽早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性诊断。通过对23例肺真菌病的CT影像学分型误诊和不定性诊断的结果, 笔者认为, 肺真菌病的CT表现由于存在容易造成误诊的诸多复杂因素, 因此, 在临床诊断中应掌握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技术, 不贸然确诊, 结合病理和其他检查手段以及患者的临床指征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后做出诊断。

参考文献

[1]张国桢.实用胸部CT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74-75.

[2]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90-91.

[3]袁新平, 张国民, 严信.侵袭性肺曲菌病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9) :639-640.

肺真菌病 篇3

1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老年COPD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现根据患者是否继发肺真菌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46例与非感染组40例。感染组年龄60 ~81岁,平均(67. 56 ±5. 43) 岁。非感染组年龄62 ~82岁,平均(67. 76 ±5. 47)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1. 2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2组患者间差异,从而进一步分析继发肺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1.3评价指标抗菌药物时间[3];激素;低白蛋白血症;糖尿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营养不良[4]。

1. 4统计学方法对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 0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率的比较采取卡方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2组单因素对比感染组糖尿病人数,机械通气人数,呼吸衰竭人数,激素使用人数及营养不良人数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 < 0. 05)。感染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 (18. 32 ± 3. 78) d,明显高于非感染 组 ( P < 0. 05),白蛋白含量为(31. 34 ± 4. 54 ) g / L,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 < 0. 05)。见表1。

2. 2多因素分析老年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与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白蛋白水平均相关(P均 < 0. 05) 。见表2。

注:与非感染组比较,*P < 0. 05

3讨论

3. 1老年COPD治疗现状目前为止对于COPD的治疗要求为尽量缓解患者急性发作期症状,改善气道气流受限程度,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等。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辅以理疗、心理、饮食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化痰止咳、抗菌药等。但有报道称激素、抗菌药的使用可能会与继发肺真菌病有关, 所以在研究此次老年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时,也将上述2项列为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5]。

3.2老年COPD继发肺真菌病的危险因素分析根据结果显示,感染组使用激素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同时抗菌药使用时间也是感染组明显较长,差异显著。说明激素的使用和长时间的抗菌药使用可能会导致继发肺真菌感染的概率增高,从而造成COPD的再次急性发作。 COPD患者使用激素是为了减少患者炎症反应,减少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分泌,从而减缓患者气流受限的临床症状[6]。但同时,也减少了对真菌菌丝的杀伤效果,这可能是导致易发肺真菌病的原因。而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也会导致体内正常菌群环境失衡,失去了对真菌的正常生理屏障,减弱了杀伤机制,导致疾病发生[7]。

除了上述2个因素外,机械通气、呼吸衰竭和营养不良也均显示可能与继发肺真菌病相关。机械通气和呼吸衰竭的病人,前者由于氧气管等侵入性操作导致生理屏障作用部分消失,后者肺部功能衰竭一定程度代表纤毛运动等排出异物的功能差,所以也会有一定的易感性[8]。

同时,感染组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感染组,且差异均有 显著性,该点也符 合该领域 的相关研 究结果[9]。

综上所述,分析老年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可以根据具体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对降低感染率尤其是肺真菌病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更好地降低真菌感染率提供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COPD患者86例。根据患者是否继发肺真菌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别为46例和40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并探讨2组患者间差异,利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继发肺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感染组糖尿病人数占23.91%,机械通气人数占45.65%,呼吸衰竭人数占63.04%,激素使用人数占84.78%,营养不良人数占50.00%,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8.32±3.78)d,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白蛋白含量(31.34±4.54)g/L,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与低白蛋白血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相关。结论分析老年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65例院内肺真菌感染的临床探讨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0年6月期间于我院诊断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共65例。其中男性41例, 女性24例;年龄37~92岁, 平均70岁。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8月颁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中的诊断标准[2]。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的为确诊;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依据的为临床诊断;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的为拟诊。

1.2.2抗真菌治疗结果判定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 肺部阴影明显改善, 病原学检查阴性为有效;无效为病原学检查在排除污染的情况下持续阳性, 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改善或加重, 包括死亡。

2结果

2.1基础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为继发性真菌感染患者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基础疾病 (占76.7%) , 其次为细菌性肺炎 (占17.8%) 和恶性肿瘤 (占5.5%) 。56例 (86.2%) 患者存在相关危险因素, 其中47例 (83.9%) 长期使用抗生素, 38例 (67.8%) 侵袭性留置管道, 35例 (62.5%) 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2.2真菌检测情况患者全部进行了痰液或下呼吸道采样的真菌涂片及培养。共培养出致病真菌67株, 多数为念珠菌属 (95.7%) ,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 (70.5%) 最常见, 其次为热带念珠菌 (15.9%) 和光滑念珠菌 (13.6%) 。3例曲霉感染。

2.3治疗及转归62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 疗程1~28d, 平均 (15.87±6.46) d。治疗有效者51例 (83.3%) 。7例患者死亡 (8.1%) , 4例预后不详。59例念珠菌感染患者全部采用氟康唑作为初始治疗, 3例因疗效不佳或无法耐受而改用伏立康唑, 治疗有效者49例 (83.1%) , 6例死亡 (10.2%) , 4例患者预后不详 (6.8%) 。3例曲霉感染患者在临床诊断明确之前即给予氟康唑行先发或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痰真菌培养明确为烟曲霉与黄曲霉混合感染后将治疗药物调整为伊曲康唑。3例患者中, 治疗有效者2例 (66.7%) , 死亡1例 (33.3%) 。

3讨论

真菌是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 寄生于皮肤和黏膜。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 重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延长, 但与之相关的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文献报道[3], 绝大多数的院内真菌感染为条件致病菌, 其中念珠菌属占绝大多数。近年来, 侵袭性真菌感染, 尤其是曲霉感染的发病在国内外均呈增加趋势。尽管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菌血症的发生有所减少, 但高危人群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此外, 其他念珠菌属, 如光滑念珠菌的感染率不断上升[4]。本组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共培养出67株真菌, 多数为念珠菌属,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 (70.5%) 最常见, 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致病菌群的改变可能和氟康唑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得敏感菌的比例相对减少, 而光滑念珠菌等少见耐药菌的比例增加有关。本组所有患者都有基础疾病, 86.2%的患者具有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COPD和长期使用抗生素分别是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广谱抗生素是治疗重症细菌感染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长期使用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 诱发机会性感染。多种侵入性诊疗手段的实施也是导致患者的院内真菌感染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机械通气2d以上的患者易发生呼吸道真菌定植, 为侵袭性真菌感染创造了条件[5]。侵入性留置管道、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等操作增加机体消耗、降低抵抗力为真菌入侵提供了可能。真菌感染的关键是要预防, 特别是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 应掌握以下原则: (1) 一种抗菌药物可以控制的感染不任意选用多种药物联用, 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抗菌药物。 (2) 在疗程上应尽量缩短,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3)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应减少或不用糖皮质激素、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 以避免真菌生长的酸性环境。 (4) 为避免胃肠道和口咽部真菌移行和易位, 可给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5) 做好口腔护理使口腔寄生菌减少, 口腔黏膜p H值偏低时, 应以5%碳酸氢钠行口腔护理。 (6)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减少机械性损伤和外源性污染。文献报道念珠菌血症的病死率为39.2%, 而侵袭性曲霉病的死亡率高达50~100%[6]。目前认为对于高度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 应该在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同时采用早期的先发或经验性治疗以改善预后[7]。本组绝大多数患者在怀疑真菌感染早期即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并及时根据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和治疗的效果调整用药, 因此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83.1%。我们认为:对于临床诊断患者, 应及早静脉给药行抗真菌治疗, 坚持早期、足量、足疗程原则, 对持续发热的重症感染患者, 当有新的感染症状出现或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下感染症状仍加重, 可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军.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21) :1443-1444.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697-700.

[3]段炼.院内肺部真菌感染45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5) :977-978.

[4]Richardson MD.Changing patterns and trends in systemic fungal in fections[J].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5, 56 (Suppl 1) :5-11.

[5]Muquim A, Dial S, Menzies D.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J].Can Respir J, 2005, 12:199-204.

[6]段炼.院内肺部真菌感染45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5) :977-978.

肺真菌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以来本院收治的4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真菌感染的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16例, 年龄55~75岁, 平均年龄65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听诊可闻及双肺湿啰音, 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症状, 部分患者痰液中出现血丝或者咳血;口腔内出现白色乳胶样物质, 临床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 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1.2 临床放射

检查X线平片可见患者双肺纹理增重, 紊乱, 内见斑点样高密度影, 部分患者出现空洞, 内见球样物质, 随着体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CT检查可以清晰观察到肺内呈片状的高密度影, 部分患者的空腔内可见曲球菌球影, 伴随体位的改变而发生位置的改变。

1.3 临床治疗方法

本院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 本院采用伊曲康唑0.2 gq.d.p.o., 使用2周, 2周后进行痰液培养, 如果3次痰液培养没有发现真菌, 既可以停药。

2 结果

经过2周的临床治疗, 48例患者中, 42例患者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衰竭;2例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3例患者出现心脏衰竭, 1例患者出现呼吸衰竭。

3 讨论

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目前临床上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应用于临床, 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导致患者出现真菌感染, 在本组48例病例中, 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34例, 抗生素大剂量治疗的患者11例, 所以作者认为抗生素以及激素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的罪魁祸首;部分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创伤性操作, 明显增加了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的机会;营养障碍是导致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的另外一个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通气功能的降低, 患者能量消耗过大, 容易出现负氮平衡, 再加上患者食欲下降, 营养摄入不足, 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能量消耗, 出现呼吸功能明显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出现各种真菌感染, 引起肺内感染。

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预防

老年患者特别是长期卧床, 大剂量应用抗生素以及激素的患者, 病情出现反复, 好转-恶化-好转的时候应该想到本病;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疗强调加强支持疗法, 增强患者的主动免疫功能;严格掌握患者抗生素的用量以及应用时间, 同时选择窄谱抗生素, 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 对于护理人员要进行教育指导, 对患者进行勤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的排出;同时避免长期应用激素治疗。

3.3 真菌感染确诊后抗真菌药物的选用

依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选用不同的抗真菌药物, 两性霉素B属于广谱抗真菌药物, 是治疗危重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疗效经过临床验证, 并且真菌对其产生耐药性时间缓慢, 但是该药物副作用较大, 可以对患者的心肾以及肝脏功能产生损害, 一定要依据患者的自身状况作出选择;氟康唑属于广谱抗真菌药物, 且肝肾毒性较低, 可作为首选药物。

3.4 微生物学检查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考虑微生物学检查: (1) 患者咳嗽、咳痰, 在咳出的痰液中发现真菌菌丝的; (2) 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盥洗, 培养出真菌菌丝的; (3) 患者临床症状较重, 出现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检查可检查出真菌的; (4) 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呈阳性反应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呈现递增的趋势,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合并部分器官衰竭的患者显得更为重要。总之, COPD并发肺部真菌感染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严格控制抗生素及激素的使用、综合治疗、合理选药才是控制真菌感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乃静, 李伟, 李慧, 等.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 (1) :16-17.

肺真菌病 篇6

关键词:肺,结核,真菌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随着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 其发生率逐年增高, 临床及胸部X线表现呈多样化, 易导致误诊。本文就本所近5年收治的24例肺结核合并肺真菌病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自2003年9月-2008年9月收治的肺结核好转过程中24例病人突然出现畏寒, 咳嗽, 咳痰, 咳血, 肺内病灶扩大的病例,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4例, 年龄23-61岁, 平均年龄46岁。查痰:抗酸杆菌阳性15例, 其中2例初始痰抗酸杆菌阴性, 治疗过程中痰抗酸杆菌转为阳性。合并糖尿病5例, 咳血4例, 慢支气管炎8例空洞3例, 支气管囊肿2例。

1.2 真菌感染的判断

除临床表现症状以及除原发基础疾病外, 经过连续2次以上痰培养证实。24例中误诊为肺癌2例, 支气管囊肿2例, 慢性肺脓肿1例, 最长误诊时间为5月, 最短误诊时间为2月, 平均误诊时间为3月。最终经纤维支气管镜套管毛刷培养及手术切除后明确诊断。

1.3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24例中13例采用抗结核初治方案2HRZS/4HR;其他11例复治方案, 包括利福喷丁, 丁胺卡那霉素, 力康结核片, 丙硫异烟胺, 乙胺丁醇, 左氧氟沙星等。对真菌感染的病例用氟康唑注射液200mg, 1次/天, 首次加倍, 持续8天静点, 然亡1例 (重症糖尿病合并结核) 。

2 讨论

真菌属条件致病菌, 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 粘膜处, 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长时间使用多种抗生素或大量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均可导致真菌繁殖, 引起感染, 近年来逐年增加。且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老年人易患病。其原因是由于老年人及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本身抵抗力较低, 患病后营养不良, 使用抗生素, 激素类药物等致使免疫力显著下降, 使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大大增加[1]。本文24例肺结核合并肺真菌感染的病例, 在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全部应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且应用时间均超过2周以上, 最长时间为2月, 加之为了控制体温, 减轻结核中毒症状, 有17例病人同时加用激素, 激素应用时间均在1-2月以上, 大多选用地塞米松15mg/天静点, 每周减量2-3mg.由于抗生素和激素大量长期使用, 加之肺结核慢性病变损害了肺组织表面的完整性, 致使防御机能降低给真菌感染提供了先决条件。据调查, 应用抗生素是诱发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 占医院同期真菌感染的75%, 且高发于免疫力低下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老年患者[2]。其中滴代头孢菌素,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24例肺结核合并肺真菌感染者多为肺部病变广泛, 空洞多, 合并症多的病例。因此笔者认为: (1) 肺结核病人诊断明确且无其他感染时, 最好不要给与抗结核药物之外的抗生素, 在胸, 腹腔积液, 结核性脑膜炎, 粟类性肺结核临床应用激素时, 时间不宜过长, 用量不宜过大, 一般疗程5-8周, 地塞米松始量选择10mg/天, 氢化可的松200mg/天, 每周呈递减量, 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真菌感染的机会。 (2) 肺结核病人 (包括肺部其他基础疾病) 在治疗好转或稳定时, 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 咳痰, 咳血, 畏寒, 发热症状或X线胸片等相关检查出现阳性征象而不能用基础疾病解释时均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需及时进行真菌检查, 对检查结果阳性的, 根据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511.

猫皮肤真菌病的诊治 篇7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1 病原学

犬猫皮肤真菌病病原性真菌主要包括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属, 小孢子菌属又分为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 毛癣菌属只有须毛癣菌。其中98%的猫皮肤真菌病由犬小孢子菌引起, 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各占1%[2]。皮肤真菌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 在干燥环境下可存活3~4个月, 自然环境下存活时间长达1 年以上, 且一般抗生素对其杀灭作用不强[3]。由于多数真菌能产生孢子, 在不利环境条件下, 孢子内的胞浆浓缩, 孢壁增厚, 从而增强了真菌对外界的抵抗力。

1.2 流行病学

1.2.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病猫是皮肤真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性传染, 也可通过猫栖息地污染物等媒介传染。另外, 该病可以在猫与人之间传播, 因此更要注意自身的防护。

1.2.2 流行特点。 兽医临床上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幼龄犬猫或体弱多病的成年犬猫, 体弱的猫比体质强的猫更易感。该病的流行和发病率受季节、年龄、性成熟和营养状态等因素影响较大, 以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条件下发病率高。且治愈的猫对病原性真菌再感染具有较强抵抗力。

2 临床典型病例发病症状

在临床工作中, 接手多起猫皮肤真菌病病例, 现以其中一例阐述该病主要症状与治疗方法。胡女士家里养了2 只雌性波斯猫, 病初有一只出现全身瘙痒、脱毛症状, 胡女士以为是猫咪在外面惹上了跳蚤, 于是增加了猫咪洗澡频率, 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猫咪瘙痒症状越发严重, 并且猫咪头部耳朵、四肢趾爪和躯干部位出现圆形断毛的秃斑, 秃斑上覆盖灰色鳞屑。同时, 另一只波斯猫也开始出现相同的症状。因此, 胡女士带2 只猫来到兽医站就诊。

3 诊断

本病例中2 只猫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具有一定的特征特性, 因此在询问了胡女士患猫的有关病史和治疗情况等相关信息后作出初步的判断, 并采用实验室方法进行确诊。

3.1 显微镜检查

刮取病猫患病部位被毛或皮屑于载玻片上, 加1~2 滴10%氢氧化钾溶液, 于酒精灯上稍加热, 后盖上盖片, 待病料软化后, 显微镜下观察, 发现真菌孢子。

3.2 伍德氏灯检查

将病猫放入暗室内, 用伍德氏灯照射患部, 若病因为犬小孢子菌感染, 则患部呈黄绿色荧光, 即可确诊。应注意鉴别猫被毛中附着的经荧光处理的纤维类、涂抹于病灶的药物类、血液和皮痂等[4,5,6]。

4 治疗

经上述显微镜和伍德氏灯检查后, 胡女士的2 只猫确诊为皮肤真菌病, 因此以全身使用抗真菌浴液、局部外用与内服抗真菌药物相结合、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治疗原则, 经过2 个月的治疗, 胡女士的2 只爱猫均已彻底治愈。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4.1 全身使用抗真菌浴液

将皮特芬按照1∶50 剂量对水, 对病猫药浴10 min, 每周药浴洗2 次, 坚持进行1 个月。

4.2 外敷抗真菌药

剪除病猫患部被毛并清理皮肤。用皮特芬溶液涂于患处, 有剧痒的可与醋酸可的松软膏或克霉唑软膏等交替使用。使用7 d后患病部位已结痂并开始脱落。此后又巩固用药一段时间, 最后彻底治愈。

4.3 内服抗真菌药

对病情比较严重已发生全身感染的猫还需与内服抗真菌药物相结合以治疗该病。内服选择丙烯胺类药物 (安特芬) , 此类药物能高选择性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 从而杀灭或抑制真菌。按照10~20 mg/kg剂量口服, 1 次/d, 10 d为1 个疗程, 1 个疗程结束后停药4 d, 继续使用直至治愈。 此外, 也可选择灰黄霉素口服 (妊娠动物禁用) , 按照25~50mg/kg·体重内服, 将药碾碎, 1 次或几次拌食饲喂, 连用4周, 服药期间增加脂肪性食物饲喂量, 可起到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7,8,9]。

5 预防

本病是人畜共患病, 应注意公共卫生, 防止疾病在猫与人之间的传播。首先, 要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猫的营养供给, 饲喂高能量的猫粮或处方粮, 补充猫必须的维生素、矿物质, 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其次, 要保持猫被毛及皮肤的清洁卫生, 定期检查被毛有无癣斑屑, 减少与病源接触的机会, 同时使用合适的浴液给猫洗澡, 洗澡后及时吹干等;发现猫患有皮肤真菌病, 应立即隔离治疗, 避免接触其他健康犬猫或人, 同时注意猫舍环境等的消毒。消毒剂可选用2%~3%氢氧化钠溶液、5%~10%漂白粉溶液、1%过氧乙酸以及0.5%洗必泰溶液等, 患猫治疗期间保证营养均衡, 同时治疗期间尽量不要洗澡, 减轻对皮肤的刺激。最后, 还要注意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易诱发真菌感染, 因此应对症用药, 避免药物滥用。同时, 对于皮炎平、氟轻松等药物也要经诊断后才可选择使用, 避免造成激素依赖症和真菌感染[10]。

参考文献

[1]丁明星, 林德贵.犬猫皮肤真菌病研究进展: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J].中国动物保健, 2004 (8) :31-32.

[2]曹竞.犬皮肤真菌病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 28 (2) :162-164.

[3]杨作丰, 董娜, 杨庆民, 等.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兽医, 2009, 4 (1) :50-53.

[4]刘拂晓.犬猫皮肤真菌病的综合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8 (6) :17-18.

[5]李建鑫, 李桂芹.犬皮肤真菌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 2005 (5) :30.

[6]赵长城, 訾士鲁, 李福宝.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断[J].动物医学进展, 2006 (1) :108-111.

[7]张丁华, 王艳丰, 曹智高, 等.猫皮肤真菌病的诊治及预防[J].兽医导刊, 2008 (5) :47-48.

[8]马琪, 宋大鲁, 芮荣.犬皮肤真菌病的中药治疗研究现状与前景[J].畜牧与兽医, 2009 (2) :103-105.

[9]刘伟, 金艺鹏, 林德贵.犬猫皮肤真菌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J].中国兽医杂志, 2006 (4) :38-39.

上一篇:消化代谢下一篇:GSM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