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2024-06-11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精选8篇)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篇1

患者女性, 33 岁, 因反复鼻塞6 年, 加重半年余就诊。患者2008 年在外院曾行左侧鼻息肉切除术, 2011 年在外院曾行右侧鼻息肉切除术, 术后患者恢复可。半年前再次出现鼻塞, 右侧为著, 伴流脓涕及黄褐色团块样物, 嗅觉逐渐减退, 现已基本丧失。前额部阵发性钝痛, 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良。检查: 双侧鼻腔见半透明荔枝状新生物, 双侧下鼻甲肥大, 鼻中隔稍右偏。鼻窦CT ( 图1a, 图1b) : 双侧全组鼻窦腔内密度均匀的高密度阴影, 似毛玻璃状, 但阴影周边为软组织密度阴影, 鼻中隔稍右偏, 双下鼻甲肥大。 ( 术中所见鼻腔或鼻窦内分布的黏蛋白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 入院诊断: ①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②鼻息肉 ( 双) 。全麻鼻内镜下双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开放清理术+ 双鼻息肉切除术。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 直径> 1. 5cm, 经蝶筛隐窝处开放并扩大蝶窦口。双侧蝶窦贯通, 术中发现双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均充满黄褐色果酱样分泌物。术后病理 ( 图2) : ( 双鼻腔) 息肉、间质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并可见霉菌团。术中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术后2d拔出鼻腔填塞物。术后给予强的松口服 ( 20mg /d) 3d, 静脉注射头孢唑林钠3d。口服阿莫西林2 周。术后第3 天开始鼻腔局部应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 持续3 月, 术后第

3 天开始用生理盐水加两性霉素B冲洗术腔, 2 次/d, 连续1 个月。然后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再持续2 个月, 定期门诊鼻内镜复查, 术后发现前2 月窦腔内仍有少许果酱样物。术后半年鼻内镜复查见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术腔上皮化, 各窦口开放良好, 窦内黏膜光滑, 无异常分泌物, 双鼻腔无新生物 ( 图3a、3b、3c) , 患者头痛消失, 术后1 年复查无复发。讨论

根据是否有真菌组织侵袭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 目前普遍将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二类。其中侵袭性者包括慢性无痛性和急性爆发性。真菌球性以及变应性则由于组织内没有真菌侵入而属于非侵袭性。真菌球性鼻窦炎已常见于国内文献, 且治愈率很高。但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 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 AFS) 的诊断率仍然很低, 远低于其实际的患病率。患者以中、青年为主, 属于“超敏”人群, 常伴有家族过敏史, 部分患者可伴有多次鼻息肉手术史以及反复发作的哮喘。AFS并不属于感染性疾病, 而是一种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的一系列鼻窦阻塞性病变。鼻窦内真菌存在和全身变态反应, 这二者共同构成AF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其发病机理是真菌进入潜在或已存在鼻窦炎和鼻息肉病变的特应性患者鼻窦内, 窦内分泌物淤积使真菌在鼻窦内滞留并与窦腔黏膜接触, 其菌丝作为抗原使窦腔黏膜发生Ig 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 导致慢性炎症, 白细胞增多和组织损害, 窦腔黏膜炎症和水肿加剧了鼻窦的引流障碍, 增加了真菌致敏的机会, 对真菌的变态反应造成了鼻窦黏膜水肿, 分泌物增加及纤毛清除率下降。其直接的后果是真菌在窦腔内滞留时间延长, 变应性黏蛋白蓄积, 并进一步造成黏膜持续水肿, 甚至息肉形成, 并促使整个过程进入恶性循环[1]。如此反复使AFS进一步发展。这些病理过程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鼻塞、分泌物黏稠不易擤出以及眼球突出等。鼻塞在AFS的诊断中几乎没有特异性, 但变应性黏蛋白几乎是AFS最早, 也是最具诊断意义的特征性标志。清除变应性黏蛋白, 防止新生成变应性黏蛋白蓄积, 同时, 在此基础上, 完整、周密的抗变态反应及局部抗真菌治疗是迄今为止很有成效的治疗原则。只有彻底清理变应原载体, 使被阻塞的鼻窦形成引流通道, 才能破坏由变态反应导致的反复循环。

鼻窦内镜手术可以充分清理作为变应原载体而大量存在的变应性黏蛋白, 以及由于变态反应而导致的息肉, 以使被阻塞的鼻窦形成永久的引流通道, 因而阻断了由于抗原- 宿主反应而导致的黏膜水肿、引流不畅、抗原接触增加这一恶性循环。由于手术不能完全彻底地清除鼻窦内的真菌成分和控制患者的全身变态反[2], 所以, 治疗AFS必须手术加药物及长期随诊。单纯的手术治疗或者单纯免疫治疗都不能完全、长期控制本病。

鼻窦内镜手术完全保留了额窦、上颌窦、蝶窦的黏膜, 仅去除大部分筛窦骨间隔及息肉样变的黏膜, 并彻底清理了窦腔内分泌物。随访证实这种以开放引流为主的手术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控制局部的组织损害。但手术不可能完全清除鼻窦内的真菌成分, 更不可能控制患者全身的变应性状态[3]。所以手术后必须采取系统的药物治疗, 包括口服及局部喷雾或冲洗皮质类固醇类激素, 抗真菌药物局部冲洗术腔, 全身应用黏液促排剂等。由于没有组织侵袭, 所以没有必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此外, AFS实际上仍然属于慢性炎症过程, 短期内有效的治疗不可能代替长期的跟踪观察。总之, 掌握手术、系统的免疫治疗、局部抗真菌药物以及长期随诊在AFS治疗中各阶段的作用十分重要。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复发常见, 特别是变应性黏蛋白未完全清除时, 所以术中彻底清除及术腔冲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同时也应重视术后长期随访和处理, 定期经鼻内镜清除术腔痂皮、肉芽和囊泡组织, 检查鼻腔, 作为调整激素用量和是否复发及再次手术的指征。

关键词:鼻内镜,真菌性鼻窦炎

参考文献

[1]Abbaszadegan A, Nabavizadeh M, Hoseini Yekani A, et al.Comparison of Endodontic Treatment Results Yielded from Using Normal Saline with IKI Final Rinse or Na OCl Irrigation:A 30-Month Follow-up Study[J].Iran Endod J, 2013, 08 (04) :171-176

[2]Noorian V, Motaghi A.Assessment of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Limited CT Scan of Paranasal Sinus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nusitis[J].Iran Red Crescent Med J, 2012, 14 (11) :709-712

[3]樊治军.内窥镜手术结合中药治疗鼻窦炎疗效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3, 34 (5) :21-23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7-01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21例中,除2例在恢复期间失访,其余的均一次性治愈,未见复发。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具有创伤轻,视野清晰,有利于患者鼻腔功能恢复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窦;鼻内镜;真菌

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nalrhino-sinusitis,FR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鼻窦炎症,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其早期诊断率大大提高。我科自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1例中,男8例,女13例,年龄在24-53岁,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3例,右侧8例,病程4月-15年。

1.2临床特点:分别或合并以下症状:鼻塞、流脓涕17例,回抽性痰血或涕中带血6例;面颊麻木、肿痛5例;痰中或涕中有干酪样或泥沙样物4例;检查均见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其中伴有鼻道复合体病变及变异16例,鼻中隔偏曲3例,鼻息肉7例,面颊肿胀2例。全部病例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示窦腔内高密度软组织影,在部分软组织块影内有密度不均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少数骨质破坏,病变局限于上颌窦及鼻道复合体16例,并发筛窦炎5例,均为单侧发病,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化验证实为真菌感染。

2治疗方法

21例均采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局部麻醉:1%地卡因+1%0肾上腺素3ml棉片鼻腔黏膜表明麻醉三次,每次间隔3~5min,1%利多卡因+1%0肾上腺素少许行鼻道复合体周围浸润麻醉及蝶腭神经阻滞麻醉。处理鼻道复合体变异,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去除窦内病变黏膜及黄色或褐色干酪样物,见窦内黏膜不同程度水肿,4例伴上颌窦口破坏扩大,开放受侵犯之筛窦,术毕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48小时后去除填塞物,每日换药,出院后每周复诊清理鼻腔一次,并应用制霉菌素悬浊液(10万u溶于生理盐水)冲洗术腔直至术腔上皮化。

3结果

其中19例随访1~3年,鼻道复合体黏膜上皮化完成,窦口引流通畅,未见灰黄色或黄褐色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2例失访。

4討论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篇3

关键词:鼻窦炎,真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 sinusitis, AFRS) 是真菌性鼻窦炎中较为特殊且认识最晚的一种类型, 属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 目前认为它是免疫性疾病, 而非感染性疾病。早期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易误诊为急性鼻窦炎或鼻息肉, 但若诊断有误, 则可延误治疗, 导致病变进展, 可能出现鼻部畸形、眼球移位等, 将AFRS与慢性鼻窦炎或其他类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相鉴别的目的在于能够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 从而预防其并发症的出现。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CT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出病变鼻腔及鼻窦的范围及异常的鼻腔结构, 对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意义重大。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8月~2013年5月经临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3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资料,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3例患者中, 男15例, 女18例, 年龄17~50岁, 平均年龄35.5岁, 病程5~10年。33例患者中, 28例有过敏性鼻炎及鼻息肉, 5例有哮喘病史。临床表现:流脓涕者28例, 其中涕中带血23例;鼻阻塞感33例, 头面部疼痛30例, 失嗅4例, 突眼2例, 视力减退1例。前鼻镜检查见:钩突肥大伴息肉样变28例, 鼻腔可见息肉28例, 鼻中隔偏曲5例, 泡状中甲5例, 中鼻道内可见脓涕伴有臭味者28例, 鼻腔外侧壁移位3例。

1.2 检查方法

33例患者均行鼻窦CT冠状位及轴位扫描, 未作增强扫描, 本院采用飞利浦64排CT扫描。轴位扫描基线为听眶线, 扫描范围从额窦至上颌窦底。冠状位扫描基线为听眦线的垂线, 扫描范围从额窦前缘至蝶窦后缘。层厚5 mm, 层距5 mm。软组织窗及骨窗同时显示。

2 结果

2.1 CT表现

33例患者鼻窦表现为部分或完全的软组织密度影, 且部分窦腔可见密度不均匀, 其中累及全组鼻窦者28例, 累及半组鼻窦者5例。有的伴有多发条状、斑片状高密度影, 边界清楚, 有的伴有云雾状高密度影, 边界模糊。受累鼻窦膨胀27例, 窦壁骨质变薄26例, 窦壁骨质侵蚀5例, 5例病变延伸到临近结构。

2.2 术前诊断

33例患者, 术前考虑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28例, 考虑为鼻息肉伴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5例, 考虑鼻窦肿瘤5例。

2.3 术中情况

33例患者全部在鼻内镜下行鼻窦开放术, 并探查窦腔, 见窦腔黏膜水肿, 息肉样变, 并可见少量脓液及大量灰褐色及黄褐色干酪样团块。

2.4 病理检查

术后33例均行病理检查, 均可见变应性黏蛋白、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真菌菌丝, 其中28例可见charoct-leyden结晶;术中分泌物涂片及真菌培养均为阳性。

3 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是鼻腔及鼻窦内积聚干酪状团块, 日久侵蚀周围组织和骨质, 严重者可发生鼻部畸形, 多为单侧发病。近年来认为真菌性鼻窦炎是慢性鼻-鼻窦炎的一个亚类[1]。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属于非侵袭性, 镜下特征为可见嗜酸性或嗜碱性黏蛋白, 以及在其中分布的charoct-leyden结晶, 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或簇状聚集, 病变组织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分布。近年来认为AFRS属于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2], 是由慢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黏膜肥厚性鼻窦疾病, 是一类由真菌引发并由Ig E和Ig G介导的免疫性疾病。目前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在鼻内镜下开放鼻窦并彻底清除干酪样物, 并矫正鼻腔结构异常, 改善鼻窦引流, 是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手段, 疗效肯定[3]。

虽然本病术后预后较好, 但它的术前确诊率并不高。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但CT在其术前诊断中的参考价值不容忽视, 它能够较满意的显示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 对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意义重大。国内外认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有其特殊性, 表现为[4,5]:窦腔及鼻腔全部或大部分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 可有骨质增生及破坏, 病变中存在高密度钙化点或斑。本组病例中累及全组鼻窦者28例, 累及半组鼻窦者5例, 病变窦腔内CT表现可见密度不均匀增高的软组织影且多累及同侧鼻腔, 大多病灶内可见点状高密度钙化影, 少数窦腔密度均匀。总之, 鼻窦CT检查发现为单个鼻窦的软组织密度影, 患者伴有鼻塞、血涕等症状者, 应考虑本病, 应认真观察CT, 了解病变范围及有无鼻腔结构异常, 对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意义重大。

33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 有8例术前未明确诊断, 其最后的确诊依据术后的病理, 回顾性分析了33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 认为临床高度怀疑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例必须进行病理检查。作者认为在临床上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仅仅依靠CT检查结果而明确诊断是困难的, 但CT检查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3例患者术前初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5例, 发现鼻窦柯瓦氏片, 由于头面部骨性结构重叠, 不能清楚的显示病变;MRI信号有时难以与窦内气体信号鉴别, 可能低估鼻窦受累的范围, 而CT它能够较满意的显示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 其明显优于柯瓦氏位平片及MRI。因此单侧进行性鼻塞伴涕中带血时, 患者可行CT检查, 它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诊断及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Ebbens FA, Georgalas C, Rinia AB, et al.The fungal debate:where do we stand today?Rhinology, 2007, 45 (3) :178-189.

[2]Ferguson BJ.Categorization of 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4, 12 (3) :237-242.

[3]肖建新, 刘悦胜.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霉菌病.中国内镜杂志, 2001, 7 (5) :97-98.

[4]罗晶, 孙树岩, 宋伟, 等.鼻窦真菌病CT表现及菌团阴离子测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1, 8 (5) :267-269.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0例, 男20例, 女20例;年龄24-50岁。单侧病变30例, 左侧20例, 右侧10例;双侧10例。CT检查拟诊为真菌性鼻窦炎。

1.2 治疗方法

行鼻内镜术, 术后第4天用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冲洗鼻窦, 每日2次, 持续冲洗2d后, 鼻内镜检查鼻腔鼻窦干净, 无异常分泌物, 向上颌窦腔内灌洗抗真菌药如氟康唑或达克宁霜l, 每天1次, 连续2d。

2 术前护理

2.1

了解患者病史, 协助医生完善术前各项相关检查。

2.2 心理护理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鼻内镜的优点, 讲述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

2.3 术前准备

术前1天剪鼻毛, 训练用嘴巴呼吸;预防感冒, 保持口腔和鼻腔清洁。

3 术后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测量血压、脉搏、呼吸, 观察面部颜色及精神状态。定时巡视。

3.2 预防感染

加强消毒隔离, 防止交叉感染。换药敷料及时焚烧。保持病室通风, 干净。

3.3 心理护理

由于手术创伤、经口腔呼吸和鼻腔填塞的原因, 患者易出现头晕、头痛、口干、鼻塞、鼻额部胀痛及伤口疼痛等不适, 应给予心理疏导, 保持平和心态, 告诉病人这些不适多是鼻腔填塞引起的, 等抽取鼻腔填塞物后逐渐减轻至消失。可给予鼻部冷敷, 以减轻鼻部充血及肿胀。在口腔外盖一湿纱布, 随干随换, 以减轻因口腔黏膜干燥引起的咽痛。

3.4 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频繁吞咽动作, 前鼻孔及咽后有无渗血, 流血, 填塞物有无松脱。注意观察鼻腔流出分泌物的颜色、性质、量, 嘱其将分泌物轻轻吐出, 避免对胃部产生刺激, 引起恶心、呕吐。如有活动性出血, 及时汇报医生并配合医生做相应处理。

3.5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6h。6h后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优质蛋白, 高维生素, 高热量的饮食为主, 食温不宜过高, 勿进食刺激性食物。

3.6 鼻部护理

嘱患者术后24h内禁止擤鼻, 勿用力咳嗽。预打喷嚏时, 应深呼吸或用舌尖抵住上腭, 以防止鼻腔内填塞物松动、脱落, 引起出血。鼻腔填塞物应在术后48-72h抽出, 取出后为减少术后鼻腔结痂、中鼻道粘连、上颌窦口封闭等情况, 指导病人每天用鼻腔冲洗液冲洗鼻腔, 每天一次或两次, 保持术道通畅。

3.7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由于鼻窦解剖部位毗邻关系复杂。因此, 术后特别是术后48h应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如出血、眶周淤血、眶内血肿、视神经损伤、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如有水样物从鼻腔流出, 即为脑脊液漏, 应立即汇报医生, 嘱其半坐卧, 不要用力擤鼻、剧烈咳嗽, 预防便秘。同时应注意体温变化, 术后1~2天部分患者有体温升高, 如不超过38.5oC以上并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等, 则提示有颅内感染, 应立即报告医生。

3.8 上颌窦腔灌洗抗真菌药物的护理

操作前与病人进行沟通, 解释操作的目的、方法和配合要领, 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嘱病人端坐, 常规使用1%盐酸麻黄碱、1%盐酸地卡因溶液喷入鼻腔内约5 min, 以收缩和麻醉鼻腔黏膜。在光源的引导下, 经上颌窦口置管, 并固定好。放管时做到轻、稳、准, 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嘱病人身体前倾, 用生理盐水连续冲洗500ml后, 再向上颌窦腔内反复灌洗氟康唑或达克宁霜, 每天1次, 连续2 d。嘱1周后复查, 根据情况再行灌洗。

3.9 定期复查

指导病人定期复查, 向患者说明鼻内镜手术复查及定时清洗鼻腔的重要性。出院定期随访6个月, 前3个月每2周复诊1次, 后3个月每月复诊1次, 尤其术后1个月内应在鼻内镜下清楚鼻腔内痂皮、囊泡、小息肉, 保持鼻腔清洁, 促进黏膜生长, 恢复鼻窦功能。减少术后复发的机会。

4 结果

本组40例症状完全消失, 创口愈合, 窦口开放良好, 黏膜上皮化, 无异常分泌物。术后1个月鼻内镜复查上颌窦腔内干净, 窦口开放良好, 黏膜上皮化, 创口愈合, 无脓性分泌物。术后随访6个月~3年, 无复发。

参考文献

[1]邹利芳, 蔡克文, 朱惠玲, 等.儿童鼻内窥镜鼻手术的护理49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1) :40-41.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中选择48例。该研究已取得全部患者的同意自愿参与到研究中, 且仪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48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 18~65岁, 平均年龄 (35.46±10.02) 岁, 平均病程 (6.21±2.32) 个月。临床上表现为44例 (91.67%) 鼻塞, 32例 (72.73%) 头痛, 16例 (33.33%) 回吸性涕中带血, 13例 (27.08%) 面部疼痛麻木, 6例 (12.50%) 嗅觉减退, 4例 (8.33%) 鼻腔异味。鼻内镜检查结果为28例 (58.33%) 患者中鼻甲肥大, 单侧患者18例, 双侧患者10例, 19例 (39.58%) 鼻息样变, 单侧患者14例, 双侧患者6例, 16例 (33.33%) 中鼻道有息肉, 6例 (12.50%) 可见豆腐渣样团块。见表1。

1.2治疗方法

48例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 麻醉实施后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在鼻窦内窥镜下, 严格依照病变范围开放鼻窦, 首先进行钩突的切除, 此时将上颌窦的自然开口尽量扩大, 将窦腔内的血性腐物清理出来, 包括灰黄色干酪样物和脓性物质, 然后采用生理盐水对窦腔进行反复冲洗。6例筛窦病变的患者进行筛窦开放, 蝶窦病变患者进行蝶窦开放, 使窦口引流充分。对于合并鼻中隔偏曲和下鼻甲肥大患者进行矫正处理和部分切除处理。手术完成后采用“藻酸钙”填塞患处, 手术后第2天, 将鼻腔内填塞物拔除, 手术后第4天, 采用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反复冲洗, 1次/d, 至可见冲洗液清澈为止。手术后1周, 采用鼻内镜进行术腔痂皮的清理, 同时将血性分泌物清理干净, 将水肿和肉芽组织清除, 使鼻腔粘连的状态得以解除, 保持鼻腔通畅, 出院后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鼻窦内窥镜检查, 出院后的第1个月每周复查1次, 第2个月每2周复查1次, 第3个月到第6个月每个月复查1次即可。

48例患者均进行鼻窦冠状CT扫描, 所有患者鼻窦或者鼻腔均可发现高密度软组织块影, 窦腔内可见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或者斑状钙化影。其中有32例患者上颌窦病变, 单侧病变28例, 双侧病变4例, 同时4例患者累及上颌窦和筛窦, 蝶窦者3例病变, 2例患者病变累及上颌窦和筛窦。10例患者伴随鼻中隔偏曲, 8例患者的病变位于偏曲侧, 2例患者病变位于偏曲对侧。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全部患者随访0.5~2.0年。

1.3观察指标

术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其标准如下:治愈:临床中各症状均消失, 窦口开放情况良好, 无异样分泌物, 窦腔粘膜上皮化;显效:临床中各症状有所改善, 窦腔内粘膜水肿和肥厚以及肉芽形成较少, 少量异样分泌物;无效:各症状均无改善。

2结果

经分析发现, 鼻窦CT扫描结果为48例患者的鼻窦腔内均有病灶, 经手术治疗后, 所有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均能发现霉菌菌丝或孢子, 48例患者的临床分型都为非侵袭性FS。治疗效果有效率见表1, 该研究48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治愈, 治愈率为89.58%, 其中有5例患者为显效, 显效率为10.42%。目前, 治疗效果为显效的5例患者仍定期在门诊进行鼻内镜复查及鼻腔清理治疗。其中有1例治愈患者在第1次手术结束后未能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嘱咐, 且未能定期到医院进行鼻内镜复查与清理护理, 结果导致病情二次发作。经入院行二次手术与护理措施后, 所有患者鼻窦炎症状均未再次复发。

3讨论

近年来, 真菌性鼻窦炎的患病率不断增多, 医学界对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升高, 更是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分为侵袭性鼻窦炎和非侵袭性鼻窦炎两大类型, 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是一种局部性的粘膜组织血管内炎症, 黏膜内肉芽肿已经形成, 通过病理切片可发现黏膜中含有菌丝;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仅真菌球或者鼻窦分泌物中有真菌存在, 通过病理切片无法发现鼻窦黏膜中有真菌存在, 也就是鼻窦黏膜未见到真菌的侵犯[2]。该研究选取的48理患者都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也就是说病理切片中鼻窦黏膜未见真菌侵犯。

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临床中的表现一般为鼻腔堵塞、头痛、且面部感觉疼痛或者有麻木感、回吸性涕中带有血丝或者血块、或鼻腔有异味, 与慢性鼻窦炎类似, 或者与鼻窦的恶性肿瘤相似[3]。若患者怀疑患有恶性鼻窦肿瘤, 但是在病理学中无法得到证实或者已经被排除鼻咽、鼻窦肿瘤的可能性, 应考虑是否患有真菌性鼻窦炎[4]。目前医学技术来说, 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首要选择为鼻窦CT扫描, 通过CT扫描最具有诊断特异性的是病变窦腔内可发现类金属的钙化斑或者斑点, 不仅如此, 鼻窦CT扫描能够精确定位出病变窦腔的位置和范围, 还能够反映出骨质破坏情况[5]。因此, 鼻窦CT扫描在临床医学中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 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必须经过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培养[6]。

该研究经分析发现, 鼻窦CT扫描结果为48例患者的鼻窦腔内均有病灶, 经手术治疗后, 所有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均能发现霉菌菌丝或孢子, 48例患者的临床分型都为非侵袭性FS。术后随访可知治愈率为89.58%, 显效率为10.42%。前些年, Mabry等[6]医学家提出真菌性鼻窦炎治疗采取保守的手术治疗, 但是结果显示术后复发率达32.4%, 治愈率仅为67.6%, 未能完全清除鼻窦内真菌成分。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方法能够彻底清除鼻腔内病变组织, 对异常病变和局部病变进行矫正解剖, 使鼻窦保持通畅, 引流良好[7]。保守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导致治疗效果不佳[8]。从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中选择48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鼻内镜进行术腔痂皮的清理, 同时将血性分泌物清理干净, 将水肿和肉芽组织清除, 使鼻腔粘连的状态得以解除, 保持鼻腔通畅, 出院后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鼻窦内窥镜检查。治疗后所有患者在不同程度上症状有所改善, 鼻窦内窥镜手术对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 也是临床中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对48例患者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从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中选择48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鼻窦CT病变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经分析发现, 鼻窦CT扫描结果为48例患者的鼻窦腔内均有病灶, 经手术治疗后, 所有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均能发现霉菌菌丝或孢子, 48例患者的临床分型都为非侵袭性FS。术后随访可知治愈率为89.58%, 显效率为10.42%。结论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 也是临床中首选方法。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手术,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熊奇斌, 柴先奇, 罗许勇, 等.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6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18) :18-19.

[2]邓世明, 刘铁陵, 刘军, 等.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 2015, 21 (4) :538-540.

[3]覃雄.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1) :292-293.

[4]裴沛.为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6) :214-215.

[5]韩宇峰.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1) :110-111.

[6]徐晖.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的临床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7]张虹.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4例[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 2015.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52例患者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在24~40岁,平均年龄为(32.4±3.7)岁,病程最短者仅有2个月,最长者达10年之久,其中6例患者因为复发而进行手术治疗。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患病,其中21例为右侧患病,31例为左侧患病,单窦(上颌窦)发病者39例,多窦发病(筛窦、蝶窦)者13例。患者临床表现不一,33例有鼻塞症状并伴有脓涕,25例有头痛症状,35例鼻腔有臭味症状,28例有牙疼症状。对患者进行专科检查,发现14例患者鼻道有息肉,15例中鼻甲肥大,36例下鼻甲肥大,且中鼻道内有脓性分泌物,23例中鼻道内有棕黑色块状物。对所有患者进行冠状位CT扫描,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鼻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影,但骨质均未被破坏,个别患者的筛窦、上颌窦以及蝶窦等处有软组织影。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均为毛霉菌或曲霉菌感染。

1.2 治疗方法

(1)麻醉方法:对40例进行局麻,12例进行全麻。(2)手术方式: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其中12例患者进行克陆氏和鼻内镜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病变的程度,将其鼻窦进行相适应的开放。手术过程中将患者OMC病变解除,并对其局部解剖变异进行纠正。6例患者因为病变范围较大,6例患者因为再次复发,而患者同时进行了鼻内镜手术和打开上颌窦前壁手术,并在内镜下将其鼻窦内的真菌块彻底清除。(3)术后处理:患者手术结束后,对患者做病理检查,并为患者应用7d窄谱抗生素。术后第3天起,对患者鼻窦和鼻腔进行氟康唑+生理盐水冲洗,其鼻腔内的痂皮在内镜下清理干净[4]。

1.3 疗效标准

根据内镜鼻窦手术疗效判定标准(1997,海口),若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鼻腔内无脓性分泌物和干酪样物,黏膜上皮,鼻窦口开放良好,则判定为治愈;若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鼻腔内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和干酪样物,黏膜仍有部分水肿或肥厚,则判定为好转;若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不大,鼻腔内仍有脓性分泌物、干酪样物以及真菌块,鼻窦口闭锁或较窄,鼻腔粘连,则判定为无效[5]。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结果有46例治愈,所占比例为88.46%,4例好转,所占比例为7.69%,2例无效,所占比例为3.85%。对于好转的4例患者,我院给予抗炎治疗和抗真菌冲洗,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对于无效的2例患者,其体质的特异性可能影响了治疗的结果,我院给予再次手术治疗,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3 讨论

随着临床广泛使用内镜手术,以及人们对致病菌-真菌的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临床上已经将内镜手术作为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疾病的首选方法[6]。在为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时,我们应尽可能地将患者鼻窦、鼻腔的功能和结构保留,并对局部解剖变异进行纠正,同时将患者鼻腔内的真菌团彻底清除。在手术过程中,我们还为患者窦腔给予了抗真菌药物清洗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病变程度较大的患者,以及以往进行过手术治疗而再次复发的患者,其窦壁骨质已经出现缺损或变薄,鼻窦腔内已经形成息肉或不可逆的瘢痕,如仍仅仅为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可能无法将其瘢痕组织和息肉彻底清除,更难以保证其鼻窦腔黏膜的清除功能得到完全的恢复[7]。为此,我们为患者同时进行了克陆氏和鼻内镜手术,从而较好地治疗了患者的疾病。

患者手术结束后,我们为患者应用了7d的窄谱抗生素。术后第3天起,对患者鼻窦和鼻腔进行氟康唑+生理盐水冲洗,其鼻腔内的痂皮在内镜下清理干净。曲霉菌是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8]。是否为术后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目前尚无定论,且抗真菌药物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确切疗效仍未得到明确的证实[9]。由于抗真菌性药物对患者具有超过鼻窦炎损害的毒副作用,所以,笔者认为,目前应为患者的鼻窦和鼻腔用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全部施行鼻内镜手术,9例同时采用克陆氏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采用(1997,海口)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术后随访13年,治愈46例(占88.46%),好转4例(占7.69%),无效2例(占3.85%)。结论 手术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恢复鼻腔通气引流为原则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鼻内镜手术已成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的首选,必要时可采用鼻内镜术、克陆氏手术双径路治疗。

关键词: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部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2]黄选兆.Caldwell luc手术的现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2):65-67.

[3]杨秀敏,王毓新,刘铭,等.10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分析[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9-13.

[4]李成君,谭长强,刘丕楠.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9):581-583.

[5]汤素琴,王耀洪.鼻内窥镜手术结合术后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17):35-36.

[6]张颖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2)955-956.

[7]徐永生,徐健,武静.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4):317-318.

[8]张小柏,王忠植.正确认识慢性鼻窦炎的传统手术和鼻窦内窥镜手术[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33(1):52-54.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3例患者, 其中, 男33例, 女30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3~62岁, 平均年龄为 (42.13±0.31) 岁;患者病史为0.5~12年, 平均病史为 (6.25±3.5) 年。所选取的63例患者中, 有45例患者表现为流脓涕、鼻塞等一些慢性鼻炎症状, 有19例患者表现为涕中带血这一病状, 有7例患者表现为米汤样液或者是流恶臭等症状, 有20例患者表现为头痛等症状, 其中有8例患者的嗅觉出现消退现象。

在对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前的检查过程中, 发现10例患者出现鼻甲息肉病变症状, 有22例患者的鼻腔黏膜出现充血及分泌物等现象, 有25例患者因鼻中隔偏曲而影响其通气。

1.2 方法

在对所选取的63例患者实施全麻的基础之上, 对其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 需对2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矫正手术, 对15患者切除鼻息肉。对有筛窦或者是蝶窦的患者应该在实施手术过程中, 应开放筛窦, 扩大患者蝶窦的开口[1], 清除患者窦腔中的息肉样变黏膜。在实施手术过程中, 应彻底地、及时地清除窦腔中残留的真菌团块, 尽可能让其表面保持光滑, 最后应该用适当比例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窦腔实施清洗。

2 结果

本次选取的63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在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后, 均已相应的恢复了健康, 且没有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在患者实施手术后冲洗鼻腔, 每天1次, 连续半个月至1个月。同时, 患者应定期定时地到指定的地点进行鼻腔清理, 进而充分地保障患者鼻腔及鼻窦引流的通畅。

患者在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后一段时间内, 患者浑身无使用抗真菌药。对患者进行复查时, 若发现患者的鼻窦腔中残留真菌团块, 应在鼻内镜下将其取出。经过0.5~1年的随访发现, 患者本身的鼻塞、头痛、鼻泪管损伤及异味等症状均消失。

3 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医学中为一种较常见的特异性鼻窦炎, 可分为侵袭性或者是非侵袭性的真菌鼻窦炎。非侵袭性的病理特征为, 真菌感染只局限于患者鼻窦腔内, 患者的骨壁及黏膜内无真菌侵犯。患者鼻窦内出现病变的病理特征为坏死样物、且呈灰黑色的团块状, 其在鼻内镜下的病理特征为可见的、大量的孢子、上皮细胞、真菌菌丝及退变的白细胞等。患者鼻窦黏膜出现水肿或者是增生现象, 这为侵袭性鼻窦炎的特征, 真菌所感染的部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鼻窦黏膜、鼻窦腔及骨壁, 再者为前颅底或者是眼眶等[2]。一旦出现病变, 其表现特征为, 分泌大量的黏稠物、坏死组织及干酪样物, 且在较大程度上导致组织坏死、血管炎、骨质破坏或血管栓塞。

真菌的侵袭为真菌性鼻窦炎出现的主要原因, 引起真菌性鼻窦炎的真菌为条件性的真菌, 它在患者鼻窦或者是鼻腔的黏膜中长期生存。当外部环境出现一定变化时, 会是患者的抵抗能力较大程度的下降或者阻碍患者鼻窦及鼻腔的通气功能。这种疾病大多为单侧病发症状, 上颌窦病变现象较为常见。当真菌侵入患者体内, 患者的防御能力就会逐渐下降。若患者长期服用抗生素、激素、对免疫功能障碍实施治疗或者是存在慢性或消耗性的疾病时, 均会导致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性鼻窦炎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单侧鼻塞、鼻息肉、支气管哮喘、流鼻涕及恶臭。在对患者进行CT检查基础之上, 可发现患者鼻窦及鼻腔中的密度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高, 有以棉絮状呈现的小团块及以条索状呈现的钙化影等[3]。通过冠状CT扫描患者的鼻腔, 不仅可充分地了解患者鼻腔中的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 还可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信息。

在对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彻底地清除患者鼻窦中的干酪样物、鼻息肉及坏死组织, 并使用鼻内镜手术开放患者的鼻窦腔, 进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鼻腔及鼻窦腔的通气和引流, 从而改变患者鼻腔中真菌类微生物的外部生存环境, 最终降低患者复发真菌性鼻窦炎的概率。

通过鼻内镜手术对患者实施治疗, 关键是在患者术后的清洗及相应的检查。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后, 应定期定时的到医院中鼻内镜手术室对鼻窦腔实施清洗工作, 同时还应口服粘液促排剂, 较快药物排出。

目前, 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多为青少年及老年, 这不仅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而且还影响患者的学习及工作。基于这种现象, 应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第一、多吃洋葱与大蒜、葵花籽与种子油;第二、多吃附有充血功能的草药及调味品, 如, 姜、接骨木花及麝香草;第三、平时患者应注意鼻腔中卫生, 在擦鼻时, 应按塞一侧鼻孔。同时, 政府应通过行政手段及财政手段, 对真菌性鼻窦炎应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这种疾病的危害, 从而使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疾病, 尽可能的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3例患者, 在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的基础之上, 对其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 找出导致真茵性鼻窦炎出现的真正原因。结果 所选取的63例患者在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后, 病症及并发症均消失。出院后护理人员交代患者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定期复查, 且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在医学界中为一种较特异的病症, 它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若转换为恶性肿瘤, 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基于这种现象, 应该加强对其的研究, 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正常生活。

关键词:鼻内镜,真茵性鼻窦炎

参考文献

[1]沈康.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3) :142-142.

[2]黄海.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4例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7, 27 (6) :949-949.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真菌性副鼻窦炎12例, 男8例, 女4例;年龄18~60岁, 平均39岁, 主要临床症状为:回吸性涕血或脓血涕, 伴鼻塞、面部疼痛及头痛等。

1.2 检查方法

12例均使用西门子blance螺旋CT机扫描, 层厚间距均为5 mm, 摄冠状位及轴位片, 用软组织窗及骨窗观察。

2 结果

2.1 CT表现

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内高密度影, 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9例, 两侧3例, 一侧上颌窦及筛窦5例, 上颌窦内可见斑块, 斑点状钙化影 (见图1) , CT值为100~160 HU, 有的病变呈肿块样突入鼻腔, 有的伴窦壁骨质吸收 (见图2) , 受累筛窦黏膜增厚, 密度增高。

2.2 临床表现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回吸性涕血或脓血涕, 伴鼻塞, 面部疼痛、面部膨隆及头痛等。

3 讨论

3.1 病因

真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 随呼吸进入副鼻窦,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以及鼻中隔弯曲、鼻息肉等鼻窦机械性阻塞时, 真菌易在鼻腔停留并繁殖进而引发副鼻窦炎。另外, 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使用, 以及糖尿病等也是诱因[1]。

3.2 病理改变

主要为充血水肿、出血坏死, 进而引起窦壁骨吸收, 并侵犯周围结构。

3.3 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典型CT表现:受累窦腔密度增高, 腔内可见团块状、斑点状钙化影, 窦壁骨质吸收或破坏。钙化影是磷酸钙沉积, 坏死的真菌丝堆积及黏膜出血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所致, 是真菌性鼻窦炎的特征。细菌性鼻窦炎常为双侧并累及多个窦腔, 可见气液平, 钙化少见。当窦壁出现骨质破坏, 窦腔内有软组织肿块样影需与恶性肿瘤鉴别, 恶性肿瘤病变多为浸润性生长, 窦腔骨质广泛破坏, 病变可透过骨质缺损处突出于轮廓之外, 与周围结构界线不清, 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另外, 本病有咳血涕的特点, 临床上还应与鼻咽癌鉴别, 本病鼻咽CT显示正常。总之, 诊断需结合临床, 有下列表现时要考虑本病可能[2]:a) 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鼻窦炎;b) 不明原因的血涕;c) 涕中有痂皮及块状物;d) 鼻腔及鼻窦检查发现肿块与结石。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 对提示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正敏, 陆书昌.现代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济南: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743, 747.

上一篇:大型企业办公网络安全下一篇:无陪护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