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精选10篇)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篇1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 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 E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近年来AR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呈流行增长趋势[1],其病情反复发作可引起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窦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根据2008 年公布的数据,全世界有超过5 亿的AR患者[2]。“十五”期间,我国西安、长春、北京、杭州、上海、南京、长沙、广州、沈阳、武汉和乌鲁木齐11 个中心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AR的患病率经性别校正后达8. 5% ~ 21. 3% ,经年龄校正后为8. 7% ~ 24. 1%[3]。国内外研究表明,AR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QOL) 。
目前已有的AR治疗方法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抗Ig E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等[4],长期的临床应用显示,效果并不理想[5]。近年来中医药在AR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效。本院采用自制鼻炎口罩治疗AR患者,并采用生活质量SF - 36 量表对自制鼻炎口罩治疗组( 观察组) 、口服中药汤剂组( 对照组I) 、西药组( 对照组Ⅱ) 的AR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血清学数据和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及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AR的诊断标准[6]。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痒、喷嚏,伴眼痒、结膜充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症状见畏寒喜暖、舌淡苔薄,脉弱或沉;检查见鼻腔黏膜苍白水肿。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1)鼻中隔偏曲者、鼻窦炎鼻息肉者,以及伴有哮喘、药物过敏者;2)合并严重的心血管及肝脏疾病、未能控制的高血压和感染、妊娠,以及无法合作者;3)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正在进行脱敏治疗及服用抗过敏中草药者。
1.3终止标准
1 ) 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2 ) 出现严重合并症; 3) 严重违反试验方案用药; 4) 失访或自行退出课题研究者。
1.4一般资料
150 例AR患者随机分成自制鼻炎口罩治疗组( 观察组) 、中药汤剂组( 对照组I) 、西药组( 对照组Ⅱ)各50 例。其中观察组失访2 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评估48 例; 男32 例,女16 例; 年龄15 ~ 65 岁,平均年龄( 35. 2 ± 7. 9) 岁; 病程( 5. 8 ± 3. 1) 年。对照组I中失访2例,自行退出课题研究者1 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评估47 例,男27 例,女20 例,年龄17 ~ 62 岁,平均年龄( 36. 9 ± 7. 3) 岁; 病程( 6. 1 ± 3. 0) 年。对照组Ⅱ自行退出课题研究者1 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评估49 例,其中男31 例,女18 例; 年龄16 ~ 64 岁,平均年龄( 34. 9 ±6. 9) ; 病程( 5. 9 ± 3. 2) 年。3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观察组: 佩戴自制鼻炎口罩,连用4 W为1个疗程。对照组I给予中药方剂[7],基本组方如下: 黄芪20g、淫羊藿10 g、白芷10 g、石菖蒲10 g、苍耳子10 g、白术12g、赤芍12 g、防风10 g、乌梅10 g、五味子6 g、辛夷10 g、北柴胡10 g、桔梗10 g,每日1 剂加水煎服,连用4 W为1 个疗程。对照组Ⅱ: 给予地氯雷他定片10 mg,qd,po; 孟鲁司特钠片10 mg,qd,po,连用4 W为1 个疗程。用药期间以清淡饮食为主,治疗前后进行相关评价。
2.2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中相关标准。
2.3观察指标及测定
2.3.1 IgE检测
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 L,于普通凝胶分离管内室温凝血60min后,离心机以3 500 r/min转速离心5 min,取血清置- 20 ℃ 冰箱冻存待测。使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 CLIA) 进行测定,试剂盒由美国贝克曼公司提供,仪器为贝克曼自动监测仪。
2.3.2 IL-4检测
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 L,室温静置60 min后以转速为3 500 r / min离心5 min,将血清置- 20 ℃冰箱冻存待测。检测使用ELISA法,由上海川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仪器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3.3生活质量观察
2.3.3.1量表选择
采用浙江大学社会医学教研室李鲁教授汉化版的生活质量量表( SF - 36)[8],对3 组患者生理功能( PF) 、生理职能( RP) 、躯体疼痛( BP) 、总体健康( GH) 、活力( VT) 、社会功能( SF) 、情感职能( RE) 和心理健康( MH) 8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
2.3.3.2量表填写
在课题组成员的协助下,由受试者自评该量表的每个问题,于治疗前给予详尽的调查记录( 因病或文化程度等原因无法自评者,由课题组成员逐条询问记录) ; 用药4 周后,患者复查时再行调查记录。
2.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 0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均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经自然对数转换正态化分析。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P < 0. 05 为差异性显著。
3 结果
3.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例(%)]
组间两两Ridit比较分析P=0.2934,P=0.3536,P=0.0987;3组间疗效比较的Ridit分析P=0.0549
3.2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IL-4水平的比较
见表2。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3 3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结果见表3。
(±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4 讨论
AR是特应性体质者接触到变应原引发的 Ⅰ 型变态反应,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为发病的根本原因。AR患者的血清总Ig E以及特异性Ig E比一般人群明显增高,由于Ig E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表面的Ig E受体结合,使这两种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9]。作为多反应性免疫调控因子的IL - 4,对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增殖、分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能诱导B细胞产生Ig E。目前已知IL - 4 是Ig E合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因子,对启动B淋巴细胞合成Ig E起关键作用[10],故IL - 4 的降低可使Ig E合成减少。本文观察结果表明,3 组治疗后血清Ig E、IL - 4 水平明显降低,与本组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AR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王建波[11]、王向东等[12]、刘光辉等[13]、Bunnag等[14]对AR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时发现,AR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严重性远非传统客观评估指标包含的信息所能体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临床疗效判断指标如治愈率、生存率等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而QOL是一种能更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水平的综合性指标。SF - 36 量表有8 个维度,每个维度含2 ~ 10 个问题共36 题,前4 个维度代表生理健康方面,后4 个维度代表心理健康方面,其内涵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能更全面评价生活质量的优劣。3 组AR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 0. 05) 。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口服中药组( 对照组I) 以补气固本为基础,可调整患者敏感体质,兼具祛风通窍的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方中黄芪固表,防风散风走表,淫羊藿益肾温阳,白术燥湿健脾,五味子、乌梅敛肺固肾,赤芍散结消肿,苍耳子、辛夷宣窍通鼻,白芷、石菖蒲通利九窍,桔梗载药上行,以达病所[7],对AR患者治疗有效率达78. 72% 。口服西药组( 对照组Ⅱ)选择非镇静性的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选择性地拮抗外周H1受体,抑制组胺从肥大细胞的释放,缓解AR的相关症状。高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D4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炎药物,对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可以通过阻断白三烯与相应受体结合进而抑制其介导的局部炎性反应,对AR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83. 67% 。
自制鼻炎口罩源于本院经验方,选择芳香挥发性中药辛夷、细辛、白芷、川芎、薄荷等中药组方,经过超微粉碎,并按一定比例过筛混合; 称取一定量粉末装入特制小袋,用九宫格或十六格均匀固定,平时密封保存于铝箔袋内,在鼻炎发作时取出药袋,通过双面黏胶或子母扣固定于口罩内侧之夹层中间部位,佩戴后有效成分通过鼻窍吸收,有效改善AR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达到治疗的目的。李峻川等[15]通过辛夷挥发油对小鼠 Ι 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发现辛夷具有明显的抗小鼠I型超敏发应的作用,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作用靶点涉及致敏和发敏两个阶段,通过抗组胺作用和降低Ig E的水平发挥抗小鼠I型超敏发应的作用; 川芎、白芷、辛夷对多种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薄荷有止痛消肿清除分泌物作用;川芎可减少Ig E的含量,抑制其合成,从而减轻AR的发病程度; 明显下调IL - 4 水平,并调节Th2与Th1之间的平衡状态,使免疫平衡系统向Th1偏移,从而控制AR的发生[15],提高AR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总有效率为81. 25% 。3 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自制鼻炎口罩能够减少Ig E的合成、下调IL - 4 水平,纠正失衡的Th1/ Th2细胞因子网络,从而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对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提高AR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与口服中、西药相当。自制鼻炎口罩具有携带便捷,适合各类人群在各种公共场合即时使用; 结构简单巧妙,清洗、消毒快捷方便,口罩、药芯可随时拆卸、更换; 戴用舒适方便,透气性和滤尘性兼备等优点; 无论在疗效上、经济上、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上都有明显优势。
摘要:目的:观察自制鼻炎口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自制鼻炎口罩治疗组(观察组)、口服中药汤剂组(对照组I)、西药组(对照组Ⅱ),每组50例。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 W后均进行Ig E、IL-4检测,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Ig E、IL-4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1.25%、78.72%、8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鼻炎口罩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g E、IL-4水平,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常年性,@鼻炎口罩,IgE,IL-4,生活质量,人类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篇2
关键词:西替利嗪 临床观察 疗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96-02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为10% ~ 40%,我国局部地区发病率亦高达34.31%,本病发病率在近20年有显著增加趋势,在发达国家尤为如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但现在发现儿童患者也较常见[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变应性鼻炎是呼吸道变态反应常见的表现形式。盐酸西替利嗪是新一代抗组胺药,我科自2009年1月至10月应用盐酸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66例,同时做了随访观察,用以评价其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依据“变应性鼻炎治疗纲要2008”[2]诊断的患者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15~67岁,平均41.8岁。病程1~21年,平均3.9年。所有患者均有阵发性鼻内发痒、流稀薄黏液样涕、连续打喷嚏、嗅觉减退或消失、鼻塞等临床表现。
1.2 治疗方法。受试药物:西替利嗪片(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批号961118,每片10mg)。患者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剂10.0mg,1次/d,连续治疗4周,期间禁用其他抗过敏药物及其他类型的滴鼻剂。一个月后作出评价,疗效评定依据变应性鼻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3]。
1.3 观察指标。按照体征、症状的轻重,有或无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分为四级,无者零分,轻者1分,中者2 分,重者3 分。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篇3
1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诊断
儿童的主诉和临床症状往往由家长代述, 其主观感受常常不能准确描述, 易被漏诊或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以致不适当的应用抗生素治疗。因此正确诊断儿童AR十分关键。
1.1 临床分型
Bousquet和Van Cauwenberge[2]组织专家撰写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2], 从病程和症状的轻重对AR进行分类。从病程长短来看, 间歇性AR是指症状持续时间少于4 d/周或总病程少于4周;持续性AR是指症状持续时间多于4 d/周, 且总病程在4周以上。从症状的后果来看, 轻度AR其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特别是睡眠) ;反之为中重度AR。
1.2 临床表现
鼻痒、喷嚏、流涕、鼻塞是AR的四大症状。绝大部分的患者都具备上述3项或3项以上的症状, 但小婴儿的症状多不典型。鼻痒是过敏的特征性表现, 患儿经常抠鼻、揉搓鼻部, 常伴鼻出血。喷嚏多见于清晨起床后, 每次少则3~5个, 多则连续十几个。鼻分泌物多为清水样涕, 如果继发感染, 鼻分泌物可转变为黏性或脓性。鼻塞症状常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 患儿常伴有张口呼吸。当鼻分泌物流向咽部, 咳嗽可成为儿童AR的主要临床症状[3]。
1.3 辅助检查
前鼻镜、鼻内镜进行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 鼻腔内水样分泌物。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性试验包括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 (skin prick test, SPT) 和检测特异性血清Ig E抗体。SPT呈阳性, 至少1种过敏原为≥ (++) 。血清或鼻分泌物特异性Ig E升高, 年龄越小价值越大。以上两个诊断性试验对3~6个月以下婴儿的诊断意义不大。
确诊儿童AR需要临床表现与前鼻镜、鼻内镜检查以及SPT或血清特异性Ig E检测结果相符。
2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
2.1 避免接触变应原
尽量避免明确的或可疑的变应原是有效的儿童AR治疗方法。加强环境治理和个人防护, 有助于控制AR的症状和减少并发症。但由于AR的变应原大多是吸入性的, 一般很难避免接触。
2.2 药物治疗
2.2.1 抗组胺药
可以有效的缓解由组胺引起的症状 (鼻痒、喷嚏和流涕) , 但对于缓解鼻塞的作用较弱。第一代抗组胺药为竞争性结合H1受体, 如氯苯那敏 (扑尔敏) , 因可透过血脑屏障, 有明显的嗜睡作用, 而且可以引起尿潴留和口腔干燥, 临床不推荐常规应用。第二代抗组胺药为非竞争性结合H1受体, 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几乎无嗜睡作用, 并且有较强的抗炎症作用, 可以明显改善AR患者的鼻塞症状[4], 因此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第三代抗组胺药 (地氯雷他定) , 具有镇静作用小、无心脏毒性的优点, 已应用于临床, 但其价格昂贵。口服抗组胺药的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 5岁以下患儿推荐使用糖浆制剂, 5岁以上可口服片剂。
2.2.2 鼻内糖皮质激素
可以明显减少或者控制所有的或绝大多数的变应性炎症介质在鼻黏膜的局部损伤作用, 全身反应低, 是目前治疗AR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特别是可作为中、重度间歇性或持续性AR患者抗炎症治疗的首选方法。Moller等[5]的双盲、随机、长期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使用鼻内糖皮质激素不会影响正常的内源性皮质醇的分泌功能以及生长发育。目前鼻内糖皮质激素已被批准应用在2岁以上的儿童, 疗程至少4周。对于长期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儿童应定期随访、并注意控制疗程。
2.2.3 减充血剂
属于α1受体协同剂。减充血剂对于缓解鼻塞症状极为有效, 但长期应用会引起药物反跳效应, 即所谓的药物性鼻炎。因此临床上使用时间应少于7 d, 并且儿童的使用浓度应降低, 为0.5%。
2.2.4 抗白三烯药物
特别适用于伴有下呼吸道症状的患儿 (如同时合并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等)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如Montauks) 已有适合1岁或以上儿童服用的剂型, 但其疗效还有待证实。
2.3 特异性免疫治疗 (specific immunotherapy, SIT)
SIT是目前唯一有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改变儿童AR自然进程的“对因疗法”。其主要包括传统的皮下免疫治疗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CIT) 和新近的舌下免疫治疗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SLIT) 。
2.3.1 SCIT Noon[6]
在1911年首次应用SCIT治疗花粉症, 至今已经沿用了100多年, 而且通过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选用标准化的抗原产品进行免疫治疗是安全的。Jacobsen等[7]对205例6~14岁季节性AR患儿进行3年的SCIT, 并随访7年, 其结果显示SCIT组的鼻部症状显著改善、哮喘发生率明显降低, 表明儿童季节性AR接受SCIT能获得远期疗效。但临床上SCIT仍有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的潜在风险。据文献报道[8], 常规方案使用SCIT的全身反应发生率占注射总次数的0.2%。由于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 5岁以下儿童一般不主张进行SCIT。
2.3.2 SLIT
最早的研究开始于[9]1986年, 迄今不到30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大量的研究[7]已经肯定了SLIT对于3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AR的治疗效果。Penagos等[10]报道了多项关于3~18岁儿童AR患者SLIT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结果表明SLIT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减少药物的使用。研究数据表明SLIT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由于SLIT用药方便、无痛苦, 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儿童, 同时儿童AR应用SLIT有可能预防其以后发展为哮喘。
从目前的最新进展来看[11], 随着表皮免疫治疗 (epicutaneous immunotherapy) 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 将会进一步提高儿童AR的治疗水平。
3 展望
目前, 对于儿童AR的药物治疗一般是针对症状, 而常规的免疫疗法不良反应较大、疗效不满意。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日益提高并且更为安全, 其已经成为AR治疗中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舌下免疫治疗 (SLIT) 的研究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开展了临床研究, 我国的临床研究才刚开始, 其前景相当可观, 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观察。
参考文献
[1]Kong WJ, Chen JJ, Zheng ZY, et al.Prevalence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3-6-year-old children in Wuhan of China[J].Clin Exp Allergy, 2009, 39:869-874.
[2]Bousquet J, Van Cauwenberge P, Khaltaev N, 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1, 108:147-334.
[3]Moller C, Ahlstroom H, Henricson KA, et al.Safety of nasal budesonide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perennial rhinitis[J].Clin Exp Allergy, 2003, 33:816-822.
[4]Canonica GW, Tarantini F, Compalati E, et al.Efficacy of deslorata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s[J].Allergy, 2007, 62:359-366.
[5]Moller C, Ahlstroom H, Henricson KA, et al.Safety of nasal budesonide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perennial rhinitis[J].Clin Exp Allergy, 2003, 33:816-822.
[6]Noon L.Prophylactic inoculation against hay fever[J].Lancet, 1911, 1:1572-1573.
[7]Jaclbsen L, Niggemann B, Dreborg, et al.Specific immunotherapy has ongternm preventive effect of seasonal and perennial asthma:-year followup on the PAT study[J].Allergy, 2007, 62:943-948.
[8]Cox L, Larenas-Linnemann D, Lockey RF, et al.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The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ystemic reaction grading system[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0, 125 (3) :569-574.
[9]Scadding Gk, Brostoff J.Low dose sublingu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due to house dust mite[J].Clinical Allergy, 1986, 16 (5) :483-491.
[10]Penagos M, Compalati E, Tarantini F, et al.Efficac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pediatric patients 3to 18 years of age[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6, 97:141-148.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篇4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复方徐长卿合剂;鼻腔冲洗
中图分类号:R7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45-02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粘膜变应性疾病,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为主症,严重者嗅觉减退或消失,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西药治疗虽然能有效控制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大。近3年来,我院共收治40例患者,采用了自拟中药复方徐长卿合剂组方作鼻腔冲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4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中药治疗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57岁,平均(27.8±11.6)岁,病程1~18年,平均(3.1±2.8)年;对照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38.6±11.3)岁,病程1~23年,平均(3.2±2.6)年;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0~45岁,平均(32.3±7.01)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喷嚏、流涕、鼻塞、鼻甲肿大等症状和体征,症状、体征的分级计分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制订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疗效标准执行。各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20例患者用自拟组方中药复方徐长卿合剂作鼻腔冲洗:徐长卿45g、细辛30g、百部30g、荆芥45g、苍耳子45g、辛夷花50g、黄芪100g,水煎1次余300ml,去渣,过滤,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瓶备用,每日取药液50ml,用生理盐水250ml稀释,置于鼻腔冲洗瓶中,早晚冲洗鼻腔各1次。对照组20例,口服酮替芬,每天2次,每次1mg。两组均观察1个月,用药及随诊期间停用其它一切具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1.3 观察项目
(1)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2)治疗前后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s,EOS)的测定。测定时以大小合适的棉拭子在直视下由下鼻甲后端向前至前端0.5cm处以旋转方式反复涂擦3次,然后将其以滚动方式把棉拭子上的分泌物涂在载玻片上吹干,滴95%酒精固定。采用瑞特-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法,光镜下根据形态学标准作细胞学分类,计算EOS所占百分比。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1次,健康组测定1次。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之间比较及相互比较分别采用F检验和q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症状、体征的分级计分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制订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疗效标准执行,所得积分按下列公式计算疗效:积分下降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显效:积分下降指数≥51%;有效:积分下降指数≥21%;无效:积分下降指数<20%。将显效和有效的百分率之和记为总有效率。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显效12例(60%),有效7例(35.0%),无效1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10例(50%),有效6例(30%),无效4例(20%),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疗效见表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 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情况(见表2)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据研究显示,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全球性增长的趋势,其发病率占人口的5%~50%,虽然并非重大疾病,但会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社交及心理发展,增加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2]。过敏性鼻炎属于I型变态反应,在组胺和其它炎性介质的作用下,鼻粘膜发生变应性炎症反应。目前国内外对此病尚未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只是通过全身或局部治疗给予对症处理。口服药物治疗虽然能有效控制症状,但不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抗组胺药都有不少的副作用,如口干、视力模糊、尿潴留等抗胆碱能作用,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我们采用了自拟中药复方徐长卿合剂组方作鼻腔冲洗,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
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证明,组方中各中药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徐长卿为萝摩科草本植物又称对叶莲、对月莲,为常用中药,性味辛温,具有止咳、祛风化湿、行气通络、活血解毒、利水消肿、止痒止痛之功效,徐长卿的抗变态反应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可作用于免疫器官,又可作用于免疫细胞,还能拮抗炎症介质以及影响炎症介质的代谢,也可影响补体系统。黄芪,豆科植物,性味甘,微温。黄芪原生药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证明,在腹腔注射原生药2.5g/kg,在高剂量下对空斑形成细胞实验(抗体表成)和迟发超敏反应均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其有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功能,同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能对抗组胺和5-HT引起的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辛夷[3],木兰科植物,味辛,性温,主含挥发油,具有抗组胺和抗慢反应物的作用。实验表明,给豚鼠皮下注射辛夷油200mg/kg,对卵白蛋白过敏性哮喘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呼吸困难、咳嗽、休克明显减少。苍耳子[4]、细辛[5]等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本方对于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良好的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浸润和脱颗粒与变应性鼻炎密切相关,活化的EOS释放的毒性颗粒蛋白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最为重要,并且发现,鼻分泌物中EOS的多少与鼻分泌物和血清中ECP水平呈高度正相关。
研究还发现,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表明本药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还有调节体质的作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说明应用自拟组方中药复方徐长卿合剂作鼻腔冲洗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 殷明德.变应性鼻炎:全球性健康问题[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5):195.
[3] 张永忠,李小莉,牟光敏.辛夷二氯甲烷提取物抗炎抗过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1,32(9):811-813.
[4] 刘玉红,郝震峰.苍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工业,2003,22(1):22-23.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脱敏治疗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过敏性鼻炎病人中, 年龄6岁~55岁, 平均35岁;病程1年~20年;单纯吸入组过敏病人5例, 伴有食物组过敏病人95例;对1种变应原过敏2例, 对4种或5种变应原过敏68例, 对6种及以上变应原过敏30例, 其中尘螨过敏居首位, 其次是花粉类、真菌类。
1.2 方法
1.2.1 变应原试剂
变应原试剂由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变态反应研究室提供, 浓度为1∶10。溶媒为山西太原制药厂生产。变应原分为吸入组和食物组, 其中吸入组27种, 食物组20种。
1.2.2 变应原稀释液的配制
吸入组变应原皮试液应用的是1∶100的浓度, 即将1∶10的变应原试剂抽取1 mL加入9 mL变应原溶媒中, 其浓度为1∶100。食物组变应原皮试应用的是1∶10的浓度, 不需配制。
1.2.3 变应原筛查
目前常用的变应原检测方法是皮内试验。即用1∶100浓度的变应原浸液0.01 mL于病人上臂外侧进行皮内注射, 并以溶媒作阴性对照, 组胺作阳性对照。观察20 min后看皮肤反应结果。阳性反应为风团和红晕, 部分病人有痒感。
1.2.4 特异性脱敏治疗
过敏性鼻炎的脱敏治疗, 采用引起病人变态反应的变应原制成提取液, 给病人进行脱敏注射, 使之不发生或少发生变态反应或减轻变态反应症状。特异性脱敏治疗分两个阶段连续进行, 即常规浓度递增注射阶段和维持巩固注射阶段, 均采用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皮下注射。
2 结果
本组100例过敏性鼻炎病人通过6个月~10个月的脱敏治疗, 10例病人在1∶1 000 000浓度有效;40例病人在1∶100 000浓度有效;20例病人在1∶1 000浓度有效;27例病人在1∶100浓度有效;3例病人在脱敏治疗到1∶100浓度时症状仍无减轻, 视为无效, 有效率达97%。
3 护理
3.1 变应原筛查护理
100例行脱敏治疗的变应性鼻炎病人均采用皮内试验行变应原检测, 皮内试验是将特异性抗原在皮肤上进行试验的方法, 常用来诊断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的致敏物。在进行试验前, 详细采集病史, 病人接受试验前3 d应停用一切H1受体拮抗剂以及含有此类药物的合成制剂;在接受试验前3 d停止使用感冒药、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素药、维生素C等影响皮试结果的药物;如服用了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阿司咪唑, 需停药3周才可进行皮试。如遇病人全身或局部有过敏现象时, 暂不进行皮试, 不宜空腹行变应原筛查。每个皮试点的间距及行距均不得小于2.5 cm。皮试完毕的15 min~20 min内, 应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全身反应的出现, 如唇麻、掌痒、全身瘙痒、皮色潮红、咳嗽、哮喘、胸闷、脉搏细速等情况。如有类似情况, 应立刻让病人躺下休息, 根据反应轻重给予适当的处置, 重者应注射肾上腺素, 给氧气吸入等处理。
3.2 脱敏治疗的护理
给病人行脱敏治疗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每次注射前应检查脱敏药液的浓度、有效期、生产日期, 看脱敏液有无变色、沉淀、混浊等情况, 认真查对病人的姓名、年龄及注射的剂量。采用皮下注射法, 太浅易出现局部反应, 太深则抗原有进入血管而引起强烈反应的危险, 所以进针后要回抽有无回血, 无回血后再注射。脱敏注射应严格遵循浓度递增注射规律, 如一次大剂量注射抗原可能导致严重的变态反应。脱敏治疗后病人应在治疗室观察30 min无任何不良反应方可离开, 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告知病人在注射当天勿行剧烈运动、热水浴及饮酒。病人行脱敏治疗时, 应避免在病人身体欠佳时进行注射, 如病人感冒发热、疾病在急性期, 病人应先治疗原发病, 待好转后再行脱敏治疗。脱敏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局部变态反应或全身反应时, 可使用抗过敏药物控制症状, 下次注射时退一个剂量继续注射2周, 无不良反应方可恢复递增注射。脱敏注射过程中病人因出差或全身不适等情况暂停注射, 时间以2周为限。超过2周, 则要重复原注射剂量2周, 超过1个月, 则降低一个浓度级注射。
3.3 心理护理
变应性疾病虽然不是严重的致命性疾病, 但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病人往往存在着精神紧张、忧虑、易怒等负面情绪, 对医嘱的执行能力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护理人员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3.4 健康教育
对过敏病人加强健康教育, 使病人在接受脱敏治疗的同时避免接触变应原, 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2]。对花粉过敏的病人应指导病人在发病季节避免与花卉近距离的接触, 室内不摆放花卉;对尘土过敏的病人应指导病人在外出或是打扫卫生时戴口罩;对尘螨过敏的病人应指导病人室内应经常通风, 保持干燥, 减少室内杂物堆放, 被褥经常清洗并在太阳下暴晒;对动物毛屑过敏者应指导病人尽量不接触动物;对食物过敏的病人应告知病人尽量不吃导致过敏的食物。
3.5 变态反应的观察
脱敏治疗一般是安全的, 不良反应特别是全身变态反应极少发生。本组无一例发生全身变态反应, 发生局部反应5例。局部反应是指病人注射后局部出现硬结、肿胀、发红、风团、痒等症状。为了防止病人局部反应过重, 或是引发全身反应出现过敏性休克, 变态反应治疗室必须备齐抢救药物及设施, 在为病人做变应原筛查前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及过敏史。
4 小结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根据其发病机制, 首先是要避免接触变应原, 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病人的急性期症状, 停药后症状易复发, 也会出现药物耐受和其他的不良反应, 对于病程长、症状重、药物不耐受、药物疗效较差的病人应采用脱敏治疗[3]。脱敏治疗副反应为可能诱发变态反应, 以局部反应为主, 大部分病人无需处理, 全身反应率极低。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结合细致的护理、良好的心理疏导及变应性疾病的科普教育, 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了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脱敏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顾瑞金.变态反应科主治医生525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1.
[2]施锐.过敏漫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0.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科自2007年以来门诊诊断为对尘螨过敏的中重度AR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62岁,中位年龄28岁。体内外变态反应的检测应用丹麦ALK公司生产的常见吸入物变应原行皮肤点刺试验,瑞典Phadia公司ImmunoCAP100体外变应原检测系统进行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测定,按相应的产品说明书判断结果,120例患者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符合中-重度持续性AR诊断标准和免疫治疗的适应症[4];(2)尘螨变应原检测阳性;(3)无合并其他吸入物变应原;(4)入组前一月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一周内未使用过H1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抗过敏药物。
1.2 治疗方案
使用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滴剂舌下含服,分为剂量递增期和维持期两个治疗阶段,14周岁以上患者的递增期治疗方案为:第1周,第2周,第3周分别使用滴剂1号(蛋白浓度1μg/m L),2号(蛋白浓度10μg/m L),3号(蛋白浓度100μug/mL),1~7 d均按1、2、3、4、6、8、10滴顺序服用,随后使用滴剂4号,(蛋白浓度333μg/m L)每次3滴,至第6周起进入维持期治疗,使用滴剂5号(蛋白浓度1000μg/m L)每次2滴,直至疗程结束。具体用法为:每日1次,于每晚临睡前将变应原疫苗滴于舌下含化,1~2 min后将其吞下,服药后90 min内禁食,对于小于14周岁患者,递增期使用1~3号滴剂,维持期一直使用4号滴剂,用法和用法同前,直至疗程结束。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局部或全身的不良反应,则按产品说明书对滴剂的剂量作出适当调整。在SIT刚开始的1月内,根据鼻部症状的严重程度允许患者口服H1抗组胺药或鼻用糖皮质激素进行辅助治疗,以尽快控制其鼻部症状和炎性反应,在此后的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尽管不使用药物,若症状加重,可酌情按需进行药物对症治疗。
1.3 评估疗效
治疗开始前和疗程满两年时,分别对患者的鼻部症状(喷嚏、流涕、鼻塞、鼻痒)进行评分,采用计分法,即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每次症状评分相加即为鼻部症状总评分,同时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golgue scale,VAS)[5],对上述4种鼻部症状分别进行评分,要求在0~10 cm的标尺上,标出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应刻度值即为分值,无困扰:0分,能想到的最严重的困扰:10分,鼻部症状整体严重程度的评价即总评分也在VAS标尺上直接标出。为了客观评价临床效果在疗程满2年前的最后1个月内,嘱患者不使用各种全身或鼻内治疗AR的药物。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9.1.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分法数据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ixon符号秩和检验,VAS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120例患者治疗两年后,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症状评分以及鼻部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相应的评分进行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ixon符号秩和检验,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采用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篇7
关键词:免疫治疗仪,变应性鼻炎,膜分离技术
0前言
变应性鼻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它主要是由吸入性变应原诱发的、免疫球蛋白介导的鼻腔和气管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但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还没有找到一个根治性的方法。现在最有前景和远期疗效的治疗是免疫治疗,而免疫治疗仪现尚处于研发阶段。由于变应原复杂、变应原疫苗的研制难度大、价格昂贵,使市场上的疫苗有限。使用免疫治疗仪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程长(至少3年),有时病人还会发生局部和全身副反应,甚至会发生死亡[1,2,3,4],所以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有限。我们于2009年10月开始研制变应性鼻炎治疗仪,经临床预试验,效果较好。
1 变应性鼻炎治疗仪的原理
1.1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现代的一种高新技术,指在分子水平上使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其技术核心是膜。
膜是一种超分子级分离过滤作用的介质,当溶液或混和气体与膜接触时,能在压力、电场或温差的作用下,使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膜,而另外些物质则被选择性地拦截,从而使溶液或混和气体中的不同成分被分离。膜的截留作用主要与它的材料和膜的超细微孔的孔径大小有关。本仪器使用的微滤膜厚度为0.01~0.1μm,其超细微孔的孔径为0.05~1μm[6]。而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的尘螨、花粉、霉菌及细菌的大小分别为以下情况:尘螨成虫大小一般为300~500μm;花粉直径一般约4~8μm,大型花粉直径约200μm;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以下;霉菌的直径一般为3~10μm;细菌的一般直径约为0.5μm,其长度大多约为0.5~5μm。这些变应原的外形均大于此膜的孔径,因此,使用此膜技术可以使空气中的尘埃、细菌、真菌、病毒、热源、胶体、微粒、亚微粒、花粉等有害物质在膜的另一侧受阻隔[6,7]。
1.2 治疗仪的原理
免疫治疗又叫脱敏治疗,是指通过应用逐渐增加剂量的变应原或者变应原产物,使效应细胞失去反应或降低其反应程度,使患者实现临床治疗和免疫耐受的目的[5]。也就是将空气中的变应原物质做为疫苗用于免疫治疗。空气免疫治疗仪就是采用膜分离技术滤去空气中的变应原,以改善呼吸时吸入的空气质量,达到治疗目的。
本空气免疫治疗仪采用富氧膜技术,它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可以将普通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由20.9%提高到30%,而水蒸汽又能很好地透过此膜。从而使患者吸入清新、凉爽的富氧空气,且无任何气味,对长期使用者更经济安全,不会出现氧中毒[8,9,10]。
仪器利用微电脑控制程序调节间歇放电,以控制过滤吸时吸入空气中的变应原量,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免疫治疗,使患者逐渐实现临床和免疫耐受,以减轻或消除变应原引发的症状。
2 治疗仪的构造
变应性鼻炎治疗仪由变应原电动膜式调节部分、吸气管道、呼气管道和面罩等4部分组成。电动膜式调节部分采用数字(1~60)化方式调节,动力采用市电220 V的交流电或充电电池的形式,每块电池可维持使用3~4 h,每机配置电池2块,充电循环使用。治疗仪的通气管路均为标准的呼吸通气管道。治疗仪的呼吸管道在面罩附近分别安装有2个单向活动瓣,在呼气时推动活瓣,关闭吸气通道,推开呼气通道,呼出气流,而在吸气时关闭呼气通道,开放吸气通道,吸入调节的气流。治疗仪的重量在4 kg左右,配备有背包一个,可供外出佩戴时使用。治疗仪的结构图和实物图,见图1~2。
3 应用体会
本仪器经临床试验证实,对患者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用此仪器治疗效果明显。具体应用体会如下:
(1)优势:(1)采用空气免疫治疗仪进行治疗,以自然大气中的空气为变应原,更符合病人病情实际,是真正致敏的变应原的全部,而不是单一的某一种变应原的治疗;(2)其变应原采集方法简易,更符合变应性鼻炎变应原的复杂性、多重性和互相作用性;(3)可逐渐加量来控制呼吸时吸气中的自然空气量,避免了其他免疫方法治疗时的全身和局部副反应的发生;(4)治疗方法独特,采用经鼻、呼吸道脱敏,更符合病人与变应原的接触方式;(5)病人治疗时只需佩带呼吸面罩,不影响睡眠、学习,不需要忍受其他免疫治疗而多次注射时的痛苦,且费用低,病人易于接受;(6)变应原不需要特殊的保存,不会出现变应原的变异性发生,治疗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不需要专业人员全程跟踪。
(2)不足:(1)患者佩戴治疗,疗程长,理论上需要至少3年时间,佩戴时又限制了患者的某些活动,使患者难以每日24 h佩戴,这就不能保证治疗的连续性。(2)空气中变应原的不均匀性、时限性、季节性以及患者的依从性等均可影响仪器的疗效和治疗周期。
参考文献
[1]张罗,王成硕,王向东,等.变应性鼻炎集群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187-191.
[2]郭永康,徐红.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新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35-137.
[3]王成硕,张罗,韩德民.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杂志,2005,(19):807-811.
[4]张慧珍,华清泉.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学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25.
[5]Alvarez-Cuesta E,Bousquet J,Canonica G.W,et al.Standars forpractical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J].Allery,2006,61(82):1-20.
[6]张翠苹.膜分离技术在医药和医院的应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0,(17):44-47.
[7]谷大建,徐巍.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8,(17):58-59.
[8]刘光仙,孙晓然.富氧膜技术的进展[J].化学工程师,2006,(12):33-37.
[9]沈光林.膜法富氧的应用研究[J].低温与特气,2000,(18):26-31.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耳鼻喉科门诊2010年4月-2013年4月常年性AR患者58例, 符合AR诊断标准[2], 采用屋尘螨、粉尘螨、动物毛、树木及杂草花粉等变应原点刺液 (德国默克公司生产) 皮肤点刺试验 (Skinpricktest, SPT) 要求阳性 (++) 或以上。排除标准: (1) 合并鼻息肉; (2) 合并哮喘; (3) 排除心、肝、肾、肺部严重疾病以及精神紊乱等其他疾病; (4) 接受过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者。5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9例, 年龄16~71岁, 平均年龄34.53岁, 男11例, 女18例, 平均病程5.14年。研究组29例, 年龄17~70岁, 平均年龄35.10岁, 男10例, 女19例, 平均病程5.37年。两组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29例为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 年龄16~70岁, 男10例, 女19例。
1.2 方法
治疗组:本组患者在出现症状时根据AR诊断及治疗指南[2]推荐的常年性AR治疗方案给予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和鼻用或口服糖皮质激素, 依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对症治疗3个月。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玉屏风颗粒5g冲服, 3次/d×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 (停药3个月) 分别对治疗组、研究组患者临床体征、临床症状[采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2004年, 兰州) 制定的标准][3]进行评估, 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武夷山AR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2]并及时处理。疗效评估方法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评估, 疗效=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 >66%为显效, 65%~26%为有效, ≤25%为无效[3]。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 (停药3个月)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linedimmunosorbnentassay, ELISA) 分别测定治疗组及研究组外周血清IL-4及IFN-γ的浓度并与对照组外周血清IL-4及IFN-γ的浓度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版本软件对资料中的数据先行正态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患者经西医对症治疗期间 (1个月、3个月)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症状评分及体征评分前、后改变有显著差异 (P<0.05) , 停药3个月后 (6个月) 症状评分及体征评分较前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研究组患者在予玉屏风颗粒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症状及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较大改变, 前后改变有显著差异 (P<0.05) 。治疗组与研究组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体征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两组在治疗期间症状评分有显著差异 (P<0.05) , 停药后3个月两组症状及体征评分有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
2.2 治疗组患者经西医对症治疗期间 (1个月、3个月) 有5例无明显疗效, 有效率达82.75%, 其中显效10例, 有效14例。治疗后6个月 (停药3个月) 有效率34.48%, 14例复发, 复发率达48.27%, 显效明显减少只有2例。研究组在治疗期间 (1个月、3个月) 有1例无明显疗效, 有效率达96.55%, 其中显效15例, 有效13例。治疗后6个月 (停药3个月) 有6例复发, 复发率达20.68%, 显效8例, 有效14例, 见表2。
2.3 治疗前治疗组和研究组患者外周血的IL-4、IFN-γ的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期间 (1个月、3个月) 治疗组和研究组患者外周血的IL-4浓度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0.05) , 治疗期间 (1个月、3个月) 治疗组和研究组患者外周血的IFN-γ浓度逐渐上升, 治疗3个月时IFN-γ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0.05) 。治疗后6个月 (停药3个月) 治疗组患者外周血的IL-4、IFN-γ的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而研究组外周血的IL-4、IFN-γ的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近几十年来, AR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呈增高趋势[4,5]。我国针对中心城市人群的初步研究表明平均自报患病率约为11.1%[6]不同地区间差异很大。AR主要症状是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鼻部症状, 本身虽不是严重疾病但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及工作质量, 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AR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其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既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同时又受到吸入、食入和接触等多种外在致敏原的影响, 并与环境因素、精神状态、生活习惯、地域和年龄等有一定的关系[7]。Th1/Th2免疫失平衡是AR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AR患者鼻黏膜嗜酸粒细胞 (Eosionphils, EOS) 增多与血清IL-4分泌过多而IFN-γ分泌受抑制有关[8]。西医除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Allergen-specificimmunotherapy, ASIT) 是可能改变疾病自然进程的一种对因治疗外, 其他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而特异性免疫治疗时间长, 有一定比率的不良反应发生。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的范畴, 几千年来,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到预防治疗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AR多能提高西医疗效[9,10]。玉屏风颗粒为中医治疗AR传统药方, 成分主要是黄芪、白术、防风等, 具有调节免疫[11]、抑制过敏反应、抗炎抗氧化作用, 结合西医治疗AR疗效满意[12,13]。本研究联合玉屏风治疗AR, 患者在治疗期间疗效优于单独西医治疗组, 且研究组对症治疗药物较西医治疗组少, 不良反应轻。研究组的主要优势在于停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 对外周血IL-4、IFN-γ的改善持续时间明显长于西医治疗组。
摘要:目的:研究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 的疗效及对AR患者外周血白介素-4 (Interleukin, IL-4) 和γ-干扰素 (Interferon, IFN-γ) 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耳鼻喉科门诊2010年4月-2013年4月AR患者5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研究组, 研究组在治疗组常规使用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鼻用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玉屏风颗粒。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29例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测定外周血IL-4和IFN-γ的浓度, 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治疗组与研究组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体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IL-4和IFN-γ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期间症状评分及疗效两组比较有差异 (P<0.05) 。停药后3个月两组在症状及体征评分、疗效、IL-4和IFN-γ的水平均有差异 (P<0.05) 。结论: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AR可提高疗效, 对AR患者的免疫状态有恢复作用且作用长久。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篇9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宣肺解毒颗粒;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86-02
1.引言
变应性鼻炎又称之为过敏性鼻炎,英文简称为(AR),在中国此类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是十分多的,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工作压力增加,空氣污染、自然环境慢慢变差等原因,导致了人体时常处于易感体,从而鼻粘膜受损,长期处于此类状态,过敏性鼻炎也随之而来,而全球变应性鼻炎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过敏性鼻炎临床表现为打喷嚏、流涕、鼻堵和鼻痒症状。由于地理环境,以及个人体质存在差异,为此,在临床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往往会出现反复发作,久治无效,反而加重病情的效果。而本文作者通过90例使用宣肺解毒颗粒合抗敏灵外用治疗,得出良好的结论,结论认为,此类治疗方式十分有效。以下就是效果分析报告。
2.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门进行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这些患者的数量为180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年患有变应性鼻炎,其病状表现为鼻噻鼻痒、打喷嚏、鼻黏膜肿胀等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对比治疗法,首先将这18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与对照组,这两组是随机分配的,每一组的患者人数均为90人。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是,治疗组的90名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2人,女性患者的人数48人,该组患者的年龄段在11岁至56岁之间。对照组的90名患者中,男性患者43人,女性患者47人,该组患者的年龄段在10岁至54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其中,对治疗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是宣肺解毒颗粒合抗敏灵穴位贴敷法进行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同时与抗敏灵穴位贴进行配合使用;对照组的90名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抗敏灵穴位贴。在开始治疗前的一个星期和进行治疗之后的一个月内,需要这两组的患者停用其它药物和治疗。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对患者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采用T样本检测来进一步判定其合理性。
3.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方式
对治疗组的90名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是,宣肺解毒颗粒合抗敏灵穴位贴敷法进行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同时与抗敏灵穴位贴进行配合使用。该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治疗时需要利用新鲜的生姜将药粉调制成糊状,制作出一个大圆饼,其直径大小为1厘米,将该圆饼放置于患者的大椎与风门两个穴位,在此基础上,用胶布进行固定处理,每次贴敷的时间为6至8小时,并且每隔7天贴敷一次,一个疗程为四次。如果在贴敷的过程中,患者的皮肤异常反应,如出现水泡或皮肤潮红,需要叮嘱患者不能够将其抓破,这种情况进行湿润烧伤膏的外敷即可。另外,如果患者鼻塞情况较为严重,需要与1%的麻黄素松龙混合液配合使用,将该试剂滴入到患者的鼻腔内即可,该试剂每日滴注2次,使用时间不能够超过一个星期。
对照组的90名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抗敏灵穴位贴,该组患者治疗的时间与治疗组相同,药物服用的方式治疗组一样。
4.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
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参照1997年由海口会议疗效指定的评定标准[2],主要针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之后的体征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对两组患者进行一个月的相关情况观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更为显著。其中,治疗组90例患者中,显效的患者人数为45例,有效的32例,无效的13例,总有效率为85.6%;对照组的90例患者中,显效的患者人数为33例,有效的31,无效的26例,总有效率为71.7%。T样本检测结果中,P<0.05,说明该组数据的有效性。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病状有所减轻,鼻噻鼻痒、鼻粘膜肿胀和打喷嚏等症状有所改善。
此外,对两组患者停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其中治疗组90名患者中,显效的36例,有效的28例,无效的26例,该组总有效率为71.1%;对照组中的90名患者,显效的23例,有效的25例,无效的4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3.3%。根据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中的T样本检测结果P<0.05,说明该组数据的有效性。
5.实验结果讨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2009年至2010年这一年期间来在我院就诊的180名变应性鼻炎患者这类患者的主要病症是鼻噻鼻痒、打喷嚏、鼻黏膜肿胀。在治疗的过程中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治疗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是宣肺解毒颗粒合抗敏灵穴位贴敷法进行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同时与抗敏灵穴位贴进行配合使用;对照组的90名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抗敏灵穴位贴。在治疗之前的一周与治疗后的一个月,这180名患者需要停止其他的治疗。最终的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最终效果更加显著,也就是说,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宣肺解毒颗粒合抗敏灵的治疗方式更为显著。其T样本检测中的P值小于0.05,充分说明本次数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S].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
[2]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S].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篇10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温阳益气通窍,临床疗效
变应性鼻炎是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塞、鼻黏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10% ~ 25%[2], 近年来随工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未及时治疗, 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哮喘等并发症。西药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 虽可快速起效, 但容易复发, 且不能根治。中药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为主, 虽起效缓慢, 但作用持久, 逐渐得到患者认可。孙海波教授以温阳补虚, 健脾益气, 散寒通窍, 治病求本为原则, 运用温阳益气通窍方治疗肺脾虚寒证变应性鼻炎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病例选取自2013 年10 月~ 2014 年10 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 且辨证为肺脾虚寒证的变应性鼻炎患者80 例, 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 例。其中男43 例, 女37 例, 年龄18 ~ 65 岁, 平均年龄 ( 28. 3 ± 7. 6) 岁, 病程 ( 2. 5 ± 0. 9) 年。治疗组入组40例, 完成40 例; 对照组入组40 例, 脱落2 例, 完成38 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 2004) 》[3]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鼻鼽肺脾虚寒证: 症见阵发性鼻痒, 喷嚏连连, 流清涕, 鼻塞为主, 或伴畏寒、食少, 便溏, 四肢倦怠。舌质淡红, 脉细弱或沉细。鼻部检查见鼻黏膜色淡红, 鼻甲肿胀。
1. 3 纳入标准
( 1) 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并符合肺脾虚寒证的患者; ( 2) 年龄在18 ~ 65 岁之间; ( 3) 病程一年以上者; ( 4) 签署知情同意书。
1. 4 排除标准
( 1)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 2) 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神经官能症患者; ( 3) 合并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及慢性鼻窦炎等其他鼻部疾病者; ( 4) 4 周内接受激素、组胺药或脱敏疗法等其他治疗者。
1. 5 治疗方法
治疗组: 温阳益气通窍方。药物组成: 黄芪30 g、桂枝20 g、紫苏叶15 g、藿香15 g、白芷15 g、细辛3 g、附子10 g、炙麻黄10 g。水煎服, 每天3 次, 每次100 m L。对照组: 氯雷他定片 ( 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 13RXF1018) 。每天1 次, 每次10 mg。疗程14 天, 治疗结束后1 个月随访。
1. 6 观察指标
1. 6. 1 症状、体征评分采用《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3]推荐记分方法。
症状分级记分标准: ( 1) 喷嚏: 每次打喷嚏连续3 ~ 5 个者, 为1 分; 打喷嚏连续6 ~ 10 个者, 为2 分; 打喷嚏连续超过11 个, 为3 分; ( 2) 流涕: 每日擤鼻次数≤4 次, 为1 分; 擤鼻次数介于5 ~ 9 间, 为2 分; 擤鼻次数超过≥10 次, 为3 分; ( 3) 鼻塞: 有意识吸气时感觉鼻塞者, 为1 分; 间歇性或交互性鼻塞者, 为2 分; 完全鼻塞, 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者, 为3 分; ( 4) 鼻痒: 偶有鼻痒症状, 间断发作者, 为1 分; 鼻腔蚁行感, 但可忍受者, 为2 分; 鼻腔蚁行感, 但难以忍受者, 3 分。
体征计分标准: ( 1) 前鼻镜检查无异常者, 为0 分; ( 2) 下鼻甲轻度肿胀, 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者, 为1 分; ( 3) 下鼻甲肿胀与鼻中隔 ( 或鼻底) 紧靠, 下鼻甲与鼻底 ( 或鼻中隔) 之间尚有小缝隙, 中鼻甲亏不清者, 为2 分; ( 4) 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 见不到中鼻甲, 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改变, 甚息肉形成者, 为3 分。
1. 6. 2 生活质量影响评分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 ( 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RQLQ) , 评价过去1 周鼻炎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评估项目包括7 个方面28 个项目, 各项目总分为生活质量评分, 评分越高说明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大。
1. 6. 3 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后及随访取患者鼻腔黏膜分泌物 ( eosinophil, EOS) 行显微镜检测, 以镜检见EOS判定为阳性。
1. 6. 4 不良反应观察观察两组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7 疗效判定标准
计算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后的数值变化;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 2004) 》[3]: 计算疗效指数 ( n) = ( 治疗前总分- 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 ×100% 。显效: n ≥ 66% ; 有效: 26% ≤ n ≤ 65% ; 无效: n≤25% 。
1. 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评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 疾病疗效及鼻分泌物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等级资料用非参数的Wilcoxon秩和检验法。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疾病疗效的比较
治疗14 天后, 治疗组显效率32. 50%, 总有效率82. 5%, 对照组显效率36.84%, 总有效率89.47%,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访1 个月后, 两组总有效率均较治疗14 天有所下降, 治疗组为57.50%, 对照组降低为28.95% ( P <0.05) 。
2. 2 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评分的比较
治疗14 天后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 P < 0. 05) ,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停止用药1 个月后治疗组RQLQ评分仍然持续走低,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见表1。
2. 3 鼻分泌物阳性检出率的比较
治疗14 天及停止用药1 个月后两组EOS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 P < 0. 05) 。治疗组虽治疗14 天后阳性率下降缓慢, 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 停止用药1 个月后, 治疗组无显著性变化, 对照组明显升高 ( P < 0. 05) 。见表2。
2. 4 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困倦乏力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 5% ,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 其病机为本虚标实, 肺、脾、肾三脏亏虚, 感受外邪而发为鼻鼽, 《内经》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说明本病与外界环境及机体体质关系密切。本研究以温阳益气通窍法立方, 以温阳补虚, 健脾益气, 散寒通窍, 治病求本为原则。方中重用黄芪, 大补脾、肺之气为君; 附子温补肾脾阳, 白术补气健脾, 黄芪、白术、附子合用共补脾肺肾, 增强正气; 桂枝有助卫实表之功, 与白术同用, 可以运脾阳, 化水湿; 霍香化湿解表, 紫苏叶宽中醒脾, 行气解表; 白芷解表散风, 通窍燥湿; 细辛善通鼻窍, 与附子同用共行助阳解表之效; 麻黄开腠理、透毛窍, 发汗解表以散风寒。诸药合用, 共奏温阳益气通窍, 扶正驱邪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黄芪、白术具有调节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的作用; 麻黄还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14 天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2. 5% , 与氯雷他定片疗效相当; 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 总有效率虽为57. 50% , 较氯雷他定片组 ( 28. 95% ) 效果稳定 ( P < 0. 05) 。提示温阳益气通窍方温补肺脾肾三脏, 达“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之效, 故在疗效持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本研究引入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有研究发现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程度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不相符[6,7], 因此着重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量表从活动、睡眠、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更加注重患者全面的自身感受。研究结果显示, 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均不同程度下降, 温阳益气通窍方可显著降低RQLQ评分,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 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温阳益气通窍方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本研究试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EOS的变化。变应性鼻炎是以Ig E为介导, 以EOS浸润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EOS是重要效应细胞, 在变应性鼻炎发作期, 活化的EOS及其释放的多种炎性介质, 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及黏液分泌, 并产生细胞和神经毒性, 使局部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 是引起变应性鼻炎炎症发生、发展和迁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14 天后, 两组EOS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降低, 氯雷他定片组优于中药组; 用药结束1 个月后, EOS的阳性检出率与治疗14 天比较, 中药组无显著性变化, 而西药组显著升高。提示中药温阳益气通窍方可能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 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控制EOS活性, 从体质上改善了患者体内的高敏状态, 效应更持久。
安全性方面, 温阳益气通窍方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可长时间服用, 但远期疗效应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 以中药温阳益气通窍方治疗变应性鼻炎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 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EOS浸润, 改善体内高敏状态, 具有疗效持久, 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60.
[2]Bousquet J, Khaltaev N, Cruz AA, 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2008[J].Allergy, 2008, 63 (S86) :8.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2004兰州)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3) :166-16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24.
[5]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2-1189.
[6]JUNIPER EF, GUYATT GH.Development and resting of a new measure of health status for clinical trials in rhinoconjunctivitis[J].Clin Exp Allergy, 1991, 21:77-83.
[7]DE GRAAF-IN'T VELD T, KOENDERS S, GARRELDS IM, et al.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sal hyperreactivity.quality of life, and nas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J].J Allergy Cin Immunol, 1996, 98:508-513.